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理论知识范文

时间:2024-04-08 18:04: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计算机理论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计算机理论知识

篇1

引言

在当今飞速发展的信息化社会中,计算机已在各行各业被广泛应用,计算机应用能力已成为现代人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所以各级学校都开设了计算机基础的公共课程。为了加强学生对计算机知识掌握,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测试是必不可少的。而对于计算机理论知识,传统的做法是用纸质试卷测试,但教本文由收集整理师阅卷的工作量较大,为减轻教师的工作量,便用excel vba设计了一个无纸化的计算机理论知识自动抽题、自动阅卷的考试系统。

1 系统实现的关键技术

excel是microsoft office 家族成员,它应用非常广泛,具有方便的表格式数据综合管理、强大计算统计分析和图表功能。此外,excel还提供了一种的宏语言visual basic for application(简称vba),它是一种完全面向对象体系结构的编程语言,它又一种寄生于应用程序不能单独存在的编程语言。由于其在开发方面的易用性和强大的功能,为广大用户提供了一个新的、更高层次的二次开发平台,它不但可以设计出个性化的程序,也可以使程序具有自动功能,减少大量重复繁琐的操作,提高工作效率。

2 系统的实现

2.1 系统功能模块

该系统主要有4个功能模块:

(1)登录模块。学生和教师分别不同身份登录。学生只能进入考试界面,教师可以取得全部权限,可以查看评分情况,并可以修改题库内容和学生信息和基本设置。wwW.133229.CoM

(2)自动抽题。该模块从题库中随机抽取规定数量的题传送到“测试题”表中,并将所抽取题目的标准答案传送到评分表。

(3)系统定时。抽题结束后,系统将在考试系统的状态栏中显示倒计时。并在规定的考试时间到达时,系统自动关闭并自动保存学生的所做题目。

(4)自动判分。学生所选择的答案传送到“评分表”中和标准答案对比,自动判断对错并给出分数。

2.2 系统功能的实现

新建一个excel工作薄,本系统共有4个工作表,分别命名为“测试题”、“评分表”、“题库”、“学生信息表”。在“题库”表将所需的题目输入其中,“题库”表的a列每隔4行填充题目序号1、2、3、4……,对应序号这行的b列的单元格输入题干,题干下方4行,每行输入相应的4个备选答案,序号对应的c列输入对应题目的标准答案。

2.2.1 登录模块设计

登录模块设计关键主要考虑系统的安全性,在打开考试系统后,“评分表”、“题库”,“学生信息表”这3个表将会自动隐藏,只有空的“测试题”表出现,而被隐藏的表无法用“窗口”菜单中“取消隐藏命令”显示。同时将会弹出一个“选择登录”的对话框,此对话框分别有学生登录、教师登录和退出3个按钮,学生和教师以不同路径登录系统,取得不同的权限。在此界面下退出必须按“退出”按钮退出,而无法选择标题栏上的红色“关闭”按钮退出。

(1)学生登录界面。在点击“学生登录”按钮后出现“学生登录”对话框,此对话框中的三个组合框中分别是选择相应的班级、学号和姓名(“班级”、“学号”和“姓名”这3个组合框的数据源事先将学生的各种信息输入到“学生信息表”中的a列、c列和d列依次存放)。为了防止学生关闭系统后再次进入系统修改答案,在系统初始化时确定“评分表”中是否有内容,如有学生信息,学生再次登录系统时,“学生登录”对话框中三个组合框将和“确定”这几个控件将不可用。 

(2)老师登录界面。在点击“选择登录”对话框中的“教师登录”按钮后将出现“教师登录”对话框,教师需输入密码才能进入系统(在文本框中输入的密码需与“学生信息表”中j1单元格内容一致的即可登录。),进入系统后可以看到“测试题”表和“评分表”(“评分表”从隐藏变为可见),而在“评分表”表中用控件工具箱增加两个按钮。分别是“显示题库”和“显示学生信息表”按钮。用于显示已隐藏的两个表,便于修改表中的信息。

2.2.2 自动抽题模块设计

在点击“学生登录”对话框的“确定”按钮后就会进入考试界面,自动抽题形成试卷,所抽之题的标准答案也将依次赋给“评分表”的c列。同时,“学生登录”组合框中信息将会被赋给“评分表”的g1、g2、g3单元格。其代码如下 :

private sub combton_xs_ok_click()

dim a(100) as integer: dim i as integer: dim rng as range: dim rng2 as range

dim tm as string: dim da1 as string: dim da2 as string: dim da3 as string

dim da4 as string

‘此是将学生所选信息赋给“评分表”中

if (combobox1.text <> "" and combobox2.text <> "" and combobox3.text <> "") then

sheets("评分表").range("g1") = me.combobox1.text

sheets("评分表").range("g2") = me.combobox2.text

sheets("评分表").range("g3") = me.combobox3.text

unload 学生登录

‘从题库中随机自动抽100道题赋给“测试题”表

for i = 1 to 100

randomize (now): a(i) = int(rnd * 400 + 1)

with sheets("题库").range("a1:a2000")

set rng = .find(what:=a(i), after:=.cells(.cells.count), lookin:=xlvalues, _lookat:=xlwhole, searchorder:=xlbyrows, searchdirection:=xlnext, matchcase:=false)

tm = rng.offset(0, 1).value: da1 = rng.offset(1, 1).value:da2 = rng.offset(2, 1).value

da3 = rng.offset(3, 1).value: da4 = rng.offset(4, 1).value

sheets("评分表").cells(i, 3) = rng.offset(0, 4).value

转贴于

end with

with sheets("测试题").range("b3:b500")

set rng2 = .find(what:=i, after:=.cells(.cells.count), lookin:=xlvalues,_ 

lookat:=xlwhole, searchorder:=xlbyrows, searchdirection:=xlnext, _

matchcase:=false)

rng2.offset(0, 1).value = tm: rng2.offset(1, 1).value = da1: rng2.offset(2, 1).value = da2

rng2.offset(3, 1).value = da3: rng2.offset(4, 1).value = da4

end with

next

msgbox "点击确定后,考试将正式开始!计时50分钟"

‘调用计时模块

call ct

elseif combobox1.text = "" then msgbox "班级不能为空"

elseif combobox2.text = "" then msgbox "学号不能为空"

elseif combobox3.text = "" then msgbox "姓名不能为空"

end if

end sub

2.2.3 倒计时模块设计

为使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考试,并提示学生考试的剩余时间,系统将在抽题结束后在“测试题”表的状态栏中出现倒计时时间的显示,其语句如下。

public tn '秒

public tnm '剩余时间

sub runtimer()'时间运行

application.ontime now + timevalue("00:00:01"), "js" 

end sub

sub js() '计时

on error resume next

if tn > 0 then

tn = tn - 1

application.statusbar = "正在考试....剩余时间: " & tnm & ":" & tn

else

tn = 60

if tnm > 0 then

if tnm = sheets("学生信息表").range("j3").value then

msgbox "离考试结束还有" & sheets("学生信息表").range("j3").value & "分钟!!!"

end if

thisworkbook.save

tnm = tnm - 1

else

msgbox "考试结束!!" & chr(10)

thisworkbook.save

application.quit

end

end if

end if

sheets("学生信息表").range("j4").value = tnm

call runtimer

end sub

sub ct() '设置初值

tnm = sheets("学生信息表").range("j2").value - 1 '

tn = 60 '

call runtimer '时间运行

end sub

2.2.4 自动判分模块设计

“测试题”表事先设置好预定的格式,b列为题号和备选答案的标号a、b、c、d。c列为题干和备选答案区。学生在选定b列中每题的备选答案前有字母的单元格时,在a列的题号前有填充色单元格就会显示学生所选答案(如需改变答案则只重新选中的备选答案前的字母,在答案区显示新选答案),如图1所示。

private sub worksheet_selectionchange(byval target as range)

r = target.row

if (r < 3 and r > r1) then 

msgbox "此处不能选择!"

application.enableevents = false: range("b4").select

application.enableevents = true : exit sub 转贴于

end if

x = r 

if (target.column = 2 and range("a" & r).interior.colorindex = -4142) then

for i = 1 to 10 

x = r - i

if (range("a" & x).interior.colorindex <> -4142) then exit for 

next

cells(x, 1) = target.value '赋值

elseif (target.column = 1) then 

if (range("a" & r).interior.colorindex = -4142) then 

for i = 1 to 10

x = r - i

if (range("a" & x).interior.colorindex <> -4142) then exit for 

next

end if

application.enableevents = false: range("a" & x).select: application.enableevents = true 

end if

end sub

学生所选答案将用跨表引用的方法引用到“评分表”b列依次显示,它和“评分表”c列对应的标准答案一一比较进行判分。最后得分显示在“评分表”的g4单元格中。

篇2

关键词:微型计算机安装与维护;教学模式;理实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5-0062-02

