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体育理论知识范文

时间:2024-04-08 18:05: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体育理论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学体育理论知识

篇1

论文关键词 体育权利 大学生 途径

一、体育权利的概念及内容

现代法学的核心是权利,著名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认为法学即为权利之学,作为一门法学学科的体育法,也必然会涉及体育权利这一核心概念。体育权利是体育法学的一个基础问题,而具体何为体育权利,其概念界定出现在各种文献中,各种观点均有。比如陈华荣在《我国体育权利概念认识:困境与发展》一文中,对体育权利做了如下界定:“广义的体育权利包括所有在体育运动中产生或与体育运动相联系的权利。狭义的体育权利是指社会认可或法律承认的,人们参与体育活动、参加体育竞赛、接受体育教育、享受体育生活的资格和可能性。”方燕在其硕士论文《体育权利及其法律保护研究》中指出,体育权利可分为明示的权利和推定的权利,前者如《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施行办法》中所规定的优先录取权等,后者则是由宪法等法律所规定公民所享有权利的推定或引申权利。刘毅在其硕士毕业论文中也对此做了描述,这三位学者在其论文中详述了各个专家学者对体育权利的看法。此外还有很多学者都以自己的观点对体育权利做了认定,在此笔者不再一一赘述。

在众多对体育权利的界定中,笔者认为胡冠佩等在《的权利制度及其完善》一文中,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这部已经颁布17年的法律中的规定来限定体育权利更符合我国的现实状况。《体育法》在第一章总则中规定了了发展权、管理权与参与权三项基本体育权。其中,第二条指出国家要发展体育事业,开展群众性的体育活动,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第三条进一步说明除国家自身要发展体育事业外,还鼓励企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公民兴办和支持体育事业,这是体育发展权;第四条则指出各级行政主管部门需在各自的职权范围内管理体育工作,此为体育管理权它属于公权力范畴;体育参与权是指权利主体参与体育活动的权利。三种权利中,可以说体育参与权是《体育法》立法之重点向所在,因此除在第一章总则的第二条明确体育工作应全民参与之外,接着在第二章至第五章中又进一步详细规定了社会体育、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和体育社会团体中的体育发展权和参与权等权利内容。

二、大学生体育权利保护现状

大学生的体育权利应当是一种能力或资格,即大学生依照我国宪法和相关法律规范的规定,参与到各种体育活动和体育事务中,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能力。大学生的体育权利主要体现在《体育法》第三章的学校体育中,在这一章中,规定了学校应当把体育作为教育的一部分,必须要开设体育课,学校应当为学生上体育课和课外活动创造条件;为使学生的体育权利能够实现,学校要配备合格的体育教师,按照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的规定配备体育场地、设施和器材;学校还应当建立学生体格健康检查制度,加强对学生体质的检测。体育权利实施的主体是学生,体育权利能否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与学生的自主意识,而我们目前的现实是,学生对自己体育权利的认识和重视不够,我曾经问过我所教授的某一班的学生这一问题,知道大学生有哪些权利吗?学生能够回答出我国的教育法中所规定的权利,但当我问什么是体育权利吗?所有学生的回答都是不知道。由此可知,体育权利在大学生中间仍然是一个新名词。相当一部分学生喜欢体育但不愿意上体育课,因为体育课很无聊,没有自己喜欢的运动,也不会自觉地从事课外体育活动。

目前各高校都按照体育法的规定安排有体育课来保障大学生的体育权利,也有体育场馆和体育设施来保证体育课程的开展,但仍然存在以下缺陷。第一,体育课只是运动课,却没有学习体育法律法规的课程,包括体育专业的学生在内,都没有意识到学习体育也有法律的保障;第二,体育场馆和体育设施的配备不够齐全,只是用于体育课教学,无法满足大多数学生的课外活动需求;第三,因为学生意识的缺乏,没有学生感觉自己的体育权利受到了侵犯,大部分学生不认为自己有自由选择体育活动项目的权利,而是服从老师的安排,而且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机会很少。要想解决这些缺陷,需要加强对学生权利和义务的教育和引导,加强对体育课程和课外活动的管理,转变大学生的体育观念,使他们的体育兴趣与积极性得到提高,从而让学生真正成为推动体育权利实施的主体和中坚力量。

三、大学生体育权利实现之途径

如何能够保障大学生体育权利的实现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综合目前我国高校的现状,我认为,除了各高校目前普遍采用的体育课来加以保障学生的体育权利之外,我们还可以采取如下几种途径:

(一)充分利用学生社团,保障大学生体育权利实现目标

学生社团是学生自愿组成的学生组织,目的是实现会员的共同意愿并满足自己的兴趣爱好。学生社团多种多样,是我国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是我国高校第二课堂的引领者。学生社团的建立有益于学生的健康成长,组建学生社团的目的是活跃学校的学习空气,提高学生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兴趣引导学生成立各种不同类型的体育社团,以交流思想,增进友谊。每年可以根据学生社团情况组织一些社团比赛,提高学生参与社团的积极性,使学生社团成为保障大学生体育权利的有力武器。

(二)合理利用学校体育馆,加快大学生体育权利实现效率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体育赛事在我国的大中型城市举行。这些体育赛事仅仅是一个短期事件,但为了使体育赛事能够完满举办完成,每一次的体育赛事都会建设一些保障体育赛事的体育场馆。目前几乎各个高校都有了自己的体育馆,而赛事结束后,体育馆的使用问题就成了高校需要解决的一个新课题,因此,可以结合学生社团以及学生兴趣找出能够合理利用体育馆的方式和方法,使学校的体育馆不至于闲置下来,而且也能够使大学生的体育权利得到进一步的保障。比如中国农业大学的场馆,在奥运会赛事结束后,就得到了充分而合理的利用,目前农大的体育馆已经成为了体育与艺术教学的重要课堂,可以说除了周日外,每天的课程都安排的满满当当的。

篇2

论文摘要:近年来,由普通本科院校和社会力量合办的独立学院发展很快。这类学院的试办,不但对高等教育办学机制进行了大胆探索,而且在扩大高等教育资源和高校办学规模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逐渐成为当前和今后一定时期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但独立学院的发展会有一个逐步完一善和成熟的过程,它在办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和矛盾亚待进行深入研究并认真解决。其中困扰独立学院教育质量提高的最大难题是:如何处理教育质量与办学特色之间的关系。

独立学院作为由普通本科高校按新机制、新模式举办的本科层次的二级学院,自1999年出现以来,发展迅速。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已有各类独立学院300多所,承担了兰分之一的本科生培养任务。但是,方兴未艾的独立学院在成长过程中,也暴露出自身的一些问题,从内部讲,主要是办学理念模糊不清、人才培养模式单一、专业设置急功近利、教学体系改革和管理滞后等;从外部讲,集中体现在独立学院教育管理体制尚未理顺、相关政策不配套、投人不足等方面。这些问题制约着我国独立学院发展,其最终表现是独立学院的教育质量和办学特色问题。因此,全面地探讨独立学院的教育质量和办学特色问题,对发展独立学院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一、什么是独立学院的教育质量和办学特色

真正的独立学院的教育质量要从内外两个方面进行衡量,从内部讲,是整个资源体系所决定的质量体系的有效性问题,内部质量体系一般有三个层次,一是质量保证体系,二是质量监控体系,只是质量评价体系;而从外部讲,独立学院的教育质量最终直接体现在毕业生的能力和素质上,而能力与素质的评价,主要取决于人才的能力和素质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之间的吻合程度。

独立学院要提高教育质量应以主动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职业技术领域和岗位群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制定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和培养方案;突出实践教学环节,重新构建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素质教学体系。而独立学院的办学特色,是由独立学院内在矛盾的特殊性所决定的,从整个独立学院的外部环境来讲,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行业和区域性、职业技能性、市场导向性。

