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细化工工艺设计范文

时间:2024-04-08 18:05: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精细化工工艺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精细化工工艺设计

篇1

【关键词】精细化工企业;自动化仪表;设计;施工

中图分类号:C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近年来我国安全生产事故频发,为确保安全生产提高生产效率,精细化工企业对我国的自动化控制设计提出了更高要求。精细化工具有腐蚀性、不导电以及有毒等特点,给传统仪表带来了新的挑战和要求,并给自动化仪表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仪表行业只有通过不断创新,才能为精细化工稳定、高效的生产提供安全依据。

1.精细化工的概况分析

精细化工大多数是间歇式反应,反应的步骤比较多且时间长,对定量精度的要求较高,因此,对其控制系统以及控制的方案有较高的要求。通过对精细化工控制方案的特点分析,以期能够提升精细化工企业生产的安全、经济[1]。

精细化工间歇式反应对定量的要求较高,并且要求控制系统的周期运算短。精细化工对控制精度的要求高,因此对控制系统硬件的要求也提升到另一个高度。精细化工对系统的控制逻辑要求高,如批量控制、程序算法以及升温曲线等。与此同时,精细化工系统控制还需操作人员具备相当高的素质,才能适应现代化精细化工的发展需求。

精细化工生产过程中多为有毒的原料,一旦发生泄漏,将会给工作人员以及企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精细化工对控制系统的安全性能有较高的要求。并且,对其控制方案的安全与合理性,冗余装置等方面的要求较高。

2.精细化工企业自动化仪表的设计分析

精细化工企业对自动化仪表进行设计的目的主要是为满足化工企业生产的工艺,使其能够符合工业生产的需求。因此,在对精细化企业自动化仪表进行设计时,应全方位考虑仪表设计的特点以及难点,确保设计的科学、合理[2]。

(1)温度:精细化工企在业化工的原料中大多数均含有一定程度的腐蚀性,这就要求自动化仪表具备较强的耐腐蚀性。精细化工企业对热电阻耐磨性以及耐腐性的要求较高;在设计自动化仪表时,对钽材质热电阻以及度四氟的要求较高。

(2)压力:精细化工生产过程中存在大量的高温高压介质,这就对极限的条件下,使用变送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光伏行业中测量硅氟酸以及选择膜片等。由于高温下的真空已经超过了隔离液的沸点,因此,自动化仪表的设计过程中,应将其纳入考虑的范围内。

(3)流量:现今的流量计已经无法满足介质流速不稳且不导电这一特点,精细化工对流量计精度的要求较高,且对其的选择多是定量控制以及比值控制。

(4)液位:精细化工对液位的测量精度要求高,某些液位精度的要求已经达到毫米,如料槽液位的控制过程中采用的磁致伸缩式液位计,就是将航天新技术的民用化转移到精细化工中的典型例子。

精细化工原料的腐蚀性以及毒性等特点,而现有的仪表已经无法适应精细化工的发展要求,且仍没有一种较好的测量方法,代替传统的人工测量方式。因此,分析精细化工仪表设计的特点以及难点,为仪表行业自动化仪表的生产提供了理论依据,并能推动仪表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3.精细化工企业自动化仪表施工

3.1精细化工自动化仪表施工前的策划阶段

化工自动化仪表的施工之前需要进行合理的筹划,准备相关的器材和资料,资料指安装施工中的资料及施工的技术等准备,安装资料指安装施工需要使用的标准图、施工图、安装图、质量评定标准等方面[3]。需要对具有的质量计划、施工方案技术要点等制度合理的计划方案。准备相关施工器材及设备,并进行施工质量记录相关的表格,便于自动化仪表的调试工作。

3.2精细化工自动化仪表施工组织阶段

化工行业的自动化仪表的安装工作,具有环境多变、流动性比较强、施工的难度及内容差异较大的特点。在化工自动化仪表的安装之前,需要对工作人员进行相关的技术培训,科学合理的对其进行分组,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降低工作人员的劳动消耗[2]。与此同时,还应处理好预埋件、电缆沟、预留孔和地面防腐相关基础性的安装施工前的工作。

3.3精细化工自动化仪表施工的具体过程

化工自动化仪表安装施工阶段属于自动化仪表进行制作重要的环节。施工之前成立专门的监督小组,需要严格的监督和控制仪表的安装施工的质量。对于施工中细微的环节进行细致、反复检查,降低施工中的安全和质量隐患。严格依照施工的设计方案进行施工,并要求施工人员严格的遵守相关技术及安全标准进行施工,保证能够高效、高质量的完成仪表的施工任务。

4.精细化工企业自动化仪表竣工调试

精细化工企业自动化仪表的控制系统在施工结束后,应通过竣工检验合格后才能投入使用。检验过程中,必须对自动化仪表施工的质量全方位且客观的评价和检测,并对自动化仪表各个环节进行调试。

自动化仪表竣工调试是确保仪表设计与施工质量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其验收的效果,直接影响了自动化仪表精细化工工业生产的效率及其运行的安全可靠。不合格的施工质量,会为今后工业生产工作留下安全隐患,甚至引发腐蚀、泄露以及爆炸等安全事故,影响精细化工的正常运行,甚至造成人员的伤亡,给化工企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自动化仪表验收工作必须严格按照相关的验收标准展开,且验收结束后应对自动化仪表的各个项目进行调试,验收及调试合格后,自动化仪表才能正式投入使用。

综上所述,精细化工企业自动化仪表设计与施工合理与否,决定其是否能够正常运行。精细化工与一般的流程工业之间存在很大差距,且随着新设备以及新工艺的不断出现,给精细化工自动化仪表的安装以及精确度带来了较高的要求。精细化工企业自动化仪表设计与施工中,应将综合考虑其设计的特点、难点以及控制方案,使其能够在精细化工企业工业生产中发挥出巨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姚远达.化工企业自动化仪表的设计及施工[J].中国化工贸易,2013,4(4):64-65.

篇2

【关键词】框架结构;平面设计;材料

一、设计宗旨

设计宗旨是为医院量身定制、精心设计,秉承国际一流的净化设计理念:洁污分流、流线短捷、科学环保、节能高效,将医、患、洁、污四条流向严格控制并高效运转,前瞻性的规划,确保医院手术室20年不落后。

二、平面装饰设计

1、平面装饰的设计

①设计依据

《医院洁净手术部建筑技术规范》(GB50333-2002)

《洁净室施工及验收规范》(JGJ71-90)

《综合医院建筑技术规范》(JGJ49-88)

《建筑地面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9-2002)

《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GB50222-95)

相关图纸资料及其他资料。

②功能设计及工艺

对于手术室的装饰,墙面采用档次较高的电解钢板,具有抗菌、抗震、隔音、抗紫外线、耐久、不易保尘、抗药性、高硬度等特点。设计采用了具国家专利的模块化大圆弧安装墙板,安装拆卸方便,尺寸精度高,维修和调整布局方便。

2、平面流程的选择

本设计选择的是外周回收型的平面流程,该流程的设计理念是认为手术后的污物是最容易引起交叉感染,从污染控制的角度上讲污物的流线最为重要。这种思路强调将最具有污染危险的术后器械、污物与其它流线分离这种流程将手术室和直接为它服务的辅助用房形成手术核心区。无菌物品、术前和术后医护人员与患者都在洁净的中心走廊通过,在中心洁净走廊中设置供医生洗手消毒的空间。手术后的污物就地打包处理后,通过清洁走廊以最短的路线由专用污物电梯运出,不干扰其它任何流线。这样的布局符合人们行走习惯,易被医护人员接受。

3、平面布局的设计

3.1手术室的布置:第三层手术部:由20 间手术室及相应功能房组成,包括Ⅰ级手术室3间(其中2间为铅防护手术室),Ⅲ级手术室 17间(其中1间为正负压切换手术室,5间为铅防护手术室),洁净走廊及相关洁净辅助用房,清洁走廊及相关清洁辅房,办公走廊及相关办公辅房。

3.2其他区域设计:第二层ICU:由33张床位大厅,2间VIP双人间,1间隔离单间,1间隔离双人间并预留8张床位,洁净走廊及相关洁净辅助用房,清洁走廊及相关清洁辅房,办公走廊及相关办公辅房。

4、材料配置及设计说明

4.1手术室装饰用材说明

手术室工程又是一个半永久性的基础建设工程,必须考虑一定的前瞻性,先进性,才能实现我们提出的二十年不落后的目标,因此其材料的设计选型是按如下方案来考虑的:

4.1.1墙面材料的选型。我们此次设计的百级手术室墙面材料全部采用方管龙骨石膏板覆不锈钢板制成。

由于手术室墙面采用本体不锈材料制成,彻底解决了墙面生锈的问题,即使在安装及使用过程中墙面表面涂层被损坏,也不至于生锈,相比本体生锈材料有很大的优越性,使用寿命足可保证二十年以上。

设计的墙板安装形式是采用挂板式,与整体焊接式墙面相比,具有以下优点:避免了现场焊接工艺缺陷可能导致墙板表面的保护层被破坏。板材表面静电喷塑,颜色可由院方根据色卡任意选定,电脑调色。墙面与墙面、墙面与顶面、墙面与地面采用圆弧角过渡,没有卫生死角,空间视觉效果好,不致积尘,也利于室内空气流动,减少了涡流区的产生,最终改善了净化效果。采用抗老化的耐候胶密封拼缝,使手术室处于气密状态,其使用寿命可达二十年以上。另外,耐候胶富有弹性,能抵消温度变化引起的墙面变形。

