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息化的过程范文
时间:2024-04-08 18:05: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信息化的过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信息化建设 信息安全 对策分析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大环境下,信息化已经成为当今时代的发展趋势,企业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企业通过对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信息安全的探索,保证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信息安全与系统稳定,从而使企业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让企业在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下,快速发展,与时俱进。
1 当前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信息安全问题
1.1 信息安全管理问题
目前企业的信息安全管理上存在的问题,首先,信息管理人员缺乏或者人员经验不足:计算机信息安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人才,调查显示,我国七成IT企业信息安全系统保障不足,主要原因是管理人员没有及时更新系统补丁程序、没有及时维护系统。企业信息安全是上不断完善的动态过程,需要不断对现有系统进行安全检查、评估,及时发现新的问题,跟踪最新安全技术,及时调整安全策略,增强企业信息安全性。其次,在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中信息安全管理系统不完善,信息安全管理系统,如果没有一个很好的保障体系,会使得信息的管理错乱,无秩序,重复管理、漏管等现象发生,使得信息系统出现漏洞,安全性降低。最后,安全以人为本,如果管理不善,人为原因,造成的操作失误,误用或滥用关键、敏感数据或资源等导致信息丢失泄露,外部人员和硬件的商家等对于企业的系统有一定的了解,有权限合法访问,这也会造成信息的安全问题。
1.2 信息化建设中的硬件问题
近年来,由于信息化发展较快,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成本也在不断提高,由于信息化建设投资大、回报慢,一些企业虽然有信息化建设的意愿,但是在实际投入上比较小,这就使得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企业的硬件设施跟不上时代的不发,导致企业信息化建设止步不前,计算机硬件设施的老化,对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安全问题存在这一定的隐患,而且,计算机的硬件决定着信息化建设的稳定性。另外在链路传输、网络设备(路由器、交换机、防火墙、通讯线路故障)等以及物量的一些不可抗力造成的地震、水灾、火灾等环境事故使系统毁灰。
1.3 信息化建设中的软件问题
(1)国内的软件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更容易受到黑客和病毒的攻击。这样就会造成使用这些软件的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信息安全问题。
(2)配置中存在的问题,很多的系统和应用软件在初装后会使用默认的用户名和口令以及开放的端口,而这些都容易造成信息的泄露。
(3)Web服务中的安全问题,www体系的主要特点是开放、共享、交互,这使得信息安全问题增加,安全漏洞多样,如果服务器的保密信息被窃取,信息系统就会受到攻击,获取Web主机信息,使机器暂时不能使用,使机器暂时不能使用,服务器和客户端之间的信息被监听等。
(4)路由器信息的不安全行为,路由器简单的密码或共享密码、安全功能没有设置会导致信息的泄露。
2 企业信息化建设中信息安全的对策
信息安全是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问题,只有保证信息的安全才能使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走得更远。企业在信息化建设进行信息安全的建设,主要可以从强化信息安全观念、加强硬件建设安全防护、提升软件建设安全措施三个方面进行。
2.1 强化信息安全观念
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一旦企业信息被盗取或丢失,对企业肯定会造成损失甚至是致命的打击。要从企业的基层员工到管理者都要正确认识信息安全的重要性,强化信息安全的观念,提高信息安全意识,从思想上认识提高信息安全的必要性。
2.2 加强硬件建设安全防护
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硬件建设安全,首先要保证计算机的安全。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离不开计算机,要保证计算机的安全就要对计算机进行定期的维护与保养,避免计算机在运行过程中出现突发性故障而导致企业信息的丢失。
另外,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中,要加强网络硬件的建设。目前,市场上应用比较广泛的企业网络协议就是TCP/IP协议,硬件组成有服务器、通信设备、网络安全设备,主要应用技术是网络交换、网络管理、WEB数据库技术、防火墙等技术,同时还有支持网络运行的支撑系统,整个硬件建设安全、稳定、可靠。
2.3 提升软件建设安全措施
要解决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信息安全问题还需要加强企业信息系统的软件安全防御措施,要采用高性能的安全软件对系统进行防护,使用防护软件要使其发挥其价值所在,不要因小失大。目前,大多数企业的软件防护措施不到位,主要原因就在于软件防护措施不到位,例如企业在公共区域设置无密码的无线路由器,等于是向所有人公开企业的信息,安全无法保证。因此,企业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有必要采取高性能的安全防护软件来保证信息的安全。
3 小结
企业在信息化建O过程中的信息安全问题,有着很广泛的内容,企业信息化建设中信息安全的监控、维护等涉及的面比较广。在信息安全问题上主要应该以防护为主,从良好的管理开始,将信息安全风险扼杀在摇篮中,形成安全保障体系。信息时代,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企业发展和提高竞争力的基础,我国的企业信息系统长期处于不安全状态,没有足够认识到企业信息安全的重要性,希望通过本文的探索和论述,能够引起企业的关注,加强信息安全的防护。
参考文献
[1]艾戬.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信息安全探究[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5(03).
[2]辛玉红.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信息安全问题[J].现代情报,2004(11).
[3]马良.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信息安全问题[J].才智,2014(01).
[4]张耀辉.关于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信息安全探讨[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3(14).
[5]刘生堂.试论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信息安全问题[J].中国新通信,2015(22).
篇2
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也与时俱进,积极将计算机应用技术引入到日常的企业管理和企业运行之中。信息管理工作在企业管理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企业信息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就日益凸显,为了满足信息管理工作质和量的要求,计算机应用技术也逐渐得到了广泛的重视。
一、企业信息化和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概述
企业信息化管理是指企业为了生产和经营而进行的相关信息资料的搜集、储存、利用等多方面活动的统称。在这个过程中,信息资料作为信息整合的主要对象,为企业的顺利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也可以使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迈向新的台阶。计算机应用技术通常就是指人们熟知计算机的各种软、硬件的功能,并能够对其正确而且熟练的操作,进而在计算机的辅助下人们能够快速、高效地完成各类工作。
二、计算机应用技术对企业信息化的积极影响
1.提高了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每一个企业的运行都离不开繁琐复杂的员工信息、财务信息、业务信息等等一系列基础信息和基础数据,企业要想得到良好的发展,就要保证这些基本的信息和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而计算机应用技术的运用就能很好地满足这个要求。它能够建立信息库,实现信息的自动录入,能够为企业的高层管理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资源和参考。
2.优化企业管理和运行
