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的考点范文

时间:2024-04-08 18:04: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语文的考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中语文的考点

篇1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反思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为语文教师提供了新的视野和思考的空间。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分析我国高中语文教育的现状和问题,探寻提高语文教育质量的对策,调查分析高中学生学习语文的状况,以求准确把握学习主体的需求和特点。让我们以更开放的眼光更发展的思想面对我们的语文教学。本文主要结合以下几点进行说明:

一、高中语文教学现状及问题反思

新课改根据时代对人才的需求,对教师和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其中,要求教师根据学情的变化,及时调整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方法,然而,由于传统教学观念的根深蒂固,部分教师不善于学习,仍使用传统、陈旧的教学模式,本人在多年的教学教研中对上述问题有一些粗浅的认识,现表述如下,供广大读者们交流、商榷。

(一)不问学情,教学活动实行一刀切

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由于学生阅读能力、知识结构等方面的差异,他们对作品的理解也千差万别,这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况且有的作品本身就具有多重含义,而我们不少教师仍采用单一的、不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式,如填鸭式、齐步走等。这些旧的教学方式和理念已经不适应新形势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春秋时期的孔子尚且采用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那么,新时代的教育更应重视适学生的个性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提高。

(二)课堂教学陈旧老套,没体现新课改精神

这个问题突出表现在传统教学中“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剥夺了学生自主学习,亲身探究的机会。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学生在讲台下死气沉沉地听、记,语文学习的主动性渐渐丧失殆尽。这种教学方式与新课标的要求格格不入,背道而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运用各种手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

(三)学生自主性过度,课堂纪律涣散

在日常教学中,尤其是一些选修课教学,不少教师过度放开学生,致使部分学生把现代阅读、古诗词赏析等高中语文选修课当成了活动课,课堂纪律涣散,缺少明确课程目标,更缺乏对教材的深入研究与评价。特别是在一些公开课上,课堂气氛过度活跃,一会儿是书画展示,一会儿是音乐欣赏;不是多媒体展示,就是影视欣赏。花样频出,令人眼花缭乱,哗众取宠似乎成为了教师在公开课上的追求。华而不实的教学活动只能让教学带来一阵热闹,毫无把握地让学生讨论,结果却收不回来,反而乱了教学阵脚,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改革中教师应注意的事项

教学改革要脚踏实地,不能只做表面文章,否则语文教学之路只会越走越窄,让学生对语文更加不感兴趣,远离语文。那么,语文教学应如何改革,教师应注意哪些问题?笔者认为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找准角色,正确定位

有些教师在教学改革的尝试过程中,不是把自己当成了旁观者,就是把自己当成了监督控制者,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不是失去控制,就是被局限其中,打不开思维。其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找准自己的位置,新课标要求教师发挥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学生才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要引导学生朝正确的方向进行思考、探究。

(二)要多种元素相结合

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风格,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特点,由于传统的教学习惯,教师往往偏重讲课,生怕漏掉任何一个考点,尽力使自己做到面面俱到。然而,讲得越多,学生越觉得厌烦。本来语文学习的兴趣很大一部分来自学生自己的阅读、写作、探究,现在这条路被堵住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能从何而来呢?所以,语文课上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们的各种感官,听说读写都尽量用上,这样比一成不变地静坐在教室里听老师滔滔不绝地讲授效果要好得多。

(三)多用心,少用课件

教学设备的改进,网络的盛行,为我们的教学活动带来了更多的便利。少用电子课件似乎与现代教育背道而驰,其实不然,事实上,不少教师并没有领会课件使用的真谛,往往过于追求形式,部分教师上课过度地使用PPT、Flash等课件,甚至用它们替代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缺少了师生之间眼神的交流,言语的对话。当美丽的粉笔字和包含情感的声音被机械的鼠标、炫目的视频取代时,学生还能体验到语文的美感吗?不如师生一起用声音去阅读,用眼神去交流、会意,用心去感悟,这样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才会收获颇丰。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现阶段教学改革冲击着高中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培养中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成为了教学的重中之重,大家现在已经意识到,创新是时代的需求,是民族的希望。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我们必须按照时代的需要、新课标的要求,责无旁贷地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在这里,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就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谈一下自己的总结,望能抛砖引玉,引起大家重视。

(一)“问题意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问题是新思想的萌芽,是创新的摇篮,在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升中,一个学生如果不会提问题,也就不会去创新。所以,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应抛弃过去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不能为了应付考试去单纯地学习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摒弃传统、陈旧的教学模式,探究多元化教学方式,重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有大胆质疑权威的探索精神,引导学生多层面、多角度、全面辩证地去思考,能举一反三,提出自己的看法。

(二)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一节成功的语文课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摒弃传统教学中教师既是导演又是主角的理念。我们目前要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与讨论,加之教师的适当引导、穿针引线来达到课堂教学目标。

良好的语文素养不仅有助于学生对其他学科的学习,还对学生整个人生的发展都产生重要的影响。高中语文教学不能够把所有的教学目标都集中于高考,而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热爱读书的好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字以及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篇2

一、重点高中德育实效低的主要表现和原因

1、德育实践力度不够。重点高中虽然对坚持以德育为核心的教育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在具体的德育实践上,尽管在制订学校计划时都强调德育,但为了升学率这一评估学校办学质量的第一尺度,学校又不得不使德育“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

2、德育内容空泛。有的重点高中把太多的注意力放在孤立的日常行为规范上,把德育归结为或等同于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较少或者没有考虑日常行为规范的内核是什么;只教育学生应该怎么做,而不讲为什么这样做,使学生很难从思想和行动上接受,有的即使暂时接受,也不能心服口服。此外,德育不是高考的内容之一,所以有些重点高中只是应付课时,学生也心不在焉,德育教育效果较差。

3、德育途径单一,方法死板。重点高中的德育教学多年来一直是以课堂教学为主,且惯用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育方法,学生总处于被动教育地位,这种教育方法无法调动学生主动学习德育知识的积极性,学生只是迫于学校、教师的威力而不得不坐在那里,不利于学生良好道德行为的培养。

4、德育评价不规范,因人而异。有些重点高中的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道德评价时,总是以最后闭卷考试为依据。这样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一般是优,那些升大学有把握的学生即使犯了错误,学校往往不能严肃处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仍然是德育成绩较好。而有些德育考试成绩不佳,而平时表现较好的学生,由于没有被教师发现,所以德育成绩平平。这样就会引导学生去死记硬背几个条条就行了,平时行为无所谓。导致有些重点高中的学生说一套,做一套,形成双重人格。

5、德育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班主任实际上就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具体组织者,班主任的德育水平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随着教师队伍的日益年轻化,大批青年教师走上了班主任岗位,他们眼界开阔、思想活跃、精力旺盛,工作也很投入,但由于生活阅历较浅,且受市场经济等一些利益观的负面影响,有些教师不能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也不能公平地处理每一件事,严重影响了言传身教的教师形象,也影响所传授的德育的效果。

