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生扶贫心得范文

时间:2024-04-08 18:04: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贫困生扶贫心得,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贫困生扶贫心得

篇1

一、 农村中学贫困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

(一)因沮丧抑郁而产生的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是一种因过多否定自我而产生的自惭形秽的情绪体验。农村中学贫困生由于其原有的教育条件相对薄弱及受其自身经济条件的限制,他们发觉自己在经济、知识技能等许多方面与其他同学差距悬殊,从而缺乏主动与人交往的勇气和信心,久而久之就形成强烈的自卑感。同时,物质生活的窘迫,也影响了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这两方面的差异使部分贫困生感觉低人一等,逐渐产生自卑心理,进而看轻自己的能力,以致心理承受能力日益脆弱。

(二)因压力大而产生的焦虑心理

由于家庭贫困,经济压力大,农村中学贫困生经常精神紧张、情绪烦躁。他们有的为缺少生活费用、学习费用而焦虑;有的因为当前的就业压力而焦虑。部分贫困生由于长时间的焦虑而形成抑郁性格,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疏导,就会发展成为抑郁症。

(三)因人际交往困难而产生的敏感、孤僻、自闭心理

农村中学贫困生的心理极其敏感,容易对同学交往中的一些正常现象产生误解,或者把一些小误会放大。同时由于激烈的竞争、繁重的学习任务以及不同价值观念的冲击,一些贫困生变得敏感、多疑。他们感到自己不被他人接纳,因而封闭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不愿与同学和老师进行交流,也不参加同学们的聚会,长此以往,就会形成敏感孤独,逃避现实,沉默寡言,甚至产生自怜、自残或自毁等心理问题。

(四)因嫉妒、怨恨而产生敌视、报复等心理部分贫困生不能正视自己的贫困,把自己的贫困归罪于社会的不公,对社会持悲观、否定的态度,进而发展到对社会充满敌视.对当前的学校和教师产生反感和抵触,通过一些不良方式寻求精神寄托。

(五)因掩饰家庭背景而产生的虚荣心理

部分农村中学贫困生由于不能正确对待自己所面临的困难。而采用种种手段掩饰自己。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在生活、学习中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们的真实情况极不相符。甚至完全相反。这是一种极不健康的心理,虽然达到一种暂时的心理平衡状态,实际上内心却在忍受着更大的心理痛苦和压力,对于自身的健康发展十分有害。

二、 农村中学贫困生心理问题的矫正对策

(一)对贫困学生实行经济资助,帮助其解决实际经济困难建立健全贫困生资助体系结合学校实际,建立健全包括国家助学金资助、扩大奖学金的覆盖面、实行学费缓减免、组织爱心捐助活动、提供勤工助学、实行“半工半读”等措施在内的贫困生资助体系,对贫困农村中学生实施有效资助。减轻其经济负担。

首先,全面了解和掌握农村中学学生家庭经济状况,这是农村中学学校搞好贫困生资助的客观前提。一是在招生时要做好生源地经济状况调查及所招新生家庭情况了解。二是做好新生入学登记,及时建立健全学生基本情况档案。三是注意做好学生在校期间家庭情况的变动记录。四是定期开展生活消费情况的普查与抽样调查。

其次,合理制定农村中学贫困生的认定标准。认定在校农村中学生贫困程度的参照因素有:学校所在地的最低生活水平,邸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界限;农村中学生每月最低生活消费水平;每个农村中学生在校每月实际生活消费支出;家庭成员等特殊变故情况等。

第三,严格遵循贫困生资助程序,规范运作。学校要公开贫困生资助程序,包括:学生自行申报,提供有关贫困证明;班级互评排序;各专业(系)评定排名;由学校学生处对拟定特困学生的家庭进行普查,对一般贫困家庭进行抽查,最后综合全校情况上报,校长办公会议研究确定等环节。

第四,加强监督,保证资助到位。要加强学生所在班级、各专业、学校各部门的监督工作,建立健全监督机制,保证资助贫困生工作的公正性、严肃性。对严重违犯校规校纪、学业成绩很差、有吸烟、酗酒、生活铺张浪费等行为的贫困学生,取消其贫困生受助资格。对弄虚作假、骗取贫困资助的学生,要坚决取消其资助。任何单位和个人决不能挤占、挪用资助资金,一定及时足额发放资助款项,使家庭经济贫困的农村中学学生能够及时有效地获得资助。

(二)做好心理“扶助”,帮助其摆脱心理困惑坚持扶贫与扶志并举,帮助贫困生解决心理疾患,并将这种心理扶助纳入到对贫困生的资助体系中。

1. 坚持开展有针对性的、内容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

自信心教育。教育学生勇敢地面对现实,正确地认识自我。教育贫困生既要认识自我的外在因素,也要认识自己的内心,既要看到自己面对的困难,也要看到自己的优势,要对自己充满信心,努力发挥自身潜能,学会用发展的眼光去观察社会和人生,使他们自信、自尊、自立、自强,以积极、能动的态度来驾驭自己的生活,控制自己的行为,勇敢地面对困难和挫折,把握自己的前途和命运。

人格教育。在生活上给予贫困生资助和关怀。要关心贫困生的精神世界,尊重他们的隐私。注意采取适当的工作方式,使他们处在一个相对自然、放松的环境中,全面、健康地发展。

贫困学生由于处在生活的逆境中,容易引起紧张、焦虑的情绪反应,出现各种心理适应不良和心理障碍。农村中学学校应对贫困学生及时给予心理疏导,帮助他们倾诉烦恼、发泄烦闷情绪,积极促进他们发展健康的心理。同时,还要对农村中学贫困学生加强理想信念教育、艰苦奋斗教育、创业教育和感恩教育等。

2. 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辅导

开设心理讲座。教育贫困生正视自己,用乐观向上的情感对待暂时困难,能够科学地运用心理防御机制,进行有效的自我控制和调节。

定期进行心理测试。测试的内容包括学生人格发展、情绪问题、行为问题、适应性问题、职业兴趣等。 建立健全贫困生心理档案。从中发现学生的心理特点,分析其规律和!原因,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为心理;辅导提供依据。

开展心理咨询。咨询教师应通过分析贫困生无助、困惑、自卑的原因和后果,帮助学生直面困境和压力。进行自我意识、自我接纳和自我欣赏教育,支撑起他们的心理世界和精神世界,强化他们自尊、自立、自信的主体意识,让他们积极地追求知识,发展自我。

篇2

一、 贫困大学生现状

高校的高额学费和不断扩招,贫困生这个特殊群体也在不断扩大。据统计,目前在校生中贫困学生比例为20%,特困生比例为8%。在西部一些高校以及农林院校,这个比例更为惊人。大多数高校贫困生能够能够坦然面对生活的困难,以积极、健康的心态来面对学校生活,然而也有部分人因为经济拮据而过度自卑,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进而影响了自己的正常学习和生活。

二、 贫困大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

1.严重的自卑心理

严重的自卑是高校贫困生突出的心理问题之一。首先,经济上的拮据,使很多贫困生觉得低人一等。其次,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绝大多数贫困生几乎没有什么特长,这样就更容易使他们自惭形秽,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形成或加重自卑心理。

2.生活压力大产生的焦虑心理

贫困生们大多是来自经济相对落后的偏远山区或者农村地区,也有一些来自城镇下岗职工家庭、单亲家庭,或者一些经历过重大变故的家庭,这些家庭的孩子有的可能连基本的生活都无法保障。为了改变命运,他们靠助学贷款或向亲戚朋友借款以维持学业,已取得高学历提高自身就业起点。为了缓解自己及家庭的经济压力,一方面他们拼命学习以获得学校的奖学金、助学金,另一方面他们又利用课余时间不断寻找一些勤工俭学的机会,生活上的拮据以及紧张的学习与工作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使他们身心疲惫,长期处于紧张、焦虑的状态。

3.人际交往问题同学之间人际交往问题

贫困生的自尊心强往往比较敏感,他们往往对自己的缺点很在意,并且非常在意别人对他们的评价。有些人无意的言行,往往被他们误认为是对自己的蔑视。贫困生面临的又一个严重问题是人际关系的紧张,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贫困生与人交流的主动性普遍较差,他们往往认为别人看不起他,不与人交流。其次,部分贫困生缺乏沟通技巧,不知道如何与他人良好沟通。最后一点,由于经济基础不好,很多囊中羞涩的贫困生会主动退出大多数学生与他人交流的活动。

