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的早期教育范文
时间:2024-04-08 18:05: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早期的早期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儿童人格与品德的发展比知识灌输、智力发展更为重要
如今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正处于快速转型期,在这一转型过程中由于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人与人先天素质各异、不同职业间的收入差距悬殊等因素,给如今的中国社会带来了许许多多的问题。而在儿童教育方面,对这种社会现实的直接反映就是教育的“功利性(或功利主义)”。家长和教师特别注重对儿童进行早期知识的传授和才艺的培训,如:读写汉字、背读外语、做加减运算、学画、练琴、习武等,而严重地轻视了对儿童在道德行为、人际交往、合作共事、社会公德等儿童社会性发展方面的培养和教育,从而影响到儿童心智和心性的和谐发展。
自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人本主义思潮在西方形成并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从而使世人对儿童有了更为全面和完整的认知。儿童从其降生时(甚至于在母体内),他们的生命就被赋予平等的人类个体之地位和权利,年幼儿童全面、和谐的发展权利也被视为社会成员应得的自由和尊严。尽管婴儿在某些方面甚至比不上动物,但儿童生命早期的社会化在其社会性培育中却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可是如今的教育现实却是:教养者把对正处于成长期中的幼儿的教育,等同于应试式“知识培养”和掠夺型“智力开发”,对于儿童全面、健康、和谐发展中应该包含的“人格”和“品德”的培养则考虑甚少。对此,日本早期教育家井深大指出:“我强烈地感到迄今的教育仅把教育的焦点集中在智力方面,只追求了人的一半的教育,而忘却了人的精神的培养或树人的另一半教育。”他认为,如果教育者仅从增强智力的目的出发去实施幼儿教育是极为错误的,因为这种早期教育也许能让儿童成为某一专业方面的所谓“英才”,但他们却不可能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他说:“教育的最重要之处并非是培养以知识为中心的能力,而应从培养精神、培养品德开始。”他强烈呼吁儿童早期教养者“要把忘记的另一半教育置于首位,而可以把智力教育放在第二位。”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在迅猛发展,产业更新的速度在不断加快。人类社会的这种变化,一方面对年轻一代的知识积累、能力培养提出了很高的标准,另一方面也对年轻一代的社会性养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复杂多变的社会生存环境既为个人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漂泊无依、无所适从的迷惑。如今那些社会性发育缺失的年轻人,他们难以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生活中把握自我、难以在社会交往中扮演适当的角色,他们时时产生一种社会适应能力的危机。在对儿童的教育中,要避免这种社会适应性危机将来降临在他们的身上,我们就应该把忘却的“人的另一半教育”重视起来,加强儿童早期的社会性培养,使儿童的身心自幼年起就得到全面、健康、和谐的教育和发展。
二、了解儿童生活、应对学习的变化,才能发挥幼儿园教育的主导作用
以往,知识、技能、文化、道德、观念等的传递都是以学校(包括幼儿园)为中心来进行的。学校(包括幼儿园)不仅垄断文化传递的专门权力,而且也垄断着文化传递的专门能力。如今,在提倡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知识型社会逐步到来之际,这种以学校为中心的文化传递的特权地位受到了挑战,其中心地位正在逐步削弱。
首先,以学校为中心的传递能力受到了家庭教育的挑战。如今儿童的家长都普遍地受过良好的义务教育,其中相当数量的家长还受到过高等教育。他们从社会现实和自己的生活经验中感受到了受教育早迟、多少、好坏与人生幸福与成功的关系,他们已经比自己的父辈有了更新的教育子女的意识、条件和能力。他们强烈地期望自己的儿女将来能享有超过自己在社会上的成功与幸福。他们在儿女出生后、入园前,就开始有意识对子女进行力所能及的教育了。不过,家庭对以学校为中心的教育传递能力的挑战还不是主要的,其原因在于:虽然家长已经拥有家庭教育的强烈欲望和具备家庭教育所需的一些能力,但却很少有人有大量的时间与精力用来实施对子女的教育。家长一旦将子女的社会文化教养托付给教育机构(幼儿园、学校),他们往往会在子女面前尽量维护学校的教育权威,尽量避免子女在教育机构中过多地产生对抗和抵触行为。因此,可以认为,虽然以往幼儿园、小学坚如磐石的教育中心地位正在受到削弱,但是家长的文化传递的意识与能力的提高尚未从根本上威胁这一中心的地位。
转贴于
其次,当前大众传播媒介,即书刊、广播、电视、电影、以及多媒体电脑及网络的逐步普及和发展,正在使学校为中心的文化传递能力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严重的挑战。这种挑战在发达国家于上个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就已经显露,而在我国则大约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才开始出现,最初的威胁源自于电视的普及和收视频道增多所带来的目不暇接、纷繁多彩的电视节目对孩子的莫大吸引。步入21世纪后,伴随着电讯、电子和资讯科技的迅猛发展,我国家庭收入不断增长、物质生活的逐步富裕,电脑迅速在我国大中城市的家庭中得到普及。由于电脑在多媒体方面的强大功能(如:玩电子游戏、上网冲浪、阅览电子书籍、观赏数码图片、听音乐、观看各种影像节目等),因而当代儿童尤其喜爱它们,电脑已经成了一些儿童一天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由于电视、电脑巨大的媒体传播容量与互动功能,儿童无一例外地迷恋于它们,因而过去幼儿园、学校在文化传递上的功能和能力,受到了越来越明显的削弱。那些所谓的“电视儿童”、“电脑儿童”,时下也成了儿童教育的烦恼和难题。
篇2
[中图分类号] R47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4-0742(2014)03(a)-0163-02
为了研究讨论对婴儿实施规范性的家庭早期教育和护理干预的意义及效果。该院从2010年开始便开展对婴儿的家庭早起教育以及护理干预问题进行规范性的跟进服务,将产科、婴儿、保健、护理等多方面进行整合,实现一条龙的规范,有效的融合医院与家庭,使医护人员即婴儿家长共同参与,延长了家庭早期教育时间,规范了家庭早教的管理及应用,最终取得显著的效果[1],现报道如下。
1 对象及方法
1.1 研究对象
该研究对象为在该院正常出生的,并且是足月健康的婴儿,共计260位,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130人。
1.2 方法
1.2.1 两组婴儿护理方法 观察组婴儿从出生即给与规范的家庭教育和护理干预,3个月去婴儿家里对婴儿的体格进行检测,并给与家长家庭教育的培训和护理方法的指导,每隔1个月对婴儿进行发育商的检测,对照组不给与规范的家庭跟进服务,只简单进行普通的体格检查和发育商的测定。在实验进行1年后对两组婴儿的各项身体指标及发育商值等进行对比分析。
