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外出劳动实践活动方案范文

时间:2024-04-08 18:05: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生外出劳动实践活动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学生外出劳动实践活动方案

篇1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21-0133-01

在初中、小学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一般是以小组活动为主要形式,其课堂教学归纳起来主要有六种课型。下面,笔者就基于小组活动的综合实践活动六课型及操作流程,分别作简要阐述:

一、选题指导课

1.活动目的:确定主题,主题分解。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通过观察与思考生活背景中的现象与问题,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题,小组或班级归纳、整理后确定活动主题。再进行小主题分解,成立实践活动小组,并对小组研究课题进行论证。

2.一般流程:发现问题,生成主题—讨论交流,分解主题—组建实践小组—论证形成研究课题。

3.操作要领:发现问题。课前通过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在实践情境中发现问题,引发、生成主题;汇报发现问题。组织学生将发现的问题进行汇报交流,教师用简洁的语言记录问题;问题归类提升。将问题进行比较、归类和提升,引导把类似或包容交叉的问题归为一类,将问题转化为研究的课题;分组选择问题。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兴趣相同的学生自愿组成3~8人实践活动小组,进行简单分工,并论证研究的主题。

二、活动策划课

1.活动目的:根据确定的探究问题,各组制定活动计划、策划实施过程。

2.一般流程:小组策划、制定计划—全班交流,修订计划—小组改进,具体分工。

3.操作要领:学生进行活动策划。小组讨论,完成小组分工和活动计划。教师巡回指导,给予一定的方法指导,班级汇报小组活动方案,与其他同学交流;班级讨论小组活动方案。组织学生对各组的活动计划进行讨论。论证方案的可行性,帮助完善活动计划。

三、方法指导课

1.活动目的:通过讲座、研讨、模拟等指导学生掌握、运用调查研究与言谈、文献收集与处理、试验研究与观察等基本实践活动方法。

2.一般流程:问题解答性:收集问题—疑难解答—归纳整理;知识交流性:小组交流—知识共享—总结评价;专业讲授型:确定内容—聘请专家—现场培训。活动传授性:导入—学习编写采访提纲—小组设计采访提纲—学习采访技巧—创设情境,模拟练习采访—课堂总结。

3.操作要领:结合具体的主题活动,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活动方式,帮助学生理解主要活动因素,指导学生掌握一般的活动程序;将方法论的指导与方法实践相结合,形成方法论系列,探讨方法论教学的途径;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指导,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知。

四、总结交流课

1.活动目的:各组交流处理好的资料,展示实践成果,畅谈收获体会,进行活动反思评价和活动延伸。

2.一般流程:分答辩式总结交流课和小组汇报式交流课两种。答辩式总结交流课基本流程为:主持人介绍答辩程序—分组陈述或展示—教师与学生针对性提问—研究小组当场作答—主持的教师作总结性评价;小组汇报式交流课基本流程为:主持人介绍成果汇报要求—分小组进行成果汇报—教师、学生针对性提问—总结性评价。

3.操作要领:成果呈现形式多样。成果展示方式多样,如办展览、开辩论会制作网页、举行竞赛等;尽可能地运用信息化手段分享过程,呈现多样式和个性化表达,

五、项目设计课

1.活动目的:学生开展社会性活动的设计和科技类项目的设计。

2.一般流程: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分组商讨设计方案—交流、修正方案—分组设计—展示设计成果—总结评价。

3.操作要领:包括社会性活动设计和制作应用设计等类型,如一次社区宣传活动策划、改进某一设备等;可与劳动技术教育相结合,以平面或立体设计、制作为主;班级逐一展示设计成果, 展示中进行互动式的提问和评价。

六、实践体验课

1.活动目的:在参观、考察、访问、社区服务等活动体验中,使学生关心社会、参与社会生活,获得积极的价值体验。

2.一般流程:激趣,提出活动主题—小组商讨实践活动方案—班级交流、论证、修订—实践活动体验—交流活动感受和收获—评价反思、总结。

3.操作要领:“外出活动规划表”一般包括:活动主题、活动过程、活动路线等;活动体验可以是一次活动,也可以在班级交流活动感受后,组织二次、三次深入体验;室外实践结束后,组织学生全班交流活动感受和收获,可用图片、音像资料、考察报告等方式展示实践成果。

篇2

一、合理开发课程资源,保证活动顺利实施

1.探究性活动。在我们学校、社区、路旁的绿化带里有许多花草树木,它们的叶子千姿百态、五颜六色。为了认识多姿多彩的叶子,我校开发了“我与叶子交朋友”的活动。活动时间一般在秋天,因为秋天是叶子最美的季节。活动目的通过引导学生接触和了解身边的自然现象,激发自主、合作、探究的兴趣和欲望,逐步养成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低年级要求了解树叶的颜色,辨别树叶的形状;中年级除了了解树叶,还要学会做“叶子标本”、“叶贴画的制作”;高年级的活动要求更高,不但要学会给叶子分类,还要掌握叶子的结构,这就需要实践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这次活动学生热情高, 兴趣浓,成果显著。

2.劳动技术。我校学生基本来自农村,他们的家长都是种姜能手,我校几位教师种姜在当地也小有名气。他们既有许多宝贵的教育教学经验,还积累了丰富的生产劳动经验。为此学校开展了《大姜种植》综合实践活动。大姜如何生芽?姜沟打多深?如何种植?怎样施肥?如何浇水?怎样管理?学生通过亲自参加劳动,不明白的问题可以随时询问家长、请教老师。通过这次活动,学生了解了大姜种植技术和相关的农业知识,锻炼了自己的意志品质,在劳动中体会到了家长平时劳作的辛苦。

3.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我们学校附近有一所养老院,学校组织学生定期到这所养老院进行社会服务,帮助打扫卫生、跟老人聊聊天、为老人演出等。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具有了关爱老人的意识。

4.安全教育。我校地处社区驻地,教师学生上下学要穿过一条省道,路上车辆特别多。为了保障学生安全,我们开发了“安全在我心中”活动,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身边、发现身边的安全隐患。学生在主动探究过程中,自己去思考、分析原因,寻求自救自护的办法,从而达到了安全教育的目的,并让学生懂得了如何认识生命、欣赏生命、珍惜生命。

5.把重大传统节日作为我们研究的主题。如端午节前夕,我校3―6年级开展了关于端午节的系列主题活动。孩子们搜集了端午节的来历,品读了屈原的诗词,研究了端午节的习俗,研究了粽子的种类、制作过程,又给自己设计了一个有意义的端午节。一系列的活动丰富了孩子们的校园生活,加深了学生对我国传统节日的了解,增强了责任感和使命感,真正做到了实践育人。

二、管理严格,落实到位

1.机构健全,规划科学。我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综合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统筹规划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成立了综合实践活动教研组,负责课程校本化的开发与实施;计划有人制订安排,实施有人组织执行和监督,发现问题领导及时解决,从而保证了工作任务的层层落实。

2.舆论宣传,认识到位。综合实践活动要求学生走出学校,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参加各种实践活动,这离不开家长和社会各界人士的理解和支持。为此,我校通过家长会等方式大力宣传综合实践活动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并积极与社会各界建立了友好联系和实践基地,聘请具有一定专业能力的学生家长做学生活动的指导教师。

3.注重教师培训,以骨干引路。我校综合实践领导小组进行了两项针对教师的摸底活动:一是在全体教师中征集综合实践活动方案,二是结合学校工作谈自己对综合实践活动的思考。通过活动了解教师的课程理念、经验、基本素质等情况,确定了六位老师作为课程实施的骨干力量,进行重点培养,创造机会让他们外出学习、听课、参与实践体验。教研组与教师们一起确定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拟定实施方案,指导各年级具体实施。

三、完善课程评价体系

小学生年龄小,知识能力有限,为了使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都能看到自己的进步,对每一次活动的结论我们一般都不做严格要求,只强调参与、体验、动脑、动手、动笔,将学生作为评价的主体。在实践过程中,可使用口头表扬、书面鼓励评价:活动结束,凡是参与的学生均为合格;积极参与,并能说或写出体验或收获的为优秀;积极参与且成果突出、体验深刻的,评为积极分子。

四、落实课时计划,保证课程开展

篇3

劳动人民最光荣,这是我们从小就知道的一个观点,五一劳动节就是劳动人民的节日,我们需要让幼儿们知道劳动节的意义,懂得劳动的可贵。以下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五一策划方案主题,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喔!

