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教学的意义范文

时间:2024-04-08 16:20: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思政教学的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思政教学的意义

篇1

[关键词] 大学思政教育;实际意义;指导分析;措施探讨;研究分析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3-015-2

思政教育主要是指的是对学生所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对学生的人格和品质进行培养,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的过程。特别是目前社会上滋生各种各样的外来思想,高等学校的学生面对着多个方面的诱惑,如果缺少正确的价值取向还很有可能会误入歧途,因此在高等学校教学中帮助学生保持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就显得十分重要。高等学校的老师在开展思政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将日常知识和理论知识联系在一起,通过一系列的生活实例让学生保持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以此来达到开展思政教育的真正目的,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提升。

一、在高等学校实施思政教育的重要性探讨

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思想的教育史实施教学的基础所在。如果一个学生缺少最正确的思想观念就很难获得有效而正确的知识,也很难在未来的工作中获得长足的发展,因此在高等院校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思政课程教学就显得十分重要。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思想文化涌入到中国,这些不同的思想都会对大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大学生往往还不够成熟,在面对一些信息的过程中缺少应有的辨别能力,也经常会被一些不好的事物所迷惑,而抛弃了自身原有的一些思想,这对于还处在成长阶段的大学生来讲有着一定的负面影响,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通过实施思政教育,可以使得学生把握好自身的价值,坚持住自身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紧紧的把握住社会发展的内涵和方向。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高等学校中开展以学生思想教育为核心的思政教育不仅仅是社会和学校发展的现实要求,同时也是学生自身发展的现实需求。在高等院校实施思政教育的实施是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也是让学生获得更好的成长的必要条件。

二、高等学校开展思政教育所面临的挑战探讨

(一)各种思潮的涌入影响了学生的思想观念。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现代社会发展的速度很快,加上一些信息化技术的出现,使得很多思想进入到了大学生的生活之中。高等学校的学生思想活跃,容易接受一些新思想,但这些思想中有一些并非主流思想,有的思想还是被国内外民众所唾弃的落后思想,这些思想在学生中的传播多多少少会对学生产生一些影响,这对学生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会产生一些负面的影响,给学生自身的健康成长造成比较大的影响。虽然目前大多数高校都对学生开展了思政教学,但是实施的效果并不明显,这其中学生自身对于思政教育不够重视也是十分重要的原因。

(二)学生对于思政学习不够重视。一些高等院校的大学生片面的认为分数是最为重要的竞争条件,简单的认为思政教学的学习是浪费时间,没有重视思政课程的学习。在这种背景之下,高等院校所开展的思政教学很难获得学生们的积极响应,教学的效果并不明显,思政教育也难以发挥对学生进行德育的目的,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提升。

三、在高等院校开展思政教学的长远意义分析

(一)对于学生个体的意义分析。高等院校的思政教育主要是对学生进行规范化的教学,培养学生的人格和道德。通过在高等院校进行思政教育,可以很好的帮助学生掌握做人的基本原则,使得他们可以建立起来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避免走上人生的歧途。在正确的思想的引导下能够帮助学生走向正确的人生道路,为学生自身的发展指明方向,点亮明灯,让学生能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成为一个真正合格的人才,进而达到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使得学生能够成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

(二)思政教学开展对于高等意义分析。学校在教学中通过开展思政教育,不仅仅可以帮助学生成长成才,同时还可以为学校打下良好的教育基础,减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存在的一些不良行为,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提升,为学校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使得学校可以真正的成为教育育人的地方,促进高等院校教育事业的不断向前推进。

(三)思政教育对于社会发展的意义分析。高校思政教育的开展,可以促使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够得到一定的提升,使得学生自身的思想能够得到比较好的巩固和充实,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而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思想素质的高低直接将会影响到社会的发展水平。高等院校在高校开展思政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学生的行为,增强了社会发展的能力,最终增强了国家的综合实力,使得社会的发展脚步进一步加快,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

(四)思政教育对家庭的意义分析。通过在高等院校开展思政教育,能够很好的帮助学生规范他们的品德和行为,增强学生的家庭观念,使得学生可以认识到家庭的重要性。因此,开展学校的教育不仅仅对国家和社会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同时还有利于家庭的和谐。

四、目前大学思政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老师在开展思政课程教学中仍然会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老师在进行思政课程教育的过程中,仍然会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即老师在教学中过分中的重视对知识的灌输,而忽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这种情况的出现经常会造成老师在课堂上不厌其烦的讲解,而学生则是在台下昏昏欲睡的情况,这种现象的存在必然会影响到对学生的教学效果,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所以老师在教学中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探究更加科学的教学方法,促进思政课程教学效果的不断提升。

(二)大学思政课程的教学内容缺少时效性。经过分析不难发现,大学思政课程的教材内容很多年都没有发生变化,加上思政课程本来就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这会让学生感觉到思政课程枯燥且僵化,使得本应该具有时效的课程变成了为上课而上课,严重影响了学生课程学习的积极性。思政课程应该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应该依据学生自身的特点开展个性化的教学,这样才可以获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目前一些老师在思政课堂的教学中所采取的方法比较单一,没有能够很好的体现出思政课程的差异性和多样化。也正是因为这些原因的存在,大学思政课程的教学并没有在本质上获得比较大的突破,学生对于思政课程的学习积极性并不高。