(1)课程培训,在婴儿出生时开产亲子的系统培训课程,主要由产科的专家、婴幼儿的保健专家进行讲解,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对婴儿的日常护理、喂养问题、早教的方法等。通过各种形式把培训内容灌输给家长,并且在培训同时对婴儿的身体等各项发育进行记录。
(2)制定家庭早期教育方案,制定月度计划、季度计划等,并协助家长一一完成进行,主要训练的内容有婴儿的视觉感官等,肢体协调等,并且即时对婴儿的变化进行记录。
(3)建设门诊服务台,专家坐诊进行接收咨询。观察组婴儿在新生儿出生后60 d后的每月都到门诊处进行婴儿身体指标以及发育商的检测,并且针对婴儿的独特性,进行一对一的指导,给予最合适的早教方案,并给予实施培训[2]。对照组只定期对婴儿的体格进行检测。
(4)家庭跟踪访视情况。观察组婴儿在出生后的1年内每3个月进行1次跟踪家访,并根据婴儿的个体身体变化进行家教方案的变动和完善,给予规范性的家庭早期教育指导,包括科学育儿、保健营养,并且对婴儿的身体指标和发育商进行检测。
1.2.2 分析指标 比较两组婴儿12个月的身体发育指标,包括神经、行为、语言等多种能力发育情况。应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包括有填空、选择等形式对观察组家长在进行早期教育方面的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研究,调查家长掌握的知识主要包括护理干预知识、实质训练知识等。其综合知识考核在80分以上者为掌握,该研究130例婴儿家长中,有效的调查问卷有116份。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运用t检验,计量资料运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 观察组与对照组在1年后的体格发育情况
见表1。
2.2 两组婴儿在1年后的发育商情况
两组婴儿发育商的对比主要比较婴儿动作的灵活度、语言能力、适应能力,观察组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
2.3 观察组家长在进行培训后对知识的掌握分析
观察组家长在进行培训后对知识的掌握率达到90.51%,培训前仅有28.46%,掌握知识面主要包括对新生儿的护理知识,保健与营养知识、早期喂养知识、规范的护理流程、早期家教培训知识、婴儿的护理技巧知识、婴儿家庭健康评估知识等[3]。
2.4 观察组对规范性的家庭早教与护理干预服务满意度情况
观察组家长在进行培训时,包括护理知识、家庭早教知识、培训的服务态度、与医护人员的沟通情况及综合的服务情况,有120人认为满意,满意度达到92.30%,有10人认为一般,占7.70%
3 讨论
随着我国人口的优生优育等国策的推进,对于母婴的早期家庭教育已经成为了重要的环节。但是,在传统的医疗服务中,未能突破其传统方法。近年来,将母婴的教育工作深入至家庭,是国内外针对母婴教育及护理工作的重点,为研究讨论对婴儿实施规范性的家庭早期教育和护理干预的意义及效果,综合的观察规范性家庭早教服务模式对婴儿的身体发育及发育商的影响情况[4]。
篇3
关键词:陶行知 创造教育 启示价值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1-0260-01
1 创造教育的主要思想
陶行知认为,创造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活力,是一个民族文化中的精髓。所谓创造教育,即是培养民族活力的教育,是培养学生“独出心裁”能力的教育。什么是创造教育?陶行知论述了两点:第一,以社会为学校,学校和社会是融为一体的,有学校就是社会,社会就是学校的意思。主要是让教育从学校走出去,在社会中去学教育。第二,是以生活为教育,就是教育是从生活中得来的,我们要从生活中去学,教要教的其所。陶行知创造教育的概念,就是手和行动还有脑子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独出心裁”的教育。
2 创造教育的目的和实施方法
2.1 创造教育的目的
就学生方面来说,创造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让学生的手和脑都动起来。他在《手脑相长歌》中写到:“人生两块宝,双手和大脑。用脑不用手,快要被打倒。用手不用脑,饭也吃不饱。手脑都会用,才算是开天辟地的大好佬。”这是他创造教育的目的的集中体现。
就教师方面而言,教师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人,创造出一个个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学生。陶行知指出:“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教师创造教育的目的,是要创造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和创造的理论与技术。
2.2 创造教育的实施方法
陶行知认为,“儿童是有创造力的,这是千千万万祖先,至少经过五十万年与环境适应斗争所获得而传下来之才能之精华”。我们首先需要解放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儿童的创造力,是为了培养发挥儿童的创造力。陶行知指出:首先要为儿童创造力的发展提供身体上和精神上的营养。包括强健的身体,清醒理智的头脑,求知的欲望等个性特征,因为创造力是架在个性与才能之间的桥梁。其次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良好的习惯有助于发挥创造力。再次要注意“因材施教”,他重视儿童个性的发展,指出“人像树木一样,要使他们尽量长上去,不能勉强都长得一样高”,应当是“立脚处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
儿童的创造力需要从小培养,在学前教育阶段,幼儿主要在幼儿园里面生活和成长,幼儿园教育肩负着培养儿童创造力的任务。作为幼儿园里面的老师,要给儿童创造一个自由的环境,多提供丰富和自由发展机会,让儿童自己去看世界,自己去感知和体验,不要一味的去给予现成的东西。
3 创造教育对幼儿教育的启示
3.1 幼儿教育的现状
我国幼儿家庭教育发展情况一个重大特点是“不平衡”,当然也取决于各个地区发展水平的不同,发展存在着不平衡。经济发展的不同致使家庭在教育方面的投资也不同。同时由于乡村幼儿教育的师资力量的有限,从而导致了孩子们不能受到与城市孩子一个水平的早期教育。早期的教育是孩子创造力的培养与创造思维的养成的关键时期,而幼儿园正式早期教育的关键。幼儿园包括了对幼儿的教育和照顾,更多的是引导和培养,老师的任务重大。
3.2 创造教育的启示
首先,我们应该营造一个宽松愉悦的氛围,利于幼儿发展创造力。无论在幼儿园还是在家里,我们要积极为幼儿创造力的培养创造一个宽松、愉悦、温馨和谐的师幼环境,只有让孩子身心放松了,他们才能够大胆想象、勇敢表达自己的想法。另外,我们还要尊重孩子的想法,学会倾听,给孩子说话的机会。活动中,也不要因为过多考虑活动秩序等问题而抹杀孩子们提出的个性化问题,我们要用孩子的眼光看问题,耐心倾听理解孩子们的每一个奇思异想,并给与肯定,创设以人为本,以幼儿为主体的轻松活动氛围,从而充分发挥孩子们的想象与创造能力。
其次,从不同的立场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可以启迪儿童开拓思路。在幼儿日常生活中,老师要引导孩子摆脱一些拘束的想法、观念,自由的去想象,多角度的去看待问题。例如,关于布的用途,在孩子们说出布可以做衣服,做裤子之后,还可以启发幼儿:布还可以做其他什么东西?从而引导幼儿想出更多的如:做沙包,做玩具等布织品;当孩子们发现天空的云彩很美后,老师可以让每个孩子用不同的心灵去观察去想象,并引发话题讨论:你觉得像什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时常做个有心人,抓住生活中的一切教育契机,引导幼儿从不同立场不同角度进行思考,开展讨论,同时注意问题的开放性、让他们多动小脑筋,久而久之孩子们的思维就会活跃、想象就会因此越来越丰富,不知不觉中孩子们的创造思维也会得到锻炼,从而提高了自己的创造能力。