二、独立学院的教育质量和办学特色的辩证分析

在独立学院的教育质量和办学特色问题上,存在这两种倾向性的认识,一种是把教育质量与办学特色作为完全独立的两个方面来看待,撇开办学特色来研究教育质量问题;另一种是把教育质量与办学特色混为一谈,认为“特色即质量”。我们不妨把这两种观念分别称之为“割裂观”和“一元观”。这两种观点对独立学院的办学实践都是相当有害的,根本原因在于对二者内涵的把握不当。必须认识到,对独立学院来讲,教育质量和办学特色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1.教育质量永远是办学特色赖以存在的基础

真正的办学特色是一种综合的竞争优势,这种优势源于差异化的定位和内部资源体系的持续整合,由于资源配置和定位的不同,独立学院之间可以形成不同的特色,但其基础却都必须建立在较高的质量水平上。因此,要形成独立学院的办学特色,就必须坚持“教育质量第一”的理念,励精图治,改革创新,不能急功近利,寻求所谓的捷径,否则,办学特色将成为无本之木。 2.没有办学特色的教育质量不是可以长久的教育质量

独立学院的办学特色集中地反映在教育质量上。诚然,一个拥有出色的软硬件资源的学校可以培养高质量的学生,但是,在人才市场上,只有你所培养的学生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时,这种培养的质量才是有效的质量,正如马克思所讲的那样,从商品到货币是“惊险一跃”,不被社会购买的价值是无用的价值。独立学院的教育质量必须通过人才市场的需求来检验,而人才市场上那些有特色的人才最容易为用人单位所接受,因此,独立学院的教育质量必须以办学特色为导向,没有办学特色的教育质量可能就是无效的质量甚至是有害的质量。

以上从宏观上分析了独立学院教育质量和办学特色之间的关系,下面,笔者就具体微观层面上继续探讨它们之间的密切联系。

首先,办学特色中首要的培养目标即培养应用型人才,是提高教育质量的衡量标准。独立学院办学特色的形成首先在于培养目标的确定。独立学院的培养目标是在生产、服务第一线工作的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社会各界,上至国家机关与领导,下到各独立院校,对培养目标为应用型这一基本特色的认识是一致的。

其次,影响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教学内容,是办学特色的一个重要方面。独立学院的教学计划,是在对劳动力市场的需要作全面深人的调查,邀请企业家和专家对职业岗位需要的理论基础和工作能力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制订出的教学计划,彻底打破了传统的三段式教学。在这样的教学改革思想指导下,各独立学院深化教学改革,突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所以独立学院提高教育质量的途径之一就是创建有特色的教学内容。

再次,加强独立学院内部管理制度建设,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也是独立学院办学特色的重要构成部分。独立学院的内部管理制度建设应按自身需要设计并实施。在当前特别要注重独立学院内部管理体制的创新,在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等方面的探索应该大胆进行,要有实质性的突破,尽快形成独立学院依法、按需、自主办学的新机制。

篇3

关键词:建构主义 大学英语 英语教师素质

在教育心理学领域,曾受到三种学习理论的影响,即:先是形成于20世纪初的行为主义理论(behaviorist learning theory);60年代初,认知主义学习理论(cognitive learning theory)问世,并逐渐在教学领域扩大影响;90年代初开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constructivist learning theory)作为认知学习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在西方流行,并传入我国。笔者认为,建构主义的教学观作为教育心理学的最新理论,对我国外语教学和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有一定的借鉴作用。教师的素质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同时,也是新时期教育改革能否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师资培养对教师素质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教育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关注。本文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谈谈如何提高大学英语教师的素质。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它突出了意义建构中学习的主体性。我们把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以流程图形成(图1)表示如下:

可见,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作用和传统教学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此教学过程中,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非受到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教师是促进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指导者、帮助者,而非传统教学模式下的知识传授者。由此形成了全新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即教师“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21世纪的大学英语教师,肩负着培养高素质的掌握熟练英语技能的优秀人才的重任,这就要求大学英语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整体素质,成为一名建构主义教师。

一、建构主义教师要鼓励和接纳学生的独立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寻求概念和思想之间的联系

那些能够形成问题框架并着手分析及寻求答案的学生,将为自己的学习负起责任,成为问题的解决者,也许更重要的是成为问题的发现者。这些追求新理解的学生,受到他们自己思想的引导,并吸纳他人的思想,他们需要的不是命令,而是去思考概念、探究问题、接触新信息的自由。

教师组织作业的方式常常决定学生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实现自主性和主动性。那些习惯于被动地接受信息、等待教师发出指令后再行动的小心谨慎的学生,只会学习和记忆教师所说的重要内容。这样一来,便剥夺了学生通过细小情节和信息自己识别重要性的机会。虽然这样能够产生一个管理良好的课堂,然而却失去了寻求变革的可能。

二、建构主义教师运用原始的资料和主要资源,以及可操作的、互相作用的物质材料

概念、定理、法规以及指导纲要都是人类大脑通过与思想的互动产生的抽象之物,这些抽象之物都源于现象,同时也在描述我们的世界,比如陨落的星星、战争中的国家、正在腐烂的有机物、能够飞奔跳跃的体操运动员以及其他多样的现象。建构主义教学法向学生展示了这些真实世界的可能性,并帮助学生形成将现象连接在一起的抽象概念。当教师向学生展示生活中寻常以及不寻常的现象,并要求学生描述出其间差异时,他们就是在鼓励学生进行分析、综合、评价,学习成为了与真实问题相关的研究活动的结果。

三、在设置任务时,建构主义教师运用诸如“分类”、“分析”、“预测”、“创建”之类的认知术语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听到和使用的单词影响着我们的思考方式,并最终影响到我们的行为。一位教师为学生准备多项选择测验,要求他们从四个关于故事主要思想的备选答案中择其一;另一位教师要求学生分析故事中三个人物的关系,或者预测故事将如何发展。这两位教师为学生布置的任务完全不同,分析、解释、预测、综合都属于精神活动,需要学生去建立联系,深入研究课文及背景,创造新的理解。

四、建构主义教师会根据学生的反应去推动课程,调整教学策略,改变内容

这并不是说学生对一个主题有无兴趣将决定教师是否教授这个问题,也不是说如果学生想讨论其他话题教师就得抛弃课堂的全部,但是,学生的知识、经验及兴趣有时候会促成一个适合时宜的主题。比如海湾战争期间,无论哪个年级的学生,都被他们所目睹的景象、耳闻的评论及体验到的恐惧所打动。如果历史老师还想继续讨论文艺复兴,科学老师还不停地解释克雷布斯(Krebs)循环,艺术教师还在讲对称美,那么所有的老师都会发现同一个现象——学生被战争搞得心不在焉。当富有吸引力的事件发生时,学生的注意力不可抗拒地被吸引,教师此时如果执意继续计划内的课程,常常事倍功半。

五、建构主义教师在与学生交流他们对概念的理解前,先了解学生对这些概念的看法

在学生有机会形成自己的思想和理论之前,教师如果与其交流自己的思想和理论,学生的质疑基本上就消除了,学生认为教师比他们懂得多,因此,多数学生一旦听到教师所说的正确答案,就停止了对概念或理论的思考。建构主义教师会保留自己的观点,鼓励学生形成自己的想法。

六、建构主义教师鼓励学生参与到与教师和同伴的对话中

演讲是学生逐步改变或加强概念的一个有效方法。学生拥有机会去展示个人的观点,也能够听取和思考他人的思想,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经验。与他人的这种互动,特别是与同伴的互动,将推进意义建构的过程。学生之间的对话是组织合作学习的基础。演讲报告显示,合作学习经历不但能够改善原本带有偏见的同伴之间的人际关系,还能够促进不同种族在课堂活动以及自由活动中的人际交往。

