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基础理论知识整理范文

时间:2024-04-08 18:05: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会计基础理论知识整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会计基础理论知识整理

篇1

中高等职业教育以提高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全面综合素质为培养目标。财政部1994年的《关于大力发展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的意见》中规定了我国到2010年力争使80%以上的基层单位基本实现会计电算化。这是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赋予财会人员任重而道远的历史使命。中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既要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应用性,做到学以致用,又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在校期间完成中等层次教育的基础上,可适当瞄准更高层次目标,适当加大软件开发技术的内容,努力使学生基本达到教学目标。由此可见,基础的理论教学是实现会计电算化的关键前提,会计电算化是理论知识在现代化社会会计工作岗位更高层次的要求。

改革教学内容,强化技能训练

会计基础》是会计专业的入门课程,该课程学生掌握程度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对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对专业的兴趣。而目前《会计基础》的教学效果尚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未能在课程要求中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或知识的运用,而过分要求学生对知识本身的掌握,未能通过能力的训练以达到其对知识的融会贯通。因此,在《会计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中要做到:

1.不过分繁琐全部的过程,以工作实践需要选择课程内容

本课程可以拟以一个小型企业为会计主体,结合会计的基础知识,分析主要应解决的会计核算方法、基本操作技巧和基本业务流程等方面的问题。同时,对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核算程序和其他会计方法作详细的分类介绍,会计账务处理程序的具体通用处理程序方法,力求简单实用,防止铺开太广,重点不清,以体现实质性的原则。

根据小型企业会计工作的主要任务,将课程内容以模块的形式进行组织,每一个模块均有具体的理论知识、工作任务、操作知识、职业道德等内容,自成体系,各模块之间又具备有机联系,以便于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2.不过分理论铺陈,突出操作能力的培养

由于本课程是一门操作性较强的课程,教学中应加强学生操作能力的训练,以会计凭证填制、会计账簿登记、会计报表编制和会计账务处理程序的选择等内容的强化实训来实现,课程的实训尽可能拉近与实践的距离,从原始凭证的识认,记账凭证的使用,总账、明细账、日记账的登记到科目汇总表、会计报表的编制应全部采用目前企业实际使用的账证,以达到仿真的效果。在实训中掌握会计操作技能,巩固会计基础理论知识,为后续课程的实训打下坚实的基础。 课程实施采取多样化形式

对于课程的实施,应按工学结合的要求,采取多样化的形式。在教学场所上,根据模块需要,可在教室、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进行;实施主体上,可以是校内教师、也可以是企业专业人员,从而使学生所学知识与企业实际尽量衔接,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感性认识,提高知识的实用性。

《会计电算化》课程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为主,在掌握会计基本理论和计算机信息理论基础知识的同时,仍然要遵循基础理论教学以应用为目的的原则,明确中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应当能够熟练操作各种财务软件,具备掌握财务软件的维护技能教学目标。无论是教学内容的设置,还是课时的分配,都应着眼于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因此,在《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内容安排一般跟在《会计基础》课程后,但同时要结合《会计基础》课程的理论教育与实训的过程中,不仅能巩固学生对会计基础知识的掌握,又能对实训课程的手工操作进行比较与互补,基于以上认识,笔者对高职会计专业《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方法有以下思考:

(1)会计电算化的基础知识。了解会计电算化的概念、意义、在我国的产生、发展及现状,国际会计电算化最新动态及发展趋势,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组成及特点,手工会计与会计电算化的异同,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等。

(2)财务软件维护。通过对财务软件的上机调试与维护,让学生掌握财务软件正确性、适应性和完善性维护的基本技能。

(3)财务软件的应用。首先,通过演示教学法,向学生介绍当前国内主流财务软件(如用友、金蝶、安易等)的应用,让学生掌握利用计算机处理账务的流程,并应用相关软件进行工资核算、存货核算、销售核算、往来账核算与固定资产核算。其次,进行全真模拟实验,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掌握运用计算机财务软件进行日常账务处理的技能,从中体会会计电算化的特点。

(4)全真模拟实验。实现与理论教学同时进行,开设手工会计与电算会计相结合的模拟实验,强化综合技能训练。通过全真模拟实验,学生基本能熟练操作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但对于手工会计与电算化会计异同点还缺乏足够的认识与理解,采取在手工会计实验室与电算会计室利用相同实验资料分别进行手工会计账务处理和电算会计账务处理的模式。在电算会计实验中,进行合理初始化设置后应指导学生与手工会计同步,分阶段进行实务模拟操作,以此让学生比较手工会计与电算会计进行账务处理的异同,同时从中体会会计电算化的强大优势。

篇2

【关键词】 基础会计; 会计教学; 教学改革

基础会计是会计学科的基础课程,也是会计学专业学生学习会计的第一门课程,会计专业学生能否对会计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爱好往往取决于该启蒙课程的启迪。然而经过长期的教学观察,很少有学生在学习完基础会计课程后对本专业产生浓厚的兴趣;相反,不少学生尤其是男生,在学习完基础会计后,认为会计学单调、乏味,进而产生厌倦。可见,原有的教学方式方法禁锢了学生的思想,阻碍着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使其因枯燥乏味的教学而变得循规蹈矩,从而失去了学习的激情和创新精神。对于从未接触过会计工作的初学者而言,首先要让学生听懂课,其次要让学生愿意学,最后才能培养出学生的应用能力。因此,改革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模式是会计学科教学改革的第一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当前《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现状

(一)重专业知识传授,轻思想引导

对于刚从高中毕业从未接触过社会的大一新生来说,他们还不了解会计学科,会计是做什么的,会计怎么做,怎样才能学好等一系列问题在他们的头脑中几乎是一片空白。如果不及时加以引导,一旦上课遇到难懂的会计专业理论知识,再加上教学手段落后,就很容易让学生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进而产生厌学情绪,这样就很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的目标和动力。大一进校时人人都抱着学好会计的愿望来的,为什么基础会计还没学完就有一部分人说“学会计没意思”呢?到了大二又有一部分学生表示毕业以后决不做会计呢?问题的根源一是出现在会计教学模式上的失败,二是则可能出现在入学前期专业教育引导不够。

(二)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手段落后

当前,主流的会计教学方法还是停留在过去的“满堂灌”,以教师的单向教育为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能很好调动,使得会计教育过分注重上课、记忆和计算。其次,教学方法不科学,主要表现在理论脱离实际,实践教学方式方法理论化,采用“文字表达经济业务,丁字账户讲解会计处理”的教学方式。经常看到《基础会计》课程的授课教师,站在讲台上高高地举着一本账本,在讲解账簿的填制。这种教学形式不能满足实践教学的需求,知识是可以传授的,但能力是不能传授的,想要让学生提高自身的职业能力只能靠训练,学生掌握一定的会计基础理论知识以后,就要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另外,由于网络、软件及信息化教学设备的配套需要大量的财力,导致很多高校会计教学配套设施不够完美。因此,很多高校会计教学还停留在“一支粉笔一本书”的阶段,情景教学、模拟教学、仿真教学还不能完全做到。

(三)理论与实践教学相脱节

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两张皮。会计教学通常是教师按部就班地讲授课本知识,偏重理论讲授,而对实践环节重视不够。或者是课堂理论教学在先、实验教学在后,不能实现课堂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实时互动,等到课程结束学生也不能形成对该门课的一个总体认识,更不能和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活动相联系。

(四)实践教学内容单一,教学资料不仿真

现行的实践教学内容大多是为了巩固和理解会计基础理论知识,实践往往集中在编制会计分录、填制记账凭证,编制报表上,教师和学生都在忙于计算各种数据,反复练习会计核算职能,使得学生在上实践课时感觉和理论课差不多,只是感到在上会计课,而不是感到在从事会计工作。

由于缺少社会企业真实的经济业务资料,学生实践往往采用现成的模拟题,完成从凭证――账簿――报表的整套业务核算流程。虽然这种模拟实习能对所学知识做个相对完整的归纳总结,但它毕竟是对真实会计世界的高度抽象浓缩,缺乏鲜活性,因此实践时学生还是停留在数据对数据的状态,真实会计世界仍然是雾里看花,结果是会计的实践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五)学习效果评价体系不科学

现在普遍存在学生学习成绩评定体系是以教师为主体,评价方式单一,评价标准不客观的现象。这种按期末一次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期末考试一考定终身的做法是很不科学的。

根据以上分析,应积极探索一种高效的课堂教学方式,以保证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效果,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下文结合江西理工大学应用科学学院对该课程教学改革的经验来谈谈提高该课程教学效果的有效方式。

二、提高《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一)加强思想引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大一新生一入校,军训之前,就进行专业介绍,主要是通过播放以记录片形式拍摄的企业会计工作实况录像。让学生在上课之前了解会计是做什么的,工作流程如何等一系列问题。另外,还要向学生介绍会计专业学些什么,学完以后有什么用,以什么衡量自己学得好不好,以后有什么样的职业发展前景等;最后介绍本专业的主干课程、教学方式、学习方式、教学资源等,使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有一个比较充分的认识,对如何规划自己的学习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做好主动学习的思想和心理准备,坚定他们学好专业课的信心。

另外,在第一学期《基础会计》课程开设前期,先开设16课时的《会计学概论》,该课程由本专业的主干课程教师分别介绍会计专业主干课程的学习内容,让学生清晰、系统地了解会计学科,引导他们做好自己的未来职业生涯规划,使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热情。凭着这股高涨的学习激情,《基础会计》教学高效且收益空前。

(二)参观会计实物,增强学生感性认识

学院在校内创建“模拟公司”实验室,其结构和布局完全类似于社会企业财务部。我们从企业收集一系列完整真实的经济业务资料,对其进行加工、整理,设计制作成会计实物课件,从原始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到会计用品,并将其按会计岗位陈列于“模拟公司”实验室。在《基础会计》课程开课之前带领全班同学首先参观“模拟公司”,让大家对会计这一职业有一个直观的印象。开课以后,学生可以自由地随时参观,这样抽象、陌生的会计理论一下子变得具体而形象,大大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等到学生学习相关知识点时,就不会觉得很抽象,很陌生,难以理解。

(三)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的高度融合

在信息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采用先进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完全可以解决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在时间和内容上分割的难题。即不再是课堂理论教学在先、实验教学在后,而是课堂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实时互动。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利用影像、flas和实物课件,将过去在课堂上难以表达的图形、图像、情景投影到屏幕上,将理论讲授难以描述的专业操作过程在屏幕上连续动画式演示出来。如,学原始凭证的填制(以现金支票为例),先将现金支票的电子版图像投影到屏幕上,让大家看看它的模样,该支票曾经在“模拟公司”实验室里见过,大家会产生一种熟悉的感觉;接下来再讲解现金支票的填制要领;然后再利用事先开发的flas声情并茂地在屏幕上连续动画式演示出现金支票的填制;最后让学生当堂亲手填制高度仿真的现金支票。可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革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可使会计基础理论教学更直观、更形象、更有色彩,从而解决了理论教学中无法实现的会计处理技术现场演示操作的问题,能够真正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高度融合。

(四)教学资料高度仿真,培养学生职业判断力

先去企业收集真实的经济业务原始资料,然后对其进行加工、整理,设计制作成各类经济业务所需的原始凭证,再由印刷厂印刷,要力求达到高度仿真的效果。教学时利用这些高度仿真的原始单据,仿开真实的现金支票、转账支票、采购发票,增值税发票,入库单等,直接用于教学,尽量避免虚拟的或打印的黑白样原始单据。这样,学生在进行相应知识点训练的时候,就有助于其职业判断能力的提高。如,学到原始凭证审核时,提供给学生的是有色彩、有单位章、有外形的原始凭证,让学生审核原始凭证填制是否规范,经济内容是否合法、有效。这比虚拟的或打印的黑白样原始单据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升学生的职业判断能力。

(五)注重专业实践,提高学生职业素质

实践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因此,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宜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即指导教师在整个实践过程中只起引导作用,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如实践前引导学生做好相应的知识准备,实践时引导学生对所遇到的问题进行思考,实践后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总结和分析,启发和拓展学生的思维,以期达到通过实践增强学生对会计思想、会计方法、会计基本理论的理解目的,进而培养出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职业判断能力及会计实务操作能力。基础会计实践可分为单项知识点实训和课程综合实验两类。