五一策划方案主题1活动目的:

1、让幼儿在集体中大胆、清楚、较连贯地介绍五一中一件最快乐的事。

2、要求幼儿专心听他人讲话,知道别人所讲的内容。

3、学习在集体中清楚的与语言表带自己的意思。

4、体验节日的快乐氛围。

5、了解节日的来历,知道节日的日子及习俗,乐于参与节日的活动。

活动准备:

画纸幼儿每人一张彩色铅笔

活动过程:

1、让幼儿安静的、乖乖的坐在座位上。

2、提问:我们这次放了七天的假,有没有小朋友知道放的是什么假呀?

3、老师给幼儿讲述自己这七天当中最开心的事情。

讲的时候内容要丰富、表情也要丰富。让幼儿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想要述说的欲望。

4、老师表扬述说的好的幼儿,鼓励那些不敢发言的幼儿。

5、发给幼儿画纸和彩色铅笔。

让他们画画自己心中最快乐的五一。

6、老师巡视,帮助能力较弱的幼儿。

五一策划方案主题2活动目标:

1.使幼儿了解五一假期中应注意的安全和卫生,增强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

2.通过讨论,激发幼儿过劳动节的情感,教育幼儿热爱劳动。

3.感受到节日的快乐。

4.简单了解节日的来历,知道其全称、日期和意义。

活动准备:安全教育挂图。

活动过程:

一、让幼儿知道五月一日是国际劳动节,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激发幼儿过节的兴趣。

1.教师:小朋友们,明天我们幼儿园就要放假了,知道为什么吗?启发幼儿动脑筋想问题。

2.教师讲述"五一"国际劳动节的来历,让幼儿了解。

二、组织幼儿讨论怎样安全、愉快的过好这三天的假期。

1.教师引导幼儿:"放假后你想做些什么事情呢?"

2.有哪些事情是不可以做的呢?引导幼儿说出有关安全知识的内容。

3.创设情境,提问幼儿:可以这样做吗?为什么不能这样做呢?

三、教师总结假期里要注意的安全事项。

(一)安全教育:

1.不能玩家中的插座、开关、打火机、尖锐或易吞服的物品。

2.注意交通安全,不单独走出家门。

若外出游玩时,不离开要牵着大人的手,不随便与陌生人说话,不要陌生人的东西。

3.独自在家时,不爬阳台、门窗或其他高处,把门关好,不给家长以外的人开门。

4.不能摸家中的药品,不到厨房去玩耍。

5.不能在危险地带玩耍,不做危险游戏;

6.熟悉三个特殊电 话号码的用法。

(二)卫生保健:

1.教育孩子要少吃零食,多吃蔬菜水果,吃熟食,养成按时进餐和自己进餐的好习惯。

2.多喝白开水,不吃雪糕、不喝冷饮。

吃东西以前要洗手。

3.勤洗澡洗脚,勤剪指甲。

四、活动延伸:

请家长在假期中合理安排幼儿的一日活动,有条件的可带领幼儿去旅游等,丰富孩子的生活内容。

五一策划方案主题3活动目标:

1.让幼儿进一步知道劳动节的真正意义,知道劳动节的由来。

2.让孩子们在“劳动真快乐”主题中亲身体验到“以辛勤劳动为荣”,过一个有意义的节日。

3.培养幼儿从小懂得关心他人,关心身边的事,提高幼儿的责任感和社会适应能力,从而萌发热爱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的情感。

4.培养幼儿同伴间的合作精神,体验师幼、幼幼互动带来的快乐。

5.了解节日的来历,知道节日的日子及习俗,乐于参与节日的活动。

6.体验明显的季节特征。

活动准备:

歌曲磁带、抹布、塑料盆、喷壶、照相机

活动过程:

一、谈话活动:使幼儿了解有关“五一劳动节”的基本知识。

“五一劳动节”是谁的节日?(所有劳动人民,如我们的爸爸妈妈、医生、教师、警察、营业员、工人、农民......)那它是怎么来的呢?

二、学唱歌曲及看教育片

教师教孩子们学唱歌曲《劳动最光荣》,并观看全国优秀劳动者宣传教育片,让幼儿深知劳动是最光荣的事情,潜移默化的培养幼儿的劳动意识。

三、开展一系列的活动

带领幼儿把自己的小衣服叠好,给班级内自己的小花浇水,帮助老师擦干净桌子,午睡时帮助老师搬床,两个小朋友之间互相穿衣服、系扣子,互相帮助系鞋带,洗抹布等一些简单的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

四、劳动比赛

在活动的最后,在班级内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劳动比赛,看看谁叠衣服叠的最整齐,哪位小朋友穿袜子最快,谁能迅速的把自己的小衣服叠整齐。经过层层选拔,分别推选出了两位“小劳动之星”,并给他们戴上了小红花。

五一策划方案主题4活动目的:

为了让幼儿在活动中培养劳动意识,学习劳动技能,体验劳动生活,幼儿园将结合每月一事,根据体验教育、创新教育的要求,以劳动最光荣为题,开展系列劳动教育活动。

活动对象:全园幼儿。

活动主要负责:各班正、副班主任、保育员。

活动口号:

十个手指动动动,什么活儿都会干!

活动过程:

一、且歌且吟——故事讲述篇

1、各班搜集各种有关劳动的图片在主题墙上张贴,进行宣传。

2、各班搜集适合本班幼儿的关于劳动为主题的儿歌、故事、歌曲,在活动中让幼儿念一念、听一听、讲一讲、唱一唱。

3、各班在家园栏里进行有关劳动内容的宣传,达到家园共育的教育目的。

二、小鬼当家——劳动实践篇

(一)小、中班——我是快乐小帮手

1、各班以“劳动最光荣”为主题,选择适合本班幼儿的活动并开展。

2、各班利用晨间谈话,给孩子讲解几种劳动技能。

3、各班每天选出班级小值日,帮助老师、阿姨做好班级各项日常工作。

(擦桌子、扫地、叠被子、分餐点、分饭菜、收发本子等)4、各班每周评选出本周的“值日之星”。

(二)大班——劳动最光荣

1、开展“爸爸妈妈真辛苦”调查活动。

让幼儿观察自己的爸爸妈妈每天工作回家后所做的事情,利用晨间谈话进行交流,谈谈感受,让大家体会父母的辛苦,激发幼儿为父母分担家务劳动的热情。

2、通过调查,了解父母艰辛之后,想一想,如何去做,并与家长共同商量,定好家务劳动计划。

3、让幼儿根据自己定制的家务劳动计划,开展“家务劳动小能手!”的家务劳动实践活动。

每天在家做一些家务劳动,家长把孩子当天所做的家务记录下来。(发记录表)

