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思政教学设计范文
时间:2024-04-08 17:11: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思政教学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问题设计要生活化,使探究有信度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思想政治课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于生活并为生活服务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才能体现出强大的生命力。陶行知先生曾说:“深信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生作用,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所以探究问题的设计必须根植于与学生息息相关的生活,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发展的要求。把问题寓于社会生活的“热点”之中,学生身边的“热点”之中。例如,在学习“消费心理面面观”时,针对中学生存在的一些消费现象,笔者设计了如下问题:①在你的周围有没有同学互送新年或生日礼物的现象?这是一种什么心理?你认为应该怎样对待这类事情?②随着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同学的手机、MP5、电子词典等“现代化装备”不断升级,由此带来的“学费外支出”迅速增长,这种相互攀比的风气在我们校园里存在吗?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种消费?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设计,搭建起生活逻辑和理论知识之间的桥梁,学生在感知社会生活的同时获得超越生活本身的理性思考,感受到知识的价值,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探究活动中。这也给政治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善于观察社会,善于捕捉学生身边的热点,时时保持高度的敏感性,时时准备把生活热点应用于课堂。
二、问题设计层次化,使探究有深度
问题设计层次化,即问题设计要有一定的深度,具有可探性。首先探究问题的设计要有合理的梯度。探究教学是一个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活跃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感悟知识生成的过程,所以,教师设计的问题应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过难,学生因难而退,挫伤其自信心和积极性,无法起到设疑激思的目的;过易,没有探究的必要,问题设计只有具有合理的梯度才能引起学生认知的冲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较难理解的知识,教师不妨将其合理肢解,设计出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一系列小问题,形成环环相扣的问题链,让学生在层层递进的探究中突破知识难点。例如:在引导学生探究“商品的价值量和劳动生产率”的关系时,笔者设计了几个环环相扣的小问题:①如果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商品的价值量如何变化?二者关系如何?②个别劳动时间缩短,商品的价值量会减少吗?③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如何变化?商品的价值量有没有变化?商品的价值量和社会劳动生产率是什么关系?每一个小问题,学生都经过认真地思考、探讨,轻而易举地突破知识的难点,更让师生体验到探究带来的成功喜悦。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真正的人”。探究教学不仅仅让学生获得知识,更要促进学生的道德成长和人格完善,思辨能力的提升和生命的升华,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才是政治课教学的“思想”。所以探究问题设计的深度还应体现出它的“教育性”。例如在学习必修四第十二课第一框《价值与价值观》人生价值这一知识点时,笔者给学生播放最美女教师张丽莉的动人事迹,引导学生思考:①张丽莉的事迹最让你感动的是什么?②在我们班级或社会还有哪些乐于奉献的典型?说来与大家共享。③他们的事迹对你的人生有何启示?通过这些问题的探究,不仅让学生了解人生价值的内容:一方面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另一方面是社会对个人的承认与满足。而且让学生理解一个人真正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在现实生活中,只要我们每个人心怀责任之心、感恩之心、善良之心,都可成为一位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有益的人,我们这个社会也将更加温暖而和谐。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水到渠成。
三、问题设计要有针对性,使探究有精度
探究式教学,并非要探究教学中的一切问题。教师应根据课标要求、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在教学的重难点、知识的衔接点和情感的触动点等处设计问题,增强探究的针对性、效益性。教学重点是《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适应未来社会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是教材的主干知识。教学难点是教材中学生因缺乏知识经验或生活经验而难以理解的知识。知识的衔接点是新旧知识的交汇点,情感的触动点是教学内容中蕴含着能育人、感化人的那一部分知识。在这些“关节点”设计探究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有利于引起认知需要,开启思维的闸门,帮助学生夯实基础知识,扫清思维障碍,推进求知进程,提高思想觉悟。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吃透”课程标准,把握住探究的“点”,在课前作好充分的准备,这样在课堂教学中,才能有的放矢,提高探究的效率。
四、问题设计要有开放性,使探究有广度
篇2
一、探究式设问
探究式教学是教师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的情境中,通过引导学生发现题、调查研究、搜集和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究式活动,获取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体验的一种教学方式和教学过程。而探究性问题的提出就是探究式教学的核心和载体。教师只有通过细致的教材研究才能在教学中设计出那些激发和维持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积极进行发散思维的问题。
例如:学习“政治生活”模块中“当今时代主题:“和平与发展”,可以一句学生的思维梯度和层次,先对“和平”进行如下提问设计:
1、把“和平”确立为时代的主题原因是什么?(待明确后再阐释)
2、但是,我们的世界并不太平,这又是什么原因?(进而进行总结)
3、和平问题是什么?(继续进行延伸探索)
4、解决和平问题的途径是什么?
