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人事档案专项审核范文

时间:2023-04-04 10:28: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干部人事档案专项审核,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干部人事档案专项审核

篇1

摘 要 从严治党、从严治吏,对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本着以审促改、以审促建的原则,以干部人事档案工作的公信力提升干部工作水平,不断推进干部人事档案规范化建设,为选好用好管好干部提供基础依据。

关键词 干部人事 档案审核 思考

按照上级组织的要求,从2015年二季度正式启动了干部人事档案专项审核工作,经过一年多缜密的工作,到2016年6月初步完成了人事档案专项审核工作,有力推进了国有企业对干部人事档案规范化的建设。本人根据干部人事档案“三龄两历一身份” 等重要信息的审核过程,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严格政策收集全

开展干部人事档案专项审核,应根据干部档案归档及分类要求,首先要看档案是否有重要材料缺失、散材料过多、整理装订混乱等严重问题,如果存在这些情形,应先按照标准对干部人事档案重新进行整理,要根据档案材料内容和性质的不同,分别采取补充收集、原件复制、完善手续等方式进行补充和规范。档案材料补充收集是完成档案专项审核工作的重要环节,要严格执行《干部人事档案材料收集归档规定》(中组发[2009]12号)和《关于做好文件改版后干部人事档案有关工作的通知》(鲁组发[2012]47号)等有关规定。

在干部人事档案材料补充收集过程中,应严格政策要求,认真严肃对待,对缺少的材料应分门别类与对口部门联系,能查找到原始材料的应将原始材料入档;若原始材料查找不到的,应与有关部门及本人进行沟通,了解情况,做出相应的证明材料。对任何类别的缺失材料,不应一股脑抛给当事人任由其自行查找,而应由组织人事部门与形成档案材料有关部门形成档案交接机制,由组织人事部门档案管理人员查找,并定期与这些部门沟通、索要需存入干部档案的材料。

二、火眼金睛辨真伪

人事档案是真实记录一个人的工作经历、思想品德、工作业绩、业务能力、晋级升迁等内容、是个人自我成长全过程的真实记载,它包含了每个人的经历、学识水平、品德表现、工作业绩、晋级等内容的原始记录,是个人的身份、学历、资历等方面的重要“凭证”。

在干部一生的经历当中,各个时期、不同年代形成的档案材料有所区别。对干部人事档案材料的真伪进行辨别时,应按不同时期、不同年代、不同人员等特定特点,对原始档案材料的笔迹、制式、纸张、印章等是否符合特征,进行真伪辨别。

一份材料往往经不同人的书写而成,不同人的笔迹有所不同,但如果一份材料应属不同人填写但笔迹前后一致或雷同,就值得怀疑;即使一个人不同时期笔迹也会有所变化。同时字迹的颜色由于受到氧化作用的影响以及或受到纸张差异的影响,不同时间形成的档案,字迹颜色亦不会相同,这是我们审核早期档案材料需重点注意的地方。

别外,档案材料都有一定的制式,随着社会发展和形势的变化,制式也会有所调整,如有的栏目被取消,有的新增,有的内容顺序发生变化,我们一定要注意与同时期其他材料的比较,从材料制式与年代的对应关系中认真比对,认真鉴别。

再有纸张、印章等特点,也是我们要认真鉴别的地方。由于材料形成时间不同,所用纸张不同,这时纸张的大小、厚薄、光滑度、颜色等方面存在差异;同理,不同时期、不同年代形成的印章,也会存在印章的大小、字体、制式、颜色深浅等的差别。在干部人事档案审核中,这些细微的差别记载了相应年代信息,都是我们不容忽视的细节。

三、前后对照互印证

在此次干部人事档案审核工作中,干部的“三龄两历一身份”是审核中的重点内容,尤其是对涂改造假问题,一经发现,应纠正的及时纠正,应追责的及时追责。

如何对干部“三龄两历一份身份”的信息进行确认?

