高企年度审计报告范文
时间:2024-04-08 18:06: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企年度审计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年度审计;常规审计;发展模式
中山市在广东珠三角地区中属于中小型地级市,下设24个镇区,不设县。市级审计机关在职责内负责全市国家审计。2012年全市财政收入223亿元。市级预算部门约200多个单位,五间市属集团公司。单凭市审计局的力量难以完成对众多市属企业、市级预算单位以及镇区经济责任审计。从1998年起率先在全市财政预算单位实行收支两条线、国库集中支付、财政结余资金零余额的财政管理模式。经过多年的审计实践,中山市审计局逐步探索出符合中山实际情况的审计管理模式:在2008年,中山市政府在广东省率先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行政事业单位及市属国有企业审计工作的意见》,标志着中山市年审制的开始。经过5年多的探索和总结经验,在年审制的规范下,各行政事业单位、市属国有企和镇区行政事业部门,已探索出一条适合本地区内部审计管理和发展的道路。
一、年审制相关政策及其措施
2008年中山市政府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行政事业单位及市属国有企业审计工作的意见》,在此指导下,市审计局针对该文件精神制订了《关于印发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行政事业单位及市属国有企业审计工作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目的在于通过常规性审计,规范行政事业单位及市属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提高审计质量,明确审计责任,防范审计风险。从2008年起,我市实行预算管理的市行政、事业单位以及市属国有企业的内审部门每年要对本部门、本单位和下属单位逐步开展年度审计,以聘请中介、内审部门参与审计等形式开展年度审计,使年审制工作逐步走上正常化、常态化发展。
二、中山市年审制开展情况
(1)全市开展年审制现状。各市属行政、事业单位及集团公司几年以来交来市审计局备案年度审计报告统计,各单位通过聘请中介及内部审计等方式开展年度审计,并出具年审报告。2009年至2013年四年开展对上年度单位审计报告数量分别为:137份、89份、140份、151份,稳步增长。对各镇区的年度审计,虽然要求他们参照执行,但近年来,各镇区均比较重视日常审计,将其纳入年度审计计划内,安排对镇区部分行政事业单位、镇(区)属企业开展年审,扩大了年审制的覆盖面,目前大部分镇区将年审报告交市审计局备份。
(2)近年开展年度审计取得的主要成效。自从市府办出台年审制文件后,大部分单位自觉对本单位上一年度的财政、财务收支进行审计,并形成一项制度约束,聘请中介审计费用在日常经费开支中列支,且大部分单位自觉开展审计并提交了审计报告给市审计局备查。市国资系统的市属集团公司还实行聘请中介进行年度审计与国资委统一聘请中介进行公司业绩考核两类审计。通过年审,为财务管理合规合法性、降低公司经营风险等行为提出合理意见和建议,促进了单位内部基础会计核算的规范工作,对企业自身加强财务风险、经营风险控制产生积极的作用。
三、年审制有待完善的地方
开展年审制目标在于使审计形成常规性,良好运用审计成果,减少涉及的部门(单位)财政预算执行、经济责任审计或专项调查的工作量,提高审计绩效水平。但从目前来看,由于社会审计、内部审计与国家审计遵循不同准则,三者的着眼点不同,审计报告体现出不同的审计侧重点,由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形成的年审报告与市审计局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异,造成市审计局对年审报告成果运用不足,主要在于年审报告反映的内容过于单薄,体现在:1)对财政预算执行情况的评价不够充分。2)对财政性专项项目资金使用没有根据重点延伸抽查,欠缺对资金总体使用情况、是否达到年初目标的总体评价。3)对工程项目专业关注较少。4)未形成制度基础审计的转变。5)对政策法规贯彻执行情况评价较少。6)年审报告着眼点与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切入点仍存在较大差距。7)整改力度不强。为了进一步发挥年审制作用,更好地服务经济管理,提高经济管理水平,根据目前状况,建议对年审制实施过程中进行适当的改变,对行政事业着力在四大方面进行内外协调管理,发挥年审制的日常规范管理作用。
四、年审制未来发展方向和构想
(1)明确审计目的,委托单位需对中介机构提出明确的审计要求。委托单位在委托年审前,可参照市审计局出台的《关于印发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行政事业单位及市属国有企业审计工作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中审〔2008〕24号)第五条的要求,对年审内容提出要求,结合部门、单位的实际以及会计期间为一年的局限性,在部门预算执行和专项资金使用、单位财政财务收支、内部控制进行充分的取证和分析的条件下。跳出财务审计的局限性,被审计单位要求从深层次的方面挖掘审计内容,强化对中介机构的委托责任,明确审计目标,量化工作要求,增强操作性。
(2)强化年审制与经济责任审计的衔接。年审制是一种常规性审计,除了对被审单位的日常财务发挥审计监督作用外,还需立足于对单位决策层的经济责任层面实施审计监督,不仅仅局限于年度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对不同类型的单位,先做好审前调查,找准审计重点、侧重点,征询被审单位的审计要求,确定审计范围,尽量细化审计实施方案,增强审计实施的可操作性。将经济责任审计要求重点审计内容如政策执行、预算执行、重点项目建设等内容融入年度审计中,扩宽审计关注面,以经济责任审计的敏感点和关注度开展年度审计,增加年度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的相连衔接。近年,镇区审计参照执行年度审计提高审计标准,已适当围绕经济责任审计要求适度衔接,为日后经济责任审计做好铺垫。
(3)强化国家审计机关对年审报告的抽查审核,加强对审计报告质量监督。市级审计机关将经责审计分类管理办法与被审计单位的年度审计相结合予以抽审,根据所在单位的工作性质、经济活动规模、掌握财政资金量大小等情况并参照经济责任审计对象分类办法确定审计抽查对象,建立对抽查对象的审计质量检查档案。对中介机构实施的年审报告进行质量评分制,进行优劣淘汰机制,提高中介机构注重对审计报告质量的控制。对于已实施年审制的单位,审计机关通过分科室联系部门和镇区的方法,提前介入进行分类指导,让单位确定审计主要内容,做好审计要求。
(4)注重审计效力,发挥内部审计与国家审计监督相结合。审计是一项政策性与专业性都非常强的工作,在国家审计规范性要求下,将内部审计自查自纠与外部审计监督相结合,提高审计效力。目前,单位实施年审后,其年度审计报告均需报市审计局备案,市审计局抽查部分报告,一方面要检查各单位审计重点的关注度,同时检查报告审计质量;另一方面对被审单位年审情况整改落实予以跟踪,对于在年审中出现的问题,如若被审单位在年审后对该问题进行认真落实整改,市审计局则在开展国家审计时该问题不予重复提出,使被审计单位重视年审报告提出的问题并认真纠正。
参考文献:
[1] 鲍国明.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第1版)[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篇2
北京中威华浩会计师事务所,经北京市财政局批准设立,在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登记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全所现有员工200余人.其中:注册会计师83人,注册资产评估师34人,注册税务师32人,具有高,中级专业技术职称者占46%,大专以上学历者占95%,45岁以下中青年占80%.是一家由会计,金融,法律,工程,经济管理等方面专业人才组成的,具有综合服务功能的会计中介机构,能为社会各界客户提供全面优质的专业服务.
