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体系建设调研报告范文
时间:2024-04-08 17:11: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养老体系建设调研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截止2012年底,全省60岁以上的老人857.69万人,占总人口17.87%,其中80岁以上老人130.36万,占老年人口15.20 %,失能半失能老人73.48万,占老年人口8.57%。我省老龄化、高龄化比例都比全国高3-4个百分点。据测算,到2020年,全省60岁以上老人将达到1186万人,占总人口的24.17%。可以说,我省养老服务工作,在过去、现在和将来都面临严峻挑战。近几年,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优先发展社会养老服务”,作出很大努力,加快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目前已取得初步成效,养老服务事业整体水平走在全国前列。
(一)养老服务规划政策和工作体制不断完善。一是加强规划政策引导。2008年以来,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关于深化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两个文件,制定了社会福利事业、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和老龄事业等三个“十二五”专项规划,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规划政策体系,其中10余项政策措施在全国范围内还具有创新意义。二是明确主要目标。省政府根据我省实际,提出到2015年,基本形成“9732”的总体布局,即全省97%的老年人享受居家养老服务,不低于3%的老年人到养老机构接受服务;不低于2%的老年人直接享受政府购买的养老服务等主要目标。三是构建工作体系。2011年底,省政府召开了全省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推进会,建立省级联席会议制度。各地也成立领导小组或联席会议制度,把养老服务纳入政府年度综合目标任务考核。全省建成符合标准的养老服务指导中心76个,落实编制247个。
(二)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不断推进。一是居家养老服务设施覆盖面日趋扩大。全省共有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2308个,居家养老服务站(星光老年之家)2万余个,基本覆盖城市社区和60%以上的农村社区。杭州、宁波、嘉兴、金华等地涌现出一批集老年日托、配餐送餐、生活照料、康复保健、文体活动为一体的优质照料中心,深受老年人欢迎。二是公办养老机构稳步发展。全省共建成1064家公办养老机构,床位13.4万张,城镇“三无”、农村“五保”老人全部得到供养服务。各地还通过改扩建,建成一批规模较大、服务规范的福利院、福利中心,积极发挥辐射、示范和带动作用。三是民办养老机构积极推进。全省共有民办机构964家,床位12.4万张,在全部养老机构中几近半壁江山。温州、台州等地民办床位占比超过65%,民间资本正成为我省社会养老服务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三)养老服务要素保障不断加强。一是加大资金投入。财政投入发挥主渠道作用。“十二五”规划实施以来,我省各级财政、福利彩票公益金投入养老服务设施建设资金28亿,调动民间资金通过各种渠道进入养老服务领域达22.8亿,较好地改善了硬件质量,提高了服务水平。2012年,省政府还专门建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专项资金,每年安排不少于3亿元用于机构床位建设、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建设、补贴发放及集中供养。二是加强用地用房保障。采取分类供给用地,对福利性和非营利性机构项目建设用地,采用政府划拨方式供地,对营利性机构采取招拍挂方式供地。在用房方面,将居家养老服务用房列入城市社区配套用房,按每百户15-20平方米建筑面积落实,新建住宅规划区要将养老服务用房与小区建设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验收,老社区要通过资源整合、购买、租赁、腾退、置换等办法,予以配置。三是减免税费。认真落实国家对福利性、非营利性老年服务机构的扶持政策,对营业税、企业所得税、房产税、土地使用税按照规定免征或暂免征,实行机构与居民用电、用水、用气、用热同价等优惠办法。
(四)养老服务运行管理不断规范。一是推进评估和标准管理工作。2011年制定了省级居家养老服务与管理规范,促进养老服务行业的专业化、精细化、规范化发展。2012年全面推开评估制度,以县(市、区)为单位,对老年人经济状况、身体状况、服务需求进行评估,作为动态、有效管理的依据。二是初步建立补贴、养老机构政策性综合保险等制度。为确保养老机构正常运营,2011年实施了政策性保险制度,受到机构欢迎,投保率达85%以上。2012年开始建立统筹城乡、贯通机构居家的服务补贴制度,对低收入的失能、失智老年人,到机构接受服务的补贴给机构,在家接受服务的补贴给居家养老服务企业。有49个县(市、区),还将补贴对象扩大到了高龄、独居、低保边缘老人。这两项制度,对老年人享受福利待遇、机构健康发展,起到了双促进的效果。三是搭建信息、专业技术平台。针对养老服务需求分散、层次多、专业强等特点,我省部分地方建立了服务热线平台,如宁波的“81890”、嘉兴的“96345”,以及其他城市推出的“一键通”、“华数眼”等,既提高了养老服务工作效率,也提升了专业化服务水平。
