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实践的总结和体会范文
时间:2024-04-08 18:05: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劳动实践的总结和体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生活实际;实践活动;思想品德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因此,联系生活实际,突出实践活动,达到情理相融、知行统一是思想政治教学的基础与根本。
一、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思想政治教学的基础
教学中要充分研究学生的经验及需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做到说理生活化,观点具体化,问题最优化,过程活动化。
1.说理生活化。说身边事,明事中理。对教材中一些道理,把它分解成一个一个的事实性问题,讲事在前,说理在后,引导学生从生活事实出发,层层归纳,最终得出结论。如学习“父母养育了我们”时,设计成两个小问题:①请说出父母为你做的一件事(突出“养”);②请说出父母教你做的一件事(突出“育”)。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体会到父母的养育之恩。
2.观点具体化。借助具体,感知抽象。对教材中的原理,在教学中不能浮光掠影,浅尝辄止,而是联系实际,让学生运用原理来分析和解决实际原理,理解原理。在学习承受挫折的能力因人而异时,举这样一个例子:一名初一学生因犯错误,受到班主任的严厉批评后,无法忍受,坚决要求转学。然后提问:①这位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怎么样·②请分析原因。学生们各抒己见,提出了种种可能,基本上涵盖了教材中的原因。学生从具体问题出发,谈出了对抽象原理的认识,在具体分析各种原因的过程中突破了难点。
3.问题最优化。教材中的内容往往是一般的、概括的,如果在学习时不加以处理,学生往往觉得难以把握。所以要从小问题入手,然后加以引申和升华。在学习“多读好书,加强学习”时,笔者设计了这样一组讨论题目:①你看过的一本武打小说或言情小说的简要情节和人物特点是什么·②谈谈武打、言情小说对我们成长的影响。这样设计让学生增强了在具体生活中的鉴别力和联系实际的能力。
4.过程活动化。情理交融,知行统一。教学中充分给予学生参与的时间和权利,组织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讨论、交流、辩论、竞赛等活动形式。学法律常识,可布置“模拟法庭”,根据具体案例,由学生扮演法官、原告、被告、律师,当堂开庭审理。针对时事政治,可举办“辩论会”,组成正方、反方进行辩论。
二、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生活体验
社会规范也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才能真正内化。因此,注重课内外结合,鼓励学生在实践的矛盾冲突中积极探究和体验,才能真正促进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1.自主研究。主要有搜集、调查、查阅、访谈等,通过自主研究,丰富扩展自己的经验,激发道德学习的愿望。如学习“承受困难与挫折”时,收集“战胜困难和挫折,在逆境中自强不息”的事例,讨论应如何面对困难与挫折。学习“生命的可贵”时,以“我们身边的动植物伙伴”为主题,做一次本地区的植物、动物物种及其生存状态的调查,观察每个物种及每个生命个体的独特性,体会生命世界的神奇。
2.组织各类活动。方法主要有主题班会、演讲、征文、品德评价等,让学生在活动中明辨是非,提升道德水平。如学习“自尊自强”,列举一些中外人物的事例,或以自己和身边同学的生活故事,就“人生的意义”开展一次主题班会;学习“立志为祖国做贡献”时,以“我的理想和选择”为题,组织演讲比赛;学习“明辨是非”时,开展一本好书的推荐征文比赛;学习“认识自我”时,开展自我评价、小组评价等活动,以活动促发展。
3.进行道德自育。主要方法有慎独、反思、监督、帮助。“慎独”是思想道德水平的至高境界,要求学生从遵守校规校纪开始,从一言一行入手;“反思”是个人道德水平不断发展前进的法宝,要求学生每日“三省吾身”,在总结中提高;“监督”是思想道德形成的保障,一是要求学生检查监督别人,二是学生自觉接受别人监督;“帮助”是思想道德形成的催化剂,要求学相互团结,相互帮助,有难必帮,有险必救,有求必应。
篇2
通过应聘为酒店(深圳民间瓦缸煨汤坊)的服务员,正式成为一名酒店员工,直接参与公司日常工作,在自身工作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建议,最后对全体公司员工进行问卷调查,在调查中发现问题,提出有利管理的建议与意见,促进公司管理水平的提高。
二、实践总结:
实践目的:为了体会在社会中的工作生活,体验打工的苦与乐,为将来融入社会打下基础与作好心理准备;同时响应学校培养与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精神,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用所学的科学方法和理论去指导实践,与时俱进,我满怀信心地踏上了社会实践之路。
实践经历:这学期的暑假,我只身去了深圳,深圳是个人才聚集的地方,特区的经济很发达。因为父母都在深圳的原因,所以就把深圳做为我的实践地点;在深圳福田区的福华路,我找到了家江西系的酒店,应聘成为了酒店的服务员,从7月20日开始了为期1个月的打工生活。
在起先的日子里,我只是以观察熟悉为主,学会一些酒店的工作流程和服务的程序,经过我耐心的观察和经理及同事的细心教导与指引,我熟悉了我所要做的工作,其实说到底就是把顾客服务好,但真正要做好它并不是那么容易,它也象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交道,你要学会很多原则与方法。这当中多亏有同事们的帮助,让我得以应付我的工作。
我的工作任务主要负责大厅的顾客,有五个大桌和两个小桌,碗、筷、台都由我负责处理;另外一个重要任务就是送外卖,外卖都是周围的生活小区、写字楼、商场。
一个月的实习当中,我亲身感受着酒店的每一个管理层面,听说着员工们的苦与乐,结合着自己所学的知识,同时也发现了些问题,便试着向酒店管理层提些浅薄的建议。
后来的工作中,我想到了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来反映酒店管理存在的问题,联系我工作中所发现的,打印了多份问卷,请员工们填写,我回收后总结了些问题与建议,提交给了总经理,希望对他有所帮助。
实习结束后,总经理给予了我1600的工资,这是我的劳动所得。
实践成果:
社会实践的目的主要看你所学到的和所得到的,这是最重要的,而不在于你所从事着怎么样的社会实践。你做个环境的调查报告,也许对你并没有多大的促进作用,所以在社会实践当中有无对自己有所促进,才是此次社会实践的评价标准。
通过本次的社会实践我学会了很多,也体会和感触了很多,我相信这些东西都对我以后成长成才都很有帮助。我总结了以下几些认识:
1、所学知识要用到实际工作中,需实践的经验,要下大功夫。在当服务员的过程中,我总把自己当作是个管理者来看待公司的日常工作,从一个领导者的角度来考虑着一些问题,总想着用所学过的管理方法与经验运用到实际工作当中去,但我发现,储存在我脑中的知识少之甚少,即便是些管理方面的知识,都未能想起一些,更何谈得来运用。那时我才发现我所学到的并没有那样的丰富,掌握的并没有那样的牢靠,就象一个不会打仗的战士,却拿着枪矛站在了战场上。大学四年之后,我是否也会象现在一样,没有准备好就踏入社会?其实这就让我学会了一种紧迫感,让我学好学更多掌握更多的紧迫感,大学四年并不漫长,也并不空闲,需要我们学得其实很多,只是我们还没有真正的发现。
运用所学的知识指导实践也是个难题,如何与实践相结合,运用所掌握的管理方法指导具体的工作更是难题。你不知道从何入手,你不能象套用数学公式那样地去代用你的管理思想;这个错综复杂的实际,需要你综合、大局式地考虑,你要替老板经理着想,也要替员工着想,而矛盾的存在如何更好地去平衡等等都是些头疼的问题,分工协作的多少,如何引导员工们的意见,团结员工们到一条心上来都是十分刺手。单单知道一个方法一个道理并不能顺利地解决问题,这当中更需要实践的经验,通过实践的经验,让实际来适用改造你的知识,在实践中认识到新的知识与经验。从而变成一个特殊而又普遍的实践规律,更好地指导你的工作。运用知识到实际工作当中还需花很大的工夫,我们在学校中仅仅是“纸上谈兵”,社会实践就是一个很好的实地操作演练。
2、生活是份责任,有苦有乐。我体验到了打工的乏味,每天重复着相同的工作,尤其是服务员每天都做着相同的程序,打扫卫生、摆台、收台、再摆台,服务顾客…我耐不住这样的生活,我试着问同事们如何坚持着,他们大都流露出一些无奈,服务员大多是初中毕业来深圳闯的青年,没有多少学历,所以只好从事服务员等行业,他们都说没办法或没能力去改变自己的一些,而赚钱是他们的唯一目标,或说是迫于生计,其实这也是生活的艰辛所在,为了生活,我们要工作着,我们无法逃避这些,这是生活的责任,对爸妈来说是家庭的责任,所以我们坚持着各自所生活的依托。其实这就反映了我们校园生活是多么的快乐,生活丰富多彩,爸妈供养着,无忧无虑,只有学习这门事。一方面我回珍惜这份校园生活,另一方面我会向着那份社会中的生活责任做好准备,我迎接着那份重担,我相信乐趣无穷,工作的乐趣。
3、另外,我送外卖时,体会到的那种氛围都能激励着我努力完善自我,找份好的工作。酒店处于中央商务区,送外卖大多是去写字楼,深圳商会中心、卓越集团、搜狐等,里面的工作环境十分的优越,让我十分的向往与期盼,我会提醒激励自我。
在与顾客的打交道过程中我也学会了些人际关系,包括如何去与顾客交流处理种种问题,这些都是很用实与值得的。
总之,这次社会实践我收获很多。
三、调查报告:
(由于总经理的要求,不影响公司的声誉产生不好的影响,不让说明一些调查结果和细节,在这里只附调查问卷样卷)
过程:
调查对象:公司全体员工
调查目的:为了更好地促进公司的管理,反映员工的意见与建议,和员工工作的心态及工作实际情况。
篇3
【关键词】民族文化;大学生;社会实践效能;意义;策略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它能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让学生在毕业后可以更好地进入社会、融入企业,对于学生们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当前大学里的社会实践活动,虽然已经慢慢地开始注重多样化、全面化,但是仍然存在着很多不同方面的问题,导致社会实践的效能一直得不到有效地提升,需要针对此进行研究。
一、民族文化对提升大学生社会实践效能意义
(一)能够正确的规范大学生们的思想品质通过将民族文化融入社会实践活动里,能够在大学教育生活里完成传统文化教育的任务,让大学生们切身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认识到传统民族文化传统和发扬的伟大的意义,从未约束自身的行为举行,开始以身作则,为发扬传统文化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二)能够有效地提升大学生们的社会认知水平组织社会实践活动,能够帮助大学生们提前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培育他们的各方面的社会生存和适应技能。通过融入民族文化来开展社会实践,更能够丰富社会实践的主题和形式,让更多大学生积极参与到其中,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文化精髓、文化精神等等,对于提升大学生的社会认知有很大的帮助。
(三)能够塑造大学生的健全的人格通过开展民族文化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能够让学生们认识到社会的更多面,对中国有更深入的认识和了解,并在履行社会实践的过程里,培育自己的吃苦能力、爱国意识、合作意识等等方面的精神品质,这对于健全大学生的人格有很大的帮助。
(四)能够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双创”教育一直是高校教育里的重要理念,将民族文化融入大学实践活动里,能够提升大学生们对实践活动的认知,激发他们对实践活动的兴趣,从而促进实践活动开展的效益提升。在这样的实践里,有效培育学生们的创新创业能力。
二、民族文化对提升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策略
(一)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尊重意识学生们对社会实践的尊重意识,会很大程度上影响他们参与社会实践的热情、影响社会实践所带来的收益,因此,教师们在思考如何提升社会实践的效能的时候,应该在开展社会实践之前先为学生们灌输社会实践的思想、理念,让学生们提升对社会实践的尊重意识,再来认真对待其中的各项活动、知识、劳动,并从这些活动里感悟更多道理。例如,教师在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之前,为学生们开展“民族文化社会实践”宣传的主题大会,在会议开展之前,教师们先让制作了本次会议上所需要的海报、横幅,在横幅和海报上印上了本次实践活动的主题“宣传民族文化,践行社会实践”。教师们将横幅布置在操场上,海报放在学生们人流比较多的地方,如图书馆门口、食堂门口、宿舍楼楼下,学生们日常生活里能够时刻关注到该海报,潜移默化地强化自身的民族文化意识。在主题会上,邀请民族文化相关专家、社会实践活动的相关机构到场,成立校园内的社会实践小组,通过三方的轮流发言,为学生们介绍本次以民族文化为主题展开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意义和价值,并鼓励学生们要积极参与到本次社会实践里。通过这次会议,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学生们对社会实践活动的认知、理解,让他们加强了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尊重和任课,提升了自身的社会实践尊重意识,以此来最终促进本次实践的效能提升。