计算机应用技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企业实现企业管理和工作流程的合理化。首先是人员结构的合理化,很多企业由于信息管理模式落后,造成许多人浮于事的现象发生,这不仅不利于企业的人力资源配置,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企业资源的浪费,增加了企业的运行成本。而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普及就可以优化企业的人力资源配置,选择工作能力较强的员工负责专门工作,并对其进行不断地培训,使之能够更好地胜任自己的工作。其次是办公的合理化。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最大优势莫过于办公的自动化了,这个过程的实现有助于人们在工作过程中减少对办公人员以及纸张的需求,符合建立节约型社会的要求,大大降低了企业运行中的成本,提高了企业管理的效率。
3.提升员工综合素质
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在企业信息化管理中的渗透帮助企业完成了人力资源配置,实现了企业对人才的合理利用,除此之外,还可以提升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首先,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使得每位员工都有明确的责任分工,这就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员工的责任意识,有助于日常工作的顺利开展;其次,良好的企业运行下存在强烈的竞争,员工要想更好地完成自己的工作就必须与时俱进,学习先进的工作经验和工作成果,大大增强了员工的创新意识,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同时,计算机应用技术为企业和企业间建立了广阔的信息交流平台,及时的沟通和交流也是企业进步和长远发展的必要措施。员工可以通过对内、对外的交流来提升自己的合作意识,进而从整体上提高企业的凝聚力。
三、如何利用计算机应用技术在实现企业的信息化
企业信息化以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为目标,运用计算机应用技术有效地降低企业的运行成本、优化企业资源配置、提高企业现代化和自动化水平,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按照计算机应用技术应用范围划分企业信息化的具体内容:
第一,实现对生产过程控制的信息化。生产过程是一个企业赖以生存的主要环节,也是对技术等多方面内容有严格要求的环节。这就要求企业能够运用自动控制和微电子技术以及模拟仿真技术、计算机以及网络技术来实现对整个生产过程的监测和控制,以达到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操作)效率的目的。生产过程控制信息化重点就是产品开发设计、生产工艺流程、车间现场管理、质量检验等各环节。比如: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技术、计算机辅助制造(CAM)、复杂工程结构设计(CAE)、辅助工艺设计(CAPP)等。
第二,实现对企业内部流程管理的信息化。企业内部流程管理的信息化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算是比重最大,也是难度最大,应用最广,涉及范围最宽的一个领域。企业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主要就是规范管理的一些基础工作以及优化业务流程,运用信息集成应用系统有效地对信息资源进行采集、加工、组织和整合,以提高管理效率,提供更加准确的管理信息和决策信息。比如:事务处理系统(TPS)、决策支持系统(DSS)、企业资源计划(ERP)、产品数据管理(PDM)等。这可以说是一项“牵牛鼻子工程”。也就是说能达到“牵一发动全身”的效果。不管什么样的企业都应该在摸清自身情况的基础上来选择合适的开发对象,并且能够踏踏实实的完成好它。另外,我们在业务管理的时候还会弹出一些非结构化的数据,例如各种文档、邮件和报表以及视频和亚视幻灯片等。所以,办公自动化(OA)和文档管理也是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中的一项不可忽视的内容。
第三,实现企业供应链管理的信息化。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强和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使得企业生产不再停留在封闭、孤立的境地,为了更好地发展,许多企业都开始采用供应链管理。供应链指的是从原材料及零部件的采购、运输、储存、加工制造、销售到最终送到并且服务于客户所形成的一条由上游的供应商、中间的生产者和第三方服务商、下游的销售客户组成的链式结构。而这个过程直接制约和影响到企业的生产活动和管理流程。所以,企业供应链管理的信息化在企业中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其重点就是使用企业局域网络、Internet 互联网、数据库、电子商务等技术资源对供应商、第三方服务商及客户的信息化管理和协调,使企业内部管理和外部的供应、销售、服务有效的整合在一起,提高企业在市场上应变能力。
篇3
【关键词】 企业信息标准化
【 abstract 】 along with the pace of China's accession to the wto, China has been involved in the tide of world economy. International trade increasingly fierce competition, customers not only in quality, price, technology, product diversity and individuation of enterprises put forward higher request, at the same time also require companies to provide thoughtful and timely services. This requires enterprise management informationization construction needs to be further strengthened. As a result, more and more enterprise managers realize the import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formatization spurs industrialization is a new type of enterprise development road, has a strong vitality.
【 key words 】 enterprise information standardization
中图分类号:TP11文献标识码:A
出于对企业长期发展战略的考虑,加上作为企业管理升级的后盾力量,多数企业都会制定以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为核心,以全面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为目的的企业策略,以期实现整合企业资源,实现管理水平的提升和效益的提高。
一、ERP实施过程中企业信息标准化管理中的常见问题
(一)编码原则不统一,基础数据情况不佳
这些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ERP的各大版块均拥有自己本身的基础数据,数据量庞大并且繁杂。但是美中不足就是有些数据不完整不准确。其次,受到当时技术条件的限制,一个企业在其不同的历史时期,研究和开发了不同的应用系统,这些应用系统具有相对独立性,并且相互之间没有关联性。企业信息资源的数据和编码描述不规范,口径不统一,冗杂不集中。有时候同一数据或数据指标在不同的ERP的版块的内容和描述相差甚远,给实际工作造成很大的障碍,影响企业内部信息资源的有效共享,不利于企业信息管理标准化体系的建立。
(二)信息标准化技术人员和技术保障不足
许多企业在实施ERP的过程中没有设置专门的部门去推动ERP系统标准化体系的建立,也没有相关的管理制度去规范ERP的各项操作。另外企业大多没有培养熟悉标准和标准化的专业人才,只是笼统的把它归类为普通的IT部门或者行政部门,这使得推进标准化进程的力量非常薄弱。企业忽略标准化工作方面与国内外的经验交流,各方面的标准不统一,制度混乱,企业标准和相关的国家标准、地方标准和行业标准没有得到广泛应用。信息标准化工作上还存在很多不科学的地方。
(三) 与ERP系统建设时间和进度不合拍
从企业的角度来看,往往过分看重ERP系统上线的工作目标,而忽略标准化建设,殊不知这种基础性工作和ERP项目的实施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如果对标准化体系尚未建立,就会使ERP系统的规划缺乏相应的数据基础。这种和ERP合作的不顺利,最终导致项目进度受影响,项目周期被顺延,工作效率降低,企业和软件供应商都被拖得很辛苦,同时很有可能造成项目失败。
(四)企业方面不够重视
从信息化建设的设计到方案实施,再到最终应用在ERP管理系统中去,整个周期都贯穿着信息标准化工作。其特点是耗费人力物力多,并且涉及公司的方方面面,数据信息量庞大,运行周期长,工作量繁重。但是由于公司的宣传欠缺,很多管理层并未充分意识到信息标准化体系建立的重要性,对员工的培训力度不够,导致开展工作困难重重。
二、实施ERP企业的信息标准化解决方案
企业信息标准化建设应密切配合ERP项目进度才能行之有效,统筹规划,分阶段执行。
(一)准备阶段:充分调研,做到各项基础工作万无一失
首先要在企业内部进行宣传,让更多的员工去接触和了解标准和标准化,打好群众基础。其次要进行充分的调研,掌握各方面的数据,,确保万无一失。最后,在这些充分调研的基础之上,从小做起,制定基础性的信息标准化文件,再逐步改进和扩大范围,为后续建立标准化体系,扩充企业的信息标准好好准备工作。
(二)设计阶段:搭建信息标准化体系,确立实施方案
在信息化过程中,通过制定各种规范和标准构成了信息标准化体系。在企业信息标准化建立的过程中,不仅形成了成为企业标准的各种文件,而且还确立了它们之间的上下级关系。
在规范ERP系统的数据管理工作方面,可以尝试确立基础代码的标准。主要应用系统、迫切需求和主营业务的编码应当优先编制,采取“跟随应用,先易后难”的原则,比如,固定资产的代码、机构组织的代码、商品及客户代码、会计科目代码、合同和国别代码以及CRM涉及的员工代码。在主干代码都编制完了以后,可以逐步编制延伸业务和应用的代码,不断扩大ERP的应用领域,拓宽其职能,更方便地服务于企业。
(三)实施阶段:配合ERP实施,执行计划