五、对于大学思政课程教育的建议

在大学阶段,学生们在学习和思想上仍然存在着很多困扰和问题,那么合理的引导和对学生开展思政教育对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思政教育就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所在。

(一)思政教育要突出大学生的主体地位。思政教学的开展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是新形式下促进高校思政课程教学效率提升的关键所在。突出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就需要教育工作者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注重培养和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终的目标是将思政课程的学习转化为学生的一种自觉行动。以学生为主体并不是忽略老师的重要作用,老师作为知识的引导者和开启者,在思政课程的教育中要发挥出主导作用,在学生遇到问题的时候要给与学生必要的指导,切实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

(二)改变思政教育中陈旧的观念,积极开展教学创新。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一些新的教育理念不断涌现,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已经很难满足大学生思政教学的现实需要。目前思政课程的教学主要是对学生开展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教学,这难免会让学生在课堂表现中出现被动的情况。针对目前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大学思政课程的老师在教学中应该考虑好如何能够更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到课堂的教学之中。为了能够更好的提升思政课程教学的效果,老师在教学中可以依据目前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组织学生开展辩论,以此来提升学习思政课程的兴趣。在教学中只有让大学生多动嘴、多动脑,老师才能够发现学生学习中的各种问题,也才可以对学生实施有针对性的指导,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三)构建科学的课程评价体系。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学校要注重课程评级体系的建立,以此来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努力。目前高等院校的思政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主要是写论文或者是考试,这种方式虽然简单,也比较容易操作。但是缺少了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考察。在对学生学习效果开展评价的过程中,除了要结合考试成绩之外,还应当将学生平时课堂的表现也纳入其中,这样可以很好的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应该扩大评价的主体,将老师评价、学生互评以及学生自评有效的结合起来,共同构建考核的成绩,使得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参与其中,真正的实现课程教学的互动性。

六、小结

对大学生的思政教育不仅仅关系到大学生本人综合素质的提升,同时对于家庭和社会来讲都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本文主要结合实践,探讨了对大学生开展思政教育现实意义,并就大学思政课程教育的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期能够更好的促进对大学生进行思政课程教学效果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葛媛媛.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教育模式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05).

[2]李旭日.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07).

[3]严海鹰.关于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思考[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6,(S1).

[4]胡永红.大学生创业意识培养研究[J].法制与社会,2009,(17).

[5]陶荣兄.浅谈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J].发展,2009,(04).

篇2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是以人为本

首先,高校的思想工作教育者以人的思想和行为作为自身研究的对象,以实现建立正确的三观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内容。思政工作者会采取实际行动并通过各种方式方法对对象进行影响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使大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建立起正确积极的思想道德体系。再者,高校思政工作者也是一个个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主体,意识世界的内容也需要通过他们理解后才能进行传播,所以说他们也是在这个传播过程中的媒介,也是要通过理解这项实践活动来了解和接受社会的内化要求。高校的思政工作者所传递和代表的并不是他们自己的意志和思想,而是社会的要求和需求。

另外,实践的对象是广大学生,当然,其中也包括高校思政工作者。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作为社会的人(学生),其存在和发展必须符合社会的客观要求。在这种体系中,思政教育工作更应该注重传递利于社会主旋律和社会和谐的内容,因此说,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就是对受教育的对象进行引导和培养,具体而言,就是要实现个人的社会化发展,在社会中发展自己,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在校大学生只有不断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够成长为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四有新人和社会主义建设必备的栋梁之材;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只有不断地接受思想政治的教育,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政治思想素质,才能够适应时展的需要,才能够顺利地完成所肩负的使命和交给的各项工作。

最后,教育过程是一个主体与客体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也正是这样一个过程:思政工作者作为理解的主体,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理解社会的要求,然后作为社会要求的代表对在校大学生施加影响,在校大学生作为客体在这种影响下同时也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使得自己的思想道德素养得到了提升。正是由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践的主体和对象都是社会性的人,才让这种思想政治工作实践过程中的人成为不可或缺的成分。

上述的三个方面也清楚明白地阐述出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人的因素是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的道理。缺少了这个要素,也就失去了它存在的物质基础和存在形式。

二、以人为本的具体表现

1.以人为本应当被提倡为一种崭新的教育方式,用来处理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

首先,教育的对象和主体都是人,因此在这个过程中最应当被提倡的就应该是人性化,师生之间应该要相互理解,并尝试着建立起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在教育的过程中更需要引导学生去学,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教授的过程中要学会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自己塑造出属于自己的知识框架,主动去接受积极向上的思想内容,引导大学生教育走向一条“自力更生”的道路。

同时,在教授高校的思想政治内容的过程中,还要注重教授方法的趣味性和生活性。寓教于学,将生活中的点滴事件拉入教学的过程中,在教授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到亲切自然,这样能够引起学生对这方面的认同感,从而促进教学的顺利进行并能取得预期效果。不同的学生可能因为自身生活的背景或者其他原因会有不同的表现,教育工作者应当事前做好调查、充分理解、妥善解决,不单单做好授课和教育工作更是要将平时点滴小事做好做全做到学生的心里去。