(二)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服务意识服务意识,是社会实践里的一个重要的理念,大多数社会实践都是公益性的、公开性的和大众性的,通过社会实践,为一些社区公民、社会人员带来一定的服务和帮助,因此,学生们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时候,需要拥有良好的服务意识,为社区人员带来更好的服务,为社会带来更大的帮助。教师们也要注重培育学生们的社会服务意识,可以借助一些奖惩政策、理念宣传、以身作则等方法,来影响学生们的服务意识。例如,我们学校基于“傣族泼水节”这个特色的民族文化,开展了社区活动,为了提升学生们的服务意识,教师让学生们自主报名参与到本次实践活动里,为本次活动进行公益劳动。在活动开展之前,教师们为了提升本次活动过程里学生们的服务意识,特地强调了本次活动的“公益理念”,让学生们有一颗服务的心。除了宣传理念外,教师还制定了考核制度,让参与活动的人们为本次活动中学生的表现打分,打分的主要内容是服务的质量、服务的态度等,对于评分比较好的学生,教师会进行相关的奖励。
(三)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活动构建融入民族文化到社会实践里,能够实践的主题、内容和形式都得到丰富化,学生们能够在参与社会实践的同时感受到中国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体会各民族之间的不同文化特色。因此,教师们在组织社会实践活动的时候,可以融入民族文化来创新活动,让社会实践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提升学生们参与社会实践的热情和动力,通过这样高参与度的社会实践,来达到提升整体社会实践效能的目标。例如,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时候,教师们为了丰富其活动构建,便融入了多种民族文化主题。教师们首先认真分析了中国的少数民族,了解其民族特色,接着对名族特色文化进行深入分析,如傣族的孔雀舞、侗族的鼓楼、黎族的跳竹竿等等,基于这些具有特色的民族文化,开展了一系列的社会活动,让学生们参与到活动里,负责活动的规划、秩序、组织、总结,通过实践活动为民族文化传承带来帮助。
三、结语
篇4
2022关于开展寒假活动总结
我校积极响应教育局领导要求,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加强教师与家长的沟通、形成教育合力为出发点,以深入了解学生实际情况为目标,促进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效衔接,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格局,我校利用寒假对xx学生(包括xx名建档立卡学生)进行了家访。通过登门访问形式积极与家长进行沟通,为建立密切、融洽、信赖的家校关系和师生关系,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得到了学生家长的广泛认可。为切实巩固成果,把活动传承好,我校及时对这项活动进行了以下总结。
一、精心安排
1.高度重视。我校制定了实施方案,成立了家访领导小组,对每位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进行了培训,明确了此次家访的目的、意义、内容、方法以及要达到的效果和注意事项等。
2.以家访促家教,用耐心换诚心。家访时,教师、家长、学生共同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交流家教的方法、学生的特长、发展优势、教师的期望,让学生畅谈自己的想法及打算。
3.本次家访,每班确定家访学生20名,重点家访“尖子生”“学困生”和“家庭贫生”(建档立卡学生)。教师们放弃寒假的休息,冒着严寒,每到一家,都详细地向家长询问了家庭经济收入、身体状况、了解困难的具体情况,鼓励他们树立信心。
二、家访取得了显著成效。这次访问达到了很好的效果。主要有以下几点:
1.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全面地了解了学生家庭情况、成长环境、在家的表现、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
2.家校之间加强了沟通,形成了共识。使家长了解了学校的教育情况以及为提高质量所采取的措施。
3.学校和教师形象有了新的提升。所到之处学生家长热情配合,教师、家长还有学生积极交流,他们对教师牺牲休息时间家访表示感谢。
4.向学生家求了对学校及教育部门的意见和建议。
三、不足之处
1.走访的主要是班主任,任课教师参与度少;(高二年级多一些,适量的加入教师的绩效);
2.范围较小,每班20名同学,包括建档立卡的37名贫困学生;力争以后全员家访。
3.班主任选择的多是城区或靠近城区的学生,乡镇的学生相对少些,主要是为走访方便;
4.有些班主任在家访工作中,不够积极,个别班主任没有走访完毕,走访的照片很多班主任没发到班主任群中。
5.有些班主任的家访记录表填写的不够完整,家访总结有应付的嫌疑。
总之,本次家访促进家校共建的同时,也有力地增进学生家长与学校的必要沟通,扩大了我校在社会的影响,家访在老师和家长,学校和社会之间架起了一道五彩缤纷的心灵彩虹。一番番和风细雨的情感交流,一场场深入人心的亲密接触,拉近了学校与社会、家庭的关系,增进了老师与家长、学生的感情,促进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互动。我们将一如既往的开展好家访活动,用爱心播撒崇高师德,传递人间真情。
2022关于开展寒假活动总结
寒假里,同学们都能根据学校倡议合理安排寒假生活,认真完成假期作业,而且积极开展有益、有趣的活动。可以说这个寒假过得很充实、很快乐。现将寒假生活总结如下:
一、假期作业完成情况
在假期里,学生们预习了下学期的语文、数学内容,练了练字。有的同学还参加了各类的辅导班,通过不同的培训,培养了学生的特长和爱好。在家长的帮助下,很多同学找了一些适合自己年龄的书读,通过读书,同学们积累了许多优美词句,开阔了视野,陶冶了情操,真是有很大的收获!
大部分同学在寒假里能认真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评出以下优秀学生名单:
学习小明星:张xx
读书小明星:李xx
书法小明星:张xx
希望同学们在新学期也能继续保持!
二、感恩父母活动
在寒假期间为培养学生感恩意识,开展了孝敬父母等活动,号召孩子在寒假里做家长的小帮手,坚持每天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儿,并且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学会关心父母,体贴长辈,让他们在学会自理的过程中,明白做家务是每个家庭成员的职责,体会
劳动的光荣,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以及关心他人,关心家庭的责任感。
三、体育锻炼活动
假期里了同学们在欢度春节之余,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坚持每天跳绳200个,做仰起坐20个,同时还能在家长的带领下积极参加户外运动,锻炼的筋骨,增强了体质。
四、开展安全教育
不论什么时候,安全都是最重要的。假期里,学生在走亲访友、外出游玩时学会了要提高警惕。在家里家长的影响下知道了要防火、防电、防煤气中毒等。孩子们提高了自我保护意识,平安、快乐地渡过了寒假。
总之,这个寒假同学们过得非常有意义的',相信每个孩子都收获颇丰!