只有严格遵守标准化的管理制度,多多借鉴其他企业的经验,坚持信息化发展的战略目标,建立与企业信息系统相适应的信息标准,才能真正实现信息标准化体系的建立和实施。这一阶段的核心任务是:参照ERP系统的实施状况,逐步建立健全数据元、代码等信息标准,步步推进,层层递进。
(四)上线支持阶段:完善信息标准化体系
在这个阶段里,信息标准化的基础平台算是基本正式建立。但是,随着企业项目拓展和延伸以及ERP的进一步实施,各大模块间以及企业同外部的数据交换量也变得越来越大。所以,这个阶段的主要职责是配合ERP项目的技术人员和相关部门及时清理缓存数据,节省空间和资源,提高效率。
经过初期的数据准备和系统上线,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数据,形成了ERP运行的数据基础。但是,仅仅有这些基础是不够的。在ERP上线之后,需要立足于系统的逻辑关系,统筹大局,恪守各项指标和要求,定期核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进出平衡。数据量过大时,适当的删除、合并、完善,提高数据的质量和可靠性。
三、信息标准化体系实施方法论
只有掌握了科学合理的实施方法论,才能确保信息标准化工作的顺利进行。
1.策划阶段
将建立和实施信息标准化体系各个阶段的目标制定出来,明确每个阶段的工作目标,把这些目标分解开来,进行细分,成为标准化过程中宏观的、容易测量的标准化要求。按部就班地实施每个标准化的小程序或者措施。
2.实施阶段
实施阶段的任务就是将策划阶段的工作目标付诸实践。根据策划阶段任务的各项细分,在企业内部逐步实施信息标准化体系、信息标准化过程和单项标准,一步步实现信息标准化体系的确立。
3.检验阶段
在企业内部对标准化工作的结果进行测量和检验。严格执行标准化初期制定的标准和要求,由标准化技术部门、管理部门主导,适时地对具体的标准化过程进行测量,或者对单项标准的实施结果进行符合性检查或者验证,最后以检验结果为依据,对实施结果进行评价。当然,也包含对信息标准的实施进行监督。
4.完善和改进阶段
在实施信息标准化的过程中,企业的外部环境和内部运行状况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要不断迎合不同阶段的方法论,对信息标准化体系运行状况和结果进行统计比较、分析总结,对于行之有效的地方继续保持,对于效果不明显的地方不断采取措施,逐步改进体系和过程中不尽合理之处,直到最终确立最佳的企业信息管理标准化体系的。
四、结论
本文指出了在企业ERP实施过程中建设信息标准化方面存在的常见问题,并结合实际操作中项目实施状况,对信息标准化体系的建立问题进行了探讨。首先提出了一系列分阶段的整改方案,依照信息系统建设的思路,最后形成建立信息标准化体系的实施方法论。步骤明确,分工仔细,在企业信息标准化体系的建立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章国.矿区煤质与选煤信息标准化及数据挖掘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 2010
[2] 王海.ERP系统实施过程监理的研究与实践[D].南京理工大学 2010
[3] 贺珍香.单件小批量企业采购管理信息模型标准化研究[D].大连交通大学 2008
篇4
一、文化融合首先应该
任何一个企业,其文化的精髓和重要性都体现在:统一员工的目标,凝聚员工的力量;作为硬性制度的补充,约束员工行动,提高企业效率;激发每一位员工的最大潜力,为企业所用;打造企业形象,为公众和顾客所接受;能够主动适应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不因故步自封而被淘汰等九个方面。
韶钢历经40多年风雨洗礼和发展,形成了一系列能代表韶钢形象和展现员工积极进取精神面貌的优秀企业文化,如“团结、奋斗、求实、创新”的韶钢精神、“诚信为本、规范高效、创新业绩、真诚奉献”韶钢核心价值观、“韶华永铸、钢铁意志、集思广义、团队一流”的韶钢品质文化,它们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韶钢人克难制胜,奋勇拼搏,把韶钢这个建设在贫瘠土地上的钢厂发展成为粤北地区冉冉升起的钢企明星。宝钢文化以“三句话”和“四个字”为核心内容,三句话:严格苛求的精神、学习创新的道路、争创一流的目标,这是宝钢文化的主线,四个字:诚信、协同。这是宝钢的价值观。要认知、认同宝钢文化,使全体员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实现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美好愿景,就必须找到韶钢文化与宝钢文化的共同点,即共性;再在尊重双方文化差异性的基础上,逐步解决文化冲突的问题,把促进企业快速发展作为共同的价值追求,实现双赢,即。因此,我们要在充分尊重韶钢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弘扬宝钢先进文化,引进宝钢先进管理和科学技术,在合作过程中初步实现文化的融合。
二、文化融合要有虚心学习的态度
所谓文化融合,就是企业间通过文化交流、互渗和互补,不断突破本企业地域界限和局限性,让主流文化在批判和取舍中得到认同,并将不同企业文化的区域资源变为企业间共享、共有的资源。企业在重组过程中,文化的融合始终要站在有利于企业发展的高度,把握好企业自身成长的脉络,制定出具备本企业特色的文化发展战略。
我们提倡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提升,在与宝钢文化融合过程中的学习不是一味的摒弃,而是有借鉴的吸收,我们要“吸其精华”,如学习宝钢集中一贯制管理,学习宝钢特色的成本管理和成本控制体系,学习宝钢大营销式模式,学习宝钢先进科学技术;还要保持我们韶钢品质文化中所特有的深刻内含,如 “韶华永铸”建设百年老字号的精神不变, “钢铁意志、团队一流” 的信心与勇气不变,学习的最终目标是改变旧的落后的行为习惯,树立先进的价值观,促进韶钢快速稳健发展。
三、文化融合要善于创新
文化融合的过程就是对不同价值观的选择、创新的过程。本人认为文化融合的创新要从三方面入手:
第一,观念上创新。我们管理者首先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对一系列关系企业改革和合乎未来发展的关键性问题进行重新认识。其次要以优秀的文化理念为标杆,对企业原有文化优异资源进行创造性重释与重构,全面推进原有文化的转型,使企业文化的融合与企业改革发展同步。
第二,内容上创新。文化融合的创新首先是制度上创新。企业重组并购制定各项规章制度时,就要把新的企业文化编入企业制度中,使每一位员工都能自觉主动地按照新的文化理念和精神去行事;要把文化创新与科技创新相结合。文化融合中以创新为主的价值观既影响员工的创新行为,又影响着科技创新的过程,要通过“勇争一流”创新文化的倡导,为科技创新和人才成长提供肥沃的土壤;要致力于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如通过优化“学、提、做、创”等培训教育载体,培养职工顾全大局、团结协作、立足本职、乐于奉献的精神和自立自强、敢于竞争、开拓创新的意识;要有顺畅的沟通渠道。经过融合后的全新理念和文化,要充分得到员工的认同,必须在企业的各个沟通渠道进行宣传和阐释,企业所有媒体都应该成为新文化的宣传工具,把企业精神、观念、制度寓于各种有形载体之中。
第三,形式上创新。企业文化在企业合并重组过程中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文化样式,实现新的文化融合。新的企业文化的形式应该既体现着韶钢的特色,又具有鲜明的宝钢精神和时代特征,努力创建出既尊重韶钢传统、又与企业改革同步前进的新型文化,以达到文化协同的效应。
篇5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经济管理过程;应用
中图分类号:G202;F27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0-0022-02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企业的数量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经济环境,同时,企业的发展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二者互为依存,互相影响。但随着我国企业数量的激增,特别是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企业之间的竞争愈发激烈。现代企业应不断整合、优化内部资源,通过提高管理效率与管理水平促进企业发展。现代化信息技术是现代企业经济管理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先进技术之一,有助于企业管理水平与管理效率的提升,是现代企业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技术。
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内涵与特点
现代化信息技术主要是指通过现代化的通讯手段与电子计算机技术获取信息、输送信息、处理信息等,可包括信息流通技术、感应识别技术与信息处理、操作技术等。现代企业在经济管理过程中充分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不仅可实现企业管理的创新,而且有助于实现企业技术的创新,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主要特点为低成本、互动性与跨地域性等。首先是低成本。现代企业科通过现代化信息技术中的专家系统、办公自动化与智能系统等充分实现计算机管理。在日常的经济管理活动中,只需要进行简单的电脑操作、点击鼠标、录入数据,即可将原本复杂的经济管理工作简单化。在现代企业的经济管理过程中充分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可有效节省人力资源、降低企业成本、提高管理效率。其次是互动性。互动性是现代化信息技术与传统技术的最大区别之一。传统技术将关注点放在信息传递上,而现代化信息技术将关注点放在企业之间、员工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上。特别是在企业商品的营销过程中,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互动性特点尤为明显,通过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可实现企业与企业、企业与客户之间的信息交流,形成实体的无接触,进而提高营销效率。最后是跨地域性。现代化信息技术在现代企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突破了传统技术在时间与空间的桎梏,可通过人员接触全面了解合作企业和竞争企业,获取有价值的商业信息,以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确保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经济管理过程中现代化信息技术应用的价值
