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教师教学总结范文
时间:2024-04-08 17:11: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思政教师教学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
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更新教育者头脑中的一些传统、陈旧、落后的教育观念。只有具备了先进的教育观念,才会有先进的教育实践。作为新时期的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1.认真学习和研究创新教育理论。高中思想政治课素质教育的核心应是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此,教师首先应该认真学习关于培养创新人才的理论思想,用先进的教育思想武装头脑,并把这一理论具体应用到教学实际之中,增强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自觉性。
2.提高教师业务素质。作为政治教师不仅应具有高尚的政治素质,更应该具有高深的业务素质。政治教师要具有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形成多层次新型的知识结构,具有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素质和能力,才能在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进而培养中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团结协作意识,促进他们德才素质的全面提高。
3.创新教育方法。在信息化时代的教学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而是学生的指导者、辅导者、合作者。素质教育对高中政治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课堂不仅要传授知识,教会技能,更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不仅要关注学生眼前发展,更要着眼于终身学习愿望与能力的培养;不仅要注意学习方法培养,更要注重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的培养。教师要能够换位思考,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体验学生的处境和感受,引导学生采用自己的方式进行学习。
二、改革课堂教学模式
政治课教学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中曾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但是,教学方法陈旧,教学形式单一,在不同程度上使政治课教学失去了吸引力。要想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必须转变这一状况,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指导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我们必须正视这一点,在教学中应始终把增强吸引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上。
1.探索新型的教学方式。高中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正在形成阶段,对什么问题都喜欢刨根问底,因而高中教学需要巧妙“布惑”,设置障碍,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思考欲望,从而拨动学生求知的心弦,点燃思维的火花,引发学生探索问题的热情,在积极主动的思考中完成创新过程。同时,高中生的认知水平处于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转变的阶段,因而政治教学如果过于理论化容易导致学生在认知上产生障碍,需要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才能实现认知水平上的更大跨越。所以,政治教学要求教师采用创设情境的方法来阐释相关的政治理论,让学生身临其境,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创新的课程,是在教育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它提倡的是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学科学、重实践。而综合实践课的关键在于让学生得到最大的活动体验,让学生在体验与探究中成长,在参与和合作过程中溶入社会,在认识自我和重塑自我中发展并成才。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的指导任务要贯穿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全过程,包括活动过程中的指导、总结和交流阶段的指导。要引导学生着重对活动过程中的体验、认识和收获进行总结和反思。高中政治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可以促使学生转变学习方式、综合运用学科知识,在实践中发现、提出、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与体验等方面的目标得以实现。
3.把现代教育技术引入课堂。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工具,这种崭新的教学模式打破了“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这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革新,必将大大优化政治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三、开展研究性学习
中学阶段的研究性学习,学生应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的专题,通过主动地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进行搜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和学习活动。对于传统教学而言,在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方面具有巨大的优势。
篇2
[文章编号] 1671-5918(2017)07-0046-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7.07.022
[本刊网址] http://hbxb.net
大学思政教学是培养高校正确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是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渠道。由此观之,做好大学思政教学工作,对高校学子思想道德建设大有助益,同时也能够有效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发展与建设。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大学思政教学也应与时俱进,全面提升教学实效性。为了达到这样的效果,就应该契合时代的发展趋势,抓住大学生认知特性,理清其信息收集、获取渠道,实时进行思政教育,并及时矫治其存在的思想问题。根据研究调查显示,微信是目前我国高校学子传递、共享信息及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因此为了提升大学思政教学实效性,就应该将教学与微信结合起来,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一、课题研究目的及调查说明
本文旨在研究微信对大学思政教学的影响问题,并试图通过探究分析,做出相关的应对策略。因此本文主要是通过调查研究的形式,透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从而初步探析“大学生微信使用率”、“微信对思政教学影响”、“解决策略”等问题,关于调查说明具体如下:(1)调查内容:①微信在大学人群中的使用率。②是否愿意通过微信接受思政教育。③利用微信与教师交流较之直面交流是否更加轻松。(2)调查方法:①问卷调查法:本课题的调查方法主要是采取问卷调查法进行有关研究,首先为此调查设计了一份《微信使用问题研究》调查问卷。然后总而分发出了200份问卷,并成功收回180份问卷,问卷回收率高达90%。②访谈法:主要是通过与高校学子面对面交流,了解个别特殊性问题。
二、调查数据总结归纳
本次调查主要是希望了解大学生对微信这一软件的使用率,及有关的使用途径等问题,从而通过分析研究,试图阐释微信对大学思政教学的影响。通过总结整理将调查中凸显的重要信息总结归纳如下:
(一)调查的主要问题。①使用微信的占98.2%;②愿意通过微信接受思政教育的占58.3%;③使用微信与教师交流感觉比直面交流更轻松的占63.3%;④觉得通过微信接受思政教育比课堂教学更加轻松有趣的占64.6%。
