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效益审计报告范文

时间:2024-04-08 18:05: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经济效益审计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经济效益审计报告

篇1

一、召开了领导小组会议。会上传达了吴新雄省长在省机关效能建造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上讲话精神;听取了区效能办关于前阶段全区机关效能建造的情况报告;区机关效能建造领导小组组长江胜文同志作了重要讲话;会上研究部署了全区下一阶段的机关效能建造工作。

二、召开了各单位、各部门主要负责人会议。传达省、市关于认真贯彻落实吴省长讲话精神的通知以及领导小组会议的内容,同时下发了《关于贯彻落实吴新雄省长在省机关效能建造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上讲话精神的通知》,要求各单位、各部门回去后召开干部职工大会,学习讲话内容,贯彻落实好吴新雄省长和江胜文区长的讲话精神,并结合工作实际,写好报告材料上交区效能办。

三、下一步机关效能建造的工作措施。

1、加强效能督查力度。为贯彻落实好吴省长的讲话精神,全面了解我区效能建造的进展情况,以年初成立的四个督查小组为主要工作人员,对全区各单位、各部门的效能建造情况进行全面督查。采取定期与不定期、查岗与明查暗访相结合的方法,对各单位、各部门执行上级文件要求的落实情况、市纪委“六条禁令”和区委“八个不准”的情况进行督查,监督区级单位效能工作。认真执行好省、市效能办的工作要求,保持与省、市效能办工作步伐的一致,同时创新自己的工作特色,尽量做出一两件特色工作。加强对各单位、各部门效能工作的指导督察工作,使效能活动的目标要求传达到位。

2、认真办理效能投诉,切实解决损害企业和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进一步健全“投诉有门、办理有效、结果透明、督查到位”的效能投诉工作机制。加强行政投诉中央建造,规范运作,建立重要投诉件跟踪回访和“一诉一整改”制度,不断提高投诉件办理质量。加强投诉网络建造,拓宽投诉渠道。建立效能投诉综合分析制度,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健全效能责任追究制度,对违背效能建造有关规定,不认真履行职责、效能低下的人和事,及时给予效能告诫。建立健全主动服务企业和接受企业诉求机制,着力解决各级部门在服务企业发展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3、扎实推进政务公开,加强对办事行为的监督制约。进一步规范政务公开的内容、形式和程序,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强化监督保障措施,努力提高政务公开工作质量。进一步拓宽政务公开的渠道,完善新闻制度,建立行政决策过程和结果公开制度;加强网站建造,规范政务公开网页的设置,充分发挥政府公报、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在政务公开中的作用。

篇2

1.财务收支审计和经济效益审计相结合。在开展财务收支审计的基础上同时进行经济效益审计,并出具两份审计报告。这样既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省了时间,也使得经济效益审计结论更加准确。2.审计和绩效考核相结合。资产管理部门根据内审部门的财务收支审计及经济效益审计的报告,对经营者进行绩效考核,考核包括定量指标考核和定性指标考核。可以说,经济效益审计是绩效考核的基础,绩效考核是经济效益审计的延伸。3.事前审计和事后审计相结合。内审部门事前参与企业预算的审核工作,这有助于加强对企业经营业务的了解,为事后开展审计工作做好充足的准备。4.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相结合。半年审计由内部审计负责,而年度审计则聘请社会审计完成,内部审计主要负责协调和审核工作。这样就解决了内部审计力量不足的问题,保障审计工作按进度完成。

三、广电集团对下属企业进行经济效益审计的建议(一)进一步规范经济效益审计的程序1.选择经济效益审计项目。选择具有实施审计客观条件且效益提高潜力大的项目进行审计,有针对性地完成审计项目,及时弥补经营管理中存在的缺陷,为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提升提供了强大的生命力。2.编制项目审计计划。(1)进行审前调查。充分了解被审计组织,为编制项目审计计划奠定坚实的基础,制定出配套可行的审计方案。(2)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审计目标。着重考虑管理层的要求、审计人员的能力以及审计方案的限制等因素,采用先进科学的审计方法,对前期审计工作的性质进行确定。(3)确定审计评价标准。评价标准的制定要满足可靠性、可针对性、明确性等特征。深入分析和研讨效益审计评价标准,获得审计与被审计双方的支持与重视,通过被审计组织得出的结论,所提出的审计建议能够得到落实。(4)编制审计计划。包括:审计依据、审计目标、审计范围、审计方法等方面,除此之外,还要将时间预算、人员安排等纳入到审计计划的编制中。3.实施现场审计。(1)收集审计证据。明确审计评价标准,设计取证的技术与方法,研究证据的来源。(2)分析审计证据。运用科学的审计方法对收集来审计证据进行分析,确定重要的趋势,得出审计结论。(3)编制审计工作底稿。将审计证据在工作底稿中进行充分的归档,主要内容包括:计划的基础和广度,所实施的工作内容,审计发现的问题。

4.编制经济效益审计报告。经济效益审计报告编制报送主要包括:整理和复核审计工作底稿;评价审计结果等程序。加强与被审单位管理层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及时开展审计工作小结;编制审计报告征求意见稿征求被审单位管理层意见;要将审计报告呈交给被审单位的管理层、审计委员会;根据规定公布审计报告。

篇3

在会计审计工作中,诚信价值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降低企业交易成本

如果将诚实信用贯穿于会计审计工作中,就会促进相关交易主体建立起有效的信任,进而降低不必要的签约成本、监督成本等,从而最大限度得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

(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交易效率与交易总量和交易成本密切相关。交易成本越低,交易总量越大,就表明交易效率越高。从中我们可以发现,交易效益的高低取决于交易成本的高低,二者成反比的关系,交易效率的提高也就意味着交易成本的降低。对于企业来说,如果能够依照诚信原则进行会计审计工作中,保证相关信息的真实性就会大大提高交易双方预期,提高签约的效率。对于社会来说,企业间的诚信有助于加快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降低整个经济运行的成本,从而使企业的经济效率和整个社会的运行效率得到提高。

(三)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一个具备良好信誉的企业,必然会在市场中得到更多交易对象的青睐。因为,诚信是一个企业最无价的利器,特别是在市场经济竞争加剧的今天,拥有良好信用度的企业才会对投资者有强大的影响力和吸引力,有利于企业在竞争中脱颖而出,不断发展壮大。

二、会计审计中诚信价值的博弈

我国现阶段的独立审计诚信制度的建设才刚刚起步,注册会计师和审计师都只承担有限的责任和风险。贯彻诚信的会计师和审计师以及拥有良好诚信度的会计审计企业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保证审计信息的真实性,降低审计失真给社会带来的不利影响,从而降低整个社会的经济成本。在会计审计工作过程中,当诚信价值越大时,所带来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也会变大。相反,当会计审计工作者的个人行为和企业行为是在粉饰相关工作报告时,将会对社会产生负面的影响和风险,从而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将降低。因此,在会计审计工作中每一个个体和企业都应当重视提升自身的诚信价值,在博弈中所累积的“帕累拖效应”越优,整个社会的运行效率就会越来越快。在会计审计中诚信价值的博弈会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被审计和会计审计单位的博弈

在被审计和会计审计单位的重复博弈中,很多企业为了更好的分配和制约权利,将企业的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在管理企业的过程中,企业的所有权者往往会聘用职业经理人从事相关的经营管理,职业经理人相对于股东更了解企业的运行状况,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二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的现象,股东往往处于被动的状态。而职业经理人为了谋求自身的利益,就会高估企业的经济价值。而股东为了核实职业经理人所提供的企业运行状况,就会聘用或者委托专门的会计事务所对其工作报告进行评估,确认经理人的经营成就,提高审计报告的真实性。此外,由于很多企业的董事会股东出任企业高管,在对企业审计报告的评估中,变为徒有形式而失去其实质意义的经理自我评价,这就会让审计报告的真实性大打折扣。特别是当企业中会计审计师对报告持有怀疑时,经理往往会利用其职权和身份,打压注册会计师和审计师,他们为了不被辞退,只能一再得放弃自身得职业道德,对审计报告得准确性、真实性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