一是原始资料有较为清晰的记载,前后对应,无需进行研判的,我们可以直接认定干部的信息。

二是有涂改的,首先要判断涂改的程度,其次分析判断涂改的原因,并对涂改情况进行调查,弄虚作假的要按规定做出相应处理。在判定此类情况时应区分出即时填写修改和后期涂改。填写过程中因出现笔误而改动的现象,不是涂改,可通过笔迹书写特征、字体颜色、前后逻辑分析等综合研判,但不能将显明的涂改统统归为笔误处理。

三是干部重要信息记载前后不一致的,本着从严掌握的原则,要根据档案审核有关政策进行审核确认。如:对干部因上学、入团、入党、入伍、招工等不够年龄,而将干部人事档案早期材料记载的年龄填大,后又根据实际将户籍材料已经改回的,按照公平公正原则,为避免重复得利,必须认定为干部上学、入团、入党、入伍、招工时填大的年龄。

四是为满足任职年限而虚构简历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规定,干部在提拔任用时,对下一级职务的任职年限有明确规定,根据《干部任免审批表》中的“审批机关意见”或“行政机关任免意见”的时间记载来确定相应职务任职年限,并依此判断任职年限是否涉嫌虚构,一经发现坚决予以纠正。

四、难以确定应取证

篇2

专项审核工作的报告

集团组织部:

为贯彻落实集团《关于落实集团干部人事档案相关工作的通知》精神,按照集团党委的要求,我公司组织专人负责此项工作,对公司正式在职员工的人事档案进行了专项审核,现将相关情况总结如下:

根据此次干部(员工)人事档案审核的内容,我们重点审核了干部(员工)的出生时间、参加工作时间、入党时间、学历学位、工作经历、家庭主要成员及重要社会关系等信息。同时针对档案材料是否齐全、填写是否规范、档案整理是否符合要求、有无装错材料等问题展开了复查、清理、补充等工作。

我公司在职干部员工共计37人。在这次的清理过程中,我们坚持做到细致全面,切实将干部(员工)人事档案专项审核整改内容落到实处。我们采取“逐卷清查、仔细核对”的办法,对现有的37份人事档案进行了彻底清查、核对,查找出所缺干部(员工)档案材料12份,主要涉及到学历学位证书复印件缺失、身份证复印件过期、家庭主要成员和重要社会关系填写不全、无照片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公司要求相关人员在限期内已补齐材料,并对其进行逐一查核,确保资料准确。通过新一轮的补充完善,基本解决了公司干部(员工)人事档案材料缺失、管理不规范等问题,档案完整性和真实性得到显著加强。

篇3

人员不足,专业化程度低。目前,很多事业单位的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队伍中复合型人才少,信息化管理专业化程度较低。大部分事业单位的人事档案管理人员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对档案的重要性、管档要求、档案材料的收集、整理、归档、装订等业务不太了解,如不会把干部档案捆绑成卷,这将可能破坏原始档案的完好度,造成纸张的磨损,导致重要信息模糊,导致人事档案的案卷达不到“归档齐全完整、鉴别认真、分类准确、编排有序、目录清楚、装订整齐”的要求。

管理效率不高,档案利用率低。不少事业单位的人事档案利用工作大多是被动服务,等待领导、公证处等人员来查阅,缺乏主动精神;人事档案利用时,只能提供一些肤浅表面的人员基本情况如党团材料、毕业生登记表、退工等方面,而真正用于人才选拔、培养、开发及预测等方面的较少,由于某些档案中还存在虚假不真实的成分,如有的人没有上过大学,却把原有的低学历拔高。虽然此类档案占了少数,但却影响了人事档案的现实效用和历史价值。

档案管理体制不完善。随着市场体制发展需要,国家在人事制度、户籍制度、居住证制度等方面作了相应的措施,使人口流动性越来越大。这些流动人员形成了大量人事档案流动量,增大了档案管理的工作量和难度。由于我国实行“档随人走”的原则,档案流动性的增加,增大了人事档案信息的录入量,有时候还会因为流动性过大而导致了信息录入的不及时。往往该人的档案已经转递到了某管理档案的机构,但由于输入不及时,导致个人查不到自己档案会十分着急,担心自己档案的下落,还会影响其办理其他手续,如落户手续等等。

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和改革的建议

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是我国事业单位整体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事业单位用人制度也在发生着变化。这就要求人事管理部门在管理方式和管理技术上都要有创新,以适应实际管理工作的需要。因此,建立一个信息完整、反应迅速、灵活高效的人事管理信息系统是非常必要的。

