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考点范文

时间:2024-04-08 18:05: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语文考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中语文考点

篇1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反思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为语文教师提供了新的视野和思考的空间。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分析我国高中语文教育的现状和问题,探寻提高语文教育质量的对策,调查分析高中学生学习语文的状况,以求准确把握学习主体的需求和特点。让我们以更开放的眼光更发展的思想面对我们的语文教学。本文主要结合以下几点进行说明:

一、高中语文教学现状及问题反思

新课改根据时代对人才的需求,对教师和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其中,要求教师根据学情的变化,及时调整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方法,然而,由于传统教学观念的根深蒂固,部分教师不善于学习,仍使用传统、陈旧的教学模式,本人在多年的教学教研中对上述问题有一些粗浅的认识,现表述如下,供广大读者们交流、商榷。

(一)不问学情,教学活动实行一刀切

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由于学生阅读能力、知识结构等方面的差异,他们对作品的理解也千差万别,这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况且有的作品本身就具有多重含义,而我们不少教师仍采用单一的、不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式,如填鸭式、齐步走等。这些旧的教学方式和理念已经不适应新形势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春秋时期的孔子尚且采用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那么,新时代的教育更应重视适学生的个性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提高。

(二)课堂教学陈旧老套,没体现新课改精神

这个问题突出表现在传统教学中“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剥夺了学生自主学习,亲身探究的机会。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学生在讲台下死气沉沉地听、记,语文学习的主动性渐渐丧失殆尽。这种教学方式与新课标的要求格格不入,背道而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运用各种手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

(三)学生自主性过度,课堂纪律涣散

在日常教学中,尤其是一些选修课教学,不少教师过度放开学生,致使部分学生把现代阅读、古诗词赏析等高中语文选修课当成了活动课,课堂纪律涣散,缺少明确课程目标,更缺乏对教材的深入研究与评价。特别是在一些公开课上,课堂气氛过度活跃,一会儿是书画展示,一会儿是音乐欣赏;不是多媒体展示,就是影视欣赏。花样频出,令人眼花缭乱,哗众取宠似乎成为了教师在公开课上的追求。华而不实的教学活动只能让教学带来一阵热闹,毫无把握地让学生讨论,结果却收不回来,反而乱了教学阵脚,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改革中教师应注意的事项

教学改革要脚踏实地,不能只做表面文章,否则语文教学之路只会越走越窄,让学生对语文更加不感兴趣,远离语文。那么,语文教学应如何改革,教师应注意哪些问题?笔者认为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找准角色,正确定位

有些教师在教学改革的尝试过程中,不是把自己当成了旁观者,就是把自己当成了监督控制者,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不是失去控制,就是被局限其中,打不开思维。其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找准自己的位置,新课标要求教师发挥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学生才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要引导学生朝正确的方向进行思考、探究。

(二)要多种元素相结合

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风格,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特点,由于传统的教学习惯,教师往往偏重讲课,生怕漏掉任何一个考点,尽力使自己做到面面俱到。然而,讲得越多,学生越觉得厌烦。本来语文学习的兴趣很大一部分来自学生自己的阅读、写作、探究,现在这条路被堵住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能从何而来呢?所以,语文课上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们的各种感官,听说读写都尽量用上,这样比一成不变地静坐在教室里听老师滔滔不绝地讲授效果要好得多。

(三)多用心,少用课件

教学设备的改进,网络的盛行,为我们的教学活动带来了更多的便利。少用电子课件似乎与现代教育背道而驰,其实不然,事实上,不少教师并没有领会课件使用的真谛,往往过于追求形式,部分教师上课过度地使用PPT、Flash等课件,甚至用它们替代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缺少了师生之间眼神的交流,言语的对话。当美丽的粉笔字和包含情感的声音被机械的鼠标、炫目的视频取代时,学生还能体验到语文的美感吗?不如师生一起用声音去阅读,用眼神去交流、会意,用心去感悟,这样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才会收获颇丰。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现阶段教学改革冲击着高中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培养中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成为了教学的重中之重,大家现在已经意识到,创新是时代的需求,是民族的希望。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我们必须按照时代的需要、新课标的要求,责无旁贷地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在这里,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就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谈一下自己的总结,望能抛砖引玉,引起大家重视。

(一)“问题意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问题是新思想的萌芽,是创新的摇篮,在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升中,一个学生如果不会提问题,也就不会去创新。所以,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应抛弃过去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不能为了应付考试去单纯地学习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摒弃传统、陈旧的教学模式,探究多元化教学方式,重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有大胆质疑权威的探索精神,引导学生多层面、多角度、全面辩证地去思考,能举一反三,提出自己的看法。