三、造成贫困生心理问题的原因

1.家庭原因

贫困生们大多来自偏远的农村地区或是一些困难家庭,在他们的身后,往往是一个贫困的家庭。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因为生活的拮据,他们承受了很多苦难,也遭受了世俗世界的轻视与嘲讽,心理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阴影。另外,父母忙于生计,加之自身的文化程度较低,而往往疏于他们的教育;另一方面父母缩衣节食甚至变卖家产,将光耀门楣的期望寄托于子女身上,希望孩子通过上大学来改变整个家庭的命运。这虽是贫困生们奋发向上的动力,也是他们紧张、焦虑的压力所在。

2.经济原因

经济原因是贫困生产生心理问题的最直接原因。高额的学费已经使他们倍感焦虑,而大学的高消费更使他们的生活雪上加霜,因而他们在解决学习问题的同时,也不得不考虑自己的生活问题。因而他们不得不服对自己的生活精打细算,有些甚至甚至不舍得吃早饭,一天只吃两顿饭,更有甚者,连最基本的温饱都难以保障。即便是过着这样省吃俭用的生活,他们还是要依靠父母节衣缩食甚至借钱才能勉强完成学业。可见经济的紧迫在他们生活中造成的压力成为了一个沉重的、令他们难以消除的心理负担。

3.心理素质教育缺乏的影响

引起贫困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内在原因是心理素质不够高。因此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疾病是由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高引起的。很多贫困生在进入大学之后,面对陌生的环境,周围世界诱惑,他们不能正确对待家庭的贫困,常常为自己的贫困而自卑和痛苦,对自己的评价偏低。更有甚者在自尊心的驱使下过度虚荣、攀比,给他们的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很容易产生抑郁心理,造成一些列的恶性循环。

四、解决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应对策略

贫困生的心理问题不仅影响了他们的正常生活与学习,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社会、学校、家庭以及贫困生自身做出很大的努力。

1.引导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为了应对生活和学习的压力,平困生们的生活往往不规律,他们经常压缩自己的休息时间,以高度紧张的状态来应对自己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为此教导他们树立健康的生活观,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至关重要,这就要求我们广大教育者要引导他们科学的安排自己的时间,经常锻炼,适度休息,过有规律的生活。

2.加强校园环境建设

校园是大学生们生活的主要场所,这个大集体融合了社会各个阶层的人群,因而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可以缓解贫困生们焦虑与紧张,为他们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高校应该充分利用学生会以及各种社团组织各种积极健康的活动,并鼓励贫困生积极投入进来,使他们摆脱自卑,表现出自己的最优秀的一面,正确的认识自己感受到学校生活的丰富多彩,同学之间的相互关爱,感受生活的温暖,减少内心的孤独感。教师也要多多关注贫困生的生活,多与他们沟通交流,了解他们内心想法,及时为他们排解心理障碍,以减轻自身的心理压力。

3.建立健全贫困生资助体系

贫困生的问题已经引起了国家和社会的广泛关注。目前我国的高校形成了“奖、贷、助、补、免、勤”的资助体系,然而这些在实施过程中也难免有一些漏洞,例如贫困生的界定不明确,贫困生中存在的消极等待救助的观念,贫困生就业后拖欠利息等,健全高校的贫困生资助体系,鼓励大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来获得资助,加强学生的诚信观念教育及感恩教育,是贫困生学会自立自强、学会感恩、学会服务。

4.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贫困生由于自身的家庭、经济等原因,他们的内心往往比较脆弱,一些统计资料显示高校贫困生的心理问题要高于普通同学,这就要求学校加强对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具体的实施办法如下:首先,高校应该设立独立的心理健康咨询机构,并配备专业心理咨询医生,以方便同学进行必要的心理咨询;其次,在高校开设心理健康课程,讲授心理健康知识以及心理问题的诊断和治疗,方便学生自己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自我教育、自我诊治;最后,对一些心理问题比较严重的同学,就必须引导他们接受专业治疗,以防引发更严重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吴远,邰永琳.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及社会支持状况的研究[J].南通大学学报,2005-12-21(4)

篇3

[关键词]高校 贫困生 人格重塑 团体心理辅导

[作者简介]仲稳山(1965-),男,江苏泰州人,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授,研究方向为心理健康教育。(江苏 泰州 225300)

[课题项目]本文系2009年江苏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SGSY2009YB406)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1)08-0081-02

随着国家对贫困生资助力度的不断加大,贫困生的学费和部分生活费已经得到较好的解决,但在各类经济资助都指向贫困生的同时,针对贫困生开展的心理援助也必须及时跟上。只有这样,才能帮助贫困生摆脱因家境贫困而带来的困扰,确保他们保持良好的心态,顺利学习、生活和成长。针对贫困生开展的心理援助包括团体心理辅导和个别心理咨询,已有的研究表明,针对贫困生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具有个别心理咨询无法比拟的优势。目前,许多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为贫困生举办了形式多样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但通过CNKI检索发现,从理论上系统地研究贫困生团体心理辅导的文献还不多。本课题组针对贫困生人格的现状和典型问题,从研究贫困生团体心理辅导的内涵、原则出发,设置贫困生心理辅导类型,重塑贫困生的健康人格,为高校开展有效的贫困生团体心理辅导工作提供参考。

一、贫困生的人格现状与典型问题

人格主要是指人所具有的与他人相区别的独特而稳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风格,是人的整个心理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包括了能力、气质、性格和自我意识等。由于人格的发展、变化会持续一生,因此,只有客观分析贫困生的人格现状和典型问题,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类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实现贫困生人格的重塑。

目前,针对贫困生人格现状采用的研究工具主要是卡特尔的16种人格因素量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大学生人格问卷(UPI)以及中国大学生人格量表(CCSPS)。谢桂阳和于开文的16PF调查数据发现,一部分贫困生个体与其他非贫困生个体一样,乐群外向、富有才华、坦白直率、沉着自信、独立性强,但也有许多贫困生的紧张性、有恒性高于非贫困生。兴奋性、幻想性低于非贫困生。王挺的调查数据归纳出贫困生的人格特征,待人表现为内向、谦逊、恭顺、消极和自卑,处事表现为理智客观、坚强独立、有恒负责和不依赖人,但面对生活则忧虑烦恼、沮丧悲观。程利娜的EPQ调查数据发现,贫困生和非贫困生在掩饰性方面的得分无差异,但贫困生在内外向上的得分显著低于非贫困生,在情绪性和精神质上的得分却显著高于非贫困生,说明贫困生具有较内向、参加活动的积极性不高、情绪不稳定、波动性大、易激动、倔强固执、孤独等特征。郑林科的UPI调查数据发现,贫困生UPI潜在5项正性人格特质,即积极性、稳定性、信任性、独立性和安静性,揭示了贫困生积极进取、自信顽强的人格品质;同时还发现贫困生具有较少的负性人格特质,在UPI中潜在3项,即忧虑性、自卑性和敏感性,揭示了贫困生自卑忧虑、担忧生活的人格弱点。周正红等运用CCSPS量表测量了贫困生人格的活跃、爽直、坚韧、严谨、处事态度、重情和随和7个维度,发现贫困生与非贫困生在活跃、爽直、处事态度、重情和随和上得分无显著性差异,说明贫困生和非贫困生一样个性直率活泼、比较合群、为人随和、易于与他人相处,但是在严谨维度上贫困生的得分高于非贫困生,说明贫困生比非贫困生更为严谨。

二、贫困生的团体心理辅导内涵

团体心理辅导起源于欧美国家,20世纪90年代由清华大学樊富珉教授引进到我国。针对贫困生开展团体心理辅导的总目标与学校的教育目标是一致的,它要帮助贫困学生了解自己,制订计划,作出抉择,担任起对个人与社会的责任,实现自己的潜能,过健康的、有意义的。自我满意的生活。团体心理辅导集多项心理和社会理论于一身,以团体为单位,以活动为载体,以自我体验为途径,引导团体成员平等沟通交流,认识自我潜力,解构自我认知体系,改变行为动机。它的理论基础包括群体动力学、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柏恩的人际交互作用分析理论、罗杰斯的当事人中心治疗理论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等。这些理论在以贫困生为辅导对象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中加以应用,可以帮助贫困生学会面对现实问题,正确认识自己内心的冲突,改变对贫困、自我、社会及他人的认知,纠正错误观念,增加心理自由度,建立起新的人际交往模式,改善情绪和情感体验,作出新的有效行为。

研究业已表明,贫困生团体心理辅导不是个别心理咨询的简单拓展,也不仅仅是为了节省时间和人力,而是它确实具有个别心理咨询无法达到的优势:辅导团体可以为每一个贫困生个体提供一面镜子;贫困生个体可以从其他参加者和指导者的反馈中获得益处;贫困生个体接受其他参加者的协助,也给予协助;团体可以为贫困生提供考验实际行为和尝试新行为的机会;团体情境鼓励贫困生个体做出承诺并用实际行动来改善生活;团体中的互动行为,帮助贫困生个体了解他们在学习上、生活上的功能,并显示出如何追求其在学校、系部和班级中的地位;团体的结构方式可以使贫困生个体得到归属的满足。总之,团体心理辅导是通过团体来指导贫困生个体,通过团体活动协助贫困生发展个人潜能、学习解决问题及克服情绪和行为上的困难。