1.单项知识点实训

该阶段的实训主要是与基础会计理论课程同步进行,如原始凭证的填制与审核,记账凭证的填制与审核,会计账簿的开设与登记等。这些实训采用教师讲授和学生练习同步并行,即教师先带领学生完成一个由几笔经济业务构成的简单账务处理流程,然后由学生自主完成另外几笔相对复杂的会计业务实训。通过单项知识点实训可将理论知识及时应用于实务,达到巩固理论知识,增进学生的感知认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专业素质。

2.课程综合实验

综合实验由于实验内容、方法、手段具有高度的集成性,因而适合在基础会计课程结束后进行。实验方式以手工操作为主,个人独立完成整个会计核算过程。实验时,以某个企业某一期间的经济业务为原始资料,在高度仿真的实验环境下由学生以企业真实会计的身份进行“实际工作”,采用真实的原始票据和资料,让学生从辨别真假原始票据和凭证开始,一直到编制会计报表为止,不断地进行学习和识别,并按照会计实务处理规范进行仿真操作。这样,既能让学生系统地掌握整套会计工作的技能和方法,也能促使学生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去思考、分析、判断经济业务,把握会计工作的实质,掌握会计核算的基本方法,进而提高职业判断能力,使其具备“会计”工作的实际操作技能。

(六)采用学习效果过程考核,激发学生持续学习激情

首先,在考核内容上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减少记忆性知识的考核比例,通过案例分析和问题解答来考核学生对会计理论知识的掌握,并结合实际操作考查学生对会计基本技能的掌握及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其次,在考核方式上坚持过程重于结果。为了避免期末应试突击带来的理论知识不扎实,实际操作技能缺乏的弊端,可采用下述考核方式来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平时成绩占15%,依据:出勤率+课堂测试+案例分析;理论考试占45%,笔试,闭卷(教考分离制);实践操作占40%,其中平时的单项实训态度、效果占20%,期末的实训考核占20%。

这样对学生进行分阶段测试,力求客观、公正、全面地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使考核评价伴随学习的全过程,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和不懈努力。

教学实践表明,通过上述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可使“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形式更加多样,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了他们对会计基本理论的理解,会计基本方法的掌握,会计职业思维的确立,进而达到了提升职业质素的目的,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陈兆芳.高职会计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三段双轨递进式实践教学模式[J].会计之友,2010(1).

篇3

一、密切跟踪会计改革进程,积极推动金融会计业务创新发展

人民银行会计业务的创新发展是与当前国内外会计改革进程相适应的。一方面,国内外会计改革进程为人民银行会计业务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借鉴。总体上看,会计作为一种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正在走向不同区域、国家间的互溶,国际间趋同的趋势明显,人民银行会计也不能例外,也必然会趋同于国际间中央银行会计的通用标准。另一方面,人民银行会计业务的创新发展,必然是人民银行会计标准向国际间中央银行会计通用标准趋同进程中的发展,是国内外会计改革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牢牢把握好人民银行会计改革与发展的总的脉络,积极适应国内外会计改革与发展的内在要求,积极吸收国内外、人民银行内外会计改革与发展的最新成果,完善会计管理手段,创造性地做好会计工作。

当前,在经济全球化和资本市场国际化程度逐渐加深的背景下,会计准则全球趋同已经是既成事实并将继续深化。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正式了中国会计准则体系,这标志着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与国际惯例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正式建立,是我国会计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对我国金融业会计实务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不仅商业银行会计工作很多方面需要做出调整,人民银行履行职责也面临着很多方面的变化。一是在解读金融数据方面,需要考虑应用新企业会计准则对商业银行报表数据的影响,这对于人民银行贯彻货币政策、维护金融稳定、开展金融研究都是特别重要的。二是在落实会计工作职责方面。按照“三定”方案,人民银行会计部门有协助商业银行完善会计制度的职责,随着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的大量建立,会计部门有必要研究企业会计准则,对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应用会计准则的情况进行跟踪和指导。三是在人民银行会计标准改革方面。下一步企业会计准则的很多方面也要在人民银行应用,很多方面对完善人民银行现行会计标准有借鉴意义。这也是人民银行会计工作者需要关注并研究的问题。

因此,广大会计部门和会计人员,必须要有更加宽广的会计视野,要积极创造条件,搭建平台,不断跟踪研究国内外会计改革进程,加强对会计准则的研究,完善知识储备,强化服务能力,更好地为人民银行业务创新与发展服务。

二、构建会计人员沟通交流的高效平台,有效促进会计人员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会计人员加强沟通交流能有效促进其综合素质提升。会计人员在处理会计业务过程中,难免会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很多问题需要通过顺畅的沟通交流渠道解决。搭建好沟通交流平台,有利于会计人员交换专业工作心得,探讨专业疑难问题,比较专业水平差距,这无疑对于提升会计人员的专业素养、建设高水平会计队伍都有重要意义。

搭建会计人员沟通交流的高效平台,必须多从资源整合角度做文章。一是要强化人民银行与商业银行之间的会计交流和人民银行行内部门间的会计交流。人民银行会计业务和商业银行会计业务有广泛联系,不仅银行账户、支付清算、票据交换、资金融通等方面有实际的业务关系,会计标准上也有相通的地方,会计管理手段上更有广泛的相似性,会计部门之间、会计人员之间加强沟通交流,有利于双方依职责做好会计工作。人民银行内部各部门间需要不断加强会计交流,会计部门与相近业务部门之间,会计部门与货币信贷、金融稳定、金融研究等职能部门之间,都有很多会计问题需要沟通交流。二是要进一步完善会计培训机制。培训工作应逐步实现几个转变:培训范围由主要对会计主管培训转变为面向一线会计人员培训;培训手段要由现场培训转变为通过电视电话会议系统培训;培训师资要由主要为人民银行内部人员转变成主要为机构外专家学者;培训内容要由主要为人民银行专业管理知识转变成主要为会计综合业务知识。实现这些转变,可以使更多的会计人员受益,使专业工作理念得到提升。同时,基层行要从强化会计人员沟通交流的角度,附之以专业基础知识培训,要完善以会代训机制、会计论坛机制、讲演会计制度机制、业务技能演练机制,使会计人员的思想动起来、丰富起来、完善起来。三是要建立会计人员专业问题研究机制。目前,人民银行聚集了一大批高学历会计专门人才,要组织这些人员广泛参与问题研究,对会计准则、会计制度、会计管理等方面对实践有指导意义的选题开展深入的研究,要鼓励会计人员以个人名义公开发表研究成果。四是要充分利用好人民银行目前已经建立完善起来的信息交流系统,在内联网上开辟网络论坛专区,积极引导会计人员通过网络论坛发表观点,开展交流。

三、进一步强化“大会计”理念,拓展会计综合统一管理新渠道

开展会计研究、加强会计人员的沟通交流,必须要有“大会计”观,将其纳入会计综合统一管理范畴精心规划组织。加强会计综合统一管理是人民银行近年来会计工作总的基调。会计基本制度出台后,人民银行各级行建立会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普遍强化了会计综合管理。但会计综合管理目前也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会计财务部门作为各级行会计工作主管部门,管理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还要进一步加强。二是各行会计综合管理手段的特色不够突出。三是各类检查发现会计基础工作中还存在多种问题。所有这些方面,都是当前会计研究和会计人员沟通交流的热点。

实践表明,会计综合管理要随着会计管理要求的逐渐深入而不断加强,必须常抓不懈;会计综合管理做得好,会计基础工作质量就高,反之,会计基础工作质量就不可能高。人民银行会计工作体制还在不断完善中,在不同的阶段,会计综合管理目标不同、内涵不同,工作手段上也会存在差异。目前,在多个部门横向并存的状态下,会计综合管理要着重协调不同部门间的会计工作关系,打造各部门共同接受的会计基础工作环境。下一步,随着人民银行会计管理体制的优化完善和人民银行会计标准的改革,会计综合管理要着重解决人民银行会计信息的统一管理问题,真正实现人民银行会计核算数据集中,全面提升会计反映能力和会计分析水平。

认识清楚会计综合管理的这样一个进程,对于有针对性地开展会计研究是有意义的。第一,这表明我们加强会计综合管理要以夯实会计基础工作作为根本性目标。因而,要紧紧围绕会计基础工作做文章,提高分析反映水平,有效防范资金风险。第二,这表明我们目前所从事的会计综合管理手段还需要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我们已经在会计检查、会计辅导、会计培训、会计风险评估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今后要在会计论坛、会计基础环境建设、会计信息管理方面有新的突破。第三,这表明我们坚持强调的会计理论与实务研究是现实而迫切的。会计综合管理中有很多方面是需要我们深入研究的,提高会计反映和分析水平也有赖于我们不断深化的会计研究。我们要通过会计理论和实务研究,推动会计工作深化发展。

四、建立成果转化机制,进一步推进会计管理创新

近年来,人民银行重视会计研究工作,每年都有一定研究成果涌现,但研究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程度还需要加强。主要表现是,一些研究成果停留在对会计一般性问题的归纳总结上,是会计人员对当前人民银行会计实务的感性认识,缺乏应用价值;一些研究成果过于理想化,完全超脱了现行会计管理体制,人民银行目前的会计工作无法应用这类成果;一些研究成果纯粹是理论概念的堆砌,对完善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提升会计人员的理论素养有益,但对会计实务没有实践指导作用;还有一些研究成果,虽然对提升当前的会计实务工作是有益的,但成果应用不够。

篇4

关键词:“课岗证”一体化 会计专业 融合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F23;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812(2016)03-0115-02

“课岗证”一体化是指在会计专业基础理论课程中加入国家职业标准对会计人员所要求的理论知识、操作技能职业素质,在教学中结合岗位实际操作鼓励学生考取会计相关证书,形成基于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理论学习、岗位实践和获取证书的“课岗证”一体化课程体系。“课岗证”一体化要求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对接,并将会计类职业资格证书纳入教学计划。将会计相关职业证书考试标准与课程大纲相衔接,做到理论学习与岗位实践能力融合,理论学习与职业证书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实现零距离上岗。具体来说,就是将会计人员所应该具备的理论知识、职业素质和操作技能有效地融合到大学的核心课程当中,形成基于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课岗证”一体化的核心课程体系。

一、现有会计教育模式的不足

会计相关课程现有教学模式为理论教材内容授课+部分实训课程+期末纸质考试,包括:按教材讲授相关会计基本理论知识,如会计基础、中级财务会计等;按实训教材组织相关实践练习,如ERP沙盘模拟、虚拟账务处理等;期末考核以纸质考试成绩为主,结合课堂表现、实训表现等进行综合评定。这种模式无法让学生真正掌握岗位技能,对学生通过相关资格考试的帮助也不是很大。

(一)考核方式单一。对于实践技能要求较高的会计专业,以理论纸质考试作为主要考核方式,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升,并且无法全方位考核和评价学生的各种能力。会计相关专业能力要求包含全面的会计岗位操作技能,必须通过全方位的考核和评价模式,才能更好地督促学生把相关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才能帮助学生尽快提高相关实践操作水平,争取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

(二)偏理论教学,轻实践能力。现有会计课程的安排,先根据教材顺序讲授会计要素的发生和计量办法,再选取相关案例进行适当练习。课堂教学基本是教师讲授为主,学生练习为辅。由于教师需要讲授的内容较多,缺乏时间和精力组织学生提升实践能力,导致学生无法及时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三)实训环节形式化,技能要求模糊化。实训过程按照传统的实训教材安排,笼统地展示了企业财务会计的基本岗位情况和业务种类介绍,展现了企业所有的会计处理流程,但缺乏对每一个处理流程的细化,缺乏实际操作环节练习。实际工作当中,很多会计岗位都分得比较细致,实训课程与企业实际会计业务情况脱节,导致学生对会计岗位缺乏足够的认识和了解,无法达到较高的实践技能水平。同时实训课时安排较少,缺少实训场地和器材,实训的效果不是很显著。

二、推行“课岗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提高会计人才的培养质量,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课岗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将岗位要求与执业证书考取深度融入到课堂日常教学中,通过三者的协调发展和良性互动,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加入大量岗位操作技能练习课程,同时有针对性地鼓励和引导学生参加会计相关职业资格考试,使毕业生同时具备会计专业知识、岗位操作技能和执业证书,很大程度上可以提高学生就业时的竞争力,获取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

