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燃气发展预测范文
时间:2024-04-08 17:11: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城市燃气发展预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武汉市 大气污染 治理对策
一、武汉市大气污染概况
武汉市环保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按照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评价,2013年武汉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160天,优良率仅为43.8%。其中,重度以上污染天数有63天,占17.3%。6项评价指标中,PM2.5、PM10和二氧化氮等3项不达标。武汉市环保局的《2013年武汉市空气环境质量通报》称,2013年武汉PM2.5超标天数为177天,超标率48.5%。武汉已是我国大气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之一,如何改善城市空气质量,已经成为了武汉市政府亟需解决的主要问题。2013年12月2日,武汉市政府常务会原则通过了《武汉市改善空气质量行动计划》。该计划明确提出了改善武汉市空气质量的阶段性目标和工作任务:经过5年努力,全市空气质量总体改善,到2017年,PM2.5年均浓度比2013年下降20%,重污染天气大幅度减少;力争再用5年时间,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
二、武汉市发展面临的大气污染问题探讨
武汉市的大气污染主要是人为造成的,是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的不合理行为引起的,主要污染有以下三类:工业污染、汽车尾气、生活污染。
1、工业污染
武汉市是一个长期以基础重化工业为主导的老工业基地,钢铁、化工、建材等高耗能产业比重较大,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武汉市的工业规模不断扩大,高耗能产业以及低环保企业汇聚江城,工厂在消耗能源的同时也排放了大量污染物质。例如颗粒物质,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烃类和CO,CO2均有排放。武汉市环保局环境监测中心站自动化室的一名负责人称,武汉市空气质量不佳,内源污染物中,工业源对PM2.5贡献率约占40%, 工业污染首当其冲是武汉市大气污染的罪魁祸首。
2、机动车尾气
武汉市机动车总量已经突破一百量,数量惊人的机动车在拥堵交通的同时,也排放了大量汽车尾气。不仅如此,武汉市作为一个内陆港口城市,每天港口轮渡通行量今年来也激增,同样制造了大量空气污染尾气。武汉市交通发展战略研究院介绍,2012年,武汉市机动车排放量为4.84万吨,较上年增加了4.31%,如果继续任其发展下去,到2020年,武汉机动车保有量将达到330万辆,超出武汉市的承受能力。目前,武汉小汽车保有量以年均23%的高速增长,远大于交通基础设施的供给速度。遇节假日和交通突发事故时,极有可能全城大面积交通拥堵,据测算,怠速是正常行驶排放污染物的6倍,分析可见,武汉市机动车的尾气治理不容乐观,仍有待加强。
3、生活污染
武汉市作为一个人口大市,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某些行为也会进一步加剧空气污染,比如餐饮油烟、燃烧秸秆、放鞭等。随着武汉市经济的发展和第三产业的兴起 ,饮食业也迅速得到发展。但食物烹调所产生的油烟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危害也日趋严重,据初步统计,仅武汉市城区内就有大大小小数千余家餐饮店,其中大部分店夹杂在住宅群中, 一到中午或傍晚,餐饮烹调不断散发出来大量的油烟气,不仅严重影响了居民的正常生活秩序,更是产生PM2.5与PM10的主要来源,因此控制餐饮油烟刻不容缓。同时,由于农业作业方式的改变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农村地区不再将植物秸秆作为主要的生活燃料,而是将其付之一炬,一烧了之。大量的秸秆,使得空气中烟尘、颗粒物和其他污染物的浓度急剧增加,空气质量迅速下降。再次由于中国传统的习俗,过年过节时都要燃放鞭炮,然而燃放鞭炮时会释放出大量的有害气体,这些有害气体不仅会对人体造成一定的危害,同时二氧化氮还形成城市烟雾,进一步加剧雾霾的危害程度。
三、解决武汉市大气污染问题的治理对策
大气污染治理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 ,影响因素很多,必须进行全面环境规划, 通过合理布局,把大气污染的危害降至最低。
(一)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和布局,征收环境税
作为一个老工业基地,武汉产业结构不够合理,城市空间布局有待优化,同时,随着城市的发展,部分工业企业已不适应现有城区功能定位,但搬迁缓慢,工业园区内的循环产业链聚集度低,三废综合利用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武汉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武汉市想拥有一片蓝天,必须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和布局,实施城市总体规划,推进我市山水园林城市建设,主要有以下措施:加快市区内污染工业企业关停或搬迁改造步伐,加强和规范对市区内污染工业企业整改工作的管理,重点整改武钢、武石化等重污染企业;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和节约经济,推进清洁生产,培育环保节能型产业,淘汰落后工艺、设备和产品;充分发挥武汉高校群集的科研优势,推进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转变,使武汉从老工业基地、传统商贸重镇向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中心转变。
除了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外,适当的征收环境税也是有必要的,如美国自70年代实施环境税以来,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减少了20%,一氧化碳排放减少了39%,二氧化硫排放减少了42%,颗粒物质减少了70%。征收环境税不仅可以为武汉市大气污染治理筹措资金,而且能够刺激企业不断加强经营管理,改进生产工艺,减少排污量。总的来说,环境税将会对城市污染的控制起到良好的作用,同时也会对产业结构的优化产生积极的作用, 但是必须注意的是,由于环境税有其特定的适用范围,在开征环境税时,要与大气污染物排污收费制度想结合。目前具体的形式有:收排污费、赔偿损失和罚款、追究行政责任或法律责任。
(二)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推动新能源汽车发展
随着武汉市机动车辆的不断增加,高峰期主城道路将严重拥堵,严重拥堵将常态化。为了避免以上现象的发生,武汉市应尽快采取措施控制机动车增长,一方面对机动车采取限行、限购措施;另一方面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以减少城市机动车的拥有量,这里可以借鉴拉美国家圣保罗的有用经验,据巴西官方数据表明,1987-1994年间圣保罗空气中的悬浮颗粒物质和一氧化碳每日、每年均超过空气质量标准。面对严重的空气污染问题,拉美国家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实践证明,快速的公交系统具有多方面的优势,在保护城市环境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武汉市作为一个快速发展的大城市,应大力发展轨道交通,同时加大推广清洁燃料汽车、新能源汽车的使用,目前,中央政府已针对新能源汽车未来十年的发展出台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2012-2020)》,规划对十年内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目标以及政府的扶持政策做出了明确的要求,同年底,武汉市政府常务会原则通过了《武汉市改善空气质量行动计划》,该计划明确提出政府部门新增或更新公务有车中新能源汽车比例将不低于50%。由此可见,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是我国目前的发展趋势所在。
(三)新建住宅安装油烟净化装置
为减少餐饮油烟污染排放,武汉市新建住宅小区住户应安装油烟净化装置,同时必须对老旧社区家用油烟直排设施进行环保改造;要进一步加大武汉市城区的禁鞭力度,放鞭作为霾源之一,不仅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同时也会造成大气污染,武汉市中心城区已经通过市人大立法通过禁鞭令,汉南禁鞭也要纳入今后的禁鞭计划中。据悉,2013年除夕夜武汉市主要空气污染物浓度较去年同期大幅下降,空气质量好于周边城市。主要原因是今年武汉市城区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广大市民自觉响应,除夕夜空气质量才没有出现急剧。武汉市环保专家说,今年春节,武汉空气质量整体好于往年,禁鞭起到了关键作用。总的来说,如果不禁鞭,空气质量想创优仍无可能。除了以上解决生活污染的举措外,2014年武汉市将推出秸杆综合利用鼓励政策,推进秸杆还田、秸杆代木、生物质燃料和秸杆气化等综合利用,严禁焚烧秸杆,减少烟雾的产生。
(四)大力推进城区绿化建设
绿色植物是城市生态环境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绿化造林不仅能美化城市,而且具有截留粉尘,吸收大气中的有害气体,减低噪声等多种功能。因此,在城市和工业区有计划、有选择地扩大绿地面积是大气污染综合防治具有长效性和多功能性的措施。在绿化建设中坚持以生态学原理为依据,平面绿化和空间绿化相结合,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绿化系统。
1、城市公园建设
城市公园作为城市的绿肺,由于具有大面积的绿化,在净化空气 、杀菌、滞尘、防尘、 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等方面都具有良好的生态功能。前不久,武汉市2014年绿化工作会议中召开,会议明确提出,今明两年,武汉市13个区和开发区、东湖风景区将新建20个新公园,同时对18个老公园进行改建。城市公园数量的增加将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武汉市目前空气质量的改善。
2、山水景观建设
武汉市应充分保护并科学利用现有城市山水资源,按照“保护与开发并重”的原则,营造“显山透绿”、“一山一园”的城市绿化特色景观带,重点打造龟山、洪山、伏虎山等山体公园。
3、城市绿道建设
绿道在城市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其兼具生态、景观、休憩等使用功能,可以使较为零碎道德绿地系统化,从而发挥其更大的生态效益。 武汉市应制订城市绿道网络建设规划,以绿道串联山体、江河湖港、公园景区、名胜古迹、居民集聚区和大型公共设施,加强与公共交通衔接,供市民健身、休闲、休憩、观光。同时,建设各具特色的滨江风情绿道、环湖风景绿道、山体风光绿道。
4、立体绿化
在大力推进城市平面绿化的同时,城市立体绿化工作也不能忽视。利用多种边角土地和空间建设立体绿化,弥补局部地区平面绿化的不足,目前武汉市应开展的立体绿化工作有屋顶绿化、墙体绿化、高架道路悬挂绿化,以及武汉市地下空间的复合利用。重点开展中心城区、新技术开发区、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的立体绿化建设。努力打造立体多维的城市绿化景观。同时,推进绿地地下空间的复合利用,建设游乐场所地下停车场。
四、结语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武汉市的空气质量问题已经成为了武汉市民普遍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建设一个环境舒适、空气清新的大武汉,是所有武汉市居民个人的共同愿望,然而解决大气污染问题不能一蹴而就,困难和问题很多,因此,需要政府、社会、个人的共同努力,只要我们努力,城市与自然共存,人与环境和谐发展将不再仅仅是遥不可及,这样的目标一定会实现。
参考文献:
[1]付红娜,陈天佑.模糊综合评判在武汉市空气质量评价中的应用[J].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9).
[2]武汉开展小餐饮油烟噪声大整治57个路段“上榜”[N].楚天金报.2012-05-12.
[3]王晓玲.环境税收:解决城市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J].城市问题,2003(6).
[4]彼得罗.雅各比:《圣保罗环境问题:挑战共同责任和创新的危机处理方法》(Pedro Jacobi,“Environmental Problems in Saopaulo: The Challenge for Co-Responsibility and Innovative Crisis Management”),《应对意外与危机杂志》(Journal of Contingencies and Crisis Management)1997年第5卷第3期,第134页.
[5]韩文科.推动新能源汽车发展 加快城市空气治理[J].聚焦,2013(5).
