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理论知识范文

时间:2024-04-08 18:05: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医养生理论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医养生理论知识

篇1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响应国家的号召,越来越多的学校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而质疑能力作为综合能力的一种,是当代社会要求学生必备的基本能力,它对于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重要作用。但由于受?魍辰逃?模式的影响,学生在学习中普遍认同教材的权威性和教师的权威性,很多学生认为教师说的、书上说的一定是正确的,从来不会去质疑。久而久之,学生的质疑能力就会渐渐泯灭。新课程改革大纲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明确要求,学校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高中物理教学本身就具有强烈的探究性,它对学生思维能力、探究能力的要求比较高。因此,在高中物理教学中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质疑能力。

一、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的现状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在课堂上具有绝对的主导权,权威性非常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扮演被动接受知识的角色,学生普遍认同教材和教师的权威性。目前我国很多高中生质疑能力差,在学习过程中习惯扮演被动接受者的角色,质疑能力差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很多学生长期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已习惯了被动接受模式,不愿在学习过程中提出质疑,更不愿积极主动地学习,动脑思考,对质疑能力的培养重视程度不高。第二,很多学生对教师讲授的内容有疑问时,因为害怕被老师责怪,往往会选择将疑问埋在心中。久而久之,学生就越来越不敢提出问题,逐渐丧失了质疑的勇气。第三,大多数高中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将成绩作为学习的唯一目标和动力。学生在被迫学习的过程中,造成思维僵化,基本丧失自我思考能力,更加不善于质疑。

二、高中物理探究式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策略

(1)把握好时、度、量。探究式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十分有利。探究式教学能够有效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在教学问题设置环节,教师需要注意时、度、量的把握,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正确对待教学素材的选取。第一,选取教学素材时,应该注意难度适中。既让学生有一定的挑战性,又不会给学生带来太大的压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第二,选取教学素材时,应该分清主次并注意知识的衔接。正确的选取方式应该是由易到难、由简入繁,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让学生有一定的反应时间。另外,教师要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在高中物理探究式教学模式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但是,教师在课堂中的引导作用也不能忽视,教师的正确引导能让学生快速走向正确的道路。例如,在人教版“宇宙航行”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人造卫星为什么能够围绕地球做圆周运动往往难以理解,这时候,教师就要引导学生进行质疑,如人造卫星为什么不会掉落下来。然后,教师让学生进行充分讨论和交流,引导学生利用已经掌握的知识进行解答。

(2)给学生留足思考的时间和空间。高中物理教学是高中教学中的难点,学生在长期的传统教学模式下已经形成思维定式,因此,要想一下子改变学生的思维模式、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难度很大。高中物理教师开展探究式教学时,应该给学生留足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学会自主思考、自主学习。虽然这个过程可能会给教学进度带来一定影响,但是对学生学习能力、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提高有很大帮助。例如,教师在开展人教版机械振动中“单摆”教学时,可以先运用实验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再选择适当的时机引入单摆教学。

(3)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由于长期处于被动学习模式,学生的思维已经僵化,问题意识非常低。教师要想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首先应该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能开口提问。但是,如何开口、开口问什么、怎么问都是学生的短板所在。所以,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针对性更强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例如,在人教版“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将学生带入课堂教学中,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将讨论过程中的问题加以记录分析。

篇2

关键词:高校 体育养生 开展现状

传统体育养生学作为一个古老而又新兴的学科,具有鲜明的中国传统文化特点,它是建立在华夏民族对于人生命的独特认识的模式上,具有系统的理论思想和实践方法。然而由于现代体育及新兴时尚体育的冲击,大学生对于我国传统体育养生文化知之甚少并存在很多误区。因此,在高校中开设传统体育养生课程对于提高学生健康意识,弘扬我国传统养生文化等方面都具有较为现实的意义。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该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和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我国北京、天津、上海、山西、哈尔滨、内蒙古、河北、四川等8个省市的部分已开设养生课程的高校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并对课程开设的现状进行了详实的梳理,为传统体育养生课程进入普通高校体育课程体系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我国高校传统体育养生课程开展现状

随着我国高校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推进,养生课程也逐渐被纳入到高校的体育课程体系中,但是从整体上看养生课程在高校中的开课情况并不理想,就所调查的8个省市部分高校的结果显示,仍有67%的学校还未开设传统体育养生课程,这说明中国传统体育养生课程在高校推广和普及程度并不高,还有进一步的发展空间。

从课程设置角度,由于各类院校性质及培养目标不同,在开设养生课程的高校中,其课程性质、授课内容和教学时数都有很大的差别。体育类院校和中医类院校将养生课程设置为专业必修课,而绝大多数普通高校则是以选修课或保健课的形式开展的。教学时数从16~72学时不等。养生功课堂实践部分主要是功法技术的练习,较高的授课时数有利于实践部分的良好开展,同时对于学生全面、系统的学习中国传统养生功法,对深入理解中国传统养生文化都有重要意义。从教学内容分析各个高校主要以易筋经、五禽戏、八段锦、大舞、舒心平血功、马王堆导引术、练功十八法、太极养生杖以及其他功法等传统的实践套路为主以及一些相应的养生理论知识。

2.2 我国高校体育养生课程师资情况调查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对体育教师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教师学历、职称结构是分析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体育养生功作为一种新兴健身项目在高校开设,具备相应的师资条件,现有教师的学历和职称相对较高,年龄结构比较合理,但专业教师仍比较匮乏,大部分从业教师是通过短期培训班的学习转型承担体育养生教学工作,因此,教师在专业技能、教学水平、理论及科研等方面有待进一步提高和完善,才能更好的从事体育养生课程的教学及科研相关工作。

2.3 体育养生的教学场地情况分析

体育养生功法的教学和习练对于场地设施条件的要求分化较为特殊,即对场地要求既高又不高,这似乎是矛盾的,从项目开展教学的角度讲,此项目对场地设施要求不高,只要一小块空地即可进行体育养生功法的教学。但从习练养生功的深层角度分析,因习练养生功时讲求形神兼备,做到三调合一,达到入静的状态,这就要求习练的场所应较为舒适和安静,尽量减少外界的干扰。因此,这就对场地条件有较高的要求。通过调查显示,目前体育养生的教学场地等硬件设施大体能适应体育养生课程的需要,但专门用于体育养生课程的专业场地较少。场地的优劣,在某种程度上会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专业的场地、舒适的练习环境,会使学生在学习体育养生时产生更好的学习效果。

