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人才培养调研方案范文
时间:2024-04-08 18:05: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青年人才培养调研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三集五大;青年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蔡廷(1979-),男,山东聊城人,山东电力集团公司聊城供电公司人力资源部,政工师;孟祥才(1971-),男,山东聊城人,山东电力集团公司聊城供电公司人力资源部,工程师。(山东 聊城 252000)
中图分类号:F272.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3-0016-02
企业发展关键在人,人才素质决定着企业发展的空间和高度,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年人才的素质是企业保持持续、高速、高质量发展的内在动力,决定着企业的明天和未来。随着国家电网公司“三集五大”体系建设的快速推进,电网格局和功能定位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供电企业组织架构、管理模式、运行机制、工作流程等发生重大变革,对人才队伍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如何建立一支适应新体系的青年人才队伍已成为供电企业研究的重要课题。聊城供电公司按照人、财、物集约化应用和“五大”体系建设需求,进行人才队伍现状分析,从人才发展目标定位、培养模式、过程管控和评价提升等方面入手,对原有青年人才培养模式和流程进行梳理,制定青年员工成长成才培养实施方案,初步形成“三集五大”体系青年人才阶梯跟踪培养模式。
一、现状分析
在“三集五大”体系建设初期,聊城供电公司便遵循立足当前、面向未来、适度超前的原则,着手从学历专业、岗位类型、业绩成果等方面,对2007年至2011年市县公司新入职员工423人进行现状调研和岗位匹配度分析。分析认为目前在青年人才培养方面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
1.缺乏自身发展规划,无明确的发展目标
部分青年员工不能及时适应从学生到员工的角色转变,自我定位不明,缺乏或没有制定自身发展规划,不能较快融入企业。在企业集中的入职培训、集中培训后便进入无方向、无目标状态,专业学习内容不明确,措施不具体,学习实践不深入,自身能力素质提升较慢。
2.员工自我提升、主动培训意识不强
部分青年员工缺乏岗位成才意识,不能真正做到扎根基层,学习的主动性不强,效果不好,被动接受培训多,主动获取知识少,学习的广度和深度不够,参与科技攻关、技术创新等工作较少,理论知识得不到实践应用。部分青年员工存在浮躁情绪,眼高手低,急于走上机关管理岗位。
3.评价、考核机制不健全,青年员工培养系统性不强
现有培训机制,存在“三多、三少”问题,即对青年员工的理论培训多、创新实践少,集中培训多、自我规划少,单一岗位培训多、多岗位锻炼少,未对青年员工进行长时期、系统性跟踪培训,未建立有效的培养、评价、激励一体化工作机制。
4.培养效果不明显,存在“两头薄弱”的问题
在调查的423人中,仅有67人参与了近3年的技术攻关或QC竞赛,仅占技术攻关、QC参与人员的14.5%,新员工取得的科技成果数量与其所具备的理论知识不成正比。工作创新人才、一线优秀操作技能人才依然薄弱,部分岗位人才培养效果不明显,青年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储备不足。
二、解决方案
针对青年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公司以服务于企业长远发展和员工成长为出发点,以近三年新入职青年员工为重点培养对象,确定三年培养期,从思想引导、职业生涯规划、长短期目标制定、培训实践措施和评价考核机制等方面逐期制定培养方案。
1.统一规划、分期实施
公司将青年员工培养纳入公司人才工作整体规划,认真分析青年员工的职业观、价值观、成长特点及需求,结合企业实际,统筹规划青年员工培养进程,为每年新入职青年员工制订统一的三年培养规划,针对青年员工在企业中的不同阶段、不同角色的不同需求确定了岗前教育期、岗位认知期、业务学习期和素质提升期,分期落实培训措施,使青年员工明确自己的工作职责和能力差距,自觉主动参与到公司培训中来。
2.落实责任、统筹推进
建立由人力资源部、团委、专业部室(发展策划部、运维检修部等)与基层用人单位组成的培养实施机构,发挥专业部门资源优势,强化专业培训和创新实践,多部门协同推进青年员工培养工作。
人力资源部为青年员工培养归口管理部门,具体负责拟定青年员工培养方案,制定岗前培训、技能培训、轮岗见习阶段培养计划,督导计划落实。按时进行青年员工综合素质测试,开展跟踪培养,做好员工培养管理工作。
团委负责青年员工思想教育引导、作风建设和典型选树,定期举办青年学术或成长管理论坛,开展多种形式的演讲、建功竞赛和文体娱乐活动,鼓励和营造青年员工积极向上、奋发作为的浓厚氛围。
专业部室负责青年员工培养专业技术辅导,按照各阶段培训计划具体承担相关专业授课任务,重点是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培训,负责公司级青年员工考试技术支持。
基层用人单位为青年员工培养责任部门,负责制定本单位青年员工培养方案,根据岗位需求和青年员工成长特点,按阶段确定相关工种基础、专业和相关知识技能要求,明确培训标准和培训师资,编制下发年度、月度培训计划,指导班组制定半月培训计划、员工制定周培训计划,并负责培训计划实施督导,组织培训效果评估和改进工作。
3.跟踪培养、综合评价
紧紧围绕“三集五大”体系建设,以提高青年员工的技术实践能力、岗位适应能力和持续学习能力为重点,帮助青年员工制定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进行阶梯培训和跟踪培养。同时,强化组织引导与培养职责,积极推进青年员工培养、使用、考核、激励机制创新,建立学分评价、综合评价和激励考核机制,增强青年员工成长成才的内动力,为青年员工成长成才搭建平台。
三、探索实践
经多层次、多专业研讨,公司确定新入职青年员工三年后应达到的发展目标,即对公司企业文化具有高度的认同感,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专业知识与技能初步达到相关专业技师技术等级,成为所在单位和部门的业务骨干或学科带头人;在技术革新、QC活动、管理创新、课题研究、竞赛调考等方面有所建树。
1.岗前教育期注重思想引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观
新员工社会阅历浅,工作实践少,对新岗位、新环境的适应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公司从思想引导、文化熏陶、理性感知三个方面入手,对青年员工开展公司概况、企业文化、工作流程、规章制度、安全知识、行为礼仪等知识培训,同时穿插座谈交流、先模访谈、专题讲座等活动,让青年员工对公司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在较短时间内营造一种归属感,引导青年员工积极调整心态、规范行为,加快融入公司企业文化,树立与公司价值观一致的价值取向。
2.岗位认知期注重融入企业,实现“学生兵”到“企业人”的转变
组织青年员工学习岗位说明书,了解岗位工作职责和能力素质需求,熟悉相关制度和工作业务流程,组织技术人才与青年员工座谈交流,明确岗位工作技术特点和自身努力方向。分专业进行电力生产、营销等岗位知识培训,使其较快、较全面的感知电力生产、服务全过程,尽快适应新岗位、新环境。同时,结合学历专业,帮助青年员工初步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明确三年后自身素质能力提升目标,加快从学校到职场的转变。
3.业务学习期注重技能培训,建立公司、基层单位、班组三级联动培训平台
公司着眼于新员工素质提升,建立了公司、部门(单位)、班组三级联动的育人管理机制。公司层面注重思想引导,定期召开员工座谈会、交流会,了解员工思想倾向和实际需求,帮助员工修订、完善职业生涯规划。基层单位侧重综合素质培养,建立了工作档案,以岗位工作标准和技术标准、工艺流程、专项工器具的使用和设备工作原理及操作等为重点,加强专业培训,定期分析员工行为特点和思想状况,有针对性的改进管理培训中的方法和措施。班组教育重技能,采取岗位自学、师带徒、现场培训、专题讲座等综合培养方式,同时注意做到“三突出”,即突出实践应用、突出技能培训、突出经验积累,导师手把手帮带新员工熟悉业务流程、掌握岗位技术、提高应用能力。期满转正组织进行新员工答辩和实际操作,保证了业务学习期青年员工的培训效果。
4.素质提升期注重能力教育,实现专业人才到复合型人才的升华