(二)调查结果分析
从以上的调查结果我们可以看出,高校学子使用微信的人群占比十分高,并且他们绝大部分人都能够接受通过微信接受思政教育,并且也认为通过微信平台能够更加轻松的与教师进行良好的沟通,同时也认为微信进行思政教学更加轻松有趣。由此可见,通过微信进行思政教育可以改变其枯燥单调的教学特性,从而实现教学的趣味化,以此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微信对大学思政教学影响研究
(一)微信对思政教学的积极影响
从上文调查报告数据显示,微信用户中我国高校学子基数较大,且使用频率较大。换言之,微信是现目前我国高校学子获取信息及传递、分享信息的主要渠道。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微信逐渐融入到高校学子的生活之中,高校学子对其依赖性逐渐加强。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利用微信打造的平台,能够加快信息的传递速度及效率,由此可见在微信时代也为大学思政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通过一定的研究总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微信为思政教学提供了良好的传播渠道。
现目前微信平台已然成为我国信息传递十分重要的媒介一直,在此平台上传递信息具有快捷、高效的特性。加之,现目前我国高校学子对微信平台具有一定的信任度及依赖性,这就为高校思政教学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信息传递渠道。教师可以利用微信“朋友圈”及时更新有关知识及实时新闻等内容,而这类信息能够快速传递到学生手中,加快了思政信息的传递速度,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在微信平台上发表的信息,对学生的心理动向进行有效的掌握,从而对学生的思想问题做针对性的矫治或引导。除此之外,通过建立“思政教育公众号”更能够扩大思政教学面,优化教学资源,全面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进程。一言以蔽之,微信平台为大学思政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第二,微信平台提供了高度透明的平台。
思政教学需要通?^师生深入的交流与沟通,从而思想层面上得到双向的信息吸收及反馈,换言之做好的大学思政教学的玄门在于师生间透明化的交流,促进师生的彼此认知,从而能够坦诚的交换意见,最终实现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而微信的主要功能便是实时通讯,在促进师生交流上有着重要的作用,师生间可以建立起互动交流群进行深入透明化的交流,以此提高思政教学的实效性。
第三,微信让思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
大学思政教学的教学宗旨是帮助学生构建起良好的价值体系,矫治思想道德问题,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但是在实际生活中,不同学生面临的心理问题不尽相同,传统思政教育按照“整齐划一”的“大一统”教学思想进行,试图通过统一化的理论讲学解决所有学生的心理问题,这样的教学思路存在很大问题。因为这既没有体现出“因材施教”的人文关怀,同时也没有起到应有的思想道德建设效用。这显然不符合我国大学思政教学新要求的。但是随着信息化进程加快,微信平台迅猛发展,已经成为大学生十分信任的信息传递交流平台,在此平台上用户可以自由的传递有关信息。并且许多大学生都习惯于通过微信平台发表生活点滴及新中的困惑,也就是说,通过微信平台教师可以整合这样的信息,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指导,帮助其走出生活的困境、心理的误区。从而建设起良好的思想道德框架,提升心理素质。
(二)微信对大学思政教学的消极影响
在上文中我们已经介绍了,微信平台对大学思政教学提供的机遇,但是任何事物都应该辩证地看待,在提供机遇的同时必然也会给思政教学带来一定的挑战,主要表现如下:
第一,匮乏微信思政教育人力资源。
结合微信进行思政教学之一教学改革措施,现目前并没有引起高度的重视,同时校园微信公众号管理机制存在诸多问题,人力资源匮乏是其中最为显著的问题之一。由于没有专业的思政教师进行监督管理,致使微信思政教学形同虚设,没有起到预期的作用,因此为了加强思政教育传播力度,就应该配合这样的教学改革,培养起技术过硬且责任心强的人力资源队伍。
第二,学生依赖心理的形成。
虽然微信能够加强大学思政教学力度,但是如果不能掌握好分寸便容易使学生养成较强的依赖心理,使学生只求在微信上获取思政信息及心理咨询援助等帮助,不愿意回归到课堂教学中,从而致使其课堂学习效率严重降低。为了杜绝这样的窘境的形成,管理人员应该拿捏好微信平台利用率,合理利用但绝不能滥用。
篇3
(一)隐性政治教育的内涵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重点在于“隐”字上,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强调将思政教育内容蕴藏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通过开展活动使学生们感受到实践活动本身,而不会意识到其中蕴含着的思政教育内容,学生们在社会实践中,不知不觉地在潜意识中感悟到活动背后的思政教育内容,此为隐性教育之“隐”性。在教育内容上,隐性思政教育不同于显性思政教育,显性思政教育以理论灌输作为教学形式,学生们能够明显地感知到教学的内容。而隐性思政教育的教学内容蕴藏在学生所在的周边环境中,以不同于显性思政教育的方式影响学生们,而学生们不会明显地感知到隐性思政教育对自己思想的渗透。在教育方法上,隐性思政教育主要以非思政教育(但蕴含思政教育目的)活动为主,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使学生们不自觉地吸收教育资源中所蕴含的思政教育内容,达到思政教育目的,以克服显性思政教育易引起学生逆反心理的问题。例如利用看电影这一方式来对学生进行隐性思政教育。总之,隐性思政教育是指在高校思政教学过程中,利用和开发思政教育课程外的教学资源,通过隐含暗示的教育方式使学生无意识中对思政教育内容有所感知,从而达到思政教育的目的。
(二)隐性思政教育的特征及作用
隐性思政教育的“隐”之功能,是由其自身特征决定的,而隐性思政教育的重要作用也是与其特征紧密结合的。隐性思政教育的特点:第一,在于承认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和自我教育能力,学生们有自主学习的能力,有通过思考、反省等主观思想活动来形成自身思想观念和道德观的能力,学生们也是思政教育中的主体,有表达自己观点的权利,有选择接受、异议或否定外来观点和思想的权利。隐性思政教育中,教师的作用更侧重于引导、调控活动。而参加隐性思政教育活动的学生们,也充当了自我教育甚至教育他人的角色,正如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所说:“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达到不教育”[1],隐性思政教育侧重于在保证学生在教育过程中主体地位的前提下,提供学生们进行自我教育的机会、互动项目及外部环境。第二,隐性思政教育特征还表现在教育形式的多样性,不仅时间地点可以灵活设定,根据学生们不同的特点来设置丰富多样的教育活动,例如趣味比赛、参观访问、社会服务等等。而且隐性思政教育活动中,教师们的工作重点在于调控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及引导活动发展,隐性思政教育较于显性思政教育,是相当灵活的,而且能够囊括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是立体全方位覆盖式的教育方式。第三,隐性思政教育具有潜隐性及浸润作用,隐性教育在实施过程中,是不能明确表明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而应通过采用各种活动和教学资源的运用,将教学内容蕴含在活动中,使学生们不知不觉受到思政教育的浸润,潜意识中受到了隐性教育的熏陶和影响。第四,隐性思政教育具有结果的持久性和弥散作用。隐性思政教育往往在实践中、在学生的思考中达到教学的目的,教育成果是受教育者自我主观思考后形成的,可以说是属于学生自己“亲身经历并思辨”得来的结论,所以会形成稳定深刻的道德观念和思政品质,隐性思政教育成果自然具有持久性,而且一旦这些内在价值观成型,就会指导以后的社会实践活动,形成了教育成果的弥散作用。
(三)高校思想隐性政治教育的实现机制
隐性思政教育的实现机制应当秉持“教师的有意暗示”和“学生的无意识接受”这两个工作重点,来指导隐性思政教育的实施。具体实现机制主要有:第一,在高校思政教育中,教师应当隐藏教学目的,随机应变地调整教学方案,避免学生对说教式思政教育的反感,教师应采取灵活多样,甚至带有一些娱乐性的教学方案,采用隐蔽的方法,使学生们无意识接受思政教育内容和行为规范,创造影响学生潜意识的教育空间,使学生们在无意识中受到启发。第二,隐性思政教育同样应当遵循思想品德自身的形成发展规律。人的思想品德是自身在社会实践中通过学习并主动反思、反省中形成的,所以隐性思政教育应当注重学生们自觉自愿地通过自我思辨来接受思政教育内容,而不是靠外界灌输得来。第三,隐性思政教育强调“以人为本”的教育方式,应当将学生们树立为教育中的主体,使学生们以平等的身份与教师交流,对思政知识进行主动探究,成为独立思考并积极进行自我教育的人。
二、我国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及问题、原因分析
