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教学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4-04-08 17:31: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思政教学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思政教育课程;教学实施;身心健康;重要性
一、思政教育课程背景
1.1 思政教育课程的意义
当前,在我国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历史大潮中,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因此,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意义重大。在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思想政治课无疑是对学生进行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在很大程度上,思想政治课的实效性直接关系着学生正确的政治信念、道德观念的形成和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
1.2 思政教育课程的地位
学生思想政治课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学生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或课程在教育职能上大有区别,它肩负着意识形态教育的使命,通过向青少年灌输国民意志,把握舆论导向,提供精神动力,思想政治课的价值因此显得尤为突出。不重视思想政治课的政治价值,我们就会犯历史性的错误。重视思想政治课的价值,并切实搞好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直接关系着国家的命运。思想政治课是中学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和基本环节。
二、思政教育课程的教学实施
素质教育和思想政治课的本质均要求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而目前学生思想政治课仍然存在着忽视"以人为本"的现象,因此,应认清学生思想政治课坚持"以人为本"的必要性和原则,使其从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境以及评价标准等方面坚持"以人为本"。
学生思想政治课是对学生系统进行公民教育和常识教育的必修课程,是学生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建立以学生思想政治课为核心的公民教育体系,协调各种教育力量,共同努力,通过课教育与实践活动,传播公民知识,培养公民意识,弘扬公民权利,呼唤公民责任,把学生培养成为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的好公民。
三、新形式下思政教育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性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经济全球化、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人员的流动性不断加强,乡土社会固守家乡的观念逐渐淡化,越来越多的人涌向城市,学生中的大部分从农村来到城市,疏离感、陌生感和不信任感不断增强,加之网络时代信息更新快于一个人的现实接受能力,各种新旧观念参杂在一起产生矛盾冲突,内心困惑感加上市场经济条件下凭能力获得认可的评判标准使很多人暴露在高压状态下,总之客观外在环境的改变给学生在新形势下带来一些心理健康问题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3.1 人际问题
学生来自不同区域、不同的家庭环境和成长环境,习性和爱好各有不同,这些差异性使刚进入学校的新生感到陌生和不适,特别是有些学生不会独立生活,不知如何与人沟通,不懂交往技巧与原则等,校园中偶尔出现的打架斗殴现象也体现出了部分学生不懂如何文明交流、沟通。久而久之就会衍生出严重事故,案例之一如震惊全国的"马加爵事件",其产生与马从小自卑、自闭的性格有很大关系,心胸狭窄,在与人交往过程中斤斤计较、报复心强,与同学关系处理不当遂经常遭冷落,所以心生恨意酿成如此严重后果。
3.2 认知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外来的思想与生活方式给学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许多负面的影响,而且部分学校唯学习分数论,不重视思政方面的教育。因此学校里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学生。现在的学生思想非常活跃,独立意识很强,接收新的思想和新的事物的能力比较强,他们对于那些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很容易接受,但对于事物好坏善恶的标准还不能客观的把握。往往因此形成一个错误的认知形态,无法辨别是非甚至有的学生因此触犯了法律。由此可见,纠正其错误的认知,建立一个健康正确的思想意识,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3.3 情感问题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各式各样的信息无孔不入,从而导致中学生早恋现象越来越严重,进而产生了许许多多感情困扰。这些因情感而产生的困扰,不仅会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而且会造成持续的心理伤痛,严重者会伤及自身及他人的生命安全,学生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这些问题是由其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不健全甚至错误而引起的,如果单纯依靠传统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只会南辕北辙,事与愿违,收效甚微。在客观环境没有优化的条件下,只有加大其思想政治和心理健康教育,纠正学生错误的观念、提高其心理调适能力,才能让学生正确的认识和定位自我,增强其抵抗风险和挫折的能力,在激烈的学习中健康发展。
四、总结
长期以来中国学生以追求高分为最终目标,但从近些年来从网络上报道的一些消息显示,众多我们眼中的"精英"最终成为违法犯罪的群体,究其原因,除了道德因素外,与个人的心理健康以及意识形态有很大关系。
社会的发展对人的主体性发展提供客观环境和要求。它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忽视主体性格、人格养成过程中所需要的指引。思政教育能为学生的坚强意志、健康人格和良好性格和情绪的养成提供调节器。其次,它是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随着客观环境和主观个体的变化,其教育内容和手段也需要不断充实,其中心理健康教育把有些人的思想认识问题归于心理健康问题,从学生的内心寻找原因,这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一种独特的因人而异的方式。再次,心理健康教育是人们心理健康发展的需要。人才的培养目标是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这一目标的实现不仅要以人才的健康心理为前提,而且也是人才的基本素质之一。
参考文献
[1]陈晨.浅谈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J].东京文学,2010,(3)
篇2
关键词:实践教学;思想政治;高中政治
古人曰“人无信而不立”,可见自古以来思想道德就备受人们的关注,所以说思想政治的教学也就更加重要了。在提倡素质教育的当今社会,思想政治的教育也变的尤为重要,思想政治实践教学也就发展成重要的课程之一。思想政治实践教学是顺应整个时展下的一种结合新的教学方法的教学课程,能够让学生们更加深入的了解社会,学习政治思想,同时又可以把在书本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社会实践中去,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时间与理论相结合。要先成为一个道德品质优秀的人,继而才能成为一个品学兼优的人,继而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而不只是停留在理论的高度上不付诸到实际行动中,由此可见实践教学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用的重要性。
一、思想政治教学与实践教学
思想政治教学是一种对思想道德品质较为系统的,清晰的梳理,让学生能够更加全面的,分模块的来学习思想道德品质,并且了解现代社会的思想品德政治。现代社会中的人良莠不齐,社会关系复杂,甚至有些人心地险恶,有些人为了得到某些东西而不择手段,不惜牺牲别人的利息来成全自己。当然社会中也不乏有好人存在,在这种人心隔肚皮的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就变得尤为重要了。以高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为例,因为高中是一个人的思想开始由幼稚向成熟蜕变的时期,高中之前的思想政治多半是父母言传身教的,再加上老师不断的引导,但是并没有系统的学习,而高中之后就算是步入了半个社会,不会再系统的教授思想道德课程了,因此高中可以说是我们在深入懂得了思想道德之后唯一一次系统学习思想政治的机会,所以高中思想政治的重要性显而易见了。实践教学是应社会发展,时代进步和教育改革的背景而生的,为了使学生们能够通过实践学习能够更加理解所学的知识,并且可以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自己的身上,使自己成为一个有道德修养,高素质的人,不到严于律己,也可以帮助劝导别人。实践教学不但会教授学生理论知识,更会教学生从实践中学习,并且可以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以达到学而有用、学以致用,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目的。
