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行业职业规划范文

时间:2024-04-08 18:05: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机械行业职业规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机械行业职业规划

篇1

【关键词】机械类 大学生 职业生涯规划

近年来,随着大中专毕业生人数的逐年增长,大学生就业形势日渐紧张,但机械类毕业生却普遍因为机械行业发展景气而出现了“供不应求”的情况。在车辆工程等热门专业,毕业生的供需比例甚至高达1∶7。但遗憾的是,大多数机械类学生却并未将这一优势保持到职业生涯的发展中去。本人作为一名机械类院系的学生辅导员,试图解读这一悖论,并探寻机械类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之途径。

一、为什么机械类大学生就业后发展优势难再

究其原因,在于很多学生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以致对学习生活缺乏长远安排,难有质的飞跃,与长于规划的文科类、管理类学生相比,其职业生涯发展前景呈现劣势。原因不外乎两点:

1.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机构欠完善

提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是高校就业指导机构的工作内容之一,但大部分高校就业指导机构由于专业教师匮乏和资金配备限制,目前的工作大多停留在用几场讲座来宣传政策、制度的层面上,高层次、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服务则严重不足。习惯于对“事”而非对“人”的机械类学生很难自发地寻求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信息,这导致学生普遍缺乏相关的规划意识。

2.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待加强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活动应该贯穿于个人发展的一生。在西方职业生涯规划理念高度发达的国家,很多人从小学时时代就开始了职业角度的自我探索。而在我国,大多数学校把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服务同时开展,大学生接受到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十分有限。即便在少数从学生进校起就施行生涯规划的大学里,学生每年修订一次的规划书也往往因为缺乏及时的指导,而让规划与行动渐行渐远,最终不了了之。

二、机械类大学生如何着手开展职业生涯规划

该如何改变机械类大学生“求职易,发展难”的状况?我认为让毕业生从专业特点出发,系统地开展针对性的职业生涯规划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只有让大学生在走出校门前学会了解自己“是什么”,该“干什么”,想“要什么”,还“缺什么”,要“怎么办”,才能让他们顺利完成从学生到“社会人”的转型。职业生涯指导者可以从以下程序入手,指导机械类学生有条不紊地实现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1.科学评估自我,了解自己“是什么”

评估自我是为了更好地认识自我、了解自我。在学生进校之初,就应当借助于职业兴趣测验和性格测验以及周围人对你的评价等,对自己的职业兴趣、气质、性格、能力等进行全面分析,认清自己的优势与劣势,对自己是否适合在机械行业发展、适合做设计还是适合做管理营销、适合研究技术的那个方向,做出一个判断,并且有计划、有重点地把精力投放到有可能“出彩”的领域中去。

2.进行职业分析,弄清去目标单位该“干什么”

现代职业具有自身的区域性、行业性、岗位性等特性,机械类行业属于应用范围广泛的种类,机械类毕业生的就业领域也相当广阔。在就业率多年居高不下的情况下,很多毕业生在择业的时候因过度乐观而盲目,随便签一个单位了事,上岗后却感到并不如意。其实,学校应该在学生学习期间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对业内知名企业和单位进行职业分析,深入了解其现状和发展前景:如人才供给情况、平均工资状况、职业发展前景等;不同类型的单位对求业者的自身素质和能力有着不同的要求,学生在在职业生涯规划时,要将机械行业所需要的一般能力与目标类型单位所需要的特殊职业能力结合起来,作为调整和完善自己的参照。只有这样,在临近毕业、面对蜂拥而至的就业单位之时,机械类学生才能从容地做出适合自己的明智选择。

3.确定职业目标,明确自己想“要什么”

职业目标是指人们对未来职业表现出来的一种强烈的追求和向往,是人们对未来职业生活的构想和规划,确立目标可以成为追求成功的驱动力,所谓“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因此在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时,关键是要确立好目标。任何人的职业目标必然要受到社会环境和社会现实的制约,大学生制定职业目标时应把个人志向与国家利益和社会需要有机地结合起来。目标又分短期和长期目标。长期目标一般是以后职业规划的顶点,短期目标则一般是近期素质能力的提高等。大学期间就是培养和实现学生近期目标的好时机,把握好自己在参加工作之前要培养的技能和其他必备的素质能力,才能在实现目标的道路上奋斗。

4.理性剖析自我,发现自己还“缺什么”

全面提升自我,有的放矢增强职业发展能力。

在明晰了机械类学生共同的不足之后,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就要引导他们全面提升自身能力:

(1)培养职业需要的实践能力。机械类学生应当结合自己的职业目标,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培养从事本行业岗位的基本能力和某些专业能力:包括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整合文化的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等。

(2)加强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具体措施有:加大实验实习课程的比重,让学生认识到实践与理论之间的紧密关联;举办类型多样的创新大赛,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与相关企业联动,让学生在生产实践中学习成长等。

(3)增强社会调适能力。重点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决策能力、创造能力、社交能力、心理调适能力、随机应变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自我发展的终身学习能力等,更好地完成从学生到社会人的角色转变。

三、职业生涯规划的反馈与调整

职业生涯规划既是学生内向的一个自我完善过程,也是一个外向的与社会环境相适应的调整过程。“计划赶不上变化”,尤其在高科技信息时代,变化更是永恒的主题,在人们所处的社会环境中,影响职业生涯规划的因素很多,其中的很多变数是无法预测的。因此,习惯于埋头苦读的机械类学生尤其要时刻关注社会环境的变化,注意社会对本行业现状的反馈以及社会对自身现状的反馈,并以此为依据及时而经常地对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行评估与修订。如此方能让职业生涯规划真正兼具科学性与可行性。

篇2

关键词:工程项目管理,设计师,自我发展

中图分类号:E271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随着国内近几年经济的快速发展,工程项目建设市场蓬勃发展,工程项目管理市场的竞争也日益激烈。为适应市场需求,设计行业逐步向工程项目建设的两端进行业务延伸,积极拓展项目的工程管理服务。由于我国在这方面的起步较西方发达国家要晚,在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建设、人才培养、市场环境等各方面都有一定的差距,设计行业在拓展工程项目管理市场的过程中遭遇了较多困境,但并不能阻挡这一发展趋势。随着工程项目管理需求市场的快速发展和市场环境的逐步改善,势必有更多的设计企业向这一领域拓展。

1.大型设计院转型发展的需求

自1982年原化工部制定《关于改革现行基本建设管理体制,实行以设计为主的工程项目总承包制的意见》以来,工程项目管理业务成为国内大型设计院做大做强的重要方向。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已得到了行业和大多数建设单位的认可,国内大型设计院参与工程项目管理的热情也越来越高。中国勘察设计协会2013年的从事工程项目管理和工程总承包企业营业额百名排序中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国内在铁路、水电、石化、钢铁、机械行业的工程项目管理业务较多,其中铁路行业最多,连续2年占据了工程项目管理营业收入排名的前4名,机械行业首次进入排名的前十位,五十强合同总额达150亿元。从总体来看,大型设计院依托其强劲的技术团队力量和丰富的专业领域设计经验,与业主单位密切的合作关系以及同工程建设相关单位较少的利益冲突,已经从单一的咨询设计发展成为工程项目全寿命周期的参与者,得到了市场的广泛认可,走出了新的发展道路。随着这一运作模式的日趋成熟和市场的进一步完善,预计在今后几年中,大型设计院的工程项目管理业务还将取得更大的发展。

2.设计师职业发展

自1993年1月建设部设计司印发《私营设计事务所试点办法》,并在广州和深圳进行私人建筑设计事务所以来,我国的工程设计咨询行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和提高,建设部工程质量安全监督与行业发展司公布的数据表明,全国共有勘察设计企业12375家,其中甲级企业 1928家,乙级企业 3410家。小型的建筑设计事务所大量涌现,给设计师提供了展现自我才华和实现自我价值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但从行业发展来看,大型工程勘察设计企业综合竞争能力强、占据市场份额较大、项目附加值较高,对工程项目后期的管理、总承包等投入了很大精力,并取得了优异的市场成绩。小型设计事务所除少数实力较强的能以独创性和个性化方案盈利,其余大都以低附加值的一般工程项目后期设计中。随着设计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行业门槛越来越低,小型设计事务所如何长期发展、设计师未来的职业规划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问题,也许在不远的将来小型设计事务所也会将业务向设计的后端延伸。至少从国内大型设计院的近几年发展和市场的环境变化来看,设计师除了在传统的设计领域可以取得专业方向的发展外,进入工程项目管理行业,成为复合型人才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3.设计师参与工程项目管理的优势