三、贫困生团体心理辅导的原则

针对贫困生开展的团体心理辅导,除了要遵守一般的心理辅导原则外,还必须遵守以下六项原则:

1.同质与异质相结合的原则。在选择贫困生组建团队时,必须注意团队的同质性和异质性。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开展的初期,常以改变贫困生个体的认知为主要任务,其团队成员应是同质的,即所有成员都是经济困难的学生。同质性团队可以引导所有贫困生成员直面自己的贫困现实,对贫困问题进行正确的归因和辩证的理解,不断发掘贫困的积极意义。但在贫困生个体行为习惯的改变上,同质性团体心理辅导的后继效果却很差,原因是团队成员难以将在团体中获得的技巧与情感迁移到现实生活当中,此时应重新组建新的异质性团队。异质性团队是指成员具有不同经济背景的团队,异质性团队的团体心理辅导可以模拟贫困生的实际生活与学习环境,贫困生能够将在团体心理辅导过程中与非贫困生进行交往的体验、技巧顺利地迁移到团体以外的环境当中。

2.匹配性原则。所有针对贫困生开展的团体心理辅导都必须符合贫困生群体和个体的心理特征,遵循贫困生心理发展变

化的客观规律。团体心理辅导的指导者在开展团体心理辅导之前,必须做好如下五项工作,以实现辅导内容与辅导对象的基本匹配:第一,归纳贫困生个体和群体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第二,研究贫困生所具有的正性和负性的人格特质;第三,分析造成贫困学生各类行为问题、心理问题、人格问题的生理原因、心理原因和社会原因;第四,精心选择贫困生个体组织不同类型的辅导团体;第五,详细制定团体辅导的目标、活动方案和程序。

3.无损伤性原则。无损伤性原则是指在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宣传、组织及实施过程中,不能使贫困生个体产生师源性或医源性的心理问题,也不能加重贫困生个体原有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容易造成贫困生个体心理产生损伤的情境包括两种,一是团体外部情境,二是团体内部情境。团体外部损伤是指在宣传、组织团体期间,由于过度夸大、渲染贫困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而让外界给贫困生群体贴上“异常人群”的标签,导致贫困生的心理损伤。团体内部损伤是指团体心理辅导进行的过程中,由于指导不当,造成指导者个人对贫困生个体或团体成员个体对其他贫困生个体产生的心理损伤。为避免这些损伤,团体辅导的组织者、指导者应注意宣传的方式,提高团体心理辅导的技能,确保团体辅导在隐秘、安静、和谐的环境中健康、科学地开展。

4.积极性原则。积极心理学是美国心理学界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是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心理学思潮。积极心理学的辅导理念对贫困大学生这一群体有独特的适用性,如积极心理学主张用“去问题化”眼光看待个体的观点,就与现实中贫困大学生的“非病人”角色相吻合。根据积极心理学的理论,樊富珉教授提出了针对贫困生进行团体心理辅导的实际目标和干预重点:培养团体成员的积极认知,主要是积极的贫困观、积极的自我观、积极的生活观;培养团体成员积极的人格品质,主要是爱、乐观、感恩、希望四方面;培养团体成员积极的情绪体验,主要包括在活动中创造积极的情绪氛围,以及讲解压力应对方式;解决团体成员现实的发展性问题,主要有时间管理、生涯规划、人际交往等。孟万金教授在2008年创立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吸取了积极心理健康、积极心理治疗、积极心理学和积极教育等各类西方思想和中华文明的传统精髓,已经成为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新方向,对开展贫困生的团体心理辅导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

5.提高心理复原力原则。针对贫困生开展的任何一种团体心理辅导,都必须能够提高贫困生个体的心理复原力。心理复原力可以看成是个人与环境互动的动态结构,是在“显著的威胁脉络情境中成功适应而发展的现象。”它包括内在与外在保护因子:内在保护因子就是指个体本身具有保护因子作用的心理能力和人格特质;而外在保护因子则是指个体以外的环境,它促进个体成功调适,并改善会导致不良适应结果的因素的反应,一般包括家庭、学校与社区三种原级系统。团体心理辅导不只是协助贫困生个体消除心理症状,还要帮助其建立健康的个人保护机制即复原力,使贫困生个体在面对重大生活事件时,能够通过保护机制达到自我复原。

6.全程性原则。贫困生的团体心理辅导还必须遵循全程性原则,即这种辅导应伴随贫困学生的整个教育过程。一般的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都有一个或长或短的时限,而针对贫困生进行的团体心理辅导,则要根据贫困生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发生的共性问题或产生的共同的发展需求,组织成不同类型的辅导团体,分期、分批地实施。

四、基于贫困生人格改变的团体辅导类型设置

贫困生团体心理辅导类型设置的依据是贫困生存在的人格问题。针对贫困生开展各种团体心理辅导的最终目标是实现贫困生人格的积极转变。基于贫困生人格改变的目标,本课题组将贫困生团体心理辅导设置为如下四种类型:

1.认知重建型。认知重建型团体辅导的成员必须具有同质性,它的主要任务是解构贫困生的认知模型。贫困生对贫困、自我、他人和社会普遍存在着偏执的认知过程,这些认知结果常常加剧贫困生的消极情绪,促成无效行为。通过认知重建的心理辅导,可以使贫困生正确认识、理解贫困的内涵,全面了解自我,完善自我意识,客观评价自己和他人,接纳自己,善待别人,理智分析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2.情绪管理型。情绪管理型团体辅导的成员包括贫困生与非贫困生,因而具有异质性,它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团队成员学会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情绪管理型的团队所具有的凝聚力、包容性、互可以让团队内的贫困生获得主观支持和客观支持,找到被人接纳的感觉,体验到踏实与温暖,产生归属感,从而减少焦虑、抑郁、悲观、消沉等消极情绪。

3.性格养成型。性格是人格的核心成分,是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贫困生的性格中经常具有自卑、自责、忧虑、过于敏感、过度严谨、倔强固执等负性人格特质,因此,在性格养成型的团队中必须吸纳一部分外向型性格占主导地位的非贫困生成员。这种性格养成型的团体心理辅导可以为贫困生成员提供良好性格的参照,让贫困生改变消极的自我暗示倾向,体验自身的价值,养成开朗、自信的正性人格特质。

4.人际沟通型。人际沟通型团体辅导的成员必须是异质的,他们必须来自于在校大学生的各个自然群体。人际沟通型团体辅导的过程要真实地模拟贫困生的实际生活状态,减轻贫困生的人际敏感程度,让贫困生顺利迁移在团队中习得的各类交往技巧和情感体验,在现实的学习、生活中与不同经济背景的学生形成积极而有效的沟通。

[参考文献]

[1]谢桂阳,程刚.高校贫困生的个性特征及心理健康状况[J].心理科学,2002(5).

[2]于开文.贫困大学生人格特征调查研究[J].教育科学,2006(2).

[3]王挺,杜文东.大学贫困生个性及心理健康现状调查[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6).

[4]程利娜.贫困大学生个性特征与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J].中州学刊,2005(3).

[5]郑林科.贫困生UPl人格特征预测与核心人格特征探索[J].心理研究,2009(5).

[6]周正红,周生江,张桂青.贫困大学生人格特征与心理适应的相关研究[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0(11).

[7]王卫平.高校开展团体心理辅导的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6).

[8]何瑾,樊富珉.团体辅导提高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效果研究――基于积极心理学的理论[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3).

