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防基础理论知识范文
时间:2024-04-08 18:05: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消防基础理论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消防安装质量通病处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D63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建筑消防设施施工是建筑设备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筑物中一项必不可少的建筑安装工程。随着建筑物的高度和广度的不断增加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消防用水的安全程度、供水的可靠性和建筑物抗御火灾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除了在设计和材料设备选择等方面外,很大程度需要施工安装质量的保证。施工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建筑消防设施的正常运行。从日常施工质量的监督检查与工程验收情况来看,施工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下面就建筑消防工程施工中若干通病进行分析。
1、消防水处理分析
1.1泵房湿度重点控制
本组团式住宅小区泵房集中设置,包括生活泵和消防泵。生活泵采用变频技术,而消防泵采用较先进的软启动。上述这些控制柜内的主要元件如变频器、可编程控制器或软启动器等对工作环境要求很高,特别是对湿度的要求,而水泵房又是整个水系统清洗、试验、调整最集中的地方,必须控制地坪积水,降低湿度。
控制方法有:首先土建方面按要求设置地坪排水明沟、采用集水井、控制柜底加10 cm厚素混凝土及控制地坪坡度等;然后,给排水的设置方面考虑如下几点:管道系统上的试验和泄压管直接接回消防水池以降低运行成本,减少高压力泄水溅开;泵组地坪四周及湿式报警阀组下设置明沟,因为泵体有放空阀,泵吸水处有过滤器,在安装、清洗、调试时有大量水涌出;最后,通风组织方面:原设计泵房只考虑了排风未考虑通风,而泵房设置在地下室,只有一个出入口,这时如简单设置壁式轴流风机,泵房内或无法及时补气,或无法及时排气,都将导致换气不充分,造成换气效果不好,无形中增加空气的湿度,在施工时泵房改为有组织的送排风系统,即利用风管系统泵房内空气按规定的换气次数交换或更新。
1.2设置压力指示装置处理谨顺
消防系统按规范要求在泵房、屋顶试水栓、每层喷淋末端放水处均应设置压力表,但由于该组团式住宅小区消防室外网庞大,参建单位多,施工质量不均衡,如发生漏水难以排查而延误整个消防工程的进程,因此在合理的位置增加设置压力表有利于管网排查及调试。
(1)在早期灭火屋顶水箱的补水管进水箱前的管道上设置。通过在该处设表有利于生活水系统的调定即生活水泵出水压力设定,保证消防系统内及时补水及早期灭火需要。
(2)在进户室外总阀(按幢或单元统计)靠近户内管道或立管底部设置压力表,通过这些压力表将庞大的室外消防管网切成各自独立的部分,通过总阀可轻松观测到管网上水压传播情况,各子系统的保压情况,判别管网故障,方便消防管网的调试水工作。
1.3室外消火栓的设置
(1)如按单栋计算,室外消火栓的设计数量按《高层建筑防火设计规范》7. 2. 2条规定共为10个,但组团中相邻高层建筑的室外消火栓在满足用水量的前提下可共用,实际数量为5个,既满足消防要求又避免了重复建设。
(2)室外消火栓的布置在《高层建筑防火设计规范》中规定不是很具体,根据消防支队多次验收情况,室外消火栓设置的位置对一线救火消防员相当重要。首先保证其无障碍性,即室外消火栓必须让消防员无障碍使用,包括标志、栓口朝向方便接水带,共用时不允许包在围墙内等;其次是满足了距离的要求,《高层建筑防火设计规范》上规定室外消火栓距建筑物外墙不宜小于5 m,并不宜大于40 m,距路边不宜大于2 m,而对消防员来讲室外消火栓既是直接灭火器具,又是高层建筑灭火的水源,当消防车内水用完后利用室外消火栓加压灭火,鉴于这方面,现场做到离室外消防接合器(包括喷淋、消火栓)最近的一只室外消火栓到接合器的距离均小于40 m,这将极大缩短消防员接水带的时间,为灭火工作争取更多时间。
2、建筑电气分析处理
2.1双速排烟风机的构设
一般组团式住宅小区均有共用地下车库,而车库内送风及排烟功能大多数采用双速风机,而普通的双速风机原理是平时开低速排风,火灾发生时接消控中心指令转为高速运行排烟,当排烟风管内烟气温度超过280℃时排烟防火阀关闭,联动排烟风机停机。根据这一基本原理,笔者和设计人员及物管人员研究采用双速风机控制原理,控制分为现场控制箱控制和消控中心多线控制。控制箱上有手动、自动选择开关,当现场有人值守时开手动,此时现场控制箱按钮可就地启、停高、低速排风档,当低速档运行时消控中心如有确认的火灾信号时可通过多线控制使低速档自动跳高速排烟运行;当现场无人值守时控制箱上开自动,现场控制箱上手动按钮失效,消控中心可通过多线控制高速档的启停。需指出的是高速档停机的指令在原排烟阀联动停机的基础上增加消控中心多线控制停机,方便了调试又不必每次调试停机时登高处关闭280℃防火阀,通过以上控制方案既满足应急需要又方便调试、验收及今后的物业管理。
2.2非消防电源切除设置
本小区不但考虑到火灾发生时有助火势的非消防电源的切除,如平时常用的送风机、诱导风机等,还考虑到危害消防员实施扑救行动的非消防电源的切除,如地下车库照明等,而后者往往容易被设计人员忽视。
2.3直流开关的早期试验
消防系统中水流指示器、信号蝶阀、正压送风口、防火阀等装置的信号反馈、消防联动等均通过直流开关实现,在本组团施工期间提前针对这些开关先行单独试验、检查,有故障及时排除,这一点对消防调试、检测及验收有极大帮助。如果要通过整个消防联动试车来判别这些数量多、安装地点分散的装置是否正常工作,其难度较大,耗时较多,甚至会延误整个消防工程的进程。施工中做了两套直流小电路来解决这个问题:一套用做模拟消防联动信号,一套用做模拟消防反馈信号。根据消防产品说明的联动或反馈直流动作电压,配好电池组及相应电压等级的电珠及开关,并在串联电路中断开做一副活动夹式触头。
3、防排烟、通风空调分析处理
本工程主要在以下方面保证了风量并满足规范要求:
(1)防止风管漏风。督促施工单位在施工工艺、设备和施工人员素质等方面加强管理,特别针对镀锌风管的咬口处及管段与法兰翻边处和GRC风管的法兰连接处等易产生漏风现象的部位重点控制。
(2)防止正压送风及排烟竖井漏风。设计人员对此不够重视,土建施工人员也没有这方面意识,有的工程井道内脚手架搭设孔、施工工艺预留洞、砖砌体的搭缝未按要求处理导致风量不达标,甚至通过孔洞漏掉的风量比通过送风口的风量还大。本工程要求土建与安装专业配合,按规定要求做好井道的随砌随抹工作,井道封闭前认真检查有无遗漏孔洞,并及时修补。
(3)减小管道井阻力。管道井沿程阻力过大会造成正压送风井的顶部楼层及排烟井的底部楼层的风量减小,本工程要求对风井进行抹灰处理,以减小阻力保证风量。
(4)风机压力、总进(排烟)风管尺寸的确定。这是易忽视的地方,通常设计按风量及风速定管道尺寸,再由管道尺寸来选配风口。普通通风空调系统风管内风速为3~6 m /s,而消防送(排)风(烟)风管内风速≤15 m /s,由于风管沿程阻力和部件摩擦阻力均与风速v2成正比,因而消防送风排烟系统中总的进风口和排烟口的局部阻力比普通系统大6~25倍。本工程总进(排烟)口选用较为美观的侧壁式外墙风口(带防虫网),造成局部阻力较大。本工程设计人员综合考虑以上因素确定了合理的风机压力参数及总进(排烟)风管尺寸。
4、组织管理技术要点
首先本小区的消防工程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专业多,参建单位多,产品的规格品种多,在实施过程中应认识到消防不仅仅是专业安装单位的事,总包单位要积极组织协调,参建各方对照消防有关规定做好自身工作并配合总包完成施工任务,施工后期建设单位及时组织联动试车、检测、试水、验收等关键工作,虽然后期协调难度很大,但在参建各方共同努力下,一次性通过验收。然后,注意消防报验资料的积累。各参建单位在加强过程控制的同时还要注重报验资料如有关消防水、电、暖通工程的过程检验资料、隐蔽工程验收、水压报告、产品合格证及消防设计审核意见书等的收集。资料工作较为繁琐,需日积月累而形成。只有平时注意收集积累才能真实反映施工过程,为检测验收提供必要条件。
5、结语
通过建设、设计、监理、各施工单位的共同努力,本住宅小区顺利通过政府消防监督部门的验收,其中消防安装工程的质量得到有关专家的一致好评。
参考文献:
[1].《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1-2005
篇2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完善教学体系
根据“卓越计划”的要求,在原有教学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理论教学环节,不断强化工程实践和创新实践教学环节,逐步形成了涵盖基础理论教学、基础实践教学、综合工程实践教学与应用创新实践教学为一体的新的教学体系。(1)基础理论教学。根据我国城市化建设需求,在原有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增设建筑消防技术和高层建筑给水排水工程,不断完善理论教学知识体系,使理论教学符合我国城市建设的发展需求。(2)基础实践教学。在各教学环节中灵活穿插调研活动,不断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同时设置认识实习、实验等教学环节,增加学生对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的感性认识,不断深化基础理论知识,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我校是全国率先开设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教学试验的院校之一。目前,我校已设计并开出的建筑给水排水工程基础实验主要包括“建筑排水管道水力工况实验”、“虹吸式雨水斗水力工况实验”、“卫生器具安装与管道连接实验”、“建筑排水管道噪声测定实验”等实验项目。(3)综合工程实践教学。设置专业案例分析、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及综合实习等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强化学生的综合工程实践能力。(4)应用创新实践教学。采用研讨式教学方式,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同时设置课内外科技活动,鼓励学生在了解当前建筑给水排水专业领域面临的实际问题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创新实践,自主提出解决方案和措施,强化学生的专业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积极实践,探索“双师制”人才培养模式为弥补
校内教师工程实践能力不足,但理论优势明显的实际情况,与企业联合,建立“双师制”建筑给水排水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高学生解决建筑给水排水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在“建筑给水排水工程”与“建筑消防技术”的课堂教学中,均聘请设计院资深工程师承担1/3以上的课堂教学任务,使学生在全面掌握建筑给排水系统基本理论的同时,深化学习内容、增强工程意识;在毕业设计中,每名学生皆由校内教师与设计院外聘教师共同指导,一方面强化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另一方面帮助学生了解实际设计流程、设计要求以及面临的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具有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建筑给排水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
3注重实际需求,教学内容与社会发展协调一致
充分利用我校在城市节水、雨水利用等方面的科技优势,使课程教学贴近实际,与首都城市建设发展需求协调一致。一方面通过调整教学大纲,在培养计划中落实建筑节水设计、可再生能源加热系统、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概念及设计要点等内容。另一方面,在课堂和实践教学中,通过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亦庄开发区、东方太阳城、国家大剧院等典型案例,分析与实地调研相结合,引导学生关注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科技发展,了解行业需求,使建筑给排水工程教学与社会发展协调一致。
二.结语
篇3
关键词: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30-0129-03
The Curriculum Reform of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of Fire System”Based on Working Process
ZHAO Yun-ting1, JIA Wen-min2