3.1设计师参与工程项目管理具有普通项目管理人员难以比拟的专业优势

工程项目管理对于从业人员的要求较多,包括决策能力、沟通能力、应变能力、业务技术能力、综合分析和表达能力等,作为一个优秀的设计师,在这些方面都有较强的竞争优势。设计师由于参与了工程项目设计的全过程,对于工程项目本身具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其具有的专业技术知识和能力将能够在项目管理过程中得到充分的发挥和体现。在沟通能力、综合分析和表达能力等方面,设计师在项目设计过程中也已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和发展。这些优势可以增强设计师参与工程项目管理的信心,即使在决策能力和应变能力有所欠缺,也可在参与工程项目管理过程中得到很快提升。而且设计师在前期咨询设计过程中已同业主经有过充分的沟通和交流,在项目的成本控制目标、进度控制目标、质量控制目标等方面更容易达成共识。因此,设计师在工程项目管理任务的获取上和取得项目业主信任等方面,也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

3.2业主进行项目管理的需要

目前国内工程项目建设,项目业主主要采取了DBB、DB、EPC、DBO等模式。无论采取何种项目模式,也不能减轻业主对于项目实施过程的关注和期望。项目业主缺乏工程项目建设相关的专业技术人才,工程管理任务超出了其现有人员的能力范围。因此,项目业主需要加强其在项目实施阶段的管理能力,以实现其投资目标和期望、将项目投资控制在其可接受的范围内、保障工程项目建成后的功能和质量达到设计标准。从利益关系和业务能力来看,承包商、监理单位、设计单位中,只有设计单位与其利益冲突最少的同时可以更好的满足其实现项目建设目标的要求。从我国工程项目管理市场发展情况来看,越来越多的工程建设项目采取由设计单位主导、业主积极参与决策的项目管理模式。

3.3设计师自我发展的需要

从事工程项目管理工作,对于设计人员来讲,并非是进入一个全新的领域,而是对自身业务水平的一次考验和升华。参与设计作品的实施全过程,对于提升设计人员的水平和能力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以某厂建设项目为例,在项目管理的过程中,设计单位累计派遣了560人/日的工地服务,在解决现场出现的各种技术问题和施工难点的同时,也对设计做了大量的改进工作。在保障甲方功能性和质量要求的同时,采取不同的设计或施工方案,降低了施工难度和成本,缩短了建设工期,形成了共赢的局面。如某辅助厂房的檩条由暗檩改为明檩、某设备螺栓固定方式由预埋螺栓改为化学植栓,大幅降低了施工单位的作业难度、缩短了施工周期。对于设计师来说,在做好本次项目管理工作的同时,也为今后项目设计提供了不同的思路和方法。

4.设计师参与工程项目管理的劣势

4.1对于现代施工的认识不够深刻

对于大多数从事设计工作的年轻设计师来说,很少有机会在施工现场常驻,因此,对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难点、质量控制点、关键工艺节点以及先进的施工工艺方法认识较少。如在设计工作中考虑问题过于理想化、简单化或者复杂化,如节点的细节处理、构件的选用、连接方式对施工的影响等方面都需要进一步加深认识;在施工管理过程中,难以根据施工队伍的装备水平和人员素质采取适宜的管理措施,整体控制能力较弱等。

4.2参与项目管理工作的热情不高

由于项目管理工作需要长期在外地出差,生活条件比较艰苦,对部分习惯蜗居进行前期方案设计师来说,如果没有适当的激励机制,很难让他们将精力投入到这一领域。中小型设计事务所下一步如何转型升级也让广大工程设计师难于做出职业发展抉择。此外,项目管理工作相对与设计工作来说,其所要求的综合素质也更高,并非所有的设计师都适合这一领域。

5.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5.1 完善制度,加强激励

尽管我国的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有很多需要完善和解决的问题,如工程项目管理缺少明确的法律地位,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没有专门的资质要求,收费标准也不统一,导致行业内项目管理水平差异性较大,容易形成恶性竞争,制约了工程项目管理企业的健康发展。对于设计院来说,也需要为参与工程项目管理工作的设计人员做好职业规划,完善激励措施,进一步完善项目经理制度和人才培养机制、激励机制。

5.2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综合素养

对于目前的大多数设计人员来说,由于工程项目建设大都要求具有较强的综合专业素质和较强的工程实践经验,与目前设计院较细的专业划分和较少的实践经验状况差异性较大。因此,设计人员要更好的胜任工程项目管理工作除了做好专业技术知识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外,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工程项目管理其它方面,诸如管理、经济、法律、社交等方面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仲景洪,王红兵.工程项目管理[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篇3

关键词:岗位群;学生特点;人才培养;模具人才

作者简介:柳亚输(1982-),男,河南南阳人,泰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王荣(1975-),女,江苏泰州人,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江苏 泰州 225300)

基金项目:本文系泰州职业技术学院职业教育研究项目“基于岗位群和学生特点的模具人才培养研究”(编号:ZY201314)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2-0057-02