一、引言

实践教学是职业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形式的一个显着特点,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岗位技能的有效途径和重要环节。当前在实践教学上用理论来讲实践,或单纯的操作的现象还依然存在,这样的实践教学,既不能达到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自然衔接,更不能达到培养学生岗位技能的目的,使实践教学变成走马观花,失去应有的意义。微机安装与维护是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重要专业课程,是从事计算机工作必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长期以来,传统的课堂教学一贯采用理论课堂加实验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为本位,忽视了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一知半解,难以系统深入地进行学习。学生缺乏真正实际动手能力的训练,所以等他们走上工作岗位以后,面对微机也是局限于有限的课本知识及一些简单的应用操作,再加上日新月异的微机技术,一旦微机系统出现故障,就无从下手解决!而理实一体化教学方式将理论与实践融合,甚至理论成为了学生实践的背景体系,淡化以往的理论、实训章节割裂的状态,打乱原有的按知识学习组织授课的章节序列,围绕一个工作任务或项目来组织教学,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将所学理论与实践完全融合起来。

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理实一体化教学是指教学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即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将理论、实验、实训等教学内容一体化设置;讲授、听课与实验、操作等教学形式一体化实施;教室、实验室与实训场地等教学条件一体化设置;知识、技能与素质等职业要求一体化训练,由此形成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的一体化教学模式。理实一体化教学主要的优点是把抽象而枯燥的理论知识有效地转化到生动而有趣的实践过程中去,在实践中加以验证,让学生直接在课堂上学到今后就业所必须的操作技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能有效地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

三、微机安装与维护课程的理实一体化教学实施

1.面对繁多的知识,教学内容的筛选非常重要。笔者认为,对计算机的产生与发展、计算机的结构组成部分的功能、微机的特点及应用范围、微机的种类与档次、微机的基本配置及硬件结构等是学生应具备的起码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这部分知识在计算机应用基础中有重复的地方,可简略的讲解。微机系统的组装与维护实验则是微机组装与维护课程的重头戏,应该运用一体化教学,以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只有教学目标明确后,教师才可针对课程性质和培养目标来准备相关教学资料。

2.教学过程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在理实一体化教学中,根据学生特点,精选教材内容和重点突出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根据教学目标和任务,将知识点分解成实践训练任务,有计划地开展技能训练,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教学内容充分体现教、学、做三合一的思想,学生将来做什么、学生要学什么,教师就教什么,下面具体通过微机组装与维护课程中的硬件组装来具体说明一体化教学过程。在实践过程中,可结合提问的方式进行。比如在主机基本部件安装完成后的第一次加电测试时,机器未启动前,可以向学生们提问“显示器的屏幕会显示什么?”这些内容理论课上讲过,但教学反馈的结果是很多学生印象不深,对于这样的问题,可以重新讲解。经过在实践中师生的互动,学生的印象会很深。另外,可使用教学与实际相结合的办法,可以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业余时间为学校、老师、同学乃至社会进行微机的组装、维修、维护服务。特别是对于品学兼优的学生,可让他们参与学校机房的管理,协助教师维护机房,这样既能巩固所学知识,也能增加他们的实际维护经验。

3.注重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教学评价。如果只有单纯的教学与实验,学生没有压力和动力,往往不能发挥学习的主动性,教学目的难以达到。上完每堂课后,教师应及时写出教学反思及作业、考试等反馈信息,如知识难点、知识缺陷、思维障碍等普遍存在的问题并总结出来。这样可以及时发现教学收获与教学遗憾,有效地反思自己的教学,以便在以后的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实施补救。

考核是微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往,考核往往只依据期末考试的理论成绩,很难反映出学生的真实水平。实际上,考核应按照教学大纲要求掌握的内容,既有基本的理论,又有实际操作,而且还要有创新思维的意识。因此考核应能客观、可靠地反映出该门课的教学效果和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以及学生运用这些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为此,笔者对该门课程尝试了新的考核方式,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即在本课程中结合劳动部“计算机调试工(中级)”职业技能鉴定标准,采取以课堂实践操作、作业和期末考试评价的综合评价方法。综合起来就是考核分为平时考核、实际操作(应会)及期末理论(应知)考核几个部分。具体分配如下:

(1)平时考核占该课程成绩的20%。主要是根据学生出勤和课堂纪律情况,完成一系列平时作业及实验报告情况和对待实验的认真态度,来给出平时成绩。

(2)实际操作(应会)占该课程成绩的30%。它强调硬件设备动手拆装能力及检测能力。可预先设置一些计算机常见的故障,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故障原因,排除故障,使其能正常运行。考核时,需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所要求的操作。同时在考核过程中,学生要随时回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验情况提出的一些问题。教师对每位学生在考核过程中出现的错误都要做记录,作为评分的依据。

(3)调查目前的电脑市场,设计微型计算机的配置单占该课程成绩的10%。

(4)期末理论(应知)考核占该课程成绩的40%,以微型计算机理论知识为主。该项考核主要反映学生对此门课程基本知识和实际应用掌握的程度。

四、结语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推动了教学过程的互动,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王乃和,张居晓.《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教学思考[J].内江科技,2006,(09).

[2]田建仲.《微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与研究[C].信息技术教育研究论文集,2005.

[3]耿旭东.计算机组装课程教学的思考[J].现代技能开发,2003,(5).

篇3

关键词:计算机工程,智能化,图像识别

引言

智能化图像识别是现今先进的一类技术,通过对输入图像的分析处理,实现对不同模式对象的有效识别。通过该技术的应用,能够对所需信息进行快速获取,帮助人们更好的从中进行思考、决策。近年来,该技术在不断研究中获得了快速发展,并体现出了更高的应用价值。

1图像识别系统

对于计算机智能图像识别系统来说,在实际图像识别时,需要先通过一定方式将其实现对计算机的输入,在经过预处理、特征提出后,再对相应的图像进行匹配分类。其中,图像输入能够将图像在采集完成之后传输到计算机当中进行处理。预处理方面,则会对目标图像分离背景以及图像区,对图像进行细化增强二值化处理,以此使图像识别在后期处理效率方面能够具有提升。在此过程当中,为了能够对图像真实性进行还原,对虚假特征情况进行减少,则可以通过数值的方式表示特征。在智能图像识别系统当中,如需要将已有图像与新输入图像之间在匹配性方面具有较好的表现,即需要以精确的方式将其实现对不同图像库中的分配,以此对图像搜索时间进行有效减少。在图像识别系统当中,为了能够对输入图像性质进行判断,则需要对原有、目标图像进行科学的分析对比,即输入、预处理、提出特征、图像分类以及图像匹配这几个环节。在现今计算机智能图像识别技术应用当中,主要应用到的技术包括有以下几种:(1)统计识别。在目标图像当中,目标同背景线性具有不可分割的特点。在该方式应用中,是一种具有最小分类误差的方式,以数学理论知识为基础对统计学识别模型进行建立,以此为模型对图像做出对应的统计分析处理,对图像当中存在的规律进行寻找,通过本质特征的提出进行图像的识别。(2)句法识别法。对于该方式而言,是上述统计识别法的一种补充,主要根据符号实现对图像特征的描述。在该方式中,对语言学内句法层次结构进行学习,能够以分层的方式对图像进行简化处理,使其变化为单层以及多层子图像,能够对图像结构当中的信息进行有效的识别。(3)神经网络识别法。在该方式在,即应用神经网络方式识别目标图像。在神经网络当中,能够对分布式处理进行实现,具有自组织以及自适应能力,该方式在实际处理当中,对很多不精确、较为模糊因素考虑情况类型的图像具有较好的处理效果。

2技术特点与应用优势

2.1技术特点

对于计算机智能图像识别技术来说,其在实际应用到的特点体现在:(1)相关性。在计算机系统当中,在图像的不同像素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在具体识别图像时,需要能够对图像信息进行科学的压缩处理,以此起到对相关信息的分类匹配目的。在选取三维景物时,对于输入的对象来说,其是无法对三维景物信息能力进行再现的。在该情况下,对于景物背后所需反映的信息,即需要对其进行重新架设与测量。在以计算机智能识别图像时,即可以对三维景物进行适当的引导,以此对实际图像识别当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解决。(2)信息量。在计算机处理图像信息时,二维信息是主要使用的方式,该情况下,对于计算机存储量、系统运行速度都具有较高的要求。同语言信息相比,图像信息具有更宽的频带需求,无论是在具体的成像方面还是传输、处理方面,都对处理速度具有较高的要求。(3)人为因素。在具体计算机图像识别处理中,需要先对图像进行处理,并由人对其进行相应的评价。该情况的存在,则使得计算机在识别图像的过程中,将受到较大来自人为因素的影响。而对于人的眼睛来说,也将受到自身情绪以及周围环境的影响。在该情况下,为了能够获得更高的图像识别质量,即需要以计算机对人的视觉进行模仿,对人在面对图像进行评价、观察的状态进行模拟。

2.2应用优势

该技术在实际应用当中,所具有的优势体现在:(1)表现性强。智能化图像处理技术在实际应用当中,能够对图像处理影响因素进行准确的处理,包括有图像在计算机当中的存储情况,在具体输入当中存在的故障问题的。该系统在实际运行中,能够在任何时候对图像进行精准的再现以及还原,保证图像在经计算机识别、处理后,在像素以及表现性方面具有好的表现。(2)精确度高。受到现今技术限制,仅仅能够将模拟图像在经过数字化处理后,实现对二维数组的转换,如基本扫描仪识别能够将图像实现对32bit转化。该技术在实际应用中,能够保证图像在精确度方面能够对用户要求进行满足。(3)灵活性好。该系统在具体识别、处理图像时,能够以图像实际情况对其进行放大处理。对于图像信息来说,其将来自多个方面,无论是宇宙当中的图像还是生物细胞图像,都能够在该系统当中进行相应的处理,并结合数据对图像进行非线性、线性处理。对于不同的图像信息,在进行编码处理后,即可以将图像灰度在计算机上组合,以清晰的方式实现图像的显示。