北京中威华浩会计师事务所具有财政部批准的对中央所属国有特大型企业进行年度会计决算审计的资质,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中国人民银行批准的金融企业审计资质,北京市财政局批准的对北京市国有大中型企业审计资质,建设部批准的工程概(预)算,工程决算审计资质.北京市国有资产管理局批准的资产评估资格.
作为国内大型会计师事务所,牢固树立信誉为根本,质量为生命,客户为上帝的执业理念,恪守独立,客观,公正的执业原则,建立有完善的内部经营管理机制和内部业务质量控制制度.行之有效的业务培训制度更为培养专业人才,不断提高整体素质,提高事务所执业水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北京中威华浩会计师事务所擅长的金融业,制造业,商业,房地产业的审计业务.近年来,已为近万家企,事业单位,机构提供了专业服务,涉及机械,电子,医药,化工,建材,纺织,交通运输,冶金,电力,煤炭等诸多行业.
北京中威华浩会计师事务所注重同国内同行,国际著名会计事务所及评估机构间合作与交流,努力学习国际先进经验,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与执业水平.
二.实习内容
实习期间按照要求和公司安排主要完成以下实习工作任务:
1.了解会计师事物所机构组成,人员职责,基本业务.
2.分别熟悉事物所各种会计业务的操作流程,行业规范,协助会计师完成各类业务.
3.配合工作人员完成各种办公室日常工作.
我被分配在公司审计2部进行实习,现按照时间进度将实习内容报告如下:
第一天早上8:30正式到公司报道,随后由负责审计业务的主任会计师给同时去实习的四人开会,详细介绍了北京中威华浩会计师事务所的具体情况,主要从公司发展历史,机构人员设置,经营业务范围以及目前经营状况等方面做了说明,同时对我们实习人员提出的相关问题做了解释说明.最后,明确了我们实习期间的主要工作任务,并提出了相关要求和期望,鼓励大家在新的环境里认真学习,努力工作,争取在实习期间有所收获.
之后,交由公司办公室主任李老师具体负责我们在公司实习期间的事项安排,我在事务所的实习也便正式开始.
开始两天时间,在事务所内跟随李老师熟悉情况,并帮忙完成各项办公室日常事物.先将2004年度出台的各项会计政策文件整理成册,并每人配发一份,每天空闲时间自己学习翻阅,了解最近的会计政策,从宏观经济,会计制度,证券,法律等等方面作以了解,这些都是在今后的工作中经常用到的法律法规,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学习机会,使我们获得了行业相关的第一手资料.
会计师事务所有大量的文件档案,而且多数都是需要长时间保存的,很多也是需要随时翻阅查看的资料,这就对档案管理保存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办公室主任李老师带领我们4个实习学生进行了一些档案整理工作.我们将过去两三年的档案重新码放整齐,并按序号做以说明.在这期间进行了不少的体力劳动,搬运成捆的厚重的档案让我们这些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们体会到了新的锻炼.另外,老师还手把手的教我们文档的装订方法,几个人一同练习,从排序,打孔,穿线一直到最后的粘贴,编号,最终能够将一落零散的报告底稿整理成完整的报告文件并排放整齐.就是这些看似简单不经意的工作我们这些在校的学生要是不经过锻炼是没有办法做好的,而这些工作也正式以后从业中最最基本的.在此期间,我们也有机会看到了大量的审计报告,验资报告,工作底稿等等一手的文字材料,让我们真实的感受到了事务所的具体工作,那一本本厚重的档案就是这些工作的最好见证.
实习第四天的时候,事务所安排了一位有着多年从业经验的注册会计师王老师给我们授课,主要讲述了审计业务的操作.与大学课堂上的讲授不同,这里更注重工作环节中的实际应用,整个讲述过程都对照着完整的审计报告,从工作底稿的第一页开始一直到报告的完成送交课户,让我们对审计业务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和体会.随后,我们各自学习,翻看一本本审计报告尤其是工作底稿,使自己对其有更深刻的认识.