二、增强重点高中德育实效的对策和措施

1、进一步树立德育为一切教育之根本的思想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要在具体的学校德育中真正坚持“德育为首”,必须牢固树立德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根本这一观念,并在素质教育中不断巩固。正如台湾教育家高振东先生所说:“智育没有德育做基础,智育就是犯罪的帮凶;体育没有德育做基础,体育就是暴力的前卫;美育没有德育做基础,美育就是腐化剂”。

2、激活道德资源,塑造民族共同的道德观、价值观

在迈向21世纪之时,中国人应该有什么样的风格,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思。李岚清同志在一次加强对青少年思想品质教育的座谈会上语重心长地说,我深深体会到,日本人一看就知道是日本人,韩国人一看就知道是韩国人,新加坡人一看就知道是新加坡人,但中国人就是看不出有中国人的特色,这是很大的危机。“看不出有中国人的特色”,就是指看不出能体现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气质。中华民族素以礼仪之邦、文明古国著称于世,但是,这些优良传统现在在一部分人身上已经消亡了,同时,体现国民素质的社会公德也有较大的滑坡,这不能不说是教育的一种悲哀,当然这不仅仅是学校教育的问题,但作为学校教育,德育要牢牢扎稳自己民族的根。每一个民族的教育都有它产生、成长的特殊条件和环境,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这些独特风格不仅是该民族的标志,也是这一民族生存发展的必要依据,没有民族特色,也就没有民族的发展。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优良传统的民族,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千百年来我们先辈反复教育和严格管理的结果。今天的教育,不能脱离悠久的民族优良传统,离开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不仅会降低德育的实效,从长远说,也会使我们的民族失去支柱,是十分危险的。

3、改进学校德育方法,发展学生的道德思维、培养学生的道德能力

当代中学生尤其是重点高中的学生自主意识明显增强,个性发展的要求十分强烈。这就要求德育工作者改变传统的学生观,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自觉地将学生置于教育过程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更多地参与教育,引导学生主动探讨问题,寻找真理,反省自我,完善人格。重视发展受教育者的道德思维,培养其道德实践能力,使其具有较高水平的道德素质,这是近几年来世界许多国家道德研究与道德教育的发展方向。此外,改变德育教育只是德育教师工作的错误观念,应树立全体教师都是德育教育者的全方位的观念。将德育教育渗透到每个教育环节中去,渗透到每个学科的教育之中。每位教师都应该是言传身教的楷模。在德育教育过程中,不但要传授道德知识,还要注意将知识转化为学生的情感,只有在情感上接受它,才能形成道德意志和品质,最后才能转化成道德行为。因此,道德教育是个过程,不是一个结果。每个教师都按照学生的知、情、意、行的发展规律去教育,定能更好地培养学生道德思维能力,并自觉成为一名道德实践者。

4、完善德育评价体系,使德育评价民主化、制度化

重点高中的学生都是同辈中的佼佼者。重点高中有义务向社会提供真实、客观的道德评价,为以后选拔人才提供可靠的依据。德育评价与其他学科的评价是有区别的,不能只以闭卷考试来定论。德育评价的内容应该包括:对德育教学内容“知”的了解程序(可以用考试来表示);学生平时在学校里的行为考查;学生在家里的行为表现;学生在社会上的行为表现。其中以“知”的了解和在学校里的行为考查为重点。将这些内容固定下来制度化加以平均就给出该生的道德评价。道德评价方法采用民主化的方法,改变以往教师一个人定成绩的做法。只有这样一个客观、真实的道德评价才能说服人,才能引导学生向道德的评价标准靠拢,才能使学生严格要求自己,自觉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篇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问题。

王珪,字叔玠,性沉澹,为人雅正,恬于所遇,交不苟合。时太宗召为谏议大夫。帝尝曰:“君臣同德,则海内安。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谏正,庶致天下于平。”珪进曰:“古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谏不用,则相继以死。今陛下开圣德,收采刍言,臣愿竭狂瞽,佐万分一。”硅推诚进善,每存规益,帝益任之。

它日进见,有美人侍帝侧。帝指之曰:“庐江不道,贼其夫而纳其室,何有不亡乎?”珪避席曰:“陛下以庐江为是邪?非邪?”帝曰:“杀人而取妻,乃问朕是非,何也?”对曰:“臣闻齐桓公之郭,问父老曰:‘郭何故亡?’曰:‘以其善善而恶恶也。’公曰:‘若子之言,乃贤君也,何至于亡?’父老曰:‘不然,郭君善善不能用,恶恶不能去,所以亡。’今陛下知庐江之亡,其姬尚在,窃谓陛下以为是。审知其非,所谓知恶而不去也。”帝嗟美其言。帝使太常少卿祖孝孙以乐律授宫中音家,技不进,数被让。珪与温彦博同进曰:“孝孙修谨士,陛下使教女乐,又责谯之,天下其以士为轻乎!”帝怒曰:“卿皆我腹心,乃附下罔上,为人游说邪?”彦博惧,谢罪,珪不谢,曰:“臣本事前宫,罪当死,陛下矜其性命,引置枢密,责以忠效。今疑臣以私,是陛下负臣,臣不负陛下。”帝默然惭,遂罢。

时珪与玄龄等同辅政。帝谓曰:“卿为朕言玄龄等材,且自谓孰与诸子贤?”对曰:“孜孜奉国,知无不为,臣不如玄龄;兼贤文武,出将入相,臣不如靖;敷奏详明,出纳惟允,臣不如彦博;济繁治剧,众务必举,巨不如胄;以谏诤为心,耻君不及尧舜,臣不如征。至激浊扬清,疾恶好善,臣于数子有一日之长。”帝称善。(选自《新唐书》)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珪为人正直。任谏议大夫之职以来,无论是引喻规劝,还是直言相谏,抑或是犯颜廷争,他都以诚待上,以理服君,因而深得太宗的赏识与器重。

B.王珪发现太宗有纳庐江王美姬之意,便以郭公因善恶不分而致灭亡的史实作类比,劝谏太宗吸取教训,采纳善言,知恶而去之,终使太宗心悦诚服。

C.王珪与温彦博替祖孝孙辩解,致使太宗大怒。王珪毫不畏惧地直言,自己因报效皇上知遇之恩,且受命尽忠职守才这样做,过错不在自己而在皇上。

D.王珪评论朝中大臣之才时,向太宗坦言自己多方面不如他们,而自己的长处就是能“激浊扬清、疾恶好善”,表现他谨慎谦虚的品格和实事求是的态度。

解析:B 郭公并非“善恶不分”而是明知故犯。

参考译文:王珪,字叔玠,性情沉静恬淡,为人正直,安于所遇,与人交往不苟且附和。当时太宗任命他为谏议大夫。太宗曾经说:“君臣同心同德,那么国家就会安定。我虽不是贤明之君,但幸而有各大臣常加规劝及纠正我的过失,但愿这样可以使天下太平吧。”王珪进言说:“古时天子有能直言进谏的大臣七人,都因谏言不被采用,而相继死亡。现在陛下发扬您的美德,采纳像我们这样的草野之人的意见,我愿竭尽愚钝之力,效力辅佐陛下。”王珪推诚尽忠,进荐善言,并常常存心规劝,太宗更加信任他。