篇2
[关键词]燃气工程项目 燃气输配技术 发展
中图分类号:TM132.1.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3-0045-01
1. 燃气输配技术发展现状分析
近年来,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带动了燃气输配技术的不断创新发展与应用,城市燃气首先在广东、福建等沿海地区开始进行实践应用的,而液化石油气也是该阶段的主要燃气资源,经过城市燃气技术在沿海地区城市的实践证明其有良好的应用价值,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大面积推广与应用,对提高我国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有着重要作用。随后的几年中我国先后发现了多个天然气富集区,而后我国城市天然气资源开始由液化石油气转为天然气资源,直到今天,天然气己成为社会生活、生产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能源之一。总体来说当前天然气产业的发展较为稳定,现代城市规划使很多新的天然气工程或天然气改造工程开始进行实施阶段,由于当前城市燃气的主要资源是以天然气作为主体,这便需要我国天然气产业要不断学习国际上先进的技术,结合我国各地区资源情况、外界因素来进行优化,确保燃气输配技术可以确保燃气工程项目可以适应时展提出的新要求。
2. 燃气输配技术
2. 1 输配系统压力级制和储气调峰
近年来,天然气输配系统在运行和建设中往往会受到气源供气压力,或城市规模等诸多方面因素的限制与影响,使压力较低的中低压两级系统或一级系统,以及低压一级系统成为当前天然气输配系统的主要模式,但是随着城市燃气工程项目规模的不断增大,再加上社会居民对天然气用量的不断增多,原有的天然气输配系统压力级制己无法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因此,现阶段4MPa左右的天然气输气管网己成为当前燃气工程项目的标准配置,为了确保天然气输配系统的供气压力可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要基于天然气供气压力高这一特点,彻底解决城市燃气高压管网建设中材料、焊接、敷设以及腐蚀保护等一系列技术问题,确保燃气输配技术的应用可以满足社会发展及城市规划提出的新要求。城市燃气输配系统用气量一般容易受到燃气用户自身规律变化的影响,在当前必须有效解决不同燃气用户不均匀用气量的需求及矛盾,解决燃气供应与消耗平衡问题己成为一个关键环节,这便需要我们要对国外先进的天然气供气系统进行研究,借鉴其先进的压力级制和储气调峰等多方面的成熟经验,结合我国城市燃气工程发展现状来进行创新,缩短我国燃气输配技术与国外相关技术领域的差距。只有通过对国外相关燃气输配技术的引进,来促使我国开发出新一代的高压管道瞬态模拟计算技术,以及储气调峰自动调度技术才能在最大程度上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2.2 用气量指标的确定和用户规模的预测
天然气输配供应中关于用气量指标及用户规模的预测与确定,其会对城市燃气工程项目的建设规模及经济效益产生极大影响,传统的各类燃气用户用气量指标和规模预测方法无法满足其发展要求,尤其是在当前各种能源之间竞争愈演愈烈的情况下,所以要针对用气量指标确定及用户规模预测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可以运用多种预测方法进行对比研究,例如,将工程咨询行业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因果分析法运用其中,或利用当前市场分析统计预测方法来对城市燃气市场进行分析,这样便可以总结出一套适用于该领域的确定及预测方法。城市燃气工程建设中能否掌握用户用气规律,会对燃气工程项目的建设规模产生极大影响,尤其是会直接影响到城市初期设施的建设规模,鉴于我国城市燃气产业己有数十年的发展历程,所以在在城市供气等方面积累了大量的基础数据,可以利用该类技术数据对不同城市用气规律进行总结。
2.3 供气安全
燃气工程项目运行中要高度关注燃气输配技术应用的安全性、稳定性,随着城市燃气管网的不断扩大,城市中多种因素都会对燃气管道产生一些不良影响,甚至会导致燃气管网在使用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安全隐患,例如,城市道路改造、各类管线改造以及区域内用户增加等,该类事件都会导致燃气管道在运行中容易产生安全隐患。现代城市建设中很多意外因素都会导致埋地燃气管道发生泄漏、爆炸等一系列安全事故,所以在燃气输配技术研究中要将其安全性作为一项关键内容,防止或减少各类安全事故在燃气工程运行中的发生机率,将我国燃气管道安全管理模式彻底转向为主动预防,这样才能为建立出适合我国社会发展要求的安全动态监管长效机制。
2.4 新材料和新设备
城市燃气工程项目高度集成了各类先进技术、先进产品以及先进设备,这也意味着一些新技术、新材料以及新设备的开发与实践,会给相关科技企业创造很大的经济效益,但是当前我国燃气材料、设备等领域的研制与国外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其主要体现在自主创新水平过低等方面,因此,在新时期要加强燃气新材料、设备等方面的开发与利用。应将连续快速测定燃气组成性质的分析仪表作为一个重点方向,同时也要不断加大高精度、大流量计量装置的研发与应用,天然气液化、储存以及气化等方面的设备及技术也要进一步加强,高性能专用管材的研究也要适应当前天然气产业发展要求,最后便是关于阀门装置的研究与开发,应以具有监控和安全系统的高性能调压装置作为一个关键内容。
3. 燃气工程中燃气输配技术发展的建议
3.1 不断完善燃气相关法律法规
完善燃气相关的法律法规是加强燃气工程的有效途径。法律法规得到有效建立后,可以较为统一的管理燃气工程中的相关工作,从而建立施工要求方面的控制标准,以便于能够更好的加强燃气工程在整体上的质量。
3.2 新技术和新产品开发要结合实际情况在具有的燃气工程研究和开发过程中,最根本的是要结合我国的发展实际来进行,这样才符合发展要求。我国所使用的燃气资源比较多,需要结合现有的多种资源同时使用的特点,来进行研讨新技术、新产品在市场中的需求量,最大限度地节能减排,并赢得发展。
3.3 合理调节燃气的输送问题针对城市燃气的输出和配送情况,对供气采取合理的调节方式,在供气低谷时可选择城市燃气球罐、管网等储气设施将燃气存储起来,到了供气高峰时期,可使用存储的燃气缓解供气矛盾。在遭遇燃气紧缺的时候,可利用储备气体来达到要求。
3.4 燃气配输技术研究应列入国家科技发展计划政府应加大对燃气技术的重视性,将其列入国家科技发展计划,并对其进行各项支持,促进其发展,就达到了重视燃气技术的最终目的,促进国家的发展。
3.5 开发新型燃气设施国产化的大型燃气球罐制造是有益的探索,积极进行新型的燃气设施建设,极大地改善管件管材落后的形式。实践证明,所产生的经济效益、环保效益、社会效益是极为显著的。不断进行燃气材料和设备方面的更新是我国燃气使用的大方向。随着燃气工具种类的不断增多,使用样式的逐步多样,在材质和功能上也在不断加强。可是,我们也应该清楚地看到,还有很多问题存在于其中。所以,为了最大化的实现安全、环保、节能的燃气理念,相关技术人员还应该积极应用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成果,以便更好的发展我国的燃气设备,并且从中吸收技术精华,创造出我国的自主品牌,最终在国际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
结束语
现阶段我国天然气产业依旧处于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但是由于受到燃气输配技术落后等因素影响,导致燃气工程项目建设规模及效率无法适应时展要求,因此,在新时期
要不断加大新型燃气输配技术的研究,将国内外进行的技术、产品以及设备应用其中,在最大程度上确保燃气输配技术可以适应燃气工程项目发展要求。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成都; 燃气; 规划
Abstract: the current new chengdu urban gas supply the existing uneven distribution of gas supply, residents QiHuaLv low of gas storage, gas equipment don't match. In the new city of chengdu city gas planning, first to predict the gas demand planning, and combining with the new situation the air planning gas source in the planning period proposed gas supply scheme of gas transmission and distribution system planning, planning to take high pressure gas transmission pipeline of gas storage load way, reform, and use of existing gas network, pressure regulating facilities and gas facilities, to optimize the urban energy structure, improve the people's living quality to provide a reliable guarantee.
Keywords: chengdu; Gas; planning
中图分类号:F11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燃气现状
(1) 气源现状
现状天府新区天然气气源主要依靠中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威青线、新威青线、北内环支线、南干线西段复线供应,每年可供应116亿m3(包括成都市域范围),基本满足天府新区范围内既有的用气需求。
天府新区范围内现状气源点分布较多但规模较小,主要为川西北气矿双流作业区苏码头,目前产量0.22×108m3/a。井站及管线分别分布在华阳镇、新兴乡、正兴镇、万安乡、中和镇及龙泉驿等地区,生产天然气分别集中输往华阳天然气公司的万安配气站、中和配气站,龙泉天然气公司的向阳配气站,供气至成都、华阳、龙泉等地区的天然气用户。
(2) 输配管网现状
天府新区内的输配管网以高压输气管线为骨架,其余输配气管线均以此为依托,延伸至周边各区、县、镇(乡)。
天府新区现有区域骨干输气管线4条,分别为威青线、新威青线、北内环支线、南干线西段复线,输气能力达到3200万m3/日。
图1 成都市天府新区燃气管网现状图
(3) 储配设施现状
天府新区内现有籍田、煎茶、兴隆3处输气站,配气站有11处,分别位于新秦、万安、公兴、华阳、航空港、文星、牧马山、龙灯山、二寺、南玻、向阳桥。
(4) 燃气使用现状
目前规划区内终端用户为74.3万户,总用气量为230~284万标准m3/天,其中工业用户用气量110~130万标准m3/天,城市燃气、CNG用户用气量120~154万标准m3/天。民用用气量比例为41%,工业用气比例为48%,CNG用气比例为11%,现有的输配气管网遍布高新区、龙泉驿区、双流县、新津县等区县,在区域范围内覆盖面积达到94.5%以上。
2. 燃气供应存在的问题
(1) 输配管网不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
由于行政区划及市场化的原因,各区县都有各自的天然气供应企业,经营主体多样化。各地天然气输配气管网和供气设施基本上处于各自为政、划地为界、分散发展的状态,没有形成统一规划、协调共享的管理体制,使得管网资源未能有效整合,缺乏系统调节能力。
(2) 燃气设施建设不协调
燃气设施建设城乡发展不协调,各区县城镇建成区天然气管网设施较为完善,供气可靠性和安全性较高,但在乡镇地区输配管网则不够完善,且无调峰设施,导致供气的稳定性、可靠性不高。
3. 燃气规划
3.1 燃气需求预测
(1) 燃气用户分类
规划区天然气主要用户包括居民用户、公商用户、工业用户和汽车用户,用气种类分为居民用气、公商用气、工业用气和汽车用气。
(2) 燃气用气标准
规划区内居民用户、公商用户、工业用户和汽车用户燃气用气量标准如下。
表1 成都市天府新区用气标准
(3) 燃气需求预测
根据天府新区用气类别及用气指标,同时结合规划区域内的人口分布,对天府新区各组团规划目标年限燃气用气量进行了预测。
表2 2030年成都市天府新区各功能片区天然气用量
3.2 气源规划
结合天府新区气源现状情况,确定北内环复线、威青线作为规划气源。
图2 成都市天府新区气源规划图
(1) 北内环复线
北内环复线输气管道联接重庆铜梁输气站和简阳玉成站输气站,引入中亚进口气对规划区供气。北内环复线设计压力7.0MPa,管径D711,设计输气能力1000万标准m3/日。
(2) 威青线
现状威青线起于龙泉驿区区平桥输气站,止于越溪输气站。 管线总长度59km,设计压力为4.0MPa,设计管径D720,设计输气能力400万标准m3/日,已建成并投入使用。
3.3 燃气输配系统规划
(1) 供气方案
天府新区采用高、次高、中压三级管网输配系统,高压和次高压管网系统为输气、储气管网,中压管网系统为配气管网。规划区内高压输、储气管线接收门站天然气后,经调压后分别向次高压、城市中压管网供气。次高压天然气经调压后,向城市中压骨架管网供气,由中压管道向各类用户供气。
(2) 输配管网系统
高压管道形成“一干三支”的骨干管网系统,由骨干系统延伸构建各功能区燃气网络。一干为沿第二绕城高速公路修建高压输气管道,保证沿线功能分区用气。三支分别为空港高技术产业功能区供气管道、成眉战略新兴产业功能区供气管道、永兴—龙泉供气管道。
图3 成都市天府新区“一干三支”输配管网系统
在规划区内结合现状次高压天然气管道条件,沿快速路沿线布置次高压天然气管道,次高压天然气管道设计压力1.6Mpa。
在规划区内结合现状中压天然气管道条件,沿城区内道路沿线布置中压天然气管道,次高压天然气管道设计压力0.2~0.8Mpa。
(3) 储气调峰方式
结合成都市天府新区燃气输配管网规划情况,燃气储气调峰系统规划采用高压管道储气调峰的方式。
3.4 燃气设施的改造和利用
(1) 燃气管网的改造和利用
保留适合天府新区未来城市发展的燃气管网,对现状燃气管网进行有效的改造和升级,淘汰一些不合格的现状燃气管网,并对城市燃气管网进行重新设计和规划,提高资源的整合能力,使资源得到合理利用。
(2) 燃气调压站的改造和利用
目前,天府新区内大部分调压站实际运行压力、配气量均位于较低的水平,为了适应未来燃气的输配要求,需全面进行改造,提高现状调压站的设计压力、配气量。
4. 结语
成都市天府新区燃气规划的实施为优化城市能源结构、改善生态环境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提供了可靠保障。规划充分考虑了项目实施的可行性,在利用现状设施的基础上结合城市的长远发展,近远期结合,具有较好的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1]赵淑珍,周丁.城市燃气管道设计施工中常见问题浅析.天然气与石油.2005.
