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教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5 04:03: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技教学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科技教学论文

篇1

论文关键词:自考机械过程控制基础,教学

 

《机械工程控制基础》课程,是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机电一体化工程专业(独立本科)必考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并且是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工程控制论实质上是研究工程技术中广义系统的动力学问题[1]。机械工程控制基础课程的主要内容就是根据控制论的理论基础,研究机械工程技术中广义系统的动力学问题。

本课程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以动态、整体、联系的观点研究分析一个机械工程系统,运用控制论中的基本概念和方法,解决机械工程领域中有关自动控制及系统动力学方面的问题。其特点是从信息的传递、转换和反馈角度来分析系统的动态行为;为采用控制的观点和思想方法解决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为了使系统按预定的规律运动,达到预定的技术指标,实现最佳控制打下基础;并且也可以为后续的机械类相关课程的学习打下一定的理论基础[2]。

机械工程控制基础研究的问题带有普遍性,对工程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该课程的开设对培养学生运用控制原理的基本方法教育教学论文,提高分析和解决各种工程问题的能力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为后续专业课学习和今后从事控制工程实践奠定基础。

本课程要求考生掌握经典控制理论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在牢固掌握控制理论基本概念和典型自动控制系统的特点的基础上,具备对简单机电系统进行分析的能力,深刻理解并熟练掌握典型系统(特别是一阶系统)的时域和频域特性;能判别系统的稳定性;了解系统辨识的基本原理及相应的方法怎么写论文。

但是,由于该课程比较抽象,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学习效果也不理想,甚至产生厌学的情绪。本文针对自考生的这种现象,提出了与普通本科教学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针对非自学型自考学生,从教师的讲解思路和方法出发,结合本课程的特点,浅谈笔者的教学体会,以供同行商榷。

1、了解学生学习现状

自考学生普遍是,在高中时期学习相对较差,但是,又具有想学会心态。因此,这是最大的一个矛盾,本身的基础薄弱,又想学会教育教学论文,通过考试。这就需要教师的辛勤付出去帮助学生解决这一矛盾。

本门课程要求以物理,电工学,高等数学为基础,这些前期课程,学生本身可能就没有学精通,所以,学习气机械工程控制基础就会更难。作为授课教师,一定要充分了解学生学不会,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当了解的现状后,就应该吧学生不会的内容再给补充上。当然这里也存在一个课时的问题,不可能把前期的课程全部都再教一遍,能做到的只是,当本门课程用到哪部分内容后,就把那一部分内容补充上,绝不可能通篇全讲。

例如:在第二章讲授拉普拉斯变换时,就必须把高等数学中积分和求导的基本公式补充上,不然学生就会因为积分求导不会,而导致拉普拉斯变换学不会。

例如:在讲第三章系统的数学模型时,就必须把物理的受力分析教育教学论文,牛顿定律等补充上。这样学生才可以分析一个机械系统的受力,才可以建立微分方程。在这一章的内容中还要补充上基尔霍夫电压定律,电流定律,不然学生就很难建立电网络系统的微分方程。

在补充上述的内容时,主要是要注重对这些基础理论如何应用。可以通过多讲例题,讲简单的例题,来使得学生能会用这些基础理论。

2、树立学生学习信心

改变学生对机械工程控制基础的厌学心理,解除对这门课产生恐惧的精神压力,营造出一种比较轻松愉快的心理环境;还应该排除心理障碍,尽快的熟悉本门课程中处理问题的方法,转变学习观念。

学生在学习时,刚刚开始学,就会觉得不会,因为,开始部分就是拉普拉斯变换。但是,这一章必须要让学生学会!这是磨刀不费砍材功。这里当然要用到较多的高数知识,用什么就补什么,这里即使用的课时较多,也必须学会怎么写论文。一方面这是整个课程的数学基础教育教学论文,另一方面如果开始学生就没学会,那么就会导致学生放弃这门课。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练习,让学生感觉自己会做题,在心理上,学生就会慢慢的建立起信心来。在这样的一个基础上,学生才可以不恐惧,也就不放弃了。教师讲课的过程中常常通过一些暗示给学生,这门课简单,易学会,易通过。这对于学生树立学会的信心和通过的信心,是很有帮助的。

每年都会有一部分考生在听课过程中或听完全课程后,进入复习阶段时感到心中没底,加之时间紧,就放弃了,很可惜。所以,进入复习阶段,教师更应多给学生鼓鼓劲,让学生树立“我能行” 的信心。树立考试成功的信心,不打 “退堂鼓”。

3、提高学生应试能力

一般这个阶段要放在全课程学完之后教育教学论文,提高学生应试能力是至关重要的,也是提分最快的方法。

首先,要掌握考试重点,不能通篇用劲。在全面阅读教材的基础上,掌握重点章节内容,着重掌握系统传递函数、方块图、误差分析、时域分析、频域分析、稳定性判别。从知识点分布来看,本课程试题覆盖了教材七章的全部内容。单选题覆盖面最广,基本上每章都能涉及。填空题覆盖面广,覆盖了教材的七章内容,主要是考查学生掌握基本概念的能力,也有少部分是计算的。简答题考查学生掌握基本概念,最近几年的简答题多数都是概述、识记基本概念。计算题分布很广,主要是考查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从整体来看,教材七章内容知识点分布不均匀,重点章节主要是第3章,第4章,第5章,第6章。而第1章、第2章和第7章是知识点考查较少的章节。

其次,全面分析历年考题教育教学论文,了解考试中的题型规范,试题难度,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熟练掌握各种典型的例题。熟练掌握出现在历年考题中典型题型的解题思路,并多次练习,历年考题可以反复练习多次怎么写论文。

例如:劳斯稳定判据的题目,一部分题目为直接运用劳斯判据来判断稳定性,还有一部分题目为,求取系统中某参数的稳定范围。但是这类题目,只要多做练习,学生基本都可以掌握。

