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基础理论知识范文

时间:2024-04-08 18:04: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音乐基础理论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音乐基础理论知识

篇1

认识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后,我们教师又该如何发挥我们的主导作用呢?记得在上《桑塔•露琪亚》一课时,我想这是一首3/8拍歌曲,得让学生明白“以八分音符为一拍,每小节三拍”的含义以及三拍子的强弱规律等知识点,我想不能都是我讲,得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于是我采用提问、师生交流的方式来进行教学,我想提问有助于学生主动思考,师生交流时我也可以适时引导,然而,没想到的是,几个问题问下去,学生居然“一问三不知”,原先设想的师生交流场景也化为泡影。我只得说“我来告诉你们……”于是我又开始滔滔不绝,直到口干舌燥,看看时间,歌曲都快来不及学唱了,再看看学生,大都提不起太大的兴趣,课堂气氛也很沉闷,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之后,我就静下心来思考。怎么办?把音乐知识丢掉不讲吧,不合适,学生的知识面要受到局限,而且对于一些基础好、求知欲强的学生来说也不公平。继续上吧,学生缺乏积极性,长此以往肯定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看来非变一变教学策略不可了。后来我就一改往日的方式,开始设计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让学生参与进来。同样是上歌曲《桑塔•露琪亚》,我先自弹自唱,让学生在欣赏歌曲的同时感受歌曲的拍子,让我感到意外的是学生们居然都听出了是三拍子歌曲,当时我就觉得不能低估了学生的音乐能力,有的班级同学还感受到了三拍子“强弱弱”的规律,后来我让他们设计动作来表现“强弱弱”,他们都非常积极,课堂气氛顿时活跃了,有人说要拍手、拍肩、拍肩来表现,有人说要拍手、捻指、捻指来表现,还有人说要拍手、拍腿、拍腿来表现……而后我让学生们用自己设计的动作来为歌曲伴奏,学生们都表现得特别认真和投入,两遍下来,已经有同学在跟着唱了,后来歌曲的学习也很顺利,同学们很快就唱得很动听了。在完整演唱歌曲的时候我让学生边唱边随着音乐轻轻摇晃,唱完歌曲谈演唱感受时,有的同学说感觉自己正在船上;有的同学说正在月光下聆听甜蜜的歌声;有的同学说感受到了微波的荡漾……多美的音乐感受啊!最后我让学生们来找找八分音符,再讲讲3/8拍的含义,我发现学生们也都能真正理解了。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强制的灌输、重复的练习、机械的训练,势必将学生的学习置于被动的状态,是很难取得良好教学成效的。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教师设计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吸引学生参与进来不失为一个很好的方法。

记得影片《音乐之声》中有一首歌曲《do、re、mi》,是主人公玛利亚在教七个孩子认识音符时编的歌谣,孩子们一开始也不认识音符,她是这样唱的:“Do,adeer,afemaledeer,Re,adropofgoldensun,Mi,anameIcallmyself……”难道不生动不形象吗?难道这不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吗?孩子们在她的引导下果然很快记住了每一个音符并爱上了歌唱。我想我们教师也要教学生唱歌谱,在这过程中,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学一学玛丽亚,用我们的耐心与爱心去关爱学生,用我们的歌声与琴声去感染学生,用我们的智慧与方法去引导学生,在交流、互动、合作、创编、比赛、律动、游戏、模拟、才艺展示等等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让学生们愉快地参与进来。记得在教唱《沂蒙山小调》这首歌曲时,我一开始采用的是先教唱歌谱再教唱歌词的方法,但教学效果不甚理想,因为这首歌曲有一定的难度,有很多“一字多音”的地方,比较难唱,为了帮助学生唱好这首歌曲,我改变了教学方法,采用给歌曲加回声的活动导入,一方面化难为简,为后面唱好“一字多音”的拖腔作铺垫。另一方面,将合唱教学引入课堂,使学生在进行二声部演唱的同时,可以更认真地聆听歌曲主旋律,并多次感受歌曲曲调,为唱好歌曲作铺垫,果然,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整堂课通过师生活动、生生活动等多种方式,最终使学生唱好了这首歌曲。实践证明,只有让学生参与进来,才能营造出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才能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才能让学生收获真实的学习体会,才能帮助学生一点一滴地进步。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要设计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吸引学生参与外,还得把握一个原则———音乐课,要用音乐来说话。在进行音乐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教学时,我们教师不能把音乐知识脱离音乐来讲,而应该把音乐知识放到歌曲学唱中,放到音乐欣赏中来讲,要将音乐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渗透于音乐教学活动。记得在欣赏《溜冰圆舞曲》这首音乐作品时,要介绍到圆舞曲这类体裁的特点,我想枯燥的讲解,学生可能不感兴趣,应该让学生在听、唱、模仿的音乐实践中来感受圆舞曲这一音乐体裁的特点,所以在欣赏这首作品时,我让一组同学用“啦”哼唱主旋律,另一组同学用“蹦嚓嚓”进行伴奏,当时唱出的二声部效果,让我觉得我正在指挥一支小乐队,课堂气氛好极了!唱好之后,再来提问圆舞曲的特点,学生的回答就显得踊跃多了,关于这类体裁的知识点学生也就轻松愉快地掌握了。还有,在介绍演唱形式等知识点时,如果光是读概念,或是教师讲解,学生可能不能完全理解,这时就需要结合音乐作品来作分析。例如《保卫黄河》这首作品是一首典型的齐唱、轮唱作品,可以让学生在聆听、比较、分组演唱的过程中掌握齐唱、轮唱这两种演唱形式。此外,在介绍中国民歌体裁等知识点时,更需要音乐作品来说明问题,速度、力度、节奏、情绪等等都可以让学生在充满着真情实感的歌声中体会出来。

学生学习音乐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是为了拥有开启音乐艺术之门的钥匙。教师将音乐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传授给学生是在帮学生架起通往音乐艺术的桥梁。在《音乐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中,知识与技能也是音乐课程的目标之一,音乐课程改革不仅没有忽视音乐知识技能教学,也没有淡化知识技能的意思。因此,我们音乐教师要重视课程中音乐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传授,在传授过程中,要从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中解放出来,要不断学习,按照音乐新课标的要求,更新教学理念,顺应教改潮流,学会变通,不能总是老方法、老思路,适时变一变教学方法或者重新组织一下教学内容,都会给一节课带来意想不到的好效果。我们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要设计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吸引学生参与进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还要记住音乐课要用音乐来说话。

作者:金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光福中学

篇2

关键词:高职音乐教育 培养目标 课程设置

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基础。职业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课程结构和知识结构的调整、现代教育技术和方法的掌握,将在一定意义上影响着高职音乐教育的改革。

一、现行高职音乐基础理论课程设置探析

1.现行高职音乐基础理论课程受传统音乐基础理论课程设置的影响

我国高职音乐学科尚未建立成系统的教学体系,同时高职教育在教学体系中受传统本科教育体系影响较深,目前高职音乐基础理论课程设置基本是沿用本科音乐理论课程的构建标准,课程有基本乐理、视唱练耳、和声、复调、曲式与作品分析、民族民间音乐、

3.高职音乐基础理论课程应建立多样化、灵活的课程考核模式

高职音乐基础理论课程的考核同样要注重实践能力,应建立多元的考试模式,既要注重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也应注重学生学习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例如,可以实行口试和笔试相结合、开卷和闭卷相结合、知识测试和能力测试相结合、卷面考试和作业检查相结合等评价方法。同时还可采用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考核相结合、个别与群体考核相结合等灵活多变的方式。单一能力与综合能力相结合,使考核工作真正成为检验教学效果、检验学生能力与素质提高与否的有效手段。

4.高职音乐基础理论课程应努力打造“服务型的精品课程”

高职音乐理论精品课程应该体现以实用为目的的现代教育教学思想,实践教学内容与理论教学内容相配套,突出产学结合特色,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这有利于带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

高职音乐基础理论课程应以服务教育、服务学生为目的,并且能够让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平台进行自主性学习,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而现有的一些以现代信息手段为依托的精品课程无法与日常教学同步,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难以利用,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网站的信息平台忽略了其服务性原则。应把日常教学中的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资料与教学网站建设紧密结合在一起,并加强技术手段的支持,使师生能够及时、快速地进入精品课程网站,借助网络来加强教学,真正实现精品课程的可持续发展。

篇3

关键词 综合音乐素质 歌曲风格 伴奏音型练习 讲解示范

《钢琴艺术》2003年第一第二期连续发表了孙维权先生《钢琴即兴演奏为什么在我国发展缓慢》和《再谈钢琴进行伴奏为什么在我国发展缓慢的原因》两文,问题深刻尖锐。钢琴即兴伴奏课程是高校音乐专业学生的必修课,高校教师有责任有义务把这门课程上好。

一、了解学生的综合音乐素质

高职院校学生专业基础参差不齐,有钢琴练过“童子功”的,有理论和声知识过硬的,也有专业知识“一穷二白”的,需要教师因材施教。钢琴基础过硬的学生弹奏正谱是没问题的,培养这类学生的即兴能力是重中之重。在钢琴伴奏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不会少,临场发挥成了关键性的因素。专业基础薄弱的学生,从和声理论,钢琴基础,伴奏音型,调式调性抓起,循序渐进,切忌揠苗助长。