2.4 体育养生理论课及教材、教学大纲使用现状

理论课的教W,可以使学生科学地进行体育养生功法的练习。经过资料收集整理得知大部分本科院校中的教师能够重视养生理论的教学,体育类院系和中医类院系对体育养生理论课的教学比较系统规范,教学时数较为充实。而普通本科院系则没有具体安排,甚至不设体育养生理论课。养生理论知识的不足,会造成部分学生健身理论素养不高,无法全面深入的理解体育养生的相关知识,导致学生在养生技能掌握上大打折扣,阻碍学生对养生功法练习效果的理解。因此,在保证练习技能的前提下,重视养生理论教学,对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养生素养是非常必要的。

2.5 养生功的教学评价及考核标准

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也是教学中极易被忽视的环节。教学评价标准的合理性会对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以及该课程的可持续性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体育养生教学中对学生的考核评价是教学的重要手段,是对学生阶段性学习情况的总结,同时也是教师对学生学习效果的信息反馈。通过考核可以使教师了解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和技术的情况,改进教学,设计更合理的教学方案。另一方面,对学生客观公正的评价可以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从而起到校正其学习行为的目的。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标准对于优化教学过程、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都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国高校已开设体育养生课程的院校体育养生课的考核方式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方式,主要是体育养生功法技能的考核,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生进步的情况,无法对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兴趣、努力程度和进步幅度做出客观准确的评价。影响了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也不利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

2.6 学生对体育养生课程学习情况分析

高校学生对体育养生课程学习的情况总体来讲还是比较乐观的,学生对养生文化也有一定的认知水平。多数参加体育养生课程的学生达到了预期的学习效果,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水平、教学态度及学习的场馆设施等都比较满意。

3 结语

(1)体育养生功作为一种新兴健身项目在高校开展,具备相应的师资条件。但是从整体上看养生课程在高校中的开课情况并不理想。从业教师的学历和职称相对较高,年龄结构比较合理,但专业教师仍比较匮乏。

(2)体育类院系和中医类院系对体育养生理论课的教学比较系统规范,教学时数较为充实。而普通本科院系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对理论方面的教学不够重视。养生理论知识的不足,造成学生健身理论素养不高,无法全面深入的理解体育养生的相关知识。

(3)体育养生的教学场地等硬件设施基本能适应课程教学的需要,但专门用于体育养生课程的专业场地较少,还需要社会及校方共同努力为体育养生课程的开展提供更为舒适、安静的专业教学场所,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4)体育养生教学考核评价体系不尽合理,主要以养生功法技能为主的单一考核评价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生进步的情况,影响了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也不利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

4 建议

(1)加强高校体育养生的师资力量建设。在体育院校或体育教育专业的本科深入开展体育养生课程,以增加体育养生教师的数量,并在其参加工作后,不断深化培训,拓宽教师视野及信息获取渠道。以提高体育养生教师的质量,培养出专业性较强的体育养生教师。

(2)加强体育养生理论知识的教学,增加体育养生理论教学时数。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体育养生理论知识,构建学生体育养生知识体系,促进学生理论与实践的融会贯通,使学生深入理解传统体育养生功法健身的文化内涵。完善教学体系,优化课程考核标准,融入过程性考核指标,注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培养,帮助学生制定系统的课后练习计划。使其从被动变成主动学习,从而使其真正形成“终身体育”的观念。

(3)学校及社会相关部门应改善体育养生的教学场地等硬件设施。加大对体育养生知R的宣传力度,提高学生健康意识,普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学生正确认识中国传统养生文化。积极组织体育养生功的竞赛活动,促进高校之间交流学习。

参考文献

[1]邱丕相,石爱桥,等.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7(9):38.

[2]屈文倩.关于高校开设健身气功的思考[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7(6):93.

[3]郭炳德.民族传统体育走进高校体育教学的思考[J].武汉科技学院报,2004,17(7):65-66.

[4]胡秉娇,刘洪福.高校开设健身气功课程的可行性研究[J].医学与社会,2008,21(3):59.

篇3

【关键词】中医学;传统体育养生学;融合教学

1 传统体育养生学与中医学的渊源关系

传统体育养生学和中医学在发展史上具有同源性和互补性的特点,是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发展形成中华民族特有的医学养生理论。中国古代医学在医学上从预防和治疗两个方面展开,预防主要是养生修心和饮食结构,治疗主要是针灸和中草药医治。这两个方面发展的基础都来源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如中国古代的《易经》、《尚书》、《吕氏春秋》、《史记》等等都有记载传统体育养生学与中医学的渊源关系。同时,将传统体育养生学和中医学相结合形成一体化的中医传统理论也有很多代表性论述,如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的《素问・异法方宜论》对不同治疗方法论证是指出:“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矫。故导引按矫者,亦从中央出也”。从论述中得知“导引按矫”成为了古代体育养生在医学上的常用名称。

2 传统体育养生学与中医学的教学融合

传统体育养生学和中医学在教学上进行融合是为了更好的发展和传承中医理论,提升传统体育养生学在中医专业教学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实现全面发展。通过分析归纳文献资料和总结教学实践,从教学内容、教学功能、教学价值和教学组织方法上论述传统体育养生学和中医学的融合问题,达到指导今后传统体育养生学的效果。

2.1 教学内容上的融合

传统体育养生学和中医学是中医理论和实践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从传统文化入手分析在教学中导引和中医治疗的相互关系,总结出在教学内容上的重合和互补内容,形成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教师讲授的教学内容。

运动动作是传统体育养生学的基本内容,动作与中医理论的融合表现在动作运动路线中反映的中医脉络原理。运动动作的完成是依赖人体的各大系统相协调相支配,中医理论中脉络是实现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运行输布气血的通道,直行的为经脉,横行的为络脉,它像江河湖海一样构成人体的网络系统,促进人体间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如果人的经络不通,则百病丛生。传统体育养生学中的运动动作就是运用脉络的基本原理,通过调息运气、行气活血来疏通身体间的各脉络,达到中医预防、治疗和康复的目的。

运动中的呼吸吐纳与中医的阴阳升降和精气神体现着五行转化的理论。中医的脏象学说是建立在阴阳五行学说的人体结构模型,肝、心、脾、肺、肾五脏,配金、木、水、火、土五行,构成人体稳定的系统。运动中的呼吸吐纳就是通过内脏的运动,实现五行的稳定系统。

从以上运动的动作形式和内脏活动与中医的基本理论相结合深化传统体育养生学的教学内容,在内容上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和实践运用的理解,达到强化教学效果的目的。

2.2 教学组织上的融合

体育实践课是以智力和身体运动的教学活动为主,在教学组织中就要求必须把体力和脑力结合起来有针对性的采用教学方法。传统体育养生学的教学内容需要和中医学相关学科的理论相联系进行教学,这些学科理论本身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因此,在教学内容融合的教学过程中教学组织形式就尤为重要。