(二)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一节成功的语文课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摒弃传统教学中教师既是导演又是主角的理念。我们目前要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与讨论,加之教师的适当引导、穿针引线来达到课堂教学目标。

良好的语文素养不仅有助于学生对其他学科的学习,还对学生整个人生的发展都产生重要的影响。高中语文教学不能够把所有的教学目标都集中于高考,而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热爱读书的好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字以及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篇2

一、反复诵读、激发想象

古人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韩愈在《进学解》中也写道:“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由此可见,大量诵读、反复吟咏是培养学生语感、提高鉴赏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抑扬顿挫、富有感情的诵读中,诗的韵味、诗的意境、诗的情感才能被深刻地品味出来。同时,我们还需展开想象。想象是引感的桥梁,在想象中还原诗歌给我们描绘出的形象画面,在感悟中体味作者的诗情,这样,作者就把我们的精神带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二、走近诗歌

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应从多个角度切入,引导学生深入挖掘诗歌的内在情感与分析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切入点找准了,可以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同时还可以使课堂教学别致生动。我们可以从形象翻译诗歌入手,引导学生感知诗歌内容。比如我们在学习朱熹的《观书有感》时,我们就可以做这样的形象翻译:半亩大小的方形池塘里的水光明澄清像一面打开的镜子,蓝天和白云的影子倒映在池面上,仿佛悠闲自在地来回走动。它怎么会这样清澈?因为发源处不断有活水流下来。再把翻译与题目联系起来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意境情感便很明朗了。我们也可以从分析诗歌的意象角度切入,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是作者用来表达思想、抒发感情的载体。我们要抓住这些意象,仔细体味,通过联想、想象感悟诗词营造的意境,从而准确“入情”。比如李清照的词《声声慢》抓住秋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等一系列典型意向来诉说词人受尽磨难与内心煎熬的凄惨心情,倾吐着词人哀愁凄苦、孤寂悲愤的内心感受。如果我们抓住这些意向引导学生深入挖掘,就可以对这首词做深刻而准确的理解了。我们还可以从分析诗歌的某一表达技巧角度切入分析。比如我们学习杜审言的《渡湘江》:“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我们就可以抓住这首诗的对比反衬手法进行深入分析,诗歌前两句是虚与实的对比、乐与悲的对比,后两句是人与物的对比。全诗借景抒情,通过对比反衬,变现了浓厚的悲思愁绪。除对比外,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虚实结合等都可以作为分析一首诗的切入点。诗词鉴赏分析的切入角度与方法还有很多,在具体分析时,我们也不能仅仅简单地套用某一种,而应该综合并用,尽可能进行全方位的思考与深入。

三、鉴赏诗歌

鉴赏诗歌是高考考试内容的重要一项,因此也备受广大教师的重视。但我们必须明白,积淀是第一步,然后才能有鉴赏能力的提高。离开了积淀,鉴赏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高考考试说明中规定了鉴赏的两方面内容。即一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二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和作品的思想内容。鉴于此,我们在诗歌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方面内容:

1.诗歌形象。诗歌是依靠形象来表情达意的。有人把这种形象称为意境。应该说意境是诗歌教学的重点。但在意境分析中,我们一定要避免先入为主的观念,片面地用教参上的观点去套原文。而应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去参与、去分析诗歌,诗无达诂,也许学生的分析可能粗浅,但那是学生自己的观点,应该值得鼓励。同时在诗歌分析中,教师要教会学生依据原诗去进行分析,不要空洞分析,同时学会知人论世、辨证地加以分析。

2.语言及表达特色。在诗歌中如果将形象划归到内容上,那么,语言及表达特色则更多地属于形式表达。由于学识环境的影响,每个诗人都会有自己的语言特色和风格,关于这一点,历代诗歌评论家都有杰出的评价,教参上也有很多论述。在教学中,我们应该给学生分析、介绍每位诗人的语言及表达特色,通过鉴赏分析诗歌,使学生加深对语言及表达特色的认识,进而能够独立赏析诗歌。

考试不会考课本上现成的知识,但是考的是学生的能力。就古诗教学来讲,很少考的是对课本上古诗的赏析,但赏析能力却来自课内。所以我在诗歌教学中,在讲到赏析的时候,应让学生少背教条,而更多地从诗歌本身出发,通过对诗歌本身的分析,养成学生的鉴赏能力。