七、建构主义教师激发学生开展探究的手段是提出富有创见的问题,鼓励学生之间互相提问

如果我们希望学生重视探究,那么作为教育者的我们,也必须重视探究。如果教师提出那些只有唯一正确答案的问题,又怎能期望学生发展那些对于多种多样的探究模式而言所必要的兴趣和分析技巧呢!那些复杂的、引人深思的问题挑战着学生去超越事物的表面,更深入广泛地去探究问题,形成对于实践和现象的自我理解。同伴之间的对话是学习和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关键因素,学校需要为学生创造这样的环境条件,来促进此类互动的发生。

总之,要想提高教学质量,要想使素质教育顺利进行,就需要培养高素质的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需要教师具备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能力。

参考文献

[1]Richard I Arends.Leaming to Teach[M].New York:MCGraw Hill Book Company,2001。

[2]黄建滨 邵永真 大学英语教学和教师情况调查分析[J].中国大学教学,2001[6]。

[3]刘润清 戴曼纯 中国高校外语教学改革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4]夏纪梅 大学英语教师的外语教育观念,知识、能力、科研现状与进修情况调查结果报告[J].外语界,2002[5]。

[5]侯万春 建构主义教学观与大学外语教学[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3)。

[6]孔宪逐 试论建构主义理论对教学的启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增刊,2002,(1)。

[7]甘露 建构主义心理学及其对大学外语教学改革的启示[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4)。

[8]程东元 沈彩芬 建构主义教学法与外语视听说课[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3)。

篇4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宄对象

 

南京林业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邮电大学、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6所院校的在校学生为研宄对象。

 

(二)研宄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查阅有关体育理论知识的资料,明确研宄并对资料进行归纳、整理

 

2问卷调查法

 

在南京林业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邮电大学、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6所院校发放问卷300份,有效收回283份有效收回率94%

 

3访谈法

 

为了深入普通高校学生体育理论知识掌握的现状,走访在南京林业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邮电大学、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6所院校中从教的体育教师15位。

 

4数理统计法

 

应用SPSSU0统计分析软件对研宄样本进行统计和分析。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普通高校学生体育理论知识状况分析1大学生掌握基本的体育理论知识是必要的体育理论课是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高校体育目的任务的重要途径。体育属于综合性学科,其理论知识涉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许多学科,对于高等学校的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思维能力,掌握一些基本的体育理论知识是完全可以的,了解和掌握体育理论知识能够丰富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加强对体育科学的认识。它对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素质、文化素质、身体与心理素质、劳动技能具有促进作用,对于培养大学生体育兴趣、爱好,增强大学生体育锻炼意识,提高大学生锻炼身体的自觉性、养成体育锻炼习惯,指导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培养终身体育态度和能力以及提高体育文化素养等有重要的意义。由此大学生掌握基本的体育理论知识是必要的。

 

2大学生对体育理论知识需求状况问卷调查显示:901%的大学生认为掌握一些体育理论知识是必要的,只有9.9%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与其关系不大。

 

问卷调查显示大学生对体育理论知识需求状况依次为:27%的大学生需要体育锻炼原理和方法方面的体育理论知识23%的大学生需要体育保健与卫生常识;18%的大学生对于运动竞赛与奥运知识感兴趣;13%的大学生认为体质与评价标准有必要学习;11%的大学生认为对于体育的作用和功能需要学习;只有8%的大学生对于高校体育与体育概论感兴趣3大学生自学体育理论知识状况分析问卷调查发现大学生自学体育理论知识不足:只有6%的大学生平时会看一些体育理论知识的书。86%的学生会在体育理论考试前复习一下应付考试。8%的学生根本不会自学体育理论知识(这可能与部分高校体育理论开卷考试有关)出现这种结果主要是普通大学生受中学“重智轻体”思想的影响,在他们心目中,认为体育课只要球打得好、跑得快、跳得高就行了,体育理论课学习无关紧要,部分学生把拿学分当成了体育理论课学习的唯一目的,学习只是为了应付体育理论考试,这己经成为不争之事实,从而造成了目前这种现状。(二)普通高校体育理论知识教学状况分析1体育理论课教学内容分析。

 

根据对6所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的调查:目前高校的体育理论教学内容基本包括了体育的目的与功能、卫生保健知识、体质及其评定、不同运动项目的技术、战术、竞赛规则与裁判法、组织编排和体育的发展史等教学内容。选择的内容较全面,可由于教学课时所限不可能系统讲解只能让学生粗略了解,对于学生希望掌握的、实用的内容没有做到重点突出。问卷调查显示,35%的大学生认为当前体育理论内容不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实用性较差。

 

2体育理论课教学手段和方法分析

 

走访15位体育教师时发现目前大部分体育理论的教学延续了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照本宣科注入式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方法单一,己经不能再适应现代高校体育理论教学的要求,大学生对枯燥的内容和照本宣科注入式的教学方法丝毫不感兴趣。新颖的体育理论教学方法,体育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电视、摄像、录像、幻灯及计算机等的运用,通过课堂谈论,自学提问,课外实践的教学方法,适时的进行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对大学生感兴趣的项目进行现场解答或现场分析,增进师生相互交流,这一方面加深了大学生对体育技术技能方面理论知识的理解,也能激发大学生学习体育理论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体育理论课教学效果分析

 

笔者对6所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做了调查,结果表明:课堂上真正听课的学生还不到25%而75%以上的学生都在做与上课无关的事情。有的学生则在课堂间隙偷偷地溜走,有的学生甚至根本就不来上课,而让其他学生代为请假或点名。这些现象在走访15位体育教师时也得到证实。这些现象的出现直接导致体育理论课教学效果较差。

篇5

 

目前,中国体育教育主要偏重于实践教学,而理论教学却一直未能从根本上引起重视。高校作为学校教育的最后阶段,应重视学生的体育理论知识,使学生真正学到系统的体育理论知识来更加科学、合理、有效地指导自身体育锻炼从而达到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作用,为高校学生步入社会进行终身体育锻炼打下坚实基础。

 

二、高校学生加强体育理论知识的必要性

 

体育理论知识是人们对体育的根本认识,是人们从事体育活动的根本指导思想,是高校学生体育意识形成与深化的前提,是培养“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基础理论。2002年8月教育部颁发新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纲要》第8条明确指出要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运动实践教学中注意渗透相关理论知识,并运用多种形式和现代化教学手段,安排约10%的理论教学内容海学期约4学时,扩大体育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这对于丰富高校学生的体育科学理论、体育知识及形成终身体育观念有重要的作用。同时高校学生也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体育锻炼能力。首先“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的理念要求加强体育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应用,这为高校学生坚持体育锻炼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奠定基础。其次,高校学生在自主锻炼的影响下,急于要求掌握体育理论知识。高校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体育理论,能够增强体育意识,提高体育能力,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养成经常锻炼的习惯。最后,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为健康人格培养创设条件。体育理论知识涉及领域广泛,不仅具有体育运动和健康教育的价值,而且蕴涵深邃的哲理和人文教育价值。通过理论知识学习,促使高校学生体味到体育与健康文化的博大精深,促进他们在体育实践中获得更深的体验和认识,同时对培养民族精神、团队精神、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以及良好的心理品质等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目前高校学生体育理论知识的现状

 