(1.Department of Energy Electrical,Tianjin Urban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Vocation Technology College, Tianjin 300134, China;2.Freescale Semiconductor(china)Limited Tianjin,Tianjin 300134,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industry background and social needs,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problems in the course of the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of Fire System,and the paper has carried on the reform to the personnel training program、curriculum idea,curriculum system、teaching content、practice training construction and students skill training, Improve the teaching mode and teaching method,Increase the proportion of practical links,Truly realize the Teaching-learning-practicing,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play a key role to promote. the employment of students。
Key words: teaching-learning-practicing; reform in education; practice
《消防系统设计施工》是我院楼宇智能化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同时也是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的专业课程。是根据学生的职业发展以及现阶段消防工程、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工程安装管理等行业的技术需求而开设的一门应用型课程。该课程主要讲述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运行与管理、建筑灭火系统(包括消火栓灭火系统、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泡沫灭火系统、气体灭火系统、干粉灭火系统)、防排烟系统、安全疏散及诱导系统几大块。对每部分的组成、分类、结构、原理、设计、应用都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配以大量典型的工程设计实例。该课程的教学成果直接关系着毕业生就业情况,而且传统的教学模式已跟不上时代的需要,要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必须对本课程进行教学改革。
1对课程改革的设想及实施途径
1.1改革设想
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道路的高职高专教育办学理念,本着“适度基础理论知识,较强技术应用能力,较宽知识面,高素质”的原则,结合我院教学工作的实际情况,在总结以往教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对专业结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手段、教学管理制度等方面进行改革,以适应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
1.2实施途径
对专业设置进行改造与调整,对毕业生跟踪研究,了解社会岗位内涵变化,增强专业的适应性,开展校企联合和与用人单位联合办学的探索与实践。大胆进行改革实践,并在教学改革中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模式。改变传统的单向灌输式教学法,实行多样化教学方法,注重运用多元智能理论,因材施教,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恰当地处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关系,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的潜能,注重学生技能考核。建立一支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较强实践能力、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
2课程设计
2.1消防系统设计施工的指导思想和教学内容
《消防系统设计施工》课程开设初期主要是理论教学,按照教学大纲内容,通过讲授、板书及教学课件,把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教学内容和结构设置死板,影响学生创新意识,在遇到设计施工实际问题的,无从下手。
2010年开始探索具有吸引力的课程结构模式。丰富教学课件制作,将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自动喷淋系统、消火栓灭火系统、防排烟系统以动画演示给学生,增强学生对课程的理解和掌握,优化教学过程,学生开始对上课感兴趣,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率,由于没有实训设备,带学生到教学主楼的消防系统参观,去相关企业实践,使学生身临其境,深化理论知识的理解。
随着我院实训基地建设完成,消防实训设备逐渐完善,将课程内容也进一步完善,至今,已经把课程分解为“理论讲授+案例讨论+综合实验(实践)+知识归纳”若干环节,真正把课程实现了教学做一体化,通过每个环节训练,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启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教学效果。
2.2消防系统设计施工的教学内容设计
下面是改革前的教学内容和改革之后的教学内容的表格。
从两个表中可以看出,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模块化整合,每个项目教学内容完成之后进行实训,边教学边实训,教学中需要学生掌握每个项目所涵盖的标准和规范,掌握每个项目的应用及各种类型的案例。在通过实训增强学生的对基本知识的理解、掌握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课程体系结构设计充分体现职业教育“就业导向,能力本位”的指导思想,体现以职业素质为核心的全面素质教育培养,并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2.3消防系统设计施工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
传统的单一传授式教学模式也不再适应“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教学需要,要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毕业与就业接轨,就必须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消防系统设计施工这门课程理论知识较多,项目二和项目三中计算公式、表格也多,比如自动喷淋灭火系统的水力计算,需要确定消防管网管段管径、计算管网所需的供水压力、确定高位水箱的设置高度和选择消防水泵等。计算较复杂,需要反复核算,对于这种情况,授课时以教学楼为例,要求学生对教学楼消防管的敷设情况进行实际测量,按给定表格的内容进行计算,使枯燥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结合起来,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目前理论授课以多媒体教学为主,板书相结合,主要由以下几种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授课。
1)文化熏陶法:要让学生自觉自主地学习,首先要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吸引他们进入学习的境界,这是因为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建立在浓厚的兴趣和丰富的情感基础上的。因此为学习创设一个合适的情景氛围,以此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意识,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不无故请假、热爱课堂、热爱学习。
2)案例教学法:因为消防的内容规范比较多,容易使学生觉得枯燥,为了使学生有动力,更好的掌握理解规范,采用案例法教学得到了很好的效果。例如在讲解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的时候,首先引入某设计院的一个案例,然后再结合案例对探测器的选择、计算、安装与布置进行讲解,并对之前所学的建筑物的平面布局与平面布置,报警区域、探测区域、防火分区、防烟分区的划分又加深了理解。这样学生不但掌握了课本上的知识,也了解了工程实例,培养了学生的工程意识,教学效果大大提高。
3)任务驱动法:好的任务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顺利完成课堂的教学要求。在教学案例中包含任务,例如为学生提供有关背景材料,让学生对材料进行处理、分析,设计一个消防报警系统。学生以完成此设计任务为目标,通过自主探索,进行完成任务的实践、解决问题。通过任务驱动法可以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并且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培养。
4)合作探究法。一般都是提出以完成任务为目标,要求学生自觉学习,遇到问题尽量自己解决,如遇到特殊情况,通过自主学习后,问题不能自己解决,再进行合作讨论,小组共同完成任务。
2.4 消防系统设计施工实践教学
《消防系统设计施工》这门课的实训设备较完善,新的教学模式是“边学边做”,实现理实一体。不仅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内容的一体化,也是教师在知识、技能、教学能力上的一体化,同时,还包含教学场所的一体化,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通过实训能把抽象而枯燥的理论知识科学地、有效地转化到生动而有趣的实践过程中去,在实践中加以验证,使学生从实践中得到感性认识,并将感性认识自觉地上升为理性认识,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使整个教学过程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实践教学能有效地提高师资队伍的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并能在教学过程中促使教师不断地去钻研教学方法,掌握新知识、新技术,以此来满足教学所需,从而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本课程共有十个实训项目,实训教学比例为40课时,基本实现了理论与实践1:1教学。
课程设计也是本课程的一个实践环节,学生进行课程设计主要是培养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同时要求学生能够掌握消防系统设计施工的设计问题。课程设计期间,教师需向学生提出设计要求、设计方案,要求学生能够查阅技术资料和相关手册,写出计算过程,绘出工程图纸,掌握整个设计过程。学生提交课程设计后,教师要认真批阅,给学生反馈意见,为以后的毕业设计打下基础。
毕业设计在消防设计施工实践环节处于主导地位,学生毕业前,要进行8周的毕业设计,对于选择消防类设计的学生,毕业设计的完成情况也验证了学生掌握课程的情况。
通过“课程项目+实训课+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紧密结合的实践教学,增强学生对消防系统的感性认识,掌握基本的实验研究方法,掌握消防系统相关知识的基本技能,掌握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自动喷淋系统、防排烟系统等各实训环节,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提高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3考核内容与方法
考核方法:总评=笔试(闭卷)40%+平时30%+实训30%
笔试包含: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计算题;
平时包含:包含考勤、作业、课堂表现;
实训考核内容:电子编码器的使用、消防设备定义及注册、消防系统联动编程、总线隔离器的测试、手报按钮与声光报警器的使用、输入输出模块的测试、模拟排烟机装置的测试、消防应急广播设备系统、消防电话系统、喷淋灭火系统结构及设备认识。
4 结束语
消防系统设计施工作为楼宇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都同等重要,通过课程改革,本课程实现了教学做一体化,对教师的知识面也有了很大的扩展,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工程思维方式和实际操作技能及动手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改善了教学效果,营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对学生步入工作岗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学生毕业就能适应社会就得使教学内容不断更新,跟上时代的步伐。因此,本课程的教学改革也是一个不断发展、改进、完善的过程,需要教师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开发更好的教学新思路,引导学生掌握知识为中心,紧扣重点,突破难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魏立明.土建类院校消防与安防系统课程教学改革[J].中国建设教育, 2015(4).