(一)我国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目前我国隐性思政教育被日益加以重视并应用,成为了高校思政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高校思政老师积极引用思政教育来协同传统的思政教学,隐性教育被作为教育方式日益受到重点开发。尤其是在信息时代的大学教育中,我国大学普遍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与信息网络相结合,使大学生在校园网络中不知不觉接受正统思想的影响。可以说目前,我国大学隐性思政教育已经全面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显性思政教育的不足。
(二)我国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高校目前已经开始大力推广应用隐性思政教育方式,但是总体上看,目前我国隐性思政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仍然存在很多不完善、不成熟的地方,本文总结并分析如下:
1.应用中存在重形式、轻内容的理念上的问题
目前我国隐性思政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理解不到位而导致教育效果流于形式的问题,表现在有的教师将隐性教育作为教学任务完成,侧重组织“隐性”形式的教学活动,然而却没有在其中蕴含思政教育内容,例如课外实践活动出现了过分娱乐化、休闲化的错误,很多实践活动过于机械化,使得学生们缺乏新鲜感。或者走向另一个极端,隐性思政教育活动不“隐”,学生们很容易发觉有灌输式思政教育的意向,这导致原本应“隐性”的思政教育活动失去了本质特征,效果大打折扣,而且教师没有重视学生在活动中的思想变化和反馈,使得隐性思政教育没有及时调整,而没有达到预期效果[2]。
2.对思政课程以外的其他专业课资源没有充分利用
1989年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提出过:高校德育教育要与其他专业课程教育相结合,要在其他专业学科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高校教师应当具备跨学科教育理念,在所教授的专业课中结合德育教育,在备课中就应当考虑到这一综合性要求。然而目前我国高校思政教育,仅靠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来实施,这显然是不够的。使得其他专业课教育与思政教育割裂开来,而各学科都有自身专业的伦理和专业素养要求,例如会计专业强调会计职业道德、建筑专业强调环境保护问题、医学强调社会伦理等等,我国这些专业学科中隐含的伦理道德教育并没有与思政教育相结合,其他专业课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3]。
3.隐性思政教育的信息化应用水平不够
目前我国高校在隐性思政教育中应用信息网络的程度还不够,仍然存在很多不完善之处,例如对网络上不利于培养大学生正确价值观、道德观的负面信息,没有做到完全过滤;对于应用社交网络工具来开展隐性思政教育工作做得远远不够,甚至没有利用网络社交工具开展教育活动的理念;也缺乏利用网络工具来了解大学生们的思想状况、内心想法等。而现如今,新时代的大学生们在生活和学习中大量利用网络工具,网络社交也占大学生日常娱乐相当大的部分,网络信息的开放性、交互性和即时性,还有网络上各种价值观、世界观、各种理论的泛滥,使得大学知识理论在新时代大学生心中其权威性被大大削弱,在此形势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如果不顺应网络时代的发展积极使用网络工具,那么思政教育将难以得到新时代大学生们的认可,思政教育效果将大打折扣[4]。
(三)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隐性思政教育在我国高校应用的程度还不够深入和广泛,其背后必然存在理念上根深蒂固的原因,本文对此进行深入分析,以期从根本上改进我国高校隐性思政教育应用工作。高校隐性思政教育之所以存在这些问题,主要是由于以下几方面原因:
1.隐性思政教育理念尚未真正确立
目前我国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对显性思政教育仍然特别重视,在教育过程中更倾向于采用显性思政教育方法,由于显性思政教育工作易完成且见效快,容易得到学生们的反馈(哪怕是敷衍性的),所以很多高校思政老师习惯于采取显性教育的方式开展工作,使得隐性思政教育在推广应用上比较困难。另外很多教育者虽然应用了隐性教育模式,但是在其中却使用显性思政教育方式开展工作,例如创建文明寝室、开展专题讲座等本应属于隐性思政教育活动,却直接明了地灌输思政教育内容,使隐性思政教育失去本质意义。而且很多思政教育工作者还存在着对隐性思政教育理念理解不深刻,应用隐性思政教育方式的能力不强,简单将隐性教育模式理解为寓教于乐、寓教于行的实践活动,忽视隐性教育的导向性,没有系统、全面、灵活地运用隐性思政教育方法。
2.隐性思政教育资源开发工作不到位
目前我国高校思政教育的载体主要集中在思政课堂和相关谈话、讲座中,而隐性思政教育模式下,校园文化、文体活动、党团活动、志愿者活动等社会实践活动,高校中各规章和管理办法和组织纪律等制度、传播媒介、网络信息等都可以作为开展隐性思政教育的资源,可以说隐性思政教育可利用的载体日益丰富,然而现今我国高校仍然较多采取办讲座、开班会、办板报等方式来开展隐性思政教育,对这些相关资源利用不足。
3.隐性思政教育的方法应用不够全面
隐性思政教育的方法,从根本上讲,有自我教育法、榜样示范法、实践锻炼法等,在应用这些方法的过程中,还要注意语言的使用,教育表现的艺术,对教学活动开展程度的把握等。但由于显性思政教育在我国高校开展已久,老教师们对显性教育方式的应用倾向及相关理念已经根深蒂固,这导致隐性思政教育方法的研究与开发工作没有得到重视,很多青年教师也缺乏大力应用隐性思政教育方法的勇气,更难以做到适应并熟练运用隐性教育方法。最根本的问题是缺乏对隐性思政教育实施方法的研究与开发,使得在实践中应用隐性教育方法时乏善可陈,更难谈及提高隐性教育的技巧和相关应用创新[6]。
三、提高高校隐性思政教育水平的对策及创新策略
要提高高校隐性思政教育水平,应当从隐性思政教育的内涵及特点出发,认识到其重点在于利用和开发思政教育课程外的教学资源,并通过隐含暗示的教育方式使学生无意识中对思政教育内容有所感知,并通过自我思考甚至反省来实施主动自我教育,并在隐性教育环境中受到熏陶,所以隐性思政教育的重点在于通过暗示的方式引导受教育者主动进行自我教育。在应用隐性思政教育时应当时刻注意把握这一要点。本文基于隐形思政教育的内涵和特点,提出一些创新性的隐性思政教育方法,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主要应用策略有:
(一)大力推广应用具有实质意义的隐性思政教育实践活动
应抓住隐性思政教育的本质意义,设计并实施能取得实质性教学效果的隐性思政教育活动,在其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们自发进行价值观、道德观上的思考。例如在观看具有爱国教育意义的电影活动,不能仅局限于看电影这一娱乐活动本身,应当通过写观后感等方式让学生们挖掘影片中的积极正面的价值观;还有辩论活动中,应设定好辩论主题,应当与思政内容相关,或者能积极联系思政内容,应要求学生们从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这些高度来思考辩论主题并展开辩论,这样更易激起学生们对自身价值观的思考。可以举办与社会道德模范一同展开公益活动等社会实践项目,这样的活动能起到榜样示范和实践锻炼的作用,对于大学生们,能与社会名人一同参与活动,是件荣耀的事情,在社会实践中,应多安排与思政教育内容相关的访谈、参观、劳动等具体项目,使学生们在实践项目中所蕴含的思政思想和价值观有直观的感受,亲身体会以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活动之后,应当让学生们总结社会实践报告,写出自己的亲身感受,总结对自身价值观的影响。总之,这些活动的举行,应注重采用暗示、引导等方式,使学生们自觉开展价值观层面上的思考,并在隐性思政教育环境中耳濡目染,受到潜移默化地影响,以达到隐性思政教育的目的。
(二)积极利用思政课程以外的教学资源
除了先进寝室评比、优秀大学生评选、才艺比赛等比较常见的隐性教育方式外,还可以采取以下创新的隐性教育方式:根据前文的分析,隐性思政教育应当多与其他学科教学相结合,积极利用思政课程外的教学资源。本文建议在其他专业课程教学中增加学科历史方面的内容,以史为鉴,借古喻今。例如在经济学专业课程中增加经济学各流派的研究历史,增加经济学家理论背后的历史渊源等教学内容,让学生们在学科历史学习中,了解各经济学家经济理论背后所蕴藏的价值观、道德观,了解物理学家、经济学家等学术伟人们为攀登学术高峰而付出的艰辛心血,对大师们的吃苦耐劳、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等伟大学术精神自然而然地产生钦佩之情。同时思政课程教学中,也应当加入各个领域著名科学家、经济学家和文学巨匠等历史著名人物的名言典故,以生动活泼的案例教学来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引导他们对著名人物的伟大成就、生平典故等进行思考,从而被这些伟大人物的光辉精神所激励,达到隐性思政教育的目的。高校校园环境建设也是隐性教育资源的一部分,例如遍布在校园各处的标语,以隐性教育的理念来看,采用说教式的制度规定作为标语内容是不大合适的,如果换成能够发人深省的、富有情感性的内容,效果会更好些。例如校园食堂中号召节约粮食的标语:“杜绝浪费”、“浪费可耻”等过于直白、硬性的规定,这样的标语就容易引起大学生的逆反心理,容易导致他们对其视而不见。而如果替换为:“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并附上农民辛勤工作的照片;或者替换为:“中国每年餐桌食物浪费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口粮”,并辅以图片说明。这样富有情感和暗示的内容,易引起大学生们对浪费粮食的愧疚情感,从而达到了隐性思政教育的目的。