二、实践教学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应用及其重要性
高中思想政治实践教学是通过实践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实践性人格为目的地教学,是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础。高中思想教育是一个人学习思想政治过程中较为系统全面的学习过程,不但能够帮助学生将道德品质作为一种为人处事的习惯,更是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和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过渡,一个桥梁,所以说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是很重要的,因为它承载着学生们积累的为人处世的经验,并把这些经验带到实际应用中。实践教学作为一个刚兴起的教育方式,又凭借着自身实用的特点被广泛的应用到几乎所有学校的各个学科的教育教学中去。思想政治实践教学就是以学生们的思想政治的学习作为教学目标,辅以实践的学习和应用,能够将知识更好地学习掌握。实践教学的作用便是在实践中学习知识,是一种从实际情境中学习,并且运用到实际中的学习方法。有了实践教学的加入思想政治的学习也就变得更加生动形象。例如,情景教学,设定特定的情景让同学们分角色扮演,并且对角色的品德素质做出评价,让同学们深入的了解角色,扬长避短,学习优秀的品德修养。学生们可以通过这样的活动学习思想品德,并将自身的特点与角色对照,摒弃那些自己认为不好的性格特点,学习那些优秀的思想道德品质,从而达到交学的特点
三、实践教学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意义
传统的思想政治的教学只是将理论传授给学生,但是理论知识掌握了并不表示就可以在实践中运用。而思想政治的实践教学既可以传授给学生理论知识,又可以在实践中学习思想道德品质,还可以将所学的知识再运用到实践中去。可以说是实践教学赋予了思想政治灵魂,使其可以鲜活的呈现在学生们面前,并且可以将所学的知识得以运用而不是搁置了,用不到了。有了实践教学思想教育就能够更好地被学生学习和运用。思想政治实践教学既可以让学生们在实践中学习思想道德品质,又可以培养学生们学习思想政治的兴趣,还可以体会到教学实践的魅力所在,让所学的知识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实践教学的意义就在于给学生更好地,不再只停留在理论的学习上,更多的是放到实践中去,在社会实践中学习思想政治知识,并且可以运用到生活中去。
四、结论
思想道德品质的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和积累,通过社会实践的形式不断的学习,对以后理论知识在社会实践中的运用也是很有帮助的,同样或是相似的情景下能够泰然处之,能够把事情处理的很好,做饭井井有条。同时实践教学既可以让学生们学习理论知识,又不会扼杀他们探索、好奇的天性,并且注重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对于那些有叛逆心理的学生来说,给了他们自由选择和学习的空间,使之学习好的品德修养,改正自身的不足之处。实践教学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应用给了学生们更多的学习空间,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培养学生们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和待人处事的能力,为社会培养出品学兼优的人才。
作者:任东京 单位:山东省蒙阴第一中学
参考文献:
[1]余永清,关于思想政治理论社会实践教学的思考[J].改革与开放,2009,(11).
篇3
一、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突破口
科学就业观是指求职者以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关系为前提,在客观评价自我,理性认识就业环境的基础上,指导求职者职业发展,并最终实现自身需要与社会发展相和谐的就业观念。科学就业观教育是指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认识和对待就业问题的根本观点和总体看法的过程。从理论层面分析,大学生科学就业观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紧密联系,科学就业观教育可以成为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有效突破口。
科学就业观教育是完成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现实需要。“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总体目标。这个价值取向最终要落实为现实的行为选择才能实现其意义。而选择现实层面有效突破口的原则,应当是学生需要、易于接受、能够有所收获的,当然也必须是符合终极目标的。科学就业观教育恰恰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可以成为当代大学生有效的教育形式和载体。
科学就业观教育是完成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目标追求。思想政治教育追求的是信念的确立、态度的改变、行为的落实。从这个意义上而言,科学就业观教育是一个完整的教育过程。而科学就业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密切关联,还在于:其一,科学就业观的目标与思想教育的目标的一致性;其二,科学就业观的目标是思想教育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三,科学就业观的目标是思想教育目标的具体化。
科学就业观教育是完成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成果检验。由于科学就业观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一致性,从一定意义上说,大学生是否树立了科学就业观,就业择业的过程可以很大程度展示这项思想政治教育任务完成成果。因此,科学就业观教育可以成为思想教育实效性的重要检验。
二、增强教育实效性的实践性探索
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科学就业观教育都具有成为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突破口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然而,在新的历史时期,以科学就业观教育为突破口,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也对高等学校的就业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坚持以学生为本,探索科学就业观教育的人本理念。从当前高校就业工作的现实看,一方面从观念入手解决学生的现实和思想问题还没有真正达成共识,就业观念教育亟待加强;另一方面就业观教育模式仍然以沿袭传统思想教育的“灌输法”为主,科学就业的理念很难转化为教育对象的主体自觉。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彻底转变需要一种自发的生长,从教育者的角度上说,需要从大学生思想和生活的实际出发,从大学生作为“人”的发展需求出发,思考科学就业观教育的有效模式。
科学就业观教育要做到三个坚持,三个反对:一是要坚持个人发展与社会需要相结合的工作理念,反对只注重个人发展或者社会发展的单一向度;二是要坚持技术测评与教育引导相结合的工作思路,反对只注重技术测评或者教育引导的单一方式;三是要坚持分类指导与分层指导相结合的工作方式,反对不顾个人发展特点的“一刀切”引导。
整合教育资源,形成科学就业观教育的系统合力。首先,要用舆论导向培养一种社会土壤,促进科学就业观以自然的节奏和秩序自觉生长。高校内部的校园文化和社会媒体要着力营造一种促进个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舆论氛围,提高科学就业观教育的实效性;其次,要用制度明确和落实科学就业观的教育职责。政府、企事业单位、高校都要充分认识就业观与学生就业、职业发展、人生发展的紧密联系,履行职责,促进就业公平,营造科学看待就业,科学分析就业,科学实施就业的氛围,从不同的方面影响学生就业观,引导学生树立科学就业观;最后,要建立家庭、高校和社会沟通的机制,达成推进科学就业观教育的共识。高等学校要和学生家庭进行有效沟通,减少来自家庭的就业观念误区,从而形成科学就业观教育的系统合力。
加强体系建设,打造科学就业观教育的有效模式。教育体系的单一化是当前就业教育乃至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强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要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和发展性的科学就业观教育体系结构。
多渠道的教育模式保障了教育的广度。以教育教学为主要渠道,就业活动为主要阵地,科学研究作为理论支撑,咨询服务为重要保障。提升思想政治觉悟和就业竞争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课堂教育始终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育教学,能够解决科学就业观教育的系统性、科学性,确保教育质量。同时,解决教育的普及与深入问题。科学就业观教育教学需要贯穿于全体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丰富多彩、有益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系列就业活动,是科学就业观教育的主阵地。就业活动的模拟性,提高了科学就业观教育质量,活化了课堂教育的内容,强化了受教育者的学习动机,增强了自我教育功能。