实习期间的时间过的是很快的,一个星期结束了,我在第一周里主要完成了对会计师事务所的基本认识,协助处理了事务所办公室日常工作,并对审计业务有了初步的了解.
第二周一开始,开始进入审计业务的实际练习操作阶段,主要是在注册会计师老师的指导下做一些测试工作,协助完成工作底稿.起初,比较生疏,就先自己翻看客户提供的各种资料,包括凭证,总分账,明细账,固定资产明细表等等.然后开始进入抽查凭证工作,开始由老师写出需要抽查的内容和项目凭证号,我们实习生只负责查找凭证是否相符,尤其是涉及大额支出项目,计提折旧项目以及涉及税金项目.抽查凭证工作是审计过程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程序,很多问题都是在抽凭时发现和暴露出来的.在我们逐渐熟悉抽查凭证的原则和方法后,便独立完成抽查工作,决定抽查的项目并签署审计抽查意见.在此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问题,例如凭证号不相符合,原始凭证不完整等等,在经过老师确认指导后我们写下自己的意见建议.在完成这一工作中,虽然抽凭并不难,但查找对照比较烦琐,而且责任重大,让我有较深刻的体会.
由于我们接触的业务都是相对比较简单的,没有特别复杂的审计过程,在完成底稿后,我们又参与资产负债表和收支平衡表的编制核对过程,将各项数据综合统一后与客户提供的报表相对照.
这些都是在事务所里协助老师做的比较零散的工作,但是的确学到了不少东西,很多看似简单的问题有时自己都会遇到麻烦,在此解决过程中也积累了不少经验.
周三,我和另外一个实习同学一起和注册会计师王老师出外勤,完成年度审计业务,客户是中华商标协会.中华商标协会(CTA)是为了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创立中华民族品牌,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正式批准成立,并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直接领导的全国性民间社团组织.于1994年9月9日,协会由中国享有盛誉的企业和地方商标协会,商标机构,法律及学术界的专家自愿组成.我们在早上九点抵达业务现场后,老师和客户做了适当沟通后,我们便开始了紧张的工作.主要对中华商标协会2004年度财务状况进行审计,同时还要审计其下属的中华商标协会商标鉴定中心.两者一个属于行业协会,符合事业单位会计政策,另一个则属于赢利性的组织.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很快进入了工作状态,面对满桌子的账本,凭证,我们一项项工作逐次进行,有条不紊.另外,客户的会计处理比较规范,会计电算化比较完备,所以使得我们的工作进展也比较顺利.中午草草吃完午饭后,我们一刻不停的继续工作,由于此业务要在一天内完成现场工作,所以工作量非常大,在晚上6点半我们顺利完成所有工作,返回事务所.这一天的外勤工作十分紧张而又让我受益匪浅,我真真体会到了出外审计的感受,体会到了会计师忙碌的工作状态.
周四,我们在事务所协助完成昨天现场工作的后续工作,整理完成工作底稿,完成审计报告的编写,并装订成册,直到送到客户手中,心中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感觉,因为那里面包含着自己的工作,包含着自己的努力,也包含着自己的成就感.
之后两天,事务所多数老师都出外勤了,恰好又有两个业务需要很快完成,主任会计师便领着我们几个实习学生一同工作,同样是紧张而又有条不紊,最终按照要求完成了对中国医药工程设计协会和全国工商联中华珠宝业协会的审计工作,并出具审计报告.
这样,我在北京中威华浩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为期两周的实习就结束了,时间虽短,但内容丰富,让我受益很深.
三.收获与感想
通过这次在会计师事务所的实习,使我在即将毕业前学到了很多东西,很多课本上没有而工作以后又必须具备的东西.
明白事务所工作的主要职责范围,机构构成,学到了一些必备的办公室事物处理,了解了最近的会计政策法规,并逐渐熟悉了审计业务的流程以及关键步骤.
体会到作为会计师事务所外部审计职责的重要性,无论从社会发展还是企业生存,完善的财务制度<>是至关重要的,而作为会计师事务所,肩负着外部审计这一重任.而作为事务所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个人品质,同时应具备较好的业务能力和身体素质,这样才能很好的适应并胜任这一重要的工作.
篇3
从2008年初以来,国内事务所合并的消息就不断传来:
2008年1月16日,中瑞华恒信和岳华会计师事务所合并为中瑞岳华会计师事务所,这标志着中国本土最大会计师事务所正式诞生。这瞬间颠覆了会计师事务所百强排名。这一合并极具示范效应,也引发了此后的一系列合并事件的发生。
2月,北京五洲联合与万隆松德宣布合并为五洲松德联合会计师事务所。
4月,河北华安、光大、永正得3家会计师事务所合并为河北光华会计师事务所。11月下旬,天健光华宣布正式将重庆天健并入旗下,形成新的天健光华会计事务所。
12月,5家国内百强所中接连发生两起重磅合并。20日,安徽华普、辽宁天健、北京高商万达3家宣布合并成为华普天健高商会计师事务所;次日,北京京都与天华会计师事务所宣布合并,成立北京京都天华会计师事务所。
2009年1月份,又传来消息,国内三家本土会计师事务所:上海立信长江会计师事务所(下称“上海立信”)、中天华正会计师事务所(下称“中天华正”)与广州羊城会计师事务所(下称“广州羊城”)将联合组建成立上海立信长江会计管理有限公司(下称“立信长江”)。
对于本土会计师事务所的合并浪潮,笔者觉得主要是出于两点考虑:
首先,每年三四月份开始的事务所全国排名成为很多事务所当家人考虑的重点,尤其是对于前50强甚至前20强的事务所来说,排名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不积极寻求合并,单纯靠本所独立发展,同样可以有每年15%甚至20%的发展速度,但跟合并相比还是速度太慢。”浙江天健东方事务所董事长的这番表示就能代表这些合并事务所现在的心态。
其次,对于本土比较大型的会计师事务所来说,他们要想和四大国际会计师事务所竞争的话,比较现实的方法就是要抓住国内的大的央企客户和上市公司,所以央企、上市公司等大型企业都是各家事务所极为重视的客户,这些企业的年度审计等业务集中在年初进行。大型企业一般不愿找规模较小的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而倾向于大型事务所甚至“国际四大”。
二、事务所的合并真的好吗?