4、周末让家长对孩子在家的劳动进行评价。

(在记录表上进行评价)

5、每周一各班评选出班级“家务劳动之星”,实现家园共育。

(三)我能行——活动展示篇“我能行”

劳动技能大比武:(分年级组进行比赛、每班男女各10人)

小班:穿衣服比赛。

中班:剥毛豆比赛。

大班:上学准备。(整理书包)

五一策划方案主题5一、活动目的:

1、通过开展以“我劳动,我光荣”、“我创造,我幸福”为主题的系列活动。

让同学们了解“劳动节”的由来,了解我国不同时代的劳模风采。

2、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展各类活动,从宣传“我劳动,我光荣”、”我创造,我幸福”这个主题思想转化到我们每个学生的实际行动中。

3、通过在学校、家庭两个层面参与不同类型的劳动,培养爱劳动的热情,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争做“劳动小能手”。

二、活动主题

“我劳动,我光荣”、“我自理,我能干”

三、活动内容

(一)绘画比赛

1、绘画主题:劳动最光荣

2、绘画形式:绘画表现形式不限,儿童画、国画、版画等均可。

每个班上交5件作品,可适当增加。

3、上交时间:最晚时间5月6日上交,逾期做自动放弃。

(二)我是劳动小能手

1、在“五一”放假期间与爸爸妈妈一起对自己的家进行一次彻底的大扫除。

2、能帮爸爸妈妈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家务事,洗菜、淘米、洗碗、扫地、拖地等。

3、知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含义,并能做到我的饭碗里没有一粒剩饭菜。

(三)学唱劳动歌曲

1、各班音乐老师负责在本周学习有关“劳动光荣”的歌曲。

2、周五班队活动课,以班级为单位,举行“我爱唱歌更爱劳动”的个人演唱比赛。

四、活动要求

1、各校要组织好绘画比赛活动,将好的作品进行展览。

篇4

文章摘要:本文是笔者针对农村中学整体性德育构建体系的经验总结。在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问卷调查、走访、座谈等形式下,对农村家校德育体系构建、家庭德育教育的现状作了细致的分析后,做出的中期性报告。

关键词:德育德育体系德育网络德育顽症特殊群体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过程评价

一、分析德育现状,拓展德育课题

学校在规划重点课题“学校整体性德育体系构建研究课题”中,对“中学的德育现状究竟如何”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和深入的分析。调查分《教师问卷》、《学生问卷》和《家长问卷》,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选取双路中学原一年级173人,原二年级149人,原三年级165人;选取与学生样本相关的任课教师、班主任及学校德育干部、校领导25人。调查结果均通过统计对比分析。这项调查结果比较准确地反映了以前双路中学德育工作的实际情况,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学德育工作,提供了现时的着眼点和着手点。为此,我们对这项调查结果与分析特别予以总结。

调查结果1、德育要求缺乏一贯性

德育目标内容缺乏一贯性。德育工作必须要有明确的德育目标和要求,也就是说,通过教育要促使受教育者成长为具有何种道德品质的人。变动不居的德育要求,使得德育工作总是浮在表面,难以深入下去。如果倡导的德育目标总是变来变去,就很容易滋生浮躁的情绪和急功近利的工作作风。这种尚处于“他律”阶段的道德行为,一旦脱离了外在的控制,很容易倒退到最初的状态。

调查结果2、重智育轻德育的倾斜价值取向

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成了一种普遍的倾向。从过去的“只要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到今天的“出国热”、“电脑热”,人们的意识中或多或少都有些看重知识,看重分数的倾向。家长只关心子女的考分而漠视思想道德品质,高校录取新生也只看考分而淡化品德表现。社会需要、就业压力、高收入的回报,以及家长的投入与期望等原因,都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升学竞争的压力,这就使学校德育工作受到巨大的牵制。在很多学校,德育处于智育的从属地位,评“三好”常常是“一好”代“三好”,德育工作的整体性、完整性及渗透性都不能在学校工作中有所表现。因此,德育工作总是流于形式,而很少落实到学生道德行为的改变上来。

调查结果3、家庭、社会与学校德育步调不一

学校德育是德育教育最重要的方式。但是,学校内部的德育环境建设由于受物质条件的制约普遍比较落后。而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影视、娱乐场所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学生社会生活的领域迅速扩展,大量家长长期外出打工,单亲家庭的出现,无不使学生的成长脱离了家长的正确引导,这给学校的德育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学校德育侧重于正面教育,灌输的是真、善、美的东西,而学生在家庭、社会却耳闻目睹了许多光怪陆离、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这样,学生一旦走出校园,感受到多彩多姿的社会时,便会感到学校、老师灌输的思想信念、道德情操显得多么单薄、多么脆弱,以至于出现了“学校辛辛苦苦教育五天,抵不上学生回家两天”的状况。

调查结果4、教师思想不统一,共识没达成,德育体系没构成。

教师比较重视对学生进行道德知识的灌输和教育,忽视学生在德育中的作用,忽视作为独立个体,有着巨大发展潜力和个别差异的、有智慧的、有情感的人的存在,忽视了学生个人存在学生知、情、意、行不能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起不到共同发展的作用。各个环节、部门在对德育的认识上没有统一思想、达成共识,构成德育体系,形成德育氛围。

实验研究表明:改进我校的德育工作,重新树立学校在社会上的良好形象,已成为摆在面前的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学校经过认真分析,确定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坚持德育工作前瞻性原则,“以人为本”,树立德育的核心地位,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确立“抓基础、严管理、重建设、讲实效、创特色”的工作思路,以整治学风,培养良好学习习惯为德育工作重点,逐步完善教师德育队伍建设,不断扩展德育的深度和广度,完善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三结合”网络,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学校德育体系,实施德育的现代化、科学化,不断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二、建设教师队伍,形成育人环境

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引导者,在不断的探索实践中,我校逐步形成了以“学习研讨——实践体悟—反思重建”为主要抓手的新型教师队伍建设基本思路和策略。

1.抓学习研讨。“整体构建学校德育管理体系研究”推广实验,要求从校长到教师的整个教育观念进行全面更新,形成一整套以学生的终身学习和主动发展为基础、以生命观为核心的涵盖着目标、价值、对象、活动及管理的现代教育观念系统,并通过积极的研究性实践,将理念转化为校长、教师的不断创新的教育教学和办学行为。因此,学校提出了“以人为本、面向全体、立足终身、管有特点、教有特色、学有特长”的办学理念。

2004年刚进入实验,学校便把主要精力投入到组织教师系统学习构建学校德育管理体系的理论上。学校把我校的《学校整体性德育体系的构建研究》的开题报告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全部内容复印,装订成简易小册,发给实验教师人手一份。在经过了一个阶段的初步学习后,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师学习和感悟的实效、进一步营造学习氛围、丰富学习形式,学校通过交流、辩论和研讨,起到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提高的学习目的。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学校还组织了多次专题学习研讨活动。

