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生活的特点范文
时间:2024-04-08 17:12: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数字生活的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情感;审美;不同
中图分类号:J2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3-83-1一、 数字中国画和传统中国画的相同之处
(一) 情感
无论是何种艺术,都应该具有沟通交流、传达情感的作用。传统中国绘画离不开墨、毛笔和宣纸,艺术家通过这些最为传统的材料创作出来的作品都能够表达艺术家的审美情感和对社会、对生活的认识。虽然相对于传统绘画来讲,数字中国画是一种特殊的艺术表现形式,是中国画发展的一个结果,说明数字中国画也是一种艺术,那么这种特殊特艺术就应该和其他艺术一样具有表达情感的作用。同样也可以表达艺术家对社会生活的认识、感情。在相关软件技术的帮助下,我们既可以画出勾勒设色样式的工笔花鸟画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也可以通过网络资源下载各种画笔,表现出具有泼墨大写意形式美感表现奔放、强烈情感的写意画面效果。
(二) 审美欣赏性
任何一种艺术都有一个相同的特点,都包含真、善、美的因素!因此,“美”就成了艺术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这样更突出了艺术的审美功能。真正合格的数字中国画和传统中国画相同,也都是必须包含“美”的,也就是艺术的美,这样才会体现出艺术的审美性。作为中国优秀的传统艺术,中国画当然是美的,它本身就具有一种“美”,欣赏者在欣赏传统中国画的过程中可以产生一种美感。根源于传统中国画的数字中国画,继承了传统中国画的艺术理念即审美理念,所以数字中国画同样具有审美欣赏性。作为传统中国画和现代计算机媒体软件技术结合体的新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数字中国画同样具有艺术的共性,就是数字中国画作品中有“美”所以能带给人美感,带给人精神上的愉悦的享受,具有审美欣赏性。
二、 数字中国画和传统中国画的不同之处
(一) 在艺术理念和技术的侧重不同
传统中国画比较注重艺术理念,而数字中国画比较注重技术。传统中国画受到五千年以来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影响颇大,在传统的中国画作品中时刻存在着传统的儒家、道家和禅宗文化的影响,无论是这三家文化还是传统中国画,它们都是深深的根植于中华民族优秀灿烂的文化历史背景,所以它们是同根同源的关系。这一点和数字中国画是有一些不同的,数字中国画强调的是“数字”,这也是它的最大特点。作为一种在现代技术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事物,它必然会体现出一种时代的特点和精神,即数字技术性。这也应该是数字中国画最大不同于传统中国画的一处。
(二) 在创作最终目的方面
每一种艺术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事物,都有其道理。传统中国画的出现最初是用于记事、巫术等,但是发展到近现代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主要的目的是表达艺术家对社会生活的审美认识,传达出艺术家的思想情感;所以在这一点上,现代的数字中国画和传统的中国画是不同的。当今的数字中国画,主要依靠的是现代数码传媒技术,有一部分属于设计或者说是工艺美术的范畴,其主要目的是商业的价值。有着几千年发展历史的传统中国画,潜移默化地融进了中国相当一部分传统文化,表现自己高尚的情怀。数字中国画与其不同,纵观数字中国画用途,多用在产品包装、海报设计,虽然这些情况下也会有一定的审美因素融于其中,但是数字中国画创作的最终目的主要是利用其特点实现商业价值。
三、 数字中国画与传统中国画之间的相互影响
(一) 数字中国画对于传统中国画的传播有着巨大的影响
传统中国画价值的一个方面就在于它的原创性、唯一性,每一幅中国画的艺术审美价值都具有第一无二的特点,但是由于时间和空间范围的限制,就会降低一幅传统中国画作品的影响力。数字中国画刚好弥补传统中国画这一不足,每一幅传统中国画作品都可以无限的复制、发行、传播,而又不失其原作艺术审美价值。在这种特殊的条件下,可以和原作艺术审美价值相媲美的复制品因其相对于原作的不可购买性来讲,其市场价格能为大众所接受,在这种条件下促进了传统中国化的传播。
(二) 传统中国画对于现代设计中数字中国画的影响
工业设计是近代兴起的一门实用学科,虽然设计是在实用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而具有商业动机的一种活动,但是也离不开艺术的审美性;这其中,传统中国绘画对于设计的数字艺术有着很大的影响力。众所周知,设计产品既有功利的实用性也包含了艺术审美性。在利益动机驱使下,设计师会利用产品的审美性吸引消费者眼球,在当今国内“国学热”和世界“中国风”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设计师都注重产品的包装、图案和造型都采用传统中国绘画的形式或者元素。尤其是每到中国的传统节日,在礼品包装或者图案设计上更为明显地体现了这一点,达到吸引消费者的目的,因此,中国传统绘画对于现代的工业设计的发展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参考文献:
[1]汝信,任德江.中国绘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篇2
关键词: 电子信息技术应用发展趋势
一、电子信息技术的定义
“信息”即是对事物运动状态及形态的描述,是事物状态的体现形式。信息的传递可以通过文字、数据或一些特殊的符号、声音等形式实现。随着科技的发展与进步,电子信息逐步登上历史舞台,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沟通媒介。电子信息技术的具体含义是指使用电子技术获取、传递人们所需要的信息,主要包括传感技术、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通过这些技术手段达到信息传递、沟通交流的目的。由于通过电子技术获取信息方便快捷,所以电子信息产业通信业、计算机、视频音频产品甚至是餐饮企业等各个生产生活的产业均有涉及。