[2]陈显冬.燃气规划中市场需求预测的若干问题[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6).
[3]吉林市燃气管理办公室.吉林市燃气发展“十一五”规划[Z].2007.
[4]要建勋.关于燃气规划若干问题的研究与分析.才智.2009.
[5]中国市政工程西南设计研究院、深圳市市政工程设计院.深圳市燃气专项总体规划(1996-2010) ,1996.
作者:涂少华
毕业院校:哈尔滨工业大学专业:市政工程学位:硕士
篇4
【关键词】燃气;输配系统;模拟;发展
中图分类号:TH138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城市燃气管网是城市燃气输送的重要渠道,为人们生产生活提供必需的燃气资源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保证燃气输配管网的安全和稳定是保证燃气供应的基础。
二、城市燃气管网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城市燃气行业开始开展完整性管理的研究与实践工作。2009年,中国燃气协会理事长在安全管理经验交流会上,明确提出“必须学习和开展完整性管理、风险管理和环境管理,切实提高安全工作的科学水平”。2012年,中国城市燃气协会组织编制了
《燃气系统运行安全评价标准》,推动了完整性管理的发展。国内大型燃气企业如北京燃气集团、深圳燃气集团、中国石油昆仑燃气公司等也开展了完整性管理研究工作。例如,北京燃气集团以信息化平台为基础推动燃气输配管道完整性管理工作;以设备编码为基础,建立管道及设备设施完整性管理数据库;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实现信息化与完整性业务的深度融合。同时,积极开展检测与评价工作,联合高校开发风险评价软件,制定风险评估规程,开展风险评估试点工作;对管道系统防腐工作及阴极保护系统的使用和维护情况进行检测,完成3000km管道外防腐层检测。
三、燃气测漏技术
随着管道建设规模的扩大,泄漏检测技术也得到发展。目前已有的检漏方法,从最简单的人工分段沿管段巡视,发展到了较为复杂的计算机软硬件结合的方法。从原理上来看,管道泄漏检测方法可以分为硬件法和软件法两大类,它们各自又包含了几种类型的方法。这些方法各具优势,但实际应用的情况是复杂的,方法的有效性、简便性和易实现性等问题均需要综合考虑。
1、负压力波法
负压力波法是近几年来国际上颇受重视的管道泄漏检测方法,它利用管道突然泄漏时,会引发在流体中传播的瞬态负压波,通过捕捉负压波到上、下游的时间差来定位。
2、采样法
该方法通过检测在输气管道沿线有无可燃性气体来实现。当超过规定的浓度阐值时,可判断存在管道的泄漏。阐值大小可控制系统检漏的灵敏度,煤气管道常采用此法检漏。
3、温度测试法
该方法是通过测试紧邻管道的环境温度的变化来进行泄漏检测和定位。基于此原理的红外温度记录仪已经成功地应用在热水管道的检漏中。另外,传感技术的进步使得温度曲线在实际测试中变得方便实用,尤其是温度感应电缆和光纤电缆的使用,大大改进了数据的可靠性。
4、声学测量法
通过测量流体泄漏时产生的噪声来进行管道检漏和定位,是目前广泛使用的方法。该方法即便是无法直接接触的部位,也很容易采集到声音信号:相对于温度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获取的信号来说,声音信号提供了更全面、更高质量的信息;在线性系统中,声音波形含有迭加特性。德国BIP和TWS协作,开发并试验了一种有效的相关分析法检漏的声学技术。油品在高压下通过漏孔时,会发出噪声,检测这些噪声就可以判断是否有管道穿孔。
5、应力波法
流体泄漏时在管壁中激发应力波,用2只普通的压电式传感器作为检测元件,分别安装在被测管道两端,通过测量泄漏噪音到达传感器的时间来估算泄漏点位置。广西工学院的黄文首先分析了管道泄漏检测的基本原理,并应用助bVEIW分析单传感器在泄漏管道不同位置拾取的泄漏信号的时频域特征,以所提取时频域特征指标来构造人工神经网络的输入矩阵,建立了能对管道泄漏状况进行分析检测定位的人工神经网络,实现了管道泄漏检测的单传感器定位。模拟泄漏实验和在CP机上进行网络仿真表明该方法是有效的。
四、燃气短期负荷模型
1、燃气负荷结构
燃气负荷包括了需用量与用气工况两大部分内容,需用量的核心是用气定额。用气工况指用气的不均匀性、用气不均匀性包括月(季节)、日、时的不均匀性。这就是燃气负荷的基本结构。对于燃气需用量或用气工况都可以在时域、幅域以及频域上进行研究,建立燃气负荷的数学模型,进行对燃气负荷的描述与预测。在我国燃气工程项目的建设过程中,已形成了一套实用的传统燃气负荷表述和计算方法,随着城市燃气进入天然气发展阶段,有必要引入新的方法对燃气负荷进行描述与预测.燃气负荷的研究需从实际数据出发,针对不同的对象采用不同的方法揭示其规律性,应用于实际且加以验证。
2、短期负荷预测要求
在进行短期负荷时,不可避免要建立适当的负荷预测模型,但是各种模型必须满足负荷的规律性,并能够精确完成短期负荷预测的任务。因此,负荷预测的各种模型必须具备如下特点:
(1)模型应能反映负荷随时间变化的周期规律性,如负荷的日周期、周周期、季节周期等。
(2)模型应能反映负荷自然增长的内在规律性,即模型可以实现负荷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有较大或者较小的变化幅度。
(3)模型应当考虑近期负荷的变化趋势对未来负荷预测的影响要大于早期负荷趋势所产生的影响。这种趋势在节假日等时间间隔较远的负荷预测中尤其要重点考虑。由于节假日的负荷的变化规律不同于工作日负荷变化规律,负荷预测模型应当分别专用于节假日、工作日、周末日三种日期类型。
五、管网优化的发展趋势
1、多目标化
燃气管道系统的优化问题实质是多目标优化问题,在给定管网布局后对天然气管道进行结构设计,既要保证其结构可靠度,又不能和以往一样不计成本地进行。设计人员的作用不应该是过去的分析和校对,而应该是综合优选。即在现有条件下,在满足各种常规约束和可靠性约束下,使燃气管道输送系统的某些性能指标为最佳,这些指标可以是降低管网投资、管网的动力能耗指标、管网的热力能耗指标。这三个指标是矛盾的,不同目标发生在不同阶段,所以需按一定的过程分阶段进行优化分析,减少管道建设的投资,提高管道输送系统的可靠性,降低输送成本是管道运输建设方面的主要科研课题。管道结构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应作为构成管道系统可靠性总链条上的重要一环来研究。
2、智能化
由于在工程实际中的许多决策问题都是多目标决策问题,而多目标决策问题是多个目标的最优化问题,不能直接应用解决单目标决策问题的方法来处理多目标决策的优化问题,在多数情况下,多目标决策问题的各个目标是相互冲突的决策者只能在各个目标之间进行协调和折衷,尽可能使决策方案趋向满意。简言之,多目标决策问题的求解目的就是在非劣解集中寻求使决策者最满意的解,其主要求解步骤为:求出非劣解集;根据决策者的偏好信息(目标权重系数、目标优先度和目标期望值等),求出最满意解。遗传算法在优化领域内已经取得许多成果,其多目标全局最优化的特点越来越引起研究者的广泛注意:神经网络在多目标优化中屏蔽了人为分配目标权重的主观、不合理性;模糊数学综合评判法在新建天然气集输技术工程方案选择中的应用,也使工程建设方案的选择更合理、更精确,而达到见效快、收益高的目的。这些涉及了神经系统、生物进化、人工智能等其他领域的模型表明了不仅是燃气管网甚至是所有优化理论都向着智能化方向发展。
3、快速化
对已发生的燃气爆炸、泄露等事故不能迅速作出相对处理反应是现在燃气公司所存在的棘手问题,在处理这些问题上就需要一些快速可靠的优化算法。同样在自动化控制的处理上也需要一些快速可靠的模型。因此寻找一种快速的优化模型也成了管网优化设计着追求的目标。燃气管网系统是大系统,由于其复杂性!多元性,其优化的工作量相当大。因此,今天优化理论应采用因地制宜、综合应用的原则,这样才能更好的应用于分析、输配管理之中。
六、结束语
随着科技水平的发展和进步,更多新技术在燃气输送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也必将促进燃气输送的安全稳定,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动力支持。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燃气公司;调度;意义
燃气企业生产运行的中心环节是调度,生产调度是燃气运营的关键工作,通过管网运营状况监控、分析、调配以及气源协调、应急指挥,使整个输配系统保持平衡状态,从而确保燃气输配系统的安全运行,对天然气供应、使用进行科学调配和管理,提高燃气供应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效能。为用户提供高质量服务,保证安全平稳供气,最终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益,为企业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一、天然气发展概述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清洁、方便、安全、经济的天然气已经成为最受瞩目的能源之一,在国家发改为天然气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提出2015年国产天然气供应能力达到1760亿立方米;到2015年页岩产量65亿立方米,进口天然气约935亿立方米,城市和县城天然气用气人口数量约达到2.5亿,约占总人口的18%;到“十二五”末,初步形成以西气东输、川气东送、陕京线和沿海主干道为大动脉,连接四大进口战略通道、主要生产区、消费区和储气库的全国主干网,形成多气源供应,多方式调峰,平稳供气的安全格局。目前燃气行业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天然气市场蓬勃发展,科学高效的燃气调度,能够给企业带来最大的经济效益。
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调度措施
1.拓展调度涵盖的范围,确保安全平稳供气,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关键安全生产是永恒的主题,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中之中,拓展调度涵盖的范围,多方位覆盖、整合管理职责,形成统一调度指挥运行机制,确保安全平稳供气。调度职责应从一般天然气输配调度管理,扩张到生产运行管理及应急救援等,即涵盖供气计划的编制、气源采购、协调、结算、合同签订与履行、调度,输配调度数据汇总分析,调峰计划,供气预案的编制并督查实施,管网的运行及管道完整性管理、主干管网工程连头碰口、置换和投入试运行,技措、安措年度计划审核及指导实施、应急抢险管理等。
2.强化需求侧管理,把握用气规律,提高供气量,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途径之一城市燃气客户按使用性质大致分为民用燃气客户、商业燃气客户、工业燃气客户三类。在城市燃气用气结构中民用燃气客户比例最大且用气量受气温影响也最大,季节性峰谷差达到1.5倍以上、日峰谷差较大达到2倍以上;工业燃气客户比例最小,一般是均衡、连续用气,用气量相对稳定,受气温影响较小,但受宏观经济环境影响较大;商业燃气客户比例居中,用气规律与民用燃气相同,但终端销售价格最高。燃气公司应在对城市燃气总量进行掌握的基础上,加强需求侧管理,做好用气预测分析,测算好用气结构,利用仿真系统,建立预测模型,把握用气规律变化,尽力保证供需平衡,提高供气量,即维护社会稳定,又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3.利用生产运行智能调度系统,输配好最经济气量,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要按照“及时、精准、高效”的要求,建立生产运行智能调度管理系统,深化SCADA、GIS数据运用,进一步强化信息化的支撑作用,切实提升科学调度能力,做好多气源、多品种模式下的调度管理,确保安全平稳供气,全面提高经济效益。随着页岩气、LNG、CNG产业的发展,企业气源模式由单一性向多元化转换,实现了气源途径多样化,但各气源价格高低不一,调度人员通过SCADA系统,对流量、压力等进行实施监控、分析,及时调整各气源点压力,在保证需求的前提下合理调配各气源供气量,做好多气源模式下的稳定供应,输配好最经济气量;同时还可通过压力、流量的变化情况,结合GIS系统、管网巡检系统,监控管网运行情况,加强维护巡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确保安全平稳供气,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三、结束语
燃气公司是关系民生的企业,调度工作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必须掌握好燃气的供需关系和规律,科学调度,确保安全平稳供气,维护社会的稳定,才能使企业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张园媛.浅谈现代燃气施工企业生产调度管理[J].城市燃气,2006(,5):25-28.
