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旧电池回收方案范文
时间:2024-04-08 17:12: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废旧电池回收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今年以来,市供销社在市农村清洁工程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围绕生态经济区建设目标,在农村可利用垃圾回收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归纳起来,可用四句话来概括:一是抓好一个落实;二是建好两个体系;三是搞好四项服务;四是争取一项资金。
一、抓好一个落实。即落实好一个文件。主动融入新农村建设,积极抓好农村可利用垃圾回收工作,每年与市清洁办联合下发了《市供销社农村可利用垃圾回收工作实施方案》,对全市农村可利用垃圾回收工作进行部署安排,制定工作目标,确定工作内容,明确工作职责,并将该项工作列入新农村建设考评,每季度组织一次检查,年终进行考核。
二、建好两个体系。一是建好农村可利用垃圾市乡村组四级回收利用网络体系。在市区建立可利用垃圾回收集散市场,每个乡镇建立中心回收站,小乡镇至少1个,大乡镇2-3个,每个村设回收站1个,在新农村建设点设立回收点,全市共建有可利用垃圾回收市级集散市场1个,乡镇中心回收站34个,村级回收站157个,新农村建设点回收点486个。二是建立了废旧电池市乡村三级回收利用网络体系。在市区设回收总站1个,乡镇设中心回收站22个,村级设回收站157个。
三、搞好三项服务。一是搞好网点规范服务工作。所有网点门牌必须统一标注供销社标识,店内“六统一、三规范、三制度”上墙,回收物品名录和回收指导价格表上墙,指导价格每月调整一次。回收人员姓名及联系电话上墙。回收废品归类堆放,尽量做到整洁美观。每个回收站内设置废旧电池回收桶4个,2号、5号、7号普通电池和手机电池分开存放,每月集中交付总站,由总站固定封存填埋处理,三年共计回收废旧电池95.75万个。二是搞好可利用垃圾分类和价格指导服务。由市再生资源公司、基层社派专人到各乡中心站、村级回收站、新农村建设回收点协助指导做好可利用垃圾分类工作,每户设可利用垃圾桶和不可利用垃圾桶各1个,可利用垃圾每日交付回收点,由回收人员分类回收,再集中交付村级回收站。不可利用垃圾集中焚烧或填埋处理。三是搞好培训服务工作。每年对乡村组可利用垃圾回收人员进行一次集中培训,时间1天,培训内容为可利用垃圾及分类、分拣、打包等,三年共培训624人次。
四、争取一项资金。为了搞好农村可利用垃圾和废旧电池回收工作,我社积极向市政府申请财政专项资金支持,,保障了我社农村可利用垃圾回收工作的顺利开展。
篇2
一、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质疑能力
问题是学习的动力与起点,贯穿于学习的整个过程。通过问题引导学生产生质疑;通过引导学生发现、提出、分析并解决问题,强化学生的质疑精神与创新能力。问题情境创设要适中、梯度、科学。创设问题情境需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1.结合背景资料,培养学生质疑能力
以新课改后人教版必修1《第一节 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中“粗盐提纯”的实验为例,可以这样进行教学。
教师启发:同学们做过粗盐提纯的实验吗?
学生们很快地联想:初中化学所学的粗盐提纯的实验,通过溶解—过滤—蒸发结晶,除去粗盐中不溶性泥沙获得食盐。
教师又提问:得到的食盐是纯净物吗?