二、电子信息技术所具有的特点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电子信息产业得到了高速的发展。当前社会已经步入了电子信息时代,电子信息技术已成为当代最活跃、影响力最大的科学技术之一,为人们的经济发展与生活水平的提高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运用电子技术表达和传递出来的信息内容丰富,生动活泼,知识涵盖面广,且使用价值高,使得接受的一方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学习更多的知识,在生活上为人们提供便捷,如电子信息技术在电器应用上的特点。家用电器技术的提高,产品的种类日新月异,各种功能不断出现,使用操作简单,为用户的生活提供更多的便利。在家用电器应用上的主要体现形式是一体化特点,即将传感技术、接口技术、系统化、微型模块化等技术相结合。机电的一体化可以提高产品的自动监视能力、报警能力,在遇到突发状况如过载、过压、短路之类的电力故障时,能够自动采取保护措施,避免事故的发生。同时还可以提高生产能力和工作质量。一体化机电在操作过程中可以节省能源的消耗,加快生产速度,使得机械性能得以改善。
电子信息技术在计算机网络上具有智能化、集约化、网络化、数字化、高效快捷的应用特点。(1)智能化,集约化。计算机智能是在科学的基础上建立进而研究的,在计算机的发展道路上,智能化是一个重要的方向。现代的网络信息技术能够对人的思维活动及感觉行为进行模拟,然后对其展开集约化逻辑分析及综合处理信息。(2)网络化,数字化。网络在计算机应用不断深入的现代社会中,已经成为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结合的产物。计算机的高清晰数字处理技术和运行的网络化,使得信息资源的互动交流及共享得到了实现。(3)高效化,快捷化。现代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就其开发应用来说,是以整合和存储各种信息资源为基础,用计算机的电子信息处理技术,使得信息上的各类管理实现高效化及快捷化。
三、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1.多媒体化,智能化。
媒体是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的媒介,简单地说,就是信息的载体。关于“多媒体”的概念并不统一,一般人们将其解释为“多种媒体的综合”。而多媒体,即是指在计算机系统中,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媒体进行组合的一种人机交互式信息交流和传播媒体。使用的媒体包括文字、图片、音乐、特殊音效等,以及程式所能够提供的互动功能。使用起来方便迅捷。智能化是指由现代通信与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行业技术、智能控制技术等技术汇集,最终形成一种针对某一个方面的应用的智能集合。数字化智能化的高低取决于信息技术的发展程度,技术含量及复杂程度越高,智能化效果也就越强。智能化的产品已逐渐渗透到各行各业,对我们的生活有着巨大的影响。如智能住宅小区,监管系统等都应用到了智能化技术。
2.网络化,数字化。
网络化是指利用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把各个地点的计算机及各类电子设备相互连接,按照一定的网络程序软件达到相互通信的目的,使得所有用户都能够在同一时间共享各种数据、图片等信息资源。通过网络能更好地传送数据和文本资料。用户可随时随地拨打电话或收看任意国家的电视和电影,网络化使得电子信息的应用更为普遍化。目前,计算机网络已被广泛应用,如交通、金融、企业管理、教育教学、商业交流等各行各业均有涉及。数字化就是将各种复杂多变的信息转变为可以度量的数字或数据,再将这些数字、数据建立起来,进行适当的数字化模型,把它们转变为一系列二进制代码,将其引入计算机的内部,再对数据进行统一处理。数字化的优势在于:首先,数字信号与传统的模拟信号相比,前者其信号有加工能力。加工过的信号对有杂波或易产生失真的外部环境来说,稳定性较好。在长距离的传送过程中数字信号传送具有较高的可靠性。数字信号需要使用集成电路和大规模集成电路,而且计算机系统更容易处理数字信号。数字信号在数字特技和图像处理的方面的处理能力也较传统方式强。其次,数字信号处理电路简单。它无需在模拟电路里进行各种调整,因而电路工作时较为稳定、技术人员也能够减轻工作负担,总的来说电子信息数字化可以节约人力物力资源,扩大经济效益。再次,数字信号更加易于压缩。例如,在模拟摄像机里,需要使用100个以上的可变电阻。在有些地方调整这些可变电阻的同时,还需要调整摄像机的摄像特性。各种调整彼此之间又相互有微妙的影响,需要反复进行调整,才能够使摄像机接近于完善的工作状态。在电视广播设备里,摄像机还算是较小的电子设备。如果摄像机100%地数字化,就可以不需要调整了。对厂家来说,降低了摄像机的成本费用。对电视台来说,不需要熟练的工程师,还缩短了节目制作时间。
四、结语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在不断进步,电子信息技术拥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电子信息技术被应用在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为改善人们的生活和促进经济发展发挥重大的作用。在应用方面上,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受到科技水平的制约,只有科学水平进步了才能促进电子信息技术的改进,可以说它的发展趋势是依赖着人类科技与社会的进步的。因此,要想电子信息技术更好地为生活服务,就必须提高科技水平。
参考文献:
[1]陈小玲.信息技术正在改变我们的社会生活[J].商业研究,2001,(01).