多层次的教育体系保障了教育的深度。培养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就业指导教师,能够成为科学就业观教育系统、准确、深入开展的必要保证;学生就业团体的教育培养,成就了社团学生关注就业,乐于服务,也能够充分发挥朋辈辅导的力量;覆盖全体学生的全员参与的培养体系,能够营造全员关注就业的良好氛围。
篇4
关键词:新课标 ; 创新意识 ; 教学模式
一、教师自身要培养创新意识
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学生创新能力的起点和源泉,在创新学习中,一个学生能否提出创新问题,关键是教师是否有了创新意识的设局。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如果还是像原来一样只要求学生机械地接受知识,单纯地应付考试,而不从整体上要求学生去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那么贯彻《新课标》就成了一句空话,因此,要使《新课标》真正成为当代思想品德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的标准,教师自身要努力培养创新意识。
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多学习、多思考、多积累。简单地说,多学习指教师要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努力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平时要多向优秀教师请教,克服存在的缺点,使自己的知识体系跟上时代的要求;多思考指教师要不断地理解和领会课程的要求,总结反思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找到合理的解决途径;多积累指教师要学会积累知识、积累方法、积累经验,通过潜力的挖掘最终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一旦教师具备了创新能力,不仅会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也会使教学任务在教师预设的创新情境中较好地完成。
二、改进教学模式,改变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着“填鸭式” “满堂灌” “一言堂”“说教式”的弊病,这样就不利于让学生发挥作用,而且也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吸收。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倡导师道尊严的不平等关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是主动者、是支配者。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只能是消极、被动的学习者和服从者。教师高高在上,照本宣科,满堂灌,脱离学生实际,学生当然不喜欢,学习的积极性就低。如此教学,怎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而新课改基于对课堂教学一体化的认识,提出新课程需要相应的新的教学观,强调师生的互动关系。在教学中,老师要多采用“参与式” “讨论式” “启发式”等教学形式,注重把学生放在教学的主置,倡导主动的多样的学习方式,师生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关系,塑造师生之间多种多样、多层面、多纬度的沟通情景和沟通关系。应该让学生的思想、意志、情感和行为方式该得到同样的尊重,给予学生足够的展示自己的才华,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的机会。教师应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树立师生平等观念,主要与学生进行情感交融,才能创造一种平等、尊重、和谐、发展的师生关系,营造一个民主活泼的课堂氛围。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开拓学生思维。
三、巧设疑问,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过程是一个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教师在课前要认真研究教材,精心设计问题,才能在课堂上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来,所提问题应能与生活实践相联系,令人深思,给人启迪,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要有思考价值的。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而,教师在教学中要巧妙设计疑问,让学生讨论,激励学生质疑,质疑是激发思维的动力。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要鼓励学生对前人的科学理念和传统观点有一个大胆的质疑精神,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化与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教师也要积极参与,以指导者、组织者、参与者、研究者的角色进行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大胆探索,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还要善于捕捉学生创造的火花,及时鼓励,及时引导。
四、改变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师往往只重视研究教法,忽视研究学法。其实学法是教法的出发点,也是教师归宿。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以令世人瞩目的迅猛之势在全国顺利推进,通过课程改革既促使教师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的转变,又迫切需要学生学习方式发生根本转变,“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尽管学习方法多种多样,但能产生实践效果的最终还是“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法。
五、联系实际,勇于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的目的不能停留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上,而要让学生学会用所学知识去观察、认识、分析、思考、解决现实生活社会中存在的问题,也就是说理论来源于生活实际,而理论又要反过来指导生活实际。如果学生学了知识不会用,不去实践,那只能是“死知识”。创新来源于实践,所以要强调理论联系时政、联系生活、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才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针对学生好动、好强的特征,一般可以采取讨论式、竞赛式、查阅式(收集资料)、演讲式等,这样就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作用,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取知识并用所学到的知识去分析、解决具体实际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政治课的整体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能力,发掘学生的潜能,是现代教育的主要特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活动课的设置和开展应该充分体现现代教育的特征、满足现代社会对人的能力的要求。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课,让学生接触社会,增强交际能力;通过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中去,锻炼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5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一、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中华传统文化是指在中国五千多年文化发展史中形成、积淀、流传,影响人们生活的中国古代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活化石”。传统文化的魅力在于它赋予了一个民族深厚而睿智的思想,民族的观念、情感、价值取向等都被涵盖其中,并且人们从事的所有活动都在无形中受其支配。高等院校的学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1.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保证党的思想政治工作顺利开展的需要
长期以来,党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是批判地继承,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继承和发扬,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指导下,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得到不断改进,各项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力,为了更好地建设和谐社会,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这样才能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继承和弘扬,使党的思想政治工作顺利开展。
2.