(二)会计审计部门之间的博弈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的会计审计行业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为了谋求自身的发展,不断扩大自身的客户范围。在这个过程中,越低的审计成本、越高的服务质量,对于企业吸引新的客户具有明显的优势,因此,会计审计部门之间的竞争越来越取决于审计成本的竞争。从发展过程来看,如果会计事务所以提高效率和交易总量来降低审计成本。对经济的发展是有利的;相反,如果只是单纯的通过弱化审计专业技术的方式来降低审计的成本,就会给社会的发展带来负面的影响。会计审计部门之间成本竞争的加剧,就会导致一些事务所为了降低审计成本,故意省去审计的流程,这就会使得审计失败的风险大大增高,会计诚信价值也面临崩塌。由于当前我国并没有专业的审计监督标准和制度,这就导致一些事务所为了能够生存下去,对被审计对象的要求采取言听计从的态度,降低了事务所的信用度,在与被审计单位的博弈中处于劣势局面。虽然在短期内获得了经济效益,但从长远来看,不断丧失的诚信价值必将使其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三、总结

篇4

关键词:绩效审计;发展历程;战略思考

中图分类号:F239.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8-0098-02

总理日前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大规模增加政府投资,实施总额4万亿元的两年投资计划。如何确保这4万亿资金用好、用实、用出效益,也就是如何把钱用在刀刃上,杜绝损失浪费,引起了人大代表以及百姓的热议。人大代表所强调的加强4万亿投资监管的三个关键点之一就是跟踪审计。因此日前应当采取积极措施,解决当前阻碍绩效审计发展的问题,全面推动绩效审计的发展,为中国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一、中国绩效审计的历史实践与特点

(一)绩效审计实践的三个阶段

1.审计署成立初期至20世纪80年代末。审计机关积极开展了绩效审计理论研究和试点工作,提出:“从财务审计入手,加以分析,落脚到经济效益。”据1984年审计资料记载,当时,全国有22 个省、市、自治区的270个县以上审计局,对1 263个部门和被审计单位进行了试审,试审中充分注意到经济效益问题,诸如:天津铁厂经济效益审计报告、湖北省两户纺织企业效益审计报告、辽宁卷烟厂效益审计报告、山西小氮肥行业经济效益审计报告、鞍钢和山东审计局关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评价报告,都是当时比较典型的经济效益审计实例。

当年,全国审计机关共审计出各类问题总金额30 692万元,其中属于经济效益差的是9 195万元,通过试审,对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增收节支起了积极作用。20世纪80年中期以后,绩效审计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2. 20世纪90年代。1991年初,全国审计工作会议要求:“各级审计机关都要确定一批大中型企业进行经常审计,既要审计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又要逐步向检查有关内部控制制度和经济效益方面延伸,并作出适当的审计评价,推动经济效益的提高。”

在这个时期,中国审计机关还结合宏观经济财务收入审计,开展了一些事后来看带有宏观经济效益审计性质的经济监督活动。

3.加入WTO后的绩效审计情况。在专项资金投资项目审计方面,开始注入了绩效审计内容,如进行了绩效调查审计,在外资审计领域,明确提出其审计目标是提高外资使用效益。不少地方审计机关积极制订计划,在投资项目和专项资金等财政投入较多的部门,实施绩效审计,取得一定成效,向审计现代化迈出可喜一步。

(二)中国绩效审计特点

绩效审计走进中国这些年,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尽管时断时续,然而,它仍然体现了自己的特点。

其一,根据中国不成文和成文(《审计法》)法律条文关于“真实、合规、效益”的规定,把绩效审计与财务审计结合起来,或更严格意义上说,绩效审计寓于财务审计之中。其二,主要以国有企业为审计对象,即是微观经济领域的效益审计,且较多地集中在其财务成果的分析上,对经济活动审计评价的深度和广度都需要进一步开拓。其三,绩效审计主要由企业内部审计机构进行,国家审计机关尽管试验性地实施了一些绩效审计,但与内审机构比要少。其四,事后审计多,事前审计尚不多见,而事中审计,即对经济活动过程中的控制和调节,以推动被审单位改善未来经济效益,实现其潜在利益则更为少见。

(三)绩效审计的初步成效

其一,通过对国有企业绩效审计或调查,初步摸清了被审单位资金运行的效益情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其二,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企业的经济效益的提高;其三,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被审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其四,一定意义上开拓了政府审计领域;其五,专项资金审计或审计调查、基建项目审计或审计调查对未来绩效审计发展,具有典型意义。

(四)中国绩效审计存在的问题

1.在现行审计体制下,中国审计机关自成立以来就一直围绕着党政工作中心实施审计监督工作,显然这种对国家审计的定位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审计监督朝服务于人大立法监督方向的转移。

2.在现行审计体制下,审计监督的对象、范围、目标、结果等往往受某个或某些大权在握的领导的个人意志所左右。在现行审计体制下,决定审计根本大事和工作重点的决策者必然是政府首长而不是审计机关自己。这样审计工作的安排就与政府首长工作职责、政绩评价甚至个人偏好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3.在现行审计体制下,目前绩效审计主要面临的问题之一,就是对审计出的问题没有明确的责任追究机制。

4.中国的现行审计体制不利于绩效审计的发展。当前绝大多数的预算决策及项目投资的决策和使用权集中在政府或个别负责人手中,权力的集中往往伴随着权力运作上缺乏透明度,如再得不到有效的监督制约,既容易产生权钱交易等腐败行为,又容易纵容决策随意性和长官意志等现象发生,从而无可避免地使财政资金出现巨大的浪费和损失。由于许多问题与政府行为有关,审计机关也无可奈何。

5.国家审计机关对在中国条件下,如何实施绩效审计,缺乏一个战略性认识,缺乏一个系统、完整的具有战略性、宏观性的思路,缺乏一部战略性发展规划。绩效审计方面有组织的理论探讨、人才培训很是欠缺。

二、中国发展绩效审计的战略思考

(一)应用符合中国国情的战略目光,重新认识绩效审计在中国审计的地位

我们讲的中国国情,自然是中国审计直面的国民经济活动,要点有二:一是国民经济发展中长期存在的高速度低效益且重速度轻效益问题;二是经济活动中存在的大量严重违纪违规、经济犯罪问题,这两个问题给国民经济所造成的后果和危害是一样的,长时间以来,人们对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低效益,甚至不讲效益,不认识,甚至熟视无睹。

在中国发展绩效审计,可以说是为解决国民经济发展低效益、轻视效益问题,找到其中一条出路。人们称审计者是经济医生,我希望经济医生把绩效审计作为中医药方,对中国国民经济低效益采用既治标又治本的中医疗法,而把财务审计作为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应紧应急的西医药方,对经济活动中的违纪违规、经济犯罪,采用西医疗法。只要尽我所能,定有成效。

(二)宏观绩效审计范围和重点

1.财政预算支出计划审计。通过审计弄清有无因支出范围和用途计划不当而可能造成损失浪费现象,这种事前审计是把其作用在预算过程中,从源头上提高财政资金的节约度。

2.财政决算审计。通过对财政预算执行结果的审计,弄清被审单位所花费的财政资金是否获得了效益,这种事后绩效审计的作用在于帮助被审单位总结经验,挽回效益方面损失,从而促进财政资金运行的有效性,或潜在效益。

3.投资项目审计。是对国家投入的建设资金经过投资活动取得的有用效果进行审核和评价。投资项目效益审计标准是:(1)是否以最低的消耗、最少的投资、最好的质量和最快的速度形成最大的综合生产能力;(2)能否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降低投产后的生产成本和提高产品质量,加快投资回收;(3)能否为国家提供最大效益,这是杜绝中国民经济发展低效益最重要之渠道。

4.金融审计,即主要对信贷项目计划执行及其结果的审计,在中国金融行业,贷款项目没效益甚至副效益“打水漂”问题十分惊人,审计机关除着力审计其违纪违规、内外勾结的经济犯罪案件外,势必要把对贷款项目效益审计提到日程,这也是解决经济发展低效益的非实行不可的举措。

5.税收审计。通过绩效审计弄清税源流失所造成的损失,以提高税收率。

6.专项资金审计。国家专项资金繁多,审计机关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带有典型主义的资金项目,通过绩效审计,提高其资金使用效果。