一天,王珪觐见,看见有一位美人在皇上身边侍候。太宗指着她说:“庐江王不行道义,杀了她的丈夫而纳她为妾,怎么会不灭亡呢?”王珪离开座位回答说:“陛下认为庐江王做得对还是不对呢?”皇上说:“杀了人却娶那人的妻子,竟然还问我是对还是错,为什么呢?”王珪回答说:“我听说齐桓公到郭国,问老百姓:‘郭公为什么亡国?’老百姓回答说:‘因为他能喜欢善的,厌恶恶的。’齐桓公说:‘如像你们这么说,他就是一个明君了,可为什么会到了灭亡的地步呢?’老百姓说:‘不是这样的,郭君知道是好的意见却不采纳,知道是错的事情却不停止做,所以灭亡。’如今陛下知道庐江王灭亡的原因,他的美姬还在您的身边,我私下里以为陛下认为这样做是对的。清楚地知道那是错的事情(但还要继续做),这就是所说的知道不对却不停止去做啊。”太宗十分欣赏他说的话。太宗派太常少卿祖孝孙用乐律来教授宫中的乐人,因这些乐人的技能没有长进,孝孙多次被皇上责怪。王珪与温彦博共同进言说:“孝孙是恭谨的人,陛下让他来教女乐,又责备他,国人怎能不认为皇上太轻视士人了呢!”太宗十分愤怒地说:“你们这些人都是我心腹之臣,竟然依附下人欺瞒我,替人游说说情吗?”温彦博惧怕,谢罪,但王珪不谢罪,他说:“我本来侍奉前皇太子,论罪应当受死,陛下您怜惜我的性命,任用我,让我担任重要的职务,并要求我忠诚效力。现在陛下因私心而怀疑我,这是陛下对不起我,我没有辜负陛下。”皇上默不作声,感到惭愧,于是就不再追究了。

当时,王珪与房玄龄等一同辅佐朝政。太宗对他说:“你给我评评玄龄等人的才干,并且说说,你与这些人相比谁更贤能。”王珪回答:“努力不懈地为国家着想,凡是考虑到的就去做,我不如玄龄;文武双全,出能为将,入能为相,我不如李靖;上奏详尽明了,传达皇帝的命令,反映下面的情况,思虑恰当,我不如彦博;治理繁重事务,事事必办妥,我不如戴胄;把谏诤作为自己的职责,以国君不及尧舜为耻辱,我不如魏征。至于抨击坏人坏事奖励好人好事,疾恨邪恶喜好善美,我和他们相比有一点点长处。”太宗称好。

课案训练

1.(2013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曹彬字国华,真定灵寿人。彬始生周岁,父母以百玩之具罗于席,观其所取。彬左手持干戈,右手取俎豆,斯须取一印,他无所视,人皆异之。

五年,使吴越,致命讫即还。私觌①之礼,一无所受。吴越人以轻舟追遗之,至于数四,彬犹不受。既而曰:“吾终拒之,是近名也。”遂受而籍之以归,悉上送官。

初,太祖典禁旅,彬中立不倚,非公事未尝造门,群居燕会,亦所罕预,由是器重焉。建隆二年,自平阳召归,谓曰:“我畴昔常欲亲汝,汝何故疏我?”彬顿首谢曰:“臣为周室近亲,复忝内职,靖恭守位,犹恐获过,安敢妄有交结?”

七年,伐江南。长围中,彬每缓师,冀李煜归服。城垂克,彬忽称疾不视事,诸将皆来问疾。彬曰:“余之疾非药石所能愈,惟须诸公诚心自誓,以克城之日,不妄杀一人,则自愈矣。”诸将许诺。明日,稍愈。又明日,城陷。煜与其臣百余人诣军门请罪,彬慰安之,待以宾礼,请煜入宫治装,彬以数骑待宫门外。左右密谓彬曰:“煜入或不测,奈何?”彬笑曰:“煜素懦无断,必不能自引决。”煜之君臣,卒赖保全。

初,彬之总师也,太祖谓曰:“俟克李煜,当以卿为使相。”副帅潘美预以为贺。彬曰:“不然。夫是行也,仗天威,遵庙谟,乃能成事,吾何功哉?况使相乎。”美曰:“何谓也?”彬曰:“太原未平尔。”及还,献俘。上谓曰:“本授卿使相,然刘继元未下,姑少待之。”既闻此语,美窃视彬微笑。上觉,遽诘所以,美不敢隐,遂以实对。上亦大笑,乃赐彬钱二十万。彬退曰:“人生何必使相,好官亦不过多得钱尔。”

咸平二年,被疾。上趣驾临问,手为和药,仍赐白金万两。六月薨,年六十九。上临哭之恸。(取材于《宋史·曹彬列传》)

【注】 ①觌(dí):相见。

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曹彬拒绝借公务而取私利,不过他做人处事也讲究变通,收下礼品后如数上交。

B.曹彬为官清正,对宋太祖不巴结逢迎,对同僚也不结党营私,深得太祖的赏识。

C.曹彬突然称病,意在要求部下破城后不妄杀一人。他尊重降者人格,以礼相待。

D.曹彬富有智慧,才能出众,宋太祖虽然器重他,但是又心存戒备,并有所防范。

解析:D 本题考查归纳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D项,“但是又心存戒备,并有所防范”属于主观臆测,于文无据。

参考译文:曹彬字国华,是真定灵寿人。曹彬出生周岁时,他的父母把各种玩具排列在桌子上,看他拿什么东西。曹彬左手拿刀、枪之类的玩具,右手抓俎豆之类的礼器,过一会儿又拿了一枚印,其他的不屑一顾,人们都感到诧异。

显德五年,曹彬出使吴越,传达旨意完毕即刻返回朝廷。私下相见之礼,曹彬一点儿也没有接受。吴越人乘轻舟追着送给他,送了多次,曹彬还是不接受。过了一会儿,曹彬说:“我如果一直拒绝收礼,就是追求虚名了。”于是接受了礼物并登记了下来,回来后全部送给官府。

当初,太祖掌管禁军,曹彬中立不偏不倚,没有公事从不登门拜访,众人宴会,曹彬也很少参与,因此被器重。建隆二年,曹彬从平阳被召回,太祖对他说:“往日我常想亲近你,你为什么总是疏远我呢?”曹彬叩头谢罪说:“我是周室的近亲,又忝任宫内职务,静肃恭谨地恪守职责,还怕有过失,哪里敢妄自往来交际呢?”