1.高校学生思想上不重视体育理论知识。现状表明,大多高校学生认为体育课最主要的是实践课,学生对体育理论课不感兴趣、不重视。调查发现,体育理论课上认真听课的学生只有20%〜30%,许多学生要么是做与本课无关的事情,要么在上课过程中偷偷逃走。分析产生这些问题和不足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体育教学本身的问题,另一方面也是是由于人们还长期普遍存在_种错误的观念,认为体育课就是活动身体、打球跑步、放松心情,掌握健身的运动技能。有些高校学生在以前的基础教育中甚至从来没有接受过体育理论,他们从根本上没有认识到体育是一门科学。

 

2.高校体育理论知识缺乏实际系统性。随着中国体育与健康教学指导思想的多元化和体育与健康教学整体改革的尝试,出现了一批各有特色的体育与健康教学模式。在《纲要》中,目前还没有明确规定体育理论课应该讲授哪些内容,全国普通高校也没有统_的教材,因而造成了众多高校、许多老师选用体育理论课教学内容比较随意,往往没有对学生的需要进行分析研究,很难满足目前高校学生的多方面的要求。据调查,目前高校学生掌握体育理论的比较匮乏,对本应该掌握的体育健康、体育保健等体育常识知识明显缺乏。

 

3.高校学生体育理论联系实践不足。首先,教学方法上存在着理论与实践联系不够的问题,致使体育理论知识在学生头脑中的印象不够深刻,因而体育理论知识在体育活动中没有对学生切身利益产生明显的效用,从而影响了学生对基础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其次,高校学生获得体育理论知识的渠道单影响体育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目前高校学生基本上都是通过体育理论教学获得体育理论知识形式单一。而校园体育活动本身就是完成体育教学目的任务的延伸和补充,所以体育理论知识的学习也应属于校园体育活动获得的一个重要途径。

 

四、加强高校学生体育理论知识的有效途径

 

1.加强高校学生对体育理论知识的重视。一方面我们要建立新型体育理论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体育理论兴趣。体育理论教学模式是指在教材内容、组织结构、教学方式手段等方面要符合高校学生认知特点和认知规律。针对高校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强的特点,学生可以自己选课对感兴趣的体育理论知识进行系统化、集中教学,尝试“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等多种教学模式。还可以采取课内外结合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唤起学生的主动,拓展学生的获知途径。另外,在体育理论教学内容方面,增加对学生实效性较强的内容,据调查,高校学生目前学生对体育卫生保健知识和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更为关心与关注,占75.60%,排序第_。通过健身、健康、娱乐、保健等理论基础的学习,切实解决学生体育锻炼问题,能大大提高学生对体育理论学习态度,健身不再盲目。另一方面,加强体育理论的考核。考核是整个教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评定学生成绩、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标的重要依据,也是检查教学效果、取得反馈信息的重要方法。考核能引起学生对体育理论课的重视。把考核成绩计入体育课总成绩中或者单列体育理论课考试成绩。考核的方式可以是开卷,也可以是闭卷或其他方式。总之,要达到督促学生自觉学习、重视理论知识掌握的目的。

 

2.在高校教学过程中要求知识结构系统化、教学方法现代化。体育理论课的教材应适当统一并灵活,教学内容选择应系统、科学。教材的使用应适当统一并有一定的灵活性,在统编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可灵活选择自编或其他教材。教学内容的选择应注意系统性、科学性,内容的系统性要求对学生必须掌握的理论知识要全面、系统讲授,并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知识结构系统化要求教学内容的选择应注意系统性、科学性,要求对学生必须掌握的理论知识要全面、系统讲授,并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大学体育教育要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更加全面了解和认识体育,避免与中小学体育课重复的教学。教学方法现代化主要表现为教学物质设备的现代化和教学方法的现代化。运用多媒体课件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而且有助于扩大教学规模。并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体育理论课的教学应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才能取得良好效果。避免单一教法给学生学习心理带来的消极影响,从而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保持最佳状态,这有利于提高高校学生学习体育理论的质量。

篇6

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存在问题;改革对策

一、前言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高校体育教学的目标不能仅限于让大学生掌握简单的体育技能,更重要的是向大学生传授基本的理论知识,提高其对体育的理解,培养其个性,并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基础。体育理论课作为高校体育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体育教学目的的重要途径,可以提高大学生积极锻炼身体的自觉性,并有助于科学进行体育锻炼,培养其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能力,对大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即不仅能够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还可以提高其劳动技能、拓宽就业面。然而,我国高校体育理论教学长期以来一直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大部分认为让学生掌握运动技能才是学习的重点,而理论知识则可有可无,再加上理论知识枯燥无味,方法单调,致使体育理论教育滞后,致使高校体育整体发展不平衡。为了进一步提高新世纪人才素质,也是为了适应当前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深入发展的需要,作为体育工作者有必要了解体育理论课教学的现状及影响因素,目的是更好地发挥体育教学效果,为普通高校体育理论教学改革提供理论依据。

二、高校体育理论教学的必要性

体育理论知识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具体包括:解剖、生理、心理、保健、统计、测量及各类运动项目的理论知识,深刻揭示人体运动的人体结构、生理现象、运动原理、心理特征、科学评价和医务监督等,是科学、合理、有效地从事各项运动的保证,对能否有效增强体质,科学指导技能学习和终身进行体育锻炼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高校体育理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认识上存在偏差

众多高校主管体育教学的领导及部分体育教师认为体育理论课存在的价值不大,认为可以将理论知识穿插在技术课教学中,没有必要单独开设理论课程,该指导思想直接导致许多高校体育理论课程无法正常教学,教学效果则无从谈起;绝大部分大学生则认为体育理论课没有实际价值,若想获得好成绩,与平时上不上课关系不大,只要将教师划的重点进行针对性的强化复习,考试便可顺利通过,一旦形成这种思维定势,更会觉得平时的理论课教学可有可无。

2、体育理论课安排无计划性

部分高校安排体育理论课时视天气情况而定,当天气状况不适合室外活动或缺乏相应的活动场所时,会被体育教师安排为体育理论课,由于体育理论课随机性过大,使得教师很难对教学内容做好充分准备,只能照本宣科,这就使得学生失去学习兴趣,无法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3、教学内容选择不科学

很多高校的体育理论课教材非常不统一,不但有自编理论课教材,也有统编教材,且这些教材都有各自特点,总体而言,在内容的选择与体系的设计上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往往带有很强的随意性,造成所授知识零散而不成体系,重点和难点不突出,且实用性不强,即没有从学生的真实需要出发,学生无法将所掌握的体育理论知识与运动实践有机地结合,无法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4、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

目前,众多高校体育理论教学采用“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传统的课堂授课形式,该教学方式过于单调,使得体育理论学习成为一种被动接受的呆板程序,极大地压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致使体育理论课的教学效果不佳。

5、体育理论课考核制度不完善

目前,很多高校都不重视对大学生体育理论课的考核,部分高校虽然设置理论内容的考核,但是多以开卷或简单的口试,且不会对其体育成绩产生实质性的影响。正是由于高校对体育理论考试不重视,导致考试环境极为宽松,上理论课与不上理论课对考试成绩的影响幅度很小,对学生与教师都难以形成考试应有的约束力,进一步促使学生与任课教师对体育理论课教学的不重视。

6、教师的理论课教学能力有待提高

在高校体育理论教学方面,相当一部分体育教师心有余而力不足,源于他们对体育理论教材内容不够熟悉,对体育、健康和科学锻炼等方面的最新理论及发展趋势了解甚少,致使在体育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大多是“照本宣科”,致使其讲授的理论知识既没有深度也缺乏广度,课堂气氛沉闷,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无法保证体育理论课教学质量。

四、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建议

以终身体育为指导思想,对高校体育理论教学进行必要的改革,积极寻找发展对策,解决存在的实际问题,使体育在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中起到应有的作用。