最后,学生在应试中总是存在一些问题。因此,要求学生要做到:1.排除一切思想杂念,一心一意答题。2.拿到试卷后,迅速浏览试卷。同时要快速浏览考题和相应的分值,按难易程度确定做题的顺序,首先做最熟悉的题目和内容;主观题中如有得心应手题,应先做,然后再按顺序答题,遇到一时难答的题果断跳过教育教学论文,答后面的题,以防在某道题上耽搁时间,影响后面的答题。3.答完卷后别忘记重新考虑最初没确定答案的那些题,另外要至少全部检查一遍看有没有因疏忽而出错的地方。4.不要盲目提前交卷,在确保没有漏题的情况下经过两遍检查方可交卷。

4、激发学生学习潜能

学完本课程后,进入复习阶段,一般说来至少要留出一个月的总复习时间。在总复习期间,教师给学生鼓劲,教给学生复习方法,把学生的学习潜能最大限度的挖掘出来。要提醒学生注意:1.制定详细的复习计划,按部就班地复习,提高效率。在复习时更应注意经常翻阅和回忆教材摘要认真领会,揣摩并加以熟练掌握。

参考文献

[1]杨叔子,机械工程控制基础(第五版),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2。

[2]陈康宁,机械工程控制基础(1999年版),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218。

篇2

正是由于教学设计对于课堂教学的重要性,对于教学设计我们更应当重视,而不能淡化,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对教学设计的研究和思考给予足够的关注。但同样需要引起重视的是,不淡化教学设计,也不能异化教学设计。如果在教学中形成“预设至上”的错误认识,过分夸大教学设计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忽视甚至无视课堂教学中的“生成问题”,片面追求教学设计的完整性和静态化,导致课堂教学的形式主义和教条主义也是不可取的。

二、改进小学课堂教学设计的建议

1.求实不虚浮

课堂教学设计不是脱离实际的虚构作品,而是要从课堂教学实际中来到教学实际中去。教师的教学设计应当最大限度地从学生发展的需要出发,为此,在教学设计中,要始终坚持学生本位的教学观,立足学生的认识水平、思维水平、生活实际,带着一定的教学目标,从学生学习的角度研究、分析教师的教,从教师教学的角度规范学生的学,一切从学生课堂学习的角度去分析和设计教学,让教学设计做到因材施教,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学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在促进学生发展的同时,也应该实现教师自身的成长。课堂教学设计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应有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的支撑,为使课堂教学的设计科学、合理,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让课堂教学设计走向理性,在理性中步入自然、生态,追求大育无痕。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另一个不能忽视的问题是要结合教师自身的教学风格和个性特征。教师设计课堂教学时不能丧失自我,要同时考虑自身把握教材的水平、驾驭课堂的能力、组织教学的技巧以及自己的教育教学素养、兴趣爱好及习惯等。也就是说,课堂教学设计必须符合教师的实际情况,顺应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得心应手,才有利于教师发挥自身的教学艺术与教学水平,也有利于发挥课堂设计对教学质效的促进作用。课堂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客观存在,同时又是人为设计和安排的,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学生实际出发、从教师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追求实效。

2.完整不散乱

一些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经常会根据自己的偏好侧重某些内容或环节,按照这样的思路设计的课堂教学可能会有亮点,但不会成为好课。在课堂教学设计中,要克服传统教学中单课思维的弊端,严格遵循系统整体的原则,从整体的角度规划课堂教学,把课堂教学设计上升到教学要素优化组合的高度来认识。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中,以结构为纵向主线,将横向的教学目的、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原则等都置于一个系统中加以分析和研究。这样,有利于教师更全面、更完整地认识课堂教学设计,更加科学、合理地选择课堂教学方法,更加全面、有序地考虑各种要素,并合理整合各环节、各阶段、各要素、各层次的关系,发挥课堂教学设计的整体功能。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必要的环节也应该具有整体性。一堂好课必须有引人入胜的导入、充足翔实的过程、圆润完满的结尾。课堂教学的各个组成部分都必须紧紧围绕教学内容、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来设计与安排,使课堂的每一个环节都成为这堂课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而每个环节又通过一定的内在联系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产生整体效应,给人以整体感和完美感。

3.灵活不僵化

有些教师在教学设计中缺乏思考和创新,缺少主动性和探究精神,显得机械和教条,习惯于用固定的方式应对所有的课堂教学,他们无视课堂各要素的动态组合,将课堂教学设计模式化、绝对化,把完整的课堂教学肢解为几个孤立固化的环节和步骤,使课堂教学设计成为了一种缺乏生机与活力的机械工作。事实上,课堂教学是一个多侧面、多层次的动态过程,它不是一个统一的超越特定教学情境的固定模式。用某一规定的几步几法的教学模式去套用动态的课堂和活生生的教学对象只会捆住教师的手脚,扼杀学生学习的创造性,从而把课堂教学引向死胡同,使之越来越远离教学的本质。因此,任何一种预先设计好的课堂教学都不可能完全适合课堂教学的实际。学生作为课堂教学中最活跃、最关键的因素,其动态变化的特点更是决定了课堂教学的设计必须是实时变化与发展的。这就需要教师具有一种能应对突发状况的教学智慧,灵活而智慧地处理在课堂预设之外的意外生成情况,同时对设计好的课堂教学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变。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可以先参考优秀的课堂教学设计,从中汲取有益的经验与方法,但不能原封不动地照抄照搬;可以体现一定的课堂教学改革模式,但不能机械教条地固守模式。课堂教学设计要因学生而异、因教学内容而异、因教学目标而异。

4.艺术求美化

篇3

1.1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微课程以其时间短、灵活性强、情景模式強、现实性強等特点,满足了不同学生的个性化的差异和需求,使学生能够有选择性的进行学习,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效的促进了计算机学习的顺利进行。

1.2加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微课程资源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最优资源。微课将现有的课程拆分成一个个的视频片段,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在资源库中自主搜寻自己需要的视频资源。因为微课的短时间、情景化的特点,学生也可以利用自己的空闲时间来进行知识的复习和预习,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不乏乐趣,不累身心。让每一个学生跟着自己的心情走,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1.3有助于构建学生的学习支架