篇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3783(2008)-9-0074-01
【关键词】早期教育 儿童保健
早期教育是据儿童大脑发育特点,以北京协和医院著名儿科专家鲍秀兰教授编著的《挖掘儿童潜能始于0岁》为教材,实施美国哈佛大学的多元智能的理论和个性化教育方案,通过新生儿行为测定,使新生儿的父母初识孩子的能力,促使他们和新生儿交往,有利儿童智力早期开发,并通过测查发现存在生物高危因素(如窒息、早产、颅内出血等)和新生儿轻微的脑损伤,为早期干预改善预后,防治智力伤残和提高生活质量提供临床依据。
1 科学地认知胎儿和新生儿的能力
(1)正常胎儿已具备运动、感觉、听觉、触觉等能力,因此进行科学的胎教有助于刺激胎儿能力的发展。
(2)新生儿的六种状态,安静觉醒状态、活动觉醒状态、哭的状态、瞌睡状态、安静睡眠状态、活动睡眠状态。
(3)新生儿特有的原始反射,这些反射能够反映出机体是否健全,神经系统功能是否正常。如吸吮反射、握持反射、拥抱反射、自动踏步。
(4)新生儿还有主动运动,能在帮助下竖起头、身体站立。
(5)新生儿能显示几乎和成人一样的面部表情和模仿能力。
2 婴幼儿动作发展规律
婴幼儿动作的发展是神经系统发育的一个重要标志,人的动作发展和心理、智能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尤其在婴幼儿期,由于语言能力有限,心理发展的水平更多的是通过其动作表现反映出来,也就是说心理的发展离不开动作和活动,只有动作发育成熟了,才能为其他方面的发展打下基础。
(1)动作的发展相对落后于感觉的发展,婴幼儿动作的发展是从整体到分化,从不随意到随意,从不准确到准确。动作发展的顺序是从上到下、从中心到外周、从大肌肉到小肌肉。婴幼儿最早协调的动作是头部的动作,如吸吮反射、眼及头追随物体的转动,以后是手的抓握,躯干的动作,如翻身、坐和爬行,最后是腿和脚的动作,即站立和行走。从中心到外周的发展表现为,婴幼儿先出现肩、腰部分的动作,以后才出现肘、腕、膝、踝等部分的动作。
(2)婴幼儿感知觉发育规律,感知觉的发育是从婴幼儿降生就开始的,绝大部分的基本感知觉能力在婴幼儿期即已完成。在婴幼儿早期的认识活动中,感知觉占主导地位,是婴幼儿探索世界、认识自我过程的第一步,以后各种心理活动产生和发展的基础,记忆、思维、想像等心理活动都是直接的或间接的在感知觉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所以促进感知觉的发育是早期教育、促进智能发育的重要内容。
(3)婴幼儿语言发育规律,语言的发展在婴幼儿认知社会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可分为语言感知阶段、发音阶段、语言―动作联系阶段、学说话阶段。语言能力是智力水平的主要标志之一,也是智能发展的基础,所以要给婴幼儿创造一个丰富的语言环境,促使婴幼儿语言得到很好的发展。(4)婴幼儿注意、记忆、思维的发育。
(5)婴幼儿情绪、情感和个性的发育
3 开展早期教育
(1)制订早教门诊;(2)针对每一个婴幼儿实施早教课程,定期检查婴幼儿完成情况;(3)对婴幼儿发育较落后,要认真分析原因,强化训练,促进运动张力发展;(4)通过早期教育能给更多家长提供了解和掌握科学育儿的知识,积极参与婴幼儿心理生长发育过程中。
4 开展早期教育的重要性
(1)婴幼儿的家长正确掌握科学育儿观念,婴幼儿身体健康不仅是体格健康,还包括心理上健康。
(2)使广大家长同志认识到,婴幼儿智能的发育与家庭环境氛围有大关系,只有科学的给婴幼儿提供充分合理的营养、良好的健康状况,才能促进婴幼儿智能健康发展。
(3)对我们儿童保健工作者又提新要求,要求我们不仅作好儿童体格检查工作,而且从0岁开始作好婴幼儿心理健康工作。为全面提高人口素质做好早期教育工作。
(4)对存在生物高危因素(如窒息、早产、颅内出血等)和新生儿轻微的脑损伤,开展早期教育,早期干预能够有效降低智能低下,并且能够促进婴幼儿动作和智能的发育。
篇5
[关键词] 早期教育;早产儿;大运动;发育
[中图分类号] R-04 [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 1674-4721(2011)07(a)-136-02
The influence of large motor development of premature infant with early education
XU Zhibing, DU Defeng, ZHANG Xiaoyan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Hospital of Yunfu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Yunfu 5273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large motor development of premature infant with early education. Methods: 100 cases of obstetric preterm born in our hospital were divided into early educ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used Capital Institute of Pediatrics (the capital of children IAS) prepared by the "0 to 6 years old neuro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in children checklist" (the child heart scale) to test for large motor development assessment regularly, test results was indicated by development quotient (DQ). Assessed 1 time within 6 months, assessed every 2 months within 7 to 12 months, assessed every 3 months within 13 to 24 months, compared with two groups of differences, observed early time educated to the premature infant big movement growth influence. Results: The DQ in early education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it indicated that start early education from the neonatal period could indeed promote large motor development in preterm children. Conclusion: The early education can promote the premature infant big movement growth, it is one effective measure to develop the child cerebrum potential growth as soon as possible.