学生联想:粗盐中含有可溶性和不溶性杂质。
学生回答:不是,其中还有一些易溶于水的杂质。
教师设问:易溶于水的杂质有哪些?又怎样除去呢?……
教师利用学生已学的知识作为背景来创设问题情境,既可以让学生回忆旧知识,又可以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减少对高中化学“难学”“难拿高分”的恐惧心理。
2.基于实验过程,培养学生质疑能力
例如《金属的化学性质》中探究钠与水的反应,教师可以通过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概括、设问、答疑。
学生观察后概括:“钠块浮在水面上,变成银白色小球,不断游动,发出嘶嘶的声响,滴有酚酞的水变红了。”
方便记忆,师生一起概括钠与水反应的现象“浮—熔—游—声—红”。
教师提出要求:小组讨论该实验。
学生小组讨论很积极,几乎都是自问自答的形式:
钠块为什么浮在水面上——因为钠的密度比水小。
为什么钠块会熔化成光亮的小球——因为反应要放热,钠的熔点低。
水溶液为什么会变红——钠与水反应生成碱物质。
没有过多的语言讲授,不需要繁琐的知识整理,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通过观察、思考,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在激发学习兴趣的同时,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记忆。
3.利用学生疑问,发展学生质疑能力
比如对于钠与水的反应,有学生提出问题:将水改为硫酸铜溶液会看到什么现象?下面讨论更激烈了,最终主要出现两种答案:第一种,由于金属钠活动性比铜强,所以看到钠把铜置换出来了,看到红色沉淀生产;第二种,钠要先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所以有蓝色沉淀。学生亲自演示实验,得到答案是生成蓝色沉淀。从而更激发他们的质疑精神。
4.提出探究性课题,培养学生质疑能力
比如展开“水污染危害防御策略”的探究活动,提问“如何保护当地水资源”。由学生小组展开水资源污染情况的调查研究,展开污水排放、处理情况的调查。基于此学生根据自己学到的化学知识,制订可行的方案。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产生质疑并实践探究,从而强化学生化学科学精神与能力。
二、拓展学生思维,培养猜想与假设能力
科学探究活动中,对探索问题如不具备充足的知识与事实材料时,就需要凭借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经验,以假设的形式进行探索。根据已有资料与客观事实作出假设,并对探索的问题假设出一种或多种答案与结论。没有大胆的猜测,就不会有伟大的发现。教师需要善于创设一定条件与氛围,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不拘泥于一般思维模式,大胆、科学的猜想与假设,应用已有化学知识与方法,进一步总结、完善与修正知识网络。
引导学生猜想与假设能力的方法如下:
1.运用归纳法提出猜想与假设。通过个别与特殊来总结一般规律和方法。由“盐类水解实验”,通过pH试纸测定NH4Cl、Na2CO3、NaCl等溶液的pH,总结归纳强酸弱碱为酸性,强碱弱酸为碱性,强酸强碱为中性,一句话:谁强显谁性。
2.运用演绎法提出猜想与假设。通过将一般规律运用于特殊范围,以验证原理与规律的适用性。如“勒夏特列原理(平衡移动原理)”中当改变平衡的一个条件时,平衡就会朝着减弱这个改变的方向移动。在FeCl3溶液与KSCN溶液反应呈血红色的实验中,教师引导学生认识,“改变反应物浓度,平衡向着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通过“增加FeCl3溶液或KSCN溶液的浓度”进行验证,发现溶液变红,证明结论正确。
3.运用类比法提出猜想与假设。类比是根据两个或者是两类对象具有的某些相似属性,推导出某一研究对象可能具有另外对象的属性的方法。如“甲烷”性质学习以后,可以类比推到烷烃同系物的主要反应:在光照条件下与卤素单质的取代反应。从“乙酸乙酯”的性质学习中知道:酯类化合物都可以发生水解反应。只有这样培养学生大胆猜想与假设能力,才能解决更难的高考综合题。
三、利用教学资源,培养学生信息整合的能力
猜想与假设需要经过检验才能证实其真伪。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需要重视学生收集与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信息整合与归纳的能力。教师开发各种教学资源,引导学生从实践中观察,在实验中感悟和体会化学的奥秘。引导学生学会收集信息资料,从图书、网络、报纸、社会调查等各方面,收集科学信息,并学会利用信息开展分析与研究实践活动,学会从信息资料、实验结果、调查结果总结出结论。掌握分析与归纳的办法,培养逻辑思维与归纳总结能力。例如,学习“电池与废旧电池”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布置探究性课题“回收处理废旧电池”。引导学生展开小组合作,收集电池的性能、价格、种类与作用的信息,探讨它们的工作原理、生产工艺与回收价值,并查访其 回收方法,制订出可靠的回收利用方案。学习“金属冶炼”相关知识时,展开“金属冶炼化学史”的信息收集,了解金属冶炼的方法与原理,通过查阅资料完成课题。
四、基于认知基础,培养学生设计与实践能力
- 上一篇:中学德育工作实施方案
- 下一篇:城市燃气市场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