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管理创新范文

时间:2024-04-08 17:12: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学管理创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学管理创新

篇1

作为一名老教师,我深知与时俱进的重要性,不断加强自身学习,向身边的年轻教师学习,向他们虚心请教,关注时事发展和最新的教学理念等,不断提高自己及时处理信息的能力,及时掌握现代化教育教学技术和手段,并把它们运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为教育创新服务。多年来,不管是担任哪个年级的班主任,都能做到和谐民主,能根据学生们的特长进行管理,给学生们创造一个团结和谐的集体和平等自由的学习交流环境。

一、在教学上,突破过去“教参――教材――学生”这一固定的程序模式,因材施教,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思考并积极讨论,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使用具有表扬性质的言语,如“你做的不错”“你较以前有很大的进步,希望你能更加努力”“这道题这样做是正确的,但是有没有别的同学有其他不同的思路呢”“你这种解题思路也是正确的,你很有创新精神,希望其他的同学也要像某某一样哦”等,让学生感到自己的努力得到了认可并鼓励他们不断努力创新,让他们的思想不局限在某个平面上,逐步培养他们进行独立思考和自我学习,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让他们的学习和成长变得丰富多彩。坚持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小学生们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实际接受能力,把教材的共性要求和学生们丰富的个性特点有机地结合,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们不再以获取知识为目的,而是以将知识融入到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去。

二、在班级管理上,鼓励学生们自由思考,培养他们的自主意识和独立能力;经常与学生和家长交流(如建议家长们不给孩子们买垃圾食品,建立良好的饮食习惯;建议家长们注意自己不良的行为方式和语言,避免对孩子们带来负面影响,培养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和劳动精神等等),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精神风貌;倡导并践行“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班级管理方式,把班级建设成为富有朝气、充满健康活力的、民主和谐的集体,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从而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感到“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享受到集体生活中的参与的快乐和满足感。

另外,通过举行小型演讲比赛以及参加学校组织的比赛等活动,培养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及团队协作意识和沟通协调能力,让他们以后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开展植树节、清明节、端午节、劳动节、国庆节等一系列传统节日、纪念日和母亲节、父亲节等“舶来节日”教育,培养学生们的环保意识和卫生习惯、爱国主义思想、感恩意识等,并通过开展课外活动等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独立意识。

当然,最重要的一点是根据他们各自年龄的特点和他们的生理、心理阶段、性格特点进行差异化管理和教育,“不搞一刀切”,不搞“填鸭”模式,尤其是要在“德育”和“体育”上下功夫,切实履行好一名人民教师的责任,让孩子们的个性和能力、思想道德素质、身心健康等方面都能够得到健康地发展。

篇2

关键词:教学学术;教学管理;创新

自1990年代美国卡内基教育基金会主席厄内斯特•博耶(ErnestL.Boyer)提出“教学学术”的概念以来,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关注教学学术、研究教学学术的热潮,在实践上一定程度地改变了部分高校忽视教学,或者不重视教学,或者科研冲击教学的做法。然而,尽管有国内学者的呼吁,也有敏锐的高校管理者的努力,但国内许多高校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依然非常严重。多数教师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科学研究中,较少考虑教学和教学学术等,偏离了大学的本真。因此,我们从教学学术的视角对教学管理中教学学术元素的缺失进行探讨,并提出创新教学管理的建议。

一、教学学术的内涵

面对纳税人对大学的不间断地责难,美国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主席厄内斯特•博耶(ErnestL.Boyer)在二十世纪九十年表的《学术水思:教授工作的重点领域》报告中提出了教学学术的概念。他认为大学学术包括四个方面:探究的学术、应用的学术、综合的学术和教学的学术。教学学术是关于把知识传授给学生的学术;教学首先是一种学术活动和一个能动过程,是维系老师和学生之间关系的桥梁。在一个好的教学过程中,老师既是知识传授者,也是新知识的学习者,他也很可能在此过程中得到一个创造性的发展。因此把高等学校教学研究纳人学术范畴、成为教学学术是理所应当的。[1]教学学术概念的提出吸引了众多学者的目光。有的对教学学术作出行为描述,阐述教学学术这一行为的具体特征;有的对教学学术的构成作出分解,阐释教学学术的组合要素;有的对教学学术的概念作出整合,构建教学学术的系统模型。教学学术的概念因为争论而更加清晰,虽然各家仍有差异,但是都一致同意教学学术的共同特征:反思、交流、公开化。[2]高等学校教学的学术性是由教学的内在本质和特征所决定的。同时,高校发展的规律决定了教学在大学中也必然享有学术地位。[3]高等学校教学的学术性决定了教学管理必须立足于教学,从理念到制度,从领导到普通管理人员的中心应该是教学。然而,现实并非尽如理想。

二、高校教学管理中教学学术缺失的现状

在当前许多高校教学管理中不同程度地存在这样或那样忽视教学学术的现象,特别是管理理念、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等方面。

(一)管理理念的缺失

理念先行带动管理的成效。高校各级各类教学管理人员所秉持的管理理念将直接影响学校发展方向和管理成效。根据我们的调查,与国外相比,我国学者关于教学学术的理论研究仍不够成熟,主要以引介为主。如此致使教学管理者在实践中缺乏教学学术理论支持。不少管理者偏狭地看待学术内涵,他们认为只有生产知识才称得上学术研究,把学术视为发表学术论文与出版学术专著,将传播知识的教学未列入学术范围。故此,他们就不可能把教学上升到学术的层面进行探讨,而是把大学教学仅仅当做肤浅的技能。同时,为数颇多的高校管理者未能区分学科学术与教学学术之间的差异,从而采取相同的管理方式、方法对两种具有较大差异性的活动进行管理,不重视教学学术规律的独特性。认识的偏差使管理者在开展教学管理工作时不能缺乏教学学术理念的指导,热衷于教学的教师在教学上所做的努力和贡献,他们的水平与成果都得不到得不到合理而公正的承认和评价。从而导致那些潜心钻研教学,全身心投入教学的教师的缺少成就感,进而影响到工作的积极性,影响到高等学校的教学质量。

(二)缺乏质量意识

根据我们的调查结果,许多高校教师教学质量意识缺乏。他们大多数人以上课多少的课时量来看待教学工作,较少关注教学效果,教学质量被忽视。高校管理人员考核教师的指标以具体可测的论文篇数、著作多少和课题级别等指标为主。至于教学,也是看课时量的多寡。对于质量缺少相应的可以测量的指标体系。长期以来,教学工作的重要性停留在口头上和文件中,具体落实效果不甚理想。如此,造成教学管理人员不重视教学质量,不关注教学质量;教师不关注教学,不研究教学。教学工作中心地位被忽视,教学工作被表面重视而实际上边缘化。