公司改变“自上而下”的教培模式,从青年员工工作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出发“自下而上”搞培训,员工将自身实际情况和岗位说明书进行匹配度分析,找出与岗位要求的差距和不足,填写培训需求计划,纳入公司年度培训计划,计划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更强。采取脱产培训、反事故演习、事故预想、QC活动、课题研究、管理创新、科技攻关等方式,青年员工独立或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其中,在实际工作中深入了解工作内容及相关要求,熟练运用所学知识、方法和技能,全面熟悉工作流程,增强团队协作意识,提升岗位胜任能力。同时,公司注重丰富培训内容,提升培训效果。结合全面创先争优活动开展了“创先争优·青年建功擂台赛”,组织了“降本增效、青年争先”和“我为重点工程作贡献”等主题活动,积极引导青年员工开展课题攻关、技术革新、创新创效等实践活动,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岗位练兵、科技创新、增收节支、特色活动等十个方面制定考评标准,每月产生擂主单位,评选表彰建功竞赛明星,用明星的光环激励青年员工奋力争先。
5.跟踪培养、动态评价,实现青年人才阶梯培养闭环管理
培训过程中责任部门、单位明确专人负责跟踪管理,保证培训实施的每一个环节落实到位;适时对培训效果进行考评,充分了解青年员工的岗位表现;对考评结果及时反馈,有效激发青年员工的成长动力。用人单位每半月组织一次青年员工个人考评,主要采用技术问答、理论考试、实践(模拟)操作等方式,对青年员工素质能力提升情况进行检验;每季度组织集中理论考试和技能测试,考评情况列入青年员工积分评价表,作为阶段性评价依据。
青年员工评价采取学分评价和综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培训期内实行学分制,由考试学分、评价学分和奖惩学分三部分加权计算。考试学分是青年员工完成相应规定课程学习,通过理论考试、技能测试成绩折算相应学分;评价学分是根据青年员工日常表现,通过行为、能力、质量、态度等方面综合获得的相应学分;奖惩学分是指青年员工在各级、各类竞赛(调考)中获奖,获得各级荣誉以及在科技创新、课题研究等方面取得成绩获得相应加分,出现违章、违纪行为或重大工作差错等给予相应扣分。加强人才培养机制建设,健全了培训、考核、使用、待遇相结合的激励机制。每阶段培训结束后进行评估,强化培养效果转化,并进行综合排名,奖优罚劣,对不合格人员推迟转正或绩效考核。按照参与培养的青年员工比例对综合成绩排名前20%的员工及其导师进行表彰,将优秀青年员工列入公司后备人才库,进行定向跟踪培养,及时掌握优秀青年员工的成长动态,适时提供成长帮助。三年培养周期结束,对青年员工进行岗位适应性综合评价,根据青年员工三年来的综合信息进行客观分析,引导青年员工正确评价自己、定位自己,科学修订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帮助青年员工各知其位、各得其所、各展其能,沿着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快速成长,实现个人发展与公司发展的协调统一。
通过实施青年人才跟踪培养,聊城供电公司以点带面,增强了公司全体员工的学习热情,员工岗位成才、岗位建功热情高涨,形成了“想干事者有机会、能干事者有舞台、干成事者有地位”的良好导向,激发了员工学技术、比贡献、当典型的工作热情,为“三集五大”体系建设做好了人才储备。
篇2
我院是一所具有60年院龄的二级甲等医院,目前有职工380人,其中专业技术占80%,专业技术人员是医院发展的主要力量。医院的发展离不开人才,人才是医院发展的命脉,“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如何培养人才,加强人才梯队建设,是医院管理者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医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程。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形势下,人才的梯队的建设是提高医院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主要保证。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选拔、培养和使用人才。
1 根据医院总体发展需求长期规划人才队伍建设
1.1 逐年从医学院校招聘优秀毕业生,给各学科增添新鲜血液,形成年龄、学识、技术多方面的人才层次,,逐步形成良性的梯队。
1.2 中青年人才的选拔,为保证学科可持续发展,各专业学科中的30―40岁的中青年正是作为学科带头人培养的黄金时段。医院统一考核,建立人才库,有计划的合理培养,匹配到各专业学科,再从技术能力,管理才华等多方面打造,使他们成为德才兼备的优秀学科接班人和带头人。首先要求这些骨干力量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具有坚实的专业基础识,在学科内勇于创新和充分的想象力。其次要具备上乘的文化素养,具有一定的社会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亲和力、凝聚力、准确的判断力和与人协作能力,让他们具有带领团队的潜能,营造良好医患关系和同事关系的和谐使者心态。再者还需要培养专业技术骨干具备高尚的品质和职业道德,培养他们强烈爱国主义精神和事业心,与此同时有责任感和使命感。对待工作严谨且勤奋敬业,培养他们具有终身追求先进技术的恒心。
2 建立人才激励机制,注重人才培养方法
2.1 要加快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建立高水平、高素质的专业队伍,需要做到基础教育经常化,在职教育系统化,实行培养人才多样化。
2.1.1 培养方案设置要有加大投入来保证,培养人才是医院人才队伍建设的前提,这个系统工程的实施和完成需要离不开加大智力投资的财力保证,更需要起决定性作用的专业技术人员的自身努力。
2.1.2 还得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采取多种形式,利用派出去请进来等方法,近年来我院派出去中青年专业技术人员到三级医院进修学习,还利用各种学术交流会议,研讨会,不仅提高了专业技术水平,也提升了各级技术干部管理能力。请进来的方法在我院也有明显成效,近几年我院先后与多家三级医院合作,引进骨科专家来院当业务院长,培养了一批骨科骨干,还完成了几项科研成果;财务专家来院担任副院长分管财务和行政院长,带出一批财务及管理人才;与安徽省神经病学研究所合作,常年派专家来院座诊、讲课、查房、调研。实践证明,多学科的专家来院指导临床工作,开学术会议,使我院学科发展突飞猛进。
2.2 通过继续教育培养人才:继续教育是毕业后以学习新理论,新知识、新业务技术和新方法的主要途径,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知识更新的速度加快,医护工作者不仅要有较深的医学专业知识,还要有广泛的学科知识,理论与实际的结合,需要强抓三基的技能培训,还鼓励专业人员进行学历提高教育
2.3 营造良好的人才成长环境:在社会强调人才是第一生产力的大环境下,人才的成长既需要他自身的努力更需要客观环境的配合,建立可行的激励机制,还要在临床科研、后勤医院文化、学术氛围的软件保证,给优秀人才一个宽松和谐的工作条件和比较优裕的生活环境,让优秀人才在公开、公正、公平的条件下大量涌现,为人才培养建立绿色通道,破除论资排辈,让品质优秀的中青年人才走上合适的岗位。
3 政策倾斜注重多方面培养人才
3.1 在使用中培养,为积极做好人才培养,充分发挥中青年人才能力,医院将一些有才华,积极肯干的医疗骨干选拔到科室负责人的岗位上.在政治上关心他们,大胆提拔推荐到相应的业务领导岗位上任职,并在晋升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在学术交流进修专业等方面给予侧重,为培养业务骨干创造条件,尽力提供平台促进人才成长,在科教研项目申请、成果申报、设备购置、职称评聘和外出培训等方面优先安排考虑.使他们能在其位,尽其职,扬其长,创其业,更好的发挥其才智,创造财富.
3.2 坚持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并重:医院管理也是一门科学,在注重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的同时,把管理人才的培养也纳入医院人才培养的的规划中,搞好医院管理人才的培养,造就一支能够担当重任的,具有较高素质掌握现代管理理论的队伍,以适应新形势和现代管理, 以医院进行科学管理,是促进医院发展的又一保障.
3.3 培养人才的科教研多重能力:医院是以医疗为主体,但是选拔优秀人才时,不能只重视医疗,还应反教学和科研纳入重要系列,科研与临床是医院互相促进,不可分割的,只重视临床不注重科研的医生只能是民间医生方式的医药工匠,而不能跟踪医药科学是新月异的步伐,更无法丫在医药科学的制高点[1],医院的科教研水平应是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影响因素,两者应处于正相关系[2],实施科教研兴院可以推动医院学科建设,加强人才培养,提高 医院诊疗水平,提高医院管理能力,促进医院内涵发展,从而提升医院核心竞争力,加快医院良性发展.