长期以来的计划经济体制对中国企业的影响较大,大部分企业的经济管理均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属于粗放型管理模式。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推进,粗放型的经济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市场的需求,亟待变革。此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各国之间的经济交流与合作愈发频繁,中国企业想要在全球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充分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以提高现代企业的经济管理效率和水平。因此,笔者提出,经济管理过程中现代化信息技术的重要价值如下。
(一)可促进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转变
受中国计划经济的影响,我国大部分企业均采用粗放型的管理模式,企业管理者在经济管理过程中过分依赖自身经验与个人感官,忽视信息获取与客观评价的重要作用,导致企业管理效率低下。企业未能够及时、有效地获取行业最新信息,加之企业管理者个人感官的误差,极易导致决策错误,从而为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重要损失。现代化信息管理有助于行业信息的及时获取,对转变企业传统的粗放型管理模式,实现现代企业的精细化管理,提高企业管理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二)可增加企业管理的透明度与公开度
现代化信息技术在企业经济管理中的全面应用可将企业的各种信息与事务到网络平台中,还可将企业内部的有效决策到内部网站上,在信息共享的情况下,企业内部的全体员工可更多了解企业发展动态,了解企业发展方向,增加企业管理的透明度与公开度。此外,当企业员工更为详尽地了解企业内部信息与管理时,可对企业的经济管理方法或模式等提出自己的建议,在提高员工参与企业积极管理的同时,有助于完善企业管理模式、提高企业管理效率。
(三)可提高企业经济管理效率
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可帮助企业更为全面、专业地获取各种内外信息,帮助企业在了解行业发展的同时做出更为科学、有效的决策。现代化信息技术具有流量大、流通快的特点,将其广泛运用于经济管理过程中可有效缩短信息的传递、流通时间,减少信息的传递、流通环节与时间,对提高企业的经济管理效率、实现企业的高速运转具有重要意义。
三、经济管理过程中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应用问题
(一)观念落后、缺乏重视
在现代企业经济管理过程中,部分决策者或管理者并未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较为严重,并未正确认识到现代化信息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价值。此外,部分决策者或管理者对现代化信息技术不尽了解,在工作过程中忽视了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应用。观念落后、缺乏重视的现象导致了现代化信息技术无法在经济管理过程中发挥应有作用,致使企业管理水平低、管理模式落后,进而严重阻碍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现代化信息技术管理体系问题
在现代企业的经济管理过程中,充分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可有效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有助于企业更加全面、及时的获取行业信息,从而根据市场需求研制出更符合大众需求的优质产品,对企业的长久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大部分企业对现代化信息技术的管理与应用不够完善,缺乏对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专业、统一管理。现代化信息技术管理体系的缺失,导致在经济管理过程中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应用价值不够,无法充分发挥其应有作用,为企业的发展作出更多贡献。
(三)现代化信息技术人员缺失
在现代企业的经济管理过程中,由于大部分管理者并未正确认识到现代化信息技术的重要价值,因此,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人才培养方面比较落后,专业信息技术人才的缺失不利于现代化信息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全面应用。目前,既具备企业管理知识、又具备现代化信息技术知识的专业化人才数量极少,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无法将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有效作用与价值全面体现在经济管理中,不利于企业发展。
四、经济管理过程中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应用对策
(一)转变观念、加强宣传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企业领导者、决策者应及时转变观念,重视现代化信息技术在企业经济管理中的重要价值。企业领导者、决策者只有在充分认识到现代化信息技术在企业经济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的情况下,才能够引导全体员工充分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使其为企业管理水平与质量的提高发挥作用。在引导全体员工认识现代化信息技术的重要价值基础上,还应不断加强宣传力度,可通过开展学术讲座或交流活动等方式使广大企业员工掌握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与技能。此外,还应充分认识到市场环境的需求,正确认识到现代化信息技术对增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作用,在企业的经济管理过程中不断创新管理方法、完善管理模式,让现代化信息技术在企业的经济管理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价值。
(二)完善现代化信息技术体系
为了使现代化信息技术在企业的经济管理中发挥重要价值,应不断对现代化信息技术体系进行优化与完善,确保信息的准确性与及时性,使企业员工更为方便、快捷地获取信息,以促进企业的发展。在经济管理过程中,应对员工进行现代化信息技术的统一培训,建立并健全现代化信息技术体系,及时对现代化信息管理体系中的各项数据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的对策建议。特别是在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更应通过现代化信息技术及时获得行业信息,确保企业对市场需求分析的准确性,使其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指导依据。
(三)加强员工培训、提高员工素质
员工是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决定企业发展与未来的关键性因素。因此,为了更好地在企业经济管理过程中全面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企业应不断加强员工培训,提高员工素质。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首先,充分引导优秀员工,特别是在企业的经济管理过程中,应加强对企业员工现代化信息技术知识的培训,以便优秀员工更好的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为经济管理各项工作的顺利展开奠定良好基础。其次,应通过员工培训、专家讲座、学术交流等方式加强普通员工现代化信息技术知识的获取,优化员工的知识结构,使其在掌握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完善经济管理相关知识,以确保企业员工更好的完成本职工作,为企业的发展作出更多贡献。
结语
经济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管理效率直接影响着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与运用效率,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因此,为了提高企业的经济管理水平,现代企业应引进并充分应用先进的现代化信息技术,使其发挥应有价值,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与效率,使企业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 梁俊伟.信息技术在供应链管理过程优化中的应用[D].广州:广东工业大学,2006.
[2] 赖丽文,王逸纯,赵淑媛. 现代化信息技术在病案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病案,2014,(4):34-36.
[3] 张娇.现代化信息技术在城建档案管理中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35):152.
