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实践计划范文

时间:2024-04-08 18:05: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技实践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科技实践计划

篇1

为了更好地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理论联系实际,做到学以至用,四月初,我结合本职工作,就我市科技计划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深入到富裕县、**大学、雷昂重工公司和二机床厂等单位和部门,通过走访具体承担科技计划项目的工作人员和科技管理人员,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听取了大家对我市科技计划管理的意见和建议。现结合自己在本部门三年多的工作实践,就我市科技计划管理工作的现状及问题对策建议如下:

一、我市三年来科技计划安排的总体情况

科技计划管理工作是政府科技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组织科技创新活动的基本形式,是有效配置科技资源、推动科技进步的重要手段。它引导着我市科研发展的方向,提升我市企业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1、计划类别:我市科技计划类别分别有工业攻关和工业推广、农业攻关和农业推广、社会发展攻关和推广、新产品、专利产业化、国际合作、软科学等七类计划。

2、项目数量:20xx年全市安排科技计划106项,资金412.4万元;20xx年全市安排科技计划70项,资金443.9万元;20xx年安排科技计划69项,资金515万元。

3、资金安排及使用:三年中安排计划项目245项,资金合计1360.3万元。单项项目安排资金最多为30万元,最少1万元。

4、项目管理:这次调查了32个项目,能够按照合同正常实施的项目32项,但是能够按照合同正常结题验收的有28项。项目在实施过程中,有80%不按时上报进展情况;项目实施中有的单位存在串项、挪用资金情况,也有未按要求设立专项帐目的,资金使用存在严重不合理现象。

二、存在的问题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市科技计划管理也暴露出了很多的弊端,例如资金分散,资金使用不到位,项目技术性不高,项目管理机制没有建立,致使科技计划项目管理不规范,科技计划的作用没有得以最好发挥,科技引导支撑经济发展的力度不显著。

1、计划类别不合理:我市目前计划类别仍然是沿用十几年前的类别,从目前我市科技发展的特点看,科技计划没有突出反映社会发展、产业发展急需解决的重大、关键、共性的技术难题,没有突出我市重大科技成果的研发和转化。攻关类计划除了几家大型企业以外,研发的项目缺乏创新,没有技术优势。而大学、科研机构的项目又缺乏转化方向,和现实生产脱节,不能够转化成现实生产力,研究的价值不高。所以从科技计划类别看,没有突出我市科技发展重点方向,也没有突出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现实意义。

2、项目科技含量不高:从三年支持的科技项目的具体情况看,真正科技含量高,技术创新性强的项目不多。尤其是县乡一级的科研项目,项目承担单位不具备一定的科研基础条件,少数科技项目低水平重复,缺乏研究的价值。例如种植技术的研究、畜禽疾病的研究等,目前有许多这方面的技术都已经是在大范围的推广,而不需要再进一步拿来研究,所以立项本身缺乏科学依据,从而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和资金上的浪费。

3、资金使用不合理:从我市三年来支持的科研项目资金分配情况看,存在资金分配和使用不合理现象。首先是资金使用分散,全市三年科技经费共计是1360.3万元,支持项目达到245项,平均每个项目支持5.5万元左右,而最少的项目支持只有1万元,科技项目投入与建设项目不匹配,因而也很难引导社会其他渠道的资金投入。项目过多、过小,未体现集中投入、重点支持的原则。其次是资金使用过程中没有做到专款专用,随意占用、挪用的现象比较多,有的项目甚至是打白条入帐,或者是匹配资金根本不到位。

4、项目不按时实施:有一些科研项目在得到政府资金支持以后,没有按照项目合同正常实施,而是把钱支出后挪用或者是串用到其他方面,致使科研项目不能正常进行。有的项目实施结束后,不能按时上报项目进展和总结材料,或者是随意编造数据,应付相关部门的检查。从调查看,各级科技部门管理不到位,缺乏监督机制和跟踪问效机制。

三、对策和措施

1、调整计划类别,突出支持重点:要结合我市科研重点,调整科技计划的类别,采取基本计划和重点计划相结合的方式,突出我市科研重点领域和重点方向,支持我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结合黑龙江省20xx年出台的《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若干意见》,把计划向产学研结合倾斜,向产业化及重大成果转化方面倾斜,建立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资金。其次是支持青年科研技术人员的发展,建立青年科研发展基金,主要用于支持我市大学、科研机构、企业技术研究人员,重点支持他们的研究成果,培育科研后续力量。建立专利技术产业化发展资金,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促进我市专利技术的转化,为企业创造更多的新产品、高尖端的产品,提升企业的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2、严把立项关头,优选计划项目:为了 提高科研项目的质量,要加大对科研项目的论证和评估力度。每个项目要进行实地考察,对于项目承担单位的科研条件、财务管理情况、研究能力和人员情况要认真核查,特别是县乡级承担项目的部门和小的民营企业,不具备研发资质和能力的,坚决不予立项。要由专家对项目进行严格的技术评估,缺乏技术创新性,与经济发展严重脱节,实施后效益不明显,科技含量不高,近期不能够转化为生产力的项目不予立项。在项目评估评审过程中,要更多吸纳企业同行专家参与,并建立严格的监督机制,防止人情立项,坚持宁少务精和优中选优,真正选好项目,把有限的科技投入用在刀刃上,充分发挥我市政府科技投入的导向作用,大力引导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进行科研投入,提升我市科研的能力,为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供科技支撑。

篇2

关键词:精品课程;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建设;实践

无机及分析化学是我校首批校级精品课程,2008年被批准为四川省精品课程。该课程是材料、环境、食品、生物、生技、制药、农学、园艺、动科、安全和辐射等专业非常重要的一门基础课,它是根据无机化学与分析化学两门课程联系紧密的特点,将无机体系和分析体系进行有机融合,既继承了无机化学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又突出了分析化学实际操作的应用性,减少了教学中的重复和脱节内容,有利于教与学。该课程涵盖了无机化学与分析化学的主要内容,用热力学、动力学的知识揭示无机反应的方向和历程;把最新的量子力学成就作为阐述元素和化合物性质的理论基础,从而拓展到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运用溶液中四大平衡原理进行滴定分析,确定物质中各组分的含量。

一、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系列教材的建设实践

教材是教学思想、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载体,是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主要标志,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深化教学改革中,实现教材建设的创新是有效解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存在问题的关键。根据非化学化工类专业本科生对化学基础知识的要求,以少而精、精而新的原则,将传统教学内容与现代新知识相结合,对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普通化学内容进行整合、革新和优化,注重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编写出版了21世纪高等院校教材《无机及分析化学》。该教材注重处理传统学科与新兴交叉学科知识的关系,在阐述基本原理和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内容的更新,体现了材料、环境及生物类学科与化学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将化学热力学知识融入全书有关章节,并将四大平衡和四大滴定分析法有机结合。理论教学以化学热力学基础、物质结构、四大平衡为重点,适当简化四大滴定分析法,而使其在实验教学中加强,简化分子轨道理论、晶体场理论等过于难深的内容。编写了绿色化学概论、材料与化学、生命与化学、环境与化学等作为培养学生兴趣和扩大知识面的阅读材料。教材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融为一体,体现了教育思想、教学观念的转变。编写教材力求使量和单位在体系上、名称和符号上系统化,科学、严谨地反映当代学科的发展,使基本概念更为科学、严谨、清晰,编写结构层次更加合理。通过阅读材料部分的学习,既可使学生了解本专业的发展动态,扩大知识面,又能使学生了解化学基础理论在相关学科中的重要地位,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和热情。编写中力求使本教材简明扼要、概念准确、重点鲜明、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理论联系实际,适用于材料、环境、生物等主要专业大类。

由于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的内容多,课时相对较少,教学进度快,教师在课堂上难于列举足够数量的例题,教材因篇幅限制,例题数量有限;同时该课程一般在大学一年级的第一学期开设,学生预习、复习较吃力,学习时也感到基本概念多、重点难于掌握、计算题解题困难等。为适应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复习和练习的需要,启迪科学思维,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和创新能力,我们编写了配套的《无机及分析化学学习指导》。学习指导书主要解决学生在学习理论课程时抓不住重点的问题,对每一章知识的重难点进行了梳理和总结,精选了例题;通过对教材后的习题解答,旨在引导学生如何审题和解题,以巩固和掌握本课程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通过自测习题可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模拟试题及研究生入学试题,力求题目典型,覆盖面广,使学生既能尽快地适应大学的学习方法,又能较好的掌握课本的内容,同时也是学生期末考试和考研生复习的好参考。

