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考核制度范文

时间:2024-04-08 16:20: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培训考核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培训考核制度

篇1

关键词:相关人群;急救知识;技能;考核

院前急救是指对急、危、重症伤病员进入医院前的医疗急救,是指第一目击者在现场对伤病员进行现场急救处理。一般来说,院前急救主要有医师、护士以及司机等主要成员,由此组成的急救小组是急救的核心,而心肺复苏急救更是院前急救的重要工作之一,从某种程度上衡量着急救的水平[1]。同时,院前急救也是急救链中的重要环节,在遇到意外伤害或突发病时,能否第一时间予以科学救治,是这场生死之战的决胜关键。我国由于院前急救起步较晚,一些相关医学专业人员的急救理论和技术操作素质尚属于低水平,普通老百姓也因受教育程度、地理环境、年龄层次的不同掌握急救知识的水平也参差不齐,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此次调查研究就是在对相关人群普及院前急救知识和技能后,通过定期考核的方式来提高群众、相关医务人员、医务人员的院前急救水平和能力,从而达到自救互救的效果和目的。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意抽选暨阳社区居民200例作为调查对象,分别设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100例,对照组居民中男性42例,女性58例,本科及以上学历的20例,专科学历30例,高中学历20例,初中及以下学历30例,平均年龄38.8岁。实验组100例居民中男性38例,女性62例,本科及以上学历的18例,专科学历40例,高中学历25例,初中及以下学历17例,平均年龄34岁。两者无统计学差异(P

1.2方法 2014年1月10日分别对社区居民和医学院校的两组人员(对照组和实验组)进行为期一天的急救知识和技能培训,上午8∶00~11∶00,下午2∶00~4∶00,共12学时。培训内容:从基本的急救知识和急救技能入手,循序渐进:①与急救医疗机构联系的方法(如何拨打120电话);②初级心肺复苏技术:包括口对口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压;③创伤四大救护技术:止血、包扎、固定、搬运;④常见意外伤害如气管异物、溺水、触电、烧烫伤等的急救常识。实验组北苑社区居民和医学院校中的人员在培训结束后逐一进行了考核打分登记,对照组中没有。实验组的人员在2014年5月和9月还进行了一次相同内容的培训考核打分,对照组人员没有参加培训。在2014年12月对两组人群掌握急救知识和技能进行一次大测验,大摸底。

1.3结论 实验组人员急救知识测验平均得分81.5分,而对照组人员平均得分60.8分,结果显示:只有对相关人群院前急救知识和技能不定期进行多次培训考核打分,这样才能使他们对急救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更加牢固并学以致用。

2 分析相关人群掌握院前急救知识和技能不足的原因

2.1群众对学习急救知识和技能的意识不够 有很多群众认为救护伤员是医护人员的事,与己无关。部分社区居民认为学习急救知识难度大,即使掌握了也不能保证救活被救者,而且还有可能承担实施操作带来的后果,因此不愿学,学了也不愿去“救”。

2.2医护师资力量不够 目前我国缺乏固定的培训机构和培训模式,专业、高水准急救医护人员较少,且都是兼职培训的志愿,大部分都在单位一线参加“倒班”,没有建立专门的医护师资人员和队伍。

2.3培训方法和内容有待加强 目前培训的内容主要是心肺复苏和创伤急救,较少涉及如其它中毒、中暑、灾害事故、常见急症的家庭急救等知识,培训内容与方法相对单一片面。

2.4国家对院前急救事业重视不够 现在全国普遍存在急救人员配备少,抢救设备数量不够,监护型救护车少,经费投入不足,使之应急工作能力跟不上需求,造成我国院前急救医疗服务质量较低。

3 讨论

3.1加大宣传力度,增强急救意识 动员一切社会力量,参与群众、相关人群急救知识培训工作,开展广泛而持久的宣传活动。充分利用电视、网络、广播等媒体,通过报刊、杂志、宣传栏、发放自救互救常识手册等,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公众对急救知识的重视,营造全社会支持急救普及培训工作的良好氛围。

3.2加强院前急救技术培训制度化,完善机制 相关部门应制定和出台相关人群院前急救培训和复训制度,并将培训成绩与特殊人群的岗位入职、升职挂钩。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急救知识和技能培训活动,设立专款专用制度。完善的制度对提高院前急救知识和技能普及率意义重大[2]。

3.3建立培训基地,完善培训器材 依托院校、红十会、急救中心等建立培训基地,添置相关急救教学器材,为落实培训制度提供保障。

3.4建立统一可行的培训模式,提高培训效果 研究适合我国国情的培训模式[3-4]。尝试将复训落实在一些相关人群如:警察、司机、消防人员、老师、救生员、导游等人群。

3.5改进培训内容,统一培训教材 完善和修订急救知识培训教材,内容要全面,以便科学、规范地做好培训工作。适当简化培训方法,因人施教,使非专业人员易于接受、理解、记忆,增加受训人员学习兴趣,降低培训难度,达到更好的培训效果。

3.6完善法律法规,做到依法施救 相关部门尽快制定急救法规,通过法律保护公民拥有急救的权利与义务,每个公民都可以义务参与救护工作。法律还应对急救者的权利、义务和责任范围给予相应规定。同时将急救法规内容纳入急救知识培训中,增强施救者的法律意识,避免因惧怕承担责任而放弃施救的情况发生。

参考文献:

[1]宗毅,刘风.开展院前心肺复苏培训的必要性及措施[J].中国医药指南,2013,27(11):321-322.

[2]向英陆洲院前急救知识及技能培训现况调查[J].医学与社会2014,27(6):94-96.

篇2

随着现代管理工作的逐渐创新发展,绩效管理在人力资源工作中的位置也日益显得重要起来。对于企业来说,绩效考核主要属于行政管理方面的工作,例如调迁、奖惩等,但是,绩效考核在培训方面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管理者根据考核的反馈结果了解员工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情况,以此来对企业的发展和培训制定相应的工作计划。首先,绩效考核是一种激励员工的手段,它能够让员工体验到自豪感和成就感,从而提升员工对于工作的积极性和满意程度,相对来说,绩效考核也是一种执行惩罚的手段,对于效率过于低下的员工实施惩罚制度,根据按劳分配的理念,可以让员工意识到自身的责任,增强工作意识,提升工作能力,帮助企业更加高效地运转。其次,绩效考核是一种重要的考核标准,对于员工的升降、调迁、淘汰、晋职等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通过绩效的考核评估,能够让管理者了解到员工在当前岗位上的任职能力和胜任程度以及对于岗位的态度和潜力,对于岗位的调动起到了重要的参考作用。最后,绩效考核在员工的培训和发展方面也起到了不小的作用,绩效考核能够让员工发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之处,对于长处要着重发展和保护,对于不足的地方就要进行培训,管理者根据员工的普遍情况计划培训工作,对于工作来说也有着重要的提升作用。