2.抓实践体悟。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教学能力的提高,理论学习是基础和前提,但光凭看专著、学理论,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通过自身的实践和体悟,才能逐步达到观念的内化和迁移,并将内化了的教育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育教学行为。因此我校实验课题开题以来的推广实验中,十分注重抓教师的实践体悟,一方面充分关注日常的课堂教学,通过班级的班团活动来具体指导和掌握教师日常德育管理实践的状况;另一方面,学校经常开展各种形式的专题研讨活动来强化教师的实践体悟,每学期以学科组为单位开展一项专题研讨,人人上德育研究课、个个班级召开主题班会,丰富的经常性的有指导的实践活动,为教师的成长提供了坚实和宽阔的舞台。

3.抓反思重建。“学校整体性德育体系的构建研究”非常注重教师反思和重建能力的培养。主动的反思习惯、良好的反思和重建能力,是教师自我持续提高与主动发展,成为“智慧型”新型教师的一种重要途径。我校将培养教师的反思和重建能力与学校的德育管理工作紧密结合,作了积极的探索:一是进一步完善了学校不仅是育人的主阵地。而且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学校注重研究新时期校园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以及教育发展的规律,研究学生的特点和成长规律;二是根据教师上交的“德育教育反思笔记”,校实验指导小组及时发现和捕捉教师实践研究中的“亮点”,并帮助其总结,形成案例或课题,开展个人特色项目的研究;三是充分发挥教研组在培养和提高教师反思重建能力方面的独特作用,在组内积极倡导经常性的集体反思和重建,并根据实验过程出现的问题确定新的课题研究,为德育课题研究提出了更多新的内容,学校各实验教师向学校课题组申报了14个子课题,研究的范围涉及到学校德育管理的各个方面。形成了良好的育人环境,因此学校课题指导王贤银校长提出了“让校园充满教育,让教育充满思想,让思想充满智慧,让智慧促进发展”的教育思想。

三、形成德育体系、完善德育网络。

在德育管理过程中,学校始终以全员育人为最高的目标。学校不断完善“健全网络——树立形象——升华精神——培育人才”的育人过程。德为人之魂。德育为立校之本。德育教育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德育工作中;学校健全了“一套班子十条线”的德育工作网络:“一套班子”,即学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即校园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全体成员),校长为组长,对全校德育工作负总责;“十条线”是:①校长——政教----班主任一一学生一条线;②校长——政教——文明岗——学生一条线;③校长——政教——班委会——学生一条线;④校长——团委——团员同学——学生一条线;⑤校长——教导处——科任教师——学生一条线;⑥校长——住管员——学生一条线;⑦校长——值周教师——值日教师、楼层值周教师——学生一条线;⑧校长——总务处——后勤工作人员——学生一条线;⑨校长——家长委员会——社会人事——学生一条线;⑩校长——法制副校长——社区——学生一条线。这个德育网络对全校师生施以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式的管理和自我管理,教育和自我教育;收到了全方位育人、自觉育人的良好效果。到目前为止,学校已初步形成了全员自觉育人的良好氛围和风气。

四、充实课题内容,探索德育举措

1、抓班风、学风的整顿与提高

(1)结合我校实情,制定我校“校风学风整顿提高活动月”实施方案

通过一段时间的实施,已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校风已得到根本性的扭转,但我们共同认为还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特别是学风,没有真正落到实处。为此,我校又开展了学风达标活动,让我校的班风学风建设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2)结合校风学风整顿情况,制定了《双路中学学风达标活动方案》

针对校风学风整顿的状况,制定了《双路中学学风达标活动方案》。我校学风达标活动正在实施当中,我们相信,通过我们师生的共同努力,经过上述方案的实施,我校的班风、学风定能上一个新台阶。

(3)利用习会,学习我校自编的德育教材。《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德育小故事》《感悟人生》《社会经纬》《礼仪教育》等。

(4)加强班会课的研究,突出班会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五、找出德育顽症,关注特殊群体。

1)研究父母外出打工及单亲家庭学生、突出生的状况。

由于地方经济的发展不好,农民的生活水平较低,为了生活,许多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家里只留下老年人和孩子,这些孩子我们称之为留守儿童。由于家庭教育的缺乏,这些孩子已成为学校管理的一大顽症,在校突出生往往就是留守儿童中的一个群体。为此,我校把父母外出打工及单亲家庭学生的教育和突出生的教育作为一个专题进行了研究。

我校在校学生共463人,父母外出打工及单亲家庭学生人数为170人,占在校生的36.7%,个别班达到30人,占53.6%。

通过我校的课题组成员共同分析,一致认为父母外出打工及单亲家庭学生的教育存在以下不足:

①家庭教育的现状令人堪忧。在教育过程中受社会原因、教育原因、家庭影响等多方面原因,家长在培养孩子过程中表现出了溺爱型、专制型、放任型、期望过高型等。

②由于种种原因,造成孩子存在人格缺陷。如因贫穷带来的自卑而又敏感脆弱的性格;因教育失衡而导致的品质退化;因教育手段落后,信息闭塞而导致的心理失衡;封闭的环境导致的视野狭窄,思想保守宿命。

2)配合班风、学风的整顿与提高,针对突出生、父母外出打工及单亲家庭学生制定了一系列的转化、管理、教育方案。

1、通过师生共同评定,确定突出生。通过调查,确定父母外出打工及单亲家庭学生。

2、针对突出生的个性,做个别研究,对症下药。分析中学生的问题,也要像医生治病,诊断准确,然后才能对症下药。现在的社会是开放的社会,家庭、学校、社会中的各种因素都会影响他们的身体心灵和思想。其实,中学生的许多问题,往往可在家长身上或其他方面找到原因。俗语说的“有其子必有其父”。若一味追究学生的责任,往往会陷入与事无补的窘境。问题的原因找准了,解决起来就能做到有针对性。这里必须强调的是,家庭教育有规律,但没有人人适用、一用就灵的绝招。因为,每一个学生,每一位家长的情况(身体、心理、个性、思维等)都是有差异的。即使是一种好方法,不同的家长用于不同的学生身上,至少也要做一点因人而异的变动才能奏效。

3)联系家长,家校联合,共同加强对学生的管理。

1)家长联系,共同研究学生的个性及成长过程,分析其心理特征及行为特点,以便对症下药。

2)对特殊学生,发放家校联系单,每周五在校由班主任签名,反应该生本周在校情况,回家后由家长签名,说假期在家的学习及表现情况。

3)引导学生每周做好自查自纠,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具体的目标及措施,对上周的情况加以小结。一式两份,一份班主任签名,带回家与家长见面,家长签名,以便家长了解学生在校的情况,家校联合,共同教育。一份上交政教处存档。

4)教给家长科学的育人方法,尊重理解与严格相统一,对于家长来说,不要求每个人都成为教育专家,但需要家长们能了解孩子成长发育中的规律,不然往往会做出一些违背教育规律的事情,产生不良效果。要引导孩子接触优秀的文艺作品,使孩子得到美好与享受,针对年龄观、审美观。和孩子共同制订新学期新打算,探讨如何交友问题及良好的学习方法等。

六、改革德育教育方式,初探德育过程评价。

1、摒弃枯燥乏味的说理教育,我校组织了一系列的较为实用的德育教材,《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德育小故事》《感悟人生》《社会经纬》《礼仪教育》等。利用习会时间,专心学习这些德育教材,然后组织学生写心得体会,通过这些活动,受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得到了师生的一致好评。

2、改变传统的德育评价为期末一次性评价为月评,实行过程性评价。以便学生对自己的日常行为做好自查,及时调整不当之处。并制定《双路中学学生思想品德行为素养评价表》。

3、改变传统的表扬模式,将榜样与进步并重。每月一次的月评后,由班主任及全班同学推选一位表现好的同学作为榜样表彰,同时推选一位表现进步大的同学一样作为文明标兵进行表彰。充分发挥表扬这种教育方式的积极作用。