(三)大力应用信息网络工具来实施隐性思政教育
高校应大力应用信息网络工具来实施隐性思政教育,例如目前正流行的微信这一社交工具,高校可以注册专门用于隐性思政教育的公众号(在命名上不要让学生们联想到思政教育),通过这些公众号来关注大学生们,对大学生们发的朋友圈动态积极进行关注,并加以点评,以引导大学生们对自己的学习、生活状况加以改进。这个微信公众号可以通过朋友圈动态,充满正能量、能激励大学生们积极向上的“说说”、“博文”、“多媒体视频”内容,来营造大学生隐性思政教育的网络环境。也可以通过设立微群来提供大学生们对社会问题加以讨论的平台,并由思政教师在微群里积极引导,并对大学生创作的优秀内容进行鼓励,实现隐性教育的目的。总之,高校应当积极利用信息网络工具来创造与大学生网络互动的平台,通过网络的便捷性、快速性、交互性,创新使用网络工具来实施隐形思政教育。
篇4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政课;存在问题;教学方法
一、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改进的必要性
高校思政课教学水平的提升,教学方法的改进是其关键性影响因素之一,同时,教学方法的改进也是当前高职院校的重点、难点工作之一。当前的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教学方法中有许多问题存在,从教师层面来看,教学内容实效性欠缺,教学方法改革不及时是关键问题,从学生层面来看,学生对知识掌握不充分、对专业术语理解不到位,最终影响教学质量和教学进度。思政课目前提倡采用体现时代精神的教学方法。高职院校思政教育课程对大学生在思想政治层面的成长有紧密的联系,是高校在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接班人和建设者时重点关注的思想教育层面,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刚性体现。
二、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想要在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学工作中取得突破和进展,就势必要关注当下教育环节中存在的问题。随着近几年的各高校教师在思想政治课程方面的探索,思政教育确实也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实际上问题也有很多,只有将这些问题认真剖析才能对症下药,找到合适的解决办法。
(1)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思政教学的学科特点决定了教师讲授是必不可少的一种教学方法,但是一味的只注重教师讲授的方式就会变成灌输式教学,灌输需要和灌输方法是两个事情,许多教师在教学时存在一个误区,将灌输统一理解为生硬地填鸭式教学了。这一错误理解表现在课堂教学中就是:教师不知不觉中形成了自己绝对正确的观念,过分突出了自己的教学地位,想灌输什么就灌输什么,认为自己理解的灌输的知识必须被学生接受,学生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只会一味的被动接收知识。从学生的层面来看,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由此造成学生只吧思政课作为教育的外部要求,用被动的心理去学习思政知识,提不起兴趣,注意力也难以集中,这一系列由于灌输式教学造成的问题,会长久而严重地影响教学效果。
(2)理论脱离实践。思政课因其理论性、政治性比较强,因而思政课的课堂教学气氛是比较抽象、枯燥的。教师在讲课时就课本内容泛泛而谈,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很多都是脱离具体实际情况的。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往往忽视对于理论知识的有效剖析,忽视由浅入深的阶段性分析,忽视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忽视最新的国际国内形势,甚至个别教师没有关注时事政治的兴趣和习惯,导致讲课内容的时效性和针对性不强,反映理论和实践的最新发展不够,对于国内、国际的热点问题不能够及时有效的在课堂上得到反映,久而久之,对于思政课学生容易产生厌学情绪,产生逆反心理,思政课本身肩负的育人品德的功能也难以得到发挥。
(3)师生缺乏互动。当前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学手法比较陈旧,基本上就是一直沿用传统模式下说教式教学,粉笔、黑板就是全部的教学用具,课堂教学缺乏活跃的气氛,此外,虽然多媒体在在前得到了一定的应用,但是很多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方面并不成熟。且高职院校因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大班课”相当流行,由于人数较多,学习气氛欠佳,师生间互动的机会也相对缺乏。
(4)学生对创新改革后的教学方法接受度低。大多数学生都适应了灌输式的思政课教学方法,对教学方法的创新也有抵触,往往要经过很长的适应期,这就给教学方法的创新、推进造成了一定的阻碍。根据调查显示,学生的接受度差主要表现是难适应,进而产生抵触心理。传统教学观在学生心里根深蒂固,学生很依赖于老师细致地剖析知识点,希望越详细越具体越好,老师讲的多,自己课下就不用花费很多时间去理解,学习压力自然就小一些。当老师希望通过新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们去多阅读、勤动脑、多研究的时候,学生就会产生抵触心理,不喜欢挑战,甚至觉得是老师为难他们,教学效果也就大打折扣了。
三、如何改进高职院校思政课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1)提纲挈领教学法。高职院校的思政课程是紧跟时展步伐的,高校的思政课内容是权威的、不可否认的。思政课的教师,在教材的内容方面没有修改的空间,只能根据国家教育的专门部门审定的教材进行教学活动。思政课的教师可以依据教材内容,将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知识储备情况深入了解以后,再全面掌握教材的内容,对于大学生需要掌握的重点、难点的内容进行总结概括,带着让理论“进课堂、进教材、进学生头脑”的教学目标去进行教学活动,每一位思政课的教师都应该了解并且真正承担起自己的神圣的使命,这个目标,看似很容易完成,实则要克服很多困难。最大的难点就是“在学生头脑中扎根”。
(2)多媒体综合教学。思政课教师要有主动提升自身运用多媒体教学的能力。在课前准备阶段,教师可充分利用当前互联网资源优势,运用图文、视频、音频、动画等向学生全方位展示知识要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应是指引、引导者的角色,学生才是课堂学习的主体,不要只追求课堂上表面的热闹气氛,要引导学生实际参与到课上的思考中来,尤其要重视师生互动和人机互动。教师之间在多媒体教学方面也要相互学习,借鉴经验,将课件做到重点突出且不枯燥乏味。多媒体教学是一个包容性极强的载体,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优点,最大限度的将所学知识全方位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样也很容易营造轻松、互动性强的课堂氛围,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3)克服政治化教学模式。高职院校的思政教学工作要明确一点就是,政治层面的教育事关道德层面的教育。思政教育不可避免得带有阶级性的特点,在特定的政治经济形势下强调政治性可以接受,但是不能忽视学生的人格品德层面的教育。这个时期是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形成的关键期,教书育人的宗旨也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健康人格的培养不分学科、不分时间、不分年龄,通过思政教育,将主流的观点渗透到学生的心里,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思想道德观念。思政教学过程中有个重要的模式就是要闻点评,要闻点评是载体,教师要放宽点评的内容,囊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各个方面,这也才能开拓学生视野,增长学生知识,学生也能在准备点评的过程中了解更多获取知识的渠道,锻炼学习能力。