(三)微观绩效审计范围和重点

对其绩效审计范围主要是:(1)评价企业效益的指标状况,诸如对活劳动的经济效益指标(包括生产率与工资利润率),物化劳动的经济效益指标(包括单位产品原材料消耗率和单位设备产品率),劳动占用量和劳动消耗量的综合效益指标 (资金利润率和成本利润率)等的评价;(2)经济效益指标体系计划管理情况;(3)经济活动分析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健全情况。通过绩效审计,确保企业潜在经济效益的实现。

(四)加强绩效审计立法

绩效审计急需强调人大立法监督。从绩效审计的产生和实质看,绩效审计是为了提高政府预算和公共资金支出的透明性和有效性,是为了增强对政府受托经济责任更深层次的评价与监督,这显然就有利于加大对政府公共权力约束的力度,这也正是建立良好所需要的。要积极探讨适合绩效审计的一套完整的评价方法和标准,使绩效审计的监督成效公平、公开。

(五)加快绩效审计人才培训

一个有效的绩效审计工作者,必须具备宏观经济知识和意识;具备宏观透视能力和较强的信息意识;具备高度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具备专业竞争能力和判断力。这些应当是绩效审计人才培训要实现的目标,也是绩效审计工作者为之奋斗的目标。

(六)学习和借鉴西方先进绩效审计经验

西方工业化国家的绩效审计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已进入一个更为现实的阶段,它们的绩效审计成功经验,同样是人类的宝贵财富,必将为我发展绩效审计以启迪。

合理安排,循序渐进,逐步摸索绩效审计新路子,创建一套适合绩效审计的操作模式与报告模式。绩效审计是更高层次的审计监督,由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向绩效审计发展,已成必然。但就中国目前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对经济秩序状况以及审计工作质量和人员的总体素质而言,要达到这方面的要求,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篇5

审计报告的结构,一般由标题、主送单位、正文、结尾、附件、署名和日期等构成。

标题。可直接以“审计报告”为题,但多数写明审计的目的和对象。

主送单位,即审计报告的呈递单位,主要是委托单位,也可以是被审计单位的上级主管部门。

正文,是审计报告的主体部分,通常要写出五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审计概况基本情况介绍,如审的依据、目的和范围,被审计单位名称及业务性质等;第二,审计中发现的问题,要掌握判断的标准及有关规定;第三,提出初步决定;第四,提出审计意见或建议;第五,对被审计单位进行评价,即作出审计结论。其中,第三、第四可以合为一项来写。

结尾,因为审计报告是上呈文,所以正文后往往以“以上意见当否,请审定”为结,也可以不写。

附件,通常是审计中掌握的不便写入正文的有关证据,如凭证、证词、帐簿中的材料等,一并附在审计报告后,以备查用。没有,则可以免去。

署名和日期,写在正文后右下角,包括审计单位、审计人员姓名并加盖印章,下面是审计报告的写作时间。

写作审计报告,要实事求是,态度明确;内容要完整,数字要可靠;文字要简练,语言要庄重。

范例

对××电焊条厂的财务审计

××地区审计局:

我市××电焊条厂的财务成本方面存在一些问题,经研究,决定根据该厂的具体情况,作如下审计。

一、被审计单位名称

××电焊条厂

二、被审计的基本情况

××电焊条厂是解放初建厂的,主要生产经营各种规格的电焊条。全厂现有职工570人,年平均产值5600万元,产量24300吨,上缴增值税160万元,上缴所得税550万元,上缴调节税430万元,产值资金率18.71%。财务科现有人员七人,除两名正副科长外,出纳一人,记明细帐二人,管资金、银行托收一人,结算成本一人。

该厂1993年1—6月份资金平衡表附列于后。

三、审计计划简要说明

经审阅并分析该厂1993年1—6月份资金平衡表和主要产品单位成本月报表,发现:(1)资金平衡表中占用方在产品自制半成品一至六月末余额波动较大,最低余额34万元,最高余额142万元。(2)422规格电焊条成本月报表各成本项目均比1992年同期反超。如原材料反超了18元,棒丝、药粉、胶水、包装物的单耗与去年同期相比都有不同程度上升。在该厂生产逐年增长,全员劳动生产率逐年提高的情况下,材料单耗上升情况是不正常的。经研究,决定根据该厂具体情况,制订如下审计计划。

(一)财务成本核算审计(包括原材料消耗审计、在产品核算审计、产成品核算审计)。

(二)资金管理、财务收支审计(包括专项工程核算审计、费用审计、债权债务审计)。

四、审计发现的问题

审计工作从1993年7月10日起,至7月20日止,已经检查完毕。兹根据审计记录,将发现的问题整理分类如下:

(一)财务成本核算审计

1.原材料消耗的审计

原材料消耗审计着重检查原材料收、发的原始凭证及帐帐和帐实。发现领用材料无领料制,材料进车间只是委托材料检验处的人带管,用磅码单代替领料单,即下料车间需要材料时,就派人开铲车到料场运几吨,然后再根据磅码单填牌子交材料仓库代领料单。询问车间负责人每月有多少材料进车间,他表示心中无数。供应科根据牌子分上中下三旬汇总一张表,上报材料耗用数。经抽查六月份的材料收、发结存数汇总表,供应科上报的收、发、存汇总表中本月发出数为1644.64吨,结存218吨。财务科核算收、发、存数本月发出数为1742吨(当月产品净重)+2%损耗=1776.8吨,结存56吨。后来又发现财务帐面材料结存数是86吨,供应科帐面结存由原218吨改为36吨。仅一个六月份主要材料结存数就有218吨、56吨、86吨、36吨这四个数字。到料场实地察看后弄清了情况。原来六月底主要材料实际库存量是1738圈,按每吨约7.773圈计算,约218吨。按统计规定,财务本月材料结存应按供应科帐面结存数218吨上报核算。但据供应科、财务科同志反映,因料场无管理制度,财务结算每月材料收、发存数时,经常是用人为的“目测”数量为根据,以致造成帐帐脱节、财实脱节。就六月份主要材料从供应科与财务科帐帐盘盈了162吨,虚列材料成本11.66万元。

该厂生产特点是料重工轻,材料成本在产品成本中占很大的比重。材料费用的高低对于产品成本和企业利润的大小有重要的影响。该厂材料管理混乱、材料购入无计量验收制度,发出无领料手续,月末已领未用材料没有假退料,原材料堆场无人管,材料结存、帐实脱节,应立即切实整顿,建立并健全原材料的收、发、存各项制度。

2.在产品核算审计

该厂可比产品成本反超、单耗上升,同在产品管理好坏密切相关。审计开始后,检查一至六月在产品结存数,发现波动很大,并且又发现原始记录单上涂改情况严重。据反映,该厂目前月末在产品数量盘点全靠“目测”估计。财务科核算在产品就根据工人的清点数换算为材料净重乘单价后核算月末在产品余额。上月在产品余额加本月投料数、加工费、减本月在产品余额后留下来的部分全部作为完工产品成本。为此审查了六月份在产品原始记录单,发现一共改动了四次:第一次:一车间在产品为13.54万元,中间库在产品21.31万元;二车间在产品0.39万元,合计金额35.24万元。上报后财务科发觉漏报了二车间自动线内未出的产品,于是第二次补报19.76万元。此后财务仍发觉数据不可靠,下去检查核对,工人想起自动线旁的在产品漏点2.29万元,第三次在产品调整为57.29万元。后来又发现六月份入库的完工产品未开“质保书”,也应算在产品,这部分又漏报35.84万元。经过这样四上四下,最后再确定六月份在产品余额是90多万元。但六月份结存在产品90多万元仍非正确数字。经先后查问供应科、生产科了解到,堆在料场内的已拆包的不锈钢线材已算车间领用、资金已归生产科。但月末在产品盘点的原始记录单未盘点进去;包装车间未包的产品也漏报了。可见该厂在产品的余额完全是人为浮动。盘点得认真些,在产品就准确些。如果漏点几吨,大家心中也无数。据有关人员说,每月在产品漏点几吨是不稀奇的。查该厂月末在产品漏盘的原因是车间无完整的原始记录,在产品无完整的核算制度,成本结算不实。这种管理混乱情况决不能再任其存在下去。责令该厂七月份应组织力量进行一次全面认真的财产物资盘点工作,查清家底,正确结算成本。