篇4

关键词:团体心理辅导; 干预性研究; 高校贫困生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3)05-0135-03

收稿日期:2013-03-16

作者简介:管秀雪(1982-),女,辽宁大连人,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讲师。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和高校收费制度的改革,贫困大学生越来越成为高校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并日益呈现不断扩大趋势。一些贫困生无法摆脱家庭贫困给自己带来的精神压力,受着物质和精神双重“贫困”重压。[1]研究发现,高校贫困生与非贫困生相比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如低自尊[2]、焦虑抑郁[2]、人际交往状况较差[4],应对和防御方式比较消极[5]等。

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中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的一种心理咨询形式,它立足于团体,帮助团体成员自我探索、自我指导、自我成长,使其适应社会生活,具有预防和治疗的双重功效。近年来,有部分研究者采用团体心理辅导的形式对贫困生实施心理干预[6],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而这种方式是否具有普适性、如何提高辅导技术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探讨。本研究以高校贫困生这一特殊群体作为对象,利用团体心理辅导实施干预,旨在探讨团体心理辅导对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的干预技术和积极意义,为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借鉴。

一、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本研究在东北某高校认定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本人提出申请且出示民政部门贫困证明,由师生共同参与选定)中,通过海报、问卷调查的方式招募团体成员(排除有严重心理问题者),从中筛选24名作为被试。为检验团体心理辅导方案和实施效果,将被试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被试对象详细资料见表1。

2.研究方法

(1)团体心理辅导方案 团体心理辅导的指导者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2名心理健康协会同学担任助理,每次辅导按照“暖身—活动—反思—分享—总结”的程序进行,时间为2小时左右。辅导方案具体内容如下:第1单元为团体建立阶段(开启幸福之旅);第2单元为人际提升阶段(缘来一家人);第3单元为价值澄清阶段(贫穷贵公子);第4单元为探索领悟阶段(遇见最美的自己);第5单元为目标重建阶段(我的大学我做主);第6单元为成长分享阶段(向着未来奔跑)。

(2)评价工具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自尊量表(SES)、自评抑郁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和自编个人信息表、团体效果评估问卷作为辅导效果评价工具。

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该量表包括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等9个症状因子,共90个项目,是目前国内使用最为广泛的心理健康评定量表。

自评抑郁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由Zung编制,各20个项目,主要评价个体的抑郁和焦虑程度,用总分作为评价指标,标准分越高,症状越严重,广泛用于情绪状态的评定。

自尊量表(SES):由Rosenberg于1965年编制,10个项目,得分越高,自尊程度越高。目前是我国心理学界使用最多的自尊测量工具。

(3)研究设计 本研究采用实验组与对照组团体心理辅导前后两次施测设计。实验组接受共6次团体心理辅导,对照组则不安排任何形式的活动。

(4)统计方法 调查采用集体施测,问卷当场收回,采用PASW Statistics18(SPSS 18.0)统计软件对数据结果进行检验分析。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在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前,实验组和对照组被试在SCL-90、SAS、SDS、SES方面的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大于0.05),说明两组被试具有同质性。

由表2可知,团体心理辅导后,实验组学生在SCL-90量表中人际敏感因子的得分显著下降(p

由表3可知,团体心理辅导后,实验组学生SAS得分显著下降(p

三、讨论

1.团体心理辅导提高了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本研究的辅导方案以高校贫困生自我成长为主题,围绕导致高校贫困生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因素设计,如不合理的认知模式、消极的情绪体验和缺位的社会支持等。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成员在接受团体心理辅导后,SCL-90中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偏执、精神病性等各因子得分均显著降低;SAS焦虑得分、SDS抑郁得分显著降低;SES自尊得分显著提高。同时,实验组成员在团体分享和书面作业环节对本次团体心理辅导也给予了肯定评价。总之,为期6期共6次的团体心理辅导对提高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具有明显效果,这与以往研究结果基本一致。①

2.创设安全、尊重、融洽的多维人际互动辅导团体的重要价值

高校贫困生多数来自偏远农村,家庭经济条件较差,较拘谨内向、胆小敏感。而团体心理辅导中的指导者是站在“四不”(不说服、不批评、不论断、不忠告)的立场,用“欣赏”和“关注”了解团体成员。同时,团体成员之间互为情感支持力量,相互帮助和鼓励,大大降低了人际交往的敏感和顾虑,减轻了焦虑体验。正是这种安全、尊重、融洽的团体氛围,使团体成员产生安全感和归属感,不设防地开放自己、探索自己,有利于团体成员重新认识自己、欣赏自己,自尊、自信、自强,有利于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3.注重互动性倾听与表达,改变高校贫困生不合理的“贫困”认知

已有研究表明,同样是贫困生有人抑郁,有人乐观,其中最大的不同就是对待“贫困”的态度和对“贫困”的不同认知模式。[7]因此,改变不合理的认知,理性认识贫困,是提高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关键。倾听是心理咨询的基本技术之一,倾听自己的独白,可以把问题作为外部存在加以体验;倾听他人的故事,可以感悟生活,获得积极的力量支持。在倾听和表达过程中,成员被压抑的情绪、情感借助语言得以宣泄,不但将过往的经验重组,获得积极的、合理的贫困认知,而且促进了团体成员正视贫困、悦纳自我。

4.贯穿积极的心理练习,改善高校贫困生消极的“贫困”情绪体验

积极的情绪体验能够直接促进个体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8]在团体心理辅导过程中,贯穿“快乐放大镜”、“红色轰炸”、“真情告白”、“戴高帽”等积极的心理练习环节。这些环节一方面可以使团体活动变得有趣、活泼,促进团体成员身心投入,提高觉察能力和体悟能力,增强团体心理辅导的效果。另一方面,这些环节可以助人自助,提高团体成员自我成长的能力,指导成员在辅导后坚持自我发掘,从而使团体心理辅导具有较好的长期效果。

5.辅以写作叙事辅导,唤起高校贫困生正视“贫困”的生命力量

在团体心理辅导之后,要求每位团体成员编撰自己的人生故事,将过去、当下、未来有机结合起来,故事可以是隐喻的,也可以是直白的。写作的过程是被试自己与自己对话,是理智和情感的博弈,也是心路历程的展示。在团体成员的故事中发现,团体成员不约而同地将艰难、困惑、无助等作为逆境的磨炼,成长的动力,成功的源泉。这种写作表达有助于团体成员理性审视自己,减少消极逃避情绪,突破心理障碍,唤起内在的生命力量。

研究发现,团体心理辅导能够有效提高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高校加强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符合心理健康教育规律,值得在高校贫困生中推广。

注 释

① 陈秀珍.运用团体心理辅导方法提高贫困生心理健康水平[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9):1328-1360;张鸿如.大学生抑郁心理的认知分析[J].思想政治教育导论,2004(7):54-57;李洪波,胡子秀.积极心理学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与价值[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6):137-140.

参考文献

[1] 汪明春.积极心理学与故事叙事取向在团体心理辅导中应用的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6):98-99.

[2][5] 康育文.贫困大学生心身健康与自尊、人格、人际关系、成就动机的关系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5.

篇5

关键词:心理贫困;心里帮扶;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3-0051-02

“心理贫困”是指由经济贫困的压力所导致的一系列个性特征和心理健康上的负性变化。贫困生的“心理贫困”问题不仅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效率和精神风貌,而且极易造成人格的不健全和偏执心理,严重的还将影响到和谐校园的建设及社会的安定。因此,应特别关注贫困生的心理问题,使精神资助和物质资助紧密结合,从根本上解决家庭困难学生的扶助问题。

一、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里贫困的成因探析

高校学生心理贫困表现在自卑与自尊相矛盾的心理、人际交往的向往与自我封闭相矛盾的心理和经济上的依赖心理与生活上自立的想法相矛盾的心理等诸多方面,它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一)应试教育导致心理教育体系的缺失

高校的贫困生经历了长期的应试教育,从中学开始就忽视了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从中学到高校的心理教育体系的缺失,在贫困生身上体现为缺乏调节心理障碍的能力。在人际交往方面,表现出了怯懦和自卑。面对高校各种活动,表现出了恐惧、恐慌及不适应感。久而久之,他们变得更自卑、自闭、抑郁,贫困生的心理问题愈来愈严重。

(二)健康完整的家庭教育的缺失

贫困家庭不仅是经济贫困,往往还有文化贫困。许多贫困生家长的文化程度较低,使用的教育方法简单甚至粗暴,对子女超出他们生活准则的需求一般采取否认、拒绝的态度。生活的重负使他们很难拥有良好的心态,因此,其子女也很难养成具有良好意志的个性品格。健康的家庭成长环境的缺失,使贫困生面对自己无法摆脱的困境时经常处于焦虑、苦恼、矛盾等不愉快的情绪体验之中。

(三)经济困境导致心理落差和自卑感

“人穷志不穷”往往使得贫困生的自尊心比普通人强烈的多。经济上的窘处是他们最不愿意提及的隐痛。而高校中存在着超前消费和攀比等不良消费心理,也常常困扰着贫困生,他们对没钱的困窘体验较为强烈,常感觉到低人一等,容易出现认知偏差进而形成心理冲突。大学里的贫富差距,使贫困生一进校就有了一种“不平等竞争”的感觉,产生了强烈的心理落差和自卑感,很容易导致行为、动机和认知方面出现负面效应。一部分贫困生的内心十分敏感,他们总是处于多疑的状态,对他人具有过于强烈的戒备心理。“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接受他人心理暗示的效果很强烈。贫困生表面缺的是学费和生活费,但内心深处更渴望得到的,是精神上的平等和人格上的尊重。