(4)心理战术。要想实际推进教学方法的改革调整,就要先照顾到学生心理上的接受程度,这需要一个过程。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理解学生的这些不适应,从学生的角度看,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需要,适当的做一下教学方法的调整,学生的学习基础就是很好的参考点,根据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水平,制定一些难度适中的教学内容,激励学生通过新的教学方法进行学习,从而获得学习的成就感,也就培养起了学习思政课的兴趣。而且要全部教师全面推进这种新型教学方法,如果只是个别的教师只有学生对新的教学方法普遍接受了,教师在良好的教学氛围里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5)客服纯理论教学方法。关于思政教学中理论和实践脱离的问题,最关键的解决方法是重视实践和理论知识的相关性,任何的纯理论教育,都不能达到深入人心的效果,只有当与实践相结合的时候,知识才有无限的生命力。高职院校的思政教学也要尽量兼顾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具体可行的实践方法,一是紧密结合国内外的时事政治,利用所学知识。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要紧跟当下的发展潮流,这样学生才会觉得自己学的思政课知识是鲜活的,从而保持对这门课程的学习积极性;二是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可以通过案例分析教学、一周要闻点评、思政知识演讲等形式进行学习教育,这样在传授思政方面的理论知识的同时,也潜移默化提升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进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篇5
关键词:锻炼 学生核心能力 思政教改
一、思政教改的必要性
为了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实践和对思政课程新教学模式的积极探索,高校教学的趋势必然将会是将与课程改革相结合作为基础.将与学生需求相结合作为目标,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作为动力,同时高校教师积极推行精细化教学,其必要性重点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1.科学发展观必然要求思政进行教改
科学发展观是党的创新理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改进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方向指导作用.它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针对性增强的有力保障,从这一层面上来说,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2.教改是应对思政教育环境和对象变化的客观要求
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千变万化,另一方面,“90”后走入大学校门,思政教育的对象也就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意义上的那种我说你听、我打你通的教育方法已经无法适用于现实的教育环境,更无法被现在的教育对象所接纳.思想政治教育逐渐走入死角,因而这些都要求高校进行思政教改。
因此,思政教改势在必行,其重点为锻炼高校学生的核心能力。
二、学生核心能力的界定
“核心能力”这一词汇又称为“关键能力”、“核心技能”等,但涵义基本相通。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中首次使用“核心能力”,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与我国实际情况相结合,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八项核心能力,它们分别是:与人交流能力、数字应用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与人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自我学习能力、创新革新能力、外语应用能力等。按照主流观点可以将学生的核心能力概括为与具体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无关,而是一种从事任何职业都必不可少的基本技能,它包括了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与人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
三、通过思政教改来达到对学生核心能力的锻炼
1、调整教学观念,使其更加适用于现在的教育环境和教育对象。
现代教育理念更加要求素质教育,实现“思政课”教学模式的调整,成为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的重中之重。近几年来我们深刻认识到在教学改革实践过程中,高校的“思政课”教学必须把握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掌握教学的特殊性,根据教学需要,将那些脱离实际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淘汰,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结合高校教育的特点,构建和完善具有鲜明特色、符合实际需求的教学模式。
在调研学生思想状况的过程中,针对当代大学生成长的环境变化,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形式多样化,共同探讨研究、解决时代、社会、人生中不断面对的难点、热点,具体表现为“研究型教学理念”,它包括问题意识、双主体意识、开放意识、探讨意识和能力培养意识等。高校老师上课要有鲜明的针对性、时代感,师生实现真正的双向交流,取消“满堂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传统教育方式,从而引起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以能力教育为依托,重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2.坚持形式多样的思政教改
坚持形式多样的思政教改,要以讲授理论教学、体验理论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相结合。思政课堂多以讲授理论的内容、理论形成的过程和理论的系统性为主,从而形成对理论、观点的系统理解和学习。另外,社科部团委和政治教研室可以共同开发实践教学,组织学生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政治理论课授课教师积极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的宣传、实践选题的确定、实践理论与方法的提出、社会实践论文的撰写指导、社会实践的具体指导和学生社会实践论文分数的评定中。学生个人也可以根据暑期的社会实践,撰写社会实践论文或实践小结,规定一定的字数。并要求暑假结束后,每个班级在第一周内汇总实践论文,上交实践报告给授课教师,这部分也可以作为教师评价学生社会实践部分得分的重要依据。
3.通过思政课程讲授理论教学、体验理论(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课外教学)对学生的核心能力进行锻炼
思政课堂教学主要包括思政课程讲授理论和体验理论两个环节。在思政课程讲授理论课中,教师对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通过专题讲授、研讨等为手段,例如,教师关于“家庭生活中的道德和行为规范”的专题讲授,精讲后,提出《大学生应该如何看待婚姻和爱情?》的问题,通过学生针对此在课堂上展开的研讨,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等核心能力。在思政课程体验理论课中,学生按个人意愿组队讨论,对于教师讲授的内容。在课堂上自选任意主题进行演讲,配合放映学生自己制作的幻灯片,比如在班级开展以“大学生活之初体验”的主题演讲,通过这样丰富的展示方式,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与人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核心能力。
思政课外教学主要是指社会实践活动。学生通过课外时间到实习基地以及其他用人单位调研或者实习,之后上交调研报告或者实习报告取得学分。高校学生通过亲自从事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职业素质的养成,熟悉职业环境,体验企业对学生的最主要的要求:遵守企业规章制度、爱岗敬业、面对新问题能自我学习并加以解决、能与他人和谐相处等职业要求,这样不仅能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与人合作的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核心能力,而且能让学生更客观地看待自己、明确就业方向。
小结:在新形势面前,高校的思政教师要调整教学观念、充分发挥思政课中讲授、体验、实践结合的教学优势,通过改变后的思政课程的课内课外教学来锻炼学生的核心能力。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思政教学 理论课 教学体系 实践 转换