4.1.2地面材料的选型。手术室采用德国进口诺拉橡胶卷材,卷材与墙面连接处采用圆角处理,卷材与地面之间采用进口专用地板胶粘接,卷材与卷材之间拼缝全部采用进口同质专用焊条焊接刨平,使地平完全处于防水、防尘状态。

4.1.3吊顶材料的选型。百级手术室采用轻钢龙骨石膏板覆不锈钢板。板间拼缝采用与其表面喷涂颜色相近的耐候胶密封。万级手术室采用轻钢龙骨石膏板覆电解钢板。板间拼缝采用与其表面喷涂颜色相近的耐候胶密封。手术室设计吊顶高度为3000mm。

4.2手术部走廊及辅房、ICU装饰用材说明

4.2.1墙面材料的选型:手术部洁净走廊、洁净辅房、清洁走廊、清洁辅房采用土建轻质隔墙覆3mm双面铝塑板。手术部办公走廊及办公辅房采用土建隔墙刷防菌涂料。湿区墙体采用砖砌墙,墙面防水处理后铺贴300×450诺贝尔瓷片。ICU病房采用不锈钢边框玻璃隔断和土建轻质隔墙覆3mm双面铝塑板(以图纸为准)。ICU洁净走廊、洁净辅房、清洁走廊、清洁辅房采用土建轻质隔墙覆3mm双面铝塑板。ICU办公走廊及办公辅房采用土建隔墙刷立邦防菌涂料。

4.2.2地面材料的选型:其余区域选用法国洁福同质透心防静电2mmPVC卷材。卷材之间所有拼缝均用同质专用焊条处理平整,与墙体均为圆弧连接。在地材铺设前要做3mm水泥自流坪。湿区地面防水处理后铺贴300×300诺贝尔防滑地砖。

4.2.3吊顶材料的选型:手术部其他区域吊顶采用轻钢龙骨硅酸钙板贴3mm双面铝塑板。手术室吊顶高度为3.0m,办公区域吊顶高度为2.6m,其他区域吊顶高度为2.6m。ICU办公区吊顶采用轻钢龙骨防潮石膏板刷防菌涂料。ICU其余区域吊顶采用轻钢龙骨硅酸钙板贴3mm双面铝塑板。办公区域吊顶高度为2.5m,其他区域吊顶高度为2.6m。

4.2.4门:手术室主门及洁净走廊分区隔断门为松下感应式电动趟门,具有感应、电动、手动三种开启方式,带延时关闭功能,运行速度可作调校,门自由通过尺寸1400×2100,手术室门头盖上需有“手术中”指示灯。换车间的门为松下感应式电动趟门,具有脚感应及手动开启方式,带延时关闭功能,门自由通过尺寸1400×2100,门体采用高强度铝合金龙骨、面层2.0mm防锈铝板制作,不锈钢包边,不锈钢门套,带观察窗。净化区内其它门选用平开门。门体采用高强度铝合金龙骨、面层3.0mm铝塑板制作,不锈钢包边,不锈钢门套,带观察窗。所有门均安装不锈钢门套,采用1.2mm不锈钢拉丝板制作。所有门在推车高度均安装不锈钢防撞带。防辐射手术室的门内均含2.0mm厚铅板。

4.3手术部基本配置

4.3.1埋入式情报多功能控制箱(L×H×D 1200×1000×300)。埋入式情报多功能控制箱是手术室总控制柜。用于每个手术室所有电气设施的控制。其中百级手术室采用21英寸液晶控制面板,其它手术室采用触摸面板。电气线路均为独立控制,面板控制开关采用触摸式。埋入式情报多功能控制箱为公司进口不锈钢发纹板制造,质量达出口标准。

4.3.2组合式电源插座箱(L×H×D 500×210×100)。手术间配4组组合式防水、防尘电源插座箱,其中一个为三相四线插座。(两相插座规格为220V,15A;三相规格为380V,20A)。材质:1Cr18Ni9Ti

篇3

关键词:公租房建设;住宅产业化;运作机制

中图分类号:F287文献标识码: A

住宅产业化是指在工厂将住宅主体结构和内部装修等全部或部分的部件和部品(如楼板、内外隔墙、楼梯板等)预制完成,通过设计的标准化和模数化、建筑构部件的工厂预制,现代化组织管理等,在施工现场对预制的部件和部品进行组装,形成住宅施工现场装配式生产的模式。

1.住宅产业化发展是必然趋势

现阶段我国的房屋建设广泛采用的仍然是施工现场人工作业的方式,施工人员的素质以及技术操作水平相对较低,绝大多数未接受过正规且系统的培训,施工过程往往操作不按规范、误差较大,并且由于建材质量、施工现场的项目管理能力等因素的存在,都会导致施工质量并非完全处于可控的范围之内。同时,施工现场的人工作业会受到许多不可抗力因素的影响(天气、劳动力不足等),并且施工过程重复交叉,施工强度较大,现场各项要素间的协调工作量大且艰巨,因此,往往会有很多诸如工程返工等不可控的因素出现从而延误工期,增加建设成本[1]。大量的现场作业也会消耗大量的水、电及各类建筑原材料,会严重地浪费资源、无谓地消耗能源,会产生大量的废水、废渣、扬尘等建筑垃圾,造成环境污染,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而住宅产业化发展与上述传统住宅建设方式相比,可以提高工程质量、缩短工期、减少建筑垃圾、减少能耗、污染、减少对技能型劳动力的需求等。因此,住宅产业化是我国住宅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住宅建设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是提高住宅有效供给和住宅产业劳动生产率的根本出路;是住宅建设坚持可持续发展,合理利用资源、保护资源的有效途径。

2.公租房建设为住宅产业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住宅产业化发展是对以往建筑形式的一种彻底变革,由社会化大生产的方式来改造传统的住宅产业,把现在半手工半机械的比较落后的建造方式,转变成一种工业化生产方式[2]。以住宅这种最终产品为目标,采用一体化经营的方式使各生产要素完美地组合起来,减少中间环节,优化资源配置,它意味着资金和技术的高度集中,大规模的生产,社会化供应等。但是,这种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我国目前的住宅产业化仍处在较为初期的发展阶段,具有“四低二高”的特点:工业化水平低、劳动生产率低、成套技术集成度低、住宅的质量低;资源消耗高、污染程度高。因此,要大力发展住宅产业化还需要寻找良好的机遇和平台。

公租房在全国各地虽然有着不同的类别划分和保障人群,但是它们都有着共同的特点。一是由政府主导实施建设;二是套型接近,都以主力中小户型为主;三是建设成本高且质量要求极高;四是工期紧张;五是租赁户流动性较大。所以,公租房的坚固耐久性、安全经济性、以及对有限的户型空间所能提供的居住舒适度与功能的要求较高。以政府为建设主体,户型小、设计简单的特点,非常适合标准化设计和工业化生产的建设方式。因此,从公租房利于采用产业化技术这一角度出发,大规模地建造低价优质的新型住宅,在满足政府建设保障型安居工程的需求的同时,也能从长远上解决住房难的社会问题。此外,实施住宅产业化到一定的规模后,便可有效地降低建设成本,提高住宅质量,大大缓解低收入人群的居住压力,产生较大的社会效益。由此可见,将住宅产业化技术运用到保障房建设中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其优势具体有:

(1)住宅产业化技术可有效提高建筑产品质量。采用定型的模具,生产出尺寸精准、平整光滑且重复使用率高的部品构件,生产工人在经过培训熟练技能后,构件的质量更易于保证,消除大部分的质量隐患。

(2)住宅产业化技术能加快工程进度,快速提供住宅产品。部品构件在工厂预制生产,免受季节和天气影响的同时,也避免了传统受作业面影响导致只能进行串联施工的不利因素,能迅速提供作业面,为多专业并联施工创造了条件。

(3)住宅产业化技术可以最大程度地实现节能减排、降低工程造价。由于预制部品构件的表面光滑平整,不需要抹灰装饰,节省了大量建筑砂浆。此外,装配式施工也节约了大量的脚手架和模板。

(4)住宅产业化技术有利于提高住宅性能。保障房属于政府针对不同收入水平所采取不同。救济利措施和限制性消费行为的产物,由于政府的宏观调控和限定性政策,房地产开发商采用传统方式建设保障房盈利很低,导致大多数保障性住房都存在选址较偏、户型不够合理、面积过大或过小、施工质量不过关、分配不公等问题。[3]利用产业化技术,在充分保证房屋质量水平的同时,可以集成先进技术提高房屋的整体性能。

而我国目前以及未来的公共租赁房的工程建设规模浩大,并且公租房的户型及使用功能标准化程度较高,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也相对较低,采用住宅产业化来化解公租房建设中的问题是不错的选择,同时也为住宅产业化中的新技术和材料的运用提供了试点平台,这恰好为住宅产业化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市场空间。