模具工业被美国视为“工业的基石”、日本视为“促进社会富裕繁荣的动力”、德国视为“关键工业”,它是衡量一个国家加工行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1]我国的模具工业从总体上看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缺乏高素质的模具人才。

目前模具企业的人才主要来自于中职技校、高职和本科院校(其中中职和高职是最主要的来源),其中高职院校提供的人才占比达到30%左右,是模具行业主要的人才来源。经过企业模具人才需求调查发现,绝大多数毕业生进入企业后都需要经过二次学习或培训才能胜任岗位的需求。因此研究基于企业岗位群和高职学生特点的模具人才培养研究就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

当前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高职学生特点、存在问题及解决策略和基于企业岗位群或岗位需求及采取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两个方面。前者如章康龙、杨建国研究了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2]朱定贵、程金荣则对高职畜牧专业学生主要就业心理问题进行调查,提出了对学生进行心理诱导的对策。[3]后者如唐文晶研究了企业不同发展阶段对人才的需求特点,提出了以岗位能力培养为出发点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4]陈庆焦、吴中雷通过对模具专业的职业岗位群分析,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5]

总的来看,上述研究主要集中于学生的学习特点及对策的研究和针对企业模具岗位能力需求、进行人才培养研究这两个方面的某一个方面。这样做难免存在忽视其中一方的缺点,从而使得模具专业人才培养顾此失彼,不够全面和科学。鉴于此本课题组从这两个方面出发对泰州企业模具人才需求和泰州职业技术学院、泰州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两校模具类专业的学生特点进行调查研究,希望为高职模具专业人才培养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企业模具人才需求和学生特点现状

1.企业岗位群需求现状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是实践性和应用性非常强的一个专业,只有切实了解企业对模具人才的需求才能更好地进行模具人才培养。本课题组对多家企业进行问卷调查,直接掌握了企业人才需求的第一手资料;通过对企业模具职业岗位群分析,总结出当前高职院校模具专业学生的主要工作岗位有:模具设计工艺员、模具装配和维修、CAM/CNC工程师、数控编程、数控设备操作工、产品造型和其他管理、技术人员。

通过此次调研发现企业今后几年对模具设计和制造人才的需求仍然很大,模具专业的持续发展空间很大。目前模具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如下:

(1)能使用ATUOCAD、pro/E或UG等软件进行产品造型和模具设计,懂模具加工工艺,具有一定模具数控加工经验的毕业生最受企业欢迎。这是因为模具行业更加注重实用性和操作性,单纯的理论知识并不适用于生产实际,所以更加强调操作能力和经验的积累。最好具有2年及以上工作经验,2年是企业的就业门槛。模具行业需要大量高技能型人才,而高职院校模具专业毕业生实际操作技能普遍偏低,无法满足企业的生产需求。绝大多数企业不愿意花费时间和成本去培养,因为最终人才会因为工资待遇而跳槽。

(2)大多数企业认为模具专业毕业生的组织协调能力不强、缺乏敬业精神、心理素质和团队意识亟待培养和加强。这体现在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缺乏团队意识、不能妥善安排工作流程、心理不够成熟、普遍缺乏吃苦的敬业精神和好高骛远、浮躁的心态普遍存在。

(3)在技能培养方面,企业普遍认为毕业生专业面过窄、创新能力欠缺和缺乏机械基础操作能力是最大的问题。很多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需要学习机械基础操作和常识,只能机械照搬和模仿,缺乏创新精神。

2.高职模具专业学生特点现状

(1)心理上:高职模具专业学生大多处在19~23岁的年龄段,缺乏社会经验,心智尚未成熟,缺乏耐心和恒心,做事随意,易于冲动,受环境和群体的影响较大,接受能力和好奇心很强,个性很张扬、易于冲动、喜欢动手、缺乏耐性、易于受他人影响和注意力不够持久,迫于毕业和就业需要而学习,不喜欢传统呆板的授课方式,乐于接受新事物和新的教学方式。

(2)学习上:他们大多缺乏明确的职业规划,学习功利化;易冲动、意识到习环境重要性,但却不主动创造和接近好环境。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虽然意识到了学习的重要性,但作业抄袭现象比较普遍,缺乏耐心和恒心,学习上过于依赖老师和学校。喜欢实践操作性课程,对理论性较强的课程的兴趣普遍不高。普遍存在课余时间浪费比较严重,只有很少人会在课余时间主动学习。