在传统体育养生学教学的这种实际情况下,教学过程应该遵循先理论后实践,再将实践和理论相结合,逐步提高学生对传统体育养生学知识掌握的水平。在开展形式上理论学习应该采用直接的理论课教学,系统讲授中医的基础理论与传统体育养生学相融合的专业知识,如人体穴位、脉络理论、五行学说、阴阳学说等等。学生掌握基础理论后,在实践课的教学中,运动动作的速度、方向和幅度与中医理论结合,让学生深刻理解到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符合了那些中医养生知识,这样的运动动作能起到什么样的养生效果,同时对自身有那些体验和提高。

2.3 教学功能上的融合

传统体育养生学和中医学是两门相互交融的学科,是中国传统体育和医学相互渗透和吸收的典型代表,深受人们群众的喜爱。现实社会生活中这两门学科所起到的历史社会作用是不相同的,从社会功能上理解,传统体育养生学主要是预防和康复治疗,中医学则主要是治疗,也可以说传统体育养生学是中医治疗有效辅助手段,两者结合可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两门学科在社会功能上的不同,也决定了它们在教学功能上的不同。教学中我们应该更好的提倡传统体育养生学的健身和康复功能,而不是说通过练习就能医治好某种疾病,这是传统体育养生学很难做到的,也是不科学的解释。当然,这样说也不能理解为传统体育养生学没有任何的医疗效果,只是要明确在教学功能上侧重健身和康复价值,防止在教学上误导学生将医疗功能扩大化,造成不切实际、浮夸、没有理论依据的后果。

2.4 教育价值导向上的融合

传统体育养生学和中医学的理论体系是经受了中国悠久历史的实践检验,是有严谨科学依据的学科知识,在历史长河中对人们的健身和治疗有举足轻重的社会价值。近现代以来,人们在传统体育养生学的价值上有过很大的误解和导向上的错误,片面的夸大传统体育养生学的作用,把传统体育养生学看成是一个万能的手段,虚化了传统体育养生学的理论体系。如练习气功后能隔空取物、隔空打人、医治百病、甚至说成能穿墙遁地,这些都是虚无飘渺的,是严重的不科学态度,是违背实践常理的。因此,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要从中医学和体育学的基础理论上加重对学生的科学价值观引导,防止学生错误的认识传统体育养生学,形成正确价值观、人生观和社会观。

3 融合的意义和结论

为了更好地教导好学生,更好地突出传统体育养生学的社会价值,通过分析文献资料和教学实践,总结归纳出从以上四个方面的融合来正确认识传统体育养生学和中医学之间的关系。论证了它们在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上的结合,总结了它们在功能和价值上认知,明确了传统体育养生学和中医学应该如何共同发展,能从教学程度上对传统体育养生学和中医学有层次性的把握,这些都能够为传统体育养生学指明教学方向,提供教学上的参考,也能反映出从这四个方面入手教学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有利于学生系统的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

【参考文献】

[1]高鹤亭.中国医用气功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

[2]邱丕相.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9.

[3]杜放,马文卿.普通高校开设中华传统体育养生学的价值和意义[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3,06.

[4]赵静冬.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研究[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1.

[5]裘静芳.传统医学、养生学对学校体育健康观的促进[J].宁波大学学报,2012,04.

[6]邬建卫.中国传统运动养生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1.

篇4

【关键词】中医基础理论;说课;设计

【中图分类号】R-05【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6)21-0132-03

Abstract:

Keywords:

说课是指任课教师对所任课程的理解,系统而概括地阐述自己的教学观点、教学设想、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的体会。通过流利的语言,在有限的时间里向教学研究人员、领导、同行阐述某一课程的教学过程,重点阐述教什么,教学对象是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情况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笔者对高职高专针推专业《中医基础理论》说课的设计,主要从七个方面阐述,即说教材、说目标、说学情、说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说教学过程、说重点及难点的处理、说体会,现介绍如下。

1说教材

11教材概况我校大专针灸推拿专业一年级学生使用的《中医基础理论》教材,选用全国中医药高职高专“十二五”规划教材。主编吕文亮、徐宜兵,出版单位为人民卫生出版社,供高职高专中医学、针推等专业使用。

12本门课程的地位和作用《中医基础理论》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学科,也是阐释和介绍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课程。是学习中医类各专业的入门课、必修课和主干课。

13教材内容教材的内容共有九章34节,第一章绪论主要阐述了中医学的基本概念、中医学的学术特色、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概况以及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第二章哲学基础主要阐述了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基本内容和在中医学中的应用。第三章藏象主要阐述了五脏心、肝、脾、肺、肾的生理功能、生理特性以及与形、窍、志、液的关系;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的生理功能、生理特性;奇恒之腑的生理功能以及脏腑之间的关系。第四章精气血津液主要阐述了精、气、血、津液的基本概念、生成、生理功能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第五章经络学说主要阐述了经络的基本概念,十二正经的命名、走向、交接规律、分布规律、流注次序以及循行部位;奇经八脉的概念、生理特点、循行部位和功能。第六章体质主要阐述了中医体质的概念、体质的生理变化、体质的分类、体质学说的应用。第七章病因主要阐述了导致疾病发生的各种致病因素,主要包括四大类,第一类为外感病因包括六和疠气,第二类为内伤病因包括七情内伤、饮食失宜、劳逸失度,第三类为病理产物性病因包括痰饮、瘀血和结石,第四类其他病因。第八章病机主要阐述了发病、基本病机、疾病演变。第九章养生、防治及康复原则主要阐述了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如何进行养生,如何防止疾病,得病后要遵循那些治疗原则和康复原则。

14教材特色 突出重要的知识点,不求全面;突出基本概念,不做深入阐述;突出对成熟理论的介绍,对未有定论、学术见解不一的观点不做介绍;这三个突出适合高职高专的学生学习,大专的学习时间只有三年,本科有五年,所以对理论知识的学习,不求泛泛而谈,以适度、必需、够用为原则;同时本教材重视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教材中增加了知识链接、课堂互动模块,启发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教材还有网络增值服务,包括模拟试题、教学案例、扩展阅读资料等,有利于学生拓展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和知识运用能力。

15教材的不足本教材的部分概念不准确,比如肺主宣发肃降,本应该是肺的生理特性,但是在本教材中却写为肺的生理功能,不利于学生对肺主宣发肃降的理解。还有章节编排不合理,比如在哲学基础中分为三节,第一节精气学说学生最难理解,第二节阴阳学说学生最容易理解,第三节五行学说难易适中,如果按照教材的编排顺序讲解,学生不容易接受,本人讲课时先讲阴阳学说,然后五行学说,最后精气学说,由易到难,有利于学生接受。

2说目标

21知识目标知识目标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掌握目标,第二理解目标,第三了解目标。

第一掌握目标,主要有概念,内容。概念包括阴阳的基本概念、五行的基本概念、藏象的基本概念、精气血津液的基本概念、经络的基本概念、病因的基本概念、病机的基本概念、治则的基本概念。内容包括阴阳的基本内容、五行的基本内容、藏象的基本内容、精气血津液的基本内容、经络的基本内容、病因的基本内容、病机的基本内容、治则的基本内容。