总之,“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人才是医院求生存谋发展的“源头活水”,医院的生气活力关键是要培养人才,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的、高水平的人才队伍,也是医院增强竞争优势和实力实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参考文献
[1] 史俏蓉,吕玉波,黄慧玲等,构建高素质人才队伍、提升医院品牌的策略,中国医院管理,2008,28(4):44
篇3
关键词:重点实验室;本科生;开放模式;探索与实践
作者简介:李盛(1980-),男,内蒙古集宁人,长沙理工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讲师。(湖南 长沙 41000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校土木类重点实验室面向本科生开放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长沙理工大学国家工程实验室为例”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4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2-0186-02
高校重点实验室在近几年发展较快,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的数量大幅增加,但目前关于高校重点实验室向本科生开放模式方面的研究仍处在较落后的水平,高校重点实验室基本上不面向本科生开放,与本科教学和本科生的人才培养几乎完全脱节,可供借鉴的具可操作性的重点实验室面向本科生开放的模式与体系很少。
一、高校重点实验室向本科生开放的意义
高校重点实验室是区域性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科技基础设施之一,是人才培养和开展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1,2]近年来,各高校重点实验室的大型仪器设备逐渐增多,原有的开放共享机制与管理模式已无法适应实验室发展的新需要,尤其是高校重点实验室不像企业实验室,普遍存在开放程度不够的现象,加上高校一些重点实验室尚未认识到开放的重要性,对外开放还没有成为其在发展中的一种自身需求,而是迫于达到实验室评估指标的不得已行为。因此长期以来,高校重点实验室主要是为科研和培养硕士、博士等高层次人才服务,基本上不面向本科生开放,与本科教学和本科生的人才培养几乎完全脱节。本科生未能享受到重点实验室的优势资源,人才培养仍停留在教学实验室,人才培养过程中无法体现出资源优势,与高校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有一定的差距。通过调研可知,高校在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本科生缺乏真正接触和参与高水平科研机会是普遍存在的问题,重点实验室面向本科生开放能有效破解这一瓶颈。
为将重点实验室建成真正代表高校学术水平与管理水平的科学研究基地、人才培养基地和学术交流中心,让本科生充分享受学校的实验资源,在本科期间就能具备一定的研究与创新能力,需探索适应本科生创新型人才培养需求的重点实验室开放模式,提出系统和具有可操作性的重点实验室面向本科生开放的模式与体系,并在工作中进行实践和完善。
二、高校重点实验室开放模式的现状分析
高校重点实验室在近几年发展较快,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的数量大幅增加,但目前关于高校重点实验室向本科生开放模式方面的研究仍处在较落后的水平,现有研究水平已无法满足高校重点实验室向本科生开放的发展需求。
通过调研及文献查阅可知,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重点实验室对本科生均有一定的开放政策,但开放程度不够,或是主动开放的程度不够,重点院校的重点实验室对本科生开放现状较一般院校情况略好。此外,重点实验室自身的开放水平与管理水平不高,也制约了重点实验室向大多数本科生开放的发展需要。调研中也发现,目前各高校已充分认识到了在办学过程中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但要推进教学和科研的有机结合,加强对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就需要把重点实验室向本科生开放以作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利用重点实验室的人才优势和设备资源优势,采取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方式,开阔学生眼界,培养创新人才,满足大众教育背景下精英教育的需要。
目前关于高校教学实验室开放模式的研究较多,高校对重点实验室面向本科生开放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够,对高校重点实验室开放模式的研究也较少。[3]有高校重点实验面向本科生开放模式方面的研究,但不够系统也不成体系;[4]有设备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方面的研究,但针对性不够,也不具可操作性。[5,6]目前缺乏针对适应本科生创新型人才培养需求的重点实验室自身开放与管理模式的相关研究,需研究和改革重点实验室的开放与管理模式;缺乏本科生在重点实验室参与教师科研项目政策与措施方面的研究,需改革重点实验室的运行与管理机制,制定相关的鼓励和限制政策;目前也没有关于重点实验室面向本科生开设实验选修课程的相关研究,需研究开设实验选修课程的实施方案,需提出具体可行的方案,并先进行试点再根据试点情况完善和修订实施方案,然后再正式开始实施。
综上所述,要以将重点实验室建成真正代表高校学术水平与管理水平的科学研究基地、人才培养基地和学术交流中心为目标,探索适应本科生创新型人才培养需求的重点实验室自身开放与管理模式,研究重点实验室面向本科生的开放模式,并在工作中进行实践和完善。
三、高校重点实验室向本科生开放的实施方式
以全面提升高校重点实验室的开放水平、促进实践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本科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为目标,需探索适应本科生创新型人才培养需求的重点实验室开放模式,提出系统和具可操作性的重点实验室面向本科生开放的模式与体系,并在工作中进行实践和完善。
工作中要注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以实现重点实验室向本科生开放:建立适应本科生创新型人才培养需求的重点实验室自身开放与管理模式,提升高校重点实验室的开放水平;探索重点实验室逐步向本科生开放的模式与体系,推动重点实验室向本科生开放;制定研究本科生在重点实验室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的政策与措施,提高本科生的创新与研究能力;制定重点实验室向本科生开放选修课程的具体实施方案,并进行实践,深入促进实践教学改革。
1.建立适应本科生创新型人才培养需求的重点实验室自身开放与管理模式
(1)建设仪器设备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大型仪器设备资源共享平台,平台采用网络结构,分实验预定系统、仪器使用与资源信息系统、技术与管理培训系统等部分,通过校园网实现设备的网络化开放与管理。学生可直接从网上申请和预定实验,实时查询共享平台上设备的功能、运转好坏、使用情况等,也可从网上学习和了解设备的研究领域与操作方法;积极开展交叉学科的合作交流,最大程度地开发和利用已有设备,必要时对已有设备的功能进行二次开发。
(2)积极开展学科的合作交流。积极邀请国内外高水平专家学者来讲学和做课题研究,鼓励本科生到实验室听专家学者的讲学并和专家交流。[7]通过努力使本科生能自发通过开放平台了解重点实验室的先进设备和研究工作,并主动来实验室学习和交流。
(3)实现重点实验开放与联合相结合,促进人员的流动和学术思想的交流。首先,鼓励本室研究人员特别是青年人与外单位知名教授联合申报开放课题,对于完全由外单位申请的开放课题,采取让正在从事与其课题相近研究工作的青年人充当联系人的方式,随时关注其课题的进展,达到培养青年学术骨干、提高本实验室学术水平的目的。其次,开放与联合相结合,创造一种适宜开展合作与交流的良好环境。支持有创新学术思想的研究者与本实验室联合申请课题,从而实现实验室的开放共用,促进人才的流动和学术思想的交流。建立一支知识结构、年龄结构比较合理的高水平人才队伍,为不断提高该队伍在国内国际的科研竞争力,积极邀请引进国内外高水平专家学者来讲学,鼓励在职研究人员进修,吸引校内外大批研究人员来实验室做课题研究。
(4)加强开放基金资助与管理力度。加大开放基金的资助力度和范围,并对开放研究基金项目进行科学、系统的管理,[8]使开放研究基金项目符合国家的建设,适应时代的发展。
2.建立重点实验室逐步向本科生开放的模式与体系
通过向参加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校学生科技立项等学科竞赛的本科学生开放重点实验室,改革重点实验室的开放与管理模式,探索重点实验室逐步向本科生开放的模式与体系,实现重点实验室向更多本科学生开放,培养本科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科研素质,促进高校的实践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和竞争力。
3.本科生在重点实验室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的政策与措施
改革重点实验室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制定相关的鼓励和限制政策,要求在重点实验室开展科研的教师(科研人员)必须吸纳一定数量的本科生参与项目研究,并作为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可将参与研究的内容申报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校学生科技立项等。对立项成功或取得成果奖励的在实验设备使用上给予相关指导教师一定的优先或优惠(部分收费设备)政策。
4.面向本科生开设实验选修课程的实施方案
根据前面的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提出面向本科生开设实验选修课程的课程名称与内容、考核方法、培养方案等,开设对象为相关专业的大二、大三学生,具体由设备负责人对部分大型精密设备的原理、实验内容、研究领域、操作方法等进行课堂和现场讲授,并结合科研项目给学生一定的实践机会,也可由来重点实验室交流的专家学者对与实验室研究领域相关的学术前沿以讲座形式向本科生进行集中讲授。通过向相关主管部门申请,在卓越班或重点班先进行试点,通过试点情况完善和修订实施方案,然后再正式开始实施。实现重点实验室对本科生的开放从以小组为单位上升到以班级为单位。
四、结语
通过建立适应本科生创新型人才培养需求的重点实验室自身开放与管理模式,建立重点实验室逐步向本科生开放的模式与体系,制定本科生在重点实验室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的政策与措施,制定重点实验室向本科生开放选修课程的实施方案,并在工作中进行实践。可使高校重点实验室能更好地面向本科生开放,能全面提升高校土木类重点实验室的开放水平、促进实践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本科生的创新与研究能力。
参考文献:
[1]窦娟,高喜才,伍永平,等.重点实验室开放实验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技术与创新管理,2008,(5):450-453.
[2]尹香菊,钱洪伟.开放性实验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以河南省生物遗迹与成矿过程重点实验室开放为例[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1,(7):136-138.
[3]王光第,付强.对开放式实验教学的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
2009,(12):115-116.
[4]高居荣,李圣福,樊广华,等.提高重点实验室开放使用效益的实践与探索[J].实验室科学,2010,(13):139-140.
[5]黄熙岱.高校实验室仪器设备存在问题及其对策[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7):19-21.
[6]林明河.高校实验室建设与仪器设备管理工作的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24(1):5-7.