(四)现实环境的非绝对公平导致心理失衡和偏激心理

经济上的不富足,使得贫困生容易对很多事情产生成见,并以偏激的方式表现出来。往往喜欢用放大镜来看待社会中的消极面,对社会中的消极现象深恶痛绝。一些人贫困生的情感化做法使贫困生把自己的不幸和挫折过多归罪于社会的“不公平”,这对其健康人格的形成是极为有害的。诚如“在贫穷中长大的人,有一些,终究会从灵魂深处渗出一种穷苦的毒汁,对世界隐隐的痛恨,对人深藏的冷漠和敌意”所言,现实环境的非绝对公平能够导致贫困生的心理失衡和偏激心理。

(五)自尊与自卑的交织引发人际关系的不适应

一些贫困生在人际交往中常常表现出孤僻、自我封闭、不合群的特点。究其原因,还是他们内心过于敏感,太过于在意周围的环境,因而一部分贫困生无力合群,无心交友,与周围的同学保持着心理距离,一些贫困生以独来独往的方式对自己进行心理上的防御,他们对自己缺乏信心,紧紧地把自己包裹起来。在行动上断绝与同学的交往。这种“闭门修行”的行为不仅限制了他们的活动空间和个性的发展,而且容易引起一连串人际关系上的不适应,对他们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很容易出现物质贫困导致心理贫困的情况。

二、构建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帮扶体系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里贫困成因的综合性和复杂性,决定了相应的心理帮扶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

(一)培养辩证逻辑思维能力,养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经济贫困只是贫困生“心理贫困”产生的外在因素,而制约其主体心理素质水平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才是最为根本的内在影响因素。培养辩证逻辑思维能力,指导贫困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其一,指导贫困生自觉地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思想指导认识活动。要认识到大学生贫困问题的产生主要是源于历史、自然、社会以及家庭收入等方面,个人原因基本上是不存在的。其二,指导贫困生自觉地运用辩证逻辑思维指导认识活动。要认识到贫困包括物质上的贫困和精神上的贫困,进入知识经济社会,真正的贫困在于缺乏知识、缺乏信息和获取信息的手段。贫困大学生是精力充沛,并且已步入知识殿堂的佼佼者,完全可以并且应该增强自信,消除自卑。其三,指导贫困生自觉地运用发展的思想指导认识活动。要认识到贫困是暂时的,通过劳动等途径是能够改变的。要充分挖掘自己的长处,从现实出发,规划自己的生活;要树立自信心,积极面对困境,自觉减轻心理压力;要把主要精力用到学习上,树立自强、自立、自尊、自重的精神,顺利完成学业。实践证明,当人有了自信和锲而不舍的追求目标和信念时,就会自主地战胜心理障碍,从而自动排解自卑、焦虑等不良心理。

(二)充分发挥高校心理咨询机构和心理帮扶队伍的作用,帮助贫困生消除心理疾患

在贫困生资助工作中,要完与经济并举的贫困生资助工作,单纯的“奖勤助贷”工作队伍和分散的院系操作是无法实现的。要整合力量,形成体系,就必须在领导层面,由学校主要领导牵头负责,统筹整合包括学校学生工作部、校团委、院系、后勤等各方力量投入。学校需要建设一支以少量精干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不断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专业知识和技能。他们要对贫困生心理障碍和心理危机适时关注和干预,制订切实可行的心理教育方案。能够开展全面调查,深入了解学生心理,采取开展挫折教育、成功教育、艰苦奋斗教育、自立自强教育、感恩教育,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自我调控能力、人际关系协调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

注重心理疏导,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健全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传播有关心理健康知识,增强贫困生的自我心理保健意识。使学生不断提高自我生存、自我调控、自我激励、自我发展的能力,学会心理调适的方法。加强对贫困生的心理辅导。针对贫困生的心理状况,学校应通过各种教育措施使贫困生对贫困问题有正确的认识。引导他们正视现实,要自信,自强,自立,把因贫困导致的压力转化为学习的动力。

(三)实施有效的干预,培养贫困生社会交往能力

著名医学心理学家丁瓒先生说过:“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于人际关系的适应,所以人类的心理病态,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的失调而来。”贫困生强烈的自卑心理使他们不愿与同学交流,也不参加集体活动,常把自己封闭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与外界保持着一定的隔阂,再加上由于交际能力的不足和缺陷,贫困大学生的人际关系网非常的狭窄,强化了贫困生自我封闭的自卑心理。贫困大学生应通过积极的社会活动与其他同学进行沟通和情感交流,从中得到启发和帮助。这不仅可以增进理解,开阔心胸,还可以使人感受到充足的社会安全感、信任感和激励感,从而增强生活、学习和工作的信心和力量,最大限度地减少心理危机感。可以在广泛的社会活动参与中体验真诚、热情、友好和成功的感受,从而逐渐提高自己的自我效能感。逐渐建立新的自我认同方式和对他人的接纳模式。

(四)建设和谐的人文环境,帮助贫困生克服消极心理障碍

“以人为本”思想指导下的贫困生工作,必须改变以经济资助为主的贫困生工作模式,转而建立以培养贫困大学生健全人格和全面素质提升为目标。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给予贫困生更多的人文关怀。与其他学生相比,贫困生更渴望被尊重、被理解、被关爱,更渴望有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要大力提倡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学校应充分发挥学生会、学生社团的作用,通过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关爱贫困生的活动,使贫困生切实体会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使其在活动中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并且锻炼贫困生的个人能力,激励贫困生树立信心,积极、乐观、勇敢地面对生活,从而形成“尊重贫困生人格、维护贫困生权益、关爱贫困生成长”的舆论环境,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校园氛围。引导班级、宿舍的同学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提高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增进友谊,最终使得集体能以开阔的心胸去包容贫困生。让贫困生不仅能得到经济和生活上的帮助,更重要的是得到心理上的支持,最终实现解决贫困生心理问题、培养健全人格的目标。

(五)培养自我调适能力,提高贫困大学生对挫折的承受度

要从根本上改变命运,必须在思想修养上时时自省,在人格锻造上不断完善,不仅要摆脱实际上的贫困,更要从根本上实现自身的心理脱贫。为此,应引导贫困生进行自我教育,发挥贫困生的主体地位。加强对贫困大学生承受困难和挫折能力的训练,要引导他们从困境中磨练自己,努力发挥自己的长处和优势,肯定自己,振作自己。贫困大学生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容易产生自卑情绪,对现实自我的认识评价过低。所以我们要引导贫困生能客观地认识自己,不要盲目的自卑或自大,不要把自己的弱点和缺点及在困难面前表现出的消极评价与对整体的评价等同起来,做到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的协调统一。从而保障贫困生处在有生活落差的环境中,能够保持良好心态,养成自我调试的能力,提高应对挫折的承受度。

参考文献

[1]陈立春.论高校贫困生的“心理贫困”与“心理援助”[J].教育与职业,2009(24):86-87.

[2]方可,罗贤,杨勋.工科院校贫困学生心理特点及资助工作模式探析[J].教育探索,2009(9):136.

[3]朱韶晖.新时期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刍议[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5,(3):58

[4]左小彩.增权理论对高校贫困生“心理贫困”问题的解读[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119-121.

篇6

【关键词】 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消极心理;原因;矫正对策

近年来整个社会给予了高校贫困生相当的关注,对贫困生的资助力度不断加大,取得了明显成绩。但是,当前贫困生工作的重点主要放在经济资助上,而对容易影响学生健康成长的心理问题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由此也产生了一些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对贫困生心理的扶贫要超过物质救助,所以我们要积极去了解贫困生的心理状况,并努力解决存在的问题。

一、贫困大学生的消极心理

从总体上讲大多数贫困生心理比较积极、健康,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影响贫困生健康成长的一些消极心理因素,这些消极心理因素的存在极大地影响着这些学生的身心健康。

1、自卑敏感心理

自卑和敏感是贫困生身上最常见的消极心理状态,由于不能正确认识和坦然面对贫困,与周围同学对比下显示出的经济拮据状况,无法正常支付日常学习和生活费用的窘迫,一些自尊心较强的学生在面对这种现状时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和挫折感。他们常常会认为自己不如别人,将自己放在一个弱势的位置上,在同学的面前抬不起头来,对前途感到悲观失望,这种心态的继续发展容易导致贫困生自信心严重缺失。

2、焦虑、心理负荷超载

由于经济上的窘迫,这些学生思想上背负的压力特别大,心理负担沉重,他们会常常考虑自己的生活来源、家庭负担和前途问题。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常使他们产生焦虑的心理,精神上高度紧张,情绪上烦躁不安,严重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3、自我封闭