[2]王兵.自贡市燃气企业调度分析与改进[D].电子科技大学,2008.
篇6
【关键词】城市燃气;发展现状;储配站;站场安全;安全测评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都得到了显著地提升,对于我国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开始逐渐完善起来。经济的快速发展一定要以保证安全为前提,对于城市内部的燃气储配站来说,其本身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稍不注意,就会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因此,定期对城市燃气储配站进行安全检测是十分必要的,也能在很大程度上保证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一、现阶段我国对于城市燃气储配站站场安全性评价的现状
我国对于城市燃气储配站站场安全性的评价技术最早可以追溯到我国著名的油气储运方面的专家潘佳华教授,早在1995年,潘教授就曾在《油气储运》杂志上对于美国先进的煤气管道的检测方法进行了介绍,通过这一学术轮作的发表,使得我国燃气管道的学者们开始对于燃气储配站站场的安全性检测工作开始逐渐重视起来,并进一步作出了研究和发展。天津大学是最早介入到这一研究中的专业院校,其相继对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的两个大型项目进行指导和调研,并发表了有关学术论著,进一步对燃气储配站的安全性进行阐述。除此之外,西南石油大学结合国外先进的技术和我国目前燃气储配站发展的现状,在2000与中国石油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研制了“燃气管道检测系统”,这一系统的研制,标志着我国在燃气系统的安全监测方面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是我国安全检测的重大飞跃。纵观我国的整体现状,虽然我们在燃气的安全监测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我国在安全监测方面起步较晚,理论和实际操作方面还存在很多不成熟的成分,需要通过不断地改进和发展,进一步对我国城市燃气储配站站场安全性检测进行完善,更好地保证我国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二、对于城市燃气储配站站场安全检测的重要性和改革建议
(一)对于城市燃气储配站站场安全性检测的重要性
安全是保证我国长治久安的关键因素,我国政府长期以来都十分重视安全生产,城市燃气储配站作为一个相对危险系数较大的场所,政府及相关部门长期以来给予了很多的关注。除此之外,燃气作为保证居民日常生活的非常重要的因素,其安全性能否得到有效地保证,一直以来也是人们所关注的重要问题。
(二)现阶段对于我国城市燃气储配站站场安全性检测的建议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燃气文献资料的查阅和我国城市燃气储配站发展的实际情况的调查,本文将对于其安全性检测的建议总结为以下几点:
1、促进城市燃气储配站管理人员素质的提升
管理人员素质的高低对于燃气储配站的安全性检测和未来的发展都会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想要改变城市燃气储配站的整体情况,首先就应该从管理人员入手,不断促进其素质的提升。对于现阶段我国城市燃气储配站的实际情况来看,其总体布局和用户类型等都较为复杂,同时还要满足大量的用户需求,这些都要求城市燃气储配站具有较强的服务能力和管理能力,这对于燃气储配站的管理人员来说无疑是一个挑战,因此,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根据不断变化的社会主义形式进行改革,是促进当下燃气储配站发展、保障储配站安全的非常重要的措施。
2、建立完善的安全测评体系
建立完善的安全测评体系也是保证我国城市燃气储配站安全发展的一个重要的举措,相关部门应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不断对风险和成本的关系进行合理的优化,尤其要引起注意的是管网的维护、应急起源能力测试、用气安全控制和负荷预测这几方面,燃气储配站一定要定期组织专业人员对其进行检测,保证其安全运行。通过不断对成本和风险的优化措施,使其整体保持在一个平衡点上,促进其健康发展。
3、尽量避免发生突发性灾难事故
在城市燃气储配站站场的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发生一些突发性的灾难事故,但是,相关管理人员可以通过完善的安全监测系统,对突发事件进行及时的处理,尽量减少甚至避免该类事故的发生,为城市发展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提供相对安全的环境。
4、不断提升城市燃气储配站站场的安全性,及时消除危险因素
根据现阶段我国城市燃气储配站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其在安全管理方面的具体情况来看,总体情况还是不错的,现代化的安全监测系统及时的为管理人员提供了安全风险的预报,管理人员可以通过这些提示,及时的解决。除此之外,通过一段时间的安全监测,相关管理人员可以将日常工作工作中的薄弱环节进行总结,采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修复,保证工作的顺利进行,提高城市燃气储配站站场的安全性,促进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结语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城市化进程迅速加快,在城市飞速发展的过程中,对于其基础设施的建设也变得更加紧迫起来,燃气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其安全性长期以来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针对当下城市燃气储配站站场的安全性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建议,希望能在未来的工作中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文艳,姚安林,李又绿,李柯,武晓丽.埋地燃气管道风险程度的多层次模糊评价方法[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6(08).
[2]何淑静,周伟国,严铭卿.上海城市燃气输配管网失效模糊故障树分析法[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04).
篇7
关键词:民用建筑空调发展前景能源
1我国宏观经济和城市民用建筑的发展情景设定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我国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具体部署,即要在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基本实现工业化”。
这个宏伟的发展目标必然对我国经济的各个层面产生深远影响。
1.1经济结构
在今后15年中,预计第一产业增加值在GDP中所占比重不断降低;第三产业增长迅速,第二产业增加值在GDP中所占比重将出现先增长,后降低的趋势。预计第一产业增加值在GDP中所占比重2020年为13.6%;第二产业增加值在GDP中所占比重2020年为42.9~46%;第三产业增加值在GDP中所占比重2020年为41%~43%,2050年51%~56%。
1.2按名义汇率计算的GDP
按照我国总体经济战略规划,到20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7.88万亿元RMB,2020年达到26.82万亿元RMB。两个阶段的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7.1%和4.14%。需要指出,近年以过度投资拉动的超常规增长使得资本形成所积累的一系列低效率问题逐渐暴露出来,重复建设形成的无效资本、大量库存积压、国际反倾销对我国企业的打压、企业利润率的下降,以及高速发展对资源环境的破坏等都是导致经济增长速度将呈下降趋势的重要因素。
1.3人口
预计我国人口总规模为:2010年14亿左右;2020年15亿左右。
1.4人均GDP
人民币的汇率政策正在调整,人民币不再紧盯美元。因此,今后我国的GDP统计必然按照国际上通行的购买力平价(PPP)标准。如果按世界银行的统计,我国2003年人均GDP(按PPP计算)已经达到4990美元,已经超过当年低中等收入国家水平(4320美元),这显然是高估了。而如果参照中等收入国家购买力平价计算所得人均GDP比名义汇率计算所得高出1.9倍的比例计算,2010年和2020年我国人均GDP将分别达到2932和4104美元,2020年我国将进入中等发达国家行列。
1.5城市化
我国城市化水平从由1985年的22%上升到2004年的41.8%,城市化速度是世界同期的两倍。但2000年世界的平均城市化水平已经达到47%,其中中等发达国家为50%,高收入国家为79%。从世界城市化进程来看,城市化率从36%提高到60%属于加速期,因此,中国的城市化率还将不断提高。如果按1985~2004年间城市化率的平均增长速度计算,2020年我国城市化率在50%以上。而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预测,2020年我国城市化率当在60%左右(58.7%)。
1.6房屋建设
截至2003年底,全国城镇房屋建筑总面积达140.91亿m2,其中住宅建筑面积89.11亿m2,占房屋建筑面积的比重为63.24%。
图1我国城镇房屋建筑面积的增长(10亿平方米)
根据建设部小康社会居住目标,可以分析得到2010年和2020年的建筑面积。
表1我国城市住宅和公共建筑的发展预测
2010年
2020年(情景1)
2020年(情景2)
城市化水平%
45%
50%
60%
城镇人口总数亿
6.3
7.5
9.0
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m2
26.5
30
35
城镇住宅建筑总面积亿m2
166.95
225
315
城镇人均公共建筑面积m2
8.06
10.75
12.5
城镇公共建筑总面积亿m2
50.80
80.6
112.5
城镇民用建筑总面积亿m2
217.75
305.6
427.5
表1中2020年的预测之一是按城市化率的低限设置的情景;而预测之二是按城市化率的高限和小康居住目标设置的情景。
2我国空调的市场需求和发展前景
2.1住宅空调发展现状
我国房间空调器生产开始于1978年。1991~1993年进入了起步阶段,1994~1996年步入加速发展期,1997~2003年进入高速发展阶段,生产量平均每年递增24~59%。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中国房间空调器产业已经拥有了占世界产量一半以上的生产规模,成为名副其实的房间空调器世界第一生产大国。
根据日本空调采暖和制冷新闻(JARN)预测,2004年全世界对房间空调器(RAC)和单元式空调机(PAC)的总需求量为5600万台,其中中国为2000万台,占36%。从图2可以看出,中国一国的产量实际已经超过全世界的需求,我国家用空调器的产能已经过剩。
图2我国房间空调器产量的增长
图2中显示,我国房间空调器的生产年均增长率为40.5%。而图3中则反映了我国城市每百户家庭房间空调器拥有量的增长情况。2002年,我国仅有10个省市百户家庭空调器拥有量在50台以上,而到了2003年,便增加到16个省市。增长势头很猛(见图3),但年均增长率为27.04%,还是赶不上生产量的增长。
图3我国每百户家庭房间空调器的拥有量(台)