(三)评价机制缺乏灵活性

目前,我国多数高校对教学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仍旧停留在文件中和口头上,对教学工作成绩的成绩承认不足,对教学工作的考核,采取对教学工作量的分解的方法,缺乏具体的、有效的、可操作的方法。通过我们的调查发现:几乎所有高校的教师晋升主要是依据科研成果。尽管每所高校都会定期考核科研成果与教学成果,但其中科研成果所占权重远远超越教学成果。由于科研成果的多少与质量是教师晋升的主要依据。这一规定涉及到教师的切身利益,很容易导致一部分教师重点关注各自的专业领域,产生错误的科研决定轮,误认为学术上的成就可以替代教学的成就,科研好教学质量就高。还会导致一些教师把目光盯在出论著、发论文上,对教学投入较少。教师的教学质量与研究相比其他科研来说难以量化评价,即使涉及到教学工作也是最容易满足的条件。尽管部分高校出台教学岗位职称晋升网办法,但是其条件也是以可以量化的诸如教学比赛获奖等级等为主要指标,许多全身心投入教学、教学效果好的教师很少用机会获奖。这大概就是周鼎现象产生的根源。如此僵化的评价机制,忽视了教学的中心地位,忽视了教学的学术性。

(四)激励机制缺失

在多数高校,教师不重视教学的原因还在于对教师的激励机制乏力。教学中心地位的突出,需要全校上下都重视教学,日常的行为围绕着教学。管理人员服务教学,教师重视教学学术,关注教学问题。但是,学校缺乏对教师出色的教学艺术、教学方法和教学成效的欣赏、承认、关心和高度的评价,亦即对教师教学的激励不足。许多高校正在执行的教师绩效考核与教学质量关系不大,教学效果好坏对考核结果影响不大。如此便导致教师教学学术发展缺乏外在的来自于组织的动力,从而造成教学质量下滑。

(五)约束机制乏力

除了激励机制缺失之外,许多高校对于教师的教学行为约束不足是造成教学质量下滑的另一原因。约束机制是为规范组织成员行为,便于组织有序运转,充分发挥其作用而经法定程序制定和颁布执行的具有规范性要求、标准的规章制度和手段的总称。虽然各高校都有相应的教学管理的约束机制,执行起来往往不到位,显得乏力。各高校对于备课、教学纪律、教学方法、教学考核等都有具体要求,但是对于不认真履行职责的教师特别是科研能力强、科研成果多而不能履行教学职责的教师往往不按照制度执行。

三、以教学学术引导高校教学管理创新

为了促进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回归大学本位,我们根据从教学学术的视角分析了教学管理中存在的不足,有针对性地提出以下对策促进教学管理的创新。

(一)树立教学学术的教学管理理念

教学学术不单单是一种理论,更是一种理念。为了实现教学管理工作的创新,高校内部各级教学管理人员要树立教学学术理念,用教学学术来统领教学管理工作。首先,要充分认识教学的学术性。教学管理者要认真学习教学学术理论,充分理清教学学术的意义、内涵、作用和运行规律,将教学学术放在与知识生产的学术同等重要的位置。关注教学学术,把对于教师在教学学术方面的期望通过制度融合到他们的工作中,营造敏于观察教学现象、善于研究教学问题、用于发表教学见解的氛围。同时,要制定教学学术制度,规范教师教学行为,激励教学成就,搭建教师教学学术发展的平台。

(二)构建教学学术主导的评价机制

教学中心地位的突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评价机制的有效促进。在教学学术日益凸显其价值的今天,应该构建以教学学术为主导的评价机制,加大教学学术在绩效考核体系中的权重,有针对性地对教学工作作出评价。首先,制定突出教学中心地位的评价指标体系。把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创新,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教师之间个互相交流与合作,教学的反思与研究等纳入到教学评价中。其次,要建立同行评价机制。同行专家在专业领域具有权威性,更能够理解教学学术的意义,掌握着本专业教学的规律和评价标准,他们的评价往往让其他教师接受,他们的肯定会使其他教师精神上得到满足,从而调动其教学积极性,促进其教学学术水平的提高。

(三)促进教学管理制度的系统化

在实际的教学管理中,制度完善和系统化是突出教学中心地位的关键。因此,我们应该以教学学术为主导,进一步完善教学准入制度、教学研究制度、教学交流与表达制度、教学质量管理制度、教学改革制度、教学反思制度、教学档案管理制度、教学经费投入与使用制度等。教学准入制度的完善将会改变过去的高校教师资格门槛过低的情况。通过准入制度可以对教师的学历、学位做出更高的规定,同时可以制定退出机制,从而保障了从事教学的教师的教学学水平。在教学质量管理制度方面,要构建教学信息获取机制,全方位多渠道了解教学实际,从而能够对教学质量做出准确的合理评价,真正保障教学质量。教学档案管理制度将为教学评价真实可靠的依据,为教师教学学术水平的发展和提高提供参考。凡此种种教学管理制度的制定务必要围绕教学学术来完成,每一种制度的制定和完善要与其他制度相协调、不冲突,才能发挥管理制度的整体功能,从而保障教师教学学术的发展得到保证。如果各种制度之间缺乏协调各自独立或者各种规则出现矛盾,那将失去教学管理制度保障教学学术正常发展运行的功能。因此,各类教学管理制度要系统化,互相组合成为整体。

(四)构建教学学术主导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激励约束是主体根据组织目标、人的行为规律,通过各种方式,去激发人的动力,使人有一股内在的动力和要求,迸发出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规范人的行为,朝着激励主体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过程。在多数高校的教学管理制度中,激励和约束机制行政化程度过高,激励不到位而约束失位。以教学学术为主导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应该平衡激励和约束的关系,使其相得益彰。就激励机制而言,高校应该以教学学术为中心设立奖项,激励教师探索教学、研究教学。例如可以设置基于同行专家评价的教学成果奖、教学创新奖,并将这些奖励纳入到教师晋级之中。同时,建立教师发表机制,鼓励教师公开教学成果。高校应该为教师教学学术发展搭建平台,为教师在一定范围内公开发表教学见解、交流教学经验、彼此评价教学效果等,从而使教学的学术地位得到承认,使教师在一定范围内得到赏识,从而树立信心,促其教学学术水平得到提高。然而,仅有激励不足以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学术水平,还必须建立有效的约束机制。高校可以建立多层次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来规约部分教师的不良教学行为,使教师能够按照制度要求规范各自行为,认真履行职责,确保教学质量,改变教师“重研轻教”的倾向。而且,约束机制要宽严适度,既有规则又具有灵活性。激励和约束机制是一体两面,缺一不可。因此,为了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使其发挥教学潜能,既要以各种激励措施来激发教师从事教学的主动性,还要通过约束机制规范教师不良教学行为。两者互相依存,缺一不可。因此,我们要平衡二者之间的关系,使其相得益彰。一言以蔽之,教学管理的创新必须有教学学术来主导,围绕着教学完善制度,建构机制,贯彻有效措施,平衡各种关系,才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回归大学本位,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参考文献:

[1]Boyer,E(1990)ScholarshipReconsidered:PrioritiesforthePro-fessoriate.CarnegieFoundationfortheAdvancementofTeaching,Princeton.NJ.p.24;

[2]宋燕.教学学术国外研究述评[J].江苏高教,2010,(2):67-70.