3.公租房产业化发展的运作机制

我国住宅产业化由于目前仅处于起步的初级阶段,除了万科等少数大型集团完全掌握从设计、施工的关键技术以及构配件采购的关键控制要素,其它的开发企业、设计单位以及施工单位构成比较分散,不具备完整的企业产业链条的运作条件。而住宅产业化强调各阶段的高度技术集成,必须紧密联系相关的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以及构配件制作单位,它对开发企业的技术管理能力、开发经验、配置和管理市场资源的能力要求很高,并且住宅产业化技术需要企业的前期投入较大,对企业的综合实力要求较高。住宅产业集团是以生产住宅为最终产品,集住宅投资、产品研发、设计、构配件制造、施工和售后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住宅开发企业,是一种智力、技术、资金密集型、能够承担住宅全部生产任务的大型企业集团。企业对住宅的开发建设实行一体化经营是住宅产业化集团的经营特色。

公租房的建设由政府的职能机构进行指导及监管,在产业化发展路线下应该有着特定的建设过程。如图1所示,首先,政府根据当地的住房政策及需求,确定公租房的建设需求,由公租房的管理机构与住宅产业集团进行沟通,阐述建房的相关标准和要求,并下订单进行委托建设。然后集团的相关设计人员按需求进行符合产业化设计、生产及施工等方面的设计,并且此期间,公租房管理机构的负责人员应与设计人员进行沟通,以确保设计方案符合需求,待设计完成且得到管理机构的认可后,产业集团则按照图纸对构配件、部品及建筑设备进行生产与准备。由于住宅的相关设备及部品种类繁多,除了由产业集团本身生产制造以外,集团也可以采用外部协作的方式,选择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与外部的住宅建设设备、部品的生产企业签订合作协议,确定长期的合作供应关系。[4]施工部门则根据设计要求进行基础施工,然后根据进度安排将运至现场的住宅构配件、设备部品进行装配施工,全部工序施工完成后由政府的质检部门、公租房管理部门以及集团的质检部门进行检查,竣工验收合格后交付使用。住宅产业集团在交付使用后的保修期内仍需定期进行回访和事故处理,[5]做好售后服务工作。公租房的整个建设过程都是基于政府提供住房需求的前提下,在住宅产业集团内外部分担并协调完成的。

图1:公租房运作机制

4.结语

住宅产业化是住宅建设的发展趋势,从长期市场需求角度,产业化住宅产品能够满足消费者的未来需要;从产业链的角度,能够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有利于效益最大化;从社会责任的角度,有利于绿色建筑的普及,积极推进低碳环保的可持续发展社会形态的建立。公租房因其户型小、设计简单的特点,非常适合标准化设计和工业化生产的实现。以公租房为切入点,推进住宅产业化的发展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赵辉,杨元华. 基于市场需求的住宅产业化发展思路探索[J]. 建筑经济,2012(4)

[2]沈良峰. 住宅产业化:房地产企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现实路径[J]. 阅江学刊,2010(5).

[3]王全良. 依托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拉动住宅产业化发展[J]. 住宅产业,2011(1):16-18.

[4]高欣,魏贵琳. 保障房的住宅产业化建设模式研究[J]. 建筑经济,2011(5).

篇4

关键词:高职;精细化学品生产工艺;整合与重构;项目化教学

课程是构成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要素,而课程改革也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核心关注点。我国传统的职业课程设置以学科课程为主体,关注的是学生知识结构体系的构建,强调知识体系自身的完整性、系统性,尽管学科课程有利于教师组织教学及学生学科知识的掌握,但却缺乏与工作的直接联系,不利于学生对技术及工作过程知识的掌握,而这两类知识却往往是职业教育内容的核心。

项目教学法是以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为依托建构学习内容,它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根据职业岗位的知识和技能要求,从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中合理设计教学项目,学生则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实际工作过程的完整程序,完成整个教学项目。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学中做”和“做中学”,可以概括性地了解到其潜在职业岗位的主要工作内容,并能够在整体性的工作情境中认识到自己能够胜任的工作,并理解和掌握课程所要求的技术知识和工作技能,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职精细化学品生产工艺》课程是一门核心专业课,其特点决定了实施项目化教学更有助于学生获得相应的岗位职业能力及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

明确《高职精细化学品生产工艺》课程教学目标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这种人才介于技能型和学术型之间,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技能结构则以心智技能、创造技能为主,其掌握的技术为理论技术,而不是经验技术。

因此,《高职精细化学品生产工艺》教学应以需求为导向,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方法等方面遵循“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和够用为度”的教学原则,以学生为本位,使学生具备化工技术的应用能力,适合化工行业对人才的要求,从而让他们更好地参与市场竞争。具体的课程目标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选择典型精细化学品的合成路线,会分析典型精细化学品生产中所用的原料和产品指标要求;能识读并绘制典型精细化学品生产工艺流程图;能正确分析典型精细化学品生产中的影响因素;能根据典型精细化学品生产反应的特点选择反应器,并能对其生产过程进行操作与控制;能熟悉商品标准化技术;能对生产中的事故进行分析和处理;能在生产过程中发现不安全因素和环境污染问题;能熟练使用精细化工产品测试常用的一些通用仪器;能分析和运用复配技术进行精细化学品的配方工作;能通过各种媒体资源查找所需信息;能自主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具有产品开发能力;能独立或小组协作制定工作计划并实施;能积极寻找科学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

知识目标了解典型精细化学品的性质、用途、生产情况和产品的包装与贮存;掌握典型精细化学品生产原料的净化及生产用催化剂的使用;掌握典型精细化学品生产的反应原理及生产过程中的影响因素;熟悉典型精细化学品的生产工艺流程;熟悉典型精细化学品生产设备的结构和特点;掌握典型精细化学品的商品标准化技术;熟悉生产工艺组织过程、安全与环境保护问题;熟悉精细化工小产品配方。

素质目标通过项目任务的实施,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工作责任心、职业规范和职业道德等综合素质。

高职精细化学品生产工艺课程设计

本课程在开发过程中,先进行了相关化工企业的岗位调研,获得岗位工作任务,然后邀请行业企业技术人员和专家召开座谈会,共同分析岗位需求,确立岗位职业能力与工作过程,并归纳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与企业生产一线技术人员共同制定课程标准,共建更贴近和满足实际应用能力需求的能力训练体系,最后,针对实际工作过程中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将典型的工作任务转化成学习任务,设计学习项目,确立围绕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这一主线,形成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体系改革的建设思路。

精细化工工艺教学内容涉及各种精细化学品的生产过程、反应装置及工艺流程,其特点是精细化工产品种类多、配方及成分多、涉及的基础知识多、涵盖多个学科知识。面对庞大的知识体系,如何根据精细化工专业的特点及培养目标,结合我校所处的地方特色及发展需要,在有限的教学学时内,使所选择的教学内容既有重点,又能使学生在精细化工领域有一定的知识广度,并能了解本领域内一些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发展动态,是精细化工工艺课程教学的关键问题。

高职精细化学品生产工艺课程的整合与重构

本课程组遵循时代性、实践性和地方特色的原则,采用项目教学法将原来的《精细化工工艺学》课程和《精细化工综合实验》课程进行了整合。以往是先讲授完工艺学的课程,然后上实验课程,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重理论、轻实践,教学计划编制时理论教学先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环节各自独立,这种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培养现代高技能实用型人才的需要。项目化教学法可以使理论与实践教学很好地衔接,理论可以最大化地指导并应用到实践中,有助于学生真刀真枪地实训,全面培养学生的技术操作技能和职业综合能力,为学生毕业后从事精细化工产品的生产和新品种的开发奠定必要的理论和技术基础。

以精细化工产品生产所经历的原料准备、化学反应、产品后处理和综合利用及三废治理过程的典型真实工作任务作为教学载体,并按照学生认知规律和能力形成特点,设计了10个学习项目,分别为表面活性剂、胶黏剂、涂料、食品添加剂、饲料添加剂、合成材料助剂、农药、洗涤剂、化妆品、香精与香料,构建了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精细化学品生产工艺》项目化课程(见图1)。

课程进行中,可由教师分析项目要求,给学生下达任务书。根据每类精细化学品中的典型产品,一个项目设计几个任务。以涂料的学习为例,任务布置如下。

任务一:中油度红色醇酸树脂漆的生产。任务二:氨基醇酸树脂磁漆的生产。任务三:环氧酚醛清漆的生产。任务四:白色热固性丙烯酸酯烘漆的生产。任务五:醋酸乙烯乳胶漆的生产。任务六:聚氨酯乳液涂料的生产。

每个任务细化为若干小任务,以中油度红色醇酸树脂漆的生产任务为例细化如下:(1)掌握涂料的配制原理。(2)掌握醇酸树脂生产的反应原理。(3)熟悉醇酸树脂生产过程中的影响因素。(4)熟悉醇酸树脂的生产工艺流程。(5)熟悉醇酸树脂生产设备的结构和特点。(6)掌握中油度红色醇酸树脂漆的配方。(7)熟悉配漆工艺。(8)了解醇酸树脂生产和醇酸树脂漆配制过程中的安全与环保问题。

高职精细化学品生产工艺课程项目教学教学实施方法

每个项目的教学采用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和评价六步法教学。

资讯学生根据任务要求,独立查找相关资料,并进行相关知识点的自我学习。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如遇到问题,可以向教师请教。