2022关于开展寒假活动总结
转眼间八天的在学校的社会实践已接近尾声,这为我这平凡的寒假写下了不平凡的一笔。八天的酸甜苦辣早已印在了我的心底。八天对于我的寒假来说太短了,还没来得及回味就已迎来了孩子们期末考的日子。这八天的实践给孩子们留下了美好的回忆,也给我提供了锻炼成长的机会。在相处的日子里,我各方面都在进步。现就以下几个方面对我这次实践活动做一下总结:
一.教学方面
教学作为学校的做主要的工作,对于我这样的还没上过讲台讲过课的大学生,有着极其巨大的吸引力。看到老师们每节课认真备课,充分准备,力求每节课都给学生们介绍新的东西。
同时,在实践的过程中,我听了两节英语课,使我对现阶段英语教育问题产生担忧,看到学生们,只注重写,做题,而忽视读,忽视口语演讲能力。我就会觉得我们新一代教育人的责任。希望通过我们的不断努力,能够使学生们改变对英语学习的不正确的思想。我认为,教学就应该走到学生们中间去,用自己的行动影响学生。
二.日常生活
这里的孩子们从四年级开始,就要住宿,我通过采访老师,学生们了解到学生们,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们,他们早上六点之前就要起床,寒冬腊月也从不懈怠,然后开始一天的课程,中午累了就在桌子上趴一会。刚一开始住宿,连自己的袜子都洗不好。好在小孩的适应能力强,很快就学会了自己照顾自己。上课时是师生,下了课老师就好像是他们的家长,手把手的教他们自己照顾自己。老师们与学生们和睦相处,同心协力,争取更好的配合,从而取得更好的成绩。
三.结语
篇5
我们在下乡实践的同时也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注入了新活力,为农村带去了新知识。我们每天都在忙碌地调研,支教,把热情挥洒在这社会主义新农村中,践行我们的诺言。在服务期间,我们深切感受到农民在平时劳动中总结的种植经验,令我们收益颇多。这短短的七天,我和村民们结下了深深的情缘。
通过此次下乡,我有如下收获:
一.“三下乡”的意义
大学生参与"三下乡"活动是青年学生健康成长、将自身价值与祖国命运紧密相连的必由之路。把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于社会实践统一起来,自觉走与实践相结合、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努力缩短自身成长与社会需要之间的距离,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最需要的地方去见世面,长才干,这对我们青年大学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有利于了解国情。我们出生在改革开放的大浪潮之下,成长在邓 --理论不断发展的年代,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认识,对改革开放的认识,单从课堂上是难以深刻体会到的。因此我们必须走向社会,深入农村,去深刻地了解占全国人口80%的农民生活现状,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真正在实践中深化对邓--理论的认识,深化对改革开放的理解,提高对xx所提出的“八荣八耻”精神的理解。
有利于体察民情。淳厚民情和朴素民风中的情感滋养,是难以尽得于书本的;贫困母亲脸上的愁容和失学儿童眼中的渴望所激发的力量,难以取之于校园。走出象牙之塔,融入坚实的土地,贴近农民的心,才会真切感受到耕耘的艰辛,收获的喜悦,才会真正把成长的根深深植入祖国的沃土。
有利于增长才干。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历来是青年锻炼成长的有效途径。社会实践是知识创新的源泉,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磨练意志,砥砺品格,把学得的知识用于实践,在实践中继续学习提高,才能真正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实践充分证明,社会实践促能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我们从与人民群众的广泛接触、深入了解和亲切交流中受到真切的感染和体验,从无数活生生的典型事例中受到深刻的启发和教育,使思想得到升华,社会责任感随之增强。在实践中,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得到进一步的强化,认识能力也有较大的提高,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也会大大的提升。
我们在通过大学的学习后,要想尽快的成为现代化建设有用之才,适应社会的需要,就要在学习期间,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认识社会,认识自己的社会位置,明确自己的历史使命,激发自己的学习热情,调整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战胜各种困难和挫折,锻炼意志和毅力,为适应以后的工作做一定准备.这也是我们参加"三下乡"活动的目的之一.
二.农家生活感悟
1、农村是一个使人心情趋于平静的地方;
2、与农民多沟通可以使我们打心底感觉到最淳朴的真诚,
3、安全问题应该是农村的一个隐患,相关部门应做好农村治安管理工作;
4、做农活掌握时令非常的重要,应引导农民按时令进行生产;
5、一个村屯与另一个村屯虽近但农作物却有很大的不同,因地制宜很重要;
6、农民富裕后,脑子里想的是怎样用农业收入来进行生意投资,相关部门应注意引导;
7、民风民俗的形成,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才会有大的改变。
8、要像农民那样真诚待人事物、踏实做事。
篇6
一、加强社会实践是时展与高等教育改革的要求
(一)加强社会实践是进行素质教育的时代要求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主题”,而加强社会实践对于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有重要作用。社会实践是指高等学校根据其培养目标的要求,组织和引导学生参与各种实践环节并使大学生能从中接受教育、培养综合素质的一类教学活动,对于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创新创业能力以及促进其个性化发展和社会化进程具有重要的作用。大学生社会实践是促进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全面成才的有效途径,也是大学生接触社会、参加社会活动、参与实际工作,进行素质教育,培养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认识社会、服务社会、认识自我的一个重要教学活动。
(二)加强实践教学是民办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2005年、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联合下发《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并明确对高等学校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提出20条意见要求,主要包括提高认识、明确工作原则,要求把大学生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计划,不断丰富社会实践内容,探索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长效机制。大多高校都能认识到实践教学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重要性,在制定教学计划时,也增加实践课程,但是较多实践课程是虚设的,这在民办院校表现更为突出。民办高校实践教学实施更加困难。民办高校教师自身缺乏实践教学的经历。许多教师都是从大学校门到大学校门,自身所受到的教育都是理论教育,也就很难对学生实施实践性教育。
二、社会实践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实践教学定义狭义《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容包括教学实践、专业实习、军政训练、社会调查、生产劳动、支援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进一步明确思想,那就是社会实践应不只限于三下乡等传统活动内容,应该覆盖学生在校期间所有实践活动,是一个系统的概念和体系。围绕此思想,应动员利用学校各方力量,在改革教学方式方法,突出实践要求,加强实践考核,多种形式并举的方法进行实践教学内容设计。
(二)全面开展,难度颇大对于在校生两万余人的大学,要全面开展研究是不现实的;加之,各二级院对于实践教学的做法也是参差不齐,统一要求是非常困难的。在设计出实践环节及内容构成后,可先期采用试点方式开展,通过试点取得经验再逐步推开。