篇3

汽车专业现在已经在很多高校开设,教学管理各方面都已比较成熟,但采取的教学管理模式依旧沿用着传统其他专业的课程设置体系———研究型,而非技术型的教学管理。现行教学及管理中存在很多突出问题,教师明知而不改,源于教师对自身的技能水平不自信,存在理论强、技能弱的状况。同时,技能工作量加大而薪酬不加的绩效制度,使教师有心无力。同时,学生的整体素质不高,导致学校与教师对学生的课堂教学管理缺乏责任和义务。为了着重解决教师、学生之间的这种“不良关系”,通过采集突出问题、共性问题———师生交流问答、教师互问互答———制定创新模式———模式试行验证———全专业通行的研究思路,制定出一套符合汽车专业切实发展与创新的教学管理模式。

二、重要观点

1.根据班级特点制定灵活的课堂管理体制

学生在选专业时都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在进入所选专业的班级后,由于受整个班级大环境的影响,使整个班级形成了固有的一种氛围———班风、学风。那么这个班级的特点就成为教师需要掌握的信息。根据班级特点,教师就要用自己的风格去管理这个班级。

2.单一惩罚模式转化为互利共赢

在传统教育模式下,教师采取的方式是“挟之以迫”。学生上课不听课或者逃课,采用的措施就是提问或者减去平时成绩,导致学生习以为常。如果将这种奖罚模式转化成为一种互利共赢———“诱之以利”,双方都受益,效果则会好一些。简单来说,就是把要准备惩罚的措施换一种让学生自己去完成某一内容的情景学习,如果学生完成得好,那么给其鼓励或者奖励,如果不好,那就以后继续直到完成好为止。

3.教师的思想要融入班级文化

教师与学生的交往是最多的,一个班级最先注入的是这个班的辅导员或者班主任的思想。教师为人师表,就是对学生最大的言传身教。因此教师要将自己的正气、才气、锐气、灵气注入班级,建立起自己的威信。这样的教师必然成为学生的榜样,给这个班级创建班级文化,以一个优秀的团队建设去要求他们。

4.把“填鸭式”教学变成多元化体验式教学

传统专业课程教学,教师很辛苦地备好课,然后一字不落地给学生满堂灌,导致教师辛苦,学生迷茫。教师要将教学的舞台交给学生,学生是主导,教师的职责是“补位”,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理论生动化、简单实验情景化,将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要设置问题让学生去体验、去解决,把问题进行情景化设置,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

5.建立“能力本位”模式

专业不同,目标不一。教师要结合专业设置一定的综合能力目标,要求根据专业课程教学设置其应具备的技能水准,以岗位的模式去模拟企业的工作环境,使实验室和教室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责”。

6.将职业培训模式注入教学管理

传统教育的结果是“毕业等于失业”,我们可以将其转化为“毕业等于就业”。这要求教师在教学管理中融合企业的岗位需求、岗位能力、文化理念等,在授课的过程中借鉴企业员工培训模式和管理制度,设置到最后一学期的教学任务中。这对教师的能力有很高的要求,要求学校培养双师型教师。

三、创新程度

第一,摒弃“一碗水端平”的传统教育弊端,建立以人为本、“因班施教”的新型课堂教学管理体制。班级特点不同,学生个人的性格特点不同,很难真正做到“一碗水端平”。大学校园是个自由、民主、开放的环境,学生有权利选择自己的个性发展方式,那么教师在教学管理上也应该根据班级特点、学生个性,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激励和引导学生。第二,将传统的象征性体罚、课程挂科约束行为转变为合作共赢、互惠互利的激进行为。现在的学生普遍叛逆和个性张扬,如果采用约束、惩罚等传统管理方式,必然增加他们的反感。如果将这些变为一种认可与激励、创造与收益的模式,那么学生就更乐于接受教师。第三,建立教师信仰和威信,把教师的优秀品质注入班级文化之中,体现教师的自我价值和个性魅力。教师一定要有一种独特的教学魅力,要将自己的正气、才气、锐气、灵气表现给学生,通过他们的亲闻、亲看、亲历,从教师的身上学到他们所需要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班级文化一旦形成,教师威信就自然形成。第四,项目教学中更应突出教师、学生的能力要求与实现效果,真正从“能力本位”出发,实现教师、学生技能水平提升。在教学管理中,培养学生的能力是第一位的,而学生能力提升的快慢与教师直接相关。因此,教师必须告诉学生应该学到什么能力,对整个教学的效果应有一套合理、公正的反馈形式。第五,提前注入企业的管理培训理念,真正做到毕业等于上岗,实现校企零对接。教学的最终效果就是每位毕业生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同时能够很快地进入自己的角色。那么最快捷的方式就是教师在大学最后一学期的教学管理中更多地融入企业的文化元素。学生有了准备工作,企业的门槛就不会那么难进,对他们后期的发展更有利。然而这需要教师自己首先应具备相关的业务水平。

四、应用价值

第一,以人为本的课堂教学管理模式,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自信和激情以及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最大限度地结合了当代教育的时代要求和培养要求,适应职业学院的总体发展模式。第二,改变传统的课堂管理体制,实行一套全新的创新模式,将教学从量变提升到质变,使教师及教学管理人员不用再为长期存在的突出问题、共性问题而烦恼。第三,注重班级精神文化建设,创建班级特色,利于独立学院的品牌建设。第四,教学方式的革新,尤其在专业课程的教学管理中,从理论课程到实验课程制定行之有效的一体化教学管理模式,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减轻教师的教学压力。第五,融入“能力本位”与企业培训模式,企业的岗位和能力要求,节约了企业对人才培养的成本要求。同时可提高学校的社会认可度和知名度,侧面会带来更多的社会影响力,增加专业的招生人数。

五、结语

篇4

(一)教学管理观念滞后,教学管理模式过时教学管理的水平高低受到教学管理理念的制约,教学管理人员在工作中不能树立主动为师生服务的意识,不能理性地认真思考教学管理的若干理念,将会导致教学管理水平滞后。教学管理观念如果落后,将制约高校的改革和发展。以往的教学管理更多的注意力是放在教学活动本身,教学管理的对象往往也把注意力放在教学过程上,学校的职能部门,如教务处,往往也被教学管理的主体过多的依赖,而且管理的范围往往被限制在教学事务上。这种管理方式与当今的管理模式不相适应,它仅仅适应于计划经济和精英教育,无法满足时代的发展需求。以往的教学管理模式相对简单,主体单一,视野局限,而且方法针对性不强,重点不突出,所收到的效益也不高,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起不到很好的作用,而且这种弊端开始越来越明显地呈现出来。作为高校的管理人员,应该从更加科学的角度出发,对教学管理模式重新定位思考,用新的思想理念去解决传统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使教学管理真正发挥其作用。