同样,关于“发展”的问题也可以按照同样的模式提出四个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总结。通过这样的设问,步步深入、层层启发,将学生的思维一步步引向深入,透过现象把握实质,由浅入深,这样就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进取心。
一节课只需要用两串问题就可以使学生对这堂课的知识做到脉络清晰,逻辑严密,既加深了学生对时代主题的理解,又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针对性设问
课堂设问不仅要以落实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为宗旨,还要针对每节课的学习内容而定。既要考虑提什么样的问题,又要考虑为什么提这样的问题,提这个问题要达到什么目的。
例如在《投资理财的选择》模块的教学中,由于本课概念较多,可以这样设计问题:
1、股票、债券、保险、储蓄有什么异同?
2、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有什么异同?
3、政府债券、公司债券和金融债券有什么异同?
通过这样的设问,让学生将四种投资方式进行对比,培养学生的比较概括能力。
再如“经济生活”模块中“经营公司”这一框题,我们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
如果你是一个公司经理,如何让你的公司在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
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思考,让学生明确公司经营成功的因素,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意识到自主性、独立性和竞争力对公司经营的重要,从而感受生存危机,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的情感。
对课堂教学提问的设计必须围绕课堂教学目标来进行,教师在授课前一定要精心设计提问的内容和形式,所提问题的典型性,突出课堂教学的重点。只有这样才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三、启发性设问。
设问要体现“善启诱思”,以知识性、思想性和启发性的设问诱导学生主动思考,启发学生正确思维,理解、掌握和运用知识,形成自我、正确的观点,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自我深化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表现形式》教学中,在学习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时,首先我们指出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然后可以设问:
1、为什么说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2、为什么在价格波动的曲线当中有一条直线作为轴心贯穿其中?
学生回答完第一个问题后,再回答第二个问题。通过连续提问,使学生的认识步步深入,只要把问题弄清楚了,就能顺利的理解理论知识了。
四、价值性设问
所谓价值性的问题就是教师设置的问题要有目的、有价值,即通过这一问题要解决什么,达到什么。是为了启发学生探索的欲望,还是引导他们获得新的知识,教师心中必须有数。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结合具体对象进行具体筹划,设计出“若隐若现,可望可及”的提问方案来。特别是在当前新课改的理念中,一堂课就是一个教学点,而不是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某项能力培养不可能在一堂课完成,而是在一个单元中才能完成。因此对于单元复习的问题设计则要多动脑子,把知识整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例如:对“政治生活”中“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进行复习时,可以设计这样几个问题:
1、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内容主要包括哪些?
2、其中制度建设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我们一共了解了哪几大制度?
3、这些制度又分为哪两大类?
篇3
关键词:适应性教学设计问题导学多元评价
适应性教学是对中国传统的因材施教教学原则以及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具体地说,适应性教学理念要求根据学生的个别能力以及需求特点,动态地组织和呈现适合学生学习水平的内容信息、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采用变化的教学策略等。将适应性教学渗透到每一个学科,可以从教学设计这个环节人手,反复实践、反思与改进,探索适应性教学在教学设计中的渗透与应用。
应用适应性教学理念进行教学设计,必须首先充分掌握学生已有的基本知识结构、每个学生学习的需要和能力等差异。然后通过对教材和资源安排的灵活性来满足每位学生的学习需要和个性差异。众所周知,教学设计最基本的四个环节是分析教学对象、制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策略、开展教学评价。
一、通过“教学前诊断”,全面分析教学对象,初步渗透适应性教学
在开展教学活动之前,教师要充分考虑到不同的学习者在认知、能力和情感上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出适合于不同学习者的个别化的学习目标和教学目标。新学期伊始,可进行“教学前诊断”,精心设计诊断项目。
例如:(1)你对“政治课”的印象是怎样的。(2)请选择你最感兴趣的几项政治课的教学活动。(3)请选择你最期望的政治课评价方式。(4)趣味大考场等等。通过学生广泛的参与,可以得到许多宝贵的信息。可以了解学生对课程的学习态度,了解他们对课程的期望。在掌握学生学习基础和能力的同时,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这些信息归类、分析后,总结出学生普遍的认知水平及对课程的价值取向。对那些在“诊断”中反应比较“特殊”的学生,仔细做好记录。