[4] 成宰镛,杜军.试论信息技术在企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J].电子测试,2013,(24):219-220.
篇6
制造业企业信息化是指制造企业在生产和经营、管理和决策、研究和开发、市场和销售等各个方面全面应用信息技术、现代管理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建设信息化系统,通过对信息和知识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调整或重构企业业务过程和组织结构,从整体上优化企业各项活动,服务于企业经营战略,使企业的竞争力更强和收益更多的一个动态发展过程。
由上述定义,可以看出制造业企业信息化具有以下内涵:(本文以制造行业的企业为研究背景,如没有特殊说明,下文中“企业”专指“制造业企业”,“企业信息化”是指“制造业企业信息化”)
信息化的范围涉及企业各个方面:生产和经营、管理和决策、研究和开发、市场和销售等。信息化的内容包括三个主要方面:建设信息化系统、开发信息和知识资源、调整或重构业务流程和组织结构。这三个方面主要内容可以简称为技术、信息和管理。其中,技术是工具和条件,信息是基础,管理是动力和归宿。信息化的本质是在制造企业的各个环节,通过对信息和知识资源的利用,提高人和设施的效率、降低成本、提高决策质量、加快对外部变化的反应,从而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力,服务企业的发展战略和目标。信息化的直接目的是提高对信息和知识的获取、存储、处理、传递和利用的能力及水平,为企业各项活动服务;最终目的是提高经济效益,增强核心竞争力。
由上述分析可知,制造业企业信息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不同于其他形式信息化的特点,表现出特有的复杂性:
1.1企业的信息资源复杂
随着供应链管理、动态联盟等理论和方法在企业的应用,制造业企业不仅要开发和利用企业内部的信息,而且要开发和利用供应链合作企业的信息。
1.2业务过程的组成环节众多,过程复杂且易变性强
制造过程往往需要经过众多的处理环节,涉及复杂的事务。而且,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先进的制造工艺以及营销模式都会使制造企业的业务过程发生改变。另外,企业适应多变的市场环境和激烈的竞争,必然要不断完善自己的业务过程。
1.3信息化实施阻力大
制造业企业信息化尤其需要对企业业务过程和组织结构进行优化调整,往往涉及企业各级各类人员、信息化实施人员等众多利益相关者及其利益的协调,实施阻力较大。
1.4信息化实施周期长
由于制造业企业信息化的复杂性使得企业实施信息化的主要手段——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实施周期比较长。
2制造业企业信息化成熟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企业信息化成熟度评价的根本目的就是确定企业在信息化方面已发展到有效果的程度,即企业信息化成熟度。分析企业的现状,得出企业信息化发展所具备的各种条件,进而判断企业适合利用何种信息技术来建设企业信息化,构建一套企业信息化指导实施方案。因此,要对一个企业的信息化成熟度进行评价,需要一套有系统层次的评价指标体系,在系统分析了制造业企业信息化内涵和特点的基础上,本节构建了企业信息化成熟度指标体系。
2.1指标选取原则
选取指标要做到科学性、合理性和全面性,应当遵从如下原则:
目的性——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目的是使企业能清楚地认识到自身的信息化水平所处位置,选择实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方向。
可行性——设计的指标要容易采集,便于操作,尽可能避免有重复的指标,简化统计。
可比性——保证选择指标口径的一致性,便于横向、纵向比较。只有比较才能发现方案的优势和劣势所在,然后进行相应改进。
动态性——随着环境的变化和技术、实践的发展,企业信息化方案当然也要作出相应的改进。所以,评价指标体系要反映出企业在信息化过程中的变化,并作调整。
全面性——指标体系的设置应尽可能从多个角度来分析比较,防止片面性。比如:要考虑短期利益和长远利益,考虑企业中信息设备的拥有量及技术含量、设备的利用效率和信息流的通畅以及企业信息化化的可持续发展潜力。
2.2指标体系构建
综上所述,在充分考虑制造业企业的内涵、特点和信息化发展的前提下,依据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制造业企业信息化成熟度的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含业务流程合理程度、企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企业信息系统应用水平三大块内容,这三大块作为指标体系的三个一级指标,每一块均有对应的二级指标。如左图所示。
3制造业企业信息化成熟度评价指标体系分析
3.1业务流程合理程度
业务流程对制造业企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业务流程的清晰化、标准化、连续化深刻影响着制造企业的发展,是制造业企业信息化实施的基础。业务流程合理度可以从管理制度和流程规范两方面来衡量。管理制度描述业务流程在企业内的重视程度以及是如何考核的,可以用信息化重视度、管理层合理度和考核程度来进行度量。信息化重视度反映了企业对信息化的重视程度和信息化战略落实情况,管理层合理度反映企业在决策层、管理层和执行层的职责合理分配,而考核程度反映定性、定量地全面考核岗位承担工作的程度。
3.2企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企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是企业信息化的物质基础,也是发挥信息资源作用的必要前提。因此,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是当前进行企业信息化水平测度的重要标准。本文遴选了计算机硬件及内部局域网建设、企业接入互联网情况、网站建设水平三个方面作为企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的衡量指标。其中网站建设水平可由网站建设情况、主机托管情况、网站服务水平、网站更新情况四个次级指标来反映。
3.3企业信息系统应用水平
企业信息系统应用状况是反映企业信息化水平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企业信息化评价的核心内容,其考核指标为:CAD/CAM应用水平、ERP系统应用水平、电子商务应用水平、Internet应用水平、系统间信息共享程度、信息化对决策的支持程度、与供应链上下游合作企业的系统衔接能力七个方面。
篇7
论文摘要:通过对我国现有部分较为知名的企业信息化测度理论回顾,指出现有的企业信息化测度理论研究存在的缺陷和不足之处。提出企业信息化测度应从企业信息化发展水平、发展质量和发展能力3个角度建立三维立体测度企业信息化测度理论与方法。
1企业信息化测度研究现状
1.1部分研究成果
近年来,国内诸多学者对企业信息化测度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十分丰富的成果。
1. 1. 1刘凤勤的企业信息化建设水平测度方法。吉林大学刘凤勤于2001年2月在《情报学报》《机械工业企业信息化建设水平测度方法》提出包括3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的“企业信息化综合力度法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中3个一级指标是:信息化信息装备力;信息化信息利用力;信息化发展潜在力。该指标体系对企业信息化测评研究具有独到新颖的见解。
但是,指标体系中一些指标并不贴切,如:指标体系中的“每百人函件数”,在电话、电子邮件十分发达的今天,函件已经不是人们沟通信息的重要手段,所以,该指标值已经不能反映企业信息化的水平,在某种程度上说,指标数据的下降反而可以说明企业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另外指标“信息技术经济效益值”的计算采用企业信息技术使用前后的年收人和年成本进行计算,虽然可以说这是一种思路,但其做法是十分不科学的,因为,企业信息化的经济效益具有滞后性,而且,企业的“产出”或“利润”的增加,也不能都归功于企业信息化,所以,以此来衡量企业信息化水平是不合适的。
1.1.2梁滨的企业信息化基础理论与评价方法。中国社科院博士研究生梁滨1999年5月的博士论文《企业信息化的基础理论与测评方法》可能是我国最早的企业信息化测评指标体系研究成果。论文从人本管理的思想出发,认为企业信息化包括以下5个方面:生产过程信息化;流通过程信息化;管理信息化(体现人本理念);组织结构信息化;生产要素信息化。根据这5个方面,梁滨第一次提出了具有20个二级指标的企业信息化测评指标体系,对各具体指标给出了具体的计算方法,并首次使用“企业信息化水平与企业经营相关度”测算企业信息化效益的方法,具有较大的开创性。
但是,该指标体系中并没有完全体现他在理论分析时所提出的5个方面,没有设置反映企业管理信息化、组织结构信息化、生产要素信息化的具体指标。另外,整个指标体系的指标测算绝大部分都是以投人的经费为基点进行测算的,这样指标体系的计算结果就是经费投人越多,信息化程度就越高。而实际上,经费的投人多少,只能说明企业管理者对信息化的重视程度,而且过多的经费投人,可能导致过度信息化,从而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改变企业领导对企业信息化的态度。因此,这一套指标体系的运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1. 1.3唐志容的企业信息化水平测评指标体系研究。天津科技信息研究所唐志容于2002年3月在《科学与科学管理》杂志上《企业信息化指标测评指标体系研究》,提出了一个包含5个一级指标、18个二级指标的企业信息化测评指标体系。指标体系中的5个一级指标是:信息技术投人及设施水平;生产过程自动化;管理信息化;营销信息化水平;人员素质。
这一套指标体系明确的将管理信息化、人员素质作为2个独立的一级指标提出来,说明作者意识到管理信息化、人员素质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性。”
