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教学总结范文

时间:2024-04-08 17:12: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思政教学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思政教学总结

篇1

一、思想政治工作

继续搞好思想政治学习,认真学习理论知识和《教师法》、《教育法》及“泰安市教师十不准”,提高自身的政治素养和法律意识。坚持依法执教,廉洁从教。

二、教学工作

(一)、英语教学工作

本学期我担任了六年级一班的英语教学工作。六年级英语要求学生能够保持对英语的学习兴趣,并能用简单的英语表达自己的意思,能够看图说话,简单的写作。

1、根据我班学生的身心素质和学科水平,以及新课标要求,学期初,我让学生自定目标,自我加压,让学生在自己身边找榜样,结对子。在平时的学习中,相互帮助,相互合作,以优带后,共同进步。使其增强了竞争意识与合作学习的能力,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2、由于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自觉性和自我管理能力,本学期我取消了“英语天天读”中的签字制度,改为“课文录音”。让学生通过大量的练习后,把自己觉得能够读或背诵得熟练的或教师指定的课文录音,增强了其对英语学习的自信心和兴趣。大部分学生能够坚持每天读英语,已经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口语水平也有所提高。但也有一部分学生没能坚持下来,缺乏必要的监督。

3、当然也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①对学生估计不足,或考虑不周。我在平时的训练中,只注意了大方面的情况,没能充分考虑学生个体因素。盲目的认为已经是六年级的学生了,有能力自己解决问题,而忽视了对学生的出错的问题及时纠正。只强调了学生的优势,忽略的其薄弱方面的及时补差。

②对学生自觉性过于自信,没有盯上靠上。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总是强调对学生自觉学习的习惯的培养,对他们抱有过高的估计和评价,因而没有对其具体的学习情况和效果做出及时准确的验证和审查。

③由于本学期我所担任的少先队内的工作较繁杂,经常是该找学生补差的时候因没有时间而错过,致使学生们认为英语老师不厉害不用管,导致其对英语学习不够重视,自己在学生中的威信也有所降低,对学生所犯的错误也不能及时地给予纠正。

④对待优生的帮扶不利。本学期,由于主客观因素,我对班内的10余名待优生的辅导没能落到实处。一个是我对他们缺乏足够的耐心,一个是时间没能靠上。我有时间的时候他们没时间,他们有时间时我有其他工作要做,错过了最佳帮教时机。

(二)、美术教学工作

本学期我仍然担任三(1,2)的美术教学工作。教学中我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少教条多指导练习的原则,让学生在练习中自己体会所学知识,避免了枯燥的课堂讲授。

1、欣赏课上,以学生为主,教给他们欣赏的方法后让他们自己去“欣赏”体会,只给他们提一些建议。让学生进行讨论,交流思想和感受,以达到共同学习的目的。

2、手工课上,让学生自己多动手,并互相帮助,学会合作学习,并采取物质与精神奖励并行的办法鼓励他们自己动脑,创作与教师示范的不一样的作品。

3、绘画课上,最多只讲10分钟,多给学生练习的机会。采用命题与自由创作并存的方式让学生体会绘画技巧,并指导他们多从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篇2

当前,在高职院校中,由于高职生面临着就业和升学的挑战,作为思政教师应如何确保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因而作为新时期背景下的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必须继续发展自身在高职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要性,并对当前存在的实效性问题进行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有关对策,不断强化高职生的思政教育成效,为培养有技术、有文化、有文化、有能力的新型四有人才而不懈努力。基于此,笔者就此展开以下几点探究性的分析。

一、高职院校在思政教育方面存在的实效性问题

目前,我国一些高职院校在思政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较多,以下笔者从存在的实效性问题做出一点几点总结和分析。

1.难以认识到加强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性

当前,一些思政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难以认识到加强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思政教师缺乏狠抓思政教育的潜在动力,错误地认为高职学校主要是的加强学生技能的培训,提高学生的职业技术水平,而认为思政教育可有可无,抓好各项业务教学工作才是正事,人士为思政教育是“瞎搞”;二是对于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缺乏严谨的态度,学校的各项教学、日常管理和接待以及招生和就业安排等相关事务已经十分繁琐,而缺乏时间和精力加强学生的思政教育;三是对做好思政教育缺乏坚定的信心,错误的以为思政教育抓出的成效没有教学业务的实效性强;四是思政教育的开展缺乏科学的方式方法,平淡的思政活动不想开展,想开展创新的活动又缺乏经费和创意,感觉在思政教育中不知所措,

2.思政教育缺乏明确的目标取向

在这信息泛滥、传播渠道广、学生思维活跃的年代,一些思政教师仍停留在传统的思政教学方法上,难以对当前90后学生的思想现状进行深入的探究,思政工作的方式方法和目标缺乏正确的指导方向,工作思路缺乏明晰,思维不严谨,难以精准把握思政教育的重点和难点,缺乏针对性的教学目的和实效性的教育内容以及灵活性的教育方式,导致思政教育空洞化。

3.教学内容缺乏新鲜感,教学理论繁杂

在当前的思政教育教学工作中,所采用的思政教学内容缺乏新鲜感,在教学内容方面的理论性教学内容较为繁杂,往往在不同课程中出现相同的教学内容,使得学生不爱学,教学不想教,导致成效低下。

4.思政教师的专业素质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当前,一些思政教师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使得很多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难以适应当前思政教育的需要,加上思政教师往往是思政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导致教师的结构单一化,而专业的局限性使其难以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进行有机的结合。

二、加强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对策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对当前高职院校在思政教育存在的实效性问题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那么作为新课改背景下的高职院校思政教师应如何在教学工作中强化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呢?笔者结合自身合作实践,提出以下几点措施。

1.充分认识到加强思政教育的重要性

作为思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必须充分意识到加强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在加强学生技能培训的同时注重学生的思政教育;其次应在思政教育工作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政教育理念,强化自身的教育信心,妥善处理思政教育中的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在引导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应使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及理想信念;再次,在教学过程中应紧密结合当代90后高职生的特点,充分掌握学生的所思所想,禁魔结合学生的需求开展针对性的思政教育活动,使其充分感受到思政教育并非理论的说教,而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帮助学生成长和发展,促进学生参与思政教育的积极性的提升;最后,还应在日常思政工作中注重问题和经验的总结,切实端正自己的态度,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思政教育工作中来,为整个思政教育成效的提升奠基。