(3)专业上:高职院校模具专业的学生选择度和满意度均不高。专业选择的决定因素是别人介绍,而非出于专业本身和个人兴趣。这是学生所学专业大多非所选专业,对未来从事的职业缺乏必要了解,缺乏学习兴趣和动力所致。大多数学生都没有明晰的个人职业能力培养规划,大多数学生是为了能将来找个好工作和顺利毕业而不得不去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此外模具专业有工科普遍存在的男多女少、严重的男女比例失衡现象,不利于专业和行业的全面长远发展。

二、存在的问题

1.企业用人理念和学生就业观念的冲突

企业最希望找到这样的人才:一走上工作岗位就可以胜任本职工作,能较好地处理工作遇到的问题,具有较高的技能,具有机械行业基础技能和知识;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团队意识和组织协调能力、很强的敬业精神及忠于企业、踏实肯干。但是现实是模具行业是以中小民营企业为主,对高技能、高素质的人才的吸引力有限,留不住他们;对高职院校毕业生能力要求较高,但毕业生普遍不能满足其需求。

学生的就业观念:就业观念过于理想化,既期望有白领化的工资待遇和工作环境又希望工作时间极少、工作强度不大、快速提拔、迅速发财,浮躁心理导致频繁跳槽。这种过于理想化的就业观念必然使毕业生就业后四处碰壁,充满挫折感。

2.学校培养和企业需求的差距

根据调查了解,企业其实非常需要高技能的模具专业人才,急需有经验的高素质模具人才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很多企业开出高薪聘请高素质模具人才,但依然无法满足企业的需要。但却不愿意使用高职院校的模具专业毕业生,因为他们大多眼高手低、缺乏必要的操作技能,没有工作经验,需要企业专门花费时间和成本去培养和提高其实践操作能力。此外,模具专业毕业生大多好高骛远,缺乏敬业精神、频繁跳槽,缺乏实际动手能力,却对工作环境和待遇有着较高的期望值。

3.行业差异造成就业不公平

毕业生就业时存在专业对口、工作强度大、工作环境差但工资待遇差、毕业生专业不对口、工作强度低、环境好而待遇比较高的现象。造成这种就业不公平现象的主要原因是,随着科技发展,模具企业的很多岗位都实现了自动化、机械化,对工人的技术要求越来越高;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动手能力差,眼高手低,不能胜任技术含量高的岗位,只能从技术含量较低的学徒工做起。于是出现了技术要求低的岗位、熟练工工资较高的现象。这种不公平现象导致很多模具专业毕业生选择专业不对口但待遇较好的工作,进一步加剧了企业的用人困难。

三、模具专业人才培养对策

通过上述问题原因分析,结合课题组自身教学实践和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实际情况,提出如下人才培养方案:

加强校企合作,依据企业的岗位群实际需求制定高职院校模具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加强实训和实践基地的建设工作。积极为学生实践操作创造条件,不仅仅加大学生实践课的比例,更要千方百计地模拟或者真实地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

积极和模具企业联合开展模具专业的教学改革,只有不断的改革才是真正的学习。积极探讨工学结合方式、“教、学、做,一体化”方式的人才培养模式。采用项目化授课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加强学生学习心理的辅导,增强其自信心,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效果。通过“塑料模设计与制造”和“机械基础”等课程的教学实践发现[6-7],项目化教学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整合教学内容、简化理论知识、侧重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增加企业应用知识的实例、鼓励学生参加学科竞赛,提高其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加实践环节切实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激发潜能。

强化思想、心理教育和专业教育,应用霍桑效应和罗森塔尔效应,积极激发高职工科学生学习动机,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观。一方面,要加强思想教育,辅导员、教师、心理咨询辅导机构和学生党团、社团组织加强协作,形成完善的思想、心理和职业教育的工作体系,树立典型人物和积极鼓励引导每一位学生,最大限度激发学习热情。另一方面,要重视新生入学教育和毕业生就业教育,通过实地参观实习、座谈会和报告会等形式持续开展这两方面的教育,改变过去流于形式的做法,使学生认识到人生的价值在于自我实现和超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而积极的职业目标和人生目标,形成合力的目标激励制度。实践证明,泰州职业技术学院通过近年来实施大爱育人的教育理念,毕业生的综合能力获得社会家长的一致好评。

参考文献:

[1]苏伟,姜庆华.模具概论[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1.

[2]章康龙,杨建国.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12,(7).

[3]朱定贵,程金荣.高职畜牧类专业学生就业心理调查研究[J].高教论坛,2011,(10).

[4]唐文晶.基于岗位能力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2,(12).

[5]陈庆焦,吴中雷.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应用行动导向教学法初探[J].职业,201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