[Key words] Early education; Premature infant; Large motor; Development
早产儿是指妊娠不足37周出生的新生儿,是高危儿中较多见的一种,原因多种多样。由于现代医学科学的发展,救治早产儿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让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的存活率也不断提高。早产儿孕周越少,发育越不成熟,新生儿期发生疾病越多,易患一些并发症,如呼吸困难、缺氧、颅内出血、脑组织损伤、高胆红素血症及严重的感染等,这些可以引起大脑缺氧,使大脑得不到充足的营养,影响大脑的正常发育。运动发育是婴儿神经系统发育的一个重要标志,婴儿期运动发育迟缓更多的是脑瘫、智力低下等疾病的早期表现。要使早产儿的身高、体重赶上正常水平已经不是难事,但是要使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的智能发育赶上正常儿童的发育水平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这些正是家长们最担忧和迫切需要帮助的问题。本研究从新生儿期开始实施早期干预,及时给予指导,以预防或减轻早产儿脑性瘫痪导致的运动发育迟缓。现将2009年6月~2010年12月,在本院产科出生的100例早产儿随机分为早教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大运动发育差异,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2009年6月~2010年12月在本院产科出生的胎龄为34~36周的100例存活早产儿按照家长自愿参与的原则随机分为早期教育组(称早教组)和对照组(常规育儿组)各50例,其中,早教组中胎龄为34、35及36周的早产儿分别有11、17及22例,在对照组中分别有13、16及21例。两组早产儿无明显缺血缺氧性脑病、呼吸窘迫综合征、颅内出血等疾病。
1.2 实施方法
使用儿心量表定期对大运动发育进行测试评估,测试结果以发育商(DQ)表示。DQ即发育商,是指采用儿心量表发育商检测法评价婴幼儿大运动、精细动作、语言、适应能力、社交行为五个方面的发育水平,为婴幼儿早期训练提供参考依据[1]。DQ=智龄/实际月龄×100,依据统计学换算结果,婴幼儿的智能水平可分为五个等级:DQ≥130为高智能,115~129为中上智能,85~114为中等智能,70~84为中下智能,≤69为低智能。6个月内每个月评估1次,7~12个月每2个月评估1次,13~24个月每3个月评估1次,比较两组早产儿大运动发育情况。具体实施方法为早教组:在妇产科及新生儿病区住院期间,让家长了解早期教育的意义和方法,取得家长的配合,并开始接受早期教育的指导,按鲍秀兰[1]教授的0~3岁教育大纲要求制定早期教育方案,并进行抚触和动作训练,指导家长实行操作。出院后建立早产儿随诊卡,定期回儿童保健科进行随诊及使用儿心量表对大运动发育进行测试评估,测试结果以发育商(DQ)表示。0~6个月每个月随诊,7~12个月每2个月随诊,13~24个月每3个月随诊。对照组(常规育儿组):在产科及新生儿病区住院的早产儿,出院后建立随诊卡,定期回儿童保健科随诊及使用儿心量表对大运动发育进行测试评估,测试结果以发育商(DQ)表示。随诊同早教组,但只作一般健康检查和指导,不作过多干预。
1.3 统计学方法
用epidata 3.1对原始数据进行整理,用SPSS 17.0统计分析软件,采用t检验行统计学处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早教组3、6个月无失访,12个月失访1例,对照组3个月无失访,6个月失访1例,12个月失访2例。两组早产儿在纠正胎龄后3、6、12个月时大运动DQ测查结果显示:3个月龄早教组大运动DQ高于对照组,早教组较对照组高4.26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从表1可以看出,比较两组差异,早教组在3、6及12个月龄大运动DQ值高于对照组大运动DQ值,表明从新生儿期开始早期教育确实能促进早产儿大运动发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本研究说明,大运动发育与大脑发育有密切关系,早产儿出生时发育不成熟,功能不健全,运动发育常落后于正常婴儿。因此,婴幼儿早期教育,非常重要也非常必要,尤其对于早期因各种原因大脑受过损伤或发育不良的婴儿来说,更是具有非比寻常的意义。脑的发育和外界环境、教育密切相关,在3岁以下,特别是在0~1岁,小儿的智能发展日新月异。早期教育,最好从新生儿期开始,在婴儿期制定相应的早期教育计划,包括运动发育、认知能力、语言发育和交往能力。对早产儿进行早期教育,提供早期干预、早期治疗,促进早产儿智能发育,对早产儿的大运动发育有极大的帮助和有明显促进作用,进一步提高早产儿的生存质量,提高人口素质,对个人、家庭、社会和谐具有重大意义。
从新生儿期开始实施早期教育,尤其是大运动发育的训练,定期随诊、评估,根据每个早产儿不同的发育状况,结合实际月龄及婴幼儿智能发育规律,给家长提供一个详细而具有个性化的教育方案,同时指导家长如何结合家庭条件给婴儿提供和创造一个丰富和适宜早期教育的环境和氛围。说明尽早的对早产儿进行神经系统发育长期、连续、动态随访,并帮助和指导家长对早产儿进行早期干预和康复训练,可促进神经精神发育,也可以减少脑瘫的发生率[2]。
如何降低早产儿运动障碍的发病率及大运动发育落后的程度,是儿童保健工作者正在探索的问题。本研究旨在探索早期教育对早产儿大运动发育方面的影响,抓住早期教育的有利时期,从新生儿期开始实施早期干预,及时给予指导,以预防或减轻早产儿脑性瘫痪导致的运动发育迟缓。通过早期教育,促进早产儿脑部发育,尤其是大运动发育,以进一步减轻伤残的程度。
联合国大会曾召开儿童特别会议,其中第一个预期目标就是“每个儿童应该拥有一个最佳的人生开端”[3]。要让宝宝有一个良好的人生开端,解决的途径就是及早的对早产儿进行早期教育和训练,大脑功能的成熟和发育需要丰富的训练刺激和外界环境[4]。早产儿大脑的结构已经基本完备,能够接受教育,如果能尽早的进行早期教育和训练,就有望追赶上正常水平。从新生儿期开始,对早产儿进行早期教育训练,在婴儿期制定相应的早期教育计划,包括运动、认知、语言、社会交往能力,能促进早产儿的智能发育,尤其是对大运动发育有明显促进作用,从而进一步提高早产儿的生存质量[5-6]。
[参考文献]
[1]鲍秀兰.新生儿行为和0~3岁教育[M].北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95:320-327.
[2]林庆.脑性瘫痪[M]//胡亚美,江载芳.实用儿科学.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7-17.