2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绩效考核现状

2.1中小企业引入人力资源管理绩效考核制度绩效考核制度是近年由于企业响应国家号召进行改革,从国外引入的一种人力资源考核管理的新制度。它包括业绩考核和行为考核,在提升企业整体水平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力。但是对于各企业而言,绩效考核制度引入时间较短,理念和体系等各方面还不太成熟,在真正实行阶段会出现很多问题,阻碍企业地发展。这也说明了一个问题,就是我国的中小企业改革还没有充分地开展起来,无论是制度还是思想模式仍旧僵化陈旧,新制度的引入对于中小企业的发展既是机会又是冲击,只有把握好方向,才能真正使企业脱胎换骨,展现出新的生命力。

2.2中小企业管理者的思想觉悟有待提高我国中小企业的绩效制度处于探索阶段,部门的职责不甚明确,尤其是管理者都是非专业人士,对于绩效制度的理念没有概念,单纯地认为绩效制度只是作为企业人员的考核,强调每个人的业绩,却忽视了整体的行为。绩效考核不仅仅是个人的考核,更是整个团体,整个企业的考核。管理者首先要明确这一点,企业的发展目标是由上而下的,企业的发展方向、经营理念等都是由管理者决策,因此,管理者是最先树立正确的绩效观念,学习专业绩效考核制度的人群。

2.3中小企业绩效考核制度的不合理性中小企业对绩效考核制度认知的误差导致了绩效考核的不合理性。绩效考核制度应该包括业绩的考核和行为考核,但是现在的企业追求效益,单一地强调业绩,而忽略了行为的有效性。比如在进行客服热线时,企业只规定每个人员都接听了多少项,或记录问题的完整性,却忽视了客户的满意度等因素,而这些因素恰恰是重要的工作内容。因此,单一地强调量而忽视质的制度是不合理的,不仅打消了职员的工作积极性,也是影响企业发展的。另外,奖惩制度的不完善也是制约企业发展的另一重要因素。

3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绩效考核存在的问题

3.1缺乏对人力资源管理绩效考核认知就目前情况来看,在很多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中,对于绩效考核制度的认知都有着严重的偏差,不少人都将“绩效”直接理解成了表面意思,即工作人员的业务效益。其实不然,绩效还有更深层次的含义,即通过科学的手段,制定一系列的调查培训,对工作人员的素质、能力、行为表现等进行审核认证,这才是真正的绩效考核制度。而现在设定的绩效考核方案,主要是对工作人员量的评定。也就是说,最后谁的业绩做得最多,谁就是最优秀的。这种做法从侧面来讲是对员工能力的一种否定。因为在工作中,并不是业绩多的能力就最强,工作的质也是一项评定标准。如果只重视量而忽视质,对于有能力的员工是一种埋没,同时也使得员工的心态变得消极,从而对工作产生懈怠心理,与绩效考核制度的实施宗旨完全背道而驰。

3.2人力资源管理绩效考核制度不完善人力资源绩效考核制度的不完善很大程度来源于企业人员对绩效制度理解的偏颇。当今社会,虽然中小企业在进行创新性的改革,但仍处于探索状态,缺少一个完善的体系保持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政策运作。现在多数中小企业采取的绩效政策如下:首先,针对每个企业的员工,制定相应的工作量,要求在一定时间内完成,硬性目标的实行很容易造成工作人员产生反感的心态,也不利于团队的协作;其次,实行年终审核制度,每年提交一份年度工作报告,时间跨越度大使得很多事情不能及时入档,造成管理上的漏洞;最后,年终的工作人员互评,往往带有浓重的个人情感色彩,不能真实地反映出工作人员平时的表现,对于日后的工作调动和奖惩的参考都具有一定的迷惑效果,违背了绩效考核制度的初衷。

3.3没有有效地建立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建立绩效考核制度的目的之一就是激发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使其主动履行自身应尽的职责并为企业更好的发展提供建设性的意见,因此,绩效考核制度本质上可以说是一种激励机制。然而,现在的绩效考核制度好像并没有做到这一点,原因有三:第一,员工在进行绩效评定时存有主观意识,不愿给他人差评,以免同事关系僵化;第二,在上层管理者给下层员工作评价时,有些管理者根据自己的喜好或收贿受贿等现象的存在,使评语出现不真实的情况;第三,个人与团队的利益不挂钩,要知道,中小企业不是一个人的,它是一个集体,企业的良好绩效需要大家共同实现,而个人绩效与集体绩效的脱轨使得团队变得松散,不利于中小企业的发展与进步。

4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绩效考核的新思路

4.1明确人力资源管理绩效考核的理念任何制度的建立都需要有一个明确理念的指导,因此,树立正确的绩效考核观念是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首要任务。首先,要在整个企业内宣传绩效理念。企业可以通过专家讲座或交流指导等形式开展绩效制度宣传的工作,而针对的首要人群就是管理阶层,组织专业人员对其进行培训,讲解绩效制度的观念、特点及其作用,将绩效考核理解透彻,只要管理人员将绩效制度落实到位,人力资源管理改革也就成功了一半。其次,绩效制度需要管理者和工作人员的共同参与,它要求公开、公正,使每个人都能够被平等对待,增强职员的归属感。另外,明确绩效考核制度不仅是考核个人,更是考核团队的协作能力,一个人的胜利远远比不上整个团队的胜利,而绩效制度的目的恰恰是提升整个团队的综合实力,从而实现企业的总体利润。

4.2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绩效考核制度鉴于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众多绩效考核漏洞,完善并实行科学的绩效考核制度已经刻不容缓。绩效考核不应该是纸上谈兵,要根据中小企业的现实情况制定。首先,将每年一度的绩效考核细化为每周、每月、每季度以及每年,时间的梯度分布有利于更好地对员工的业绩进行综合性的测评,同时,短期目标的评定能够帮助企业职员及时发现问题并纠正,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能力。其次,健全绩效考核制度的流程,使绩效制定、绩效实行、绩效考核和绩效改进形成一个循环的模式,从而不断地发现问题、改进问题,将漏洞一个个消除,引导绩效改革走向正轨。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将企业整体与个人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锻炼团队的协作能力。从理论上讲,企业中每个职员绩效的提高加起来就是整个团体的绩效提高,可实际并不是这样。因此,要加强各部门职员的联系,协同合作才能达到双赢的效果。