[2] 曹锋, 李连民.“楼宇自动化”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 2010(18).
[3] 谢晓晴.对“消防给排水工程”课程的教学改革设想[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 2009(3).
[4] 陈晓旭.智能消防系统设计[J].电气应用, 2014, 33(2): 82-84.
篇4
关键词: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教学实践;教学模式;教学改革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主要有给水工程、排水工程和建筑给水排水工程三大方向。其中,建筑给水排水工程主要介绍建筑室内给水、室内排水、消防及热水供应的设计原理及方法。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房屋建筑的功能、质量有了更高要求,加之室内卫生设备比较完善的高层建筑的增多,对从事本工程的专门技术人员需求逐年增加。近几年,从人才市场招聘情况和本科毕业生就业的反馈信息来看,建筑给排水工程已成为给水排水专业就业的主要方向。因此本课程的教学质量的好坏对整个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面对当前形势,针对本科学生的就业特征,本课题组在《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的教学中进行了一些新的尝试着重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加以培养,使学生毕业后能很快胜任自己的工作,现总结如下:
1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确保教学内容先进实用
在当今高速发展的社会中,各种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不断涌现,相对来说教材中的内容就存在明显的滞后性。因此本课题组在讲授《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相关知识时,紧跟专业发展的步伐,采取按需教学的方法,在为学生讲授相关原理的同时,扩充学生的知识结构,采用传统板书、多媒体课件、实验演示、以及flas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为学生补充一些新理论、新技术、新设备发展的状况。例如在讲课时,穿插讲授建筑信息模型(BIM)项目在建筑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在讲授浮球阀的同时引入现在比较实用的导阀控制型浮球阀的flas等;并且针对实际用水器具常出现的“跑、冒、滴、漏”等现象,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新型的卫生设备如密封性能好的陶瓷芯水龙头的工作原理,节水性能好的手拉延时自闭淋浴器等的节能原理等。为了使学生学以致用,我们将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堂教学、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科研训练与创新实验4个环节进行有机结合,形成一个完整的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综合教学体系,充分利用课堂内和课堂外的时间,用现代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与应用过程中,不断提高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方面的知识水平。课题组在授课的过程中,把《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2009年版》、《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给水排水-2009》、《建设工程施工现场消防规范》、《高层民用建筑设计消防规范》、《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等揉入教学环节的各相关章节之中,让学生在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的学习中建立起规范标准以及工程的概念,学会查阅和使用规范。
2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兴趣
对于初学者来说,建筑给排水系统各种阀门、卫生器具、加热设备、管道材料都比较抽象,收集和整理更多这些产品最新的图片以及实际工程中的照片等,可以使学生感知和接触到实体,有助于将相关内容具体化。同时结合校内的实际情况,利用校内和学校附近的在建设施,让学生身临其境,亲手安装管道中的相关配件,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认知。对于课程中一些难以理解的设备运行、操作等,利用flas、录像等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知识,加深课堂印象,使课堂中相关内容“活”起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原本可能枯燥的内容生动有趣,增强教学效果。对于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工艺流程和消防设备以及相关应用规范,单独课堂讲解可能比较枯燥而且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会针对性的找一些相关典型施工过程的视频在课堂上放映,以此增强学生对相关建筑给排水系统的认识。
3加深实践教学
实践环节是建筑给排水工程整个教学环节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通过相关的实践教学,能够使学生所掌握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进行结合,以实践来加深和检验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认知。同时我们将相关的建筑给排水的理论知识应用到课程设计和相关的实验操作当中,检验学生对相关理论的掌握和应用程度。通过让学生做一些基础实验以及给学生提供到达施工现场实习交流的机会,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入了解建筑给排水系统的结构组成、安装方法以及设计运行方式等。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可以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解决一般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和训练学生的工程制图、理论分析、方案设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通过与相关施工单位或设计院合作,找一些真实的工程案例,保证学生毕业设计一人一真题,课程设计三人一真题,让学生通过自己设计并与指导老师沟通等方式,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设计方案,并通过施工图的形式表现出来。同时要求学生将自己设计的施工图,与实际工程的施工图做对比,并通过与指导老师交流和查找规范等方式找出自己的不足和自己设计的图纸与施工图的差距,通过反复实践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从而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养成自觉遵守和运用规范和工具书的习惯,以便能够更好的适应未来的工作需要。
4结语
建筑给水排水工程作为给水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具有综合性强、实践性强、与时俱进等特点。因此教师在授课中应不断探索和创新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具有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不断学习新规范、新设备、新技术、新方法,使学生能够成为设计、施工、运行管理、科研和教学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蒋蒙宾.建筑给水排水工程_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技术与市场,2010(07).
篇5
关键词:实践教学;创新能力;模块化;教学体系
作者简介:阴振勇(1956-),男,北京人,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高级实验师。(北京100044)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6-0106-02
科学技术和现代经济的高速发展需要基础知识和专业宽厚、具备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突出综合素质与能力培养是高等学校本科教育的目标。教育部早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中明确指出:“实践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特殊作用。”因此,高等教育必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实践教学始终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有着其他教学过程无法替代的显著作用。应用型人才应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较高的专业技能和很强的工程实践应用能力。根据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立足首都,面向全国,依托建筑业,服务城市化”努力培养为城市化服务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办学基本定位,针对北京地区二类学生的学习基础,结合北京建筑工程学院(以下简称“我院”)的办学特色和历届毕业生的追踪反馈信息及建筑生产企业对高校教学的要求,对“电力电子”、“电机拖动与自控系统”及“交流调速”课程体系进行系列实验教学改革。
一、课程体系总体结构