计划以精细化工3071班为例,将全班40位学生分成10组,每组4人,小组内共同讨论咨询后得到的信息,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后,制定初步工作计划。

决策学生制定的初步计划经小组讨论,教师审核,认为具有科学性和可实施性,则计划通过。实施按照决策通过的计划,小组完成预期的工作任务后,每个小组随机抽出一人进行公开答辩。这里要特别说明的是,由于化工行业涉及的危险品多,环境污染严重,操作条件苛刻,不可能像某些专业那样在校内建设大量的实训基地;另外,精细化工的技术保密性和垄断性也决定了在校企合作时,工厂仅限于让学生参观式的实习。故此在实施阶段有必要采取多种途径来完成任务,比如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实训法、利用企业工厂的参观法、利用实验室的实验法、利用仿真软件的仿真法等。总之,要求学生不能只是利用搜集到的信息,写个项目报告来应付教师。例如中油度红色醇酸树脂漆的生产采取了工厂参观法和实验室法两种方法来完成。

检查这一环节学生要上交学习成果,包括项目报告、产品实物等。通过学生自查、互查、教师检查、查看任务的完成情况。

评价评价标准分为三部分,一是专业能力,包括专业资料查阅情况和信息处理能力、实施阶段的动手能力、项目报告的完成情况和条理性、ppt制作和汇报能力、知识考核(通过试卷形式);二是社会能力,包括工作态度、团结协作能力、交流和表达能力;三是创新能力,能否在工作中发现新问题,提出新方法,创造性地工作。这种评价不仅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静态评价,还包括对学习过程的动态评价,这种动态评价是从学生接受任务开始教师就时时掌握的。最后,通过教师的点评,帮助学生总结完成任务的过程和方法,找出不足和改进措施,把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内化,同时给小组和个人打分。

通过对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精细化工3061及3071两个班实施《高职精细化学品生产工艺》课程的项目化教学实验表明,实行了项目化教学之后,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学生对技术知识和工作过程知识的掌握情况良好。

在《高职精细化学品生产工艺》课程的项目化教学中,以典型精细化工产品的生产为切入点,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为主线,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典型工作任务分析为依据,以真实产品生产过程为载体,以校内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按照职业岗位和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使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课程组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还会继续努力探索精细化工产品生产工艺课程的基于工作过程的开发与应用。

参考文献:

[1]徐国庆.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的几个关键问题[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2):9-10.

篇5

论文关键词:雨水泵站,雨水初期弃流,隐蔽化设计

 

1 概况

京沪高铁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北起北京南站,南至上海虹桥站,沿线共设21个车站,连接环渤海经济带和沪宁杭长江三角洲经济带,沿线人口占全国人口四分之一以上。无锡东站规划红线30.49公顷,以高铁站房为核心,建设内容包括交通接驳、商业、市政配套等综合设施。无锡地铁2#线垂直下穿京沪高铁,地铁出入口设置于高铁出站厅的下方;高铁站区设下沉式广场,经高铁底部连通,同时整合地铁站点功能。站区平面如图1所示。

高铁站区内交通综合体、停车楼、公交站场、2个小雨蓬及其它建/构筑物雨水直接排入周边市政雨水管网。南北下沉广场及高铁大雨蓬的雨水无法直接排入市政管网,雨水收集汇总后经雨水泵站提升,由压力管输送至站区外河道。

2 泵站总体布置

雨水泵站共设4座,分别服务于高铁、地铁将整个下沉式广场及高铁大雨蓬划分的4个象限,对应为1#、2#、3#、4#雨水泵站。

在泵站总体布置上,综合考虑雨水泵站、匝道桥、广场、道路等相关位置关系,合理整合各空间

图1 雨水泵站位置示意图

Fig.1 Schematic diagram of pump stationlayout

位置及平面布局,将泵站设置在匝道桥、道路的下方,出入口设置在下沉广场角落区域隐蔽化设计,降低环境影响,节省土地,最大化利用土地的立体空间,实现了雨水泵站的“隐蔽化”[1]。

2.1 1#雨水泵站总体布置

1#雨水泵站位于站区西北方向,平面尺寸13.00×9.00m,规划匝道桥正下方,宽度9.00m方向与规划匝道桥宽度相同,泵站结构强度考虑将来的车行荷载,泵站顶标高与规划匝道桥标高一致,预留铺装高度。出入口设置于北侧13.00m长度方向右侧,朝向下沉广场,室内地坪标高与下沉广场标高一致,净高4.00m。

2.2 2#雨水泵站总体布置

2#雨水泵站位于站区东北方向,平面尺寸13.80×9.10m,毗邻公交站场,泵站位置处为人行道,无车行荷载,西侧宽度9.10m方向与连接该处地面与下沉广场的楼梯、扶梯宽度一致,统一设计,泵站边缘作为楼扶梯结构支撑点,泵站顶部为下沉广场与公交站场之间的人行通道。出入口设置于北侧13.80m长度方向中部,朝向下沉广场,顶部设栏杆,室内地坪标高与下沉广场标高一致,净高4.00m。

2.3 3#雨水泵站总体布置

3#雨水泵站位于站区西南方向,平面尺寸16.80×9.00m,高铁落客平台与市政道路的连接匝道桥下方,宽度9.00m方向与匝道桥宽度相同。为利用立体空间,匝道由原设计的挡土墙结构优化为桥梁形式,桥梁下部空间供泵站使用会计毕业论文范文。出入口设置于东侧9.00m方向中部,朝向下沉广场,室内地坪标高与下沉广场一致,净高4.30m。

2.4 4#雨水泵站总体布置

4#雨水泵站位于站区东南方向,平面尺寸16.80×9.00m,位置与3#雨水泵站沿地铁2#线轴线对称,顶部为高铁落客平台与市政道路的连接匝道,泵站设计、空间布局与3#雨水泵站类似。

3 泵站设计规模

本工程雨水泵站的水量主要来自于南北下沉广场地面雨水、高铁大雨蓬屋面雨水和站区地下水三部分;其中,下沉广场地面雨水与大雨蓬屋面雨水统一考虑,设计重现期50年隐蔽化设计,地下水量单独计算。

3.1 雨水量[2]

无锡地区暴雨强度公式(P=50a):

L/(s·ha)

雨水总量计算:

Q=ψ×F×I ( L/s )

式中:P—设计重现期,按50年取值;t—降雨历时,下沉广场16.40 min,高铁大雨蓬11.50min;ψ—径流系数,下沉广场0.9,高铁大雨蓬0.95;F—汇水面积,下沉广场6.52ha,高铁大雨蓬2.30ha;计算得:Q下沉广场=2209.20 L/s,Q大雨蓬=886.00 L/s,Q = 3095.20 L/s,合11143 m3/h。

3.2 地下水渗入量

本工程站区地下水采用盲管导排的方式,降低地下水水位,保证各建(构)筑物的结构稳定性,在整个下沉广场结构底部,敷设土工布、碎石导排层,导排层内设地下水导排管,呈“枝”状布置,支管接入主管,主管最后汇入雨水泵站。

根据计算,整个下沉广场地下水渗入量为240m3/d,部分作为站区内雨水回用系统的水源水,其余由泵站排出广场范围。

3.3 各泵站设计规模

雨水泵站的排水能力需满足雨水和地下水两部分的排水要求,计算得11153 m3/h;根据4个雨水泵站服务范围的分析,各泵站需要的排水能力为:1#泵站2801.5m3/h、2#泵站2795.8m3/h、3#泵站2825.3 m3/h、4#泵站2730.4m3/h,相差很小,为方便项目建设及后续的运行管理,4个泵站设计规模均取整数值:2800 m3/h。

4 泵站工艺设计

4.1 工艺流程

由前述,该工程雨水泵站的来水包括三部分,分别为南北下沉广场地面雨水、高铁大雨蓬屋面雨水和站区地下水。另一方面,泵站的出水除排放至外围河道外,还需提供高铁站区雨水回用系统的水源水,处理后的雨水回用于站区的绿化、浇灌、车辆冲洗等。因此,针对不同的来水分别考虑流程如下:①下沉广场地面雨水由于地表径流,水质较差且含有部分大块杂质,因此经格栅拦截后通过泵提升后全部排放。②高铁大雨蓬屋面雨水,接入泵站后,首先进行初期雨水的弃流,后期雨水提升后储存于雨水回用系统前端的蓄水池中,作为其水源补充水隐蔽化设计,多余的雨水通过水泵提升排放。③地下水经收集总管接入泵站,在泵站内部,地下水与地面及屋面雨水隔离,以避免地面雨水倒灌污染地下水导排收集系统。一部分地下水通过水泵提升至站区内的雨水回用系统,作为水源水,水质清洁,易于回用处理,多余的地下水通过水泵提升排放。

从工艺流程上,该雨水泵站分为收集、回用和排放三个方面。从功能上,该雨水泵站实现了广场地面雨水提升、排放;大雨蓬屋面雨水初期弃流、末端利用;地下水隔离、回用的功能。

工艺流程如图2所示:

图2 工艺流程图

Fig.2 Flow chart

4.2 水泵选型[3]