研究发现,家庭房间空调器的拥有量与人均GDP的增长有很好的线性相关性。图4是笔者以上海的情况分析得到的相关关系。当人均GDP达到4000~4500美元时,住宅空调得到普及(达到户均1台)。
图4每百户家庭空调器拥有量与人均GDP之间的相关关系
我国是世界上热量带最多的国家,东部地区与世界上同纬度地区相比,夏季偏热,冬季更冷。在我国人口稠密的城市,室内既需要冬季采暖,也需要夏季供冷。我国小康社会的住宅,将从满足生存需要实现向舒适型的转变。良好的室内热环境是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环节。因此,住宅空调的普及是必然的趋势。
2.2集中空调的发展现状
根据中国制冷与空调行业协会的统计数据,2000年到2003年全国制冷空调行业经济年均增长速度高于我国GDP增长速度。
表22000-2003全国集中空调主机生产量(台/套)
2000(销量)
2001
2002
2003
活塞式冷水机组
4,000
2,517
2,493
4,645
螺杆式冷水机组
3,056
3,910
5,663
8,977
离心式冷水机组
481
698
947
1,240
蒸汽/温水型溴化锂冷热水机组
1,194
1,460
1,268
1,053
直燃式溴化锂冷热水机组
2,091
2,385
3,052
2,785
风冷式冷热水机组
15,000
20,800
26,000
——
户式集中空调用冷热水机组
——
——
——
36,372
总计
25,822
31,770
39,423
55,072
年平均增长速度
28.9%
注:2003年风冷式冷热水机组的统计归并在了螺杆式、活塞式冷热水机组和户式集中空调的冷热水机组三项统计中。
2000(销量)
2001
2002
2003
组合式空调机组
10,495
25,853
29,492
36,505
新风机组
33,066
77,281
47,880
50,602
风机盘管机组
684,684
1,281,517
1,387,072
1,719,557
总计
728,245
1,384,651
1,464,444
1,806,664
年平均增长速度
39.8%
表32000-2003全国集中空调系统末端设备生产量(台/套)
根据历年中国制冷空调工业协会统计数据及重点生产企业调查汇总,在1993~2003年间我国电力驱动冷水机组产量的年均增长幅度13.4%,吸收式冷水机组产量年均增长幅度16.2%,其中直燃机产量平均增长幅度高达18.7%,高于电力驱动冷水机组产量的增长幅度。总体来讲,1993~2003年间我国制冷机组总产量的增长速度高于经济增长速度。
2.3住宅空调的发展前景预测
根据笔者的分析,每百户城镇居民空调器拥有量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生活用电量这两个因素都呈现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9928和0.9681。因此,将每百户城镇居民空调器拥有量作为因变量,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生活用电量作为两个自变量,可以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从而可以得到2010年我国城镇每百户居民空调器拥有量为125.8台/百户,届时房间空调器的保有总量将达到2.33亿台。
房间空调器的使用寿命一般不会超过10年,2000年前居民购买的房间空调器到2010年将不得不更换,若考虑这部分的设备报废和更换数量,则2004~2010年间我国国内房间空调器的销售总量将达到17826万台,平均每年销售量为2500万台左右。
当平均每户居民房间空调器的拥有量达到一台以上时,其购买的欲望将逐渐降低,而空调器的使用时间将延长。此时,每百户城镇居民房间空调器拥有量将不再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人均生活用电量呈线性相关关系,笔者认为2010年后每百户居民空调器拥有量的饱和趋势将与总人口数量的饱和趋势相符。因此可以预测2020年每百户城镇居民空调器拥有量为190台,届时房间空调器的保有总量将达到4.2亿台。
2.4集中空调的发展前景预测
对集中空调的预测采取未来能源可供量倒推的预测方法,可得到如表3的结果。
表3我国公共建筑集中式空调制冷机组的发展预测
2010
2020
一次能耗可供总量(三种情景平均值)/亿吨标准煤
21
29
建筑能耗所占比例
20%[1]
28%
空调能耗占建筑能耗的比例
40%[2]
40%
公共建筑空调系统一次能耗/亿吨标准煤
1.01
1.81
空调冷热源一次能耗/亿吨标准煤
0.29
0.521
空调冷热源耗电量/亿kWh
782.5
1404.8
空调制冷机组装机冷量/亿kW
5.26
10.71
公共建筑总面积/亿m2
50.8
80.6
单位面积装机冷量/W/m2
103.6
132.9
燃气空调装机冷量所占比重
10.0%
15.0%
燃气空调装机冷量/万kW
5263
16063
电制冷机组装机冷量/万kW
47371
91026
直燃机保有量/台
29241
89241
电制冷机组保有量/台
394754
758548
全国公共建筑集中式空调装机冷量总计/万kW
52634
107089
综合以上预测结果,到2010年,我国公共建筑集中式空调总装机冷量将达到1.5亿冷吨左右,2020年总装机冷量将增加到3.05亿冷吨左右。
3民用建筑空调的发展对能源供应的影响
3.1建筑能耗在总能耗中的比例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
所谓建筑能耗,是指建筑使用能耗,即维持建筑功能和建筑物在运行过程中所消耗的能量,包括照明、采暖、空调、电梯、热水供应、烹调、家用电器以及办公设备等的能耗。除非特别指明,现在一般提及的“建筑能耗”都是指使用能耗。
根据某些文章和媒体的报导,2001年我国建筑能耗在总能耗中的比例即已达到27.5%,与当年日本的此项比例(29.2%)相差无几。并据此得出我国建筑节能的紧迫性。
一个国家或地区建筑能耗在总能耗中的比例,反映了这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气候条件、生活质量,以及建筑技术水准。发达国家在进行能源统计时,一般按照四个部门分别统计:即工业(或产业,因为在发达国家农业已经产业化)、交通(在发达国家航空、城市轨道交通和私人汽车都十分发达)、商用(办公楼、旅馆、商场、医院、学校)和居民(住宅)。一般可以把商用和居民两项作为建筑耗能看待。比如金融、贸易、商业和咨询等第三产业,几乎没有什么工艺能耗,但对于室内环境品质的要求却越来越高,第三产业的主要能耗形式就是建筑能耗。商用部分的能耗实际就是第三产业的能耗,即建筑能耗。因此,发达国家的耗能部门实际上就是产业、交通和建筑三大家。
我国的能耗统计方式,并不是按照国际上通行的做法,而是按照行业统计。如果我们把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生活消费和其他行业的能耗算作建筑能耗的话,那么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1年的建筑能耗比例只有18.2%。如果再加上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讯业和建筑业的能耗,也只有26.9%,还是到不了27.5%。但很明显,交通运输的能耗帐无论如何也是算不到建筑使用能耗的头上的。
另一方面,欧、美和日本都是第三产业(服务业)高度发达的国家,因此,它们的建筑能耗在总能耗中的比例除日本外都在30%以上。而我国则是一个处于工业化前期的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很低。2004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41.8%,而1998年世界平均城市化水平即已达到47%。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仅略高于30%,低于国际上同收入组别国家近20个百分点。因此,建筑能耗在总能耗中占较高比例的外在条件并不存在。
值得注意的是,最近几年我国经济结构是在向重型方面转化。第三产业在GDP中的比例在2002年达到顶点之后,一路下滑。而第二产业比重在经历多年平稳发展之后,从2002年开始反弹。我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制造业大国,钢铁、有色金属、焦炭、水泥、彩电、冰箱、房间空调器等数十种产品年产量居世界第一位。2004年钢产量达到空前的27279.79万吨。但与此同时,我国生产吨钢能耗比世界先进水平高出20~30%,中国超过10%的能源被钢铁业“吃”掉。在这种大背景下,我国建筑能耗不可能在总能耗中占有很高比例。
根据以上分析,笔者认为,我国建筑能耗在总能耗中的比例大致应在20%左右,其中10~13%是采暖能耗,7~10%是其他能耗。大致相当于日本在20世纪70年代的水平。
建筑能耗在总能耗中的比例,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从宏观经济角度看,建筑能耗的比例越大,经济发展就越是合理和健康。
我国建筑用能还处在很低的水平,但有很大的增长潜力。以上海为例,2003年上海人均耗电量为5245kWh,是2002年经合组织(OECD)国家人均水平的65.2%,是世界人均水平的2.21倍。但上海人均生活耗电量只有617.62kWh,占总耗电量的11.8%,约为同年香港人均生活(住宅)耗电量的44%。上海家庭平均人口数为2.8人,2003年上海家庭平均年用电量应为1730kWh,而1997年美国家庭平均空调用电量就达到1555kWh。因此,住宅能耗的增长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另外,我国现在的依靠低劳动力成本、高资源消耗、高资本投入、没有附加价值的传统制造业的经济结构是不可持续的。我国不可能一直停留在目前这种工业化初期落后的经济结构中。中国要和平崛起,必须向新型工业化社会过渡,必然会像当今的发达国家一样,产业结构的重心将从工业转到服务业和现代制造业;能源消费结构也将从工艺过程能耗转到保持环境的建筑能耗中来。因此,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建筑使用能耗在全国总能耗中比例的增加是必然的趋势,也是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标志。建筑节能的目标是提高建筑物对能源直接使用的效率,用少许增加的能耗满足大量增加的需求;同时尽量减少间接能耗和无谓的浪费,将有限的资源用到建筑使用过程中,创造更好的人居环境。
3.2民用建筑空调是形成电力尖峰负荷的主要因素
2003年以来,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拉动下,能源和电力的需求快速增长,大部分地区出现电力供应紧张,26个省区存在不同程度的拉闸限电。尽管从2000年开始,我国仅用5年时间,发电装机容量便从3亿kW增加到4.4亿kW,但能耗(电耗)增长的速度更快。从2002年到2003年,我国GDP增长9.1%,而电力消费却增长了16.5%。
有人把电力紧缺归咎于我国民用建筑空调的超常规发展。这是混淆了电力和电量的概念。根据笔者在上海的调查,尽管上海住宅空调的普及率(96.8%)已经超过了美国(72%,1997),但居民使用空调的时间全年平均仅为800~900小时,也就是说,尽管空调用电开支在家庭能源开支中占了最大比例,但总体消耗的电量并不很大。这种低水平消费主要是由于我国居民经济水平还不高。因此,在城市或地区全年电力消费的尺度上,民用建筑空调并不是“耗电大户”,但却是造成夏季(冬季)电力负荷高峰的主要因素之一。由于民用建筑空调使用的季节性、间歇性和不稳定性特点,造成夏季供电峰谷差的进一步拉大,形成对电网安全的潜在威胁。图4的尖峰负荷与最高气温的关系曲线很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在上海,当气温在33℃以上时,每升高1℃,电力负荷将增加12.7万kW(工作日)。同样,在北京市也有非常相似的情况,当气温在32℃以上,每升高1℃,电力负荷增加12.9万kW。