篇3
关键词:活的状态; 字面意义; 已有的知识; 经验; 列举数字; 打比方
语言是教师与学生交流思想的重要工具,是一门独特的艺术,它对教学效果起着极为重要作用。教师如何运用语言艺术,捕捉最佳的教育时机,达到完美的教育学生的目的?教师语言除具备哲理性、情感性、个别差异性、应变性外,还应具备鲜明形象生动性,这样才能深入浅出,使学生容易接授、理解。在生物学教学中,做到语言鲜明生动的途径很多,以下从五个方面来浅析:
第一、从活的状态讲生物体
生物体和生物界最显著的特征是具有生命。因此如何把生物体讲“活”,体现生物界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就很重要了。例如讲呼吸运动时,可动手做一些模仿生物体或某一器官功能的动态模型。用木条钉成的肋骨运动与呼吸运动的关系模型,用无底瓶做成的膈肌运动与呼吸运动的关系模型,一边讲一边演示,让学生能清晰地理解其活动原理。
再讲鸟类适应飞行生活的形态结构及生理特点时,拿一只鸽子,问“手一松鸽子会怎样”,学生肯定会回答“会飞走”,这时再引入正题,“鸽子会飞走,那么它具有哪些适应飞翔生活的特点呢?”通过活生物体与简洁语言相结合,把鸽子讲成一个正在活动着动物。
第二、利用字面意义来说明生物学知识
在生物学教学中,有许多名词概念,教师如果用字义来解释就可使语言直观形象,能加深学生对这些概念的理解与掌握,例如:讲“叶的结构”中的“海绵组织”、“栅栏组织”,“海绵组织”是指这种组织的叶肉细胞形状不规则,排列很疏松,细胞间隙很大就象海绵,所以称为海绵组织;“栅栏组织”是指构成这种组织的叶肉细胞呈圆柱形,排列比较整齐就象栅栏,所以称为栅栏组织。
讲“鸟类的迁徒”中的“留鸟”、“候鸟”、“夏候鸟”、“冬候鸟”“留鸟”是指一年四季都有留有一个地区生活的鸟。“候鸟”则是每年随着季节(气候)不同而改变生活地区的鸟。“夏候鸟”就是每年春夏季飞来繁殖的候鸟。“冬候鸟”是每年秋冬从北方飞来越冬的候鸟。
第三、利用学生已有的生物学知识与生活经验来形容新的知识
相关知识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我们可以利用具有启发性的语言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或已有的知识类推出新知识,从而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更容易记忆。在《生理卫生》中讲视觉的形成“与”近视与远视的教学中,可以用学生已掌握的透镜成像原理加以说明。
又如讲植物的蒸腾作用可以降低叶片的温度时,可利用夏天炎热的洗澡,而且不立即擦干,让其慢慢蒸发可以使人感到凉爽的生活经验。这样的语言,可使学生身临其境的理解。
第四、列举数字
数字具有直观性,在生物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列数字,使学生形象思维。在《生理卫生》的血液循环的教学中,列举红细胞的数字,在男人1立方毫米的血液中,约有5000万个红细胞,一个体重55千克的人,约有血液4400毫升,红细胞总数可达22万亿个。如果将它们排起来长达17万米,约绕地球4圈。要是把它一个个挨着捕开,其面积可达3000平方米。相当人体表面积的2000倍。
第五、打比方
打比方是用生动、熟悉的或着浅显的事物去说明那些抽象、生疏和深奥的事物或原理。又讲《生理卫生》中眼球结构与功能时把人的眼球比喻成一架照相机,那么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眼球的晶状体,暗箱的壁相当于脉胳膜,装入的底片相当于视网膜。
讲光合作用时把绿叶比做“绿色工厂”,那么,它的“车间”是叶肉细胞,“机器”是叶绿体,动力是光能,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产生是有机物和氧气。
篇4
1. 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进水乡,去细细欣赏那儿的美景!播放“水乡风光图”。
2. 谁能说说自己看到的?这里的水乡有什么不一样?(板书:水多;船多;歌多)
【设计意图】从欣赏水乡图开始,将学生带入如诗如画的水乡世界,一下子就拉近了学生与水乡的距离,为下文的学习奠定了很好的感情基调。
二、 精读品味――体验意境美
1. 学习第1节,领悟学法。
(1)指名读第1节。水乡的第一个特点是什么?(水多)你是怎么知道的?画出有关词句。
(2)(出示:“渠”以及“水渠”的课件)“千条渠”“万条河”可以用一个成语来形容水乡的河――(成千上万);指导读好“千条渠”“万条河”。(突出数字“千”和“万”)
(3)还从哪儿看出水多呢?(出示:“池塘一个连一个”)。“一个连一个”说明池塘的个数――(很多很多、多得数不清)
(4)水乡的水多还表现在――“处处绿水荡清波”。“处处”说明水多,到处都是。这句话还让你体会到了什么?(告诉我们水乡的水清、绿、美)(板书:美丽)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教者既要有“语文意识”又要有“文体意识”。在教学中,我遵循诗歌体裁的结构规律,根据此诗的结构框架(问特点――答特点――表现特点),来进行有序的教学,并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来朗读体会特点,用想画面的朗读方法来指导、评价,推进学生的朗读。
2. 学习第2节,指导学法。
(1)同学们,我们学习第一节诗时,是按照这样的三个步骤进行的:一读(自由读诗,找找特点);二画(画出描写“多”的词语);三想(想象
画面,读出美景)。现在,同学们根据此法自学第2节。(教师指导提示学生:特点找到了吗?反映特点的词句画出来没有?读着这一小节,你的脑海出现了怎样的画面?教师深入学生中,关注学清,进行学法的个别指导)
(2)这节写了水乡什么多?(船多)哪些词句让你感受到了水乡的船多?
(3)“千只船,万只驳”,从“千”和“万”这两个数字中,你感受到船怎样?教师相机出示“驳”的图片,并讲解“驳”的作用。
(4)从“白帆片片像云朵”,这句话中感受到船多,因为只有船多才会帆多。
(5)“白帆片片像云朵”这是什么句?(引导学生从颜色、形状、美感等方面来比较)多么美妙的比喻,谁来美美地读一读?――“白帆片片像云朵”。
(6)学生练说:月牙弯弯像 。 像 。
(7)“飘满湖面飘满河”,这句话也能说明船多,水乡的湖里、河里到处都是船,尤其是哪个字?(从“满”字中可以看出船特别多)谁来通过朗读,将船多的景象表现出来?
(8)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节,想象画面,读出美景。
【设计意图】诗歌大多结构相同,为了避免教学环节的雷同,教师发挥导学的功能,恰到好处地扶放,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当然,对关键词句的读中感悟、比喻句的仿写等,旨在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 拓展延伸――创造生活美
1. 学习第3节,运用学法。
(1)出示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的要求:将第3节读给同桌听;画出描写歌多的词句,在不懂的地方做上标记,并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小组内比赛读这一节,并推选最好的与其他小组赛读。
(2)描写歌多的词句有“千首曲,万首歌”,还是从“千、万”这两个数字上体会到水乡的歌多。
(3)“装满一箩又一箩”;从“满”和“一箩又一箩”中,感受到水乡歌十分多。
(4)疑问:歌怎么会装在箩筐里呢?什么是新生活?