二、分析歌曲风格

不同的歌曲风格决定了不同的伴奏音型。抒情类曲目,节奏舒缓,感情深沉。在选配伴奏音型上,多选用分解和弦,柱式和弦慎用。例如歌曲《乡音乡情》,在前奏中,左手可选用柱式和弦,右手带旋律的八度和弦。正文部分一定只能用分解和弦,以配合曲目的情绪。部分选用八度和弦,再现部分右手可用加厚旋律,左手分解和弦。

不同的歌曲风格决定了不同的速度。儿歌类和进行曲类的歌曲速度偏快,体现出欢快明朗或者坚定的曲风。例如歌曲《清晨,我们踏上小道》,《歌声与微笑》等儿歌,节奏明朗,速度较快,体现出孩子的朝气蓬勃,积极向上。例如歌曲《歌唱祖国》《我们走在大路上》,节奏坚定,速度快。

不同的歌曲风格决定和弦的选用,灵活运用和声学基础理论知识为歌曲选配和弦。大调曲目多选用大三和弦,小调曲目多选用小三和弦。在歌曲伴奏中并非每一个旋律音都要配置和弦,而是根据歌曲的情绪,曲式结构等的要求安排适当的和声节奏。和声节奏是指和弦时值的长短以及和弦变换的次数。和声节奏松,可以产生宽广愉快的的感情。和声节奏紧,则产生激动急促的效果。

三、指导学生练习伴奏音型以及熟悉调式

带低音的分解和弦音型最被常用,以柔和的连音奏法为主。这类音型在各类抒情段落中均可应用。不带低音的分解和弦也常用,例如儿歌《闪烁的星星》,伴奏就是以不带低音的分解和弦为主。带低音的柱式和弦音型在进行曲类歌曲中应用最多。例如《歌唱祖国》。熟悉调式调性也是学生的必须掌握的技能。

四、要求学生台前有演唱者参与的钢琴伴奏

这一环节可以先教师指导一遍。在有演唱者参与的伴奏中,要求学生顾全大局,保证曲目的完整性。让伴奏学生自己提出有点和缺点,让台下的学生积极参与点评,教师做最后总结,并且布置本周练习曲目。

五、上好实践课,是钢琴即兴伴奏教学的平台和裁体

钢琴即兴伴奏实践课,是近些年高校音乐院系的产物,它是面向学生而设计的一门经验型课程,实践性课程。任何课程都具有特定的课程内容,不列外钢琴即兴伴奏实践课也有特定的课程内容与形式,课程内容由课程性质决定,课程形式又反应课程内容的要求,实践中要处理好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钢琴即兴伴奏实践课的内容,主要根据本院系本学期本专业教学大纲的内容来安排,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是给歌曲或乐曲编配和声和选择伴奏音型;2.是给歌曲或乐曲即兴伴奏;3.是钢琴即兴伴奏的独奏;4.是自弹自唱;5.是双钢演奏;6.是给声乐独唱配弹伴奏;7.是给合唱队配弹伴奏;8.是给舞蹈基础训练,排练配弹伴奏。

钢琴即兴伴奏实践课的形式,主要以学生为主,教师参与,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一是学生给歌曲或乐曲编配伴奏音型,然后进行即兴伴奏;二是一首曲子同时有多个学生进行编配伴奏音型,然后分别即兴伴奏,放在一块进行评比;三是学生教师互动,一架钢琴俩人共同演奏;四是教师对同一个曲子进行编配伴奏音型,干活即兴伴奏,给学生示范演奏,让学生进行比较;五是在校园内,为院系其他专业的合唱演出、歌咏比赛等配弹伴奏,让学生初显身手;六是走出去,为国家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院校的一些合唱演出,歌咏比赛,声乐独唱,器乐独奏等进行配弹伴奏,让学生大显身手。

通过以上有效的形式和丰富多彩的内容,使学生多参与实践活动,多适应不同场合,多适应不同形式的钢琴即兴伴奏实践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钢琴即兴伴奏能力。

六、钢琴即兴伴奏课程教学的思考

笔者通过近几年的亲身教学体验,体会到要想使学生能够高效率的掌握钢琴即兴伴奏的能力,需要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不断增强学生自身的基本素质,是钢琴即兴伴奏教学的前提和基础。

(一)是要解决部分学生音乐基础理论知识欠缺的这个问题,着重从和声基础知识,歌曲分析能力,伴奏音型运用这三个方面抓起,俗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二)是要解决学生音乐基础理论知识参差不齐的问题,着重从三个方面抓起,一抓小,先从低年级抓起;二抓弱,从音乐基础理论知识薄弱的学生开始补课;三抓强,就是要发挥音乐基础理论知识强,这些学生的示范带头作用,学生之间互帮互学,共同进步。

(三)是要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尤其在编配伴奏音型时,有意让学生为一首作品多设计几种方案,在任课教师的指导下,在实践中不断尝试改进,遵循一条,从理论到实践,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的不断思考,不断创新,千锤百炼的过程。

总之,钢琴即兴伴奏是一个没有止境的学习研究课题,工科大学中开设这门选修课需要更多的实践、研究和探讨。借鉴音乐院校钢琴即兴伴奏课的教学经验,根据工科大学生的特点,合理运用教学资源和教学环境,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培养大学生的弹奏能力和审美能力,使钢琴即兴伴奏课成为提高大学生艺术修养和综合素质的重要课程。

参考文献:

[1]刘冬云 钢琴即兴伴奏配弹《钢琴艺术》2006

篇4

关键词:中小学管乐团建设;课程设置;音乐基础知识教育;重要性

管乐作为素质教育的手段之一,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学生素质教育的需求悄然步入中小学教育课堂。“从实施素质教育和面向全体学生的几点出发,把握并处理好学校艺术活动和校园文化环境的定性、定向问题。艺术社团和艺术实践活动本来就是一种综合性的实践,让学生成为学校艺术的主人。”①中小学管乐团建设已成为较普遍现象,而在乐团建设与教学中存在一些微博教育规律的问题。如注重乐器技能训练,忽视音乐基础知识和技能教学;或者是先乐器技能教学,再回头补习音乐理论等现象,这无疑成为管乐团建设与人才培养的最直接障碍。任何一种音乐技能训练都应先充实其音乐理论知识与视听能力,为后续的其它音乐技能培训铺好前行之路才是科学合理的教育思路。

一、中小学管乐团建设课程设置是关键

常言“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学习管乐也是如此。人才培养取决于课程设置,课程设置决定着管乐团建设与发展方向与速度,打好音乐基础是中小学管乐团首要考虑的问题。“每个乐手必须有好的音准观念。在演奏之前先有音高的标准,才有可能有的放矢,发出正确的音高。而音准感是有条件的,也可以通过训练解决的。只有乐手们具备了良好的听觉习惯和音准观念,乐队音响才有融合的基础”②。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必须先开设音乐基本乐科类课程,或与最初级的管乐吹奏技巧课程同步,基于学生的年龄特征可开设相应程度的乐理、视唱、节奏与听音训练、管乐曲赏析等课程。通过乐理课程教学,掌握相应程度的音乐基础理论,从理性上认知乐谱、节奏、音程、和弦等知识,通过视唱、节奏与听音训练从感性上、听觉上把握音程关系、音高概念、音乐流动的方式等,通过管乐曲赏析了解管乐器的性质、音色以及在音乐作品中的地位、所描述的音乐形象。相关课程的教学可以让学生从实践¬—理论—实践、从感性—理性—感性、从乐器—音乐—乐器本身有较为立体的认知过程,为学习乐器技巧与乐曲演奏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基本乐科知识技能是管乐技巧训练与作品演奏的基础

中小学生音乐基础知识所处初识阶段,远达不到管乐演奏要求的高度,在正式开始进行乐器教学训练之前,有针对性、选择性对学生进行音乐基础知识教学及音乐视、听技能训练是必要的。

(一)音乐基础理论教学内容的选择

就中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尤其对于小学生而言乐理知识有一定难度,在课程教学中应注意对教学内容进行筛选,应选择必用内容,由简及繁,循序渐进的教授音乐理论知识。1.音的长短、节奏节拍、音的高低等章节可以放在视唱、听音、节奏节拍训练课上,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中讲解更容易被学生接受,这些内容应作为课程设置首选内容。2.音程、和弦、大小调式章节属必选教学内容。管乐器最基本的单一技巧训练与音高、音的长短和节奏节拍等理论知识及技能紧密相关,紧接着的简短乐句、乐曲的练习更需要以音程与大小调式理论知识为指导,这些内容可以稍稍滞后。3.和弦相对中小学生比较生僻,有一定难度,但管乐团是合奏性质的艺术表现形式,学生必须懂得音乐织体概念。在进行和弦教学时加一点和声织体的内容,由此及彼、由浅及深,引导学生理解和弦与和声的关系及含义,便于学生进入合奏思维模式。

(二)音乐视、听教学与技能训练

修学乐器必须具备一定水准的音乐理论知识和较好的视听能力。以恩施州硒都小学管乐团教学为例,学生看到一个符杆朝向变得与之前所见的不一样,就不认识音符了,这明显说明学员音乐基础知识的不完整性。在识谱教学过程中应将理论与技能训练相结合:1.在学习音的高低时掌握五线谱的组成。其中包括对线与间的关系、调号的认识、各种谱号的区别等;2.在讲授音的长短时认识音符。包括音符结构、符槓与时值的关系、符杆的朝向及节奏节拍的训练等;3.结合音程理论知识讲解音与音之间的关系,学习模唱音阶、进行识谱视唱训练;4.强化识谱视唱练习、听音能力、节拍节奏的把控能力训练,培养学生的自主视谱能力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管乐基本技能训练与音乐基础知识的关系