增强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的意识。建设信息化观念的建设是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关键。管理的信息化,首先应该是观念的信息化。因此,要重视和加强信息化观念建设。在建设过程中,需要各级领导、人事管理干部和广大职工的共同努力。

在管理中,一定要对人事档案管理的相关政策进行认真的研究,在对各种信息资料的密级进行严格界定的基础上,正确运用好计算机的加密功能,对通用数据库的数据根据使用权限进行系统的分类加密,要正确处理好档案资料的保密与利用的关系,既要克服求稳怕险、不思进取的保守观念,又要防止不设界限、随随便便的麻痹思想。另外,电子档案对保存环境和保存方式手段的要求都很高,管理人员要注意防潮、防高温、防辐射、防病毒工作,切实加强档案资料的安全性研究,认真搞好电子档案的及时备份与维护工作,要正确处理好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的关系,确保档案资料的安全完整。

对领导者来说,应站在事业发展的战略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不断增强信息化意识,逐步养成自觉使用数据资料和人事信息的良好习惯。同时,对本单位的信息化建设给予相当的关注和支持,参与建设方案的制定和部署。

对人事工作者来说,要在工作中能运用各种数据处理方法,深入挖掘和发现有用信息,为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科学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同时,做好信息系统的维护和管理工作,使信息化建设的各项规划能够真正落到实处。

着力解决档案管理技术信息化的资金问题。在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中,资金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很多事业单位,不是不重视信息化建设,也不是没有相应的人才,就是没有足够的专项资金作保障。资金问题已经成为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瓶颈。而人事管理信息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动态过程,要不断发展,就要有持续不断地投入。这样的投入,不仅是对信息系统设备的资金投入,还有对人员进行培训的费用投入。因此,高度重视和妥善解决信息化建设的资金问题,并做好持续投入的准备,是十分重要的。

提高改革的质量。围绕改革、服务于改革,事业单位要从三个角度来讲。

对于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来说,为了确保干部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达标升级工作质量,档案管理人员在接收人事档案材料时要严格把好审核鉴定关,定期对档案有关的各种材料进行认真整理,细致鉴别,做到取之有据,对有疑问、不符合归档要求的材料要及时进行反馈沟通,手续不全的材料要退回形成材料的部门进行补办,以保证人事档案的权威性、准确性和真实性;以日常人事工作内容为基础,建立人事管理信息系统。按照人事管理工作内容,利用人事管理软件,以模块的方式建立满足日常工作需要的人事管理信息系统。其系统功能包括:人事档案管理、各项工资业务管理、人员招聘管理、绩效考核管理、专业技术人员及高级专家管理、离退休人员管理等。

从政府的角度,虽然政府也出台了不少档案管理方面的条例,但是真正每条都按照条例办事的几乎没有,对于施行这些条例的力度不够。流动人员人事档案转递制度不健全、移交不及时。这些原因都导致了流动人员档案管理中难以按时归档并使之齐全完整,使得档案丢失、缺少、涂改、不真实等情况出现,增加了人事档案管理的难度。这就要求国家政府出台更加严密、更加具体、更切合实际、更具法律效力的条款。

篇4

(一)加强收入工作统筹。市局成立主要负责人任组长的组织收入领导小组,建立组织收入协调机制,每月召开分析例会,加强对组织收入工作的统筹领导。组建经济税收分析团队,按月开展税收分析。开展汽车产业税收等专项分析,向市委政府报送高质量的税收分析报告。总局、省、市、县区局“四级”重点税源监控90%以上,对税收下滑企业进行预警。

(二)强化组织收入措施。积极开展财政性资金专项清理、东风实业版块企业稽查、企业所得税年度汇算清缴核查、研发费加计扣除专项检查、招商引资重点项目摸底调查、水泥行业纳税评估、网络发票稽核比对、“营改增”主辅分离、增值税减免清算、农产品收购发票清理“十项”重点组织收入措施。