因学习指导书编写了教材所附习题的详细解答过程,再布置书上的习题就失去了意义。为了使学生有更多的练习机会,并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我们把章节内容分板块,按试卷格式编写了8个单元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简答题、计算题,这给学生交发作业和教师批改等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参加期末考试。另外,我们还编写了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指导书,主要内容包括:化学实验安全知识、基本操作、基本技能实验、综合应用实验和设计实验。

二、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网站建设

按照国家精品课程的要求对本课程进行了全面建设,建立了无机及分析化学精品课程网站。本课程已上网的资源包括课程负责人及主讲教师(基本信息、教学情况和学术研究),教学队伍(人员构成、队伍结构、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师资培养),课程描述(历史沿革、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效果),自我评价(课程主要特色、课程地位、存在的不足),课程建设规划,学校的政策与措施,支撑材料等栏目内容。课程网站(jpkc.swust.省略/c270/Course/Index.htm)包括课程简介,教学方法,有关课程的管理规章制度(包括教师教学工作规范、师资队伍建设规划与措施等10项),各层次教学大纲与教学要求,各章的教案与讲稿,电子课件,实验教学(实验规章、实验考核、安全知识、实验操作、实验指导、实验测试、视频资料、实验环境与条件),授课录像,教学互动(各章的学习指导、习题解答、自测试题),考试导航(单元测试、课程试卷、模拟试题、考研试题),在线交流,在线考试,知识拓展,化学用表,参考文献等栏目。现在无机及分析化学理论教材、实验教材、学习指导书、电子教案、精品课程网站等学习资源已经形成了全方位、立体化的课程教学体系。学生的学习几乎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无论何时何地都有一个无形的老师,学生完全可以掌握自己的学习过程。

在教学理念方面,我们把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和创新精神放在第一位,把无机及分析化学课建设成为既是学生学习科技知识的基础课,又是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基础课。理论课教学以无机化学基本原理为主,以物质结构基础为依据,以四大平衡原理为重点,以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结构、组成、性质、变化规律及其含量测定为目标,以指导学生自我学习为方法。实验教学以化学分析技术和技能训练为核心和重点,强化基本技能训练、强调系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重视系统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等诸学科的研究和发展都离不了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原理和技术的进步与发展,我们建立了材料类、环境类、生物类3个模块相关专业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三、改革教学方法,加强师生互动

现代化教学方法和手段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途径。尽管传统的讲授方法在传授大量知识方面是有效的,但单靠传统的讲授方法却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利于鼓励学生对超越课堂知识的记忆,并以此对这些内容进行反思。学分制的改革,作为基础课的无机及分析化学的学时数也在降低,这对教学内容和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不断进行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考试方法的改革。无机及分析化学内容广泛,涉及物质结构理论基础、化学反应基本原理、溶液平衡、化学分析、元素化学、部分仪器分析等内容。课程讲授不可能面面俱到,要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分层次合理安排讲课内容,注重难点和重点引导,精讲与对比分析讨论,如四大平衡与四大滴定,同时注意引入学科前沿知识。在教学方法方面,主要是讲重点、讲难点、讲思路、讲方法、讲应用,形成了“课内讲授+课外讲座+辅导答疑+考核评估”教与学一体化的互动教学模式,既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精品课程的教学应为学生创造条件,让学生对所讲的内容进行反思,提出问题并思考对问题的解决方案,教师重视通过提问和课堂讨论让学生对课堂上的信息进行分析。因此,课堂讲述的主要功能不再是对书本知识的灌输,而应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地对知识进行系统化的阐释。教师首先要抓好备课一关,同时要提高讲演水平和驾驭课堂的能力,脱离讲稿以增加感染力,进行启发式教学。互动教学法是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二者主观能动性的教学方法,其常用的方式有答问式、问答式、讨论式等多种形式。“答问式”“问答式”“讨论式”三种方式中的每一种方式都有其特点和特定的适用范围,教师必须有选择地加以灵活运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自学能力和学习兴趣的培养,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创造的源泉。无机及分析化学的学习在大学一年级进行,该课程的学习不仅使学生在知识上有所积累,而且在学习能力上也应得到较大的提高,我们要求学生做到课前预习、课中互动、课后小结,学会学习的方法。在教学中针对部分内容,要求学生自学,对有些延伸内容,要求学生查阅有关学术期刊,并撰写小论文、课堂讨论,最后教师总结。同时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将传统的教学方式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相结合,大大提高课堂效率。此外,课程组制作了大量的图片、图表、动画、录像等素材和资料,用以表现课程教学内容,并将多种形式的课程教学资源上网。

不断进行考试方法的改革。鼓励学生撰写读书报告和科技“小论文”,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意识、习惯和能力,有助于学生对化学的知识的深入理解及综合运用。期末成绩由考勤、平时作业、课堂提问、单元测验、期末考试等成绩综合评定,撰写的读书报告和科技小论文实行额外加分,根据撰写的质量在总成绩中加0~10分,若能达到公开发表的水平最多可以加10分,但课程总成绩最多为100分。

四、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课的改革

实验改革的目标是通过系统的实验教学,加强基本训练,着重能力培养,强化创新意识。创造性教育要求对学生既要有宽的基础知识和新的专业知识的传授,又要有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动手能力的培养,尤其是现代意识、竞争意识的培养。传统的化学教学方式是所有学生做同样的实验,教师从最基本的原理讲到实验中的每一个细小点,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状态,这样既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学习的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又影响教学效果。实践“一体化、多层次、开放式”实验课程教学模式,构建了符合我校培养目标和学校特点的实验课程体系。本着“化学教育既传授知识和技术,又训练科学方法和思维,还培养科学精神和品德”的全面化学教育准则,自2004年起,根据我校实际情况和学生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培养要求,对原实验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改革,建立和完善了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课的教学内容,按照基础实验―综合实验―设计实验3个层次推进教学进程。建立了以实验技术要素为主线的实验教学体系,开出了适合我校不同学科学生的多层次实验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个性发展,开发其潜能以及为优秀学生脱颖而出创造了条件。针对生源及学生的实际水平,采取分层次教学;针对专业及学时,实验内容分必做和选做,对学时太少的专业重在基本技能训练,要求获得过硬的操作能力。开放实验室,使一些不能在课堂上完成的实验得到补充,同时学生也可以自己设计一些感兴趣的实验,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从而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形成了多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多模块的实验教学内容、预约开放式教学模式。为此,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课程教学采取了以下改革措施:

1.对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教学内容进行了删减与重组,并进行绿色化改造。本实验课注重在继承传统内容的基础上创新,增加设计性实验,加强综合性实验,减少验证性实验。通过对原有实验项目的整合,实现了实验教学内容体系的整体优化。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为学生灌输绿色化学思想,积极开展绿色化学实验研究,并推进化学实验教学的绿色化。根据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的特点,用绿色化学的观念对传统化学实验进行了改造,建立了“性质实验点滴化、制备实验小量化、分析实验减量化”。如滴定分析实验,将标准溶液的浓度由0.1mol/L降至0.01~0.02mol/L,滴定管使用25ml,锥形瓶改用100ml。试剂用量大大减少,提高了实验的安全性;产生的“三废”量很少,改善了实验环境条件,极大地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这样在常规仪器中完成无机及分析化学的实验教学,不仅大量减少了化学试剂和药品的消耗,节约了实验消耗费用,而且也加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正确认识理论课教学与实验课教学的关系。在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生应始终处于主置,教师则处于为实验教学服务的主导位置。作为实验教学主体的学生,在继承传统知识和技术的基础上,重点进行知识和技术的应用和创新;作为主导的实验教师,在搞好实验教学引导工作的同时,加强自身知识和技能的扩展和更新,达到知识丰富,技术熟练和教学方法科学而实用的要求。

3.多媒体辅助教学和开放实验室缓解实验课时少、内容多的矛盾。随着单一、验证性实验向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转化,实验教学内容不断丰富,往往一个连续的系统的试验中涉及好几个相关的实验技术,由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并完成整个实验,由此开设综合实验面临着如何在有限时间内让学生掌握更多实验技术的难题。对于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课,使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利用录像演示实验技术的操作要点,再现实验进程和结果,增强学习效果。建立了仿真实验室,学生可以在计算机上进行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等课程的仿真实验,同时可进行相应的预习。