2.确立有效的思政教育目标

在思政教育工作中,为了促进教育成效的提升,作为教师首先必须确定有效的思政教育目标,只有确定教育目标,才能确定教育教学工作开展的有效性。以明确的思路和严谨的思维注重积极地参与到教学工作中来,针对性的明确教学目的和实效性的教育内容以及灵活性的教育方式强化思政教育的成效。

3.注重教学内容和方式方法的创新

思政教学是思政教育的重要阵地,因而必须对当前思想教学的内容进行创新,注重思政理论课程的调整,严防相同的教学内容在不同的课程教学中出现,并减少理论课的教学强度,提高教学内容的实践性,以不断提高教学内容新鲜感。在此基础上,还一昂始终坚持生本原则,对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进行改革,一改传统的填鸭式教学,积极探索和尝试现代新型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的主体性作用,对教学内容的分析和学生实际情况的掌握必须保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并针对教学内容的不同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方法,例如对于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应采取剖析哦的方式进行教学,加深学生的印象,而学生理解较难的问题则应采取互动教学以及专题教学。此外,还应对思政理论教学的考核方式进行改革,放弃传统的考核方式,采用诸如社会调查实践活动,将思政教育理论作为基础,将社会实际问题的解决作为宗旨,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撰写真实的社会调查报告,在强化学生对社会的认识的同时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问题的分析与解决能力。

4.致力于思政教师的专业素质水平的提升

思想政治教育和其他专业课程教学有很大的区别,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如何做好人,专业课程教学引导学生如何做好事。思想政治教育者除了要具有丰富的政治理论知识外,还要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具有人格吸引力。并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师资建设,改善师资结构,有利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社会现实的结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三、结语

篇3

关键词:高校思政教育;理性;情感;意义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人才在社会发展的浪潮中显得越来越重要,面对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高校学生在面临社会上众多诱惑的同时,也承担着巨大的压力。这些因素左右着学生的观念,高校思政教育在这时候显得更加重要。高校思政教育蕴涵着理性,理性教育是思政教育的基础,但同时也赋予情感,情感教育对理性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理性在我国高校思政教育中的意义

(1)理性是真理产生的依据。真理之所以具有征服力,是因为真理不但具有科学性,有正确的价值取向,还有深厚的实践基础和博大精深的智慧文化。理性是真理产生的基础,高校教学应该坚持以理服人,就是坚持理性教学,并将理论联系实际,不要把教学过程变成简单的说教。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体现理论与社会的相关性,才能够使理论更具有说服力,学生也更容易接受。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把课堂中学习的理论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以实际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为典型事例来分析,让学生自己去领悟理论的科学性。

(2)认知的地位和作用决定了理性教育的意义。在高校思政教育中有五要素:知、情、信、意、行,这五个要素是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其中,认知是基础,对人的行为起到规范和约束的作用,而理性又是认知的核心,离开理性的认知没有任何的意义。高校思政教育的顺利实施要求教育者具备发掘和发展的可能性,因此,教育者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从理性的角度出发启发学生的智力。目前很多教育者对理性认知的认识还不够,导致教学过程成为单纯的灌输知识的过程,使高校思政课失去活力。

(3)理性是思政教育的基础。思想政治教育,顾名思义,就是对人进行思想上的政治教育,这本身就是理性教育,如果思政教育没有了理性,也就不能称之为思想教育。比如社会主义的性质和精神,学生无法自发产生,需要教师通过理性的传播和引导,使学生形成相应的思想政治观念。同时,学生思想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如果教育者在传播理性知识的时候过于死板,就会放大理性教育的消极性,因此,思政教育在坚持理性教育的基础上应该重视以人为本。

二、情感在我国高校思政教育中的意义

(1)情感对思政教育起到促进作用。情感对思政教育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学生的学习兴趣上,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就会有积极的态度,其中,师生关系是情感的促进作用的重要体现。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对学生给予关心、问候,或者鼓励性话语,就会激发学生产生良好的情感,教师讲授的内容学生也比较容易听进去。相反,如果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很冷淡,教师提问学生很生硬,并总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那么学生就会由厌烦教师上升到厌烦这门学科,影响学习效率。

(2)情感对思政教育起到调节作用。情感的调节作用主要表现在人际关系上,大学生的人际关系要比中学时期复杂得多,也有充足的时间处理人际关系,情感是和人们的需要相联系的体验,也是调节人际关系和谐发展的关键。情感主要包括理智感和道德感,高级的情感是属于精神上的和政治上的。在思政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能够让学生热爱自己的学校,热爱自己的国家,从而上升到高级的情感,适应社会对大学生的情感要求。

(3)情感对思政教育起到凝聚作用。情感对思政教育的凝聚作用主要表现在教师轻松教学,学生愉快学习,在师生交流中提高凝聚力,调查显示,人格高尚的教师容易得到学生的爱戴。作为为人师表的教师,应该在工作生活中注意自己的言行,为学生做好榜样。理性是教育的基础,情感是教育的灵魂,有了情感才能进行交流,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充分调动自己的情感因素,感染学生,从而调动学生情感,使师生情感相一致,这样能够对学生正确观念的形成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高校思政教育中理性与情感的结合

(1)思政教育的特点要求理性与情感要结合。高校思政教育不仅重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还重视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知识的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而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等观念大多都属于情感教育的范畴,因此其学科性质要求思想政治进行情感教育。思政教育的内容十分具有理性,学科知识十分严密,但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的话,又要具备一些人性和人情。从师生关系上来看,单纯的理论教学可能会使师生关系变得紧张,师生之间的沟通变少,那些理论知识就没那么有说服力,情感教育能够促进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提高理论知识的说服力。

(2)避免绝对理性或绝对情感的教育方式。理性与情感相结合,要求由理性主导情感,由情感承载理性,在思政教学中要寻找两者的有效结合点,不能绝对理性或者绝对情感。如果绝对理性教学,虽然知识传授给了学生,但是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无从得知,枯燥的教学模式势必会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导致学习效率低下。如果绝对情感教学,就否定了教育的目的性和必要性,忽视了教师的主体性,因此,要寻找理性与情感的结合点,处理好两者的关系。

总结:在科技发展、学生思想多元化的新形势下,高校思政教育应该从实际情况出发,积极探索思政教育的正确方法。理性教育是思政教育的基础,没有理性就没有科学的理论产生,而情感教育也是思政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如今的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大学生需要接受情感上的教育,教师在情感上给予关心和沟通对课堂教学是有很大帮助的。因此,高校教育应该是理性与情感的结合,理性主导情感,情感承载理性,促进高校思政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杨竹,李全文.试论情感互动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磁力效应[J].教育与职业,2009(18).