篇4
(一)前期建设阶段
该阶段自1995至2003年。1994年内蒙古财经大学招收第一届保险学专业(专科)学生,1995年《人身保险学》课程作为保险专业主干课程开设。在此期间,该课程同时作为金融专业学生的专业选修课开设。当时只有一名主讲教师、一本教科书和一本教案,课程建设开始起步。
(二)不断完善阶段
2004年经教育部批准内蒙古财经学院成立保险学本科专业并开始招生,以此为开端,课程建设迎来了不断完善阶段。经过课程组多年的探索,该课程的建设得到不断加强,课程建设规划情况主要集中在6个方面:
1.组织人员,形成团队自2004年设立保险本科专业以来,在学校和学院的大力支持下,《人身保险学》课程组目前已经发展成为一支以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主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合理的教学队伍。团队成员的专业背景充分融合了保险学、经济学、统计学等交叉学科,各成员均具有较深的保险专业及相关学科理论功底、洞悉保险理论和应用的发展前沿知识,具备承担人身保险学授课任务和科研课题的能力。《人身保险学》课程教学小组共有5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3人,助教1人;博士2人、硕士3人,形成了一个结构合理的课程教学梯队。从学缘结构上,课程组教师分别毕业于中央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国内知名学府,有较好的专业背景。从年龄结构上,课程组成员年龄结构为30-40岁4人、40-45岁1人,是一支富有朝气和活力的教学队伍。
2.紧跟政策和形势,完善教学内容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的知识载体,是进行教学的基本工具,更是培养人才的重要保证。所以,课程组在选取教材的时候,充分考虑到了所选教材的权威性、针对性和时代性,优先采用国家规划教材(教育部、保监会推荐教材)张洪涛、庄作瑾主编的《人身保险》。同时,选择国外经典教材作为补充材料推荐给学生。在教学内容方面,课程组每学年都会根据政策与形式变化对教学内容做相应的调整,例如,当前延迟退休年龄成了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课程组在教学内容中增加《退休政策与养老保险》专题来探讨。
3.完善课程要件《人身保险学》课程在开课初期只有一本教科书和一本教案。经过20年的努力和探索,目前该课程有教学大纲、配套教学课件、教案、教学案例库、系列专题、习题库和无纸化试题库等课程要件齐备。
4.完善教学方法和手段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学练结合、学用结合,将理论教学、案例教学和实习教学等方法有机结合,形成了理论教学、案例教学和实习教学“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教学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教师讲授中大量运用启发式方法。实践性问题主要运用案例式方法。这可以使学生增强学习兴趣,提高感性认识,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和重视程度。例如,保险的基本原则、人寿保险理赔可以通过案例加以说明。在教学中增加实践环节,对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增强他们的动手能力和适应能力来讲都非常关键。根据课程实务性强的特点,将课程的相关内容(如人寿与健康保险的营销、条款分析、理赔等)安排在暑期实习中进一步学习检验。
5.加强校际交流2006年派一名青年教师赴中央财经大学做访问学者。2006年、2008年分别派一名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目前他们均以优异成绩毕业回到金融学院的教学与科研第一线。通过青年教师在国内知名高校学习和深造,课程组与这些学校建立并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
6.搭建实践桥梁,建立实习基地2014年5月,金融学院保险系与中国太平洋保险内蒙古分公司、百年人寿内蒙古分公司草拟了《保险行业产学研合作试点方案》,达成了合作意向。两家保险公司不仅可以为学生、教师提供调研和实习的便利,同时也可以选派管理人员为学生讲授寿险营销、保险经营管理等实务性较强的课程。通过与上述两家保险公司的合作,不仅解决了毕业生实习问题,通过实践环节可以进一步检验所学知识,而且也为培养年轻教师的实践经验提供了平台。总之,《人身保险学》课程的教学与研究起步较早,经过20年的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研究与管理、学生培养等方面形成了鲜明的课程优势与特色。本课程侧重人身保险领域,专业性强,同时兼顾职业化特色,在课程建设过程中注重理论性与实务操作性。本课程在区内同类课程中无论是开设时间还是从师资力量、社会影响来讲都是处于领先水平;从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分析,学生就业后能够很好地适应工作,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已有一批毕业生在保险公司管理层崭露头角。
二、《人身保险学》课程今后建设方向及思路
内蒙古财经大学以自治区区内生源为主,以少数民族教育为特色。因此,《人身保险学》课程立足实际,旨在使学生全面掌握开放经济条件下区域人身风险及人寿保险经营活动的原理和规律,同时注重蒙汉双语教学,为地方经济培养能够适应现代保险市场的风险管理与保险类民族人才。今后的课程建设紧紧围绕上述定位,同时结合保险行业发展需要,进一步调整和完善本课程教学体系,突出课程特色,力争将本课程建设成为具有较高的教学水准、拥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具有良好示范作用的精品课程。
(一)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团队整体水平
今后进一步加强教学队伍建设,在教学梯队人员学历水平、职称结构等方面全面加强,强化青年教师培养,提升整体教学团队的业务水平和科研水平。
1.建立完善可行的教师进修和出国访问长效机制通过国内或国外、短期或长期培训与进修提升本团队的教学水平,特别是科研实力。国内进修方面,定期或不定期选派教学科研后备人才到国内名牌学校进行期限长短不同(三个月至一年)的专题或系统学习,争取利用这种快速、有效的方式提升后备人才的教学与科研素养。国外访问机制方面,鼓励青年科研骨干到国外做访问学者,紧跟国际主流研究范式和方法,不断提升教学科研整体水平。
2.引进优秀人才,特别是具有国际化背景的青年人才
随着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程度的进一步加深,保险业竞争的加剧,保险业的发展无论是业务结构还是服务对象,都发生着深刻变化。面对全球化,适应变化的复合型保险类人才已经显得日趋稀缺化。为此,站在行业发展的高度,引进能够给课程教学团队带来新的范式冲击、具有国际化背景的青年人才,强化教学梯队的人才建设。
(二)注重课程建设,全面提升课程建设质量
随着我国保险服务业的迅速发展,商业保险逐步成为个人和家庭商业保障计划的主要承担者、企业发起的养老保障计划的重要提供者,《人身保险学》课程的开课率会越来越高,对任课教师的要求也会进一步提高。围绕保险学专业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结合国际保险市场发展趋势,体现现代经济社会人才需求特点,科学设计课程教学内容,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以精品课程建设为契机,全面提高课程建设质量。
(三)加大实践教学和创新教学的力度
今后进一步强化实训教学环节,扩展实训基地,加强实践教学的软硬件设施建设。根据《人身保险学》课程实务性强的特点,与《人身保险学》同一学期开设《保险实务》实验课,来配合讲授寿险公司业务经营流程。同时将课程的相关内容(如人寿与健康保险的营销、条款分析、理赔等)安排在“暑期实习”中进一步学习检验。同时将不断追踪学科前沿,紧跟行业发展步伐,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重视实验、实践性教学,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
(四)加强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鼓励教师从事教学研究和承担教改项目
积极参加教学改革与创新,着力打造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精品课程、双语课程改革、实训基地建设等教改项目。注重教材建设,根据社会和经济发展,及时更新、提高教材编写内容和编写质量;同时开放性引进国内外优秀教材和课程,逐步实现教材建设标准的国际化。
(五)加大与实体部门的联系,发挥实体部门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篇5
2017 年 2 月 8 日, SAP 大中华区召开会正式公布了2016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财报,公司第四季度实现了非常闪亮的业绩,并以年度云业务三位数和核心软件业务两位数的增长势态,实现了历史最佳财年,业绩再创新高。这也是 SAP 在大中华区连续第三年取得强劲的业务增长。
据披露,SAP2016年全球财务总收入220.7亿欧元,其中云租用和支持收入29.9亿欧元,云和软件收入184.3亿欧元。
凭借在助力客户实现商业价值、培养杰出本地人才和推动卓越运营等方面取得的突出成就,SAP大中华区荣膺董事会颁发的“2016 年度最佳大区奖”。大中华区成立于2013年底,是SAP所有独立大区中最年轻的一个。
作为一家全球领先的企业应用软件解决方案提供商,SAP大中华区之所以在2016年取得引以为傲的成绩,与其长远敏锐的战略眼光分不开,也离不开与之相伴的企业社会责任战略、包容与多元的企业文化。
将责任融入云端转型战略
“未来一切都会以云的形式加以部署。每一家公司现在都需要将自己转型成为由软件来驱动的公司,才能够更好地将人、物和业务联系起来。”SAP全球高级副总裁、SAP大中华区总裁纪秉盟 (Mark Gibbs)在会上明确表示。