1、转变教学观念,重视体育理论课教学

学校主管体育教学的领导和相关体育教师要转变观念,提高对体育理论课重要性认识,要坚定树立素质教育与终身体育理念,要从学生发展的长远角度考虑,高度重视体育理论课的开设及教学。

2、教学内容的选择注重实效性

在教材的选择上应结合高校培养的目标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针对性较强的教学大纲,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重教材的趣味性和实效性。

3、更新教学方法与手段

体育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应考虑到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充分考虑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及知识水平,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望,同时,为他们提供独立思考的空间,以激发其探索能力,最重要的是要从学生理论实际出发选择教学方法,这样才能确保教学方法富有科学性和可行性,才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培养他们对体育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生的体育认知水平;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电视、摄像、录像和幻灯片等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对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现场解答或分析录像等,增进相互交流,切实提高理论水平和认知能力。

4、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

积极通过各种渠道收集最新信息,并迅速融入理论教学内容当中,切实提高其授课能力,同时,体育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理论知识水平,增加知识储备,拓宽知识面,切实提高理论课教学的讲授技巧及语言表达能力,高校要将体育理论课教学水平纳入体育教师的考核评定,以期全面提高体育教师的素质。

5、完善体育理论课考核方法

体育理论课考试可以尝试以“体育论文”的形式进行,学生可以通过图书馆藏书、网上查阅等多方面收集资料,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撰写论文,使“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扩大学生视野,激发学生的智慧与能力。

篇7

关键词:大学体育 教学模式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2)08-042-02

1. 前言

大学体育教育在培养大学生各项素质全面发展的过程中,起到很大的作用,也是学生接受体育教育很重要的一个阶段。2002年,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育指导纲要》。要求大学生要积极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全面发展体能,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和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2003年以来,我校《大学体育》课程采用四个模块式教学,存在一定的弊端。过分注重技能技术教学,不利于学生体育特长及兴趣的发展,不利于学生终身体育习惯的培养,考核方式单一,与学生的基本体育需求存在一定差距等。因此,对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模式进行实践探索。

2.研究主要目的与方法

2.1主要目的

2.1.1把“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作为确定课程教学内容的基本出发点,注重学生思想品德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生理、心理、社会适应性等方面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

2.1.2以人为本,遵循“全国普通高等院校体育与健康课程设置指导纲要”的精神,以及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需要,充分满足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发展专长,综合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

2.1.3通过必修、选修,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按照个人的兴趣和爱好能够较好掌握1-2项运动技能,为终身体育锻炼打下良好的基础,提高学生的体育健康水平。

2.1.4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注重学生兴趣爱好和运动能力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根据这种差异确定学习目标和评价方法,以保证绝大多数学生能完成课程学习目标,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

2.1.5掌握小学体育教学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与方法,初步具备能指导小学体育教学和各项体育活动的组织能力。

2.2研究途径和方法

2.2.1在陇南市、天水市开展调研,广泛讨论。修订09版《大学体育》教学计划。对课程设置进行论证。不断完善课程设置方案,在09级新生中进行全面实践。

2.2.2明确分工,在基层进行小学体育教学现状的调查与研究。

2.2.3聘请相关专家指导,对课程设置进行论证调整。

3.主要成果与特色

3.1《大学体育》教学管理

3.1.1一年级开设体育基础课,男女生分组进行授课,第一次课,师生按课表上指定教学地点集合。第二学期末根据教务处公布的课程内容、上课时间、任课教师在校园网上选课。

3.2.1对不能在课表规定时间上课的学生缺课一次扣1分,迟到、早退各扣0.5分。一学期中缺课累计达到总课时1/3时,不予评定体育成绩,须重修该学期的体育课程。

3.3.3学生未能参加体育选项课,则不予评定该学期体育课成绩,需在第四学期后补修本学期体育课程。对不能正常上体育课的学生,须持有医院诊断证明和教务处、所在系的书面签字证明。

3.4.4体育理论课授课内容,以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与健康教程》为主,专项理论在实践课教学中结合实际进行讲解。

3.2《大学体育》理论类知识教学

3.2.1编写《大学体育》理论知识教学大纲。编写《大学体育》课程理论知识讲义。

3.2.2采用多种形式组织教学。班级授课制;根据编写的讲义由任课教师在阴雨天进行教学。针对学生的体育基础和大型体育活动组织开展讲座。

3.2.3开设体育理论选修课;重视理论课程的开发,积极开设公共体育理论选修课。体育理论知识考核;对理论知识的考核可以通过作业、开卷、抽题卡口述或小论文等多种形式实施。

3.3《大学体育》基础课教学

3.3.1《大学体育》基础课教学内容及时数分配附表:

3.3.2教学内容分配进度计划

根据基础课部分各教学内容的时数分配要求,经过反复讨论、修改,最终形成了2套学期教学进度计划方案,称为“A和B”教学进度计划,其中“A”进度计划为第一学期男生使用,“B”进度计划为本学期女生使用,第二学期,男女生进行进度计划交换。实行2套计划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落实方案精神,增加教学内容的丰富性,避免多教师教授相同或相近教学内容时给现有场地器材带来的冲突和矛盾。

3.3.3《大学体育》基础课考核与评价

体育理论:满分10分。占学生成绩的10%。运动技能:满分60分。占学生成绩的50%。学习态度:满分20分。占学生成绩的30%。学生旷课一次扣2分,请假、迟到、早退每次各扣0.5分,一学期中缺课累计达到总课时1/3时,不予评定体育成绩。活动课:满分10分。按照活动课管理办法进行评价。

3.4《大学体育》选项课教学

3.4.1制定了《大学体育》选项课教学大纲及教学计划进度表。

3.4.2 《大学体育》选项课具体内容:

《大学体育》选项课在第三至四学期开设,按照学期进行选项,每学期36学时,原则上不重复进行选项。内容包括:篮球、排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武术、健美操。

篇8

[关键词]体育教育;体育素质;体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234(2015)12—0135—03

[作者简介]历叶红(1979—),女,湖南怀化人,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学

近年来,我国学校体育教学整体改革的方向,就是注重体育素质教育。把保健卫生、心理健康、体育精神等作为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等。但在培养学生的体育安全素质方面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在人类体育活动中,通过不断总结形成了更高更深层次体育精神素质。全社会素质教育体系中大学生体育素质的培育是不可忽略的重要部分。大学体育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观念、形成健康体育素质观念的社会责任中担负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对大学体育素质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大学体育素质的特征

大学体育素质教育的内涵可以概括为体育知识素质、体育技能素质和体育精神素质等几个方面。体育素质教育是大学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体育素质教育可以为社会提高素质更高、更全面的人才。一般来说,大学体育素质具有以下特征:

(1)综合性。体育的基本功能就是健身强体,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提高身体健康水平,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体育运动能增强体质和改善机能,而且可以促使智力得到发展。良好的体育素质,可以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树立公民意识和法制观念。也可以有助于培养学生建立自信,从而使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得到提高。在培养体育素质的过程中,要以丰富多彩的方式、方法为手段,促使学生在完善的体育知识素质和科学的体育技能素质基础上,形成良好的体育精神素质,并使大学生的体育素质各方面得到综合发展与提高。

(2)时代性。体育素质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尤其是体育精神。人类通过长期的体育实践和体育理论研究形成了相对的稳定的体育知识体系。在长期的体育锻炼中,发现和形成了良好的体育技能,这些体育技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其技巧和锻炼方式也是相对稳定的。作为对体育更深层次的体育精神需要长期的沉淀和升华,体育精神素质才得到的延续、巩固和规范。随着的时代的发展变化,体育素质的内涵也会形成时代特征的内涵和意义。(3)渗透性。体育素质会对学生产生终身影响,系统专业的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有助于提高大学生今后的身体素质和技能素质。而体育精神更能发生辐射,渗透到学生今后的学习、科研、工作中,从而促进体育精神的发展。