二、我省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当前,我省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正在全方位推进之中,前景光明。与此同时,因种种主客观原因所致,在认识、布局、质量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也不可避免地显现出来,亟需未雨绸缪。
(一)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总体上不均衡。由于各地政府及有关部门认识程度不一,以及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性,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具有明显的不均衡特点。主要表现为:总体布局不均衡,到“十二五”末实现“9732”目标,任务还很艰巨;城乡之间不均衡,农村养老服务设施总体比较简陋、服务水平不高;区域之间不均衡,杭州、宁波、嘉兴、绍兴等经济较为发达的地方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水平相对高一些,其他市所辖县(市、区)有强有弱;事业和产业之间不均衡,养老服务产业发展相对滞后,总量较小,发展机制尚未建立;床位结构不均衡,机构类型缺乏细分,综合机构居多,医疗护理、临终关怀等专业机构较少,护理型床位仅占比28%,无法保障失能、失智老人的机构养老需求。
(二)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相对薄弱。目前,要实现“97%”的老年人享受居家养老服务,在覆盖面和规划布点上还有很大空间。特别是农村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和服务能力相对薄弱。照料中心还存在建设容易运行难的问题,缺少正常运行的经费保障。有些照料中心,重生活照料、休闲娱乐等服务,部分社区把为老服务简化成供餐和家务清洁,基本医疗护理、辅助生活器械提供、康复锻炼、精神慰藉等专业服务比较少。
(三)民办养老机构发展的制约因素较多。一是用地难。在用地指标紧张的大背景下,民间资本办养老项目落地难。二是融资贷款难。民办养老机构,限于养老服务的公益性、非营利性身份,有的用地性质还定为医疗慈善类,银行不给予土地房屋抵押贷款。三是医保定点较难。护理型和半护理型机构,申请医保定点手续多,较难通过,审批时间也长,老人入住就医不便,影响了入住率。四是持续运行难。养老机构一般投资大、战线长、运行成本高。与公办养老机构相比,民办养老机构一般在收费、资源、经验、信誉上不占优势,基本上初期亏损多,长期运营难。“民办公助”力度相对实际需要来说,还是杯水车薪,以杭州市主城区自建非营利性机构为例,一张床位能获得1.8万-3万的财政补助,与动辄20万元/床的投入相比,仍显不足。我省多数地方对非营利性民办养老机构,一般提供建设补助,持续运营还需要大笔资金投入,并且非营利性民办养老机构投资不能收回,盈余不能分红,这些都让民间资本降低投资热情。有些民办养老机构为了降低成本,降低了服务质量,影响了民办养老机构的自身声誉。
(四)养老服务队伍建设和服务质量还不能满足发展需要。我省应对老龄化、建设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时间不长,工作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专业化队伍建设十分迫切。全省现有机构护理人员1.5万名,今后3年缺口6万人。现有养老服务护理人员中专业技术人员少,全省养老机构中的医生、护士、社会工作者分别只有500人左右。从事家政服务的护理人员多是外来务工人员、本地农村妇女、失业人员,护理技能和服务水平较低。接受过培训的正规护理人员,由于待遇不高、社会偏见等原因,稳定性较差。由于处于发展初期,体系建设偏重搭框架,重硬件建设、资金补助、服务形式,对养老服务过程中的专业内涵研究不够多。总体上,专业化、社会化程度不够,专业服务设备和手段较少,医疗康复、健康支持、整体关怀等措施相对缺乏。
(五)监管机制不够健全。目前,经验型的服务形态占多数,还缺乏全面有效的行业标准、行业管理规范和评价机制。虽然成立了市、县(市、区)两级养老服务指导中心,但由于人员、技术等原因,监管作用未发挥到位。目前,还没有形成一套体系完善的养老服务行业质量考核标准和养老机构准入、退出、激励机制,以及养老服务质量投诉处理机制。
三、推动我省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推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有利于保障老年人权益,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促使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全省上下都要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从省情出发,把不断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自觉参与,主动推动工作的发展进步。根据国务院9月13日的《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结合本次调研,主要提三个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一)统筹发展,全面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是一个关系全局的时代课题,其本身也必须从全局角度予以统筹。