根据我院办学定位,提出了以“工程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专业内容以“应用为目的”,基础理论以“够用为尺度”的教学改革思想。通过对课程的基础理论和实践环节进行调整,强调了掌握概念、强化技能、培养工程应用能力的教学重点。明确了专业课程教育目的是为北京市城市经济建设培养从事建筑行业及相关领域的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建立起了以北京重点实验室“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实验教学中心”为核心,搭建起多层次、模块化教学为主平台,辅以多元化教学方式的实践基地。
二、传统课程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普通高等学校的教学模式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由于我院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是由传统工业企业自动化过渡而来的,是一个强电为主,强弱电技术、计算机技术相互渗透的宽口径专业,而“电力电子”、“电机拖动与自控系统”及“交流调速”课程的特点是所涉及的基础理论和知识面广,要求基础理论扎实,学生要有很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实践能力。而传统课程表现出教材厚、内容广、学时多,教学过程强调的是知识的系统性和理论的完整性,缺乏工程应用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尤其是课程所设及的内容不能结合建筑领域,学生不知上述课程学完以后在建筑行业能有什么用处,学习积极性不高,这种学术型的教学模式显然不适应对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办学目标,因此,对上述课程改革势在必行,为了强调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首先需要改革的便是实践教学环节。
三、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实践
1.改革实验教学体系,探索新的实验教学方法
近年来,我院实验中心在如何拓宽学生素质培养平台,强化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研究和实践。
(1)调整实践教学计划。在学时安排上增加了实验学时,压缩了理论学时,如电力电子实验课由过去的6学时改为8学时,并增加了2周电力电子综合大实验。将“交流调速”与“直流拖动控制系统”两门课程合并,原实验学时不变。把原有3周直流调速系统设计大实验改为4周交、直流调速系统综合实训。为此,新购进20套实验设备。同时为了提高实验设备的利用率,将“电力电子”、“交流调速”、“电机拖动与自控系统”课程的实验分为不同学期,这样可以使学生由过去的3个人一组改为2个人一组,增加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2)完善实验教学体系。在实验中心的正确领导下,和任课教师一起修改了实验教学计划、实验大纲,重新编写了实验指导书。完善了学生重修、重做一般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试验及实训管理制度,学生实验登记制度。从教学管理上督促学生从思想上重视实践能力的培训。
(3)重视实验考核和实验成绩。在实验教学的考核上,强调要严格按照实验教学大纲和项目中规定的考核标准进行,既有实际操作技能的考试,同时增加了笔试内容,提高实验成绩在期末成绩的比重,平时实验成绩占期末总成绩20%~30%,特别注重过程考核和综合能力测评,以确保实验教学质量。对于综合实验,设计型大实验及实训课,采用单独考试,以答辩的形式进行考核。几年来取得了明显效果。
现在“电力电子”、“交流调速”、“电机拖动与控制系统”的实验教学正按照教学改革计划制定的实验教学体系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和完善。从已完成的实验项目来看,教学的目的性、针对性及其实际效果都有了明显的提高。
2.建立多层次、模块化教学体系
根据对人才所需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要求,重新构建了电专业教学体系,确定了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分层次、模块化教学方法,强调了理论与实践并重,理论为应用服务的原则,增大实践教学环节比重,采用“基础、综合、设计和实训”多层次实践教学模式,体现以培养具有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重点的教育特色。
(1)基础性实验。基础性实验多以验证性为主,属于培养学生的认识实践能力。主要对学生进行实验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的规范性、严谨性训练和指导。通过这些基础实验,使学生掌握常用仪器、仪表的使用,学会参数测试、实验数据的记录,实验结果分析等基本实验技能。以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为目的,巩固深化理论知识。这其中安排了锯齿波触发器实验、单相桥式可控整流实验、三相半波可控整流实验、三相全波可控整流实验、开环直流调速系统实验、单闭环直流调速系统实验和三相交流调压调速试验等。通过这些实验教学,加深了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养成了严谨、求实、科学、思维开放的实验作风。
(2)综合性实验。综合性实验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开发智力和创新意识而进行的实验教学。要求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能灵活掌握,培养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锻炼学生综合实验技能,积累科学实验经验。在验证性实验的基础上,形成具有综合知识内容的综合性实验。主要安排了三相可控整流仿真系统实验、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试验、异步电动机SPWM与电压空间矢量变频调速系统实验、基于DSP的矢量变换控制与直接转矩控制变频调速系统实验。这些实验涉及到模电、数电、电力电子、自控系统、电机拖动、自控理论及交流调速等课程。学生通过综合性实验,将这些知识有机的串联起来,达到了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和创新能力的目的。
(3)综合设计性实验。主要是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的研究和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在认识能力、应用能力培养的基础上进行更高层次的能力培养。我们在实践教学方法中采用了开放式的实践教学模式,学生可以随时进出实验室。我们主要教学计划是:第一,安排2周时间,通过电力电子等课程所学知识,设计制作一台不间断稳压电源;第二,安排3周时间,设计调试直流拖动双闭环调速控制系统。
综合设计性实验课一改过去教师扶着学生走的传统实验方法,而让学生自己设计原理图、硬件电路及流程图。并亲自动手焊接、调试电路。这对学生是一种全新的实验方式,在这里将给学生一定的自,使他们面对实际问题来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检验自己的学识水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来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学会了查阅文件资料,撰写论文,总结经验,最后拿出自己的设计制作实验成果,为今后科学研究打下基础。
(4)工程实训。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动手能力,强化工程应用能力和实操训练是工科院校教学实践的内容。结合我院的办学定位和行业特色,明确了专业课程教育目的是为北京市城市经济建设培养从事建筑行业及相关领域的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为此,电信学院建立了“建筑电气智能控制中心”实训基地和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控制系统大兴校区实训基地。两个实训基地,可完成电梯控制系统、风机水泵交流变频调速控制系统、空调控制系统、消防控制系统、动力和照明配电系统、低压电器控制设备等内容的实训。这些系统完全是建筑电气领域中真实系统的微缩,完全模拟实际系统运行的真实情况,是真实可操作的实验系统。它突出行业特点,整个工程实训过程也就是巩固理论、扩展知识面、增加动手能力和开拓智力的过程。它使以往所学的知识在紧张的思维设计、巧妙的具体使用中得到升华,并在解决一个又一个的难题中得到乐趣。
学生在实训基地中既可接受实际操作的职业素质训练和职业技能训练,又可以对现代建筑中的几大典型电气控制系统建立真实的感官认识和工程应用技能操作训练,对未来所从事的行业充满信心,可以更好地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
四、结论
实践证明,几年来,实验中心依照“基础、综合、设计和实训”的多层次、模块化的实践教学方式,突出了以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为重点的专业课程的教学特色;体现了实践教学改革内容体系的创新。通过对“电力电子及自控系统”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与改革,已初见成效,使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生的实践意识、操作技能、工程应用等专业综合素质得到了很大提高,使实践教学步入多元化、科学化的轨道,拓展了学校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陈怀侠,蔡火操,黄建林,等.设计性实验教学的实践教学与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8):101-103.
篇6
关键词:消防中队;战术训练;抢险救援;练为战
战术训练是指单个士兵到战术兵团所进行的战术原则和战斗方法的训练,其目的是提高军官组织与指挥战斗的能力,使士兵熟练战斗动作。在我国现役公安消防部队普遍开展的战术训练则是结合各种假想模拟的火场、抢险救援现场情况,根据实战需要而组织实施的模拟演练,也就是已在各基层消防部队开始广泛开展的各类灭火、抢险救援操法训练和消防演习。
近年来,为更好地保卫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全国公安消防部队官兵广泛开展“大练兵”活动,在“练兵千日”的学习训练和“用兵千日”的抢险救援中,从人员、装备、战术三个方面不断提高自身战斗力,不断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履行党和国家交给的神圣使命。战术训练是理论与实际联系的桥梁,是大幅度提升消防部队战斗力的有效方式,如果我们在基层部队中加强战术训练,切实将“练为战”的指导思想贯穿始终,提高指挥员的组织指挥能力和单兵在各种复杂危险情况下的实战能力,力求每一名参战官兵都能够掌握战术原则和方法,那么就能将基层消防部队的战斗力大幅提高。