3.产成品核算、管理的审计

审阅几个月月末产成品结存表,发现结存数上出现红字的情况较多。如六月份有二十四种规格的产成品结存数出现红字。这是一种极不正常的现象。经查问,据生产科反映这红字中有借用现象。如已开发票未及时提货暂存在仓内而被其它客户先借用了。发出数大于结存数造成红字。但是检查中发现有些规格的产成品不进不出,却也长期红字高挂。再去成品库抽查成品结存卡,发现帐卡上422规格的电焊条六月份结存有红字一吨多,而仓库内实际存量达143吨。并进一步审查了存量出红字的几个规格,一共盘盈213吨,计人民币30多万元。

红字的原因,是成品仓库管理不严,成品进仓缺乏严格的入库制度;不核对物卡,造成帐实脱节。该厂应于七月底组织有关人员进行全面盘点,调整帐面。健全产成品收、发、存核算。同时在库存物资中严格区分本厂库存物资和外单位寄存物资,对外单位寄存物资要设帐管理,不能借用。

(二)资金管理、财务收支的审计

1.专项工程核算的审计

在审计专项工程核算中,发现该厂缺乏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工程上马没有工作令号、通知书、耗用材料、人工计划数。工程完工靠估工、估料,从成本中冲减一笔。工程完工不及时结帐,长期宕在帐面。例如连续拌和机等当月投产当月竣工,当月就转帐。财务帐面费用发生和结构均在6月30日,二张结算凭证均在6月30日同时做。又如液压拌粉机、载重汽车四月份就完工,至今费用还未结转。另外在深入车间了解时,还发现车间机修也随便承担大修费用,没有统一的辅助生产核算,混淆二类资金。该厂应迅速建立一套专项工程管理制度,专项工费、大修理已挤占成本的部分应及时纠正。

2.费用审计

(1)发现4月20日银付34603凭证,外购余热水箱一台,金额2786元,7.5千瓦以上的电动机两台,金额1417.60元,全部列入本月费用支出。按规定应属于零星固定资产购置,由专项基金负担。该厂七月份应从生产费用中冲回。

(2)发现6月16日现付067凭证,是工会人员外出购置电影票、书报发生的车费、茶水费、误餐费也全部列入生产费用,应按规定由工会经费负担。该厂应在七月份从生产费用中冲回。

(3)6月21日银付137凭证向解民百货商店购置十只热水瓶金额250元,直接进费用账户。按规定热水瓶属低值易耗品,购入应先进仓验收,领用再办手续。该厂低值易耗品以购代用,造成物资“飞过海”,这种不符合规定的做法应予纠正。

3.债权债务的审计

在审查其他应收款中的二级账户铁桶押金支出,贷方金额13.35万元,按会计核算规定,该账户是资金占用类账户,只反映借方余额。当收入数大于支出数时即出现贷方余额。审查了今年一至六月铁桶押金支出的原始凭证和转帐凭证,发现一部分铁桶押金支出进了其他应收款账户,一部分进了材料采购帐户、打进了材料采购成本。而押金回收全部通过其它应收款帐户核算,以致收大于支,逐月累计,造成了贷方余额。在审计过程中,又去仓库调查了铁桶管理情况,发现铁桶进出无严格的管理制度,铁桶到处乱扔,遗失无人过问,名副其实的“桶糊涂”。该厂财务科应在七月份对应收应付帐户进行一次清理,调整帐面。对铁桶管理要建立完善管理制度,改变过去“桶糊涂”的状态。

篇6

[关键词]查证法 经济效率指标 审计评价 综合分析

中图分类号:D91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4-0268-01

经济效益顾名思义就是用资金占用,成本支出与有用的生产成果之间进行比较。经济效益好就是资金占用少,成本支出少,有用成果多。经济效益差则反之。而经济效益审计则是审计人员对企业利用资源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进行综合评价,通过评价效益的优劣,挖掘提高效益的潜力,以促进企业改善管理。那么怎样才能做好经济效益审计呢?在审计工作中我们的体会是在做经济效益审计的同时与切合单位管理体系和本单位的管理制度结合起来,将财务指标(财务部),考核指标(经发部)和人均收入指标(人事部)联系起来,组成系统的整体来审计。经济效益审计侧重点是检查资金利用的经济性,经济活动的效率性和执行目标的效果性,借以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效益审计通过其评价功能,能够促进企业找漏洞、挖潜力,改进生产技术,变革经营方式和调整管理机能,提高经营决策的科学性,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从而提高企业竞争能力和获利能力。下面就如何做好经济效益审计谈谈我们的做法。

一. 做好审计前调查

事前调查工作是经济效益审计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因为它往往关系到最后的审计效果。它直接涉及到一个下属单位,一个具体项目,一类专项资金等。点多面广,情况也是千差万别,如果审计前不搞好调查仓促上阵,审计工作就会走弯路。当确定被审计单位后,首先应找单位直接领导了解单位的基本情况,通过沟通,可以知道单位的管理制度,生产流程,人员配备等情况。其次应找单位主管会计了解单位财务情况,包括一些重大事项的问询,还可能找其他当事人了解情况。这样既可以找到审计应当注意的关键环节和审计线索,也能达到加强与被审计单位和人员积极沟通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将财务数据审活。

二.经济效益审计方法和程序

经济效益审计是一个不断收集审计证据,并对证据进行分析、评价和得出审计结论的过程。施工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方法除沿用一些传统的审计方法外,还主要应用了如下方法。

⑴审计查证法:

审计工作需要大量的查阅资料 , 查阅财务资料是一种重要的获取证据的最直接的方法,同时也是分析的过程。查证法的主要内容应包括:项目管理目标责任书;项目合同书;物资、设备采购招标合同及文件;信誉、安全、质量等级评价文件;企业内部控制文件及有关会议记录;以及影响到经济效益的相关资料和文件。财务需要查阅原始凭证,账簿,报表,经济统计数据等等。

⑵ 经济效率指标比较法:

指对反映企业经济效益的主要经济效率指标如资金周转率、成本利润率、投入产出比等进行验算,把各项经济效益指标与评价指标进行比较,找出差距,分析原因,为提高经济效益提供目标和依据;在做经济效益指标比较之前,除了常规审计方法如审阅法、顺查法、逆查法、核对法,表审法等,还要对其他经济统计表进行联系和对比。其中表审法在审计工作中尤为重要,表审法主要是对会计报表和其他经济数据进行检查和分析,将从不同渠道获得的会计报表资料中的有关数据进行对照,检查其是否相符,逻辑或勾稽关系是否正确。对发现的异常数据进行分析。

⑶审计评价法:经济效益审计评价主要是指一事一评、局部评价和综合评价三种方式。这三种方式互相补充、密切配合,能够达到全面评价的目的。因为经济效益审计会受到主客观因素影响,所以局部评价是不能忽视的。在评价中要突出重点,详略得当,相互呼应,综合评价,才能对经济效益审计做出适当的客观的评价。

三.施工成本的审计

施工成本审计是经济效益审计的重点,包括施工生产成本计划的制定和生产控制措施的审查,生产成本计划完成情况的审查,找出降低生产成本的潜力与措施。生产成本的审计,主要审查施工支出与预算的各项费用支出是否合理,施工生产成本控制计划是否落实到位,原始凭证和记录清晰健全,施工费用成本真实性和准确性,有无少计,虚增利润的情况。

还要通过审计,发现企业是否存在潜亏因素,提出降低成本增加效益的措施,施工企业潜亏审计侧重点包括以下几种情况为例:1. 原材料,周转材料,存货等的盘亏。有的施工企业为了完成利润指标,少计成本,形成潜亏风险。有些在建项目早已完工,却不结转固定资产,长期挂账不提折旧或者少提折旧,虚增了当前利润,2. 财务费用形成的潜亏。对一些银行或其它互相拆借资金的单位长期不提利息,使得当期损益虚增,形成财务费用计提不足的潜亏。3. 往来帐目潜亏因素。企业的“应收账款”与“其它应收款”明细中,未按规定做坏账处理,形成潜亏,个人备用金长期不处理也将存在一定的潜亏危险。反之也有企业的经营者在本期经济效益较好的情况下,为以后年度留言余地,采取多结转成本,多提折旧,多计提利息,多摊费用等等方式,减少当期损益,将本期一部分利润提前吃掉,形成企业潜盈。施工生产成本的审计目的是提出评价各项成本支出的合理性,对于一些不合理的支出,应建议单位领导通过预算管理或者完善内部经济责任制等形式,辅以管理上的措施,加以控制。