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改善大学生道德修养现状的需要
当代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缺乏了解,没有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其道德素质有待提高。结合当前大学生道德现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已是刻不容缓的事情。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
(一)理论价值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具体内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重要理论资源,如爱国主义情怀、诚信品质、艰苦奋斗精神等,应该将其中的精髓引入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中,贯穿于高校教育整个过程,用中国几千年积累的文化底蕴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有效方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一整套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如言传身教法、因材施教法、内省式教育法、陶冶情操法、实践教育法等,可以将这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合理有效地运用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提供借鉴意义
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社会思想道德规范不断凝聚、更新、整合,成为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素材。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下,面对个性张扬的大学生,我们将中华民族创造的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与时展、现实社会、学生实际相结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二)实践价值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加强大学生人格道德修养的教育
五千多年的历史文明,提炼出了进取精神、包容精神、博爱精神、奉献精神、牺牲精神等一系列的民族精神。当代大学生用这些民族精神武装头脑,可以抵御各种不良思想的影响,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和人格品质。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大学生应对文化全球化的思想渗透
文化历来都有强大的渗透力和影响力,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世界多元的文化不断冲击着人们,由此带来很多的价值观和道德方面的问题。而对于涉世未深、信仰立场不坚定的大学生而言,全球文化中的某些消极因素会对他们产生很大的影响。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通过熏陶感染,能提高大学生的明辨是非的能力。
参考文献:
篇6
当前,在高职院校中,由于高职生面临着就业和升学的挑战,作为思政教师应如何确保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因而作为新时期背景下的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必须继续发展自身在高职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要性,并对当前存在的实效性问题进行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有关对策,不断强化高职生的思政教育成效,为培养有技术、有文化、有文化、有能力的新型四有人才而不懈努力。基于此,笔者就此展开以下几点探究性的分析。
一、高职院校在思政教育方面存在的实效性问题
目前,我国一些高职院校在思政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较多,以下笔者从存在的实效性问题做出一点几点总结和分析。
1.难以认识到加强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性
当前,一些思政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难以认识到加强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思政教师缺乏狠抓思政教育的潜在动力,错误地认为高职学校主要是的加强学生技能的培训,提高学生的职业技术水平,而认为思政教育可有可无,抓好各项业务教学工作才是正事,人士为思政教育是“瞎搞”;二是对于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缺乏严谨的态度,学校的各项教学、日常管理和接待以及招生和就业安排等相关事务已经十分繁琐,而缺乏时间和精力加强学生的思政教育;三是对做好思政教育缺乏坚定的信心,错误的以为思政教育抓出的成效没有教学业务的实效性强;四是思政教育的开展缺乏科学的方式方法,平淡的思政活动不想开展,想开展创新的活动又缺乏经费和创意,感觉在思政教育中不知所措,
2.思政教育缺乏明确的目标取向
在这信息泛滥、传播渠道广、学生思维活跃的年代,一些思政教师仍停留在传统的思政教学方法上,难以对当前90后学生的思想现状进行深入的探究,思政工作的方式方法和目标缺乏正确的指导方向,工作思路缺乏明晰,思维不严谨,难以精准把握思政教育的重点和难点,缺乏针对性的教学目的和实效性的教育内容以及灵活性的教育方式,导致思政教育空洞化。
3.教学内容缺乏新鲜感,教学理论繁杂
在当前的思政教育教学工作中,所采用的思政教学内容缺乏新鲜感,在教学内容方面的理论性教学内容较为繁杂,往往在不同课程中出现相同的教学内容,使得学生不爱学,教学不想教,导致成效低下。
4.思政教师的专业素质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当前,一些思政教师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使得很多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难以适应当前思政教育的需要,加上思政教师往往是思政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导致教师的结构单一化,而专业的局限性使其难以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进行有机的结合。
二、加强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对策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对当前高职院校在思政教育存在的实效性问题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那么作为新课改背景下的高职院校思政教师应如何在教学工作中强化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呢?笔者结合自身合作实践,提出以下几点措施。
1.充分认识到加强思政教育的重要性
作为思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必须充分意识到加强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在加强学生技能培训的同时注重学生的思政教育;其次应在思政教育工作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政教育理念,强化自身的教育信心,妥善处理思政教育中的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在引导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应使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及理想信念;再次,在教学过程中应紧密结合当代90后高职生的特点,充分掌握学生的所思所想,禁魔结合学生的需求开展针对性的思政教育活动,使其充分感受到思政教育并非理论的说教,而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帮助学生成长和发展,促进学生参与思政教育的积极性的提升;最后,还应在日常思政工作中注重问题和经验的总结,切实端正自己的态度,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思政教育工作中来,为整个思政教育成效的提升奠基。
2.确立有效的思政教育目标
在思政教育工作中,为了促进教育成效的提升,作为教师首先必须确定有效的思政教育目标,只有确定教育目标,才能确定教育教学工作开展的有效性。以明确的思路和严谨的思维注重积极地参与到教学工作中来,针对性的明确教学目的和实效性的教育内容以及灵活性的教育方式强化思政教育的成效。
3.注重教学内容和方式方法的创新
思政教学是思政教育的重要阵地,因而必须对当前思想教学的内容进行创新,注重思政理论课程的调整,严防相同的教学内容在不同的课程教学中出现,并减少理论课的教学强度,提高教学内容的实践性,以不断提高教学内容新鲜感。在此基础上,还一昂始终坚持生本原则,对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进行改革,一改传统的填鸭式教学,积极探索和尝试现代新型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的主体性作用,对教学内容的分析和学生实际情况的掌握必须保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并针对教学内容的不同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方法,例如对于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应采取剖析哦的方式进行教学,加深学生的印象,而学生理解较难的问题则应采取互动教学以及专题教学。此外,还应对思政理论教学的考核方式进行改革,放弃传统的考核方式,采用诸如社会调查实践活动,将思政教育理论作为基础,将社会实际问题的解决作为宗旨,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撰写真实的社会调查报告,在强化学生对社会的认识的同时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问题的分析与解决能力。