(二)有利于普通高校创建自己的精品专业与精品课程。高校的发展与生源的扩大离不开精品课程的创建,对于经济管理类专业来说,推行“课岗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无疑是创建精品课程的必经之路。目前高校教育改革已深入开展,各类高校都在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和探索,普通高校会计专业应把握时机,积极通过推行“课岗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创建类型多样的会计类精品专业与精品课程,提高学生会计专业素养,促进普通高校会计专业的发展。

(三)会计专业自身的特点要求。合格的会计从业人员能够在准确掌握会计准则的基础上,按照会计基本操作规范进行建账、会计凭证整理、登账、对账、试算平衡、财务报表编制、结账以及基本财务分析等工作,此项工作流程较长,工作内容较为繁杂。虽然会计准则是全国统一规定的,但是如何正确运用该项准则则是因人而异的,没有唯一的和绝对正确的标准化答案,而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必须通过实际操作和师生互动及长时间的工作积累方能形成,所以,实践能力培养一直都是会计专业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

三、普通本科会计专业“课岗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为了使学生适应以工作岗位为导向,以职业技能为核心,培养优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要,高校会计专业必须建立“课岗证”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坚持以下原则:

(一)相关课程与会计岗位的要求相融合。高校应依据企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设置与会计岗位高度结合的教学体系,例如,可以构建“四环双轨制”的实践育人体系,也就是要构建“基础技能实训-岗位模拟实训-会计综合实训-企业顶岗实习”系统化的实践教学体系,模拟企业的工作环境,分岗位角色进行实践。

(二)相关课程与职业资格证书相融合。会计专业学生在校可以考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例如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中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等,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课程结构、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时,尽量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内容、时间保持一致,进一步完善高校的课程开发与构建。“课岗证”一体化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设置,是将财政厅的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和财政部的初级会计职称考试融入教学内容和考核标准,实现专业知识和社会认证相结合。课程与职业证书相融通后的课程体系,分成四个学年来实现。

第一学年:完成会计基础、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初级会计电算化、出纳实务、资产岗位会计核算、往来岗位会计核算和薪酬岗位会计核算的学习,能够获得相关技能认证。

第二学年:完成资金岗位会计核算、成本会计岗位核算、财务成果会计核算、主管会计岗位核算、纳税实务、财务管理、审计等内容的学习,要求没有通过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学生获得该资格证书,通过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部分学生可以报考助理会计师证。

第三学年:完成会计信息系统-供应链、会计综合实训等学习。

第四学年:安排顶岗实习,要求每一位学生至少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并获得企业颁发的企业实习经历证书。

(三)相关课程与职业技能比赛结合。为了检验教学质量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各类行业团体和各级教育机构均在组织各种职业技能竞赛,既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提高实践能力、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和展示自己风采的平台,也为各院校搭建了一个很好的互相交流学习的平台,由于此类竞赛以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核为主,学生要在规定时间里在线按手工和电算化的操作要求完成总账、分类账、报表、核算、供应链管理以及往来项目管理等模块的处理,学生要综合运用全部所学知识并以团队为单位展开分工协作才能完成此项任务,积极参加此类职业技能比赛对于会计专业教学科研和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有很重要的意义。

四、推行“课岗证”一体化尚待解决的问题

(一)急需创建双师型结构的教师团队。要将“课岗证”一体化与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相融合,必须加强对教师的要求,教师不仅仅需要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和理论素养,还要具有较丰富的专业实践经验。只有同时满足这两个条件,才能很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但是对于大多数高校来说,双师型结构的建立仍然存在很大困难,例如教学、科研任务繁重,导致很多教师不能深入企业实践,缺乏实践经验。

(二)教材不能满足“课岗证”一体化教学模式的需求。许多高校现用的教材都是偏理论而轻实践,已经不能满足“课岗证”一体化教学模式的需求。也正是因为教材的实用性较差,影响了“课”与“岗”的一体化。

(三)政策支持与资金扶持不到位。“课岗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实施,离不开政策支持与资金扶持。例如“课”与“岗”的一体化,需要有众多的企业与学校合作,但企业与学校的社会责任与目标定位不同,这就需要政府给予学校一定的政策支持,促进企业与学校的合作,帮助学校能够与供学生实习的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当然,资金的支付也同样重要,必须具备完善的实训室建设、教师队伍的建设与专业课程建设,才能更好地保证“课岗证”一体化教学模式的顺利实施。

五、解决办法

(一)优秀教师资源共享并分批次安排理论型教师深入企业实践。由学校牵头购买各种网络视频资料供教师学习,深入学习优秀教师的教学模式,并带入到自己的课堂中来。同时,分批次安排实践经验不足的教师深入企业脱岗实践。争取在3年内使双师型教师达到教师总人数的70%以上。

(二)优质的教学资源共享。教学资源的质量直接决定着教学的质量。高校可以将各自的优质资源共享到一个公共平台,各个高校在此平台吸取别的高校的资源,取长补短。

(三)加大政策支持与资金扶持。会计类专业实施“课岗证”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离不开政策与资金的支持,学校可以建立专门针对会计类专业的相关基金,或者建议当地政府加大对会计类专业的政策倾斜与资金支持,保障学生对基本学习设施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周青松.高职会计专业“课岗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当代经济,2012,(19).

[2]龙菊梅.电大会计专业“课岗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成人教育,2014,(6).

篇5

关键词: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研究

一、会计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会计作为一门应用型的学科,对于理论和实践的要求都很高,学生不仅需要构建出完善的理论体系,还需要掌握实际工作中所需的技能,这样才可能在日后的就业竞争中脱颖而出。在会计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既需要传授给学生基本的理论知识,培养他们的会计素养;同时,也有必要教授其各项实践技能,以培养他们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唯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在踏入社会之后才能更快地适应会计工作,做到学以致用。传统的理论教学不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想要真正学好一门学科,积极性是不可或缺的。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需要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实践活动,学生通过手工或计算机亲自对日后工作中涉及的内容进行模拟操作,有机会将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由此意识到自己所学知识与实践之间的联系,认识到自己所学知识的价值所在,从而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单纯的理论教学很难锻炼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推行实践教学,可让学生提前了解实务操作流程,对实际工作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同时,学生在模拟实验中能够对企业财务管理有一个感性的认识,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帮助学生缩短适应工作岗位的时间。

二、会计实践教学模式的现状分析

1.会计实践教学中现存的问题。

1.1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在当前,会计学科的理论与实践教学没有很好地衔接在一起。目前高校的会计教学规划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分离,多是先进行理论教学,在理论教学完成之后再进行相应的实践教学。举例来说,实践教学会涉及如何填制凭证、账簿,而这一部分的理论知识在大一时就已经讲过。由于理论是抽象的,在缺少实际操作的情况下,学生掌握理论知识有一定的困难,教学效果会受到一定影响。同时,在进行实践教学时,由于理论课程已经结束一段时间,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握已经不太牢固,缺少理论基础的实务操作,也很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1.2实践教学内容不够贴近企业实务。首先,从当前各高校开设的实践课程来看,课程往往都是自成体系,缺乏整体思想,课程之间没有适当的衔接。事实上,在实际工作中,会计岗位的工作内容有着很强的综合性,一个问题可能涉及多门学科的知识,例如企业会计在报税时,对于纳税实务和会计实务都应当有充分的了解,明确计税基础与会计基础的差异,来避免错误。其次,当前许多实践教学教材更新不及时,再加上教师对于前沿的商业信息了解不足,导致实验内容失真,与企业实际工作内容之间缺乏一致性,根据实验内容提出的方案对于企业管理而言也缺乏可行性。

1.3课上实践教学方法缺乏创新。我国目前的会计教学多采用单向输出的方法,即老师在台上讲课,学生在台下听课。这种方式虽然能够保证课程的进度,但较为机械地将教学活动与实践分离开来,这不仅不利于学生吸收课本上的知识,还会抑制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长此以往,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会逐渐下降,慢慢失去学习的主动性。

1.4校外实践流于形式。从校外实践上来看,很多院校虽然与事务所、企业等建立了合作关系,但取得的效果并不理想。企业缺乏动力与高校进行合作。学校实习生的流动性较强,而企业培养会计人才的成本相对较高,为了避免培训资金的浪费,企业宁可给出高薪聘请全职的从业人员,也不愿使用学校实习生。由于很多会计资料涉及商业机密,在很大程度上企业对于本单位的财务资料有所保留,这也就意味着进行校外实践的学生很难接触到实质性的工作。

1.5课后缺乏对实践教学成果的巩固。一些高校虽然开设有会计实践教学课程,但课程内容主要还是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呈现,虽然学生在课上对于操作流程有了大致的了解,但课下缺少相应的实践活动,如缺乏顶岗实习机会等,学生缺乏机会进一步熟悉流程、巩固实践技能,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便可能逐渐对已经掌握的实践操作技能生疏,甚至完全遗忘。

2.引发问题的原因。

2.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培养应用型人才应是目前高校培养会计人才的主要目标,但目前国内许多高校并未明确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在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上不够明确。由于学校没有明确的目标,教师对于人才培养目标的理解也就容易出现偏差。比如教师对某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而忽略了实践教学对理论教学的促进作用,其造成的结果是,学生既难以系统地掌握会计理论知识,同时也不懂得如何将其运用到企业实践中。

2.2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不足。高校教师会计教学脱离实践较为普遍,实践教学能力与教学要求之间有一定差距。由于培养高校教师的模式多是“从学校到学校”,教师对实践工作接触较少或没有接触,普遍缺乏实践经验。加上学校所安排的教学任务繁多,教师难以抽出时间去企业中了解实践工作的情况,教学内容大多照搬教材,缺乏具有切身感受的实例。同时,多数学校没有将教师参与社会实践纳入到教学管理计划中,在时间和经费方面都缺乏保障,教师主动进行社会实践的几率就更低了。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便造成了当前高校教师缺乏实践经验的现状。

2.3实践教学经费投入不足。会计实践教学对于教学设施的要求较高,很多高校由于教学经费的不足,实验室软硬件设施达不到标准,无法与经济发展同步。具体而言,会计实验室很难模拟企业会计的真实状况,不能很好地开展会计实践教学活动。同时,财务软件更新得较慢,难以发挥校内实训基地的仿真训练效果,致使实践教学效果不理想,难以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直接影响了人才的培养质量。

2.4实践教学所分配时间不足。为满足不同类型学生对于会计专业知识的需求,会计学理论课程的设置较为繁杂,需要开设各类理论选修课,但由于课程总学分是一定的,学生的学习精力也是有限的,学校往往选择压缩实践课程的课时,来保证理论课程的课时。由于实践教学内容繁多,短暂的实践课程无法保证实践能力的提升,很难达到其预期的效果。

三、会计实践教学模式设计

1.模拟企业环境教学。模拟企业环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构建一个与企业实际工作类似的环境,通过模拟企业的工作流程,让学生对自己未来将要从事的岗位有更加直观的认识,具体内容包括模拟岗位职能、模拟企业经营等。在顶岗实习机会有限的情况下,这个方法作为类似的补充手段,对于培养应用型人才同样有着显著效果。具体而言,教师可在与企业实务人员交流,并对企业的岗位进行分析之后,为学生制定出合理的工作任务,然后按照企业工作任务的具体划分情况,按岗分工,采用轮岗的制度,让学生能够体验到不同岗位的工作内容,这有助于学生工作后尽快适应未来的岗位工作。

2.案例讨论教学。案例讨论教学是指,在专业课程中引入相关的实际案例,然后以交互讨论的方式将案例展开。案例讨论教学的核心在于将课程的主导权交给了学生,教师则主要负责创造出良好的讨论气氛,在案例讨论中给予学生必要的引导,使案例讨论能够一直围绕中心展开。教师一般不参加讨论,其发言的作用主要是启发学生思考,若是要提出自己的看法,也应当以普通讨论者的身份提出,切忌居高临下地发言。案例内容涵盖企业实际业务活动中的会计、审计、税务等多方面的问题,通过课堂情景模拟、小组讨论、个人陈述等方式对案例中涉及的实践问题进行探讨。这种教学方式借鉴了西方开放式教学的模式,将基础理论和企业实务相结合,既能调动学生主动思考的积极性,也有助于训练学生的职业判断能力。