4.3促使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的有效实施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的实行能最大程度激发企业职员工作的积极性,那么,要如何建立绩效考核下的激励机制呢?第一,完善绩效制度的监督工作。监督工作的实行让每个职员都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危机感,同时,也对职员的表现有了准确的了解,可以根据客观事实对职员进行奖惩,避免了不公平事件的发生。第二,实现绩效与工资和职务升迁等环节挂钩,将职员的工资分为基本工资和绩效工资,职员若想有高薪,就必须依靠自身的努力去提高绩效,点燃了职员的工作热情。另外,对于绩效突出的职员给予升职的奖励,树立模范形象,鼓励企业内部的良性竞争,推动中小企业的进程。

5结语

篇3

摘 要 如今电力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要想发挥电力系统的作用,就要将电建企业建设好,电建企业要想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就要将员工的绩效考核做好。只有将员工的绩效考核做好,才能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但是目前电建企业中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尤其表现在员工的绩效考核中。为此要重视电建企业的绩效考核,只有完善考核制度,才能让员工为电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

关键词 电建企业 绩效考核 管理方法 探讨

电建企业想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占据优势竞争地位就要充分考虑员工需求,将员工利益放在首位,最大限度的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使员工对于企业有归属感,为电建企业发展而努力,要想激发企业员工的工作热情,就要将员工的绩效考核做好。电建企业员工的绩效考核制度尚待完善,本文浅要分析了电建企业在绩效考核中面临的诸多问题,并提出完善电建企业员工绩效考核管理方法。

一、绩效考核在电建企业中的作用

电建企业通过有效的绩效考核可以掌握企业中员工的实际工作情况,并将考核结果作为依据制定合理的福利分配方案,考核结果关系到企业所有员工的切身利益。伴随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企业逐步建立更为合理的绩效考核制度,其考核结果为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提供依据。企业HR依据绩效考核结果安排员工培训,合理的为员工分配报酬,唯有确保绩效考核科学、合理的开展,才能充分发挥其最大效能,体现绩效考核的现实意义。

绩效考核是实现企业对员工有效管理的重要途径,绩效考核只有保证其合理性和公平性才能充分体现其价值,目前绩效考核被广泛应用于企业管理中,绩效考核能充分的调动企业员工的工作热情,员工的收入直接取决于其为企业创造的利润,这样的激励机制能最大限度发掘员工潜力,使其为企业创造更大价值。人力资源部门还可以将绩效考核结果作为参考,分析员工在工作中尚有欠缺的地方,组织专门性的培训,提升员工的工作水平,增强人力资源管理的成效。

绩效考核是企业管理员工的一种手段,企业人力资源部门通过绩效考核结果规划、调整下一步的工作,制定科学、合理的奖惩措施,企业领导也将绩效考核作为员工升迁、调动的重要依据。因此,从一定意义上来讲绩效考核关系到员工的切身利益,其能强化企业管理的公平性和合理性。企业领导层可以借助绩效考核的结果来规划企业未来的发展,做出战略布局,企业员工可以依据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结合自身的实际制定出符合自身能力的切实可行的发展计划,让员工的发展和企业的发展有效的联结起来,才能推动电建企业有效发展。建立完善的绩效考核制度,让企业更深入的了解每一位员工的实际工作状况,便于企业管理层更好的制定发展规划和决策。

二、电建企业员工绩效奖考核管理方法中存在的问题

(一)方式单一

电建企业的绩效考核机制才初具雏形,发展还很不完善,在实际操作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其中方式单一是现阶段电建企业绩效考核管理中面临的突出问题,电建企业并没有制定出公平、合理并切实可行的绩效考核手段,管理方式单一,往往是企业领导对员工的单方面考核,这种考核机制有很多弊端,员工不清楚自己在企业中的作用及其为企业所创造的价值,因此容易出现不良情绪,领导的好恶和情感可能会影响绩效考核的结果,让绩效考核失去公平性和合理性,员工受到不公平的对待,没有获取应有的报酬就会产生不良情绪,打击员工工作热情,不利于电建企业的长足发展。

(二)绩效考核内容没有针对性

人力资源部门没有制定合理的绩效考核规划,突出表现为没有根据工作岗位制定针对性的绩效考核管理办法,岗位不同为电建企业的发展做出的贡献差别很大,单纯的对企业所有员工实行一致的绩效管理办法,就会导致考核目的不清晰,因此,绩效考核也就失去了意义,有些特殊岗位例如研发人员为企业的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相应的就要获得更高的报酬,不然他们就失去了提升自身研发能力的热情,或是工作不思进取,不能充分发掘员工的潜能,特别不利于电建企业的长足发展。绩效考核的内容决定了其考核结果的现实意义,唯有提升绩效考核水平才能抓好企业的绩效管理工作。

(三)绩效考核周期在设置上存在着不合理性

电建企业通常在年底对员工一年的工作情况进行考核,由于周期较长,不能即时的了解企业员工的工作情况及其工作能力,电建企业的绩效考核内容和其考核周期联系密切,考核周期越长,绩效考核的结果就越有可能出现差错,因此电建企业的考核周期设置严重阻碍了企业的长远发展。

(四)绩效考核之后不能及时的公布考核结果

电建企业不注重绩效考核结果的,没有充分考虑企业员工的参与热情,电建企业员工人数很多,绩效考核是一项巨大的工程,致使员工不能在第一时间了解绩效考核结果,不能充分的调动企业员工的工作热情。

三、电建企业绩效考核管理方法

(一)要将绩效考核制度建设好

在绩效考核的管理工作中,建立一套完善的考核制度是很重要的,执行绩效考核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考核制度作为理论基础,要进一步改善电建企业的绩效考核,就必须建立多种多样的考核制度,在绩效考核中要杜绝情感化,避免出现腐败状况的发生,在电建企业的日常运营过程中,一套良好执行的考核制度是可以提高员工的积极性的,要体现出考核结果的正确价值,是需要将电建企业的绩效考核制度建立完善的,并且要随着电建企业的不断发展去改进绩效考核制度,从而进一步改善电建企业的绩效考核。

(二)是大力对员工进行培训和发展

企业员工的业务水平和人品素养等表现是可以通过绩效考评作出有效判断的,企业需要不断发现自己本身所存在的各种问题和不足的,就必须开展各类有效的教育培训工作来改善这些问题和不足,达到提升员工职业素养水平的目的,进一步完善企业员工的绩效考核,增强员工各种能力的提升。也能用绩效考核的结果来观察教育培训的成果,把对提升企业和员工效果差的教育培训项目去掉,同时也要把考核过后表现突出的员工挖掘出来,来提升企业的发展能力。

(三)是要对企业绩效考核中文化的渗透和应用进行强化

一套完善的企业考核制度的建立不是孤立而成的,电建企业在建立考核制度的过程中,必须将电建企业本身的文化建设与绩效考核相融合。着力完善企业自身的文化建设,给企业员工带来更新、更科学的管理观念,让企业员工正确认识开展绩效考核的必要性。在对企业员工管理的过程中,要采用科学的管理方式去管理企业员工,摒弃过去错误的管理方式,确保员工和企业的良好合作关系,将企业的绩效考核制度完善落实,充分发挥考核制度的激励效果。