2. 拓展延伸,理解“新生活”。
(1)水乡是美丽的,水乡人是勤劳的,他们在忙碌,也在收获。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捕鱼图,放鸭图,采藕图,摘菱图,收割图……
(2)用心猜一猜,此时的水乡人会唱什么歌?(《捕鱼歌》《劳动号子》《数鸭蛋》《好日子》……)
(3)是呀,他们用歌声来表达他们劳动的快乐、丰收的喜悦、生活的幸福。
(4)水乡人用自己的勤劳双手,创造了美好的新生活。出示他们幸福生活的图片。
3.谁来读一读这一小节,读出水乡人心中的甜美之歌,幸福之歌。(板书:幸福)
【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学法的提示,小组合作探究,尤其是对不懂处的质疑,让教学更加有的放矢。接着,引导学生透过文本表层,触摸到文本内最深、最广、最鲜活的东西。我顺势而导“水乡人会唱什么歌?”并不适时机地拓展水乡人劳动图片,让学生从水乡人的衣食住行中,感同身受水乡人生活的变化和新生活的幸福、甜美。
四、 感受特点――仿创诗歌美
1. 如果你就是水乡的孩子,你会怎么介绍水乡呢?(引导读出自豪语气,欢快的节奏)如果你是来水乡的游客,你又会带着什么样的感情来诵读?(引导学生用赞叹的语气,舒缓的节奏)
2. 说说这首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这首诗的每一节结构相同;第一句先问什么多,第二句回答;第三、四、五句都是说明怎么多的;尤其是第三句都是用千……万……来证明多。)
3. 水乡除了水、船、歌这“三多”外,还有什么也多?(桥多、雨多、鱼多……)
4. 学会创诗。(任选一个,完成填空)
水乡什么多/ 多/千
万 / / 。
5. 学生交流自己仿创的诗。
【设计意图】两次不同身份的朗读体验,旨在激感,感受诗歌独特的韵律美。有了前面的铺垫,此处让学生说说诗歌的结构特点,答案也就一目了然。仿写的设计注意层次性,让每位学生都有所选,都能体验创作诗歌的快乐。这样的设计由扶到放,由仿到创,体现了学以致用的理念,实实在在地做到了读写结合,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五、 指导写字――体会汉字美
1. 指导书写“荡、装、箩”。仔细观察这三个字,寻找这三个字的同异。(同:都是上下结构的字,都是形声字;异:部首在田字格中所占的位置不同)
2. 教师范写。
3. 学生书写这三个字。
4. 学生互评,师生共评。
篇5
1网络科技是虚拟世界的物质载体
建立在信息科学基础上的现代网络技术在当代迅猛发展,因特网(INTERNET)呈现指数增长的态势,其主机数和联入网络数大约每10个月翻一番。目前全世界已有186个国家和地区的1亿多人在使用因特网,并且增长仍在继续加速。因特网正在以极快的速度把一与多、多与多相联系,把历史与当下、理想与现实相交织,把昨天与今天、遥在与此在相结合,把声、形、色、感相交融,把感性触摸和理性思索相杂糅,从而构造出一个极具魔幻力的网络空间,这个空间是由人类通过数字化方式(用0-1数字方式表达和构成事物及其关系),链接各个计算机节点,综合计算机三维技术、模拟技术、传感技术、人机界面技术等一系列高新技术生成的一个逼真的三维感觉世界,是人类交流信息、体验情感、生产生活的虚拟时空、微缩世界和克隆社会。它的最大特点是虚拟性,因为它是通过电脑技术以现实时空构架为蓝本,以人工方式构造出来的超现实时空构成。但它决非凭空产生的虚假之物,它能够以电脑软件的形式进行现实的操作,使得人们能够在其中体验到身临其境的沉浸感、人机界面的强烈互动感、可实现的远程显现感和操作感,它确确实实让我们感受到了存在这样一种“实体”,它是一种能够产生某种效果的内在力量和能力,它给了我们实际的和功能性的真实感。虚拟空间是一个真实的功能性整体,它拟而不虚。
2数字化生存是虚拟世界的基本内涵
网络科技为人类打开了一个新世界一虚拟世界。在这里,人类正在体验一种前所未有的全新生存方式,那就是数字化生存模式。它彻底改变了人类原有的实践模式,使人类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即网络化、数字化时代。所谓数字化生存就是指基于0-1数字系统建立起来的无数电脑通过局域网站并以互联的形式,使分散在不同地域的人们链接起来所形成的既独立又串联,既接收又传输信息的网际网络生存方式,如网上购物、网上交友、虚拟社区、虚拟银行、虚拟战争、远程教学、远程医疗、交互式娱乐、电子杂志报刊图书等等,数字化生存已经深入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从经济领域到政治领域到军事领域再到科教文卫领域,数字化简直无孔不入。人们正在享受着数字化生存的超现实时空的便捷性和自由性。数字化生存就是人类在虚拟世界里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总和,也就是今天人们所谓的虚拟实践,既人类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在赛伯空间(CYBERSPACE)或电脑网络空间有目的地进行能动的探索和改造虚拟客体的一切客观活动,它的范围广,程度深,力量大,不仅包括生活生产活动,也包括人类生存发展的所有活动。虚拟实践是在电脑——网络的虚拟世界里出现的一种崭新的实践活动模式,它虽然是一种能动的自由自觉的活动,但也是一种客观现实性的感性活动和社会历史性的活动。虚拟实践具有明显的和强烈的能动性、目的性、自主性和自觉性,而且比现实的实践主动性大得多。但它决不是纯粹的精神活动,它能够改变赛伯空间(CYBERSPACE)中以“比特”形式存在的虚拟对象,并且这种改变的过程和结果都是可以被人感知到的,所以它确实是一种客观的感性活动。虚拟实践的主体是人类社会中的个人和集体,虚拟实践的中介是人类社会中创造出来的物质性工具和精神手段,虚拟实践的客体是人类社会高度发展而产生的属人信息和对象,他们都是社会历史性的产物,是和虚拟实践本身一起随着信息科学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而历史地出现的,并且都要受到整个现实人类社会的制约,要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虚拟实践因而也是社会性的、历史性的人类活动,它具有一般实践活动的共性。同一般实践活动模式的直接现实性相比,虚拟实践又具有内隐性、虚拟性、超越性和创新性的特点,即虚拟实践是一种内化于电脑一网络世界中的虚拟现实实践活动模式而又超越了现实实践活动的时空局限性的创造性活动。如果说人类以往的实践更多的表现为一种同质性的重复性的常规性的改造性实践的话,那么,今天的虚拟实践就更多的表现了一种具有异质性的突破性的创意性的创造性实践,它极大的改变了人类实践的方式,扩大了人类的实践范围,倍增了人类实践的能力,提升了人类交往实践的水平,使人类获得了一种把握宇宙人生、构造人类新生活的全新方式。这样就使得哲学必须面对网络空间、虚拟实践这一客观事实,在哲学的层面上反思人类的生存、实践和价值,从而提出并构建起一种新的哲学理论。
篇6
一、让身边的数学激起小学生无限的兴趣,将他们带入神奇的数学世界
著名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曾说:“数学的根源在于普通的常识,在于生活中点点滴滴。”《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也指出: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学校与教师要大量发掘数学资源,让数学知识来自我们身边的现实世界,实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远在茹毛饮血的时代,人们用小石子,贝壳,或用绳子打结来记录数据;古印度人把一些横线刻在石板上表示数;无论是中国人发明的算盘,还是到现在国外精密计算机的广泛应用,都是数学的不断演变过程。现在的生活,人们无时无刻不与数学在打交道,身份证号码是数字,名牌号,车牌号是数字,股票上涨下跌,连坐几路公交车、几号地铁都是数字的指引,生活中衣食住行都与数字密不可分,现在的生活真正到了“数学时代”,离开了数字人们变得寸步难行。可见,数学知识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不断总结概括出来的科学知识。
由此我们教师在教授小学数学知识时,要引导好小学生从发现身边的数学谈起,如看哪个小朋友能够找出最多的身边的数字:年龄,年月日,爸爸妈妈的电话号码,自己的座位是几排几号,有几个手指几个脚趾,有几个老师几个新朋友……又如讲授《轴对称图形》时,先出示树叶、剪刀和裤子的实物图,同学们发现这些事物都有左右两边相等的共同特点后,老师可以乘势而上,让学生找出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具有这种特点的物体。如:人体,汽车,老师的眼镜、红领巾、飞机……这样的课堂是多么的兴趣盎然呀!