4、通过安全、礼仪等教育和活动,加大教育力度,培养学生的安全、文明意识,多方位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为全体学生发放《安全自救自护常识》;结合校本课程的开发,编写了《安全教育》和《礼仪教育》校本教材并组织实施,在《远安民间文艺》校本课程的开发中,征集采莲船唱词时将安全文明作为重点内容在“远安教育信息网”和师生中广泛征集。

七、延伸德育课题,促进教育发展。

篇5

关键词:德育德育体系德育网络德育顽症特殊群体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过程评价

一、分析德育现状,拓展德育课题

学校在规划重点课题“学校整体性德育体系构建研究课题”中,对“中学的德育现状究竟如何”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和深入的分析。调查分《教师问卷》、《学生问卷》和《家长问卷》,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选取双路中学原一年级173人,原二年级149人,原三年级165人;选取与学生样本相关的任课教师、班主任及学校德育干部、校领导25人。调查结果均通过统计对比分析。这项调查结果比较准确地反映了以前双路中学德育工作的实际情况,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学德育工作,提供了现时的着眼点和着手点。为此,我们对这项调查结果与分析特别予以总结。

调查结果1、德育要求缺乏一贯性

德育目标内容缺乏一贯性。德育工作必须要有明确的德育目标和要求,也就是说,通过教育要促使受教育者成长为具有何种道德品质的人。变动不居的德育要求,使得德育工作总是浮在表面,难以深入下去。如果倡导的德育目标总是变来变去,就很容易滋生浮躁的情绪和急功近利的工作作风。这种尚处于“他律”阶段的道德行为,一旦脱离了外在的控制,很容易倒退到最初的状态。

调查结果2、重智育轻德育的倾斜价值取向

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成了一种普遍的倾向。从过去的“只要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到今天的“出国热”、“电脑热”,人们的意识中或多或少都有些看重知识,看重分数的倾向。家长只关心子女的考分而漠视思想道德品质,高校录取新生也只看考分而淡化品德表现。社会需要、就业压力、高收入的回报,以及家长的投入与期望等原因,都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升学竞争的压力,这就使学校德育工作受到巨大的牵制。在很多学校,德育处于智育的从属地位,评“三好”常常是“一好”代“三好”,德育工作的整体性、完整性及渗透性都不能在学校工作中有所表现。因此,德育工作总是流于形式,而很少落实到学生道德行为的改变上来。

调查结果3、家庭、社会与学校德育步调不一

学校德育是德育教育最重要的方式。但是,学校内部的德育环境建设由于受物质条件的制约普遍比较落后。而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影视、娱乐场所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学生社会生活的领域迅速扩展,大量家长长期外出打工,单亲家庭的出现,无不使学生的成长脱离了家长的正确引导,这给学校的德育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学校德育侧重于正面教育,灌输的是真、善、美的东西,而学生在家庭、社会却耳闻目睹了许多光怪陆离、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这样,学生一旦走出校园,感受到多彩多姿的社会时,便会感到学校、老师灌输的思想信念、道德情操显得多么单薄、多么脆弱,以至于出现了“学校辛辛苦苦教育五天,抵不上学生回家两天”的状况。

调查结果4、教师思想不统一,共识没达成,德育体系没构成。

教师比较重视对学生进行道德知识的灌输和教育,忽视学生在德育中的作用,忽视作为独立个体,有着巨大发展潜力和个别差异的、有智慧的、有情感的人的存在,忽视了学生个人存在学生知、情、意、行不能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起不到共同发展的作用。各个环节、部门在对德育的认识上没有统一思想、达成共识,构成德育体系,形成德育氛围。

实验研究表明:改进我校的德育工作,重新树立学校在社会上的良好形象,已成为摆在面前的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学校经过认真分析,确定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坚持德育工作前瞻性原则,“以人为本”,树立德育的核心地位,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确立“抓基础、严管理、重建设、讲实效、创特色”的工作思路,以整治学风,培养良好学习习惯为德育工作重点,逐步完善教师德育队伍建设,不断扩展德育的深度和广度,完善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三结合”网络,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学校德育体系,实施德育的现代化、科学化,不断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二、建设教师队伍,形成育人环境

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引导者,在不断的探索实践中,我校逐步形成了以“学习研讨——实践体悟—反思重建”为主要抓手的新型教师队伍建设基本思路和策略。

1.抓学习研讨。“整体构建学校德育管理体系研究”推广实验,要求从校长到教师的整个教育观念进行全面更新,形成一整套以学生的终身学习和主动发展为基础、以生命观为核心的涵盖着目标、价值、对象、活动及管理的现代教育观念系统,并通过积极的研究性实践,将理念转化为校长、教师的不断创新的教育教学和办学行为。因此,学校提出了“以人为本、面向全体、立足终身、管有特点、教有特色、学有特长”的办学理念。

2004年刚进入实验,学校便把主要精力投入到组织教师系统学习构建学校德育管理体系的理论上。学校把我校的《学校整体性德育体系的构建研究》的开题报告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全部内容复印,装订成简易小册,发给实验教师人手一份。在经过了一个阶段的初步学习后,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师学习和感悟的实效、进一步营造学习氛围、丰富学习形式,学校通过交流、辩论和研讨,起到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提高的学习目的。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学校还组织了多次专题学习研讨活动。

2.抓实践体悟。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教学能力的提高,理论学习是基础和前提,但光凭看专著、学理论,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通过自身的实践和体悟,才能逐步达到观念的内化和迁移,并将内化了的教育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育教学行为。因此我校实验课题开题以来的推广实验中,十分注重抓教师的实践体悟,一方面充分关注日常的课堂教学,通过班级的班团活动来具体指导和掌握教师日常德育管理实践的状况;另一方面,学校经常开展各种形式的专题研讨活动来强化教师的实践体悟,每学期以学科组为单位开展一项专题研讨,人人上德育研究课、个个班级召开主题班会,丰富的经常性的有指导的实践活动,为教师的成长提供了坚实和宽阔的舞台。

3.抓反思重建。“学校整体性德育体系的构建研究”非常注重教师反思和重建能力的培养。主动的反思习惯、良好的反思和重建能力,是教师自我持续提高与主动发展,成为“智慧型”新型教师的一种重要途径。我校将培养教师的反思和重建能力与学校的德育管理工作紧密结合,作了积极的探索:一是进一步完善了学校不仅是育人的主阵地。而且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学校注重研究新时期校园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以及教育发展的规律,研究学生的特点和成长规律;二是根据教师上交的“德育教育反思笔记”,校实验指导小组及时发现和捕捉教师实践研究中的“亮点”,并帮助其总结,形成案例或课题,开展个人特色项目的研究;三是充分发挥教研组在培养和提高教师反思重建能力方面的独特作用,在组内积极倡导经常性的集体反思和重建,并根据实验过程出现的问题确定新的课题研究,为德育课题研究提出了更多新的内容,学校各实验教师向学校课题组申报了14个子课题,研究的范围涉及到学校德育管理的各个方面。形成了良好的育人环境,因此学校课题指导王贤银校长提出了“让校园充满教育,让教育充满思想,让思想充满智慧,让智慧促进发展”的教育思想。