3图像识别技术理论突破

就目前来说,智能化图像识别技术在理论上存在的突破包括有:(1)标准化与高速化。计算机在实际应用过程当中,运行速度是值得重点考虑的一项内容,将对具体工作生活相关活动的开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对于应用于图像识别的计算机来说,所具有的要求也更高。在相关技术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计算机配置、性能同以往相比具有了较大的提升,在具体图像的采集以及处理方面,具有了更高的分辨率以及更快的处理速度。对于图像而言,其作为一种二维信息,在计算机应用中,即能够将三维信息融入图像当中,以对应计算技术的应用进行改进与优化。在图像显示数据整理以及压缩方面,将通过多媒体方式转换相关信息,以此使计算机图像识别能够更好地以人的意识、思维进行处理,以此实现计算机识别效率与智能化水平的提升。(2)多维方向。在现今图像识别处理当中,已经从开始的二维、三维向着多维角度发展,在该情况下,在具体图像数据处理方面也具有了更为精确的特征。在现今计算机硬件水平不断提升情况下,计算机处理器性能不断提升,也使得图像识别在识别的领域上具有了更为广泛的特点。而在新计算方法、技术理论出现与应用的情况下,在具体图像识别中,也更加侧重对于详细信息的整理与分析,在经过系统科学转化后,形成具有高清晰度的图片。

4技术应用展望

在不断发展的过程当中,计算机智能图像识别技术也获得了较大的提高与发展,在今后一定时间内,该技术还将处于快速的发展阶段当中,立体视觉、人工智能将成为未来一定时间当中该技术的发展方向。在短时间以内,该技术在全自动系统应用的可能性方面存在不足,在未来一定时间发展中,该技术也将在不同领域中具有针对性的发展与应用:(1)医学生物工程。在该领域当中,智能图像识别技术即能够对各类染色体、红细胞等进行识别,帮助医生对患者的病情进行更好了解,并以此为基础开展相应的医学研究。在医院的很多部门当中,超声波、彩超等图像处理都对该技术具有了广泛的应用。(2)工程建设。在现今工程项目建设当中,该技术也得到了十分广泛的应用,对于零部件分类检测,对于线路故障的排查分析方面,都对智能工程进行了积极的应用。在具体工业生产当中,施工人员在装配、焊接当中,也对智能化识别技术进行了积极的应用,以此在施工误差减少方面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以此保障工程的高质量建设。(3)文学艺术。在现今文学艺术领域当中,也对图像识别技术具有了较多的应用。在广播电视领域发展中,要想为观众呈现出更高质量、更高清晰度的画面,即需要通过计算机对画面进行相应的识别与处理。在实际处理中,计算机即能够对目标动态图像进行采集加工合成,最终形成相应的电视画面。为了能够避免在实际播出图像时发生失真情况,则需要通过计算机对画面进行智能化处理,自动调整可能存在的失误情况。美术方面,该技术能够根据要求对作品在色彩、像素方面进行适当的调整,保证其能够对现实生活进行更好地反映。同时,该技术在服装设计、动画制作等方面具有积极的应用价值。(4)商务业务。在酒店商务、电子商务领域当中,该技术也具有积极的应用价值,在很多方面,都能够对人工操作进行替代,以此实现大量人力资源的节约。如员工在上下班时,即可以在入口位置进行电子身份签到,以图像识别的方式认证个人信息。对于重要程度较高的商业资料,也可以通过该技术的应用做好对应的防伪处理。

篇4

(1)理论知识是学习的基础,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前提。

计算机信息技术所包含的知识非常多,从基本的计算机操作到应用软件的使用,内容非常繁杂,往往使用起来容易,但想真正弄清其中的原理却比较困难。但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应用上,要想在日后具有一定的创造力,必须从理论上打下扎实的基础,这样才能为日后的创新创造提供帮助。因此,为了让学生在未来能有一个广阔的拓展平台,掌握基础的理论知识背景有很重要的意义。

(2)加强理论知识学习,可以为日后的专业选择打下基础。

高中学习的下一阶段就是大学学习,很多学生将会选择计算机相关专业继续学习。所以,学生如果能在高中对计算机信息技术有一定的了解,牢固地掌握基础理论知识,会在未来的大学学习中占有很大的优势。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用科学的方法训练自己的思维,有利于以后的专业选择与学习。

二、计算机信息技术理论知识教学的难点

理论知识属于基础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学习起来比较枯燥乏味。但是课堂教学的内容总是以理论知识为前提,因为只有熟练地掌握了理论知识,才能对计算机相关课程起到一个铺垫作用。比如一些专业名词,像“操作系统“”命令窗口“”指令”等等,这些词在日常生活中接触比较少,如果忽视了这部分理论基础,后期的学习中将会遇到较大的困难。学生总喜欢上机自行操作,相对来说也给理论知识的教学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在理论课程的开展上也会有较大的阻碍。因此,教师必须正视这些难点,对症下药。

三、计算机信息技术理论知识教学实施的措施

在进行理论知识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考虑到信息技术在各个板块之间的相互联系,理清每一部分的功能与作用。要将学生带入到枯燥的理论知识学习中去,需要对当今的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学进行系统改进,让学生能够在繁重的学习压力下得到学习的乐趣,进而消除畏难情绪,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结合教学实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切实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

(1)加强理论课程建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不同的教学方式对教学效果有不同的影响。因为计算机信息技术理论知识较为枯燥,高中学生的课程压力大,有的学生就没有足够的耐心去学习,这对教学方面很有挑战性。教师要想提高理论知识教程教学效果,就要找准学生的兴趣点,巧妙地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比如,利用学生比较关注的应用软件作为教学案例,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实际应用。

(2)设置生动形象的理论知识教学素材。

对于计算机信息技术这样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按照传统的以板书为主的教学方法满足不了实际的需求。所以,教学素材形式一定要生动鲜活,能够体现出计算机信息技术的特色。比如可以引入幻灯片放映技术,这不仅仅是为了展示课程技术,更重要的是吸引学生对课程的好奇,从另一个方面展现出这门课程是有用的而且非常具有趣味性。讲解一些操作过程的时候,还可以用录制视频的方式进行,这样实用性很强,学生能够在手把手的教授中学到知识,攻克操作上的难关。

(3)构建巩固理论知识的实践教学环节。

在进行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大量的上机实践环节是必不可少的。在操作的过程中,应当首先对先前的理论知识进行应用和验证。理论知识最终需要扎根于实践,如果只是强行记忆了一些枯燥的术语却丢失了实践的环节,那么这样的学习也是比较肤浅的。计算机是强大的应用工具,需要灵活地操作才能更好地为人们服务。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可以加深对课堂学习内容的理解,最终自觉地将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虽然在课程讲解环节对于如何操作都进行了描述,但是看到的过程和自己实际动手操作之间还存在着一定差距。所以,只有亲自实践,才能知道自己在哪些方面存在不足,这也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和提高。在上机操作前,教师对本次课堂操作环节应该掌握的知识和需要完成的任务,要有明确的规定。操作教学要和理论讲述的内容配合好,不能流于形式,只是盲目操作而缺乏相应的思考。在实践环节需要养成科学的操作习惯,改掉不合理的操作方式,从一开始就做到规范、做到精准。学生完成任务后,可以自行对自己感兴趣的部分进行探索,给学生自己发挥的空间。这不仅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了验证,还让学生更加熟悉课程,有利于下一阶段教学的展开。

四、结束语

篇5

关键词:头部伸缩装置;计算;驱动功率;防倾;销齿传动;缓冲装置

中图分类号:C35 文献标识码: A

带式输送机用头部伸缩装置主要用于大型电厂输煤系统、皮带机之间的交叉转运。通过头部伸缩装置驱动系统中的电机正反转,驱动头部伸缩装置在轨道上来回移动,使皮带上的物料被输送到不同的落料点。主要用于以下三处:卸料装置与系统的交叉;皮带机与系统的交叉;系统与煤斗间皮带的交叉。

随着近年来带式输送机地发展,带式输送机的带宽、带速和输送能力都有显著提升,大宗散料输送系统对带式输送机的整体性能要求越来越高。但带式输送机的许多配套设备的结构以及用料仍主要依靠经验和传统的带式输送机手册来设计,缺乏系统的科学的理论依据,这样设计出来的产品对受力较小的设备可能没有多大影响,但涉及到受力较大的设备时不论从结构还是受力方面就突显出不足。如今相关配套设备的研发已成为重中之重,如果配套设备得不到相应改善,必将制约带式输送机的整体发展。头部伸缩装置作为带式输送机的主要配套设备,随着带式输送机的发展向大型化发展迫在眉睫。以下将针对头部伸缩装置介绍设计过程的主要理论计算和外购件选型计算方法。