第二理解目标,主要包括一分布,两应用,三个致病特点,四大功能。一分部是指十二正经及奇经八脉在人体的循行部位。两应用是指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三个致病特点是指六的致病特点、七情的致病特点、疠气的致病特点。四大功能是指五脏(心、肝、脾、肺、肾)的基本功能,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的基本功能,奇恒之府(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的基本功能。

第三了解目标,主要包括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体质学说、疾病的预防等。

2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能正确运用精气学说、阴阳五行学说、藏象、经络、病因病机、体质等阐述人体生理、病理现象。

23素质目标树立中医学思维,坚信中医,热爱中医,具有良好的医学道德,提高自学能力和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3说学情

31教学对象笔者所面对的教学对象是刚从高中毕业的高中生,他们已经有丰富的基础知识,但是他们的高考分数并不是很高,主要原因是他们没有很好的掌握学习方法。对于刚步大学的新生,他们对专业的学习都有兴趣,但是兴趣不够足,原因是专业前景不明确,或者说他们对自己所学的专业并不了解。

32学习态度刚步入大学的大一新生的学习态度是热情的,认真的。因为他们对新学科感到很神秘,人本性就有探索精神,他们很想知道这门学科是研究什么的。

4说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41教学方法根据本门课程以理论为主的特点,采用的教学方法为一讲,二练,三讨论。一讲是指直接讲授法,通过教师深入浅出的讲解,学生可以直接接受相关的知识点,是最简单最直接的授课方法;二练是指案例教学法,举出临床典型案例,让学生在分析案例时,熟练运用所学知识点;三讨论是指讨论教学法,是通过对重点知识的讨论来解释一些自然现象,社会现象,人的生理现象、病理现象等,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

42教学手段将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与本门课程相结合,主要体现在多媒体、教学视频、互联网等方面。

5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主要分为五步:一退,二进,三回顾,四布置,五预告。一退是指每堂课在讲新的内容前,用两到三分钟回顾上节课的重点,帮助学生对上节课重点内容进行复习记忆。二进是指每堂课的主要部分,即每节课要讲的新的内容,用时大约30min;三回顾是指讲完新的内容后,要给学生把本节课的重点进行总结回顾,用时4min;四布置是指给学生布置相应的作业,有助于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课后复习,用时1min;五预告是指提前告知学生下一节课所讲的重点内容是什么,让学生查找与重点内容相关的医学进展。

6重点难点

对于重点的处理,主要采用五步法:一剖,二析,三总结,四强调,五歌诀。一剖是对重要知识点的解剖,比如阴阳的概念,阴阳是指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1]。把这个概念剖成四部分,第一部分是在自然界中,第二部分是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第三部分是这些事物或现象具有对立性,第四部分是这些事物或现象的属性。二析是对剖开的每一部分进行分析。三总结是对重点知识的总结,很多重点知识太多,纷繁复杂,学生很难背诵,这时要给学生总结,比如在讲病机时,阴阳失调的临床表现有很多,学生很难记住,也不好理解,通过总结帮助学生记忆,阳偏胜的临床表现可以总结为热、红、数、干、乱,热指身热,红指面红、目赤、尿黄,数指脉数,干指大便干结,小便短少,口干舌燥,乱指心烦,甚者出现神昏谵语。四强调是指强调重点知识对以后学习各门课程的重要性,如阴阳学说,《中医诊断学》强调“察色按脉,先别阴阳”[2],《中药学》中每味药物要分阴阳,《方剂》中每首方剂要分阴阳,临床各科的各种疾病的证候要分阴阳,比如《中医内科》的黄疸,要分阴黄和阳黄。五歌诀,通过编写歌诀,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一些知识点,比如阴阳学说在临床应用的重要意义,可以编为“阳主热来阴主寒,阴阳寒热想周全,想不周全要人命,想的周全赛神仙。”对难点的处理,主要采用两步法:一补、二简。难点是学生无法理解的知识点,产生难点的主要原因是学生所储备的知识不能解释他所面对的知识点,所以需给学生补充一些相关的知识。同时需简化知识点,把抽象的、晦涩的、深奥的知识点变成具体的、易懂的、浅显的知识点,让学生容易学习。

7体会

在十年的教学中,笔者的体会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一堂课讲的好与不好,精彩与不精彩,和平时的积累有着密切关系,同时还需博学广识,与时俱进;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尊重学生的意见;积极与学生互动,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既要授人以鱼,又要授人以渔,作为老师既要讲授正确的知识,同时也要教学生一些好的学习方法,使学生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篇5

“健康中国”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令人眼前一亮的新提法。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新闻媒体记者委员会主任万祥军在两会期间解读说:“原来大家经常讲,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其实我们还有一句话要记住,小康不小康,首先看健康。今年的两会,我关注到的一些关键词:医疗卫生、医药生物、中医药事业、保健养生、健康管理、健康教育、食品安全及其和大健康产业相关和延伸的养老服务、老龄产业、体育强身等等都挂在了两会代表委员们嘴边。这说明国家已经把解决民生、关乎老百姓健康问题做为了重要的议事日程。”

看病难,是一个由来已久的民生问题,需要政府不断健全医疗卫生制度。而在疾病和健康之间,存在着一个庞大的亚健康群体,他们离健康和疾病都只有一步之遥。注重调养,可从亚健康恢复健康;听之任之,则迟早从亚健康演化到疾病。正因如此,近几年来,养生行业变得炙手可热,理疗、餐饮、运动、书籍、保健品、电视节目等等,都大打“养生”牌。最直观的是遍布大街小巷的养生馆,美容、减肥、Spa、推拿、针灸、拔罐、足浴、保健……你几乎能在随便一条街上遇到这些类似的场所,它们是养生行业中最前沿的场所。

养生馆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食补疗法,主要的代表形式有食疗、进补等。由于现代人因营养不足引起的亚健康情况已经非常少见,所以食补现在多作为一种辅的形式存在。

第二个阶段是人工理疗,主要的代表形式有推拿、拔罐、足疗等。人工理疗的风行,得益于人们对药品毒副作用的恐惧。药品对治疗亚健康效果并不明显,而且有毒副作用,所以多数人都选择中医推拿等人工理疗方式。然而人工理疗方式因为需要人工操作,而每一位操作者的手法、力度各不相同,所以在保健效果上也差异较大,已难以满足现代人的健康需要。

第三个阶段为自然疗法,主要代表形式有经络疗法、熏蒸疗法、疏通经络等,这些方式避开了前两者之间的不足,不仅有明显的保健与治疗效果,而且副作用很小,成为大家追捧的养生理疗新贵。