4.致力于思政教师的专业素质水平的提升
思想政治教育和其他专业课程教学有很大的区别,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如何做好人,专业课程教学引导学生如何做好事。思想政治教育者除了要具有丰富的政治理论知识外,还要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具有人格吸引力。并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师资建设,改善师资结构,有利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社会现实的结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三、结语
篇7
关键词:高职院校 思政教育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1-0096-01
高职院校进入新时代之后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关注,其极强的实用性为社会培养了很多应用型人才,其所培养的人才能够满足社会和企业对实用型人才的需求。但是,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高职院校所招收学生的基础相对较低,很多学生是因为难以走入大学,才进而选择高职院校作为其未来走入工作的基础,因此,让学生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正确认识自身的价值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思政教育能够满足对学生心理和思想正确培养的需求,其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帮助学生走入社会之后,更好的与社会相融合。高职院校已经认识到思政教育的重要意义,因此寻找一切途径让其优势得以发挥,弥补其不足之处。
1 高职思政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部分高职院校已经开始重视学生的思政教育,同时也认识到其对学校和其他科目教学质量的重要性。但是,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其在课程的开展上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阻碍了思政教育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对思政课程的教育作用缺乏重视
高职院校所开设的思政课程,不仅仅是一门课程,其更应当成为培养学生道德情操,塑造学生优良人格,培养其健康心理的一个渠道。但是,当前的思政课程仅仅是为了满足学校及教育机关的要求而开设,其授课过程中重视的是课程的完成和满足课时的要求,而对于其所具有的最为主要的作用――对学生的素质提高、思想道德提升方面则产生忽视。这使得很多的高职院校普遍存在一个现象,那就是重视专业知识教育、轻视文化素质教育。
1.2 思政教育缺乏系统性
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应当说是一个全面性、系统性的教育工程,其与学校的各个方面相联系。但是,当前的高职思政教育主要放在思政课程的教学工作中,并且学校的主要精力在于学生专业技能与知识的培养上,对于学生的思政教育认识不周全,没有统一的、系统的教育思路与体系对学生进行更好的思政教育,这使得思政教育的内涵无法让学生充分的理解,在教学方法上与之不能做到很好的相容。
1.3 教师的素质有待提升
进行思政教育的教师本身应当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养,但是当前因为高职学校对于教师的需求量大增,造成在招聘的过程中不自觉地放低了对教师的要求,加上部分教师对于自己并没有进行严格要求,使得教师的素质整体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对于思政教育方面的素养也同样需要进行提升。只有教师的素质得到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2 解决当前思政教育课主要问题的对策
高职院校想要做好思政教育,需要对问题进行解决,只有解决了思政教育中的各种问题的出现,才能保证思政教育工作正常有序的开展,才能保证让学生沿着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前行,才能保证学生思想道路的正确性。
2.1 重视思政教育课程的重要性
高职院校应当加强对思政教育课程的重视度,思政课程并不只是一门课程,其可以说是学生未来思想的风向标,通过思政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加了解所需要储备的思想知识,对学生的思想起到一个引导作用。教师要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融入到思政课程中,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引导学生的思想走入正确的轨道。同时,思政课程的开设还要坚持与时俱进,加入先进的思想观念,让学生感受到思政课程并非“假大空”的说教,而是具有实质内容,在思想潮流中起到先锋的作用,让学生更加喜欢思政课程的学习。
2.2 系统构建思政教育
无论从学校层面,还是从教师层面,都要努力构建系统性的思政教育,要让学生从理论到实践进行系统化的学习,从而强化学生正确的思想意识。首先,学校要对思政教育课程进行创新,在当前的教育基础上研究新的教育理论,结合时事观点,贴合学生生活。其次,要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实践教育,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思政教育的重要性,让学生在实践中总结正确的思想意识,建立学生为主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思想带给其的反作用力,从而提高其学习意识,增加其学习的主动性。
2.3 提高教师素质
进行思政教育的一个重要主体便是教师,因此,教师的素质可以说直接决定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对学生思政产生极为重要的、深远的影响。提高教师思政素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首先,对教室进行思政培训,学校管理层应当注重教师的思想活动,注重教师的思政发展,应当定期对教师进行思政培训,让教师熟悉当前最新的思政教育理念,了解最新的思政教育方法,从而与自己的教学实践做好结合。其次,要让教师参与到思政教育第一线,积极鼓励教师担任学生的辅导员,与学生进行深入交流,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从而寻找更加有效的思政教育方法。
3 结语
思政教育改革的教学效果并非一朝一时能够显现出来,其更为需要的是教师长期不断的,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教育,让学生的思想在日程生活的一点一滴中产生变化。只有加强对学生的思政教育,才能让学生拥有一个最为先进的、健康的思想,才能让这个思想意识陪伴学生更好的成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玉倩.高职思政教育当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4,12:7-8.
篇8
在高校思政课程中引入生态文明教育,教师不能仅从书本中对其进行教育,而应该充分的挖掘生活中各种有利于生态文明教育的资源,这些资源要是科学的,这样才能让思政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更加的丰富起来,同时,还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明确生态文明教学的思路,通过有效的途径来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让生态文明教学的时效性得到加强。
(一)生态文明教育引入教材中将生态文明教育引入到教材中是指将生态文明教育的相关资料及资源进行整合,通过科学合理方式编入到高校思政教育课程的教材中去,这样能够更好的在思政课堂中进行生态文明的教育,并且还有助于帮助学生提高其思想素质。如何将其融入到思政教育教材中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第一,先组织相关的专家或是有生态文明方面知识及研究的教授共同来进行思政课程融入生态文明教材的编写,编写的教材应该从自然环境及资源等方面的基本情况和常识等进行编写,对于其环境的保护及资源的使用等方面也需要进行阐述,因为所涉及的方面较大,因此,对于在内容上要力求简约易懂,要能够让学生容易接受并容易记住。第二,需要从形式及政策上加大对生态文明教育融合到思政教育教材中的力度,通过举例来阐述现代社会中生态环境遭受到的破坏,比如空气雾霾现象的发生,水源及土壤受到严重的污染,沙漠化现象越来越严重,很多的动物开始面临灭种危险,有些甚至已经灭绝等等问题。让大学生能够清楚的认识到现代生态环境所面临的危机,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让学生能够认识到保护自然、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二)生态文明教育引入课堂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其中不仅可以通过教材来进入课堂中,还可以通过思政教育的教师自身对生态文明的认识及理解,从本质及现实方面来对生态文明教育进行阐述,在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自身对现代生态环境的现状进行自我观念的表达,并将其本质及现实意义贯穿整个课堂教学中。生态文明教育引入课堂实质上是将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性体现出来,通过课堂教育来完成生态文明教育的目标,通过课堂教学来向学生们表述现在生态环境上的现状,通过表述人类该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处作为最基本的教学内容,并介绍生态中的存活方式,通过选修课或是必修课或研究性学习等形式来让学生对其进行了解,通过对现代生态环境的认识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态文明行为及习惯,这才是现代大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在高校思政课堂中对于如何有效实施生态文明教育有着一定的要求,需要教师在教学模式上进行不断的创新,要充分挖掘出思政教育教材中有利于生态文明教育的教学资源,并且需要能够结合学生的兴趣及关注度来进行相互融合,要能够适时的,恰到好处的将其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生态文明行为及习惯。