(四)是考核结果运用于优化配置

采取绩效考核制度,可以充分调动企业员工的工作能力和职业素养,可以通过企业绩效考评,合理的安排每一个员工的工作职位,使企业员工更好的在适合自己的岗位发挥自己的能力优势,这样既可以提升员工的发展空间,也可以促进电建企业进一步发展。

四、结语

通过上述的论述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电建企业在日常经营中,是必须采取合理正确的绩效考核体系的,这对企业员工的管理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企业绩效考核制度的建立,能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充分的发挥出来,进而增强电建企业本身的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篇4

对原有的月度考核、劳动态度评价等考核形式进行系统整合,再加以专业化、形式较为科学的人事考核体系。

1.劳动态度评定:

根据退休金发放制度进行季度劳动态度评定,日常考核中不评议劳动态度。劳动态度评定实质上是考核员工是否达到公司要求的基本工作标准,这个标准是文化标准,包括基本行为规范、责任心、敬业精神、奉献精神和团队精神五个方面。

2.工作绩效考核:

工作绩效考核是对日常业务工作表现的考核,是由各级行政主管去实施完成的绩效管理与评价过程。

此项考核由原有的月考核制度转化而来,考核期中一个月改为一个季度。这是一种以成果为导向的考核制度,强调的是实际工作表现,考核内容包括工作直接表现成果及与工作有关的实际能力体现。

3.任职资格能力考察:

由各系统干部部门负责考察各级干部和员工的任职资格能力状况,是一项日常性的工作,每半年有一个系统性考察。主要是考察、评价干部和员工的任职资格水平,为干部选拔提供后备人才库,也为培训、开发与使用员工提供动态、丰富的档案库。

第二条 工作绩效考核制度:

工作绩效考核制度是对原有的月考核制度进行深化和优化,吸收其理念和框架上的优点,同时提出新的内容和改进要求。对高中级干部的绩效考核将另行制订相应的工作述职与评价制度,以下内容只适用于中基层员工。

1.考核对象。中基层员工相对于高中级干部而言,指大系统三级部门及其他二级部门副经理以下正式员工(不包括钟点工、临时工和计量制人员)。

2.考核形式。根据职位的主要职责和工作内容制定考核要素。通过量化表的形式,以实际的工作表现(事实或数据)对照考核标准进行评价。量化表力求实用性和操作性,并保留较大空间供考核者填写评价意见。

3.考核内容。核心是工作绩效,这里面包含了工作能力或岗位技能的转化部分,即表现出来的能力部分。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直接的可量化的绩效成果,二是反映能力的可衡量的绩效特征。

4.考核要素。按分类的原则确定相应的考核要素,开发类重点考核项目进度与质量,营销类重点考核销售额及市场潜力,专业类重点考核工作目标的达成情况,事务类则重点考核日常工作的数量和质量等等。要素力求简化,以点带面,而且考核要素必须具有较高的可衡量性,易于评价。

5,考核基准。指公司内通用的考核标尺,尺度的掌握原则是:s(“杰出”)指实际工作远远超过目标要求;a(“很好”)指实际工作超过目标要求或某些方面在远远超过目标要求且其他方面达到要求;b(“好”)指达到目标要求;c(“需改进”)指有些方面未达到目标要求;d(“差”)指主要方面未达到目标要求。

6.考核标准。指对具体考核要素进行评价的绩效标准,通常表现为可衡量的工作目标数量、比率等或可检测的品质标准,前者在考核期初由考核双方确认,后者则由相关职能部门提出规范。

7.考核依据。指能够反映员工工作绩效水平的依据。工作中表现出来的客观、准确的事实或数据,数据主要在业务活动中采集,事实主要由考核者从工作过程中记录和收集。相关协作部门的评价意见也作为绩效考核的参考依据,可应用规范的表格通过正式渠道获得。 1

8.考核结果。根据考核要素对员工工作绩效进行评价,再对照考核基准确定绩效考核的等级,即得出考核结果。在制度设计时必须充分考虑到考核结果应具有较高的效度和信度,效度指结果确实能够准确反映工作绩效的真实水平,信度指不同的考核者对同一工作绩效的考核结果能够保持一致性。考核结果不只是一个等级概念,而且包括考核者所作的规范性评价意见。

第三条 任职资格能力考察制度。

任职资格能力考察建立在职位描述的基础上,以职位所需的任职资格条件为标准,对员工的工作适应性、能力倾向、潜能与职业品质等内容进行评估,以确定员工所在职位的胜任程度,提出员工能力资格上的优势与不足,并逐步明确员工的事业成长与发展通道,其中包括干部培养方向等。

1.考察形式。上级考察下级,主要依据员工在工作中表现出的稳定的能力特征和职业品质特征。考察下级是上级的日常性工作,也是管理者的重要责任,考察下级的过程就是一个关心、指导、培养下级的过程。员工对任职适应性也可向上级提出。

2.考察内容。考察评估内容的重点在于“工作人”而非“社会人”,即组织中人的品质和能力因素,这些因素只与员工所任职位的资格条件有关。考察时上级应力戒带人个人主观偏见,月度人事考核应较多地从公司角度对员工提出要求,主要发挥其导向和约束功能,以达到全体员工在企业文化基础上对公司管理的认同。改进后绩效考核制度主要是对员工的工作绩效进行专门的考核,加强工作成果导向,以引导员工工作上不断进步,不断提高绩效水平。

3.季度绩效考核更应重视过程管理与控制:

可以将工作绩效考核的周期改为季度后,逐步导人目标管理的思想和方法,注重期初目标的制订与期末的考核评价,但同时更应重视过程管理与控制。可以设计月度工作计划与检查制度、月沟通制度、月度工作例会制度、工作周记制度等,注重对员工工作过程的阶段性成果记录和工作指导。

4.强化考核者培训并引人资格审核制;不少考核者在执行考核制度时角色不到位,致使出现了相当多的问题。因此,在实施并不断完善新的绩效考核制度的过程中,必须对考核者进行相关培训。并引人考核资格审核制,考核者培训后经考试合格持证执考,同时对其考核活动进行监管,对其考核资格实施定期审查。

5.各部门应在“继承”中开展改进工作:

在总体改进思想的指导下,各部门应坚持吸纳原有制度和方法中的积极因素,并结合部门业务特点开展改进工作。

6.以各干部、干部处为改进工作的主要推行者。人力资源管理部在思想、制度、方法的层面上提出指导,并与各干部、干部处达成共识。在此前提下,各干部、干部处应担负起此次改进工作的组织责任,人力资源管理部会及时提供有关支持。