篇4

可以说,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主要存在两个方面,机遇和挑战并存,新媒体时代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机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新媒体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新的教育手段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进一步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和手段。因此,高校思政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先进的媒介和平台,学生往往对这些媒介有着极高的兴趣,教育工作者可以在课后利用这些媒介和学生进行更加无障碍的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把握每一个学生的思想发展情况,从而找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从高校的角度来说,可以通过打造校园微博平台等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引导,进一步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的针对性。

(二)新媒体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改进现有教学方法提供了可能高校中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大都注重“传授式”、“灌输式”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方法,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性和交流性减少,学生的积极性没有得到很好的激发,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质量不断下滑,而新媒体具有良好的个性化特点,思政教育工作者可以积极利用这一特点来打造各种网络课堂教学等形式来革新当前思政教育方式和手段,促进高校思政教育方式方法进一步灵活多样,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性和主动性,提高思政教育课堂质量。

(三)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促使教师进一步改进教学观念,提高自身素质新媒体对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素质、观念等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想很好地适应当前新媒体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来的要求,就必须不断开展教学研究,不断主动地提高自身素质,而这也会进一步提高高校思政教育的质量。新媒体不仅对当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机遇,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系列的冲击,主要体现在:

(一)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广泛去中心化的特点进一步冲击了传统的社会主流的思想意识。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得每个人都可以随时随地地成为各种信息的者,人们接收信息的方式进一步多元,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就不仅仅可以接收到来自学校的思想教育,更有可能随时获取到来自社会的各种信息,而这些信息良莠不齐,极有可能对学生的思想产生不良影响,这就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冲击。

(二)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对高校思政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少教师的传统教育观念可能出现于学生现实需要严重不协调的局面,尤其是不少老教师更是如此,因此,高校教师只有直面这种挑战,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才能不断适应这种新的挑战。

二、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对策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促使高校思政教育必须积极去面对这种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采取有效对策来不断提高新时期高校思政教育质量。

(一)利用各种新煤机来丰富高校思政教育体系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进一步丰富了高校思政教育的内容,高校应该一方面立足于传统教材,另一方要积极利用新媒体各种平台例如微博等来进一步丰富高校思政教育内容体系,例如引入各种社会热点问题等,激发学生思政学习积极性。

(二)进一步丰富高校思政教育方式方法新媒体时代为新时期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教育方式和手段,教师可以利用这些媒介来进一步提高学生参与思政课堂的积极性和参与度,例如建立班级思政课堂讨论群等,课前课后和学生进行积极的交流讨论等,进一步凸显学生课堂主体性。

(三)不断提高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的素质,改进传统的教育理念新媒体时代给高校思政教师带来了一定的挑战,高校思政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改进教育理念,主动去接触这些新的媒介并将其巧妙引入日常教学当中,不但提高课堂质量。

三、总结

篇5

1.构建高校校园文化过程和学生思政教育路径研究的空间融合度不够

当前的高校学生思政教育路径研究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的空间运用范围还不够广泛。构建高校校园文化过程的过程中,往往容易出校园文化建设和高等学生思政教育路径研究脱节的情况,这就导致高校构建高校校园文化过程和学生思政教育路径研究难以形成一套完善的空间体系,难以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出构建高校校园文化的作用,对于大学生群体的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也很有限。

2.构建高校校园文化过程和学生思政教育路径研究的主体不够明确

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对于构建高校校园文化过程和学生思政教育路径研究的主体并不明确。在实际的建设过程中,虽然强调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构建高校校园文化过程和学生思政教育路径研究的原则。但是,在实际的建设过程中,往往还存在着学生思政教育路径研究脱离学生实际,难以有针对性的进行学生思政教育路径研究完善的实际情况,导致大学生群体的综合素质能力难以得到有效的提升,构建高校校园文化的作用也难以有效的体现出来。

3.构建高校校园文化过程和学生思政教育路径研究没有得到充分的支持

在进行构建高校校园文化过程和学生思政教育路径研究的过程中,往往存在着高等教育院校为构建高校校园文化过程和学生思政教育路径研究提供的师资力量不够强大的情况。与此同时,学校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设置的课时数也难以满足实际的需要,这就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难以将真正的理念发挥出来,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率难以得到有效的提升。

二、构建高校校园文化过程中的学生思政教育路径分析

1.构建高校校园文化促进大学生群体的全面健康发展

为了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教学针对性,在构建高校校园文化过程的过程中,要充分的考虑到大学生群体的全面发展理论,并在后续的构建高校校园文化过程过程中,和大学生群体的实际情况有机的融合在一起。通过对于相关文献资料的查询,可以看出在进行对大学生群体的全面发展的过程中,要充分的结合构建高校校园文化过程。随着全球化进程的逐步加快,大学生群体在接受相关的知识理念的过程中,拥有了比过去更多的渠道,也为大学生群体进行问题的思考提供了更加丰富的知识储备。针对这样的情况,构建高校校园文化过程要充分的考虑到大学群体的全面发展已经开始逐步的拥有更加多的新的内涵知识。

2.构建高校校园文化实现高校思政教育的整合创新

作为为社会输出高端质量人才的基地,高等教育院校在进行构建高校校园文化过程中,要充分的意识到将高构建高校校园文化和思政教育有机的融合在一起,提升大学生群体的综合素质能力,真正的发挥出构建高校校园文化应有的作用。这就要求在进行构建高校校园文化的过程中,充分的意识到自我教育与外在教育相结合的作用,构建出一个良好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平台,让大学生群体通过对校园文化的主观思考和分析研究,总结出更多的观点和想法,促进高等教育院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应用效率的提升,进而有效的提升大学生群体的综合素质能力。

三、结语

篇6

一、90后大学生思政学习现状

高校教师想要找到正确的、针对性更强的90后大学生思政教育管理模式,就必须首先对90后大学生思政学习的现状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并且针对相对成熟的认识进行细致的分析和总结。

(一)90后大学生学习思政课程时缺乏浓厚的学习兴趣。人类历史上伟大的科学家牛顿曾经说过:“无论做什么事,只要肯积极主动,是没有不成功的。”然而,我们想要学生们积极主动学习思政知识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学生对该知识的学习有浓厚的兴趣。纵观当下的高校思政课堂的现状,很多的学生都是迫于必修课的压力才学习思政知识,在选修的时候很少有学生主动要求学习思政课程。在上课的时候,有相当一部分的90后大学生都心不在焉、注意力不集中,要么是在悄悄玩手机、要么是在看与课程无关的书籍,真正能够始终认真听讲的学生寥寥无几。当然,针对各种不良的课堂表现,我们教师首先应该强调课堂纪律、加强管理。此外,我们深入反思学生之所以在思政课堂上出现这样的情况,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他们对所要学习的思政知识没有兴趣,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教师主动增强讲授内容的趣味性是当务之急。