(三)生态文明教育引入头脑生态文明教育引入头脑是指通过高校思政教师对生态文明知识及理念等进行实践的方式来加强学生对生态文明的认识,并通过其要求及所形成的价值观来改变现在的大学生对于生态环境的思想,让他们能够形成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念,并且要能够促进他们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怎样才能让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到学生的头脑中,这是一个非常高深的问题。这不仅需要教师能够充分利用好课堂这一阵地外,还需要能够充分发挥社会实践这一教学手段。所有理论性的知识都需要通过实践来得到印证,所以,教师应该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生态文明是现在社会非常关切的问题之一,要让大学生通过自身的学识来对现代生态问题进行思考,研究其问题的根源并找出如何解决的办法,这不仅有助于帮助学生开动大脑,还能让学生了解到自身的学识,强化自身对生态文明的认知度,让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促进学生情感认知,使学生自觉地养成良好的生态文明行为及习惯。教师也可以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入手,让学生能够从平常生活中的小细节里感受到生态文明的重要性,让学生能够从身边的一草一木开始,做到不踩踏,不浪费水电等,加强其生态文明的意识,让生态文明行为成为自然反应,让其真正的融入大脑,放在心里。
二、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程体系的原则
(一)注重课程融入的科学性高校思政教育课程所教授的内容较多,教师应该将生态文明教育进行具体细致的分类,然后在融入到相应的思政课程中去,这是科学的将其融入到思政教育中的基本要求。比如在进行基本原理概论这门思政课的讲授中,需要能够让大学生明白其所讲述的基本观念、立场,教师要能够将生态文明与基本原理相互结合起来,让其能够融入其中,达到相辅相成的作用。
(二)强调课程融合的灵活性高校思政教育中融入生态文明教育,这需要两者之间相互衔接,相互融会贯通,这样才能促进其和谐统一的开展。教师在进行思政教育课程的教学时,要对课程的内容有着非常深入的认识,不能被其内在的理论结构所限制住,要能够做到既尊重它又能够顺应时展的需求,要能够紧绕时展这一主题,严格的按照其要求来进行课程的教学,教学内容要能够与时共进,要充分的将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性及必要性体现出来,将最新的成果融入到教学中,让教学内容得到优化,让教学的内容充满时代的特征,这样在教学中才能让学生更加的信服。同时,高校思政教师还要时刻注意学生的日常生活,要能够从生活中的小事中发掘出具有教育意义的生态文明教育事迹,在课堂中适时的提出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其与实际生活有所联系,会让学生产生亲切感,让教学的质量得到提升。
(三)强化融合研究的主动性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需要及时的更新教学观念,要能够对思政教育课程进行创新,研究出更具科学性和吸引力的教学方法,同时还需要能够符合现代大学生的接受范围,要能够有效的提高其综合素质,并满足高校对于创新技术型人才的培养的需求。在平常的教学中,高校要营造出有利于教学的氛围,积极鼓励教师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学术研究及探讨,要激发教师对学术研究的热情,这样才能让教师不断的创新出更多的教学方法。同时高校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有效措施来将教师对生态文明教育宣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要通过创设适当的情景来激发教师对社会中生活百态的关注度,让教师在面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时能够清晰明了的回答上来;高校要加大对思政教师在思政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上的研究的支持力度,让教师能够无后顾之忧的去进行深入的研究,解决在实际的教学中生态文明教育融入思政教育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不断的完善教学的方法。
三、结语
篇9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有效性;针对性;路径分析
引言
近年来,我国素质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建设和谐校园理念进一步得到了推广和宣传,因此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有效性与针对性,能够从根本上实现高效学生全面发展,从而为祖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一、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有效性与针对性的积极意义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
高校培养的学生应该具备高素质、专业化技能,虽然学生属于一个相对敏感群体,但学生自身也拥有较强的责任心和事业心,高校学生应该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因此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学,对学生进行有效而针对的教学,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还能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科学文化素养,从而为社会提供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
(二)全面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以科学为指导,逐步加强思政课教育,能够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坚决抵制不良思想的诱惑,并且还能采用正确的方法积极地应对,高校思想政课教师应该肩负起教育学生、培养人才的责任,努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与此同时,学生通过学习认真学习高校思政课的理论知识和内涵,能够从根本上明确自身明辨是非的目标,正确的区分和抵制不良事件的发生。
(三)全面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是整个高校教学的重要组成环节,它不仅能够让学生深入的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相关内容,还能帮助其树立正确的理想目标,使学生更加热爱生活、热爱祖国,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才,为祖国的未来贡献出一份微薄的力量,通过对思政教育进行一个系统化的学习和理解,才能实现学生的全面健康持续发展。
二、目前我国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虽然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高校思政课教学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并且有了实质性的突破,但是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一)高校对思政课教学重视程度较低
由于思政课在整个学校教学中占有的份额较少,也不是考试的重点,因此有很多高校将主要精力集中于培养高精尖等人才方面,更加注重学生专业化和技术化知识的学习,常常忽视了对高校思政教学的重视和关注,没有清楚的认识到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意义。还有很多学校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单一,这样不仅会降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还无法提高学生的思政教育水平和质量,降低学生的思政教育理解和觉悟。
(二)高校思政课教师自身素质有待提高
高校思政教师具有传到授业解惑的作用,他们肩负着为社会培养栋梁人才的艰巨责任,但很多高校思政教师思想落后,经验缺乏,在日常管理中不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教育,专业化水平和自身素质不高,这直接制约了思想政治教育意识的提高,影响了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