7.改进工作与工资改革工作相辅相成。

篇5

1.观念落后首先,很多制造型企业单纯地追求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效率,对员工缺乏应有的关注度。其次,甚至有的企业都没有专门的人事部门,而是由行政部门的员工兼任人力资管理的工作。最后,很多制造型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从事的仅仅是传统的人事管理,并非是现代企业需要的人力资源管理,他们认为在制造型企业中基层员工占的比例最大,而基层员工的工作仅限于一线生产现场的实际操作,这层员工的特点是学历和素质相较其他员工而言比较低,因此,在大多数情况下,不光企业对于基层员工的重视程度不够,基层员工对自身也没有过多的要求。

2.招聘过程不规范一线生产员工在制造型企业当中比例很大,尤其是大型制造型企业对于具备基本技术技能的一线员工需求量非常大,很多企业都想在短时间找到大量的技术工人。因此,大部分的制造型企业选择招聘一线员工的方式,是直接到某些大中专院校或职业技术学校去招聘应届毕业生,这就存在很多问题。同一批学生中,有的素质高,有的素质低,这样就容易造成一线员工整体素质的参差不齐,对于企业的基层管理者来说,管理起来存在一定的困难。

3.培训活动欠缺对于大多数的制造型企业来说,企业运营的重点都放在生产环节上,因此,对于企业的管理层尤其是高级管理层来说,只要能以最低的成本制造出最大的产量,就认为已经达到了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所以制造型企业很少考虑到员工素质、自身能力的问题,这样一来培训方面的活动也就被忽略了。

4.绩效考核制度不合理有的制造型企业内部考核标准不统一,对高层管理者使用一套评价标准,对基层员工又重新订立了另一套评价标准,导致企业内部员工怨声载道,员工工作的积极性极大地被打击。也有的制造型企业虽然制定了绩效考核标准,但完全是对其他企业的照搬照抄,并不符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因此,在本企业内部执行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大的阻力。

二、制造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对策

1.树立“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制造型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应当充分认识到人力资源在企业发展中的核心作用,将过去“重产量,重质量,重效率”的老三重观念逐渐转变成“重人才,重文化,重责任”的新三重观念。将人力资源管理提升到战略高度,同时将“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本理念贯彻到企业内部的具体管理手段中。要在企业内部成立正规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将人力资源管理这项工作真正地推广下去。同时,作为制造型企业的员工,尤其是基层员工,更应该对“人才强企”的观念提高重视。不能因为学历低、资历低就降低对自身的要求,而是应该积极要求提高自身素质,以此来提高自身的竞争实力。

2.规范招聘程序首先,制造型企业要将招聘流程规范化。尤其是针对基层员工,一定要做到严格把关,不能因为是基层员工就降低要求。面试过程要做到规范认真,要在同学历、同水平的面试者中挑选出相对来说素质和能力较高的人员。其次,落实招聘结果。要尽快落实与岗位要求匹配的人才,避免诸如由于领导优柔寡断、企业组织内部机构设置不明确等原因造成的人才流失。最后,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不同层级的员工,要有不同的评价标准。不能一刀切,只用一套标准来评价多层次员工。比如:基层员工要注重技术操作的熟练程度,中层员工要注重其沟通和协调能力,高层管理者则要注重对全局的把控能力和对未来的判断能力等,将这些定性的指标尽可能落实到定量的形式,以便使评价结果更加合理和准确

3.加强培训,完善培训体系首先,要针对基层员工的特征和需求设置一系列的培训课程,旨在提高基层员工的基本素质。比如可以开设社交礼仪培训班,沟通技巧班来提高基层员工的人际交往能力,将一线生产现场的矛盾和冲突都尽量降到最低。还可以向一些有资历的,相对较优秀的一线员工提供外出参加进修的机会,这样可以多学先进技术和技能,从而带动本企业的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其次,制造型企业内部要建立起完善的培训制度和体系。企业的高层管理者首先要对培训工作提高重视,要起到身先士卒的作用,充分宣传培训活动的重要性,将参加培训并取得证书作为一项评判标准加入到企业管理制度当中,让培训活动与内部晋升、考核、薪酬结合起来,以此调动起企业员工参与到培训中的积极性。同时,负责培训的部门应该从计划、实施、评估等方面来逐一推荐培训工作,寻找有资历的优秀的培训师,并与之签订长期且稳定的合同。在企业内部建立系统的培训资料和员工培训档案的管理体系。最后,企业必须要将培训的结果和员工各阶段的考核结果向员工公开,并且做到及时反馈,这样才能提高员工对培训活动的重视程度,使培训效果与绩效考核和员工薪酬联系得更加紧密。

篇6

公务员考核制度由以下要素构成:考核对象和考核主体:考核对象是已取得公务员身份的人员。其中又分为非领导成员和领导成员。非领导成员公务员的考核主体是本机关负责人、主管领导和本机关负责人授权的考核委员会。领导成员公务员的考核主体是主管机关,即按照管理权限管理领导成员的各级党委及其组织部门。

考核内容:公务员的考核内容包括“德、能、勤、绩、廉”五方面,重点考核工作实绩。

考核形式:考核形式分为平时考核和定期考核两种形式,对非领导成员公务员的定期考核采取年度考核的方式。

考核的程序和方法:从理论上来说无论是定期考核还是平时考核都是有一定的程序和方法的,但是由于平时考核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故一般在考核制度中都不明确规定平时考核的程序和方法,而只对定期考核的程序和方法做出相应的规范。

考核等次:考核等次是公务员定期考核结果的一种概括性反映,考核等次分为优秀、称职、基本称职、不称职四个等次。

篇7

企业,“企”离开了“人”就是“止”了,而企业又讲究团队精神,讲求“众”,企业就与人如此紧密联系在一起。从企业长远发展的需要的角度看,培养人才应成为企业的首要任务。

大量培训实践证明,内训师是企业内部人才培养的一种低成本且有效的方式。外部讲师的质量构成、成本以及组织效率都要求企业不能依赖外部教学资源。因此,内部讲师队伍建设还应是企业培训工作的根本。如何对内训师进行培养?针对这个问题,结合自身过往的项目经验,文章将从内师训的选、育、用、留等四个方面对上问题进行一一论述。

选——有据可依,有章可循

选,为内训师的选拔,是内训师队伍建设的第一环。一谈到内训师的选拔,大部分的企业会将更多的精力聚焦在选拔的标准上,而忽视了选拔的计划与选拔方式的重要性。企业欲选拔出一支真正优秀的内训师队伍,需完整地考虑到选拔计划、选拔方式以及选拔标准。