当然,要更充分研究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差异和学习需求,还必须在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反复“诊断”,进而不断调整教学设计,促进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二、通过“问题导学”,实时调整教学目标设定,逐步落实适应性教学
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对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教学目标的制定要能促进所有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研究教材与学生情况基础上的“三维目标”的整合与落实是适应性教学设计的真正体现。具体教学目标的确定,应以前期“诊断结果”为基础,同时借助“问题导学”这一环节,以求真正制定出“适应性”的教学目标。
例如:高一经济常识《投资理财》这一节课,教材中所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要深则深,要浅则浅,教材本身没有过多具体展开。通过前期的“诊断结果”发现,学生对于经济常识课外知识的掌握度差异较大,不适合“统一”目标。所以,就知识、能力目标而言,可以设计这样几个层次:(1)掌握投资理财的基本知识。(2)能够解答生活中普通的“理财”问题。(3)对比分析多种投资理财品种。(4)能制定较为完善的理财计划。(5)具备较强的理财能力和理财意识。
但是,具体教学目标设定的比例与坡度究竟是多少?还必须了解学生在这方面知识与能力的差异。因此,可以利用“问题导学”这个比较有效的环节,通过这一环节进行“再诊断”。
这里所指的适应性教学之“问题导学”,是根据学生对“问题”的解答,指导教师有针对性地确定教学目标,指导教师以最适应学生的方式设计教学。当然,这一环节的设置是需要精心准备的,因为它是适应性教学的深刻体现。首先,必须注意问题设置的适应性。要按照学生总体的差异,或浅、或深,或广、或窄地设计问题,争取最大的覆盖面。其次,必须注意提问方式的适应性。由于学生已有知识、能力等差异,学生都会有善于回答的问题和不善于回答的问题。所以,可以选择由学生“自主选择”答题的方式,即在所给的题目范围内自主地选择任意题目回答。
经过这样的“革新”,学生答题的积极性得以显著提升,由答题而产生的成就感显著增强。课堂上有时会出现一个问题有几个学生互相补充着回答,也会出现一个问题无人问津。这就让教师捕捉到了学生的认知基础、情感取向等许多有价值的信息,及时发现学生们的“热情所在”、“盲区所在”。
“教学前诊断”加上“问题导学”的复诊,教师对学生的了解近乎“精确”。因此,可以迅速地对已经拟定的多层次教学目标进行再次调整和确认,以选择最适合当前学生的教学目标,开展课堂教学。
三、通过本校、本学科“适应性教学策略”的构建,全面贯彻适应性教学
教学策略是关于实现教学目标的教与学的方式、方法和手段等的总和。“教无定法”,适应性教学也同样倡导实施适合每位学生学习的需要和个性差异的教学策略。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就可以“百变无常”。恰恰与此相反,贯彻适应性教学非常有必要根据本校、本学科学生的需求和差异,设计多种相对固定的、适合其发展的教学策略。然后,通过教师与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实践不断磨合,形成真正适合当前学生发展的适应性教学策略。
例如,某校政治学科针对多次“诊断”中发现的郊区学生掌握信息量较少、“质疑”能力较弱的普遍特点,确立了一种教学策略—“自学设问式”。具体流程是:展示或提供课内、课外大量信息,要求学生自行阅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进行独立思考,寻找并发现问题。学生互相提出问题,互相解答,教师归纳、点评。通过多次的试验与改进,学生们从一开始的诧异、不解,发展到“习惯成自然”。他们“消化”信息的能力越来越强,“提问”的质量也越来越高。这种教学策略逐渐成为教师和学生共同适应并接受的有效策略。
在不断的教学探索过程中,各校可以形成诸如“自学设问式”、“合作探究式”、“审美体验式”等既适应高中政治学科、又适应本校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策略。教学实践中要坚持根据学生的课堂反馈对教学策略作调整,使得学生对这些教学策略耳熟能详,乐意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显著提高。
显然,这些在实践中发现差异与需求,继而确立推广的教学策略,能够使教学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学生与教师在这个探索的过程中,互相融合、互相促进,在课堂教学策略的制定中真正贯彻了适应性教育。
四、通过“多元化评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充分体现适应性教学
如何才能更好地发挥评价的作用呢?以适应性教学为指导的课堂教学必须改变以往的课堂评价方式,评价必须打破单一的学科体系而指向学生各项素质的全面发展。注重通过评价产生激励效应,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本课程的学习活动,提升其综合素质。所以,教师在设计评价方式时,必须始终牢记:要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层面去看待每一个学生、评价每一个学生,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例如,在反复的实践调整后,某校政治学科根据该校学生的特点,在教学中采用的课程评价内容包括:1.学识水平:以传统的“考试”方式呈现。2.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以“时政演讲”的方式呈现。3.实践与探究能力:以“考察或调查报告”的方式呈现。4.协作交流能力:以“小组竞赛”的方式呈现。5.分析论述能力:以“政治小论文或小课题”的方式呈现。