(三)社会实践活动相对分散社会实践活动内容设计不系统、明确,临时拼凑的现象比较严重,往往会出现有要求、无落实,或者落实不够到位。如果每开展一项实践活动都赋予一个明确的主题,并以项目的形式进行管理、实施。要对活动进行实施方案的制定、研究及过程监控,就能保证实践活动内容严谨而非随机,过程扎实而非形式,从而切实保证实践效果。
三、社会实践教学的有效开展途径
首先从认识上将社会实践教学进行了广义的内容设计,从传统的三下乡活动,进行全面拓展与系统设计。本文进行了以下方面的探索与实践:
(一)创新课堂教学实践,提升学生认知能力改变传统课堂只讲理论不进行实践的做法,把实践融入课堂教学全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打破以往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凸显学生学习主体地位,提倡师生互讲互评。有些难度较大的内容,老师讲学生评,有些难度不大的内容,学生讲老师点评;把课堂搬到现场教学。在讲授理论性较强的课程时,就把学生带到实习基地等地,让学生现场参观体验,然后教师讲评,学生写心得体会;开展探究式、演讲式、启发式、互动式、讨论式、案例式等等,注重课堂互动及讨论,重点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二)以赛带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开展教学竞赛活动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自学能力、创新能力、组织能力和团队精神的重要途径,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举措。学校通过政策明确参加竞赛范围,为学生参加竞赛提供政策支持。由教务处牵头组织的有关学院参加应用知识技能大赛;主要赛事有应用文写作竞赛、应用英语知识竞赛、计算机应用技能竞赛、“成长、成才、成功”演讲比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设计竞赛等校内竞赛。组织学生参加校外竞赛,包括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嵌入式大赛等省部级、国家级以上竞赛。为了鼓励学生参加竞赛,获奖学生进行奖励。通过组织学生参加校外竞赛,增加学生知识应用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三)顶岗实习,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顶岗实习是学生了解社会、认识自我、锻炼品质、开拓视野,培养沟通能力、交流能力、团队精神的有效方式,对于培养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学校在顶岗实习环节上分为熟悉业务---跟班实习---参与事务---反馈总结---完成实习。具体内容如下:(1)组织学生实地参观,教育学生尊重劳动者。组织学生到实践教学基地参观,要求学生做好看、听、议、写四件事。观看作业环境、工作流程;听基地辅导员的介绍;就是引导学生从表到里,议企业精神实质;人人写参观感受,个个交流参观心得。(2)学生基地劳动,帮助学生领会奉献的价值。看看心动,做做犯难,是高校实践教育的重要过程。要组织学生定期或不定期地到基地进行劳动服务,使其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辛和社会价值。(3)组织学生职业实践,引导学生热爱专业。组织学生进行专业考察、名人专访、优秀毕业生追踪调查等,使学生在这些实践活动中也锻炼多种能力。(4)组织学生上岗实习,教育学生正确评价自我。要求将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实际,在实践中检验、巩固、补充和提高自身专业素质。通过顶岗实习,学生学会尊重体谅、自信服从、坚持团结,这些都是难以通过课堂体验和学到,而这些正是社会需要的。学校还建有校、省两级重点实习基地,借助企业环境,将实践教学落在实处,提高学生的工作能力和社会认知水平。
(四)专业服务社会,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社会实践强调“团队精神”,讲求团结协作的意识及良好的人际关系,通过实践活动,使得大学生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增强服务社会的责任感,逐步实现从学习角色到工作角色的转变,实现大学生由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化。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能使他们清醒地看到缺点和不足,从而重新调整、完善自己,实现理想与实际、理论与实践、自身与社会的统一,尽快成为一个独立的人。以“做人、做事、做学问”为主题,广泛开展社会调查、爱国主义教育、支农支教、宣传培华、勤工助学、志愿服务、“三下乡”、公益活动、生产劳动、技能竞赛等活动,和专业学习紧密结合,注重针对性和相互渗透性,争取将社会实践活动与专业认知、创新创业训练等专业初级训练项目结合起来,锻炼学生基本素质,又加强学生对于专业认识与专业知识应用。
(五)活跃校园文化,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社团活动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是育人有利场所。社团活动是以学生为组织、举办主体开展的,高校社团组织的活动,一般都是学生自己策划、组织、开展、总结。在充分自由、民主的前提下,在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社团成员从思维方式到工作方法都有很大的锻炼空间。在活动具体组织过程中,通过对整个活动统筹、活动计划的形成、活动的组织开展、最后的活动总结,都在不知不觉中培养大学生的自立自理能力,大学生们在这样一个可以充分发展个性和创造力的广阔舞台中,思维能力、组织能力、交际能力等都得到了提高。学校丰富社团活动,活动内容主题鲜明,有环保创意、寝室文化、摄影、诗歌朗诵、书画联展、学习践行雷锋、宣传传统文化等等方面,为学生提供交流平台。
(六)支持创新创业,发现并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把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着力打造创新创业教育保障体系和活动体系,营造创新创业氛围,提高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学校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活动提供了一定的资金保障,制定了相关激励政策。如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立了“大学生综合素质学分”,激发学生锻炼培养创造力与实践能力的积极性,对于取得显著创新创业成果的师生则给予一定物质和精神奖励,以调动师生参与此项活动的积极性。组织学生走进企业和社会,学习调研,积累经验,进一步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组织学生参加创业报告会并参观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让学生对创业了解不仅仅停留在课堂上,通过多看、多听、多学习、多参观,达到更好创业指导效果;承办大学生创业基金贷款发放仪式报告会,让他们切实感受到政府对大学生创业的支持不光是口号,而是能够实实在在给学生创业带来政策和硬件设施扶持,以提高学生自主创业信心;鼓励和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创业,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基础,又聘请校内外专家对在校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指导讲座,规范创新创业管理工作,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科研活动、丰富科研活动内容、提高科研水平,提升学生创造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七)强化过程性考核,确保实践效果过程性考核主要侧重于课堂互动及表现、实际分析和操作能力、团队合作精神、作业完成情况等等。通过实施过程性考核,一方面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参与性,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紧迫感。过程性考核的主要形式:课堂表现、课堂互动(课堂发言、演讲、模拟授课等)、阶段性学习测验(包括团队作业、学术小论文、调研报告、案例分析、学结等)、教学实践活动(口试、上机操作、实验报告、设计、校外教学实践和调研等)、专题讨论(学生在指定时间,围绕一定主题,对课程重点、难点或拓展性内容集中进行的课堂讨论、小组讨论),理论课程的教学实践活动在过程性考核中不小于10%,不大于50%,过程性考核成绩不及格不予补考,过程性考核纳入教学督导考核范畴。期末、年末院(部)教学管理评估,教师教学质量考核都将把课程过程性考核纳入考核范畴,全面考核。