1.基层消防中队战术训练暴露出的主要问题
1.1 政治工作与战训工作脱节
在基层消防部队,日常政治工作与军事训练脱节,政工干部在军事业务训练中“插不上手、帮不上忙”等问题比较突出,部队政工、战训工作没有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发展。个别基层中队开展的政治工作仅仅停留在应付上级检查和马虎应付层面,没有发挥部队政治工作应有的作用。政工与战训工作的脱节会导致基层官兵思想的不稳定、工作积极性不高、部队内部各种矛盾不断滋生,最终导致部队整体战斗力下滑。例如消防部队战术训练中的各类灭火救援、救助操法想定模拟作业,就需要团队之间、战友之间的亲密协作和相互支持。倘若一个凝聚力不强、成员相互猜忌的集体,是无法在团队合作项目上取得优异成绩的,更别提成功处置各类突发、意外情况频繁的火灾及救援了。
1.2 消防业务理论素质有待加强
消防部队承担的灭火应急救援范围越来越广,任务越来越重,技术含量也越来越高。处置地震灾害、高层建筑火灾、危险化学品事故、地下建筑物火灾等任务不仅要求消防官兵具有强健的身体素质和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战斗精神,更要求在熟练掌握各种灭火、防护、救助、破拆、侦检等器材的性能参数、作战效能的同时,还必须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练就娴熟的作战技能、技巧。但是目前基层消防部队在消防业务理论学习教育方面,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急需解决:一是业务理论系统教育机制还不完善;二是官兵专研业务理论的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三是部分战士文化素质不高。实际工作中,部分官兵缺少必要的专业知识,一提到战术训练无从下手,找不到着力点,面对高层建筑、石油化工、地下建筑火灾束手无策,并且很少结合实战和典型战例进行深入研究和开展训练,这直接影响了整体战术水平的提高。
1.3 灭火、救援操法训练方式方法单一
目前,我国消防部队还没有系统、规范的灭火、抢险救援训练操法和指导教材,在基层中队也缺乏一套完善的训练体系。在训练教材相对陈旧匮乏的情况下,一些中队干部对战术理论掌握的少之又少,甚至对战术训练的基本形式和方法也不甚了解,也就无法达到预期的训练效果。战术训练的真正目的是通过训练指挥员的组织指挥能力和官兵的应变能力来提高作战水平,而在实际训练中,指导中队战术训练开展的不是各级指挥员实战中总结出丰富的理论和经验,也不是国内外消防行业最新的科研理论成果,而是沿袭以往开展战术训练的固有模式,导致战术过程成为不了强化战术合成、提高实战能力的过程,而是变成单一的器材操作和操法演练的过程。战术训练有其自身的特殊规律,有其自成体系的理论指导和训练方法体系。这种缺乏理论与指导的训练,必然会导致战术意识逐步淡化,使战术训练停留在低级状态。
1.4 体能、技能、战术训练分配不科学
目前基层中队的训练情况,无论是训练时间还是训练质量,总体上是体能强于技能,技能强于演练,战术训练始终是基层中队训练的薄弱环节,把基础性的训练成果转化成实战能力还很不够。其主要原因是体能、技能训练容易组织,好量化,所以就训练的多些,反之,战术训练则少之又少。且部分干部还存在要把基本体能和技能练好就行,出警到达火灾、抢险救援现场后,凭老经验就足够开展灭火救援行动的误区。战术训练目的是培养官兵掌握战术原则和作战方法,我们在竭尽所能将官兵训练成为体能尖子、技术能手的同时,更应该强化他们的战术意识和战术理念,提高他们在复杂危险情况下的实战能力,提高部队的协同作战能力和综合救援水平。
1.5 训练针对性不强,与实战脱节
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经济的高速发展催生了物资大流通、大集中,人员大流动。特别是高层、地下建筑、大型商场、市场、宾馆、酒店、KTV等大型综合性场所,可燃物质多,人流、物流高度集中,火灾荷载呈几何增长态势。但就目前基层中队战术训练来看,训练注重形式,轻视实用,一方面没有真正将灭火救援战术训练摆在重要位置,更缺少对诸如水中、井下、高层、泄漏、爆炸等实战演练和联合演练训练;另一方面对于技战术动作的训练相对重视,但对于情况假设却不够重视,设置的训练场景过于简单化、机械化、程式化,从而削弱了部队实战和联合作战能力的提高。
2.搞好战术训练的应对方法
2.1 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生命线作用
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能够引导官兵正确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促进世界观的转变,调动工作积极性,及时化解各种矛盾,防范各种不良倾向和案件、事故的发生。针对官兵身心成长的特点,及时有效的回答和解决官兵在部队期间遇到的各种现实思想问题,帮助他们懂得怎样学习、怎样工作、怎样做人的基本道理,树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广大官兵牢记消防部队宗旨,自觉服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发扬奉献精神,立足警营成长。同时也要大力开展和加强心理工作,采取邀请地方专家和培养部队自身心理工作骨干的模式,就基层官兵经常遇到的心理困扰和问题有针对性的开展心理健康普及、专题讲座、个人咨询和团体辅导。
2.2 加强官兵消防业务理论知识的学习教育
2.2.1 制订专门的业务理论教育计划,将官兵必须掌握的消防基础理论和执勤灭火、抢险救援基本常识,常见危险化学品的理化性质、危害特点和处置措施,个人防护知识等“应知应会”内容,形成制度,分阶段、分专题进行。在教育计划的设定中注意不同地域结合地域差别。
2.2.2 定期组织集中培训。积极组织人员参加总队级的各类消防业务培训。通过邀请部队内部教员和外聘教授进行授课、战训研讨来促进相互交流和学习。
2.2.3 实现远程教育。要充分利用和发挥现有的电视电话会议系统和远程教育培训系统,广泛开展视频同步远程业务教育和战评分析。
2.3 训练内容、方式、方法作合理调整
2.3.1 在训练内容上,注重业务理论学习和器材装备的掌握、熟悉和使用。强化对责任区公共消防设施和火重点单位情况的熟悉了解,辅以必要的军体训练打牢基础,同时,培养军人令行禁止优良作风的队列训练也必不可少。
2.3.2 在训练设施上,要注重消防培训基地建设,针对不同对象、层次分期开展培训;在有条件的基础上,建立计算机战术训练室,设计科学、实用、针对性强的模拟训练软件,让消防指挥员在更高层次的训练活动中提高灭火救援指挥水平。
2.3.3 在训练时间和训练组织上,科学合理地安排训练时间,加大业务理论、器材操作和模拟、应用、适用性训练比例,大力开展各种类型的灭火战术研究和训练,特别是针对新兵和新入警大学生集训,要加强消防员心理行为训练、烟热训练等模拟训练。
2.4 将“练为战”贯彻始终
2.4.1 认真开展操法技能的训练。要根据部局和总队下发的各类操法教材,广泛开展各种供水、灭火、抢险救援救助操法的训练,同时也要结合部队装备配备实际和辖区实地情况对操法作相应调整,注重训练的灵活性。
2.4.2 科学进行“六熟悉”。结合实地灭火、救援演练加强“六熟悉”。演练的目的是让参演官兵进一步熟悉演练对象的内外部情况,熟悉重点部位发生险情后的处置办法,熟悉各人的战斗任务和班与班、中队与中队之间的协同作战等等,因此,演练要以熟悉为主,在熟悉的基础上再演练。而且,并不是所有的演练都要“真枪实弹”地去做,对不便于实地排列战斗阵形或不方便实际射水的重点单位,可以组织官兵在实地熟悉情况的基础上,围绕灭火救援预案加以巩固,达到贴合实战的需要。
2.4.3 广泛开展合成训练。基层中队要根据人员、车辆的编配实际,科学合理地确定几种适合本单位运用和实战中较为实用的战斗编成模式,灵活开展合成训练。既要开展作战车辆为主体的战斗编成训练,也要开展作业组为主体的战斗编成训练;既要开展灭火战斗编成训练,也要开展抢险救援战斗编成训练,充分发挥基层部队现有人员装备的最佳效能。
篇7
一、开展铁路房建系统职业技能鉴定的意义
职业技能鉴定是一项基于职业技能水平的考核活动,属于标准参照型考试。它是由考试考核机构对劳动者从事某种职业所应掌握的技术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做出客观的测量和评价。铁路房建系统作为运输辅助单位,承担着铁路房建设备大维修、供水、冬季供暖等任务,房建系统的工种具有其特殊性,与运输一线工种有较大差别。目前房建系统在人员素质、年龄结构方面临着诸多问题:一是职工年龄结构偏大,平均年龄在45岁左右;二是人员素质偏低,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员仅占10%左右,70%以上人员为高中或中专学历;三是年龄结构断档,青年职工人数偏低。粗略统计房建系统年龄在35周岁以下的职工仅占20%。另外一个较突出的问题是:由于房建部门工作艰苦,工作环境差,青工中愿意从事房建技术工种工作的人员较少,即使取得了技术工种职务但由于考评过程内容不统一、不规范,这些青工的实际技能水平很难达到要求,因此目前房建系统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技术工种工作还是以老职工为主力,青工多数只能做一些辅助工作,长此下去房建系统将面临技能人员断档、遇到技术含量稍高的工作就无人可用的局面。
解决上述问题的办法:一是对房建系统主要技术工种开展职业技能鉴定,通过公平、合理、有序的职业技能考评能够提高广大青工学习技术的积极性,促进良性竞争,这是提高房建系统职工劳动技能、劳动素质的有效手段;二是结合技能鉴定的结果,将工资奖金向房建技术工种倾斜。比如,是否可以发挥技能工资的调节作用,对同一工种的人员(岗位工资相同的人员)结合技能鉴定的结果调整技能工资,从而激发和调动青工学习房建技术的热情。
二、如何开展铁路房建系统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工作
1、建立素质过硬的铁路房建工种职业技能鉴定队伍
目前哈局职业技能鉴定机构中没有针对房建工种的鉴定人员,培养高水平的房建工种考评人员,建立专业的房建工种考评队伍是开展鉴定工作的首要任务。要从组织管理、岗位设置、人员配备、鉴定过程控制等方面对房建工种开展职业技能鉴提出明确要求,规范鉴定行为。鉴定机构应设专职房建工种鉴定人员,同时在各房建段选拔技术能手、高技能人才进行考评员培训,合格后,聘任为房建工种考评组成员,参与考评工作、充实考评队伍。在队伍建设工作方面,要对考评人员资格进行严格审核和认证,逐步建立起责权明晰、奖惩分明、动态管理的考评人员管理体系。同时,严格执行培训计划,做好高级考评人员和鉴定管理人员定期业务培训工作。全面提升考评人员和鉴定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同时,要通过信息化手段逐步提高鉴定运行管理透明度,以便广大职工对鉴定工作进行监督,真正实现鉴定的公开、公正、公平。
2、确定申报房建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的条件