三、形成德育体系、完善德育网络。

在德育管理过程中,学校始终以全员育人为最高的目标。学校不断完善“健全网络——树立形象——升华精神——培育人才”的育人过程。德为人之魂。德育为立校之本。德育教育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德育工作中;学校健全了“一套班子十条线”的德育工作网络:“一套班子”,即学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即校园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全体成员),校长为组长,对全校德育工作负总责;“十条线”是:①校长——政教----班主任一一学生一条线;②校长——政教——文明岗——学生一条线;③校长——政教——班委会——学生一条线;④校长——团委——团员同学——学生一条线;⑤校长——教导处——科任教师——学生一条线;⑥校长——住管员——学生一条线;⑦校长——值周教师——值日教师、楼层值周教师——学生一条线;⑧校长——总务处——后勤工作人员——学生一条线;⑨校长——家长委员会——社会人事——学生一条线;⑩校长——法制副校长——社区——学生一条线。这个德育网络对全校师生施以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式的管理和自我管理,教育和自我教育;收到了全方位育人、自觉育人的良好效果。到目前为止,学校已初步形成了全员自觉育人的良好氛围和风气。

四、充实课题内容,探索德育举措

1、抓班风、学风的整顿与提高

(1)结合我校实情,制定我校“校风学风整顿提高活动月”实施方案

通过一段时间的实施,已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校风已得到根本性的扭转,但我们共同认为还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特别是学风,没有真正落到实处。为此,我校又开展了学风达标活动,让我校的班风学风建设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2)结合校风学风整顿情况,制定了《双路中学学风达标活动方案》

针对校风学风整顿的状况,制定了《双路中学学风达标活动方案》。我校学风达标活动正在实施当中,我们相信,通过我们师生的共同努力,经过上述方案的实施,我校的班风、学风定能上一个新台阶。

(3)利用习会,学习我校自编的德育教材。《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德育小故事》《感悟人生》《社会经纬》《礼仪教育》等。

(4)加强班会课的研究,突出班会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五、找出德育顽症,关注特殊群体。

1)研究父母外出打工及单亲家庭学生、突出生的状况。

由于地方经济的发展不好,农民的生活水平较低,为了生活,许多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家里只留下老年人和孩子,这些孩子我们称之为留守儿童。由于家庭教育的缺乏,这些孩子已成为学校管理的一大顽症,在校突出生往往就是留守儿童中的一个群体。为此,我校把父母外出打工及单亲家庭学生的教育和突出生的教育作为一个专题进行了研究。

我校在校学生共463人,父母外出打工及单亲家庭学生人数为170人,占在校生的36.7%,个别班达到30人,占53.6%。

通过我校的课题组成员共同分析,一致认为父母外出打工及单亲家庭学生的教育存在以下不足:

①家庭教育的现状令人堪忧。在教育过程中受社会原因、教育原因、家庭影响等多方面原因,家长在培养孩子过程中表现出了溺爱型、专制型、放任型、期望过高型等。

②由于种种原因,造成孩子存在人格缺陷。如因贫穷带来的自卑而又敏感脆弱的性格;因教育失衡而导致的品质退化;因教育手段落后,信息闭塞而导致的心理失衡;封闭的环境导致的视野狭窄,思想保守宿命。

2)配合班风、学风的整顿与提高,针对突出生、父母外出打工及单亲家庭学生制定了一系列的转化、管理、教育方案。

1、通过师生共同评定,确定突出生。通过调查,确定父母外出打工及单亲家庭学生。

2、针对突出生的个性,做个别研究,对症下药。分析中学生的问题,也要像医生治病,诊断准确,然后才能对症下药。现在的社会是开放的社会,家庭、学校、社会中的各种因素都会影响他们的身体心灵和思想。其实,中学生的许多问题,往往可在家长身上或其他方面找到原因。俗语说的“有其子必有其父”。若一味追究学生的责任,往往会陷入与事无补的窘境。问题的原因找准了,解决起来就能做到有针对性。这里必须强调的是,家庭教育有规律,但没有人人适用、一用就灵的绝招。因为,每一个学生,每一位家长的情况(身体、心理、个性、思维等)都是有差异的。即使是一种好方法,不同的家长用于不同的学生身上,至少也要做一点因人而异的变动才能奏效。

3)联系家长,家校联合,共同加强对学生的管理。

1)家长联系,共同研究学生的个性及成长过程,分析其心理特征及行为特点,以便对症下药。

2)对特殊学生,发放家校联系单,每周五在校由班主任签名,反应该生本周在校情况,回家后由家长签名,说假期在家的学习及表现情况。

3)引导学生每周做好自查自纠,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具体的目标及措施,对上周的情况加以小结。一式两份,一份班主任签名,带回家与家长见面,家长签名,以便家长了解学生在校的情况,家校联合,共同教育。一份上交政教处存档。

4)教给家长科学的育人方法,尊重理解与严格相统一,对于家长来说,不要求每个人都成为教育专家,但需要家长们能了解孩子成长发育中的规律,不然往往会做出一些违背教育规律的事情,产生不良效果。要引导孩子接触优秀的文艺作品,使孩子得到美好与享受,针对年龄观、审美观。和孩子共同制订新学期新打算,探讨如何交友问题及良好的学习方法等。

六、改革德育教育方式,初探德育过程评价。

1、摒弃枯燥乏味的说理教育,我校组织了一系列的较为实用的德育教材,《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德育小故事》《感悟人生》《社会经纬》《礼仪教育》等。利用习会时间,专心学习这些德育教材,然后组织学生写心得体会,通过这些活动,受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得到了师生的一致好评。

2、改变传统的德育评价为期末一次性评价为月评,实行过程性评价。以便学生对自己的日常行为做好自查,及时调整不当之处。并制定《双路中学学生思想品德行为素养评价表》。

3、改变传统的表扬模式,将榜样与进步并重。每月一次的月评后,由班主任及全班同学推选一位表现好的同学作为榜样表彰,同时推选一位表现进步大的同学一样作为文明标兵进行表彰。充分发挥表扬这种教育方式的积极作用。

4、通过安全、礼仪等教育和活动,加大教育力度,培养学生的安全、文明意识,多方位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为全体学生发放《安全自救自护常识》;结合校本课程的开发,编写了《安全教育》和《礼仪教育》校本教材并组织实施,在《远安民间文艺》校本课程的开发中,征集采莲船唱词时将安全文明作为重点内容在“远安教育信息网”和师生中广泛征集。

七、延伸德育课题,促进教育发展。

篇6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以全会精神为指导,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农村未成年人实际,以素质教育为重点,注重道德教育、养成教育、体验教育和实践教育,注重机制建设、队伍建设和改革创新,努力为农村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创造条件、营造环境,促进农村孩子全面发展。

二、“乡村少年宫”建设标准和功能定位

建设“乡村少年宫”是促进我县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扎实推进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载体,是实施青少年社会教育的重要机构,是举行青少年文体科技活动的重要阵地。因此,必须将之打造成孩子喜欢的活动场所、家长放心的教育阵地、村民满意的文化中心。按照国家、省、市要求,“乡村少年宫”在硬件建设上,配备满足德育教学、课外艺体活动和特色项目训练所需的场地、器材和功能用房;建立田径场、篮球场、足球场、排球场、乒乓球场和音乐室(琴房)、舞蹈室、绘画室、书法室、节目表演室;具有满足三项以上特色项目开展的场地、器材。