(一)行走驱动功率

因头部伸缩装置工位切换在停机状态下运行,因此只考虑停机皮带机停机状态下(包括皮带机空载)的驱动功率。

影响头部伸缩装置驱动功率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a)停机状态下,由于胶带张紧的存在产生的胶带张力:F张

b)头部伸缩装置克服轮子与轨道间及轴承间的摩擦阻力:F摩

c)由于轨道不平整产生的坡度阻力:F坡道

d)设备移动过程中克服车体上的输送带和物料的运行阻力:F阻

e)设备启动瞬间的启动惯性力:F惯

注:通常头部伸缩装置布置在转运站内,不考虑风载对设备的影响。如果布置在室外,需要根据风压及受力面积计算出风载。

通过上述分析计算可以计算出头部伸缩装置移动部分移动时所受合力:F合,从而确定低速轴所需运行扭矩M运,在运行扭矩的基础上乘以现场使用工况系数等即可确定电机的额定扭矩MN,根据扭矩和功率的关系,即可确定电机驱动功率。

(二)头部伸缩装置防倾计算

分析:通常车体上两个滚筒中心相对行走轮的中心有高差。由于带式输送机运行时的胶带张力会产生转矩使车架有倾翻的趋势。

图一 防倾计算简图

具体计算时,需要以轮组(延皮带机运行方向的前后侧)的中心为固定点,分别计算顺时针旋转力矩和逆时针旋转力矩,对这两个力矩做出比较,得出是否倾翻的结果。

如果最后计算出来会出现倾翻,则需要另外设计防倾翻装置,相反,则无需设置防倾翻装置。

(三)销齿传动计算

针对于行程较长的伸缩头,采用销齿传动代替齿轮传动不仅可以有效锁定,而且在销轴出现损坏时可以方便替换,维护代价较小。

图二 销齿传动简图

销齿传动作为设备移动具体设计步骤如下:

a)根据设计手册推荐的材料选择齿轮所需要材料,该材料为暂定材料,如后期计算该材料满足不了使用要求,需要重新进行选择,重新计算。选定材料后根据设备完成行走所需要的驱动力和强度来确定计算销齿直径dp。

b)根据销齿直径确定节距。推荐选用p=0.475dp,即齿厚和齿槽厚度基本一致。

c)初定齿数z,齿数范围 9~18。选齿数要考虑齿数越多,节圆直径越大,减速机速比会增大,增加设备投入成本。齿数少,节圆直径小,要考虑齿轮轮毂和传动轴的强度。理想的状况是在满足强度的情况下尽量选择较小的齿数。

d)根据上述计算的结果可以确定节圆直径D=p z/π。至此,销齿轮的主要尺寸都已经确定。

e)查机械设计手册销齿传动计算公式确定其余齿形尺寸。

f)校验各部分强度。

g)最后根据手册上提供的绘图步骤绘制出销齿轮齿形图纸。

(四)缓冲装置选型计算

出于安全考虑,对大型移动设备要设置机械止挡装置,在机械止挡装置上增加缓冲装置可以减少极端情况下设备无法正常停机时的设备冲击。

查找缓冲装置的选型样本,可以看出要最终选定缓冲装置,需要确定3个参数:缓冲容量、缓冲行程、缓冲力。

a)缓冲容量的确定:计算运动物体的总能量:EZ=1/2mv2 根据选用的缓冲器数量确定缓冲容量,如果是单个,则缓冲容量为总能量,如果是N个,则缓冲容量为总能量除以N。

b)缓冲行程的确定:缓冲行程主要根据设备工艺的要求先确定好停机时间,根据行程与速度、时间的关系计算出缓冲行程。

注:如果运动物体在撞击前有推动力,则还需计算出推动力在缓冲行程做的功,此项需要在确定缓冲容量是有所考虑。

c)缓冲力的确定:针对不同类型的缓冲器(弹簧缓冲器、聚氨酯缓冲器、液压缓冲器等等)有相应的计算公式,可根据所选定的缓冲器类型进一步计算缓冲力。

在上述3个参数缓冲容量、缓冲行程、缓冲力都确定的好以后,即可根据样本选择缓冲器型号,需要注意的是3个参数必须同时分别满足样本里的要求,否则,需要重新选出缓冲容量更大的型号,重新进行计算。

本文只是针对带式输送机用头部伸缩装置设计过程中的主要计算部分做出介绍,另外,针对该设备,还有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对钢结构部分做的受力分析,均衡轮压计算等等,此处不一一列举,希望以上阐述可以给与有需要的相关人士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DTII(A)型带式输送机设计手册.北京起重运输设计研究院/武汉丰凡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主编.2版.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13.9

[2] 机械设计(第八版),濮良贵、纪名刚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5

[3] 机械设计手册.第三卷/成大先主编.5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1

篇6

一、实践-理论-实践法的含义及其教学功能

所谓实践-理论-实践法是一种针对于中职学生教学的一种理论与实践的教学的顺序方法。就是先进行初期实践,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再进行理论课堂教学,直到学生觉的通过理论教学后可以去进行下一次实践了,再进行第二次实践,这也是一个循环教学过程,直到学生达到预期的效果。实践-理论-实践法又称任务教学法,就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任务即问题动机的驱动下,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一种教学形式。这种教学形式,是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而学习,是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采用实践-理论-实践方法教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掌握学习内容,提高多方面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对于问题的独立解决还会不断地使其获得成就感,这样也就可以更大程度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从而培养他们独立探索、勇于开拓的进取精神和主动获取知识的自学能力。另一方面,实践-理论-实践教学法也能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在实践-理论-实践教学法的具体实施过程中,不仅要求教师对课程有一个综合、全面的了解和掌握,而且还必须能够将书中的点滴知识点进行不同层次的分门别类,并可以对知识点以实践-理论-实践的形式进行归纳、设计和总结。只有了解了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以及学生需要掌握的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才可能创设问题情境,制定切实可行的实践-理论-实践。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仅完成了知识的传授,也在归纳、设计、总结的过程中实现了对知识的一种创新,因而实践-理论-实践教学法对于提升教师自身的素质也能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实践-理论-实践教学法的实施

在多年从事计算机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不断运用模块化教学指导上机实验,并将实践-理论-实践法在《计算机应用基础》实验教学中实施,得到了学生们的认同,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1、设计实践-理论-实践

实践-理论-实践设计是教学方法实施的关键环节。实践-理论-实践可以是具体的实践环节,也可以为问题形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通过创设的问题情景,把所要学习的知识巧妙地隐含在一个个实践-理论-实践当中,让学生参与进来,通过各种途径、各种方法、各种手段去完成实践-理论-实践,在学生完成实践-理论-实践的同时能够掌握知识的要点,也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协作能力。如在讲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时,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组,给每个小组设计一个难度相当的实践-理论-实践 中,该实践-理论-实践能够将所学的大部分知识涵盖进去。

2、完成实践-理论-实践

在实施实践-理论-实践的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究,通过模仿、观察、实验、类比、联想、想象、求异思维、聚合思维等形式,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高标准地完成设计的实践-理论-实践。在此基础上,再采取引导、点拨、释疑、评价等多种教学手段,促使其在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如完成老师布置的排版制作实践-理论-实践时,同学们相互协作,相互探讨,在完成实践-理论-实践的同时,尽量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期间,老师要不时地给每个小组提拨、引导,以便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接受知识。

3、讲评实践-理论-实践

4、归纳总结

篇7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 职高教育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2-0254-02

21世纪是一个教育领先的世界,计算机的教学也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的进步,为了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计算机的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树立创新意识,以适应日前经济发展的趋势。

一、转变教育观念,让创新教育贯穿教学发展的始终

在传统的职高教育中,教师往往更注重知识与技能的传授,以对学生单纯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忽略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这一教学目标。在职高的教学中,教师要深刻的认识到,职高教育不仅仅是为了传输或者训练一种技能,而是应该引导学生去认识与发现科学的真理,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获取知识的方法与途经,在教学的过程重要始终坚持创新的理念,让所有的教学都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服务,这样就能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求真的能力,让学生的学习有被动的接受灌输为主动的去发觉自己的优点于缺点,并且开拓思维深入到学习当中。在职高的教学中,要实验创新能力培养这一目标,首先就要改变教师的传统观念,让创新教学的方式贯穿在整个计算机教学的过程中,这样才能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计算机的用处与计算机知识本身的魅力。

二、为学生提供一个敢于创新、能够创新的教育环境

创新意识是由于社会生活环境的需要,在一定的环境下引起创造前所未有的事物的观念与动机,并在创造的活动中表现出意向、愿望和设想。它是一种积极的、成果性的表现形式,是人们创造活动的出发点与内在动力。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新的思维,就需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让学生有创新的意识。职高教学的特点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在教学的过程中,首先就是要创建一个民主、和谐、轻松的教学环境,让学生不会对课堂产生疲惫感,在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下,让学生爱上计算机教学。教师要善于发觉学生的潜在能力,引导他们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去发掘新事物。比如,在学习互联网的时候,我们会设计到各种网页知识,如何让学生想要设计一个符合自己的风格的网页,比如:教师在教学生如何使用表格进行页面规划同时,应该引导学生使用多种方法进行页面规划,尽管学生提出的方法有很多都是不能实现的,但教师不能只是简单的否定学生,而是应引导学生检查、试验自己构思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发现错误,并找出正确的方法。这样做的目的是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保持一种改正错误的积极性,让学生能够不断的去探索、去发现,从而使学生树立起进行独立学习及创新的自信心,使其创新思维处于活跃状态。