申报房建工种技能鉴定的条件要比照省相关工种技能鉴定的要求来确定,参加不同级别鉴定的人员,其申报条件应有区别。不同的工种应有不同的申报条件,一般来讲,不同等级的申报条件为:参加初级鉴定的人员必须是学徒期满的在职职工或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参加中级鉴定的人员必须是取得初级技能证书并连续工作3年以上、或是经劳动行政部门审定的以中级技能为培养目标的技工学校以及其他学校毕业生;参加高级鉴定人员必须是取得中级技能证书4年以上、或是经过正规的高级技工培训并取得了结业证书的人员;参加技师鉴定的人员必须是取得高级技能证书,具有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和操作技能特长、能解决本工种关键操作技术和生产工艺难题,具有传授技艺能力和培养中级技能人员能力的人员;参加高级技师鉴定的人员必须是任技师3年以上,具有高超精湛技艺和综合操作技能,能解决本工种专业高难度生产工艺问题,在技术改造、技术革新以及排除事故隐患等方面有显著成绩,而且具有培养高级工和组织带领技师进行技术革新和技术攻关能力的人员。
3、确定房建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的主要内容、鉴定方式
房建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的主要内容包括:房建相关工种的理论知识、操作技能两个方面。这些内容应依据依据国家职业(技能)标准、职业技能鉴定规范(即考试大纲)和相应教材来确定的,并通过编制试卷来进行鉴定考核。
房建工种职业技能鉴定方式:应比照职业技能鉴定分为理论知识考试和操作技能考核两部分。理论知识考试一般采用笔试,操作技能考核一般采用现场操作加工典型工件、生产作业项目、模拟操作等方式进行。计分一般采用百分制,两部分成绩都在60分以上为合格,80分以上为良好,95分以上为优秀。
三、房建系统部分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的主要内容
铁路房建系统的特有工种包括管道工、瓦工、木工、车工、白铁工、架子工、钢筋工等,下面就管道工、瓦工、车工的职业技能鉴定内容和要求进行探讨。
1、管道工的职业技能鉴定
管道工是指操作专用机械设备,进行金属及非金属管子加工和管路安装、调试、维护与修理的人员,房建系统的管道工主要从事暖气管道以及锅炉的维修和安装,在房建部门中此工种占有较大比例。
房建系统的管道工应设三个等级,分别为:初级(国家职业资格五级)、中级(国家职业资格四级)、高级(国家职业资格三级)。要求参鉴职工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较强的空间感和计算能力,准确的分析、推理、判断能力。
申报条件:参加初级鉴定的人员必须是学徒期满的在职职工或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参加中级鉴定的人员必须是取得初级技能证书并连续工作3年以上、或是经劳动行政部门审定的以中级技能为培养目标的技工学校以及其他学校毕业生;参加高级鉴定人员必须是取得中级技能证书4年以上或是经过正规的高级技工培训并取得了结业证书的人员。
鉴定方式:分为理论知识考试与技能操作考核。理论知识考试采用闭卷笔试方式,技能操作考核采用现场实际操作方式。理论知识考试和技能操作考核均实行百分制,成绩皆达60分以上者为合格。
管道工理论知识考试基本常识应包括:管道识图基础知识、常用管材及管件知识、常用阀门及附件知识、常用工具和机具知识、管道安装基本技术、管道敷设与安装要求、建筑给、排水管道系统、采暖管道系统知识、相关工种常识、管工安全操作规程、劳动法的相关知识、消防法的相关知识、环境保护法的相关知识、质量验收标准的相关知识等。
管道工的技能操作考试内容应包括:
初级
(1)简单的工业管道安装、设备配管;(2)安装一般冷热水管、排水管、卫生器具、采暖管道及其水压试验;(3)安装各种快装锅炉及全部配管,并作吹洗、试压和试运转(烘炉、煮炉、调试安全阀)及整理交工资料;(4)简单焊制弯头、三通的放样、制作及管子煨弯(角弯和方胀力)、管道调直;(5)安装疏水器、注水器、油水分离器和小型水泵;(6)绘制法兰加工图及法兰划线、钻孔及常用简单工具的制作、管子收头;(7)安装简单的一次性仪表(流量孔板、温度计、压力表等);(8)搭拆3m以内的简单脚手架。
中级
(1)各种工艺管道的安装;(2)给水、排水管道及管件的安装;(3)较复杂的异径三通、偏心大小头多节弯头的放样、下料和制作;(4)各种工艺管道酸洗、脱脂、吹洗、试压方法;(5)按施工图计算工料,绘制加工大样图;(6)编排班组施工计划,做好施工记录;(7)参与编制分项工程的施工方案,解决本工种操作技术上的一般问题。
高级
(1)复杂管件的放样制作与一般管架的设计制作;(2)高层建筑给排水管道系统、消防管道系统的安装调试;(3)给排水泵站、室外给排水系统的安装调试;(4)一般采暖管道、热力管道、制冷管道和一般工业管道工程的安装调试;(5)中小型锅炉及配管的安装、烘炉煮炉及运行调试;(6)掌握各类管道工程相关的质量检查方法,进行安装质量鉴定,并提供竣工验收的技术资料;(7)解决本工种施工技术和施工组织上一般的疑难问题;(8)管道的维护、保养技能;(9)相关工种技能。
上述考核内容可由鉴定人员随机抽取2至3种进行考核。
2、瓦工的职业技能鉴定
瓦工是指用砖或砌块和砂浆砌筑房屋或其它构筑物的工人,房建系统的瓦工主要从事管内房建设备的大维修,此工种在房建部门中也占有较大比例。
房建系统的瓦工应设三个等级,分别为:初级(国家职业资格五级)、中级(国家职业资格四级)、高级(国家职业资格三级)。
申报条件:同管道工申报条件相同
鉴定方式:
分为理论知识考试与技能操作考核。理论知识考试采用闭卷笔试方式,技能操作考核采用现场实际操作方式。理论知识考试和技能操作考核均实行百分制,成绩皆达60分以上者为合格。
瓦工理论知识考试基本常识应包括:
制图的基本知识、建筑力学的一般知识、砖石结构和抗震结构的一般知识、砌筑工程季节施工的有关知识、各种基础大放脚摆底的方法、异型砖块的放样板和砍、磨异型及多曲线砖找规矩的方法、烟囱、烟道、水塔的砌筑方法、水准仪的使用和维护方法、各种新型砌块材料的性能和特点、本职业与其它有关职业配合施工的相关知识、班组管理知识。
瓦工操作技能考试内容应包括:
初级瓦工
(1)用水平尺、托线板和线锤吊线、拉通线。
(2)砌各种基础大放脚,抹找平层。
(3)按轴线、边线及皮树杆的标志,砌6m以下清水墙角、墙垛、门窗垛、封山、出棺及预留洞、槽。
(4)砌清水墙、砌块墙、混水平旋、拱旋、钢筋砖过梁及安放小型构件。
(5)按规定摆放木砖,配合立门窗框。
(6)砌毛石墙(不包括角)及勾抹墙缝。
(7)挂屋面平瓦、勾墙面灰缝、铺砌地面砖。
(8)铺阴阳瓦、做平面瓦的斜沟、屋脊(包括砍、锯)。
(9)按设计标高找坡度,铺设下水道女、干管,砌化粪池、窖井(包括抹灰)。
(10)砌筑一般家用炉灶。
中级瓦工
(1)各种砖、石基础大放脚的摆底。
(2)砌6m以上清水墙角、清水方柱、拱旋、腰线、多角形墙、弧形墙、混水圆柱、柱墩和各种花棚、栏杆等复杂砌体。
(3)砌空斗墙、空心砖墙、毛石墙角和各种预制砌块,立门、窗框。
(4)砍、磨各种砖块,清水墙勾缝的弹线、开补。
(5)铺砌预制混凝土块、缸砖、水泥方格砖地面和乱石路面。
(6)铺筒瓦及做阴阳瓦的斜沟和筒瓦的简单正脊、垂脊。
(7)砌拱形和双曲砖拱屋面。
(8)砌锅炉座、烟道、食堂大炉灶、附墙烟囱和简单的工业锅炉灶。
(9)砌方、圆烟囱(包括耐火砖内衬)和水塔。
(10)按图计算工料。
高级瓦工
(1)复杂的筒瓦屋顶、屋脊、垂脊和磨砖、对缝的墙、柱等。
(2)砖雕各种花纹、图案、阴阳字体。
(3)参与复杂工程的定位、放线。
(4)推广和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设备。
(5)参与编制本职业施工方案,并组织施工。
(6)对初、中级工示范操作,传授技能。解决本职业操作技术上的疑难问题
3、车工的职业技能鉴定
车工是指操作车床,进行工件旋转表面切削加工的人员。房建系统的车工主要从事锅炉零部件、管道阀门、建筑机械零部件的加工修理工作,虽然从业人数不多,但该工种属精细工种对从业人员素质要求相对较高。
房建系统的车工应设三个等级,分别为:初级(国家职业资格五级)、中级(国家职业资格四级)、高级(国家职业资格三级)。
申报条件:同管道工申报条件相同
鉴定方式:
分为理论知识考试与技能操作考核。理论知识考试采用闭卷笔试方式,技能操作考核采用现场实际操作方式。理论知识考试和技能操作考核均实行百分制,成绩皆达60分以上者为合格。
车工理论知识考试基本常识应包括:
(1)基础理论知识
识图知识、公差与配合、常用金属材料及热处理知识、常用非金属材料知识。
(2)机械加工基础知识
机械传动知识 、机械加工常用设备知识(分类、用途)、金属切削常用刀具知识、典型零件(主轴、箱体、齿轮等)的加工工艺、设备及切削液的使用知识、工具、夹具、量具使用与维护知识。
(3)钳工基础知识
划线知识、钳工操作知识(錾、锉、锯、钻、绞孔、攻螺纹、套螺纹)。
(4)电工知识
通用设备常用电器的种类及用途、电力拖动及控制原理基础知识、安全用电知识。
(5)安全文明生产与环境保护知识
现场文明生产要求、安全操作与劳动保护知识、环境保护知识。
篇8
关键词:高职院校;安全技术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0)010-171-02
高职院校由于学制短,时间紧,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往往急功近利,没有明确的培养目标。许多高职院校尚无完善,成熟的培养计划和课程设置体系。高职院校大多紧跟劳动力市场变化,重理工,这种培养模式使得高职院校提供的教育与人本身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发生严重偏离。
根据安全技术管理专业的工作特点,校企合作进行职业核心能力和素养的分析,开发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安全技术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在核心能力分析的基础上建立基于生产安全的“岗位核心能力”课程体系。积极推行以职业活动导向的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的内容、方法和手段改革,建设生产安全网络教学资源平台。
(1)打破传统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课程设置模式,构建以安全职业能力为模块的课程体系。
(2)制定按职业能力和素养来培养学生的人才培养方案。
(3)突破了传统的课程结构,实现了案例引导、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
(4)要求对主要专业课程,贯彻以工学结合的理念,加强课程设计与开发。
(5)实行理论实践一体化、达到“教、学、做”一体的效果,并全方位培养了学生的职业能力。
1、课程体系设计理论依据
为优化安全技术管理专业课程体系,首先明确安全岗位职业能力。本专业技能分为二个层次,第一层次为核心能力,包括基本操作能力及安全管理能力;第二层次为行业能力,主要包括:土建安全技术、交通安全技术管理、化工安全技术、矿山安全技术及消防工程等五个方面的能力。
安全管理能力强调的是处理安全问题的思维和方法论,其所对应的安全理论知识体系也是安全科学与技术的核心部分。这两部分构成了安全技术管理专业的核心能力平台,可以和不同的行业能力进行任意组合,从而形成以核心能力平台为基础、具有不同行业特色的安全技能。每种行业能力由3-4门安全技术与行业技术相结合的特色专业课程支撑,改革形成了以核心能力培养为基础、以行业能力为支撑、根据社会需求灵活调整支撑点、具有本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