四.综合分析

将常规审计方法和经营管理指标,考核指标结合在一起分析。在这些常规审计方法的基础上,运用符合本队经营管理特点的指标进行对比分析。财务方面指标如利润,产值,生产增加值,资金利用率,现金流等等。考核指标包括合同额,年初计划,年底考核结果,生产增加值,经营质量,市场前景和客户满意度等等。还要包括人均收入指标,工资奖金分配制度是否公平公正,员工对管理制度执行情况,劳动生产效率是否满意。

五.归纳整理分析,确定效益审计结果

篇7

关键词:循环经济 企业 绩效审计

一、引言

发展循环经济是一个国家、地区、企业,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现代企业的生存、发展和环境业绩、环境形象存在日益紧密的联系。环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支持系统。是向人们提供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目前人们对环境资源的过度消耗与排污,已经威胁到了人类生存支持系统的可持续能力,也影响了我们自身及后代的生存安全。因此,要珍视环境,提高对环境与发展、环境与人类社会之间关系的认识。在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1987年《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中,详细论述了环境与发展以及各种环境问题之间的复杂关系。“我们看地球,应该把它作为一个有机体来进行观察和研究,它的健康有赖于其各组成要素的健康。我们有能力依据自然法则来协调人类事务和活动,在人类进程中使我们居住的地球繁荣昌盛。”对企业的利益相关者来说,环境信息已日益成为他们进行决策所需的信息。为了满足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更真实、完整地对外披露企业实际财务状况,塑造良好的环境形象,企业发展循环经济过程、结果,必然向企业的利益相关者报告。根据委托理论,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信息的披露需要通过具有鉴证能力的、独立的第三人进行审核,即企业发展循环经济信息的审计。实现企业循环经济披露信息审计监督是正确衡量企业生产经营成果的需要。传统的会计核算方法未将环境资源作为企业的资产核算,企业只考虑其实际生产耗费,对“资源价值”则忽略不计,从而造成企业对自然资源无偿的占用和污染,客观上鼓励了企业以高消耗、高能耗、高污染为代价追求自身利益。因此,建立企业循环经济信息的审计,有利于强化企业对资源有效利用的责任,使资源利用效果的信息得到恰当反映。

二、循环经济模式概述

(一)循环经济模式 企业要进行可持续生产就必然发展循环经济。企业之间的竞争是技术竞争,是提高资源与能源利用效率的竞争。循环经济的实质是通过采用高新清洁生产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因此必须对资源利用和管理方式做出整合。循环经济要求企业具有环境成本意识,自然资源、人口和劳动力资源以及资金、技术资源的差异形成了各国间不同的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环境是一种资源,应是有价值的。随着国际社会对人类共同生存环境的关注,在国际贸易领域中,由于与贸易有关的环境保护要求将增加企业成本支出,影响产品取向,最终影响企业市场竞争力,越来越多的政府和企业开始关注环境保护的情况,研究贸易与环境的关系,同时重视对环境保护的绿色品牌的设计,如可回收的、无磷酸酶的、pH值平衡的、不损害臭氧层的等。世界上许多国家对产品实行“绿色标志制度”,我国称为“环境标志”,就是有益于保护生态环境,有助于增强公民环境意识,提高产品竞争力的有力手段。进入21世纪,许多企业都认识到保护和改善环境是经营企业的最有效办法。因为21世纪的牟利机会是以制造和销售“无害环境”的产品为前提,像发展能源的循环利用、开发清洁生产工艺、推出绿色产品、提倡绿色营销与消费等项目,正快速变成优先的投资领域。

(二)循环经济绩效审计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对企业发展循环经济问题的日益关注,投资者、金融机构、政府部门及社会公众等利益相关者,日益要求企业提供发展循环经济绩效信息和有关的财务信息。从企业循环经济信息的审计要求看,企业为信息使用者提供的信息报告,其中与财务会计有关的内容均需通过注册会计师进行独立审计并出具审计意见书。对于企业的企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信息,也同样需要根据相关法规进行审计,企业循环经济的信息鉴证是循环经济信息审计产生的外在动因。从另一个角度看,企业为了考察其进行循环经济模式的经营效果,必须考核其投入与产出的结果,同时企业经营者也有必要核算其发展循环经济为其带来的效益,以证明其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考核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效果是循环经济信息审计产生的内在动因。

(1)循环经济绩效。绩效审计必须围绕经济性、效率性和效益性三要素进行。循环经济绩效是指在企业在改变经济运行的内在规律,在采用循环经济模式进行生产经营活动中,企业取得的微观和社会宏观效益的总和。一是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经济性。循环经济是按照生态学规律和经济学规律构建的以资源高效利用和环境友好为核心的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活动。强调根据资源的再生能力来使用资源,把资源的消耗严格限制在阈值内,追求在既定自然资源存量下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强调根据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发展经济,倡导“最优生产、最优消费、最低消耗、最少废弃”。以物质循环、能量梯次使用为特征,以清洁生产技术、资源回收利用技术和环境无害化技术为载体,通过清洁生产、产业生态园区和产业生态链建设等,使物质在社会经济系统内部得以循环利用,让生产和消费过程基本上不产生或者只产生很少的废弃物,努力实现环境的低污染甚至零污染。二是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效率性。循环经济追求的目标是使得整个产品生产、使用和废弃的全过程像生态系统一样形成全封闭循环,最终达到资源零输入和废物的零排放,使生产系统自持。循环经济在企业微观层次上,通过企业纵向延长生产链,从生产产品一直延伸到废旧产品回收处理和再生;横向技术体系拓宽,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和无害处理。实现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小循环”、“中循环”和“大循环”。三是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效益性。发展循环经济使企业获得更大更长远的经济效益。一般来讲,实施污染预防和全过程控制的环境保护战略,可以不产生或少产生污染物,避免或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既节省了企业为满足环保法规要求而花费的末端污染治理费用,又节省了由于荇染超标而向社会缴纳的罚款、排污费等;而且当废物的再生利用使废物排放被减少或消除时,节约的原材料、能源还可以生产出更多更好的产品,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循环经济避免污染的结果提高了人类生存的环境质量,维护了人们的环境权益,保护了人体健康,提高了生产力,从而带来了很好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2)循环经济的使用者。主要有:一是环保部门。政府环境保护部门或民间环保组织,通过企业提供的发展循环经济的信息,依据企业造成的环境污染和取得的环保成绩,综合起来作为进行宏观环保决策和对企业进行环保考核与奖惩的依据。二是政府其他部门。就政府其他部门而言,可利用发展循环经济的信息,制定环境政策和法律规范,加强宏观管理和控制,促使微观和宏观的协调一致,同时也能准确地核算国民生产总值,不虚增国家财富。三是投资者。外部投资者也需要了解企业履行环境保护义务的状况,判断企业由此获得的发展机会和前景,决定对企业的投资行为。评价环境措施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影响,同时了解包括发展循环经济的成本、发展循环经济的负债在内的较客观准确的资产负债状况、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状况。四是企业管理者。企业管理当局通过规划、

预算、分析和控制来确定企业对社会的环保责任,努力改善企业与社会的关系,实施正确的环境措施。五是企业员工。员工处于企业生产经营的第一线,他们将直接感受到环境污染的危害、发展循环经济和环境保护所带来的好处。因此,企业当然想知道企业在发展循环经济和环境治理上采取了哪些措施及其治理结果,而且,他们作为企业中的一员有权利知道。员工了解企业的发展循环经济信息,有助于其评估自身得到的利益,有助于改进环境管理和提高生产经营的积极性。在实行员工持股制度的企业里,如采取股份合作制的企业、设立员工股的股份公司等,员工就是投资者的一部分。在采取某种形式向员工集资的企业里,员工就是债权人的一部分。那么,员工也自然会有与前述的投资者、债权人相类似的信息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员工的信息需求是双重性的。六是社会公众。对于身处企业周围的社会公众来说,企业的发展循环经济将直接对受益或受害,也会要求企业披露发展循环经济的信息。