中产阶级的形成,老龄化社会的逐步来临,为养生产业在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广阔的市场。亚健康给身体带来的症状,写在脸上就是痘痘、色斑,任何面子问题都跟身体有关。写在身体的感觉就是头晕乏力,嗜睡,精力欠佳,月经不调,更年期提前,免疫力低下,腰腿酸痛胀,肩颈疲劳, 身体机能老化,健忘等症状。这些症状算不上病,但很常见,医院不收治,却每天困扰着你。既然如此,按理说,专门缓解亚健康状况的养生馆应该非常受人欢迎,但情况真是这样吗?事实上,这些年虽然养生馆遍地开花,但也往往受人诟病,乱象丛生。

首先便是从业人员的专业问题。业内人士介绍,养生保健从业人员鲜有人经过正规培训,很多所谓的按摩师、刮痧师几乎都没学过专业的中医知识。大多数人的学习过程,就是观摩“前辈”的手法,再自学完成“毕业”。实际的操作经验,大多通过为客人服务来积累。 据了解,在我国保健服务行业从业人员中,多为农村进城务工者,学历较低,普遍缺乏医学专业理论知识。

“品牌缺失、缺乏特色、人才匮乏、缺乏标准”已成为严重制约我国休闲保健产业发展的四大问题。近几年来,不断有业内人士和专家呼吁有关部门尽快制定行业标准,在大学或社会上设立正规培训机构,从业人员需持证上岗。也有一些商家主动求变,与学术机构或专家合作,为员工培训专业技法,从而脱颖而出,持久盈利。

其次是以假乱真问题。这其中最常见的就是服务,不时有媒体曝出,一些养生保健会馆打着养生的名义,进行钱色交易。这不仅是违法的,更远远超出了养生的范畴,以至于社会上常以有色眼镜去看待养生保健馆,“大保健”竟成了一个调侃词。

篇6

1明确教学目标,改变教学思路

中医治疗技术具有简、便、廉、验的特点,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卓越的诊疗效果已显示出神奇的魅力。然而临床医学专业的部分管理人员、教师对《中医学》课程重视不够,认为学生毕业从事的临床专业是西医,工作中不会涉及中医诊疗。针对这一现象,我校中医教研室全体教师认真讨论,统一了认识。既开设了《中医学》这门课,就要让学生达到学有所用;增强信心,能让学生掌握中医一些实用技术,为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利用假期组织学生到农村诊所、基层乡镇医院进行调研,发现国医堂在基层医院大量开设,中医疗法在基层群众中很受欢迎。临床需求就是我们的培养目标。通过调研,使师生认清了当前基层医疗形势,从而调动了教与学的积极性。在中医教学过程中,改变教学思路,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具有中医特色的新型教学模式;压缩理论学时,删减艰涩难懂且不必要的理论知识,引导学生阅读中医典籍,寻找中西医的契合点,教学过程中尽量把中医理论通俗化,并结合临床将中医治疗技术引入养生保健与慢性疾病的康复中,从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拓宽学生的视野。

2加强实训教学,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高职高专的办学方针为“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其培养目标的“应用型”、“技术型”决定了教学方法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因此,在实施过程中,完善了教学大纲,重新制定了教学计划,在总学时不变的情况下适当增加了实训学时,加强学生实践技能训练。在实训教学中,摈弃了学生看电教视频、老师单独演示等形式,充分利用中医教研室的教师资源、组织学生小额分组实训;采用老师示范、学生训练、逐个指导的教学方法。增加两周中医毕业临床实习,让学生了解中医望、闻、问、切的诊疗特点,培养学生临证实践能力。

3突出中医的人文特征,培养学生职业素养

中医学很早就运用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研究方法,以广阔的视野,跨领域、多学科渗透,相互为用,体现了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完美统一,蕴含着深厚的科学内涵。中医独特的认知视角与其哲学理念及人文精神,充满了人本意识和人文关怀。《中医学》中知识广泛,既需要有古代哲学、古典文学的积淀,又涉及现代医学的预防医学、医学心理学、环境医学、社会医学及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等。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突出中医学的人文特点,旁征博引、融会贯通,提高学生学习中医的兴趣;引导学生泛览相关知识,可以拓宽学生视野,让学生在学习不同学科时相互渗透,促进理解,从而激发学生创新思路,提高学生职业素养。

4制定科学的质量评价体系

篇7

【关键词】 多元化教学法;《中医基础理论》;中医教育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专业课程体系的主干课程,是学生后续学习《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以及临床各科的重要基础。然而,多年来,《中医基础理论》的教学一直存在内容抽象深奥,教学方法、手段单一等问题,极大地影响了其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为此,笔者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采用多元化教学法,以问卷调查的方式评价其教学效果。

1 研究方法

1.1 教学对象

选取2007级本校统招的中医专业本科学生40人。

1.2 教学内容

选用教材为孙广仁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中医基础理论》(2004年)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1.3 教学方法

针对《中医基础理论》不同章节的特点,在以课堂教授为主的前提下,对相应章节增加实验教学内容。具体的实施过程包括以下几点。

1.3.1 PBL教学法

本法是指以问题为基础、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的小组讨论及自学的教学模式,是一个注重理解和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本法强调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己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和技能,可有效地促进学生自学、综合分析以及独立工作能力的提高,加强学生把理论学习与实践工作有机结合起来的观念。在脏腑关系、精气血津液神关系章节增加此实验教学法,课时为4学时。

1.3.2 案例教学法

本法是通过对一个具体教育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境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是新旧知识衔接的桥梁,同时又能锻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在藏象、病因、病机等章节增加此实验教学法,课时为5学时。

1.3.3 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法

针对课程不同部分各自的特点,选择性采用观看录像、网络教学等现代教育技术,使抽象的理论直观化。在藏象、经络、病因等章节增加此实验教学法,课时为4学时。

1.3.4 寓教于乐教学法

本法是采取灵活多样的辅助教学活动,举办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竞赛,在期中测验进行,由课代表、学习委员组织全班学生按宿舍分成8个竞赛组,通过必答题、抢答题等竞赛形式进行,既可以复习专业知识,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协作精神,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判断、反应速度,使学生的应变能力及灵活运用知识的素质有所提高,课时为2学时。

1.4 教学法效果评价

教学结束后,用问卷形式调查学生对教学方法的意见和评价。调查量表内容主要包括学生对教学方法的认可程度、对教师教学效果的满意度,以及对教学方法的改进意见等,每位学生写出学习体会以及对教学方法的改进意见,对反馈信息分值进行统计学处理。