3.实务技能培训。实务技能培训主要目的是为让学生提前熟悉实务操作,为学生日后尽快适应工作内容打好基础。实训内容主要包括手工会计实训、会计电算化实训、审计实训以及税务实训等。为提升教学效果,我建议可采用手工实训与电算化实训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可让学生先进行手工模拟的系列操作,之后再让学生使用财务软件进行上机操作。两种不同的实训模式连续进行,有助于学生对比两者之间的差别与联系,熟悉整个操作流程,从而提升实践教学效果。其他各类实践课程,如审计实训、税务实训等,可采取实务与理论同步进行的方式教学。此类课程的理论与实践教学,多是分别安排在不同学期进行,如此教学,知识的连贯性不足,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建议可以将实训课和理论课交替进行,一周上理论课,接下来一周就上实践课,总的课时不变,在两学期内完成。这样的教学方式增强了学习的连贯性,有助于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互相促进。

4.举办创新实践竞赛。举办创新实践竞赛的目的主要在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丰富实践教学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竞赛主要包括会计专业的学科竞赛以及培养综合能力的竞赛。就会计学科竞赛而言,大一时可以举行会计基本技能竞赛,培养学生填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的能力;在有一定的会计基础后,大二、大三时可以鼓励学生参加全国性知识技能竞赛,例如企业ERP沙盘模拟大赛、税务知识竞赛等,这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财务分析、管理决策能力。就综合能力竞赛而言,其主要包括英语能力竞赛、数学建模比赛、创新创业比赛等,这些比赛可以弥补会计专业知识竞赛在培养综合能力上的不足。

5.校外顶岗实习。校外顶岗实习是实践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模拟企业环境、实务技能培训等仅仅是模拟实验,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帮助学生提前了解并熟悉实践工作的流程,但如果缺少了课后的巩固与加强,最终很难取得良好的效果。实践教学的重点在于实践,而非教学,最好的方法是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而企业便是最好的实践场所,通过在企业中实习,学生可以接触到企业的实际工作,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巩固校内实践教学的成果;有助于学生掌握在实际工作环境中所需的技能,同时将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经验,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水平。因此,学校应该积极组织学生进行顶岗实习,开拓校外实习基地或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为学生提供更多接触社会的机会。

四、会计实践教学的必要保障

1.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实践教学的最终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要形成良好的实践教学体系,必须建立起一支具有高水平的优秀师资队伍。就专职教师而言,首先,教师应当树立起会计理论与实践教学并重的教学理念,并将其落实到会计教学的全过程当中,具体包括课堂教学、课后巩固以及教学评估等过程。其次,高校应当将教师参与社会实践的行为制度化,定期将教师选派到企业中进行挂职锻炼,让其了解社会中会计职业的发展动向以及今后的改革趋势,以便于教师及时调整实践教学内容。最后,学校应鼓励教师参加国家的注册会计师、税务师等资格考试,并不定期就新出台的财经法规对教师进行培训,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实践教学离不开专职教师,同样也离不开实务经验丰富的专业人才。在将教师“送出去”的同时,学校应当积极引入实务经验丰富的专业人才。具体而言,学校可从事务所和企业中聘请一些业务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的人才担任实践教学教师,由其进行定期讲座,或作为兼职教师为学生授课。

2.加强硬件设施建设。会计实践教学的开展离不开硬件设施的建设,优质的硬件设施是实践教学工作能够有效开展的保障。而当前多数高校的硬件设施都远远达不到实践教学的要求。因此,各高校应当加强硬件设施的建设,为实践教学的进行提供良好的硬件平台。

2.1会计手工模拟设施。手工操作是会计人员所必须掌握的基础技能。而传统的手工实验内容单一,无法满足实务工作中企业对于手工操作多样化的要求。针对现有的情况,高校应在现有手工实验教具的基础上,补充和更新手工实验设施,扩大手工实验的范围,如加入财务分析实验、审计实验、税务筹划实验等。

2.2多媒体教学设备。传统的讲解方式缺乏直观性,为了增强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可接受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利用各类多媒体设备,全方位地给学生传授知识。例如《会计手工模拟》中凭证的整理、装订和归档,都需要实际动手操作。通过播放操作演示视频,对以上流程进行分步骤演示,可直观地向学生展示操作流程,更方便学生模仿和学习。学生按照视频的指导一步步完成操作,便能顺利完成记账凭证的整理装订。

2.3电算化实验室。会计电算化实验室建设是会计实训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之一。现有许多高校的电算化实验室建设得还不够完善,有必要在原有基础上提升硬件和软件的质量。高校应成立专用的会计电算化实验室,将其设计成标准的网络教室,尽量做到每人分配一台电脑,方便会计实务教学。教师通过总机可以控制学生电脑,随时关注学生的动向,并针对学生的疑问及时进行解答。电算化实验室能让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前对会计实务有提前的接触和了解。经过许多高校的实践表明,这种教学手段取得了良好效果。

3.深化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资源,结合课堂教学和企业实践,由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的合作模式,能够实现企业与高校的“优势互补,互利共赢”。一方面,就企业给学校带来的收益来看,“校企合作”能够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培养出社会和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学校与当地企业、事业单位进行合作,以实习的形式让实际教学直接面向用人单位,学生参与到单位的财务核算、税务筹划、成本控制等工作中,企业根据当前的市场需求有方向性地对人才进行深度培养,或是与企业合作成立学生实习基地,实现学生与未来工作岗位的顺畅衔接。另一方面,就学校给企业带来的收益来看,学校可以利用自己的教学资源,为企业的未来发展提供分析指导,帮助企业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经济效益。同时,学校还可以利用自己的师资力量、教学设施以及场地为企业培训员工,提升企业员工的知识技能水平。

参考文献:

[1]黄蕾.基于能力培养的应用型大学会计专业实践课程体系设计[J].市场周刊,2016(11).

[2]陆勇.会计实践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3(21).

篇6

[关键词]教学模式 课程结构 仿真模拟实训 多维度教学 整合

[中图分类号] G6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1-0102-02

《商品流通企业会计》是继会计理论教学以后的应用性较强的课程。通过该门课程的教学,应该完成对学生专业会计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实务操作两方面能力的培养。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很难达到专业会计教学的双重教学目标。本文通过整合《商品流通企业会计》课程的内容和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商品流通企业会计教学现状分析

(一)教学模式偏重理论

目前,商品流通企业会计课程的教学方式是先理论、后实务,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纯理论内容讲解颇多、实务操作缺乏等问题,造成学生学习思维模式呆板、与商业会计实务判断灵活性相背离的现象。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通常是先将商业会计理论内容讲授给学生,再另行安排时间集中实训,课堂缺乏随堂实训,造成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

(二)教材内容陈旧

目前,商品流通企业流通营销模式灵活多样,如多种所有制组织及个体经营者共同组成的厂家直销、零售商经销、区域商分销、代销和联营等。商品流通领域组织体系构成、企业在组织商品流通活动中的商业运作模式和会计核算手段与方法发生了很大变化,这决定了教材应顺应市场需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做到推陈出新。但现有的商品流通企业会计教材,新知识介绍极少,还是较大篇幅地介绍传统的批发商品流转、零售商品流转的核算方法。

(三)教学内容交叉重复

由于企业会计准则的规范,绝大部分课程都具有相同或相似的经济业务的会计核算方法,如货币资金核算、固定资产核算、应收预付款项核算、负债核算、投资核算、所有者权益核算等。商品流通企业会计课程内容也不例外,存在着内容划分过细等问题。若再按这些章节学习,不但没有突出商品流通企业会计的特点,还会出现教学内容严重重复等现象。一些院校还开设了物流企业会计、外贸企业会计和连锁经营企业会计等课程,这些课程的教学内容也与商品流通企业会计课程有相似之处。

(四)教学方式死板单一

商品流通企业会计课程的教学方法单一,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纸上谈兵的教学模式难以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单一教学模式不能满足该课程的教学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对问题的主动参与,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所讲授的会计知识,不能很好地掌握商品流通企业会计管理知识和核算方法,从而影响教学的实效性。

二、商品流通企业会计课程内容与教学模式的整合策略

商品流通企业会计课程内容的变化必然会引起教学模式的变化,教学模式的改革也必然要与课程内容的改革相适应。具体措施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改革教学内容,合理选择教材

改革教学内容体现在教材各章节的设计安排上,要突出体现商品流通企业会计的特点和核算要求,改变现有商品流通企业会计教材存在的不足之处,对商品流通企业会计核算实务中的新内容进行补充与完善。

将教学内容划分为商品流通核算概述、零售商品流通、批发商品流通、商品流通企业核算方法的基本业务应用、商品流通企业核算方法的其他业务应用、连锁经营总分店的核算、商场的管理与核算和进出口贸易的核算十个内容体系,改变传统课程内容结构。传统课程内容结构与创新课程内容结构对比,见表1。

创新教学结构,应综合考虑以下几方面。

1.为适应灵活多样的流通营销模式,教学内容除批发企业和零售企业流通外,还需在零售商品流通部分补充鲜活商品的核算和图书发行企业商品的核算内容。

2.商品流通企业的基本业务核算部分应涵盖一些特殊的核算业务,包括农副产品购销业务核算、商品挑选整理业务核算、销售折扣和销售折让核算、退货业务核算、商品退补价业务核算、拒收商品和拒付货款核算、直运商品销售业务核算。在对上述业务进行讲授的过程中,要先从批发企业和零售企业角度出发,再从购进方和销售方的账务处理入手进行阐述,以增进学生学习知识的灵活性,拓宽商业会计的实践操作性。

3.商品流通企业其他业务核算部分,要介绍各类商品流通企业的差异性经济业务,如委托代销核算、加工商品核算和出租商品核算等业务。

4.为适应商业实务的变化,应在商场管理与核算部分除讲授商场自营经营、专柜出租、专柜经营和商场向供应商收取费用的核算外,增加商场多种促销活动核算,如图1所示。

(二)转变教学方式,采取启发式教学

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对各环节的教学内容采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获取、运用、创造知识的意识和能力。启发式教学一般采用课前导入、课中讲解和课后思考3种模式。如在讲授第一章绪论时,可在课前导入时提出问题“什么是会计”,继而引出“何为商品流通企业会计”,“商品流通企业会计人员的主要任务有哪些”,带着这些问题学习完第1章后让学生思考“怎样才能做好一名商品流通企业会计”。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由已知向未知渗透,做到对同一问题举一反三,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向广度和深度思考。如,出口退税业务分全额退税和部分退税,可启发学生思考,假设出口退税率降低会对企业带来何影响?这能使学生的思维不只停留在业务核算上,更有利于学生在知识、方法、能力等方面的综合提高。

(三)结合基础理论教学,构建立体教学模式

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代之以一种“三维立体教学”模式,即在《商品流通企业会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综合运用“课堂理论教学”、“音视频教学”和“模拟实习教学”三种教学手段,形成多层次的立体化商品流通企业会计教学体系。具体做法:进行课堂理论教学,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商业会计基础理论知识;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商品流通企业会计的音频、视频等先进的教学技术,充分利用音像教学片或计算机模拟等手段;设计仿真模拟实验,由学生承担具体角色进行操作,选取典型的商品流通企业会计资料,从取得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对账和结账,到最终编制会计报表以及纳税申报的全过程进行仿真操作,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通过建立立体化教学模式,完成从专业认知实践、课程渗透实练、角色模拟实训等多个过程,设计不同的实践活动,使学生的商业会计技能在分层教学中获得梯次提升。

三、结束语

在《商品流通企业会计》课程内容与教学模式的整合研究过程中,应按照教学规律分析该课程在教学进程中承前启后的关系,明确该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作用,要实现局部目标,与其他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相互呼应而不重复,使培养目标、课程内容与教学模式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全面掌握知识与能力。

[ 参 考 文 献 ]

[1] 刘斌.商品流通企业会计信息化问题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6,(11):14-15.

[2] 王彦卓.关于会计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考[J].吉林财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73-74.