(三)高校思政课教学方式落后单一
就目前而言,我国很多高校思政教育仍然沿用过去的教学方法,以教师教学为主体,上课形式主要为自己看书和老师讲解,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学习和理解的地位,还有很多高校思政课教师认为思政教学就是形式主义,在考试之前给学生画画题,让学生死记硬背住答案就能够应付考试,并且取得一个不错的成绩,这种错误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直接影响整个教学活动的开展,不仅无法让学生学习到正确的思政知识,同时还影响了学生主动性的提高。
三、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有效性与针对性的路径分析
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主要体现在:学生接受了思政教育之后,能够将自身所掌握的思政知识融会贯通并且形成自己的实践行为,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据相关资料统计显示:就目前而言,能够影响学生思政教学的主要因素包括:党政部门和学校对思政教育的重视程度占到23%,社会环境对思政教育的影响程度占45%,教师的自身认识对思政教育的影响程度为25%,其他外在因素对思政教育的影响程度为7%,由此可见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显得十分重要。
(一)创新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现代社会已经成为一个信息化时代,人们可以足不出户就能了解身边发生的大事小情,提高人们的参与度和话语权。但随之而来的就是一些网络不良思想,社会拜金风气严重,这种不良思想都会侵害高校学生,使其树立错误的人生活,严重者还会导致高校学生误入歧途。因此高校应该创新教学模式,真正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的基础上创新,在创新的基础上实践,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质量和水平,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针对当前社会的热点话题教师可以指引学生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避免其出现偏激思想,从而优化高校思政课教学课堂效果。与此同时,在整个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过程中,还应该学习和借鉴其他优秀的课堂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在此基础上丰富学校的教学内容,真正提高整个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二)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高校学生不仅要熟练掌握理论知识,还应该提高其社会实践活动,只有这样才能为社会培养出更多高素质专业化人才,更好的为国家和社会服务,学校和教师应该让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有意义的课外时间活动,让学生能够将已经掌握的思政知识运用于实践过程中,这样才能够让学生认识到思想教学的重要性,因此学生只有将高校思政课内容广泛应用于现实生活中,才能做到学以致用,逐渐增加社会经验,提高自身文化和知识素养,拓宽就业渠道,努力提高高校思政课的质量和水平。
(三)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高校思政课教师应该与学生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促进思政课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提高,同时也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只有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专业化水平,与学生积极进行交流,采用课堂提问等多种方法,增加与学生交流互动的机会,针对学生可能存在的思想误区进行指导,并且及时的纠正,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力量信念和人生观念。学校可以对高校思政教师组织再培训,增强其责任意识和主人翁地位,使其清楚的认识到自己肩上背负着重要的使命,努力提高教师的服务意识和园丁意识,只有这样,才能为祖国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栋梁人才。
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主要目的就在于约束和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帮助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因此学校应该提高对思政课教学的重视程度,适当的增加思政课的实践活动和课时,丰富高校思政课的内涵的形式,将传统的枯燥的思政教学模式转变为丰富多彩的思政教学,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还能够优化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让更多的学生能够认真的学习和理解思政教学的重要意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与此同时,高校还应该注重对思政课教师的培养,聘请优秀的思政教师来对本校的教师进行二次培训,努力提高其专业化水平和自身素质,使其清楚的认识到自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共同帮助学生进行学习,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优化整个高校思政教学的课堂效果,提高高校思政教学的整体质量和水平,激发学生学习思政内容的热情和信心。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不仅是学校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顺应素质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高校思政课教学是否科学有效,直接关系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成败,因此各大高校必须立足于高校发展的现实,从实际出发,通过创新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提高学校对思政课的重视程度等方法加强对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视程度,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师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当代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使每个学生都能成为一名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总之,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是一项漫长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各大高校、教育者、以及学生三者的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才能够在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学针对性和有效性基础上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慧杰,速继明.试论加强高校恩政课教学的有效性与针对性[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1):137-139
[2]周新亭.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学有效性与针对性的思考[J]文学教育(中),2012,(1):129-130
[3]雷彬.浅议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有效性与针对性[J].时代教育,2015(9)
[4]曹炳志,高丽娴.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10)
篇10
一、引言
艺术类高校学生的思想相对比较活跃,他们受到更多社会上多元化价值观的影响,需要高校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不断改造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然而目前的艺术类高校思政教育属于公共课程,由于教师等教育资源的限制,只能进行大班教学,这样一来,艺术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不强,他们难以通过思政课更好地提升人生观、价值观,需要思政教师进一步融入互动式的教学模式,在大班教学中,提升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积极性。
二、大班教学条件下艺术高校思政教学的问题
(一)难以调动所有学生学习积极性
高校开展思政公共课程教学时,学生的数量一般在100人以上,由于学生数量较多,学生距离教师较远,难以听清楚教师教授的内容,也难以有效记录教师的板书。这样一来,后排的学生参与思政教学的有效性不强,教师不能有效调动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质量有待提升。
(二)学生难以养成主动的思政自学习惯