(二)教学管理体制僵化,对教学管理人员培养不够当前的教学往往过分依赖于行政管理层,条条框框限制多,管的严,压的重,教师在教学程式上不好突破,教学改革方法和手段也常常被限制,因而学生无法自主探索发现,对于创新发展的个性空间也被禁锢,教学上缺乏动力与活力,师生往往有一种失落感和约束感。因此,大多数人都会产生消极抵触的态度,更多表现出来的就是谨慎,最终导致了教学管理效果大打折扣。很多教学管理人员对教学管理工作存在着错误的认识,现阶段并没有一套完整客观的评价机制对教学管理人员进行评价。而且,我国目前的高校教学管理人员明显数量不够,教学管理人员往往还缺少出去培训进修的机会。对于教学管理人员更多的是在意他们是否有服务意识,缺少对管理人员业务素质的要求,在评职、晋升、津贴等方面教学秘书常常比其他岗位人员难,而且对于管理工作人们更偏重于积累经验,而不是对教学管理进行研究。同时,大量繁冗的工作压在教务人员身上,他们很难抽出时间学习管理知识,学校的其他领导部门也不关心他们是否学习,最终导致管理人员必然更习惯于按规章办事,缺乏改进和创新的空间,管理人员更多的是在重复性劳动,对于现代科学的管理模式非常不利。

二、当前高校教学管理创新的途径和方法

(一)更新教学管理理念,做到与时俱进现代管理理论认为,人在管理的诸多因素中是最有能动性、最活跃的,起着决定行作用。高校随着时代的发展,秉承着与时俱进的方针,教学管理理念也应该更多地体现在人文精神上,充分肯定人的价值,肯定人的主体地位。教学是教学管理中最重要的内容,教学管理所面对的人群是教师和学生,很多人认为教学管理工作其实就是对学生、老师的行为的管理,很多教学管理者凭着经验和权利意识居高临下指挥教学,这使得教学管理模式被动、僵化、呆板。学生被动地学,老师被动地教,教师、学生在教学改革中没有什么发言权。以人为本的创新型教学管理理念坚持人的主观能动性,从人的自然、社会、精神等方面出发,把人放在教学活动的中心位置,关心人、尊重人,依靠人,在学校内部形成尊师重道的良好风气,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在教学管理中坚持民主化思想。同时,在教学管理中要重视老师的意见、建议和要求,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管理效能。教学管理人员要多与教师、学生进行沟通了解,相互支持配合。另外,还应该强化学术内涵与思想,把教学管理提高到学术性高度,经常总结教学管理的创新成果,使教学管理朝着现代、健康的方向发展。

(二)建立确实可行的制度体系在高校的管理系统中,决策层是教学管理的核心领导,但在新的形势下,应该打破决策层决定学校一切管理事务的模式,决策层可以制定一些系统的大的方向,然后找出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制定科学可行的制度体系。并慢慢下方教学管理权力,让各个院系自己成为管理的主人,明确各职能部门及院系的分工,调动所有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然后进一步对教学过程和教学质量进行监管,落实责任,善于吸取合理的教学管理改革创新意见,使新的教学体制更加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

篇5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创新问题

1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教育改革速度不断加快,对高职院校学生培养又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此背景下,高职院校需要提高教学管理水平,从而为国家培养更多基础性人才。但是高职院校在教学管理过程中仍然存在教学管理观念落后等问题,严重制约了高职院校的快速发展。基于此,本文就对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创新问题进行探究。

2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教学管理组织结构设置与产业结合不匹配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教育改革速度也逐渐加快,但是我国高职院校在教学管理过程中还存在组织结构设置与产业结合不匹配的情况,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我国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中主要包含行政管理和教学管理两个部分,行政管理和教学管理在管理过程中各自负责自己的工作,在此种情况下,就会造成教师不愿意主动参与科研活动,严重影响到高职院校人才的培养。其次,我国高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没有真正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也没形成共同治理的组织体系,造成学生校外生产实习难以真正落实。最后,部分企业为了保证生产安全、经济效益,在日常管理中经常为学生分配一些简单工作,使得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难以真正从事关键性工作,从而严重影响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质量。

2.2高职院校培训教学管理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个学校培训教学管理方法也在不断进行创新,但是在我国高职院校中,培训教学管理工作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造成学校的管理过程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具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高职院校培训教学管理过程中,管理人员总是片面地认为自己的管理方法正确,在管理过程中经常会将自身的想法强加在学生身上,造成学生在管理中始终处于一个被动的状态,在此情况下,一旦教师言语偏重就会造成学生产生厌倦心理。其次,部分管理人员在管理过程缺乏责任心,对学生管理过于宽松,造成学校中存在的不良行为的学生越来越多。再次,高职院校在教学管理过程中过分注重理论教学,在学生成绩考核过程中采用卷面考核的方法,造成高职院校教学过程中难以彰显出职业教育特色。最后,高职院校管理人员长时间处于安逸的工作环境中,对管理工作缺乏正确认识,在管理过程中经常将自己放在高位置,给学生一种盛气凌人的感觉,从而造成管理工作落实情况不好。

3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创新的对策

3.1构建产学结合的教学管理组织

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是为企业提供所学人才,所以高职院校要想保证教学质量,就需要完善机构设置,构建产业结合的教学管理组织,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首先,高职院校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为提高教学管理质量奠定基础。其次,高职院校需要完善校企合作机制,并坚持互利共赢原则,实现企业与高职院校之间的真正互利共赢,为学校提供实习生工作岗位,接触最先进的设备,同时也提高企业员工整体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进一步提高企业技术创新水平,实现企业的快速发展。

3.2推行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

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是指让学生根据自身兴趣爱好进行课程选择,等到学生在此课程学习过程中学分达到标准后,学校就可以为学生申请毕业证书。学分制的实施对高职院校培养多样化的人才具有积极的意义。通常情况下,高职院校推行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首先,高职院校需要正确认识学分制的意义,在教学管理过程中本着企业经营性管理理念对学生进行培训,从而保证人才培养符合企业用人需求。其次,高职院校需要推行工学交替式的弹性学制,对学生的课程进行合理安排,保证教学设施可以合理利用,从而调高高职院校教学管理质量。最后,高职院校需要在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下,对为学生开设选修课程,让学生根据自身爱好选择课程,从而满足学生求知欲望。

3.3创新高职院校教学课程设置

教学课程是教学管理中的重要部分,对高职院校教学管理起到直观重要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教师就需要创新高职院校教学课程设置,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首先,高职院校需要将创新课程设置放在主要位置上,在教学中构建产学结合的课程体系,让学生在学习完毕后可以技术到企业中进行实习,从而为企业培养更多所需要人才。其次,高职院校需要根据企业的用人特点,在学校内建立适合职业工位群体征的专业课程体系,从而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最后,高职院校需要在课程设置过程中坚持多元整合、资源共享的原则,并对兼职教师建立管理制度,从而解决高职院校师资力量不足的情况,提升高职院校教学质量。

4结语

总而言之,提高高职院校培训教学管理工作水平是顺应发展形势的必然趋势。因此,各个高职院校需要创新教学管理观念和管理模式,并根据学校具体情况严格制定教学培训管理方案,从而让高职院校学生变得更加优秀,培养出更多人才。

参考文献

[1]陈瑞明.学分制条件下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创新问题研究[J].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6(4).