篇7

关键词:高职;税法;教学改革;思路

税法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是财务人员应具备的法律知识。因此,《税法》课程在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是基础技能课程之一,通过《税法》课程的学习能够了解企业所缴纳的税收情况,并了解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内容和会计基础理论知识。由于税收的强制性特点,每个企业应该遵守税法的每一项条例。高职院校《税法》课程实际应用性很强,所以一般的高职院校在教学中比较重视这门课程。笔者经过几年的高职教学过程,发现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特点和难点,需要加以重视和改进。

高职《税法》课程的特点

税法的知识结构具有综合性《税法》课程教学必须在学生学完《基础会计》课程之后,有一定的企业经营知识的基础后才能开设。因为《税法》课程是在会计核算的基础上进行,涉及编制会计凭证、账簿的登记及报表的编制等基本业务,所以,要求学生有较好的会计专业知识,能够将税法内容和会计知识结合起来综合运用。比如企业所得税的计算,如果学生不会核算本年利润的形成过程就无法进行企业所得税的核算。

税法的运用具有灵活性税法知识在实际工作运用中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一定要让学生在学习中明白这一点,也就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以流转税为例,学生要根据企业的性质采用不同的税种。制造业企业和商业企业一般交纳增值税,服务业、金融企业、建筑企业交纳营业税较多。还有的税种需要再分类,例如增值税企业分为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两种。梳理清楚思路再进行核算,这样能够提高学习效率。

《税法》课程教学具有实践性税法知识的掌握需要依赖具体企业经营的过程。在《税法》课程中税的种类较多,一般企业缴纳的税种里金额较大的有流转税和所得税。目前,在企业流转税中,主要是增值税和营业税,其核算过程和上交过程都是网上操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尽量让学生了解纳税的上网操作过程,并且将网上纳税的内容和教材中的理论部分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使学生尽快适应企业实际工作。

高职《税法》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理论教学内容较多,不符合于高职学生的特点《税法》课程内容一开始就是法律基础知识。在教学中,教师给学生介绍这部分法律基础时,大部分学生认为理论性太强,比较抽象,不太好理解,还有的学生觉得没有必要学习。法律基础知识讲授虽然不适合高职学生的特点,但是为了普及法律的相关知识,每次课堂教学教师都很认真讲解这部分内容,并告诉学生法律基础和税法的关系,这样,学生渐渐意识到法律的严肃性和重要性。

税法所涉及的行业较多,学生能力有限税法的内容适用于我国各行各业,所涉及的范围很广。对于高职学生来讲,制造业企业和商业企业的情况都难以掌握,再涉及建筑业、服务业、金融业等行业的内容,学生要掌握的范围太广。再加上高职的学生大部分不擅长学习理论性的知识,所以,在课堂教学中采用教学互动环节时,教学效果受到一定的影响。

税法的核算内容对高职学生来说比较复杂税法内容中税收种类繁多,其中主要的税种是流转税类和所得税类。流转税中增值税和消费税的内容较复杂。在增值税教学中,一般要求学生将一些固定的公式背下来后,按照套用的核算方法计算,有些学生觉得比较复杂,业务内容中的逻辑关系总是处理不好,容易造成计算错误。还有在企业所得税的计算中,学生由于会计核算的知识缺乏,导致企业所得税的计算不准确。

学生对税法的理论概念理解不够深刻税法是法律的一部分,其法律概念非常严谨。高职学生对理论的概念理解不够深刻,容易混淆几个概念,导致在税法的学习中困难重重。税法本身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如果不下工夫,容易造成思维混乱,出现计算不准确的现象。如在增值税的计算中混合销售和兼营销售的概念容易混淆,经常出现计算错误的现象。

高职《税法》的教学改革措施

为了使高职学生掌握税法知识,笔者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采取种种措施,想尽一切办法让学生掌握税法知识并灵活应用。

让学生多了解企业的生产运营过程作为《税法》课程的教师,首先对税法的各个应用领域要充分了解,才不至于使课堂枯燥乏味。目前,一般高职学生从高中进入我校以后,严重缺乏对企业生产经营情况的了解,缺乏对社会的了解。学生一年级时,建议学生多看一些介绍企业经营学的小说,增加对企业经营的观念。并且,要求学生到企业了解生产经营管理的过程,上网找资料学习先进企业经营的故事。还要求学生有经营的理念,了解企业生产经营中税法的重要性和资金的重要性。只要学生有这种意识,就能学好税法的内容。学生的实践能力是需要建立在教师实践知识充足的基础上的,因此,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到管理比较完善的企业参观,同时在参观过程中让学生计算出每件商品或产品的税金,并计算一个月企业缴纳的税金。经过几次参观,学生对企业经营的观念提高,深深体会到企业经营的过程,也知道了税金作为资金流出,对企业资金的影响,并了解企业领导层对税金的重视程度。

化繁为简,总结规律《税法》课程的内容比起其他课程整体感较差,其所计算的范围很广,这对学生学习《税法》课程难度较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将相似的计算公式总结归纳起来,找出共同点和不同点,这样学习起来省时、省力。例如,增值税的进项税额和销项税额抵扣计算的方法和委托加工生产消费品计算抵扣办法相似,讲完这两部分内容之后可以进行计算上比较,并归纳整理,这样有助于学生掌握这两个税种。还有在计算所得税时,将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的计算共同的部分归纳整理,找出不同的计算方法。这样,能加深税法知识理解的程度,提高计算能力,同时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归纳整理的学习方式,学生清楚了增值税的计算过程,并且相似的计算不再容易混淆。经过比较学习,学生对两种所得税的计算掌握得很牢固,2008年毕业的学生反馈,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的计算在学校时学得比较扎实,在实际工作中运用得得心应手,到企业进行会计核算工作时适应很快。

运用模拟企业核算,解决理论教学中的难点在高职教学中经常采用企业案例来说明企业实际缴纳税额的情况。通过企业案例,学生可以多了解企业实际经营情况,有真实感。比如制造业企业,供应、生产、销售的过程发生以后,当月需要缴纳的税额有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及个人所得税,同时还发生城建税、教育费附加等附加税,此外还有的企业根据情况进行印花税、车船使用税、房产税等税额的计算。给学生介绍模拟的制造业企业的经营情况之后,给出一些相关的会计资料,计算增值税和附加税,并计算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最后计算所要缴纳税金总额,让学生了解企业给国家缴纳的税金情况,使学生在学习中了解整体的企业税金的核算过程,这样,渐渐提高了学生税金核算的能力,同时提高了教学效率。

注重实践活动,进行企业税收调查学习知识的真正意义就在于运用它解决实际问题,体现出知识应有的价值。教师可以根据《税法》的教学目标,针对教学重点,设计出既有利于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练习;不仅要解决课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解决社会生产、企业中的实际问题,尤其是企业缴税的实际问题,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思考和探索的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税法》课程教学过程中,第1~3周的时间给学生详细讲授增值税和营业税的理论知识,之后从第4周开始要求学生联系制造业企业或商业企业或者服务业等企业,了解并调查企业实际缴纳各种税的情况。首钢工学院会计班每班一般有40人左右,布置税法调查作业时,每班分成10个小组,大约4人为一个小组,每个小组找一家交纳增值税或营业税的单位,调查流转税和所得税的缴纳情况。每组设有一名组长负责,要求每名学生都要参与,到教学结束之前一周时间完成每组的税收调查报告。学生开始对调查活动表现积极,对税法的学习兴趣也很浓。经过一段时间学生调查收集企业的真实数据,并参与了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对企业管理工作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但是,学生对调查报告的整理比较茫然,针对学生具体情况,教师给学生展示往届学生的调查范文,让学生根据每组调查的企业的情况来计算所缴纳的每个税种,这样,学生渐渐清晰了调查报告的整理思路。经过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最终完成电子版调查报告。教学最后一周安排学生汇报税收调查的社会实践成果,利用两节课的课堂时间,每小组的一名代表陈述税收调查的经过和分析过程,同小组的学生互相可以补充说明。教师根据每组陈述的内容和调查报告的分析情况,给每组进行成绩评价,最后把评价结果纳入到期末综合考核当中。税法调查实践活动在首钢工学院已经在三届学生中开展,学生一开始茫然失措,后来逐渐地对税法的了解加深。总之,经过税法调查活动,调动了会计专业学生对专业课学习的积极性。学生深入企业了解之后,才意识到自己专业知识的匮乏,同时更加了解了税法知识的灵活性。去年我校2008级会计班学生参加税法调查的实践活动以后,有的学生暗自下决心利用在校期间好好学习会计专业课知识,有的学生准备利用假期时间找一份兼职会计的工作,以便练习所学的税法专业知识。通过组织税法调查实践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而且也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关键是提高了学生相互之间的团结协作能力。

综上所述,《税法》是在高职课程教学中重要的课程,也是职业基础课程。作为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师,应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动手能力的培养,为了提高学生会计专业能力,采取各种教学措施,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水平,使学生尽快地适应社会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冬云.税法[m].沈阳: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篇8

【摘要】高职财会专业学生的目标工作岗位为出纳(含收银)、会计、审计、财务管理等四类。本文从会计目标工作岗位出发,分析职业技能,整合会计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设计会计实践教学资料等方面进行讨论。

基于对高职财会教育培养目标的认识,各院校都非常重视会计实践教学在专业培养教育中的作用。虽然我们在会计理论教学、会计实践教学、会计资料建设等方面都在不断的改革和探索,但仍有许多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一、高职会计专业培养目标与目标工作岗位

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在教学中,以应用为宗旨和特征来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基础理论教学以应用为目标、以必须够用为度,专业教学强调针对性和适用性。实践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并在教学中占有较大比重。

实践性教学是高职会计教育的重要特征。离开了实践,什么技能、技巧、运用能力、操作能力等都无从谈起。作为高职会计专业,面对经济全球化和会计国际化,面对新的会计环境,必须高度重视会计专业的实践性教学,加强专业技能训练,加大实践性教学的课时比重,边教边学边做,使每一个学生都掌握一个或多个职业、若干工作岗位所需的本领。

高职财会专业学生所适应的目标工作岗位应分为会计岗位和非会计岗位。会计岗位是基本的,是本文讨论的核心;非会计岗位是辅助的,如统计、物流管理、物业管理、市场营销等,本文不加讨论。会计岗位是指财务会计的基层工作,包括出纳、收银、车间成本核算员、工资核算、资金核算、费用核算、账务核算、报表、稽核、财务管理、会计主管等;而不是财务经理和会计科研教学人员。因此,我们把目标会计工作岗位概括为:出纳(含收银)、会计、审计、财务管理等四类。

二、目标工作岗位与岗位职业所需技能

每一个岗位都需要有相应的基本技能才能胜任其工作。这些技能可以分解为职业能力和能力要素,它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切入点,是指导实践教学的中心,是应用型人才的具体表现。

下页表中岗位对能力的要求既相互依存,又各有侧重。这些职业能力和能力要素应作为我们制定会计实践教学计划、实施会计实训、完成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与宗旨。

三、整合会计实践教学体系,夯实会计职业技能

实践环节教学是任何专业都必备的、不可缺少的内容,如何把它的功能发挥到最佳效果,使我们的教学活动达到质的飞跃,这就需要我们对现有的实践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我们将会计实践教学分为渐进的、相互依存的四个部分。

(一)认识实习的新内涵

当高中毕业生跨进高职学院时,“职业”和“技能”对他们来说是陌生的或是肤浅的。我们通过认识实习,使学生了解会计主体,从不同侧面了解会计这个职业,从而获得对会计的感性认识。首先,由专业带头人进行实习动员,互动方式探讨、交流会计热点问题、会计的未来,激发同学们热爱会计,并为之付出努力。其次,外出参观制造企业、商品流通企业(商店和物流)、物业管理企业等,使同学们了解各类型企业的生产经营特点、工艺流程、资金循环、企业组织结构和内部制度,为后续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奠定良好的基础。再次,专家讲座,分别由大学会计教授、会计事务所的注册会计师、企业的财务总监分别从会计、审计、财务的角度让同学们全面了解会计的内涵,树立作会计人的目标。

(二)单项实训重基础训练

单项实训是针对技能课程设置专项训练,每项时间为一个星期。其目的是熟悉内容、流程,掌握基本技术和方法,为综合实训打下良好的基础。

会计基础实训:学生规范地书写阿拉伯数字、中文大写数字、汉字;熟悉各种原始凭证、记账凭证的基本要素;各种账页、报表的格式与用途;掌握凭证的填制和审核方法、传递程序、整理与装订;账簿的启用、建立、登记、更正、结账、对账等方法;会计报表的格式、内容、编制方法;熟悉会计流程,为学习专业会计和综合实训打基础。