管乐团是由不同的管乐器组成,不同的管乐器因为音域各异,所以在五线谱的记谱上有各自的轨迹,在进行识谱教学时要特别注意指导学生找准其所学管乐器主音的位置。例如:长笛的中音do在五线谱的第三间,单簧管的中音do则在五线谱的下加一线。针对这种知识性问题,如果没有先前的音乐理论知识作支撑是无法一下说得清楚的。再如管乐团在前期教学中忽视了基本乐科的教学,或者说基础知识和视听技能不过关,学员在管乐技巧训练中会出现识谱能力太差,视谱速度跟不上,吹奏乐曲结结巴巴、错误不断,缺乏音乐连贯性,更别说有表现力。如此状态,就必须回到起点进行识谱,视唱教学。如此反复就形成了恶性循环,教学效果必然是事倍功半。所以管乐团教学应把基本乐科教学放在首位,奠定牢固的音乐理论技能基础,严格要求学员多听多唱、熟练掌握识谱、唱谱、视奏方法以适应乐器技能教学。对小学生来说在训练中应多采用儿歌五线谱版本视唱,更有利于引导和培养他们的兴趣与乐感。

三、由直观的管乐演奏赏析教学引入管乐合奏排练

学员在乐器基训时只熟悉自己所学管乐器,对其他乐器并不了解。而管乐合奏是集西方或中西方管乐器于一体,开设管乐演奏赏析课程可以帮助学生直观感受管乐合奏的表现形式,让学生大开眼界,广泛了解各种管乐器。在赏析过程中应注意相关要点:首先进行宏观分析,乐曲中运用了多少种乐曲,布局如何,音乐的主题思想是什么等;其次进行微观分析,应根据乐器音色和所描述的音乐形象逐个进行引导性分析、辨识所用乐器,指出不同乐器在所赏析乐曲中的作用和地位;同时强调团结协奏精神,要告诫学员所有乐器都很重要,哪怕是只演奏几个音或几小节都是其他乐器不可替代的,相互协助才能完成一首合奏作品。通过管乐曲赏析,让学员认知不同乐器在合奏中所承担的任务和重要性,将管乐合奏赏析教学与合奏排练相结合,从感性到理性,做到活学活用。

(一)结合直观赏析合理安排管乐合奏教学内容与进程

管乐团呈现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合奏,良好的合奏效果建立在管乐团高超音乐素质基础之上。在管乐团前期训练阶段必须重视学生对各种节奏型与乐感的训练,在合奏训练时应强调速度和力度的统一性练习,在排练过程中曾遇到演奏的伴奏声部应为弱拍进,而时常因为受主旋律声部强拍起的影响而将弱拍奏成了强拍,加之速度的不稳定、不一致导致演奏音响混乱,这充分表明学员的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的不足,直接影响着管乐团合奏排练效果与进程。所以在合奏教学排练中应注意以下几个环节:1.根据作品的节奏节拍规律加强对学员基本音乐技能———节奏节拍、速度、力度的训练;2.对合奏教学内容的安排最好是由简到难、先短篇再长篇,循序渐进的安排合奏教学排练内容;3.所选合奏排练作品应先赏析再排练,先有直观感知,再进行理性认识与排练实践,使合奏排练教学进程合理化、科学化。

(二)结合直观赏析了解管乐演奏的多种形式与方法

管乐演奏形式多样,有单声部旋律进行的独奏、有几个单声部旋律同时进行的重奏、有单声部旋律与伴奏声部同时进行的协奏、有单声部旋律与多声部旋律相互交织的交响。在赏析教学内容安排上应尽量安排多种演奏形式的管乐作品,让学员能广泛接触高水平的管乐艺术作品,做到见多识广,培养其辨别能力。在进行合奏作品演奏时,首先要准确掌握节拍节奏与速度,尤其要注意弱拍起的伴奏声部,以保证整首乐曲织体结构平稳度。在单声部旋律与多声部旋律切换时,要注意节奏节拍的一致性、音量的平衡性,对乐曲的速度、力度要有相应的处理,做好这些需要演奏成员具备良好的听觉能力。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为例:由小号独奏旋律引出,接着是气势磅礴的打击乐和低音声部,其它多声部合奏旋律紧随其后,其中各声部之间的衔接需严格按照作品要求的节奏与速度,以及对力度的把握进行演奏方能获得庄严肃穆的音响效果。布鲁诺•瓦特指出:“正确速度是能否有成效地完整表达一首作品的关键”。从排练方法上讲,在管乐合奏排练中强调音准以提高合奏的多声部协和性,强调对乐曲节奏节拍的预备性训练与准确性要求以稳定作品织体构架,强调速度力度的统一以确定作品演奏的情绪取向,强调演奏者从理解的角度调整情感变化以突出作品思想内涵。

中小学管乐团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教学过程,更重要的是一个青少年素质教育过程。在建团初期科学、合理的开设音乐基础知识课程,长期开设管乐赏析课程,其意义在于奠定音乐基础知识、拓展视听范围、培养独立学习管乐技能的能力,提高学员音乐素养与人文素质,在中小学素质教育中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栋.我国青少年管乐队的发展现状及应对策略[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2015年.

[2]文炫芳.长沙市中小学管乐艺术教育思考[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3]赵瑞平.中小学管乐团构建与发展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网,2011,(02):165.

[4]李双珍.中小学管乐队的组织与训练指南[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1.

篇5

关键词:乐理;视唱练耳;整合;必要性;可行性

视唱(solfege,sightsinging,)是专业音乐学习者(包括学习作曲、音乐学或各种表演学科)的一种基本训练。常与练耳结合,用以培养学习者按乐谱所示的一切要求准确地唱出曲调的音高和节奏等方面的能力,并加深对拍子、音程和调式等感性认识。[1]练耳(ear training)一般是用以培养学习者对音高(从单声部到多声部)和节奏(从单声部节奏到复节奏)的辨别能力、对音乐的记忆能力和对音乐的内心听觉。训练方法用听写或听唱。从单声曲调和各种音程到复杂节奏装饰音,听写或分析和声的进行、织体、曲式、转调和各种乐器的音色。[1]基本乐理(elememtal theory of music)系统地阐述记谱法、音、音程、拍子、节奏、力度、速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的理论,有时包括和声、曲式、乐器等方面的常识。[1]丁国美认为“视唱练耳与基本乐理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有着必然的内在的联系。”[2]

我国高师基本乐课课程中,乐理与视唱练耳分科教学始于上世纪80年代,之后经历了几度分分合合。采用分科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有教育部颁布的1980年《高等师范学校四年制本科音乐专业教学计划(试行草案)》与1996年国家教育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颁布的《高等师范专科二年音乐专育专业学科课程方案(试行)》。2005年5月教育部下发正式文件,规定乐理与视唱练耳课整合为《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程,2006年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乐理与视唱练耳)教学指导纲要》正式出台。[3]

1 乐理与视唱练耳整合的必要性

1.1 教学内容互补的需要

从教学内容上看,基本乐理的学习是理性知识的积累,有助于培养学生理解和分析音乐作品的能力,视唱练耳的学习是感性知识的掌握,培养的是学生的音乐感知力,两者都是必修的专业基础理论科目,学习的内容有很多重合。[4]在课程性质上,视唱练耳课以视唱、听音为主要形式,培养音乐感知力和表现力,要求更多的是直觉思维和感性思维方式;而基本乐理课以音乐基础理论学习为主,要求更多的是逻辑、理性的思维。只有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相结合才能发挥综合优势和整体优势。在这种结合中,从音乐的音响出发,去进行听觉的分析,让学生学会将所感知的音乐现象,迅速与理论知识联系起来,同时进行辨别、分析和归纳记忆,从而获得完整的音乐印象,这样一来就解决了视唱练耳教学缺乏理论指导的问题。实际上我们的视唱练耳教学一刻也不能脱离音乐理论知识的指导。郎彩飞认为,“视唱练耳作为音乐教育中的一个基础学科,涵盖视唱、练耳及音乐基础理论等音乐基础与技能。”[5]谭雄、普敏进一步强调,“基本乐理课的内容虽然很丰富,但因理论性强而疏于音响,视唱练耳课正好弥补这个缺憾。”[6]

1.2 思维训练的需要

我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家李重光指出:“基本乐理课,作为一门音乐共同基础课,与其他音乐课程的关系,都是极为密切的”。[7]视唱练耳和基本乐理虽然是紧密联系的两门学科,但要坚持理性与感性相结合的原则,只有将他们联合在一起,才有必要将二者综合统一起来,视唱练耳课程以视唱、听音为主要形式,培养音乐感知力和表现力,要求更多的是直觉思维和感性思维方式,而基本乐理课以音乐基础理论学习为主,要求更多的是逻辑、理性的思维。然而,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想结合才能发挥综合优势和整体优势。