2体育素质培养的现状分析

体育素质教育在树立大学生终生体育教育的过程中具深远的意义。大学体育素质教育应该基于大学生的特点和每个高校的状况,有意识地培养大学生健康的体育精神,建立面向未来、面向社会的体育素质教学系统。但是目前我国大学体育素质培育仍然存在以下不足的地方。

2.1大学生体育素质培育的体育精神的缺乏

当前在大学中大学生心理承受压力在下降。传统应试教育重视了知识灌输、轻视知识的灵活运用,造就了一大批高考机器、考试机器。大学生在体育领域中也将这一不良做法延续下去,对起体育素质的提高造成很大的障碍,导致一些大学生的心理不健康,道德水准下降,当遇到挫折时,缺乏超越的信念和坚持不懈的毅力。将体育精神物质化正是这种背景下所形成的。在体育中只重视名次、不重视参与就是大学生体育精神缺乏的表现。“金牌至上”正是将这种社会现象的真实反映。在体育课程改革中,各种体育理论研究对我国体育课程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但在精神教育问题上进行学理层面的专门研究比较少。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忽略了坚持不懈、超越自我等体育精神上的培养,在某种程度上助长了学生逃避挫折的行为。

2.2目前学生健康安全教育不足

和国外的健康安全教育开展程度相比,我国健康安全教育无论是内容、形式和手段都相对简单。健康安全教育课程设置和开展,只注重理论知识讲解,缺乏足够的实践和应用。我国每年有不少学生发生意外事故伤害和死亡。但是,这并没引起我们很多人的重视。传统体育教学强调技能和体能。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忽略了要对学生进行安全健康意识教育。造成学生注重技能的掌握,但健康教育意识薄弱。在教学实践中,“健康第一”的理念被“安全第一”替代。学校为了确保学生安全,将那些具有拓展性和挑战性的运动项目被无情的抛弃。安全健康教育是体育教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应该得到重视和运用。在体育实践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在体育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健康安全教育基础理论知识的重要性。但是,目前对学生的安全健康教育能力的培养仍然被不少人忽视,对于其重要性认识不足。因此,有必要把它作为体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思想上认识到提高我国学校的健康安全教育的急迫性。

2.3大学生体育知识素质不全面

体育课传授体育知识的重要时间,也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重要形式。通过对学生进行有系统地、有目的教育活动,把体育知识传输给大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体育教学方式方法的选择,对大学生是否能掌握系统的体育知识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现代的体育教学方法已经形成完整系统的理论,强调文化知识传授与运动体验相结合,强调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最终,通过系统的体育理论知识学习而使学生掌握相应的体育知识。不同的教学方式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比如通过体育课传播体育文化的基本理论知识,通过课外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但是,由于教学安排不合理,使得学生的体育知识掌握不全面。在体育教学过程来看,体育课在内容的安排上,重运动技术的传授、轻理论知识的学习的现象非常普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更好的提高大学生体育知识素质水平。体育理论教育是学生开展体育锻炼的基础,只有掌握了必要的理论知识,才能更好地提高体育运动技能。传统的体育教学也难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课堂上的体育理论知识的教育已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所以要把体育理论知识的教育延伸到课外体育活动中去。在这个过程中,要根据大学生的实际需求,拓宽体育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为学生提供全面的体育知识。目前获得体育知识的途径多种多样,如体育教育和体育实践,看电视、观看体育比赛等等。但是大学生在并没有意识到这点,往往忽略了通过这些实践来获取相关知识。依赖于传统的通过教学方式获取相应知识,缺乏自主学习体育知识的能力。所有这些导致了部分大学生体育知识素质很难提高,也导致了其体育知识结构不完善。

3提高大学体育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3.1用建构主义观点进行大学体育素质教育模式思考

我国的体育教育模式长期以来深受封建思想的影响,属于应试教育。体育教育存在着传统的教学观念。学生不是为了学习知识而进行学习,而是为了考试而学习;或者是为了达到某中目的,比如获得金牌等。物质注意色彩非常强烈。在大学体育的素质教育中,应当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教育观。大学体育教育也应体现时代特点,转变传统的应试教育方式。要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都能够得到全面发展,就必须以提高大学生体育素质为目标,采取全新的体育教学教育方式.建构主义教育观点是一个可以借鉴的教学模式。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建构主义者教学设计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学习环境的设计,环境设计的目的是为了给学生提供一种有利于自主建构知识的良好环境。二是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自主建构是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要求学习者应具有高度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这就要靠自主学习策略,包括启发式、自我反馈等等策略。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形成一套有效的体育认知学习理论,并形成理想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在体育教学中有意识、有计划地安排一些有创造性的活动。比如设计一个趣味体育游戏,组织一场排球比赛等。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大学体育的素质教育,不仅加强学生课堂教学,同时也加强学生的课外活动。课外体育活动是提高大学体育素质教育的重要教学辅助手段。因为大学的学生有比较高的文化素质,并且自立活动能力比较强。这些课外活动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提高学生的体育知识、体育技能,最终使学生的体育素质得到更好地提高。

3.2加强学生的健康安全教育素质

体育课程教学与其他课程教学相比具有活动性特点,在体育教学中还需要大量的课外体育活动为其服务。大量的体育活动实践是导致在体育教学中比较易发生意外伤害的重要原因。当然造成意外伤害的因素很多,有些的偶然因素造成的,有些是可以通过理论学习,采取措施进行预防的。这需要大学体育教学中要特别强调健康安全教育知识的学习。让学生接受系统的安全健康知识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安全健康教育观。在体育教学活动中,体育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掌握安全健康的身体锻炼方法。要时刻强调“安全第一”的理念。从思想上,重视安全教育,逐步树立健康教育的理念。同时,也要为学生要提供一个有利于体育活动和学习的健康环境。在教学实施中,要把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知识及时传授给学生,尤其是那些关于常见意外伤害事故的预防和实践操作更要作为教学重点进行介绍。在讲授健康教育理论知识的过程中,教师要避免单纯的灌输式讲解,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实践,让学生主动参与整个教学当中去。在教学过程中,要把增强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记忆力作为教学的重要方式和方法。避免刻板的教学方式,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的效果。可以结合常见突发意外事件进行教学,如溺水的自救、常见运动损伤的急救等。它需要通过不断的实践,通过活生生的案例来加强健康教育能力的训练。

3.3大学体育精神素质的培育途径

体育精神作为一种文化,影响了大学生生活的每一个方面,渗透力很强。必须采取有效的途径,大学生体育精神的培育才能达到目的。健康的体育活动氛围可以激发大学生主动锻炼的兴趣,并在体育锻炼中达到精神升华的教育效果。尤其是培养良好的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将极大地丰富和活跃校园文化生活。通过提升大学生积极锻炼的意识,营造校园体育文化氛围,达到培养体育精神素质目的。大学是为社会培育高素质人才的摇篮。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培养需要健康的体育精神素质作为支撑,但体育精神素质的培育需要冲破传统思想的束缚,才能形成人人重视体育精神培育的氛围。并形成常态化的素质培养机制。大学应该细化体育精神的内涵,真正有效地培养大学生体育精神。体育精神并非口号和标语,需要大学生身体力行。创新教育方法,培养大学生真正的体育精神。体育精神可以利用极具影响力的传媒、通讯工具和体育明星效应等可以在更新和更宽的空间内展开。通过多元化的途径维持体育精神培养。作为大学生而言,体育精神素质是大学体育教育和体育实践的共同作用的结果。在体育实践过程中的体育意识形态、体育精神形成要体育运动活动本身更重要。体育运动过程中面临的各种挫折和劳累,是磨砺和锻造体育精神素质最好的因素。体育运动不仅可以达到强身健体,而且更有利于培养积极进取、顽强拼搏等优秀品质。尤其对于大学生而言,良好的体育精神素质是体育运动的核心价值所在。