日益增长的空调用电负荷已经造成了城市电网难以承受的高峰用电负荷及巨大的电力缺口(2005年估计为2500万kW)。这种电力供需之间结构性的矛盾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了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2000-2003年,国内空调器销售量的年平均增长率高达47.65%,而同期我国发电机组装机容量的增长率只有6%左右,远远低于房间空调器销售量的增长速度。我国的住宅空调产品形式单一,无论是窗式、分体壁挂式还是集中式,几乎全部是电力驱动。致使房间空调器(国内销售)的装机电力占发电机组装机容量的比例已经高达10%。
图5北京市近年来夏季最高电力负荷和空调电力需求的增长
从图5可知,北京市的空调电力需求的比例逐年提高。2001年至2003年,北京市居民生活用电量增长了29%,占全社会用电总量的比重也持续攀升至17.32%。2001年,北京市居民生活用电量为542739万kWh,2003年则增至700726万kWh,增幅高达29%。同时人均年生活用电量也大幅增长,2001年人均年生活用电483.57kWh,2003年则达到609.96kWh,增幅为26%。
3.3民用建筑空调的能源需求预测
根据我国电力发展规划,可以预测,2010年全国每百户城镇居民空调器拥有量为125.8台,所形成的装机电力占全国发电装机容量的28.7%。到2020年,每百户居民空调器拥有量将达到190台,占全国发电装机量的比例为37.4%。
2004-2020年间,电驱动制冷机组的产量年均增长速度保持在41%,2010年我国电制冷机组保有量约为39.5万台左右,2020年将达到76万台。可知,从2010到2020年,我国公共建筑集中式空调的电制冷机组的装机电力将由1.01亿kW上升到1.78亿kW,在全国发电机组装机电力中的比重将从2010年的16.2%上升到2020年的19.8%。空调电力制冷机组的耗电在电力消费总量中的比重将从2.66%上升到2.89%,由此造成公共建筑集中式空调系统用电量在电力消费总量中的比重将由9.3%增加到10.1%。
如果国家继续推进当前鼓励发展燃气空调的政策,并假定2010年和2020年直燃机的装机冷量分别达到当年空调机组装机总冷量的10%和15%,则2010年,我国直燃机总保有量约为2.9万台,全国直燃机总的天然气用量将达到29.6亿m3,占全国天然气总用量的2.4%;而到2020年,直燃机总保有量将达到8.9万多台,直燃机总的燃气用量将进一步增加到90.3亿m3,占全国天然气总用量的3.4%(见表4)。
表4发展燃气空调对我国能源供应的影响预测20102020
直燃机装机冷量所占比重10.0%12.5%15.0%15.0%17.5%20.0%
直燃机装机冷量/万kW526365797895160631874121418
直燃机保有量/万台2.93.64.48.910.411.9
电制冷机组装机冷量/万kW473714605544739910268834885671
电制冷机组保有量/万台39.538.437.375.873.671.4
公共建筑空调电制冷机组装机电力/亿kW1.051.020.991.781.731.68
发电机组装机容量/亿kW6.56.56.5999
占发电机组装机容量比重16.2%15.7%15.3%19.8%19.2%18.7%
公共建筑空调电制冷机组耗电量/亿kWh704.2684.7665.11194.01158.91123.8
全国总用电量/亿kWh264352643526435413034130341303
电制冷机组耗电量占全国用电总量比重2.66%2.59%2.52%2.89%2.81%2.72%
节省的空调装机电力/万kW117014621754357041654760
节省的电力投资/亿元130116271952397146335295
直燃机燃气用量/亿m3/年29.637.044.490.3105.4120.4
全国总天然气需求量/亿m3125412541254265326532653
直燃机天然气用量占总用量比重2.4%2.9%3.5%3.4%4.0%4.5%
4应对措施和政策建议
随着我国经济、城市建设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建筑空调将有更大的发展。我国是世界上热量带最多的国家,东部地区与世界上同纬度地区相比,夏季偏热,冬季更冷。在我国人口稠密的城市,室内既需要冬季采暖,也需要夏季供冷。当一个城市或一个地区的人均GDP在4000~4500美元时,住宅空调将普及。住宅空调将从奢侈型消费品变成普及型必需品,完全脱离“家电”属性,成为建筑物的基础设施之一。我国以重化工业为主的经济结构是不可持续的,第三产业在城市产业结构中的比重一定会逐步增加。为提高生产率,第三产业必须为建筑环境消耗能量,使用空调,夏季供冷、冬季供暖。总之,民用建筑空调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人们必然的需求。从现代能源管理的思想出发,不应该也不可能去抑制这种需求,而只能因势利导,用经济与技术手段引导人们合理消费,开源节流,尽力满足这种需求。
所谓“开源”,就是在提倡适度消费与节约能源的前提下,提倡民用建筑空调能源的多元化,充分利用低谷电、淡季气和可再生能源,从时间上与空间上去挖掘“能源供应”的潜力。例如发展蓄冷技术、利用天然气的燃气空调、热电冷联供技术和分布式能源技术;同时积极研究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和“未利用能源”的制冷空调技术。所谓“节流”,就是改进制冷空调产品,提高能源效率,实现环境友好。
4.1蓄冷空调
对蓄冷空调的电费价格体系是推进蓄冷空调技术发展的关键。目前大多数电力公司(或供电局)推行了分割式三段制分时电价,其中的高峰时段集中在上午8:00~11:00,以及傍晚到夜间的18:00~21:00,使办公楼与大型商场这两类商业建筑的空调冷负荷高峰时段(下午)被划入了电费的平段时间。导致大部分蓄冷量在非高峰用电时段的下午释放掉,对转移夏季高峰用电负荷并没有起到有效作用,而且也不能使用户从分时电价政策中获取最大利益。上海市从2005年夏季开始将空调负荷高峰时段13:00~15:00划入高峰电价时段,同时对用户的电力最大需求MD提高收费标准(30元/kW·月),这些政策都有利于蓄冷空调的推广。
除了峰谷电价的比值之外,低谷电价的绝对值也有很大影响。如果低谷电价能够跌破购电成本的底线(比如降到0.20元/kWh以下),相信会极大地推动蓄冷空调的发展。而这一底线恰是某些电力公司前几年在电力富余时推销电锅炉和电采暖的促销价。
2004年,我国已经批准开工的电站项目达6110万千瓦。以每kW电站投资6000~7000元计算,需要投资4000亿元。如果少建10%,就可以节省400亿元,再将其中的10%即40亿元投入对蓄冷空调的补贴(200元/kW),可以转移2000万kW空调高峰冷负荷。理想情况下可以转移电力负荷600万kW,恰好相当于少建10%的电厂。这样,电力部门实际节约了投资360亿元。而用户除了这部分补贴,还要投入160亿元去建设2000万kW的蓄冷装置。但因为有了补贴,用户可以较快地在3~4年时间里从分时电价的差价中回收这部分投资。实现电力公司和用户的双赢。
4.2燃气空调
影响燃气空调发展的瓶颈是天然气价格。制订燃气空调用气价格的依据,应该是使燃气空调的寿命周期成本能与电力空调持平或略低,从而使用户能实实在在地受益,也才能鼓励用户使用燃气空调。定义电力与天然气的比价:
这一比价越大,表明燃气空调的年度等额寿命周期成本与电力空调相比,经济性越好。国际上电力与天然气比价一般约为4:1左右,但我国长期以来该比价偏低,因而制约了燃气空调市场的开发。
值得注意的是,2005年初,北京、上海等城市均出现天然气供不应求的局面。据统计,2004年北京市共消耗天然气25.4亿m3,2005年预计将消耗33亿m3,超过市政府30亿m3的预算,也超过了陕京管线28亿m3的供给量。上海市预计2005年的天然气使用量将达到20亿m3,但目前落实的气源仅16亿m3(其中包括西气10亿m3和东海气田6亿m3)。在这种严峻形势下,北京和上海均开始限制冬季天然气锅炉的发展。但是,对任何一个燃气空调用户,不可能只在夏季用天然气供冷而不在冬季用天然气采暖。从总量来说,发展燃气空调用户可以起到填平夏季天然气低谷的作用,但同时还会增加冬季天然气的高峰。因此,需要研究天然气冬季的削峰措施。燃气供应部门,要研究夏季储气措施和冬季可中断用户的政策。而暖通空调行业,也要研究季节蓄能的燃气热泵技术以及能燃用水煤浆和煤层气的直燃机技术。
4.3热电冷联供
在阻碍建筑热电冷联供技术在我国发展的诸多政策问题中,最突出的是多余电力上网的问题。因为用户所需要的热量/冷量与用电量是随着季节、气候甚至白天与夜晚等因素随时在变化,而建筑热电冷联产设备一经确定之后,其正常运行时的供热/供冷量与发电量的比例(即热电比)是大致不变的,所以总是会有富余的电能或者热能产生。为了解决多余电力的问题,最简单、最直接的解决方案就是允许分布发电的多余电力上网。
根据我国目前实行的《供电营业规则》,如果电力用户自行发电需要并网,其并网的发电机组必须接受电网的统一调度,而且热电冷联产系统的上网电价要采用竞价上网方式,没有任何优惠。建议将分布式能源电力上网按“绿电”看待。参照对风力发电的优惠政策,电网收购价应在0.40元/kWh以上。
阻碍建筑热电冷联产发展的另一个政策问题是天然气的价格。与上节“发展燃气空调的政策建议”相仿,各地应根据当地电价,将电力/天然气比价调整到4.9:1左右。
目前,各种建筑热电冷联产的原动机设备国内基本上都不能够生产,完全依赖进口,因此实现热电冷联产的一次投资很大。建议对建筑热电冷联产系统的投资者做政策性投资补贴,该补贴相当于设备投资的10%左右,使得热电冷联产系统的等额年度寿命周期成本能够与常规空调冷热源相比。
从中期发展来看,应积极发展利用燃料电池的建筑或区域热电冷联产系统。燃料电池的应用主要有两种方式:①移动式(作为汽车动力);②固定式(又称“站式”,用于楼宇热电冷联供)。我国目前把主要的研发力量投入到前者。但燃料电池汽车由于一些技术瓶颈,难以在短时间内普及。而建筑热电冷联供所使用的燃料电池是将天然气改质制氢,不需要直接利用氢气;由于是固定式(站式)使用,省去了许多移动式应用中的麻烦(例如对体积、重量的限制)。所以,燃料电池作为分布式能源应用,相对更容易形成商业化。建议优先发展利用燃料电池的建筑热电冷联供技术,尽快建成一批示范性工程,应用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项目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项目中。
4.4选择较高能效等级的空调设备
作为重要的“节流”措施,我国经济发达、资源缺乏的城市,可在2005年开始实施的《房间空气调节器能效限定值及能源效率等级(GB12021.3-2004)》、《单元式空气调节机能效限定值及能源效率等级(GB19576-2004)》和《冷水机组能效限定值及能源效率等级(GB19577-2004)》等三个标准中,选择较高的能效等级作为市场准入条件。
根据测算,上海市如果对冷水机组采用比我国《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中的强制性标准提高一个等级,可以产生很好的节电降峰的效益。仅每年新增的冷水机组便可以降低电力峰荷需求6~8万kW,用户也可因此减少电费14%左右。以平均电价按0.75元/kWh计算,每年可以节约电费2800~3600万元。
5结论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房间空调器生产国,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冷水机组市场。我国又是世界上房屋建筑建设规模最大的国家。根据世界银行的预测,到2015年,全世界新建筑的一半将出现在中国;中国城市商用和居住建筑中的一半将是在2000年后建造的。因此,我国民用建筑空调还会有很大的发展。当前我国的能源紧缺,确实是对制冷空调业的严峻挑战,但同时也是推进制冷空调行业科学、健康、协调、持续发展,使中国从制冷空调大国发展成为制冷空调强国的最好机遇。
参考文献:
篇8
新乡市位于河南省北部,北依太行,南临黄河,紧邻省会郑州,是中原城市群及“十字”核心区重要城市之一。新乡市位于我国中部地区,处于东南沿海区域和西部大开发区域之间,同时处于陇海经济带和京广经济带上,起着承东启西、连南贯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是推动中部崛起的核心城市之一。