但是,该指标体系中用“生产过程自动化”作为一级指标衡量企业信息化水平,并不太合适,因为,“生产过程自动化”不能等同于“生产信息化”;在一级指标“管理信息化”中,虽然提出了4个非常精彩的二级指标,但是对信息化对管理变革中的组织机构变动、流程再造等并没有作出反映。
1. 1.4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的企业信息化水平测度指标体系川。2000年国家信息产业部信息化测评中心推出“企业信息化基本测度指标试行方案”,该指标体系包括6个一级指标:战略地位;基·础建设;应用状况;人力资源;安全;效益指数。这一套指标体系剔除了企业特点和行业特征,是一种通用型的指标体系,使得不同行业能够在除去行业特征的情况下测评共有的信息化特征水平,如果指标能够很好地推行、应用,可以大大地加快我国企业信息化测度的发展。
1. 1. 5唐小我等人的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研究。2001年6月侯伦、唐小我等人在《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发表文章《企业信息化及其指标体系探讨》,文中提出一个包含3个一级指标、15个二级指标、56个三级指标的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指标体系中的3个一级指标是:信息化组织建设评价指标;信息化基础设施评价指标;应用信息系统评价指标。
但是,该指标体系也存在一些不足。首先,一级指标中没有考虑到企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水平”。我们知道,无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基础设施多么好,没有与之匹配的信息资源,信息化是没有任何价值的,这就像无论公路修得多么好、车速多么快,但是没有货运就不会产生经济效益一样。其次,指标体系中定量与定性指标显失平衡,定性指标太多,定量指标太少。第三,指标体系没有给出具体的指标测算方法,使得这套指标得应用受到限制,缺乏可操作性。
对企业信息化述评测度理论研究成果除了上述之外,还有很多,在此文章不再赘述。
1.2综合评述
综上所述,我国企业信息化测度理论的研究成果十分丰富,为推动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但作者认为,现有的成果中存在以下一些共同的不足之处:
1.2.1操作性不强。通过文献查证,我国众多企业信息化研究成果中,大多是一些描述性、介绍性的文章,虽然对企业信息化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性,但缺乏可操作性;对企业信息化测度指标体系的研究较少,要么测度不全面,要么指标体系过于庞大,指标无法准确测算,缺乏操作性。
1.2.2定量研究不足。多数文章在研究时定量分析工具使用较少,这种从定性到定性研究,缺乏说服力和科学性。企业信息化研究应该尽量多使用定量研究方法,从具体指标的定量研究到企业信息化定性结论,增强研究的科学性和说服力。当然,指标体系中有一些十分重要但又很难进行定量的指标,如,“信息化效益”指标在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指标,对持续建设企业信息化的作用很大,但是,该指标量化的难度较大,这也给我们继续进行研究留下一些课题。
1.1.3研究角度单一。在现有的文献中,对企业信息化测度研究基本上都是从企业信息化静态现状着眼,强调、侧重企业信息化的现有数量、规模,研究角度十分单一,所以无论怎样顾此轻彼、顾彼轻此的指标体系研究都不能改变研究的先天性不足。因此,企业信息化测度研究,应该从信息化发展水平、信息化发展质量、信息化发展能力多个角度着手,进行立体的研究。
1.1.4指标测算缺乏科学性。在现有的成果中,多数学者对信息化指标测算都使用“投人法”或“产出法”。如果测算方法太侧重“投人法”,其结果是投人越多信息化程度越高,这将违背“适度信息化”原则;如果测算方法太侧重“产出法”或“利润法”,因信息化效益具有滞后性,因而测算方法缺乏科学性。
2企业信息化水平测度的新方法
2. 1三维立体测度理论与方法
我国一些企业在早期信息化发展阶段具有一定规模和水平,信息化格局较好,但是缺乏可持续发展的潜力,于是在新的一轮竞争中逐渐落伍,最后与企业期初信息化目标相差甚远;一些企业信息化高标准、高投人,最后企业负债累累、举步为艰。导致这些情况的主要原因是现有的企业信息化测度理论与方法不能对企业信息化建设进行科学的指导,不能确保正确树立“适度信息化”的企业信息化理念,于是我们在充分考虑到企业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企业信息化测度从企业信息化发展水平、发展质量和发展能力3个角度立体测度,以改变现有企业信息化测度理论与方法先天性不足,提出新的企业信息化测度理论与方法:
三维立体测度理论—企业信息化发展水平测度(数量与规模)、企业信息化发展质量测度(效益和稳定性)、企业信息化发展能力测度(可持续能力)。
通过研究确定,企业信息化内容都具有“信息化组织建设”、“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水平”、“信息化基础设施”和“应用信息系统”四大属性要素,因此,建立以这4个要素为二级指标的企业信息化发展指数与质量指数,建立以“信息化系统”和“信息化环境”为二级指标的企业信息化能力指数,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企业信息化综合指数。
发展水平:主要指企业信息化发展状况即信息化要素的数量和规模,建立企业信息化发展指数(EIDI)。
发展质量:主要测重信息化系统结构和经济效益,建立企业信息化质量指数(EIQI)。
发展能力:是指信息化系统中的可持续建设能力,建立企业信息化能力指数(EICI )。
企业信息化测度方法:以投人法为主,兼顾信息化效益和发展潜力。
2. 2企业信息化测度的综合指数模型
建立企业信息化综合指数(EISI):
α,β,γ分别为企业信息发展指数、质量指数和能力指数指标权重。
其中:
EiDi为企业信息化发展指数,反映信息化发展现状水平。
Di为企业信息化发展指数二级指标权重;dy为三级指标权重;f( Aij)为企业信息化发展指数具体指标。
EiQi为企业信息化质量指数,反映信息化的效益体现程度,包括稳定性和持续性。
Qi为企业信息化质量指数二级指标权重;qij;为三级指标权重;f(Bij)为企业信息化质量指数具体指标。
EiCi为企业信息化能力指数,反映企业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Ci为企业信息化能力指数二级指标权重;cij为三级指标权重;f( Cij)为企业信息化能力指数具体指标。
2. 3指标的处理
由于企业信息化评估涉及许多指标,而且各企业间指标数值有高有低,情况十分复杂。所以在进行企业信息化综合指数测算之前,必须把各指标的情况综合起来形成单一指数,以符合多目标综合评价的要求。但是各指标又不能进行简单的相加和罗列,因为,首先各指标的性质和计量单位不一样,有些是总量指标、绝对指标,有些是相对指标,还有人均指标,这些不同性质和计量单位的指标无法简单相加;其次,各指标在指标体系中所处重要程度不同,简单相加不能体现出各指标的重要程度。因此,用层次分析法(AHP法)确定各级指标权重;运用模糊隶属度函数的方法对各个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
篇8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 管理系统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想让IT系统得到有效的应用,并让信息系统绩效最优,最根本的不是取决信息技术和设备的先进性,而是要向管理要效益。因此,企业信息化建设迫切需要解决的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IT 管控理念和方法的问题。探索一套操作性强的思想或方法,用来有效地规范、指导和管理企业实施信息化工程,提高信息化实施成功率,已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参照ISO9000质量管理系统的原理和方法,在企业建立和运行一套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对企业信息化全过程、全方位的指导和管控,解决信息化建设及管理无章可循,无法有效控制的问题。
1 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概念
根据ISO9000对管理系统的定义,可将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理解为:以企业信息化建设各阶段的过程为控制对象,以提高信息化项目实施成功率为目的,由信息化建设方针和目标驱动的一个标准化的管理系统。信息化管理系统将建立一套指导、控制和管理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规范化的运作程序,与企业其他标准化管理系统一样,信息化管理系统通过控制各种过程来保证信息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2 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内容
在借鉴IS09000质量管理系统的基础上,将信息化管理系统划分为4大过程:“管理职责、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实施、测量和改进”。这4个过程并非相互独立,而是按照顺序形成内循环。每个大过程又包含很多子过程,信息化管理系统就是由这些过程组成的有机整体。
“管理职责”过程规定了企业决策层的活动,其主要包括:企业信息化建设方针和目标;明确部门职责;主持管理评审;系统的策划等。系统文件主要包括:手册、程序文件和其他与信息化建设相关的文件。系统文件作为企业标准(包含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是企业开展信息化建设和及管理工作的指导和依据。
“资源管理”过程保障信息化建设所需的资源,及资源的合理利用。其中资源包括人力、资金、硬件、软件、数据、信息和政策。
“测量和改进”过程涉及企业系统改进和过程改进两个方面。其中,通过“内审”进行系统的运行控制,评价系统运行的有效性、适宜性和绩效。其中“信息化绩效评价”能促使企业采用正确的方式和合理的依据,主动评价信息化的绩效或重视信息化产生的价值,帮助企业走出“IT黑洞”,并制定了一系列的应急准备和反应措施、纠正措施、预防措施等,为改进信息化实施的过程,以及信息化建设持续、有效地进行提供保障。