例如在教学《登高》这首律诗时,古今对它的分析应该说多如牛毛,但我们不可能给学生一一例举。我认为首先应该引导学生去理解它、背诵它。在背诵的基础上,去分析它的诗歌形象。如首句“风急天高猿啸哀”,首先要记住它描写了三种景象,那这三种景象的特点是什么呢?风“急”,仿佛让我们感受到了那呼呼的风声,而这呼呼的风声又何尝不是作者内心那强烈的不平、满腔的悲愤,怀才不遇的潦倒心境难以平静,而天“高”,辽阔的天空和作者个人内心形成了鲜明的反照,猿“啸哀”,猿的哀鸣和作者的不平不是恰相呼应吗?分析形象,就是根据诗歌内容本身进行分析,而不是根据教参去分析,教参是参考,而不是教条。我们只有掌握了这一点,才能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3.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这一考点的考查,关键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而谈到对诗歌的理解,首先是对诗歌本身的理解,其次是对诗歌写作背景的理解,还有对诗人身世的了解,这正是古人常讲的“知人论世”。

例如,在讲解姜夔的《扬州慢》时,教师如果能结合姜夔所生活的时代,南宋初年,金兵时常南下入侵,人民生活得不到保障,那么对诗中所抒发的“黍离之悲”、国家昔盛今衰的感慨就不难理解了。而如果再联系词中的“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等词句,昔盛今衰的感慨便会有所体悟。而词中的“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等词句对我们理解诗词的创作背景无疑有着极大的暗示作用。在此,我还要再次强调对诗文本身的理解,应该说诗歌中体现着我们赏析的大部分内容。在诗歌教学中加强学生对诗歌本身的理解,是古代诗歌赏析的关键。

四、充分使用现代教学手段

合理使用现代教学手段,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悦中接受知识,是解决学习古诗文感到枯燥的很好方法。

1.教学过程中尽量使用多媒体课件,使学生充分动用多种感官去理解文章。合理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古诗文教学,往往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可推荐学生用MP3等随时欣赏古诗文(朗读、讲解等)。现在,许多学生都有MP3、手机等工具进行“随身听”,我们完全可以引导他们少听些流行歌曲,多欣赏一些优美古诗文的朗诵。我在网上查了一下,百度空间里就有许多可以免费下载的经典古诗文朗读音频资料。

篇3

【关键词】高中藏语文;有效课堂;教学效率

高效课堂教学其目的是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掌握课堂节奏,这是打造有效课堂的主要战场。课堂时间十分有限,要珍惜每一分每一秒,可以通过课堂教学活动等等融入知识体系,为高中学生打造轻松愉快的课堂环境,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成长。高中学生任务重,面对众多的学科没有办法做到面面俱到,为此,藏语文教师要把握各种有效率的教学手段,促使学生快速理解、掌握知识。

一、转变角色,转变观念

当下新课改正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传统的教学观念,陈旧的教学现象还是时时存在的,要切实转变教学观念、切实落实和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关键在教师,藏语文教师个人的教学姿态和生活方式本身对学生的影响要远远胜过他所传授的知识与能力。教师传授的主要不应当是工具性的知识,而应当是实践性的智慧。

要建构高效的藏语文课堂,教育者首先要转变自身观念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应把学生看成是主体,有自己的思维,有不同的看法,充分认可和信任自己的学生,让他们成为藏语文课堂的主体,而教师成为学习的主导。

二、综合教学手段,合理利用教学资源

单一的教学手法只能是让藏语文课堂变得枯燥、无味。而课堂是否丰富多彩,是否能取得成效,关键还是在于教学手段的灵活多样化,以及对教学手段随机应用。另外,新课改指出.当下的课堂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教师应该充分发挥的是主导作用,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巧妙的对学生进行点拨.或者以小组合作的讨论形式,让学生掌握主动权。整个过程还需要教师的鼓励与适当的评价,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意见。这样才能充分保障学生的信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而实现有效藏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高中藏语文课堂不仅仅是藏语言课,更是学问课。从当前高中藏语文教材来分析.很多文章内容优美,涵盖广泛,不仅能引领学生感悟对亲人、对大自然、对祖国的真挚情感,而且其蕴含着典雅的文学艺术美让学生产生深深的共鸣。藏语文的工具性是让我们平等地交流自己的思想。将自己的心声充分表达出来:藏语文的人文性是让学生能从文字中体会到情感。因此,高中藏语文学科本身就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只有对这些资源进行充分利用.才能打造有效课堂。

三、优化藏语文课堂教学语言

在课堂教学中,语言是极其重要的,教师通过语言的灵活运用实现对学生思想、知识、情感的教育。因此对于藏语文教师来说,如何使用语言有更加严格的要求,要运用语言达到激发学习动机的作用,语言要生动、幽默吸引学生注意力;语言要精炼、哲理,启发学生思考。如何才能优化语言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一要使用统一规范的语言,表达清晰准确;二要生动形象,富有情感把握节奏;三要科学精炼,能引起心理共鸣;四要幽默、富有哲理,实现教学目标。藏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挥语言的作用,优化藏语文课堂教学不必哗众取宠,只需做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课堂掌握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并能学以致用传承、发扬藏语文赋予的内涵。