大多数的贫困生在内心十分渴望与身边的人进行交往,但是基于现实的经济原因,担心过多的交往会给自己带来额外的物质负担。经济的落差使他们在与别人交流时出现心理的失衡,自卑的心态让他们担心得不到别人的认可和尊重。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往往采取冷淡、回避的态度和行为,不愿或者怯于与别人交往,在心灵深处人为地设置了一道屏障,阻隔了外界和他们的沟通和交流,同时也让他们成了别人眼里孤僻和难以相处的群体,这种矛盾的心理,往往使他们走向自我封闭、孤僻甚至心理畸形。

二、贫困生不良心理产生的原因

1、个人认知态度的影响

贫困生家庭经济困难既可能是由于所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也可能是受父母所从事职业的影响,即都是一些客观因素造成的,与学生本身的优劣无关,所以贫困不应当成为贫困生感到羞涩自卑的理由。但在实际生活中,相当部分的贫困生不能正确面对现状,他们错误地将贫困看做是一件丢人的事情。有些学生会向周围的人隐瞒自己的家庭经济状况,不愿意接受各种资助。还有些学生在得到物质资助后,有乞讨的错误感觉,精神上反而会陷入深深的自卑和低落中。还有一些贫困生认为获得社会和学校的资助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一旦觉得自己没有得到足够的关心和照顾时,心里就不痛快,烦恼、愤怒的情绪随之而生,为其产生心理问题埋下隐患

2、社会环境的影响

我国正处于社会结构转型、体制转轨的历史时期,人们的价值观念、思想观念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大学生处于社会信息前沿和知识前沿,各种社会的思潮也充斥着校园的各个角落。追求时尚,享受高品质的生活也慢慢在校园里形成时尚,一些学生常处于浮躁和彷徨之中。贫困生作为大学生中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有着一般大学生同样的心路历程,但由于他们承受着巨大的经济压力,他们的心灵更加脆弱,他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更加务实,更容易受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消费水平对比之下的巨大落差更是增加了贫困生心理的失衡,自卑和抑郁感往往会随之而来。

3、学校环境的影响

多数贫困生来经济条件相对落后的农村,当地的教育条件相对落后,这些地区中小学教育长期以来以应试教育为主,素质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落实,因此学生的综合素质较差,个性缺乏充分的发展,进入大学后感到各方面都不如别人,所以容易产生一些心理问题。此外,高校目前在解决贫困生问题时往往重物质资助,轻心理疏导,有些高校对贫困生资助方式不当,形式化地搞一些义务劳动或感恩之类的活动,使得贫困生在精神上遭打击,自尊心受到严重伤害,导致自卑、抑郁、叛逆心理加重。

三、贫困生消极心理的矫正

贫困生消极心理因素的长期存在会严重阻碍贫困学生的健康成长,忽视贫困生的心理问题也会影响校园的安定和社会的和谐。因而了解和正确认识贫困生的心理特征,分析他们各自产生的原因,并相应地给予帮助疏导,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重要责任。

1、帮助贫困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树立自信

自信是面对生用活,取得成功的基础,而全面准确的自我认识和自我定位是贫困大学生树立自信心的前提和基础。因此,矫正贫困生的心理问题,我们就要教育引导贫困生学会对自己做全面客观的自我评价,教他们学会用乐观的、发展的眼光去洞察社会和人生,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困难与挫折,把握自己的命运和前途。同时积极地创造条件,帮助他们发现和发挥自身的特长和能力,可以根据他们的特长和爱好,鼓励他们到学生社团中任职,通过锻炼使他们的能力有所提高,在潜移默化中培育他们的自信,逐步摆脱自卑、封闭的消极心理。

2、大力开展心理咨询,进行挫折教育

高校应针对贫困生存在心理问题,积极推广心理咨询,提高心理咨询在解决家庭困难大学生心理问题方面的作用,建立一支既有规模又具备较高素质的专业队伍。建立健全心理危机干预机制,通过集体咨询、个别谈话咨询、电话咨询以及通信咨询等方式,对发现存在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的学生,主动进行了解、干预,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帮助贫困生克服心理障碍。还可以通过专题讲座、主题班会等形式,组织心理咨询专家对贫困生的学习、生活和心理发展给予广泛的有针对性的引导。

此外还应在学生中普及挫折教育,教会他们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失败和挫折,使他们认识到挫折是人生道路上无法避免的事情,不要把挫折单纯地看成是失败,应当用正确的态度去面对挫折,不回避、不气馁,鼓起战胜挫折的勇气,树立战胜挫折的坚定信念,在挫折和困境中磨练自己。

3、鼓励贫困生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作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我们应当多了解贫困生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并及时给予帮助。同时应当在全校范围内以班级为单位开展一些促进同学之间互相交流的积极、有意义的活动,比如学习经验交流会、班级间各种竞赛,或者宿舍内部的非正式交流。通过活动的开展,增加同学之间的交流和了解,增加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同时可以考虑在这些活动中给贫困生进行适当的分工安排,使他们感觉到自己被重视,自己的能力被肯定,使他们能够不断表现自己,消除怕与别人交往的心态,最终达到由被动交往到主动交往。总之要不断为贫困学生融入集体、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帮助他们逐步摆脱自我封闭。

4、营造良好氛围,创造贫困生心理健康环境

在工作中我们发现贫困生之所以会产生诸如封闭、偏激等心理,不完全是由贫困生的主观原因导致的,这里面也存在诸多客观因素,诸如外在评价、周围环境等。有些家境较好的学生,在潜意识中会歧视贫困生,故意疏远,不愿意与之交往,或者通过生活消费故意在贫困生面前展示自己的优越感,这种情况特别容易诱发贫困生敌对和偏激的心理。因而做好贫困生的心理工作必须了解他们身边的人和事,经常性做好周围同学的工作,让其他学生正确认识贫困,消除对贫困生的歧视,在可能的范围内开展活动,提倡正确的文明之风、勤俭之风,在校园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抵制各种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不良思潮,为贫困生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外在环境。

总之,做好贫困生的工作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程,它直接影响到贫困生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国家的安定和持续发展。深入研究家庭困难学生心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加强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在我们致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强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 李海星.特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中国高校学生工作之窗,2005.6.29-31.

[2] 郝卿.浅析大学贫困生的心理问题[J].现代教育学,2007.5.26-27.

[3] 周睿.普通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研究[J].理论观察,2013.08.

篇7

扎根深山寻求网络助学

1991年7月,21岁的刘发英从湖北枝城师范毕业。当时,她完全可以到一个条件好的地方去当老师,可她却毫不犹豫地来到了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一个叫黄柏山的地方。这里离县城有200多公里,群山连绵,交通闭塞,是长阳县最偏僻、最贫困的地区。

风华正茂的刘发英刘海齐眉,十分俏丽,然而迎接她的却是一间土屋和一张脚腿残缺的木床、一堆乱草、一张破旧的桌子——这是学校为她安置的“家”。学校没有食堂,老师们都是自己在山上种菜,自己生炉子做饭吃。在家里是老小的刘发英哪里会做这些?但是从那一天开始,她必须要面对。更要命的是,学校经常停电,而山上又买不到煤油和蜡烛,刘发英只好打着手电筒备课、批改作业。困难远比她想象中严重。

与学生接触以后,刘发英更是震惊:不少学生没衣服穿,吃饭都成问题,有的不得不中途辍学去打工。更触动刘发英的是,大山里的孩子对读书是那么渴望,但贫穷却毫不留情地吞噬了许多山里娃的希望,这深深刺痛了她的心。

于是,除了认真教课,刘发英经常给家庭困难的孩子买学习用品、衣服,甚至为他们垫付药费。那时,她的月工资仅98.5元。“明天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她总是这样安慰孩子们。话虽这样说,但当刘发英看到有的孩子因家境贫寒辍学时,她仍会伤心得落泪。同时她也明白,仅靠自己个人的力量根本无法改变孩子们的命运,于是,她不断向上面反映,争取教育部门的支持。

2003年春,刘发英调任资丘镇白沙坪小学校长。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资丘镇位于长阳西部,距县城120公里。上任后刘发英立即对全校学生的家庭情况进行调查,没料到全校420名学生中,竟有1/3的学生因家境困难面临辍学。为了让这些孩子继续上学,刘发英开始将目光投向外面的世界,寻求帮助。

转机发生在2005年9月。安静的校园里来了两名风尘仆仆的青年,他们是“心之旅”助学网站志愿者、武汉大学青年教师李勤和周锋顾。“刘老师,我们是‘心之旅’助学网站的志愿者,想在这里资助贫困学生。”“好啊!太谢谢了!”刘发英非常惊喜。她陪同两名志愿者翻山越岭,走访了几户贫困学生家庭。李勤和周锋顾对贫困生小伟和小向的故事印象深刻,将两个孩子的情况在了“心之旅”网站上。