1#、2#雨水泵站水泵选型相同,如表1所示,

表1 1#、2#泵站水泵配置表[2]

Tab.1 Performance parameters of pumps for 1#、2# station

 

序号

流量

(m3/h)

扬程

(m)

功率

(kW)

数量

备注

I

1400

9

55

2

1用1备

II

700

9

30

2

 

 

III

3.0

5

0.75

篇6

精细化学品是指那些具有特定的应用功能,技术密集,商品性强,产品附加值较高的化工产品。主要包括医药、染料、农药、涂料、表面活性剂、催化剂,助剂和化学试剂等传统的化工部门,也包括食品添加剂、饲料添加剂、油田化学品、电子工业用化学品、皮革化学品、功能高分子材料和生命科学用材料等近20年来逐渐发展起来的新领域。

中国是个人口大国,十多亿人的生存与生存质量与精细化工息息相关[1]。近年来,精细化工的发展提高了国家的化学工业的整体经济效益,增强了国家的经济实力。当今,精细化工已成为世界化学工业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也是化学工业激烈竞争的焦点之一。因此,精细化学品化学成为了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不可缺少的一门专业课。

传统教学方法,仅仅采用“一人授课——多人听讲——期末考试”的单一形式,教学方法较为单一、古板,授课效果也受到限制。于是,针对传统的授课方法,并根据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在本专业调整的新培养方案基础上,对精细化学品化学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进行了改革。

1 优化教学内容

在确定教材时考虑了“精细化工”的学科特点,它不同于基础学科已经具有完善的理论体系,精细化工领域的发展很快,产品更新迅猛,先进工艺改进速度快,用一本教材很难详细论述,同时教材的更新速度无法适应其发展变化,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自编讲义的方式解决了这一难题,它有利于教师在讲课中不断更新教学内容,补充本学科的最新发展前沿知识,也有利于教师将科研心得贯穿于教学,启迪学生的思维。主要参考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染料、荧光增白剂、有机颜料、表面活性剂、涂料、香料、化妆品、农药,染料、荧光增白剂、有机颜料及农药方面的内容。

由于课程内容多但课时却有限(仅32学时),因此,在教学上应着重阐明具有原理性、方法性、规律性、创新性、代表性和前沿性的内容,略去不必要的生产工艺技术细节,注重培养能力,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未来学习和工作中触类旁通,以不变应万变,为未来发展构筑宽厚的专业基础,获得广阔视野。

2 采用多媒体教学

精细化学品涉及的领域广,传统教学法“粉笔+黑板”费时费力,事倍功半,还吸引不了学生的眼球和兴趣。与传统的教学手段相比,多媒体教学优势在于能够实现“动态的问题形象化”、“微观的问题宏观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表达的方式多元化”。依据教学内容,充分利用网上资源,引入最新动态和相关图片,部分工艺流程利用Flash进行效果渲染[2]。

3 实行开放授课

由于精细化学品这门课程内容较多,涉猎领域广,单独一位老师难于样样精通,因此,在教学中,我们除了主讲教师外,还邀请别的教师来客串讲课。这样可发挥各位老师的研究专长,结合介绍最新的科技成果及动向,提高课程质量,使学生能接触到最新最前沿的专业知识;同时,又提前接触各位老师的课题,为毕业设计(论文)及今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4 分小组分课题进行调研,并作报告

精细化学品种类繁多,发展迅速,更新频繁,为使学生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掌握精细化工的前沿领域和发展方向,培养学生独立寻找问题、确定问题、解决问题、评价问题的综合能力,采取让学生分组讨论并作调研报告的方法[3]。每个单元都留有2个学时,让学生自己讲。讲解内容由教师指定或学生自己选择相关的感兴趣的知识。要求学生自己利用课下时间,分小组搜集材料,并形成书面材料。在课堂上报告后,其它同学和老师可以自由提问,并进行讨论。这样可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也锻炼了即将就业的学生如何准备专业知识及如何展现自我。

5 精心选择课内实验,实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针对课程内容以及实验室设施情况,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理解课上理论,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由于课时有限,我们设计了薄层层析板的制备、液体香波的配制、市售胶水的制备、抗氧剂双酚A的合成、环保固体酒精生产工艺五个实验。这五个实验的设计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加强感性认识;另一方面这些实验是与日常生活相关的精细化学品的制备实验,学生在制备完成后可以得到实用的产品,更有成就感。

6 带领学生进入工厂观摩学习,积累生产实践经验

为使学生获得更加直接的生产实践经验,本课程还设计安排了工厂实习的机会。联系当地精细化学品的公司,带领学生参观生产线,了解实际生产过程的设计、流程及经营、服务等一条龙的生产销售过程。这种实习过程既能培养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后继专业课的学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并且,通过生产实习,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加感性认识,把所学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学到从书本学不到的专业知识,并获得本专业国内、外科技发展现状的最新信息,激发学生向实践学习和探索的积极性,为今后的学习和将从事的技术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门课程经过以上改革实践,学生的学习效果较以前传统教学有很大突破。但毕竟教师才是教师是课程教学改革和实施的关键性因素,因此教师必须要有强烈的责任心,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学识水平,才能做到教学相长,才能更好的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理论-应用复合型精细化工人才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钱旭红.精细化工的发展与展望.绿色高新精细化工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篇7

关键词:精细化工;生产企业;成本控制

一、精细化工生产企业开展成本控制的重要性

第一,成本控制是精细化工生产企业实施成本管理的方式。成本管理的内容包括企业经营活动的成本预测、计划、决策、控制、分析、核算等,而预测、计划、决策成本是企业开展成本控制的前提,成本核算是企业控制成本的重要方式。所以成本控制要管理所有影响成本的因素,并将控制体现在产品设计、生产与销售的全过程中。企业强调核算与控制成本,能够进一步实现企业现代化管理的策略。第二,成本控制是精细化工企业增强竞争力的方式。大部分企业已经认识到,服务和产品能否适应市场需要是企业获得发展的重要武器。所以对精细化工生产企业而言,其服务、产品及生产过程如果可以满足环境管理的相关要求,就能够增强其服务与产品的销售量和销售范围,这是增强企业竞争力、减少环境风险的方式之一。第三,环境成本是现在精细化工生产企业一定要考虑的问题。虽然化工行业是我国发展经济的重要产业,但随着更加严格的环保要求,和逐步完善的与环境相关的法律体系,精细化工生产企业会不断提高环境成本。如日本对企业披露环境成本就提出可核实性、可比性、可解理性、可靠性、相关性等质量要求,特别强调要运用专门的报告与核算进行披露。我国精细化工企业实施环境成本控制已经迫在眉睫。

二、精细化工生产企业成本控制的现状

(一)成本控制观念比较落后

目前运行的成本控制体系比较关注产品生产过程,没有将设计阶段、销售阶段纳入成本管理和控制中,忽视设计环节、供应环节、销售环节、服务环节的成本分析、计划与核算,导致产品在设计和销售中的成本控制缺少严格标准,管理混乱、监督不力。

(二)成本控制手段较为单一

精细化工生产车间控制费用和直接成本的方法比较单一,其控制标准的科学性不足。精细化工生产企业的产品各类较多,只运用简单的方法进行成本控制,会导致生产部门难以运用现有的控制成本措施,对各种产品管理方法和标准进行细分。

(三)产品品种较多而管理较零散

精细化工生产企业的产品各类特别多,产品间有相关性和同系列性,是相同制造工艺和共同属性构成的,但因为目前管理比较分散,而出现重复管理成本,提高企业的整体成本。

三、精细化工生产企业完善成本控制的策略

(一)成本控制的基本原则第一,全面性原则。

全面成本控制是将全过程与全员控制相结合,一方面成本控制要激发出所有职工控制成本的主动性,鼓励和引导职工参与控制成本的工作,要求时时、事事、人人都要根据成本目标、预算、标准、定额开展成本控制。激发全体职工的积极性是减少成本的重点。另一方面,精细化工生产企业成本控制要体现在成本形成的所有过程中,不但要控制费用支出,还要建立起完善的成本控制系统,严格控制影响成本的全部因素。第二,成本控制的全局原则。成本控制不能单纯追求减少成本而忽视产品质量、环保与安全。假如成本控制难以满足以上要求,即使实际成本支出没有高于成本目标,也不能认为其达到了控制成本的要求。

(二)成本控制的具体方法

第一,精细化工生产企业要建立起作业中心,分析作业链条的各个环节,对主要作业与作业中心进行确认。作业中心是精细化工企业生产程序的组成部门,按照作业中心汇集和披露的成本信息,能够更好的实现合理考核绩效和有效控制作业。第二,合理归类、分配资源。对精细化工生产企业的资源予以归类,将有限资源合理分配给每项作业。化工企业生产活动会消耗作业,进而消耗资源,但精细化工企业的资源是有限的,因此要控制作业成本就要重视资源分类。要建立资源库,按照需要进行分配,同时要跟踪各种作业消耗资源过程中获得的顾客价值,开展动态分析,以达到降低消耗的目的。第三,发掘成本动因。精细化工生产企业要深度挖掘成本动因,不能再运用传统的分析方式,而要基于战略目标采取更加宽广的形式开展分析,同时将成本动因当作标准,把不同成本汇集到一起而形成终极产品。在实际工作中要提高成本动因的管理和控制水平,要改造和优化生产与销售、开发与设计等作业链。第四、重视业绩评价。强化业绩评价是以完善的评价体系为基础的,提高作业成本控制,需要建立健全责任会计制度,将划分责任中心和确立作业中心衔接起来,进一步明确权限范围和经济责任。