(3)循环经济模式的指标体系。要求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遵循生态学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过程中,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循环经济模式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遵循“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采用全程处理模式,已达到减少进入生产流程的物质量、以不同方式反复利用某种物品和废弃物的资源化目的,是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反馈式循环过程,实现从“排除废物”到“净化环境”到“利用废物”的过程,达到“最佳生产,最佳消费,最少废弃”。作为信息使用者关注的信息内容就应该是:减量化的幅度指标、再利用的能力指标、再循环的效益指标等构成的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由以下主要的具体指标构成:投入量的指标,主要包括生产的原材料、资源消耗价值的确定。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代价。主要包括:治理污染的投入、技术改造的投入、生产流程再造、信息生产投入等;资源利用率指标,主要包括产品成本的构成、循环利用材料占总成本的比重;能源的循环利用指标,主要包括第一次生产的废弃物。主要构成有:废品损失、材料的边角、生产设备的循环辅助材料的回收等;能源的再循环指标,主要包括第一次废弃物的再循环利用。主要有企业可以再利用、自然可接受的、对自然有害的等部分构成;能源的再循环效益指标,主要包括产品使用过程产生的废弃物的总量,产品在消费者使用中需投入的各种辅助材料、产生的各种废弃物,产品最终报废时可回收价值;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宏观效益,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社会效益分析。通过各种指标,计算与分析,树立企业环境形象等;其他需要说明的事项。以上不能采用量化指标说明的,但该内容对信息使用者具有极强的相关性,可以采用数量化信息的方式加以披露。

三、基于循环经济模式下的企业绩效审计

(一)审计主体 审计监督体系包括政府审计、企业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三个层次。近年来我国社会中介机构有了长足发展,注册会计师作为社会审计的主力军,承担的审计任务愈来愈重。(1)内部审计。内部审计主体主要是指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审计的内容主要包括:检查本单位是否建立起了有关循环经济和环境保护的管理系统,该系统工作绩效如何;对本单位就循环经济和环境法规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如有未执行甚至违反法规现象,应如何尽快采取措施加以改进。(2)外部审计。一是国家审计。开展、加强、乃至强化企业信息披露的审计是很有必要的。否则再好的法规、制度也将失去作用。但社会上对环境保护工作负有责任的机构很多(如环保局、卫生管理、城市规划管理、建筑部门等),在这些机构中,除环保局的工作较为专一之外,其他部门的管理都有其特定内容。在这种纵横交错的机制下,如果紧紧抓住企业与环境保护有关的财务收支事项,由有综合性监督(或者是专门监督)职能的审计机构来担此重任是最为合适的。审计的内容主要包括:循环经济和环境法规审计;循环经济和国家环保资金审计。包括循环经济和环保资金的筹集、管理、使用情况审计。具体有排污费征收情况,环境资金拨付到位情况,使用效益如何,有无截留、挪用等现象。二是社会审计。社会审计的主体是社会中介审计组织。审计的内容主要包括:循环经济和环境质量情况,包括污染物排放情况和主要环境质量指标的达标率;循环经济和环境保护支出成本费用审计,效益审计,并针对性的提出改进措施。如被审计单位被列入限期治理的,还要就限期治理的完成情况进行审计。

(二)审计依据 主要包括:(1)审计规则。已颁布的《审计法》、《中国独立审计准则》等法规中,都没有关于循环经济和环境审计的内容和具体实施办法,使循环经济和环境审计实施缺少法律依据。因此,要通过立法,完善法律体系,使审计组织在环境监督、管理方面有特定的审计权限,充分发挥审计的作用。另一方面,要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环境审计工作细则,使环境审计的范围、内容、程序和方法等制度化,使循环经济和环境审计的实务操作规范化,提高循环经济和环境审计工作质量。建议在修改“环境保护法”、“审计法”、“独立审计准则”时增加循环经济和环境审计的内容,明确循环经济和环境审计的具体实施办法和评价标准。(2)相关法律。我国已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等相关的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就成了环境审计的行动依据。另外,这些法律法规中有关循环经济和环境指标体系,明确规定了循环经济和环境保护的技术指标,是环境审计的评价依据。(3)财务与会计规则。循环经济审计不仅是检查评价是否采取了环境保护的措施,还要计算已进行的循环经济和环境保护其成本和效益,要对循环经济和环境资产进行计量确认,要对循环经济和环境治理专项资金使用情况及排污费征收情况等进行审计,因此又必须依照有关财务与会计准则进行。(4)企业规章、制度。衡量企业是否构建了循环经济生产体系必须有明确的标准,只有明确了标准,才能使企业对发展循环经济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内部审计的工作主要是根据企业的各种规章制度检查本单位是否建立起了有关环境保护的管理系统,该系统工作绩效如何。

(三)审计模式 审计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披露信息,就是审计企业采用循环经济生产模式下的生产经营活动。根据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企业经营者在达到利润最大化的同时,还应认识到对各种利益负责,以获取更大范围的整体乃至全社会的利益最大化。循环经济披露信息的审计必须基于社会公众利益,以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结合为依据,客观公正地鉴证、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1)项目审计。监督评价企业执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真实性。通过审计监督,评价企业在实现社会既定的目标方面作出的贡献和效率及企业对资源利用的组合是否恰当。企业作出的报告只有在提交给独立第三者审计后,才能证明其公证性、合法性和公允性。目前企业建设项目中都重视项目的立项,轻视项目建设过程中的管理活动,盲目指挥、行政命令、家长式的管理方式在建设过程中随处可见。建设项目的核心控制是对招投标、材料采购、质量控制及会计核算等环节的控制。这些环节控制的如何直接影响建设项

篇8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行政事业绩效审计逐渐被人们所重视。从以前行政事业审计单纯只对政府职能部门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转型到对其绩效的评估审计,行政事业绩效审计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并重,行政事业绩效审计框架正在初步建立和形成。

1、绩效审计的含义及其目的

在谈行政事业绩效审计同时,我们有必要先了解一下什么是绩效审计,绩效审计也称三E审计,是对一个组织或企业资金使用的效率,完成任务和目标的效益,资源使用和配置的合理性、有效性进行全面审计并对照有关的法律、法规、相关标准和最佳管理模式进行有效地评估。行政事业绩效审计:就是对政府职能机构及事业单位在履行法定职责过程中资源(财政资金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效果以及法定职责实现程度,预期目标完成程度的评估或评价。行政事业绩效审计的目的是通过开展绩效审计特别是对政府资金投入较多的领域和项目(以前没有开展的新领域、新项目如信息技术服务领域等)公众关注的项目的审计,评估其是否用较少的资源最大限度地为国家节约资金,从而体现绩效审计的成果和效益,同时督促被审计单位的领导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下属是否忠实地执行了各项政策和指令以及所属各部门和机构的运作效率,调动其积极性,主动要求对其进行绩效审计,真正为政府提高效益,节省开支。

2、绩效审计的程序

行政事业绩效审计和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程序应相一致,审计方法以财政财务收支审计方法为基础。它同样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2.1准备阶段。填写审计项目登记表,填列项目名称,被审计单位的基本信息审计的目的和规模;所需的审计资源,需要被审计单位协助的事项,对该项目进行风险分析,存在何种风险,防范的措施,审计组长的责任,审计成员的责任等。

2.2计划阶段。在实施审计之前审计人员要对审计项目的可审性充分评估,对审计报告要有初步的设想:问题会集中哪几方面?重点放在哪里?这些问题进驻被审单位之前就要确定。

2.3实施阶段。检测各项制度和文件的真实性、可行性。从而发现整个部门的效率工作程序和风格。

2.4审计报告阶段。绩效审计报告的口气不应是批评性的,要站在帮助被审计单位改进工作的角度上,要求其增加工作的经济性提高管理效率,以更好地完成政府下达的各项指标。

3、如何进行绩效审计

以上谈到绩效审计是在进行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基础上,收集相关经济事项的数据和信息,然后运用管理学上的分析技术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综合评价。假若对某项财政专项资金的绩效审计其内容应包括:

检查设立此专项资金有无违反国家现行法律、规章的有关规定,是否符合有关规则。如果与这些规定规则不否就会受到处罚,不但会给国家带来经济损失,而且也会影响到投资环境,社会效益也会受到一定的损失。按常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方法和方式,检查此专项基金财务核算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为下一步开展效益分析和效果分析提供真实准确的数据。

对专项基金的成本与效益进行分析,权衡其成本与效益。在计算专项基金所扶持的高科技项目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时,还要考虑其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所产生的社会效益。