由于采取大班教学方式,思政课程难以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在大班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常常处在被动的学习状态之中,只是单纯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没有充分掌握思政理论的自学方法,没有养成自学习惯。
(三)统一化的考核使得学生积极性不足
在大班教学的客观条件下,很多艺术类高校思政教师一般都是通过一张试卷或是一份论文来考核,这样的考核方式使得很多艺术生对思政学习产生一定的抵触情绪,因为他们面对这种单一的考核方式时,复习相关思政知识点的情绪比较消极,一旦成绩不佳,会大大挫伤他们在思政学习中的自信心。
三、多元化互动教学模式融入思政课程的具体措施
(一)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现代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已经被全面应用到高校教学之中,有如下具体的现代化教学手段需要思政教师进一步学习、研究、掌握,拓展这些教学手段在思政课堂上的应用。
第一,多媒体教学。利用课件将相关的历史事件、艺术资源融入教学中,在案例式教学过程中,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达到了有效教学的目的。
第二,网络教学。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教学资源更加丰富,利用网络课程平台,得以构建第二课堂。网络教学可以进行教学互动,学生在对某一社会热点问题有不同的看法时,可以通过网络形式提出,教师给予有效解答,这种网络的匿名性可以保护学生的隐私。
第三,翻转课堂。翻转课堂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课堂上学生能够更专注于主动的基于项目的学习,共同研究与解决本地化或全球化的挑战以及其他现实世界面临的问题,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教师不再占用课堂的时间来讲授信息,这些信息需要学生在课后完成自主学习,他们可以看视频讲座和博客、阅读功能强大的电子书,还能在网络上与别的同学讨论,能随时查阅需要的材料。教师也能有更多的时间与学生交流。在课后,学生自主规划学习内容、学习节奏、风格和呈现知识的方式,教师则采用讲授法和协作法来满足学生的需要和促成他们的个性化学习,其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实践获得更真实的学习体验。因此,教师可以在上课之前,让学生观看一些艺术类的影片、研究时事热点问题,让学生进一步领悟其中的哲学含义,引导学生进行讨论,然后教师再进行有效分析与总结,以提升学生的觉悟。
第四,微课教学。利用“微课程”进行思政课程教学。思政课程的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心理规律和教育逻辑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利用“微课程”的实效性特点。通过教学流程的设计,设计不同的专题课程,把“微课程”串联整理形成一个知识链。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时间安排、接受程度等进行观看、反复播放等操作,巩固关键的知识难点,促进具有个人特色的结构化知识体系形成。
(二)融入多元化的教学形式
高校的思政教学属于公共课程,为了让学生将相关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学习与生活之中,教师在开展思政教学的过程中,需要融入更多的生活案例,这样可以更加形象地讲授相关的思政理论知识,改造学生的人生价值观。
第一,设置生活化的案例。互动学习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承担引导者的角色,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设置相关的问题和任务,让学生去解决与完成。因此,应用这一教学方法的第一步就是构建符合课程安排要求的教学案例,让学生自主学习,完成相关任务。由于思想政治的应用能力培养主要涉及提升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构建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设置的教学问题和任务可以主要围绕这两个方面展开。具体来说,可以就社会上目前比较热门的话题进行讨论,例如,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提出的“不忘初心”,延伸出很多思想政治方面的话题;《非诚勿扰》节目中再次出现拜金女,节目对其进行及时封杀;聋哑少年运用自己的幽默方式在《笑傲江湖》节目中展示他面对缺陷人生的乐观精神等,这些都可以成为我们思政教学的重要讨论话题,这些案例需要具备的统一特征就是生活化,可以提升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
第二,组织分组合作学习。因为艺术类的学生具有更为丰富的表现力,在思政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这一特点,实现学生有效的合作学习,提高思政教学的实效性。
首先,情境延伸。近年来,社会上出现一个新现象――“碰瓷”,使得人们在遇到老人摔倒不敢扶,或者需要先录下视频才能进行救助,可见人与人之间已经缺失了对彼此的信任。可以让学生合作演绎关于这一社会现象的小品,从而引发学生对这一问题的思考,教师需要通过分析“碰瓷”现象,进一步阐述建立彼此信任的重要性以及构建诚信社会的必要性。
其次,将思政教育融入艺术鉴赏之中。艺术类的学生在绘画、影视作品的鉴赏上有着专业的眼光,可以在专业鉴赏时,对学生进行思政方面的有效教育。另外,艺术学生具有一定的文学历史知识,历史中存在大量的典故,可以将其当作思政教学的重要案例,以进一步提升他们参与思政教育的主动性。
再次,辩论会。思政教学属于思想改造,需要进一步入脑入心,开展辩论会让截然不同的观点碰撞,这样可以更为有效地改造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在辩论前,学生需要准备充分的案例和数据,作为他们阐述自己观点的有力论据,这就需要他们真正地参与到思政教学之中,实现更为有效的思想政治理论学习。
最后,演讲。这是开展思想政治教学的有效形式之一,很多大一新生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他们缺少表达自己意见的机会,思政课程可以给予他们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这样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到思政教学之中。
(三)丰富的社会实践教学
思想政治理论需要应用到社会实践之中,在思政教学中需要融入更多的社会实践活动,这样可以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进入社区、孤儿院、军营等地方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具体的社会实践活动有以下几种形式。
首先,邀请先进人物做报告。现在各地的中国好人、全国劳模都比较多,在思政实践教学活动中可以邀请当地的先进人物来校做报告,让他们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不断促进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其次,参观博物馆。结合艺术高校的特征,学生对博物馆中的珍贵艺术品有着深厚的兴趣。这些物品不仅仅是一件件艺术品,它们还承载着历史的印记,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民族教育的重要载体。思政实践教育可以选择这些具有一定文化底蕴的历史博物馆让学生参观。在参观这些历史博物馆的时候,教师需要将这些文物涉及的一些感人故事讲给学生听,让学生进一步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从而提升学生的思想觉悟。
最后,帮助弱势群体。组织学生进入孤儿院、养老院,为那些弱势群体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例如学生的表演能力相对较强,可以表演一些小品、舞蹈等文艺节目。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可以进一步认识到给予身边的人更多的信任和关爱,才能构建更为和谐的氛围,才能有效改善人与人的关系。
(四)灵活多变的评价方式
灵活多变的评价方式可以帮助提升学生参与思政教学的积极性与兴趣。具体的评价方式如下。
首先,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自我约束是开展思政学习的有效手段,在思政学习过程中,学生自我评价学习质量是效果最佳的方法之一。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进一步进行过程化的自我学习质量评价,进行有效自检。
其次,学生之间的互相监督。学生之间的相互监督是构建多元化思政评价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学习思政课程的积极性是存在差异性的,需要学生之间相互帮助,让成绩优秀的学生成为监督别人的主要力量,变成老师的好帮手。
再次,过程化的评价。过程化的评价方式具有一定的实效性,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具体来说,这种过程化的评价方式要设计出相关的评价要素,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实现有针对性的评价。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在思政课堂上的学习积极性、完成相关教学任务的效果、回答教师问题的准确性等作为过程化评价方式的考核因素。最后,最终评价监控。思政学习的最终效果不一定需要通过试卷反映。可以让学生自由组合,以小品的形式反映社会上的某种现象,以达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讽刺社会不良现象的目的。这种结合学生特征的评价方式,使得学生在一种和谐的氛围中实现最终的评价考核。
四、结语
- 上一篇:智慧城市燃气
- 下一篇:高中德育工作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