2.以人为本不仅仅是对师生关系提出的新要求,更是对教育管理层提出的新理念

以人为本就是要求在教学的活动过程中将人作为活动的核心来处理。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学生的感受应当被充分重视,那么在教师考核教学任务的选择方面,教师的地位也应当被重视。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的质量决定教学的质量,教师具有求真务实的风格才能培养出求真务实的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确定以人为本的前提就是要处理好教师和管理者之间的关系,尊重教师,理解教师,为教师创造出良好的教学环境,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应当是管理阶层亟须面对的现状。

三、存在的问题

1.教育教学的方法需要改进

目前的教学方法还是满堂灌,单向传输,这种教学模式大大降低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样的教学模式只能是对书本知识的机械性复读,并没有真正做到把学生的感受放在第一位,也就很容易造成学生在课堂上分心的结果,学习效果差。

2.考核方式过于武断和急功近利

高校中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开设就是为了向学生传递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以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但是,课程的最终考核方式却选择了一锤定音考试,仅让一场考试的成绩来说明学生的学习情况。事实上,测试只是单纯地对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进行了解,而并不能衡量出一个学生是否真的理解并应用到这些平时学习到的知识,同样的,这种方式不能够让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以及智慧得到充分的表现。所以,对于这种模式,应当要进行必要的改革。

3.思政教育大多是局限在课本教学上,社会实践比较薄弱

篇3

一、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以人为本的重要性

1.以人为本是时代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

在经济高度发展、各方文化激烈碰撞的现代,思想政治的教育面临着很多新问题。高校现有的思想教育模式延续自过去,虽说曾经在思想教育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却已经难以满足时代需求。高校是国家的主要人才培养基地,担负着为国家培养与时代相符人才的重要责任,因此一定要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理念进行创新。在党的十七大中曾经提出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这就给我们指明了在当前时代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可以说时代就明确的要求了思想政治教育中要以人为本。目前很多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开展不顺,学生参与兴趣低、教学效果不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教育的方法与内容都过于陈旧,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因此,学校要开展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对社会热点的研究,结合学生的关注点与实际发展需求对学生开展教学,并教学中要始终以学生为中心来进行方法与内容的优化。

2.以人为本是加强教育实效性的需求

不管是何种的教育,能够取得效果才算成功。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使学生在思想政治上有所提升。但是传统思政教学方式实效性不强却是难以否认的事情。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是教学中将各种理论知识的传授放在了首位,忽视了学生的需求,弱化了学生的主体性与学生的个体行为。在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最大的重视,学生个体的需求与发展也最大程度上被满足。在当前学生个性化越来越明显的趋势下,以人为本能够促使教育工作者对现代学生的情况有更多的研究与了解,可以提高教育工作的针对性。传统的思政教学中,学生只是被要求服从理念,但是随着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对各种现象的怀疑态度渐升,如果没有及时获得解答时日长久可能会影响到个人观念的形成。以人为本的思政教学中,学生的需求与疑惑可以被解决,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也能够被提升,思政教育工作的实效性自然可大增。

3.以人为本是进行人才培养的需求

学校对学生开展各种教育的目的是最终将学生培养成才。能否为社会培养出时代需求的人才是衡量学校教学工作成效的主要标准。近些年,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大众化,学生就业竞争更激烈。同时,受世界经济低迷状况的影响,我国的市场各行业的发展也不理想。这些情况都对就业者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思想素质是人类需具备的第一素质。它决定着一个人思想观与价值观的形成,思想观与价值观则影响着人的发展方向与竞争能力。要提高大学生的素质,解决现阶段行业选择偏差严重的问题,加强学生的思政教育非常重要。以人为本能够提升思政教学效果,对人才的培养必不可少。

二、如何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1.在教学中始终以学生为中心

以人为本应用到教学中就是以学生为本。要做到这一点在思政的教学中要坚持始终以学生为中心。在思政的教学中,首先要改变教学的重点。传统观念下的教学重点是道德标准与各种价值观念的理论传递。而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念下,教学的重点应该是培养学生自觉的形成良好的道德意识并强化学生道德观念的自觉执行力。教师要将健全学生的人格为教学的目标,将教育的目的回归至本源。另外,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主体性,打破教学双方的阶层感,在教学中进行平等互重的交流。教师要尊重学生,给学生创造能够积极参与的机会,创造环境让他们进行自我了解,使其能够进行自我管理与自我教育。

2.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个性

思想政治教育很重要的一个目的是健全学生的人格,让学生具备有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这是对每个学生进行培养的共性目标。需注意的是,在对学生进行共性教育时,还需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个性。实际上正是由于个性的不同才会有社会各方面多元发展。只有具备自己特点的人才是主观意识健全的人。个性的发展是学生人格发展的重要部分。在思政的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重视学生个体间的差异。

篇4

关键词:学生社团;载体;大学生;思想政治

十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青年学生的发展事业,明确提出要全面加强对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引领和成长成才服务,要进一步增强对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和实效性。大学生作为青年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状况直接关系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关系着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因此创新工作的方式、方法,以学生社团为载体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拓宽教育的途径、载体,促进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用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青年、引领青年变得尤为必要和重要。