4、开展绩效审计必备的外部环境

行政事业审计的对象即政府各职能部门,他们具有较强的可评估性。他们为社会提供的服务、质量、目标、使用公共资源的投入和产出等尽量采用量化的指标体系。首先,各级政府给所属部门和单位下达的任务和目标是非常明确和具体的,都有详细的文件规定并列示一系列量化的指标;其次,公务员的工作质量、程序都有一些可考核评估的量化标准;再次,各部门各单位结合本身的业务特点都制定一套详细的员工操作手册,对每一职级和岗位都有一系列考核评价指标,用以指导工作和考核公务员工作成果和效率。因此,各被审计单位运作的可评估性和完整的工作记录给绩效审计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使开展绩效审计成为可能。

5、绩效审计的作用

绩效审计使政府审计由经济警察变成了被审计单位的智囊团、顾问团,颇具建设性。使我国的政府行政职能部门财政财务收支审计逐渐转型并按照现代审计的轨道不断发展和创新,主要标志是:审计的着力点从“向后看”转变为“向前看”。向后看即审计着眼于发现被审计单位既往存在的问题和错弊,最多也只是当前存在的问题。然后依据国家的法规、规章、有关规定以及会计准则、审计准则来加以纠正,更多的是关注已经发生的事情。向前看即审计的着力点放在如何改进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管理,提高效率上来。绩效审计行为,尤其是审计意见和建议客观上已经成为政府各部门、单位改进管理,提高效率的源动力和助推器。绩效审计更多的是关注被审计单位的未来,通过对目前状况的评估以及风险分析,提出适合被审计单位特点的审计意见和建议,从而堵塞漏洞。

6、我国目前开展行政事业绩效审计的困难及对策

我国市场经济体系刚刚建立,开展行政事业绩效审计存在以下困难:

(1)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各被审计对象的具体情况也不尽相同,因此绩效审计难以形成统一的、可操作的审计规范和评价标准。

(2)行政事业绩效审计对审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审计人员更新知识,积累经验,跟上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不断前进。

篇9

1.内部审计工作的现状

1.1定位不准,对内部审计职能的认识模糊

晋煤集团的内部审计是计划经济时期根据政府主管部门要求组建起来的,以监督企业经营管理行为,维护财经法纪为目的。受这种观点影响,内部审计地位与政府审计地位之间、内部审计职能与国家派驻企业监事职能之间的界定就有所模糊,致使许多人认为内部审计是专门查处违法违纪现象的执法监督机构,与企业内部管理机制无关,把企业灵活经营与内部审计对立起来。这种认识,既使企业领导层对内部审计工作重视不够,削弱或淡化内部审计机构;又使内部审计人员有“双向服务”思想,工作目标上可操作性不强,影响内部审计职能的有效发挥。

1.2独立性不强,影响内部审计工作权威性

当前,晋煤集团内部审计机构与被审单位处在同一层次,相互之间地位平等。在实际工作中受相互分工、相互制衡原则的影响,内部审计机构与被审计单位之间存在或多或少的利益关系。造成内部审计机构及其人员工作独立性不强,不能客观、真实、公正、深人地开展工作,做出的审计处理决定也因管理体制上的制约而得不到有效地贯彻执行。使内部审计的权威性和有效性受到很大影响。

1.3审计的范围和覆盖面狭窄,工作效果不明显

受传统内部审计观念影响,晋煤集团现阶段审计范围仍然局限于财务收支审计,这种以查错防弊为目标的内部审计模式将不能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直接协助企业取得经济效益。另一方面,由于审计工作与企业管理脱节,审计成果往往不被利用,工作成效不大。

1.4审计方式手段落后,与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不相适应

主要表现为内部审计人员专业比较单一,后续教育不足,知识结构不合理;审查方式单一,审计时效性不强;审计手段落后,计算机辅助审计涉足甚少;审计行为不规范,无法满足现有审计工作发展的需要,使审计工作质量受到影响,审计风险增大。

2采取的对策与解决办法

针对晋煤集团内部审计现状,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改进。

2.1摆正内部审计位,突出“内向服务”

内部审计是一个企业组织依据自我管理的需要设立的,它在企业中发挥的作用主要偏重于“服务型”的分析、评价、建议、咨询等。此外,内部审计对企业的依附性,也从根本上决定了内部审计只能立足于企业内部管理,代表企业对内实行经济监督,强化服务职能,确保企业经营战略、方针目标的贯彻实施。所以,将内部审计定位为完全的“内向服务”,内部审计也只有真正成为决策层的参谋和助手,才能越来越引起企业领导的重视与支持,才能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2.2转变工作重点,提高企业效益

效益是企业的生命。企业的任何生产经营行为都是为了保证经营目标实现,促进利润最大化。因此,晋煤集团内部审计也应突破传统的查错防弊的审计思路,逐步转移到经营管理审计和经济效益审计上来。

(1)审计重点由侧重审查内部经济活动的合法、合规性发展到检查、评价经济活动的合理、效益性。要针对管理和控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和改进措施,协助管理人员更有效地管理和控制各项经济活动,促进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的最优配合,提高经济效益。

(2)在审计任务上由检查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合规性发展到检查企业管理和控制制度的健全性、有效性,着眼于披露薄弱环节,解决存在问题,改善经营管理,完善内控制度。

(3)审计内容上,由着重检查会计账、证、报表及有关记录,扩展到检查计划、统计、生产技术以及产、供、销、劳动工资直到科研开发等各方面的资料,以便全面地分析、评价整个集团的综合效益。

(4)在审计范围上由只检查财务活动扩展到审查被审计单位全部经济活动的效率性、有效性和效益性,在评价效益时不仅局限于各单位微观效益,更要涉及集团公司整体宏观效益。

(5)在审计着眼点上由审查过去、现在扩展到未来,强调信息和预测。不仅要审查各种计划投资项目及技术改造的可行性研究等涉及未来的事项,而且在评价企业业绩时也不再把视野局限在过去和现状,还要根据过去和现状预见未来,不失时机地为促进预期效益、避免未来的困境提出可行建议。

2.3注重审计实效,提高工作水平

内部审计工作的实效性是指内部审计发挥职能作用的程度和取得的实际效果。主要包括:审计报告的质量、审计工作的效率、查处问题的充分性和层次性、审计的广度和深度,以及审计建议、审计决定被企业采纳和实施的程度和效果。提高审计实效性的途径:

(1)坚持量力而行,突出重点的审计工作方针。从企业实际、内部审计自身力量、队伍素质结构出发,选择企业当前生产经营和管理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作为突破口,调整部署力量,加大审计力度,为企业排忧解难,为领导作出正确决策提供依据。

(2)改进审计方法,规范审计程序。做到事后财务收支审计与事中、事前的管理效益审计相结合;手工和账表审计与计算机辅助审计相结合;要注重总结、提炼、利用审计成果,服务宏观调控;积极参与企业经营管理活动,对企业深化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经济活动中发生的带普遍性、倾向性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意见和措施。同时,要结合实际,建立健全适合本企业特点的各项审计制度、准则,以加快内部审计工作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的步伐,改变现有审计工作的被动性和随意性。

篇10

国家审计风险形成因素是多样的,宏观政策法规的多变、法规的前后矛盾,甚至不完善或有法不依,是引起审计风险诸多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

1.在整个社会处于改革多变的浪潮中,对于审计工作风险,虽然不可消除,但是可以力求降低。改革中,各行各业都在不断总结各自的经验,探索各自生存和发展的道路,最终必将逐步形成各自一套比较成熟的方法体系。所以,对于审计风险的控制,笔者主张宏观上要迅速、果断地加强各行业、部门的正规化建设。

2.加强会计审计法规制度建设。切实贯彻会计法、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尽快以审计法为基础,制定国家审计准则和实施细则,把风险控制作为审计准则的重要内容,使审计工作有章可循,保证审计工作质量。