二、从熟悉事物入手,让书本数学进入学生的内心领域,实现感性到理性的跨越
数学知识来自于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前人总结的方法、规律,要在数学教学中传承。而新课程标准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教育,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从小朋友们已有的知识出发,引导其探索新知识。但凡熟悉的事物总让人感到亲切,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更易引发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使他们从容不迫地探索新知。
例如:从低年级起就安排一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题目,要求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计算或解答。随着年级的增高,还要引导学生多方法、多思维、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渠道来解决同一个问题。如,“豆腐坊用100千克豆子做400千克豆腐,照这样计算,250千克豆子可以做多少千克豆腐?”开始学习时只要求学生用整数计算,以后逐步要求分别用分数或小数计算。又如到五六年级以后,可以假设家中新买了一套房子,准备装修,面积告知,磁砖、方砖尺寸告知,请学生动手算一算家中要买多少块方砖?然后让学生估一估大约需要多少块瓷砖……凡此种种,都是“生活中原生态素材”,信手拈来,却能激起学生的无限兴趣。这种思维对学生来说就是创造性思维,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挖掘。
三、让数学知识“用于生活”,体现数学实用性,实现学以致用的教学佳境
篇7
关键词:生活感悟;图式表达
当今时代,我们生活在一个被数字包裹的世界,我们听到的,我们看到的,甚至我们想到的,都能转换成数字并轻易地传播到任何想要去到的地方。的确,不知是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的世界已经被彻底地改变了,而我们的生活,也悄无声息地改变着……这是一个数字化的时代,这是一个将一切诉诸视网膜的时代。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数字图像时代,思维观念刷新频率越来越快,刚形成的视觉经验立即又被一场新的视觉盛宴所颠覆。古典主义、印象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这些词语好像一夜之间变得既土气又遥远,只能从历史考古学上去解释,跟我们今天的时尚生活没有什么关系。“世界越缤纷,内心越孤独;脚步越加快,头脑越困惑”这是很多现代人的感觉。当主义被新的“主义”覆盖、当原创被新的“原创”所颠覆、当“主义”变成一种策略的时候,当“原创”变成一种简单的形式游戏的时候,视觉反应迟钝与审美疲劳感油然而生,就像长期大鱼大肉之后突然想回到粗茶淡饭一样,人们似乎更愿意回到最初的原点上,发出最本能的追问:什么是生活?绘画的终极使命到底是什么?
1生活与艺术关系探寻
“生活”这个词,简单得不能再简单,单独拿出来作名词解释,估计小学低年级学生都要发笑。可是,你想要几句话就把它说透,却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它涵盖的是个体能感知到的方方面面,包括人类物质的和精神两大层面的所有劳动实践以及人类历史上一切活动。艺术家对于生活的感知认识、再现表现往往通过生活感悟体现出来。生活感悟以人类对于生活的多方面认识以及由之产生的心理反映为主要内容,主要表现为以“直觉反思领悟”为基础的感性认识和以“感觉知觉理性”为基础的理性认识两种模式。艺术家一方面通过直观形象、可触可看或可听、实实在在有个性特质的作品来表达主观精神世界,对生活感悟表现为感性认识模式;另一方面,艺术家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深刻挖掘、对主观艺术作品的客观分析,探其思想、洞其内涵,最后提炼成特定的精神与观念,用以传达特定的思想主旨并上升为艺术经验,以更好地指导后续艺术实践创作,由此艺术对生活的感悟又表现出理性认识模式;正是在这种感性与理性的不断穿插交织的过程中,生活与艺术的关系也被东西方众多美学家、哲学家反复把玩与探寻。
有史以来,从中国先秦时期和古希腊开始,无数哲人先贤已有很多关于艺术的本质以及艺术美学和现实生活关系问题的言论或著作。柏拉图美学观点是,美有绝对美和事物美之分,事物美是绝对美的影像。他所提及的事物,实际上就是生活之美。同时他认为人的美高于自然之美,这种理式美体现了美的普遍性和必然性。黑格尔美学思想的核心是:“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①。人们可以从有限的感性形象认识通过艺术作品上升到无限的普遍真理。在艺术起源学说的辨析中,我们亦可看到生活和艺术的血肉联系。如模仿说就主张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再现”,把艺术解释成是对现实的客观模仿,艺术等同于与现实世界。俄国现代文学理论家车尔尼雪夫斯基对生活与艺术关系的理解则是“美即生活”②,只要有生活就有美,他认为人们往往会在自己的生活实践中以艺术的形式来集中体现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正是鉴于对生活和艺术关系的不同理解,在人类美术史上表现出了众多意识形态与派别。传统艺术主张“艺术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生活和艺术之间是二元对立的关系;西方现代主义艺术(如达达主义、波普艺术、概念艺术、现成品艺术)则宣扬“生活即艺术”或“艺术即生活”,生活和艺术之间是等同关系;而当代艺术面向自我和存在,直逼人类心灵存在最深处,使艺术回到对人生存的关注中来,由此当代艺术则是推崇“以个别的姿态拒绝一般”,强调“个别就是对生活和现实本身的关注”。不同历史时期和艺术派别对生活与艺术关系的不同理解表明,艺术和生活的关系是很复杂的。