一、以学生社团为载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独特优势

高校学生社团作为学生自发组成的学生组织,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其主要表现在:1、社团覆盖面广,在校园中的影响较大。以笔者所在的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近八成的学生加入过社团组织,且部分学生同时加入两个或两个以上社团组织。学生社团活动已成为高校第二课堂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2、学生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自愿加入社团组织,因此,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较高,学生在参与社团活动的过程当中,主动的学习新知识,接受新事物,相比于第一课堂的灌输式教育,以社团为载体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容易让学生接受。3、通过社团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和渗透性,学生在参与社团活动的过程中,受到社团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思想政治教育[1],并且通过社团文化的形成和丰富多彩的社团文化展示,间接的影响到更多的学生,起着很好的教育、熏陶作用。

二、高校学生社团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状

2005年,教育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意见》,要求高校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并通过学生社团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自此,高校学生社团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在学校团委的指导下,得到了蓬勃的发展。为进一步促进高校学生社团的发展,发挥学生社团的实践育人作用,2016年,教育部、再次联合下发了《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暂行办法》,要求进一步规范高校学生社团的管理,促进学生社团的健康发展。近年来,学生社团在推动校园文化建设,服务学校发展和学生成长方面发挥了突出的作用,但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

(一)功能定位不准,与第一课堂结合不够紧密

高校的本质是培养人才,其中心任务是教学,因此,高校的一切工作应围绕教学中心任务,以德为先,培养高素质人才。高校第一课堂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应成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第二课堂活动应结合第一课堂的教学内容,成为第一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强化教学质量,提高教学实效。然而,当前高校学生社团定位还不够准确,发展方向上缺少与第一课堂教学的紧密结合,未能发挥其应有的政治引领作用。

(二)主责意识不强,开展工作娱乐化倾向明显

2016年,、教育部联合下发的《高校共青团改革方案》指出,在学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以校团委为核心和枢纽,以校学生会为学生的主体组织,以学生社团为延伸手臂,坚持问题导向,加强思想政治引领,促进学校共青团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但当前高校学生社团主责意识还不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有待进一步加强,活动开展为吸引学生眼球,迎合学生胃口,在内容设计上纯娱乐化倾向较为明显。

(三)基础条件不足,学校对社团发展重视不够

一是由于缺乏学校层面的政策支持和激励措施,社团缺乏相对固定的指导老师,且指导老师积极性不高,业务能力参差不齐。二是社团经费不足,学生社团的经费来源主要包括社团成员缴纳的会费,社会企业和单位的赞助和学校拨款,但学校拨款相对较少,社团成员缴纳的会费有限,社团活动经费仍较为紧张。三是缺乏活动场地。据调查,缺乏固定场地或申请场地困难是目前高校学生社团普遍存在的现实困难,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社团的发展。

(四)干部队伍较弱,社团自身建设能力较差

由于学生社团是学生自发组成的学生组织,主要依靠学生自身的力量进行建设,且参与学生较多,覆盖面较广,社团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能力又相对较差,大部分干部未经过系统培训,也没有担任其他学生干部经历,思想素质、工作能力等方面还难以满足岗位的需要。另外,学生社团还存在机构设置不健全、规章制度不完善、规划发展不科学等问题。多方面客观原因导致社团自身建设能力较差,学生社团发展较慢或停滞不前。

三、强化高校学生社团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几点思考

(一)注重高位推动,加强政治领导

首先,学校党委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学生社团的发展,把学生社团作为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学生社团的政治引导、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形成全校各部门齐抓共管的良好格局。要从学校层面制定鼓励教师,尤其是思政课教师参与社团指导的有效措施,调动教师参与社团指导的积极性、主动性。要下拨专项经费支持学生社团的发展,要为社团提供必要的办公场所和活动场地。学校团委要切实加强对学生社团的监督、指导,落实各项监督、管理制度,促进学生社团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建设。

(二)明确社团定位,强化主责主业

《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暂行办法》明确指出,高校学生社团要遵循和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的基本导向,善用网络技术和新媒体平台,开展主体鲜明、健康有益、丰富多彩的线上线下活动。其中,在开展社团活动的过程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第一课堂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内容,让社团成为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2],体现学生社团组织的政治教育功能,应是学生社团发展的方向和职责定位。

(三)完善组织架构,加强队伍建设

高校团委要成立学生社团联合会等专门机构,负责对学生社团的日常管理和业务指导,由校学生会主席团成员兼任社团联合会主席。探索建立社团团工委,推进社团团支部建设,加强社团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打造有特色、有亮点的社团文化。通过理论培训、实践锻炼等方式,定期对社团干部进行培训,提高社团干部的业务能力和整体素质;加强对优秀社团干部的评先评优和宣传表彰,增强社团干部的成就感和荣誉感,以提高工作的积极性。

(四)创新方式方法,提高工作实效

高校应从学校层面探索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并把学生参与社团活动作为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扩大社团活动的有效覆盖面。善于运用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手段,加强对社团团支部的组织引导和思想政治教育[3],构建“互联网+社团团建”的工作模式。推动思政研究等相关理论型社团的建设,在经费、场地、师资等方面给予倾斜,增强理论型社团的影响力,拓宽思想政治教育新渠道。促进思想政治课教师参与学生社团团支部的工作指导,推铀枷胝治课堂教学内容有效融入社团的思政教育实践活动。探索社团活动项目化运作和管理模式,各社团自主设计、申报有利于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综合素质的活动方案,校团委通过审核、立项、验收等方式,加强对学生社团活动的引导、监督和管理,提高学生社团活动的质量,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四、结语

总之,高校要认识到学生社团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独特作用,加强对学生社团的政治引导,推动社团的自身建设,促进学生社团与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相结合,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艾红玲.基于学生社团平台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探索[J].高教学刊,2017(4):66-67.