二、审计风险的微观控制

1.加强内部控制建设

内部控制是管理部门制定的,用以保护资产的完整性,保证会计资料可靠性,准确性,提高经营效率,保证管理部门所制定的各项经济政策以贯彻执行的组织计划和各种配套的程序和方法。在现代审计中,审计人员对企业进行审计时,要对其内部控制进行检验和测试,发现薄弱环节与可能发生疏漏之处,从而确定审计的重要环节、程序和审计方法,也由此确定审计规模,审计费用。因此,加强内控建设对降低审计风险的作用是双重的。加强内部控制,就是从管理控制方面,企业领导应制定完善的组织结构,生产计划、预算制度、生产控制制度,产品开发计划,质量控制制度、人事控制、报告制度等等控制制度的程序和方法;从会计控制来说,加强各种授权控制、文件记录控制,会计记录方法及其凭证传递程序,以及独立的审查核对,不相容职务的分离等的程序和方法。

2.提高审计人员素质

(1)加强审计人员的业务培训和后续教育。这主要包括:①提高审计人员的责任感,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②定期轮训职工,提高业务技术,通过系统的培训、学习,从根本上提高理论水平和专业知识;要积极创造条件,选派作风正派、廉洁、公正、严以律己、有奉献精神的同志参加正规学习;鼓励职工报考不同类型的学习班,如基础培训班、专题讲座班、研讨班等。③对于已经通过训练或大学生及研究生,要求更多地参加审计实践,通过实践锻炼,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达到一个新的高度。④对于条件较好的同志,应实行定期轮换制度,让他们通过不同岗位的锻炼,提高知识水平和工作经验。

(2)审计行业内部开展业务竞赛与理论讨论。我国审计工作开展时间短、经验少、方法有限,许多问题理论上争论不清。因此,我们主张审计行业内部平时应开展业务竞赛,遇到新问题,审计人员之间应进行广泛的交流与讨论,达到妥善处理目的。各审计报刊、杂志也应从广度,深度两个方面加强审计实际业务的讨论。

(3)审计机关建立完善的专业情报资料系统。审计是一门综合监督学科,这要求审计人员除了具备坚实的业务知识而外,还要具备广泛而丰富的相关知识,这是审计结论高质量的重要保证,这部分知识的获得,除了从实践中逐步积累而外,应依靠完善的情报资料系统,不失为一个捷径。

3.制订周密的审计计划

审计计划的周密与否,直接关系风险因素的大小,它包括组建审计小组、审计事前的了解与测试、审计范围的确定、程序的确定、方法的确定。

(1)组建审计小组。审计小组的组成一定要精明强干,对被审单位的业务要熟悉,并且小组成员无论从公、从私、都要与被审单位保持“独立性”,坚持回避制度。审计主审一定要选派业务强,认真负责,善于把关,遇事谨慎的人担任。

(2)审计事前的了解与测试。审计小组进驻被审单位之前,一定要对被审单位的经营情况、财务情况、生产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这有助于审计人员的把握审计方向。在正式审计工作开展之前,要对被审单位的组织设置情况,权责划分情况进行必要的了解,测试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程度及运行后果。

(3)审计范围、程序及方法的确定。关于审计范围,在测试内控的基础上,确定审计范围,审计人员希望它能够缩小审计范围,这就要求内部控制的测试一定要准确无误。如果被审范围以外的事项出现问题,就是由于缩小审计范围而出现风险。关于审计程序,如何能减降审计程序风险呢?首先要求审计人员必须遵循国家审计署制定的有关审计程序的基本原则,其次考虑审计类型和内部控制的测试对本次审计程序的影响。要减少或消除程序风险,必须对内部控制有充分的了解,同时,也必须结合被审单位的实际情况,考虑审计的重点。内控设置中表现出来的重要环节和关键控制点是必须要考虑的;审计程序的安排,也要能为被审单位所接受,否则得不到被审单位的配合;程序的实施,要与审计权力相适应,因此,制定程序要注意避免由于越权而产生的越权风险。关于审计方法,由于审计方法采用不当给审计造成的风险,在全部审计风险中占绝对比例,因此对于方法的选用,是克服风险的关键性步骤。审计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而言,有很多种,每一种都有各自的特点,能够解决相应的问题。为此,为了尽可能削弱审计风险,审计人员在选择审计方法时,必须遵循一个原则:方法选用要具差异性、灵活性和互补性,必须依据被审问题的的重要程序选择相适应的方法。

4.审计取证的控制

证据风险来自证据的取舍及其证明力方面,如何防止疏漏重要证据和取得具有充分证明力的证据,是证据风险控制的关键。审计证据要具有相关、重要、胜任、充分的特性,不但要求认真、谨慎依法地取证,以科学的方法认真分析证据、鉴别证据。而且必须取得审计方、被审方、报告使用方(有时是委托方)三方认可。实际工作中,审计的重要取证材料,须由被审单位主管签字、盖章、并留底保存,这种方法十分必要,双方对一些重要证据当场签证,可避免事后的许多纠纷。

5.审计工作的规范化与法制化

审计是一种较高层次的综合监督,它的权威与信誉,来自于工作的严谨、规范、实事求是、结论正确。一般来讲,审计是依法进行审计,但在市场经济的初建阶段,有时法规的制定跟不上形势的发展,审计有时处于无法可依的状况,这就需要审计人员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判断处理。此外,作为审计产品的审计报告,一定要具备严格的规范,一定要严格依法行事。民间审计,对审计报告的格式、内容、结构、文字表达都有严格规定,形成保留报告、无保留报告、否定报告、肯定报告四类,每一类都有其固定格式,要求审计人员严格操作。其根本目的,是使审计报告让使用者一目了然;另一个目的就是要避免报告风险。笔者主张对于报告的内容、格式、措辞做严格规定,要求报告的每一事项后,都要附有经过双方签证的附件证据。处理一定要依法行事,不可有越轨行为;在经济效益审计方面,审计报告由中不宜包括审计建议,要另有专门的建议书送达被审单位;审计咨询的内容也决不能写入报告。总之,报告本身一定要具有权威性,要客观表述事实,同时要有承担行政及法律责任的意识。

6.重视后续审计

在审计查证阶段完成到审计报告签发日之间的这段时间内,被审单位的财务发生的事项如出现问题,而审计人员不能察觉这仍是审计人员的责任,对于这一阶段的经济活动情况,目前审计机关重视不够,今后应该加强,克服这一时期可能形成的审计风险。

三、审计风险综合控制

审计是一种综合监督,审计风险的形成因素复杂多样,并且交替、并存发生。因此,对审计风险的控制,必须是综合性的,具体说,应做到以下各方面:

1.方法、手段综合化。审计风险的因素是多样的,不可能靠单一的方法解决。财务审计由于多年的经验积累,已经形成一套方法体系,每个方法都具有各自的特点,解决相应的问题,财务审计的方法已经呈现多样化趋势。而现代审计,已经超出了单纯的财务报表审计的界限,向更高层次的管理审计,经济效益审计的方向发展。从目前开展经济效益审计的实践看,确实已经逐步采用新的经济技术论证方法,如价值工程法,净现值法、量本利分析法、敏感性分析法、线性规划法、网络计划法等。这些代表现代高技术的方法广泛运用于各审计部门,并且初见成效,在一定程度上,它的科学性对审计风险起了抑制作用,实践证明,方法、手段的综合化,对审计风险的控制是有效的。

2.审计取证渠道综合化。审计取证过程往往十分复杂,尤其是在搞事前审时,除了对被审单位本身的资料进行取证外,还要通过对被审单位的一些行业管理部门(如银行、工商、财政、税收等)进行取证,也要从与被审单位有业务联系的各单位取证,这就体现了取证渠道的综合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各种信息情报资料咨询公司和中介组织,审计人员可利用他们的情报资料,来证实自己取得的证据的可信度,减少证据风险,尤其是对涉外企业的审计,事先通过咨询公司咨询,了解对方的经济情况,并对公司业务的可行性报告做分析和鉴证,这样,就拥有开展业务的原始资料,审计人员在对涉外企业进行审计时,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情报资料,减少取证风险。多渠道的审计资料对提高审计证据证明力是十分必要的。

3.审计环境治理的综合化。审计环境包括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环境,如国家政治、法规政策、行业法规、被审单位的机构设置、制度规定等,这些方面都是引起审计风险的因素。审计部门应与各行业、各主管部门相互协调,相互帮助,综合治理,与这些国民经济的各职能部门、如财政、税收、银行、工商等充分合作,才能发挥审计的宏观调控作用,避免不熟悉各专业部门业务而带来的风险,将由于国民经济环境变动而引起的审计风险压缩到最低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