由此,要探寻艺术与生活的关系,我们必须考虑两种层面上“生活”的沟通:一是作为艺术创造主体的艺术家层面考虑,艺术家们既体验着生活,也从题材与内容上表现着生活,从这一层面讲,艺术原本就是反映生活的,艺术是对生活的反射;二是作为艺术审美主体的艺术家层面考虑,艺术家们体验着艺术品这种美的对象,并从现实生活与其他艺术品中汲取新的生活感受成分与社会审美成分,使艺术纳入众多主观审美内容,展示艺术对生活的透射作用。当然,生活与艺术之间不是直线的反射与被反射、透射与被透射的关系,有艺术家这样一个复杂的、能动的中介,才会使艺术内涵更深邃、更具有独立精神性,从而使艺术和生活之间的关系显得更纷繁复杂,艺术家将个人思想和形式偏好溶入其中,使得不同画家的作品显露出强烈的个性特点,这种有特征的、独特的视觉言说方式就是图式。
2图式的透射与表达
贡布里希认为:看就是图式的透射,一个艺术家决不会用“纯真之眼”去观察世界,否则他的眼睛不是被物像所刺伤,就是无法理解世界。③他的话道出艺术家感知世界具有主观性和有限性的图式透射特点。同时,英国艺术批评家和理论家赫伯特・里德〔H.Read〕也指出:“整个艺术史就是一部关于视觉方式的历史。我们所见的东西并不决定于固定不变的光学定律,而是决定于发现或构造一个可信的世界愿望。”④由此,画家总是竭尽智慧和能力,追求着图像语言的特殊样式,以不同的主题和各自的言说方式反映着特定时代的视觉文化特征,表达着艺术家个人与现实对应的态度。这些图像语言样式,主要表现为各种视觉符号的图式透射呈现与各种风格的图式组合表达。
研究绘画与视觉关系的英国艺术理论家冈布里奇⑤认为,绘画图式则是一种传达经验的符号。人们的绘画不是在画纯粹的“所见”而是画自己的“所知”,即对所画的事物的知觉和理解,通常这种知觉和理解都形成了传统的表达模式,就是图画符号。在创作中,艺术家往往运用简练和传神的符号语言来解释他所感到的外部存在和自己对这些存在的思考。图式的营造和完善过程犹如沙中淘金一般,经过反复筛选,留下那些最能传递其心意的、最富内在情感的、最为“本真”的、个性化的图式语言。如:温柔婉约的线条是晋代顾恺之的图式;貌似狂放不羁实则张弛有度的泼墨写意是明代徐渭的图式;焦虑而神秘的情绪意味,浮雕般翻腾扭结的肌理,交错相叠的强有力笔触是卢・弗洛依德的图式。绘画图式和绘画的程式化不同。所谓程式化,是指“一种强化秩序条理的形式表现手法,它经过改造加工,提炼概括出物象的典型特征,然后进行集中、简化和固定,将形制定型化”。程式化作为一种方法论,表现为一种对既有规范和系统化体系的承袭。从宋初的“翰林图画院”,到宋徽宗时的“画学”,再到的“红、光、亮”, 可以看出,绘画的程式化既是官方权威和权力控制者意志和行为动机的体现,也是画家被蒙蔽了本真的表达欲望而将自身的主观情感弱化到次要位置的体现。
新时期的中国油画图式实践轨迹,也是随着人们社会生活观念的变化而变化的。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艺术与生活是分离的,文艺界强调反文学性与反“对象化”,并把艺术的自律与“自我表现”当成了十分重要的目标去追求。当时的新潮油画家更多是借鉴西方现代主义艺术的思想观念及艺术方法论,而图式语言形态上则表现为直接借鉴西方现代各风格流派大师或者甚至是某大师风格的中国再版。九十年代油画图式创造由一元进入多元格局,新潮美术茫然不知何去何从。“现代化理论”被反西方“后现代”理论代替后,新潮美术家们关注点投向“后殖民”、“民族身份”、“重返家园”、“艺术与大众文化的关系”等问题。当国外装置艺术、行为艺术、新媒体艺术成为主流话语时,中国新潮艺术家开始纠结于“与国际接轨”、“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油画艺术”,而市场经济对传统道德规范的冲击造成人们心理方面的激烈冲突,再次引起中国油画艺术家对精神家园问题的关注和审视。二十一世纪以后,中国油画从以再现自然和社会生活的文学性描述为特征的“现实主义”转向从社会学与文化学的角度观察和介入现实,它以非现实内容、精心设计的主观图式语言来透射某个主题或观念,达到干预社会或现实生活的目的。今天,中国油画已不在乎是否表达了生活的客观真实,它似乎更为关注是否超越了现实的表象,是否畅快地透射出内心世界的真实。这种价值转向主要靠语言变革和修辞手法变换来实现。以通过对既有图像符号的变构、嫁接和借用,对虚拟影像、装置、行为、民间艺术等非油画领域其他艺术元素的借用,使得中国油画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多元局面。从国内一些重要展览中可以看出,大多数画家都在自觉地关注渗透在我们生活与意识中的“异化”与非自然现象,并用多种不同的方式警示人们,使中国油画成为一种具有社会实践意义的文化方式。伴随着文化背景的巨大转换与各种文化的碰撞交融,当代油画家在创作中也往往过分依赖计算机等现代技术或者过度挪用公共图像,因而“原创性”受到质疑。不过,我个人认为“原创性”的本质在于思想观念和创作的动机,借助现代工具本无可厚非,但确实需要智慧。图式并不是终极目标,而是承载观念、反映物质和精神生活的手段。在图式营造过程中,我们要努力摒弃那些不符合生活本真体悟的杂质,为了抓住那些灵光一现的瞬间,更需要气力和耐力去长期默默的潜伏和苦苦修炼。
古往今来,不少艺术家们总是从不同的题材范围、表现工具、表现风格等方面满足人类的视觉审美诉求,演绎着绘画图式的不朽神话。绘画图式的本质是一种传达观念的精神载体,由现实生活对艺术作品内容、题材的客观反射,进而造成思想观念在绘画图式中主观透射的终极原因是艺术家的个人生活体验与感悟。由此,绘画者不能仅仅停留在技巧和形式的表层探索之中,而应将对“人与人”、“人本身”问题的终极关怀、对生活的体验、感悟与情感融为一体,方可生成“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佳作。
3结语
作为一个画家,反思绘画形式和生活土壤的关系,尤其是对于那些单纯追求感官刺激、崇尚“承受之轻”者是可取的,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它主张的是让身体走出“真空”来到“大地”,去接到地气,去闻到泥土的芬芳,去看到万物的盛衰荣枯,去感受自然浩瀚和自身的渺小。不过,也只有让绘画图式回到有感而发的起点上,通过“与物相通”、“心物交融”,才能“物随心动”,最终走向“物我两忘”的自由之境。
注释:①黑格尔(德).美学(第1卷)[M].商务印书馆,1979:142.