(三)推行收入无计划管理。全面推行收入无计划管理,对全市12个征管单位全口径收入全面实行无计划管理,只下达市直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任务。建立健全以推进依法治税和提高征管质量为核心的收入管理体系,制定全市组织收入工作考核办法。各单位纳税50万元以上重点税源企业收入增幅不低于13%。完善城区税收收入及专项业务与增量经费挂钩考核办法,坚持“收入流动红旗”和“收入排行榜”制度。

二、抓法治促规范,推进依法行政

(四)狠抓普法宣传工作。精心组织全国第24个税收宣传月、12.4国家宪法日、“六五”普法教育活动,争创全省“六五”普法先进单位。运用“六五”普法学法用法系统,组织全员普法考试。建立党组中心组学法、周四集中辅导、网络视频培训、庭审现场观摩、以案说法讲座等法律培训体系。继续编印《国税政策速递专刊》,整理、编发《国税办税便民手册》,利用纳税人学校举办“税法大讲堂”。依托QQ、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开展税法宣传,持续开展税法“六进”活动。

(五)推行执法权力清单。认真落实税收执法权力清单制度的指导意见和工作方案,以规范税收行政处罚权为突破口,分期分批推出税收执法权力清单。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坚持放管结合,加强后续管理工作。

(六)切实抓好执法规范。加强税收规范性文件制定管理,做好合法性审核、备案审查工作。建立税收执法案卷管理制度,制作分类案卷模板,组织开展税收执法案卷评查。推行说理式执法文书和执法证据目录的制作落实。坚持重大税务案件集中审理,推动各类税收执法案件提档提质。

(七)强化执法责任监督。坚持执法责任、执法过错责任追究“两制”,运用税收执法信息系统,加强执法监督考核,建立执法全过程监控机制,实现税收执法“零过错”。建立税务重大事项决策和重要执法行为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和责任倒查机制,加强执法监督管理。

(八)有效开展税务稽查。开展行业税收专项检查和区域税收专项整治,严厉打击发票违法犯罪行为。切实加大要案管理。改进税务稽查方式,提高稽查工作质量和效率。

(九)落实纳税信用管理。科学客观开展纳税信用级别评价,进一步完善纳税信用评价操作办法和信息登记。每年4月向社会公开A级和“黑名单”纳税人。

三、抓深化促提档,加强税收征管

(十)深入推进征管改革。做好征管规范1.0版落地工作。按税源分类分级管理,规范城区局税源机构设置,积极探索建立汽车、水电、矿产等行业税源专业化管理分局。梳理非即办工作事项,将非即办事项纳入全市同城通办范畴。积极协助财政做好全市社会综合治税平台建设,固化外部涉税信息交换标准,按季与工商、地税、电力等部门交换涉税信息。修订工作事项清单,规范税收管理员岗位职责、工作流程。围绕履职履责、征管效能、规范执法等工作事项,明确税收管理员工作标准和考核指标。

(十一)扎实开展风险管理。按照“数据分析精细化、风险应对差异化、纳税评估标准化、管评查互动一体化”的“四化”管理要求,对省局推送的风险应对任务要开展“二次”分析,统筹抓好两级评估团队风险应对工作;对三、四级风险纳税人,分层级开展“三单式”提示提醒应对,并进行跟踪问效。对重点行业、高风险企业开展行业评估、交叉评估。积极开展评估模型建设,探索推行以评估模型、案例分析指导评估工作实践。采取岗位练兵、委托培训、实战演练等方式,持续加强纳税评估专业人才培训培养。

(十二)持续夯实征管基础。做好ctais等系统信息数据采集、录入及维护,在全市组织一次信息数据“大清理、大维护”。按照公平、公正、公开“三公”原则,在办税服务厅、集贸市场、纳税人集中路段以及新闻媒体,公开个体定税流程、核定税额。严格代开票纳税人资格、资料审核工作,规避代开发票执法风险。分层级建立定期征管状况分析机制,市局半年召开一次征管状况分析专题会议,各基层单位定期召开税源分析例会和征管状况分析会,重点分析收入变动、发票开具、非正常户等异常信息,研究有针对性的管理措施。

四、抓政策促落实,强化各税管理

(十三)落实好“营改增”政策。做好建筑业和房地产业、金融保险业、生活服务业“营改增”扩围工作。加强前期已试点行业后续管理。大力引导和支持“营改增”企业“主辅分离”。开展部分行业的专项清理,强化各项政策的执行力度,对重点工作进行督导督办。