[2]汪琳.“中国制造2025”视角下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创新问题探析[J].人才资源开发,2016(24).

[3]李金保.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创新问题探析[J].职教论坛,2016(1).

篇6

一、教学管理理念前沿先进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为培养适应新形势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理念,充分重视学员在教育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改变其受支配和管理对象的地位,以学员为中心,把学员作为教育的客体、也要作为教育的主体,为学员提供满意的服务。可实行分层次教学,将专业选修课分成不同层次、不同模块,在统一培养目标下,学员根据个人需要、就业需要、社会需要来组建合理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部分优秀学员可申请免修个别课程;提出网络课程,让学员掌握学习主动权,培养学员个性化学习、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开展与社会相适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培训,提高学员的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可增设第二学位专业课程,增加学员的专业选择权,为学员的自主学习和个性发展提供广阔空间;给予学员选择学习进程的主动权,允许学员提前毕业或延长学习期限等,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理念。

在教学管理工作中,应正确认识教育教学各发展要素之间的关系,理顺轻重主次,依据可循规律进行有效管理。一要从教育的角度出发正确认识教育目标。应尊重教育本质及其规律,尊重人的本质及其成长规律,统筹规划,确定科学合理的教育目标。二要遵循教育功能的整体规律发展。教育教学管理要统筹兼顾教育的所有功能,不能片面地追求教育的经济促进功能,同时要有教育全球化的意识。三要追求学员素质的全面健康发展。学员只有知识、能力、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得到全面而协调的发展,教育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应以学员为关注焦点,实施以预防为主,全体人员参与的管理过程,并持续改进管理过程和组织功能,提供最优质的教育教学服务来最大限度地满足学员各方面素质发展的要求。同时,强化质量意识,明确教学管理中的职责确保教学管理高质、高效。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育的信息化程度,增进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不断开展教学方式方法的研究活动,让教师们在轻松和谐的环境中,进行广泛的学术交流与探讨。

二、教学管理目标科学合理

高校应按照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深化教学改革,建立和完善与现代科技、文化相适应的教学体系和课程设置,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现代教学管理模式是我国高校教学工作的总目标,坚持健康、正确、科学的办学方向,确立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实现对人、财、物、信息、时间等资源的最佳配置,从而获得最佳教育教学管理效益。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与就业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创新人才。高校应对各专业培养方案进行科学合理的修订,根据本校的发展定位,制订"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使知识、能力、素质融为一体"的创新人才培养方案。调整专业结构,增强专业的社会适应性和创造性,修订完善培养计划,完善教学计划的体系,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师生可以共同参与,灵活进行,选择较好的教学内容和方式、方法来完成教学活动。培养方案加大课程内涵改革力度,压缩必修课、扩充选修课,注重课程整合、精简课程学时,体现课程特色,整体优化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将新的科技和社会发展成果反映到课程内容中、增设学科前沿性和综合性课程,实现教学内容的现代化。同时,应控制总学分和总学时,给学员的自主学习和个性发展留有空间。培养方案重视实践性环节,培养和提高学员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素质教育的思想贯穿于教学工作的始终。新课程的设置体现个性化的教育,在做好必修课、选修课、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安排下,应重点加强工学结合课程的开设,提高学员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教学管理手段灵活多变

高校应努力实现教学管理手段的现代化,充分利用丰富多彩的网络资源,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适应社会飞速发展的需要,要全方位的发展先进的教学设备建设,多媒体教室、电化教学,校园网的建设,教务管理综合系统等现代化技术手段。利用校园网平台全面实现教学管理的网络化和信息化。根据新培养方案执行学分制的管理要求,把不同学员的不同要求以及教学资源等整合成一个有机的运行系统,并完成高校现代信息管理系统的升级工作,进一步扩大系统功能和应用范围。对学员缴费注册、教学计划、教学评价、教师开课、学员学籍、学员成绩、学员选课、排课、考试和学员信息等各大模块的管理工作,在各校区、二级学院实行统一联网,使用高校现代信息管理系统规范教学管理工作,大大提高工作效率,提升全校教学管理的现代化水平,实现了教学管理手段的创新。

四、教学管理人员素质过硬

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是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是实施教学管理创新的前提。高校领导应从思想上、观念上和行为上重视教学管理队伍建设,并致力于打造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较高、富有活力、勇于创新的高水平教学管理队伍,实现高校教学管理文化的创新。

篇7

关键词独立学院;教学事务;创新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0

独立学院教学管理模式的现状分析

1、教学管理模式缺失独立性

因相当一部分独立学院仍然沿用母体学校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计划的制定上照搬照抄母体学校的内容,导致独立学院并未清晰的认识到自身的教学重要性,更未清晰的认清自身的教学目标。独立学院学生的学习能力弱于传统院校,在整体素质上也无法同传统院校媲美。所以,若独立学院的教学管理缺失独立性,仅复制母体院校的管理模式,久而久之,独立学院应有的管理特色将逐步淡化,并且将失去原有的竞争优势。

2、教学管理模式缺乏规范性[1]

就绝大部分独立学院而言,因教学条件和社会地位双重因素的限制所致,使得其在招揽人才方面无法同普通院校抗衡。特别是在行政人员的选聘方面,更是具有显著的体现。所以,限制独立学院优质发展的一大因素在于人才的匮乏。在独立学院从事教学管理的教师大都比较年轻,缺乏足够的教学管理经验,没有达到足够的成熟度。管理技能的匮乏无疑会造成管理工作的低效和缺乏规范性。

3、教学管理模式缺乏创新

首先,因独立学院所采用的管理模式大都是复制母体学校的管理机制,并未真正站在本院校的角度进行思考,很难真正做出特有的管理特色;其次,因教育经费、教学条件和社会地位等多重因素的限制,使得独立学院的教学管理遭到忽视和淡化,直接造成独立学院的管理模式缺乏新意。