开宝七年,朝廷准备讨伐江南。在长期围困时,曹彬常常延迟出兵,希望李煜能投降。城即将被攻克时,曹彬忽然称病不处理事务,诸将都来探病。曹彬说:“我的病不是药物能治好的,只要诸公诚心立誓,攻下城池之日,不妄杀一人,我就会自动痊愈。”诸将答应了。第二天,曹彬的病情稍微好转。又过一天,金陵城被攻陷。李煜与他的大臣们一百多人到军营请罪,曹彬安慰他,用贵宾之礼接待他,请李煜进入宫殿收拾行装,曹彬只派几个骑兵等在宫门外。曹彬的部下暗地对曹彬说:“李煜入宫如有不测,怎么办?”曹彬笑着说:“李煜向来懦弱,没有决断,既然已经投降,一定不会自杀。”李煜的君臣,最终赖以保全性命。

篇4

诗歌既没有戏剧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也没有小说曲折生动的情节;也不同于散文形散神聚的特色。而诗歌以其凝炼的语言、完美的结构、优雅的韵律来体现一种独特而又让人难以琢磨的意境,来抒发一种独特的情感,可以说每首诗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感受,正是因为诗歌的音乐美、意境美和语言美这些特点决定了它自有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法。如果学生还只是单纯地追求矛盾冲突、情节人物,还不会透过字面去体味揣摩诗歌的“言外之意”、“象外之象”、“境外之境”,还没有对诗歌的激情、敏感和直觉,那诗歌对他而言就是云山雾海、味同嚼蜡了;如果老师还把一首首那样优美、空灵、清新的诗歌肢解成简单的字、词、句,变成简单的字、词、句、篇等语言知识点的堆积;还不会带领学生去涵咏,去感悟、去思索;而只是牵强附会的翻译、用机械的理解去解释的话,那我们就不要指望语文课能濡染心灵、陶冶性情、培养文学纯正趣味、提高文学综合素养了。更是糟蹋了中华几千年的诗歌文明。

以下就诗歌教学中一些想法,抛砖引玉,以期大家指正。

一、美读法――以读带讲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又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都包含着极浅显的道理,形象地说明了读在诗歌教学中的重要性。诗歌这个东西靠老师讲和分析是很难学好的。古代私塾的主要教育方法就是让学生吟、诵,所以我们才收获了两千多年无比灿烂的文学硕果,才留下了许许多多千古名篇和千古绝唱。当然我不是让大家去复古,但我认为诗歌教学是太有点急功近利了,把那么好的情愫和美感变成了枯燥的字、词、句,变成简单的说教,那为什么不多给点时间让学生自己去吟、去诵,去体味那深远的意境,去揣摩那幽幽情愫呢?所以学诗歌尤其要重视读,美读法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何谓美读,是在音读、意读、情读基础上,对诗歌从美感的高度去诵读。就是把作者的美好情感和幽幽情愫,通过反复朗读(替古人忧而忧、乐而乐)传达出来。如果美读得其法,不但可以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可以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无论在兴味、意趣或是意境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更能更接近诗歌的本质。 音乐美是诗歌区别于其他文学体裁的特质,在缓歌慢唱、密咏恬吟中把握诗歌的节奏、韵律,通过声调的轻重缓急,字音的响沉强弱,语流的疾徐曲折,表达情感的跌宕起伏;这就是诗歌的音乐美,正所谓“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歌咏之”。最早的诗歌不就是老百姓在劳动中喊出来、唱出来的吗?我们为什么就做不到或浅吟,或低唱,动情处慷慨激昂,悲伤处义奋填膺又有何不可呢?就让我们在琅琅读书声里体味“夜半钟声到客船”的落寞孤寂之情,在“天地一沙鸥”里追寻空旷凄凉之美,在“悠然见南山”里感受清新散淡之心。

美读不同于朗诵,其最大不同在于是否有强烈感情的倾注。如果一字一板,平平正正的朗诵,就不能将作品的内涵表现出来,所以必须借助疾徐抗坠的音节和跌宕起伏的情感在相当宽广的限度里表现出诗歌的“音乐美”来。以《再别康桥》为例,第二小节“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要读出喜悦和眷恋的情感,应该在哪些词上下功夫,无可非议应是“新娘”、“荡漾”。“是夕阳中的新娘”一句,“的”字后作一停延,声断气连,为的是突出后面的“新娘”二字,然后再重读“新娘”二字,不仅重读,而且音调上扬,读出喜悦之情。“在我的心头荡漾”一句,“头”字后作一停延,声断气连,再缓缓读出“荡漾”,“荡漾”二字要读得平缓,且“荡”字后作一停延,“漾”字后作一停延,均为声断气连,给人意犹未尽之感,眷恋之感。如果 “荡漾”二字读得不好,读的时候,气息太重,如“崩裂”、“爆破”出来的声音,就不能给人轻柔、飘荡之感,体现不出依恋之情,破坏了诗歌的意境美。美读时,教师要适当指导点拨,学生要倾注自己的感情,这样就很容易探求出诗人内心情感变化的脉络和作品的内涵。

二、专题法――以点带面

学习小说时,分析人物要抓住人物的四种描写方法;同样,学习诗歌有没有独有的表达方式和艺术手段呢?当然是有的,比如意象,比如象征,比如意境,对于高二学生来说,应该系统地了解这方面的知识,掌握了这些知识,就可以用来自学了,教师不能一首接一首地教完就算完成任务,更应该教会学生行之有效的方法,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所以,教师可以适当地开一些专题讲座,来集中讲授这些知识,让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比如“意象”,首先给学生举一个很典型的例子: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学生读完后,全诗给你什么感觉?语感较好的同学马上就能感受到:全诗笼罩着一种衰败、凄凉、孤寂的氛围。这就是意象在起作用,“藤”、“树”、“鸦”在现实中分属植物和动物,本身并没有感彩,但是它们被作者通过“加工”(加了“枯”、“老”、“昏”)和“剪辑”(组合在一起)后,就不在是简单的自然界的客观事物了,而是带有强烈主观感情的意象,而这种意象给人一种强烈的衰败、凄凉、孤寂之感。诗人正是借助外在的客观物象与内心世界情感的统一来表达这一意象,因此它带着浓烈的主观意向和情绪色彩。比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中的“病树”和“沉舟”也不是现实事物的真实写照,而是诗人所借助的表达工具,以表现惆怅而达观的思想情感。在许多文学作品中,我们经常看到用某种反复出现的意象来表达特定的情趣和意味,它代表民族和人类共同的情感体验。比如“鸟”的意象往往和男女恋情、婚嫁有关, 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孔雀东南飞”;又如“雨”的意象往往和离情别绪,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帘外雨孱孱”;“月”这个意象往往和思乡怀远有关,“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春花秋月何时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千里共婵娟”等。了解这些原型意象的意义,对认识和把握作品的内涵有着很大的帮助。另外意象不但带有传统色彩,而且有诗人强烈的个性特征,比如臧克家笔下的的“老马”就是一匹负重受压、苦痛无比,但在鞭子的抽打之下不得不向前挣扎的形象,它不同于曹操笔下的虽已伏枥仍志在千里的“老骥”,也不同于曹植笔下那“饰金羁,连翩西北驰”的“白马”。同时,诗人们所用的意象也在不断推陈出新。比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不再重复由于“柳、留”音近而折杨柳枝送别的习俗,独出心裁创设了一个崭新的柳的意象,就连诗歌的结构就像是一颗摆动的金柳。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诗人笔下康桥河畔夕阳中的金柳,以及映在波光里的艳影,就会叫人联想到仪态万千、艳丽夺目的新娘。表明诗人对这里一草一树的依恋,竟像蜜月中的爱侣那样难舍难分。可见,“金柳”这一意象是富有创新性的,具有诗人的独特的个性特征。这一切都可以在讲授新课前集中开一些这样的专题讲座,也可以在教学中穿行,或者从外面请专家来讲,目的都是引领学生登堂入室,在诗歌瑰丽的殿堂自由翱翔。