(十四)抓好货物和劳务税管理。加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管理,落实增值税优惠政策。抓好农产品进项税额核定扣除管理,白酒生产企业、金银首饰零售行业消费税管理,平稳实施成品油消费税调整工作。推行增值税发票系统升级版工作,推进车购税征管方式改革。

(十五)加强企业所得税管理。完善企业所得税“电子台账”管理系统,落实好小微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和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政策,做好工会经费代征和化事业建设费代收工作。开展年度申报资料逻辑性审核、亏损企业数据清理和评估工作。加强重大事项、高风险事项的跟踪监控,开展汇算清缴后续审核工作。

(十六)加强大企业和国际税收管理。建立大企业税收管理团队化和工作项目化的运作机制,探索大企业税收专业化管理,大力推行总局“三新五一”个性化服务,形成大企业个性化服务新常态。开展国际税收经济分析,准确把握跨境经济活动对国际税收收入和管理的影响。

(十七)加强出口退税管理。抓好《全国税务机关出口退税管理工作规范》1.0版落实,完善出口退税企业分类管理,加大“网上申报系统”和“外贸企业信息预报系统”推行力度,加快退税进度,优化退税服务。

五、抓规范促统一,优化税收服务

(十八)推进服务规范落地。抓好张湾、丹江两个样板单位建设,争创全省国税系统《纳税服务规范2.0版》样板单位,推进《纳税服务规范2.0版》落地。组织全市纳税服务规范落实情况“大检查”、“大评比”,评选表彰“纳税服务规范先进单位”、“纳税服务标兵”。

(十九)优化税收服务举措。进一步整合网上办税,拓展“网报”功能,加强运行维护和跟踪服务工作,力争网上申报企业纳税人达100%,个体纳税人达60%以上。运用好省局开发的APP手机办税软件,实现“居家办税”向“无地域办税”转变。持续深化集中审批、阳光审批,升级阳光审批查询系统,探索网上预约办税,开展纳税人网上领票、邮寄送票等服务,在城区繁华地段增设1-2个实体办税厅。

(二十)提升办税服务水平。继续开展“便民办税春风行动”,严格落实领导值班、首问责任、咨询导税等制度,用好视频服务系统,规范办税服务行为。进一步拓展深化“全市通办”工作。大力推广“刘磊式服务”模式,提供纳税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二十一)切实加强权益保护。加强热线服务平台建设,建立投诉转办件定期通报机制。巩固和深化权益保护中心建设成果,组建税收咨询专家团队,税收法律援助团队,搭建以征纳互动为主要形式的第三方维权平台,扎实开展维权活动。

六、抓考核保运转,严格绩效管理

(二十二)完善绩效指标体系。对接总局3.0指标,全面承接省局绩效考评指标,做好指标责任分解。结合基层实际,合理增减市局对下考评指标,临时工作任务指标按季实行动态管理,市局年度重点工作事项纳入绩效考评指标体系。

(二十三)强化绩效管理运行。降低绩效管理加分难度,增加加分项目,降低加分项目难度系数,探索推行双倍加分扣分机制和“扣分加罚”机制。各单位必须获得一项以上省局奖励加分。简并归口,所有考核事项全部归并绩效考核,提高绩效运转效率,减轻基层负担。

(二十四)推行个人绩效管理。落实总局即将出台的《关于加强平时考核、推行数据化管理、促进税务干部全面发展的意见》,坚持正激励与反激励相结合的原则,奖励与惩处并重,探索建立体现特色的个人绩效考评体系。个人绩效成绩作为个人评先表优的首要依据。

七、抓激励增活力,加强队伍建设

(二十五)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完善干部交流轮岗制度,规范干部任职地域与期限。继续抓好干部职数清理检查,严禁超职数配备干部。建立干部轮岗交流、机关遴选及干部奖励等常态化机制,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做好后备干部选拔、培养和使用工作,配合省局做好完成市县局领导班子后备干部选拔工作。继续评选“五好班子”和“优秀局长”。认真做好离退休干部工作,落实离退休干部的政治和生活待遇。进一步做好人事,干部人事档案审核工作。积极稳妥推进2015年第二步规范津补贴工作。