一、在教材体系与教学体系的交集基础上,构建前瞻性教学体系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科学。这就必然有一个科学的体系。从教学的角度看,必须注意其科学理论体系,教材体系,教学体系之间的转换关系。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学理论课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不强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思政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过多的考虑教学体系与教材体系的一致性,而忽略了教材体系与教学体系的差异性,从而没能合理有效的构建一个完善实效的教育体系。教材体系是教材的基本呈现形式,而教学体系是课程教学活动的基本表现形式,由此可见,教材体系是教学体系的载体。在这里存在着一个主要矛盾,即“教材的滞后性与教学的前瞻性”。社会是不断向前发展,知识也是不断更新,教材中的某些理论其自身可能是完善的,但是遇到一些敏感问题或是更深层次的问题,解决起来未必会得心应手。这就需要思政教育者源于教材而超越教材,通过学习与借鉴其他学科的相关理论,夯实思政理论,挖掘教材中理论的深度与广度,通过明确的问题意识,针对当代问题实施教学,从而在正确理解教材体系与教学体系的交集基础上,构建前瞻性教学体系。
二、将高校注入式教学转变成以学生为主体的多样化教学
1998年教育部《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二十一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教高【1998】2号文件)提出要改革“注入式”以及在教学中过分偏重讲授的教学方法,积极实践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等生动活泼的教育方法。2012年3月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文件)再次强调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可见,此项工作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同一个教师讲授同一个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势必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某大学一位理论课教师,讲授中国革命史专题“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国”,采取的是结论在前,先入为主。学生课堂表现大多为消极、漫不经心。在不断总结的基础上,该教师在另一个课堂上,将标题改为“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对中国社会发展道路的探索”,由于题目新鲜,学生们按照该教师构建好的思路,聚精会神的听完了全部内容。不难看出,同一本教材,同一个理论,分别在注入式教学与探究式教学的差异下,所产生的效果也截然不同。一次合理的教学不在于教师对学生强行灌输了多少知识,而在于教师与学生在沟通,或者互动的过程中,教育者们以何种方式拓宽了学生多少思路。这不仅加强了教师们的应变性与教育针对性,也符合了当代高校学生们的进取性与求知性。孔子最早提出了启发式教学,时至今日,这个问题扔未能得到有效的解决。高校思政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必要对教学体系的研究投入足够的准备与设计,摒弃陈旧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在教学设计中灵活的结合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讨论式等,有效消除当代高校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逆反心理,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充满魅力与渗透力。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实施
社会实践是一种深化与运用性的教学环节,要求以当代社会为题材,结合自身在社会中的见闻与所思,以学生自觉能动参与为主要途径,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内容的开放性、形式的专业性等突出特点。它不仅是理论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与必要补充,更是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的重要环节。这是由思想政治理论课自身特点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目标决定的。使当代高校学生将知识、能力、情感,运用到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的实践中,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并且把握与符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时代性的要求,通过紧密联系历史的、现实的、国内的、国外的、自身的、他人的种种实际,实行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在要求。
在实践中,教师应结合课程特点及学生实际,充分利用身边的教育资源,积极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在合理范围内带领组织社区进行社会调查与实践,参观思想教育基地等,深入社会,了解实际。积极引导学生有针对性的对社会问题进行探索、研究,提高学生逻辑分析与理性鉴别能力,对社会现象以及涉及大学生自身前途、就业等问题能够客观认识,理性面对,从而使学生在理论知识的延展上获得思想上的升华。充分发挥实践教学手段,对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民生、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等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体系内容与思维。
四、打造优秀的思政教学团队
造优示范,集中研讨,营造比学赶帮的良好范围。清华大学于“05方案”纪念会上正式公开了这种教学模式。通过院领导多次听课,与教师沟通商议,然后选出优秀教师的精彩示范发言,供其他教师品评,互相取长补短,汲取教学经验。这种模式打开了思政教育者们的思维,集思广益,从而为教学体系的改革带来重大影响。
加强教学难点疑点热点问题的研究,形成专题教学工作组。由院方引导和鼓励教师结合教学中的难点热点疑点问题展开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专题教学组,从而使思政教学达到应有的理论深度与视野宽度。保证从个体教师影响到团队,再从团队反馈回到普遍思政教育者,能够联系思政理论教育的实效性,针对性,在思政工作上有质的飞跃,形成一个稳定增益的教育闭环,从而抵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正式向教学体系转换的新高度。
篇7
一、思政教育科学化的内涵
第一,思政教育基本理论科学化,其科学化主要表现在为两个层次:一为彻底性,基于马克思理论的整体性这一条件,吸收并总结马克思理论以及其在社会发展中所获得的各种新成果,通过当前我国国情的分析,对这一理论体系进行相应的创新,继而进一步解答人们对当前社会现象所产生的各种思想问题,通过这种方式,才可将思政教育基本理论科学化的发展揭示出来。二为层次性,所谓层次性就是思政教育基本理论要想成为一套的科学化理论体系,就必须要在原有核心概念以及基本原理工作的凝练上深入进行研究与分析,同时思政教育还要针对不同要求、不同对象以及不同内容来构建层次不同的有关理论。第二,思政教育实践工作科学化。思政教育实践工作就是指通过思政教育规律的应用来解决实际思政教育方面的问题,思政教育实践工作科学化水平的高低主要是通过这一实践工作所得到的成果以及成效所体现出来的。因此,思政教育实践工作科学化必须要便于学生正确价值观、人生观以及世界观的形成。第三,学科体系科学化。由于科学化一个重要标志就是要求在理论形态各范畴上必须要有一个和其原理具有相应内在联系的一套科学体系。因此,在思政教育教育中,必须要重视该学科体系科学化,确保思政教育科学化贯穿于现代化思政教育的科学理论与实践中,继而体现出一定的规律性以及真理性,这样才能真正地实现科学化。
二、实现思政教育科学化的标准以及相关途径
(一)实现标准
要想实现思政教育科学化,首先,其学科建设必须要达到标准,该标准就是学科建设中所必须要遵循的一般规律,在思政教育这门学科的建设发展过程中,需借鉴与吸收有关学科理论研究成果;其次,基于该基础再结合思政教育实践中所获得的经验,使其成为一门综合应用型的学科。在思政教育中,因教育对象为现实生活中人,因此在其所要解决的这些问题中就涉及到了人自身的协调发展、人和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而在这种如此复杂的关系下,思政教育所涉及到的学科理论也相应地增多,如管理学、政治学、社会学、教育学以及心理学等。基于这种情况,在进行思政教育学科建设时,首先,应该明确一种鲜明且正确的学科依托意识,基于相关学科在理论深度、高度的发展,不断吸取其理论中的精华部分。其次,在思政教育过程中,应和当前有关学科研究所获得的成果以及现有资源积进行有效地整合。除此之外,在学科建设中,除了要坚持综合性以外,还应注重该学科自身独立性,辩证统一地认识思政教育这门学科,简而言之就是增强思政教育学科建设综合性其实就是为了使该学科独立性更加凸显,不断强化其独立性。