3 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的运行模式
信息化管理系统是一种系统化管理模式,强调按系统思想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相关事务,以达到提高企业信息化实施成功率的目的。为了适应系统化的管理需要,信息化管理系统采用了戴明模型,即按照PDCA循环思想,通过识别影响企业信息化的因素,有针对性地制定计划和管理方案,实施运行控制,并采取必要的监控和测量,发现问题,实施改进,实现管理系统的持续有效运行。
4 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实施步骤
4.1 系统策划
系统策划的实施步骤,包括企业战略规划、企业信息化规划、信息化管理系统过程识别、建立系统总体结构和编制系统文件6个步骤。
第1步:企业战略规划。确定企业的战略定位和战略目标,明确企业是做什么的,是一个什么样的企业。如何将企业的要目标、方针、策略和行动信号构成一个协调的体结构和总体行动方案
第2步:企业信息化规划。通过对企业信息化应用现状的优势、弱点、挑战和机遇进行分析,使企业充分认识到其自身的发展阶段以及信息化水平所处的层次。开展企业信息化瓶颈分析,针对企业业务流程现状,找到阻碍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关键点,增加决策的准确性,决策者根据企业信息化现状和瓶颈分析来确定适合企业的信息化发展规划。
第3步:信息化管理系统过程识别。其内容包括确定信息化管理系统适用范围、确定方针、目标设定与分解、所需资源分析等。根据信息化管理系统内容确定系统适用范围,以指导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设;确定系统方针,以它作为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的推进原则;设定系统目标,以明确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发展方向,然后根据总的目标,明确各个阶段每个部门的目标,以保证企业总的信息化目标的实现。
第4步:建立系统总体结构。参照ISO9000质量管理系统的方法,对识别出的信息化管理系统过程进行分层归类,建立3层结构,分别为系统层、过程层和活动层。
第5步:编制系统文件。根据建立的系统总体结构,系统文件也分为3层,其内容包括管理手册、程序文件和相关记录的编制。系统文件的建立有利于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制度化、标准化,有利于规范员工的行为,有利于提高企业整体水平,并为员工学习和培训提供了良好的教材。
第6步:系统文件的评审。由企业系统管理部门组织相关人员对系统文件进行评审,然后正式。
4.2 系统运行
在系统文件完成评审和后,系统运行的步骤,包括宣传、培训、组织调整和资源配置,信息化管理系统实施4个步骤。宣传、培训和培训主要针对的是部门领导和从事企业信息化工作的骨干人员。其主要内容包括与企业信息化相关的各种理念、技术和方法。组织调整和资源配置是根据企业战略规划中制定的企业业务模型以及信息系统规划中对组织、资源配置的需求,对组织进行相应的调整,对资源进行合理的优化配置,以解决企业旧体制对信息化工作的阻碍。
4.3 系统评价
该阶段主要是对系统运行过程的监控,主要内容包括内部审核、过程测量和监控、信息化效益评价、应急准备和反应。通过对运行过程的评审和对数据的收集分析,使企业决策层清楚地知道信息化管理系统和信息系统的运行情况和需要改善之处。
4.4 系统改进
根据系统评价的输出成果,制定一系列相应的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对系统运行过程提出过程改进意见,促使企业信息化水平螺旋上升,业务流程越来越优化,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5 结束语
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内容基本涵盖了信息化建设的各个方面,采用标准化的管理方式,运用过程方法,通过系统文件指导企业做什么、怎么做、由谁去做,避免出现缺乏监管、控制不力、运营不善等现象,有利于规范企业信息化的建设行为,提高企业信息化实施的成功率。
参考文献
[1] 朱瑜庆,张根保,任显林.标准化的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探索与研究[J].现代制造工程,2008(02).
[2] 张根保,朱瑜庆,任显林,曾旭杰.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初探[J].中国制造业信息化,2008(03).
篇9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风险;思路;信息化构建
一、企业信息化的内涵
企业信息化,是指将企业生产的过程、物料的移动、事务的处理、现金的流动、客户的交互等业务过程进行数字化,通过各种信息系统网络进处理生成新的信息资源,把它提供给各层次洞悉、观察各类动态业务中的一切信息,以作出利于组合并优化生产要素的决策,合理配置企业资源,以使企业能够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竞争环境,谋求最大的经济效益。
企业信息化这一从传统的生产经营方式向现代生产经营方式转变的历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企业基于信息化开展制度创新、结构调整、企业资源拓展、基础设施重建以及技术应用等一系列流程再造的过程;
2.企业持续提高自身活力,并由此经历一个不断提高企业效益和竞争力的过程;
3.是企业从传统管理转变为现代管理的过程;
4.是企业通过建立和实施信息技术,得以从业务应用转变为向业务核心渗透的过程;
5.是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为最终目的,企业信息化是一个长期的持续改进的动态进程。
二、我国企业信息化现状
1.我国企业的信息化整体水平较低
我国已经经历了3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也有了一定发展和成就,尤其是在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的改造方面的运用有了新的广度和深度。当前,计算机在企业的运用已经从单项化运用走向集成化、综合化和网络化方向,大部分大中型企业已基本实现了生产过程自动化,企业信息化进程中重大信息工程推广运用也获得了较大进展。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的调查显示:300多家国家重点企业中有超过一半的企业已经完成了办公自动化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七成以上的企业接入了互联网,一半以上的企业建立了企业内部局域网。但从总体上来看,15000多家国有大中型企业中,基本实现企业的信息化的仅占一成左右,中小型企业信息化实现的比例则更低,总体来说我国企业的信息化整体水平较低。
2.我国企业信息化发展非均衡
首先,从企业所处地区的经济水平来看,经济的发展快的中东部及沿海地区,企业的信息企业信息化发展水平与普及的程度明显较高,而西部以及内陆等经济欠发达地区,企业信息化发展则较为缓慢;其次,从企业的类型上看,国有大中型企业、具有国际开拓能力的外向型企业以及刚刚发展起来的具有高效益的企业信息化发展较为迅速,而中小企业由于竞争性差、效益低等原因而发展较为缓慢与困难,老企业的信息化也因更新不及时而发展缓慢。
三、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风险
1.技术风险。技术风险主要是指伴随着信息化项目的进行而出现的威胁信息化项目开发与发展的技术类的风险。首先,信息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不确定性的因素大大增加,人们对这些因素导致的后果的认识和控制能力较弱。其次,人们对信息技术的认识的不同,也会对信息技术的变化和一些不合理的内容等产生偏差。
2.成本风险。成本风险是指在信息化建设中提高成本及经费预算等情况的发生所带来的风险。信息化建设投资的成本预算弹性较大,成本的风险也需要进行考虑。另外信息化项目的工程量较大,周期较长,导致成本预算较为困难,特别是在项目需求变动时,若不能很好进行经费的预算,将导致信息化项目在建设中遇到巨大的阻力。
3.人员风险。人员的风险主要是指在信息化项目深入发展的过程中专业人才的流失和变化以及信息化系统与人员之间的误解造成的风险。信息化建设需要专业性较强的技术人员的加入,这些骨干人员的流失或者变化会对信息化建设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一些核心部门的人员的思想观念还停留在信息系统只是一个电脑系统,没有对业务流程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造成人员与系统之间产生误解的情况。
4.实施过程中的风险。在信息化建设实施过程中的风险主要表现在项目实施不力的风险和延误时间的风险。在厂家与用户相互合作的基础上,各方又由于自身利益,很可能造成一些分歧,造成信息化项目实施不力的状况。在实施信息化项目的过程中,人们由于没能制定详细的时间进度表,以及在实施过程中不能按时完成相关的项目,导致信息化项目建设的时间上的延误。
四、企业信息化构建的思路
1.对企业信息化战略进行合理规划
与企业的其他重要决策一样,企业的信息化构建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第一,从时间层面来看,企业信息化贯穿于企业的整个生命周期,随着企业所处的经济环境和社会发展的不断演进,企业自身发展目标也呈现出动态变化趋势,由此,企业信息化工作也需要紧密围绕企业在不同阶段的不同目标不断调整,形成可续合理的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第二,从空间层面来看,由于企业信息化工作要通过技术手段来实现,因此,这一工作在开展过程中不仅涉及到是技术范畴,而且还要涉及到管理范畴,业务范围广,会涉及到很多职能部门。
2.倡导企业全体员工积极参与
尽管企业的IT部门地位日益上升,并在企业信息化推进过程中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信息化产品的最终使用者涵盖了企业的各个部门和全体员工,这就意味着,只有各个部门以及每一名员工都需要立足于系统观点,从全局角度出发,积极参与和主动调整、适应自己在新业务环境,才能真正成为信息化的受益者,并推动企业不断向前发展,这也同时意味着企业的信息化实施过程应该按做事企业更新管理理念以及进行业务流程再造的过程。