篇5

作者:梁会兰 戴如莲 杜锦文 单位:遵义师范学院马列部

师范院校的思想政治课长期以来都不受广大学生的欢迎,究其原因,还是由于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重视不够,建设不足,管理不严”的现象。要想改变这种现状,让思想政治课真正成为学生所喜爱并且终身受益的课程,首要任务就是不断加强对思想政治课堂的建设和管理,合理配置课程资源,不断优化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坚守思想政治课堂主阵地的基础上,充分做好学生业余时间的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工作首先,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渗透要贴近大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实际。在渗透形式上,可以组织一些活动来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上既要不拘一格,又要让大学生喜闻乐见。具体可以按以下方式来操作。积极组织学生进行一些主题教育活动。充分利用当地的历史文化古迹和革命文物遗迹资源,对学生开展一些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例如在每年的清明节、“五四”青年节等节日,组织团员青年祭扫烈士陵园、举行入团宣誓仪式等爱国主义教育专题活动,积极引领大学生的精神生活,使之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道德规范和价值追求。通过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活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学生社团是学生自我培养的重要课堂,同时也是学生成长的第二集体,是当代大学生团结友爱、共同进步的重要载体和依托。因此,学院应该支持帮助团员青年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活动。

积极组织一些校园文化艺术类的活动。丰富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能够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同时能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大学生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健康的生活态度,激励学生对美的追求和向往,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其次,面向基础教育的师范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范围上要积极面向社会开放,并且加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在这些实践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渗透。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指在校园内,还应该走出校园,积极面向社会开放,创造机会让大学生参与到广泛而深入的社会实践中去,接收到书本以外的学习体验。最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认真总结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并且充分分析和认识这些问题,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加以弥补。(1) 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上应坚持真理当前一些高校所开展的课堂教学以外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上大多比较浮泛,很少能够顾及大学生的实际需要,严重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大量实践证明,当前面向基础教育的师范院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顺应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广大学生的积极响应,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2) 在教育形式上注意形散而神不散学生的业余生涯本身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在学生的业余生活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很容易让学生觉得形式零散,这就要求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注重对学生思想的引导,做到在教育形式上形散而神不散,充分保证教育的内在主旨和内涵,增强各种活动的主题性和针对性。

对当前面向基础教育的师范院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先进的教学手段和互联网也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渠道。”[2]根据这些大学生接受信息的新途径,师范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们应该充分发挥互联网工具的作用,使互联网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推广载体,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吸引力和感染力。

篇6

一、中学政治课教学中的诸多现象和问题。

(一)教育目标上,重智育轻德育。轻视思想道德教育、人生观教育、政治教育,从而造成一系列负面影响。表现为:智育目标狭隘性和重人力素质轻人本素质教育。

(二)教育模式上,重群体知识灌输轻个体素质培养。忽视学生政治、道德、心理等整体素质的培养,阻碍其个性发展,扼杀其想象力、创造力,使其成为学习的机器。

(三)教学方法上,重理论教育轻道德践行。轻视了把理论运用于实践,忽视了学生的实际行为,忽视了用自己的行为去感召学生,从而不可避免地造成一些负面影响。

二、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策略。

(一)重视思想政治课教师自身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本身素质。

古往今来。任何教育改革的成败最终取决于教师。古人曰“水之积也不深,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师之蕴也不足,则其育长才也无望”,说的也是这个意思。

1 教师要把学生培养为有素质的学生,教师自己必须具有良好的素质。因而教师要具有远大的理想;要树立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要树立现代的教育观、人才观、教学观、师生观、质量观等;要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坚定的道德信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做到忠诚党的教育,尽职尽责,用真、善、美的标准要求自己,热爱学生,团结协作,起到“典范”作用。

2 加强文化素养的培训。首先政治教师要进行专业知识的培养,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的进修培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这是教学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其次要进行教育理论知识的培训,加强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的学习,这是教育活动成败的关键;第三要进行其他理论的培训,如人才学、逻辑学、美学、文学、外语等,这是增强教学效果、适应科学发展的需要;第四要进行技能技巧的培训,如电脑知识、“三笔字”(毛笔、钢笔、粉笔)、简笔画、摄影、幻灯、多媒体设计等。

3 加强个性心理素质的培训。有良好心理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一个孤陋寡闻、见少识浅的教师很难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很难培养出一大批知识面广的人才。所以,教师要有坚强的意志、良好的品格,有个性。有创造意识,有开拓精神等,使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教育者。

(二)运用多种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必须摸透学生心理及知识掌握情况,进而在此基础上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对教材中与已学过知识有联系且易懂的内容,教师可先划出重、难点。列出纲要,让学生自己阅,读,提出疑问、提出看法,全班讨论,如果教材内容介于难易之间,教师可采取“精讲巧练”法。即教师先预设本课重点难点,使学生牢固掌握基本概念、原理及知识的内在联系,同时注意选择一些具有时代特色的典型事例。让学生加深理解:然后对学生容易含糊不清的问题,在重点处设疑,以简明练习予以解决。凡同类或易混淆的知识,教学中可运用图表,图片等比较说明,遇到教材难度大,学生不易理解的内容。一方面,采取教师启发或讲解;另一方面,可采用图像资料、多媒体课件、参观调查等方法解释疑惑。使学生通过自己动脑、动手、动眼、动嘴,更深刻地理解教材内容,掌握知识要点。