上述是在课堂上为学生创设一个行之有效的学习环境,但是学生接触到计算机的并只有课堂,还有我们的生活这个大教育背景,在计算机的教学中,教师应该要把不断发展的计算机发展动态展示给学生看,让学生有机会了解到现在的社会对计算机的重视,让学生能够明白计算机的重要性,并且让计算机巧妙地运用到各个学科中去,这样的教学效果会更好。比如,在现在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条件比较好的学校都是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来进行授课,学生能够接触计算机的范围几乎无处不在,在计算机的教学中,以实际学习中接触过的各种计算机应用作为事例,能够让学生对学习的计算机知识有更深刻的了解。又或者在校园范围内组织学生开展各种网页设计大赛、计算机操作比赛、计算机小知识竞赛等等的校园活动,让校园里充满尊重创新人才、尊重创新的氛围。这样就能够创设一个计算机教学的创新思维培养的教育大环境。

三、结合教学实际,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计算机的运用广泛,在计算及的世界中,可以让学生产生各种各样的新奇思想,而这也正是计算机学科的特点:灵活、实践操作能力强、综合性强。在职高计算机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教学实际,进行教学设计,激发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创新思维。比如,教授学生学习图像处理的时候,我们一定会想到的软件Adobe Photoshop,是现在最流行的图像处理软件,又称“PS”,这一软件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实际操作也比较简单,在刚开始的时候,向学生灌输一些基本的知识,学生可能会保持一定的兴趣,但是如果课堂持续保持着一种教学方法,学生就会产生倦怠感。所以教师在准备教学设计的时候,就要想到这一点,将枯燥的基础理论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将实现准备好的素材文件与教学课件展示给同学们,然后让学生利用这些学习资源进行学习。 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能够通过模仿或者实际的操作对Photoshop这一款软件有更深的了解。让后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以及学生创作的过程,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进行一个小型的比赛,让学生们选出最优秀的作品,这样就能大大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也得到提高。

又或者是在讲授Visual Basic这一类比较难的程序设计课程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难度适中,让学生有挑战但是又不会轻易成功的课题,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逐步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这样既有了创造性的发展空间,又不会丢弃基础的理论知识。在课堂之外,针对Visual Basic这一比较有挑战性的课题的时候,教师可以布置一些有挑战难度的课题,让学生学会自己去探索解题的方法,并且鼓励一题多解和多运用不同的语法完成同一道题。但是针对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教师还是应该注重对于基础知识的训练,在课外作业布置的时候,注重作业难度的梯度性。

在计算机教学的过程中,除了像Photoshop、Visual Basic这一类有趣或者有挑战难度的课程以外,还有一些基础的理论课程,这是要求学生都要理解并熟练掌握的课程,就如我们学习计算机的基础入门课程中的五笔输入,这些课程本身就比较枯燥,但是又是实用课程,所以针对这些比较枯燥的课程,教师可以采取学习比赛的游戏,让学生练习以后进行比赛,决胜出录入最快并且最好的,让学生有一种竞争意识,这也是让学生敢于冒险,敢于挑战的过程,这样的方法同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参考文献:

篇8

1 多元智能理论的内涵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智力优势领域,学生的问题不是是否聪明的问题,而是在哪些方面聪明和怎样聪明的问题。修正了我们传统教学和评价只重视以语言和数理逻辑能力的培养,而忽视其他智能发展的狭隘观点。多元智能理论要求我们摒弃陈腐观念,确立积极客观的学生观,反对过早地给学生下定论,学生也许具有某种潜能,但还没接触激发某种潜能的环境,一旦条件成熟,其潜能就会成为才能。教师应该用发现的眼光,拿起表扬的武器,鼓励学生全面深入地发掘自己的潜能。也就是说教育的主要目的不仅仅是给学生传授知识,更多的在于发掘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 五年制师范开展多元智能教育的必要性

五年制师范学校培养目标主要是小学教师和幼儿教师,学生所接受的教育和评价体制对自己产生重大而深刻的影响,势必会形成定势用相同的方式去评价下一代孩子,同样会抹杀他们的天资和潜能,使我们一直倡导的素质教育无法落到实处。另一现状是:生源水平参差不齐,存在不少“差生”,但这些“差生”中有不少动手能力强、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爱标新立异、有独特见解的学生。如果教师在设定教学目标和内容时注意了这些特点,考虑到了学生群体的差异性,通过设定特定的环境和方式来启发诱导学生智能,使曾经表现平凡的某种智能就有可能会迅速发展成为优势智能,从而找到成功的方向并实现其自身的价值。

3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优势

计算机基础课程具有内容丰富、知识面广、难度不高且操作性强,深受学生喜欢的优势特点。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以机房和网络为平台,用多媒体教学,充分发挥计算机课程的优势。

(1)教学资源的多元性本文由收集整理与共享性。网络教学的教学资源相当丰富,如音视频、图像、动画以及网络课件和优秀的讲义,学生可以自己查找感兴趣的东西,并仔细的钻研学习,并把自己的作品和学习经验再次上传到网络,以供更多的人借鉴和使用。(2)教学的开放性与交互性。在以网络为教学平台中,所有参与者同时扮演教与学的角色,打破了传统师生隶属关系,创造了平等的沟通交流机会;而且网络的交互性使师生间、学习者之间实现双方交流甚至多方交流,角色的平等与技术的支持使得学生有较多的交流和协作的机会。(3)学习内容和作品展示的多样性。由于internet支持各类多媒体教材的展现,提供各种各样的可供教师与学生利用的资料以及作品呈现形式,满足学生以优势智能来展现自己的所学。(4)适合个别化和探索式教学。教学资源的共享及再现,可以使教师根据学生的需求与特点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学生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并有效的控制进程和速度。

4 多元智能理论下计算机基础教学

计算机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创新实践的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学生多元发展的智能环境,充分挖掘其“异想天开”中的合理因素,通过激励评价启发学生智慧,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使他们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勇于创新。计算机独特的教学特点和教学模式,使得比其它科目与多元智能理论融合的更完美,因为在计算机教学中能够创造更多促进多元智能的切入点。

逻辑—— 数学智能即有效运用数字和推理的能力。office中的excel中有公式的计算和数据处理,并涉及到现实生活中数据的收集、统计分析、绘制图表,分析因果或找出规律。在access中设计数据库时的需求分析、概念设计、逻辑设计、物理设计以及对数据库系统的查询、修改等各种操作。在网页制作和动画设计中涉及到的一些编程等处理,都能开发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语言智能是指阅读、写作以及文字沟通的能力,它主要包含听、说、读、写技能。学生在线聊天或在博客、论坛就各种问题发表见解,可以激发发言的欲望,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在网上使用符号、图像、音乐甚至动画等各种形式来创作出更加丰富多彩的内容,比使用传统的写作工具更能提高写作能力。

空间智能是指能以三维空间思考,准确地感觉并把内在的空间世界表现出来的能力。在photoshop图像处理和flash动画制作等课程中,在学生掌握基本步骤和技巧后,不是让学生按部就班的跟着老师操作,而是引导学生进行动画、电影、美术等优秀艺术作品的欣赏,并进行分析,这些生动形象的素材能让学生开阔视野,拓展思维空间。然后再把任务交给学生,充分开发他们的视觉-空间智能对结构、色彩等的感悟能力,更好来完成自己的作品。

身体运动智能是运用身体的一部分或利用身体的协调性来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学生进行打字游戏比赛,加强学生的指法练习和盲打技巧。在实验操作中,锻炼学生灵活控制鼠标和使用键盘的能力。学生自己动手组装维护计算机,能促进训练手、眼、脑的协调配合能力。学生在整个课堂中非常乐于动手练习,遇到困难主动咨询老师,学习效果明显提升。

音乐智能是指能觉察、辨别、改变和表达音乐的能力,应用音乐智能调动学生的兴趣。教学生如何下载自己喜欢的音乐,用adobe audition或cool edit pro等软件对音乐进行截取、转换、合成,消原声和升降调的处理。学生掌握了这些基本操作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为幻灯片以及网页添加背景音乐,或利用录音软件录制、编辑音乐素材。做朗诵的背景的轻音乐,做歌曲的伴奏,做学生在享受音乐的同时,能体现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更好的激发学习的兴趣。

人际关系智能就是与他人沟通了解交往,并进行协调关系的能力。在网页制作、幻灯片制作等课程中,在一些科目训练中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式学习,从小组人员的选配、作品选题与设计、素材收集到作品的制作、修改、汇报、展示、评价、再完善,每一个过程都离不开教师与学生、小组成员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每组同学都团结合作,争先恐后,出色地完成了教师所布置的任务,也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内省智能是指具有自我觉察的能力,在计算机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在qq空间、博客、网络u盘或e-mail中存储自己的作品和班级的优秀作品,供以后欣赏、查看和反思,找到不足和缺点,以便进一步提升作品的质量。另外,计算机教学中的多向度人际交往也为内省智能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篇9

摘 要 全面预算管理在我国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可,它是一种维持企业正常经营的有效管理手段,也是支撑企业管理的重要支持手段。然而,在管理实践中,全面预算管理体系还有诸多不足,有待管理者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完善。如何有效发挥全面预算管理在我国企业中的积极作用,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这是一个函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全面预算管理 财务控制