所以,现在国内本土会计师事务所好像都这么认为,把事务所做大就是跟“四大”竞争的唯一手段,大家也就一窝蜂的搞合并,力图在短时间内把事务所做大做强。笔者认为这样做既会有一定的好处,也会带来很大的弊端:
第一,会计师事务所的核心竞争力并不能靠简单的合并统一。
事务所做大做强就是要创建一种竞争对手不易模仿的核心竞争力。根据战略管理论的资源学派观点,核心竞争力源于企业拥有的战略性资产。这种战略性资产具有异质性和不完全流动性的特点;反过来说,不具有异质性和不完全流动性的资源不能够形成一个企业的战略性资产。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对会计师事务所的竞争力的重要性显而易见,但会计、审计专业人员很难具有异质性,而且人才的流动性也是人所共知的事实。所以,专业人才是会计师事务所极其重要的资源,但不足以成为会计师事务所的战略性资产。那么事务所的战略性资产是什么?笔者认为,是会计师事务所特有的能够为自己、企业实体乃至社会带来价值的能力与优势。
应该说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并没有形成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因为这种核心竞争力是需要长时间的积累才能形成的,我国建立会计师事务所也就是改革开放以后的事。相比较“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上百年的发展历史,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发展时间还很短。而且现在合并的事务所基本上是迫于竞争压力而走到一起的,并不是由于有共同的经营理念或者业务上互补而合并的,所以在这次大规模的事务所合并浪潮中,很可能不能培养出本土会计师事务所的核心竞争力。
第二,合并后事务所的统一内部质量控制体系、企业文化和核心价值能否真的统一。
为了实现规模化发展,前几年国内事务所曾经掀起过一次合并的浪潮,但效果并不理想,有的事务所合并后,因为企业文化的冲突又不得不解散,有的事务所合并后因为内部难以克服的管理难题而停滞不前,表面上一时做大,但因为没有能力整合参加合并的各方,不能形成规模经济效益,没有达到做强的目的,最后在竞争中落后甚至被市场淘汰。可见,优秀企业文化的形成,需要事务所长期的努力,具有明显的路径依赖特点,即一旦形成,竞争对手就难以模仿。而基于特有企业文化的科学内部管理方法,也是会计师事务所长期探索,不断调整的结果,是与事务所特有的发展历史相联系的。一家会计师事务所在向另一家会计师事务所学习时,很难模仿其管理方法,生搬硬套,结果往往不如人意。
另外,如何对合并后的事务所质量控制体系也是非常重要的,质量控制体系是事务所内部控制体系的核心。事务所合并后,建立统一的质量控制体系就成为必然。如何让分布在不同地区的分所执行统一的质量监督体系并不是一件轻易能解决的事情。如果由于个别分所质量控制不严而出具了虚假的审计报告,很可能就造成整个合并事务所的解体。
三、本土会计师事务所的出路何在?
笔者认为事务所盲目的做大做强并不一定是好事,真正成功的事务所是具有自己核心竞争力的事务所,并且具有高质量的内部复核控制体系。
(一)培养本土事务所的核心竞争力是当务之急。
在一般的本土会计师事务所的大部分合并中,常常只是简单的人和加资和,所以取得的效果并不好。其实事务所并不一定要采取合并的方式才能做大做强。
真正创造自己的特色和核心价值才是关键,毕竟如果我们再大也大不过“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它们都已经发展了上百年的时间,在世界各地几乎都有自己的分支机构,能够迅速的获得世界上最先进的会计信息,所以就能吸引到世界上最优秀的人才。这些优势是国内事务所无法比拟的,这正是“四大”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大部分本土的会计师事务所不需要像中瑞岳华、立信长江、京都天华那样搞合并,其实本土会计师事务所只需要有几个大规模的事务所合并,其他大部分的会计师事务所不应该盲目追求大,应该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事务所除了审计这项基本的业务以外,还可以有很多业务可以发展,如管理咨询、税务筹划、盈利预测等。同时,在新的形势下,本土事务所可以调整经营策略,开发新的业务。例如:发生经济危机后,我国出台了4万亿投资后,如何对这么大规模的投资进行审计监督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光靠审计署监督还是很有困难的,这时本土事务所就可以抓住机遇,协助审计署进行审计监督,况且可能还有更大规模的投资在后边。
(二)要加强本土事务所的质量控制体系。
尤其是合并后事务所的三级复核制度更要统一。尽管影响审计质量的因素很多,但是控制审计质量的主动权掌握在会计师事务所手中,各事务所应该对审计工作各个环节实施控制,并且应以事前和事中控制为主。笔者认为会计师事务所一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控制和提高审计质量:
1.全面提高审计队伍的素质。审计人员是审计工作的核心,因此在审计工作中要不断调整队伍结构,提高审计成员的素质。一方面要多渠道选拔专业人才,“四大”国际知名会计师事务所在选择人才时甚至不注重应聘人员的专业方向,只要是有能力的人才能得以重用,而国内的事务所在选择人才时就没这么“宽容”了,不是会计审计专业的甚至都不予考虑,这种做法对事务所的发展是尤为不利的,培养复合型的审计人才是适应审计工作发展需要的。同时我们要提高审计人员的现代知识水平,增强其工作能力。
2.恰当运用审计策略。客户在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良动机往往与其经营状况有关。当一个企业的经营状况处于衰退期时,为了保持企业的形象以及经营者的某些个人利益不会受到影响,企业的经营者极有可能会作出要求审计人员出具虚假审计意见的要求,或通过提供失真的会计信息来达到其目的。注册会计师在考察委托人的审计历史这一因素的时候,可以通过查明其历年审计报告意见来了解以往对其审计的结果,以此判断其以前在财务工作中是不是按照财务制度的要求,真实客观地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
3.合理委派审计人员。审计的工作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注册会计师的工作能力,为使每一次审计工作都能按时保质完成,事务所在委派人员的时候必须考虑人员的构成、知识结构及工作态度。根据国外审计组织的常规做法,审计小组通常由一位合伙人对该项审计业务负全面责任,小组内要有一两位经理人员,负责编制审计工作方案,协调和监督工作方案的执行。第三类人员是高级审计人员,他们的职责是分别负责审计业务的各个部分,对一般工作人员的工作进行检查和监督。第四类人员是一般审计人员,大量具体的审计程序由他们操作完成。同时,为保证整个审计过程确实在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下进行,会计师事务所必须从制度上明确注册会计师对助理人员监督和指导责任,对由于督导不利而出现的助理人员工作失误的问题也要相应追究注册会计师的责任。