(二)90后大学生学习思政课程时没有建立端正的学习态度。90后大学生在思政课堂上出现各种开小差的情况的另外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他们没有建立端正的思政学习态度。(1)在课下与学生的交流中,我发现很多的90后大学生对于思政课程的认识就停留在一个不全面的阶段,他们认为思政知识的学习不但缺乏较强的趣味性,而且教材知识相对陈旧、落伍,平时听不听讲其实都无所谓,只要期末之前好好背一背就可以通过考试了。因此,很多的学生只是把思政的学习当做一个通过考试、最终拿到学分、拿到毕业证的一个途径,并没有真正认识到思政学习、提升自己思政素质的必要性。(2)90后是伴随着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成长起来的新一代,他们在生活中通过多样的途径接触到了很多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因此他们的思政理念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其中很多的90后学生在自身的思想素质上非常自信,并未全面认识到自己的道德责任,进而他们觉得没有必要专心学习思政知识。简言之,他们的学习态度不端正,相对陷入了一个认识上的误区。

二、针对性较强的90后大学生思政管理模式

当前的90后大学生在高校思政课程的学习上缺乏稳定的学习兴趣和端正的学习态度,因此我们教师应该相应的在教学的内容上和教学管理手段上突破创新、与时俱进。

(一)思政内容上要坚持与时俱进、争取打动90后大学生的内心。上文中我们讲到,很多的90后大学生之所以在思政学习上没有兴趣就是因为教材内容和教师的教学手段缺乏新意。针对于此,我们高校思政教师就应该在教学内容上更多地与时俱进,在讲到课本内容的时候要多联系当下的一些时政、新闻热点,要力求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学生们在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与自己存在紧密的连接点,学生自然而然就会会更加地投入。

篇7

【关键词】高中;思政教育;供给侧改革;思维

“供给侧改革”从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之后逐渐成为社会热词,这个理论主要是经济方面的,其与需求侧构成一对同时存在的对比关系,两者互相配合又互相统一,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方法,能够用于高中思政教育改革工作中。

一、供给侧改革的含义分析

“供给侧改革”是一种促进经济发展新思路,重点强调提高社会供给促进经济发展,其从供给与生产端入手,进一步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来促进经济发展。与供给侧相对的需求侧管理具有相反的理念,其认为需求不足将会造成产出下降,因此刺激拉动经济增长应采用“刺激政策”提升总需求,促使实际产出与潜在产出相一致。

二、当前高中学生思想特点分析

(一)思想更加活跃、更实际

现在的学生思想更活跃、更实际,他们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中,对新鲜事物更加有朝气、热情,也容易接受新思想新事物,自立意识与独立意识都比较强,比较关注国家前途及发展,也非常乐观,对我国的政治与经济形势发展充满信心。多数高中学生能借助政治观点,使用冷静、慎重理性态度进行观察与体验,并在实践观察与体验中总结得出自己想法观点,不会盲目接受或否定他人思想观点,也有一些同学对政治认识相对模糊,不能进行认真思考与准确判断。

(二)认知水平较高、行为能力较低

高中学生都已经经过了十多年系统学习与教育,其思政理论水平都有不同程度提升,因此在其使整个相关理论探讨、演讲辩论等方面过程中都能有出色的表现,但是也常常出现脱离实际、言行分离缺点,不能在学习生活上与他人进行良好合作,容易“凡事以自我为中心”,整体意识与奉献比

(下转第64页)

(上接第63页)

较缺乏,自我意识强烈的同时,缺乏协作意识。

(三)价值趋向功利化

我国自从改革开放之后,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确立之后,人们的思想观念出现了较大变化,其中市场经济的一些负面因素也对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带来了不利影响。市场经济竞争下,随之衍生出来的就是损人利己、唯利是图及享乐主义等,这些功利化思想价值观在学生中产生了较大影响。

(四)心理压力显著增强

高中学生现在的在校费用逐渐增长,其也面临着日益困难的升学压力,学生在这种情况下心理压力较大,其需要在学习、接受知识过程中考虑到所学知识能否成为将来就业的有利因素,多种原因因素都会增加学生的焦虑、不安与迷惘感。

三、当前高中思政教育工作应注意的几点

高中学生思政教育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思想等重要思想教育,引导学生学习人类及我国社会发展历程,通过学习逐渐认识这些思想理论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并能掌握研究方法、树立科学观点,树立为建设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理念。其次现代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其生长环境塑造了他们特有心理特点与状态,独生子女容易以自我为中心,协调能力较差,随着环境发生变化,其心理上容易产生失落与孤独感;这些学生感情比较脆弱、情绪也很不稳定,其生活成长环境非常顺利,几乎没有遭受过挫折与磨难,没有承受困难及独立生活体验,因此其独立思考及解决问题能力也较差在面对现实生活中出现问题时,有时会制订不切实际高目标,从而导致情绪一落千丈。对此学校应根据这些独生子女学生特点,让其多多参与学校集体活动,给予其自我体验、发展的机会。

四、供给侧改革思维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应用

(一)高中思政教育中使用供给侧改革思维的必要性

“供给侧改革”是一种手段,也是一种思维,其与需求侧是相对而统一的,我国高中教育中的思政教育供给侧与需求侧长时间处于失衡状态,以往传统的思政教育一味盲目强调灌输思政理论,教学内容单调、方法单一,忽视了需求侧主体性及学生的需求与个性,思政教育效果由此被弱化。思政教育具有特殊性,这项教育本质是将一定社会思想观念、政治意识等转化成受教者个体的思想品德的实践活动通过对其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因此思政教育供给侧地位也比较特殊,思政教育供给侧需要有非常强大的引领力,为受教者提供更高级更多的“产品”,引领指导受教者增强对“产品”的需求。

(二)树立多元主体共治理念

从供给主体方面分析,应多元共治、提高本领,对此应积极树立多元主体共治理念,积极增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引领学校思政理论教师、专业课教师及相关学生管理服务部门共同参与到其中,并在高中思政教育主体系统中纳入社会组织、学生组织、校外知名人士及企业家等等,以此增强教育主体之间的有效衔接及良性互动,促使各类主体充分发挥出各自积极作用,积极建立全员育人的思政教育多元供给主体格局。其次供给主体教师应提高理论水平与业务能力,不仅要掌握丰富的思政理论知识,还要准确、全面认识社会现实问题,讲到位理论与观点,积极跟上时代舆论发展步伐,指导学生逐渐形成明确、正确的认识在错综复杂的思想交锋中。