3.4加大体育物质基础设施建设

大学体育离不开完善的体育基础设施设备。因此培育大学体育素质首先要从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上入手。随着改革的深化。完全依靠上级财政拨款来发展校园体育基础设施已经很难做到。大学多渠道筹集大学体育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同时,大学对校园里面的体育项目设施可以选择合适的经营方式进行适当的经营。充分利用大学体育教师人力资源优势,以及学校闲置场地开展一些市场化运作,在这些项目的选择上可以选择那些传统项目以及学生参与性高的项目。这样就可以充分合理运用各种资源而达到较好回报。在这个过程中,要采用多种经营方式来提高体育基础设施的综合利用率。同时也可以充分利用人才资源优势开展相关体育活动。比如体育教师办各类培训班。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在保证学生体育活动需求的前提下,对一些学校的体育场馆实行转租、外包等多种经营形式来提高体育设备实施的利用效率。同时,通过创收进一步扩大体育设施数量和质量。为学生提供更好更优质的体育设施。为大学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提高创造良好的平台,为培育大学体育素质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

4结束语

在体育课程的教学中必须加强学生的体育素质培养。加强学生的体育知识素质水平和健康安全水平的同时,更要注重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体育精神。重视学生健康安全素质方面的教育,不仅要求学生较好地掌握体育运动技术、健康知识、更重要的目的在使学生提高意外伤害事故的生存能力。并进一步培养良好的体育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培养社会所需的复合型人才的需要。体育活动不仅能使人的身体素质提高、也能够使精神素质得到改观。所以在体育教学中,不但要传授体育的专业技能和专项技术、而且要将体育技术教学与体育精神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为国家培养素质全面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黄晓波.培育大学体育精神的现实意义及途径〔J〕.体育学刊,2012,(01):82-85.

〔2〕马卫平.当前对学校体育认识的误区〔J〕.体育学刊,2011,(01):75-78.

〔3〕刘纯献.体教结合论〔J〕.体育文化导刊,2011,(03):74-77.

〔4〕杨雷等,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开发实施体教结合的障碍及其路径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3,(08):98-101.

〔5〕李尚胥.浅析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与构建〔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3,(03):174-175.

篇9

第一,传统教学的弊端在当期体育教学中依旧存在,导致教学内容单一,无法迎合社会发展现状,例如一些跑跳练习,不仅让学生感觉枯燥,也使教学目标难以达成,训练项目实质上已经流于形式,学生为了应付教师只能被动接受,长期以来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更不用说体育兴趣的培养。因此教学内容的空泛和陈旧导致学生难以树立正确的体育意识,限制了体育在校园中的推广。

第二,体育考核不同于常规科目的考试,学生的成绩受到不稳定因素的影响更加明显,例如学生考试时的身体状况等均会影响发挥,而当前的体育考核制度就是以单一的成绩评定方式来反映学生的体育能力,这就具有一定的片面性。一些体育基础较强的学生受到的影响较小,但是一些长期处于低成绩的学生会逐渐丧失掉积极性,导致体育学习存在心理障碍,对于问题也缺乏勇于面对的精神。

第三,体育教学必须依靠一定的硬件设备才能保证顺利开展,体育设施是否完备很大程度上也决定了教学的质量。而学生也需要以体育设施为载体不断的发展自身能力,所以设备也是学生身心素质得以发展的必要前提。但是由于预算有限等原因,当前大学中的体育活动场地面积以及体育设施的数量都难以达到标准,而在经济落后的地区这一点体现的尤其明显,导致学生能力的再提高受到限制。除此之外,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态度不积极等也是目前存在的问题。

二、大学体育教学优化策略

上文所述的一系列问题均制约了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因此有必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改善,同时必须要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包括经济、社会、政策等众多方面。

(—)注重理论知识学习。针对学生理论知识薄弱的问题,必须要增加体育理论课的时间,把握好技能锻炼和理论知识的关系。经过一定的理论学习后,学生在开展体育活动时才能够有据可循、有理可依。例如篮球教学中应该着重强调赛场规则等理论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学生正确掌握体育的价值和功能,最终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

(二)丰富教育内容。应改变以往单一的教学内容,使教学形式向多样化发展,从而激发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以饱满的精神投入到学习当中。对此教师可以通过组建体育俱乐部或者通过互联网搭建网络交流平台,使学生能够从多途径进行学习,全面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当前体育教学脱离了素质教育理念,因此必须要调整体育教学的内容,确保内容精简,有实效,应满足当前的社会发展现状,以学生为主体,秉承体育锻炼的规律,内容应同时兼顾趣味性、实用性,避免枯燥无味的锻炼项目使教学流于形式。

(三)科学合理的课程安排。只有保证体育课程内容的选择能够让学生产生共鸣,才能实现教学的有效性,因此在课程安排方面,必须要注意以下几点问题:第一,教学计划必须符合学生的身体条件和体育技能水平来设定,同时应该设置必修、选修等课程,尤其加强基础课的训练力度,使各类型的学生的需求都得到满足,一些比较受到学生欢迎的项目,例如篮球、足球、游泳等项目应该引入到教学内容当中;第二,教师应该认识到学生之间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因此要因材施教,不可一概而论;第三,应将带有中国元素的民间传统项目融入教学当中,因为传统民间项目有较好的群众基础,推广起来更加便利,并且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发扬了民族体育文化。

(四)优化评价体系。由于教学模式转变为素质教育,因此专业教育的评价体系明显存在片面性,有必要转变体育成绩的评价方式。传统大学教学中,一般以技能评价或者达标成绩来完成对学生的考量,这具有较大的弊端,考试成绩的好坏并不能决定学生体育水平的高低,应该建立更加人性化的评价体系,对学生的各项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同时根据学生个体的差异来进行针对性的评分,例如体重过高、身体局部运动能力差等众多方面,只有这种多角度的测评才能使学生的真实水映出来,体现了过程的重要性,相比传统的评价方式更加人性化与公平公正。

三、结束语

篇10

关键词 体育课程改革 存在问题 改进措施 普通高校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Problems of Common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Reform and Improvement Measures

WANG Xujiu

(PE Department, Changsha Medical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219)

Abstract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reform is the focus of college sports reform. Through visits, surveys and statistic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urrent curriculum reform in college sports there is a problem mainly in the lack of theory lessons, the course structure is unreasonable, outdated teaching methods, school grounds, equipment is not complete, a single evaluation method in these areas from emphasis on the teaching of the theory of teaching content, optimizing physical curriculum structure, improve teaching methods, increase investment in the construction of venues and facilities, and to establish a reasonable system of PE curriculum assessment five aspects, proposed improvement measures.