四、总结
篇4
一、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涵义
供电企业内部审计是一种以独立形式存在的客观的咨询活动,其开展的主要价值在于增加各个组织的价值,逐步改善组织的经营。其中,供电企业发展中的一种内部审计模式就是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其主要是指在企业内部审计活动全面体现风险引领原则,且企业内部所有的内审人员都需要将风险分析评估作为企业整个审计过程的导向,并合理根据风险大小决定审计资源配置、审计对象选择、审计范围的划定、审计各项目开展的次序,以及审计报告的内容,综合全面的评价整个企业内部的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和治理程序,协助企业管理风险,实现企业价值增值。
二、基层供电企业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实施背景
近年来,各基层供电企业围绕中心任务,加强了对公司本级及所属基层单位的审计监督,积极开展了经济责任审计、工程审计、电力营销审计以及审计调查等重点项目,内部审计工作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不可否认,公司系统县级供电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在于:内部审计定位有待提升,审计职能存在一定边缘化;缺乏全局观,审计范围、方式有待改善;审计质量有待改善,审计风险把控能力不足;侧重于事后监督,不利于企业价值最大化;审计资源相对欠缺,审计效率有待提升等问题。基层供电企业还需要全面评价整个内部审计的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和治理程序,以便能够帮助企业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更好的控制各类风险,从而有效实现预期的发展目标。同时,为了能够更好的开展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工作,便需要将各个关口进行转移,并最大限度的发挥供电企业内部审计的防火墙功能,这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基层供电企业开展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必要性
(1)在基层供电企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展开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工作,能够有效强化企业的内部审计职能。其中,供电企业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主要是指分析企业当前所面临的经营和管理风险,并针对一些重要的风险领域采取实质性测试和细节性测试两种方法,从而促使企业能够在之后的发展过程中更好的规避各类风险,以便审计工作人员能够更加积极主动的投身到现代企业的发展管理中,逐步实现单方面监控向管理层的角色进行转变。
(2)在开展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合理确定审计范围和方式。在应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过程中,主要是以企业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风险为基本导向,采取的是主动防御风险的措施,审计业务范围扩展到内部控制以外的公司治理和风险管理领域,重点在于风险的识别、评估和预防,在确定审计范围和方式时更加有的放矢,更有针对性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开展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有利于内部审计的规范化运行。风险导向审计主要是将整个审计单位及企业的发展环境作为基本起点,其主要涉及到供电企业的性质、行业内部发展情况、监管环境、目标战略和经营风险等多个方面的内容,从而在较大程度上提高了整个企业审计工作人员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切入点的全局性、宏观性。这样在实施风险导向审计降低被审计单位各种风险的同时,能更好地控制审计自身的风险。
(4)开展风险导向内部审计,能更好地为企业增加价值。风险导向审计更加关注企业面临的风险、企业未来的发展以及为降低风险所开展的一系列的管理活动,并安排所有的内部审计工作人员能够在高风险的环境中全方面的观察整个整个企业业务开展的全过程,结合企业内外环境风险,从系统、全面的角度提出控制风险的建议,更多的从事前防范、事中控制的角度开展业务,能够促进管理层的决策能力的提高,提升依法治企能力,为企业增加更多的价值。
(5)实施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工作,有利于全面优化供电企业内部各种审计资源的配置。同时,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应该坚持在全面分析内部单位审计风险的基础上,合理选择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项目、审计方案和审计范围和审计重点,以及整个审计过程的频率和风险覆盖的范围,从而保障各项风险导向能够在受到各类有限审计资源的约束之下,能够最大限度的降低企业单位内部审计的成本,全面提升供电企业单位内部的审计效能。
(二)基层供电企业开展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可行性
在当前西方快速发展过程中所采用的一种先进的内部审计方法就是风险导向内部审计,这也是我国之后内部审计的主要发展方向。从我国目前应用情况看,尚无统一的模板或模式可循。但通过全面分析供电企业内部审计的整个发展状况,其条件具备展开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方法。
(1)各类审计项目的广泛实施是开展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内在基础。各基层供电企业具有较为丰富的审计项目基础,对公司的发展环境、管理目标、经营风险、内部控制有较为全面深入的了解,以便能够更好的为供电企业全面展开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工作提供坚实的基础。