②车尔尼雪夫斯基(俄).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M].,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35.
③贡布里希(英).艺术发展史[M].范景中,林夕校,译.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17.
④E.帕诺夫斯基(美).视觉艺术的含义[M].傅志强,等,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89.
篇8
关键词:小学数学;素质教育
一切科学都是用来解释生活和改善生活的,作为古代六艺之一的数学也是如此。所以,最好的数学课堂就在我们的身边。物理学、工程、化学、天文、地理、生物、医学、经济学、语言学都在应用数学,生活中的各个领域都无不充斥着数学的印迹。有人说,在懂得生活之前,你应该了解数学。成功的教学是不需要去强制的,对于数学教学何尝不是如此。一名优秀的小学数学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去发现和领悟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新课标》也给我们明确提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更应该抓住小学生主观能动这个特点,引导其主动发现生活中存在的数学问题,思考身边的事物,努力追寻、大胆尝试,分析生活与数学的交汇点,用所学知识解释分析,在切近生活的同时也增强了自己对学科的实际应用能力。特此,本文列举了以下几种效应,以期对小学数学的教学方式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议。
一、转变教师教育意识是数学课堂生活化的前提
教学树立服务意识,是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的科学定位,有利于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使学生爱学、会学、乐学。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服务学生,旨在点拨、引导、创设情境,必须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精湛的教学艺术,科学的教学方法,“润物细无声”地引导学生探究、获取知识,学会思维。
二、善于研究生活中的数学是数学课堂生活化的基础
“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因此,教学中必须让学生了解知识发生的过程。但40分钟毕竟有限,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捕捉、获取、积累生活中的数学知识。
(一)例题效应。虽然提倡“实践教学”,但是任何科学都是离不开理论的支撑的。理论是实践应用的根本,所以教师应该明确课堂才是教学的“主战场”和“根据地”。数学课堂做题当然是不可避免的,每一章节的“大后方”都有与之相关的例题作为驾驶理论知识的后盾,我们可以在教材中适当添加贯穿一些生活化的例题。有心的老师还会将学生所感兴趣的活动穿插于例题之间,让数学“娱乐化”,这样,就能够形成一种趣味横生的氛围,致数学学习于生活之中,克服了传统教学中的枯燥乏味之感,学生亦会更加投入,数学教学困惑消失于无形之中。
(二)数字效应。数学,顾名思义,就是“数+学”,在数学学习中,无处不充斥着数字。在这个信息数字化的时代,几乎一切领域都是以数字作为衡量标准的,我们更应该引导学生去生活中发现动态的数字,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是应用于生活的。教师可以尝试做一次“生活中的数字”调查表,让小学生在有限时间内完成统计,这远比普通的数学课后作业形式有效。年历、月历、十二生肖、人民币、生日、利息、保险、税金、物体的面积、周长、表面积测量等等,都是需要小学生动手搜集的。此类活动的频繁多样化开展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三、善于创设教学情境是数学课堂生活化的基本途径
创设教学情境是模拟生活,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加强感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激发思维。课堂教学中如何创设教学情境呢?下面是几种常见做法:
(一)运用实例创设情境。如教学循环小数概念时,让学生讲永远讲不完的故事,“从前,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在说:‘从前,山上有座庙...’”,通过实例初步感知“不断重复”,再举出自然现象“水汽云水”的循环,引出“循环”的概念。
(二)运用实物(挂图)创设情境。“圆的认识”教学,可这样引入:出示一幅颜色鲜艳、用正方形做轮子的自行车,问同学们这自行车漂亮吗?喜不喜欢(不喜欢)?为什么(虽漂亮但踩不动)?老师把正方形车轮换成椭圆后再问学生喜不喜欢(不喜欢,因为骑这样自行车在平坦大路上都会像踩在颠簸不平的路上一样)?教师再把椭圆形车轮换成圆形,学生才满意。
篇9
摘要:民间艺术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逐渐丰富,人们反而更向往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而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旅游业的兴起,很多传统的民间艺术受到了严重的威胁,有些民间艺术还面临着消亡的窘境。因此,我们要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加强对民间艺术的保护。采用先进的数字化技术,可以很好地将民间艺术保存下来,人们也可以借助数字化技术很好的欣赏民间艺术。民间艺术的数字化保护,不仅有利于对民间艺术进行保护,还有利于人们通过网站论坛等交流对民间艺术的认识及其保护方法等。本文就对民间艺术数字化保护的措施或方法做了重要论述。
关键词:民间艺术;数字化技术;虚拟现实
民间艺术是艺术领域中的一项重要分类,冠以“民间”二字,就是要与所谓的“宫廷艺术”、“贵族艺术”等有所区别。民间艺术是针对学院派艺术、文人艺术的概念提出来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民间艺术,是劳动者为满足自己的生活和审美需求而创造的艺术,包括民间工艺美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和戏曲等多种艺术形式;狭义上的民间艺术,是指民间造型艺术,包括民间美术和和工艺美术各种表现形。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精神生活也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也越来越丰富,人们的择业形式也越来越多,从事民间艺术的人则是越来越少。因此,加强民间艺术的保护已刻不容缓。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当今社会进入了信息化时代,而信息的数字化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民间艺术数字化保护已经成为保护民间艺术的重要方法。