当然,在学生群体性特征的基础上,学生之间必然还存在着诸多的个体差异。因此,在评价方式上,可以采用“组合式”,即在评价内容中既有“必选项”也有“可选项”。除教师指定的“必选项”以外,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自主选择其它评价内容。这样的尝试虽然有时会使学生“避重就轻”,但是,它却能有效地激起学生的主体参与性,让学生在课堂中体验成功的喜悦,获得进取的力量。
篇4
授课对象:高中学生
累计授课人数:1000人
累计开设年限:5年
本课程从“认识和传播数学文化”、“诱发对数学之美的探索”、“阐释数学哲学与人生价值”等方面做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我们提炼的数学德育内容为:培养严谨态度,崇尚理性精神,提升数学审美,涵养家国情怀。
数学教育思政目标:
(1)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从而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数学素养和思维严谨、工作求实的作风;
(3)培养学生优良的道德品质、坚强的意志品格,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思想意识和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数学思政教育内容:
1、从教学内容进行思政教育,崇尚理性精神。
数学教师更应当深度理解“课程思政”的重大意义,深入挖掘每个数学符号中及各教学环节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认真做好每堂教学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实施,把“课程思政”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努力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例如我们在挖掘教材函数的内容的时候,利用函数的图像让学生直观看到线条的变化,通过分析曲线的上升与下降,周期的变化特点,引导学生完善自我逻辑思维,教育学生我们的学习也是需要过程的,需要我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持续学习,理性探究才能达到量变到质变。
2、从课程内容的背景进行思政教育,提升数学审美。
把数学文化与“课程思政”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在讲每一章的导入时,先介绍知识的产生背景,介绍一些数学文化故事。例如我国古代南北朝数学家祖冲之推算的圆周率的真值比欧洲要早一千多年。他不仅在数学界出名,还是伟大的天文学家。通过这些介绍,学生不仅深刻理解无理数的概念,也认识到我们祖先的聪明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励学生发奋学习,积极向上,勇于创新。数学是“使人聪明的学问”,它提示了一种思维的方法和模式及思维合理的标准,给人类思想解放打开了道路,它的思维方法可以直接起到帮助思考其他非数学问题,达到优化思考的目的。教学过程中能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思维的运用之美,必将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
篇5
【关键词】 通识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问题;改革路径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课堂、主渠道,同时在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时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识教育是许多国家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意见》中肯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和通识教育两者目标结合对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来源于自由教育并且带有自由精神,但通识教育又不同于自由教育,他是在专业教育基础上不断拓宽专业教育的领域,旨在培养大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以及其他成为完整的人的综合能力。西方国家把通识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高等教育不仅要进行专业教育,同时也要进行非专业教育,专业教育可以培养学生专业领域内的专业技能、创造力,而非专业教育可以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得大学生能够拥有较全面的知识体系。就现阶段而言,教育界对于通识教育没有一个准确的概念界定,教育专家只是对通识教育教育目标的描述去理解通识教育,因为通识教育从出现到发展一直在不断的改革和完善,但通识教育的教育宗旨、本质和根本目标是不会发生改变的,其教育宗旨就是把人培养成拥有健全人格独立发展的社会人。
二、通识目标下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弊端
1、教育目的功利化
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学生成为独立的身心健康的社会人。然而当前许多高校对学生的教育目标都表现出来明显的功利主义色彩,其教育目标更偏向于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使学生毕业能够学有所成,顺利走向自己满意的工作岗位。在这样功利的教育理念驱使下,各个高校不断以就业率作为攀比标准,而忽视了对学生完善人格的培养,其实对于学生本身来说,能够拥有一个完善的人格远比找到一份好工作要有价值的多,但是在当前快餐文化的影响下,学生自身也忽视了内在价值培养,选择专业不再立足于自己的爱好和特长,而是趋向于哪个专业将来更有利于就业。这样的教育现状,明显的与我们通识教育理念背道而驰。
2、教育内容相对单一