(2)构建标准化的审计制度是供电企业实施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重要保障条件。近年来,电力公司系统重视审计标准化建设,搭建了完善的审计制度框架,并建立综合统一的内部审计规范体系,从而保障风险导向的内部审计工作能够更加顺利的开展,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3)审计信息化的广泛应用,是实施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技术支撑。近年来,电力公司系统开发应用了审计管控平台、计算机辅助审计软件是一种新型的审计手段,对全面提高供电企业内部审计的电子化、系统化和科学化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这也为风险导向审计的科学合理的风险评估、抽样等提供了技术支撑。
(4)审计监督网络的完善构建,是实施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体系保障。近年来,电力公司系统加强审计体系和队伍建设,全面推进依法治企工作,拓展了审计的广度和深度,突出了以防为主,坚持以审代培,不断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业务能力,树立全面和系统的风险意识,为新型的风险导向审计打通道路。
三、基层供电企业开展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实践探索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是当前快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新的审计理念和审计模式,并在各基层供电企业的应用尚处于探索阶段。笔者通过在内部审计的计划编排、项目确定、方案制定、审计实施的所有环节中合理融入风险导向的审计理念,并全面分析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在推动基层供电企业更好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以便能够更好的完善各项理论依据。
(一)风险导向审计在制定审计项目计划时的应用
在实施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过程中,首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合理的审计计划。风险导向审计就是把审计工作的主要精力集中于存在重大风险的业务领域。首先要充分了解企业的经营发展目标和管理要求,使审计项目安排与企业发展战略相衔接,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其次,要分析企业风险信息库的全部内容,通过与管理决策层讨论、查看重要场所、查阅董事会记录等,界定审计的总范围清单;然后,运用风险模型制定一个审计工作的大致框架,并着重从控制风险导向模型、经营风险导向模型、舞弊风险导向模型和企业治理系统风险导向模型中合理选择最适合的一种风险导向模式,以便能够更加准确的确定存在高风险的审计领域和审计重点。笔者单位一般是供电企业的经营风险为主要的导向,并采用实质性测试和余额细节测试来全面检测高风险领域,以便能够将各种检查风险降至到最低水平。同时,经营管理风险还需要所有内部审计工作人员进行全面准确的分析和判断。最后,通过风险优先排序,结合审计资源等因素,排定最终的的审计项目计划。
(二)风险导向审计在审计实施阶段的应用
在确定了审计优先级排序和年度审计项目计划后,需要用风险导向方法制定每个审计项目的项目计划。有效的计划是成功的前提,在开始审计之前计划准备越详细,实际审计工作越容易开展,而且能够得到约好的效果。一般项目审计计划在现场审计前六至八周开始准备。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中,制定高质的审计计划的前提是风险的识别和评估。风险识别的信息来源是多方面的,通常可以采取风险分析头脑风暴、问卷调查、以往的审计成果、管理层报告、审前访谈等方式获取有效信息。对一些被审计单位存在的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薄弱环境应该全面采用合理的评价和测试方法,并找出这些单位发展过程中的重点风险领域和风险易发环节,在审计人员安排、审计程序设置、审计抽样等方面,可以计划投入较大的审计资源,拟定审计方案。
审计实施过程中,可以实施控制测试和实质性测试,通过测试查找内部控制制度中的疏漏和薄弱环节,合理配置审计资源,并有效根据多种风险因素进行全面综合的分析和判断,以便各种审计资源能够逐步偏向于重点的风险领域中,逐步实现全面审计和突出重点的原则。同时,还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加强管理的对策,并合理的将各类风险的大小作为确定追踪审计范围的重要因素。
在供电企业内部审计的过程中应充分运用审计电子化技术。一是灵活应用计算机技术,全面评估供电企业的内部控制风险,以便确定更加科学准确的内部控制模型,全面提升供电企业的内部控制风险评估效率和准确性;二是应该采用计算机软件进行综合测试,逐步拓展风险导向审计分析的范围,从而全面提升供电企业风险导向审计分析的速度和准确性;三是应该充分利用计算机设备强化抽样管理,以保障抽样统计的合理性,从根本上避免风险导向审计抽样中的不足之处。
(三)风险导向审计在具体审计中的应用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评价中的应用主要在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对重大风险是否制定了完善健全的控制措施和规范;二是制定的内控措施和规范是否得到了切实执行,方法是否得当,控制措施是否有效。譬如,在被审计单位三重一大决策管理中,重点关注是否制定了决策事项的议事规则、明确了决策规范流程、明确了三重一大的具体事项和标准;重点关注上述规范是否真正落实到位,有无存在三重一大事项未经集体决策、决策不规范等情况。
篇5
【关键词】内部审计; 审计成本; 审计资源; 预算控制