4.形成了基础―提高―扬优―介入科研4层次的开放实验教学模式和管理方法,完善了对不同层次学生因材施教的实验教学方法。在生产实践中发现、研究、分析和解决问题,这对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室成为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的基地,几年来西南科技大学启动“大学生创新基金项目”等多项大学生科技创新资助计划,开放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室,为其高质量完成项目提供条件保证。

参考文献

[1]崔有为,王淑莹,彭永臻.构建精品教材推进精品课程建设[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8,6:11~13

[2]钟国清,朱云云.无机及分析化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3]钟国清,朱云云.无机及分析化学学习指导[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4]蒋琪英,钟国清,白进伟,等.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探讨[C].实践出真知(西南科技大学实践教学研讨会论文集). 四川: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116~119

[5]钟国清.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化工高等教育,2007,5:11~13、77

[6]钟国清.化学实验教学的绿色化改革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23(12):18~19

Practice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rovincial classic course inorganic and analytical chemistry

Zhong Guoqing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ianyang, 621010, China

篇3

在发展理念上,坚决奉行“专业、生态、科技、领先”;在生态理念上,始终坚持“清洁生产、环保产品、循环经济、绿色家园”,浙江皇马秉承“对社会、企业、客户负责”的核心价值观,高举“遵循循环经济原则,实施清洁生产和持续改进,生产与环境和谐的环保产品”大旗,用事实践行着自己庄重的誓言。

技术实力作后盾

传统化工企业,大多只是简单模仿它人的产品。浙江皇马则不然,它首先是一个技术创新型企业,具有年产8万吨特种表面活性剂和3万吨化纤油剂生产能力,可提供十一大系列1000多个品种的各类特种表面活性剂和化纤油剂,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品种最多、科技含量最高的特种表面活性剂及化纤油剂生产企业之一。

早在1996年,皇马就开始投资兴建自己的科研中心,迄今拥有价值4000多万元先进仪器装备的科研中心,下设表面活性剂研究所、化纤油剂研究所、分析检测中心、浙大分中心、江南大学分中心及中试试验基地,并配备一支高素质的专业技术队伍,科技人员达150多人,占员工总人数的40%以上。同时与国内外多家知名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紧密的产学研关系,聘请了国内外专家30多位,搭建起内外结合的人才网络框架体系。该中心先后被认定为省级重点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和省级工程技术中心。

近年来,皇马已完成国家重点新产品5只,国家火炬计划5项,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2项,拥有国家发明专利20项,受理发明专利76项。制定国家标准8项,行业标准2项,参与修订国家标准2项,成为全国化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特种)界面活性剂分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单位。

雄厚的技术实力,是浙江皇马开展绿色生产、资源循环利用以及三废综合治理的强大后盾。

绿色生产记心中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资源问题日益突出,社会对环境质量越来越敏感。浙江皇马强烈意识到,企业若想在现代社会中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自觉推行绿色生产,推进资源的循环利用,将企业引向生产发展、消耗减少、环境好转的良性循环。

皇马首先从绿色产品的开发入手,开展绿色生产工作。为开发系列环保型表面活性剂,实行了一整套监控措施,一方面细化课题研究小组,进行专项研究,在遇到攻关难题时,立刻聘请相关专家登门指导;另一方面对于新品反复进行“小试一中试一分析一再中试”的循环试验,直到产品完全达到标准要求,才投入产业化生产。皇马对绿色产品的定义是:不仅在生产过程中具有绿色环保特性,在实际应用中也同样如此。依据这一标准,皇马成功开发了无污染绿色表面活性剂,成为行业的一个闪光点。

在生产设备方面,逐步改、撤、换耗能大效率低的设备。通过采用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全密封、双循环、喷雾式反应级数等先进工艺设备及DCS自动控制系统,尽可能减少人为因素,杜绝生产流程中的废气、废水及喷溅、滴漏现象,从工艺技术上保证企业的清洁生产。采取定压系统对反应釜先冲后洗再处理,从根本上消除或减少洗釜水的产生。2006年,皇马又扩建了污水处理站,使污水处理能力达300T/d。2009年,再投入4500余万元建设1200m3/d废水处理及中水回用综合示范项目,使COD排放降至60mg/L以下,400m3/d水体的中水得到循环回用,实现了减排与节资双丰收。

综合利用重行动

基于循环经济资源综合利用的发展思路,浙江皇马重点实施了国家重点资源综合利用课题“二元醇醚清洁生产”项目。传统的二元醇醚合成工艺能耗高污染大,副产物高达30%且不能回收利用,产品成本高,无法在国际市场生存。皇马通过与浙江大学合作,对二元醇醚生产工艺进行循环化改造并建成年产2.5万吨的生产线,产品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可替代进口,获绍兴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经过循环化改造后工艺的亮点为:以循环经济为依据,利用高效催化剂和改变反应温度及压力,使副产物多甘醇醚的含量减少50%。同时增加新工艺,利用副产物多甘醇醚合成聚乙二醇甲醚、无规聚醚和脂肪酸酯,与传统把多甘醇醚送往垃圾场焚烧的处理方法相比,不仅极大地降低了生产成本,又减少了焚烧造成的环境污染。仅此一项,每年可为皇马增收近1300万。

在生产特种表面活性剂过程中,皇马每年要使用环氧乙烷10万吨左右,在聚合反应中年均释放大量热量,传统做法是通过冷却水冷却后直接释放,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为此,皇马进行环氧乙烷聚合反应余热利用技术改造项目,以提高循环再生率,并减少三废排量。通过技术、设备改造,把70%左右的聚合热转变成高温汽水混合物,再利用蒸汽回收压缩机将其转变为可使用的蒸汽,用以精馏车间的预热塔和油剂复配等,这样可大量节约煤耗和电耗;同时通过管网改造,建立区域水收集装置、集中中水回收池,购置冷却塔、水处理装置等,使聚合反应的冷却水同时得以循环利用。项目完成后,年可节电185万kwh,节约标煤6000吨,并节水30万吨,综合节能折标煤10227吨,年降低生产成本1005.4万元。

固本清源除三废

治标必须先治本。浙江皇马通过一系列手段,从源头上最大降低地减少工业三废的产生,固本清源,确保企业绿色生产落到实处。

为减少废水产生,首先从源头进行控制,原料包装桶要求统一交供应商回收;内部周转包装统一标识,分类管理;对回收后的产品包装桶,用真空抽取残液综合利用,再清洗。通过这些措施,减少清洗污水总量90%左右,同时创残液回收价值50万元/年左右。在洗釜水的控制上,采用特殊手段减少用水量,淘汰过去简单用大量清水冲洗的方式,改用空压蒸汽冲刷和高压水枪喷射相结合,大幅度减少吸洗釜水的产生。

篇4

关键词:卓越课程;计算机系统;计算思维

0 引言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适应我国工业化发展进程,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工程技术人才的重要举措,是增强我国核心竞争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选择。同济大学作为首批实施“卓越计划”的高校,于2010年启动“卓越课程行动计划”,加强课程的内涵建设,推动教学改革以取得突破性进展。

另一方面,计算思维(ComputationalThinking)作为一种教学理念,近年来在计算机基础教育中受到关注。计算思维是指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进行问题求解、系统设计以及人类行为理解等涵盖计算机科学之广度的一系列思维活动。当今社会已进入信息化时代,具备计算思维,能够运用计算机技术和手段进行学习和工作、解决专业问题是高级人才必备的素质。计算思维能力是与读写能力一样的人类基本思维方式。

为了配合同济大学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方案,提高骨干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同济大学于2011年开展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卓越课程行动计划,将计算思维融入“计算机系统级课程”的教学改革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 “计算机系统级课程”教学改革内容

本次课程改革试点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3个方面:一是课程授课方式改革;二是训练(指各种类型的作业、结合课程的创新性实验项目、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等)方式改革;三是考试方法改革。

课程授课方式改革要大力推行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小班制等教学方式。训练方式改革除了传授知识外,还要通过设计综合性作业、结合课程的创新性项目以及其他形式多样的综合性训练,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人格培养落实到具体课程教学中。考试方法改革要消除应试教育产生的不利影响,以学生综合能力评价和人格养成作为核心,努力实现学生学习成绩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同时,建立计算机系统级教学团队,以团队形式对课程进行设计,积极建设和落实包含课程授课方式、训练方式、考试方法3大环节改革的具体方案。