诚然,很多企业和SAP一样都预见了数字化转型、云端是未来发展的大趋势。但是如何紧跟趋势,抓住市场机遇,是需要具有战略眼光的商业思维和判断的。
当把SAP的商业表现与企业社会责任表现结合起来分析时,不难发现两者是齐头并进、互促共进的,这有力诠释了企业责任竞争力发展模式。
2005 年9 月在“中欧企业社会责任2005(北京)国际论坛”上,本刊首次提出“企业责任竞争力”理念,到如今“企业责任竞争力”的理念得到了广泛应用。“企业责任竞争力”是指企业运用自身的专业优势解决社会、环境和员工等方面的问题,使得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同时,经济效益得以同步提升,即同时兼顾公平与效率。
当梳理2016年SAP大中华区的一系列行动时,不难发现其遵循的正是企业责任竞争力发展思维,主动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服务中国发展战略、行业发展需求、社会问题的解决等多个方面,才出现了如今多赢的局面。
第一,以中国战略需求指引公司发展方向。其实,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逐渐意识到,要赢在中国就必须根植中国。只有从中国战略发展需求出发,才能走对发展方向,不断开拓新的市场。
纪秉盟在当日主题演讲中表示,我们非常认真地研读了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也非常关注中国“一带一路”以及“中国制造2025”的发展战略,并且仔细考虑SAP可以做哪些工作支持中国政府这些倡议和战略的落地、实施。而要想实现在中国发展的目标,对中国的转型和发展做出贡献,就必须实现和中国本土的生态系统良好的互补和互动。在这方面SAP大中华区过去一年做得越来越好。
第二,以当前行业面临的问题为产品导向。正如纪秉盟所说,当前我国所有企业未来都要面临数字化转型的迫切需求。在这场变革中,由于中小企业面临着更大的冲击,如何变革其产品、商业模式以及所有支持流程,不只是技术难题,也是资金难题。而SAP大中华区在商业布局上,并没有将资金有限的中小企业排除在外,反而将其定位为潜在的重要目标市场,并坚信这是2017年SAP重要的业务方向之一。
在当天会上,SAP宣布本地数据中心现已正式启用,向中国客户提供四款基于云的解决方案,包括SAP Ariba、SAP Hybris Cloud for Customer、SAP Business ByDesign以及 SAP Cloud Platform。纪秉盟在介绍时表示,SAP Business ByDesign并不是SAP推出的全新的产品,但是这款解决方案被非常精益求精加以重新架构。现在它完全基于云,面向中小型企业提供ERP的解决方案和服务。这款软件另一个特点是,SAP想以中小型企业负担得起的价格为它们提供非常优质的服务,也就是说SAP Business ByDesign能为各地中小型企业提供世界一流的云的体验。
正因为SAP大中华区考虑到了我国中小企业在数字化转型中面临的困难,才专门打造了一套可行的解决方案。当然,我们更期待SAP大中华区发挥引领作用,牵头搭建行业生态圈,推动中国本土的大中小企业一起走向云端、实现转型。
第三,以解决社会需求为己任。2016年,SAP大中华区在企业社会责任领域上了一个新台阶――5年战略计划。SAP大中华区发挥自身的优势,结合当前中国对云端转型人才的需求,提出了具有战略规划性的企业社会责任计划。
2016年8月 25日,SAP中国宣布“青年责任梦想+”2020企业社会责任计划,开启全新里程。此计划通过与公益组织的合作,计划到2020年为30万中国青年人提升数字化技能并助其运用数字化手段来解决社会问题,这也是为中国企业转型云端培养专业人才。如此看来,未来几年,SAP的“青年责任梦想+”将对数字化转型和企业社会责任能力的提升Ю椿极的影响。
纪秉盟在该计划时表示,SAP致力于帮助中国社会实现数字化转型和社会的进步。青年一代是未来数字经济时代的领军人,我相信此次计划将深入帮助青年及女性企业家在互联网+的时代将数字技术转化为创新力量,并在企业社会责任实践中更上层楼。
正是因为从思利及人的角度出发,在中国经济发展速度放缓的趋势下,SAP大中华区却以创纪录业绩,完美收官2016。纪秉盟在主题演讲中也坦言,SAP不只是业务表现是行业的佼佼者,确定其引领地位的是,2016年还荣获了杰出雇主调研机构颁发的“中国最佳雇主”认证,以及被第一财经集团评为“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杰出企业”。
目前看来,未来SAP大中华区不仅要转型云端,更是秉承着“让世界运转更卓越,让人们生活更美好”的愿景,致力于成为有行业影响力、社会影响力的优秀企业公民。
以行动助力女性企业家转型
非常值得关注的是,SAP在5年企业社会责任计划中,不只是关注青年,还特意将目光投向女性企业企业家,向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捐赠100万元人民币启动“@她责任梦想”项目,针对600位青年女性企业家,启动包括青年女性企业家社会责任工作坊、青年女性企业家高峰论坛和培训交流等活动,帮助青年女性企业家数字化技能赋能并深入培养企业社会责任理念。
当然,这与SAP对性别平等的长期关注有关,更重要的是SAP是从中国职场女性歧视现象出发,希望运用自身的优势和力量,为改变该现状做出努力。SAP的决策也是基于对实际情况调研的判断。
2016年,SAP联合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责扬天下(北京)管理顾问有限公司就如何提高女性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能力、社会责任履责实践开展了积极的研究和合作。通过线上、线下的问卷调查和与企业家代表深入沟通与访谈,以及开展以数字化转型为主题的专项培训,了解中国女性企业数字化转型现状和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水平和能力。
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全面分析,发现女性企业推动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遇到了诸多困难和阻碍:一方面,用于鼓励企业创新发展的政策、专门资金、机构还很欠缺,资金、伙伴、信息的缺乏等因素限制着企业家的发展;另一方面,企业家的教育水平、创新意识与思维、管理能力仍处于较低水平。女性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能力仍处于较低水平,人才和资金的缺乏成为企业遇到的最大困难。
针对中国女性企业家在面对数字化转型势在必行却力不从心的现实,SAP经过认真研究,推出“@她责任梦想”项目。希望借助该项目帮助女性企业家借助数字化的浪潮实现转型,让女性企业成为中国在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改革创新进程中的重要力量。这些女性企业家的发展将带动中小企业和互联网+时展。
用理念凝聚员工的认同感
诚然,2016年SAP取得了非常优秀的成绩,但是2017年能否再创辉煌,纪秉盟在回答媒体记者质疑时一再信心十足地表示,我相信2017年我们会更好。因为他深信,SAP的包容与多元化的企业文化和人才战略能留住人才、激发公司人才的创造力。
对于高科技公司,人才是公司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源泉,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才等于财富。而SAP人才战略在留住人才、吸引人才方面有一套法则――包容、多元的理念。正因为在这方面的优秀实践,SAP大中华区去年12月获得了本刊与外商投资协会共同的“2016 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优秀案例”之“员工好雇主奖”。
SAP大中华区领导层深知:中国的人才非常在意将要服务的公司的使命、价值,也就是说他们在寻找雇主的时候并不是仅仅盯着钱看,也会考虑如果要为这家企业工作,这个企业能为国家和社会创造什么样的价值?它在企业社会责任方面表现是什么样的?
“所以正是基于在这些方面的表现,SAP在过去几年成功招募到了优秀人才,从而使在过去几年业务得到很好的发展。” 纪秉盟回答。
SAP大中华区人力资源副总裁陈玉兰去年12月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们相信每个人都是人才。从全面关怀员工及其家庭的福利政策、灵活弹性的工作安排,到支持员工的人才培养和个人发展制度,以及促进性别平等方面的举措,我们都在努力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最大程度地激发他们的创新力,以促进公司的可持续发展。
2016年,SAP大中华区努力推进“多元与包容”计划中“性别智能”这一重要议题的落实。其重点是搭建更具拓展性的女性发展平台,分享女性精英洞见,持续推动女性领导力和幸福力提升。
为此,SAP大中华区为推进性别平等、提升女性领导力开展了一系列工作。SAP已在中国成功落地开展了SAP卓越领导力加速项目( LEAP)和女性职业成长在线研讨会两个全球项目,帮助SAP中国女性领导发挥个人才能、优势与个性,提升数字化领导力。SAP“商业女性网络”(BWN)在中国的建设也不断完善,连续两年举办商业高峰论坛外,还发起了一系列“商业女性网络沙龙”。SAP大中华区2016年还特地设立了 “Kids@SAP Day”(带着孩子来上班)项目,这一创新举措为公司职场女性缓解了工作与家庭平衡的难题。
篇6
(一)第四届平顶山市“情暖乡亲青年助农”活动,注重内容和形式的丰富和创新,受到了农村青年的欢迎。活动于元月12日启动,通过组建“情暖乡亲青年助农”活动服务团,奔赴全市10个县(市)、区部分乡村为农民朋友提供农业科学技术、医疗卫生知识、法律文艺服务,为他们送电影、开展实用技术现场讲座、访贫问苦以及赠送科技图书、光盘、春联、农药、化肥、良种和树苗等活动,广泛开展生动活泼、健康文明的青年科技文化活动,极大地丰富和活跃了农村青年精神文化生活。巡回传播历时三个月共展出展版400余块,散发宣传资料16万余份,文艺演出及播放电影20余场,协同下乡的宣传、科技、文化、卫生、农资等有关部门20多个,随同下乡的专家技术人员达1000多人,近30万群众和农村青年直接参与活动。活动情况在国家、省、市报纸、电视台及网站进行了专题报道。4月份,我市宝丰县和一名文艺工作者已被申报为国家级活动先进县和先进个人。