传统的基本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程,强调的更多的是专业性与技术性,导致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失去学习兴趣以及音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音乐教育的实现需要哲学、美学、教育学、心理学以及其艺术的姐妹学科美术、舞蹈等多个方面的交叉渗透。因此,乐理与视唱练耳整合具有必然性。

2 乐理与视唱练耳整合的可行性

2.1 “教 ”的可行性

乐理与视唱练耳的整合,使学科具有了综合性,这样教师在教授的过程中,给教师也提供了方便。第一,不用为课程内容的内在的联系性与进度性担心。第二,不用为课程的结构设计与规划性着急。第三,不用担心课堂出现多余的重复性。第四,不用担心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我国大多数的师范院校中,基本乐理课程与视唱练耳基本上还是分科教学。如果两门课程整合的话,那就只需要一个老师教授就可以了,不仅有助于教学的方便,也有助于节省师资。而且,高师的音乐教师不仅具有较高的音乐专业技能,而且还具备较高的音乐理论修养,完全有能力将视唱练耳和乐理进行整合教学。

2.2 “学”的可行性

教育活动中的价值主要以是否合乎学生的发展的目的以及合乎的程度来评判。换言之,教育活动的价值,主要表现为教育活动对于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目的的满足。[8]学习乐理与视唱练耳是帮助初学者走进音乐音乐殿堂的一把钥匙,课程的整合可以使他们的价值得到充分的体现。

总之,高师视唱练耳与基本乐理,是高师音乐专业学生学习音乐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识与能力训练课程,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表里,在音乐教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基础地位和作用。二者的整合十分必要而且可行。

参考文献:

[1] 缪天瑞主编.音乐百科词典[Z].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

[2] 丁国美.高师音乐专业视唱练耳与基本乐理教学整合之探索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3):216.

[3] 陈雅先.乐理与视唱练耳“分”“合”科问题:实质、利弊、路向[C].广州:全国高校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乐理与视唱练耳”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0(9):1.

[4] 刘可,王艳杰.知识视角的基本乐理与视唱练耳、和声学的学科融合[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1(5):142.

[5] 郎彩飞.如何将视唱练耳与乐理知识相结合[J].教育探索,2009(07):42.

[6] 谭雄,普敏.“视唱练耳”与“基本乐理”课程整合之利与弊[J].科技信息,2008(30):149.

[7] 陈芳.认知心理学视阈下的基本乐科课程教学[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2,32(2):31.

[8] 张业茂.走向和谐音乐教育的价值追寻[D].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10(3):99.

[9] 朱则平,廖应文主编.音乐新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篇6

[关键词]集体课 一对一 教学改革 音乐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3-0138-02

在我国高等院校的音乐教育专业中,声乐课程作为主干课程之一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一直以来,普通高校的音乐教育专业和音乐院校的音乐教育专业在声乐课程的设置和模式上基本一致。事实上,两类学校的声乐学生在音乐基本素质、声音的条件上有着极其显著的差异。 从培养目标来看,两类不同院校的专业设置本身就有很大的不同,就声乐专业而言,专业音乐院校培养人才的目标是突出声乐的专业性,而普通高校的音乐教育专业声乐课程的培养目标是突出师范性。声乐集体课既能突出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也能有效提高学生声乐的技能技巧。音乐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的一个重要培养目的就是要注重学生实际教学能力的培养。两种培养目标在专业课程设置、授课方式、课程内容和教材的选用上虽有部分交叉,但主导思想截然不同。音乐专业课程的教学,特别是声乐集体课程的教学方面能够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理论的知识和声乐演唱的技巧,使学生真正能够学习必要的声乐理论知识,进而达到专业技能与教育教学实践能力有机融合。鉴于此,在音乐教育的培养方案中必须提高声乐集体课的学分,对声乐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合理设置,从而加强音乐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课堂教学技能。因此,必须要更新思想观念,对声乐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一、多维知识结构

单纯采用小课形式进行一对一教学,已不能满足音乐教学需要,亟须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新的“声乐模块”课程,将传统声乐教学的个别课的教学模式(即一位声乐教师对一个学生)改变为大班课,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的指导下, 有计划的开设声乐基础理论课、声乐技巧课、声乐欣赏课、声乐教学实践课、声乐自弹自唱课、声乐理论研究课等系列课程,对其课堂教学、艺术实践提供保障,对教学环节实施监控,并按照一定的教学计划进行教学。

多年以来,高校的音乐教育专业从人才培养方案中很难体现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笔者呼吁,高等音乐教育的课程应该包括音乐基础理论课、专业技巧课、教学导论、教育实习和艺术实践等内容。在声乐集体课上和个别课上分别对学生进行切实可行的教学。使个别课和集体课按照一定的比例,有计划的按照方案逐一实施声乐教学。强化学生的声乐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声乐演唱水平。

二、声乐课程模块

高等学校音乐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社会培养中等学校合格的音乐教育人才。面对当前社会对音乐人才需求,必须树立新的教学观念,构建声乐课程教学模式。声乐课程模块应利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模式进行声乐教学,从而丰富声乐教学的内容。声乐课程将以往的声乐一对一课程重组为《声乐基础理论》、《中外歌唱家演唱法分析》、《声乐方法研讨课》、《声乐自弹自唱课》、《声乐艺术指导课》、《声乐演唱观摩课》、《声乐教学法》等新内容。利用各种现代化手段和社会资源为学生提供广阔舞台,使学生在初步掌握基础理论的同时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

1.《声乐基础理论》声乐集体课的人才培养方案设置为一年级第一学期开设。课程注重声乐理论,突出理论性的教学目标,重点讲授呼吸、发声、共鸣,咬字等歌唱要素。介绍人体发声器官、呼吸器官的构造和原理,使学生初步掌握学习歌唱的方法。

2.《中外歌唱家演唱法分析》声乐集体课的人才培养方案设置为一年级第二学期开设。主要介绍歌唱家的声乐教学观念及声乐大师的观点学说。向学生介绍不同时期以及各种流派的演唱方法,通过对声乐方法的分析和声乐作品的鉴赏,加速学生对声乐方法的认识和正确声音概念的形成。

3.《声乐方法研讨课》声乐集体课的人才培养方案设置为二年级第一学期开设。其主要研讨的问题有:(1)元音U。歌者在唱歌时,一般避开闭口元音U,而以想象中的音色来代替。但这样做并不能提高其音量和音色。在声乐训练的过程中应重视闭口元音U,使这些闭口元音至少与开口元音的音色和支点相等,甚至超过它们。另外,闭口元音本身具有比开口元音更能防止气息大量排出的特点。用U母音作为稳定喉头的练习是比较理想的选择。发“U”时喉头处于歌唱时最佳位置,此时喉咙充分地打开,喉部肌肉自然放松。(2)哼鸣练习。首先,闭口哼鸣练习是在横膈膜正确呼吸支持下进行的练习,可获得头腔共鸣,这是练习丰富声音共鸣色彩的有效方法。其次是稳定喉咙、打开喉咙,使喉结放在最低位置上,微笑肌肉要提起,自然面带微笑,这样有助于正确地理解和获得声音位置及共鸣位置的第一感觉。练习时要注意全身运动,呼吸通畅,肩部、胸部要放松、立直,不要用劲,要向下吸着哼唱练习,要有意识地使声音贴在后咽壁。(3)五个元音发音练习。这些练声是在前面练习的基础上进行的巩固练习,要求气息均匀,起音准确,母音要在腔体里运行,要求声音必须保持在共鸣位置上,在统一的前提下连贯流畅地进行。

4.《声乐自弹自唱课》声乐集体课的人才培养方案设置为二年级第二学期开设。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在学习中用钢琴为自己的演唱伴奏,是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声乐教学离不开键盘,键盘是声乐教学的重要手段。钢琴即兴伴奏是声乐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声乐课上让学生互相伴奏,是提高学生即兴伴奏能力的一个有利的学习措施,让学生在学习中锻炼,在锻炼中学习,为今后的教学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5.《声乐艺术指导课》声乐集体课的人才培养方案设置为三年级第一期开设。此课程包括:(1)歌唱前,首要解决的问题是熟悉歌曲的旋律,其中包括音准、节奏、各种表情记号等,然后再把旋律记熟。(2)分析歌词的大意。外国古典艺术歌曲主要以19世纪的浪漫主义诗人歌德和海涅等的抒情诗为歌词。这些抒情诗的内容抒情优美,寓意深刻,有着极强的浪漫风格和抒情情调。(3)歌曲与伴奏具有互相支撑、相互依存、交相呼应的关系。钢琴是声乐作品最优美、和谐的伴奏乐器。歌声与琴音相伴,共同创造着艺术作品的鲜活形象。伴奏为艺术作品的表现增添了更加丰富的艺术色彩。

6.《声乐演唱观摩课》声乐集体课的人才培养方案设置为三年级第二学期开设。

学生的声乐学习在舞台上的表现非常重要。学生在舞台上不仅要歌唱,而且要有“形神兼备”的表演,使歌唱更加生动,表演更加形象,这样才能实现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结合。歌唱者的表演既是无声的语言也具丰富的情感,能直接提升歌曲的渲染力。如果一个学生具备很好的歌唱技巧,却不能够用表情和身体的语言很好地表达出来,那么再好的艺术作品和歌唱技巧都可能黯然失色。因为歌唱表演艺术既是听觉艺术,也是视觉艺术,更是舞台表演艺术。