内部审计在一个单位中起着经济监督和经济评价的职能,能够促使相关人员遵守财经法规和财务制度,预防经济犯罪发生和堵塞财务漏洞。科学、有效的内部审计能证实企业财务收支是否真实、合法和完整,保证公司财产的安全、合理和有效使用。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不可或缺,但在内部审计的实施过程中,要讲求投入与产出,即要考虑内部审计的效益和效率,因而审计成本问题不容回避。内部审计的成本是开展审计工作的产物,伴随着审计活动的存在而存在,它的高低关系到审计经费使用效益和审计效率,也是衡量审计工作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在金融危机演化成为经济危机的环境中,在加强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力度的同时,有效地控制审计成本是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
一、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成本的构成
审计成本包括为完成审计工作需花费的资金成本和人力成本等直接成本,以及被审计单位和其它部门在审计过程中所付出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间接成本。
从审计成本组成内容来看,审计成本可以分为:显性成本、隐性成本和机会成本。显性成本包括: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工资、办公费用、固定资产使用成本、审计人员后续教育成本和审计项目成本(包括审计外包项目成本、被审计单位配合成本、审计成果运用成本)等;隐性成本包括被单位高层管理和其它部门对审计部门的委托、听取审计请示、审计意见和审阅审计报告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等成本;机会成本包括由于审计人员、被审计单位人员和其他人员因完成审计事项所花费的时间而导致其它工作被搁置所带来的成本。
二、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成本控制的现状及成因
(一)审计部门及审计项目组成本控制意识欠缺
长期以来,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中没有实行成本核算,加之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过于粗放,单位内部各部门往往没有成本控制的概念,更不会自觉地进行成本控制。内审部门作为事业单位内部的一个职能部门也不例外。内部审计人员成本观念欠缺,没有把投入与产出、成本与效益结合起来,审计项目组在实施审计项目过程中不注重节约成本、不讲究工作效率,搞人海战术、搞拉据战,浪费了大量时间和人力资源。
(二)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成本预算管理不规范、不全面
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成本预算是内部审计部门经费预算的一部分,在预算层次和内容上缺乏系统性,其预算管理不规范、不全面。内部审计成本隶属于总成本,审计成本与被审计对象的成本融为一体。目前,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成本并未单独核算,只将办公费用、固定资产购置费用、培训费用等纳入内部审计部门经费预算,被审计单位的配合成本并未纳入成本管理的范畴,导致审计项目中大量占用被审计单位资源,审计成本被转嫁给被审计单位,使单位的内部审计成本不完全,在预算管理上存在脱钩现象,也使内部审计成本预算的内容不够全面。另外,审计成本预算也未与审计项目挂钩,外包成本未纳入审计成本预算范围。审计过程中消极怠工时有发生,对于稍有难度的项目就选择外包,而外包项目产生的一系列费用无形中增加了审计成本。
(三)缺乏激励约束机制,内部审计人员缺乏动力,审计效率不高
目前,事业单位内审部门基本上未形成绩效考核机制,因而也没有具体的绩效考评指标,对审计人员的年度考核流于形式。审计部门领导注重的是一年完成了多少审计项目,对审计项目的复杂程度,审计的效率、效果及审计成本等方面很少关注。薪酬制度也往往仅与职称、职务挂钩,不与审计项目成本及效益挂钩。由于缺乏激励机制,对审计成本的节约和浪费没有相应的奖惩措施,甚至得不到客观的评价,致使审计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充分发挥,工作积极性不高,客观上导致了审计成本的增加。
(四)审计资源整合不力,资源不足与资源闲置现象并存
一方面,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普遍存在总体资源包括资金、人员、时间等各方面的投入不足;另一方面,由于对审计项目工作量和可用的有效审计资源没有进行准确测算,具体落实到审计项目时 “有则多配,无则少配”,再加上任务与时间不匹配,导致资源闲置现象严重。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也存在审计力量组织调度不当、分布不均、审计重点和目的不明确等情况,导致审计项目审得不深、不透,使投入的大量审计成本未能发挥其效用,相对增大了审计成本。
(五)审计程序欠科学,审计方式和审计手段落后
审计程序是保证审计目标实现的手段。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程序存在着不规范、太繁琐、程序僵化等弊端。一般地说,审计程序越繁琐,审计成本就越高。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方式基本上停留在对会计凭证的逐笔审查,分析性复核未得到充分运用。计算机辅助审计使用范围不大,审计实践中更多地使用手工审计,造成审计效率低下。
(六)审计人员选派不科学,使审计人员素质不能满足审计业务的需要
审计是需要依靠经验和专业知识进行判断的工作,对职业判断能力的要求十分高,但从现有的文献来看,我国还没有一套对内部审计人员的选拔、评价标准与办法,不能科学选用内部审计人员。单位内部选派审计人员时,基本上还是以经验为主,更多地从会计人员中选派。加上事业单位的领导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认识不充分,忽视了审计工作的特点,认为会计工作与审计工作很接近,会计工作会做了,审计工作也自然能胜任。故事业单位在审计人员的选派方面往往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在领导认为必要时将会计岗位的工作人员直接调任到审计岗位。其结果是审计人员缺乏审计技能,职业判断水平不高,耗用的审计时间过长,效率低下,动用审计人员较多,人力消耗过大,最终使审计成本增加。
三、事业单位降低内部审计成本,提高审计绩效的途径
(一)优化审计组织,完善管理体制,降低审计管理成本
1.优化审计项目组织工作,整合审计资源。