(三)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容量大小要适中。

篇7

【关键词】循证医学;老年医学;教学

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是世界上老龄化速度较快的国家之一。预测到2050年中国老年人口将达到4.37亿,占全球老年人口的20%。将成为世界上老龄化最快、老龄人口最多的国家[1]。老年医学是研究人类寿命、衰老,探寻延缓衰老与关注老年性疾病的防治与老年人群卫生保健,提高老年人身心健康的综合性学科[2]。随着时展,老年医学教学不仅需要具备精湛的专业技术、出色的教学能力,同时也需要具备循证医学教学思维。循证医学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首先由加拿大DavidSackett教授等提出的,是在临床实践中发现问题,明智、准确、慎重的寻找现有的最好证据,结合临床医生专业技能与经验,充分考虑患者意愿与价值,正确应用研究结果指导临床,提供疾病的诊疗和预防方案[3]。

1循证医学与老年医学发展密切相关

循证医学是有别于传统临床医学的以临床医生对患者的个人诊疗意见为主的模式,循证医学强调的是新的临床诊疗决策模式,其更加注重对一个临床问题的最佳研究证据总结,可以是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双盲\单盲试验、交叉对照试验、队列研究等等,结合临床试验结果,审慎的制定临床决策。传统医学是经验教学,对疾病理论知识掌握理解来诊治病患,通过教师课堂授课,学生课堂学习与考试,经典教材阅读与掌握,来学习临床医学。而循证医学更加强调医疗决策的主体应该建立在大量的临床数据、科学的研究证据之上,可以是横断面调查研究数据,可以是随机对照试验数据,也可以是回顾性研究等等的数据,总之是有据可查,有据可循,以科学的视角评价临床数据从而得出的临床决策结论[4]。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信息时代的来临,大数据、远程医疗、云计算等等都为循证医学储备大量的数据基础,为科学的阐明问题提供可能。老年医学是研究人类寿命、衰老,探寻延缓衰老与关注老年性疾病的防治与老年人群卫生保健,提高老年人身心健康的综合性学科。老年医学强调把患者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综合评估,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以患者为中心的全人管理模式,最大程度地维持和恢复老年患者的功能状态,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近年来,老年医学的发展得益于循证医学的大力发展。为老年医学的发展、提高、推广提供科学保障[5-6]。

2循证医学教学思维应用于老年医学教学中的方式

2.1教师的循证医学教学思维的建立

循证医学教学思维应用于老年医学,首先是要在教学环节中的教师群体中得到重视与推广。通过循证医学科研培训、专业知识学习、授课经验交流,让广大授课教师具有雄厚的循证医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才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的应用循证医学教学思维授课,传道授业解惑。为提高学生学习老年医学教学效果提供可能。教师的循证医学教学思维与专业水平及授课技巧是决定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因素。因此教师的循证医学教学思维建立至关重要。教师的循证医学教学思维的建立已经有研究及文献报道,建议从确定临床实践问题,检索文献,评价文献,应用最佳证据,检验临床决策五步执行,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这为探索提高教师循证医学教学思维提供了有益的思路[7]。

2.2学生的循证医学学习方式建立

对学生循证医学学习方式进行培养建立是另一个重要的环节,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直接决定教学效果的成败,教学的好坏,以后的发展方向,都直接或间接与学生的循证医学学习方式建立相关。教学相长,学生的循证医学学习方式建立可以让学生更多的参与,可考虑先采用试点工作,或讨论式授课,让学生先储备掌握必备的循证医学基本概念,了解循证医学在临床实践中的基本步骤[8],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深化培养科研兴趣,建立敏锐的洞察力,观察力,发现临床问题,解决问题入手,加强循证医学思维训练,提高自学能力,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寻找研究热点,学术前沿,能更好的、更快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尽快的进入临床工作,更好的把握临床思维,是与临床工作相辅相成的进展[9]。

2.3循证医学教学思维在教育管理体系中的建立

循证医学的教学思维应用于老年医学的教育教学中,还需要一个重要环节,就是教育管理体系的建立,教育管理体系是教学环节中的承载者,有着为教学活动助力的作用,需要教学教育工作者、管理者共同协同努力将整个教育体系规范完善,若想将循证医学教学思维应用于老年医学教学中,这一环节必不可少,需要大家为之努力,规范循证医学教学思维应用于老年医学的具体工作流程与规范,如授课教师需懂得文献检索,循证医学基本理论,并将其与教学重点结合,启发、引导学生,具体工作的时间、地点、教学效果评估方法等。学生的循证医学学习方式建立,需要明确考核方式、方法,评价结果的用途等。这些有助于更好的将循证医学教学思维应用于老年医学教学体系中。

3小结

循证医学教学思维在老年医学教学中的应用,适合老年医学的教学特点,符合当前医疗技术发展的现状,能够更有力的培养医学生学习老年医学,掌握老年医学学科前沿,为培养优秀的老年医学人才提供有力的保障。可通过教师循证医学教学思维的建立、学生循证医学学习方式的建立、循证医学教学思维在教育管理体系中的建立3个方面努力,将循证医学教学思维真正应用于老年医学教学中,为培养思维敏捷、与时俱进的优秀医学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常晶 孙倩美 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综合科

参考文献

[1]WorldHealthOrganization.Goodhealthaddslifetoyears:GlobalbriefforWorldHealthDay2012[J].GenevaWorldHealthOrganization,2012,April:1.