在政府责任上,政府要认真领会、贯彻落实8月1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题研究养老服务工作会议精神和随后的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全面研究分析我省养老服务业的现状和趋势,通过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加大政策支持和引导力度,统筹发展居家养老、机构养老和其他多种形式的养老,统筹城市和农村养老资源,统筹利用公共和社会资源,促进养老服务均衡发展,确保人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在服务形式上,顺应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以居家养老为基础。对于生活能够自理的绝大多数老年人,要创造居家养老的服务条件和环境,减少和延缓对机构服务的需求,形成居家、机构养老的有序接转。在服务布局上,要以城市社区、乡镇为主,积极动员基层力量参与。要更加注意城乡统筹发展,充分发挥社区基层组织作用,重视解决农村养老服务投入少、设施简陋的“短板”问题,逐步实现基本养老服务的城乡均等化。在服务方式上,坚持走多元化、多层次的养老服务分类发展方式。在政府主导和托底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充分发挥专业化社会组织的力量,采取多元方式,发展护理型、助养型、居养型机构,形成各有所长、相互衔接的分类发展格局,为社会提供方便可及、价格合理的各类养老服务,满足不同群体老人需求,不断提高社会养老服务水平和效率。
(二)重点突破,营造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体制机制新优势。
一要加大公办保障性养老机构投入力度。要坚决承担政府在社会养老服务方面的基本责任,加大公办养老机构的建设和投入。充分发挥公办养老机构的托底作用,重点为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赡养人和抚养人的“三无”老人,低收入老人,经济困难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无偿或低收费的供养、护理服务,扭转资源分配不公正的现象,充分发挥公益性的机构属性。今后公办养老机构要把护理型床位作为建设重点,要着力推动现有公办养老机构转型,引导新建机构或新增床位以护理型为主。还要积极推进公办养老机构改革,探索公建民营、公办民营、委托管理等形式,降低运营成本,提升服务水平。
二要大力扶持社会化养老机构发展。按照“十二五”规划,我省到2015年民办养老机构床位占比要达到50%以上,使之成为机构服务的主力军。据统计,目前民办养老机构的床位数已占48%,说明这一任务的完成在数量上并不存在困难。关键是在此基础上突破要素制约的瓶颈,扶上马送一程,进一步提高数量,提升服务水平,形成社会力量参与的稳定、持久态势。在用地保障方面,根据养老服务设施规划要求,通盘考虑各类机构发展需求,营利性民办养老机构按照国务院相关规定进行保障。在融资方面,要改善信贷融资环境,积极支持养老服务业的信贷需求,对社会化养老机构的土地房屋抵押融资问题,要加强研究,争取破题。在资金支持方面,要通过补助投资、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民间资本开展养老服务。在医保定点申请方面,要研究审批标准和程序,将原来一年的审批期限尽量缩短,使入住老人方便就医。在税费减免方面,要进一步完善对非营利性和营利性养老机构不同的优惠政策。条件成熟时,就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出台一揽子政策。
三要加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建设。坚持以居家养老服务为基础,重点做好“走出门”和“送上门”两篇文章。一方面,加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站)建设、管理和维护,通过规范规章制度、加强队伍建设、补助运营经费等方式,健全生活照料、医疗照护功能,吸引老年人“走出门”到社区接受服务。逐步实现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全覆盖,争取到“十二五”末,建成城乡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超过10000多家,真正打造成20分钟左右服务圈。另一方面,采取政府补助、购买服务、协调指导等方式,重点扶持一批专业从事居家养老服务的企业和民办非企业单位,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加强社区服务信息平台建设,有效对接各类养老服务需求,使服务及时“送上门”。
四要加快养老服务产业发展。根据国务院提出的“使养老服务业成为调结构、惠民生、促升级的重要力量”的要求,把养老服务产业作为发展养老服务业、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方向和内容。积极拓展养老服务和产品内容。利用我省民营经济、产业集聚发展体制等优势,促使养老服务产业规模显著扩大。
(三)强化监管,进一步提高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管理和运行水平。