四、努力的方向
(一)需要进一步提高认识,把实践教学做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战略任务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容包括教学实践、专业实习、军政训练、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在实际开展社会实践时,不论是学校,还是教师,都简单认为社会实践就是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往往在低年级暑期集中进行,学校根据情况,组织少部分学生参与就算作了社会实践的开设与完成。再就是学生认识不足,学生把参与活动仅仅视为教学环节一部分,只是简单地去完成任务,或为综合测评加分。还有大学生把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当作赚钱机会,有的当作旅游观光。,教师和学生都还需要继续认识,构建实践教学意识体系。
(二)健全制度和资金保障,把实践教学落到实处目前开展的研究并学校相关工作,还处于试点阶段,未能全面铺开。如要全面开展,在制度和资金保障上都存有实际问题。形成一套实践教学管理、设计、实施的系列制度非常重要。
篇7
如何建设一支结构优化、专业水平高、创新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事关职业教育的前途和发展。组织教师到企业实践,是加强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实行工学结合、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
中职学校;会计教师;“双师型”培养;实践与思考
职业教育的特点决定了“双师型”教师在职业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教育部日前《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规定(试行)》(以下简称“规定”),并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规定》中提到,职校专业课教师要根据专业特点,每5年必须累计不少于6个月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没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新任教师应先实践再上岗。《规定》指出,组织教师企业实践,是加强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实行工学结合、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为做好“双师型”教师培养这项工作,建设一支结构优化、专业水平高、创新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以适应“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从2011年开始,我校分批选派专业课教师到企业一线挂职和实践,同时制订了《教师实践能力培养办法(试行)》,对“双师型”教师培养进行实践和探索,五年来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确定选派原则
学校根据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和学期专业教学工作需要,在不影响正常教学安排的前提下,有计划地选派专业课教师参加企业实践锻炼。学校根据师资队伍现状制定分期培养计划,分批、分层次选派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按以下原则选派:
(一)优先安排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和评职称急需条件支撑的专业课教师到企业实践。
(二)优先安排校教坛新秀到企业实践。
(三)优先安排无企业实践经验的青年教师到企业实践。
二、明确实践任务
下企业实践前,学校需与实践单位商定实践内容,实践内容应与所从事专业教学或课程的要求相一致,明确实践任务。专业课教师到企业实践的主要任务有:
(一)了解企业的生产组织方式、工艺流程、劳动定额和产业发展趋势等基本情况。
(二)熟悉企业相关岗位职责、操作规范、技能要求、用人标准、管理制度、企业文化等。
(三)学习所教专业在生产实践中应用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新标准等。
(四)结合企业的生产实际和用人标准,不断完善教学方案,改进教学方法,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
(五)利用教师个人的专业知识和特长为企业提供会计、税收、营销等方面咨询或培训工作,实现双赢。下面为我校会计专业青年教师到某企业集团有限公司为期6个月实践的工作任务与时间安排。实践内容在6个月(约24周)内完成。其中入场教育与安全教育、企业管理、岗位规范、企业用人要求采用集中培训,其它岗位可轮岗。(见表1)
三、多种实践形式
教师企业实践的形式,包括到企业考察观摩、接受企业组织的技能培训、在企业的生产和管理岗位兼职或任职、参与企业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等。主要实践形式有:
(一)挂职实践。主要是选派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和专业学科科长到企业挂职总会计师助理、财务总监助理或财务科长助理,要求利用寒暑假时间和工作周每周安排不少于一天的时间到企业学习,挂职时间周期一般为1年。
(二)脱产实践。专业课教师到企业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实践工作,具体实践内容由学校和实践单位共同协商确定,实践教师需要全脱产到岗工作6个月,实践期间视同完成基本教学工作量。
(三)弹性实践。教师到企业单位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实践时间,安排采取全脱产以外的灵活实践形式,主要利用寒暑假时间,实践时间每年安排2个月至3个月,以2年为一个周期。具体由参与实践的教师、学校和实践单位共同协商确定。
四、严格管理考核
(一)参加企业实践的教师应填写《教师实践能力培养申请表》,经科室推荐并提交人事科报经学校研究批准后实施。脱产到企业实践锻炼期间一般不再承担教学工作,但应定期向所在科室汇报实践情况。
(二)由学校牵头,签订学校、企业、实践教师三方参与的《青年教师企业实践协议》,作为教师企业实践的主要依据。实践期间采用“员工+学徒”的考核评价方式,综合评定教师的实践效果,实践教师以培训企业管理和考核为主。实践教师以员工的身份进入企业,在企业技术人员指导下直接承担具体岗位工作,按企业管理制度进行考核与评价。企业考核包括考勤和业绩考核。采取企业员工的考勤制,由企业按照员工的考勤方式每天进行考勤(打卡制或签到制),按照企业的管理模式进行管理。业绩考核包括工作态度及任务完成情况的考核,由企业相关部门完成。实践教师必须遵守企业员工基本守则、考勤制度和工作纪律,保守企业秘密。实践期间,学校定期到企业听取企业意见反馈。
(三)企业实践结束后,企业要对实践教师的实践表现进行综合评价、鉴定。实践教师要结合企业实践和教学实际,撰写不少于3000字的总结,汇报、交流实践体会和实践成果,同时填写《教师实践能力培养总结表》,由实践企业、学校考核小组考核鉴定,确定考核等级。考核结果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
(四)学校成立教师实践锻炼考核小组,考核小组由校领导、人事科、教务科及所在学科(教研室)负责人组成,负责教师实践锻炼的考核工作。教师在实践锻炼期间,如严重违反实践单位的规章制度,或未按计划完成实践,无故缺岗者,实践考核不合格。考核结果送交校人事科备案,并存入教师个人业务档案。考核结果将作为教师年度考核、评奖评优的依据之一。实践考核结果不合格,年度考核不得评定为称职及以上等次。
五、制度措施保障
(一)学校要加强对实践教师的安全教育,会同企业做好实践教师的管理工作。确保实践教师的人身、财产和交通安全。
(二)学校要定期与企业联系和沟通,及时了解和掌握教师实践期间的思想状况、现实表现和任务进展情况。
(三)实践教师应自觉遵守有关的劳动法律、法规和企业依法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服从管理,按照要求完成企业实践任务。
(四)经学校批准脱产到企业单位实践且考核合格及以上者,实践期间的奖励性绩效按平均数发放。年度考核及聘任期考核时,教师实践期间的工作量,根据实践锻炼的时间,视同完成相应岗位要求的基本工作量。教师实践期间的相关费用按有关规定执行。
参考文献:
[1]周景武,田立荣.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与校企合作构想[J].国家林业局管理干部学报,2012(2):44-46.
[2]福建省教育厅:《关于下达我省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2013年度国家项目任务的通知》(闽教人〔2013〕78号).