“计算机系统级课程”教学改革项目在同济大学软件学院和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共建的“计算机系统结构”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的基础之上,结合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在学科方向上的特色和优势,采取“两级基础深化、知识体系构建、实践能力培养、前沿技术追踪”4项措施,建立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计算机系统级课程教学体系。

1)两级基础深化。教师通过“计算机与信息安全导论”“计算机导论”和“计算机系统结构”课程,分别从广度与深度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计算机学科基础教学。“计算机与信息安全导论”和“计算机导论”旨在帮助初学者认清学科的轮廓,而“计算机系统结构”则为计算机学科高年级本科生提供完整的学科核心知识。

2)知识体系构建。教师以“虚拟化与云计算”“Web编程”和“计算机前沿技术概论”等课程为基础,建立计算系统和网络的知识体系框架,为强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特色和建立完整的计算机系统学科知识体系规范打下基础;同时还注重相关课程的交叉,如“计算机系统结构”与“操作系统原理”“编译原理”在虚拟操作系统、编译优化等方面的结合,“计算机系统结构”与“虚拟化与云计算”在大规模并行处理系统下的融合等。

3)实践能力培养。教师通过“计算机系统实验”课程,将“计算机系统结构”“操作系统原理”与“编译原理”等课程中关系极为密切的核心内容以综合实验形式进行集成,如存储结构及其管理、目标代码生成及优化、线程调度等。这样既有利于消除孤立知识点,又加强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训练,为他们将来从事计算机系统开发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4)前沿技术追踪。教师通过“计算机前沿技术概论”课程追踪国际计算机系统结构领域中的前沿问题与技术。

笔者提出的面向卓越工程师的计算机系统结构系列课程体系框架如图1所示。该教改项目的实施将提高计算机系的办学水平,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同时也有助于本科教学中多出科研成果。

该教改项目从理论与实践2个方面展开,围绕计算机系统主题,在课程体系建设上注重基础、突出重点。特别是在实践教学方面,除了在相应课程的实验环节对学生进行训练外,还将在专门的“计算机系统实验”课程中进行有关计算机系统硬件和软件2个方面的完整的集成实验,通过数据采集和建模分析等手段验证实验结果的正确性和有效性。通过发现并解决实验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并扎实地掌握计算机学科的核心理论,同时提高了从理论到实践的知识贯通能力和创新能力。

各门课程的教改内容简述如下。

1)计算机与信息安全导论。作为该教学体系的基础课程,将突出建设计算机系统知识体系方面的基础知识。主要教改内容如下:

①选用《Computer Science:An Overview》作为该课程的双语教材:

②每章核心内容突出计算机系统方面的基础知识;

③将计算机系统方面的基本知识从传统计

算机导论内容中自然引出;

④展开双语教学,并建设精品课程。

2)计算机导论。作为该教学体系的基础课程,将突出建设计算机系统知识体系方面的基础知识。主要教改内容如下:

①选用《Computer Science:An Overview》作为该课程的全英文教材;

②每章核心内容突出计算机系统方面的基础知识;

③加强计算思维方面的教学和实践,将Python作为入门编程工具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④展开全英文教学,并建设精品课程。

3)计算机前沿技术概论。作为全校的通识课程,适合各个年级的本科生,侧重信息安全前沿,同时带动整个教学体系前沿知识的探索。主要教改内容如下:

①汇集计算机系统结构课程体系中各个分支领域的前沿思想与技术;

②为“计算机系统实验”课程提供前沿的实验内容建议和素材;

③自行编写课程讲义与教材。

4)计算机系统实验。该教学体系中的实验课程建立在“计算机系统结构”“操作系统原理”“编译原理”等课程的基础之上,是整个教学体系中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核心课程。主要教改内容如下:

①建立计算机系统课程知识体系;

②建立实验环境,设计丰富多样的综合实验项目和开放性实验项目;

③编写实验指导书。

5)虚拟化与云计算。该教学体系中的专业课程之一,介绍可信与安全系统体系结构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结构。主要教改内容如下:

①建立课程知识体系;

②编写教材。

6)Web编程。该教学体系中的专业课程之一。主要教改内容如下:

①完善课程知识体系;

②建立实验环境,设计实验项目;

③编写教材和实验指导书。

2 教改特点

基于“计算机系统级课程”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卓越课程行动计划具有如下特点和创新性。

1)将本系计算机学科优势、优质课程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实施相结合是本系统级课程教改项目的特点之一;

2)开设“计算机系统实验”课程作为计算机系统级课程教学体系的核心实验平台,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是本系统级课程教改项目的特点之二;

3)本教改项目结合计算机新教学法,将计算思维教学方式在计算机系统级课程中进行实践(“计算机系统实验”和“计算机导论”课程中实施),加强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是本系统级课程教改项目的特点之三;

4)本项目将工业界的最新技术介绍给本科生,为其提供毕业设计选题和到著名企业实习的机会是本系统级课程教改项目的特点之四;

5)本项目将可信与安全计算系列课程作为建设对象,点面结合带动一批课程、实验基础设施和教师队伍的建设是本系统级课程教改项目的特点之五。

3 教改成果

经过两个学期的建设,计算机系统级课程的教学改革取得如下成果。

3.1 教改立项方面

1)2012-2013年,教育部-IBM专业综合改革项目建设课程“虚拟计算与云计算”;

2)2011-2012年,谷歌校企共建实用精品课程项目“Web编程技术”;

3)2011-2013年,同济大学全英文课程建设项目“计算机导论”:

4)2011-2013年,同济大学双语课程建设项目“计算机与信息安全导论”;

5)2011-2012年,同济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教学改革研究与建设项目“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可信与安全计算课程教学体系建设”。

3.2课程建设方面

1)计算机系统结构。

该课程于2011年上半年被批准为同济大学本科卓越课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同时作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一软件学院共建国家级精品课程。

2)计算机系统实验。

计算机系和学院实验中心已经购买相关的实验设备并完成实验室建设;已经开始组织2010级3位硕士研究生完成课程所涉及的5个实验设计。

3)计算机与信息安全导论。

该课程成功申报同济大学双语建设课程,并于2011年9月开始实行双语授课,同时完成了课程网站的建设。

4)计算机导论。

该课程成功申报同济大学全英文建设课程,并于2011年9月开始实行双语授课,同时完成了课程网站的建设。

5)计算机科学前沿技术导论。

该课程于2010年开设,目前已完成课程网站建设和《计算机科学前沿技术》教材的写作。该教材获得IBM大学合作项目书籍出版资助和同济大学“十二五”规划教材建设项目的资助。

6)Web编程技术。

该课程成功申报谷歌校企共建实用精品课程,并于2011年开设,同时完成了课程网站的建设。

7)虚拟计算与云计算。

该课程成功申报谷歌校企共建实用精品课程,并于2010年开设,同时完成了课程网站的建设。

3.3教材建设方面

1)《计算机科学前沿技术》教材已经编写完成,于2012年7月正式出版,并被列为同济大学“十二五”规划教材。

该教材是一本计算机科学的入门与提高教材,在力求保证学科广度的同时,还兼顾主题的深度,同时特别强凋计算机科学的前沿性,既介绍计算机学科相关主题的来龙去脉,又引入国内外最新和最热门的前沿课题。该教材既涉及计算机传统研究领域,如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人工智能等又涉及云计算、物联网、智慧地球等新兴热门研究领域,重点讲解这些最新计算技术在各个学科中的应用,既让读者对计算机新兴技术有一个宏观的把握,又通过各种案例分析指导读者将计算机最新技术应用到相关专业和学科中。

2)同济大学已与清华大学出版社签约出版《虚拟化与云计算》教材,目前已完成部分书稿,预计2013年初出版。

篇5

[关键词]建筑施工技术 模块式教学 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刘孟良(1965- ),男,湖南益阳人,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学院院长,教授、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土木工程设计与施工。(湖南 长沙 410132)魏秀瑛(1972- ),女,湖南衡阳人,湖南高铁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建筑工程技术。(湖南 衡阳 421002)周金菊(1964- ),女,湖南常德人,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工程经济学院,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建筑工程造价。(湖南 长沙 41013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09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高职建设类课程项目化、模块化改革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BJA090060)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3-0138-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职业技术教育部分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要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要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然而,生源素质普遍偏低、大量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尤其生源急剧减少等因素,导致职业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如何进行教育教学改革,采用有效的教育教学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强化职业教育本质特征,增强职业教育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服务能力,已成为业内人士的首选课题,众多职业院校都在寻找新的培养模式,高职建设类课程模块式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本文探讨如何进行“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模块式教学改革。