1民间艺术的数字化保护现状
相对于客观存在的物质文化遗产,民间艺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更大的遗失风险。民间艺术作为人类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经过漫长的历史而积累的文化精品,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民众创造并享受的文化,是民众智慧的创造,许多民间艺术杰作,成为“华夏一绝”被传承和保留下来,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民间艺术也是了解一些地区民间习俗、文化特点及历史发展的重要参考依据。因此,我们要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加强民间艺术的保护力度。数字化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项新技术,数字化技术可以将数字、文字、图像、语音,包括虚拟现实,及可视世界的各种信息等,通过采样定理都可以用0和1来表示,这样数字化以后的0和1就是各种信息最基本、最简单的表示,这就可以使书本无法记录的民间艺术得以流传下去。此外,很多高校的科研工作者也很愿意投入这项伟大的事业中来,如浙江大学在1989年就开始建设“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即CAD&CG国家级重点实验室)”,这是国家“七五”计划建设项目,1990年对外开放,1992年建成并通过国家的验收,1997年开始对敦煌艺术进行数字化保护研究,并取得了多方面的科技成果。我国的民间艺术保护工作者虽然在民间艺术的保护上下了很多功夫,但是,还是有一些民间艺术未能很好的保护起来,从而面临着消失的危险。如上海嘉定的竹刻,在明清时期,那是相当的繁荣,而现在几乎没有年轻人愿意从事这项工作,从前的竹刻工作者都已年过半百,且面临着后继无人的窘境;福建泉州的南音,是我国的四大古音乐体系之一,是我国古代音乐保存比较丰富、完整的一个大乐种,据东方网报道,泉州城里有个“南音社”,一位老南音艺术家开办了免费学习班给人授课,即使如此,现在参与南音学习的人也越来越少。因此,加强对民间艺术的数字化保护工作已经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内容。
2民间艺术数字化保护的重要措施
民间艺术由于覆盖面较广,内容复杂,致使其缺乏必要的归类整理,严重阻碍了民间艺术的发展和传承。此外,相关部门和单位缺乏对民间艺术的广泛宣传,导致人们对民间艺术没有充分的认识,也不了解民间艺术所具有的价值。因此,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对民间艺术的保护。各省市可以根据本省的民间艺术发展的实际情况,建立数字博物馆,实行“收藏优先”的原则,并配合民间艺术生态博物馆,建立民间艺术与文化资料库和数字民间艺术资料馆,使民间艺术得以很好的保护并传承。
2.1民间艺术的数字化保护,首先要做好资料收集工作
对民间艺术要进行实地考察,做好资料收集工作工。具体包括: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能。[1]民间艺术大多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式存在,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做好对民间艺术的数字化保护,首先就要对民间艺术的资料进行收集。
2.2民间艺术的数字化保护,其次是资料的整理工作
大体上讲,民间艺术覆盖面较广,包括皮影戏、剪纸、绣花、狮子舞等,都是我国著名的民间艺术。各类民间艺术又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内容十分的复杂,如果紧靠书本进行人工整理,难度之大,可想而知。在数字化时代,我们可以用虚拟现实的方式创作民间美术作品,利用三维技术制作出作品的效果图,这样就可以节省在制作中的材料成本并缩短制作时间。[2]在民间艺术的保护上,也可以利用数字化技术对民间艺术进行分类整理。
2.3民间艺术的数字化保护,要建立民间艺术网
相关部门可以建立民间艺术网,将民间艺术的数字化资料上传到网络上,免费向人们宣传。网站作为民间艺术资源交流的平台,一方面可以宣传民间艺术,让更多的人去了解和认识民间艺术。另一方面也可以提供讨论和补漏的途径,如论坛等,这有利于人们补充遗漏和讨论民间艺术及其保护方法。
3结语
随着我国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逐渐提高,精神生活也越来越丰富。在科学技术改变人们生活的同时,人们反而更加向往多姿多彩的传统民间艺术。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我国的民间艺术受到了严重的威胁,有些民间艺术面临着消亡的窘境。相对于物质文化遗产来说,民间艺术主要以非物质遗产的形式存在,其保护的难度相对较大。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民间艺术的保护带来了新的途径。利用数字化先进技术,将民间艺术很好的保存下来,使得人们可以很好的去欣赏民间艺术,也有利于民间艺术的发扬光大及传承。因此,我们要大力推进民间艺术的数字化保护工作。
参考文献:
篇10
途径一:通过透视线条来创造空间
这是在网页设计中运用透视规律来创造空间最为直接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对页面中图像的要求不是很严格,往往直接在页面中加透视线就可以创造出空间效果,如图2所示,在页面中添加透视线创造出了很强的空间感。
途径二:通过物体透视变形来创造空间
这种方式对图像要求比较高,只有当页面中存在具有较强透视变形效果的图像实体时,才可选用这种方法来进行设计。如图3所示,该页面之所以可以产生良好的视觉空间效果,页面右上部打开的门无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这扇打开的门,整个页面的空间感将会大打折扣。将图3与图2作比较会发现,图2中抽象的透视块面与图3中具有透视效果的门的视觉作用是完全相同的。因此,从严格意义上来讲,通过物体透视变形来创造空间可以被看做是通过透视线条来创造空间的一种特例或引申。当然,通过物体透视变形来创造空间绝不仅仅局限于门这类简单的要素,如图4所示,页面中人物的透视效果也使得整个页面看起来更加精彩,富有变化。
途径三:通过近大远小的透视关系来创造空间
- 上一篇:师德师风建设调研方案
- 下一篇:中学德育工作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