(三)成本控制的重要环节

第一,决策环节。精细化工生产企业要有效的控制成本,在决策时要考虑到自身的特点,在化工园区选择厂址,考虑地址对客户和供应商的影响;考虑土地成本、地税政策以及人才引进政策;考虑设备的选择及项目对环保与安全的影响。这些内容都是企业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到成本的合理化与科学化。第二,设计环节。精细化工生产企业在设计环节,要优化设计方案,对建设项目进行全面规划,运用各种指标对建筑空间和总平面图进行设计和分析,严格规划项目工艺,从源头上解决环保与安全的问题,运用先进工艺和先进设备才能进行绿色生产,才能增强产品经济性、合理性、实用性。第三,采购环节。企业建立起完善的供应商评估和准入制度,运用集中采购、货比三家、招投标、协议采购、价格谈判等方式,要及时、准确的了解市场信息以减少采购成本。在采购易制毒、剧毒、危险化学品时,要特别重视运输的成本与风险。第四,生产环节。精细化工生产企业在控制生产成本时,要求财务人员了解生产过程,分析物料周转、劳动效率、设备利用率、设备维修费等具体情况,对比分析生产部门的实际消耗与技术部门的理论消耗之间的差距,根据不同时期的成本资料开展动态分析,寻找成本动因,以增强企业成本管理的效率和质量。第五,销售环节。因为精细化工生产企业的产品具有价值高、单品种产量少、品种多的特点,很多化学品都是按照客户要求实施定量生产,企业在接受订单时,要考虑生产数量,少生产会出现完不成订单的现象,需要二次采购与生产而提高产品成本;多生产会导致产品积压,而积压的产品不知道何时可以销售出去。所以企业在接订单时,销售、采购、生产、财务部门要共同对其需要量进行判断。

四、结束语

现代企业成本管理已经不再是传统理念上的节约。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精细化工生产企业要提高核心竞争力,就要改革和创新产品生产销售的全面流程,应该以管理作为切入点,将成本控制理念落实到产品设计、产品生产、产品销售等各个流程中,让每一位职工都建立起完善的成本控制意识,进而构建起长期有效、切合实际的成本管理和控制体系。

参考文献:

[1]中国商贸.浅析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思路[J].谌明.2014(32)

[2]陶莉.新形势下加强化工企业成本控制的探讨[J].当代经济.2014(20)

[3]左杨平.批量型生产企业成本精细化管理初探[J].财经界(学术版).2014(20)

[4]刘雅文.催化精细化工产业如何迎头而上[J].化工管理.2014(34)

篇8

[关键词]精细化工 总体现状 解决策略

中图分类号:G27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3-0131-01

前言

精细化工是当今化学工业中最具活力的新兴领域之一,是新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所包含的领域可分为传统和新领域两部分,但各国也不甚一致,大概可归为40个门类和行业。精细化工的生产可划分为化学合成、精炼和商业化等三部分,要求从业人员具有极强的专业能力,极高的技术水平。由于近几十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精细化工在国际行业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化工行业应有的影响力。

1.精细化工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1 生产技术水平偏低

精细化工虽然在我国有几十年的发展时间了,但相对于一些其他发达国家,我国精细化工依然起步较晚,虽然有很大进步,但是生产技术水平仍然偏低。且加氢还原、连续硝化、绝热硝化、液体 SO3 磺化等高科技在精细化工产品中应用较少,机械化、自动化、专用化水平较低,产品档次偏低,以至于附加值不高,且在精细化工产品中占很大比例。设备不能及时更新换代,产品研发花费时间长,科研团队创新性不高,集中化、信息化、自动化没有达到一定水平,产品不能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使得企业勉强维持运转,没有多余资金投入,上述问题便无法得到有效改善。一些尖端技术的使用在国内才刚刚起步,甚至在超高温、超临界领域还是一片空白。一些小企业的生产方式较为粗放、分散,或有采用手工生产,没有能力建立信息化平台,制约行业发展。多数高精产品还要依附国家或国外引进,在版权问题上还要花费大量资金,使本就利润缺少的企业陷入不创新无发展、引进无资金的尴尬境地。

1.2 生产带来的环境问题

随着精细化工的不断发展,产品的品质不断提升,生产工艺愈加复杂,往往需要多重提纯精炼,步骤繁复。由此产生的废水、废气、废渣的处理,就显得更为重要,且难度较大。因精细化工产品的特点,产出废物具有排放量大、成分复杂、毒性大等特点,使废物处理更是难上加难。之前企业广泛使用的焚烧法和近些年推广的微生物处理法却都有各自的弊端。焚烧法会带来有毒有害气体的排放,造成空气污染;微生物处理法尽管适用范围广泛,但因某些废物毒性大,微生物也不能进行很好的处理。正因环境污染问题严重,不少发达国家对准了发展中国家土地面积大,廉价劳动力充足,纷纷把对环境污染严重的企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另外绿色化工在我国的生产规模较小,且技术不成熟。如果处理达不到国家规定标准随意排放,势必会污染环境,但是依然有少数企业坚持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因为三废治理难度大,同时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他们环保意识薄弱,只注重经济利益,而把环境问题抛之脑后。

1.3 生产企业没有实现规模化,整体水平不高

目前我国精细化工行业大约有一万家的企业单位,尤以涂料厂为最,但多为分散厂商,整体竞争力较弱。由于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我国精细化工企业众多,但规模较小,企业分散发展,缺少整体竞争力,直到现在,仍然存在不少作坊式的单位,生产力低下,生产水平低下,实现DCS控制的企业屈指可数。在大多数企业中科技与实际生产相脱节,科研机构和企业连接甚少,科技转化为实际产品效率低下。相对于国外的大规模投资,国内投资较少,在资源、市场和技术方面,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竞争力低下。重复建设项目造成的生产能力过剩,市场竞争陷入恶性循环。另外,若企业盲目竞争,盲目引进新技术、新产品,产品已成,却难以找到销路,导致产品大量积压,造成人力、财力的巨大浪费。

2.精细化工发展过程中可采取的策略

2.1 提高生产技术水平

作为技术密集型产业,企业单位要在生产工艺的连续化、自动化、数字化方向进行引进、改进和创新,解决SPC、PCA和PLS、多变量SPC方法的开发与应用,提高催化剂的使用率,将计算机技术真正运用到生产实践中,进行设计、监控、模拟和信息交互,创新才是企业的生存之本,是提升国家和社会的第一生产力。企业单位要想做大做强就必须把创新作为第一要素,创建科研创新机构,把这个硬性指标真正落实到生产实践中去。减少引进或买进,用自己的科研团队研究开发,掌握技术前瞻研究,包括当前状况和前景展望,合理布局,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竞争优势。突破产品档次低,创新力不足的瓶颈,促进科技成果成品化、产业化,并加强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支持。

2.2 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指满足当前需要,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意味着维护、合理使用并且提高自然资源基础,这种基础支撑着生态抗压力及经济的增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认识到对自然、社会和子孙后代的应负的责任。精细化工作为国内一大能耗产业,它的生态、绿色、安全势必会为整个行业,乃至社会带来巨大效益。节能化发展已成为企业的必由之路,向发达国家学习一些尖端技术,加强科研机构与实际生产链之间的联系,降低三废造成的环境污染,学习引用分子模拟、绿色催化、绿色合成等一系列先进技术,找寻可多次重复利用的原料,减少一次利用,使中水的利用率尽可能达到最大化,减少废水的排放。

发展绿色精细化工以精细化工为基础,使用环境保护的技术手段,实现精细化工的快速发展。绿色精细化工坚持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合理利用能源,使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相协调。以高效、低副产物的绿色化学反应为技术支持,以绿色无污染材料为原料,控制生产过程中污染物的零排放,促进能源和环境的和平共处。绿色精细化工产品多是新型环保型的,如新型农药、特殊胶黏剂、环保型染料等等。相对于以往囿于技术水平限制的、有一定毒性的产品,如塑料袋,绿色精细化工产品更为环保、经济、高效。绿色化工中四类关键技术为分子模拟设计技术、G色催化技术、电合成技术和超临界流体技术。

2.3 深化体制改革

精细化工行业整体要向规模化、集团化方向转变,响应中央号召,结合具体情况制定中小企业发展战略,提高科技竞争力,优化产业结构,实行市场化运行,真正做到把行业推向市场。以传统化工为依托,深化体制改革,在未来逐渐扩大市场份额,增加比重,成为行业的主要利润来源,逐步取缔传统化工,增加经济增长点,引领整个化工行业加速向前发展。企业要招募资金支持科技研发团队和产品实际生产链的运行。强化风险投资体制,在国家政府、社会、银行、企业方面建立多投资渠道,解决企业发展的后顾之忧。

3.结语

精细化工是一个拥有巨大前景的新兴产业,对我国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起着关键作用,尽管现在还不够完善,存在诸多问题,但只要采取正确的解决策略,坚持在技术、资金、资源利用上不断创新进步、合作发展,坚持绿色精细化工可持续的发展方向,就会在国家和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中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篇9