[2]RajahMN,BastianettoS,Bromley-BritsK,etal.Biologicalchangesassociatedwithhealthyversuspathologicalaging:Asymposiumreview[J].AqeinqResRev,2009,8(2):140-146.

[3]夏晓东,章义利,徐永安,等.呼吸内科临床教学中循证医学教育模式的运用[J].继续医学教育,2011,25(1):40-42.

[4]冯艳铭,夏晓燕,王公平.循证医学模式在临床教学中的探索[J].继续医学教育,2011,25(2):51-53.

[5]彭晓霞.循证医学的实践模式与学习资源[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12,11(7):477-479.

[6]卡比努尔,周晓辉,帕力达.循证医学在老年医学教学中的应用[J].科学时代,2012(6):128-129.

[7]姚阳,周传伟.循证医学在老年医学和康复医学临床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初探[J].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8(6):124-126.

篇8

【关键词】中小学思政教育;突出问题;自律性培养

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有计划、有目的地把社会的思想观点、社会意识和道德准则转化为学生个体思想品质的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三十六条规定,“学校应当把德育放在首位,寓德育于教育教学之中,开展与学生年龄相适应的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相互配合的思想道德教育体系,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从我国的教育实际来看,目前中小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最有效手段就是进行思想道德和政治教育。其根本目的在于使学生在思想道德方面的素质得到全面、自由、和谐、充分的发展,在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同时提高思想政治素养。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中也指出:“梦在前方,路在脚下。自胜者强,自强者胜。”近年来,学生自律性的培养这一问题在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中日益突出,如何引导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逐步由“他律”走向“自律”,增强学生的自律性,不仅是学校教育面临的新课题,而且更是关乎社会安全、稳定与发展的一个社会性问题。

一、当前中小学生自律性差的几种具体表现

目前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普遍地存在着这样的疑惑:现在的孩子到底怎么了?自我管理能力特别差,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课后抄作业,总是想着去做一些违反学校规定的事情,不能自我管理、自我约束……教师的言传身教在他们身上见不到太多的成效,有的教师甚至怀疑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而学生也渐渐养成不能主动去想、去做,必须要人监督才能完成任务的坏习惯。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

1、学习态度懈怠。由于缺乏自律性,导致中小学生在面对学习任务时,态度懈怠,缺乏自主性。课前不能主动预习,课时不能专心听讲,课后不能按时并自主完成作业,不能积极应对学习上的各种挑战等。

2、自制能力差。由于自律性的缺失,中小学生在生活中不能自觉规范自己的言行,难以抵挡社会上不良行为的诱惑,这是中小学生身上普遍存在的问题。

3、人际关系紧张。因为缺乏自律性,所以中小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不能正确的认识自我,约束自我,不少同学过度迷恋网络游戏以致形成孤僻、专横的性格。

4、经受不起挫折。因为习惯了“被管理”和“被监督”,所以许多中小学生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容易寄希望与他人,或听之任之,缺乏面对困难、经受挫折的勇气和能力。

二、导致当前中小学生自律性差的主要原因

纵观当前中小学校学生自律性差的种种表现,笔者认为导致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大体上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校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低效。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些传统观念也应随之更新和发展。然而今天的部分思想政治教育老师仍然沿袭过去的教育模式,缺乏创新和改革意识;不少学校和教师更是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只重视智育,忽视德育,从而影响了学生接受自律性培养的积极性。

2、家庭思想道德教育的重心偏差。在家庭教育中,由于缺乏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方式,一方面由于家长对孩子寄予的期望过高,从而导致了对孩子的监管过度。他们常常替孩子安排假期、安排人生、左右孩子的想法,久而久之,孩子便失去了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及自我思考的能力;另一方面由于有的家长因工作忙碌、溺爱等原因放纵了对孩子成长的监管,根本不在心灵上与之沟通,这样孩子就变得内心躁动,致使他们不得不去网络中寻找知己或整天沉迷在游戏中,于是便开始出现逃学、翻墙、上课开小差等自律性差的行为。

3、社会思想道德文化的负面影响。在学校里或课堂上,学生接受的是高尚的思想文化熏陶,学校各种规章制度也是有效规范中小学生行为的标尺。但是当学生走出校园进入公共场所后,包围他们的则是一个五花八门的世界。在这些地方,他们能够听到的往往是一些污言秽语,见到的往往是一些不堪入目的事情。再加之各种不良诱惑的影响和对网络等媒介的监管乏力,都会对中小学生自律性的培养产生负面影响。

三、加强中小学生自律性的培养的几点建议

加强中小学生自律性的培养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者之间的相互配合和共同努力,以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在中小学生自律性培养中的整合作用。