(二)以营造青年绿化工程为主要内容,进一步掀起春季保护母亲河行动。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加快全市城郊森林绿化工程建设意见,团市委专门下发平青字[2005]7号文件,对团组织全年营造青年绿化工程建设作出了具体安排部署。植树节前后,一是在中学生中开展了“争当鹰城绿色环保小卫士”活动,举办了形式多样生态环保宣传,并组织他们到湛河两岸捡拾白色垃圾;二是组织了市区青年志愿者到市新城区参加义务植树活动,参加两次活动人数近5000余人。县(市)、区也结合当地的城市园林绿化、农村林网和各种防护林带建设,选定重点工程、认真组织实施,目前,全市团组织已营造汝州紫云山等30多处县乡保护母亲河项目。
(三)狠抓农村青年人才培养,全面推进农村青年增收成才行动
1、建立了平顶山市农村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人才库。10个县(市)、区对2000年的团组织培养树立和命名表彰的县级以上青年带头人、青年经纪人、工商经纪人、工商创业带头人、农业产业化带头人等为主的创业致富带头人进行统讲汇总,以此上报并在《平顶山青年》网站建立了青年人才库。还联合市农业局、市科技局下发通知,将评选表彰一批市农村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和标兵,表彰工作下半年举行。
2、壮大了农村青年科技人才队伍。五四前,县(市)区普遍开展了青年星火带头人确认工作,新确立县级带头人培养对象800名,第五届平顶山市杰出(优秀)青年农民评选活动取得良好社会效果。表彰杰出青年农民10名,优秀13名,并利用报纸、电视台等对他们的事迹进行了宣传报道。
3、下大力气狠抓了农村青年转移就业工作。为确保工作扎实有效开展,着重采取如下措施。
(1)成立了以市委副书记为顾问,团市委书记为组长的工作领导机构,提出了“保五争六”的工作目标,即:五年内确保完成青年劳动力转移5万人,力争6万人任务,制定了“书记包片、部室包点”的责任目标,确立了“输出一人,带出一村;输出一村,带出一方”的工作思路。要求县(市)、区突出抓好信息,培训、输送、维权、服务五个关键环节,乡镇重点培养3—5名外出务工青年经纪人。市、县、乡团组织在层层分解任务的基础上,还层层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并提出把各地工作进展情况作为年终评先的重要依据。
(2)10个县(市)、区组织各乡镇团委开展了摸底调查活动,对当地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基本情况进行汇总登记,建立了农村青年劳务输出信息档案。
(3)依托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培训中心的师资力量和资源,重点对外出务工青年进行计算机、家政服务、餐饮、酒店、机械行业的职业技能培训,在培训合格者中推行资格认证制度,发放资格证书。各级团组织积极开展“订单式培训”,为招聘单位定向培训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市场需求人才。市团校发挥自身优势已举办农村青年计算机培训6期。3月份,郏县团委与县蓝星摄影楼联合,在全县城乡18——22周岁青年中,选拔了30名优秀青年,聘请专业的礼仪老师培训后,被湖北一宾馆录用,统一就业上岗。
(4)各级团组织利用各种宣传工具、网络等传媒及“情暖乡亲青年助农”活动科技大蓬车宣传外出务工重要性的同时,根据用工单位的招工意向、岗位特点和技术要求,加强对处出务工青年的正确引导。汝州团市委在发展中介组织中,大力培养外出务工青年经纪人60多名,通过青年经纪人关系多、信息广的优势,有效推动了农村青年劳动力的转移;叶县团委了解到省一电公司需要招收一批工人,及时印发招工简章,通过乡村团组织宣传发动,选拔了360名具有一定技术特长的城乡青年到该公司就业。
(5)各地通过设立服务热线,发放法律援助卡,建立协会,成立帮扶志愿者服务队,为外出务工青年提供全方位的维权和服务。舞钢市、鲁山县团委通过与劳动、司法部门共同设立服务热线,为打工者发放法律援助卡,帮助他们建立“援助打工者权益协会”,向打工者提供无偿法律援助。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使他们的正当权益和合法收入不受侵害;宝丰县团组织通过成立外出务工青年家庭帮扶服务队,定期对务工青年家庭进行访问,了解务工青年家庭生活情况,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使他们能够在外安心工作。
截止5月底,全市已建立市级农村青年转移就业培训基地22处,县级36处,培训外出务工青年3400多人,市、县、乡三级团组织已向省内外输出外出务工青年6500余人。
(四)因地制宜、抓好试点,全力推进农村青年中心建设
为扎实有效地推进农村青年中心建设,团市委确立了“立足实际、因地制宜、试点先行、稳步推进”的工作原则。按照自然环境、经济条件的基础不同,区别标准,分别要求、分步实施。目前,全市已建成11家农村青年中心,吸纳会员2100多人。具体做法如下:
篇7
从学校的层面来讲,学校的核心任务就是教育,其中包含了专业教育、素质教育以及德育。将校园咖啡厅放手交给学生社团来实战经营,配以相应的出品、营销方面的指导老师,可以将三种教育融合在一起,在专业实践过程中强调素质教育,通过指引,再由素质教育升华体现人的品德素质。这才是大学教育最应该做的事。
创建校园咖啡厅不仅仅是为了开一家咖啡厅赚钱,或者提升学生的技能,更重要的目的是要以咖啡厅为平台,推广咖啡、餐饮文化,其背后的产业价值是学生更需要去学习和体会的。具体的做法,就是要通过开设各种与之相关的知识讲座、技能培训等文化活动,让咖啡逐渐走入大家的生活,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
根据咖啡行业创业人才所需的各项职业能力,可将人才培养目标设定为:全方位专业技能+经营策略+营销技能。需指导学生开展市场调研,通过分析调研数据,弄清在本校开咖啡厅的可行性及所需面对的问题,要因地制宜、创新性地设计出各种对应方案。要教会学生在创业大潮中不随波逐流,紧扣实际情况,善于寻找“市场空白”,能够不断创造新颖的“话题”以保持咖啡厅的“新鲜度”。核心目标是要在校园咖啡厅经营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训练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然后解决问题的能力。
大多数学校的咖啡厅采用的是对外承包的形式,这样就错失了培养学生创业能力的好机会。也有部分学校采取与企业合作的形式,下面就以广州某大学的咖啡厅为例进行分析:该校出资建设硬件,其他事宜由企业负责,包括技能培训、设备和货源的提供等。咖啡厅的经营范围包括产品和培训活动。产品有:现制的咖啡、西点以及企业经营的食品、食材等。培训活动则是面向社会的亲子类休闲餐饮DIY,有咖啡拉花、饼干烘焙等多种课程,活动多安排在周末和寒暑假。
与企业合作的方式能减少资金投入,经营初期在外力的协助下能迅速让项目上马,但学校在经营过程中难于监管学生的学习收获,很多情况是学生最终只成为了普通打工者,难于接触到咖啡厅经营的核心,更不用说将自己的创业想法付诸实践。关键还是要配备校内教师长期进行技能和经营方面的指导,以增强学生实训的目标性。
我国高校内绝大部分师生平时较少接触咖啡,但对于新开业的咖啡厅还是会有较浓厚的兴趣,此种兴趣是短时的尝鲜,要想能长久地吸引顾客,应积极主动地培养市场,让目标消费群体更多地了解咖啡文化并将其内化成为一种生活习惯;调查还显示,顾客对免费的餐饮知识讲座和培训有强烈的兴趣,可通过此途径宣传咖啡文化。因为大部分人平时较少喝咖啡,所以相对于醇苦的黑咖啡,更乐于接受奶香浓厚,甜味适中的意式咖啡,尤为中意样式美观的意式拉花品种;除咖啡外,顾客还希望能吃到更为丰富的食物,如甜点和小零食等。
未来咖啡行业的发展将走向多元化、个性化。有准确目标客群定位的各类小众咖啡厅将取代大品牌连锁咖啡店成为主流,此类咖啡厅的特点是小而精,老板往往就是生产者,且一人身兼数职。咖啡厅除经营咖啡外,还兼售茶、酒、西餐、西点等。
根据以上分析,可尝试如下经营方案:
(1)为推广西式餐饮文化、培育市场,可通过微信平台以提前预约的形式,定期开设相关的知识讲座和品鉴会。如在红酒品鉴会上,我们会推出几款经典的红酒和西餐,并邀请国际三级侍酒师前来讲解红酒品鉴和餐酒搭配的基础知识。
(2)成为创意人才与投资者之间的桥梁。与相关机构合作,挂牌成立校园创客空间,固定活动时间,为每次活动提供主题策划和相应的服务。
经营策略:
(1)在咖啡吧内兼销售店内食品的原材料(如咖啡豆、牛排、酸奶粉等)。为降低经营风险,可考虑场地寄卖的形式,即不直接进货售卖,而是免费提供货架给供应商展售,店员负责销售并从中赚取提成。
(2)成立“格子铺”。在咖啡吧内摆设两个立柜,柜子分割为很多带玻璃门的小格子,我校学生可免费租用格子寄卖自己的物品,可由咖啡吧员工代销(赚取少量提成),也可自己来咖啡吧内销售。此举既能为咖啡吧吸引客流,拉动酒水饮品的消费,又能为广大学生提供一个小型创业的平台。
(3)寒暑假期间,面向从化地区开设亲子类的餐饮DIY休闲培训活动。具体可设咖啡拉花、花式饮品、茶艺、饼干和蛋糕烘焙、手工冰激凌制作等多种课程。
定价策略:
(1)价格策略:为提高创业者的高品质服务意识,同时兼顾学生的消费能力,咖啡吧的各类产品采取“量少而精”的出品,以此保障中低段的价格水平,适当保留少量高价产品。也可推出优惠套餐,将份量大、成本低的食物与少量高档食品搭配,既能保证出品水平又能吃饱,同时兼顾了不同层次消费群体的承受能力。
学生是初次创业,为降低经营风险,在初期不宜每日做太多的品种,但为丰富专业技能训练的内容,可制定更利于成本控制的“固定套餐”销售方案。即设计五个单人套餐,每日只推出两套。每天的单点品种均出自当日套餐内容。
宣传策略:
(1)根据调研结果显示,我校学生的餐饮消费意识仍普遍处于初级水平,即以吃饱为主要前提,很少关注到餐饮文化、餐饮礼仪在未来职场社交的重要性,或者无从了解。为了培育市场,我们计划定期免费开设与餐饮相关的社交礼仪知识讲座(如“红酒品鉴”、“你所不知道的宴客礼仪”等),以吸引学生消费群体光顾,初定每半月举办一次,课程内容循序渐进,形成系列化。也可在周末开设短期的实践培训课程,我校学生仅需在店内购买原材料即可参加培训。课程可通过微信平台报名,根据项目操作条件,一次容纳5-10人培训。
【参考文献】
[1]王保江 .创新创业导航 .中国经济出版社 ,2016 .