“乡村少年宫”必须具备下列功能:思想道德教育的阵地。要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提高农村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体魄健康素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文体活动开展的基地。要过“乡村少年宫”活动的开展,向农村未成年人普及科学技术、劳动技术、文学艺术、体育等方面的知识,开阔他们的眼界,发展他们的兴趣爱好,培养他们勤动手、善思考、敢创新的良好习惯,使他们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城乡交流的平台。“乡村少年宫”不仅是农村未成年人教育的阵地,同时也是城区学校的农村教育基地。“乡村少年宫”可以作为城区学生与农村学生互动交流的平台,也可以作为城区学生开展实践教育和体验教育的第二课堂。社会能力培养的实习地。“乡村少年宫”对未成年人的教育主要是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性、趣味性、教育性、灵活性很强的活动来实现的,在配合学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未成年人全面发展、适应社会的能力。农村文化建设的中心。“乡村少年宫”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载体,是乡村文化传播中心和知识信息中心,要过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联谊活动、亲子活动,营造新农村文化氛围,吸引广大农民参与,以点带面,促进乡风文明。

三、“乡村少年宫”建设基本原则

公益性原则。“乡村少年宫”建设资金投入坚持以政府财政保障为主,以社会资金支持为辅,免费开展文体活动,充分发挥社会资源在公益性事业中的重要作用,使“乡村少年宫”真正成为农村孩子公益性活动的主阵地。

基础性原则。“乡村少年宫”坚持面向全县农村未成年人,保证农村孩子能自觉自愿参与到活动中来,其基本任务是过生动活泼、健康有益的教育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科学、艺术、体育等基础知识的教育、基本技能技巧的培养,发展他们的兴趣爱好,培养能力,为农村孩子将来的发展打下基础。

依托学校原则。“乡村少年宫”建设主体是学校。依托乡村中小学校(包括基础条件较好的社区教育中心)进行建设,不仅可以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学楼、场地、师资力量等教育资源,避免重复建设,而且投入设施设备的后续管理维护也比较有保障,解决了长效运作的难题。

共建共享原则。“乡村少年宫”建设既要统筹规划,充分整合、利用现有学校教育资源,又要积极争取宣传、教育、文化、体育等各有关部门的支持配合,充分利用团委、妇联、科协、文联等群团组织的资源,实现各方共建,资源共享,互利共赢。发挥现代传媒在开发、传播和利用信息资源中的优势,实现信息共享,科学决策,全面提高“乡村少年宫”建设的管理和推进效率。

特色发展原则。“乡村少年宫”建设,既要统筹规划,又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突出各校特色,真正实现“一校一品牌,校校有特色”。各具特色的“乡村少年宫”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学习,从而最终形成县域特色。

社会效益最大化原则。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建设要求,最大限度地发挥“乡村少年宫”的社会效益,努力促进乡村文化事业的发展,推进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四、“乡村少年宫”建设机制保障

建立组织。县成立县“乡村少年宫”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管理、运作和考评工作。各镇成立相应的“乡村少年宫”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制定本镇的发展计划和扶持政策,指定专人负责管理,定期组织师资培训和交流学习,并积极给予资金支持。各镇中小学成立专门的领导班子,校长担任“乡村少年宫”主任,副校长或教导主任担任副主任,专业老师担任辅导员。“乡村少年宫”依托中小学(或社区教育中心),一套班子,两套管理,实行主任(校长)负责制。学校制定“乡村少年宫”建设具体规划、远景,并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活动方案。

试点推进。“乡村少年宫”采取先行试点再全面实施的原则。今年,各镇均要选择一所条件相对较好的中小学(或社区教育中心),作为首批“乡村少年宫”建设试点单位,挂牌成立开展工作。并重点建设1—2个有特色的“乡村少年宫”,作为对外开放的窗口,在此基础上,全面总结,推广经验,广泛开展“乡村少年宫”主题实践活动。

优化队伍。要加强“乡村少年宫”辅导员队伍建设。各学校要坚持“挖掘学校潜力,树立学校特色”的原则,培养一批具有良好师德和较高社会教育专业素质的人才担任“乡村少年宫”的专职辅导员。县“乡村少年宫”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定期组织不同乡镇的优秀专业辅导员进行跨镇支教,镇域内“乡村少年宫”建设领导小组可以组织教师进行域内走教,实现县、镇范围内辅导员资源的共享。同时,要加强与社会艺术团体的合作,可聘请知名专家、学者或吸引专业特长突出的教师到学校担任校外辅导员。积极与文联、团委、妇联等群众组织合作,争取他们在人力上的支持和配合,拓展师资渠道。向籍大学生发出支持建设“乡村少年宫”的倡议,积极吸纳有特长的大学生及大学生村官志愿者参与“乡村少年宫”建设活动。

篇7

关键词:非遗文化;历史教育;课程基地;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05A-0059-05

睢宁县古邳中学于2014年申报成为江苏省“下邳文化综合学习”课程基地,2015年又成功申报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下邳文化的课程资源开发研究”,让我们有机会全面、深入地研究“下邳文化”,发掘非遗历史文化素材的教育新作用,探索一条适合乡村中学教学改革的新路。

一、非遗文化进校园动因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世纪70年代的教育报告《学会生存》中指出“教育动机和就业问题决定着学生的流进和输出,制约着他们的成败,因而也就控制着人们进入或离开教育领域”,“然而,好奇心,即要求理解、认识和发现的欲望,仍然是人类本性中最大的驱策力之一”。[1]看得出,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动机,应当成为我们教育工作者重点关注、持续挖掘的素材,我们在这方面探索得越深,学生学习兴趣越浓,学习效果会越好。

(一)非遗文化传承的紧迫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非遗文化源于农业文明,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生产生活智慧的结晶,蕴藏着许多有价值的理念和智慧,默默地启示着现代人,让我们真正静下心来体悟,汲取营养。

起源于本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很多,我们选取有代表性的项目,如省级非遗“怀中抱子扇”、“云牌舞”等,然后逐步推广开来,让更多的非遗文化在我们的校园重放光彩。但让我们揪心的是,现在,很多非遗文化渐渐消失或正在走向失传的边缘。如据史料记载,1934年,本地蒲包、蒲扇销售额68.85万元,但今天本地会编此扇的人不足10人,且均为古稀之人。

怎样科学合理地传承非遗文化?有人认为应原汁原味地“驮”,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有人认为要与时俱进,原先农村里那么土的东西如何登上艺术的高雅大堂?有人认为要迎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融进现代高科技的元素,才会有长久的传承生命力。我们经过实践发现,无论非遗文化以前“长成什么样”,我们都不要嫌弃她,而要保护她、爱护她,核心要素应当是学习这些非遗文化里的智慧元素,为今天人们的生活提供有益的启迪。通过整合、研究,我们初步形成以“非遗文化进校园”为抓手,校本课程为依托,走进乡村跳出文化为特色,让乡村中学的学生们体验到不一样的多元成功教育。

(二)适应乡村课改的需要

乡村教改,如何解决乡村教育的洼地困惑?一切从实际出发。无论乡村学校硬件设施如何与城市学校一样,如果乡村学生没有真切的乡村情怀,他将难以适应现代教育生活,难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更难服务好乡村建设。

我们的课题、课程基地正是基于这样一种乡村教育情怀,大胆地引进地方优秀的历史文化,让学生在地方文化的浸润中成长发展。非遗文化是其中的优秀代表,它们凝集了古代先民的生产生活智慧,是我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智慧,应当成为我们今天发展的灵感源泉。