选拔计划

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客户常和我说,我们需要选拔多少名内训师。为了保证项目的落地性,我们通常会向客户提问为什么?制定选拔人数的依据是什么?而客户给我们的答案往往只是——我们觉得。“我们觉得”的回复大部分反映了大部分的企业对自身所需内训师人数缺乏思考。同时,也会让内训师队伍建设陷入无计划的混乱当中,导致企业的资源浪费。

针对这个问题,根据人才发展协会(ATD),《WLP学习发展阶段测评指标体系》依据全球标杆企业研究结果,对培训师在员工中所占比进行了规定:2-3%。当然处于是不同发展时期的企业,内训师需求不同。在此,本文仅提供一个通用的参考标准,企业可在基于此标准,结合自身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并制定分梯次的人才选拔计划。

选拔方式

内训师的选拔方式建议以自荐为主、推荐为辅的方式进行。为什么?主要是由于目前大部分的企业内训师为兼职讲师,这说明内训师面临工教平衡的问题!这时候,内训师的积极性、主动性显得尤为重要。而以自荐为主、推荐为辅的方式能在某种上保证内训师在后续的传道授业的积极性。而推荐的方式,则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内训师选拔基数以及内训师的质量。

选拔标准

企业常见的以内训师能力标准,同时结合工作年限、学历等硬性的资质条件为选拔标准进行人员的筛选。

在内训师选拔标准上,客户常常会有标准是否要体现初、中、高级的区别的困惑。这个问题,需以自身企业目前内训师队伍建设的成熟度决定。针对内训师队伍建设成熟的企业,可在能力标准上设计不同层级的要求,以形成规范的初、中、高的内训师队伍。而对于内训师队伍建设不成熟的企业,建议优先保证选拔的基数,即先有人,再通过后续的晋升的内训师管理制度辅助对内训师进行分层分级。不同发展时期,侧重点不同。

育——回归本质,聚焦重点

育,为内训师的培养。内训师作为企业知识的传承者,其角色定位决定了内部培训师需具备课程讲授与课程开发等核心能力。因此,内训师的培养也应围绕这两方面开展。开展方式如下:

TTT技能提升培养

集中面授,统一接受TTT的理论知识课程,由浅入深,使学员更容易学会授课技能,综合提升其授课能力和演讲表达技巧。

线下跟踪辅导,课程结束后一周,项目组组织学员开展企业内部授课演练,提高学员对专业演讲技能的熟悉度,并对其进行录像存底。

课程开发技能提升培养

集中面授,学习课程开发的核心方法论,使学员从“框架-内容-辅助工具”逐一掌握。

课程开发实施,建议以合作式课程开发的形式开展,即以学员开发为主,专家顾问辅导为辅的形式开展,协助学员开发专属课题的课程包。

线下跟踪辅导,一个好的课程,需经历至少三轮的优化,这时,建议咨询机构提供三次或以上远程辅导服务,及时跟踪学员的开发进度并予以专业的解疑纠偏,帮助学员顺利完成课程开发,具体执行如下:

无论是TTT技能提升还是课程开发演讲技能提升,企业都应以理论学习与实践演练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通过“知行合一”的方式,有利于学员在做中学、学中做,从而加强学员的学习效果。

同时,内训师的培养还应遵循一核心观念,如同《学人不学己》书中所说,“内训师不等于职业讲师,应该让内训师的培养回归业务,并且围绕这个定位做减法,通过目标精准的精细化管理和筛选,以最少的资源投入达成目标,让内训师团队建设工作变得简单。”

讲师认证

通过协商沟通,订立符合客户实际的课程认证标准与流程,根据其筛选出优秀的讲师。

用——加强管理,提升效能

用,为内训师的使用。内训师的使用可通过建设企业共享的师资库平台,同时加强内部培训师的考核制度,以实现内部培训师资的科学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率的提高。

师资共享平台

建立共享师资库重在提升内训师的使用效率, 其主要包括加强内训师队伍建设、加快师资库的信息系统建设、加强内训师的跨界共享等内容,以提高培训师的动态管理等工作。

内训师考核制度

落实考核制度的目的在于加强对内训师的监督管理,提高内训师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考核制度通常包括日常考核制度与年度考核制度两个部分。日常考核,通常在培训结束后的一周内完成,日常考核主要通过受训学员对课程及讲师的评价反馈为主。年度考核,通常在本年度年底进行,内训师年终考核项目主要由课程开发数量、年度授课课时总数、讲师演绎得分等部分组成,按本年度实际完成情况给予评分。

留——多元激励,促进发展

留,为内训师激励。内训师的激励将涉及到培训师的任留时长及长远发展,为内训师管理中一重要环节。内训师的激励可通过设计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方案,建设内部培训师的互动交流平台,打造和推广内部培训师资品牌建设实现,以提升内部培训师的荣誉感、使命感和归属感,促进培训师资队伍的良性发展。

物质激励

谈到物质激励,可能大部分读者首先会想到课酬,没错,这也是大部分企业都在使用的方式,但效果却不明显。因此,在这里也和大家分享另一种方式——积分管理制。积分管理制度,是通过一系列的任务的完成来获得积分(例如内训师若完成月度培训任务,则可获得10个积分、主动进行与课程相关的分享,每次5个积分等等),以月度/年度为单位公布内部讲师积分情况以及排名情况,积分作奖品兑换等用途。积分管理制度的覆盖面较广,因此其可在某种程度上调动内训师在全工作链条的参与性与积极性,保证内训师的投入。

篇8

关键词:煤田地质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我国是资源型大国,煤田地质工作对煤炭资源进行开发和勘查,为我国国民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目前我国的煤田地质单位中人力资源管理存在诸多问题,严重制约了煤田地质单位的发展,影响了煤田地质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1]。在部分单位中,人力资源管理受传统管理理念的影响和制约,不适应现代化煤田地质单位的发展,所以煤田地质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要不断改善,要适应现代化发展,适应煤田地质单位发展的需要,建立现代化和高效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促进我国煤田地质单位的可持续发展。

1煤田地质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分析

1.1缺乏高素质人才

煤田地质单位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持,由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不善,导致大部分人才流失;单位内部工作人员专业素质较低,人才结构不合理;高层人才存在严重缺失,不能满足工作需要。

1.2用人制度不完善

在煤田地质单位中,需要按照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和个性化差异进行合理分配。但由于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导致管理人员在制定用人制度时缺乏科学性,管理制度不完善,缺乏有效性和规范性,对煤田地质工作人员没有合理分配,不能充分调动工作人员工作的积极性[2]。单位内部缺乏合理的奖惩制度,导致煤田地质工作质量不能得到有效的保障,对煤田地质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不能有效提升,人才储备量较少,优秀人才流失。