新乡市是河南省重要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新乡市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电子电器、生物制药、化纤纺织为主导的河南省重要的制造业基地,生态环境良好的宜居城市。
关键词:加油;加气;城市;新乡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1、规划的必要性和意义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加油站民营化以来,随着城市机动车数量的快速增长,燃油供应和销售政策的进一步开放,社会各个层次大大、小小的加油站如雨后春笋般建设起来,同时也带来了布局混乱、发展无序、安全无法保证等一系列问题。
目前,发展天燃气和新能源汽电动车解决能源问题,应对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共识。中国政府十分重视新能源汽车的发展,2009年《汽车调整和振兴规划》要求以新能源汽车为突破口促进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积极推动纯电动车产业化。同年,科技部,财经部,发改委,工信部联合启动“十城千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应用工程。目前,在全国25座城市开展。河南省政府也十分重视新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2010年11月颁布了《电动汽车发展产业规划》提出了到2015年电动汽车实现规模化生产,产量达到25万辆;在中原城市群建设220座充换电站,形成网络目标。
实施加油、加气、充换电站行业的综合规划,对促进我市成品油、天燃气市场由无序竞争走向有序繁荣,对于改善城市环境,优化能源结构,改善民生、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2.现状概述
2.1 加油站现状概况
新乡市中心城区范围内,加油站在数量上已具有一定规模;在空间分布上已基本覆盖了建成区所有地段,并且也具有相当密度;已满足了城区内部与城区进出车辆的加油需求,适应了城市与对外交通发展的需要。但是新乡市加油站在空间位置存在分布不够均衡,其中老城区和凤泉片区加油站密度较高,而城市东部片区、南部新区和新东片区相对密度较低,且加油站主要集中在城市对外出入口位置,加油站服务能力偏低。
新乡市中心城区现有的68座加油站中二级加油站66座,三级加油站2座,无一级加油站。加油站日均销售量最大为21吨,最小为2吨,相互之间差异化较大,部分加油站经营量较小,造成部分资源浪费。由于经营部门众多,缺乏组织协调性,市场混乱,部分单站年均经营量较小,有的年均经营量大,差异比较大。
2.2 加气站现状概况
新乡市中心城区加气站共有6座,1座为加气母站,4座为GNG加气站,1座为LNG加气站。目前,加气站建站模式较为单一,基本上是子母站形式。总体来讲,车用燃气加气站总量偏少,气源供应不足,造成高峰时期车辆排队等候加气现象,市场供需矛盾十分突出,严重影响了燃气车辆的正常运营。新乡市缺乏公交加气站,以导致公交汽车加气路线长,绕行多,造成了城市交通量的增加和资源浪费。
2.3充换电站现状概况
新乡市中心城区现有机动车充换电站4处,其中固定式充换电站1处,移动式充换电站3处。目前,新乡市充换电的建设也相对处于起步阶段,主要存在的问题如下:充换电站数量少,服务汽车数量有限,主要对象是新能汽车厂家生产的电动出租车,私人车辆尚未普及。公交汽车充电问题亟待解决,目前电动公交车由于充电问题,基本停运。充换电站目前正处于前期发展阶段,汽车充换电网络尚未建立,成为了电动汽车发展的制约因素。
3 加油、加气、充换电站规划布局要求
加油、加气、充换电站规划布局依据《汽车加油加气站设计与施工规范》(GB50156-2012)和《新乡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城区加油、加气站服务半径控制在0.9-1.2公里,汽车充换电站的服务半径按车辆平均行驶5-10分钟的标准控制,服务半径约为1-2千米。在城市建成区内不建设一级加油站、一级液化石油气加气站和一级加油加气合建站,规划应以三级加油站为主,二级加油站为辅,中心城区与其它周边县市联系的快速路上可在服务区内设置加油、加气站、充换电站。
站址应避开道路交叉路口和城市主干路两侧等交通过于集中的地段,应在次干路和支路上按照服务半径和规范要求合理布局设置。重要城市节点、高压走廊、绿化带、道路红线内不允许建设加油、加气站、充换电站点。
加油、加气、充换电站选址和规划设计时应避开地下有构筑物、煤气、热力等市政管线,空中有高压电线、通讯电缆的土地。避免在塌陷回填、地势低洼、地下水位高的区域选址,以免给施工造成困难。站址附近应有便利的电源、水源和冬季采暖条件,尽量减少站外配套工程投入。
4 加油、加气、充换电站要求预测
由于加油、加气、充换电站的站点规模与一个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应首先对社会经济和道路交通、以及机动车保有量的发展做出预测,以便科学、合理的预测未来的需求规模。
根据预测2020年新乡市机动车日均最高加油需求量为163万升,参照相关城市加油站的单站日均加油能力2.8万升/座・日(约23吨/日),预测新乡市中心城区2020年所需加油站数量约为58座。
预测2020年新乡各市燃气汽车用气需求量为23.07×104Nm?/d,规划每座加气站规模平均按1.0-1.5×104Nm?/d计算, 新乡市需建设加气站的座数理论值约为15座。
城市内电动汽车充电站的服务半径为2km―3km,单个换电站服务能力400辆。因此,依据新乡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中心城区面积预测到2020城区需要建立换电站15座,充电中心站点2座。
5加油、加气、充换电站的布局
5.1布局原则
按照“总量控制,合理布局,资源利用,稳定发展,确保安全,具备前瞻性,便民利用,规范改造” ,以及 “统一标准、统一规范、统一标识、优化分布、安全可靠、适度超前”的原则 ,结合总体规划,考虑城市布局、建筑密度以及出行交通的相对均衡性,根据规划区内不同功能区域、道路用地及项目建设等情况规划对中心城区加油、加气、充换电站据规划区用地布局,结合现状进行布点。
应鼓励加油、加气、充换电站等合建(多站合一),城区提倡现状加油站改建成加气站、油气混合站或油电复合站。对现有符合规定、手续齐全的加油站,拆除后可按照制定的选址要求和设置标准进行重新建设,不符合条件的加油站拆除后不再新建。中心城区新建加油站应按城区统一标准,符合条件的加油站、加气站可拆旧建新。
充换电站以移动式为主,固定式充换电站为辅,电动汽车充电桩相补充的多种模式相结合电动汽车充换电模式。充换电站点要在全市域形成全部覆盖和网络化发展,鼓励充换电站向县城、产业集聚区、重要的乡镇、农村社区设置。
5.2布局规划
依据上述布局要求和原则,按照新乡市的实际情况,预测到2020年新乡市中心城区加油、加气、充换电站点共56座。其中,新增加油站10个,加气站2个,充换电站2个,油电复合站6个,油气复合站4个,油气电复合站5个,充电中心站1个。新增、加气、充换电站30个(包括由现状加油站改造为加气、油气、油电、油气电复合站,共改造加油站7个。由现状加气站改造为油气复合站,共改造加气站2个)。保留加油、加气、充换电站26个,其中:保留加油站23个,加气母站1个,加气站2个,充换电站1个。
5.3充换电站布局
目前,新乡市将积极实施三网(城市、城乡、城际充换电网络)建设,2015年实现中心城区范围内电动汽车换电无障碍,积极建设“中原城市群新乡都市区充换电网络”,2020年逐步建成全市域电动汽车充换电网络。根据预测,全市域电动汽车充换电站网络共建设充换电站43个(中心城区建设15个,新乡市域建设24个,郑州4个)。
参考文献
1、伊强. 我国加油站行业的国际比较及发展前景分析【J】.石油库与加油站,2013
2、景风武,篙禾雨. 浅析未来中国加油站服务服务功能发展趋势及应对策略【J】.科技创业,2013
3新乡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新乡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
4《汽车加油加气站设计与施工规范》(GB50156-2012)
作者简介
篇9
进入21世纪后,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能源发展与保护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城市基础能源路径选择与可持续发展成了当前各国广泛关注的话题。“关注能源战略,为中国持续发展保驾护航!”正是在这一大环境下,来自西南腹地的贵州燃气也在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中进行着一轮又一轮的改变,历经了从燃煤到煤气、液化气、天然气的发展过程,也因而成为推动贵州能源改革的开拓者。
作为一个使用能源、经营能源来谋求发展、服务社会的公用企业,在现代城市生态文明凸显的今天,本着对自己使命的自觉,对产业生态的尊重,贵州燃气多年来在谋求企业发展的同时,一直致力于营造贵州和谐发展生态圈,以自己的方式在黔中大地上“起飞”。
在经营理念上,贵州燃气在经历了充分竞争以后,为了更好地适应环境求得生存,提出了“服务城市、安全第一、开拓创新、稳健发展”的经营方针。着眼于扩大宣传,以诚信赢得客户,以创新赢得市场;对内强化管理、分解落实目标计划;对外积极拓宽投资领域,积极寻找新的发展方式。在公司高层团队和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下,成功组建了在原公司基础上的集团化扩充,集城市燃气输配、设计、施工、营销、维修为一体的综合型燃气企业。业务已覆盖燃气输配、销售、燃气器具生产、销售、燃气工程设计、施工、安装、基础设施、矿产、金融、环境保护以及服务、咨询等领域。资产规模8亿元,建有储备站3座,天然气接收站1座,气柜5座,总容量40万立方米;煤气中低压管网2000余公里。扩大气源输配,供气范围覆盖贵阳市云岩区、南明区、小河区、花溪区、乌当区、白云区和金阳新区。实行集团化经营后的2006年,公司各项营业收入首次突破2亿元大关,达2.1亿元。
在市场拓展上,贵州燃气针对市场需求,果断提出“立足贵阳,辐射全省”的战略,不断挖掘增值点。围绕效率找市场,围绕市场抓经营,扩大燃气用户数。至今,市场覆盖面达到全省多个地州市县,遵义、仁怀、安顺、都匀、凯里等城市都用上了燃气。并拥有居民用户35万多户,公建用户1000多家,拥有合股、参股子公司达15家。除了燃气相关的产业外,贵州燃气还与时俱进参与了金融、房产等新兴产业。经过多年市场风雨的洗礼,到今天贵州燃气已经遥遥领先于整个行业,一举成为贵州最大的燃气供应商,打造出了自己产业的“航空母舰”。
在产业构建上,贵州燃气为了弥补气源“短板”,突破煤炭在贵州燃料市场的霸主藩篱,拓展天然气入黔。《贵州省城市燃气发展规划》(2001―2020)通过专家评审,确定天然气作为黔北、黔中地区城市的供应气源。从贵州现代城市建设与基础能源发展现状看,并从能源资源分布状况以及焦炉煤气、天然气(含煤层气)、液化石油气、二甲醚几种气源的技术经济及可行性对比分析,天然气对拉动全省现代城市和谐发展,其内在潜力不容低估并具有切实的可行性。目前,贵州天然气引进的相关工作已有了实质性的进展,先期投资3000万的四川天然气项目引进成功,贵州燃气与中石油签订了天然气引入贵州经营协议,省内已有很多地区县市企业有使用天然气的意向。高热值、更环保基础能源的导入,不仅可以解决城市的“气荒”现象,保证城市基础能源安全,更多的是推进现代城市扩容与发展以摆脱“瓶颈”的制约。
在企业管理上,改制后的贵州燃气按照现代股份制公司“政企分开、产权明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的要求,坚持“管理是企业永恒主题”的理念,大力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实施管理再造工程,实现了从计划模式到市场模式的跨越,实现了集团化经营目标和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全面提升。