篇8
在平时的活动中我们要强调学生的自我意识,让每个学生在学校活动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帮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规范、自我超越。
一、引导学生在家庭生活中体验
根据家访了解到的情况,学生在校和在家判若两人的情况不在少数。为了让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使学生在校和在家都能做到知行统一,我校实施了“家庭成长作业”评价。学生“家庭成长作业”评价要求家长与孩子共同完成,学生自我评价和家长评价相结合,每周进行一次总结。
学生“庭成长作业”共分“家务劳动”“自理能力”“爱心小事”“与家人知心交流”“读书”“其它”六个项目。“家务劳动”指孩子在家做的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如:擦桌子、洗碗、扫地、洗衣服等。“自理能力”要求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如:整理书包、叠被子、洗袜子、整理自己房间等。“爱心小事”指孩子为长辈做的一些献爱心的事。如:端茶、捶背、端洗脚水等。“与家人知心交流”要求孩子在家庭生活中、学校生活中有了高兴、烦恼、解决不了的事情等,要及时的与家人沟通。如:给家人讲个故事、在学校学了什么歌唱给家人听、与同学家有什么矛盾向家人诉说,对老师有什么看法等等。目的在于加强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沟通,尽量减少孩子成长中存在的心理问题,让孩子与家人间的“代沟”逐渐消失。“读书”一项是配合我校的“书香校园”文化特色和古诗文诵读校本课程进行的。可在相应的栏目下填写亲子共读、自读、背诵古诗文、为家人表演古诗文朗诵、制作读书手抄报、写读后感等等。孩子们从不断地体验中,获得了家庭生活的真实感受,明白了孝敬父母的道理,学会了为父母分忧、生活自理的本领。
二、引导学生在传统节日中体验
传统节日是让学生进行体验与实践的良好契机,我校结合节日特点组织多种多样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传统美德,提升自身内涵,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如:春节、元宵节期间和家人一起办年货、贴春联、拜年、猜灯谜活动;清明节期间开展网上祭英烈、过绿色清明活动;端午节期间包粽子活动;中秋节打月饼、赏月、吃团圆饭活动;重阳节组织学生到敬老院慰问孤寡老人活动等,这些活动的开展,有效促进了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传统经典、技艺的传承,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结合地域特点开展实践活动
体验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工程,我们必须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根据实际情况,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养成习惯,形成自然,使学生在所参与体验活动的每一件事中,获得真实的感受、深刻的理解,从而思想上受到教育。由于我校地处城乡结合部,有着丰厚的地理资源优势,因此,我校根据二十四节气和春种秋收的农耕特点,适时地开展各种劳动体验教育活动,以增强学生的劳动观念,培养劳动技能和劳动习惯,锻炼实践能力,体验生活,体会父母劳动的艰辛,增进与家人间的亲情。
如:阳春三月,我们把孩子带到田间地头,观察小麦、树木、花草,参与播种等方式去寻找春天;通过搜集农谚、写生、办手抄报、写观察日记等方式来描绘春天。金秋时节,我们从“走进秋天、认识果实、叶落的秘密”三方面入手,让孩子们用欣赏的眼光去观察多姿多彩的秋天,通过采摘的体验感受丰收的喜悦,以科学的角度去揭示叶落的秘密……冬天雪后,学校组织师生开展堆雪人、清理积雪活动,师生们既体验到了大自然带来的乐趣,又加强了劳动体验。孩子们通过这一系列体验活动,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感受了大自然的魅力,了解了基本的农学常识,体验了劳动的乐趣,体会到了父母劳动的艰辛。
四、结合村史文化开展实践体验活动
当年的永壁村金河环绕,河流密布,风景宜人,我们挖掘这一资源,组织高年级的学生开展了“追寻家乡的水”系列活动。他们从局部细节着手,调查、访问、实地查看、搜集数据、绘制永壁村过去的水系图并与水源现状做对比,发出了“从我做起保护水资源”的倡议。孩子们用科学负责的态度去认识家乡的现在,用忧患意识去关注家乡的未来,在活动中树立了环保意识,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并主动参与到力所能及的环境保护活动中。
篇9
一、《劳动合同法》教学课程概述
劳动法学是我国法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它研究的对象是以劳动法及其发展规律。《劳动合同法》是为适应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培养法律人才服务的,是高等法学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劳动法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制度,明确劳动权利和有关社会保障权利是公民的基本权利,提高劳动维权意识,进而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高校教学的创新理念
创新就是创立新思想新事物、抛弃旧思想旧事物的过程。高校教学的创新是教学理念、教学培养目标、教学方法或教学技术等方面创新的综合体。高校教学的创新理念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其一,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是实践的基础,但实践又能丰富理论。因此,在教学创新过程中做好基本理论传授的同时,还要运用实例对理论进行检验,以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在鼓励学生参与实践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对实践进行总结与反思,不断用实践检验、发展现有理论,使所学理论得到升华。
其二,是传承与发展相结合。文化传承与创新是高校的基本职能之一。在高校教学中,既要注重常规知识的传授,又要不断地引用新知识和新观点;在利用传统教学方式传授知识的基础上,更需要引入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方法;既重视知识的系统化、权威化,又要重视知识的生活化、实践化,以便更好地为高校文化传承创新服务。
其三,是全面性与个性化相结合。高校教育的使命是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高校的一切出发点应以学生为中心,一切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因此,高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创新的基础上,注重学生智能、技能、道德、人格等多方面的综合培养,保护好他们个性的发展,做到因材施教,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彰显个性,施展自己的才华,做到学生素质全面发展与个性优先发展的统一。
三、《劳动合同法》教学的创新途径
结合高校教学的创新理念,在《劳动合同法》授课过程中,应坚持把道德修养、专业素质、文化素养的锻炼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注重文化化人、文艺养心的作用。在授课过程中,要充分结合所教课程的特点,以积极的态度和创新的精神开拓教学创新的新途径。《劳动合同法》教学创新的途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教学理念的创新
为了实现教学理念的创新,在《劳动合同法》教学中,将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其一,是树立开放式教学理念,通过课程实训、社会调查、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逐步培养学生较强的岗位适应能力;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参与校园与社会的实践活动,并把实践中出现的与本课程相关的问题带到课堂上来进行集体讨论,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其二,是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其三,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作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他们有个性和独特的思维,但有时情绪也会不稳定,因此在教学中要积极、持续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如有不理解,可通过设问或提问的方式去解决,然后听取学生对老师的意见,纠正实践教学中的不足;另外,针对现代社会是一个创新型和终身学习型的社会,对于学生的教学不只告诉其是什么,更要告诉其为什么,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尽可能地让学生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会如何解决具体实际问题,将来毕业后让学生顺利适应社会,走向社会。
(二)教学内容和形式的创新