一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协调。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坚持创新驱动,加强监管,再创我省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体制机制新优势。民政、发改、国土资源、建设、财政、人力社保、卫生、物价等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强化工作协调机制,定期分析发展情况和存在的问题,根据各自职责,在体系规划、财政投入、土地供应、设施配套、医养融合、队伍建设、定价机制等方面,研究推出切实举措,形成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合力。
篇2
针对落后山区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不断增多的情况,本人与有关人员深入**县茶坪乡、凳寨乡、鱼市镇、天堂乡、米贝乡、扶罗镇等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了解,我们发现劳动力外出的增多有喜有忧,劳务经济管理有待进一步引导和规范。
一、基本情况
**县目前农村人口22万,农业劳动力约13.2万人,占农业人口的60%。20xx年全县有外出务工人员4.8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36%。其中,18—30岁外出务工人员3.1万,占同等年龄条件劳动力的91%;30—45岁外出务工人员1.5万,占同等年龄条件劳动力的39%;45岁以上中,外出务工人员0.2万,占同等年龄条件劳动力的0.7%;18岁到45岁劳动力占到外出总劳力的95.8%。
二、外出务工之喜
“劳务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仅增加了农民收入,而且还培育了我县农业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
1、拓宽了农民增收途径。20xx年外出务工人员平均年收入达到8000—10000元,**县4.8万人、每月纯收入300元,人平年纯收入为3600元,农村年增纯收入为1.728亿,农民人平增收785.45元。预计20xx年,外出务工将超过5万人,农村年增纯收入超过1.8亿,农民人平增收超过818元。
2、增强了农民致富本领。农村劳动力转移使农民开阔视野,增长了知识,转变了观念,学到了技术,提高了素质。特别是部分返乡创业务工人员,带回资金、技术和市场经济观念,直接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凳寨乡台洞村村民扬慎新20xx年回乡务农,带领全家租赁稻田种烟50亩,20xx年租赁稻田种烟120亩。该乡东村村民姚贤基利用在外务工学到的果树栽培技术,回乡开发果园15亩,年收入达到3万余元。天堂乡有30余人返乡从事一、三产业。该乡绞沟村潘光强、潘光福,放弃每月1800元的务工收入,20xx年回乡种植烤烟30亩,带动了该村40余户种植烟叶120多亩;该乡高洞村吴代云务工回乡在天堂街上开了一个摩托车修理店;贡溪乡甘屯村现任村支部书记姜明豪自20xx年外出打工学习到了科技养殖技术,于20xx年回乡进行小尾山羊养殖,从当初的8只羊开始,到现在已有存栏羊164只,年纯收入达到2万元。在他的带动和帮助下,现在该村养羊5至10只的有11户,养羊20至30只的有14户,农户现存栏羊数522只,甘屯村养羊业的壮大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3、提高了农民生活质量。随着农村劳力外出增加,农村生活水平得到不断提高。几年来,许多外出务工农民家庭购置了家用电器,建起了楼房,购买了手机、摩托车,装上了电话等,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质量和水平都得到了明显提高。鱼市镇大坝河村116户435人,其中,劳动力251人。近几年来,常年外出务工人员为130余人,占到全村劳动力的52%,全村每年的务工纯收入达到了62.4万元。务工收入在保障其家庭就医、就学外,主要用来改善生活条件。该村的手机、电话入户率为69%,彩电入户率为85%,冰箱入户率为20%,摩托车入户率为27%,95%的户用上了管道水,新修楼房41户占到全村的35%。
三、外出务工之忧
大批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虽然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但对当前及今后我县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也造成了一定程度影响。
1、影响了我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青壮年外出已经给**县的种草养牛、种桑养蚕、烤烟、中药材等产业造成了影响。天堂乡20xx年落实烤烟生产面积907亩,比去年减少224亩。中寨镇20xx年种桑养蚕面积27亩,比去年减少9亩。扶罗镇东风村20xx年养牛339头,此后逐年减少,两年来共减少了76头,20xx年养牛数为263头。调查中我们看到,留在家里的劳动力以老人和妇女居多。缺力:大多数体力弱、生活负担重,完成传统的种养业尚且存在困难,一般只是保证自家的生活需要,致使各乡镇存在不同程度的抛荒现象。留守劳动力文化层次不高、缺智,致使农业实用新技术、新品种很难得到大面积推广,使得农业生产发展的后劲不足,停留在传统的农业品种和种养方式上。