一、关于模块式教学的理论

模块式教学英文“Modules of Employable Skills”(简称MES),是国际劳工组织在20世纪70年代开发出来的一种较为先进的、行之有效的职业培训方法。这种方法突破了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抓住了职业教育技能训练这一核心,在深入分析每个职业(工种)和技能的基础上,严格按照工作标准(岗位规范),将课程标准和教材开发成不同的教学模块,形成类似积木组合式或一部多个零件组成的机器式的教学方式。

模块式教学具有强调把学生的需要放在第一位、强调学生学习的个性化、有很强的灵活性、有较强的实践性等特点,需要教师合理安排和调整教学内容,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式、手段,培养学生与未来所从事职业相适应的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应用型人才。目前,国内外模块课程模式主要有MES模块职业能力培训课程模式、“双元制”模块课程模式、集群式模块课程模式、单元累计制模块课程模式等。

二、模块式教学在“建筑施工技术”课程中的探索和实践

(一)改革思路

“建筑施工技术”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一门核心课,是学生走上工作岗位进行现场施工技术和管理的一门必备的专业课。该课程概念繁多、专业性强、实践性强,学生普遍反映学习难度大,理论与现场工作实践不能很好结合。笔者结合长期的教学实践认为“建筑施工技术”课程应该按照如下思路进行课程改革:构建基于职业岗位工作过程的课程结构,形成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标准。依托中央财政支持的校内实训室和校外现场顶岗实训基地,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加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训练。通过大量的实践训练,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积极主动地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二)课程模块的设置

课程按建筑施工技术的工艺流程划分模块,形成以职业岗位作业流程为导向的教学模块,即开工前的组织与计划、建筑施工测量知识、基础工程施工、主体工程施工、屋面工程施工、装饰工程施工、室外工程施工与竣工验收7个模块。再根据设定的教学模块遴选必要的知识。通过划分新的知识模块,将原来零散的知识点针对某一具体施工过程进行有机整合,使每个工艺流程中所应掌握的知识更加明确和具有针对性。课程模块的设定,如下表。

(三)采取模块式教学取得的成果

1.理论成果。一是对课程体系改革的一些核心概念进行了界定,对“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涉及的教学模块、课程体系、教学模式等进行了探究。教学模式:基于明确的教学目标,围绕特定的职业岗位能力,对知识、技能、态度的要求划分为相对完整、相互联系的7个教学单元。课程体系:为实现教学目的、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由学院有计划、有组织地编制相对独立、相互联系的若干教学内容组成的有机整体,主要体现在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及校本教材中。课程模式:在一定的课程观指导下建立起来的为“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方案设计者开发或改造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并编制课程标准提供具体思路和操作方法的标准样式,包括理论基础、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操作方法、保障条件、管理与评价等。二是为职业教育研究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及经验。职业教育应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目标,以职业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培养为基础目标,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国家职业标准是确定职业能力培养目标最重要的依据;专业知识只有通过操作(运用)才能转化为技能。三是构建了较完整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模块式课程体系,为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及其他专业构建模块式课程体系提供了一系列的参照样式。

篇6

关键词:高中化学;化学实验;自主参与;多媒体

传统化学教学中我们常常用题海战术来帮学生巩固知识,提升技能,这就导致了我们片面追求理论知识点的识记,而忽略了同学们对化学知识生成和发展的全程掌握。学生处于消极被动的学习状态,即便理论知识倒背如流,实际运用时还是不知如何下手,显然违背了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教育精神。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和推广,高中化学作为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从客观上就决定了我们需要在关注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要注意引导大家养成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的良好学习品质和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鉴于此,笔者从多年的教学实践出发,对如何提升高中化学课堂效率进行了归纳。

一、课堂形式多样化

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和牵引学生的注意力,笔者建议教学实践中通过多种方式来引导大家自主参与教学活动。诸如让学生通过自主研读、讨论交流、探索实验和评议展示等教学流程和手段,争取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静下心来仔细研究教学内容,多交流,勤动手,让大家在分析、比较、抽象、综合、推理和概括中得出结论。

比如,我们在引导“氯气溶于水”的内容时,为了让学生理解氯水的性质,产生深刻印象,我们可以通过如下教学流程来实现:①实践观察:先引导大家分别将刚制成的氯水中滴加适量紫色石蕊、Na2CO3、FeCl2和AgNO3等溶液,然后观察这几种溶液分别会产生怎样的变化;②推理:根据以上观察到的现象,猜想并推论化学过程并写出相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③讨论交流,获得技能: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同学们通过实验探索和自主演化推理,再进行讨论、交流,取长补短,相互启发,然后我们再及时加以讲解点化,就可以完成让学生在多重感官立体刺激的状态下学习化学知识了。

如此多样化的统一流程,不仅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大家自主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在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推理、概括的基础上积极思考总结正确结论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探索对比,积极求证

实验是化学的基础,它可以帮助我们演示化学概念、阐明化学规律。新课标精神也推崇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来让他们获取化学反应的过程和信息,从而在实验中体验和探索化学学习的乐趣,对化学产生形象认知,彻底摈弃“死学”的痼疾,全面提高学生能力,提高课堂效率。

比如,笔者在指导大家学习“钠的化合物”时,发现部分同学在探究NaHCO3和Na2CO3溶液的性质时,都会主观臆断地产生这样的错觉:认为这两种溶液都可以与CaCl2溶液发生反应而产生白色沉淀。笔者为了让同学们彻底抛弃这种错误的想法,以正视听,就决定让他们通过自主实验来对比和验证结论。于是,同学们通过亲自动手实验,就会发现:NaHCO3溶液和CaCl2溶液混合则没有产生白色沉淀物,而Na2CO3溶液和CaCl2溶液会发生反应产生白色的沉淀物。“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如此鲜明灵活的实验对比,结果一目了然,印象深刻,带来了积极的教学效果。

其实,高中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已然达到了一定的阶段,同学们大多有着较强的思考判别能力和动手实践技能。所以,化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只有引导同学们积极自主设计实验方案,进行观察、对比和探索,才能让他们获得富有逻辑的愉快的学习体验,才能培养同学们的观察辨别能力,养成动脑思考和动手实践的良好学习习惯。另外,让同学们通过亲自动手实验来获取知识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可以加深认识印象,提高理解知识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借用媒体形象认知

众所周知,化学实验具有抽象性和即时性,因此可以借助多媒体集影像一体的优势将化学概念和化学过程真实地展现出来,有助于从多角度、立体层面激发同学们学习和探索化学的兴趣。多媒体可以模拟微观化学现象,还可将化学课堂上常规方法无法观察的化学反应和实验结果明确地展现给学生,为大家创设一个色彩斑斓、逼真形象的化学信息世界,以此刺激同学们多感观参与化学学习和探究,强化理解能力,给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

比如,在教学“原电池原理”时,一般情况下我们只能通过桌面上的宏观实验演示给大家,通过电极、导线、电流表和电解槽等装置和实验现象来引导同学们发散思维,想象电池怎样将化学能转化成电能。这个过程中同学们是无法观察到微观化学变化,很难形象理解电子怎样进行定向转移而形成电流的。因此笔者建议借助多媒体动画技术将微观世界的变化形象地展现给大家,让同学们能清楚地观察到动画模拟电子如何通过原电池的负极流向正极,深化了学生的认识和理解,为准确掌握知识要点提供了方便。

另外,许多化学反应都是瞬间完成的,我们无法通过普通的演示实验让同学们捕捉信息、观察现象;许多化学反应会涉及有毒的、危险性比较大的化学药品,以上这些时候都需要借助多媒体将化学实验直观、形象地展现给学生,帮助他们提升学习和探索欲望、深化理解和认识。总之,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我们可以动态模拟和研习整个实验进程,可以暂停和慢放来仔细观察和对比化学反应过程和化学现象,可以通过控制播放化学反应的速度,调节反应变化的快慢,达到便于学生观察和思维的效果。

以上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对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率的讨论和总结。总之,要想提高课堂效率,无论什么学科都离不开还原学生在课堂中学习的主人翁地位,这是大势所趋。然后再及时培养和引导同学们自主实践、自主探索和自主创造的个性品质,如此才能整体提升学生的知识素养。针对化学课堂,我们还需要注意指导探索实验和多媒体呈现,以此来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究和学习方法,最终提高课堂效率,完成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杨婷.新课标下高中化学教学重点与难点问题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9.