(三)优化提升思政教育供给端质量

高中思政教育供给端质量应积极提高,优化改进增量,并能盘活存量,提升思政教育供给端质量的内容措施主要有:构建含有思想、政治、道德、心理等教育内容的教育体系,促使各部分教育互相影响、互相联系,使其共同为学校思政教育服务。思政教育供给内容不仅要包含丰富理论知识,也能结合社会当前热点及学生实际需求,将真正有价值、文化等思政教育提供给学生,使学生逐渐达到坚定信仰、提升思想境界目的。此外学校各层面也应重视投入线上及线下思政教育资源,借此生产大量教育“产品”,实际上存在重复投入、同质化及脱离学生等多种问题,因此学生并不接受及认可这些教育产品,学校还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及财力等等。对此学校应有效整合线上与线下教育资源,进一步调整资源结构,促使思政教育均衡性发展,塑造教育“产品”精品,进一步实现教育“产品”的“优库存”,进而提升教育实效性。

(四)增强高中学生的分类指导教育

高中在思政教育供给方式方面,应做到分层分类、知行合一,学校思政教师应增对学生的分类指导,探索出适合不同学生群体的思政教育模式,有效提升各学生群体的思政教育工作质量,给予学生精准教育;教师应积极转变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上,构建的教学体系应具有理论性、发展性与真实性,重视采用多媒体技术,促使课堂教学活动多元化、情景化与生动化,构建“互动交流型”课堂模式;重点通过实践教育人,积极建设特色鲜明、功能多样的实践教学基地,使基地发挥出实习、就业创业及社会实践等育人功能作用,促使理论与实践、讲授与示范、线上与线下有效结合,给学生提供更丰富、多元化的教育服务模式;高中教师应重视看齐意识,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进一步增强师德师风教育,建立高情怀、高超技艺的教师队伍。

(五)构建完善的供给制度与机制

学校应积极改善供给环境,完善供给制度文化,首先应构建制度化领导、组织及人才供给机制,实施舆情调研、信息反馈及监督实施制度,进一步改进完善思政教学制度,并制定科学完备的师风师德考核与退出机制,建立责任奖惩机制,促使制度具有规范、调节与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平衡、有序的作用,给思政教育“科学供给”提供物质保障与激励;还应重视学校自然条件、文体设施等客观实物构成的物质环境建设,重点突出育人主题,体现人文关怀,促使校园物质环境更有教育感染意义与价值,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并培养其思想道德。最后是应积极挖掘学校长期以来已经形成的高中精神、校风及学风等软文化,增强学校文化环境、学术环境等的建设,达到学校环境渗透教育的效果。

五、结语

高中思政教育也应有供给侧改革的思维,是将思政教育最终目的与学生现实需要作为出发点的,以此构建新供需结构,促进教育供给端转型升级,为学生提供“引领性”、“精准性”及“有效性”的教育供给,促使供给侧与需求侧协调平衡,提升思政教育质量与效率。

【参考文献】

[1]张浩.凸显重要热点 联系现实生活――浅析2009年江苏高考政治卷35题[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0(Z1)

篇8

[关键词]心理疏导功能;大学生;思政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03 ― 0130 ― 02

大学是培育人才的摇篮,更是人们潜心读书的圣地。众所周知,每一所大学都要开展思政教育课程,这门课程的学习对于学生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方法比较单一,传统的教学手段无法很好的吸引学生进行思政学习。其实,教育教学要从学生的心理出发,只有以学生为中心,摸透他们的心里想法做出实际教学行动,才能让学生很好的掌握思政知识。心理疏导让老师充当了知心人的角色,融入了学生的心里,在大学思政教育中心理疏导功能的运用使老师和学生双方受益。

一、心理疏导功能与大学生思政教育

有人认为心理疏导就是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它和大学生思政教育没有关系。其实不然,因为心理疏导是根据原理中的辩证唯物主义原则所进行的一种较为系统的心理疏通和引导的方法。由此看来,心理疏导功能并不是单纯的心理教育,它还有其它的功能。对于心理疏导功能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运用,我们应该采取积极乐观的态度,以专业知识的角度解读心理疏导功能如何更好的在思政教育中发挥最大优势。

我国经济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例如贫富差距,有些学生会因此仇恨社会,思想观念以及政治理想有可能朝着腐朽化的方向发展,这和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原意是截然不同的。所以,高校要做好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在教学的过程中落实好思政教育的基本目的和意义。根据社会的实际发展和学生的心理状况,学校、老师应该在思政教育中引入心理疏导功能,这样就可以结合优秀的教学传统共同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

二、心理疏导功能运用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原因

社会的不断进步促使人们的意识也在不断的提高,只有思想的不断发展才能让人们的思维更加的活跃,从而进一步促进社会进程。也就是说,如果继续进行传统的教学手法,学生肯定以各种行为表达对思政教育的不满。所以,老师在进行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同时运用心理疏导功能是有一定原因的。

原因一:大学生个性鲜明

大学生鲜明的个性需要在思政教育时运用心理疏导功能。大学生是一个个性鲜明的群体。当今的大学生绝大多数都是“90”后,面对这样一个群体社会褒贬不一。有学者认为当今的大学生个性太强、自尊心太高、目空一切,也有学者认为当今的大学生具有鲜明的个性可以促进社会的创新。其实这两种看法各有长处,就笔者本身看来,大学生鲜明的个性强烈的自尊心反而说明了他们害怕伤害,所以在用个性来伪装自己的心理状况。

身为老师不论面对怎样的学生都要对其进行思政教育,让他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一些学生虽然个性冷酷很少与人交流,看似个性鲜明;其实有可能是家庭贫困,过度的自卑不得不让他伪装高傲。如果老师在进行思政教育的时候还要灌输式的教育他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价值取向,那就是没有走进学生的心里。学生肯定不会接受这种价值观,在学生的心里自己是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如果自己还毫无保留的为他人付出而忽略自身的生存需求,这简直就是有违伦理。所以,大学生思政教育在面对一些具有强烈个性同学时,更加需要心理疏导的功能来辅助教学。

原因二: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较低

大学生较低的心理承受能力需要在思政教育时运用心理疏导功能。一方面大学生具有鲜明的个性,另一方面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不如父辈。我们知道,父辈们开展了一系列的艰苦奋斗才有了今天优越的物质生活。家长经历风雨以后,按照中国人的传统父辈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受苦受累。再加上计划生育的作用,一些大学生是独生子女在各种呵护中长大没有经历过挫折,一旦出现了什么困难就寻死觅活,可见心理承受能力较低。