Key words PE curriculum reform; problems; improvement measures; common college

0 前言

体育课程是高校为实现一定的体育目标和育人目的所制定的体育学科内容及其结构、程度和进程。也是大学生汲取体育理论知识与运动技能的最基本一条途径。①自2002年国家教育部颁发的《纲要》实施以来,湖南省普通高校在《纲要》的引领下,纷纷结合校情实际,过自我改革与创新以及校际间经验的交流与探讨,在体育课程中的教学目标、课程结构、教学内容与方法、教学评价体系等重要环节,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实行新课改后,体育课程开始走向多元化,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大学生的积极性,也促进了本校体育教育的开展。但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短板和瓶颈,为确保高校体育课程改革进一步取得成效,笔者结合自己的调查、走访、探讨如下,冀图本文能对我省高校的体育课程改革有所参考。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本文以湖南省普通高校的体育课程改革为研究对象。运用专家访谈法设计了调查问卷表。随机抽取了长沙学院、湖南商学院、长沙医学院等8所普通全日制高校,正式调查于2014年5月实施,对上述8所普通高校中的320名大学生,共发放了调查问卷表320份,调查表回收截止日期为2013年6月。回收有效调查问卷表315份,剔除4份无效问卷后,有效问卷311份,有效回收率98.7%。采用 Excel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后经信度和效度检验,均符合统计学要求。利用文献资料法在中国知网(CNKI)和本校图书馆,参阅了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后采用逻辑法进行了归纳与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2 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

2.1 体育理论课教学时数不足

《纲要》中明确规定了:“要安排约 10%的理论教学内容”。②在被调查的 8所普通高校中,每所高校都开设了体育理论课,但其教学时数在此次调查统计中,有83.7%的普通高校所开设的体育理论课每学年均在3~7学时,没有达到《纲要》中所规定的 10%(每学年8学时)。这说明目前湖南省高校体育理论课重要性的认知还没达到一定的高度,理论知识教学时数开设的不足,将会影响到教学目标的完成和大学生体育理论知识水平的提高。

2.2 课程结构设置不合理

访谈中了解,湖南省普通高校在体育课程的设置方面存在问题。在所调查的8所普通高校中,有69.2%的大学生认为本校在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上存在着不合理性。原因之一是所学体育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球类、田径和体操方面。原因二是由于教师资源的短缺和体育场地的限制,体育课程一周只安排一次,有组织的课堂锻炼时间得不到保证。三是在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注重运动技能与方法的传授,而忽视了大学生的主体性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

2.3 教学方法陈旧

调查显示,53.7%的大学生认为当前体育教师在教学方法选用方面依然陈旧、俗套,已经成为学生不喜欢体育教师的重要原因之一。若继续发展下去,就可能导致体育课堂上疲于应付,从而就会影响体育教学目标的完成。为改变这一现象,专家在访谈中建议体育教师应切实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来适应新形势下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体育需要。

2.4 学校场地、器材不配套

教育部最新颁布的《普通高校体育场馆设施配备标准》文件中规定:“高校室外场地设施要达到生均4.7平方米,室内场馆设施要达到生均0.3平方米”。③在走访和调查中,以上8所高校的人均运动场馆面积均未达到上级的要求。原因之一是为满足当前国民高等教育的要求,高校扩招后,高校现有的场地、器材无法与现有大学生人数相匹配;二是高校多位于人口较集中的市区,昂贵的地皮、复杂的拆迁工作,短时间内也无法完成扩建。

2.5 评价方法单一

调查中,64.6%对当前的考评方法持不满意态度,认为原因是这种方法只看重运动技能、运动素质和体质方面的评价,而忽略了对大学生体育兴趣,进步幅度和日常锻炼习惯的评价。而且考评分值也不太合理,有体育教师经常按照竞技运动项目的标准用高度、远度、时间等统一指标去评价同一个班的学生,不仅忽视了大学生运动基础,而且分值偏重。背离了课改精神,忽视了体育对人的关注。

3 改进措施与方法

3.1 重视理论教学内容的传授

体育运动实践离不开相关理论知识的指导与引领。大学生通过体育教师对理论内容的传授,汲得了丰富的体育知识,一方面懂得了体育锻炼与健康之间的重要关系,从而树立自我锻炼意识、逐步形成体育习惯,为终身体育观奠定 良好的基础;其次,通过相关理论知识体系的学习,明白体育课程改革的内涵与要义,在《纲要》的引领下,在体育教师的引导和监督下,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指导自己科学地锻炼,健康地成长。为此可以看出理论课教学的重要性。访谈中专家建议,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对大学生进行体育理论教学,例如无固定时间的报告或讲座等,用学分制的管理模式要求大学生每学年要保证听 1~2场专题报告或知识讲座,同时要以记录报告内容和听后感受的书面形式为依据,并计算学分,纳入年终考核。这样既注重了理论教学内容的传授,又不因为占用较多的时间,而影响实践教学的顺利实施。

3.2 优化体育课程结构,构建育人为本的立体教育

大学生体质的增强和身心健康状况的改善,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它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递进和积累过程。2002年《纲要》提出的为实现体育课程目标,应使课堂教学与课外、校外的体育活动有机结合,学校与社会紧密联系。要把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体育锻炼,校外(社会、课外)活动,运动训练等纳入体育课程,形成课内外有机联系的课程结构。然而在调查中发现,部分高校每周一次的体育课,远远不能达到每人每天活动1 h的“阳光体育”锻炼标准,更不能实现增强体质的愿景。要解决这一问题,建议优化体育课程结构,把课外体育作为课内体育的补充与延续,让课内体育与课外体育有机结合,才能使大学生个体在不同时间段、不同场所强身健体、陶冶身心。因此高校应重视课余体育的重要性。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把课外体育锻炼、课外体育俱乐部活动、早操和课余训练等纳入体育课程教学考评中,形成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同时建立健全课外活动激励评价制度,加大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力度,促进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构筑校园体育活动的文化氛围。引领高校体育朝向“人本”的育人方向转轨和集结。让大学生带着终身体育思想和终身体育锻炼意识,离开校园、走向家庭、迈向社会。这就是我们高校体育课程实施后所期望的人本教育的重要回归。④

3.3 革新教学方法

研究表明,湖南省普通高校实行的基础课、选项课、选修课等教学实际上并没有完全达到新《纲要》的要求,部分体育教师只有在公开课时,才能体现出一点新课改精神,常规教学中的教学方法依然传统、老套。长此以往,既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也不利于教师的职业成长。为此建议应根据大学生的体质状况、运动基础和体育爱好,落实“三自主教学模式”,体育教师指导好学生,依据自身条件,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内容、喜欢的任课教师和上课时间。还要由重教向重学方向转变、由重技术向重全面发展方向转变、由单一教学法向多种教学法转变,通过教学的革新,来营造一种快乐、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⑤

3.4 加大场地设施的投入

体育场馆与器材是体育教学必需的基础条件,更是课程改革的基础保障。只有具有完备配套的体育设置与场地器材,才能保证体育教学、大课间活动、阳光体育活动等各种健体悦心的体育活动顺利开展,我国高校生均场馆面积与器材数量很难达到《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场馆、器材配备目录》的标准,为此,要做好加大场地设施的投入工作。一方面按照我国教育部高教司颁发的《配备》标准,在申请当地政府部门批款扩建的同时,高校也要按计划,逐步地完善配备标准;其次,要合理地规划和使用现有的场地器材,做到一场多用;三是大力推进高校体育资源产业化、商业化和社会化发展,通过体育展示、打造精品课程、与企业开展体育竞赛活动等来扩大社会影响,争取企业和社会各阶层的赞助,力争实现筹建基金来源的多元化,解决场地设施与器材的瓶颈问题。

3.5 建立合理的体育课程学习评价体系

高校体育课考核评价是高校体育教学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在一些关于高校改革的研究中,有体育学者明确提出,要把大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习惯和能力作为评价指标。为大学生提供展示自己能力、水平、个性的机会,并鼓励和促进大学生的进步与发展。因此,显性与隐性评价相结合的学生体育评价体系观,给高校体育评价提供了一个新的视野和空间,突破原来只重视运动技术,运动能力的评价体系,将大学生的体育态度与兴趣,体育兴趣与习惯,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纳入高校体育评价体系,构建显性与隐性指标相结合的大学生体育评价体系。⑥

注释

① 李艳翎.体育课程论[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2.

② 申洪山.高职院校体育师资队伍的现状与建设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1.

③ 陈佩辉.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建设与改革的现状分析及思考[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