在企业文化建设上,经过多年的建设,集团公司已逐步形成了“诚信、求实、团结、创新”的企业精神和“热爱贵州燃气、献身贵州燃气”的核心理念,以及“艰苦奋斗,务实求新”的企业作风。经过三至五年的运作和实施,已基本形成“以员工为土壤,理念为根系,战略为主干,分项子文化为树冠,做大做强、和谐发展为果实”的企业文化树状体系架构。
都说要想看最美的风景,只有站得最高。
可以说贵州燃气因势利导的前瞻性规划,坚持走科学发展的道路,在带动了一个产业发展的同时还为贵州几千万人的民生问题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同时更为保住贵州青山绿水做出了大胆的探索。也可以说是贵州燃气永不满足的创新精神以及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让贵州燃气在不断发展的道路上一次次“起飞”,永远站在高处。
机遇与挑战的正视
伴随着全球现代城市的演进,从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贵州省的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但与此同时,和许多发展中城市一样,也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诸如水资源紧张、能源短缺、废弃物污染、大气环境质量恶化、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等现代城市通病。这些问题一方面对城市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现实的负面影响,同时也给城市系统的正常运转和城市扩容与可持续发展埋下了不容忽视的隐患。
作为贵州的一个本土企业,贵州燃气在企业发展的同时还要肩负地方发展使命,地方的使命就是企业的使命。如何寻求适合我省省情的城市发展道路,有效地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如何科学地开发资源、有效地保护环境;特别是现代城市的基础能源路径选择。每一个问题,都是当代贵州人一道难迈的坎儿。由于贵州省是能源资源富集省份,大家总是注视着看似丰富而又不可再生的煤炭资源,而忽视了煤炭作为燃料给我们现代城市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审视贵州经济版图,我们不得不承认,贵州煤炭低效产煤的方式给贵州带来的不光是环境超载、环境超标,还有对基础能源资源无尽的破坏。
当贵州的自然资源再也难以支撑粗放型发展之时,这就预示着必须改变发展思路,实现新的突破。
燃气的适时出现,是必然也是机遇。正是这一机遇催生了燃气在贵州的落地生根,发芽开花。而迎接清洁能源时代的到来,机遇与挑战并存。
深究起来,贵州燃气企业不仅有“外患”,更有“内忧”。一方面,现代城市已经步入清洁能源时代,贵州亟须一种能替代煤炭的相对清洁的能源出现,以改善贵州已经伤痕累累的环境,同时遏制贵州对煤炭没完没了的放肆的开采。但大部分人思想意识仍然认为贵州资源富集,认为弃煤炭就煤气、就天然气是舍本逐末,求远舍近。另一方面,公用产业市场的全面放开,竞争也呈多元化格局,各路资本闻风而动,欲在贵州燃气市场上分一杯羹……凡此种种,意味着贵州燃气市场更激烈的竞争;也意味着贵州燃气企业要在管理、服务和效益上来个大比拼。
然而,随着国家 “优先发展天然气,扩大液化石油气供应,慎重发展人工煤气”的燃气发展方针,明确了燃气发展方向,以“西气东输”为开端的大规模天然气开发利用工程的实施,使我国城市燃气大踏步地进入天然气时代。同时,面对中国天然气资源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而消费市场则主要在东部地区的现实,天然气利用战略近期将集中解决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和大城市的供应,力求资源优化配置,实现效益最大化,“西气东输”、“陕气进京”、 “海气登陆”就是这一战略的直接体现。
根据能源专家预测,到2010年,天然气产量是700亿立方米,需求是1100到1200亿立方米。从国家战略看,俄罗斯天然气将在2010年进入中国。再从西南区域来看,我国与缅甸签订了天然气利用使用协议,以120亿立方米/年供应我国。2010年前后,天然气进入贵州已是发展的必然。
篇10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和城市发展进程的加快,城市燃气企业得以飞速发展,其多年来的垄断经营模式开始受到市场竞争的冲击,部分民营企业利用境外上市融资等方式,迅速发展壮大,不断开拓新的市场,外资企业开始纷纷抢滩和分割国内燃气市场,上游企业也开始向城市燃气供应市场延伸。面对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研究如何加强成本管理与控制,对城市燃气企业提升市场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城市燃气企业成本管控存在的问题分析
我国城市燃气企业在成本管控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1.未树立科学的成本管控观念
成本管控作为企业的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方方面面,与企业的每个员工都息息相关。然而很多城市燃气企业却并未建立“全员、全过程和全方位的全面成本管控”理念,导致员工成本管控意识不足,成本管理工作粗放。成本管控主体往往只涉及财务人员,管控重点主要停留在可控费用控制上,对工程项目立项、设计、施工到竣工验收等具体生产经营环节的成本管控不足,而工程技术人员往往不重视成本管控,在工程设计、现场施工、收方检尺等环节,较少考虑自身工作对公司成本会带来的影响。
2.未建立完善的成本管理控制体系
未设置专门的成本管理部门,成本管理职责未明确分工和界定,导致成本管理工作责任主体不清。缺乏健全的成本管理制度、细则和流程,成本管控工作缺乏应有的准绳和尺度,导致企业成本管控难以有效落实。成本管控方法落后,仍停留于传统的成本核算和简单的成本分析上,而缺少对先进、科学方法的实践和运用,不能依据内外部经营环境和市场变化的情况进行科学的成本预测、分析和决策,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管理的需要。
3.未建立精细化的成本核算和分析体系
一般而言,直接成本核算和分析时能够实现产品、项目成本的直接关联和对应,而间接成本却未按照业务活动或服务对象进行精细化分摊,导致最终产品、项目成本信息核算不够准确、分析不够全面,无法为管理决策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核算和分析维度设置细度不够,无法从产品、客户、渠道和项目等多维度提供满足精细化管理需求的成本信息;缺乏对业务流程各环节的成本核算和分析,无法为流程持续优化提供有力的信息支持。
4.缺乏合理的成本管控目标和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缺乏对成本控制目标、定额和标准成本的合理设定和管理,缺乏有效的手段去合理开展成员企业之间的成本比较,加之成本管理考核制度不完善、考核办法不明确,导致未能形成有效的绩效考核和激励约束机制,未能做到奖罚分明,无法调动员工成本管控的积极性。
二、加强城市燃气企业成本管理与控制的对策建议
1.强化员工成本管控意识,树立全面成本管控理念
加强成本管控宣传教育工作,强化员工成本管控意识,宣导全面成本管理思想和理念;建立“资源节约型”、“低成本运营”的良好企业文化,让员工从被动执行成本管控制度向主动参与成本管控转变;开展成本管控业务专项培训,着力帮助企业员工熟悉了解相关业务环节成本管控的关键点和工作标准,提升员工对具体成本管控工作的认知;提倡员工在工作中的无边界学习,促进业务、财务相互融合,提升员工成本管控能力。
2.科学设置成本管理机构,建立健全成本管理制度
根据统一规划、集中领导、分级管理原则,科学设置成本管理机构,形成由财务部牵头,市场部、工程部、采购部、生产运行部等多部门参与的专门的成本管理机构,引进、培养专业素质高的成本管理人员,协调企业内部各部门和各业务环节中的成本控制与管理工作,明确管理机构和人员工作职责与分工。成本管理机构负责统筹监督材料管理制度、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生产成本管理制度、费用管理制度以及成本核算办法、成本分析办法、成本考核办法等制度和办法的建立、健全和落实情况;负责企业年度成本预算目标的确定、企业成本控制目标的分解等工作,通过将成本控制工作分解落实到具体部门,形成有效的分层管理系统,提高成本管控整体效率。
3.完善成本管控措施,控制关键业务成本
(1)加强燃气经销运营管理,有效控制进销差成本
加强对计量仪表使用的监控和管理,提高计量仪表精度与适用性,并完善计量仪表校验、安装及更换等管理制度,有效控制计量仪表引起的输差。加强对站场和城市管网的巡检查漏工作,坚决杜绝“跑、冒、滴、漏”情况。加强对偷盗用气行为的查处和惩罚力度,同时加大宣传力度,降低因用户偷漏气造成的输差。加强抄收管理,提高进户率、抄表率和销售气量的统计率,加快资金回收;建立抄表稽查和考核制度,检查考核抄表的准确率,查处漏抄、少抄和错抄现象。
(2)建立工程项目全过程成本管控体系,有效控制工程建设成本
城市燃气企业涉及大量的燃气管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用户燃气安装工程,建立贯穿工程立项、设计、施工到竣工结算的工程项目全过程成本管控体系,是实现工程项目有效成本管控的重要方法和举措,具体包括以下内容:科学规划投资,加强投资可行性分析,提高投资决策水平;优化设计方案,降低工程造价,控制管网投资成本;加强工程材料采购及领退料管理,控制工程材料成本;科学组织施工,加强结算管理,控制施工成本;开展财务决算审计,确保成本真实准确。
(3)加强资金收支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城市燃气企业集团,可以建立资金结算中心,推行资金集中管理,实行“收支两条线”,加强对集团所属企业资金的宏观调控,盘活存量资金,调剂资金余缺,加速资金周转,降低财务成本,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此外,持续完善用户缴费体系和结算方式。加强与银行、第三方支付平台关于代收气费的业务合作,对工商业采用IC卡表预付费结算方式,对用量较大的工业户采取周结算方式,加速资金回笼,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4.细化成本核算体系,促进成本分析、预测和决策
持续加强财务基础工作,建立以提质增效为目标、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的成本核算体系。根据战略管理方向划分业务板块,从业务流程出发,梳理成本的工作流向,细化成本核算维度,搭建清晰的成本结构,理顺企业内部业务核算体系,完善各级经济责任制,切实抓好内部各级成本核算,提高成本核算的准确性,为成本分析、预测和决策提供可靠依据,为成本管理责任制的贯彻和落实提供保障。
5.加强成本管控信息化建设,建立业财一体化信息系统和平台
成本信息收集、获取、分析和传递的及时性和准确性,直接决定着成本管控的成效。所以在网络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和大数据时代来临的当下,对于城市燃气企业而言,加强成本管控信息化建设,搭建业财一体化的成本管控信息系统和平台,对于促进财务部门与其他业务部门的成本信息共享、沟通和交流具有特殊的意义。通过这种信息化系统和平台的建立可以大幅提升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速度,有效避免成本管控信息孤岛的产生,让财务部门能够及时获悉其他部门的成本管控工作进展与情况,从而及时跟踪、及时调整,确保成本管控能够始终符合公司运营的具体实际。
6.推行全面成本预算管理,实施有效激励约束机制
- 上一篇:小学德育工作实施方案
- 下一篇:学生德育工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