四、多元化教学,激活藏语文课堂

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课堂上,教师可以采用问答式、讨论式、座谈式、演讲式、辩论式、表演式、游戏式等多种教学形式。各种形式又可以灵活多样,如问答式可采用师问生答,生问师答,生问生答等形式;演讲式可以分组演讲,也可以进行演讲比赛。总之,各种形式的运用使每个学生都能动起来,广泛参与。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现代课程与科学技术的整合使得教学容量大,效率高,学生可以借助软件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让实物投影、电视、电影、电脑等进入课堂,使学生在更广阔的时空中联想、创新,丰富积累,提高素养。

五、改革教学评价机制

传统的教学评价是用分数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效果.只强调以成绩为标准.重在知识方面的量化.把难以量化的内容排除在外现代素质教育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中.成绩只是体现学生学习效果的一方面.而学生内在的素质、学习的能力是其中主要的评价内容,这突出了素质教育评价的整体性、过程性.从学生认知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 行评价.全面考查了学生的藏语文素养教师要关注学生的长远发展,比如.建立学习档案,包括学生平时的表现、性格、学习兴趣、每一阶段的测试成绩、学生的自我反思、教师的评价、学生的白评与互评以及家长的信息等.这样有助于教师科学地教育学生.实施有效的教育策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要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多鼓励和表扬学生面对学生的错误.我们不能一味严厉批评,或者进行惩罚,这样会加重学生的逆反心理委婉的批评和及时的表扬会强化学生自我认知的倾向性、自主行为的调控力,以及认知动机、风格和技能.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

六、加大学生阅读空间

打造多彩课堂。不是单纯把握45分钟课上时间这么简单。教师要以新课程目标为准绳。多思巧思。动用各种手段,做一个优秀的导演,让学生做优秀的演员,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充分遵照学生自己的学习意愿,让他们主动发挥活跃的思维,积极地表现自己,展示自己继续学习的意愿。其阅读是藏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途径,从一定程度上讲,提升学生阅读的有效性就是提升了藏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所以就需要教师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把“阅读小课堂”引向“阅读大课堂”。开放藏语文课堂,实施课内外结合,拓展阅读教学的深度和广度。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信息时代,课堂上所获得的内容远远达不到广泛阅读的标准,所以阅读课堂教学必须是开放性的,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藏语文教学资源,跳出教材,放大阅读范围,引导学生以读为本,读中感悟,读中积累,读与写相结合。

七、注重养成与积累的习惯

思考是从问题开始的。因此。引起思考的最好办法就是多问几个为什么。另外要善于分析综合。分析就是深入到文章的内部分解剖析.将各部分的个别特征区分开来,并加以比较和鉴别。从而对学习的内容有深刻的了解和认识。

篇4

一、精心设计,激发需求

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被人接纳、爱护、关注、鼓励、扶持,获取并维护自尊,对已对人对化有所了解,自我价值实现等是每个人自觉或不自觉的不同层次需求。如同宝藏,学生的这些需求在阅读教学中等待老师去激发,从而使学生的思维驰骋于文本的字里行间。阅读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需求?精心设计好导语、朗读、活动往往能收到较好的效果。例如:

1、《老人与海》的导语设计:

“人总要在挫折与困境中才能成长,没有风雨的侵袭,种子不会破土,没有烈火的焚烧,石灰不会洁白,没有千万次的雕琢,钻石不会璀璨,爱迪生是在耳聋之后不畏艰难成为大发明家的,司马迁是在受宫刑之后忍辱负重创作出《史记》的,高尔基说:“苦难是人生最好的大学。

同学们,我们的人生刚刚起步,当我们迎来人生的困苦与失败,我们应当像桑地亚哥那样大声地说,一个并不是生来要被打败的,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优美的文辞,张扬激昂的情感,这样的导语会产生怎样的效果?“我被如诗的表达吸引了”“我被富于激情的演讲感染了”“我想了解桑地亚哥这个人,想读一读《老人与海》这篇小说”。

2、《雨巷》的朗读设计

同学们,诗歌是最见情见性的文学样式,朗诵诗歌很能体现出朗诵者对诗歌的理解,你能以你的方式来试试吗?

诵读流程安排:

集体读(找感觉)——小组读(形成个性)——个别读(交流对诗歌的理解)

“要试一试,我应该读得好的,我有经验”、“我要读好,不然太没面子了”“我其实也可以读得好,只是胆子太小了,唉,我应该大胆举手”“读了之后我有一个疑问:作者写一个姑娘的目的是什么呢?”