1.3考核制度不健全

为了保证企业的工作效率和质量,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会建立考核制度。但在煤田地质单位中,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仅限于对人员的调配和安排工作,管理人员对工作人员自身的差异性没有充分了解,对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缺乏认识,部分单位对考核工作重要性缺乏认识,导致煤田地质单位的考核制度不健全,在煤田地质工作煤田地质局从事人事管理工作。中一些工作人员自身专业素质低下,工作能力不合格,从而影响了煤田地质工作顺利开展,阻碍了煤田地质单位的发展。

2煤田地质单位人力资源管理解决措施

2.1完善管理制度

煤田地质单位中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需要转变传统的管理理念,积极引进新的人才管理模式,了解和掌握煤田地质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和自身差异性,实行因人制宜的管理方式,制定完善的人才管理制度,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提高煤田地质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切实满足煤田地质单位的发展需要和时展的要求。

2.2加强人才培训

由于煤田地质单位中对人才的专业能力要求较高,因此需要加强人才培训工作,促进煤田地质单位的发展[3]。煤田地质单位要采取多种培训方式并存的培训管理理念,加强人才的综合培训,例如可以通过报告会、专题研究、学习等多种培训方式来加强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知识,对煤田地质单位中的业务人员进行个性化培训,对优秀人才进行重点培养,例如对市场营销工作人员或项目经理进行综合培养,结合单位的发展战略思想和人才发展的要求,进行针对性培养。

2.3制定严格的考核制度,建立奖惩措施

煤田地质单位工作质量和工作人员工作态度有着重要的联系,需要制定严格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考核制度,建立奖惩措施。根据工作人员自身工作和综合能力,以及自身差异制定考核制度,要充分体现考核制度的公平公正[4]。针对煤田地质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实行奖惩制度,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积极性,保障煤田地质工作质量。

3结语

总而言之,煤田地质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需要进行不断改革,转变传统的管理理念,根据目前煤田地质单位中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制定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加强单位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为单位培养复合型人才,通过考核制度来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推动煤田地质单位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门智力.人力资源的合理规划在煤田地质勘探单位中的运用[J].商,2014,(17):26.

[2]吴兰平.人力资源的合理规划在煤田地质勘探单位中的应用[J].企业导报,2016,(16):151-152.

[3]程恺.以新公共管理视角看煤田地质单位特色档案资源利用[J].办公室业务,2013,(11):77-78.

篇9

一、当前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

首先,人力资源管理的观念陈旧,尤其表现在其执行力的不足上面。由于我国事业单位与一般的企业有着一定的区别,在进行人事管理转变为人力资源管理的改革中,并没有把握好两者本质上的转变,没有进行观念上的适时革新,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一直进行强有力的改革宣传,但是,在不少事业单位中人力资源管理只是流于口头上的形式,在实际的执行力上表现严重的不足,没有引起单位内部从上到下全面的重视。其次,人力资源管理体制不健全。人力资源管理近几年来在企业单位内部得到很好地发展,受其影响,事业单位也逐渐开始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改革,但是限于相关政策的束缚以及长期的散漫状态都严重制约着改革的实质上的突破。尤其是在人员的考核机制上,虽然引进了先进科学的绩效考核,但是却流于形式,没有发挥实际的效用,主要就是因为事业单位内部管理环境并不适合绩效考核的生存,受传统的考核形式的影响严重,使得相关的考核职能存在分配不清的状况,进而无法真正的实施,比如,在发放员工福利与工资的时候,只要不是没有过大的错误,都会正常发放,并没有按照绩效来进行。第三,事业单位在对员工的培训方面并没有足够的重视,很多事业单位的员工都有“铁饭碗”的意识观念,而且,事业单位在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往往不重视对员工潜能的开发,一方面是因为觉得工作简单不需要,另一方面就是因为人员数量大,还要担负离退休人员的相关支出,缺乏足够的财力与经历去进行人力资源的培训。这就造成事业单位内部的员工知识技能老旧脱节,又不能及时进行新的知识技能的充电,缺乏专业的高技能人才,进而造成人力资源管理的压力增大,产生恶性循环的严重后果。

二、完善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策略

首先,事业单位要加快更新人力资源管理的观念。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最重要的就是要更新观念,积极引进先进的管理经验与理念,加强新观念的宣传力度与制度建设,形成一个从上到下整体的改革环境,树立“以人为本”的人才管理观念,将人力资源的管理工作围绕着对人才的开发、培训、以及管理上面来,即将市场机制下的人才观念引进到人力资源管理中来,打破“铁饭碗”,营造一个良好的竞争意识的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中,实现人力资源的优胜劣汰,促进事业单位长远发展。其次,健全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人员培训体系。21世纪是人才的社会,事业单位若要长远的发展,就必须重视对人才的开发、培训以及管理,而这主要就依靠人力资源管理的人员培训体系。所以事业单位,必须建立一个长效的人员开发与培训体系,重视对人才的开发以及不断的培养,针对不同岗位的工作人员进行定期的、规范化的培训,让他们及时接受新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并且,还要对在培训中表现优秀的人员进行科学的评估与重用,提升人力资源开发的效率。只有这样,才能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流动”起来,尽可能的挖掘内部人员的潜能,不断满足工作中各层次人员的需求。第三,完善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的考核制度以及激励制度。在人力资源管理中,考核制度与激励制度占有重要的地位,这是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优化配置的重要手段。针对考核制度,应该建立一定的指标体系与健全的制度管理体系,要对员工的思想品德、工作成绩、以及工作态度等多方面进行综合的考核,将这些都纳入到考核的内容当中去,同时还要建立一个立体化的考核机制,即考核方式要丰富灵活,比如年终考核、专项考核、季度考核等等,并且要加强考核制度的监督与评估,使其具有全面性与权威性。而人力资源的激励机制则对人员的积极性有着极大的调动性,可以有效的提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也有利于优良工作作风的树立,而健全的激励机制基础的是要有一个科学合理的薪酬制度,不能像原有的那样平均分配的分配模式,要实行分类、分层、科学、合理的分配方式;同时还需要有丰富多样的激励方式,比如物质激励法、情感激励法、精神激励法等等;而激励机制的核心基础必须是建立在满足员工的切实需求上,只有这样才能对员工产生深层次的激励,最大程度的激发员工的潜能。第四,要将法制建设纳入到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的管理工作体系内。俗话说的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如果没有一定的法律法规为依托,势必会在发展的过程中产生混乱的局面。所以,国家要重视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法律法规建设,如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部门规章等各个环节的法律法规建设,从以人为本的理念出发,不断的增强法律法规的建设与切实的执行能力。同时,事业单位内部也需要不断的进行内部规章制度的建设与完善,可以结合事业单位内部的法制建设,在法治的良好环境中制定、推行相关的人力资源管理法规,有效的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效率。总而言之,我国当前的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由于起步相对较晚,又限于自身特点的影响,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事业单位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已经成为时代进步的要求,必须得到充分的重视。而鉴于目前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所存在的问题,就需要相关事业单位从适时更新管理观念、完善健全人力资源管理的培训体系、考核制度、以及激励机制,同时还要重视对我国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法制建设四个方面入手,来共同的推动我国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长足发展。