(三)人的多元智能特点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经过研究发现,人的智能是多元的,人的成功路径不可能只有一条,而真正能够发现并找到这条成功路的人却并不多见。其实这与他们所受教育有关。依据这一理论,我们在课程改革上更倾向于关注不同学生的多元教育需求、多元成功需求。

(四)中英绿色低碳小城镇试点项目

2016年,贵州省仁怀市茅台镇、贵州省遵义市桐梓县九坝镇和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古邳镇被中英绿色低碳小城镇试点项目列为三个试点小城镇,这为我们研究下邳文化提供了新的动力和契机。有关部门将会从地方经济、环境、文化等多角度来评估、设计、引导地方建设,使其走出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二、实践路径

(一)校本课程开发

1.制定校本课程纲要

校本课程,作为国家课程的延伸,有其自身的规律和教育发展要求,课程纲要从全局引领、规划我们的课程建设。在纲要里,我们明确了下邳文化非遗课程的目标、实施路径、评价方式、学习效果等,为校本课程建设提供了方向。

2.分类开发校本课程

每门课程依据各自的文化特点和我们的教育发展,由师生与民间艺人共同开发完成。校本课程具有良好的适应性,与我们的教育同步行进,同向同步调。

依据文化、教育特点,我们已开设了20多门下邳文化校本课程,如“下邳史话”“怀中抱子扇的编制”“云牌舞”“御甜油的制作”“黄河故道考”“古邳地名考”“下邳地理”“剪纸”“古邳风俗”“下邳文化游戏”等。

3.建立课程评价机制

清晰的学习目标和评价目标是有效评价的关键,校本课程的评价主要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部分,遵循学科核心素养的评价要求,这是一个密切联系、相互交融的有机整体。不同的评价任务需要选择不同的评价方式,根据评价功能的不同,评价任务包括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三种类型。

(二)传统文化工作室

1.分类建设

依据文化特点、课程特色及学生兴趣,我们分出不同的课程类别,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对于一些特殊的文化,集中部分力量,建设相应文化工作室,形成相对集中的研学空间。

工作室课程不同于教室课程,相对单一、集中,有“专题”特点,有的以工作室为中心,形成一个文化辐射链,内引外连扩展开来。

2.常规活动

工作室实行“组长负责制”,组长召集学员,在规定时间内参与活动,学习相关的知识。室内布置,依文化特点,分步推进。刚开始,学校完成基础设施建设,保证基本的用品、水电网络等到位。随着工作室的活动展开,大量学生作品出现,学生创意呈现,工作室随之成为学员作品的展览区、演出厅、实验室。

在这里,有师傅带徒弟,有学员相互切磋,还有录像、微课、网络,给不同层级的学员提供不同的学习素材。

3.工作室特点

(1)课程的专业性。工作室的教学并不像课堂教学那样严格,基本的教学环节类似,这符合学校教学的实际,能与常规教学有效衔接。教学中师傅会对每一环节进行讲解,教师在一旁进行辅导,必要时当“翻译”,把民间艺人的口头语言转化为教学语言,让学生快速领会。

(2)文化的专题性。工作室研究从某一个点切入,做成专题,形成特色,有时一个文化元素牵引出众多的学科联动。如,怀中抱子扇的编制,不仅有“编”的艺术,更有“织”的艺术,有同学在民间采风中获知:“扇子有风拿手中,蚊蝇一见影无踪,下地干活隔汗水,拍拍打打搁煎饼”,有同学查阅资料后获悉,蒲草是一味中药,有蒲黄、蒲白等,有的同学尝试不同的扇形、编扇材料,有的研究怀中抱子扇的礼品盒,有的还想研究怀中抱子扇的机器制作程序等。

(3)活动的多样性。工作室并不只有室内的实验、制作,还承担更多的宣讲任务,让我们的文化传承走出工作室,走出校园,与社区联动,与乡村发展同步。

4.工作室举例

具体来说,工作室的建设情况如下:

(1)怀中抱子扇工作室,成立于2015年5月,至今已经开办三期,累计培训学员60多人。考虑到民间艺人的生活情况,我们把学习时间定在中午12:20―14:20,由民间艺人亲自到学校传授各类蒲扇的编制技艺;16:30―17:30为学生研学时间。为了激发学生努力学习,我们制定奖励措施,实行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相结合。学校给予优秀学员一定的物质奖励,颁发优秀学员证书,优先参加相关活动,优秀学员作品优先外出展示。

(2)云牌舞工作室,成立于2015年9月,至今已经开办两期,累计培训学员32人。

学习时间安排在18:30―20:30,相对集中,有利于巩固学习成果。

(3)剪纸工作室,成立于2014年9月,主要是我校美术老师教学,利用周三下午第7节活动课,与民间艺术家进行交流展示。

(4)御甜油工作室:成立于2015年6月,以古邳镇“老三益”御甜油厂为基地,参观、考察、制作。主要请甜油师傅进行讲解,教师指导化学分析,学生完成实验报告。经过实地考察、操作,部分学生已经掌握了御甜油的制作技巧,并开始试验产品。

(5)传统体育游戏工作室:成立于2014年11月,主要采集地方的游戏项目,加以复原,项目主要如下表所示。

(三)课题引领

非遗文化进校园,给我们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全新的思路,一系列的实践活动,需要科学合理的提升和发展,通过课题研究,我们把相关的实践研究系统化、理论化。

1.申报课题

近些年,我们先后申报了省市级课题3项,参与市级校本课程研发1项。课题研究让大家在教育教学理论指导下,更加科学地传承非遗文化。

2.课题资源化

课题研究是教育研究活动,既是一次师生共同提升的过程,也是一个非遗文化资源整合过程。研究中,我们通过查阅、采访、实践等,让一些零散的、碎片化的非遗资源集中在一起,形成一个文化研究资源群落,便于更多的人来学习、研究。

3.学习小组建设

课题研究依然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法。我们选取的是高一学生,分为多个学习小组,每4个人为一小组,分别有组长、材料员、新闻发言人、记录员等角色,而这些角色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一次活动,是要轮换角色的,以保证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获得锻炼。每一次活动,组长们要研讨,设计好活动方案,保证活动的正常、高效、有序运行。

活动小组的组成,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及学生的多元智能特点和兴趣来划分,每个小组均配有一至多名辅导老师。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关键人物,他们不仅自己学习理论,更要指导学生参与到课题研究中,并把课题理念贯彻到课题研究的每一项活又小P∽橹饕有故事采集组、剧本创作组、剧本表演组、模型制作组、拓片绘制组、导游创编组、甜油实验组、地名考察组、方言采风组等。有些小组,工作起来进度快,有的组因资料欠缺、学生知识有限等原因导致工作时有困难,教师也是头一次遇到这样大规模的“非正规教学”,好在大家热情度高,时常试验出颠覆性的方法。

课题研究,让非遗文化传承得以理论提升,各项活动有序联结、整合、归纳,形成完整的资源链,为以后深入研究提供了良好的依据。

(四)课程基地建设

1.让“一室一本”走得更宽广

非遗文化的传承教育,在我们学校热热闹闹地开展起来。成为省级课程基地后,我校积极行动,抓住改革发展机会,把乡村文化引入到农村中学教学改革中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通过课程基地建设,让我们的“一室(工作室)一本(校本课程)”走得更远,再配上“一景区”,学校课程基地环境资源有“下邳文化广场”“下邳文化长廊”“圯园”等,让学生可以在立体的非遗文化中徜徉,流连忘返。场馆建设,便利了非遗文化进校园,使抽象的形象起来,让大家能够触摸、感知。

2.实践、导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