三、活动法――以练带学

且不说楚辞乐府的辉煌灿烂,也不说唐诗宋词的登峰造极,单说多灾多难的近现代中国,也涌现出无数极富创新精神、取得卓越成就的诗人,甚至在那专制黑暗的动乱年代,对生活抱有信心和希望的人们也在手抄,在传诵。黎明曙光来临的时候,诗人们高歌:“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顾城《一代人》”;“那一切丢失了的,我都在认真思考”;(梁小斌《中国,我的钥匙丢了》);“让我们――我们和河流一起,穿上它吧”(海子《亚洲铜》)。物质化高度发达的今天,浮躁的人们已不愿意去仔细聆听大自然的天赖之音,来感受心灵深处的丝丝颤动。那就让我们以课堂为阵地,哪怕一分钟也好,让我们的学生自己去感受诗歌的之美,去享受诗歌之美。

甚至我们可以以班级为单位,发动学生自己创作诗歌,开展诗歌朗诵比赛。这都可以促进学生很好地挖掘诗歌的意象,提高诗歌鉴赏能力。因为要想写好古典诗词,必须掌握一定的平仄、用韵、对仗等基本知识,这样就逼得学生自己去学,去掌握,无疑比老师单纯的灌输效果要来得好。写出来,再按意境高低,技巧强弱等评奖,优秀作品搞展览或者出成专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诗歌的积极性。我们也可以借助课堂时间,结合学过的诗歌篇目,开展诗歌朗诵比赛,朗诵内容或篇目古今中外不限,也可以是自己的创作,朗诵形式灵活多样,可配乐,可配舞蹈,可几人同时朗诵等等。在整个过程中,学生自然会绞尽脑汁,热情高涨,这不但提高了同学们的鉴赏水平,同时加深了对诗歌理解。更挖掘了学生的潜能。这不正是素质教育下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的生动体现吗?

总之,不管是美读法、专题法或以学代教,目的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诗歌的热情,调动学生学习诗歌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和创新创造精神,提高学生的语文基本功,提高诗歌鉴赏能力。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诗歌的能力和热情有积极的发展,诗歌鉴赏素养得到全面迅速提高,这不仅是诗歌教学的需要,更是素质教育的努力方向。

参考文献:

篇5

一、以生为本,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把时间还给学生

1、还时间给学生,尊重每位学生

还时间给学生,尊重每位学生,教师要相信学生的能力,学会放手,给他们设置不同层次问题,让他们自主思考,给每位学生机会,并且必要时采用选定发言人的手段,照顾到薄弱生的提高。只有学生有时间去自主学习,每一位学生都去自主学习了,那才是真正的高效课堂了。

2、学生的兴趣往往来源于老师的鼓励

“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这是赏识教育专家的一句名言,我很受用。当学生完成任务后,不管结果如何,都要对其给出一评价,当然要以鼓励为主,对知识给出必要的点评,从其过程中发现闪光点,需要无条件的表扬。学生尝到了学习中的喜悦,也就慢慢会热爱思考,热爱合作,热爱探究。这样,教师的教授不就“高效”了吗?

3、精心设计导学案

对于导学案的内容、知识的安排和组织顺序,都要深思熟虑,反复琢磨,问题的难易也要适当。课上内容要环环相扣,跌宕起伏,问题过易过难,学生都没有参与讨论的兴趣,造成教学时间大量浪费,教学效率事倍功半。因此,对课堂问题的把握要使用特殊疑问句的方式效果更好。

二、挖掘学生的潜力,让学生深入课堂。

1、创造一个融洽、和谐、机会平等的学习氛围。

学生上课往往会观察老师的态度,老师微笑可亲,学生就高兴,就愿意融入进课堂中。所以我们要严格要求自己,不能让自己的情绪影响到学生。我喜欢幽默,教师良好的幽默感,能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事实证明,教师的幽默是赢得学生喜爱、信赖和敬佩的重要条件。融洽、和谐、机会平等的学习氛围,可以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

2、主动学习、提前预习。

我们语文课堂正是通过学生预习新课、解决新课中的大部分简单问题,把以往学生在课堂上的任务放在课下课前提前解决,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课,经过这么长时间的推行,觉得效率还是不错得。

3、创新教学模式。

要让学生深入语文课堂,自主但不自由,合作但又不缺乏独立思考,探究又不流于形式。本期来,我们学校实行了“学生讲师团”教学模式,让学生当“老师”,这样激发了学生“讲课”的兴趣,也激发了学生听课的兴趣。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者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做,可以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激活课堂气氛。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才能真的化“压力”为“魅力”,学生学习语文的消极心理就可逐渐消除,而走向积极。课堂活跃了,学生有兴趣了,课堂就高效了。

三、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优化资源配置

篇6

关键词:高中语文 新课改 思考

0引言

当前,高中语文教学整体上不同程度地存在以下问题:学生不喜欢语文,家长不重视语文;语文课堂走不出一言堂、气氛沉闷的怪圈;就同等时间的付出而言语文学科远没有数理化见效快,学生更愿意花时间去学习其他学科。新课程改革正在轰轰烈烈地进行,其目的就是革除上述弊端,创造新气象,取得新成效。

1全面推进新课改教学

1.1解放思想,转变观念

语文教学要从根本上走出“应试教育”的困境,语文教师要从根本上走出难、苦、累的心理阴影,就必须解放思想,改变观念,冲破传统教学的框框,丢掉包办代替、生怕学生不知道的思想包袱,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老师真正起到引导的作用。

1.2提高兴趣,享受语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当你把某件事当做一种享受的话,那你一定会做得趣味盎然。许多老师回忆起自己刚刚参加工作时的情景,总是那么神往,那时教语文的心境多好,就是因为那时的我们把教语文当做一种享受,当做一种事业去追求。每位教师都要保持那时的热情和那时的心态,感悟生活,享受语文,并把这种思想也传达给学生,让学生与教师一起感悟,一起享受,让学生青春与激情共飞扬、感动与成功齐收获。这大概是语文教学的最佳境界吧。