《精细化工生产工艺》是一门讲述精细化学品性质、应用及生产的专业课程。精细化学品是对初级化学品进行深加工而制得的一大类化工产品,包括农药、染料、涂料、食品添加剂、日用化学品以及新型材料等,他们具有品种多、产值高等特点,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也是现代科技的物质基础。如何能让学生较理想地掌握好这门课程?我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结合常规的教学方法进行大胆的摸索、改革和创新。

1多种教学教材结合,增加趣味性,让学生提高兴趣

根据本课程的特点和学习者的需要,本课程可使用的教学媒体除了文字教材外,还可增加录像教材、及ppt课件。

1.1文字教材

文字教材的内容是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基本内容,是本课程教与学和考核的基本依据。文字教材要求体系完整,将教学内容和学习指导内容有机融合,以适合课程教学的需求;使实训内容与理论知识紧密结合,体现技校教学的规律和特点。

1.2录像教材

根据课程专业性特点和我校没有精细化工实训室的现状,采取有重点的系统讲授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直观性的特点,通过讲授、演示等手段讲解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学习的思路和方法、实训的操作技术和工厂实际生产状况。可加强学生对生产过程的认识。

1.3ppt课件

以课程的知识点为线索,采用讲授的方式对教学难点进行剖析,帮助学生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习效果。主要内容有各章难点解析、典型案例及习题指导等。通过交互式的设计,加深学员对课程的理解和掌握。

多种教学媒体中以文字教学为主,其他教学为辅,以补充单独文字教学方式的单调性。多种媒体的配合教学为学生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便于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并能够让学生间接感受到工厂生产的氛围,为学生以后的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

2改革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巩固课堂教学尽量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2.1巩固学生专业知识基础,循序渐进进行教学

《精细化工生产工艺》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课程,是在学习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化工原理》、《物理化学》等课程的基础上,开设的这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由于基础知识不扎实,知识的前后联系能力又较弱,对于该课程内容的理解比较困难。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先对原来的相关知识进行回顾,再讲授课程的专业知识。虽然课堂讲课时间较长,与学生交流的时间较少,教学过程较为单调,但学生知识点的学习是循序渐进的,这种复习巩固的学习方法能使各学科加强联系,并举一反三。不失为一种针对技校生学好专业课程知识的行之有效的办法。

2.2注意学生课外能力培养,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

虽然课上时间互动较少,但为了提高课堂效率,我增加了与学生课外互动的时间:在每节课结束后,布置一些培养能力性的作业,比如在学习化妆品这一章时,让学生根据所讲知识,检查自己的脸部皮肤属于什么类型,应该用什么类型的化妆品,什么样的原料适合自己的需要,根据相关课本知识及查阅相应材料,确定自配化妆品的配方,再根据配方原则进行修改,学习完工艺方法后,确定生产的方法。

2.3绘制流程图,并分组讨论,增强学生的动手和自主学习能力

《精细化工生产工艺》课程中,涉及到大量的工艺流程的介绍,内容繁多,很多产品的生产本身就有很多方法,不同的方法又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流程,如果老师都用挂图或单纯的课件展示讲课,就会比较枯燥,学生没有兴趣,而且容易混淆。

为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流程及流程图的内容,可将学生分组,合理分工共同努力完成以下任务:了解产品生产所用的设备及其用途;基本弄清楚物料流向;整理流程概述中涉及的工艺条件等知识点;按照绘图要求绘制工艺流程图。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做好指导工作。每组学生完成任务后,学生要派代表在课堂上讲解给其他组的同学听,其他同学在做好笔记的同时要找出不足和错误之处。然后进行讨论和解释。教师可以偏重于重点和难点内容讲解,偏重于解决学生的疑问,并注重对生产工艺流程的分析和评价。这种教学方法大大减轻了老师的课堂讲课负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2.4进行案例教学

《精细化工生产工艺》课程中,很多产品的生产及特点有很多的相似之处,课本中每一个都介绍的很复杂,学生容易弄混,把其中的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做成课件的形式,给同学们讲解并演示,让学生在学会理论知识的同时,学会总结知识点的能力,让学生对比所讲述的案例自学相似的内容,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知识的能力,又能加深印象。

2.5加强教学资源建设

我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仅仅是课本上的内容,很难开展类似项目化的教学过程,所以加强教学资源建设,比如图书室、网络数据库的建设,可以为学生展开一个全新的平台,也为老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提供了平台。

3加强理论联系实际

3.1在讲课中联系生活

本课程理论性较强,学生很难提起兴趣,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增加知识的趣味。比如讲洗涤剂时,可播放一段“一个学生一天生活”的剪辑视频,让学生找出在哪些环节中我们涉及到了洗涤剂,它们各自有什么作用,有什么特点。在此基础上在讲解洗涤剂的配方,通过回忆已学过的表面活性剂的内容,让学生大胆推理不同的洗涤剂可选用那些类型的表面活性剂,并通过观察生活中自己有的洗涤剂的配方,检验自己的推理是否正确,[4]并思考我们在买洗涤剂时推销员所说的话是否都正确可信。

3.2围绕社会热点展开教学

近几年来,社会上出现了诸多的关于食品的“苏丹红事件”“瘦肉精事件”“毒奶粉事件”“染色馒头”等的事件,针对相应的热点报道,让学生搜集信息,知道什么是食品添加剂,热点报道中的有害物质是否属于食品添加剂,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原则,如何辨别我们周围的食物中是否添加了非法的添加剂,非法添加剂对人体的危害以及很多不合格产品中为何会使用非法添加剂。让学生认识到食品工业要重视添加剂的滥用危害问题,提高行业本身道德标准。

3.3加强实训建设

我院到现在已经建成了啤酒和洗涤剂的精细化工生产实训室,让学生们看到整个生产过程并参与进来,让学生记忆深刻,该部分的学习效果就非常好。但是还有很多模块的实训建设还是空白,为全面加强教学建设,就必须加强实训建设。

3.4加强校企合作,让学生深入工厂

篇10

关键词:专业教学设计;项目课程设计;校企合作平台;实训教学体系

        一、把握专业职业能力的“四个特征” 

        1、“动手”与“动脑”。在“动手”与“动脑”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方面,经管类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更多的表现在应具备“动脑”能力。即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下所具有的分析、思辨、判断决策以及各种方案和策划的制订、改善、调整、实施的能力。

        2、“管物”与“管人”。如果说工程技术类专业毕业生大多面对的是材料和设备等有形物品,而经管类专业毕业生更多的是与“人”打交道。因此,勾通、协调、组织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3、“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高职经管类专业毕业生不管是在什么职业岗位上,其所处的环境都是千变万化的。即使是按照固定的管理流程、标准和程序实施管理过程,但管理流程中的各个环节和管理点都会由于环境和条件的随时变化而产生许多变量。这就需要管理作业人员具有随时适应环境,调整策略和方法的能力。

        4、“单体”与“协同”。从管理的组织原理看,绝大多数的管理项目不可能是“单体”作战,管理的层级组织注重的是协同效率。因此高职经管类专业毕业生,必须具备在组织环境和系统内的合作、服从、交流和领导的职业素质。

        二、抓好课程体系开发的三个环节

        1、界定行动领域。行动是指职业人在特定职业岗位上根据职业行动目标所进行的职业活动。行动领域是一系列职业行动的集合,其载体是来自企业的工作项目(任务)。界定行动领域是课程体系设计和课程开发的基础,需要专业教师和企业专家共同组织研究小组,在企业第一线进行深入调研。确定行动领域应重点考虑业务范围的一致性、工作过程的完整性、信息传输的便捷性、业务流程的范例性、经营目标的统一性、工作任务的相关性、职业能力的聚合性和产品流动的增值性等原则。

        2、行动领域向学习领域转化。学习领域是经过教学论加工的行动领域,学习领域即是课程。在行动领域向学习领域转化中,行动领域和学习领域可以是“一对一”的关系,也可以不是。行动领域向学习领域转换,应保证教学实施的可行性、行动过程的连续性、行动目标的指向性、行动内容的多维性、工作过程的典型性、知识和能力的相关性以及教学方法的普适性。

        3、学习情景设计。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并不排斥职业能力分析,而是使二者做到有机结合。学习情境设计原则包括七个方面:知识和能力的相容性、能力目标的特殊性、能力结构的层次性、职业行动的针对性、学习和考核方法的多样性、教学环境和条件的适应性以及职业领域的拓展性。

        三、正确处理项目课程教学的“五个关系”

        (一)工作过程、工作项目与职业岗位分析的关系

        通常,只做职业岗位分析所带来的问题是,大多数职业岗位因其所具有的多变性和复合性的特征,而不具有同一性和代表性。同是物流企业,不同规模和经营范围其职业岗位设置的差异是很大的,因此,单纯建立在职业岗位分析基础上的课程体系构建就缺乏充分的根据。基于工作过程和工作项目分析并不排斥职业岗位分析,而是二者应做到有机结合。它的具体表述应是:一个具备职业能力的职业人在特定的职业岗位上,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进而完成一项具体的工作项目。这样职业人通过完成具体工作项目所具备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就具有了典型性和代表性。