微课是以学生自身为中心,学生才是决定着学习的进展的主角。微课能够在学生主导和教师辅导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微课为学生创建可持续不断发展的学习内容,帮助学生建立自己的兴趣区。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不同的学习内容,构建属于自己的学习支架。

1.4有利于提高教学资源利用率

微课把传统教学和教研方式进行革命,突破教师原始的讲授形式,把教师课前准备的教学资源能够充分的毫无保留的奉献给学生。微课资源全部是教师的最优质教育资源,教师都全部共享,有助于计算机教学资源利用率的提高。

2微课应用存在的问题分析

微课虽然在教学手段和教学效果上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微课在现实中还是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和不足:

(1)微课虽说相对于传统的面授来讲,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但是这是针对学习自主能力强的学生来说的,对于不爱学习,没有学习自主性的同学就完全没有效果。

(2)计算机知识往往是随着相关内容的发展呈现几何级数的增长,不同需求的学生可能得不到想要的内容,就需要对内容进行专人看管及时更新。

(3)微课进行的是知识点的分解,如果学生没有良好的消化吸收能力,知识点的零散化使得学生很难形成完整的知识构架同样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3微课在计算机教学中具体应用

计算机课程就是一门直接面对计算的操作性课程,在课堂中学生大部分时间都用来自己练习和研究。微课应用在计算机的教学中,能够很好的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的操作能力。为了使师生能够更好的利用微课资源,学校可以在校园网上构建微课公共共享平台,教师在课前讲教学内容制作成一个个微课教学视频上传到微信公共账号上,供广大师生交流学习。为此构建计算机微课教育教学新模式:

3.1微课的制作

进行微课的视频录制首先要选择适合计算机教学的微课类型进行录制。微课可以录制多种类型,多数要录制适合在家学习的类型。从教学的进程来分类,微课可以分为课前复习类、新课导入类、知识理解类、课后巩固类、课后拓展类、知识探究类等。综合起来微课的教学新模式主要分为三大模块:课前、课中、课后。

3.1.1课前。首先,教师要深刻了解课程要求学生掌握的内容和能力,根据实际需要制作微课视频及一些课件。制作完毕后,教师负责将课程内容上传至群共享,供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计划和目的自由学习。并且在学习交流群上,师生可以互相联系,互相交流,甚至可以建立语音甚至视频讨论组进行对话或面对面的交流和解惑,从而能够更好的完成课前应该完成的自学的项目。

3.1.2课中。在课堂上是学生直接面对面接触老师的最直接的途径。课堂教学这一过程理所应当得到充分重视和利用。在课前,教师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对课上必须了解学习的内容了如指掌,做好充分的教学设计,及时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并对课前预习存在的问题集中解决,再以微课的形式给予重点分析,进行多层次的深入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掌握程度。

3.1.3课后。教学效果真正的实现主要分为两个过程:一是知识教学,二是知识消化吸收。知识教学已经在前两个阶段得到了实现,但是真正实现学生实际能力的转化,还需要学生在课后的练习,反思以及巩固提高。课后这一过程不认真对待,前面的一切都可能半途而废。课后巩固提高微课视频的制作和共享也需要教师认真对待,不遗余力。

3.2微课的实施

校园微课平台的实施要在校园网上建立监督机制,微课课堂占相应部分学分,要求每一个学生必须完成相当时间的微课教学。校园网维护更新技术人员要时刻准备接受教师的更新课件和微课视频做到及时更新知识点,让学生能够及时接受到最新的观点和方法。每一节微课结束之后还要设置相应知识点的课后思考题和练习题以备教师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微课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实施还需要教师和同学们的共同努力,望大家都能够多多提意见与建议不断完善微课教育新模式。

4结语

篇4

由于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动手能力有限,需要教师能够针对学生的水平,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要在教学中有层次的引导学生,努力开发学生的积极性,最好的方式就是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思考。如《土壤中有什么》一课的教学,在上课时,教师可以先向学生介绍自然环境的主要构成有水、空气和土壤等等,根据科学结论,水的成分主要由氢气和氧气构成,空气中则有氧气、二氧化碳、灰尘、颗粒、尘埃等成分,那么土壤中究竟有什么呢?学生根据学过的知识就会推断:可能有水分,有空气,还有一些无机物。接下来,教师要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有水分,应该如何用实验证明出水分的存在?并要求学生们独立思考,思考结束后即兴小组的交流讨论,讨论结束后再做出小组的汇报。汇报的可能实验程序如:将土壤放在密封塑料袋里并置于阳光下观察,如果出现了水汽则表明土壤中有水;又或者是取一定量的土称重,然后摊开晒干以后再次进行称重,对比前后的质量变化等等。当学生的看法发表结束以后,教师进行点评,首先要肯定学生们的想法是有一定意义的,接着开始增加难度,并将学生往事先设定好的教学思路上引导:这些方法一定程度上都是可行的,但是我们有条件限制,现在只有烧杯、酒精灯和玻璃片这三样器材,如果只能应用这三个材料,应该怎么进行实验?请同学们再次思考并讨论。这样,就让学生的思维上了一个台阶,利用有限的工具,进行思维的发散。第二轮讨论结束后,学生的观点就比较统一,都是对土壤进行加热,观察是否有水分出现,只是具体的操作过程不一样罢了。这样提出问题并让学生进行讨论,一方面在有限的时间内讲解了本课的知识点,另一方面增进了学生间的交流与互动。同时,在小组讨论前给学生一定的时间独立思考,这就满足了学生的个体需求,同时增强了学生的兴趣。给学生一定的空间,在实验室前就进行设想,无形中教会了学生科学的思想方法和研究方法。