(二十六)狠抓干部教育培训。制定《市国税局教育培训管理办法》,着力推进“一班一档”建设,落实好市局批准立项的62个培训项目。深入推进“155”梯队人才建设,制定出台专家型、复合型人才培养选拔使用管理办法、人才奖励办法,精心组织会计从业资格考试、骨干人才选拔、注册类“四师”和硕博考试,继续开展各类能手竞赛活动,着力培养岗位骨干。建立青年干部培养机制、关爱机制、考核机制,加强35岁以下青年干部培训培养,打造岗位新人才。

(二十七)推进税务文化建设。广泛宣传、深入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总结国税精神,提炼国税核心价值理念。继续推进“六个一”文化设施建设,组织开展“六个一”文化活动,继续传唱《国税之歌》,拍摄国税机关“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税收微型剧,举办乒乓球、羽毛球等系列体育竞赛,开展“书香国税”文化系列比赛,成立《税苑》文学社,组织1-2次重点组稿。

(二十八)抓好文明创建工作。支持房县局、经济开发区局创建国家级文明单位。抓好文明单位、青年文明号、巾帼文明示范岗。深化完善“一诺三评创十星”活动和“党员亮相,服务创优”活动。开展“敬业奉献模范”事迹宣讲活动。深入开展“蓝荧之光”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

八、抓教育严惩处,深化廉洁从税

(二十九)落实“两个责任”。建立一岗双责明责、一述双评讲责、一事双联督责、一案双查追责“四责一体”党风廉政建设责任机制,制定责任清单,编制任务书、时间表、路线图,定期开展“两个责任”落实情况检查。

(三十)深化内控监管。加快推进内控机制升级版建设,运用内控信息平台,加强重点岗位、关键环节的廉政风险防控。推行“一案一分析、一案一通报、一案一教育”制度。深化税检合作,推进“依法履职免责”工作开展。

(三十一)抓好作风建设。持续开展作风纪律抽查检查。认真开展“一案双查”。扎实开展作风建设“巩固、深化、拓展”主题活动。加大案件查办力度,严肃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五项纪律、“”,以及侵害纳税人利益的违纪违法行为。

(三十二)推进文化倡廉。开展上党课讲廉、知识竞赛学廉、家庭助廉等廉政宣传活动。组织廉政文化进基层、进机关、进家庭“三进”活动。借助档案升级,因地制宜建成一批廉政文化室、走廊。争创全省廉政宣教室先进单位,鼓励基层单位积极推进廉政文化示范点建设。

九、抓保障强执行,提升管理效能

(三十三)狠抓税收宣传。选精配强税收宣传骨干,市局2至3人、县局1至2人专职从事税收宣传工作。建立兼职通讯员队伍,每个科室有1名兼职通讯员。成立重要材料写作、重点项目宣传、重大舆情应对专门小组,组建特约通讯员、税收评论员、新媒体联络员团队。加强新闻媒体、上级部门沟通联络,组织1-2次集中组稿。修订完善宣传激励办法,按年评选“模范通讯员”、“税收好新闻”、“税收宣传工作先进单位”。

(三十四)加强舆情管理。健全、舆情、应急管理“三位一体”工作机制,落实、舆情、应急管理工作规定和联席会议制度。增强舆情管理意识,最大限度防止发生负面舆情。配备一名专人实时监测舆情并及时报告。切实加强舆情应对,抓好突发事件处置。

(三十五)坚持阳光理财。落实财务公开,规范预算管理,落实大额资金支出审批公示制度,严格现金管理,规范报账手续,加强财务日常审计。严控“三公”经费支出,严格基本建设管理,杜绝“三超”项目。积极稳妥推进津补贴改革和公务用车改革,积极争取地方财政支持。

(三十六)保障信息安全。加大技术服务力度,提升服务水平;抓好运维平台管理,做精系统运维;加强主机、网络、系统安全管理,筑牢技术支撑。健全监控制度,落实专人监控;强化日常监控,杜绝违规外联;落实人防技防,严控信息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