2 研究结果

本研究共发放调查问卷40份,收回40份。

2.1 对学习效果的评价

①对中医是否感兴趣(70%很感兴趣,30%较感兴趣);②专业思想是否巩固(37.5%很巩固,60.0%较巩固,2.5%不巩固);③愿意学好中医吗(90.0%很愿意,10.0%愿意);④适应大学的学习方式吗(15.0%很适应,77.5%较适应,7.5%不适应);⑤提高主动学习能力(27.5%提高很大,70.0%有所提高,2.5%没有提高);⑥对多元化教学法的满意度(60%很满意,40%较满意)。

2.2 对教学方法的认可程度

各种教学法对学习掌握基础理论知识的作用:PBL教学法(77.5%促进作用,12.5%不知道,10.0%没有作用);案例教学法(100%促进作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法(75.0%促进作用,17.5%不知道,7.5%没有作用);寓教于乐教学法(77.5%促进作用,12.5%不知道,10.0%没有作用)。

最喜欢的教学法(67.5%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17.5%案例教学法,5.0%课堂讲授法,5.0%PBL教学法;5.0%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法);认为教师采取什么教学法比较合理(85.0%多元化教学法,7.5%案例教学法,5.0%课堂讲授法,2.5%PBL教学法)。

2.3 对多元化教学方法的改进意见

没有学生提出反对意见,一致认为多元化教学方法很好,对提高学习兴趣和教学质量很有帮助,尤其是案例教学法最受欢迎,希望增加案例教学法的课时数。有的同学在学习体会中这样写道:“学习完《中医基础理论》,极大提高了我对中医学的兴趣,我觉得老师的教学方法很好,因为我的兴趣是从无到有的。”另有同学这样写道:“通过对《中医基础理论》的学习,使我对中医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和热爱,同时也对中医的未来坚定了信心。”

3 讨论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专业课程体系的主干课程,是研究中医学的哲学基础、思维方法以及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病理认识和养生防治等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然而,《中医基础理论》又是一门理解性、记忆性要求较高的学科。限于中医学发展的历史跨度较大,以及现代人文环境的影响,使得当代大学生在对《中医基础理论》的理解上,或者在如何正确学习《中医基础理论》的认识上易产生较大的偏差。在实际教学中,学生普遍感到该课程内容抽象,理论深奥,信息量大,学生难以深刻领会所学内容。《中医基础理论》作为一门通向临床等实践课程的桥梁,如何针对其特点,采用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使抽象的内容更形象具体,深奥的理论更浅显易懂,提高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兴趣,激发学生对专业的热爱,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习、发展中医学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是摆在广大教师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分析表明,多元化教学法的实施,主要取得以下几方面的教学效果。

3.1 激发学习兴趣

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既保证了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广泛性,又引导学生围绕问题独立思考,积极参与讨论,主动寻求答案,复习和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并将其应用于解释在实践中所碰到的疑问上,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意识。

3.2 巩固专业思想

多元化教学法可巩固学生的专业思想,提高学生的责任感和学习效率,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口头表达能力及协调合作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其他中医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3.3 活跃课堂氛围

多元化教学法是基于教学过程中“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以启发式教育和主动性学习为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传统的教学方法与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结合,将单纯的教师活动变成师生的共同活动,讲授、讨论、案例、录像、多媒体、知识竞赛等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突出能力和智力的培养,有效地活跃课堂氛围,加强师生互动。

3.4 提高学习能力

多元化教学法充分发挥各教学法的优势,教学相长,使学生从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进一步督促学生对重点、难点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对各种教学方法认可程度的调查,发现案例教学法最受欢迎,100%的学生认为此教学法对学习掌握基础理论知识有促进作用,许多学生建议增加案例教学法的课时数和教学内容。在调查教师采取什么教学法比较合理时,85.0%的学生认为多元化教学法比较合理,说明多元化教学法被大部分学生认可接受,并且希望以后其他的中医课程教学时能采用多元化教学法,以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自学能力和协作精神,提高学习效率。

篇8

预备势

本式通过对形体的调节,进而达到对心神的调节,可使身心放松,形正意充。舌抵上腭,俗称“搭鹊桥”,可以使任督二脉的经气更好地交通运行,同时有助于咀嚼肌以及牙根膜的放松,增强津液的分泌,从而达到填补肾脏津液的作用,以顾护人体真阴真阳。目视前方,可以使目不乱视而扰神,起到敛神的作用,使形、气、神三位一体,更快地进入练功的境界。

起势

两掌抬起,配合吸气,同时,微提踵,这样可以引导清气上行。两掌缓缓下按,呼气,落踵,同时两脚趾微抓地,可以引导浊气下降。抬掌按掌、提踵抓地等有节律的运动,可以改善练习者手足末端经气的流通,起到温煦手足的作用。按掌与托掌转换时的旋腕,可以刺激手三阴经、手三阳经的经穴,可达到通经活络、颐养心肺、疏导三焦的作用。

第一式 挽弓

扩胸展肩,松肩含胸,可以有效刺激内脏及拉伸颈肩部经脉,对于因经脉不利引起的肩部运动不适,有很好的预防与调治作用。左右顶髋可以使尾闾得到有效的活动,起到松尾闾的作用(松尾闾,古人视为练功的诀窍,一向是秘而不宣的)。同时也能对足太阳膀胱经进行牵拉刺激,中医认为足太阳膀胱经是人体抵御外邪的第一道防线,所以此经经气畅通对于提高人体抵抗力有很大的帮助。动作与呼吸的配合,有利于祛除胸闷、改善气喘等身体不适。

第二式 引背

两臂内旋、外旋,可以加强对神经、骨骼、肌肉、关节的刺激。中医理论认为有规律地旋臂,可以加强对手三阴、手三阳经脉上五腧穴的刺激。有利于加强心经、心包经、肺经和与其相表里的小肠经、三焦经、大肠经的经气的流通,因此起到强心益肺、润肠化结、通调三焦的作用。提踵、拱背,可使肩背部经脉得到充分牵拉,有利于经气的运行,可以改善肩背部的运动不适。还可以有规律的对两胁经脉进行牵拉,刺激并疏通肝胆两经经气,起到疏肝理气、调畅情志的作用。配合近视和远望可以加强眼部经脉气血的运行,可以预防和治疗眼部疾患。

第三式 凫浴

以腰为纽带动左右摆臂和转体,可以减少腰部脂肪的堆积,起到塑身作用。根据中医学理论知识,《黄帝内经?脉要精微论》:“腰者,肾之府。”明?赵献可在《医贯?十二官论》中说:“肾有二,精所舍也。形如豇豆,相并而曲附于脊。”肾的生理功能是藏精、主骨、生髓,为先天之本,生长发育之源;同时肾主水、主纳气,所以对腰部的锻炼可以达到益肾填精的目的。肾又主一身阴、阳之气,对维持脏腑阴阳的相对平衡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所以历代医学家、养生家十分注重对肾脏及肾经的调养。顶髋摆臂旋腰运动,还有利于经脉气血的运行,对肩、腰部运动不适有一定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第四式 龙登