首先,单一的教学内容表现在偏重于政治教育。在当前通识教育理念的教育目标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是坚持以人为本,更多的关注于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不仅要教授学生书本上的理论,以及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思想,更多的是要注重这些理论为载体影响下培养大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对于即将走向社会的大学生来说是更重要的。然而当前教育的现状是部分教育者仍然将教育重点放在课本上,就课本的理论和内容去让学生理解深究,这样教育的直接后果就是学生对思政课纯理论的教学感到枯燥乏味,毕竟很多理论学生从小学、初中、高中一直在学习重复的东西,这些重复的知识对于他们早已厌倦。
其次,教育内容多数偏离学生实际生活。当前思政教育内容根据理论来理解直接的结果就是学生感觉理论与自己的需要和生活完全两张皮,不能从心底对思政课产生认同感,更不用说对他们自身发展产生多大影响。学生在成长不同阶段的特点是不同的,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应该根据学生自身发展特点来调整教育内容。在大学阶段的教育应该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心理教育和正确价值观的养成,这样才能体现现代社会教育的与时俱进。
3、教育形式不够丰富
通识教育目标要求高校教育理念坚持以人为本,而不是传统观念立足于知识本身的学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应该仅仅局限在课堂理论知识的灌输上,而应该更多的去关注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与提高,这些实际能力仅仅依靠理论灌输是很难实现的,需要在实践中去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只有真正在实践中面对一些问题才会有意识去思考解决问题的方式,这种方法往往才是最有效最科学的。高校教育者往往忽视了这一点,课堂纯理论式的教学在一般情况下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仅如此,纯理论式的教学也很难给学生带来实际能力的提高。
另外,我国部分高校由于教育者教育观念僵硬缺乏创新理念,直接导致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这样的教育方式长久下来对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不利的,只有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对待知识,主动思考才能达到高校思政课的真正价值。我国高校思政教育普遍偏重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而客观上忽视了学生内心情感世界的关注。因此,有效的思政教育应该加强道德与情感双向关注,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三、通识目标下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路径选择
1、以通识教育为导向、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价值观是大学生的精神支持,决定着大学生的行为取向,对大学生的生活和发展方向具有根本性的指导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反映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在大学生价值取向中起价值导向作用。现在高校教育的发展离不开通识教育,通识教育旨在培养大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通识能力,而大学生将来能顺利适应社会最重要的是具备健康完善的人格,这恰恰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目标。因此,只有在正确价值观的引导下加强大学生通识教育,双管齐下,才能发展中国高校教育,大学生的全人教育的理念才能真正落实。
2、丰富教育内容,多层次化教育手段
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结合学生实际能力结合当前教育现状,有意识的去打开传统教育思路,采用多样化教学手段相结合,例如研讨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或者实践教学,将这些教学方式融入自己的课堂教学设计中,这样不仅能调动学生的上课积极性和参与度,同时也让学生对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有了全新的认识。例如实践教学,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给学生设计不同主题的思政实践项目,让学生在做项目的过程中提高各种通识能力,同时在展示项目的过程中提高自信和各种表达能力。
3、丰富校园文化,多样化教育载体
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和氛围是保障思想政治教育顺利进行的重要内容,因此高校的管理者应该重视这一问题,帮助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兼顾文化软实力,重视校纪校规的过程性监督,尤其对于新生,强化新生入学校纪校规教育,让学生懂得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是每个学生共同努力的结果,遵守校园规章制度是高校大学生应该遵守的最基本内容原则之一。同时,辅导员工作应该加强人文关怀,营造坚持以人为本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大学生能够在充满人文关怀的小社会中度过大学生活。
【参考文献】
[1] 洪艺敏.对我国高校通识教育改革的再思考.现代教育科学,2010.5.
[2] 牛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通识教育关系探析[D].西南财经大学.2009.