[2]吕海平.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化学教学方式及其转变途径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0.

篇7

关键词: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实施情况;创新人才

作者简介:金翠云(1978-),女,浙江江山人,北京化工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讲师;汪晓男(1971-),女,黑龙江五常人,北京化工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副研究员。(北京 100029)

基金项目:本文系北京化工大学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专项研究项目“自动化卓越工程人才多元化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A201206)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1-0211-03

创新能力是高素质人才的核心能力,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1]在21世纪,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素质是时代赋予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使命。

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tudent Research Training,SRT)是专为在校大学生设计的一种项目资助计划,它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在导师指导下以团队的形式完成科研项目、社会实践等创新活动。其目的就是在导师的指导下,充分利用学校的学科优势和科研条件,引导学生自主选题、组建实训装置,进行硬件设计和软件编程、调试,以培养大学生提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项目的实施,使学生尽早进入专业科研领域,培养科研素质,启发创新意识,提高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2]

一、SRT发展概况

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最早源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在1969年提出的“本科生研究机会计划”(The Undergraduate Research Opportunities Program,简称UROP)。UROP鼓励和支持具备一定条件的本科生参与教师的科学研究项目。经过多年的摸索和实践,UROP已经形成一套比较系统和完整的运行体系。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本科生科研训练。目前,UCLA设有2个“本科生研究中心”,分别在人文与社会科学以及生命与物质科学两个领域组织本科生科研训练项目。[3]在90年代,随着斯坦福、加州伯克利两所大学开始对本科生参与科学研究项目进行组织并提供服务,美国研究型大学中本科生参与科学研究的项目越来越多。[4]

在我国,清华大学于1995年提出了“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并于1996年开始正式实施。1998年,浙江大学开始试行“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5]随后一些高校也陆续设立了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加入这一行列。

北京化工大学在借鉴国内外高校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于2006年设立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2007年起实施教育部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2008年起实施北京市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这些由国家、省部级、校级组织的本科生科研训练项目对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北京化工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努力构建大学生创新能力训练体系,搭建科研创新平台,经过约6年的运作取得了较大的成绩。

二、SRT实施情况

1.组织管理

SRT计划由学校教务处负责统一实施,设有校院两级组织机构。校级指导小组由校教务处聘请的相关学科、教学科研水平高、治学严谨、德高望重的教授组成,他们来自各个学院及教务处本科教学督导组。其具体职责是:审核项目的可行性和创新性。对各学院项目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验收和评价项目实施效果,评选优秀成果,并对SRT的有关政策提出意见和建议。院级科研训练计划指导小组由院级教学管理部门负责组织,由主管教学的院长担任组长,各系、中心主任、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担任委员组成管理指导小组。其职责是:全面规划学院科研训练计划项目,负责本院科研训练计划项目审核、监督、实施、评价和验收。

2.项目实施

(1)课题来源。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是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尽早参与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创新活动的新举措。为使学生在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中能切实得到锻炼,我们在选题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所选课题的意义、可行性、创新性、应用价值等几个方面。选题要充分体现课题的基础性和合理性,又使实践过程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深度。课题来源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是教师课题。随着本科导师制的推进,我院每年有近2/3的本科生参与导师制。这使得很多学生可以较早进入导师的课题组,参与科研活动。在科研训练的申报过程中,课题的立项可以源于导师课题。教师课题的优势在于它来自于教师本人承担的科研项目,有一定积累,其可行性和应用价值都有所保障。实施过程也较为严谨。对学生而言,不论从项目立项还是项目实施,都可以得到教师的充分指导。在课题执行过程中,学生接受规范的科研训练,提高自身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教师而言,学生参与课题研究,可以分担具体工作,在课题实施过程中,教师又能够更好地予以指导,相互促进和提高。

二是学科竞赛相关课题。我院近几年对学科竞赛的投入比较大。对于各类竞赛由专人负责并配备专业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参加比赛,在学科竞赛方面获得了不错的成绩。为了将学科竞赛的成果转化也为了进一步推动学科竞赛的开展,结合SRT计划,由竞赛指导教师将学科竞赛内容转化为研究课题,指导学生进行课题的申报和实施。这类课题因操作性强,另外学生通过项目的训练还能参加与之相关的学科竞赛,所学知识在实践中得到验证,因此比较受学生们的欢迎。

三是自选课题。自选课题一般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结合社会的实际需要,自行设计项目的研究内容。学生自选课题完全由学生自行设计,因而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校鼓励学生自主立项,但自选课题必须是可行的、有价值的。根据学生反馈来看,学生对这类课题兴趣浓厚,会投入更高的热情和更多的精力。

四是外部课题。为了进一步拓宽项目来源,同时也为了进一步开展校企合作,SRT计划的项目还可以来自企业。在卓越工程师计划的推动下,我院与多家企业制定联合培养计划、建立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同时,在电工电子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过程中,我院与多家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学生可以利用这些资源申请与合作企业相关的课题。学院也会密切与企业的联系,为学生配备企业导师,指导学生进行课题申报和实施。

(2)项目申报。项目的申报每年一次。一般学校会在每年的10月组织申报工作。为了做好组织和宣传工作,我院在每年的9月会面向大二、大三的本科生做科训计划启动和宣讲会。通过宣讲会,让学生较为系统了解SRT计划的目的、意义,如何选题、申报、实施、验收等,以及相关的奖励政策。通过适时地宣传和引导,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避免部分学生盲目跟风的现象。在项目申报过程中,我院组织答辩会,由院级SRT指导小组对项目的选题、研究意义、可行性、预期的研究成果等各方面进行审核,根据项目的总体情况,给出国家级资助、校级资助、不予资助三个级别,并将建议资助的项目上报校教务处。对于学院推荐的国家级资助项目,学校还会进一步组织校级评审专家通过答辩会的形式再次审核,最终确定是否资助。

我院对SRT指导教师的要求是指导教师必须具有高级职称(副教授、高级工程师以上)或具有博士学位,为人师表并具有丰富的科研经验;参与SRT计划的学生主要是大二、大三的本科生,学院并不会根据学生成绩限定申报资格,仅要求每位学生只能作为1个项目的负责人进行申报,这样有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并能使得更多的学生受益于科研训练计划。

(3)中期检查。在项目执行的中期,学校将统一安排时间进行中期考核,一般在每年的4月中下旬。由项目负责人撰写项目中期报告,对项目进展情况、初步研究成果、存在问题及后期计划安排等进行总结,并由指导教师签字。学院组织科研训练计划中期检查评审会,各项目组以PPT及实物演示等多种手段向评审专家汇报项目的具体进展情况。评审专家对各项目的进展情况进行审核并给出指导意见。根据中期检查情况,及时发现实施较好的项目,予以肯定。对于实施情况较好的校级项目,学院可以推荐其升级为国家级项目,从而能够获得更多的经费资助。对于进度偏慢的项目也加强监督和管理。而对于进度不符合中期要求的项目,学院会对此类项目进行“黄牌警告”,酌情降低经费资助,并在后续执行过程中重点关注此类项目的进展。通过奖惩分明的中期检查制度,对学生能够起到良好的监督和引导作用,从而确保SRT项目得以顺利开展。

(4)项目结题。科研训练项目一般在每年的10月中旬进行结题验收。在项目结题时,各项目组需要撰写项目结题报告和工作总结,并由我院统一组织答辩,各项目组向院SRT工作小组进行汇报。我院SRT工作小组在所有结题项目中按照完成情况推荐一定比例的优秀项目上报学校。校教务处对完成优秀的项目组成员给予奖学金奖励。学校在每年的11月举办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成果展,对完成优秀的项目展示其成果,并将项目成果汇编成册,以论文集的形式在校报上出版。在结题阶段,对优秀项目成果的展示,不仅对完成项目的学生是精神上的奖励,同时也是宣传SRT计划很好的窗口。