基本操作技能强调的是动手能力,主要由一些有特色的实训课程《安全检测与监控实训》来实现。
2、安全技术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本专业教学计划中包括下列四类课程体系:公共必修课程体系,专业必须课程体系(包括:专业基础课程+核心能力课程+行业能力课程),专业选修课程体系和实践课。
2.1 公共必修课程体系
公共必修课程体系主要包括政治理论课程和英语、数学、计算机等基础课程,主要围绕培养综合素质和专业先导课程学习两大目标,以必须和够用为原则。
2.2 专业必须课程体系
(1)专业基础课程
主要包括无机分析化学、工程力学、工程制图及AUTO-CAD、机械基础、电子电工技术等课程,是专业能力的先导课程。
(2)核心安全能力课程
安全理论知识体系和安全科学与技术的核心部分,
(3)行业安全能力课程
各校可根据自身办学特色及市场需求情况自行设置行业安全能力课程内容、确定课程名称。
2.3 专业选修课程体系
各校可根据自身优势和所属行业特点,在满足学分与课程基本要求的条件调整课程的设置与内容,办出特色。
2.4 实践课
(1)课内实践(实验)
主要为加深和巩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掌握一些基本技能。其中重要实训可采用理论和实践教学一体化模式。
(2)综合性实践(一)
对于“工学结合”的核心课程,课程结束后,安排综合性强化训练,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做到真实体验。
(3)综合性实践(二)
对于综合性较强的课程,可以开展校内的课程设计,加强校内生产性实训环节。
(4)校外实习
主要包括安全认识实习、危险辨识和评价实习、企业安全管理实习及部分行业安全能力课程的实习。
(5)毕业实习
毕业实习要求学生以企事业单位员工的身份顶岗实习来实施,通过企业兼职教师指导、企业岗位考评,以及学校教师的监督考评综合评定学生的毕业实习成绩。
3、主要课程
3.1 专业基础必修课
(1)《工程制图与CAD》
主要学习国家标准《工程制图》、《机械制图》的有关规定,点、线、面的投影及基本几何体,机件常用的表达方法:学习Auto CAD的基础知识,平面图形的绘制与编辑。
(2)《安全工程化学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的掌握易燃、易爆物质的特征。有毒有害物质的危害。理解和掌握易燃易爆物品的特性、燃烧和爆炸的基本理论知识,了解有毒有害物质对人体和环境的危害。
(3)《采矿方法》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矿山建设、生产过程和开采设计的基本知识。具备指导矿山基建施工和采矿的能力:具备矿山采掘工程管理的能力;基本具备矿山安全管理的能力。
3.2 专业技术必修课
(1)《工业防火防爆》
通过本课程主要了解火灾和爆炸的基本知识,掌握这类事故的一般规律,具备火灾与爆炸事故管理和火灾与爆炸事故的现场处置能力,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和较强的可操作性。
(2)《安全系统工程》
本课程主要学习系统工程学的原理和劳动安全科学管理方法,能够对系统或生产中的安全问题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评价及预测,并采取综合性安全措施予以控制,使系统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减少到最低限度。
(3)《企业管理与安全管理》
该课程在于使学生具备安全生产管理的基础理论知识,具有一定的技术操作与实践动手能力,安全评价,具备编制安全技术措施计划等能力。要求学生具备事故统计与分析能力,熟悉相关的安全生产法规与安全管理制度,掌握事故预防与控制的基本技术方法,具有一定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和团队协作能力。
(4)《工程爆破》
熟悉爆破基本理论、爆破器材及管理办法,掌握爆破起爆方法,能够组织实施露天、地下一般爆破、深孔爆破、控制爆破、拆除爆破,熟练掌握爆破安全技术、爆破参数计算等能力。
(5)《工程施工安全管理》
本课程以单元工作任务基本学习情景,以重点、难点工作过程的情景变化作为学习的内容展开。单元工作的任务是由结构相对完整的工作过程来完成,并由相近的工作对象、施工
工艺、材料、机具和专业工种构成的。
(6)《电工技术与机电安全技术》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工业企业供电与安全用电、电工测量能力等。具备电气安全、机械安全,掌握金属冷加工、机械安全技术和重大危险机械安全技术等知识。
(7)《矿井通风与安全》
本门课程介绍矿井通风与安全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掌握矿井通风设计方法、矿井安全管理及治理措施。具备从事地下开采通风管理的能力。
(8)《安全检测与监控技术》
本课程介绍安全检测的原理及方法,介绍安全检测测量仪器的正确使用,噪声与震动的测定、有毒有害气体的检测与监测。
(9)《矿山安全技术》
具备伤亡事故统计分析的能力;具备系统安全分析与评价的能力;具备矿山环境评价的能力;掌握矿内空气中有毒、有害、噪声监测的能力:掌握编制安全技术措施计划的方法与运用的能力;具备组织开展科学研究、总结、推广安全生产科研成果和先进经验的能力。
3.3 专业限选课
(1)《安全生产法规》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提高对法学基础知识及安全生产相关法律法规的认识;提高安生生产法律意识;掌握相关法学理论及原则。
(2)《OHSMS认证与安全评价》
通过本课程主要学习使学生能够比较常用评价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并进行综合运用:具备进行安全评价的能力,并能撰写安全评价报告。
(3)《职业卫生》
具备保护好劳动者在生产活动中的安全与健康的能力。
3.4 实践课
(1)《机械加工工艺安全实习》
具有初步的实践动手能力,会操作主要的设备和工具加工简单零件:对简单零件具有选择加工方法及制定工艺过程。进行工艺分析的初步能力:初步培养撰写技术报告的能力。
(2)《安全生产技术实习》
通过生产实习使学生掌握将理论知识应用于生产实践的方法和过程,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专业知识水平的提高。
(3)《安全检测技术实训》
掌握测量仪器的正确使用,掌握大气参数的测定、噪声与震动的测定、粉尘的收集与测定、有毒有害气体的检测与监测,
(4)《安全技术课程设计》
了解矿山生产的工艺特点、掌握露天矿山和井下矿山的开采方法、使学生具备矿山安全生产的技术管理和管理能力、能够独立进行专业课题的设计。
(5)《毕业实习》
通过毕业实习,要求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把所学的专业知识应用到实际的工作当中,对生产单位的资料收集,学生对所学课程加深理解,并培养独立工作能力,检验学生综合能力。
4、课程设置与学分结构
在上述课程体系中着重强调了生产工艺等这些基础学科的重要性,这是因为基于生产过程安全的设备安全运行和事故的分析,都离不开上述的基础知识。为了增强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开设了安全评价、相关的安全生产技术等课程为职业的继续教育储备相应的知识。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不能仅限于高技能人才,还必须培养技术型人才。为了实现这一人才培养目标,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除了上述的理论课程和相应的实验之外,还专门开设了相应的实训,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综合应用所学理论知识的能力,为学生毕业后能尽快适应工作岗位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2004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曲方,郑颖君,林伯泉,安全科学体系建构中若干问题的探讨[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3,(08)
[4]牛金成,韩秋莹,安全工程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建构微探(续)[J],安全,2008,(03)
[5]傅新民,“高职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释义[J],职业技术教育,2006/34教科版
[6]郭和平,构建高职教育教学计划的思考[J],中国科技信息,2005,(03)
篇9
关键词:建筑给水排水 教学改革 教学方法 实践 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C
1 引言
现代工业、民用建筑是由建筑、结构、采暖通风、给水排水、电照、动力等有关工程构成的综合体。建筑给水排水工程对于改善人居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重要的主干课程之一,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发展,我国“建筑给水排水工程”学科现在已发展成为由建筑内部给水排水、建筑消防给水、热水供应、直饮水、水景工程、建筑小区给水排水、建筑中水处理和特殊建筑给水排水组成的较为完整的建筑给水排水学科体系。近年来,随着高层、超高层建筑的崛起,住宅小区的兴建、节水技术的普及、绿色生态小区、绿色住宅、健康住宅等新概念的提出,为本学科注入了新的知识点,使建筑给排水工程学科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的不断涌现,推动了建筑给水排水工程学科的进步与发展,这也为该专业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
2 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教材内容滞后
随着高层建筑、超高层建筑、绿色建筑、美丽乡镇等一些新型建筑的发展,涌现出了很多建筑给水排水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规范、新设计方法等。但由于高校课程课时设置及新技术传播应用时间滞后等原因,这些新知识要写进课本需要更长一段时间。《规范》里的内容早已更新,课本仍然使用旧规范条文是常有的事,这些问题使得课堂内容与实际情况存在一定偏差,甚至可能会出现一些错误的概念,造成学生在校所掌握的知识点与实践存在一定的差别。