点钞与传票实训:学生掌握点钞的指法与基本技能,熟练运用单指单张、多指多张的点法;会用点钞仪器,鉴别人民币的真伪;掌握键盘录入的指法,运用小键盘进行各种运算;具有胜任出纳工作的能力。

成本会计实训:学生了解制造业的生产特点、工艺流程;掌握制造业的成本费用账户设置原则,生产费用的归集和分配方法,计算技巧;熟悉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的具体计算程序,结转方法、会计处理,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具备成本会计的能力要求,为综合实训打基础。

财务管理实训:以案例贯穿整个环节,学习典型案例,运用典型案例。掌握资金筹集方式;杠杆原理的运用;投资的预测与决策,资金的营运;收入的管理和分配政策;财务预算的编制方法、控制方法、考核方法、分析方法。具备财务管理的工作能力,为综合实训打基础。

审计实训:选用中外资本市场上审计成功与失败的案例。从案例中吸取精髓,掌握审计的程序、方法、技术;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审计证据与审计质量;审计工作底稿与审计报告。具备审计的工作能力,为综合实训打基础。

(三)综合实训是多学科知识的融合与团队精神培养

综合实训是在单项实训基础上,将会计岗位群的全部技能集中训练,是在校期间最系统、最核心的实践教学环节,每次时间为一个月。它要求有仿真的会计环境、真实的会计用品、明确的岗位责任制、合理的会计流程,进行必要的反复,以达到巩固与提高的目的。

1.会计分岗实训:基于大中型组织将会计分为若干岗位,采用一岗一人或一岗多人形式,会计工作就形成一个团队,既分工、又协作。我们选用中型制造业的典型业务来设计会计机构,按内控制度和不相容岗位分离原则,把它分为财务负责人(兼财务管理)、制单会计、记账会计、出纳、审计等岗位,它共同组成一个实训小组,定期轮换。为了达到实训目的,每组按成绩和能力均分,选好第一任财务负责人,进行岗前培训,充分发挥其组织、领导、协调作用。

会计分岗实训是建立一个学习型组织,以提高学生的会计职业判断能力。它具有积极互赖性、个体职责、小组自我管理、社交技能、面对面交互五个基本要求。使学生树立诚信思想,培养学生良好的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树立爱岗敬业的精神,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它的基本做法是:首先,熟悉制造业的生产特点,产品流程,企业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会计核算制度、及相关的税法和银行结算规定。其次,明确各岗位的任务与职责、会计核算流程、分配会计用品。再次,启用和建立相关的账簿,登记期初数据并试算平衡。最后,根据设计的业务资料,填制原始凭证,履行相关手续,按会计核算程序进行凭证、账簿、报表处理,写出财务分析说明书和实训总结。

2.会计综合实训:它是会计分岗实训在核算程序上的巩固、内容上的更新。它基于小型组织将若干会计岗集位于一人,即多岗一人,每名同学独立完成一套实训资料。第一阶段,我们选用商品流通业的典型业务,以相邻的两个月来设计资料,除掌握分岗实训的基本技能外,还突出期末和期初的核算与结转工作。学生以手工方式用三周时间完成两个月的商品流通业的会计核算后,将上述资料带到会计电算化实训室进行对比实训。第二阶段,用一周的时间,运用电脑和会计软件进行会计电算化实训。掌握系统管理的设置,会计软件的初始化处理及试算平衡,会计凭证的填制与审核,修改,记账,对账,结账、期末自动转账。熟悉账证表的查询、打印。掌握会计报表的设计与编制。熟悉会计流程,为今后从事会计和会计电算化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对比实训中感悟手工账与电算化账的优劣与差别,以达到对会计技能的巩固与提高的目的。

(四)毕业实习

由于校内摸拟实训与现实的会计工作仍有差距,毕业前夕,学生直接到校外实习基地跟班或顶班参加会计实务工作,由企业会计人员讲解企业发生的各项业务,学生身临其境,动手处理会计实际业务。在实际的工作环境中,不仅可以使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得到检验,而且有助于进一步帮助学生对会计工作的整体环境和整个工作过程有一个更为深刻的印象。除此之外,还能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等。校外实习的目的主要是对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锻炼和培养。

为了全方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必须通过看账、做账、查账、用账等多环节实训。会计实践教学分为手工实账和电算化实账两个部分。分别建立手工和电算化演示实训室:利用各种流程图、会计档案资料、会计课件、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看账学习;建立手工和电算化核算实训室:在仿真的会计环境中,提供真实的业务与凭证,完成做账;建立手工和电算化检查分析实训室:学生运用自己完成的会计资料和我国资本市场的典型案例进行审计检查和财务分析,以达到查账和用账的目的。

四、“双师型”教师的再认识和实训教材(资料)的新要求

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发展职业教育的有效途径,是实现实践教学目标的根本保证。教育部明确提出,到2010年高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中“双师型”教师的比例要达到80%。当前,对“双师型”教师出现了认识的误区:“双师”即“双职称”或“双证书”或“讲师+会计师”。而今,我们有相当数量的会计学讲师从事会计实务工作的时间累计不足一年,甚至没有,却往往持有“双职称”或“双证书”,他们的会计师职称或资格证书与实际能力的等值性值得怀疑,这样的“双师型”教师是难以胜任会计实践教学工作的。

笔者认为“双师型”教师应具有以下内涵:既具有理论教学又具有指导技术操作的“双能力”;既具有教师风范又具有行业岗位道德思想的“双品质”;既具有专业知识又具有教育知识的“双知识”;既具有面对学生,处理师生关系又具有面对企业、社会、人际关系,与人共事的非技术的“双职业素质”。“双师型”教师为我们的学生在理论与实践、学校与社会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为了适应职业教育的特点,我们的老师必须走出去,请进来。会计教师必须到制造业的会计实务岗位上工作至少一年,且具有较强的自学新知识能力,并取得会计师或注册会计师等证书;同时,聘请具有教师素质的、确有专长的企业会计师作为实账训练教师。

实训教材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物质保证,是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会计实训教材仿真度要高,教材不宜有账页和报表;各种结算凭证和业务单据要真实,各联凭证的用途和传递要清晰;实训资料应突出针对性、互补性、系统性、综合性,最好有连续两个月的业务;业务类型要多样化,尽可能全面反映会计核算时可能遇到的各种繁杂的经济问题,拓宽学生视野,引领学生掌握必要的会计职业判断能力。

篇9

教学模式是指依据某种教学思想和教学理论而归纳提炼出的具有典型性、稳定性的教学方式,包括教学过程和相应的教学方法体系。而形研究式教学是以研究问题为中心,通过让学生参与研究过程来培养其研究创新能力的教学模式。研究式教学模式作为一种创新教学模式,是在素质教育的理论指导下,以民主合作的教学关系为基础,以导学的教学程序为主线,充分激励学生的问题意识并通过教学系统诸多要素的优化组合,实现学生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和整体素质共同提高的教学模式。研究式教学更重视学生主动学习兴趣的激发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充分体现教学过程中教师创造性教与学生创造性学的有机结合,是创新教育理念在教学中的反映。探索研究式教学新模式,对于推进素质教育,推动教学方法和教学观念改革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教”与“学”的重新定位 相对规范、严谨、程序化的传统教学,研究式教学是一种近似“松散”的教学模式。首先体现在“教师”和“学生”身份的重新定位,与传统的教学相比,在实施研究式教学中,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学生知识掌握及能力提高的促进者、指导者及合作者。学生的角色也发生了不同的变化,学生不仅仅是学习者,同时也是知识的合作者和研究者。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积极的相互作用应该是让行为主体之间进行没有任何强制性的诚实的交往与对话,这依赖于良好的对话和交往环境,研究式教学恰恰为师生提供了这一点。在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中,教师处于优势地位,教学内容处于支配地位,教师、教学内容与学生之间相互作用没有得到体现。而在研究式教学中,学生是研究问题的主体,教师只是研究的指导者和活动的维持者,这就为教师与学生提供了平等对话的环境,使师生间合理交往成为可能。学生通过与教师的合理交往,促进自己对研究体验的获得进程;教师通过与学生的合理交往,充分实现自身的角色价值。

(二)教师与学生角色经验的相互促进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角色距离相对较远,这种生硬的关系不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而在研究式教学中,教师与学生难于角色的变化,相互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一些改变。在研究活动中,教师与学生都是研究群体中的一员,他们在长期合作中,相互交流,教学相长,共同发展。随着组织研究式教学活动的增多,学生的研究体验会促进教师的反思,推动教师知识结构的更新,教师的角色经验必然得到不断积累。而学生在研究活动中,通过教师的反复指导和自身的积极思考,知识不断积累和更新,实践能力不断提高,在确定研究问题、制定计划、观察、实验、合作、交流表达等方面越来越得心应手,角色经验不断积累。

二、研究式教学模式的体系构建

研究式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方法,这一教育过程应贯穿学校教学过程的始终。根据会计专业课程的实践性特点,可以将研究式教学模式体系分为以下四个阶段(如图l所示):基础教学组织阶段、实践性教学环节、案例分析阶段、科研攻关实验阶段。在不同的教学阶段,并不拘于单纯使用某一种方法,在众多方法中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所侧重。通常对于低年级刚接触专业基础课的学生,更多的采用传统教学方法与相应的启发式教学结合,随着学生专业知识的积累,理解能力与分析能力的提高,各种方法的综合运用,可以较好地提高会计研究式教学的效果。

(一)基础教学组织阶段 本阶段属于基础教学的组织,主要着重训练和培养学生研究式学习的思维和方法。任何教学环节的展开都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即本学科专业及其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等系统化的知识。掌握基础研究都必须建立在一定知识的基础之上,尤其是对处于基本知识学习阶段的学生来说,引导他们从事研究活动更要强调和突出知识的基础性作用。根据对研究式教学的探索和实践,认为研究式教学应紧紧围绕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突出以学生为中心,坚持在运用中学习、在探索中创造。

(二)实践教学环节 会计课程多是实务操作,学生不仅要具备基本概念的把握和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为了更好地理论联系实际,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经济生活当中,需要通过一些模拟仿真训练来强化对所学知识进一步理解并掌握,以做到各课程融会贯通。通过这种训练,学生可以增加对所学知识的感性认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实践性教学是专业教学的重要环节,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具有特殊的作用,同时通过实践体验也有助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会计专业具有实践性、技术性强的特点,应当按照实践性教学贯穿于学生专业学习全过程的设计思路,构筑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实践性教学体系。

首先,针对目前实践教育环节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要使会计实践教育达到预期的效果,应该建立三位一体的会计实践教育模式,如图2所示。

其次,应当做到有针对性地完善各项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学校教学阶段,实践性教学环节以校内模拟实验为重点。校内实验室包括手工和计算机模拟实验,手工模拟实验有单项实验和综合实验两种。通过校内实验教学安排,形成单项实验和综合实验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同时与相应的会计理论课程同步进行。在单项操作技能的基础上,通过综合实验来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最后,积极开辟校外实习基地,通过与企业合作,形成产学研的办学机制。这既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也是高校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必要步骤。同时鼓励学生按照学校制定的实习计划和要求,自行参加社会调查,根据未来就业方向有目的地进行选择,主要培养学生社交能力、适应环境能力、应变能力和工作能力等。

(三)案例分析、研讨阶段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启发式、互动式和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其作用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潜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思考的能力以及对知识进行整合、运用的能力。财务会计々业课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如果继续一味地采用传统会计教学中教师主讲、学生接受的方法容易使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如2006年颁布的会计准则在公允价值、存货计价、投资的分类和会计处理、利润表的形式等方面都作了很大变动,但这些变动通常难以在教材中立即体现,学生很难理解。而在财务会计课中引入案例教学法可以让学生接触到各行业财务的真实、具体情况,使学生有针对性地运用理论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四)科研活动实验 研究式教学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和创造知识的方法,诱导学生注重方法的学习和掌握。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老师进行学习方法、研究方法等类似内容的渗透也取得了一定效果。有了训练方法的强化,就应进一步加强思维训练。在各种思维能力中,创造性思维能力最重要,是提升思维层次的关键。培养和训练创造性思维能力,就要充分体现在运用中学习的思想。因此,只有不断地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一些现实问题,