3、《变色龙》的活动设计

“《变色龙》就是一个极佳的剧本,人物对话精彩,性格鲜明,情节起伏,引人入胜,我们几个剧组的同学今天要完美演绎,大家一起评选,看谁是今天最出色的‘奥楚蔑洛夫’(演员们在掌声中登场)”。

不论是演还是看或评,活动本身对于学生而言,既能促进其对课文的自觉解读,也能极大促进其潜能的最大发挥。

二、促进交流,深化需求

需求不能停留于浅显的层面,“最近发展区”需要拓宽,以非说教的方式让学生的需求在思想的交流与碰撞中得到深化是阅读教学中教师的重要任务。在交流中,“我感兴趣”“我想知道怎么回事”将被“他的观点有没有合理性”“我想以无懈可击的理由来阐述我的观点”等替代。随着交流的展开,学生的需求必然会不断深化。交流的意义绝不止于沟通,更重要的是深化了学生需求,为提高思维能力创造条件。促进交流不妨这样尝试。

1、读评结合

读的方式有多种。课堂上琅琅书声已不多闻,而于“读”的评论就更少。以读为主,读评结合是很能促进交流的,从而推动需求的进一步深化。

《登高》是杜甫名篇,可以齐读、男女读、领读、范读、个别读。边读边评,读评结合。评判者(学生)的慧眼自然会发现“读”的问题。自然不会认为只要读准字音就是最好,必定会在节奏、情感等方面提出看法。这些外在的评判与自身的朗读实践便推动着阅读需求一步步向纵深发展,完成“我要读准字音──我要读准停顿节奏──我要读出情感与气势──我要──”的演变。

2、思评结合

“读”为“思”提供了物质基础,“思”的实质就是解读。在个体解读的基础上进行集体交流也会促进阅读需求的深化。

读《林黛玉进贾府》学生可以批注的方式来个体解读和感悟。批人物性格、批用词用句、批艺术手法,然而一家之言是否经得起推敲?是否可以从不同角度批注?是否可以理解得更深?如果以小组交流的方式对不同个体的解读成果进行评价、借鉴,则又可以激发出智慧的火花,促进进一步品读的欲望;或以小组探究的方式每人提出问题并相互切磋解答,然后选定本组最有价值的问题进行全班范围内的集体探究,低层次的、浅显的问题自然会在你一言我一语中解决,留下更有探究价值的进一步探究;或指派探究题到小组,小组内部分工合作,从个体而言,接受的任务也许是超出以往经验的,但在一个群体中,必定会产生被人认可、维护自尊、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这也促使他深化对文本的解读需求,努力去完成指派的任务。

3、说评结合

如果说“读”是输入,“思”是加工,那么“说”就是输出了。组织学生针对本人或小组探究的问题发表探究成果,组织学生或小组间对别人发表的探究成果进行评价质疑,将交流放置到相对小组更大的空间里,更能促进需求的深化。经过小组集体筛选讨论的问题,凝聚了小组集体智慧的成果自然是上了档次,被认可则激发出进一步探究的热情,被否定则顽强地重新审视,力争下次东山再起;评论中规中矩自然会获得赞赏的眼光,评论不获认同也能退而自思,发现自己的不足。总而言之,学生的需求在交流中得到了深化。

篇5

关键词:高中语文 选修课 思考

为了适应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和学生对语文教育的期待,《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将高中语文课程设置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其中选修课程设计为五个系列: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运用、文化论著研读。并指出:“学校应按照各个系列的课程目标根据本校的课程资源和学生需求,有选择地设计模块,开设选修课。然而,这种理念上的初衷只是“看上去很美”。现实当中,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设计可谓问题丛生,笔者就结合选修课中的课文进行探讨,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当前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设计存在的问题

1.选修课程多样有余而科学不足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设置了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运用、文化论著研读等五个系列。然而纵观来看,这些选修课程在表面的“热闹”下却掩盖不了它的缺陷。首先,选修课程大多限于语文学科领域内的“自娱自乐”,缺乏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糅合,少有的一些交叉内容却也仅限于简单的移植。其次,选修课程对学生发展关照不够。从现实来看,大多学校语文选修课程只是关照到教育任务以及教育任务的升学教育目标,而择业就业教育的目标却极少体现。这与西方发达国家选修课程相比,是有很大出入的。再次,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地方特色、民族特色以及校本特色凸显不够。一些学校选用了某一版本的必修课教材后,接着就选用该版本的选修模块教材,这样,校本、地方特色的语文选修模块开设空间就显得非常狭小了。