三、声乐成绩评定

目前声乐考试标准基本上是演唱一两首中外歌曲作为期末的考试成绩。这种考试标准显然与当前的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不同步。为此,应该改革有关的考核评定标准,将原有的平时成绩占30%、歌唱考试成绩占70%,最后所得成绩即期末考试成绩的制度,改为由平时成绩占30%、理论笔试占30%、歌唱考试占40%,相加所得成绩为学生最后考核评定成绩的制度。这样做有力地加强了学生对声乐理论学习的重视程度,同时使学生的学习目标更加明确。

综上所述,坚持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构建高师声乐集体课的教学模式。应转变以往追求歌唱的“专业化”,在专业教学上过多地向专业音乐院校看齐的观念。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都要以学生为本,以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前提,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以突出“师范性”为宗旨,必须遵循师范性的原则。高校音乐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必须始终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教育教学的能力为主旨,以改变传统的声乐教学过于关注技能技巧的教学,而偏离高等音乐教育对音乐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现状。因此,我们将传统的声乐课程融入声乐基础理论、声乐技能技巧、声乐自弹自唱、声乐艺术实践、声乐教学实践等内容构成声乐课程模块,力图使声乐的技能技巧、声乐的基础理论、声乐的教学实践以及与此相关的知识有机结合起来,达到提高学生运用综合理论知识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音乐教育人才。

篇7

[关键词]三年制 学前教育大专 音乐课程 改革

随着我国师范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一部分中等师范和职业幼师相继被升格为高职高专学校,使我国幼儿教师的学历层次得到提升。长沙师范专科学校从2003年被升格为大专学校后,2006年首次招收三年制高中毕业起点的大专学生,生源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由原来招初中毕业起点的学生,变为招初中和高中毕业起点的学生,学制有五年制与三年制之分,初中起点五年制学生的学制较长,音乐课程学习的时间为四年,总课时达到544课时,设有音乐理论与音乐技能两类课程,音乐理论课有音乐基础理论、儿歌创编、音乐欣赏三门,音乐技能课有视唱练耳、声乐、钢琴、幼儿歌曲弹唱和幼儿歌曲配弹五门,音乐基础和音乐技能的学习比较专业和系统。而三年制大专的学生学制较短,音乐课程学习时间只有两年多,总课时只有265课时,总课时为五年制的一半,面对课时大量的减少,怎样最大化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音乐技能,这就需要对原有的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课程设置、课程结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等进行一系列改革,根据学前教育特点,科学、合理地整合教学内容,推进音乐理论与音乐技能的相互渗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进学习效益提高。确保三年制学前教育大专的学生在学制短,课时少的情况下音乐素质与音乐技能不下滑,培养出高素质的幼教人才。

一、 确定三年制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学前教育专科学校大多是近几年升格的,招收三年制高中起点的学生的时间不长,在应用型与研究性相结合的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上,尚处于学习和试验阶段,通过探索与实践逐步完善。确定三年制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首先,要考虑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培养德才兼备、勇于创新、全面发展的人。其次,要与用人单位的需求相统一,与教育教学规律相统一, 与专业自身发展要求相统一,坚持人才培养标准与鼓励学生个性发展相结合,坚持知识与能力相结合,坚持层次定位与职业定位相结合,重视理论与实际的密切联系。

我校在三年制学前教育大专人才培养目标上提出:“培养适应市场需求,适应社会发展和学前教育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一定学前教育理论素养、较强学前教育实践技能和一定的学前教育研究能力,在幼儿园领域教学方面突出特长,能胜任各类学前教育机构教育教学与管理工作的高素质幼儿园一线教师。”使三年制大专在学前教育理论与研究能力上比五年制大专的学生更具优势,形成这一层次学生的特点。

二、 优化音乐课程体系与结构

目前,我国高职、高专教育倡导 “能力本位” 的模式,以培养学生技术和职业岗位应用能力为主,具体体现为培养“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的专门人才。要达到此目的,课程体系与结构的优化是核心。

2006年我校首次招收三年制学前教育大专生,音乐课程的设置基本沿袭三年制中专的课程设置,2008年率先对三年制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法进行了大的修改,对音乐教学内容体系进行调整,提出以音乐理论为基础,以技能训练为中心,以职业需求为主线的具有学前教育专业特色的音乐课程体系。将原有的八门音乐必修课程合理地进行整合,将《声乐与视唱练耳》、《钢琴与音乐基础》,整合为两门综合课程,必修课由八门减少到两门,解决了音乐课程门类繁多,相互之间孤立及课程之间重复内容较多的问题。增强音乐课程的综合性、实用性与灵活性,重视学生音乐技能的培养;通过音乐课程改革,加强了音乐理论与音乐技能的内在联系,使音乐理论服务于技能训练,提高了音乐理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在教学内容上增加了大量的幼儿题材作品,提高学生幼儿歌曲演唱、配弹与弹唱的能力,实现课程内容的幼教化;通过增加音乐方向课与选修课,丰富学生的音乐知识,提高其音乐素质;通过加强艺术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音乐技能和音乐表现能力。

三、更新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要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是教学改革的核心。课程教材改革在更深的层次上决定着教学整体改革的效果,从真正意义上提高音乐课程的教学质量,达到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和音乐技能的目的,使我们的毕业生好用,适用。通过广泛的社会调查,根据三年制大专学制特点和学生特点,2010年研究与编写一套三年制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综合》、《钢琴综合》校本教材,从内容上,《声乐综合》包涵声乐基础理论、发声练习、歌曲、歌曲赏析、幼儿歌曲演唱与视唱练耳。《钢琴综合》包涵钢琴弹奏基理础知识、练习曲、乐曲、乐曲赏析、幼儿歌曲配弹与音乐基础理论。保留了一些经典曲目,加入了近几年创作的优秀曲目和儿童题材的曲目,以适应当前三年制学前教育大专音乐课程教学及专业的需要。2012年由我校组织编写一套全国高、中专学前教师教育教材,由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发行,其中包括三年制大专《声乐基础》、《钢琴基础》教材。

教学内容改革通过教学方法的更新得以落实,教学方法直接关系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更新教学方法是音乐课程改革深入发展的需要。

1、加强基础理论教学,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由于课程门类与课时的减少及强化技能的指导思想,教学中削弱了音乐基础理论的教学,音乐基础知识的缺乏,又直接影响音乐技能的学习,学生学习的后劲不足,技能教学一直被音准节奏所困扰,学生感到苦恼,老师教的艰难。要提高音乐课程的教学质量,必须重视音乐理论知识的教学,以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提高音乐素质为主线,,从音乐学科的特点出发,摸索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如: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既可以节省授课时间,又可以增加信息量,达到课堂教学的最大化。同时,充分发挥高招学生理解能力和自学能力强的优势,多布置一些课后自学内容,增加课后练习,加强课后辅导,适当增加音乐理论方面的选修课,如《幼儿歌曲赏析与创编》、《中国音乐史》、《音乐欣赏》、《合唱艺术》、《奥尔夫节奏音乐活动》等,从多方面入手来弥补课时不足,学生基础差,学习不扎实的缺陷,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2、提倡自主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自主性学习是相对于传统的接受式学习而言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自主性学习的教学模式是学生在学习目标的要求和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认识结构和需要,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完成具体学习任务的一种教学方式。传统的音乐课程强调的教学方法是讲练结合,学生的学和练大都在教师的统一指挥之下进行,这种学习方式严重影响和压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忽视了学生身心发展的独特性和独立性。基于这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成为当前音乐教学改革的重点。对此我校在教学中提出了这方面的要求, 倡导以弘扬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自主性学习方式,以促进学生的自主性学习。音乐课程的教学应该贯穿能力本位的思想,目的不在于给学生灌输了多少知识,而在于侧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增加学生的参与意识。在学习上赋予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权利,留给学生足够的自主学习时间,为学生提供各种自主学习资源。在教学上,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与创新能力。

3、重视实践性教学,丰富学生音乐表现能力

音乐学科是一门既注重理论与技巧训练,同时又强调感性认识和实践运用的学科,艺术实践是音乐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环节,是教学内容中的重要内容。只有将音乐课程的教学与实践有机地结合,才能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对演唱、演奏技巧灵活运用的能力。音乐课程实践性教学是学生进行艺术实践活动的基础,也是学生发展创新的必经阶段。通过课堂实践教学、课后辅导、课外活动、音乐技能汇报与不同的音乐赛事等多种形式,指导学生将音乐技能较好地运用于演唱、演奏及表演的实践中,掌握正确的演唱、演奏方法,帮助学生积累舞台实践经验,拓展学生的音乐视野,提高他们对音乐的鉴赏能力和表现能力,达到辅助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如:每学期增加了两次阶段性技能汇报,每学年增加年级教学汇报,鼓励学生参加每年的社会声乐、钢琴考级和学校组织的各类音乐技能比赛活动,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

几年来,为了提高三年制学前教育大专生的音乐素养和技能技巧,坚持不断改革,不断创新,在课程改革、课程设置和课程结构等方面作了大胆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与五年制的学生相比,声乐技能水平基本持平,钢琴技能水平稍弱一些,但差距不大,音乐理论方面薄弱一些,学习的能力强一些,基本达到预期效果。但还有一些不够成熟的地方需要逐步完善,进一步优化现有的音乐课程结构和体系,更新教学内容与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培养高质量的幼教人才,以达到教学改革目的。