二、分组合作,布置任务

前面的自主谈及已经激发起了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以后,课堂气氛也就开始活跃了,但是在这个阶段,学生的思维还只停留在设想上,也许很多设想看起来都是合理的,如果没有经过实际操作,即使教师指出了学生的错误,学生一时也很难改正过来。因此,第二阶段就要让学生开始合作进行实验验证。小组合作进行实验,在克服器材设备不足问题的情况下,也可以再次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动手能力,从而有效地达到合作教学的目标。通过实验的过程和结果,学生在实际的动手中就会纠正原有的错误,向着正确的方法前进,而实验的结果也能够证明事先的设想正确与否。实验动手的过程,也易激发学生的热情。如上文我们提到对土壤中是否存在水的验证,这应该是土壤中的成分里最好验证的部分了,但是在实际的实验操作中不一定就容易实施。如有的学生会将土壤放在烧杯中,并在烧杯上盖上玻璃盖,将烧杯加热,观察玻璃盖上是否有水珠出现。也会有学生反过来,将土壤放在玻璃片上,盖上烧杯,加热玻璃片。显然,光设想时觉得都是可行的,而且两个方法的原理其实一样,都是利用加热挥发土壤中的水汽,使之形成水珠。但是后一种方法操作起来就很吃力,因为玻璃片承受的质量太大,增加了加热过程的难度。而直接加热烧杯,由于烧杯的体积较大,玻璃片较轻,操作起来就会比较容易。这些都是在实验中才可以体会到的。动手的过程是让学生自己体会的过程,也是一个比较自由的过程,在科学学科的教学中是不可缺少的,教师可以利用简单的器皿,进行简单的实验。总是,要关注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三、小组总结,得出结论

实验结束后,教师组织学生再次进行讨论,根据记录的结果和看到的实验现象,对实验做出总结并且要提出在实验中应该注意的事项。这样又让学生进行交流与讨论,合作学习的方法再次应用。同时实验结束后的讨论,是对学生思路的整理,有助于学生科学态度的养成。承接上文讲到的土壤实验,根据实验的现象,学生一致得出了土壤里面确实含有水的结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在实验过程中有哪些注意事项?或者说应该如何加快玻璃盖上水珠的形成?学生就会再次思考实验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加以总结,如加热时可以在玻璃盖上面滴些冷水,这样可以加快升腾起来的蒸汽变成水珠等。对实验结果的反思总结和延伸,是科学学科必须做好的收尾工作,帮助学生形成严谨细致的态度与精神。验证完土壤中是否含有水以后,学生的热情已经完全调动了,这时教师可以趁热打铁,进一步询问学生思考如何判断土壤中含有空气并思考讨论,设计出实验方案。这对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提升是极为有影响的。

四、结语

篇5

1.1复杂概念简单化学习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的学生大多是非数学专业的,数学基础相对薄弱,以专业水准去要求他们不现实也没必要。因此教师在讲授时应尽量化繁为简。例如,在讲授大数定律时,进行严格的数学证明,对非数学专业的学生来讲并非易事。教师只需将这些定理的含义讲清楚就可以了。大数定律主要是在理论上严格地验证了“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合理性以及在实际问题中“,用事件的频率近似替代概率”的合理性,即随机变量的算术平均值依概率收敛于期望,频率依概率收敛于概率。这样既可减轻或消除部分学生的畏难心理与抵触心理,又符合教学要求,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1.2适当布置思考题当今是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学生大多思维活跃,善于动脑,部分学生会觉得老师都是在照本宣科,毫无新意,学习没有挑战性。教师可以适当布置一些相关的思考题,以便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例如,在讲授几何概型时,可以将著名的“贝特朗”奇论抛给学生。此问题有三种不同的解答。教师可以先与学生共同探讨出一种解法,剩余的解法留给学生思考。也可以鼓励学生挖掘出新的解法,甚至新的结果,让学生去思考贝特朗奇论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这样既满足了部分学生的求知欲,又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

2注重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重要

2.1体验生活常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应用性很强的一门数学学科,它在众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如果仅仅是这样跟学生讲,学生可能没有任何感觉,甚至有些反感。事实上,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是随处可见的。如果在讲授相关知识时,能够结合我们的日常生活,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出发,相信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将给出几个具体实例:例1:在讲授古典概率或者数学期望时,可以路边摊的“摸球游戏”为例。袋子中装有12个除颜色外,大小形状均相同的6个红球,6个白球,现从中不放回的摸取6个球,若所摸到的球为6红则奖励100元,5红1白奖励50元,4红2白奖励20元,3红3白罚款100元,2红4白奖励20元,1红5白奖励50元,6白奖励100元,你会心动吗?这个游戏貌似是稳赚不赔,但是利用古典概率计算会发现,3红3白的概率远远大于其他情况的概率。类似的街边中奖游戏很多,如果我们学习了概率论的相关知识,就会大大减少上当的机会。

例2:在讲解古典概率中的“盒子模型”时,可以“生日问题”为例。比如,授课班级有50名学生,那么可以让学生猜一下至少有两个人同一天生日的概率有多大。这个概率乍看很小,但是通过“盒子模型”计算出来的结果却令人匪夷所思,当班级有50个人时,至少两个人同一天生日的概率居然达到0.9704!在此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在大街上至少两个人是老乡的概率又会有多大呢?肯定也是相当大的,因此可借此提醒学生在陌生场合一定要小心陌生人以“老乡”“、有缘”之类的话搭讪,谨防上当受骗。除此以外,身边还有很多的例子,比如在讲授贝叶斯公式时可以寓言故事“狼来了”为例,让学生分析一下为什么狼真的来了之后却没人来救;在讲授复杂的全概率公式时,可以“抽签问题”为例。假设在10根签中,1根有奖,现有10个人轮流抽签,问这样抽签是否公平呢?这个问题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很多学生认为第一个抽签的人中奖率一定是高于最后一个人的,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利用全概率公式得出的结果却是第十个人与第一个人的中奖概率是一样的,都是0.1。这些问题既生动有趣又贴近生活,从而能够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娴熟应用以往学过的各种知识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2.2感悟人生哲理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大学的课堂上传授的不仅仅是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做事,感悟人生。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虽然是一门抽象的数学课程,其中也蕴含了很多人生哲理。教师在授课时若予以适当点拨,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更能够体会一些为人处世之道。比如,在讲授伯努利概型时,经常会举下面的例题:某人进行射击,设每次命中的概率是0.02,独立射击400次,试求至少命中两次的概率。学生很容易列式求解出此概率为0.9972。在此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从这道题里面你得到了什么启示?学生可能一头雾水,这就是一道普通的数学题,怎么还会有启示?教师可进一步引导,这位射击队员的命中率很低,但是经过400次射击,至少可以击中两次的概率就达到了0.9972。如果把击中目标看成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只要坚持不懈,最终实现理想的概率也一定是很大的。“坚持就是胜利”绝不是一句空话,希望大家坚持不懈。