二、独立学院教学管理创新模式的探索

1、抓好学科定位,以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教学管理模式创新

对于独立学院而言,其教育宗旨是为社会培养所需人才,从而符合社会的双重要求:(1)为社会培养出优质的应用型人才;(2)为学生的多角度、全方位的发展提供条件。独立学院的教学目标在于为社会培养出高质量、高素质、高标准的专业复合型人才。所以,独立学院应站在自身角度进行深入思考,挖掘出符合自身特征的个性化管理模式。独立学院需要通过大胆的创新和改革,为教学模式增添新的创意。特别是在学科属性的确定上,应凭借母体学校提供的师资力量优势,结合自身和社会的需求,通过校企联合的道路为学院的教学管理创设特有色彩,凸显独立学院的教学个性。独立学院可以采用校企联合、社会实践等方式满足教学的实践性需求,并且通过上述方式促进学生将理论更好地内化为自身知识体系。如此,既能够缓解企业的现实需求又能够使学生得到锻炼,从而为未来步入社会奠定坚实的根基。

2、抓好师资队伍建设,以雄厚的师资力量推动教学管理模式改革[2]

就宏观角度来说,独立学院师资力量的总体高度决定着教学的最终特征。一方面,独立学院师资队伍的人员构成应通过选拔、培训、特聘等多重途径的配合实现,在规模日渐扩大的条件下做到整体素质的不断提升,从而满足独立学院的特色化需求;另一方面,独立学院的师资力量应凭借母体学校提供的优势资源,将母体学校在管理实践当中总结的经验和教训作为本学院的管理借鉴,使其在独立学院的教学创新中发挥有利的补充作用。总而言之,独立学院的师资力量是确保教学任务优质、高效完成的基本条件。因此,要有足够充足的教师资源为教学管理提供保障作用,同时为教学管理的创新改革提供有力的支撑作用。

3、完善管理机制,建立健全教学管理制度体系是建立创新型教学管路模式的保障

独立学院是在原有办学模式当中衍生的一种创新方式,独立学院的教学管理应由健全的管理制度作为确保措施执行的力量。健全的管理制度为教学管理活动提供了依据和标准,确保教学管理活动能够做到规范化、有序化,从而有助于管理活动的高效性和高质量性。在实际的操作中,必须将人才选拔工作和培训工作进行不断的完善,将母体学校总结的经验和教训同本学院的实际情况进行融合,在考虑学生自身特性的基础上,落实执行匹配的管理模式,同时使其逐步向规范化过度。

4、建立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是建立创新型教学管路模式的良好监督

就教育领域而言,最具竞争力的条件之一即为教学质量,教学质量既能将学校推至最高点,也能将学校拉至最低点,是学校的生命之所在。因此,保障并提升教学质量是确保学校正常运转的重中之重。为了保障并提升教学质量,应构建一个从独立学院现实状况出发的、高效的质量监控体系,从而从教学监督、绩效考核、授课模式等多重角度着手,推动学院教学走向更高的层级。

5、加强学风建设,以良好的学风促教风,保证独立学院教学管理创新模式的有效实施

在考虑到独立学院自身条件和生源条件的情况下,狠抓学风建设同样意义匪浅。教学管理应紧密围绕学风建设进行,尽最大程度发挥教师的引导、修正作用,从而做到以提升人才质量为目标的教学管理。教学管理应渗透到独立学院的各年级、各专业,通过开放性的学风活动点燃学生的求知热情,推动学生进行自发性学习,使其真正认识到学习的意图。同时,通过学风活动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促进教学创新的落实。

三、结语

教学创新改革是学校、社会、学生的共同需求,因此,探究独立学院教学管理创新的模式十分必要。本文从“教学管理模式缺失独立性、教学管理模式缺乏规范性、教学管理模式缺乏创新”三方面剖析了独立学院教学管理的现状,并在后续段落针对现有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措施:抓好学科定位,以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教学管理模式创新;抓好师资队伍建设,以雄厚的师资力量推动教学管理模式改革;完善管理机制,建立健全教学管理制度体系是建立创新型教学管路模式的保障;建立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是建立创新型教学管路模式的良好监督;加强学风建设,以良好的学风促教风,保证独立学院教学管理创新模式的有效实施。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高校 教学管理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7-0029-02

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科技革命已成了高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出发点,教学管理工作保障了高校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是高校管理中最复杂,也最关键的组成部分之一。高校大幅度扩招的进行,我国已经步入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阶段,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如何加快教学管理创新,更新教学管理观念,避免教学管理模式行政化发展,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素质,已经成为当前摆在各高校面前的重大课题之一。

一 加快高校教学管理创新的重要性

1.创新教学管理是有效应对知识科技竞争的重要举措

作为高新技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知识经济已经取代了传统的资本及权力,并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支柱力量。因此,加快知识及技术的创新已经引起了全球各国的普遍关注。为了有效应对知识经济时代可能面临的各种机遇与挑战,必须加快我国教育改革,培养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时代赋予各大高校的历史使命,为了在知识经济的大潮中奋力前进,就必须确保我国教育能够培育出一批又一批拥有创新意识及能力的现代化人才,因此,必须加快高校教学管理创新,以确保我国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与发展,培养大批创新型人才,进而推动我国经济的高速、稳定发展。

2.创新教学管理是顺应高等教育逐步发展的必然趋势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各大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并出现了跳跃式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已经由传统的精英式教育逐步转变为大众式教育,并成为各大高校当前的主要发展趋势。因此,高校必须结合不同地区生源水平的差异性及社会经济发展对于人才需求多元化方面的要求,加快教学管理创新,构建一系列灵活、高效、同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管理制度。此外,应结合高校规模化发展情况,构建规范化、开放化、科学化的管理机制,以便不断提升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针对扩招所造成的教学条件严重滞后的情况,应加快建立完善的教学设施,以便对现有教育资源进行科学配置,为教学管理的创新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3.创新教学管理是充分享受信息技术成果的现实要求

作为高科技产物,网络由于其速度快、内容广、功能多、环境开放等优势,对高校大学生的意识思维、行为方式、价值观、世界观、政治倾向等均带来了极为深刻的影响。随着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普遍应用,信息全球化、网络化趋势已经引发了高校教学手段及课程基本内容的改革,并对高校人才培养观念及教学过程带来了直接影响,也对高校教师现代化技术及知识结构的掌握程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科技越发达、经济越发展、社会越进步,教学管理的作用也越显著,因此,为了充分享受教育领域中各种多媒体、网络信息技术成果应用所带来的便捷性、高效性,必须构建新型教学管理平台,为不同时空及模式下的量化式教学管理提供技术支持。

二 加快高校教学管理创新的途径

1.创建“人性化”管理氛围

人性化管理,即“以人为本”,由于管理主体是人,人的活动对管理所起的作用最大,因此,管理工作应充分考虑到人的各项需求。高校教学管理也应当以人为本,实施人性化管理模式,从教师和学生的需求出发,使其充分发挥自身的价值。为了加快高校教学管理的创新,一方面,应创建一个“人性化”管理氛围;另一方面,应做到管理内容和制度的和谐统一,为高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创建一个良好的学习和成长环境。在传统的教学管理中,很少考虑到管理对象――学生的实际特点,而是将教学工作放在首位,忽略了学生的需求。因此,在高校营造人性化管理氛围,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授课水平,充分发掘学生创新思维及创造能力的开发,保障高校教育的持续、稳定发展。