参考文献

[1]段白羽 《高职高专院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改革的实验与研究》《教书育人》2009年第18期;

[2]张会艳:《高师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的改革与发展》《沈阳师范大学学报》;

[3]崔万秋等 《开设综合艺术课程,培养艺术综合教育创新人才》《科教文汇》中旬刊2009年第8期;

[4]闫昱 《学前教育专业音乐学科课程整合的探索与研究》《赤峰学院学报》2010年12月25日;

篇8

关键词:普通高校;公共声乐选修课新编教材;整体框架设计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7-0238-03

笔者通过对罗依琪的《声乐艺术与实践》、韩勋国、韩晓彤的《歌唱教程(修订版)》等六本现有公共声乐选修课教材的调查结果表明:六本教材在编写时都下了一定的功夫,在各自的领域都有较深的研究,颇有独到的见解,值得借鉴,但这六本教材美中还存有各自的不足之处:或针对性不强、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或形式单一、综合性不强,或理论阐述过深、难度偏大,或对声乐作品的选择不够考究等问题。这些教材不能满足学生对声乐艺术全方位、多面向的了解和学习需求。

笔者通过对110名非音乐专业的公共声选修课大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公共声乐选修课教学内容选择技巧训练的有84.7%,选择声乐作品演唱的有82.7%,选择声乐作品欣赏的有67.3%,选择基本理论知识的有76.5%。可见,大多数学生都选择了以上四项教学内容,这说明普通高校公共声乐选修课新编教材中这四项教学内容是必不可缺的。

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考查结果,并结合当今课程改革综合性、兼容性的趋势,以声乐美学、声乐文化学、声乐教育学为理论基础,以国家教委(88)教办字025号文件《在普通高等学校中普及艺术教育的意见》为指导思想,坚持新编教材编写的“以审美为核心”、体现综合性、体现文化性、体现实用性、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五大原则,来构建普通高校公共声乐选修课新编教材的整体框架结构。笔者建议从以下四大板块来构建其框架结构:

一、音乐基础理论知识

笔者建议把“音乐基础理论知识”作为第一的板块放在第一章,它是声乐学习的必备基础。普通高校公共声乐选修课学生虽然是有知识、有文化的大学生, 尽管他们从小就开始接触音乐,但他们绝大多数还是不识谱,普遍音乐基础差,大部分对声乐艺术不了解。因此,在学习声乐之前先要学好相关的音乐基础理论知识,打好基础是十分必要的。事实表明,只有掌握了相关的音乐基础理论知识,才能入声乐之门,才能站在较高的层面上欣赏、理解音乐,在演唱时,才能更好地表现声乐作品的真正内涵。音乐基础理论知识包括基础乐理知识和声乐理论基础知识两大内容:

(一)基础乐理知识

基础乐理是学习音乐的基础,不管是学习声乐、器乐还是创作,都要从基础乐理知识学起。基础乐理知识包括音的高低、音的长短、音的强弱,音程、和弦、调式、调性、曲式结构,速度、力度、表情符号,修饰符号以及视唱等。首先,这部分内容要求涵盖面广,如音的高低,要包括音名、唱名和音节等学习内容;其次,内容不易太深,如曲式结构,只要学习声乐作品的曲式结构就足够了。可以说,只要掌握了一定的乐理基础知识,就如同获得了开启声乐之门的钥匙。

(二)声乐理论基础知识

要想学好声乐艺术,仅仅靠基础乐理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需掌握一些相关的声乐理论基础知识。声乐理论基础知识是声乐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其包括声乐艺术历史概况、声乐美学基础知识、声乐文化学基础知识、声乐语言艺术基础知识、声乐作品体裁、歌曲演唱方法、歌曲演唱形式、歌唱发声的基本原理、声音的类别划分及其特征以及嗓音的保健等相关内容。这部分内容要求对理论阐述要明析易懂,对概念的界定要清楚明了,要求理论与实践、实物紧密结合,化抽象为直观,便于非音乐专业大学生理解和掌握。

二、发声技巧训练

发声技巧训练是歌曲演唱的基础,可以放在第二章,包括歌唱的姿势、歌唱的呼吸训练、歌唱发声器官的运用、歌唱发声的共鸣训练、歌唱的咬字吐字以及相应的练习曲等内容。每一种发声技巧训练都应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倡注重学生通过实践切身体验获得“亲历的知”,提升审美鉴赏能力和歌曲演唱能力。

(一)歌唱的姿势

良好的歌唱姿势是歌唱呼吸、发音、吐字咬字和表现歌曲的基础。歌唱的基本姿势通常包括站立式和坐立式两种。如站立式,要求身体自然站立,双脚稍微分开,与肩同宽,重心放在两脚上,双脚也可以一前一后分开,重心放在前一只脚上;身体挺拔但不僵硬,胸部要自然挺起,小腹用力托住沉下来的气息,肩有稍向后拉的感觉,后腰、后背、脖子要求积极而有力,两手臂自然放松下垂;头部端正,面部表情要自然,下巴放松,两眼平视前方,要有“目之所及,情之所至”的感觉。教材编写时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创造各种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

(二)歌唱的呼吸训练

气息是歌唱的生命和源泉,歌唱就是通过改变对气息的调节和控制来进行的。我国古人有“善歌者必先调其气”、“气沉于底,则声贯于顶”等说法,意大利著名的歌唱家卡鲁索曾指出:“谁掌握了呼吸,谁就掌握了歌唱。”从古至今,凡从事歌唱艺术的成名艺术家们都非常重视歌唱中的气息问题。当今,公信度最高的歌唱呼吸方式有胸式呼吸、腹式呼吸和胸腹式呼吸三种,运用胸腹式呼吸来进行教学已成为广大声乐教学工作者的共识。在编写这一节内容时,首先要介绍呼吸器官的名称及其在歌唱发声中的作用,最好是结合图示、生理解剖图或音像资料来介绍,变抽象为直观,便于学生认识掌握。建议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各种贴近日常生活、生动形象、易懂易做的训练方法,如打哈欠、吹蜡烛、闻花香等方式方法,并结合相应的练习曲以便学生练习。

(三)歌唱发声器官的运用

喉头和声带是歌唱发声的主要器官。在编写这一节内容时,要着重介绍发声器官的名称,了解其在歌唱发声中的运动方式,体会其在歌唱发声中的运用。如歌唱发声时喉结安放在什么位置最好、喉咙如何打开、声带闭合拉紧“度”的把握等等,都要阐述清楚,最好是结合图示、生理解剖图或音像资料来介绍,变抽象为直观,收效会更好。除此之外,还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选择一些易于打开喉咙的母音或有利于声带闭合的母音等编入练习曲中。

(四)歌唱发声的共鸣训练

歌唱发声的共鸣是人体的发声器官和共鸣器官共同产生的音响效果。歌唱发声的共鸣可以使人的声音产生质的变化,如扩大音量、美化音色、增强歌唱的表现力等。在编写这一节内容时,首先,介绍歌唱共鸣产生的基本原理、歌唱发声的共鸣器官、以及歌唱的整体共鸣等。其次,选择一些直呼而出、共鸣效果好的母音,如a、o、ao等做为说话发声共鸣和歌唱发声共鸣的训练。最后,选择练习曲时要以速度较慢、节奏舒缓的练习曲为主,学生更容易体会共鸣的效果。

(五)歌唱的咬字吐字

声乐艺术与其他音乐形式的不同之处,在于它能通过语言来表达歌曲的思想内容,这比别的音乐形式更能直接地与听众产生交流共鸣。千百年来,我国历代声乐教育家对歌唱的咬字吐字都有精辟的论述,歌唱家们对咬字吐字无不提出严格的要求。早在明代魏良辅的《曲律》中就有:“曲有三绝,字清为一绝,腔纯为二绝,板正为三绝。”他将“字清”列在这三绝之首,可见咬字吐字在歌唱中的重要性。在编写这一节内容时,首先要阐明咬字吐字在歌曲演唱中的重要作用,再次是介绍咬字和吐字的分类及其在实践练习中“咬”、“吐”的方法及要求。

三、声乐作品演唱及赏析

“声乐作品演唱及赏析”是普通高校公共声乐选修课新编教材编写最主要的一个内容,也是非音乐专业学大生声乐学习中实践性最强的一个内容,可以放在教材的第三章。教材编写时,不仅要坚持普通高校公共声乐选修课新编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和教材编写的五大原则,突出声乐作品的审美性、文化性、综合性和适用性,而且还要根据考查情况和学生的实际需求对各种声乐体裁进行合理选编。笔者调查结果表明,普通高校非音乐专业的公共声乐选修课学生对中外民歌、中外艺术歌曲、中外歌剧等十种声乐体裁总的态度是:大部分学生是喜欢的,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了解,不喜欢的只是少数。这说明,这十种声乐体裁都可以作为教材编写的选择对象。笔者分别从声乐作品的分类编排、声乐作品的记谱法、声乐作品的“可唱性”与“可听性”、声乐作品的文化背景介绍及演唱(欣赏)提示等几个方面提出一些建议。