才有助于知识的巩固、方法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引导学生为各种学习活动注入研究性内容。如在阅读一些经典文献时养成记读书笔记的良好习惯,随时将心得体会记录下来,并在读完有关内容后及时加以整理,形成系统化的观点,为进一步研究做准备。同时,在日常教学中有意识地介绍学科前沿或引导学生主动了解前沿,关注理论热点问题,掌握最新的知识动向。把握前沿也是善于学习的表现,是研究的捷径;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激发其研究的兴趣。校内实验室包括手工和计算机模拟实验,手工模拟实验有单项实验和综合实验两种。学习有了知识,仅仅是奠定了研究的基础;把握了前沿,也只是有了研究的方向。进一步展开研究还需要学习一定的方法。方法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中介和桥梁,是研究能力得以形成的关键。在学生了解基本的前沿和掌握一定研究方法之后,可以进行学生科研活动的试验。

科研活动实验通过本科学生科研项目来进行,为加强学生科研能力及创新能力培养,巩固其专业理论知识,做到理论与实践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可以由学校设定一定的科研资助基金,用于资助学生开展科学研究活动。资助立项的范围应包括与会计专业有关的理论及政策研究或调研活动;或与会计专业交叉的相关学科的理论及政策研究或社会调查;项目可以由申报学生自主拟定,并鼓励学生跨班级、跨专业和跨学院联合申报。

通过进行科研研究,学生可以将选题、文献检索、阅读文献、文献综述研究及方案设计、研究实施、总结报告这6个环节全面系统的掌握,为以后的理论研究和社会实践工作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和思辨能力。

三、研究式教学模式实施的方法选择

研究式教学的方法有多种,但每种方法都有其不同的特点和适用性。

(一)引导——传授式教学 研究式教学中最常用的是传授式教学,这也是教学的基本方式。传授教学的讲授关键是如何体现引导而不是一味地满堂灌。激发学生对这一专题的兴趣和学习热情;还可以传授分析思路和方法,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深入探索。

(二)指导——自学式教学 在高年级学生中,鼓励学生自学是研究式教学中的应有之意。学生在学习了理论课程之后,可以在此基础上,对会计课程的相关专题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自学,或者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选定研究题目,集中研究一两个实际问题,在学习结束时形成研究成果,这种方法对学生能力和水平的提高效果十分显著。

(三)提问——讨论式教学 讨论式教学也是较为常用的教学方法,但对教学班级的规模有所要求,通常学生规模较少为宜,否则会导致现场难以控制、多数人成为旁观者、讨论偏离主题、缺少发育机会等问题。因此,讨论式方法虽然能够翻拓展学生开放性的思维能力,满足学生渴望表达自己想法的愿望,但具体细节还需要教师在考虑周全之后才能操作。

(四)模拟——案例教学 案例分析能力是管理课程中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该方法适用于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理论之后,对典型个案深入分析,再上升到理论,举一反三。案例分析常与讨论式相结合。

(五)答疑——咨询式教学 该方法允许学生提出自己所关心的疑难问题,教师给予解答。不但有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也能考验教师的职业能力,督促教师不满足于现状,不断求新,具有较强针对性。

(六)实践——现场式教学 当需要考核学生对现实问题寻求解决方案时,研究式教学更适合于个案的现场,这种方法能够直接深入现实调查研究,对学生的印象会非常深刻。但了不影响现场的工作,现场式教学参与人数应当限制。但因为种种条件的限制,对目前各大高校来讲,这一要求还较难达到。

上述各种方法中,第1、2两种一般多用于基础理论和专业基础课程的讲授,虽然这个阶段的教学以教师传授为主,但并不排斥在该阶段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思维和能力。第3、4种往往与案例教学结合,其教学对象多为已经具备了较为扎实的会计理论和实务的学生。这类学生通常已经经过了会计课程的系统学习,进入更高层次的专题学习阶段。第6种方法更多体现在社会实践中,这涉及到开辟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第5种教学法一般不独立使用,通常与上述其他方法结合运用。

四、研究式教学方法的具体运用

以“引导——传授式教学”和“指导——自学式教学法”为例说明研究式教学方法在会计基础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一)引导——传授式教学 该教学法适用基础教学组织阶段,是研究式教学的初级阶段,本阶段主要着重训练和培养学生研究式学习的思维和方法。

任何教学环节的展开都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作为基础的知识,一般都是本学科专业及其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等系统化的知识。考虑到低年级学生专业基础知识较为欠缺,自学能力也较弱,对于本阶段的教学组织与实施,应该更多的采用引导——传授式教学,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在具体讲授某一会计交易事项时,应先引导学生了解并总结掌握本事项的基本框架内容,在基本掌握主体框架之后,再具体到各知识点的核算内容,最后通过全面掌握各知识点的细节提升到主体框架,这样的引导式教学可以使学生对本业务核算的内容有一个清醒的总体认识和一个清晰的脉络,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能力。

以《初级会计学》课程“供应业务的确认与计量”一章为例,说明引导式教学方法的具体运用。

“供应业务的确认与计量”通常的讲解程序为:账户设置——应用举例——课堂练习。通常教师在组织教学时,首先将该业务循环所应用的账户结构、内容全面进行介绍,其次再应用举例。这样的教学过程安排,基本将教学内容全部覆盖且符合教学内容的设置和逻辑。但如果不分层次和本质关系,只是笼统地将账户设置全部介绍,大量内容的机械记忆会使学生对核算内容没有一个总体的认识,从而产生认知上的障碍和心理上的排斥。

因此将上述教学思路重新设计为:框架(全局)——各知识点(局部)——框架(全局),体现总体一细节——总体(最终的提练)。如图1所示:

图3首先介绍了供应业务的基本原理和框架结构,引导启发学生明确核算要点,即“物资核算”和“款项结算核算”。在具体讲解账户结构及内容之前,让学生先清晰账户和核算要点之间的关系——即具体账户的归属(使用功能),从图3中可以看出,对物资购入情况反映涉及“原材料”、“材料采购”两个账户;对款项结算核算涉及“银行存款”、“应付账款”、“应付票据”三个账户。这样划分使学生很容易将大量需要记忆的内容,通过分类总结归纳其类别的共性,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避免出现大量知识点纷涌而至,从而使学生不知所措,出现混乱和张冠李戴的现象。

(二)指导——自学式教学 对于高年级学生,由于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面对教学对象的变化,可以适时调整教学 方法。可以自学为主,指导为辅,重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直接提出问题,指导学生的思路,由学生自行分析并找出解决的方案。以中级会计实务中“投资性房地产”一章为例说明该方法的运用。

针对投资性房地产的会计核算,其要点涉及到不同计量属性的运用,并且其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中存在着不同计量属性之间的变更,同时,由于房地产的用途发生改变,又存在投资性房地产与非投资性房地产转换的业务处理,且这种转换的业务处理在不同计量属性的运用下又有所差异。因此投资性房地产的会计处理存在几条主线,各主线之间既有联系又有本质区别。学生会感觉投资性房地产的业务盘根错节,相互交织,这是因为对该业务的内容体系不甚明了,对各知识点混淆的结果。可将投资性房地产业务的内容框架总结如图4。

图4可以使学生对投资性房地产的计量模式运用一目了然,明确两种计量模式适用的不同阶段,同时在后续计量中可以由成本计量模式变更为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但这种变更不能反向操作。

对由于房地产的用途发生改变而导致投资性房地产和非投资性房地产的转换业务如图5所示:

从图5可知在投资性房地产转换处理时,由于涉及两种不同的计量的模式,将转换业务分解成四种类型。即分别为账面价值形式下的相互转换和公允价值形式下的相互转换。只要掌握不同类型转换的核算要点即可熟练进行实务处理。

对讲授内容,应力求做到少而精和管用,尽可能留出较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阅读、思考和提问,让他们提出问题,引导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正所谓“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只有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才能调动其思维。尤其在学生不能用已有知识回答问题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沿着逻辑推理的途径思考和探索,并告诉学生,分析问题应从何处人手,解决问题可采用哪些方法及其依据的理论和实践,如何导出结论,最后还有哪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等。这样,学生就会在教师的引导下掌握一定的思维方法和技巧,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从而提高其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鹿亚芹、李名威:《会计教学中思维能力培养的探讨》,《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7年第12期。

[2]朱守森:《浅析会计教学模式改革》,《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

[3]宋梅等:《大学本科生研究式教学的思考》,《渤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第6期。

篇10

以前,我总以为自己的会计理论知识扎实较强,正如所有工作一样,掌握了规律,照葫芦画瓢准没错,经过这次实习,才发现,会计其实更讲究的是它的实际操作性和实践性。书本上似乎只是纸上谈兵。倘若将这些理论性极强的东西搬上实际上应用,那我们也会是无从下手。这次实习,我们是既做会计,又做出纳,刚开始还真不习惯,才做了两天,就感觉人都快散架了,加上天气又热,心情更加烦躁,而会计最大的忌讳就是心烦气燥,所以刚开始做的几天,那真是错误百出啊!!

本次实习的地点是本班教师,按老师要求,我们分成了小组,每个小组5.6个人,围在一起做帐,这样有利于同学交流!!按照企业会计制度要求,首先设置:总账、现金日记账、银行存款日记账、资产类、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类以及损益类等明细账。仔细阅读模拟材料,判断资料中的经济业务涉及的账户,根据各账户的属性分类,填入账页纸中。最后填写各账户的期初余额。具体步骤如下:

一、设置账簿

首先按照企业会计制度要求,首先设置:总账、现金日记账、银行存款日记账、资产类、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类以及损益类等明细账。其次根据下发的会计模拟资料,仔细阅读、判断本资料中的经济业务涉及哪些账户,其中:总账账户有哪些,明细账账户是哪个;而后再根据各账户的性质分出其所属的账户类别。再次按照上述分类,将所涉及的全部账户名称,贴口取纸填列到各类账簿中去,并把资料中所列期初余额,登记在相关账户借、贷方余额栏内。最后试算平衡,要求全部账户借方余额合计等于全部账户贷方余额合计;总账借贷方金额要与下设的相关明细账户借贷方余额合计数相等,试算平衡后方可进行本期业务登记,否则不能进行。

二、登记账簿

首先登记账簿必须使用兰黑墨水书写,冲账时可使用红色墨水,但字迹要清楚,不得跳行、空页,对发生的记账错误,采用错账更正法予以更正,不得随意涂改,挖补等。其次明细账要根据审核后的记账凭证逐笔序时予以登记;第三总账根据“记账凭证汇总表”,我们做了10天的登记,登记完毕要与其所属的明细帐户核对相符。

三、结账

首先详细检查模拟资料中所列的经济事项,是否全部填制记账凭证,并据此记入账簿。有无错记账户、错记金额,如有应及时补正。其次在保证各项经济业务全部准确登记入账的基础上,结出现金日记账、银行存款日记账、总账和各类明细账的本期发生额与期末金额,为编制会计作好充分准备。

四、编制会计报表

首先在左上角填明编制单位、编制时间;其次根据总帐或有关明细帐资料按项目填列;还必须要使资产负债表要保证左方金额合计等于右方金额合计,否则重填;最后还要编制人要签名。

这次实习的时间是三周,由郑丽和张娅老师指导我们做,可是我们只做了1-10号的凭证,总结原因有以下几点:(1)我们之前的理论基础学的不好,以至于在做的时候还要不停的翻书;(2)以前没有接触过会计,很多凭证都是第一次看到,刚开始根本无从下手,怕做错啊!!!(3)年轻人,心浮气燥,对做会计没有兴趣!!所以我们要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把会计理论知识好好的复习一下,培养对会计的兴趣!!争取下次再做的时候能够快点!!