[3]金汉珍,黄德氓,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3.
[4]林秀雯,朱晓玲,周杰,等.早期教育对促进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智力发育的研究[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6,12(23):37-38.
[5]童梅玲,邓静云,段娅莉,等.早期教育对婴儿运动发育的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1,9(5):298-299.
[6]朱艳华,林霞,张志英.早产儿智能发育的早期干预[J].医药论坛杂志,2006,27(8):82.
篇6
21世纪,是一个互联网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时代,人类物质文明的建设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如何能让更多的人才适应现代化社会建设的需要,已经成为我们普遍关注的问题。音乐,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儿童生活、学习和成长过程中的重要部分。因为早期的音乐教育不仅可以丰富孩子们的生活环境,促进儿童智力的发育,在培养儿童的美感,欣赏美、创造美,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早期儿童音乐教育,可以开发儿童潜力,塑造儿童的健康和活泼的个性,促进孩子的全面、和谐的发展。它是教育的开始,是生命的启示,鼓励孩子们更加主动、自信地参加社会活动和学习。儿童通过音乐的学习可以增强记忆力、观察能力和想象力,许多伟大的科学家。例如,爱因斯坦、达尔文、牛顿等都非常喜爱音乐。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还曾经在1911年创作过一首小提琴曲《行路难》。然而,作为促进儿童智力发育的一种手段,儿童早期音乐教育并没有被广泛地关注,大多数人的目光停留在文化知识的培养,而忽略了儿童音乐教育的发展。当然,学习文化知识是很重要的,但为了培养儿童的发散性思维,我们应该以音乐教育作为幼儿音乐教育的一种手段。
首先,早期音乐教育不仅可以丰富孩子们的生活环境,还能促进孩子的智力发展。曾经有人做过一个研究,婴儿被分成两组,一组生活在一个只有白墙,天花板上没有任何装饰,安静的隔音的房间里,另一组生活在墙壁和天花板上装饰着五颜六色的图案的房间里,透过玻璃能看到医生和护士在工作,还能听到美妙的音乐。几个月后,对两组婴儿进行智力测试,发现房间里缺乏刺激的孩子,其智力水平与另一组相比是缓慢的。这项研究表明,早期丰富的环境是儿童的智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音乐在这里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早期音乐教育是开发孩子潜能得最有效的途径。科学证明儿童与生俱来就具有巨大的潜力应该说每个孩子生下来个个都是天才。那是遗传基因决定的,科学发现,人的基因当和卵子结合时就决定了孩子大脑的结构,其影响作用占30%~60%,所占比例因人而异,以生理遗传最为明显。它告诉了我们儿童的潜能是客观存在的,开发的空间的巨大的。这不仅为孩子发展提供了无限广阔的物质前提和发展的可能性而且还制约着孩子日后发展的方向。武汉市一个5岁的女孩已进入武汉大学超智班,她可以用英语和汉语背诵伊索寓言,并能使用英语进行对话。主要原因是她的医生父亲让她从小听音乐,她父亲还说 :给孩子适当的信息来刺激大脑,是一种重要的早教手段。不仅如此,生理学家也早已证明:音乐训练可以促进人们大脑左右半球的均衡发展。因此,对儿童进行早期音乐教育是必要的。听音乐,学习唱歌可以开发儿童智力,通过乐器的学习,节奏的训练,你可以锻炼孩子们手部的精细运动,这样孩子的听觉、触觉和视觉相协调,使孩子的注意力,记忆力,形象思维能力得到培训和发展,促进均衡发展儿童的大脑左右半球。美国威斯康辛大学的研究小组发现,学龄前儿童学习钢琴或其他乐器可以使他们未来的推理能力在学习数学等学科时发挥极大的作用。伟大的法国作家雨果曾经说过:开启人类智慧的钥匙有三个,一个是数字,一个是文字,一个是音乐 !在孩子们形象思维的发展阶段,音乐作为启发儿童智慧的关键,不仅是合适的,而且是非常富有成果的。
其次,早期音乐教育不仅可以丰富孩子们的生活环境,促进儿童智力的发育,还可以提高孩子的审美能力以及音乐素养,还可以促进孩子自我人格的完善,建立崇高的道德品质。优美的音乐可以对孩子进行审美教育,是最直接、最明显的方式。音乐用美丽的声音,美妙的旋律,生动的节奏赢得了孩子们的喜爱。孩子们通过潜移默化的环境接受音乐对其性格的感染和教育。正确的音乐教育,能使孩子体会到积极、快乐的情绪,体验音乐的美,享受美,使孩子的性格更加活泼开朗,并且培养孩子的胆量和才能。日本著名音乐教育家铃木镇一做过这样一个实验:请一些刚生过孩子的母亲给婴儿听一些古典音乐。例如,莫扎特的奏鸣曲,循环反复,不断放给婴儿听,不断给他们讲解。直到婴儿5个月的时候,又进一步实验,把一些他们从没听过的曲子夹在已经听熟的曲子中放给他们听,当听到那些从没听过的乐曲时,婴儿脸上带着惊讶和不安的神情,而听到那些熟悉的曲子时,他们则露出会心的微笑。这个结果说明5个月大的婴儿已经能够记住乐曲了,所以音乐,是培养孩子记忆力的最好途径。
所以,在孩子们成长的过程中,让孩子接触音乐,让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通过练习唱歌、表演,大胆的、天真地表达了他们对音乐的理解和审美能力的评价和欣赏。在孩子们的成长过程中,审美和道德往往在同一进程中实现。当我们教孩子学会唱或让孩子们享受到丰富的音乐和艺术歌曲,能引起孩子们的情感共鸣。学会唱歌的孩子不仅喜欢,而且善于通过行为表达他们对这首歌的内容的感受。在集体歌唱、演奏乐器或小节目时,为了确保演出效果,孩子会控制自己的行动,提高集体的责任感和约束力。所以让孩子们学习音乐、舞蹈、乐器、可以培养孩子团结、诚实、勇敢和优良的品质。美妙动听音乐的韵律和节奏,符合了人们生理的韵律和节奏,被不同年龄和知识阶段的人们所接受。这里,不需要前期教育积累,不需要循序渐进的铺垫,无论是多大的孩子,都能够一定程度地感受音乐的艺术魅力。根据音乐这样的特点,如果让学龄前儿童经常性接触音乐,或者带他们参与各种适宜的音乐活动,儿童大脑就会时时处于积极活动的状态,从而获得良好的发展。就像我国伟大的音乐家冼星海说的那样: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我们应该通过音乐教育,让孩子们体验到快乐,喜欢音乐,并使自己的人格得到进一步的完善。记得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我六岁开始学习拉小提琴,音乐世界赋予我的直觉,对我的新发现(运动物体的光学)有很大的帮助。有时因为直觉产生了新的科学发明。那种直觉实际上与音乐世界的所谓灵感是相通的。因此,早期音乐教育,在孩子的智力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音乐教育可以促进儿童智力的发育和提高,能够促进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的进一步发育,在儿童早期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培养儿童的创造力、想象力、思维能力以及记忆力等方面的能力中担当了重要的角色。我们应该结合其他艺术手段,将早期儿童音乐教育作为早期教育中一个重点方向,使儿童更加健康、快乐地成长!