《劳动合同法》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尤其是劳动合同签订、劳动者权益等问题,是每个人进入企业所面对的现实问题。因此,在教学内容上除了详细阐述基本理论和基本法条外,更多地加入学生就业须面临的各种实际问题等内容,如面试、签订劳动合同、如何保障自身权益等息息相关的问题,借此来提高学生对课程关注度与兴趣度。教学形式的创新更应与时俱进,把传统的教学模式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并针对实践案例模拟相关场景,邀请以往毕业生进行就业经验分享,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参与性,知识与实践的探究性,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三)教学方法的创新
教学方法是高校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教学方法的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其一,是典型案例法。案例是用来说明理论以及理论联系实际有效的教学材料,为我们理解法律打开了一扇窗户。案例教学在引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其主观能动性、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有突出的作用。恰当地使用经典案例可以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在教学中我们通过向已毕业的学生进行调查访问以及采集社会典型案例的方式,搜集资料,设计教学案例,并将其引入相应章节中的授课过程中,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并做出正确判断,让学生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其二,是模拟教学法。模拟教学法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给学生锻炼和表现自己的机会,它包括观摩和模拟两部分。观摩是组织学生旁听司法审判和听证会,结合劳动仲裁或其他案例进行现场感受。模拟是让学生亲身体会司法和执法活动,使教学与现实更为接近。例如,在教学活动中,为了活跃现场氛围,我们在讲解劳动合同订立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时,就将学生分为两部分,采用面试现场模拟的教学方法进行现场招聘工作,其中让一部分学生扮演劳动者,另一部分学生扮演用人单位的招聘代表。当两组学生的实际招聘过程演示之后,他们对劳动法的理解更为深刻,也增强了学生应对实际情况所表现出来的课堂以外的应变能力,最后再引导学生总结出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各自需注意的事项,使学生对学以致用的理解更为透彻,使他们开阔了眼界,提高了他们的技能,增强了实践应对能力。
其三,是问题教学法。在教学中,让学生带着问题上课,通过提问与解答,让学生明白“是什么”“为什么”,在此基础上拓展学生的思维,再去考虑如何去做的关键问题,通过这种模式让学生在不断的思考中提高他们的知识认识能力与综合分析能力。例如,在“劳动报酬”讲授中,先给学生们提出如果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产生劳动报酬纠纷怎么维权的问题,然后让学生思考和讨论,并引导学生对劳动报酬的范围界定,法律在劳动报酬方面对用人单位的限制及劳动者的维权途径等方面入手进行分析、判断,最后让他们各抒己见,最后在综合他们的观点后提出正确的解决方法,进而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劳动合同法》教学创新实践效果
通过这种创新型的教学,使《劳动合同法》的教学效果得到了较好的体现,主要表现在:
(一)学习主动性大大提高
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被动学习的学生和不质疑的学生,其主动性是不高的;反之,思维活跃、经常发问的学生其学习主动性也是高涨的。通过《劳动合同法》课程的教学创新实践,上课主动发问,有备而来的问题在逐步增多,从一定程度上说明这种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扩展了学生的眼界,提高了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
(二)创新意识在增强,综合学习能力在提升
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合理编排,按照教学对象的不同设计不同的教学模式,运用对比、分析、归纳等方法,从一般扩展到个别或从个别推导出一般,使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在每一次演练中逐渐得到提升;让学生在多元、开放、动态的课堂授课过程中得以发展,让学生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并加以运用的理念与做法,确立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增强了学生质疑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的创新意识在增强,综合能力在提高。
(三)师生关系进一步融洽
篇10
作为高中学生,对于我们人类认识事物和学习知识的基本过程,应该有所了解,这对于我们的学习是大有好处的,可以使我们能自觉地按照人类认识的规律去学习知识,这样学到的知识才是真正牢固掌握的知识,才能灵活运用知识。
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中产生的,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并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证明。就是说,人的认识是从实践到理论,又从理论再到实践的过程。例如,人类对植物光合作用过程的认识,就是从科学实验的实践中逐步认识到的。在17世纪,有一位比利时的科学家叫海尔蒙特( Helmont)他做了一个实验:把一棵柳树苗称重后栽种在一个木桶里,桶里的土壤也事先称重。以后,他只给柳树浇水,不加任何肥料。5年后,柳树苗长成柳树,重量由原来的2.2千克重增至76.5千克,而土壤的重量只减少了60多克。通过这样一个实验,海尔蒙特认识到,柳树增加的物质,主要不是从土壤中来的,最大的可能是从水中得来的。以后,有人做了化学分析,知道柳树增加的物质有很大一部分是碳元素,而碳元素绝不是从水里来的。于是有的科学家又猜想,柳树增加的物质可能是从空气中得来的,因为空气中有含碳的化合物—二氧化碳气。根据这个设想,科学家又设计了实验:把柳树栽在一间温室内,如果把室内的二氧化碳气抽去,柳树便停止生长;把二氧化碳气放进室内,柳树又开始生长。通过科学实验的实践,人们终于认识到,柳树原来利用的是水和二氧化碳来增加自身重量的。就这样,经过科学家们一代一代的努力,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之谜被人们认识到了。人们对光合作用的认识,又用到生产实践中,使农业生产得到很大的发展。
今天,我们学习的高中《生物》中的内容,都是许许多多的前人(包括科学家和普通劳动者)在他们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理论。这些理论可以说都是前人经验的总结,是经过实践证明过的,我们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再去重复前人总结这些理论的全部实践过程,就是说,我们学习的知识多是间接的知识。因此,我们的学习过程,就要注意这些间接的、理论性的知识,如何与实践相结合这一重要问题。这牵涉到我们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的问题。
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或两种形式,指的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即感觉和印象的阶段。感性认识是在人的实践活动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所得到的是直观的、生动的认识,是认识的来源和一切认识的基础。但是感性认识只能认识事物的片面、现象和外部联系,不能认识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即判断、推理和概念的形成的阶段。理性认识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综合感性材料并加以整理和改造而成的,它是人在实践中认识发展的进一步深化。理性认识能反映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虽然,我们学习的都是间接的知识,但也要注意从感性认识开始,逐步上升为理性认识。在课堂上,我们一定注意到了,教师总是用活的生物或标本、模型、挂图、板图或生动形象的语言等各种教学手段来加强直观性。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现在越来越多的电化教育手段也广泛应用,幻灯、投影、电影、电视录像、计算机等手段,对加强教学的直观性都起着重要作用。教师在教学中所以要加强直观性,主要是为了使我们在学习中对所学的知识先有感性认识。我们平时在课余时间,有意识地、认真观察大自然中的各种生物及生物现象,也会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课内外的感性认识,是我们进一步获得理性认识的基础。课堂上,教师会对各种感性材料加以分析、讲解、综合,然后,总结出理论性的内容,即上升为理性认识。有了理性认识,就增强了我们认识事物和学习知识的能力,并扩大了我们认识事物和学习知识的范围。例如,我们学习原核生物时,首先要看书中的插图或教师讲课用的挂图,当然也可以看有关的电影、录像,以形成对原核生物的感性认识。
在此基础上,教师会总结出构成原核生物的细胞内,没有成形的细胞核等理性认识。有了这一理性认识,当我们遇到放线菌、衣原体等生物的归属问题时就会解决,即它们的细胞结构中都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所以它们都属于原核生物。这就增强了学习能力,扩大了学习范围。
- 上一篇:高中语文文学常识整理
- 下一篇:体育教师德育工作计划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劳动实践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