如果面对这样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学生,老师还一如既往的在思政课堂上严厉的讲解知识叙述中国的发展历程,那么在优越环境中长大的学生可能很难理解这些思政教育。于是,一些大学生就认为思政教育太假、太空,这也说明这种思政教育方式是落后的是需要转变的。但是忆苦思甜的思政教育还是必须的,否则学生就会养成过度娇弱的习惯,老师应该利用心理疏导功能的教育机会帮助学生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原因三:大学生自我排解能力不强

大学生心理自我排解能力较弱需要在思政教育时运用心理疏导功能。大学生是天之骄子,家庭和社会对他们给予了厚望,这可能会导致他们的心理压力过大。我们经常从新闻中看到有大学生在毕业季跳楼自杀的新闻,这说明孩子们的自我排解能力不强。大学生在遇到问题时,没有与人交流和沟通而是采取了一种极端的方式解决问题。从这一方面来看,思政教育必须要运用心理疏导功能,只有老师在思政教育的过程中与学生进行交流,才能快速发现学生出现了何种倪端,从而利用思政教育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一些大学生投毒案件、杀人案件、虐待动物案件频频见报,说明一些学生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更加说明学生的自我排解能力不强,从而引发心理问题。如果在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课堂上,老师通过和学生的沟通,发现某些大学生具有三观不正的问题时采用心理疏导的方式纠正他们的是非观念,让他们可以合理发泄自己的情绪。这样一来,老师在思政教育的过程中运用心理疏导功能就可以帮助大学生排解心中烦虑,从而避免悲剧的发生。

三、心理疏导功能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运用方法及意义

我们应该结合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在进行思政教育的同时运用心理疏导功能,以学生的利益为教学的立足点。老师在思政授课时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以及实际情况,采取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方式来促进学生的总体发展。而这种生活化方式的思政教育要以心理疏导功能的运用为前提,这样才能将思政教育与心理疏导功能有机的结合起来。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心理疏导功能运用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它们都对学生具有不同的重要意义。

(一)思政教育时注重心理疏导功能的评价和鼓励

大学生由于自卑的心理可能会对降低自我评价。例如,思政教育时老师让学生起立回答问题,一些个性鲜明的大学生会在课堂上直接拒绝回答问题。其实,这些学生可能由于家庭原因、普通话原因而感到自卑没有勇气回答问题。如果这个时候老师没有仔细观察同学就不分青红皂白的批评他们,实则是对学生的进一步伤害。

针对这种由于自卑而产生的个性鲜明的心理失调,老师在思政教育时应该通过心理疏导的功能对学生进行正面评价和积极鼓励。思政教育老师可以尝试评价学生思政试卷的字体干净、整洁,给予学生信心的暗示。同时老师可以对其进行心理疏导,鼓励的说道:“同学可以自由发言,没有关系不用害怕回答错误,如果没有想好答案可以先坐下,等一下在发言。”

正面的评价与积极的鼓励是心理疏导功能中的一个重要方法,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具有重要影响力。通过上述的案例,我们可以知道老师通过这种心理疏导功能传到了老师关注学生的暗示,并且老师在思政教育的课堂中充分尊重了个性鲜明的学生,在给予鼓励以后还会找台阶让学生有所准备。那么,学生通过这种心理疏导的方式会在心底里默默记住老师的殷切希望,从而在以后的思政课堂中积极回答问题,感谢老师的评价和鼓励。

(二)思政教育时注重心理疏导功能的成功体验

老师在思政教育的过程中可以尝试着运用心理疏导功能的成功体验进行教学,一步一步的让学生理解困难和挫折的正面作用,提高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大学思政教育课堂应该制造机会让学生表现自己的才华,在困难中享受成功的经验,例如老师让学生自己制作PPT向同学们展示课堂内容。

学生自己制作课件需要先了解书本的知识点,那么学生就会主动的预习思想政治知识。然后,学生在制作PPT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使用电脑的困难,但是老师可以在网上引导他们或者是给予网址链接教授他们如何使用办公软件。最后,当学生向大家展示思政教育成果时,老师应该带头给予掌声,让学生体会成功的经历。

这种心理疏导方式看似没有和学生进行沟通,实则不然。学生在制作课件时遇到了一些小小的挫折,通过大家的帮助和自身的努力成功的完成了思政学习任务,并且还学会了新的技能,这种成功的体验会让学生对思政教育更加感兴趣。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这种教育方式下懂得了成功必然要经历磨难,思想有所顿悟,提高了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

(三)思政教育时注重心理疏导功能的积极交流

高校思政教育,老师和学生的交流是非常重要的,交流也是心理疏导功能运用的一种重要手段。当学生的自我排解能力不强时,思政教育老师需要利用交流的心理疏导功能来分散学生不正常思想的注意力。

当然,我们所说的交流不是单一的对话,它还包括许多形式,例如写信交流。当老师发现学生在思政教育课堂上精神恍惚不定时,可以寻找它的同学询问情况,如果大家都很排斥这位同学,那么老师更加要对他进行心理疏导。老师可以通过写信的方式与这位同学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尽量让他把自己的情绪发泄出来,避免他心理冲动而激情杀人。

写信交流的这种心理疏导方式,可以让自我排解能力较弱的学生有一个知心说话人,利于思政老师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教育学生不要做违法犯纪的事情。老师可以在信中开导学生正视自己的问题,培养自己的爱好,让学生慢慢变得自主独立。这样学生的心理注意力就不会长时间的停留在人际关系之中,孩子也会变得宽宏大度起来,这正是思政教育心理疏导功能运用所取得的效果。

四、总结语

综上所述,在当今的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中要以学生为核心,抓住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的心理因素,进行心理疏导功能的运用,开拓学生的精神文化搭建学生的心理精神家园。总而言之,老师在进行思政教学时要意识到心理疏导功能对大学生学习、生活和成长的意义以及影响。只有这样,心理疏导功能才能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发挥它应有的作用,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 考 文 献〕

〔1〕张艳琼,范明丽,李红丽.心理疏导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的应用〔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0,(02).

〔2〕解丽君,郝学武,韩忠治,王岩.运用心理疏导方法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10).

〔3〕吴远,童曼.心理疏导的方法和应用〔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9,(09).

〔4〕周艳荣.论心理疏导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21).

〔5〕王锦栋,邢洪儒,冯蕴.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人文关怀、心理疏导方式与途径作用研究〔J〕.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04).