篇8
【关键词】电子商务专业 模拟实训 校企合作
1.电子商务专业模拟软件功能局限性分析
1.1软件运行环境。由于各院校的实训室建设和管理的局限性,大部分模拟软件是安装在校园网(局域网)、教师用机(充当服务器)或学生用机(单机),部分实训用机已经做好了桌面快捷方式,或已将网址收藏在浏览器中,学生在一个较为局限性的网络中进行实训,容易导致学生对电子商务交易的各环节认识的割裂,不利于学生了解综合应用各网络环境开展商务活动。同时,不利于学生通过分析真实URL熟练电子商务系统(WEB版),校园局域网的软件布局对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不利于学生课外时间在寝室、家庭中完成实训项目。
1.2软件的参数设置。为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实训任务,一般由任课教师在课前布置工作任务,设定软件运行参数,有些软件设置为理想的商业环境,对交易流程和环境过于简化。学生在规定的课时内完成
工作任务,而真实的商务活动是变幻莫测的,是无法通过设定几组参数来模拟的。如:再如:网络拍卖中对商品进行拍卖或秒杀等实训环节,目前的实训教学软件因无法模拟出大量有效的竞价者和竞争者,容易误导学生。
1.3软件本身的缺陷。各电子商务实训软件提供企业,为更好的销售(或报价),认为地将电子商务交易划分为若干模块,各模块间被机械割裂,本连续的信息被切开,难以集中展现电子商务的主要交易流程和核心理念,甚至有些实训系统只是模拟了消费者、商家、生产企业、销售企业、物流企业、外贸企业、银行等主要角色之间的商务交互流程,简单模拟角色间的商务来往及交易等一些相对理想的商业环境,实践的内容局限于客户端的操作练习,模拟环境较僵化、教条,缺乏情境和机动。
1.4学生心态的局限性。电子商务各环节的实训大部分涉及多方交易活动,在模拟实训室中,学生很难根据各类信息综合分析后准确做出决策,因为交易使用的是虚拟货币、虚拟原材料、虚拟的交易对象、虚拟的顾客和企业管理人员、虚拟地无惩罚机制的税务系统等,同时浪费的机会可以通过系统重置(或下次实训时)重新获得,不利于培养学生工作的严谨性和规范性[1]。
2 校企合作项目的具体内容
2.1 通过强化项目实训来深化电子商务专业教学改革通过电子商务实训室的建设和电子商务实战平台的引入,打造全新电子商务实训教学体系。以项目实训的课程体系使得学生能够全面、全程、完整地理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开发和商业运行。通过学生对电子商务实战平台建设各个阶段的参与和实施,了解电子商务实战项目从调研到运营的整个过程,熟悉项目各个阶段的工作和使用到的知识与技能[2]。电子商务实战平台中包含开发性实验、应用性实验和认知、验证性实验。
2.2 突出建设一个可持续运营的电子商务公司来打造电子商务产业基地。结合电子商务实战平台创建真实而且可持续运营的校园电子商务公司,实现与实际工作的“零距离”,为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校园电子商务公司的真实业务运作依托企业,由企业提供工作任务和技术指导[3]。电子商务公司的建立突破模拟实践教学环境,将实践教学的平台延伸到企业真实环境下,实现与企业电子商务应用实际真正的“零距离”,开辟应用性人才培养的新途径。学生在电子商务公司的工作过程中,在接受工作任务的同时,承担着工作岗位的风险和压力。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将专业中所学各种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综合应用于实际工作,不仅完成工作岗位所需要的专业技术技能训练,而且锻炼了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协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应变能力和抗压能力[4]。校园电子商务公司实现“教学与实践零距离,教师与学生零间隙,毕业与上岗零过渡”的办学特色。教师和学生可以基于电子商务公司的实际企业化运营,将在开发性实验和应用性实验中学生设计与模拟运营的各种电子商务应用设计转化为真实的商业化电子商务运作平台,进一步提升学生真正的实际工作经验和为今后可能的创业打下扎实的基础。
2.3 通过教材和教学知识体系的市场化来推进电子商务教学相关产品的研发。依托实训室,学院从两个方面为学生打造企业和市场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一是在专业培养方案中加重实践课的比重,着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应用能力。学院各专业的实践课程比例均在50%左右。二是与企业合作开发课程,将教材和教学知识体系的内容进行市场化运作,包括教材建设、师资互聘、课程设计、课程实训、课程考核等。较好地实现校企合作资源的共建和共享,为有针对性地培养企业需要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将单纯的电子商务书本教学转变到重视电子商务实训教学的轨道上来[5]。
3 结论
实践是教育理念中一个重要环节,相对于电子商务教学活动更是如此。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商务实训中心实训室的建设,就是通过有特色的校企合作模式,为学生提供一个平台, 让学生在这个平台上对所学的电子商务专业知识有实际的实践经验,能够直接感受电子商务知识的商业化应用过程,具体把握所学的专业知识,最终达到将所学的书本知识实用化、具体化。并在整个实验过程中进一步认识、理解所学的相关知识,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领域,有效地提高适应商业活动的综合素质,提高创造能力及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从而提高其社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谢刚.职?业?院?校?电?子?商?务?专?业?模?拟?实?训?的?局?限?性?和?对?策?分?析[J].高等职业教育;2004(6)
[2]焦华,谢朝东.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187-190
[3]李建.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的探讨[J].成功:教育,2008(3)
[4]李巨文.高职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07,9(1):97-100,110
[5]刘守义.我国高职教育产学合作教育模式分析[J].职业与教育,2006(11):3-5
作者简介:
张磊,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市场营销、电子商务。
篇9
【关键词】校企合作 实践能力 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8C-0175-0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多年来的大规模扩招,就业竞争压力突显,社会出现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困难,而企业却找不到合适的人才的现象,主要的原因就是学校人才培养模式不合理,而最主要的表现是学生的理论远大于实践操作能力,无法为企业即时带来效益。如何培养高质量的人才,为社会及企业服务,成为突出问题,如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实践能力适应企业的需要,更是每所本科院校必须解决的问题。
校企合作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的重要途径。所谓校企合作,即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是社会上普遍认同的学校和用人单位合作培养学生的教育模式。国内外许多高校根据自身情况,采取不同的实施方针与措施进行校企合作,在培养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综合提高”等方面,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如德国的“双元制”模式,美国的“技术准备”制度,英国的“工读交替”模式,中国台湾地区的“建教合作”模式。校企合作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在进入企业后迅速地适应企业,为企业带来效益。在校企合作中,学校、企业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一、本科院校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优势
相对于企业短期的培训和“传―帮―带”、师傅带学徒方式,高等教育特别是本科院校实践能力培养则更系统、全面。学校无论是在办学设施还是在办学环境上都有着良好的条件。学校拥有系统的教学培养计划,将所有课程合理地规划设置,使学生在学校能够更清晰、合理地开展学习。学校拥有一支高素质师资队伍,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能传授学生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指引学生的职业规划。学生到企业中与实践应用相结合,容易举一反三,能为企业的新技术提供帮助,具备技术创新能力。
在对企业的调研过程中,很多维修师傅没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对某一故障的维修只凭着经验来完成,并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做。而应届毕业生最大的不同就是专业理论知识很强,但无法运用到实践当中,还需要公司花相当长的培训时间来提高实践运用能力。
二、本科院校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不足
(一)学校专业课以理论为主,与生产实践相脱离
学校专业课以理论为主,理论课的比重大,实践课比重小。从课程体系结构来看,公共基础课程所占课时数偏多,专业选修课程科目和学时偏少,学生倾向于记忆知识和解决现有问题,当真正进入企业时,无法在实践中应用;一些专业课的知识点都是独立的,没有系统化,无法与当前实际相联系,与生产实践相脱离。
(二)学校没有好的实践平台,教学内容更新滞后
专业课中的实验环节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最好的平台,但由于实验设备、实验器材、实验场地等方面的不足,使得学生在实验时分组实习,有时甚至只能是参观实习,这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产生了严重的制约作用。此外,学校的市场信息相对企业信息滞后,在对学生技能培训过程中,学校还是沿用很多老设备及相对落后的方法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而企业以生产效益为目标,根据市场的变化及时更新技术和设备来提高效率。
(三)专业教师缺乏实践工作的经验
由于我国高校近年来的不断扩招,双师型教师队伍严重不足,大多数高学历的中青年人才进入高校,青年教师从学校步入学校,在从事教学工作时,他们并没有在企业工作的经验,同样缺乏理论运用到实践的能力,无法更深入地培养学生解决工程问题,缺乏实战经验。