(一)声乐作品的分类编排

声乐作品可以根据不同国家、不同体裁,并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进行分类编排。总体上分为中国声乐作品和外国声乐作品两个部分,中国部分大概占60%,外国部分大概占40%(其中西方占25%,其他国家和地区占15%)。

1.中国声乐作品

(1)传统民歌。包括山歌、小调和劳动号子,如云南弥渡山歌《小河淌水》、江苏小调《茉莉花》等,也包括各少数民族具有代表性的民歌和本地民族民间歌曲,如维吾尔族民歌、蒙族民歌以及瑶族民歌等。大概选用15首;

(2)戏曲。如京剧、昆曲、评剧、黄梅戏、楚剧等,也包括本地的民间戏曲。选择一些优秀的戏曲,如《霸王别姬》、《沙家浜》、等当中有名的唱段。大概选用8首;

(3)中国艺术歌曲。可以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进行编排。如从20、30年代到现在各个时期的艺术歌曲等,大概14首。还包括改编的民歌大概3首,影视歌曲大概7首,通俗歌曲大概8首。一共大概选用32首;

(4)中国歌剧。如《白毛女》中的《扎红头绳》、《江姐》中的《红梅赞》等耳熟能详的有名选段,大概选用6首。此外,还可以选择2部完整的歌剧。一共大概选用8首;

(5)中国合唱歌曲。如《黄河大合唱》、《组歌》、《祖国颂》等。大概选用8首。

2.外国声乐作品

(1)外国民歌。如俄罗斯民歌《三套车》、印度尼西亚民歌《梭罗河》以及波兰民歌、南斯拉夫民歌、日本民歌、加拿大民歌、朝鲜民歌等不同国家的民歌。大概9首;

(2)外国艺术歌曲。如舒伯特的《摇篮曲》、莫扎特的《渴望春天》等艺术歌曲。大概9首;

(3)外国歌剧。莫扎特的《魔笛》、比才的《卡门》、威尔第的《茶花女》、普契尼的《图兰朵》等当中有名的选段,大概6首。此外,还可以选择2部完整的歌剧。一共大概选用8首;

(4)外国合唱歌曲。如贝多芬的《欢乐颂》、圣・桑的《天鹅》、勋伯格的《一个华沙幸存者》等,大概选用5首。

(二)声乐作品的记谱法

普通高校非音乐专业学生大多音乐基础较差,不识五线谱,这个问题在短时间内难以解决。如果声乐作品用五线谱记谱,无疑会增加学生学习作品的难度,有悖于“体现实用性原则”。因此,笔者建议声乐作品的记谱可以采取简谱记谱法或简谱与五线谱相对照记谱法,不提倡正谱记谱法。

(三)声乐作品的“可唱性”与“可听性”

1.声乐演唱作品的“可唱性”。普通高校非音乐专业学生绝大多数没有接受正规的发声训练,声乐基础较差,篇幅过长或难度过大、音域宽或音高偏高、节奏偏难或节拍复杂的作品不适合学生演唱。笔者建议选择一些篇幅短小、音域不宽、音高适中(小字二组f以下)、节奏简单明朗、拍子简单、歌词朗朗上口、旋律优美动听的作品给学生演唱,要突出声乐演唱作品的“可唱性”。如《茉莉花》、《义勇军进行曲》、《北京欢迎您》、《让世界充满爱》、《欢乐颂》等都是朗朗上口、优美动人的经典之作。学生必唱曲目,建议用“*”标记出来。

2.声乐赏析作品的“可听性”。 普通高校非音乐专业学生虽然声乐基础较差,但他们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较强的理解能力。建议选择一些文化内涵深刻、表现力强的作品给学生赏析,突出其“可听性”,引导学生结合自己所学专业文化知识,站在较高的文化层面上进行赏析,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审美鉴赏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化艺术素养和创造能力。如《小河淌水》、《青藏高原》、《黄河大合唱》以及一些歌剧等。

(四)声乐作品的文化背景介绍及演唱(欣赏)提示

教材对声乐作品的选编,是通过深思熟虑、权衡考虑才精挑细选出来的,都是一些代表性较强、符合大学生审美要求和人才培养目标的优秀之作,蕴含着深刻的文化背景、丰富的人文知识及可贵的美学价值。笔者建议,首先,对所选的每一个声乐作品都要对其文化背景等作详细的介绍,挖掘蕴含在音乐作品中深刻的文化内涵、美学价值及相关文化链接,并写在每一个声乐作品的后面,突出声乐文化学价值,以便大学生将作品置身于当时的整个社会和文化背景当中去加以认识,结合自己所学专业知识,多维度、多元化去看待和分析,提高自身的审美、鉴赏能力和音乐文化素养,有利于多学科交叉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其次,对所选的每一个声乐作品都要写出其演唱(欣赏)提示:如演唱提示,就包括对作品风格的理解、情感情绪的变化与表达、旋律的跌宕起伏、高音的把握、力度、速度与难点节奏的把握、装饰音符号的处理以及咬字吐字难点等等;欣赏提示则包括对作品曲式结构的分析、调式调性的分析、情感情绪的变化发展以及的设置等等,并将每一个声乐作品的提示写在文化背景介绍的后面,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体验其情感,挖掘其美学及文化价值。

四、声乐曲选、文献及音像资料

“声乐曲选、文献及音像资料”是教材编写的最后一大板块内容,可以附在教材的最后,包括声乐曲选、文献资料、音像资料等,是对教材的充实、丰富与扩展。

(一)声乐曲选

把教材第三大板块(第三章)承载不下的作品及内容,编入这一章节,建立一个绿色“自助餐厅”,为教师教学及学生自主性学习提供一个更为广阔的选择领域。对声乐作品的选择依然要围绕新编教材的编写目的、遵循新编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原则与要求,大概选取50首声乐作品,建议用简谱记谱法,作品的文化背景介绍与分析要言简意赅。

(二)文献资料

选择一些与声乐相关的文献资料,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其视野,并且为基础较好的学生进一步学习声乐专业提供后续性帮助。主要包括:

1.中外声乐理论专著。如:

余笃刚.声乐艺术美学 [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郭建民.声乐文化学[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沈湘.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上海音乐出版社,维克托・亚历山大・菲尔兹(美)著,李维渤选译.训练歌声[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等。

2.声乐史论。如:

尚家骧.欧洲声乐发展史[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9.等

3.声乐名曲赏析。如:郭声健.音乐鉴赏・声乐[M].湖南教育出版社,2006;宋申.中外名曲欣赏[M].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1987.等

4.声乐曲集。如:王凡.当代大学生歌曲集[M].中国林业出版社,1999;等。

5.其他书籍。如:李岚清.音乐艺术人生――关于《音乐笔谈》的讲座[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三)音像资料

现代教学手段的基本特点,是以最小的付出,换取最大的收获。通过多重感官的多重刺激,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的获取信息,获取审美体验。南国农关于记忆率的研究表明:学生在学习一个内容过程中,视听结合的记忆率达75%。声乐艺术既是听觉艺术,又是视觉和时间艺术,是集声音与表演于一身的综合性艺术,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因此,新编教材中配以丰富的音乐音响、教学影像,以及各种富有内涵和教育意义的影片资料,扩大信息增值率,使教材的理论教学更加生动形象,使实践操作更加方便快捷,容易引导学走进音乐,发挥视听通感效用,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笔者建议,声乐基础理论知识部分最好是配以直观的图示或音像,教材第三大板块中的声乐作品全都要求有与之相匹配的音像资料,为教学提供方便,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如果条件允许,“附录”部分的50首作品最好也能配上相应的音像资料为教学或学生自主性学习提供便利;此外,还可以推荐一些其他的音像资料供学生参考:如世界经典民歌,中国经典民歌,中国经典歌曲,中外歌剧以及春节联欢晚会,大学生艺术节实况录像、大学生艺术展演实况录像以及国内外重大声乐比赛,如我国的青年歌手大奖赛、中国音乐金钟奖大赛等等。

参考文献:

[1]冯兰芳.研究、学习、思辨――现代音乐与大学生[J].人民音乐,2006.(12).

[2]谢嘉幸.关于当代中国音乐教育的文化思考[J].音乐研究,1994(2).

[3]郭声健.音乐鉴赏・声乐[M].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6.