两臂上举撑展,可以疏通三焦气机,通调三焦。中医学认为三焦为“孤府”,有通行元气,主持诸气,总司全身气机和气化功能。宗气和元气都是通过三焦而运行上下,《灵枢?营卫生会》“营出于中焦,卫出于下焦”。另外三焦还能通调水道,所以“三焦”通畅,有利于改善因水液代谢失常、气机失调等引起的身体不适。

提踵而立可刺激足三阳、足三阴经经气及足部各穴位,起到防治疾病的作用。提踵还可以对脚底进行自我按摩,对足部反射区进行刺激。《图解脚底按摩疗法》一书中介绍,左右脚底有很多反射区,其中各个脏腑器官都能在足底找到其反射区,对反射区的刺激可以对相应脏腑组织器官的疾病起到预防治疗的作用。提踵还可以发展小腿后肌群力量,拉长足底肌肉、韧带,提高人体平衡能力。伸展屈蹲,舒展全身,有利于改善颈、肩、腰、腿部的经气运行,对上述部位的运动不适有一定的调节和治疗作用。

第五式 鸟伸

以腰带动两臂向外摆动,幅度依次加大。这样不仅对肾起到按摩锻炼的作用,而且可以对上肢经脉进行牵拉刺激,使经气通畅,起到对颈、肩、肘部运动不适的防治作用。还可以对胸廓进行有规律的扩张,有助于舒胸畅气,利心肺之气,调和心肺功能,充分发挥“肺主一身之气”的功能。胸中宗气充沛,则全身之气充沛,全身气机升降协调,脏腑气化功能正常,使整个机能状态得以向有利的方面发展。同时对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有一定的预防治疗作用。

身体前俯,两掌下按,目视前方;下颌内收,颈椎、胸椎、腰椎节节蠕动。这样可以对督脉、足太阳经两条经脉上的穴位及夹脊穴进行刺激,而有效的锻炼了肾和膀胱,使其气血激荡,经络疏通,起到养生和对心肺、胃肠道、腰腹疾病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第六式 引腹

两臂有规律的内旋外展,能畅通手三阴经与手三阳经,有助于强心益肺,通调三焦,润肠化结;有利于对肩、肘、手部运动不适的预防与调治。右腿微屈膝,左髋向左顶出;左腿微屈膝,右髋向右顶出,可以刺激内脏及腿部外侧经脉:如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等,可消除消化不良、腹部胀气、两胁不适等相应脏腑出现的病证。

一掌在头顶掌心向上,一掌在髋部掌心向下,这样充分牵拉腹腔,可刺激脾脏经络,达到健脾和胃的作用。足太阴脾经主要循行在胸、腹部,是脾脏外在的反应线。通过此动作导引,可反复刺激脾经,疏通经络,增强脾主统血、主运化的功能,使脾脏能有效的把食物中的精华物质转化为气血津液,通过心肺送至全身脏腑组织,以供人体生命活动之需。对因脾脏功能失常而带来的疾患进行防治。

第七式 鸱视

篇9

1、中医学的教学现状

1.1目前各西医院校一般都存在着课时少、内容多、教学难度大的问题,这几乎成了中医学教学的瓶颈。现行的《中医学》教材包含了中医学的基础理论、诊断、中药、方剂、针灸及中医内、外、妇、儿等多门学科,几乎是中医专业课的浓缩版,这些课程中医专业的学生至少要学700多学时,而在我校临床医学专业的学时仅为51,其教学内容之多,任务之重,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1.2中医学课程安排在第三学年,也就是西医各门基础理论课程之后,和西医的内、外学科同时进行,这时的学生已具有较系统的西医理论知识,习惯于用人体解剖和生理、生化的知识来解释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很容易因为先入为主的原因对中医学产生抵触心理,难以理解几乎是完全不同的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等中医理论;并且西医课程多,分量重,使得学生必须投入很大一部分精力,从而挤占了中医课学习时间。

1.3再有就是教师和学生对本门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认为西医院校学生学习中医学用处不大,因此教师存在教学方法陈旧、单一,多采用全部为理论内容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就学生而言,虽然一部分学生认为中医在一些疾病的治疗上效果不错,特别是一些西医疗效不好而中医疗效卓著的疾病,或者在养生保健方面值得提倡,意识到中西医可以优势互补因而对中医学有兴趣,但大部分学生对中医学缺乏认同感,上述各方面原因导致中医学教学质量不高,效果不理想。

2、中医学的教学意义

2.1通过对一些综合医院的门诊药房的了解,我们发现当前门诊使用中成药的概率,西医各科并不低于中医科,也就是说西医临床各级医生正在广泛地使用着中成药,这主要是因为他们认为中成药治疗疾病可以弥补西药的一些不足,成为西药的很好补充,中西药配合使用能够大大提高临床疗效。但是我们也同时发现,由于一些西医大夫中医知识不足,不能很好地对临床病症进行准确的辨证论治,这就难免有给病人用错药的时候,基于上述原因,在西医院校开设中医学这门课程让未来的西医专业人员在学习西医知识的同时,也兼学一定的中医知识是临床工作的实际需要使然,因而必须重视西医院校中医学的教学,为他们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准确使用中医药打下一个坚实基础。

2.2在西医院校开设中医学还是科学研究的需要。有研究结果表明在医学科研领域,有许多西医大夫正在从事中西医结合的科研工作,而西医工作者从事中西医结合科研工作,有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要懂得中医,因此,西医院校开设中医教学也是科研工作的需要,为今后有志于从事中西医结合科研工作的学生提供一个进一步学习研究和发展的平台。

3、中医学的教学方法

3.1首先是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教育家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任何一种学习,只有感兴趣了才能学好。通过认真备课,精心做好教学设计,包括安排授课计划、改进教学方法、制作多媒体课件,对课堂上可能会遇到的问题、使用的语言、肢体动作等环节都进行仔细琢磨,尤其是第一堂课非常关键,在绪论部分通过介绍一些发生在现实生活中的生动实例,告诉学生学习中医学的重要意义;通过介绍中医与西医的差异、各自的优势,中医在国外的发展状况,未来医学的发展趋势,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注重理论联系临床进行授课。任课教师要不断学习新知识,博览群书,提高理论水平,而且要加强临床实践,努力做到对中西医知识融会贯通并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这样讲起课来才会使课堂内容充实,气氛活跃,深受学生喜爱,产生很好的教学效果。