2、影响了留守人员的和谐。年轻劳力大量外出,常使“留守老人”不仅要照顾自身的日常生活之外,还要背负着繁重的农业生产体力活,年老体衰,不堪重负,病痛难免,无人扶侍。另外,农村青年夫妻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多数将子女留给爷爷奶奶照管,进一步加重了老人的负担。天堂乡劳动力外出务工3010人,占到全乡劳动力的78%,40%以上的家庭只留下老人和小孩。该乡地习村兴隆下组的姚银木老人,老伴去世多年,三年前两个儿子和儿媳妇都外出打工,留下两孙子由老人照看。老人常年有病在身,还要耕种两儿子留下的5.5亩责任田,老人的生产生活十分艰难。该乡天堂村老寨组70多 岁的潘如松老人,只有他和老伴在家照看孙子,耕种5亩多的责任田,还负责该乡街道的环境卫生,两位老人生活十分辛苦。夫妻一方外出务工,“留守妻子”或“留守丈夫”与对方长期不在一起,难以沟通,婚姻生活不协调致使夫妻关系发生裂痕。“留守学生”由于缺少父母管教,而老人因文化水平较低或管理方法不当,对孙辈过分溺爱或根本无法管理,造成学生任性、逃学、学习不认真、性格孤僻,影响了下一代身心的健康成长。我县凉伞中学20xx年共有学生617人,其中只有爷爷、奶奶照管或是被托寄在亲戚、朋友家的“留守学生”有370人,占到了全校学生的60%。20xx年,该校高中和职中的升学率为45%278人,其中,“留守学生”的升学率为26%92人,仅达到父母在家学生升学率53%186人的一半。农村孩子考学落榜后,16、17岁就外出务工。由于年纪小,社会经验缺乏,判断力差,没有技能,容易碰上务工陷阱,容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感染。
3、滋生了“重工轻农”思想。尽管国家近些年不断出台各项惠农政策,**县委、县政府因地制宜,制定了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许多措施,我县农村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但由于城乡收入差距不断加大,许多农村青年羡慕城市丰富多彩的生活,对农村落后的环境和生存条件产生了厌烦、抵制情绪,不愿务农。青、壮年农民外出务工从事二、三产业的收入远高于在家务农的收入。20xx年,凳寨乡花园村农民务农人均纯收入1100元,而外出打工年人均纯收入达到了5100元,务工与务农收入之比达到4.6:1。两种收入的较大反差使大量的农村劳力流向打工行业。现“种田只为换盐、打工方能挣钱”的观念在农村不断蔓延,农村“重工轻农”思想也更为突出。
四、几点建议
面对当前落后山区农村劳动力外出的不断增加,如何引导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务工和务农的双赢已成为现实问题。对此,笔者建议要加强以下几方面工作。
1、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农村千家万户的小生产和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成为制约农民增收的瓶颈。解决好这个问题,需要以农业产业化为动力,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不断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促进农民增收方式的根本转变。一是依托优势资源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围绕两三个主导产业,集中突破,抓好产业化项目开发。二是建立健全企业、专业合作组织与农户风险共担的利益联结机制。要重点发展和规范合同契约、订单农业,加强产销衔接,规范供求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要围绕龙头企业,建设标准化基地,实现农业生产的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要探索土地、技术、资金、劳动力等要素互相结合、入股分成的利益分配机制,促使企业、专业合作组织与农户建立比较紧密的利益关系。三是建立健全政府引导和企业牵动共促发展的引导机制。坚持项目带动,突出肉牛、中药材等初具规模的农产品加工主导产业,坚持走高起点、大规模、外向型的路子,小项目要坚持走特色型的路子;要制定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和扶持政策,创造宽松的外部环境,维护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户的合法权益
2、优化农业内部结构。要调整农林畜牧渔五业的结构,使之朝着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又能最大限度容纳农村劳动力的方向发展。抓好地方畜禽、特色水果、蔬菜等品种资源普查,建立健全品种资源库,为科学选育良种打好基础。加强种苗体系建设和新品种引进力度,尽快形成育、繁、推一体化经营体系。因地制宜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大棚蔬菜种植、肉牛短期育肥、烤烟烘烤、黄牛冷配等实用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3、创造农民安居乐业良好环境。在搞好交通道路、农田水利、能源、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还应通过加强农村村寨、文化、娱乐、精神文明建设等途径,提供较好的社会保障和便捷、舒适的生活环境,吸引一部分人扎根农村。
4、大力实施“回归工程”。农业劳动力转移不光要“走出去”,而且还要确保能人、资金、技术回得来、引得进。要坚持“走出去”与“回得来”相结合,建立“放出小鸟,引回凤凰,输出劳动力,引回生产力”等发展的理念。通过营造环境、搭建平台、降低门槛、倾斜政策、资金扶持等配套措施,激发在外务工人员回乡创业的热情。
5、建立新型农民的教育和培训机制。要统筹制定农民培训规划,研究、出台整合培训资源、转变培训方式、提高培训质量的办法。在抓好劳动力外出务工技能培训的同时,要加强农村实用技术的培训和推广,因地因人制宜提高“留守农民”的科技素质,着力培养建设现代农业的带头人和经营主体,使他们成为带领农民致富的骨干力量,提高农民创业致富的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