        (二)工作过程与工作项目的关系

        按照基于工作过程和工作项目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思路,工作过程与工作项目的关系是链条与结点的关系。工作项目体现在工作过程之中,而工作过程和其过程目标的实现则要求具体工作项目的实施,二者的有机合成构成一条完整的“工作链”。

        (三)工作项目中“大项目”与“小项目”的关系

        在高职经管类专业中,有的专业,从专业整体看工作过程比较明显,如会计、市场营销专业等,由此,应首先明确工作过程,在此基础上确定工作项目;而有的专业,如物流管理、国际商务等专业,从专业整体看工作过程不明显,则首先应确定工作项目,以工作项目的实施排列工作过程,而一个具体工作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又要通过“小工作项目”(工作任务)的完成才能实现其项目目标,这就出现了在课程开发中“大项目”和“小项目”的关系。

        (四)工作项目与课程体系的关系

        在课程开发中,工作项目与课程体系是对应关系。其中,应把握的要点是,在职业能力和工作过程分析的基础上,工作任务应和课程相对应,有时一门课程可以对应多项工作任务,但不允许一项工作任务对应多门课程。如果出现此情况,就意味着应对该课程进行解构和重构。如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仓储设备操作(工作任务)和运输设备操作(工作任务)分别体现在仓储业务操作和运输业务操作两门课程中,出现这种情况就应经过整合独立开设“物流设备操作”课程,从而避免课程内容的重复。课程的设置一方面要与工作任务相对应,同时应明确完成该任务,学生应具备的知识点,能力点和职业素质,从而为制订课程标准和教材开发奠立基础。

        (五)课程教学中专、兼职教师的关系

        根据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专业主干课和核心课程的实训教学应以兼职教师为主”,这样的要求无疑是经过认真调研,是科学、可行的。但是,应注意的问题是,在课程教学中,专、兼职教师同讲一门课程,依据同一个课程标准和教学方案。因此,专、兼职教师必须彼此熟悉,相互沟通,双方的合作应作到“零缝隙”,否则专、兼职教师虽然在课程教学中发挥了各自的专长,但偏离了课程标准,则不可能真正体现工学结合和教学做一体,其教学效率也将大打折扣。

        四、构建校企合作的“六个平台”

        1、专业建设平台。在专业建设平台上的合作项目应包括:专业和专业方向的开发、专业人才需求调研、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论证、专业教学标准的制定和论证、专业教学评估、双证融通教学模式的实施等。对此院校应充分利用企业优势,依据行业标准,聘请企业领导和专家实实在在参与上述项目实施的全过程。

        2、课程开发平台。在课程开发平台上的合作项目重点应围绕精品课程和优质课程建设。精品课程和优质课程建设是示范专业的主要建设项目,根据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上述项目的建设必需有企业深度参与。

对此项目负责人应当根据课程的性质和内容,选择并深入典型合作企业,与企业共同开发。其中包括:共同制定课程标准和教学方案、共同实施项目教学过程、依托企业选择真实的工作场景、开发企业管理案例、广泛汇集企业真实的制度等有关资料等。实践证明,离开了企业的支撑和帮助,精品课程和优质课程建设很难达到预期目标,也很难做出示范。

       3、实训教学平台。根据教育部2006年16号文件精神,“专业的生产性实训应占实训教学时数的80%以上”。根据经管类专业实训教学的特点,生产性实训应体现在生产过程、生产场景、生产对象、生产方法等方面。在实训教学平台上,校企可以通过课程内实训、综合实训和顶岗实习,使学生在真实场景和职业岗位上训练职业技能,培养职业素质,逐渐做到校内教学与企业真实的职业岗位“无缝对接”,并逐渐过度到“订单培养”,同时为学生就业创造条件。

        4、项目研究平台。项目研究对于校企双方是双向的。一方面,在示范院校和示范专业建设过程中有大量的教学研究项目,如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和课程标准、教学管理及其运行机制等。上述教学研究项目只有借助于校企合作平台,请企业专家深度参与,研究成果才能具有真实性、科学性、代表性和实用性;另一方面,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也必然会遇到大量的需要研究的项目,企业可以充分借助院校教师所具有的科研能力优势,结合企业需要,真题真做,从而实现校企双赢。

        5、专任教师培养平台。高职院校的年轻教师普遍缺少企业经历,从而不具备“双师素质”和“双教能力”,这已成为深化教学改革的瓶颈。在专任教师平台上,院校的青年教师可以有目的、带项目下企业进行实践锻炼,这是教师团队建设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

        6、培训与服务平台。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的收益往往包括需要院校提供员工培训、技术支持和服务以及项目咨询等。在培训与服务平台上,校企双方可以根据企业需要共同开发员工培训和服务项目,共同制订培训大纲和实施方案,通过员工培训和技术服务,一方面可以全方位地提升企业员工的素质和经营管理水平;另一方面也是院校教师接触企业实际,提升教学与科研能力的极好机会。

        五、实施“五个环节”,建立点、线、面一体化的实训教学系统

        点、线、面一体化的实训教学系统是指:根据认知规律,构建以“单项能力、岗位能力和综合能力”,即“点——线——面”为一体的技能训练系统。

        其中,“点”是指岗位单项能力,即在职业岗位完成某一工作任务应具备的单项操作技能,其载体是工作任务链的节点,单项能力尚不能完成该工作任务的全部技能操作。“线”是岗位能力,即在特定岗位上,履行职责,根据工作过程,完成全部工作所具备的技能,是单一工作任务链上相关技能的集合。 “面”是指专业综合能力,即适应轮岗、转岗需要的工作技能,是多工作任务链相关技能的集合,也包括可持续发展能力。点、线、面实训教学系统的实现方式为:

        岗位单项能力=课程实训+综合实训

        岗位能力=综合实训+顶岗实习

        专业综合能力=顶岗实习

        六、建设具有“七个结合”功能的校内实训基地

        1、课程实训与综合实训相结合。专业主干课和核心课程内的实训是指,在该课程中的学时范围内,为了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应安排的实训环节。其形式为企业参观+校内计算机软件模拟+沙盘模拟演练+相关设备操作;综合实训是指,学生在已经完成专业主干课和核心课程学习的基础上为了实现专业的培养目标所进行的综合训练,其实现方式应是在真实场景下的生产实训。在课程实训和综合实训中,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应力求符合生产性实训,学时应占总实训学时的60%-70%的基本要求。

        2、仿真模拟与实际操作相结合。仿真模拟实训是高职经管类专业实训教学主要形式之一。从目前看,仿真模拟实训主要包括计算机软件模拟实训和沙盘演练模拟实训。仿真模拟实训利用其理念和方法虚拟了企业真实的经营环境、条件、流程、数据和管理,符合教育部2006年16号文件中关于“建立虚拟工厂和虚拟车间”的基本精神。由于仿真模拟的实训过程体现了企业的真实场景和真实的经营过程,尤其是符合经管类专业“实训应设置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的基本要求,因此仿真模拟实训应视为生产型实训。但是在高职经管类有的专业中,实训过程只依靠仿真模拟是不够的,应使学生在真实的生产经营环境中进行设备操作,接触到真实的合同、凭证和单据。在项目课程教学中应围绕一个具体工作任务的完成,将仿真模拟和实际操作训练进行有机结合,使学生通过训练具备相应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素质。

        3、“动手”与“动脑”训练相结合。“动手”与“动脑”的能力培养体现了经管类专业学生职业技能的特征。在这里尤其要强调注重学生“动脑” 能力的培养。近年来国内有的公司开发的“沙盘模拟演练”以及课程教学中的小组活动与研讨,典型案例分析等应当在实训教学和实训基地建设中给予充分考虑。

        4、课程教学与技能取证相结合。“双证融通”在许多高职院校中已经成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在经管类专业中,许多专业的职业资格鉴定充分体现了行业标准,因此双证书教育既是学生就业的需要,也是深化专业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的需要。在实践中,课程教学和职业技能取证在学生的知识和素质培养以及技能训练中,其内容和方式具有一致性。高职经管类专业实训基地所具备的实训功能和开出的实训项目也应当与专业职业资格鉴定的要求相吻合。

        5、校内与校外实训相结合。由于条件所限,经管类专业有的实训项目在校内很难达到预期效果,因此必须注重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使“两个基地”在实训教学中各自发挥优势,开发不同的实训项目,并且互为补充,以满足实训教学的要求。

        6、校内实训与对外开放相结合。根据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示范专业在建设中必须发挥其引领、辐射和带动作用。因此实训基地建成后应做到资源共享和充分利用。一方面提高有限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另一方面通过向社会开放也可以进一步搞活实训基地运行机制,创新实训基地的管理模式。

        7、政府投资与企业共建相结合。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融入企业资金,做到校企共建将会改变实训基地的性质,使其具有双重属性和不同的服务功能,这对校企双方是双赢的。经管类专业在实训基地建设中应积极寻找与企业合作的机会,积极吸收企业资金,逐渐使实训基地和企业环境做到“零距离”,双方共同建设、共同管理、共担风险、共享收益。 

参考文献:

[1]黄克孝.“中等职业教育多元整合式课程模式的开发”研究报告[g].教育部面向21世纪职教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项目成果汇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