[4]戴定澄.音乐教育展望[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0月 第276页

[5]江柏安,周锴.音乐的文化与审美[M].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6]罗依琪.声乐艺术与实践[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篇9

关键词:高职 乐理 视唱练耳 现状 整合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1)07-0123-02

在高职音乐专业课程体系中,《视唱练耳》、《基本乐理》作为基础技能训练和基础理论知识课程,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显着的作用,是其他学科学习的基础。联系密切。但教学实践中二者往往“分而治之”,独立教学。各自为政的教学模式,割裂了它们作为音乐基本学科的内在联系。

一、教学现状

在高职音乐教学中,《视唱练耳》、《基本乐理》常是作为一门单独课程进行分开教学,单独行课,而往往忽略二者内在联系,教学进度不能同步,教学内容没有形成有效互动,在教学实践中暴露出一些不利于专业学习的矛盾。

1、是基础乐理课程教学理论脱离实际。作为一门纯理论课程。基本乐理在教学实践中存在内容较枯燥,教学方法陈旧,由于“分而治之”现状,基础乐理与视唱练耳教学脱节,没有形成有效互动,在基本乐理内容讲解上只是从概念到概念,从书本到书本,学生难懂易忘。

2、是基础乐理教学滞后于视唱练耳等其他专业课程,极大地影响了其他专业课程教学进度与质量。作为是一门技术性较强的课程,视唱教学从简单节奏到复杂节奏,从无升无降的调到有多升多降的调:练耳训练则从单音到音程、从原位到转位和弦。从单声部到多声部的练习已成为一种模式化教学。随着学习时间的增长、练习难度加大视唱练耳教学也变得枯燥无味。

二、整合必要性

(一)视唱练耳与基本乐理整合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基本乐理教学本身纯理论性、抽象性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从而缺乏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在音乐实践过程中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视唱练耳主要是唱和听的实践练习,离不开基本乐理的理论基础,没有理论基础的视唱练耳实践练习难以提高。将视唱练耳与基本乐理有效整合。利用视唱练耳与基本乐理互通、互补的特点,讲用结合,边讲边用,既避免了基本乐理只讲不用,又避免了视唱练耳只练不讲的弊端,通过应用练习加深理解、牢固掌握基本乐理知识,用所学知识指导视唱练耳实践活动,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加强基本乐理和视唱练耳教学多元性。

(二)视唱练耳与基本乐理整合教学,可以提高音乐基础理论知识与视唱练耳学习的质量。在练唱每一首视唱曲前,根据乐理学习的进度从曲子的表情术语、速度术语、力度记号、谱号、调号、调式、节奏类型、装饰音记号等进行分析讲解,理解所学术语、记号含义。便于学生学以致用。例如:在讲解力度及其音乐表现作用时,可以选用几个不同风格的小练习曲,或者选择一个音高节奏相同的片段。由学生选择不同的力度进行视唱练习。通过两者整合的教学,做到实践有理论指导。理论通过实践检验和巩固,从而互相促进、相互提高,从根本上提高两者的教学质量。

三、整合措施

(一)明确课程教学目标

《视唱练耳》、《基本乐理》课程整合前提是要明确两者的课程教学目标。《视唱练耳》课程不仅是乐理知识的综合运用,它主要通过听、唱、说、写、弹等方法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发展音乐记忆和培养创造能力。其教学目标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提高音乐素质。包括训练音乐感知力、音乐鉴赏力,提高理解音乐力。二是发展音乐记忆。音乐记忆是音乐学习者必备的重要能力,良好的音乐记忆力,有助于任何音乐课程的学习。三是培养创造意识。能根据听、唱、说、写、弹等方式将乐谱演绎成音乐,或将音乐还原为乐谱,这就需要学生的综合分析和理解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创造意识。

《基本乐理》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提高本课程领域的理论和提供解决实践问题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从事音乐教育工作的能力和素养。教学目标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掌握基础的音乐理论。认识和了解与音乐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丰富、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及知识面。丰富自身的理论修养。二是培养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使学生在掌握基础音乐理论的基础上,学习用理论指导实践技能,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实现专业化成长。三是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热爱音乐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要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本课程教学的价值与意义。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热爱音乐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与非专业素质。

(二)树立全面、综合化的教学思维

全面、综合化的教学思维,就是打破原有孤立的将各门课程割裂的思维,将现“视唱练耳”、“基本乐理”甚至部分基础和声内容整合为一门课程,将舞蹈律动、民族曲调、形体表演等艺术学科要素在教学中使之与音乐听唱能力的训练相结合,同时融合合唱指挥、键盘和声、即兴伴奏、器乐、音乐教学法等专业课程相关内容在教学上的连接,建立相互渗透和相互支持的关系使这门课程,将乐理、和声、视唱、听音、记谱融为一体进行教学。这样便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深入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使“基础音乐理论”课树立全面、综合化的教学思维。

在教学中,将部分乐理的谱例、合唱谱例运用于视唱练习。将部分声乐作品、和声练习选作听音内容,还可以将学生的乐理试题或者和声习作选作记谱内容。这样各教学内容环环相扣,融为一体,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三)拓展教学形式、丰富教学手段

1、强化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研究在传统视唱练耳及基本乐理教学中,课堂的教与学基本以教师为主。在视唱教学课堂上,学生视谱即唱,课堂音响来源多为钢琴音色,通过钢琴作为辅助工具听音记谱。同样,基本乐理的教学课堂也是老师表演的舞台。学生不能自主发表个人的想法。事实上,乐理视唱练耳教学采用单一钢琴音色及纯听觉技术训练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学中利用计算机音乐制作技术和多媒体系统提高视唱练耳与乐理教学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可以在课堂中引进国内外所使用的各种视唱练耳软件EarMaster Pro4.0、Ear Dower3.0、Eocnre4.5.3、Auralia等进行运用,探索适合高职视唱练耳和基本乐理教学的运用多媒体软件教学途径和方式。将各种音色、各种节奏、各种风格音乐引人课堂,改变单一的钢琴教学工具和音响,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学生与当代音乐文化接轨。

2、重视体验,综合运用不同艺术学科要素,让学生动起来在《视唱练耳》教学中,我们经常采用的教学方法有模唱法、听写法、听辨法、构唱法、分析法、音程训练法等等。在《基本乐理》教学中,我们常采用的是讲授法,练习法等。根据我们全面、综合化的教学思维,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运用奥尔夫教学法。将舞蹈律动、民族曲调、形体表演、歌曲创作等艺术学科要素在教学中使之与音乐听唱能力的训练相结合。注重发挥学生的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组织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使其在学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接龙、创编节奏、创编歌曲、律动和形体表演等体验形式,运用了多元的艺术学科要素。活跃课堂提高学生的音乐综合素质。

篇10

1.增强理论储备原则

将作曲理论融入到钢琴教学之中,要想取得实效,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教师自身必须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钢琴教学经验,不断地积累与提升理论水平,以适应越来越多元化的教学实际。以往,我们的钢琴教学偏重于对学生演奏技巧的培养,对基础理论知识缺乏必要的关注,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只有首先增强自身的理论积淀,才能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相互渗透和支持。

2.形成教学体系原则

要想让作曲理论在钢琴教学中发挥实效,就要把教师口头传授、零星传授的方式转化为科学严谨的教学体系传授方式,改变以往只凭经验授课的习惯,把随意的课堂教学转变为高度理论化的体系教学。教师在结合作品风格特点对学生进行点评的时候,要按照课程群体的要求,按照和声思维、多声音乐织体氛围等原则进行教学。因为,两种不同形态的专业知识结合在一起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想切实地把作曲理论融合到钢琴教学中并且发挥出预期的效果,就一定要在整体的教学体系上进行有机融合,才能有效满足教学的需要。

二、作曲理论对钢琴教学的辅助功能

由于钢琴演奏技巧的复杂、多变,基础音乐理论的繁复、庞杂致使钢琴教学相对于其他音乐课程来说要费力得多。正因为如此,在同样的练习强度下,要想提高钢琴教学的效果,教师就务必要把作曲理论和钢琴教学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准确把握音乐的意蕴,最大限度地增强演奏效果。

1.增强视奏能力

钢琴作品千变万化,没有统一的模式和规范,在常规教学中,学生的视奏主要靠的是经验。一般来说,学生读取乐曲数到达一定量的时候,视奏能力也就相应地提高了。但仅凭经验还不足以应付所有的钢琴乐谱,因为作曲理论中的音型织体、旋律陈述、调式变更等都是各不相同的,只有将作曲理论的规律掌握,将其熟记于心,才能提高视奏的能力,在遇到新作品时,才不至于手忙脚乱。

2.增强记谱能力

背谱对于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说是一种必须具备的能力,因为无论在演出中还是在比赛中,乐谱的记忆对于钢琴演奏来说至关重要。如果目不转睛地盯着乐谱看,势必会影响演奏的效果,乐谱对于演奏者来说必须要熟练到只是起到参考的作用,他们集中精力要应付的是表演而不是盯谱。当然,篇幅较长的钢琴作品对于演奏者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但只要掌握作曲理论中的和声功能变化、调式调替运用等知识,就会迅速地提高记忆的速度,削弱记忆的强度,减少记忆的内容,从而增加乐谱记忆的精确度。

3.增强即兴演奏能力

钢琴即兴演奏对于钢琴学习者来说是一种挑战,能够将听过的音乐作品迅速地记录下来或根据灵感进行钢琴创作,也就是所谓的即兴演奏。这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掌握的能力,一般的学生只能依靠乐谱演奏,没有乐谱根本不能演奏。而把作曲理论应用到钢琴教学中,是迅速增强学生即兴演奏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因为,学生在掌握和声功能运动的连接规律以后,就可以随意填配旋律并且改变织体结构,做到自由发挥。可见,即兴演奏能力的增强是和作曲理论的熟练掌握分不开的。

4.提高创作能力

培养学生钢琴演奏能力不是唯一的目的,也不是最终的目的,在提高学生演奏能力的同时还要提高学生的音乐创作能力。音乐要向前发展不能仅仅依靠已有的音乐作品被重复性地演奏,还需要新作品来注入活力,推动其发展。没有创新,音乐也就没有了前行的动力。当学生掌握大量的音乐基础理论后,就可以熟悉钢琴的各种表现技法和形式,从而提高音乐创作的能力。从此种意义上讲,作曲技术理论知识对提高学生钢琴作品的创作能力具有积极的意义。

三、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