2.确立教师这一教学管理创新主体的地位

管理精细化、专业化在管理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不仅有效提高了管理效率,还为人类生产等活动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在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中,就不难发现,管理人员是加快高校教学管理创新的唯一主体。虽然,此论调仍存在于多数人的观念中。但是,管理学也提出了同形势发展更相适应的工作扩大化等方法,即必须将教师也纳入到教学管理的创新过程中。一方面,教师直接参与了教学工作,因此,他们拥有第一手教学资料及数据,为教师加快教学管理创新提供了依据;另一方面,教师既是管理工作的参与者,又是服务对象,其对教学管理的弊端及问题比管理人员更加明确。因此,教师必须充分利用自身管理水平,并在考核体系中充分发挥出来。此外,教学管理创新离不开学生群体的广泛参与和反馈,而教学管理部门在这一方面具有足够的优势,因此,必须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提高教学服务质量,根据反馈及时了解优点及不足,以推动教学管理创新工作稳步提升。

3.进一步推动教学管理各项工作的深入改革

第一,必须对教学管理各项制度进行进一步规范,制度化已经成为高校教学管理最基本的一项要求,对教学计划及管理制度进行科学制定是推动教学管理制度化的基础。因此,必须不断提高教务、教学、师资、教材、学籍、设备、教学质量等管理水平,建立健全基本管理制度,确保教学管理工作有据可依、有章可循。

第二,应加强管理工作,这也是有序化管理最基本的要

文。因此,必须认识到教学工作的连续性、动态性,提高教学管理的持续性及灵敏性,除了加强教学督导以外,还应加强教学环节的管理和控制,确保教学秩序的有条不紊,提高教学效果。

第三,应全面实施激励制度。高校教学是一种涉及高层次智力活动的过程,活动参与者即师生群体,他们不仅素质高,而且觉悟也高。因此,教学管理切忌盲目严肃,严管同时还应有效运用激励手段,特别是精神激励手段,调动他们的教学积极性及学习自主性,对于既“勤”又有“绩”的教师要给予奖励,同时避免教学绩效考核内容不全面、重量轻质的现象。教学管理过程中必须尊重教师,与他们多沟通,听取他们的建议,实行透明化管理。对于学生群体,也应处处展现“人性化”,转变为服务和引导,在保障各项管理制度有效开展的前提下,尽量为师生提供更大的空间,逐步由强制管理转变为自我控制。

第四,应当对教学工作进行科学评估与考核。为了加快教学管理创新,必须尽量采用适度的过程控制与结果控制,并进行合理评估与考核。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必须加强监督、检查工作,这是确保管理有效性的基础。在评估教学工作时,应以各层次教学工作的具体要求为依据,对评估指标进行科学制定,对教学情况进行客观、公正地评价,有成绩应予以充分肯定,有问题应客观指出,并提出改进方案。此外,应制定相应的奖罚制度,利用各种物质和精神手段,对优秀者予以奖励,对事故责任者进行相应的处罚,在高校创建一个积极向上的氛围。

三 结束语

总而言之,创新教学管理工作已经成为摆在各大高校面前的一项复杂且艰巨的使命,只有树立“人性化”管理理念,加强管理手段及方式的创新,不断提高管理人员自身的综合素质,方可确保高校教学管理工作日趋完善,实现高校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王若梅.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本科教学质量[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S1)

篇9

一、我国高校教学管理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国家对于高等教育越来越重视,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高等教育改革的政策措施,极大地推动了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优化、完善,高校教学管理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但是依然存在重重问题,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一)管理制度机制不够完善。当前,虽然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毋庸置疑的是,高等教育依然处在起步阶段,各个方面、环节都存在诸多问题,特别是在教学管理制度机制方面。在改革开放之前,我国所推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就高校教学管理而言,也是如此。随着改革开放的全面深化,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并得到了不断完善。但就当前我国很多高等院校而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传统管理方法依然存在,尤其体现在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中,导致其难以适应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教学管理制度、机制的不够完善,致使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中出现诸如管理职责未落实到人,管理效果不够理想等问题。

(二)教学管理者综合素质有待提高。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对教学管理人员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但就当前高校教学管理队伍而言,不仅结构不太科学,而且有关人员存在管理观念落后、管理水平不高、综合素质有待提升等问题,影响了我国高校教学管理水平的稳步、高效提升。

(三)考核方式落后。对于当前高校而言,教学考核制度多数仍采用的是传统考核方式,各方面规章、制度不明确,考核方式传统、落后、单一、僵化,部分高校甚至在教学业绩考核方面日趋功利化,重数量、轻质量等问题到处可见,损害了高校教学教育的正面性,导致考核不公平、不公正等问题屡屡发生,一些教育工作者甚至忽视了教学任务。

二、高校教学管理的创新方向与发展模式

为了解决当前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必须明确高校教学管理的创新方向,构建完善的发展模式,以推动高校教学管理改革逐步步入正轨。具体而言,可从如下方面着手。

(一)当前,各大院校为了切实加强教学管理,首先必须对教学管理理念、观念进行创新,实现教学管理、计划的有机结合,切实增强教学计划的可操作性、可行性,使教育工作者、管理人员都能对教学管理工作给予足够的重视,提高教学管理的实效性。同时,要求教学管理者与教育工作者应互相协调、配合,树立共同的教学目标,优化教学管理工作的质量与效果,确保教学管理工作顺利实施。鉴于专业课教师教学活动多数都集中在专业教研室中,因此,应当将高校教学管理重点置于专业教研室方面,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全面创新教学管理思路,采用分级教学管理方式,将教师作为教学管理主体,使其在管理工作中充分发挥其感召力、感染力,通过实践,全面贯彻和落实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更高效地学习,提高其综合素质与能力,为其未来踏入社会奠定基础。

(二)面向教学管理人员,加强管理队伍建设。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对于改进教学管理工作意义重大。高校教学管理工作能否顺利开展,取决于管理队伍整体水平的高低。因此,对于高校而言,必须加强集中培训,借助于教学管理者间的交流、学习,保障教学管理工作有序开展,教学管理水平持续提升。同时,高校领导应鼓励管理者加强与教师的互动、沟通,促进各方面教研工作的有序开展,使教学管理队伍迅速壮大,提高整体管理水平,为教学管理的改革与发展提供支持。

(三)面向教学管理制度机制,注重联系实践不断完善。为了切实提高教学管理效率,还必须建立完善的制度机制,加强与实践的紧密联系,对教学管理机制、制度加以完善,促进教学管理工作日趋规范化、标准化。在具体实践中,要求管理者必须坚持踏实、严谨的工作作风,严格贯彻和落实奖惩制,充分提高教师对教学管理的参与度及积极性,促进教学管理水平持续、稳定提升。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教学管理需要逐步创新,必须注重引入现代化、多样化的管理方式,更好地满足教学管理的需求,保障教学管理工作与高等教育改革的适应性。