3.训练时间和场所安排

科研训练计划的主体是本科生。本科生的课业相对比较繁忙,因此训练时间需要合理安排,才能保证科研训练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一是合理利用学习阶段性。科研训练计划的执行时间一般为1年。在10月立项之初,一方面学生在这个时期课业较轻松,而课题又刚立项,学生有较为浓厚的兴趣,因此这一阶段项目进展速度较为理想。而到了期末,由于很多课程都已结课,考试科目较多,学生忙于复习功课,在科研项目上投入的精力就少,课题进展在此时基本停滞。根据这种学习时间的阶段性,应引导学生合理安排时间,将主要的研究训练工作安排在学期初,并合理控制研究内容和研究进度。二是充分利用小学期和暑期。根据每年科研训练计划的执行情况和学生课程安排的特点,可以将SRT计划和小学期的课程设计、生产实习相结合。学生利用小学期相对集中的一段时间,开展项目的研究工作。小学期之后就是暑假,学生根据课题进展情况,可以充分利用假期的时间,加快课题进展进度。三是与毕业设计相结合。对多数SRT项目,学生在毕业设计阶段项目已经结题。但我们建议对完成情况良好的项目,可以根据项目的内容进一步深化项目的研究,结合毕业设计继续深入研究,不仅能够深化科训课题,同时也可以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

为了营造良好的科研训练环境,校内基础实验室、专业实验室、实习基地、实践教学基地等面向本科生全面开放。我院于2011年成立电气信息类大学生创新基地,创新基地与传统的专业或通用实验室有所不同,是专为大学生提供创新活动的场所。基地实行开放式管理、预约实验方式,学生首先根据课题、项目研究和竞赛训练需要向创新基地提出使用申请,经批准后进入创新基地,而在结题后须退出实验室,在此期间学生可以自主支配实验室空间、实验时间、实验内容以及实验形式,实行自我管理。创新基地为学生提供完成其课题、项目所需的设备与器件以及基础维护。

4.相关政策

校级科研训练项目,学校一般给予2000元的课题经费,国家级项目每项给予8000-10000元的课题经费。学校对科研训练项目进行过程管理,即如果在中期检查期间,项目的进度缓慢,未达到进度要求,中期检查不合格,学校可以对此类项目予以终止,不再资助。而对于中期进展优秀的项目,学校会加大资助力度。在结题期间,对结题验收合格项目的项目组成员给予一定的奖励学分;如研究成果得到应用,申请发明专利、公开发表研究论文等,学校会给予奖金奖励。对于结题验收合格的SRT项目的指导教师,给予适量的教学工作量补贴。SRT项目的成果既可作为教师参评学校、学院教学、科研优秀奖的依据,也可作为教师评定职称的依据,以鼓励教师的积极性。

三、SRT训练计划的成效

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我校不断完善科研训练项目运行管理体系,形成了服务教学和人才培养的教学、科研、协调管理的体制,使大学生科研训练的组织管理更为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为学生搭建科研创新平台,使本科生及早接触科研,及早了解社会实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学生通过参加科研训练项目,自主进行课题研究和探索,可以了解和掌握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和手段,训练严谨的科学态度、创新创业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其创新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

近几年,国家对于大学生科研项目的资助力度越来越大,就以我院近5年实际获得的资助情况来看,我院获得立项资助项目97项(含国家级、校级立项项目),参与计划的本科生达345人次。立项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信息学院SRT立项基本情况

开展SRT取得的主要成果包括学生的小作品、硬件制作等15件,程序、软件设计12套,发表学术论文8篇,其中SCI收录论文3篇,发明专利1项,软件著作权1项。在第35届大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大赛中获得铜奖的学生,在我校参加过相应的SRT项目训练;在各类学科竞赛,如全国电子设计竞赛、全国飞思卡尔杯智能车竞赛、全国西门子杯自动化仿真挑战赛、全国软件设计大赛、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中获奖的许多学生前期也曾参与了SRT项目的基础训练。从反馈的信息来看,SRT训练计划的实施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四、结语

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为大学生提供了科研创新平台,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科学研究的态度、团队协作精神等。在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的实施过程中,应不断总结经验,积极探索更科学更系统的指导学生的方法和策略,完善项目过程管理办法及规章制度,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创新型、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林,陆灵云,沈明霞,等.SRT计划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2):8-11。

[2]葛亚明,宁红梅,刘俊伟,等.对高等农业院校动物医学专业大学生科研训练的思考[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6):14-16.

[3]刘碧强,叶勇.基于SRTP的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2,16(3):48-53.

篇8

关键词:火灾现场 烟场能见度 计算机可视化

中图分类号:X9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5)03-0200-01

本文主要对烟气在遮光方面的性能进行了详细的探讨,对提升烟场能见度的科学计算方法进行了描述,并编成相应的程序对火场数值进行模拟性的计算。

1 能见度的相关模型

1.1 消光系数

火灾环境的构成要素较多,其中最为基本的要素就是烟气的产生。燃烧的状态分为好几种,比如阴燃、充分燃烧以及热解,燃烧状态的差异对于烟气的性能以及烟气的产量有着直接性的影响。

对于一些高温燃料,热解通常会在其表面发生。一般情况下,热解温度高于600K,小于900K,与燃料在汽化时产生的充分燃烧相比较低。当热解发生时,其出现的烟气属于雾气,主要成分为是燃料的蒸汽以及蒸汽凝结的雾气。与热解不同的是,阴燃能够自行燃烧并维持,外界无需为其提供热源。除此之外,大部分的物质都会有热解的现象发生,只有部分物质会有阴燃的现象发生,温度大于600K,小于1100K。

在烟气场能见度的计算中,消光系数占据至关重要的地位,一般情况下使用下述两种方法进行计算:

在上述公式中,代表质量光学的相应密度,代表燃料的对应质量。

在此项公式中,代表绝对的消光系数,代表烟气的质量。

由上述两个公式可以计算导出燃料与烟气在消光系数上的相应关系,如下所示:

在此项公式中,代表发烟率,是发烟量与燃料质量的相对比值。在建筑物中,通常情况下的物质,其发烟率的相关变化值较大,大致为0.0004――0.19。

1.2 穿透率

光线衰减的相关规律如下所示:

其中,I0代表入射光的相应强度,I代表出射光的相应强度,S代表光在进行直线传播时的路径。

对于大气透明度而言,能见度是其所折射的一项指标。能见度指的是:正常视力者在所处空气状况中对于目标轮廓清晰看到的直线上的最大距离。此外,还有定义指出:其为目标特征I消失的最小距离(I小于等于It)。由定义可看出,能见度与人类的感官息息相关,也就是说,It属于一个无法界定的绝对量。因此,可以采用采取一个相对量对能见度进行衡量,比如烟气的穿透率I/It,此项比值越大,能见度就越高。

1.3 有关数据的计算

通过上文的相关探讨可知:影响相对能见度的因素较多,主要包括:烟气的浓度大小,混合气体的相对密度大小,观察人员所处的方位以及观察点所处的方位。所以,要对能见度进行计算,就要将观察人员以及观察点之间的距离进行相应的积分化计算。

如图1所示,点A处为观察人员所处的方位,点B处为观察点所在的方位,代表观察人员与观察点之间的最短距离,实心方块代表处于积分路径中的单元,不需要积分的相关单元则用空白方块表示,s代表积分的步长。

2 模拟案例分析

模拟火灾案例:房间大小(长为32米,宽为32米,高为12米),在相对的两面墙上分别有三扇窗户,只考虑到自然通风的情况。火灾发生在房屋的中间,范围大致为:长为1.5米,宽为1.5米,高为0.8米,对应的观察点处于门往里1.5米处,高于地面1.7米处。利用CFD进行仿真火灾数值的分析。

对结果进行详细的分析可知:在火灾发生燃烧的前30秒中,烟气在排放与扩散方面的值较低,还未达到屋子的顶棚处。当持续燃烧1分钟后,燃烧所释放的烟气到达屋子的顶棚,且开始向侧墙进行扩散。当持续燃烧2分钟后,所释放的烟气由侧墙逐渐降落到地面。当持续燃烧4分钟时,在火源处的窗户已经全部笼罩于烟气下,能见度极其低下。

3 相关的改进措施

为了准确地得出积分点上的对应数据,则必须对与积分点所处距离最近的单元进行搜索,确保其计算的次数为10的11次方。假如采取4G内存的双核的PC机计算,则需要花费70个小时的时间。然而,假如采取改进算法,效率将会大大的提升。例如:将计算区域划分成72个小区域,将单个小区域设置成2000单元,采取:积分点所在子区域确定-区域内搜索的方式进行相应的查找,计算量将会由10的11次方降到10的9次方,计算时间将由70个小时降到1个小时以内。