2.选修模块功利有余而功效不足

《课标》要求“不能把选修课上成必修课的补习课和应考的辅导课,也不能照搬大学里的选修课”。然而,当前大多高中语文选修课的实施状况却正应验了这种担心。这种情况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将选修课上成必修课。二是将选修课上成高考专题辅导课。三是简单照搬大学选修课教学模式,教师单纯从自身的知识储备和教学喜好出发决定教学内容,从而导致教学漫无计划,凌乱随意,效果甚微。

二.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设计的优化思路

科学设计语文选修课程是一项系统且复杂的工程,涉及到诸多要素。要有机整合各种要素,就要求学校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围绕学生的语文基础、语文兴趣、语文能力,在语文必修课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和提高,凸现课程的选择性,实现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要有效优化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设计,可以从宏观、和微观结构入手。

1.宏观结构———探索“双轨并行+同步穿插”的选修实施模式

在高中选修课程教学中实施“双轨并行”。所谓“双轨并行”是指把选修课程分为两轨,且两轨平行进行。其中,限定选修模块(即每个学生必选的课程)为一轨,任意选修模块(学生可真正自主选择的课程)为一轨。限定选修模块由学校统一组织安排,并在原有行政班基础上统一实施。而任意选修模块则由学生根据兴趣自主选择课程,并打乱已有行政班格局真正实行“走班教学”。学校可以每周确定一个固定时间,全部安排任意选修课程。这种开设组织形式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学生自主选课的需求,也缓解了大规模走班上课所引发的教学秩序混乱和教学设备不配套的矛盾。

2.微观结构———施行“有机整合+遴选优化”的内容选择模式

篇6

关键词:职业高中 语文教学 思考

要提高职高学生全面素质、综合职业技能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职高语文教学改革已迫在眉睫,势在必行了。作为教学一线的职业高中语文教师,本人一直在思考个个问题:职高生到底应该怎样学习语文?职高语文教师到底应该怎样教语文?如何去激活职高语文课堂教学?以下是笔者的一些想法和做法:

一、更新教学理念,激活学生心灵

作为职高语文教师,要淡化普高情结,真正去了解作为中考失败者职高学生的特点及心理需要,缩短师生之间心灵交流的距离,要勇于抛弃“权威”的意识,努力实现角色的转换,将自己成为学生学习中合作的伙伴,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尊重学生的生活体验,这样教学才能切合学生实际,教师也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具体地说,语文教育一方面要把学生引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离开了生活的语文教育是无源之水的死教育;另一方面语文教育又要深入学生的心灵,指向他们的人格――惟有语文教育的养料内化为学生的人格,我们的语文教育才是真正成功的教育。作为职高语文教师,应积极反思曾经疏离学生生活的教学现状,积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积极激活职高学生的心灵。

二、职高语文教学要培养创新思维的生动课型

职高语文教学要以生为本,以学生的专业发展为本,教学内容要与专业进行有机的结合。目前,职高语文教学内容与学生的专业关系不密切。因此,职高学生大多重视专业课而忽视文化课。语文教师要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就要以专业为突破口,巧妙地把语文和学生的专业联系起来,使教学内容具有实用性。它要求不仅从直接兴趣为切入点,更要充分调动学生的间接兴趣。在语文教学要创设一些生动活泼的课型,把单一的语文课变成表演课、朗读比赛课、演讲课等。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语文运用能力。直接兴趣是对活动本身而产生的兴趣,间接兴趣是对活动结果所产生的兴趣。比如计算机专业学生,对技能练习的枯燥和乏味可能不会产生兴趣,但对“提高计算机专业技能水平”这一活动的结果却具有浓厚的兴趣。作为语文教师,就是要利用好这种间接兴趣,在选择技能练习的材料中,有意识地选择能够促进学生语文素养提高的材料。如在进行文字录入练习过程中,有意选择一些名家名作、名言警句、优秀学生作品等,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无意间增大了课外阅读量,使学生体会到语文是美的,文学是美的,让他们受到情感的撞击,达到提高语文阅读与鉴赏水平的目的,充分体现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发展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三、教师要注重学习过程,淡化卷面分数

以学生的专业发展为本,应让学生从分数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必须摒弃原来的考评体系。我们建议把教学的评价重点放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之中,把教学的重点放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上,而不是单一的考试卷上。语文考试要少用或不用标准化试题,职高语文考试更不应该以标准化试题为主要手段,考试要以学生的专业发展为本。所有考试、测验都要重专业能力,重专业知识的运用,反对死记硬背。评价教学效果不应该是只看分数,而是要看能力;不是单看一张标准化试卷,而是要从听、说、读、写、专业运用能力多方面综合评价。因此,教学评价不但要更新,还要与时俱进,以学生的专业发展为本。