三、校企合作下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途径
校企合作的目的是为了学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让企业获得“用得上、上手快、留得住”的人才。学校和企业分别发挥各自的优势,弥补对方的劣势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中要形成有效的衔接,这样才能培养出企业真正需要的适合人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衔接。
(一)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
学校对于专业技能的培养无法跟上市场变化,学校、企业可以通过合作,根据企业的需求及市场情况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计划。培养计划符合学校、企业及学生的利益。通过培养计划的执行,可以缩短学生进入企业后的适应时间。双方共同参与,合理安排理论与实训教学的比重,从而符合企业的实际需要。例如,我校“桂航美鹏班”实行“3+1”的培养计划,前三年在学校完成理论知识及部分实践训练,最后一年到企业中参加企业的培训和实习,完成挖掘机操作与保养、挖掘机检测与维修、挖掘机营销管理等实训课程及毕业实习、设计。
(二)整合双方教育资源,实现高等教育职业化
学校实验设备的局限性使得对学生的培养往往理论大于实践,通过校企合作,双方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包括实验教学设施、设备,共同培养符合企业职业岗位的人才,使高等教育实现职业化。我校汽车工程系与多家企业成立多层次、多类型实训基地,学生在接受专业理论知识之前先到企业生产一线实习,认识各部件的构造及工作原理,工作部件的演示及维修,由企业的技术人员进行传授。学生经过对实物的了解及操作,会有一个更直观的认识。实习后再进行理论教学,效果更好。学生更可以利用寒暑假的机会,到企业实习,带着问题去实习,个人的技能水平也会有更大的提升。例如深圳美鹏公司将在柳州的“深圳美鹏工程机械联合培训中心”搬迁至我校,我校是深圳美鹏公司的人才培养基地,公司也是我校的实训与就业基地。
双方的教育资源不仅包括实验教学设施、设备等硬件资源,还包括了双方的人力资源。校企双方还可以一起合作编写实训教材,根据企业的需要来安排学生课程的实训。例如深圳美鹏公司对我校“3+1”毕业班新学员有一套系统的培训措施及内容,为了让新学员能迅速地了解公司情况,掌握公司品牌的销售与售后服务技能。培训内容包括企业文化和与工作内容相关的技能,针对工程机械的维修培训,是以当前最热销的产品为例开展培训,资料都是内部使用,这样能使新学员对最新技术有很好的了解,迅速地提高实践技能。
(三)校企合作,培养“双师型”教师
校企合作虽然企业参与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整合双方教育资源,但主要的教学工作还是由专任教师担任,学生能否一毕业就能为企业带来效益还需要专任教师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教学团队的主要力量仍然是专任教师。校企合作能否实现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的有效衔接,教师是关键。因此,利用校企合作的契机培养“双师型”教师是关键。我校采用“来学校,去企业”的工作途径:从企业生产、科研第一线中引进高素质人才到学校,加入到专任教师队伍中,或聘请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兼职教学,他们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可将企业生产流程和需求传授给学生,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师。通过校企合作,一部分专任教师到企业中兼职锻炼,从事生产、科研第一线的工作,迅速提高实践能力。对新引进的专任教师也要求到企业从事一线工作,提高实践能力,成为“双师型”教师。除此以外,校内专任教师可以为企业的产品研发提供技术咨询,教师在参与其中的同时也得到进一步的锻炼。
随着就业形势的变化,校企合作模式将会在各院校推广开来,校企制定相关的合作制度,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使学生毕业的同时迅速适应就业岗位,有效地完成工作任务,而企业也可以减少新员工的培养成本,实现校企合作双赢。
【参考文献】
[1]马振山.构建高等教育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模式研究[J].工会论坛,2008(11)
[2]吴洪特,甘光奉,胡达.探索应用型工科大学生工程能力培养的途径[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9(6)
[3]邸丽霞,马淑卿.当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问题探讨[J].信息系统工程,2010(4)
【基金项目】桂林航天工业学院教育教学改革项目(2011JB34);桂林航天工业学院教育教学改革项目(2013JB12)
篇10
摘要:新农村建设要靠高素质的农民,职业院校是农牧民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要承担者。笔者通过实地调查走访和文献研究的方法,试图分析职业院校在农牧民职业教育培训工作中的问题并提出建议。当前,培训内容、地点、时间、教学模式不当,教师数量少且实践教学水平有待于提高,培训不能明显和经济效益挂钩,培训工作也缺乏持续性,跟踪服务不够。需要职业院校利用自身有利条件,调整办学思路与模式,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
关键词:职业;院校;农牧民;职业教育;问题;对策
当前,我国农业正从传统的农业转变为特色经济为主的质量效益型农业、高效设施农业,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需要农牧民能种养也能销售经营,但我国农村劳动力普遍文化素质低下。近年来,我国对农业的政策倾斜力度越来越大,组织实施了一系列农民职业教育培训项目,教学点从城市办到了乡镇、苏木和嘎查,农民职业教育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各级科技部门、职业学校承担起了这个工作。
笔者所在的乌兰察布职业学院近年来承担着各种农村牧区的教育培训工作,教学点办在乡镇,老师们经常下乡讲课,农牧民学习越来越方便了,而且不收学费,但学习人员却是以政府官员、基层科技人员为主,一些地区报名人数不少,但农牧民出勤率也不稳定,以农牧民中专班为例,到位率最低时只有10%。这不禁引起笔者的思考:就近学习,不需要花学费就能学知识、拿学历,这样好的事,农牧民为什么不去参加学习或者阻挠呢?我们的教学存在哪些问题呢?
带着这些问题,笔者查阅了相关文献,确立了乌兰察布市察右中旗、察右后旗锡勒乡两处调研地。调查对象120人,有两类人群,分别是参加过专业技术培训的农民和没有参加过专业技术培训的农民,此次调查回收到有效问卷106份。参加过培训的农牧民样本是察右后旗锡勒乡中专班的40名学员及察右中旗中专班的50名学员,其中男83人,女7人。没有参加过教育培训的农民30人,调查中笔者还对相关人群进行了访谈。
通过研究,当前职业院校在农牧民教育培训中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方面:
一、培训内容、地点、时间的原因
农牧民对于培训内容的要求是多样的,既有传统种养技术,又有随时展而不断产生的新专业、新内容。而这些专业往往因师资缺乏、地点分散等原因无法组织教学,只好和其他大类专业合在一起,就达不到农民的需求。有的内容不适合农牧民,如对农牧民进行计算机培训,对于青年人还不错,可对于中老年人就不适合了。
在培训地点的选择上,教学组织方和农牧民是有矛盾的,教学组织总是希望能到比较方便的地点,而农牧民总是希望能到就近学习,这就需要教学点下移,虽然老师辛苦一些,但方便了农牧民。
有的培训时间不符合他们的生产、生活规律,比如中专班的教学时间安排也走过弯路,2008级学员的组织中,为了便于记住学习时间,采取每月定期学习四天,农忙期这四天学习时间是不好保证的,所以就出现了出勤率很低的情况。
二、教学模式的原因
事实上,农民教育培训的教学计划、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方法有照搬全日制学校教学之嫌,基本参照普通学生的方案,而现在很多职业教学计划也是大学教学计划的简缩版,动手能力的培养是弱项,教学方法也大多是课堂教学,田间课堂还远没有全面实现[1]。问卷调查60人,71%的人希望进行不脱产的培训,有37%的人愿意接受的培训的方式是现场示范和授课,不愿主动出去拜师求。
三、教师数量少,实践教学水平差异大。
授课教师往往身兼数职,加之乌兰察布市地域广阔,尤其是既能讲课又懂实践、能帮扶农牧民生产致富的老师更少,难以满足广大农牧民学习的需要。有经验的教师往往既有理论功底又有实践经验,对农业新技术熟悉,并能够很好的与农民沟通,能抓住农牧民的学习重点与兴趣,农牧民争相邀请到自家指导。但是这样的教师中不是很多。
四、不能明显体现经济效益。如今是市场经济时代,农牧民也要考虑培训是否能给自己带来经济上的增收,而不是负担。农民职业教育培训如果离开农民的切身需求空谈,不能使他们看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农民是不会老老实实坐在那里听课的。
五、培训工作缺乏持续性,对农民产中、后的跟踪服务还不够,致使农民无法得到全程优质的教育服务。培训工作一般是集中几天就完了,农牧民有什么问题不能及时解决。
结合调研,笔者建议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学习内容、时间、地点方面
除传统的粮食种植、畜牧养殖,部分农民(大多是新生代农民)还渴望学习果树栽培、缝纫、汽驾、机修、烹饪等专业。农民对投资少、见效快、易掌握的实用技术比较看重,如家政服务、餐饮、建筑、制造等行业的基本技能和技术操作规程的培训[2]。传统种养殖的教学地点要多在当地进行,并组织人员外出观摩交流。新兴的技术学习一定要外出参观。老师熟悉农业生产和农业新技术,清楚他们在生产中常见的问题,并能在政策、生产安排、销售、农产品深加工等多方面予以指导。
二、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要符合农民的特点,以实践教学为主,采取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农牧专业的学员希望老师最好能到自家的大棚、牛圈羊圈、地头现场指导;而有的专业如饭店管理、汽修、美发就希望能到城市学习,希望能模拟工作情境或直接到工作岗位上体验。农民希望讲课的另外希望老师讲课要让农民听得懂、学得会,深入浅出,少用科技术语,多用农民能理解的语言。
三、教师队伍建设
加强产学结合,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学院要坚持产学结合,从制度上要求教师必须到生产一线锻炼、提高,培养教师的动手实践能力;鼓励教师兼职、挂职;组建一批常年在乡镇巡回讲课辅导的教师;对双师型教师要大力提高待遇,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作者单位:乌兰察布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