1.3去努力创建一个具有民主氛围的课堂

作为传统的课堂教学来说,组织教学必然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然而它的问题在于,组织教学不应当仅仅是维持秩序、维护课堂尊严的,还应当讲求一个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应当充分地挖掘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来确保所有课堂教学目标的落实。

1.4努力拓展实践教学范围

我们都知道语文是我们的母语,我们说的是中国话就是普通话,因而,如果说语文教学想要走向社会生活,那么学生学习语文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到社会中去检验。所以,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更加应当去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个性思考,从而将真正的思维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去实践,通过对生活的观察、生活的体验,而积累生活,品味生活。

1.5通过研究型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思维创新

思维,它是一种无形的语言,而语言则是一种有形的思维。语言作为文章思想内容的物质外科,它是一种思想的直接体现,很多时候,语言的运用其实就是思维的运用,如果想要把握好文章的内涵,明确文章的风格,那么就必须抓住文章的语言。在阅读中每一个句子的解释以及所要表达的运用,这些都是思维运用的结果。所以说,作为高中的语文课来说,必须将语言与思维相互运用起来进行训练。

1.6充分利用好多媒体平台

可以去充分地利用好多现代的网络平台,比如电子邮件、qq、博客这样的形式,来进行课堂以外的教学交流,可以设立如作业专栏、提问交流专栏、家长互动专栏这样的栏目,并且还可以将学生的个人信息,排名情况等都放到上面去,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们的主动性,而且这些对于家长及时的了解学生的情况都是非常有利的,充分地利用好多媒体平台可以说是益处颇多。

2点拨学生由思而悟--跳出课本

对于学习语文而言,我们能从书本中来感悟生活,反之,也可从生活中来学习语文。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让生活走进课堂,让教学走近生活,不仅可以优化语文教学过程,而且由于贴近学生生活,容易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营造平等、和谐、轻松、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培养学生能力的同时,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我们的生活就是知识的海洋,生活中时时处处有学问,关键看我们能否很好地引导学生去发现。鉴于此我曾要求学生每天在上语文课课前三分钟轮流演讲,可谈自己的观点,也可回顾自己的见闻感受,从而让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存在语文。社会生活中有太多的悲欢离合,有太多的喜怒哀乐。生活如歌,那歌声就是学习语文的旋律;生活如花,那馨香就是学习语文的魅惑;生活如酒,那芳醇就是学习语文的甘泉。感悟身边的一人一物,一草一木,都亦有情。珍惜我们的生活,珍惜我们的人生,用心观察生活,感悟生活,提炼生活。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让我们的语文学习植根于生活这块深厚肥沃的土壤里,会永远生机勃勃,活力无限。

3讨论

随着课程改革的快速推进,如何真正高效地进行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学有所得,是每个语文教师面临的重要问题。教师要与课程同步发展:(1)充实、完善、提高自己,做一个通才型教师。做通才教师,而不是只懂语文。语文教师要特别重视自我全面发展。语文教学改革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多读书,不但要通读和本专业有关的各类书籍,还要注意博览群书,丰富自己的文学、文化底蕴。教师还要乐于把阅读教学与现实社会和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2)更新观念,主动适应、参与教学改革。新课程体系要求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应转变观念,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服务员、协助者和合作伙伴;新课程倡导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它要求教师从学生实际出发,设计课堂教学方法,从而保证教法与学法相得益彰。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人为本,它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协作的能力,发展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3)社会要为教师的发展创造环境。社会和学校要为教师的发展创造条件,要对教师进行理论的和实践的指导。课程专家要帮助教师成长,与学校和教师建立稳定的联系,一起研究课改。只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课改才能取得预期的成效。

4总结

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才刚刚起步,新课程将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也将改变我们的教学生活。我将与新课程同行,与学生共同成长。我明白:“语文教育是事业,贵在淡泊名利,默默无闻;语文教育是科学,难在持之以恒,求实求真;语文教育是艺术,美在享受母语,陶冶身心。”如果我的学生能够说“上语文课真是一种享受”,此生无憾矣。

参考文献:

[1]钟晓峰.高中语文教学应对新课改的措施[J].浅谈科技风,2008,(11)

篇7

关键字:强化;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管理

课堂管理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基本功。课堂管理为教师的授课和学生的学习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和氛围。一个教师若是不善于进行课堂管理,课堂秩序混乱,那么即便教师有着很高的教学水平,很深的学术造诣,教学质量也无法保证。课堂管理是每个执教者都必须深入思考和研究总结的重要课题。

下面笔者就把自己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高中语文课堂管理策略分享一下。

一、让学生养成认真听课的好习惯

学期伊始几乎每个老师都会给学生上一节预备课,千万不要小看这一节课,如果利用得当,本学期的课堂管理就会事半功倍。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明确规则,什么事情不该做,什么事情该做,要做到什么程度等。例如课前要求学生背诵,在这节课上就要给学生明确本学期背诵的篇目,背诵的进度,提问落实的方法。课前如果要求学生演讲,就要让学生明确演讲的目的、规则、方法、范围等。这样每节课前三两分钟学生或者大声背诵,或者声情并茂地演讲,这样有利于师生迅速进入紧张有序的教学状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避免出现一些学生由于不知道该干什么而在课前追逐打闹,聊天睡觉,甚至于连上课铃声都听不见,等教师整顿好秩序时间已经过去了几分钟的消极局面。教师切不可在教学之初给学生留下松松垮垮的印象,一定要规范好学生的行为,让学生迅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对课堂中的突发事件要机智处理

作为合格的教育工作者还要随时做好准备解决突发状况。解决突发事件的能力是教师课堂管理能力的重要体现,一个偶发事件的解决方式也许会改变你在学生心中的印象。

如果课堂上突然飞进一只小鸟,当然会一下子吸引了所有学生的注意力。这时,就可以把课停下来,打开门窗,把小鸟放出去。然后幽上一默:连小鸟都想来参加我们的学习了,可见学习本身是很有趣、很有吸引力的。那么让我们珍惜时间,好好学习吧!接着继续上课。再比如课堂上发现某学生在写其他学科的作业,可以走过他身边,轻轻敲一下他的课桌,示意他停下来。回到讲台继续讲课,并注意该学生的注意力是否集中。有需要提问的问题,可以向他提问,促使他保持注意力。课下可找他个别谈一谈,告诉他这样学习不是好习惯,付出同样的努力却不会取得好效果。有时学生会在课堂上会突然出现流鼻血、肚子疼、头晕出冷汗等病状,这时教师就要迅速做出判断,症状轻的可以简单处理一下鼓励学生继续听课。严重的让一两个学生陪护其到医务室先进行诊断,并在第一时间内联系其家长到校,千万不可延误学生病情。