一周后,800元爱心助学款就寄达学校。又过了10天,该网站发起人杨女士也来到资丘走访,现场落实2000元助学款,5名学生获资助。感激之余,还是“网盲”的刘发英感觉既神奇又振奋:“网络还真管用!”于是,她开始潜心学习上网,先在“心之旅”网站注册了“英子姐姐”的网名,又笨拙地将几名贫困学生的资料到网上。

操作成功的那一刻,刘发英欣喜若狂,一个全新的想法由此诞生——推出“网络助学”,呼唤大山外面的爱心!2006年6月12日,刘发英收到了宜昌地矿所喻望寄来的600元爱心款,用于资助两名贫困学生。这是她参与网络助学后,直接收到的第一张爱心汇款单。刘发英异常兴奋,更加坚定了开展“网络助学”的信心。

“英子姐姐”助学网友遍地开花

有不少人认为,网络是一个布满陷阱的虚幻世界。助学之初,为了打消网友的顾虑,刘发英公布了自己的真实姓名、单位、职务、电话等,并设置了“无私奉献网络不虚拟,热心助学人间有真情”的签名。

很快,刘发英的网络助学迎来了“拓展业务”的机会。

2006年8月的一天晚上,刘发英打开电脑,一条要求加她为好友的信息让她眼前一亮。对方在留言中说:“我是北京‘大耳朵英语网站’的负责人,网名‘大耳朵’,希望在长阳资助一些贫困生。”原来,“大耳朵”是北京“大耳朵英语网站”站长韩柏东先生,他听说长阳县是国家级贫困县,于是联系该县教育局,教育局又向他推荐了“英子姐姐”作为联系人。

大耳朵最初资助了3名学生。每当钱款汇来,英子姐姐便第一时间发放给学生,并将孩子们写的收据拍成照片上传给大耳朵。几名受助的孩子也多次给大耳朵写信、打电话,汇报学习情况,向他表示感谢。“山里的孩子真纯朴!”被山村孩子感动的大耳朵又增加了两个资助名额,每年捐助额达6000元,资助款至今已超过5万元。

与此同时,大耳朵韩柏东还在自己的网站上专门开设了“英子姐姐助学”专题,长阳县贫困学生信息,并邀请刘发英担任版主。因该网站的网友中有许多海外人士,英子姐姐和她的网络助学故事逐渐走向世界,开始声名远扬。随后,湖北的“情暖荆楚”和日本的“IT民工棚”网站也开设了刘发英的助学板块。通过这些渠道,刘发英的视野不断扩大,先后结识了国内外600多名助学网友。

2008年春,刘发英结识了新加坡籍华人杨柳。聊天中,她的话题总是离不开山里贫困学生求学的故事。杨柳被她的精神所打动。不久,他寄来1000元人民币。这是刘发英争取到的第一笔国外网友的资助。收到钱的那一夜,她失眠了。想起网络助学的许多往事,刘发英说:“几年来的酸甜苦辣,那一刻全变成了幸福。”

2009年,刘发英调到县城花坪小学任副校长,但她没有忘记资丘镇的贫困生,不仅继续资助资丘镇的孩子们,还把网络助学的范围扩展到整个长阳县及周边地区。

为了获取更多的贫困生信息,刘发英时时做有心人。到镇中心学校开会,她总是主动与各学校负责人交谈,请他们提供贫困生名单和基本情况,然后她进行汇总,并及时写成材料到网上,寻求资助。8年来,她建立了12大本网络助学资料,执笔撰写的网络助学资料达到6.5万余字。

长阳县教育局的一位领导十分感慨:“刘发英助学的账目非常清楚,所有的助学款项,她都一笔一笔地在网上进行了公布;收到捐款数额多少,受助人是谁,受助人的收条和签字以及受助人照片都建档在案,并逐一编号,没有出现过任何差错。”刘发英的同事说:“她还从自己微薄的工资中,支付了大量电话费、电费、交通费、文印费等,合计达数千元,从不在爱心网友捐助款中开支一分钱。”

2010年,刘发英的侄儿正上高中,哥哥由于意外事故造成高位截瘫,为治病家中债台高筑。当时丈夫和躺在病床上的哥哥与刘发英商量,希望她能在网上为侄子找寻几位资助人,或者从资助人那里拨一点款帮帮侄儿。望着卧床不起的哥哥,刘发英强忍泪水,拒绝了哥哥的要求。

“如果我真的那样做,就会失去资助人的信任!”最后刘发英和姐姐商定,由她们共同承担侄儿读高中和大学的费用。

传递爱心托起山村希望

一个叫晓涛的学生只有8岁,却是家里的顶梁柱。他住在资丘镇凉水寺村一座高山的山顶,奶奶和父母都是残疾人。“英子姐姐”网络助学团队发现了他,并将他的情况到了网上。2006年10月9日,晓涛得到了山东和辽宁两位好心人的帮助,收到了1500元助学款。此后,两人与晓涛每年结对助学。

2006年8月刘发英又走访了一个令人心酸的家庭:小田的父亲天生耳聋,母亲患有精神疾病,78岁的奶奶摔断了腿,常年卧床不起。刘发英了解到情况后,给小田送了2000元助学金。

长阳县津洋口镇三鱼冲村女孩陈小洁,3岁时父亲因车祸身亡。从此,母女三人相依为命。家里没有男劳力,一家人守着山里贫瘠的土地,难有足以糊口的收成。一年后,妈妈带上小洁姐妹离开故土,迁至长阳县城,租了个15平方米的小屋,做了一个擦鞋的木盒子,开始为女儿上学挣学费。但在小县城里擦鞋的人并不多,陈母的生意很冷清。2009年9月,陈母收到刘发英打来的电话,要她去领捐助款。“那时正是我最难的时候。”陈母说,“到学校后,刘老师递给我500块钱。接过来的时候,我心头一热,泪水一下子就流了出来。”从此,小洁和妈妈就记住了刘老师,常常想着能为她做点什么。

一天,刘发英途经龙舟大道到花坪小学上班,不经意间被陈母发现。陈母终于找到了报答的机会,一把拉住刘发英,一定要给她免费擦鞋。刘发英反复推辞之后,只得“就范”。此后每次见到刘发英,陈母都要为她免费擦鞋,还说:“把您家的鞋子都拿来,我没别的本事,只能擦鞋报恩。”打那以后,刘发英每次上班都要绕道而行,以免麻烦陈母。

在受助学生中,有一名叫阿玲的高中女生。阿玲3岁时父母双亡,由爷爷奶奶抚养长大。阿玲十分听话懂事,在家啥活都干,在学校刻苦用功,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县重点中学。然而,这个家的状况令人忧心,爷爷奶奶都70多岁了,爷爷患有高血压、支气管扩张、痛风等多种疾病,奶奶患有严重的肺气肿、哮喘,两位老人基本丧失劳动能力,每月需要医药费300多元。

刘发英了解到阿玲家的情况后,在大耳朵英语网站了关于她的贫困信息,很快得到了爱心网友的回应。在阿玲读高中期间,共得到了5200元的资助。2009年夏天,阿玲高考考了525分,刚好上了一本线,但没有达到她填报的中国海洋大学的录取线,她落榜了。“像天塌了一样。”阿玲说,“当时非常绝望,想外出打工,但舍不得年迈的爷爷奶奶;想复读,又没有足够的钱,为此一直辗转难眠。”

秋天快开学时,阿玲突然接到英子姐姐的电话,说北京一个叫宋燕的好心人资助了她1500元。她这才知道,又是英子姐姐将她的情况发到网上求助。接着,阿玲先后接到了美国杨光、安徽李成忠、山东王蒙、四川肖莎、山西任静等人资助的9500元现金。复读一年后,阿玲终于以546分的成绩被湖北大学外国语学院录取。当她收到录取通知书后,立即从深山里赶到县城,向她的“英子妈妈”报喜:“英子妈妈,没有您的帮助,我是拿不到这张大学录取通知书的。”说完抱住刘发英喜极而泣。

在网络助学的道路上,刘发英也经历过挫折,有人说她多管闲事,更有人嘲弄她想出风头。对此,刘发英都一笑了之,不予理睬。然而,家庭遭遇的一连串变故与打击,曾差点把她击倒。

那是2007年6月的一天,她70岁的父亲突然中风瘫痪。同年10月,哥哥因工伤高位截瘫,住进了宜昌的医院。紧接着,公公被诊断为肝癌晚期。面对一个个不幸的亲人,刘发英心里非常难过。当年9月,丈夫覃守龙从同她一起工作的资丘镇调往县城清江职高,夫妻俩相隔上百公里。儿子却在老家磨市读初中。那段时间,刘发英奔波于资丘、县城、磨市和宜昌四地亲人之间。教书、助学、家庭的三重压力像大山一样压得她身心俱疲,刘发英忙得焦头烂额,对“网络助学”活动曾想过放弃。