(四)构建完善的教学管理发展模式。为了适应高校教学管理的创新思路与方向,必须构建高效的教学管理发展模式。具体而言,应注重把握好如下原则。

一是确保队伍建设与保障教学实效性相结合。在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中,创新管理观念必须适应时代的要求,教学实效性应满足现代化高校教育的要求。因此,高校在教学管理发展中,应保持二者的紧密联系与相互结合,保障教学管理基础扎实,以便为培养优秀人才提供保障。在实践中还应注重提高师资综合素质与业务能力,提升教学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加强专业化培训,构建稳定、科学的师资结构与管理人才培养制度,为高校教学管理发展模式的创新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二是确保兼专结合、实践与理论的紧密联系。在教学管理工作中,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应用能力至关重要。为此,要求高校教学管理发展模式,必须构建专兼结合、实践、理论有机联系的模式。具体而言,高校除了专职教师以外,还应注重聘请经验丰富、实践能力强的兼职教师,以便更有效地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实践创新能力。结合高校当前教育情况,亟须构建一支高素质兼职教师队伍,同时把控好专兼职教师之间的比例,为高校教学工作提供中坚力量。

三是实现教学质量与管理评估的紧密联系。为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对于高校教学管理发展模式的构建而言,必须注重实现教学质量与管理评估的紧密结合,逐步建立健全教学管理机制,促进教学管理质量保障机制、评估监督管理机制的构建,提高学生实践学习的比重,使其通过丰富的实习、实训活动,增强自我社会生存能力、专业实践能力,提高教学实效性。

四是加强教学管理与监督的配合。各高校应聘请责任感强、经验丰富的督导,专门负责对教学管理工作进行监督,对教学情况进行督导,提高教学实效性。实践中定期就教师授课情况进行跟踪、评估,并根据反馈情况,为教师提供科学的评价与合理的指导、建议,促进教师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同时,加强教学各环节管理,强化师生积极性与整体教学效果。

篇10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数学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数学教育的目的应该是使学生会使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把数学作为一种解题的工具。但我们在封闭的数学教育中已经形成了固定的逻辑联系。现在,面对科学的迅猛发展,面对每个人需要发挥创造力的现实社会,我们必须改革数学课堂教学策略,这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老师和学生共同的需要。小学数学教学是数学思想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创新已成为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1.转变教学观念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甚至是课堂的主体,但传统的教学中却老是出现老师"一言堂"的局面,老师以知识灌输的形式强迫学生进行知识的接受,殊不知,这样的做法遏制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思考的能力。不只是数学课堂教学,大多数科目的教学都存在这样的问题。所以,我想,要进行数学教学课堂的创新,首先就应该转变教学观念,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老师在课堂上扮演的更多的应该是一个引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的形象,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做课堂的主导,做学习的主人。当然,教学观念的改变必须是双方面的,学生也必须认同他们的学习主体地位,并积极承担起这样的角色。学生应该努力掌握和理解数学思想和方法,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完成一个从倾听者到创造者、探索者的转变。小学生虽然年龄普遍较小,大脑发育不够完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限,但好的教学观念的培养就应该从小做起。因此,我认为转变教学观念是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创新的第一步。

2.教学策略的更新

2.1重视课前预习。课前预习往往是很容易被老师和学生遗忘的重要内容,它对课堂的有效开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数学课相对于其他课程来说是比较困难的,它涉及的各种运算和概念,不是依靠单纯的记忆就可以掌握的。小学生刚开始接触数学,更是会觉得复杂难懂。要是不进行预习,那课堂上就只有晕头转向了。而且,我们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创新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小学生自我思考和创新的能力,如果对课堂内容都不熟悉,那么又怎样谈得上创新呢?老师要要求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并鼓励学生在预习中提出问题。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关于数学答案的追问,对他们来说都是一种进步。而且,带着问题听课,会更容易激发学生对课堂的兴趣和思考。

2.2巧妙设问,导入课堂。提问是一种加强老师和学生交流的一种重要方式,但传统的数学教学中对这个问题认识的不够全面,所以造成了老师一个人讲课,学生被动吸收的居面。让师生关系亲密起来,让数学课堂活跃起来,这些是我们进行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创新很重要的内容。在一节课开始前设计一些巧妙并且有趣的问题,可以让学生更好的进入教学内容,从而使课堂气氛更加轻松融洽。这样,既达到了让学生思考的目的,又能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中拉近彼此关系。比如在学法一节的内容时,如果老师只是单纯的把书上关于除法的概念给学生读一遍,那么学生对除法的理解就不会太深刻,甚至会导致他们呆板的记概念。可是要是老师能用提问的方法引出除法,并引导学生自己归纳概念,相信学生的印象就会深刻许多。老师可以这样提问"大熊猫想把12支竹笋平均放在四个篮子里。每盘应该放几只?小朋友们快快想一想。"这样就能通过一些情境激发学生进行思考,并自然的引入除法。

2.3使用教具进行教学。数学和生活实际联系很紧密,很多实际问题都可以用数学方法进行解决,但数学同时又是抽象的、不具体的,必须依靠一定的工具来辅助解题。很多学生喜欢凭空想象,但数学岂是这么容易就能理解透彻的东西。很多老师在课堂上也喜欢引导学生去想象。我觉得这种方法对小学生来说是不太妥当的。例如在学习正方体、长方体这一节的时候,有这样的一种题。它给你一堆拼凑起来的物体,让你数数那物体由几个正方体构成,或要你求体积或面积。这种题中很多正方体都被隐藏了起来,学生如果凭空想象,很有可能要出错。可是如果用一些东西辅助解题,那就容易了许多。现在文具店可以买到小正方体或其他图形的模版,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可以有效提高解题的正确率,而且熟能生巧,一段时间后学生就能在没有实物的情况下进行独立思考了。老师在课堂上也应该培养这样的思想,使用一些有形的教具来引导学生思考,同时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

2.4合作交流,探索新知。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分组讨论交流也是一种十分值得运用的方法。这就有别于传统的偏重知识灌输的教学方式,而采取了一种更为开放的方式。在课堂上分小组进行交流可以弥补个人思考的局限性,小组成员各抒己见,各种想法交汇融合,更能激发学生进行思考的兴致。并且,这样的方法更有利于全部学生参与课堂。如果只是单纯的让学生自己思考、自主发言,会让一些比较贪玩的孩子放弃思考,久而久之,会思考的学生越来越好,不愿意融入课堂的越来越差。老师应该尽可能的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去。分组讨论交流不仅可以推动学生进行主动思考,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对他人价值的肯定,这些对小学生来说都是难能可贵的品质。学生在交流中解答疑惑,获取知识,增进交流,获得对自己和他人的认可,这样的课堂形式是值得采用的。因此,我们要把这一部分作为我们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创新中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