再比如,在讲授概率的加法公式时,可以“诸葛亮问题”为例。假设诸葛亮解出问题的概率为0.8,3个臭皮匠A、B、C独立解出问题的概率分别为0.5、0.48、0.45,且每个臭皮匠能否解出问题是相互独立的,并提示:3个臭皮匠中,至少有一人解出问题,问题就被解决了。那么三个臭皮匠是否真的能赛过诸葛亮呢?由此,大部分学生都会想到用概率的加法公式来解决此问题。并且可以很容易求出3个臭皮匠中至少有一人解出问题的概率是0.857>0.8,即3个并不聪明的臭皮匠确实可以赛过聪明的诸葛亮。更进一步,若不是3个臭皮匠,而是4个,5个,…,结论又是如何?以1O个臭皮匠为例,假设诸葛亮解出问题的概率仍为0.8,每个臭皮匠独立解出问题的概率都为0.45,且假设每个臭皮匠能否解出问题是相互独立的。则利用对立事件概率的计算公式,可方便地算得1O个臭皮匠中至少有一人解出问题的概率为:1-0.5510≈O.9975>0.8。也就是说,问题基本上都能解出,从而远远赛过聪明的诸葛亮。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团结合作,集思广益,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经过这样的适当点拨,不仅能够使学生更快地掌握知识,而且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3结语

篇6

(1)网页设计这门课是要求学生有一定的专业基础,例如Phtoshop、Flash等等。该课程的教学实践性较强,在机房电子教室学习效果最好。

(2)网页设计技术不断地发展变化,新的技术、新的方法也不断涌现。从1997年Dreamweaver首次推出,经历Mx、Mx2004、到Dreamweaver8,现在普遍使用ADODBDreamweaverCs系列,我这学期使用的dreamweavercs4。网页布局也从传统的表格布局转换为Div布局。所以不论是从选择软件到选择网页设计的方法,都不能太落后。

(3)从目前网络公司行业来看,网页设计与后台代码分开日趋明显,所以并不一定要求学生设计与编程并重,毕竟对于中高职学生,编程相对较难理解。设计方面可以图文并茂,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对教材的使用也必须同时考虑在内,有部分教材案例缺乏美感,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对审美本身就很缺乏。对于学习初期的学生,可以引导学生多欣赏比较优秀的网页。早期可以模仿,不是美术专业毕业,这方面不是一下子能够改变过来,自己也是深有体会,只有在今后长期的锻炼、设计中寻找。

2教学方法

2.1课前准备在教学之前首先从网上下载优秀的网页截图给学生欣赏,然后制作一个非常简单的静态网页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很多教材编辑的很全,从文字带后台编码。对于各种教材,并不一定要全部讲解。只需要讲解实际操作性的。例如从文字到布局。

2.2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信息传递及反馈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要给学生明确的思路,运用任务驱动法、模块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项目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解决问题。不论是选用何种教学方法,最重要的一点是要贴合实际。以上几种教学方法并不一定对每个章节都适用,也不一定对每门课都适用,因人而异。总之,要贴合自己的实际,以及学生的素质、水平、层次等等。

2.2.1任务驱动法在教学过程中,以完成任务为导向,把教学内容贯穿于每个任务中,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任务设计是关键。比如说在网页设计教学中,文字、链接、图片章节都可以用任务驱动法,网页设计这门课本身就是易学易忘,所以在设计任务的时候,不断复习之前学习的内容,以此来加深和巩固之前所学习的知识。任务驱动评价中教师评价相对容易些,但是学生互评,现在还没有系统能达到这样的功能,有待于开发。

2.2.2模块教学法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划分小组、确定内容、布置任务、学生实施、评价结果。现在不仅是网络公司还是其他企业等等,都是团队合作,讲究的是团结协作。网页设计公司现在也是,很多网站界面都实行模块化,每个人负责完成自己的任务。模块教学法就是有目标,有任务,有内容。目前中高职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所以在分组的时候要特别讲究。每节的重点和难点一定要讲透,尽量慢,有的时候虽然讲过一遍,但是很少人能够理解体会。有时候需要在做的过程中加以辅导,不能放鸭式学习。模块化教学更适合用于网页设计最后的综合实例。例如完成网站首页,需要设定目标,分配每个成员的任务。但在实际运用中,相对较难完成。个人观点,模块化教学不适用于网页设计教学。

3总结

篇7

微课主要以视频的形式呈现,视频的时长较短一般在1至10分钟之间,这样的时长对于现在习惯了“碎片化”学习形式的学习者是非常合适的。微课对视频质量的要求也不是很高,只要有好的内容,只需借助手机等一般的视频设备即可制作。微课舍弃了传统教学必须具备的教师形象、学生形象、教室环境等信息,只留下经过微型化、情境化和可视化处理的精华内容,使教学内容不再冗长。微课所讲解的知识点一般较小,打破了人们习惯的系统化的知识呈现形式。传统的授课方式,包括慕课等形式,往往是将知识系统地进行呈现,动辄数十分钟、数十集地进行录制和播放。微课则打破了这一思维定式,无论知识点有多小,只要适合以网络的形式传播,就可以进行制作,使人学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由于知识点小,微课可以将其讲解得十分透彻精细。微课所讲解的知识点,既有专业的内容,也有生活的常识和窍门,但无论是哪一种,都是非常具体的内容,很容易理解,即使是没有太多专业背景的人也能很快掌握。微课使师生聚焦教学重点、难点、疑点、易错点、易混点等,排除了无关信息的干扰,因而使知识传授更加精准。微课的制作门槛低,只要有基本的互联网知识就可以制作,更有利于广大制作者发挥创造性,创作出有趣的作品。微课作品没有传统课程“正襟危坐”的严肃感,形式多样,更加具有趣味性。