2.2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脱节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就业面相对较宽,除了去设计院工作之外,还可以到房地产公司、物业管理公司、建筑安装公司或在企、事业从事技术管理工作等。《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教学中,实践环节形式单一,缺乏各专业的协调和综合训练;几乎很少有实验内容;教材内容滞后,一些新知识不能及时传递到学生中,形成学校只管教,社会的需求偏离教学内容情况普遍存在,造成学生与市场脱节,不能满足就业市场形式多样化的要求。
2.3教学手段单一
目前国内各大高校“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的教学手段已从过去传统的黑板加粉笔的单一方法,逐步转化为运用多媒体课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方法有机结合。但目前教学课件的制作只限于PowerPoint形式,手段过于单一,需进一步改进。
2.4高层建筑给水排水内容匮乏
就目前国内建筑发展情况来看,大中城市主要以高层、超高层建筑为主。一般高层建筑功能复杂,人流、物流频繁,管理不便,隐患多;室内装修要求高,物品多等。然而教材中对于高层建筑给排水的内容只是总结性的提出了一些说明,缺少理论基础和较为详细的授课内容。
3 改革路径与思考
3.1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参与意识
相对于其它课程,专业课要抽象一些,如果没有接触实际工程,只是讲解,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但是要把实际工程搬到课堂上来讲显然是不现实的,因此,学生对于专业课的学习热情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专业产生多大的兴趣。如何让学生对专业产生浓厚的兴趣,是每个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仅仅靠思想政治工作和考试成绩来约束学生是不够的,即使他们为了应付考试成绩而学习专业,最终随着考试结束也是他们忘记专业知识的时候。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参与其中,把老师从满堂灌中解放出来,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比如,在学习消防篇章时,事先让学生自己去找校园里与消防有关的设备、附件等,并要求学生拍成照片,看哪个学生找的多,找的全;在学习管材时,让学生发掘生活中已经见到的管材有哪些,还有哪些没有见到的。学生在获取这些知识时,一方面会主动去观察生活中的实例,还会主动到网上去查阅大量生活中没有见的东西,这样就会跳出课本的框框,让他们在参与中体会、感受、钻研、深入专业知识,既能感受到参与其中的乐趣,又能掌握大量比较前沿的知识,使他们有了比较浓厚的学习兴趣。
从用人单位反馈的意见中了解到,现在的学生表达能力非常欠缺,特别是对于专业知识的表达更加费劲。针对这一现状,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度增设一些学生讲解的内容,对于一些比较简单的内容可以让学生来讲,老师听完后点评。为了在台上表现好点,学生都会主动去学习讲授内容,查阅大量相关的资料,这样一方面可以发挥他们主动学习的能动性,另一方面也可以锻炼在众人面前表达的能力,效果比老师直接讲授要好得多。
3.2大力弘扬启发式教学
好奇是学生最大的特点之一。如何让学生对专业知识产生好奇,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方法。针对建筑给水排水专业教学,学生往往对设备的工作原理会比较好奇,当学生看到某种设备完具有某种功能时,经常产生它们为什么会这样工作的好奇感。如果这时老师原原本本地讲授课本的内容,学生的好奇心也许就会熄灭,但如果采用启发的方式,把最基本的理论提示出来,让学生自己发现其中“奥妙”,收效会大不一样。比如在学习卫生器具和增压设备时,要利用学生新、奇的心理,启发他们运用头脑风暴法,不管他们的想法多么不成熟,只要有一点对路,就积极引导他们。这样不仅可以让他们认识现有的设备工作原理,有时还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他们的一些奇思妙想会变为现实,会有一些小发明,小创造出现,看到他们自己的成就,学生自然会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思考,改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3.3课程设计
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是一门非常注重工程实践的课程。工程实践是检验课堂理论知识掌握情况的唯一途径。为此,将工程实践环节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具体做法是将整个教学围绕精品案例展开,各个系统无论是基础理论知识还是计算方法的讲解均围绕该综合建筑展开,使理论与工程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
建筑给排水工程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技术课程,课程设计对教学效果影响很大。根据培养计划课程设计的时间为2周,从往届学生反映的情况看学生普遍认为时间太短,无法很好地形成设计理念。针对这一情况,根据每章的讲解的内容完成相应的小设计,老师可以有充分的时间纠正小设计中的错误,最后学生在集中进行课程设计的时候就会得心应手。同时也可以把课程设计的任务书提前发给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学生普遍认为的课程实践环节时间过短的问题。
3.4教学手段的变化
由于网络技术空前发达,学生的信息量也很丰富,他们在课堂上已不满足仅有的PowerPoint教学手段,为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时刻把注意力集中到教学内容上,在以PowerPoint多媒体教学的基础上,还要制作Flas,如管道内的气水流动规律;水泵、水箱给水方式;消防自动喷淋灭火系统等;运用BIM或3D技术制作三维管道布置系统;用CAD演示精品案例等。以便把生硬的教学内容形象地、通俗易懂地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能够在丰富多彩的课件里享受教学过程,最大限度地获取更多知识;部分内容可带学生到现场讲解和观摩,学生可以实实在在地触摸到哪些抽象的东西,实际效果要远远超过课堂讲授。比如在讲解卫生器具、阀门、管材、灭火设备、给水设备等内容时,可以实现教学内容与实际情况无缝搭接。
3.5丰富讲义内容
教材的更新永远赶不上新技术、新规范的发展,这就要求老师要紧跟学科发展的前沿,及时掌握国内外发展的新动向,把了解到的先进成果增补到课程讲义中,来补充教材的不足。如:同层排水技术的发展方向;新型节水卫生器具;新型管材、阀门在给水排水工程中的应用;纳米材料在卫生器具中的应用等。另外,为了满足一部分学生毕业后从事技术管理工作,如从事物业管理工作中给排水工程中容易出现的检修与设计脱节的问题、水质防护与安全运行等方面的问题。丰富了专业课的教学内容,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与学科发展的前沿紧密结合,努力实现教学内容与学科发展同步。
篇10
当下,物联网技术的应用领域已经非常广泛,从日常生活中老人护理、个人健康、平安家居,到公共生活领域中的智能交通、工业检测、电子政务、智能消防等,各行各业都能看到物联网的应用。在我国物联网技术的发展能够为该产业发展创造巨大的空间,同时为社会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在智能电力、智能医疗、智能农业等领域人才缺口尤其大。物联网工程专业的人才既可以到传感设备企业的生产一线,也可以深入工程一线,从事设备的安装、调试、维护,满足通信企业需求;还可以涉足销售领域,从事应用技术的营销,就业面十分宽广。因此,培养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迫在眉睫。
职业学校的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学科综合性特征是非常明显的,涉及电子、计算机和软件等多个专业领域,既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基础理论,还需要有专业技能,而且理论的学习最终要服务于实践运用。物联网行业对从业人员的专业和经验要求很高,所以在课程的设置上更应该偏重于培养学生从事物联网相关行业一线岗位需要的实际工作能力。在这种背景下建立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无疑具有重要的价值。对于教学单位、学生个人和物联网相关企业,能够实现资源互补,达到双赢的效果。那么在职业学校物联网工程专业的教学中如何践行这种工学结合的共建模式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首先,在职业学校的学科建设中,重视理论基础的建设。因为物联网应用领域知识广博、技术精深,实现跨学科的内容整合显得十分必要。学校要积极整合自身的资源为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提供各种理论的支持。在打好理论基础的同时,还要确定教学实施安排,留出更多的时间给学生参与专业实践。同时进行广泛的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需求调研,面向社会分析企业的需求,或者联系企业,校企共同分析岗位职业能力和自身的需求特色,共建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实现工学结合。
其次,工学结合模式下,学生可以通过轮换岗位分工的方式更早地接触实际工作,也可以让企业作为评价主体,选拔优秀的学生充实到企业中,让学生们在企业里体验一线工作岗位所需应用到的物联网专业知识。工学结合也不一定是只在企业之中,还可以在学校组建的物联网专业实训室。校内专业实训室的组建是学生实践能力提升的重要策略,在实训室中学生能够初步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操作。如果条件允许也可以引企入校。或者将部分科研成果转让给企业,在企业承揽相关项目时,也可以让学校发挥智囊作用,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特别是现今物联网企业发展迅速,企业寻找优秀的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非常重要。而职业学校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在职业学校的物联网工程专业课的学习中让学生半读半工,既可以让学生得到宝贵的一线实践机会,也让企业降低用人成本。
- 上一篇:卷积神经网络的优化
- 下一篇:一年级语文德育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