篇7
现如今在我国人口素质不断提高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家长已经充分认识到早期教育对孩子一生重要,而我国也在大力支持早教育,通常情况下,学前教育指的是3-6岁幼儿在幼儿园接受的教育,而0-3岁则是早期教育。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0-3岁的早期教育并没有受到社会和家庭的重视。可以说,0-3岁时热的一个起始阶段,该阶段诗人大脑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是幼儿在成长中意识逐渐形成的一个重要时期。有学者曾经就说过,3岁决定一个人的一生。,而我国也向来流行着一句古话,即3岁看大,7岁至老。从这就可以充分看出,对孩子实行0-3岁的早期教育不仅是教育事业必须实行的一项重要举措,同时也是可容缓的一项重要工程。该阶段是孩子神经系统发育最快,各种潜能开发最关键的时候,同时也是实行教育的最佳时机。因此,重视0-3岁早期教育非常重要。
一、对孩子实行教育应当趁早
真正的教育应当孩子出生时就开始,0-3岁的幼儿正处于各种感觉器官迅速发育的一个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实行早期教育可以促使孩子的各种感觉器官接受丰富而有效地刺激,实行早期教育对孩子后期的学习教育具有促进作用。父母在抚养孩子的过程中,可以采用搂抱、对视、对话、微笑、抚摸等方式实行教育,在孩子生命开始的阶段就经历信任、鼓励与爱就会成为孩子大脑生长发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在过去,曾经有一位夫人来请教进化论的创始者达尔文先生,询问对孩子实行教育应当什么时候最好。达尔文问这位夫人:您的孩子多大?这位夫人回答,才两岁半。达尔文惋惜的说:夫人,您已经迟了2年半。在研究进化论的过程中,达尔文也是世界第一个为自己孩子记日记的人,他一直都认为对孩子实行教育应当从一出生就开始。随后又有不少的教育学家与心理学家普遍认为,在婴儿生下来的第三天,甚至是第四天,就已经晚了好几天。
我国教育学家陈鹤琴曾经说,幼儿时期对人生具有重要的影响,在此阶段习惯、技能、思想、态度情绪等都需要相应的基础,如果没有良好的基础,将难以形成健全的人格。由此可以充分说明,早期教育对人的发展非常重要。不仅是我国关注幼儿教育应当从出生开始实行,国外也有大量的研究说明早期教育应当始于出生。幼儿接受过早教育,在其后期生活与工作方面就会显示出明显的优越性,而这也正说明了实行早期教育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二、防止潜能递减
有外国学在研究早期教育的时候就曾经指出,儿童与生俱来就已经具备相应的能力,但是这种潜能会遵循一定的递减法则,如果在早期阶段没有进行理想的教育,那孩子的潜能就会逐渐递减。在此基础上,随后不断有研究人员对此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说明,普遍都认为如果不对孩子实行早期教育,将有可能会导致孩子的潜能递减。在此方面学者经过大量的时间与说明都目的就是为证明重视早期教育可以避免孩子潜能递减。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以前就说过:只要是人所需要的习惯、态度与倾向等,大多都应在6岁半以前的教育培养完成[2]。从这就可以充分说明,不仅仅是国外,我国也对此进行了行营的研究。这些研究都在有力证重视早期教育其实就是防止孩子潜能会随着相应的递减法则出现递减。而要想彻底防止这种现象的出现,家长就需要特别注意0-3岁孩子的早期教育。对孩子实行教育,通常都认为越早越好,进而可以更好地将孩子治理开发出来,并且取得效果就会越明显,孩子在后期做什么的成功几率相对而言都会大一些。作为幼儿成长的关键时期,如果孩子错过了0-3岁的早期教育,也就导致孩子错过了最佳的教育时期,进而孩子各方面的潜能会出现一定的限制性,即使孩子有较为明显的天赋,但是也很难在后天的教育中获得发展。
三、早期教育有助于开发潜力
篇8
关键词 函授教育;远程教育;网络教育
中图分类号:G7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21-0125-04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Sino-foreign Early Correspondence Education//Du Mingming
Abstract Examining and investigating the formation of Sino-foreign early correspondence education background, historical origins, development, and age characteristics. It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reference value for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distance education and practice but also for analysis and study of people, places and historical events and the evolution of a causal relationship, the reason and the trend of historical development process has important historians reference value.