二、微课可以成为工业设计专业教学的有益补充,拓展了教学维度和知识广度

首先,微课在课前、课中、课后等各环节都成为工业设计专业教学的有益补充。一般的工业设计专业教学中,课前教师习惯于要求学生预习,但这种要求是被动的,效果也不好控制。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将需要预习的内容制成微课。借助微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预习重点、难点,回顾先前所学的知识,唤醒已有经验,介绍背景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工业设计专业课堂教学中往往有很多知识的讲解和技能的传授,教师可以将一些重点、难点或者比较不容易掌握的技能点制成微课,穿插在教学中。这样一方面可以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另一方面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微课给了教师更大的发挥空间,授课教师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将一些知识点、技能点以各种有趣的形式呈现出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有些技能要领,如表现技法课上的手绘辅导、电脑软件课上的工具使用技巧等,只经过一次演示学生往往掌握不了,可以通过微课反复演示,这样既降低了教师的劳动强度,又提高了教学效率。在工业设计专业教学的课后,微课也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将主要的知识点制成微课,可以帮助学生梳理课程内容,达到复习、巩固重点、难点、疑点、易错点的目的,还可以扩展学习和应用。其次,微课不仅从时间、空间、授课对象三个维度上拓展了工业设计专业教学,还能扩大知识的广度。微课使部分教学内容不再局限于课堂45分钟的传授,课后、假期等各个时间段,只要有时间,学生就可以利用信息终端设备进行学习,学习没有了时间上的限制。微课便捷高效的授课方式,使教学不被限定在教室这个空间中进行,将课堂拓展到了教室之外的空间。在专业教学中,由于专业、班级、学校等的不同,很多专业课教学是不能共享的,尤其是对于一些细小的知识点难免有缺漏,微课使授课对象更加广泛,打破了班级、学校甚至专业之间的界限,任何人只要想学,均可以利用微课学习工业设计专业的知识点。运用微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拓展工业设计专业教学的广度。如,教师可以将很多在传统课堂上难以见到的生产工艺和新材料等制造环节的内容以微课的形式在课堂上呈现。工业设计专业中,除了技能训练,对生产工艺的了解和掌握也十分重要,在这一点上,微课也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学校可以和企业合作,将这些生产工艺的关键环节制成微课,供学生学习。

三、结语

篇8

环境设计专业是一门相对较新的专业,各个方面都还没有完善到位。自1988年国家教委设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简称环艺专业)以来,各种类型的院校开设了这一专业,他们大都集中在艺术院校、综合类院校及其他专业大学、职业院校、师范院校。各种不同的院校在开设这一专业中,其课程设置也不同。综合类院校中的环境设计专业的课程以建筑类课程为主,结合艺术类课程的基础训练来安排相关的课程,形成了独特的课程体系;艺术类院校中的环境设计课程以室内设计为主,相应增加景观设计和建筑城市规划设计的课程,也形成了独特的课程体系;高职类院校的课程体系更注重社会的实用性,因此,各类学校中的环境设计学科专业的课程是把建筑学、园林设计、室内装饰设计、平面设计、造型基础设计交融在一起,涵盖了自然学科、社会学科、艺术学科、建筑学科等多学科内容。2012年改革之后,各个学校在课程设置、课程内容等方面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

1、课程设置

现在很多本科环境设计专业往往还是沿用2012以前的环境设计课程设置,做出的改动也只是简单的拆分课程,增加授课时间。具体体现在追求大而全的课程设置,没有更多的完善课程体系,使学生不能够专心于重点的关键课程,以至于贪多嚼不烂,不利于知识的消化吸收。

2、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上依旧是多传授设计理论等基本知识和设计方法,不注重具体实施当中出现问题的解决方法和突况的应对等实际问题,没有把所学知识系统的联系应用于实践中。另外,有些学校还停留在装饰、工艺美术的层面,在大一阶段没有把培养学生的创新和专业设计思路放在首位。有的学校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还处于原始的等待自我觉悟状态,也没有认真的下功夫启发。因此授课范围的广度、教学的实践性和学生的自由度等等方面得不到保证,于是学生设计出来作品的创意性也大打折扣。

3、学生和社会的联系

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很多学校没有及时有效的和社会需求相结合,造成毕业出来的学生动手能力较差,自主学习动机不强等一些问题,在毕业之后给他们自己和所在单位造成麻烦,也影响了学生自己未来在环境设计行业中的发展。

二、本科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的探索

1、精简统一课程

精挑细选出适合市场需要的课程。有目标,有顺序,有重点的培养符合时展和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环境设计专业中就可以删除与小环境设计关联不大的城市景观设计、建筑外观设计等宽泛的环节。同时,还要删掉太多的艺术性、装饰性的课程,合并到基础课程中去,结合设计方法的学,让学生在大一、大二就能自我架构起专业的设计框架。教学中可以在大三阶段分专业方向统一调整课程,使学生根据选择的室内设计和景观设计不同的方向,有针对性的进行学习。

2、基础课程中融入专业性

基础课程的训练中就要突出环境设计专业的特色性,不能所有的基础课程都是统一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要早早的把专业观念融入其中。例如《立体构成》课程可以当作是模型制作的启蒙篇,突出它的空间性,加强作品中对结点的重视度,充分和专业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学中启发学生学会用三维的角度观察、构建。接下来设置的《空间构成》课程可以对《立体构成》起到很好的衔接。培养学生的空间能力。在基础课中融入专业性和联系性。外出写生课程教学中训练的观察角度和注意内容也要往陈设、环境、景观、建筑方向靠,有意识的经常做单线场景练习。使学生脱离考大学时候纯艺术的思路,逐渐往专业素质方面转化,从而能够自觉的提高专业造型意识和能力,为以后的专业表现技法课程及设计专项训练中的草图表现打下很好的基础。