篇9

关键词: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 辅导员 实践困境 对策分析

用理论武装学生的思想,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既是高校的首要政治任务,同时又是学生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的迫切需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重点抓好课堂教学主渠道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这两个关键环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以下简称思政教师)兼任辅导员制度,是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机结合起来的一种有效模式。

但这一模式在具体的实践中却面临困境。这种困境主要是指,由于多种原因的存在,使思政教师兼任辅导员制度在很大程度上流于形式,具体实践难以展开或难以取得实际效果。

一、思政教师兼任辅导员制度实践困境的成因分析

1.兼职辅导员的职权定位模糊,导致具体工作无从下手。

关于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工作职责等,《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周济部长2006年在全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会议上所作的《切实推进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的报告中已有明确要求。但是,关于兼职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和工作权责,至今仍停留在一些思政教育工作者的学术讨论层面,尽管大家的意见总体上趋向一致,但一直没有形成法规层面的、明确的、统一的文件规定,或各高校结合自己实际情况的具体实施意见。

这种情况的存在导致了两方面的不良后果:一,思政教师没有“合法”的身份介入大学生的日常活动,开展课外的思想政治教育阻力重重。由于缺乏对兼职辅导员工作职权的明文规定,使得很多学生认为思政教师介入他们的日常活动是越俎代庖,并从心理上产生了某种反感。这种思想政治教育的受体――大学生产生的反感,导致教育和被教育双方很难形成发自内心的无缝对接,使思想政治教育难以水到渠成。同时,这种反感情绪导致的消极对待,甚至抵制行为,不仅削弱了思政教师开展兼职辅导员工作的权威性,使得兼职辅导员的工作难以取得预期成效,而且会由事及人,由人及物,进而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产生反感和抵制情绪,形成一个恶性循环。二,由于没有职权的明文规定,思政教师开展工作难以理直气壮。这是各高校普遍存在的现象。由于在兼职辅导员的具体实践中,没有规定兼职辅导员的职责和权限,使得思政教师开展工作难以“名正言顺”,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因此大为降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也大受影响。

2.没有形成一套专兼职辅导员有机结合的实践机制,双方各自为战,兼职辅导员处境尴尬。

从思政教师开始兼任辅导员到现在,绝大多数高校并没有形成一套专兼职辅导员有机结合的有效实践机制,即融双方之长处,形成优势互补,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效率,通过学生管理工作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这是国家出台思政教师兼任辅导员制度的初衷。但在实际工作中,专兼职辅导员却是两条线、两张皮。专职辅导员依然是全面推进,各项工作亲力亲为,这样的结果是:一,各专职辅导员工作疲惫不堪,而且难以取得较好效果,同时,角色的神圣感也被疲惫不断吞噬,工作的激情和使命感逐渐丧失。二,兼职辅导员处境尴尬。由于专职辅导员的全面推进,导致兼职辅导员几乎没有机会独立介入学生的日常活动。思政教师的专业特长和个人优势,难以在学生的日常活动中得以发挥。同时,专职辅导员的全面介入,从另一个方面削弱了兼职辅导员的权威性,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更加艰难。因为,在学生心目中,辅导员才是对他们进行课外管理的合法和权威人员,在专职辅导员的衬托下,本就没有职权规定的兼职辅导员,其开展工作的身份的“合理和合法性”,更加遭受学生的质疑和抵制,使工作的进行雪上加霜。

二、健全思政教师兼任辅导员制度的对策分析

1.各院校结合从实际出发,出台相关文件,明确兼职辅导员的职权,疏通兼职辅导员工作的渠道。

关于兼职辅导员的职责,经过思政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的数年的讨论,今天基本上形成了一致意见,各院校可以立足实际,予以借鉴。兼职辅导员的职责,应侧重于三个层面:一,思想教育的深化。辅导员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总结以往辅导员制度的经验和教训,为防止兼任辅导员制度流于形式,考虑到思政课教师现有的教学任务、科研压力等,基于多数高校现有学生工作格局,兼任辅导员的主要工作职责宜界定在思想理论教育层面。同时,和班主任、专职辅导员、学生所在院系、党政学生工作管理部门密切配合,形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无缝对接。[1]如此,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师学科优势和理论特长,注重课堂和课外的有机结合,从深层次解决思想问题,努力使学生用理论武装自己,并指导自己的实践。二,理想信念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是思政教师的优势所在。因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具有特殊性,即思政课教学是知识传授与理想信仰的统一。思政课教学从更高的层面来讲,就是的信仰教育。思政课教学活动对思政教师来说是一种信仰活动。[2]思想政治理论课肩负着在传授理论知识的过程中改变人的内心世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接班人的重任。思政教师的职业特点在于,不仅是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精神文明的传播者,而且必须认同这一伟大的事业。所以,思政教师作为兼职辅导员,本能地负有通过课上课下的有机结合,逐步培养学生树立理想信念的责任。三,心理健康教育。这里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指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当前社会当中存在的问题,不因当前社会存在的某些矛盾产生心理上的偏激或扭曲。当前社会的发展成就与矛盾并存,处在心理敏感期的大学生,对社会矛盾的关注要远远超过成就。而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当前社会的矛盾,是思政教学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思政教师作为兼职辅导员较专职辅导员的另一优势,所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理所当然地应成为思政兼职辅导员职责所在。

明确了思政教师兼任辅导员的职责,思政教师开展工作就可以做到有的放矢。但是,兼职辅导员工作的开展,贯穿于大学生日常活动的全部。而单纯作为教师,我们虽然应该关心学生,但如果不断介入学生的日常活动,则需要各院校赋予一定的“权力”,如此,则可名正言顺,引起学生的重视,保障工作的顺利开展。

关于兼职辅导员工作权限的问题,是实践思政教师兼任辅导员制度的关键问题。只有建立了负责制,才能为兼职辅导员开拓一块工作的平台,才能让思政教师找到自己耕耘的土地,才能使思政教师肩负的兼职辅导员的职责落实到实处。因此,各院校可以从实际出发,在考虑本校学生工作格局,以及专职辅导员分工的基础上,可以将学生社团活动、校园文化月活动、学生寝室文化活动、学生积极分子和党员的培训活动等一些思想文化类活动,交予兼职辅导员具体负责。同时,在学生的学期评优考核中,要体现思政兼职辅导员对学生日常思想政治表现评定。建立这样的负责制有以下几点好处:一,从责任角度更加明确了思政辅导员的工作方向,使思政兼职辅导员的职责容易落到实处。二,有责任就有动力,就可以调动思政兼职辅导员工作积极性。三,更容易发挥思政教师在专业和学识方面的特长,形成专兼职辅导员优势的互补。因此,只有明确规定了兼职辅导员的负责方向,才能使兼职辅导员工作的开展顺畅自如。