作者:李刚单位: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725台

篇10

伊利公司主干销售部门由上到下的管理层级分别是大区总经理、销售管理部、各区域经理、一二三级城市经理、一二三级营销代表。本论文所要研究的销售人员包含有区域经理、城市经理和各级营销代表,不包括非销售管理部门的人员。

销售人员在公司业绩发展中是最主要的中坚力量,他们每天在基层直接与客户进行沟通和联系,对市场的把握和感知度都是最前沿的,能够准确地把握市场行情和发展变化趋势,尤其是在与客户的沟通中能得到客户对公司的反馈和改进意见,对企业的营销策略、生产计划和新产品研发很有意义。

一、伊利公司销售人员绩效考核现状

伊利公司销售人员的绩效考核主要是按照月度进行考核的,具体细化各项考核指标,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定量指标,第二类是定性指标。

定量考核包括考核销售人员的销售业绩,如销售额达成、销售同比增长率、利润额、市场占有率和客户订单数量;除此之外,还要考核销售人员的销售行动,如销售人员每月平均拜访客户的次数、每次访问所用时间、每月是否督促客户按照销售节奏下单、每月消化公司强制性要求发货的品项数量是否达成、每月对新上市产品的销量达成的升值空间激励、客户投诉情况等。

定性指标主要考核那些无法直接利用数据计算分析评价的指标,反映考核结果需要对考核对象进行客观描述和分析。伊利公司定性考核主要考核一些软性指标,可以更加全面衡量一名销售人员的工作业绩。如考核城市区内销售人员的学习精神、团队合作精神、工作热情、创新能力、对企业的忠诚度等,还要考核销售人员对公司产品的了解程度、平时对待会议的态度、工作是否规范。

定性指标也会存在着诸多问题和不足,如:没有从战略的高度正确看待绩效考核,认为绩效考核是如何约束员工,是员工加薪晋升的方式;对员工的日常工作不能进行比较准确的评价和考核,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不够系统和完善。大部分企业对销售人员的考核不能很好的落实。所以,企业应该根据客观情况,研究出一套可以适应大多数销售人员绩效考核的指标体系。本文正是基于这一原因以伊利公司销售人员为研究对象,研究销售人员绩效管理体系的相关问题。

二、伊利公司现阶段销售人员绩效考核中存在的问题

对绩效考核的认识不足。通过对伊利公司销售人员的调查,我们发现,销售人员对绩效考核制度完全了解的人数仅占2%,而对绩效考核制度不太了解的人数占到了54%,调查人员中有43%的销售人员对绩效考核制度基本了解,甚至有1%的销售人员对绩效考核制度完全不了解。

缺乏绩效考核的培训。与伊利公司的销售员工访谈中了解到,销售人员入职前的培训中并不包括绩效考核的内容。公司培训部门只重视培养销售人员对公司的认同感、对产品的熟悉度,以及销售的工作能力,而对于销售人员绩效考核的内容,并未涉及,大多数员工是入职后在同事或者部门方案中才有了解,而且了解地并不深入。大部门销售人员也是因为公司考核中对员工的工资水平有印象,所以比较偏重自己的绩效工资的多少,对绩效考核关注度并不太高。

缺乏对绩效考核反馈的执行力。在伊利的绩效考核制度中,对于绩效考核反馈有正式的书面规定:直接上级在每月的20号左右应与员工进行绩效面谈,反馈本月绩效考核的结果并提出改进建议,每月25号员工与其直接上级向公司人事部门上交面谈访问表。人事部门每月都会整理员工的面谈访问表,私下与很多员工沟通发现实际上很多时候员工与直接上级并未进行面谈,上交的访问表只是在走流程,管理层对绩效考核的重视显然不足,绩效考核制度的执行并为完全贯彻,绩效考核的反馈执行不足,未能充分发挥绩效考核反馈的积极作用。

绩效考核缺少员工申诉渠道。伊利公司在绩效考核过程中没有意识到销售人员的个人发展及其心理需要的重要性。销售人员应该与公司建立起心理信赖关系,将公司看作发挥自我才能的舞台,从而更加有效地实现自我价值。然而传统的绩效管理方式忽视对员工的职业发展提供积极有效的指导和帮助。企业当前的绩效考核体系没有意识到申诉渠道建设对绩效考核制度的积极影响。

三、伊利公司销售人员绩效考核改进对策

完善绩效考核培训体系。定期组织销售人员绩效考核的培训,通过培训,令员工清晰的认识到绩效考核的意义与目的、责任主客体、绩效考核的设定方法、绩效考核方法、绩效结果的运用等一系列问题。企业必须把这种培训覆盖到全体营销人员,增强培训效率,通常需要请外部专业的培训机构来进行培训,在培训中要实施模拟目标设定、绩效考核、绩效谈话等活动,使用模拟形式和分组讨论,促使员工快速熟悉相关流程。此外令企业主管掌握评估、鼓励、促进、聆听、说服等能力,事先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并尽快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种培训方式在控制不必要的错误方面具有非常好的效果。

营造出良好的绩效沟通氛围。有效的绩效沟通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传播企业的优秀文化,而良好的企业文化又能够促使沟通尽可能地达到最佳效果,进而提升企业的管理绩效。伊利公司应深刻认识到有效的绩效沟通与反馈在减少对考核公正性的质疑、提升员工工作士气、持续促进员工工作绩效、保证绩效考核公正性等方面起到的重要作用。树立销售人员的绩效沟通与反馈的观念,增强各级管理者与下属的绩效考核的沟通与反馈意识,不仅有利于增强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也有利于解除员工的不满情绪,建立和谐的员工关系和上下级关系;还有利于使员工感受到企业对其的重视,提升团队士气;更有利于各级人员就企业绩效目标考核达成共识。

增强绩效考核信息的透明度和公平性,完善合理的业绩指标与标准化的考核标准。在定位好明确的市场发展策略和清晰的销售人员工作职能以后,需要有针对性的设计与之匹配的绩效考核指标。如果公司的目的是让销售人员以自己的能力、技巧、方法和手段来完成既定的销售额,考核指标就可以简单的定位销售额、销售数量。而如果公司的目的是维持与客户长久的合作共赢关系,那客户满意度、投诉率等指标就需要加入到考核范围内。为了更公平地对比销售人员之间的工作成绩和个人努力程度,对于不同的目标市场需要制定标准化的业绩衡量标准,不能一概而论,因为企业在各个区域市场上采取的营销方式和策略各不相同,比如对于成熟市场要求达成销售额度为主,而对于新开发的市场则要求管道建设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