3、注重设计方法学习

因为环境设计的学生多来自艺考生,他们习惯的思维是美术的思维、技术的思维,是老师教,学生临摹、写生、创作的思维,而不是空间的思维和尝试的创造的思维。在教学培养中,不单纯从教授课程出发,而要循序渐进的培养学生学习正确的设计方法。从认识设计主题入手,通过调查论证逐步进行设计。

4、培养具有中国文化传承精神的设计师

在教学培养中,要针对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化创意资源,努力培养学生的立足本土性。可以通过开设民居测绘、民间美术考察等相关课程,增加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提升学生的专业水平,增强其设计修养。立足中国文化能给学生带来更多的创作灵感,争取培养出具有中国文化传承精神的设计师而不是千人一面的设计匠。

5、注重交流能力的培养

作为一名合格的设计师,和客户的沟通非常重要。在学校学习阶段,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和交流方面的素质。不仅在社会实践中鼓励学生进入社会这个大舞台,而且在课堂教学中也不能满堂灌,要给学生一个舞台,利用小组化团队合作等方法使得他们能够通过集体沟通、调研、解说自己的设计意图展示效果这样一个过程,练就展示、沟通、交流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在学生毕业以后的工作中将会成为提高他们的整体竞争能力。

6、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增强人文方面的修养,引导学生在学校就树立起自信心,懂得认识自己的优点、缺点。并在教育教学中积极正面引导,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价值观,能够独立创新,积极创新,具有自我学习的能力,从而能够在毕业后更好的适应变化万千的客户群体和市场发展变化。

7、理论联系实际

篇9

(一)教材建设不合理作为高校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都是教学中的重点。然而,从目前这两门课程的教材建设情况看,二者在内容上存在很大一部分的交叉重复,如货币的时间价值、长期投资决策分析、存货管理等章节。这种教材体系的安排破坏了课程内在的逻辑递进关系,让学生在重复学习过程中感到乏味,也容易让教师的授课安排发生混乱。

(二)教师不够重视从培养目标上看,目前高校会计专业仍以培养核算会计人才为主。而“管理会计”课程本身与核算会计课程接续性不是很强,因此教师本身就对“管理会计”课程不够重视。另外,“管理会计”综合了管理学和会计学理论,对应用方法和技能有较高的要求,而大学生毕业进入职场后很难有机会接触到生产经营决策、全面预算等复杂和高层次的管理,因此很多教师认为学生没有必要掌握很多的管理会计方法。

(三)学生不够重视在高校会计专业核算会计培养目标下,成为一名企业管理会计人员没有进入过学生的职业规划中。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观地将所学课程进行简单分类,将与其他核算会计类课程连续性不强的“管理会计”排在核心课程之外。另外,“管理会计”课程由于综合性较强,教学任务通常要安排在大四学年,就业、升学等多方面的压力客观上也造成学生学习热情不高。

(四)教学模式和方法单一不同于“基础会计”和“财务管理”等其他专业课程多样化的教学模式,“管理会计”课程一般只采用单一的理论授课教学模式,并且受实验室和实践场地的限制,实践几乎没有。在教学方法上,“管理会计”教学大多采用理论教学法,通过课堂讲解的方式将理论知识灌输给学生,然后利用习题将理论知识进行消化理解。这种传统、单调的教学方法能够帮助教师将知识传授给学生,但却不能培养学生将相关理论转化为实践技能的能力。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管理会计”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一)“管理会计”课程教学过程中适用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教育者和受教者为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所采用的各种方式和手段,它包括教育者教的方法、受教者学的方法,是实现教学目的与提高教学质量所采用的重要手段。在应用型核算会计培养目标下,“管理会计”课程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学方法改革创新并没有得到普遍重视,导致教学方法落后,具体表现在强调“教”而忽视“学”,强调“理论”而忽视“实践”。“管理会计”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结合“管理会计”的课程性质、教学目标及教学实际,本文建议推行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最早由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提出,20世纪20年代后得到哈佛大学商学院(HarvardBusinessSchool)的大力倡导。20世纪80年代,这种案例教学法受到了师资培育的重视,尤其是1986年美国卡内基小组(CarnegieTaskForce)在《准备就绪的国家:二十一世纪的教师》的报告书中,特别推荐案例教学法在师资培育课程的价值,并将其视为一种相当有效的教学模式。国内教育界于20世纪90年代后开始探究案例教学法。根据对西方管理会计教学资料的研究,“管理会计”课程的案例教学法是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其有效性具体体现在:

(1)通过案例教学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不同于教材中高度简化了的例题,案例将具体企业管理会计方法真实再现,虽然相对复杂,但贴近实际,更有利于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教学案例通过再现较为真实的企业经营实际,将一系列综合性问题抛给学生,他们要经过独立思考、创造性分析,采用个体或团队的形式将问题进行解答。这种教学方法使理论不再枯燥无味,有助于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2)通过案例教学引导学生变注重知识为注重能力。传统“填鸭式”教学方法只注重教材中理论知识的灌输,忽视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而案例教学法通过设置与企业管理会计工作实际相似的模拟案例让学生综合分析、展开讨论,这对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十分有利。

(3)通过案例教学增强教师与学生的双向沟通。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为学生提供能够再现企业经营情景的教学案例,同时给学生留下与理论教学相关的案例分析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各章节理论知识的学习,随后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针对案例问题给予引导,使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得到认证,从而形成良好的教师与学生的双向沟通。

(二)案例教学法在“管理会计”教学中的应用为了实现案例教学法在“管理会计”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在教学实践中要对案例教学法做好系统安排:

1.在理论教学中选择恰当的企业案例穿插其中。传统的管理会计教学方法中,作为理论知识运用的手段一般只有一种,即随堂例题。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起到巩固基础知识、训练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作用,但是随堂例题一般都具有模式化的特征,很难反映出企业运营的实际问题。因此,针对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企业经营实例,以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生产经营预测、生产经营决策和成本控制等章节,案例教学的作用更加明显。管理会计案例的选择总体上应符合实用性、代表性、针对性、综合性和启发性的特征。可以借鉴国外管理会计经典案例,也可以结合我国企业经营实际选择实践性更强的案例。