审计资源利用状况直接决定着审计成本的高低,所以加强审计的组织与管理、促进现有审计力量与审计对象的最佳结合,是审计成本控制的重要手段。在审计计划管理工作中,优化审计项目组织工作、促进审计资源整合的手段主要有:(1)审计计划要明确目标,突出重点。根据审计工作发展目标和有效实施审计监督的需要,在计划安排上要突出重点,明确年度审计工作总体目标和各项目审计目标。(2)在保持各专业审计优势的基础上,科学调整内部机构设置,合理调配审计力量,使审计人员、审计项目和审计环境紧密配合,形成有机整体,协同效应明显,进而降低审计成本。
2.建立激励与约束机制,提高审计效率。
激励与约束机制的有机结合,是促使内部审计行为高效运行的保证。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应运用激励和约束两种不同的力量,充分发挥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审计效率的提高和审计成本的降低。节约奖励制度是一个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作为定额预算的配套措施,节约奖励制度通过合理的内部挖潜,提高审计人员对于控制内部审计成本的积极性。对于超定额支出则采用经济制裁手段予以约束。
3.科学地编制审计计划,控制审计成本规模。
科学地编制审计计划要求安排审计项目时要有选择性,一方面要选择那些重点领域、重点部门、重点资金以及重大事项开展审计;另一方面要选择那些能扩大审计影响、宣传审计效果,且能对工作效率的提高产生连锁反应的项目来开展审计,尽可能地不选那些大而全并且需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而收效不大的项目。
4.加强人才培养,探索审计人员选拔模式,不断提升审计人员素质。
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直接关系到审计工作的质量,也影响到审计耗用的时间和财力。为提升审计人员素质,必须加大审计培训的力度,虽然对审计人员的培训会加大审计成本,但这会极大地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和效果,最终实现审计总成本的降低,效益可能是最高的。另外,探索审计人员选拔模式,改变凭经验选拔的现状,采用科学选拔模式。在当前缺乏科学、统一选拔标准的环境中,可以尝试委托人力资源机构或高等院校制定一些适用的审计人员选拔标准,明确审计人员应具备的能力和素质,并对审计人员进行相对科学的选拔与选派。
(二)控制审计项目成本,提高审计实施效率
1.严格控制审计程序,改进审计方法与手段。
审计程序设计直接影响审计项目成本,审计组必须在保证最佳资源配置的前提下,慎重选择最恰当的审计程序。设计审计程序必须充分考虑其必要性,在保证审计质量的前提下评估其运行所需费用,尽可能地简化审计程序,避免交叉重复。
在项目审计中,充分运用分析性复核、内部控制评审、重要性水平的评估等先进的审计方法,能较好地控制审计过度造成的资源浪费和审计不足带来的审计失败,达到控制审计项目成本及被审单位配合成本。充分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功能,将审计软件与被审计单位财务数据兼容,利用审计软件辅助审计,将大幅度地节约审计时间,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成本。
在审计档案管理中,广泛采用计算机管理等现代化手段,重要的工作底稿、被审计对象资料、审计信息等录入计算机系统,方便信息查询、传递,使资源共享,以提高整体效率。
2.整合审计资源,使审计资源组合最优化,以实现审计成本降低。
审计项目所需审计资源与被审计单位规模、内部控制有效程度、审计事项的复杂程度等密切相关。要加强调查研究,全面、深入地了解被审计对象和审计事项情况,根据审计工作的需要选配适当数量的合格审计人员,配备与审计项目相适应的物质资源并提供适当的资金保证,将审计人员、物资、资金与审计项目相配合,使审计资源的作用最大化,以减少资源的耗费,降低审计成本。
3.审计与审计调查相结合,促进审计效率的提高。
注重发挥延伸审计或调查的作用。同审计相比,审计调查具有形式多样、程序灵活、耗费精力少、需要时间短、掌握情况多等特点。在当前审计力量不足的情况下,根据被审计单位情况,在计划安排上加大审计调查力度,对于扩大审计监督覆盖面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在一些项目审计过程中,对重点问题进行重点审计,对其他一些问题可以进行延伸审计或调查,在不影响审计质量的前提下,起到节约审计成本的作用。
(三)做好预算管理工作,控制审计支出规模,降低审计成本
1.强化预算控制,控制审计成本总规模。
预算作为一种控制手段,能够有效地降低费用支出。对于事业单位来说,审计经费预算根据一定时期内审计项目的数量及审计的难度进行预测确定,实施内部审计所发生的支出应控制在预算范围之内。这就要求对事业单位审计经费的管理实行定额预算,根据审计项目定人员、定时间,由人员和时间定工作量,再由工作量定经费。当然,审计项目外包成本也应归入审计成本之中,纳入预算管理。在年初制定计划时,编好审计经费预算,作为控制审计成本的依据。此外,为了加强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可以根据审计工作经验,分别项目的性质、类型、规模等实行定额管理,减少预算编制中的人为因素,在保证计划科学性的同时,实现经费使用的计划性和科学性。
2.改变预算管理方式,实行审计成本分项控制。
事业单位现行的预算管理单纯由财务部门来行使“总管”的角色,财务部门并不掌握审计部门的具体运行情况,其预算控制的效能较低。因此,最好的成本控制方法是将审计成本预算从总成本中分离出来,作为一个单项,采取恰当有效的方法来控制。单位总预算成本主要由财务部门负责检查监督,而单项审计成本预算则实行平行控制,即财务部门和审计部门同时控制,并辅以奖惩措施,这样,既减少了财务部门对审计成本控制的难度,又提高了审计部门对审计成本控制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综上所述,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不可或缺,实施内部审计必定发生相应的成本,由于在思想意识、成本管理模式、审计人员素质等多方面存在着影响审计成本的因素,事业单位的审计成本控制不尽如人意,造成了审计效率低下、效益不高。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要想克服存在的问题,应挖掘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中问题的根源,采取优化审计组织、完善管理体制、整合审计资源、控制审计项目成本、强化预算控制等措施,有效地提高审计效率与效益,切实降低审计成本。
【主要参考文献】
[1] 李学柔.内部审计实务标准导读(修订本).中国内部审计协会.
[2] 李三喜.内部审计规范精要与案例分析[M].中国市场出版社,2006.
[3] 林钟高.会计行为学[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