3.2积极开展教学手段改革:改变过去单一的满堂灌式的教学,努力提高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质量,通过动画、视频、音频、影像等多种媒体手段将临床上一些典型病例的诊治经过播放出来,把望闻问切四诊融于一典型病例之中,变抽象为具体,让学生更近距离的接触中医临床,增强教学的形象性、直观性和趣味性,弥补他们没有临床见习的缺憾,同时亦能调动学生听课的积极性;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积极开展网络教学,在学校网络教学综合平台上充实、完善中医学网络课程,丰富网络教学资源,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开展网络答疑、布置作业与网络指导学习、网络测试等,做好网络辅助教学工作,充分保障学生的课外学习,丰富了教学手段,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3.3大力推行教学方法改革:加强教学方法改革,采用基于问题学习(PBL)、基于案例学习(CBL)、团队导向学习(TBL)、引导式、交互式等教学方法。CBL教学可以让学生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案例体会证与证的区别,也可以通过案例的中西医对比将辨病论治和辨证论治结合起来,使学生易于接受和理解;在四诊、脏腑部分的教学中可以开展一定的PBL法教学,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PBL教学法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利于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学技能,能加强各学科间的联系,并避免学科间教学内容不必要的重复,密切师生同学间的关系,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指导思想;积极开展形成性评价,健全和完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在整个中医学授课过程中将课堂互动、课堂测验、实验报告、PBL教学、学习论文等对学生的学习水平的了解及时反馈给学生,让他们对自己的学习情况有个清醒的认识,通过对理论知识、实验操作、动手能力与应用能力等的考核,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积极参与实践、改善学习方法、增强团队意识与协作意识,使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提高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例,加强实践能力和科研意识培养,在授课过程中引用模拟门诊,模拟大夫接诊环节让学生们体验准医生的感觉;积极开展科研促进教学活动,让教师们在授课中带着自己的科研课题,吸引学生参与其中,体现"早临床"、"早科研"的人才培养模式。

篇10

1科学的导入法,激发学习兴趣

教育家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任何一种学习,只有感兴趣了,才能学好。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认真备课,精心作好教学设计、安排授课计划和制作多媒体课件,对课堂上要提出的问题、使用的语言、肢体动作等都精雕细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绪论”这一章的教学中,首先,从著名的医药学家治疗疾病的典型病案出发,引出中医学在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意义,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从不同历史阶段,中医学对我国人民健康所做出的贡献,谈到中医学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增强学生对中医药防治疾病的信心。

同时,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医学的影响,突出中医学的人文特色。中医学根植于我国优秀民族文化之中,深受我国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影响,具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双重性,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一些与中医学有关的中国传统哲学、中国医学史、中国古典文化及宗教信仰等相关的人文背景知识,使学生通过了解中医药与我国优秀文化的渊源,进一步加深对中医学理论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如在养生方面,除了讲授常用的药物保健外,还涉及到老子“无为”思想,提醒学生注意调摄自己的情绪,保持一种平常的心理,以达到情绪调畅,气机通顺,则百病无以生。

另外,结合中医学新的研究进展,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如应用实际病例,纠正对中药没有毒性的偏见,使学生重视中药的安全性评价研究,了解目前中药安全性评价的研究状况,引导学生对中医药研究的兴趣。

2突出教学重点,增强教学效果

由于西医院校中医课的教学时数少,教学内容多,使得教学重点突出,提高授课和学习效率显得尤为重要。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如果课堂上的教学内容过多,就会出现不仅授课的教师疲于讲授,什么都讲,什么都没讲透,而且学生也抓不住重点,什么都记,什么都没记牢的现象。所以,在讲课过程中十分强调重点内容,对重点内容详讲、细讲、反复讲,对次要内容,则以学生自学为主,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在有限的课时内的学习效率,而且提高了教师授课效率。如在“绪论”这一章的教学中,由于涉及中医学发展史一先秦、秦和汉代,晋、隋唐时期,宋、金、元时期,明、清时期,近代和现代等五个阶段的内容,但仅安排了一个学时的时间,所以,把重点放在介绍《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这三部书籍的内容及其意义上,使学生明白在中医学发展的历史中,这三部书籍分别奠定了中医学理论、药学和临床医学的基础,而且到目前为止,在指导中医药防治疾病方面,仍起着的非常重要的意义。

3丰富教学手段,变抽象为具体

    中医学是一门非常抽象的课程,如何使该门课程的内容生动化、形象化是讲好这门课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丰富的教学手段,将抽象的中医学基础理论,变的具体、生动,提高了学生的理解力和记忆力。例如:在“阴阳学说”这一节教学中,除了运用中医学常用的比类取像的方法外,还利用提问式教学、启发式教学和比较式教学,具体应用了多媒体课件、FLASH及实物等教学方法,从阴阳的起源、形成和运动,带来五行的变化,即之出现了万事万物的变化讲起,将抽象的阴阳概念形象化,具体化;在此基础上,列举临床病案,着重强调阴阳学说在中医学理论中的应用,使学生认识到该学说在中医基础理论中的重要意义,使抽象难懂的“阴阳学说”变的浅显易懂、生动有趣;提高了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增加了师生间的互动,活跃了课堂气氛;

    4针对不同对象,授课重点不同  

    在教学过程中,会经常遇到同时进行护理大专、五年制本科、八年制本、硕博连读等多轨道、不同层次的教学任务,所以,根据不同授课对象,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做到不同对象教学内容不同、教学重点不同、教学要求不同等四个不同。例如:对于护理大专这一轨道的教学,重点放在针灸学这一部分教学,要求学生重点掌握针灸学的相关内容,注重培养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对于七年制、八年制的研究生教学,则重点在于“四诊八纲、脏腑辨证”等内容,要求学生掌握四诊的内容以及脏腑的特性及功能,五脏的生理功能及证候的辨证施治等,要求学生学会运用中医孪理论分析和诊治疾病的能力。这样体现了护理教学以应用为主,而七年制、八年制的研究生教学则以中医诊断和治疗为主的不同教学理念。

5科学的学习法,提高学习效率

    对于一个具有一定西医理论基础的医学生而言,已习惯于用西医的思维方式,很多学生对于抽象难懂的中医理论,在学习之前就产生了为难情绪,为了帮助学生克服困难,交给他们科学的学习方法。要教会学生在学习中医学课程时,放弃西医的思维方式,应用中医理论去思考医学问题,如注重“证”在中医药诊治疾病中的应用,强调“证”的概念,有司“证”,用司“法”;抓住课前预习、认真听讲、及时复习、注意总结等四个环节;注重提高自学和用中医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我们专设“病案”两节课的教学,在这两节课的教学中,从实际病例的诊治过程出发,帮助学生培养运用中医理论分析、诊断和治疗疾病的能力。

经过长期的探索,我们实施了综合教学法,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中医学课堂教学质量显著提高,学生们反映良好。尽管在西医院校中医学教学中取得了一些经验,但如何对西医院校中医学教学进一步进行改革,使这门课的课堂教学变得易学、易懂、易记、易用,还需付出长期的、艰苦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