课堂管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却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在于教师提高自身的素养和教学水平,保证把每一节课都上成精品课。如果本末倒置,不想办法提高教学能力,加大知识和信息的含量,只是片面强化课堂管理,就会引发学生的逆反心理,引起学生的不满和怨言,最后适得其反。

三、实现对课堂教学的主动控制

高中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是由半幼稚、半成熟向成熟过度。较之高中以下的学生他们能够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思想行为,但我们也不能对他们的自制力盲目乐观。这就要求教师通过明确的管理指令信息,来实现对课堂教学的主动控制。这是易行又高效的一种课堂管理方法。比如教师可以在讲到重难点或一部分学生进入疲劳状态时明确指令:“全体都有,请大家把腰板挺直,头抬高,集中精力进入本节课的重难点”。需要记录的重点内容明确指令:“请大家把该知识点记录在书本某页某处。”直接指令的使用要适度使用,否定的指令不宜过多,要努力做到令行禁止。教师也可运用比较隐蔽的表达方式,传达课堂管理意图,让学生在某种暗示情境中,自动遵守课堂管理要求,比如“现在同学们都在认真看书,有的同学还动笔圈点,已经进入了学习的最佳状态”。这样,那些本来认真看书的学生就会更加认真,一些不怎么认真的也自动端正了态度。

篇8

关键词:选修模块;教学思考;灵活;自学;比较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0-0141-02

高中语文选修模块侧重文学作品的阅读与欣赏,注意语言知识的积累与运用,重视学生高尚人格和人文精神的养成,是高中新课程的亮点和实施难点。笔者经过半年多的模块教学和学情反馈,思绪很多。高二学的选修课程,为教师的自主教学、学生的自主学习打开了广阔的空间。同时选修课内容多、篇目难,在教材、教法和学法方面都带来了全新的挑战。怎样开好选修模块的课程,怎样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最优化的效果,是摆在开设选修课教师面前亟待思考的问题。通过分析选修教材,审视新课改标准,结合新课程理念与自己的教学实际,笔者认为高中语文选修模块教学应该着眼以下几点。

一、灵活处理教材

选修模块教学,教师不要囿于选修教材的编排体系,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大胆取舍,合理剪裁,选择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顺序。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认真阅读,仔细揣摩,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以求实现用必修课上所学的知识,来解决选修课中的问题的目的。灵活处理教材,意味着不一定要教完、学完。教材仅是一个学习的例子,师生是教材的主人,不是教材的奴隶,教材内容的取舍权在师生。有的重点篇目可以集中时间认真研读赏析,有的课文则可以一带而过,有的课文则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学。对于学生感兴趣的篇目、愿意学的篇目就集体学,有的篇目则可个别化处理。适于练的课文就用于练,适于讲的课文就用于讲,适于读课文的就用于读,不要平均使用力量。选修模块教材容量明显偏大,以传统经验和传统方法,“教”不完教材是必然的。不宜以“教”完教材内容为重,应以学生“学”到多少为本。只有这样,长期积累,学生才有收获,教学才有效益。那种只顾加班、加点赶进度,只顾以教完教材为目的的教学只会加重学生的负担,这是不科学的,在新课程的实践中也是行不通、走不远的。

二、放手学生自学

对语文课,很多教师总是担心学生不去学、学不会,不愿意放手,结果学生反而越学越不愿学。我们要充分相信学生,多多放手,让他们自己做自己的事。事实上,不相信学生的教师,大多教学操作既辛苦,又没实效。选修模块一定要尊重学生的自主地位,用任务驱动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放手让他们去学。不然,教学长期由教师统包统揽,其结果只是教师一人弄懂了,学生却没有学会。学生自学,是新课程改革一堂课中的主要环节。教师要加强对学生自学的指导,重视自学的实效性,学生的自学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学生在自学前,教师要抓住知识点,提出问题,突出重点,确定学生自学思考的方向,然后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看书,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理解。自学要提倡个性学习,教师要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在自学过程中,大部分学生一定很认真,一边读一边批划,思考、查阅、写提要等,但也不排除有少数学生可能不认真。我们当教师的不能放过一个学生,要保证每一个学生尽力学习,采取的方式主要是巡视,即在学生自学时,教师要巡回辅导,启发思考,留心观察,广泛答疑,有重点地辅导学困生。在学生自学时,教师尽量不要大声插话,以免打断学生的思路。

学生通过自学,对新知识获得一定的感知和初步的理解,发现问题,带疑听讲。在教学中,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目标一致,同步和谐,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有效地克服了学生自学中的盲目性。

三、有意纵横比较

语文教学有时是比较的艺术,学会了比较就学会了语文教学。在教学中,教师立足课本这一教学点,有意识的引进一些与课本有关的课外篇目,同课文内容对比阅读,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有意识地将触觉从课内延伸至课外,又使学生从教师的引导中初步获得课外阅读的方向,进而使学生达到拓宽知识面、增强知识积累的效果,也使学生走出书本的小语文,迈向广阔的大语文,达到多读书、读好书的效果。运用比较阅读,将学生由课内引向课外,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充分利用所学的方法,解决实际的问题,才能真正回归到语文教学的根上来,学生也能通过比较教学寻到足够的食物,吃饱吃好,达到由点到面的转化,拓宽知识层面,强化知识迁移。有时教材中的知识点,零碎地分布于各册、各章之中,学生所学到的只是一些零碎的知识点,无法系统化、规律化,在教学过程当中,如果我们合理地利用比较阅读,将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不同作家的同一题材作品进行比较,就可以把零碎的知识梳理起来,寻找出其中固有的规律,将薄书读厚,将厚书读薄,达到融会贯通。

四、重在务实高效

篇9

首先,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教学模式与传统并非截然不同。语文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无论采取哪种教学方法或模式,根据《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要求都应该具备以下基本特征:“第一,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应该体现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并重;既要重视预设目标,又要重视可能出现的非预设性目标。第二,在教学内容上,不仅包含学科学习内容,而且要注意引入现实生活中的真实问题。第三,在教学的方法上,注意多种方法在日常教学乃至一堂课中的结合使用。第四,在教学的呈现上,注意利用问题情境和现代教育技术,吸引学生注意,引发学生的思考。第五,在教学的顺序上,遵循‘先学后讲’的次序。亦即先经过学生自主或合作性的学习、探究,教师再进行点拨。第六,在教学的组织上,尽可能多地利用师生、生生互动,加强合作与交流。第七,在教学评价上,采取多元、发展、综合性的评价标准,以学生的生成、发展、问题解决能力、自主性等高水平的学习结果作为评价依据。”