当前,国内企业集团化趋势日益明显,大型集团不断涌现,极大改变了我国国民经济和经济发展模式,深远地影响着企业的经营方式和财务决策。但是,由于体制、制度和环境等方面的因素,企业集团在管理控制上十分复杂,需要在不断创新的理念下,进一步审视财务管理的方方面面。鉴于企业集团当前的发展阶段、内部组织结构形式、企业成员外部环境和集团整体发展战略等综合因素,财务控制在财务管理系统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建立全面预算管理模式下的财务控制,攸关我国企业集团的长远发展,有很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全面预算管理的概念

全面预算管理是涉及多方位、全过程和全员的一种综合性管理系统,该系统以企业战略为向导,通过预算管理制度来保证全面预算的实施,它对企业内部各经营活动进行统一协调、控制和考核,可以最大限度地运用资源,发挥最佳的管理效果。如果有效地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就可以使企业的管理层通过指挥财务运作来管理企业,从而控制和管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如果所参照的经济规律正确,又能及时地调整企业的长期战略目标和短期规划,就能有效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抵御存在的风险。

二、我国企业集团实行全面预算管理的问题

(一)认识上的误区

虽然在改革开放之后,国内很多企业的观念逐渐改变,十分注重向国外先进企业学习管理理念。可是,由于国内预算管理实施的时间不长,欠缺实战经验,大多数企业对于预算管理的认识还存在诸多误区。比如说,很多人将全面预算管理等同于财务预算管理来看待,把财务管理仅仅视作财务部门的专属工作。其实,全面预算管理是针对企业管理的有效工具,它不仅是由财务管理部门来从事的工作。如果要实现对企业全面有效的管理,离不开销售、采购以及生产部门的通力合作。只有这样才能使集团公司的决策更加有事实依据和说服力。

(二)财务预算的编制缺乏企业战略的明确指导,经不起市场的检验

集团公司在编制财务预算时,容易只注重企业短期活动,忽视企业长期的战略目标,使得短期的预算指标与集团公司的长期战略目标不相适应,各期编制的预算衔接性很差,预算的执行无助于企业长期战略目标的实现,使得预算管理难易取得预期的效果。因此,公司编制的财务预算往往缺乏弹性,无法对市场有效应变,这也也说明了我国企业的战略管理仍然处于起步阶段,没有采取计划管理模式,对于企业的内外部竞争缺乏充分的认知,无法对企业的发展战略进行准确的定位。

(三)财务预算的执行过程缺乏监督控制

国内集团公司目前建立的财务预算管理制度,大多只是形成了一些财务预算管理文件,或者只编制了一些财务预算报表,企业的财务预算无法严格执行,集团公司自身对预算执行缺乏监督控制,也谈不上对预算执行的差异及其原因进行及时的分析,这样一些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财务预算管理的有效性。

三、集团公司财务控制的主要对策

(一)领导重视并亲自抓财务预算管理工作

不言而喻,领导在管理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往往是集团公司的决策者。公司领导重视并亲自抓财务预算管理工作,能够在人力、财力和物力上给予足够的支持,非常有利于部门之间、上下级之间和同层级员工之间的沟通与协调,便于调动集团公司各部门参与财务预算管理的积极性,十分利于公司实行全员性的预算管理。

(二)集团公司应规范全面预算管理的编制程序

集团公司应设立预算管理委员会专门负责公司预算的编制、执行和考核工作,统一预算管理的口径,科学合理的编制全面的预算管理。比如,根据公司的自身特点,对生产周期长的产品编制滚动预算,而对于那些成本费用预算就采取零基预算,动员所有相关人员参与预算的编制,更加合理地分配资金。

(三)集团公司应对全面预算的执行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建立预算预警机制

针对在预算执行中发现的各种差异,集团公司应及时查明原因,同时结合集团内部外部环境的变化对预算进行调整,增加预算的灵活性和实用性,进而可以得到使全面预算处于可控状态的保障体制。可见,建立一个完善的考核体系与公司的预算结果和绩效相挂钩十分必要,考核过程中应当酌情增加定量的指标,使得考核指标体系全面、客观。这也说明只有根据预算的执行结果来优化绩效考核体系,才能真正全面发挥全面预算管理的激励约束机制。

参考文献:

[1]沈国英.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应用探讨.会计师.2011(08).

[2]佟成生.企业预算管理的功能:决策、抑或控制.会计研究.2011(5).

篇10

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设备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面临着重大变革,由数据主导的大时代正在走入教育领域,进而渗透到教育发展与改革的战略中。复杂的、数据驱动的个性化教学一般需要提供非线性的教学輔导,以及能够满足学习者个别化、具有差异的认知水平和能力水平的诊断评估。因而,以认知诊断测验为代表的新一代测验理论应运而生,能够解释学生在推理和解决问题过程中所用到的知识和技能,并提供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掌握情况的诊断信息,同时保证测验的公平性,为因材施教和个性化教学提供可能。

Mislevy等(1993)指出,统计测验理论的发展可以分为经典测验理论(Classical Test Theory, CTT)阶段、概化理论阶段和项目反应理论(Item Response Theory, IRT)阶段。CTT和IRT 都属于标准测验理论。标准测验理论视所测的心理特质为一个单纯的统计结构,目的在于从宏观上给个体一个整体的评估。随着心理测量学和认知心理学的进一步发展和现代教育技术水平的进步,学习者更加渴求获得更具体的、细微水平的测量与诊断评估。Frederiksen、Mislevy和Bejar(1993)编著的Test theory for a new generation of tests正式出版,标志着新一代测量理论的诞生。如图1所示,认知诊断评估逐步走入历史舞台,强调能力水平和认知水平维度能够被同时诊断,不再仅仅是单一的宏观维度的知识水平。计算机化自适应认知诊断测验(Computerized Adaptive Test for Cognitive Diagnosis, CD-CAT)是计算机化自适应测验理论和认知诊断理论相结合的产物,目的是达到因材施教量体裁衣式的自适应诊断,根据学习者当前状态,选取与之相适应的题目进行测试,进而诊断学习者能力水平和认知水平,以诊断报告的方式为学习者提供提升的建议和策略。

纵观计算机技术与统计测验的结合,其发展分为两个阶段:其一是以项目反应理论(IRT)为代表的标准计算机自适应测量阶段;其二指新一代测量理论的计算机自适应阶段(认知诊断是其核心内容)。项目反应理论的特点是以概率函数的形式来描述项目作答反映结果是如何受到被试能力水平和项目特征联合作用的影响。自适应测验起源于Alfred Binet(1904)开发的智力测验,根据被试的不同特质水平和题目的不同难度与区分度,对被试实测不同的测验题目,使这些题目与被试的实际水平尽可能相适应,这样使测验更具有针对性,从而每施测一道题就能获得最大的信息量。

当现代技术手段计算机引入到测量领域中,计算机化自适应测验(Computerized Adaptive Testing, CAT)由此诞生,由计算机自动从题库中选择合适的题目给学习者作答,一方面能够在学习者做完后自动评估其能力水平,给出适合学习者的下一道题目;另一方面能够自动设定终止规则,即当达到能够评估学习者能力的题目数后,测试会自动停止。之后,运用CAT思想与认知诊断理论结合,从题库中选择最适合学习者水平和最能区分水平能力的题目作答,对其知识状态达到最恰当的评估。CD-CAT更多关注被试掌握模式的自适应,根据可观察的行为和反应,推测潜在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掌握情况。例如,获得相同分数的学生不能够体现个体差异,如果在测验中能够对学生作答反应、知识反应和能力诊断,从而能够进一步提出补救措施。CD-CAT的流程包括:开始测试初始题目选择估计被试当前状态选题策略认知诊断计量模型终止条件诊断报告。对于CD-CAT的研究目前处于探索开发阶段,组成CD-CAT各个阶段的问题仍需要摸索和实践应用,例如如何确定知识状态和表征能力属性、认知诊断模型的应用研究,如何选择初始题目,以及题库的开发、建设与维护等方面。

综上所述,为了从整体上把握CD-CAT在国内的发展脉络,厘清发展现状和研究聚焦,提出实施CD-CAT的科研建议和实施策略,分别从以下方面进行分析:一方面,以时间(2005-2015年)为轴,考察关于认知诊断自适应测试文献的研究情况,采用内容分析方法对已有百余篇中英文文献进行内容分析,并通过数据的可视化表征和社会网络分析工具,探讨其研究重心和内容;另一方面,通过分析国内外已有CD-CAT平台和项目的实践情况,总结和借鉴国外实施经验,为我国今后的CD-CAT研究提供发展策略。

二、研究过程

(一) 研究方法与工具

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内容分析法和数据可视化的方法,通过对有效文献的各类属性进行分析和标识,从而获得不同维度的计量分析结果,即对本质内容进行不同方面、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非线性分析。研究主要借助软件管理软件NoteExpress、数据处理软件SPSS 20.0和词云生成平台Tagxedo。首先,界定研究内容和范围CD-CAT;然后,团队成员分别对2005-2015年的文章进行筛选,梳理成为研究样本;接着,根据已有文献确定分析维度,以理论概述、现状实践、研究方法等为分析内容,对样本进行统计和处理。