四、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多开展实践活动

《职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职业高中教学的任务是:“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继续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也为学生学习专业课程奠定基础。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语文训练,使他们是有适应实际需要的阅读能力、书面表达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养成自学和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开拓学生视野,发展智力,发展个性和特长,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和爱国主义精神。”在了解职高语文教学任务的基础上,本着“以能力为本位”的理念,职高语文教学需重视开展实践活动,如训练学生写好汉字。因为职高学生字写得不好,将会影响自身的形象,不利于求职。要开展读书看报活动,努力克服方言障碍,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另外,教师要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设置情境,让学生在求职面试时自如地介绍自己。这样,需要教师作“模拟教学”和“情境教学”,或者让学生走入企业作真实的尝试。职高语文教师在重视应用文写作时,还应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训练学生写单据、便条、书信等,还要结合旅游管理,应让学生学会如何写导游词,并选择旅游点,让学生作训练的尝试,只有结合学生的实际,训练才有意义。

总之,职业教育必须针对职业岗位的要素提供优质的教育过程,培养学生岗位能力,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都必须服务于这个目标的实现。职高要想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提高学生把握语文、运用语文的能力,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就必须进行语文教学方法的改革,发挥语文教学的实践性,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来完成语文的教学任务。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自身的教学艺术水平,针对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都需要在教学中不断探索,不断认识,及时总结反思,再到实践中去完善提高。

参考文献:

篇7

1)判断句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是寡人之过也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2)被动词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丙寅三月之望 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吾属今为之虏矣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3)省略句

断头置(于)城上,颜色不少变 亦以(之)明死生之大

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 则思三驱以(之)为度

大王见臣(于)列观 项王则受璧,置之(于)坐上

拔剑撞(之)而破之 其不义又甚(于)入人园圃窃桃李

从而誉之,谓之(为)义

4)特殊句式。

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状语后置句)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定语后置句)

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宾语前置句) 以其无礼于晋(状语后置句)

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 虽董之以严刑(状语后置句)

篇8

新课程改革面临方方面面的问题,大家都静下心来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努力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学习提高,我们的争鸣才更有价值。下面就高中语文如何教学一些问题,结合教学工作谈一些肤浅的看法。

一、语文课的性质定位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交际”,一个“人类文化”,两个“重要”表明了在课程性质上的倾向性――语文课程具有工具和人文的性质。新课程标准不仅给语文定性为工具,而且突出贡献这个工具的个性特征:交际工具,负载文化的交际工具。

社会交际的言语必然是对语言的具体运用,包括听说读写,它是每一个成员一天也离不开的。人们凭借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以及用语言形成的文章、文学作品等为样式,用来互通信息、交流思想、传递感情、协调工作、组织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尤其是“言语作品”充当文化传播的工具,实现着跨时空的交际,从远古先人传留到子孙后代,从个人之间扩展到世界范围,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语文的交际作用不但不会减弱,反而越来越大。语文课的主要任务主要是通过语言的学习、感悟去培养情感,陶冶审美情操,弘扬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语文是负载文化的交际工具,这个语文的新性质给语文学科以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正确方向。

关键在二者的统一上,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要真正做到二者的统一较难。既要打好语文学习的基础,又要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也就是要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使学生逐渐掌握语文工具的过程中,同时受到文化、文学、思想、情感的熏陶。因此,要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和发挥语文课程对学生价值观的导向作用,要既学语文,又学做人。

二、新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的要求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方式”。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语文教师在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上,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因此,将探究性学习方式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鼓励和引导学生有所创见,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与探究性学习方式有关的理论主要涉及两对概念,即“过程”与“结果”、“情境”与“形式”。从探究性事实的角度来说,“过程”是指学生为探索和发展知识所经历的过程,这一过程通常是在教师的组织和支持下进行的。“结果”则是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可以表现为多种不同的形式,如语言描述、行为表现、情感体验等。“情境”主要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面对的多种具体问题,“形式”则是指学生对获得学习结果的形式化描述。

因此,我觉得,探究性学习可以理解为学生在特定学习情景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从而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学习方式和过程。这也是新形势下对语文课的基本要求。

三、语文高效课堂策略

要使学生形成探究性学习方式,应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师的教学行为应当转变。

教师应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状态,把教学看成学生通过探究性活动主动建构学习的过程。改变教师单向传递知识的教学行为,树立以活动促发展的教学观念,教师不再是传统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支配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与学生成绩的评判者,而应是学习环境的设计者,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和指导者,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注意培养学生自觉、自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第二,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习惯。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无数事实证明,“问”是培养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切入口。有人说,学习的过程是从“无疑”到“有疑”再到“无疑”的过程。只有学生有了疑问,才会产生探究的兴趣。因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发言,让学生在探究中寻找答案,这一过程中,教师适当做以点拨和补充,这与老师将现成的答案一下子“端”给学生,效果会截然相反。