因此,新课程改革的语文教学与传统教学并非截然不同,我们不必用否定传统的“全新”目光看新课程教学。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积累了不少可以在新课程改革中发扬光大的宝贵经验,如我们已经娴熟掌握的启发式、点拨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广大语文教师的不懈努力,一些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也不断完善。如魏书生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的“六步教学法”,以及钱梦龙的“自习式”“教读式”“练习式”“复读式”的“四式教学法”,这些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都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着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这就为当前实施的新课程改革提供了丰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改革的是过去那种无法适应当今学生需求的“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把过去“满堂灌”“教师问学生答”的简单模式转变为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教师“独霸”讲台的传统模式转变为师生互动式学习。“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自觉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其次,新课程改革的语文教学不能片面追求课堂的“热闹”。新课程改革理念下,课堂教学的“热闹”是创设良好自主学习情境的“热闹”,着力于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探究能力、审美能力,反映了教师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模式的改进,即从注重知识传授转向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从“教师教为课堂主宰者”转向“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从注重教学的结果转向注重教学的过程,从“一言堂”的教学模式转向个性化教学模式,从教师权威的教授转为师生平等的互动与对话。我们应大力提倡和推广这种扭转学生学习语文被动局面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

不过,在推广这种教学方式的同时,我们不能曲解“热闹”的含义,不能片面地追求课堂的“热闹”,更不能让无效的学生活动冲击语文新课程改革的目标。片面追求“热闹”的课堂教学貌似“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其实,是徒有形式而无实效的,违背了语文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实质。我们应该重视学情的实际,追求学习的实效。这是我们应持之以恒的。

最后,我们应正确理解新课程标准与“双基”的关系,重新认识语文教学的功能。“双基”是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加强双基”是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提出的,在七八十年代又强调“加强双基,培养能力”。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不再提到“双基”,而是突出强调“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从这一变化看,似乎“双基”已成为过去时了。其实,目前推行的语文新课程改革并没有否定传统的“双基”,而是促使其进一步科学发展,使其更科学,更具人文化。

从理论上来讲,“语文素养”是“双基”的继承发展。世迁,但是,中小学设立语文课程的目的——正确而熟练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是不会改变的。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依然是重视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新课标下的语文素养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语文素养”的内涵比“双基”更丰富,外延也更广阔,不仅表现为有较扎实的语文知识和较强的听说读写能力,而且表现为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及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

篇10

关键词:高中藏文;教学质量;思考;提高

藏文又可以被简称为藏语言文学,其是我国藏族地区人们记录自身文化、互相沟通、表述情感思想的重要工具。藏族是我国少数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学习及应用藏语,更好发展自身民族的文化,是每一名藏族学生的义务及权利。以下简要针对提高高中藏文教学相关内容进行探讨,仅供参考。

一、各地方的方言对藏文教学的影响

在我国,使用藏语的地域不但有我国的,同时还包含四川、青海、云南、甘肃等地。同时,关于藏文的著作、字典等也很多。所以,在进行藏文教学期间,地方方言对其有着重要的影响。作为老师,在讲解课程内容时,应深入对此方面进行研究,找寻各个地方藏文的不同,并以标准藏语为基础开展教学活动,进而确保藏文教学的精确性与科学性,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以后发扎夯实基础。

二、打破教师狭隘的地方主义观念

因为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很多教职人员在讲解课程时,完全围绕考试的考点设定教学活动,进而无法提高教学质量。作为老师,应冲破以往的教学观念,并且摒弃狭隘的地方主义思想,接受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在教学期间更好的激发学生们的参与积极性,深入挖掘学生们的学习潜能与热情,为学生留存更充足的学习时间与空间,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及效率,帮助学生更好发展。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常言道:兴趣是孩子们最好的老师。作为教职人员,在讲解课程内容时,应通过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及积极性,更好的发挥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为学生以后发展夯实基础。

(一)在课程导入课程时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般。教师在讲解课程内容时,可以利用故事、音乐、谜语等方法导入课程,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例如:教师在讲解课程知识点前,可以为学生讲述一些本地的故事,或者名人可歌可泣的事迹等,以此引入课程内容,就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课文内涵,体会文章情感,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并且还能够丰富学生们的视野,增长学生们的见识,让学生可以更深入的体会藏文化。

(二)在教学中设定问题情景,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

对于藏文学来讲,其自身就是一种艺术,可以同人们的情感融合在一起。所以,在教学期间,教职人员应结合藏文学这一特点,通过设定问题情景,导入学生感情来提高教学质量。例如:教师在讲解“格萨尔王”相关课程内容时,就可以为学生模拟当时的情景,为学生设定问题:同学们从格萨尔王的身上感受到了哪些藏族特有的文明与气质。通过此种设定情景的教学方法,能够良好的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并且引起学生们的情感共鸣,提高教学质量,帮助学生发展。

(三)通过改变教学方法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

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教职人员过于重视自身的主体地位,在讲解藏文学内容时,一味按照教材内容生搬硬套的讲解知识点,学生们机械性的记录笔记,背诵知识,教师与学生之间缺少沟通,无法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影响教学质量。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教师应通过改变教学方法的措施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尽量多选用一些新奇的内容吸引学生们的目光。另外,还可以定期举办辩论会、知识问答等方法,增强教学质量是,为学生以后发展夯实基础。

(四)借助多媒体技术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

伴随着当前科学技术水平的逐步提高,多媒体技术被广泛应用到各个领域,并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进行藏文教学期间,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色彩艳丽的图片、优美动听的音乐、灵活生动的视频等,将藏文中一些抽象、模糊的知识点变得具体、形象,方便学生理解与记忆。例如:教师在讲解课程内容时,可以先为学生播放一些与课程知识点相关的图片,让学生对该知识点有大致的了解,再引入课程内容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播放藏文的原音朗读,方便学生纠正自己的读音,并且创建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教学质量,帮助学生更好的发展自身。

四、推广语言文字的应用和教学多元化的统一

每一个民族在历史进程中都会遗留下自身的文化遗产,人们应尊重并且珍爱这些遗产。当前我国发展的目标为:尊重各个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性,并且坚持多元文化的教育,促使多元文化整合,并不断发展。我国著名教授滕星先生曾提出:多元文化的整合教育理论。其认为,对于多民族的国家来讲,其教育行在肩负人类文化传递成果的同时,不但需要肩负自身民族优秀文化传递的能力,同时也需要具备肩负传递他国文化的能力。并且不断吸收自身民族的优点,借鉴其他民族的长处,从而为其注入新的活力与生机。少数民族不可以固步自封,需要主动、积极学习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促进自身民族的发展。作为老师,在进行藏语教学期间,应推广语言及文字的应用,并且保证教学多元化的统一,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及发展奠定扎实基础。

总结:

总而言之,随着现今新课程改革速率的逐步加快,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相应出现了较大的变化。作为老师,在进行藏文教学期间,应细致分析藏文当前的发展情况,深入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并且通过多种教学措施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更主动的参与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及效率,帮助学生完善自身发展。因此,对提高高中藏文教学质量的相关内容进行探讨是值得教职人员深入思考的事情。

参考文献:

[1] 藏达娃次仁.顺应新课改,有效提升高中藏文课堂教学[J].东方青年・教师,2013(15).

[2] 加央.浅谈如何在新课程理念下有效组织藏文课堂教学[J].东方青年・教师,20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