(二) 数据收集

采用内容分析法对2005-2015年国内发表的关于自适应认知诊断的文献进行比较、分析、综合,对研究内容和现状进行梳理和总结。为了研究的严谨性和数据分析的准确性,将学术论文与毕业论文分开统计,中文数据库来源有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以认知诊断和认知诊断自适应测验为关键词进行搜索,与教育测量和教育技术领域相关的文献汇总如下:中文学术期刊检索到140篇,学位论文68篇;CSSCI期刊主要集中在《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教学学报》《心理科学》《心理科学进展》和《心理学探新》等。为了对比中英文文献关于结果分析中初步印象部分的差异,即关注焦点可视化部分,选取以Computerized Adaptive Test for Cognitive Diagnosis和Cognitive Diagnosis为关键词,在Computers Education、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和Journal of Computer Assisted Learning(数据库分别为ScienceDirect、SpringerLink、Wiley Online和ERIC)等教育技术专业相关期刊中搜集到论文66篇。

本研究进行了两轮文献搜索和文献筛选,共有5名团队成员参与,针对不同期刊进行分工。第一轮主要对目标期刊和目标关键词进行地毯式搜索,得到中文文献233篇,英文论文79篇,利用文献管理工具NoteExpress将其分类保存;第二轮采用内容分析法对自适应认知诊断文献的关键词、作者、研究主题进行分类,最终确定中文文献140篇,英文文献66篇。对作者进行分析的主要目的是对不同研究带头人和研究单位的分布进行研究,以辨识其影响力和规模。首先,主要对文献的研究主题进行分析。团队成员基于文献阅读和积累对计算机自适应测试、认知诊断、自适应认知诊断测试的过程进行分类,讨论之后达成一致,构建初步框架;其次,在上述框架基础上,根据文献的关键词进行记录。如《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认知诊断测验的编制》一文中,以认知诊断、多策略、多级评分和Q矩阵为关键词,对多策略的多级评分认知诊断算法(多级评分广义聚类判别法,GDD-P)进行改进与应用,并且介绍了测验蓝图编制、Q矩阵,与单策略认知诊断方法进行对比,是对算法和理论的深入研究。因此,该文章涉及的分析内容分别是:理论研究、Q矩阵、认知诊断模型。该文章分析的一致性(5位成员)达到93%;最后,确定分析框架,对所有文献进行阅读,完善文献分析内容。

(三) 结果分析

1. 初步印象:有哪些研究关注点

本研究选取数据可视化词云的表达方式展示样本研究的核心内容。考虑到支持中文统计的功能,选择统计平台Tagxedo(http://tagxedo.com/app.html),词云支持中文输入,对文字的输入内容、形状等可以个性化定义(如图2所示)。中文词云中认知诊断规则空间模型和属性等频

次最高,领衔关键词说明了研究领域的聚焦,其中研究问题主要关注于学业评估诊断、认知诊断模型验证与应用(如DINA模型)、纸笔考试与计算机自适应考试差异研究与效度研究。可以初步推断文献研究集中于CD-CAT的知识属性、认知诊断模型研究等初步应用阶段。

为了使中英文文献具有对照意义,同样选取统计平台Tagxedo进行词频统计和可视化处理(如图3所示)。英文词云中显示具体的应用方法(蒙特卡罗模拟法)、语言程序(R语言)知识评估和学习干预成为仅次于测试、自适应等的关键词。从宏观角度看,一方面,英文文献的关注点更加聚焦,能够对实际的认知模型进行测验和实践应用;另一方面,体现了自适应认知诊断测验的价值和意义所在,对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进行指导和教学干预,利用技术促进测试诊断最大化的实现。

通过词云分析,对CD-CAT的研究热点有了初步了解。研究发现,国内的研究关键词集中在理论基础、算法改进层面,与教育、学习等过程关联较少;国外论文分析领域表示逐步通过技术方法作用于教育领域,与评估评价、反馈干预的实验与应用关联较多。如Sanja(2015)以C++面向对象编程课程为例,开发实现自适应测试平台,选取实验组与对照组,分别用自适应测试和笔纸测试进行比较,结合问卷、访谈的分析方法对自适应测试的过程、方法、优势、实验应用进行详细阐述;Triantafillou(2008)以计算机自适应测试理论为基础,开发依托移动设备的自适应测试工具,将专家的评价灵活地运用于教育评估过程之中。

2. 渐入佳境:局部剖析

样本分析单元分别从研究创新点、发表时间、单位、数量、研究方法和理论支撑等方面展开,具体统计维度涵盖认知诊断测验题库建立、初始题选择、选题策略、认知诊断计量模型、知识状态估计方法、终止规则、原始题参数在线估计和属性在线标定、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等。

(1) CD-CAT研究历程分析

借助NoteExpress 统计学术论文和学位情况,以图4表现发展历程。

作为量体裁衣式的测验,CAT始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网络与科技进步,自适应测试可谓发挥到了极致,如GRE、GMAT、美国注册管理会计师(CMA)等等。以认知诊断理论为基础的CD-CAT相比較于CAT,更加能够利用项目属性和认知模型优势,进行诊断性的测验编制和评测。从图4可以看出,我国的发展从2006年起步,2008年研究文献逐步增多,例如曾彦钧等人(2006)提出CD-CAT以认知结构为基础,在题库建设、起始规则、选题策略、被试知识状态估计、终止规则和曝光率等部分与传统的CAT有很大区别。2011年,是学术论文和学位论文发展的高峰,之后学位论文研究数量所有下滑,期刊论文数量变化不大。

(2)CD-CAT研究内容分析

参照认知诊断评估的主要步骤包括:①描述测量目的和确定属性;②创建认知模型;③设计测验Q矩阵;④开发或选择认知诊断模型(CDM);⑤评估Q矩阵和CDM;⑥模型参数估计;⑦评估诊断与干预。其中有的步骤可能循环或者迭代。对文献的研究内容进行归类(如表1所示)。

研究团队详细阅读140篇学术文献,发现很多文献聚焦于诊断模型、Q矩阵,以及概况综述和自适应认知诊断流程描述的研究,缺少完整的实践应用的成功案例。统计数据表明:

①相比较于国外CD-CAT,国内相关研究进程较慢,并且研究内容集中在理论概述和小规模的实验证明上,缺乏大规模应用CD-CAT相关的文献支持。可见,国内自适应的教育评价方式应用还未大范围普及,通过技术诊断学习者的能力水平和知识水平,并且提供有效的教学干预的案例还不够成熟。

②基础理论研究占文献总数的74.2%。例如,唐小娟、丁树良和俞宗火(2012)提出计算机化自适应测验在认知中的应用,分别从认知诊断模型、题库建设、起始规则、选题策略、被试知识状态和终止规则等几部分进行了详细介绍。有64篇文献(45.7%)对认知诊断模型进行介绍。截至2007年,常见的认知诊断模型有补偿模型LLTM(线性逻辑斯蒂克测验模型)和MIRT-C等,非补偿模型RSM(规则空间模型)、DINA(确定性输入噪音与门模型)、HO-DINA(高阶DINA模型)、RUM(融合模型)和AHM(属性层级模型)。

③实验实践比例为30%,其中有10%的文献叙述了相应的教育干预措施,例如数学、物理、化学和英语。康春花等(2015)以小学数学与几何的知识点和问题解决能力作为认知属性的分类,定义了数学知识和认知过程,并采用口语报告法对认知模型进行质性验证,选取某校六年级1,128名学生进行了测验。

近几年,新模型的研究也为自适应认知诊断测试研究开拓了一片新天地,例如祝玉芳等(2009)的多级评分AHM模型,涂冬波等(2010)提出多级评分DINA模型。余娜(2009)提出诊断模型的评估问题由信度和效度决定,认知诊断评估中信度采用校正之后的模型产生两组平行的模拟考生,分布估计每组掌握情况,计算相同考生被划分到相同属性掌握状态的百分比。

3. 升华:合作关系追踪

科学领域的研究往往存在学术带头人,也往往会以学术带头人为核心形成研究领域的网络关系。本研究借鉴魏顺平等(2008)提出的新的n-派系定义,利用研究者合作关系网络研究,建立作者A-作者B关联关系。在社会网络分析中,派系(subgroup)是社群中的一小群人关系特别紧密。

首先,借助Excel统计研究者与文献之间的关联表(如表2所示),以作者-文献-单位的方式表现。

本研究中CD-CAT文献量大于5篇的作者见表3,通过论文作者和机构分析发现,大部分文献作者来源于高校和研究所,并且主要来源于江西师范大学的心理学院和计算机信息工程学院,以及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究其原因,计算机自适应认知诊断测验研究属于专业性较强、理论基础扎实的研究领域,高校师生是新理念和方法的发起者和倡导者。认知诊断测试的最终目的在于以K-12教育为代表的评估教育,能够实现学习者的自适应学习和诊断评价。文献分布说明研究内容处于高校实验室阶段,缺乏社会的广泛关注、实践和推广应用。

接下来,通过UCINET软件呈现51个节点,借助作者间的合作,观察图中度计算并排序,选出处于前列的若干位作者(假定中心作者为学术带头人),然后计算以丁树良为中心的合作关系网络图,如表4所示。

由于文章作者合作较多,本研究以文献篇数最多的丁树良派系作为研究范例,将上表的矩阵导入UCINET中,并绘图(DRAW)得到科研合作关系网络图(如图5)。

两个节点的连线表示这两个节点存在合作论文的关系,线条的粗细表示合作论文的篇数,线条越粗,则合作论文数量越多。

采用UCINET 社會网络分析软件将这些派系进行可视化处理。研究结果表明:

(1) 目前教育技术研究领域的合作类型主要为师生合作,较少跨校、跨区域合作;也存在少数的跨区域合作,因此形成了星状辐射型。

(2) CD-CAT研究应走出团队、校门,甚至跨越国界,开展跨校、跨区域、跨学科的科研合作,优化研究团队构成,从而进一步提高研究质量,加快知识扩散。

三、CD-CAT研究项目现状

接下来对国内外认知诊断自适应测试的实验与应用进行详细介绍。从上述文献分析可知,国内实践案例较少,本研究团队经过大量内容采集和梳理,选取相对规模较大的实验案例分别进行阐述。而国外相对起步较早,2001年美国通过No Child Left Behind Act of 2001,表明有义务将施测结果告知学生和家长。因此,诊断测试的价值和意义不再仅仅是提供分数,而是需要提供补救措施等。本研究列举美国应用较为广泛的Smarter Balanced Assessment Consortium和最大的自适应系统平台Knewton,并分别阐释。

2009年,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北京师范大学、江西师范大学和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现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等一大批研究学者,以数学和英语为考试切入点,考察学生的核心知识和能力水平,以此命题进行认知诊断完成353道题目的编订并且设定1套公共锚题,运用DINA模型进行诊断分析。

在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刘红云教授、美国伊利诺伊香槟分校张华华教授共同合作的The development of computerized adaptive testing with cognitive diagnosis for an English achievement test in China一文中介绍的研究,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学生学业质量评价项目为依托,阐述了其在北京、大连等地进行计算机认知诊断的大规模测试的情况。由于软件和硬件以及专业技能的限制,将CD-CAT应用于学校项目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该项目克服传统C/S(Client/Server)框架,将B/S(Browser/Server)架构设计应用于国内的英语二级考试中。来自北京8所小学的584名学生首先参与了基于Web环境的测试,该测试有36道固定长度题目,规定40分钟内完成。该实验验证了CD-CAT应用于大规模考试的巨大潜力和高效性,同时参与测试的考生可以从中获取技能掌握情况的诊断报告,为后续进行学习干预和学习路径调整提供了可能。此后,2011年1月,大约3万名辽宁省大连市的五年级学生参加CD-CAT英语能力测试,该平台利用网络技术和自适应诊断技术,持续三天、同一时间承载2000人并发的测试。在此过程中,对题库的优化、采用香农熵方法选题算法,以及内容平衡和考试蓝图的限制的编制,都进行了较好的实验。一方面,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作答情况评定和诊断报告;另一方面,为研究者提供对CD-CAT效度全面审视的实践机会,为认知诊断技术的大规模推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美国也有诸多公司关注和投入CAT的领域,如ASSESSMENT SYSTEMS的Smarter Balanced评估 系统(http://smarterbalanced.org/practice-test/)。在能力测验方面,主要应用于评估学生的英语和数学能力。2010年,美国针对K-12提出了全美教育标准(Common Core States Standards, 简称CCSS),用于评估各个年级学生的数学能力和英语能力,并且已经在全美46个州和哥伦比亚区施行。Smarter Balanced 评估系统利用强制性的终结性评价和可选的中期评估来提升计算机自适应测试(CAT)的效率。在该评估系统中,计算机程序可以根据学生的响应来调整整个评估问题的难度。例如,一个学生如果回答正确,则会收到一个更具挑战性的题目,而一个不正确的答案产生一个更简单的问题。通过适应学生的能力水平,系统推荐了一系列量身定制的测验问题给每个学生,可以快速识别哪些技能学生已经掌握,哪些知识维度学生还没有掌握。Smarter Balanced Practice Tests包括评分指南,现可用于三年级到八年级的英语、艺术和数学的认知诊断,能够为学习者提供一份可预览的Smarter Balanced评估,清晰地反映每一位考生在当前学习中每一门学科中的强项和弱项,以及在未来学习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领域。这种计算机评估能够方便家长、校长和老师在很短的时间内看到成效,并且通过这些诊断反馈,对学生因材施教,满足其个性化学习需求。

此外,熟知的Knewton公司基于项目反应理论,真实地测量出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避免因题目的难易程度不同造成测量误差。Knewton自适应系统利用学生的历史学习数据的网络效应来优化推荐,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建立学生学习档案,预设一些学习路径点(根据知识技能图谱),根据实际学生的使用数据(学习资源的使用效果和学习路径点的学习效果),为后来的学习者推送下一个学习路径点和学习资源。

综上所述,国外CD-CAT发展已经将智能学习系统、评估系统和教育测评融入其中。虽然从应用角度来说,自适应的成分居多,认知的成分较少,但是將诊断功能结合到计算机自适应测验中,已经成为研究热点之一,吸引了众多学者继续推进CD-CAT的实施应用。虽然国内很多研究者已经意识到CD-CAT的优势,也有研究者提出了中国教育进展评估基于CD-CAT的改进与展望,但是实践应用还处于研究或者起步阶段。例如实际教学过程中,对相同分数的学生还不能从能力和认知水平角度进行很好的诊断和评估,教师往往仅根据个人经验来判断学生的知识掌握状态和认知错误,其教学设计与教学干预不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四、对我国教育评价诊断的启示

新一代测验理论阶段在认知水平的研究范式下产生,强调测验应同时在宏观能力水平和微观认知水平下进行,认知水平的研究应深入到被试作答的认知加工过程,其目的在于诊断认知能力结构,亦在于揭示不同被试的认知加工特点,是能力水平研究的深入。认知诊断实现了传统教育考试无法企及的诊断功能,它在实践中的运用价值是不言而喻的:根据诊断结果,学生可以有针对性地学,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教;教育教学机构部门来说则可以了解当前教育情况,为教育规划及教育决策的制定提供依据。

计算机自适应认知诊断测试在教育评估中具有重要的发展意愿,目前混合式的学习环境中需要个性化的、实时的、及时的诊断和评估报告。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MOOC等一大批在线课程蜂拥而至,但纵观众多网络课程和实践研究,其中缺少对学习者量体裁衣式的诊断评估。同时,在我国教育的测评中,纸笔考试仍旧保留重要地位,然而缺少有效甄别、准确评估和学习知识建议等内容。同时,随着高考改革的实施与推进,构建健全的教育评价体系显得尤为重要。通过针对学习过程、学习能力评价的综合诊断方法,可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张敏强教授谈到如何运用认知诊断方法与技术来评价学生的认知能力,从而让学生知道自己优势在哪里、不足在哪里、有什么方法可以补救。

因此,本研究结合我国发展现状与需求和国外已有应用研究的优势,对国内教育评价如何走向CD-CAT提出以下建议:

(一)教育评估方面

相比经典测量理论和项目反应理论,认知诊断理论能把认知过程与测量手段结合起来,不仅能对考生的整体水平做出评价,还可以将考生的认知结构模式化,利用合适的测量模型对不同的认知结构模式进行诊断,从而定时考察学生的认知结构和个体差异。认知诊断方法可以应用于会考、能力水平考试;课堂上运用认知诊断功能,可以帮助教师分析学生的优势和不足,不仅能对学生的整体水平进行评价,还能将学生的认知结构模式化,通过数据定量地分析出学生的认知结构和个体差异,这样得到的信息量大且细,有助于个性化教学的实现。

1. 重视测量工具的研究和应用

实现个性化的测试平台和题库,不仅需要熟悉测量理论,还需要掌握测量模型和工具、计算机程序、统计程序等,因而需要有关教育部门与研究团队投入人力、物力,依托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和硬件设备开发有价值的题库和测试平台。

2. 对教师进行评测培训

认知诊断测试过程中,教师不仅能够依据经验和教学目标提供考试题目,而且需要对学生所需的认知水平和能力水平进行详细划分,与研究团队配合共同绘制测验蓝图,从而确定测试属性和知识点。因此,教育评测的培训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对教师的专业培训尤其重要。

3. 题库和测试平台的地位

相比较纸笔考试,CD-CAT能够更快地获知考试成绩或者录取结果,测试能够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考试环境更加舒适和个性化。通过搭建题库和测试平台,能够保障和实现认知诊断自适应测试:既快速获取诊断结果、报告,又可实施大规模题库,保障大部分学生的考试题目难度和区分度一致,为教育公平提供可能。

(二)科研创新方面

打造精锐团队,延伸研究深度。从文献数据分析说明,目前我国研究派系较为集中,能够拓展实践应用的驱动项目较少。因此,应当加强跨团队、跨区域甚至跨国界的学术交流和合作,共享资源与经验,共同丰富和深化CD-CAT。

(三)实践应用方面

1. 利用现有资源进行校际合作

将纸质阅卷向计算机阅卷转化,不仅要注意测验内容的平移,还要开发计算机自适应系统。根据国情,可以考虑具体个别学科先行的策略,借鉴国外经验从不同学科、学段探究学业水平发展趋势,对影响学生能力发展的各种因素进行调研,从认知模型中寻找能够与影响因素结合且能为学习者提供可选择的、具有层级关系的学习路径;联动家长、教师和学校管理者共同组建诊断评估生态圈,促进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化和均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