第三,培养学生思维方法。

1、打破定势,反向思维,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要善于指导学生从习惯性思维模式中跳出来,打破思维定势,试着进行反向思维,引导学生用批判的眼光看事物,从中发现问题。

2、曲设情境,发散思维,启发学生梳理问题。曲设情境,广开言路,多向思维,使学生在思维的发散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在曲设情境时,一定要设计具有开放性的问题,从而引起学生兴趣,帮助学生拓宽思路。

3、挖掘难点,探究思维,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在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探究式学习中,教师要善于捉住疑难点,引导学生探究性思维,让学生去发现和探究疑难、突破疑难,然后陈述出来。

四、高效课堂实施

解放思想,调动广大教师积极性,很多老师在实践中发挥才智,在实践中做出了不小的成绩,把课堂的某一部分交给学生,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1、下放导语权。每一节语文课的课前三分钟时间让学生进行口语交际活动,要求学生设计本课导入语。在学生激情的引导下,同学们已把目光聚焦到这篇课文上来,接着,教师乘势上课。

2、下放教学字词权。上新课前,布置学生认真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扫清生字词障碍。学生实际上已经在课前很好地按要求掌握了对生字词的学习。教学新课时,让一两个学生教学字词,着重理解多音字和形近字,实际上是组织一次对生字词的巩固练习,对难检字进行识记,再组织字词竞赛。

篇9

C了解作者,把握背景 D标明段序,分清结构

E画关键句,体会作用 F简写主旨,归纳特色

2.学生课堂听讲五法(细听讲做笔记):A听到listen B看到look

C写到write D说到 speak

E思到think(耳眼手嘴脑五官并用)

3.赏诗三步法:A知人论世(了解作者,把握背景)

B译析字面(通译全诗,分析景情)

C阐明主旨(简述内容,阐明理趣)

4.划分文章结构四法:A依据表达方式 B找寻明暗线索

C依据时空顺序 D依据逻辑顺序

5.分析八种关键句作用:A点明题目,引起下文(点题句)

B点明中心,亮出主旨(中心句)

C设置悬念,引发兴趣(悬念句)

D承上启下,自然衔接(过渡句)

E前后照应,和谐统一(照应句)

F侧面烘托,间接映衬(烘托句)

G 后文铺垫,埋下伏笔(铺垫句)

H增强语言,突出特征(修辞句)

6.辨别七类文章写法:A对比写法 B象征写法 C烘托写法

篇10

1、予虽浩然无所愧怍,然微以自文于君亲。

译:我虽然正气凛然,没什么惭愧的,但在君主和双亲面前,却没有一点事功来掩饰自己的罪过。

2、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

译:这五个人受斩刑的时候,神情昂然,喊着巡抚的名字而骂他,谈笑着死去。被砍下的首级放在城上,脸色没有一点改变。

3、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

译:然而这五个人生在民间,平时没有受到过诗书的教诲,却能为大义所激励,踏上死地而不回头,这又是什么缘故呢?

4、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译:所以,我和同社的各位先生,惋惜这座坟墓空有那块石碑,就替它写了这篇碑记,也借以说明死生的重大意义,平民也对国家有重要的作用啊。

5、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译:因为郑文公曾对晋文公无礼,而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

6、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译:他已经把郑国当作东边的疆界,又想扩张他西边的疆界。

7、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

译:损害秦国而让晋国受益,希望您还是多多考虑这件事。

8、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赢。

译:范增多次向项王使眼色,再三举起他所佩带的玉玦暗示项王,项王沉默着没有反应。

9、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译:做大事不必顾及小节,讲大礼不必计较小的谦让。

10、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译:现在人家正好比是菜刀和砧板,我们则好比是鱼肉,还告辞干什么呢?

11、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

译:我们离开父母兄弟来侍奉您的原因,只是因为仰慕您高尚的品德。现在您和廉颇同在朝廷做官,廉将军说出无理的话,但您却害怕躲避他,害怕得太过分了。就是一般人对这种情况尚且感到羞耻,更何况是将相呢!我们没有才能,请允许我们告辞离开吧!

12、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但是我考虑,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用兵侵犯赵国,只因为有我们两个人存在啊!现在如果两虎相斗,势必不能共存。我之所以这样做,是以国家之急为先而以丝绸为后啊!

13、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译:我这个粗陋卑贱的人,不知道将军宽容我到这样的地步呀!

14、上为政者得则罚之。此何也?以亏人自利也。

译:上面执政的人抓获他之后就会惩罚他。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损人利己。

15、今至大为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