已建立了深情厚谊的网友们舍不得“英子姐姐”,纷纷希望她把这份善事继续做下去。“心之旅”网站站长杨东波表示:“大姐,如果你放弃了助学,我们将中断对长阳学生的资助。”“不行,这样我原先所做的一切不都前功尽弃了吗?为了大山里的孩子,为了不辜负那些爱心人士,再苦再累我都得坚持下去!”刘发英打消了放弃助学的念头,咬牙艰难前行。

对于妻子的网络助学,覃守龙开始持怀疑态度,不相信她会坚持下去。2008年春季开学时,一位80多岁的老人领着十几岁的孙子,带着20个土鸡蛋,赶了几十里山路,到刘发英家表示谢意。夫妻俩十分感动,塞给孩子100元钱,还找出一包儿子的衣服给祖孙俩带回去。这件事对覃守龙触动很大,让他深深感到“妻子做的事情很有意义”。后来,看到越来越多的贫困孩子通过妻子得到资助,覃守龙主动承担起家务,还成了妻子的义务取款员。

2011年2月,刘发英建起了自己独立的“英子姐姐”助学网站,个人力量发展成了团队力量。“英子姐姐”网络助学团队中既有山区教师、知名作家,也有退休领导、全国劳模以及海外友人。这个团队分成顾问组、走访组、联络组、宣传组等,其中韩国的冯冠军博士、日本“IT民工棚”网站版主潘喜华女士及北京的大耳朵是联络组成员,赴日留学生刘晓燕还欣然出任了网站的形象大使……

篇8

一、要从战略的高度重视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是教育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客观需要。近年来,随着各项改革的深入推进、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人口的激增,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大。没有教育的持续发展和强力跟进,就无法实现经济社会的大发展。教育的加速发展必须建立在均衡、协调的基础上,必须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坚持城乡统筹、“三教”统筹、软硬统筹、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

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是教育均衡发展的内在要求。经过多年来的发展建设,宝塔区基础教育已具备较高的发展水平,九年义务教育已经普及,“双高”普九通过省上验收,基础教育发展的设施条件得到了根本改善和提升,教育教学质量逐年提高。但目前存在的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已成为提升教育整体水平的一大制约因素,而教育不均衡的突出表现在于城乡教育之间、校际之间、市区之间,教育发展不能一体化,就难以实现教育整体水平的提升,就难以为老百姓提供公平优质的教育服务。

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要有明确的目标定位。根据城乡一体化的总体要求和教育发展的实际水平,城乡教育的一体化的总目标应该定位为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全面提高农村教育质量,构建城乡终身教育体系,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必须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努力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统筹基础教育均衡协调发展,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上来,统一到以科学发展观引领教育实践上来。

二、要以统筹的思路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教育发展不均衡是发展中国家教育发展的主要特征之一。各国一致公认最主要的原因是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差距,它是制约发展中国家教育发展和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瓶颈”。根据我区目前的情况,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推进城乡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

第一,在办学条件上必须实现均衡。即政府的投入对每一个学生来讲是平等的。近年来,延安城区中学、小学、幼儿园择校行为走向“白热化”,从表象分析,这是户籍管理不够规范,教育发展规划滞后于城市化进程造成的,从深层原因看,这种现象已经凸显出城区学校之间在办学条件、师资水平、教育质量等方面的差距,根本上就是城乡优质教育资源的总量不足,无法满足人民群众对高素质、高水准教育的渴求造成的。因此,实现办学条件的均衡化,首要的着力点应该放在优化配置教育资源上,减少甚至消灭弱势学校,使每一所中小学校都能按照法定的标准,拥有大致均等的物质条件,实现基础教育规范化办学,从而形成一个公平竞争的教育环境。要通过整合区域教育资源以实现一定区域内的资源共享,抓住教育布局调整、创建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争创省市示范等级学校等有利时机,调优配强做大农村教育资源,逐步带动区域内教育资原的合理流动和高效组合,进而整体升格,使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同步扩增、合理分布。要利用现有信息网络资源优势,进一步提升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服务教育教学的水平,让农村学生更多地享受优质教育资源。

第二,在师资队伍调配上必须实现均衡。教育要均衡发展,首先要实现师资的优化配置,师资队伍素质的整体差异影响着教育的均衡发展,宝塔区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是高的,但学校之间很不平衡,师资资源配置也不理想,教师的积极性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一定程度上教育人事制度的改革还没有真正到位,稳定有余,改革不力,发展太慢。存在着农村师资流向城区,办学条件、福利待遇较差的学校师资流向办学条件好的、福利待遇高的学校,造成好的学校师资富余、超编,较差的学校师资欠缺,有的课程无法开设。因此,必须加快改革的速度,加大改革的力度,尽快形成宝塔区域内的真正意义上的全员岗位聘任制、上岗竞争制、流动双向选择制。要实行多劳多得、优劳优酬制。应尽最大的努力,让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尽快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适应社会体制改革的环境,以进一步优化师资配置,加速宝塔区新一轮教育的发展。实现师资均衡的解决途径主要有一是要进一步加强薄弱学校师资队伍建设。从政策、经费、机制等方面对薄弱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给予大力支持,面向薄弱学校教师组织实施以新课程、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为重点的新一轮教师全员培训和继续教育,构建开放灵活的农村教师终身教育体系,不断提高广大农村学校教师的综合素质,使每位教师都树立起现代教育价值观、教育质量观、教育法制观和教育管理观,掌握科学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方法。二是建立城乡“校对校”教师定期交流制度。继续开展“城镇支援农村、强校支援弱校”送教下乡服务工作,定期选派优秀毕业生和抽调优秀中青年教师到办学薄弱的学校支教,优秀骨干教师定期、轮流到薄弱学校示教、挂职,薄弱学校的教师到优质学校跟班进修。三是建立城镇中小学教师到乡村任教服务期制度。城镇中小学教师晋升高级教师职务,应该有在乡村中小学任教一年以上的经历。适当提高乡村中小学中、高级教师职务岗位比例。组建由区级名师为主的名师讲师团,通过下听课、专家会诊、面授指导、专题讲座、教学示范等形式开展“名师带徒”工程,实现先进理念共享、优秀资源共享、有效成果共享。对英语、信息技术、音乐、美术、体育等专任教师短缺的学科,可试行巡回教学制度,要对年龄偏大的教师实行“多退少补、逐步消肿”和提前离岗的办法,腾出岗位,梯次补充紧缺教师。

第三,在教育管理水平上必须实现均衡。一是干部定期交流。学校管理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学校领导水平的高低。要形成干部交流制度,学校之间干部互派挂职。二是保持规范管理的连续性。首先要按规范运作,在规范中创新。不能换一任校长,紧接着就换一批规章制度。在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上级统一规定和部署的前提下,允许创新,提倡改革。要进一步完善并创新教育督导办法,确保所有学校的管理水平大体均衡。三是建立管理经验定期交流制度。定期举办校长、教师论坛,召开管理心得座谈会、学校内部管理制度交流,教研备课后动、科研信息、课堂教学交流等。

三、要以强有力的措施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是今后一个时期教育改革与发展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这项系统工程,必须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采取强有力措施予以保证。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强化职责,进一步落实“以县为主”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全面落实在国务院领导下,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到2010年,区级财政对农村教育费附加的统筹比例要达到100%以上,农村教师工资继续由区财政统发的同时,区财政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扶持

薄弱学校发展,逐步提高农村教师补贴。认真落实国家关于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和逐年消化教育欠账的要求,力争在三年内消化教育欠账。要进一步明确区、乡两级政府的办学责任,完善管理体制,促进农村基础教育持续、健康、均衡发展。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在自愿的基础上捐资助学,对纳税人通过非营利性的社会团体和国家机关向农村义务教育的捐赠,按有关税收政策予以减免,进一步拓展资金渠道。

统筹规划,进一步优化城乡中小学布局。要按照城市化发展总体规划,认真规划、整体优化城乡中小学布局。要正确处理好布局调整中加大力度与因地制宜的关系。加快调整中小学布局,是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内在需要,是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客观要求。要加大协调力度,争取市上支持,加快城区小学、幼儿园的规划布点和建设,力争在五年内基本解决城区小学、幼儿园入学困难问题。要本着“减少点数、扩大规模、集中优势、提高效益”的原则,加大农村中小学集中办学力度,使每一所农村中小学校都能按照省定标准,拥有大体均等的物质条件和师资条件,为农民子女提供更多的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当前重点任务是抓好创建省级教育强区工作。要按照区人大十六届一次会议提出的要求,把创建工作摆到重要议事日程,严格遵照实施方案的安排,扎实抓好创建工作,力争在2008年成功创建省级教育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