赋权就等于赋责。明确思政兼职辅导员的职责,确定思政兼职辅导员的负责方向,就清楚地界定了思政教师兼任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和职权所在,这是保障思政教师兼任辅导员制度不流于形式的重要前提。

2.建立一套专兼职辅导员有机结合的实践机制,形成优势互补,更好地发挥兼职辅导员的特长。

首先,明确各自的分工,确立各自的主阵地。关于专职辅导员基本职责,现已有明确规定,那就是,以管理为主线,包括日常管理、评奖评优、违纪处理、课外活动的组织和管理等。至于兼职辅导员的职责,应以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为主线,此点在上面已经有论述,在此不再展开。只有明确了各自的分工,才能抓住各自工作的重心,使学生工作的开展合理、有序。

其次,专兼职辅导员必须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并且在某些方面形成必要的交叉,真正做到优势互补,形成良性循环。兼职辅导员必须在日常的教学和活动中,通过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辅助专职辅导员做好对学生的管理工作;专职辅导员也必须从管理的角度出发,通过日常组织管理,为兼职辅导员工作的开展铺平道路。兼职辅导员在日常的学生活动中可以邀请专职辅导员一起进行;专职辅导员在学生的成绩评定等方面也可征求兼职辅导员的意见。双方只有相互配合、相互支持,进而形成一个稳定有效的实践机制,才能真正完成辅导员的职责,真正引领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对学生进行科学性与价值性相统一的指导、咨询与管理,实现学生的日常生活由自发向自觉、由经验向科学的转变。[3]

此外,为了保障思政教师兼任辅导员制度的有效实践,还必须对完善相关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由于思政教师在编制上属于教学系列人员。具有较为繁重的教学科研任务。实行思政教师兼任辅导员制度,必然会教师的教学和科研任务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在思政教师的考核中,有必要将兼职辅导员的工作折合成一定的教学或科研量,以此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使其有更大的热情去做好兼职辅导员的工作。

高校辅导员肩负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的重要任务。当前,大学生能否健康成长,决定的因素之一就是看我们能不能建设一支高水平的辅导员队伍,这已经成为共识。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健全思政教师兼任辅导员制度,使其得以有效实践,对于各院校来说,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蒋占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兼任辅导员的几点思考.思想理论教育导刊[J].思想教育研究.2008,(9).

篇10

一、多元文化视域下大学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挑战

社会思想领域逐渐呈现出道德标准多元化与利益主体多元化的趋势,增大了在多元价值背景下个体价值取向的自主性。但是,一方面大学生的个体价值观极易受到自身认知水平、社会阅历及知识结构等因素的制约,自我控制能力、辨别是非能力及自主选择能力较差,使其作为价值观接受个体价值的自主性选择过程中面临困境。另一方面,多元文化价值观冲击。传统的价值导向,使大学生对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自主认知产生动摇,大大增加了大学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成自身内在行为准则与价值的难度。大学生存在思想政治层面上的各种困惑及偏差,根本原因是他们缺乏政治理论的支撑。[2]

1.价值多元化对思政教育主流意识带来挑战

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思想政治教育也不断向多元化价值观逐渐转变,特别是在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推动下,来自世界各国的不同文化已经逐渐融入到传统的中国社会文化中去。价值观多元发展对思政教育带来挑战,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应该与时俱进,需要在文化多元的大背景下进行适当调整以适应社会的发展。现阶段的意识形态领域,一些西方国家的敌对势力不断运用意识形态的渗透对我党的积极意义及成就进行抨击,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造成较为明显的负面影响。

2.当前文化传播方式挑战思政教育主动权

随着多元文化的不断发展,虚拟网络和新兴媒体不断涌现,为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注入新的血液、开辟新的渠道,也提供了新的手段与武器,与此同时,这些新兴的文化也给大学生思想的形成、教育主流渠道的建立带来了挑战。虚拟网络并不是单纯的网络虚拟空间,它是现实社会向虚拟空间发展延伸的结果,是社会关系、社会角色及社会利益在?拟世界的再现。虚拟网络的强势来袭正迅速地改变现代大学青年的生活与交流方式,并以此形成特有的新兴文化形态――虚拟网络文化。[3] 然而网络平台上充斥着大量良莠不齐的信息,对于社会经验不足、甄别能力不强的大学生而言,他们的社会道德感知易陷入困惑、模糊或者迷茫中,不能将真实世界与虚拟世界完全区分开来,挑战了思政教育的主动权。

3.网络信息丰富性和复杂性挑战思政教育权威性

当前互联网技术提供的文化传播方式,对青年大学生的政治思想及意识形态都形成了非常深远的影响。在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不断推动下,中国青年大学生获得讯息的渠道越来越广,这样很大程度上拓宽了大学生认知面。同时大学生通过这一渠道学习,也可能接触到更为复杂的社会意识形态,一些不良信息通过互联网渠道传播给大学生,影响了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社会思想政治意识形态。网络信息丰富性和复杂性挑战了大学思政教育的权威性。

二、多元文化视域下大学思政教育创新路径

1.提升思政教育自觉性

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在多元文化视域的社会背景下进行的调整,进一步带动了大学生思想意识形态的健康和积极发展。但要实现大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行为准则与价值观,提升大学生思政教育自觉性,这就需要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从教育内容到教育方式上进行深入改革,推动大学思政教育与当代社会主流价值的发展趋势相结合,进而带动多元文化视域下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健康发展。

2.将思政教育融入文化中开展德育工作

杜威指出“教育即生活”,人们所需的信仰不可靠生硬灌输进去,所需的处事态度不可粘贴上去,但个人生存所在的特定生活条件将引导人们看到或者感觉到一种事物,而不是另一种事物――所以他所在的生活条件在他的身上逐渐形成某种行为系统或者某种行为的方向。因此,要将思政教育融入文化中开展德育工作。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充分重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这一环节,并根据实际教学需求,为学生选择优良的社会实践平台,建立推动德育工作的长效机制以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效率和时效性。促使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比如游览红色文化基地、参与志愿服务及生产劳动等活动,将思政教育融入生活,使学生在实践中取得理想与信念的认同感,在实践中不断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及爱国意识。[4] 使学生深入感受现实、体验实际生活、了解社会动向,寻求个体价值观和社会主流价值观的高度融合。

3.将网络作为思政教育的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