(二)实现思政教育科学化相关途径
第一,基于当前社会经济、文化以及政治的发展需求,在思政教育工作的内容、方法、内容以及目标等方面增添相应的现代化元素,继而促进思政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借助于坚定的信念以及立场不断地感染学生,正确引导学生利用的观点以及方法来对现实社会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第二,以的整体性来分析各种问题,鼓励学生要敢于发表自身的意见,并对所有理论观点进行发展,注重该学科教学成效的评价。同时还应加强学生思想情况的调查,针对其所遇到的实际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思政教育。此外,还应多关注社会思潮对于学生思想所造成的影响,在教育工作中,将鲜明问题意识作为导向,紧扣当前现实社会生活中一些重大理论以及问题,通过直面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矛盾以及问题来强化思政教育科学化,增强该学科的说服力。第三,加强学科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基于该学科实践服务的本质不断加强其学术概念、思维模式以及理论框架的研究与创新,将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促进理论这两方面的内容有效地结合,并加大二者的研究和创新,继而进一步实现思政教育科学化。
篇8
【关键词】慕课模式;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应用
高职思政教学是当前我国学术界以及教育界面临的主要难题,在课堂教学中,高职思政课相比较全日制本科院校面临更多困难,例如学生自律性差、学习动力不足、思政基础较差;教改难以深入、师资团队薄弱;课程体系不合理以及教学时间有限等。为了改善这一教学现状,有关各方都在不断的开展探索和实践,但是并没有取得预期效果。而慕课模式的出现,为高职思政教学带来了改革的契机,慕课是一种大规模的在线课程学习,其具有群体学习、测评方式丰富、寓教于乐、教学视频化以及资源高质量等特点,而通过慕课模式开展教学,可以为高职思政带来全新的改革与突破。
1教学资源
慕课的教学资源十分丰富,当前,世界很多名校都构建了慕课平台,平台上具有众多的讲课老师和大量课程,并且收集了海量的教学视频,其中涵盖了人文类、通识类以及理工类课程。同时,利用慕课开展学习的学生数量众多,学生无论在任何地方都可以通过慕课平台开展学习。
1.1构建高职思慕教学平台
思政学科是高等教育的必修课程,并且拥有良好的教师基础,其中包括一些明星教师和专家学者,其教学水平要远远高于高职教师。同时,高职思政与本科思政在教学内容方面具有一定的共性,应用慕课模式可以将更多优秀的教学视频上传到慕课平台,高职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可以接受我国最好的思政教育,实现教学资源的合理分配。
1.2开发高职思政教学慕课
高职教育具有鲜明的特点,在教学内容与方式方面更加突出岗位性、应用性以及职业性,教学与地方经济发展更加密切,因此,思政教学对学生职业操守以及政治素质具有一定要求。高职院校要针对自身思政教学特点,尝试分工负责、协同攻关以及团队开发,根据本地方、本行业对人才的要求,积极重构教学内容,并且探索具有高职教育特点的个性化方式,进而开发思政慕课。同时,高职院校还要与本科院校寻求合作,对思政内容进行重新组合,进而打造高职适用、完整的思政慕课。
1.3慕课与工学结合双向渗透
工学结合是我国高职教育的重要改革方向,同时也是高职教育的优势和特点,通过慕课模式,高职院校可以将我国大型企业的人才培养战略作为思政慕课的关键组成部分,虽然企业人才培训与思政教学具有较大差异,但是在一些细节问题上能够发挥借鉴以及补充的作用。同时,将企业人才培训战略上传到慕课平台上,也可以为院校调整教学方向提供参考,避免教学脱离政治方向。
1.4优化思政教师结构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的思政教师较少,教学任务繁重,而引入慕课模式可以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将教师从授课以及备课中解脱出来,并且将精力投入到启迪学生以及互动答疑中,同时,利用名企、名师以及名校的教学视频开展教学,对于高职教师自身也是良好培训。
2教学场景
传统的思政教学基本是通过班级教学制开展,在封闭的教室中以及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向学生传授思政知识。这种方式对好动活泼的学生而言,难以在整节课中都集中学习注意力,教学质量难以获得有效提高。同时,由于教学内容枯燥、教学手段陈旧,导致学生对思政学习失去兴趣。而应用慕课模式,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学习思政知识,符合信息时代下碎片化学习的主流方式,慕课视频通常短小精炼,学生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学习,视频能够重复播放,有助于学生对知识进行反复推敲,如果在学习中遇到苦难,还可以通过交流板块进行互动交流,进而提高学习的效率和质量。
2.1有助于开展工学结合
在高职教育中,如何调整实践课与理论课的时间比例,是当前工学结合面临的难题。在教学实践中,学生不能在实习基地接受良好的实践教育,进而沦为企业的廉价劳动力,虽然具有较多的动手机会,但是却忽视了理论知识的运用,不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应用慕课模式可以帮助学生在课余时间外开展理论学习,并且将思政知识运用到实习中,既加大了实践在思政学习中的比重,同时还提高了理论知识学习质量,在实习中遇见一些思想问题,还可以通过慕课交流互动板块迅速解决,将学习与实习紧密结合。
2.2为大数据分析提供可能
大数据分析与传统的抽样调查以及随机分析具有一定区别,其主要是通过网络技术以及信息技术尽可能的收集调查对象的数据,并且加以分析,保证结果的准确性以及可靠性。大数据能够对学生的成长轨迹进行有效分析,并且评估学生对知识应用能力以及掌握情况,例如对学生观看视频的时间、次数、作业易错点以及正确率进行分析,能够发现学生的学习薄弱环节,并且确定学生的兴趣点以及学习难点。同时,通过直接投票以及数据统计的方式,还有助于教师重设以及调整教学目标,为学生明确学习重点提供帮助。此外,慕课的学习资源以及网络课程更加丰富,通过统计学生的好评度以及选课率,并且将其对教师考核挂钩,能够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对高职院校实行思政教学改革起到推动作用。
3教学主体
慕课模式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欲望,其教学手段更加新颖、教学内容更加生动,教学视频不仅短小精悍,同时还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和生动性,甚至在一些教学视频中添加了情景剧以及动画等因素。一些慕课视频甚至参考了游戏模式,学生通过知识闯关的方式回答障碍问题,进而获得成功感,而这种成功感会激发学生以更好的态度继续投入到学习中。相比较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慕课模式实现了教学主体的转换,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3.1有助于个性化学习
由于思政具有带有政治属性,很多学生在课堂中不愿意说出内心的想法,但是在课下依然抱着自己的观点。而在慕课平台上具有匿名性,学生可以随心所欲的提出自己的想法,甚至进行毫无顾虑的辩论,有助于学生开展个性化学习。
3.2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思想服务
高职教育学限较短,学生会更早的进入社会,同时也会更早的面临各种心理困惑和思想问题,通过慕课交流板块,教师能够与学生进行细致和有效的互动,教学更加贴近学生、贴近生活以及贴近实际,进而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思想服务。
4结语
总而言之,在信息时代下,高职院校要充分重视慕课模式,在借鉴本科院校慕课资源的同时,还要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开发适用以及完整的慕课资源,结合学生具体情况以及本校实际,积极总结和探索,发挥慕课模式在思政教学中的作用,进而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以及职业精神,为社会输送符合时展的现代化人才。
参考文献:
[1]陈珊丽.参与式教学模式在高职思政课教学中的运用――以五年制“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J].科技展望,2016,13:351.
[2]唐智.地域资源在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中的作用及其实现路径――以广州市从化区为例[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2:154-157.
[3]黄超夷.慕课在高职ESP知识体系构建中的目标定位与设置模式[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04:77-80.