Key words correspondence education; distance education; network education
Author’s address Lishui Educational Technology Center, Lishui, Zhejiang, China 323000
1 国外早期函授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1)英国。函授教育是现代印刷业和邮政业共同孕育而生的教育形式,1840年,英国传教士、速记师伊萨克·皮特曼把速记教程通过邮政寄送给他的学生自学,这是广泛被公认的远程教育的起源。1836年,伦敦大学创办起初并无教学职能,而是对联合王国和海外学生进行注册和考核,颁发校外学位。很快,许多私立机构如大学函授学院和沃尔西·霍尔学院兴办起来,为注册学习伦教大学校外学位的学生提供函授辅导。这种特定教学模式,即由独立的机构为公立大学颁发的学位提供函授辅导,可能是大学层次远程教育的最早起源。1849年,为了适应产业革命和资本主义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英国和英联邦各国高等学校的学生报考伦敦大学的学位课程,并为注册报考者提供函授教学。鉴于英国伦敦大学首创校外学位制,这一年被看做世界远程高等教育的诞生年。1858年,又对校外学位制进行修订,规定对国内外的男性居民实施开放教育,学生可不经过入学考试,只要通过规定的课程考试,即可取得伦敦大学的校外学位(不包括医学),把教育活动扩展到校外、民间。1868年,英国文学推广运动开展,文学会的人们鼓励没有条件入学的青年自修,在学习方法上给予指导。当时虽未形成函授教育的制度,但对后来形成的函授大学起到准备的作用。1873年,英国一些大学到校外讲学,例如,剑桥大学派斯达特到校外讲学,许多教授合办一所函授大学。
2)德国。1856年,为解决从业或在职人员的再就业问题,柏林的古斯塔夫·朗沙氏建议用法文撰写新闻稿件,以提高撰稿人法文水平,这是在外语学习领域里函授教育的最初尝试。1895年,西蒙·米勒开始在建筑行业按教学计划采用书信往来的方式授课。1865年,法国人查尔斯·塔桑和德国人哥斯塔夫·兰根斯其特开始在柏林函授法语和德语。1896年,米勒与位于波茨坦的帮耐斯-哈赫费尔德出版社合作,用“卡那克”这一笔名从事函授教育。1904年,帮耐斯-哈赫费尔德出版社第一次开办高中毕业考试函授补习班,米勒成为德国函授教育的先驱者。
3)美国。1870年,美国的福斯特为了煤矿安全生产,在报刊上选登文章,提供教学大纲,进行函授教育。这时的函授教育形式还是处于探索的阶段,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函授教育制度。1873年函授教育从英国迅速传入美国,于是在1874年,美国伊利诺斯州立大学首先办起函授教育。同年,威斯里安学院也相继开办了高等函授教育。1890年,美国的芝加哥大学用合作的方式成立了函授部。同年,美国在宾夕法尼亚州成立斯克兰敦万国函授学校,该校在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有几十所分校,是美国函授教育国际化发展的重要标志。1891年,美国芝加哥大学开始函授教育。1892年,芝加哥大学成立希伯来语函授学院。同年,美国成立非赢利的教育协会,为函授的进一步推广起到一定的作用。也就在这一年,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首次提出远程教育的术语,这一年被世界公认为远程教育诞生年。1906年,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开始函授教育。1981年,64所大学的校外函授部联合成立全美大学校外教育协会。
篇9
关键词:早期教育 内容 智力 非智力因素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2(c)-0053-02
暑假,应是众多学生休息、放松的日子。但是,目前的暑假对于一些幼儿园的孩子来说可不是一个轻松的日子。假期里,我曾对一所县城幼儿园做过一个初步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对许多幼儿园孩子的家长、老师来说,明确早期教育的内容、任务仍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对于我们这些孩子的父母和教育者来说,早期教育究竟要教育什么,教育者们应对孩子进行怎么样的早期教育呢?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指出:“幼儿园的任务是:实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而新颁布实施的《幼儿园教育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应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但是在《规程》和《纲要》颁布并实施多年后,很多幼儿园教师头脑仍拘泥在传统观念之中,偏重于灌输,习惯于“上课”。她们仍然认为幼儿园只是一个幼儿接受智力教育所在。调查中,我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时值七月底,酷暑难当,但幼儿园中却仍有不少三岁左右的孩子留园“上课”,而且绝大多数是刚入幼儿园的小朋友。疑惑之下,我为此询问了老师。一位当班老师告诉笔者:“他们是来上预备班的。”预备班?上幼儿园之前还需要上预备班?望着我不解的神情,这位老师更进一步解释说:“不上预备班,开学功课怎能跟得上班?”这句回答让我大吃一惊,九月份要上幼儿园小班,还怕功课跟不上班,要提前两个月到幼儿园来接受“园前预备班”?望着一群本该在快乐玩耍的小朋友,却像个小学生似的在老师指挥下,望着黑板上的字,在一五一十地鹦鹉学舌,望着他们那沉重的大书包,望着他们面前摊开的作业本上或“√”或“×”的符号,心中不禁为他们过早失去的童年悲哀。
其实,幼儿的智力发展的确有着极大可塑性,经过家长、老师一段时间的“强化”,效果可能十分明显。于是乎,教育者们被认为是“教育有方”,而这个孩子也可能被认为“神童”。但是,儿童智力的发展最终会受到规律的限制。当今流行的许多“神童”教育的方案所提供的实例佐证仅仅是在接受教育的孩子三岁后、五年后如何,其长期效果如何却没有一个方案给予结果,许多的研究表明,许多所谓“神童”,实际上仅仅是“早慧”儿童,即他们的智力或才能发展较早,或者说,在婴幼儿期智力或才能发展比一般儿童迅速。但是到了成熟年龄,其智力或才能并不一定出众,后来的智力水平未必超乎常人。因此,有人提出应区分“早熟”与“天才(超常)”。