篇6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多元化;以人为本
1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1.1 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性缺乏。青少年从生活方式到处世方式,从价值观到情感交流,小到穿衣戴帽,大到思考世界人生无不受到现代大众传媒的影响。教育方法没有充分强调正确的思想意识导向,出现了错误的思想意识观。青少年的世界观、价值观尚在形成,求知欲、探索欲十分强烈的这段时期,其意识形态很容易受到负面影响。而做为政治教师不仅要具有经济学、哲学、政治学专业知识,还应该有相关学科的知识如心理学、教育学、文学和其他自然科学等,还要加强现代信息技术的学习。做为主体的学生老师都存在着这样的意识缺乏不足,自然方法论上难以丰富多样性了。
1.2 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性缺乏。处在改革开放年代的中学生,思想敏锐,兴趣广泛,参与意识强烈,这样的特点,对政治课教学既是挑战又是动力。我们必须针对他们的新特点,改革教学方法,从课堂教学的变革中走出一条生路来,必须确立起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观念,把课堂数学的的主观能动性,注重他们的能力素质的培养上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培养学生自学、理解、说明问题的能力。
1.3 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适应性缺乏。我国现有的教材却远远跟不上形势的要求,教材中的知识大多数有效期已过。这就使多年来教学方法单调、教材内容滞后的政治教学陷入困境之中。现在经济形式的多元存在带来了人的思想观念的转变,必须看到市场经济是凸现个人利益的求利经济,凸现金钱地位的货币经济,优胜劣汰的分化经济,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必然导致人们思想的多样性复杂性。尤其在我国,生产力尚不够发达,法制尚不够健全,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着希望与困难同在,机遇于挑战并存的局面。
2 实施多元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2.1 从意识上革新思想政治教育。根据当前中学生的思想现状,以加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常识教育为中心,深化中学思想政治课教材改革,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的趋势,正确认识国家的命运和前途,把热爱祖国与热爱社会主义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增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同时要努力增强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和现实性。在当前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确有许多新问题需要给予新的理论说明。在改革教材编写中,要不断吸收理论界已被公认的体现时代要求的新的研究成果。只有努力增强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和现实性,才能更好地促进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质量的提高。
2.2 从制度上革新思想政治教育。在中学阶段,法律意识教育内容在思想政治课中虽有一定的反映,但相对比较薄弱,而道德教育、心理品质教育的任务,几乎完全让给其它德育渠道。因此,在中学阶段,学校的道德、法律行为规范教育和心理品质养成教育,缺乏应有的革新制度的外界支撑,心理教育基础上适应中学生的年龄特点进一步加以提高,制度改革上应该看到思想道德教育有特殊性,重视思想道德教育,解决一手软、一手硬的问题,就把道德教育的功能完全归结为量化管理。
2.3 从环境上革新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实践与其他实践活动的显著区别是实践对象的不同。一般实践活动的对象是物。而教育实践的对象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实践的效果与水平不仅取决于教师,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这就要求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过程都要适合各年龄阶段学生的思维规律和特点。寻找教材和学生喜闻乐见的实际生活的结合点,挖掘其深刻的教育内容,教学过程要求教师在备课时既备教材,又备学生,在上课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多让学生参与,保证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具有积极的参与意识,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德育课程有效性的前提。如果在课堂上,只是教师在唱独角戏,学生被动地听,既不参与,与不思维,有效性就无从谈起。
2.4 从条件上革新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教育越是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就越需要有和谐合作的团队精神,合作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必须具备的和不断培养与提高的重要素质之一。最关键的就是加强与其它德育渠道的配合,强化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三结合。家庭对中学生的教育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思想政治课教学应充分取得家长的积极配合,要结合思想政治课教学实际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家长工作,改善家庭教育状况。社区教育对中学生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的提高有着特殊的作用,要紧紧依靠社区各方面力量,优化社会环境,为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工作创造有利的环境条件。我们要从大德育的角度,努力加强思想政治课教学与其他德育渠道的协调,强化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三结合,以形成教育教学的合力,取得提高中学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实效的综合效应。
3 结语
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需要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的规律,采用言传身教等有效手段,通过内化和外化,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等几方面素质的系统活动过程,本文在分析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学思想政治多元化教育的策略。当然,政治思想教学改革是一个很大的课题,需要我们用勇敢的探索精神和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去反复实践总结和提高。
参考文献
[1] 王昆.中学思政教育方法贫乏症的现状[J].财经界,2006,(10):258-259.
[2] 梁红.提高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有效性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6,(2):79-80.
[3] 韩震.改善中学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6,(1):4-6.
[4] 张长鹰.国外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况及启示[J].湖南教育,2005,(14):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