篇9
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外部环境、大学生本身等诸要素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适时调整和创新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对于当今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来说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具有着重要意义。
(一)适应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外部大环境的需要。
新时期,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文化多元化发展已经不可逆转,这为各种不良价值观、思想意识大行其道提供了土壤,这对当今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传播的主流文化和思想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当今大学生是接受新鲜事物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对各种新鲜事物、新鲜思潮易于产生兴趣,并且缺乏对各种文化、思想价值观的判断、应对能力,思想价值观易于受到不良影响,因此面对这种情况,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作为主要承担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力军,必须要适时创新高校思政教育方法,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针对性的思政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多元文化、多元思潮的判断、识别能力,塑造他们正确的价值观。
(二)适应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变化的需要。
新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内容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从以前注重行政教育、思想意识教育到注重思想意识教育、法制教育、德育、人文教育、科学精神、创新精神等内容并重,思政教育目标也从以往重视社会目的到社会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并重,因此随着高校思政目标和内容发生变化的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的方式方法也必须要发生变化,以适应不断发展着的高校思政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
(三)提高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质量的现实需要。
传统的高校思政教育方式方法主要有宣传讲授法、榜样教育、实践教育等方法,这些传统的教育方法对当今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来说依然具有重要作用,不可轻言放弃,但是应该看到随着新形势的发展,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面临的现实情境、环境、教育对象等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继续固守原有的教育方法显然不能有效满足当前的高校思政教育的工作现实需要,不能有效提高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教育质量,因此,必须在新形势下不断创新大赛思政教育工作方法。
二、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实现途径
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必须要立足于当今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内外部环境,努力开拓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新局面。
(一)从课堂入手,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及手段等。
不可否认的是,课堂授课依然是当前及今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主要形式之一,因此,进行高校思政教育方法的改革必须首先立足于思政课堂教育改革,改革传统的教育理念及教育方法、模式等,从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及积极性入手,如改变以往教师单纯讲授,搞“满堂灌”的单向灌输的授课方式,加强师生之间在平等和谐的基础上的双向交流,调动学生积极性;积极引进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措施,其中,师生之间的平等互动不能仅仅放在口头上或者流于形式,其应建立在师生之间共同的内在的共识和认同的基础之上,其背后反映的是教师对学生主体性的重新认识、淡化师生角色限制的心理认同,建立在这种认同的基础上的课堂改革才能真正有效。
(二)多种途径开展思政教育课内外实践活动。
高校思政教育不能像以往一样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之上,相反,新时期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必须要跨出课堂,走向社会实践,要让大学生和社会亲密接触,深入社会,了解社会,认识社会,为今后的融入社会奠定基础。因此,教师及学校应为学生努力开拓更多的思政课外实践机会,将专业学习和社会服务与实践结合起来,如组织学生深入社区、敬老院等群体中从事志愿者活动等形式,要让他们在课外实践活动中实践所学,努力提高自我认识和能力。
(三)不断推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高效的思政教育离不开良好的大学校园文化的熏陶。应该说,高校思政教育不仅是知识、技能的教学,更重要的是一种文化教育、一种价值观的教育,因此其必定离不开良好的文化氛围的渲染和熏陶。高校在创新思政教育方法的同时,也应更多地重视大学校园文化的建设,如加强校风建设、环境建设及有关的设施建设等措施,努力推进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融入校园文化的建设和普及中,努力创造积极健康向上的大学校园文化,使得大学生在平时的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启发,自觉提高自我思政水平。
三、总结
篇10
一、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改革的重要性
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思政课)包括有《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简称《修养》)和《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简称《概论》)等系列课程。该课程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背景下对高职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主渠道和基本阵地,对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高职院校以能力型人才培养为导向,直接面向市场需要,培养动手能力强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高职教育容易出现轻人文、重技能,忽视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的现象。高职思政教育延续过去灌输式教育,忽视实践环节,忽视情感教育基础上的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这都容易导致教学资源的大量浪费。另一方面,在错综复杂的时代背景下,面对活泼的新生代大学生群体,面对各种形式的媒体舆论,新时期捍卫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任务繁重。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任务给高职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推动力量和发展空间。上述提出的问题都与当前高职教育获得巨大发展是相矛盾的。
二、现阶段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
思政教育作为高职教育的一个环节,把思政教育糅合进高职人才培养体系中去,正日益受到高职教学工作者的重视和思考。这可以让学生在求学阶段养成正确合理的思想道德观念,当日后再加入社会、服务社会的时候,和其他的社会团体养成和睦的融合关系,为社会和谐环境的打造提供微薄之力,同时展现职业化人才的精神面貌和素质修养。不过,现阶段很大比例的高职院校,都几乎面临着一个同样的难题:思政课教学的设定基本上没有任何的改变,学生作为未来中国社会建设主人翁的角色始终没有很好得以彰显,与此相关的授课也没有形成健全合理的内容体系。因为以上问题带来的不好影响,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并没有得以很好的完成,这是与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的重要性明显不符的.通过对部分高职院校的调查研究,我们可以看到,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一般延续着理论疏导、书本灌输的方法,赶不上瞬息万变的时代形势,与培养数以亿计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需要也存在着很大差距。在实际教学中,很多学生多数用逃课的方式来应对思政课,导致思政课教师教学动力的相应下降。即使有些同学在按照上课,也呈现着被动的、静默的局面,参与教育环节的主动性、探索知识的兴趣也不能得以很好体现。更恶劣的,竟然存在着睡觉、看手机、看别的学科的方式来消耗着思政课堂的教学。在这样的节奏下,即便同学背过了理论知识,也很难将思政教学的成果运用到未来的社会实践中去。这是面向未来、迎接挑战的人力资源开发将面临的遗憾与浪费。
(一)思政课考核方式教学难以体现学生的未来修为目前高职院校思政教学偏向理论教育,但学生却不能很好的认同其精神实质,并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以这些基本理论指导自己的日常行为。所以,思政课最后成绩的考核是不能由一张试卷单纯决定的。在成绩考评时更应体现其过程性、实践性和应用性,在此基础上进行最后的综合考评。
(二)思政课教学方法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思政课过去的教学一直延续着教师主动讲、学生被动听的理论化授课方式。所以在上课过程中,在优越物质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学生们普遍存在着睡觉、聊天、看手机等现象。如何体现大学生求知的主动性,体现教育的本质,才是当前思政课体现其实效性的根本方法。
(三)思政课理论体系难以体现思政教学的内容之本由于高职教育普遍存在着轻人文、重技能的现象。在今天,改变“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观念亟待扭转,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体现素质教育,顺应人力资源开发的趋势正显得日益重要。很多学生认识不到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性,体会不到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巨大动力,认识不到加强自身道德修养的重要性,而是片面地理解在高职院校上学,只要完成掌握技能的任务就行了,而对于所处的祖国大环境及时代进步发展没有很好的理解。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栋梁之才,这种思想在大学生中的蔓延是非常可怕的。教育部[2011]12号文件明确指出,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现代企业优秀文化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强化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所以,高职院校大学生应该去深刻理解思政课的内容之本,并以这些基本理论来塑造自己的“接班人”形象。
三、对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改革方法的探讨
(一)改变理念,摸清思政教育和专业学科之间的关系思政课程是高职院校的教育体系的一部分,它是和专业课程有着紧密联系。只有把思政课程更好地融入到高职院校的教育体系里面,和专业课程构建更加紧密的联系,才可以形成更完美的讲授结果。另外,思政教学和专业教学一样,在教学目的上存在着根本的一致性。两者的目的都是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在未来的生活里面,成为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祖国、社会作更多贡献,自己也能更好的实现自身价值。思政教学可以促使高职大学生养成完善的职业道德与职业素养,专业学科可以促进高职学生掌握更多的专业实践能力。从这方面来说,思政教学和专业教学之间是可以相辅相成、长短互补的。
(二)让思政课更好体现人才培养目标高职院校的授课应依据学生的自身特点为基础来展开,这可以增进学生的社会融入感,让学生自主的去热爱探索、勤于探索。结合着教学活动的进行,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实践能力还有创造性,促进同学在德、智、体、美、劳等多角度达到全面的提升。以思政教学做例,从学生职业化培养出发,提高思政课堂的灵活性。关于那些不是学生真正需要的内容,应该勇敢的抛弃,高效的体现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教学目的,尽量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通过这些方法是可以从内部提高学生求知欲望的。
(三)让思政课更好走进学生生活结合思政教学,引入在社会及生活里面经常出现的,同学能够切实感受到的客观事件,联系校园的“校风、师风、学风”改善等活动,以小队为团体推行“校园素养随时拍”、“挖掘学校流氓行为”等行动,在寒假进行“感受亲情、回馈父母”等主题实践活动。规定学生寻找、拍摄、保存有关的图片,做成ppt,教室展出并开展演讲和讨论。
(四)让思政课更好融合各个专业1、保持各专业思政课教师的相对稳定性。2、坚持思政教师听取一定数量相关专业课程,贴近不同专业的教学内容。3、认真研究当前任课专业的热点时事,如十会议精神与旅游专业的关系与“三农问题”的关系等。4、鼓励思政教师取得更多社会职业证书、资格。5、将各个专业的职业特点、职业内容引入思政教学。
- 上一篇:养老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 下一篇:高中思政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