篇10

1.课程内容的特点。

建筑经济与管理是由技术科学、经济学与管理科学等相互融合渗透而形成的一门综合科学,是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一门边缘科学。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建立起正确的经济观点,较系统地掌握技术经济分析方法,学会工程管理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论,并对建筑工程具有初步的科学管理能力。该课程包含“三大特征”,具体内容如下:(1)基础弱、跨度大。建筑学学生认为,建筑是一门艺术,建筑设计是学习的核心,重设计、轻技术,在学习上表现为重视建筑构造、建筑设计等专业主导课程,忽视建筑结构、建筑经济与管理等专业基础课程。另外,建筑学学生的高等数学和建筑结构基础相对较弱,对运用高等数学、建筑结构等知识来支撑的建筑经济与管理课程的学习,有一定难度。而建筑经济与管理课程内容衔接不紧密、跨度大,知识点琐碎,这就要求学生有较强的思维转换能力。(2)理论精、实用强。地方性本科院校建筑学专业培养的目标是适应社会发展的现场工程师,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培养方式,在教学过程中用理论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用实际工程问题来验证理论知识。这就需要学生既要有广泛的基础理论知识,又要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而且,建筑经济在非专业的实际生活中应用广泛,管理知识与多种专业发生关联,渗透到生活中的多个方面。(3)课时少,容量大。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使多学科交叉融合、综合化的趋势日益增强。厚基础、宽口径成为高校追求的教学目标。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拓宽学生的自由发展空间,各大高校开始尝试教育改革,实行“3+1”教学模式,即用三年时间完成共性教育,一年时间进行个性化培养,这就不得不压缩理论课教学的学时。建筑经济与管理课程包括工程经济与管理两大部分内容,而课时安排仅为16个学时,形成课时少、容量大的突出特点。

2.教学对象的特点。

大学生正处于血气方刚的年龄,思维活跃,但自我意识较强,主张“我就是我”。“建筑是艺术”的观念主导着建筑学专业学生的思想,忽视了建造的技术和艺术的密切相关,建筑学是技术和艺术相结合的学科。重设计、轻技术,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就是“理念”、“想法”胜于一切,过于重视“理念的创造”,过度追求“灵感”,重视图面的表达而忽视了方案后期的技术性细节以及经济合理问题。在正常教学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学生为完成建筑设计作业而通宵达旦,在经济、建筑结构等技术类课堂教学中经常缺席。

二、教学内容调整

建筑经济与管理课程内容涉及面广、学科跨度大以及课时量较少,必须根据建筑学专业的特点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在完成课程教学目标的同时,注重建筑经济与管理知识与其他学科的衔接和联系,结合注册建筑师职业考试知识内容,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另外,教材内容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滞后性,课程内容还需根据国家法律法规、规范规程等政策的变化而及时更新和补充。根据建筑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及培养目标,课程内容安排应以应用为主,简明而实用是本课程内容的特色。对教学内容采取“需要、够用”的原则,删除一些与建筑学专业工作关系较小或无关的内容,着重选择与专业工作或实际生活结合紧密的内容。根据实际工作需要以及职业资格考试的要求,着重保留“资金的时间价值和等值计算”、“基本建设投资经济效果分析”、“建筑工程技术经济分析”、“建筑工程概预算和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等内容,而且对每一章节的内容也有调整。例如,建筑工程概预算的章节,主要讲解建筑面积的计算、基本建设费用组成以及建筑投资估算和建筑概算文件的编制,建筑工程定额、工程量清单计价等部分与建筑学专业的实际工作联系不大,可简单介绍或不做讲解,删除“价值工程”、“工程承包合同和房地产开发项目”等与建筑学行业发展关系不大的内容。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改进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需要,人才培养应以素质和能力培养为主线,适应职业需求为目标。教师应改变“主宰者”、“统治者”的地位,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从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个性发展。

1.讨论式教学。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教师主体,以讲授理论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灌输式”教学方法。该教学方法课堂氛围单调,学生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不佳。教师与学生之间缺少互动的氛围和反馈的渠道,不仅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未得到任何的培养和提高,而且限制了学生个性发展的空间。讨论式教学起源于我国古代孔子以及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思想。美国哈佛大学流传着这样一句名言: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可见,在高等教育中重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讨论式教学是以启发式教学思想为基础,让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表达个人的见解,实现自身的个性展示。讨论方式可以是小组讨论或自由讨论,然后由小组或集体推荐一名学生走上讲台将问题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和分析,充当教师的职责。通过讨论,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特点和创新思维,将学生之间的想法与能力进行结合,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另外,让学生走上讲台,体验师生角色互换,感受教师工作的艰辛,自觉增强课堂纪律观念。教师也能对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特长进行全面的了解,调整教学内容的难度,并能因材施教,让学生各尽其才,共同进步。

2.案例式教学。

针对本课程实用性强、课时量少的特点,课堂教学采取少而精的授课原则,宜采用案例式教学方法。案例式教学就是把工程实践或实际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模拟成为教学过程所需要的教学案例,不仅能体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过程,通过一系列的案例情节,使学生在独立思考和集体讨论中做出是非判断,从而达到活跃思维、融会贯通的教学目的。例如,在讲授资金的时间价值时,引入一些生活中的住房贷款利息计算案例,其中不仅包含了利息、利率基本概念,还体现了复利的计算方法以及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的实质。案例分析和计算,能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感受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认识到课程学习的真实意义。

3.充分利用多媒体。

传统的黑板、粉笔教学手段,已经不能适应学时少、内容多的课程改革趋势,必须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利用现有的现代教育技术改进和更新教学手段。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各大高校主要的教学形式之一。多媒体教学集图像、声音、图片、动画等多种媒体为一体,图文并茂,声像俱佳,直观生动,动态过程的演示和模拟,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情景模拟空间,增强了学生对抽象事物与过程的认知和理解。但是,传统的教育模式不会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和革新而逐渐被淘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根据课程教学内容的特点,选取相应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所谓教无定法,应使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取长补短,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