3.使用符合企业实际需求的信息化软件
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对于规模较大的企业而言,就算自身已经拥有了IT部门,并具备一定的能力进行软硬件的制作和研发,但从专业化生产的角度来看,其制造和研发能力较之于企业外部的专业化软件公司,在研发人员、研发资金等方面还存在明显的差距,这样在多数情况下,构造企业信息化平台的软硬件产品从外部购买要优于内部生产,尤其是对于硬件环境的搭建、实施和维护等一系列工作,由于企业靠自身力量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因此更加有必要把这些项目外包给企业外部的专业公司。
五、企业信息化的构建
1.构建标准化的业务平台
身处信息化时代的企业,构建标准化的业务平台可以实现两个功能:一是可以为企业的各个应用系统提供统一的信息标准规范框架、统一的开发环境以及同一的信息化服务,二是可以为企业业务系统提供通用的管理支持,从而保障信息资源的合理使用。企业在构建标准化业务平台的过程中,为了避免定制开发带来的周期长、系统不稳定、维护工作复杂等麻烦,企业要确保核心平台软件尽量与具体的业务无关。
信息核心平台软件主要包括企业门户平台、工作流程平台、报表工具平台以及各种有效信息的平台,由于这些平台在日后将成为企业信息化平台建设的基础,因此,不仅要保证其安全性,而且要保证其具有良好的扩展性和稳定性。进一步而言,企业的各个平台又可以由工作流引擎、系统权限管理、系统公共组件、报警管理、消息管理、数据维护管理、系统配置工具、编码规则和系统日志管理等要素构成。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以下三个问题值得重视,其一,要体现出信息系统的整体构架和规划的统一性和完整性,能够反映出完善的组织机构和业务分工,其二,要具备强大的业务扩展能力,使企业的各项管理、业务以及流程变革工作能够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快速调整;其三,要具备统一的用户及权限管理机制具备严密精细的数据权限、使系统能够开展安全、便捷的权限管理。
2.构建内部信息门户系统
企业内部门户系统主要可以体现出以下功能:其一,可以为企业领导及全体员工提供即时的信息共享服务和信息查询服务;其二,可以为企业的各个应用系统(包括如企业项目管理、财务信息公布、日常办公管理以及协同设计等各种业务系统)提供规范和统一的企业窗口,从而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三是为企业提供个性化办公环境,从而顺利开展对企业的人、财、物、项目存量状况进行统计和分析工作。
在实施过程中,首先,应该把各个应用系统和信息资源有效集成,从而把不同业务模块、业务流程以及其他的信息服务功能统一到一个通用的环境中。由此构建一套功能强大,运转有序的信息资源管理体系;其次,还需要把企业的信息门户与各个业务平台有机结合,统一企业内部各个分支应用系统的界面风格,由此形成鲜明的企业文化;此外,还应该遵循“先重点,后周边”的门户系统建设流程,即先满足企业目前急需的各类需求,并在这一基础上逐步把后续的各个分支系统纳入到这一信息门户中进行有序管理。
3.构建决策查询系统
建设企业的决策查询系统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第一,实现人力资源查询系统。例如,可以通过饼状图、柱状图等多种图标形式对目前企业各部门、各专业工作人员总数、岗位结构等信息进行分析和统计,从而判断企业人员结构状况的合理性与否;再如,还可以针对某个员工,对其以往的工作经历、目前从事的项目及岗位变动情况等信息进行针对性查询和统计,从而快速判断人员的动态变动情况。
第二,实现项目统计查询功能。可以通过图表、明细表以及平衡积分卡等方式向员工系统展示项目的基本信息、项目即时状况以及统计分析等相关信息。
第三,实现财务信息查询系统。这项工作可以为企业领导层提供总体财务信息及预算汇总数据,具体包括财务月报和诸如项目合同总额、合同收款总额、收入确认总额等相关内部台账信息,从而可以便于领导层随时了解一定期间内企业利润总额、利润率等重要财务信息;从职能部门角度来看,可对各部门的年度预算指标、完成比例、完成数量以及各项预算支出等信息进行汇总、统计和分析,并通过与往年同期数据对比,由此掌握各项工作的实际执行情况,从而保证企业能够持续健康地发展。
4.构建经营管理系统
第一,实施有效的合同管理工作。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合同管理作为市场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为企业市场开发部的合同管理人员提供从合同登记、合同收付费用管理以及各种合同的相关信息统计等多种功能。
第二,实施有效的售后管理工作。在“服务至上”观念的驱使下,客户服务质量的好坏对维系企业和客户关系至关重要,有效的售后管理能够实现对客户回访、客户请求等具体事项的细致管理,同时要及时掌握客户的联系信息、客户接触记录、客户提交资料记录以及客户接触费用等重要资料,从而为企业在日后更好地开展客户关系管理奠定系统有效的资料支撑。
5.评价信息化建设效果,动态调整
评价企业信息化建设效果,并动态调整一方面,通过对企业信息化建设进行跟踪评价,准确了解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实际效果,探索建立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考核评价体系,形成企业自身的信息化评价标准,激励企业巩固信息化建设的成果。另一方面,通过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阶段总结,并予以反馈、评价,发现信息化建设中的不足,及时调整,使其符合企业实际工作的需要。同时,根据不同时期企业工作重点的不同,动态调整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及时更新、改造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工具,继续深入挖掘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潜力,使其适应企业未来发展的需要。
六、结束语
企业信息化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加强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可以有效地提升企业的整体竞争优势。目前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处于快速发展和完善阶段,但是仍然存在整体发展落后、区域和行业之间发展不均衡等不足,另外,对于企业而言,构建企业信息化还存在一定的系统性风险,在此基础上,企业应该从对企业信息化战略进行合理规划、倡导企业全体员工积极参与以及使用符合企业实际需求的信息化软件等几方面开展思路,通过构建标准化的业务平台、建设内部信息门户系统、建设决策查询系统、建设经营管理系统、建设经营管理系统以及对信息化建设效果进行评价这几方面构建企业信息化系统。研究企业信息化体系是当前很多理论界和业务界学者的研究重点,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技术的应用,企业信息化系统会更加完善,为决策者提供决策支持,促进我国企业的信息化的更好更快更均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如福.信息化建设没有休止符——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主要问题与对策[J].价值工程,2009.
[2]蒋科蔚,张建栋.企业信息化培训中知识管理策略探析[J].企业经济,2012.
篇10
随着我国信息化的迅速发展,我国国家统计局从1996年就对信息化综合评估指标进行研究,相继了信息化水平总指数Ⅱ和信息化评估指标ⅡE等。国家统计局经过多年对信息化评估指标的研究,制定了信息化发展指数IDICN来进行分析与评估信息化水平。目前,企业信息化传统指标体系由基本指标、库存资金占用率(%)、资金运转效率(次/年)、效能指标和评议指标等6部分21个指标组成。该指标体系包括信息化重视度(分)、学习的电子化水平(分)、信息采集的信息化手段覆盖率(%)、办公自动化系统应用程度(分)、决策信息化水平(分)、网络性能水平(分)、计算机联网率(%)、核心业务流程信息化水平、企业门户网站建设水平(分)、网络营销应用(%)、管理信息化的应用水平(分)、人力资源指数(分)、信息化投入总额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每百人计算机拥有量(台)、信息化技能普及率(分)、用于信息安全的费用占全部信息化投入的比例(%)、信息化安全措施应用率(%)、企业财务决算速度(日)、增长指数等,这些指标能较客观地全面地评价传统企业信息化的应用状况。
二基于云计算的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信息化
作为战略资源越来越受到企业的关注,信息化水平的高低已成为衡量企业竞争力高低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云计算企业信息化模式的出现,传统指标评估体系不能全面地评估云计算模式下的湖南企业信息化水平,决策管理者急需构建新模式下的信息化水平评估指标体系。本文在郭春丽等研究论文基础上,添加及更新了17项云计算信息化水平指标,构建了基于云计算的湖南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标体系,从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综合得分来评估湖南企业信息化的价值和水平。上述指标较全面地包涵了基于云计算的企业信息化建设各方面情况,如企业对信息化的投入力度、企业信息化基础设施状况、企业经营信息化水平、企业管理信息化水平、企业人力资源信息化应用能力、企业信息化响应速度、企业绩效、信息技术对决策的支持状况、企业信息化安全水平等方面,可帮助管理者对企业信息化水平进行较真实地全面的测量和评估。
三总结
- 上一篇:勘测设计方案
- 下一篇:第三方财务公司审计报告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企业盈利能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