通过训练与灌输,人的智力虽然可以人为拔高,但人的社会性却不能拔高。在现代管理学上有个“木桶”理论,即一只沿口不齐的木桶,其盛水量的多少取于构成核木桶的最短的那木板的长度。不管哪一块木板短小或缺失,木桶都不再可能装满水,水都会从缺少的那块木板位置上流走,对孩子来讲,亦是如此,孩子内在的各种素质要素,如思想品德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等等就像一块块“木板”共同构成了“木桶”的整体。为了促进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增大“盛水量”,教育者“加长”的同时不能忘了“补短”和“补缺”。片面地去加长“一块板”或放弃“一块板”都不利于增大“盛水量”。以童年的天真、快乐、游戏为代价换来的“神童”可能从某一个方面看他是完美的,但是一块缺失的“木板”最终使他不能成为一个完美的“木桶”。许多例子证明超前的“拔高教育”仅仅是提前结束了灿烂的童年,把孩子提前变为一个成人,而为达到这种早熟所付出的代价可能太大了。从很多家长对孩子所实施的“超前教育”来看,许多教育内容实际上根本无必要提前进行。如美育婴专家冯德・歌柏就举了一个例子,许多家长在孩子很小的时间就教孩子数数:“来,数数你有几只手指?一、二、三、四……”父母们认为这是一种学习。但是你想想,学会数手指有什么意义呢?每一个正常的人,到了一定的时候,都会明白自己有几只手指,何必在孩子玩耍的时候硬把他拉来数手指,弄得他厌烦,自己也烦燥呢?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格塞尔双生子爬梯实验,实验对象是双生子T和C,T从生后第48周起每日作十分钟爬梯训练,连续六周。在此期间,C不作爬梯训练,直到58周才开始作爬梯训练。实验结果表明,C只接受两周的爬梯训练就能赶上T的水平。因此,他得出结论是:不成熟就无从产生学习,而学习只是对成熟起一种促进作用。这一实验对于我们研究教育(训练)和发展的关系很有启发。如果要使教育发挥最大的作用,就要使教育适合于儿童发展情况,要求太低固然不能促进儿童的发展,要求过高也无益。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特尔曼毕生致力于观察研究智力超常儿童的成长情况。他选择了1528名智商超过130的中小学生(男857人,女671人),对他们进行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追踪。特尔曼去世后,心理学家西尔斯等人继续他的事业,一直追踪到被研究者平均年龄超过60岁时为止。这项旷日持久的研究表明,智力与成就并不总是成正比。有才能、有成就的人常常不是当年老师和家长认为十分聪明的孩子。在男性被调查者中,成就最大的20%和成就最小的20%的明显差别不在于智力的高低,而在于个性品格的不同。即非智力品质的不同,所谓非智力因素是人的意志、情绪、行为习惯、自控意识、求知欲望等等。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非智力因素往往在成才方面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谨慎、有进取心、自信、不屈不挠、坚定性最终成就了那些成功者。
在《中国教育模式反思》中,作者反思到,美国小学教育和学前教育是知识的吝啬鬼,严格限制孩子得到知识的数量,一个月只允许孩子得到一个知识,孩子每得到一个知识都需要付出很多的汗水和辛苦;在这个过程中,动手、思考和感悟比知识本身更重要;孩子对知识总是有渴望的感觉。而中国的小学教育和学前教育是一个贪婪鬼,把知识当成了免费的黄金珠宝。中国教育者不知道知识与智慧的关系,总是让孩子直接得到越来越多的知识。美国教育的聪明就在于:先让孩子去感悟,去思考,然后得到知识,这个时候知识就变成了智慧;由于开始的时候,知识都特别简单,比较容易得到感悟,知识也就容易变成智慧。智慧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创造力。
学习有三个阶段:感性认识――感悟――知识,知识是学习的最高阶段。美国教育让孩子走完三个阶段,才能得到知识;中国教育是让孩子通过感性认识得到知识,或者直接得到知识。美国教育一个月的知识量只相当于中国教育一天的知识量。相差29天,这29天就是感悟的时间。美国教育通过让孩子感悟比中国教育多产生了一个东西:智慧。美国学生比中国学生多产生了一个东西:创新能力。而这是我们教育上最为欠缺但现代社会最为需要的品质。
德国人获得诺贝尔奖人数占总数的一半。但联邦德国《基本法》(即宪法)其中第七条第六款明确规定,禁止设立先修学校。通过国家介入,德国宪法禁止对孩子过早开发智力。因为他们认为孩子在小学前的“唯一的任务”就是快乐成长。因为孩子的天性是玩耍,所以要做符合孩子天性的事情,而不应该违背孩子的成长规律。如果说在上学前对孩子非要进行“教育”的话,那“教育”的重点只有三个方面:一是基本的社会常识,比如不允许暴力、不大声说话等;二是孩子的动手能力。在幼儿园期间孩子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参与手工制作,让他们从小就主动做具体的事情;三是培养孩子的情商,特别是领导力。
与他们相反,中国的孩子在幼儿园期间已经把小学一年级的知识基本上都学完了。早教的广告天天告诉我们,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在北京的早教中心,9~16个月的婴幼儿上课时间竟长达45分钟,这一现象差点把来访的德国幼教专家惊得险些从座椅上跌下来。
既然中国的教育者花了那么大力气在孩子的早期教育上,把孩子提早教育了那么久,那么是不是人们该有理由担心,德国的孩子在起跑线上已经输给了中国的孩子。但事实如何呢?自诺贝尔奖设立以来,德国人(含移民美国、加拿大等国的德裔)获得的诺贝尔奖人数将近总数的一半。换句话说,8200万的德国人分享了一半的诺贝尔奖,而全球另外60多亿人口只获得了剩下的一半。
实际上,单纯地提前学习时间并不能加快儿童成长的速度。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生长的时间表,不应该人为地提前或推后。已经有无数的事实证明,违背教育的自然规律是会受到惩罚的。有时一个错误的教育理论将会导致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营养不良”。孩子有自身的成长规律,他们在相应的阶段要做相应的事情。表面上看中国的学前教育和基础教育很扎实,但他们的想象力和思考能力已经被破坏掉,由此造成了孩子被动接受知识而疏于主动思考的习惯。人的成长是一次长跑,起跑线上的输赢不能决定孩子最后的输赢。
因此,早期教育应以给孩子一个健康的、真正的童年为目的。早期教育不仅仅是智力教育,教育者更应从多方面入手,注重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培养孩子的专注力、想象力、语言能力和好奇心,让孩子快乐地享受童年,让孩子真正成为孩子。
参考文献
[1] 杨文泽,李雁宁,主编.中国孩子成长手册[M].中国戏剧出版社,2001.
[2] 木村久一.早期教育和天才[M].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
[3] 美国小学是知识的吝啬鬼[EB/OL]..
[4] 德国专家看中国幼儿园教育[EB/OL]..
[6] 夫唯.你不聪明[J].科技文萃,1994(12).
[7] 林佩昌.联邦德国为何立法禁止学前教育?[N].羊城晚报,2012-01-21.
[8] 中国教育模式反思[EB/OL].百度文库.
篇10
一、游戏化的乐理及视唱教学。如在学习五线谱时,教师可借故事《音符娃娃找家》,分别设计“五线谱”大楼、“高音谱号”妈妈、“低音谱号”爸爸和全音符、二分、四分、八分等音符哥哥、音符姐姐等角色,让幼儿扮演音符娃娃,参与“娃娃找家”、“我是乖宝宝”等游戏。同时将音符的家与幼儿的家相联系,对幼儿进行亲情教育。
二、从趣味性入手进行练耳、记谱训练。当幼儿识谱能力积累到一定程度,音符认识到标准音(高音谱表第二间“la”)时,即可开始有趣的听音游戏。幼儿在认识单音时是分角色的,要过渡到旋律记谱,就一定要考虑趣味性,例如视唱曲《布谷鸟》,第一小节可讲解为:第一个房子里住着“do”哥哥和“mi”弟弟,等等。
三、以幼儿为主体轻松增加键盘教学。增加键盘教学,可提高幼儿视唱练耳、音乐赏析等能力:同时,双手的弹奏技巧也有利于促进幼儿左右脑都得到发展,调节幼儿的用脑平衡。
四、欣赏不同风格的音乐,从听引发感觉、做出表现。欣赏一定要避免强迫“干听”,音乐也要由浅入深,引导幼儿随音乐即兴律动,用打击乐器演奏节奏型,用图画、符号描绘对音乐的想像,配合音乐进行情境表演等,引导幼儿在每次欣赏时都有新的“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