这次会计实习,学到了很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现总结如下:

我们先做的是出纳工作,出纳登帐的方法:出纳在每一笔经济业务发生的时候,先要取得相关原始凭证,然后根据相应的原始凭证,将其登记记帐凭证。再根据记帐凭证,登记其明细帐。期末,填写科目汇总表以及试算平衡表,最后才把它登记入总帐。结转其成本后,根据总帐合计,填制资产负债表、利润表、损益表等等年度报表。这也就是会计操作的一般顺序和基本流程。

现金日记帐必须采用订本式帐簿,一般为三栏式帐页格式,由出纳人员,现在也就是由我根据现金收付款凭证,按照业务发生顺序逐笔登记。每日终了,应当计算当日的现金收人合计数、现金支出合计数和结余数,并将结余数与实际库存数核对,做到随时发生随时登记,日清月结,帐款相符。若有外币现金的企业,应当分别人民币和各种外币设置“现金日记帐”进行明细核算。

银行存款日记帐也必须采用订本式帐簿,一般为三栏式帐页格式,也由我根据银行存款收付款凭证,按照业务的发生顺序逐笔登记,每日终了应结出余额。“ 银行存款日记帐”应定期与“银行对帐单”核对,至少每月核对一次。月度终了,企业帐面余额与银行对帐单余额之间如有差额,则必须逐笔查明原因进行处理,并按应当月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若有外币现金的企业,应当分别人民币和各种外币设置“银行存款日记帐”进行明细核算。

现金日记帐和银行存款日记帐必须每日结出余额。结帐前,必须将本期内所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全部登记人帐。结帐时,应当结出每个帐户的期末余额。需要结出当月发额的,应当在摘要栏内注明“本月余额”字样,并在下面通栏划单红线。需要结出本年累计发生额的,应当在摘要栏内注明“本年累计”字样,并在下面通栏划单红线;12月末的“本年累计”就是全年累计发生额。全年累计发生额下面应当通栏划双红线。年度终了结帐时,结出全年发生额和年末余额。年度终了,要把余额结转到下一个会计年度,并在摘要栏注明“结转下年”字样;在下一个会计年度新建有关会计帐簿的第一行余额栏内填写上年结转的余额,并在摘要栏注明 “上年结转”字样。现在我们做的只是12月份的帐,所以只要在摘要拦里写“本月余额”即可,但还是要在下面通栏划单红线。

每月按理是要对帐,如发现有未达帐项,应据以编制未达帐项调节表,以便检查双方的帐面余额。调节以后的帐面余额如果相等,表示双方所记帐目正确,否则,说明记帐有错误,应及时查明原因予以更正。此外,还应注意的是,调节帐面余额并不是要更改帐簿记录。

会计本来就是烦琐的工作。在实习期间,我曾觉得整天要对着那枯燥无味的账目和数字而心生烦闷、厌倦,以致于登账登得错漏百出。愈错愈烦,愈烦愈错,这只会导致“雪上加霜”。反之,只要你用心地做,反而会左右逢源。越做越觉乐趣,越做越起劲。梁启超说过:凡职业都具有趣味的,只要你肯干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因此,做账切忌:粗心大意,马虎了事,心浮气躁。做任何事都一样,需要有恒心、细心和毅力,那才会到达成功的彼岸!

此次的实习为我们深入社会,体验生活提供了难得的机会,让我们在实际的社会活动中感受生活,了解在社会中生存所应该具备的各种能力.利用此次难得的机会,我努力工作,严格要求自己,虚心向财务人员请教,认真学习会计理论,学习会计法律,法规等知识,利用空余时间认真学习一些课本内容以外的相关知识, 掌握了一些基本的会计技能,从而意识到我以后还应该多学些什么,加剧了紧迫感,为真正跨入社会施展我们的才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了基础!

会计模拟实习是强化实践环节的一种基本形式。旨在培养金融、外贸、营销、会计等经济专业的学生对会计实务操作的感性认识、实际动手能力,为毕业后更快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这一学期,本人担任了二年级会计模拟教学这一块内容,在此次吴江市职业学校技能节中也负责了这一项目。在培训过程中,虽然我们尽可能去模拟实际,但是由于实习条件、实习资料等方面的限制,还是与实际的会计操作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会计模拟实习内容涉及企业材料、往来款项、工资核算、成本核算、利润核算等方方面面,内容繁多,在教学中分工很难明确,往往照顾不到每一个环节。传统的会计模拟实习往往是学生每人一套实习资料,相当于一个中型制造企业的一个月业务量,一个人充当企业的各种人员的角色,既是仓库管理员又是销售人员,既是会计又是出纳等等,给学生感觉混乱,理不清头绪,做起来也很繁琐。一个学期以来的实习,一大部分学生在老师的辅导下勉强能完成任务,但要他们对实习进行总结的话,却讲不出个什么来,有时甚至讲出来有点外行的感觉,不够专业。对企业财务是如何运作的更是没有一个清晰的思路。

二·模拟实习的资料“过于真实”或“过于虚假”,影响了会计模拟实验的可操作性。主要表现在:在选择模拟实验资料时,过于强调“真实”,将某一企业某一时期的会计资料刻板地照抄照搬,缺乏代表性;同时也没有对这些实际资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分析,加工整理。由于企业个体的特殊性,大量的特殊业务夹杂其中,使学生无从下手。而有些学校所准备的实习资料则与实际相差较远,完全靠凭空编造出一个虚假的企业和一些缺乏客观依据的业务,其结果必然造成“ 模拟实习就是会计作业的翻版”的现象,缺乏真实感,使学生慢慢地失去了兴趣。以上两种情况都影响了会计模拟实习的有效性,达不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目的。

三·只重视手工模拟,忽视了计算机模拟。目前,大多数企业都已全部或部分实现了会计电算化,掌握相关的会计知识、计算机知识和操作技能已经成为会计人员的基本要求。但我们看到,在会计模拟实习方面,许多学校还停留在手工模拟阶段,应用计算机模拟实习的相对还较少。这样,学生参加工作后,仍然要经过长时间的适应期才能胜任实际的会计工作。

四·会计有两大基本职能,即核算和监督。但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往往过分强调会计核算,而忽视会计监督。目前的会计模拟实验基本都是要求学生完成“原始凭证 ——记账凭证——账簿——报表”的循环,即根据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再根据记账凭证登记账簿,最后根据账簿记录编制会计报表。学生拿到实习资料后,接着就按要求填制相关的原始凭证,像常见的支票、工资结算单、差旅报销单等,再根据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省略了“审核、监督原始凭证”这一重要环节。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并非在学生,而是由于我们在准备资料时,就没有准备不真实、不合法的原始凭证供学生选择,使学生从观念上就没有重视或淡化了这一重要的审核工作。显然,这样的会计工作程序是不合格的。

五·教师本身实践经验不足。在此次技能节的培训中,我深刻感受到了自己本身缺乏会计工作的实际经验,在教学中往往会遇到很多问题。特别是在综合模拟中,始终感觉到太偏重于理论教学,或者说就参照了课本上的简单的实习内容,跟现实社会中的会计工作存在很大的差异。很多现实中的问题都没办法展示在学生面前,特别是税务这一方面的内容。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

针对以上几个问题,我觉得在很大程度上应改进实习的方式方法,让实习的方式方法容易和乐意为学生所接受,使学生能按要求完成实习任务,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

首先,应根据模拟单位的经营特点、组织结构、规模大小,模拟设立不同的工作岗位,主要是与财务关系密切的部门岗位,如:仓管员、销售人员、车间统计人员、出纳、会计、主管会计等等,然后让学生分别担任不同的角色,各司其职,让模拟单位运转起来,并在适当的时候对学生在模拟企业担任的岗位进行轮换,使学生体验各个岗位的工作任务、职责及其联系,最终完成会计实习。为顺利进行分岗位会计模拟实践,在实验室中,还要配套与企业有相关业务联系的外部机构,如企业的开户银行、运输部门、税务部门等。这样,在安排实习教学时,就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模拟实践。

其次,就是将学生三年的会计学习根据教学进度分成若干阶段,并在不同阶段安排与之相适应的模拟实习。克服了以往只等到所有课程上完才安排实习的缺点,并能更好地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对该学科的兴趣。

1·在《基础会计》课程上完后的实践,主要是配合会计基础教学的需要,进行一些简单的会计业务操作,从而使学生能够掌握原始凭证的种类、内容及审核;记账凭证的填制;会计账簿的登记;会计报表的编制等一些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会计实务操作的程序。

2·在《企业财务会计》课程上完后的实践,主要是进行模拟实习单位一个月的主要经济业务的会计核算过程,从而巩固学生学习企业会计业务的内容,增强对会计核算方法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但企业并非是独立存在的个体,它要与政府部门、其他企业及个人发生一些业务往来。为此,在进行模拟教学时,还应注意分岗位进行实践,以提高学生认识会计工作的分工与联系。分岗位会计模拟实践,主要考虑企业与外部社会发生业务往来时,会形成各种财务关系,这种关系的发生是通过凭证传递来完成的。在实践时,可以进行会计凭证传递的操作,让学生清楚认识会计工作的复杂性及相关的财务关系。

3·在《成本会计》课程上完后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安排一些专项实习,旨在加强成本核算的掌握。

再次,应适时地将手工会计的摸拟实习和会计电算化的模拟实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实际教学中应要求学生把手工会计的模拟实习资料,再在电算化模拟实习中,利用财务软件再次得以重演,从而加深对整个会计核算流程的掌握,又进一步了解和体会到实现会计电算化的意义,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还有,要解决目前模拟实习重核算、轻审核、轻监督的问题,必须在准备的实习资料中,加入一些有问题的原始凭证,如假发票等。有问题的原始凭证有的比较外露,有的比较隐蔽,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挖掘。当然这种有问题的资料不需很多,只要能引发学生对这些问题的重视并能及时、正确地进行处理即可。

最后,学校应加强会计专业教师的业务培训,以提高其业务素质。创造机会让教师参加会计后续教育的学习;鼓励教师到企业兼职或暑期实习,使教师及时了解会计实务发展变化情况,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另外,如条件允许可以聘请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会计人员指导模拟实验,如聘请退休的会计人员,或临时邀请模拟实习样本单位在职会计人员指导实习,以增加会计模拟实习现场的真实感。

综上所述,我们要根据学校、教师、学生的具体情况,通过多方面的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优质的实习环境和条件,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好地提高会计模拟实习的教学效果。

模拟实验是一种教学设计,是会计学科教学中运用的一种直观性方法.在长期的会计实践工作中,广大会计工作者对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帐簿和编制会计报表等一系列会计实务工作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总结出了一整套科学的操作规程.通过会计实验课,可以很好的学习这些规程.

二,财务会计模拟实验的特点

财务会计模拟实验这一教学形式具有以下特点:

1,直观性

会计模拟实验教学是以单,证,帐,表的形式,真实的将企业会计资料形象的复制出来,可以清楚的了解会计核算的基本方法和会计资料的处理过程.各种会计实务资料都是真实的,是财政部门或税务部门统一要求的,所反映的内容一目了然,直观易懂.

2,趣味性

会计模拟实验教学是以各种原始凭证来说明经济业务内容的,学生根据提供的原始资料,编制记帐凭证并登记会计帐簿,然后据以编制会计报表.这一系列的操作活动,他们会因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而进入"角色",从而去专心致志地学习和领会,避免了枯燥乏味的厌学心理,增强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这与传统会计教学中所作的习题有着显著的区别.

3,系统性

会计模拟实验教学中,以一个企业的经济业务为主线,有机的贯穿章节实验和综合实验,由浅入深 ,由局部到全体,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学生从审核原始凭证开始,运用复式记帐方法编制记帐凭证,依据会计凭证进行记帐,结帐和对帐,最后编制会计报表,这就对企业会计核算的全部过程有一个比较清晰,完整,系统的认识.

三,财务会计模拟实验教学的作用

1,通过会计模拟实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技能,增强职业意识,缩短上岗适应期.在实际工作中 ,一些会计专业的学生在参加工作之初虽满腹理论,但难以很快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往往不会填制原始凭证以及记帐凭证,不会登记帐簿和编制报表,甚至看不懂简单的原始凭证,特别是会计凭证传递等一整套会计资料处理程序和期末的帐项调整,更会使他们觉得头昏眼花,不知如何下手.

通过会计模拟实验,可以使理论课上学到的知识"翻译"成单证帐表,使会计实务工作搬到课堂上来,从而使学生得到"实弹演习"的机会,将自己置于会计职业的氛围中,增强了知识的"立体感",锻炼了会计工作的实际操作技能,为上岗作了很好的准备,也为以后从事与会计相关的工作奠定了一定的实践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