篇9

1.1针对有关课程的课程设计

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授课过程中,有许多课程都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对这些课程进行学习及课程设计是学生进行实践的有利途径,其中最典型的课程就是《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在对这门课程进行学习的过程中,经常需要学生根据课程安排,借助计算机进行相关零件的课程设计。具体来说学生在课程设计中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了解具体的任务安排,熟练掌握运用计算机。要想有效的进行实践活动做好课程设计,学生在进行课程设计之前应对具体的任务进行全面的了解,对任务的类型,工艺的流程,细节的要求,进行了解,为课程设计的准确进行提供保障。同时,《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课程设计需要借助计算机进行辅助,因此学生应熟练的运用计算机,掌握工程设计必须的计算机操作技能,确保工程设计的顺利进行。

(2)按照标准独立完成,提高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工程设计对于学生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因此学生在工程设计中应尽可能的独立完成。同时端正课程设计的态度,严格按照工程设计具体任务的规范进行设计,掌握工程设计的流程,规则等内容,将课堂所学知识综合的运用到课程设计中去,提高自身的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1.2针对数控加工的综合实践

数控加工技术综合实践,是高职院校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的重要途径。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学生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后,学校将抽出一周的时间安排学生进行数控加工的综合实践,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具体的来说数控加工综合实践包括几方面的内容:

(1)进行计算机辅助设计训练。随着现在科技的发展,计算机已经成为了机械设计制造不可缺少的辅助工具,因此在数控加工综合实践中进行计算机辅助设计训练是其主要内容之一。

(2)完整的进行零件设计的操作。学生在日常的课程设计中对于零件的设计仅停留在某一阶段,没有完整的进行过零件设计的操作,因此在数控加工技术综合实践中,高职院校为学生提供了一次完整的操作机会,从零件的设计,图纸的敲定,到零件的成型,学生全程予以参与。使学生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有效的提升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1.3机电综合课程设计

机电综合课程设计是在数控加工等课程的基础上进行的又一次综合性的实践活动,其与其他实践活动一样,在实践过程中着重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顺应现在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相较于前两种实践,机电综合课程设计其对学生专业知识的要求更进了一步,对学生计算机的应用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具体的来说机电综合课程设计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总方案的制度。在机电综合课程的设计过程中,总方案的制定是关键,其左右着课程设计的成败,因此学生在进行机电综合课程设计中首先要根据具体的课程设计内容,从任务实际出发,对制定的方案反复分析论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总方案,指导课程设计的进行

(2)重视机械设计中的重点部分。机械设计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中包括各个部分,在这些部分中有些重点部分学生应给予注意,确保重点部位的设计。例如传动机构的结构设计等。

(3)数控系统方面的设计。数控系统的设计对于机电综合课程设计至关重要,其包含了多方面的内容。学生在进行这方面的设计时应,认真仔细的进行设计,全面的考虑课程设计的需要,保证课程设计的质量。

(4)课程设计说明书的编写。课程设计说明书的编写是机电综合课程设计的最后一个环节,其对整个课程设计的主旨,内容等方面进行了有效的说明,是对课程设计的概况。

2总结

篇10

在发展理念上,坚决奉行“专业、生态、科技、领先”;在生态理念上,始终坚持“清洁生产、环保产品、循环经济、绿色家园”,浙江皇马秉承“对社会、企业、客户负责”的核心价值观,高举“遵循循环经济原则,实施清洁生产和持续改进,生产与环境和谐的环保产品”大旗,用事实践行着自己庄重的誓言。

技术实力作后盾

传统化工企业,大多只是简单模仿它人的产品。浙江皇马则不然,它首先是一个技术创新型企业,具有年产8万吨特种表面活性剂和3万吨化纤油剂生产能力,可提供十一大系列1000多个品种的各类特种表面活性剂和化纤油剂,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品种最多、科技含量最高的特种表面活性剂及化纤油剂生产企业之一。

早在1996年,皇马就开始投资兴建自己的科研中心,迄今拥有价值4000多万元先进仪器装备的科研中心,下设表面活性剂研究所、化纤油剂研究所、分析检测中心、浙大分中心、江南大学分中心及中试试验基地,并配备一支高素质的专业技术队伍,科技人员达150多人,占员工总人数的40%以上。同时与国内外多家知名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紧密的产学研关系,聘请了国内外专家30多位,搭建起内外结合的人才网络框架体系。该中心先后被认定为省级重点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和省级工程技术中心。

近年来,皇马已完成国家重点新产品5只,国家火炬计划5项,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2项,拥有国家发明专利20项,受理发明专利76项。制定国家标准8项,行业标准2项,参与修订国家标准2项,成为全国化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特种)界面活性剂分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单位。

雄厚的技术实力,是浙江皇马开展绿色生产、资源循环利用以及三废综合治理的强大后盾。

绿色生产记心中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资源问题日益突出,社会对环境质量越来越敏感。浙江皇马强烈意识到,企业若想在现代社会中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自觉推行绿色生产,推进资源的循环利用,将企业引向生产发展、消耗减少、环境好转的良性循环。

皇马首先从绿色产品的开发入手,开展绿色生产工作。为开发系列环保型表面活性剂,实行了一整套监控措施,一方面细化课题研究小组,进行专项研究,在遇到攻关难题时,立刻聘请相关专家登门指导;另一方面对于新品反复进行“小试一中试一分析一再中试”的循环试验,直到产品完全达到标准要求,才投入产业化生产。皇马对绿色产品的定义是:不仅在生产过程中具有绿色环保特性,在实际应用中也同样如此。依据这一标准,皇马成功开发了无污染绿色表面活性剂,成为行业的一个闪光点。

在生产设备方面,逐步改、撤、换耗能大效率低的设备。通过采用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全密封、双循环、喷雾式反应级数等先进工艺设备及DCS自动控制系统,尽可能减少人为因素,杜绝生产流程中的废气、废水及喷溅、滴漏现象,从工艺技术上保证企业的清洁生产。采取定压系统对反应釜先冲后洗再处理,从根本上消除或减少洗釜水的产生。2006年,皇马又扩建了污水处理站,使污水处理能力达300T/d。2009年,再投入4500余万元建设1200m3/d废水处理及中水回用综合示范项目,使COD排放降至60mg/L以下,400m3/d水体的中水得到循环回用,实现了减排与节资双丰收。

综合利用重行动

基于循环经济资源综合利用的发展思路,浙江皇马重点实施了国家重点资源综合利用课题“二元醇醚清洁生产”项目。传统的二元醇醚合成工艺能耗高污染大,副产物高达30%且不能回收利用,产品成本高,无法在国际市场生存。皇马通过与浙江大学合作,对二元醇醚生产工艺进行循环化改造并建成年产2.5万吨的生产线,产品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可替代进口,获绍兴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经过循环化改造后工艺的亮点为:以循环经济为依据,利用高效催化剂和改变反应温度及压力,使副产物多甘醇醚的含量减少50%。同时增加新工艺,利用副产物多甘醇醚合成聚乙二醇甲醚、无规聚醚和脂肪酸酯,与传统把多甘醇醚送往垃圾场焚烧的处理方法相比,不仅极大地降低了生产成本,又减少了焚烧造成的环境污染。仅此一项,每年可为皇马增收近1300万。

在生产特种表面活性剂过程中,皇马每年要使用环氧乙烷10万吨左右,在聚合反应中年均释放大量热量,传统做法是通过冷却水冷却后直接释放,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为此,皇马进行环氧乙烷聚合反应余热利用技术改造项目,以提高循环再生率,并减少三废排量。通过技术、设备改造,把70%左右的聚合热转变成高温汽水混合物,再利用蒸汽回收压缩机将其转变为可使用的蒸汽,用以精馏车间的预热塔和油剂复配等,这样可大量节约煤耗和电耗;同时通过管网改造,建立区域水收集装置、集中中水回收池,购置冷却塔、水处理装置等,使聚合反应的冷却水同时得以循环利用。项目完成后,年可节电185万kwh,节约标煤6000吨,并节水30万吨,综合节能折标煤10227吨,年降低生产成本1005.4万元。

固本清源除三废

治标必须先治本。浙江皇马通过一系列手段,从源头上最大降低地减少工业三废的产生,固本清源,确保企业绿色生产落到实处。

为减少废水产生,首先从源头进行控制,原料包装桶要求统一交供应商回收;内部周转包装统一标识,分类管理;对回收后的产品包装桶,用真空抽取残液综合利用,再清洗。通过这些措施,减少清洗污水总量90%左右,同时创残液回收价值50万元/年左右。在洗釜水的控制上,采用特殊手段减少用水量,淘汰过去简单用大量清水冲洗的方式,改用空压蒸汽冲刷和高压水枪喷射相结合,大幅度减少吸洗釜水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