1、变“强迫式”教育为“自主性”教育。中小学生的自律性培养应是由他律到自律转化的一个过程。不管是学校、家庭还是社会都不能采取强迫的方式,而应该采取启发疏导的方法,帮助和引导中小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就学校而言,应以素质教育的要求为准则,重视德育和学生自律性的培养;应尽量提供宽松的教学环境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应转变教学理念和方式,积极主动的精心备课,让学生对这门课感兴趣,引导学生开阔视野,关注外面的世界,明白学习的重要性,从而提高自身的自律性。家庭也应该转变对孩子的教育模式,采用客观科学的教育方式对待孩子,既不过度溺爱孩子,也不能监管过度,应该让孩子在健康温馨的家庭环境中成长。此外,还应充分利用大众媒体、文化市场和信息网络的积极引导作用,帮助中小学生有效培养自律性。

2、变“封闭式”教育为“开放式”教育。学校应该通过开放式教育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自律性,培养他们自我管理、自我思考的能力。家庭也应打破封闭的状态,让学生在自我成长中提高认识、明辨是非。面对形形的社会思潮,全社会应以包容的心态去保护中小学生的切身利益,尊重他们的自我价值和主体意识。

篇9

何谓“思维共振”?这就得从物理学中的“同频共振”概念说起。两个物体由于振动的频率相同,一个物体的振动就会引起另一个物体相应的振动,称为“同频共振”。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也存在“同频共振”的规律性,即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达到同一频率时,双方的思维就会相互呼应、相互促进。“思维共振”是提高教学实效的一条重要途径。

那么,怎样才能引发“思维共振”呢?根据笔者的实践经验,不妨从下述四个方面去努力:

首先,自觉思考,示范引导。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决定了他的思维活动对学生的思维活动有着直接的影响,只有教师思维活跃,才能带动学生积极思考。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教师不尊重思想,学生就不尊重教师,然而更危险的是学生也像教师一样不愿意思考。”因此,师生“思维共振”的先决条件,便是教师首先做一个积极的思考者。教师要在深入钻研教材、熟悉学生实际的基础上勤于思考、善于提出富有启发意义的问题。笔者在备高一《政治生活》“第四单元”内容时,发现“国家性质决定其外交政策”的表述与前面“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决定对外政策”的提法有所不同,于是提出来让学生思考两者的关系。由于这一问题既在课文理论之中,又在学生意料之外,因此既能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锻炼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又能在如何钻研课文、怎样善于发现问题等方面给他们以示范引导,由会读到会思、会问,培养他们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学习习惯。

其次,尊重主体,民主教学。在课堂教学中,一方是教师的教,另一方是学生的学,教为学服务,学生才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只有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才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刻苦钻研、勤奋思考,从而创造师生之间的“思维共振”。因此,教师要努力营造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把课堂塑造成学生的舞台,多给学生一些思维的主动权和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机会,而不是代替学生思考、做学生思想的保姆。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针对社会学科理论的多元性和社会现实问题的争议性,教师尤其不能搞传统的“一言堂”,我讲你听,我打你通,只允许有一种结论。在当今条件下,只有发扬教学民主、多开展课堂讨论,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才能引导学生通过自己认真、深入的思考和同学之间的互评互教来明辨是非、提高认识。笔者在高一《经济生活》教学中,曾组织学生就“传销”活动展开课堂讨论。虽然一开始学生观点五花八门,其中也不乏偏激之辞,但经过一番激烈争论,却都渐趋辩证、统一;之后笔者再作总结,促成学生理解、认同也就水到渠成了。

第三,切合实际,恰当设疑。我国古代学者陆九渊认为:“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思维永远是由问题开始的,往往活跃于疑路的交叉点。但问题的提出必须依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之具有适度的困难水平,既不能使学生唾手可得,也不能让学生感到深不可攀,要在一定的认知冲突中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因此,熟悉青少年的思维活动规律,这是“思维共振”艺术的前提,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尤其要充分认识中学生长于直观而疏于理性的思维特征,在教学中遵循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规律,尽量多创设情境问题来激活学生的思维状态,于通俗见深奥,化平淡为生动,缩短学生和所学理论的距离。笔者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要讲物质利益原则又要反对拜金主义的相关教学内容时,先通过课件展示了以下材料:甲同学在暑期到县图书馆打工,帮助编目录,工作20天,收入600元;乙同学放学回家路上遇到二位进城看病的农民问路,坚持要了5元钱才给他们指明去医院怎么走。然后问学生:你对甲、乙两同学的做法评价是否相同?为什么?由于这样的提问具体通俗,切合学生的思想实际,能调动学生积极思考,因而能较好地帮助同学通过比较认清物质利益与拜金主义两者的本质区别。

篇10

1.动机不纯,服务意识淡薄。绝大多数大学生担任学生干部是为了给学校做贡献,全心全意为同学服务,减轻老师的工作负担。但是仍有极少数大学生担任干部是为了享受学生干部的优惠政策,希望在各种评优中捞到好处,得到利益。这种学生干部功利化的动机和服务意识淡薄问题仍然存在。

2.学习意识差,理论素养欠缺。目前,高校学生干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现有少数学生干部学习理论知识应付了事,学习意识不强,综合素质有待提高。虽有较强的办事能力,但是学习成绩却背道而驰,理论知识修养欠缺。

3.教育力度不够,效果不明显。如何培养和建立一支优秀的高校学生干部队伍是所有高校值得研究的问题。高校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针对性的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既要培养他们过硬的政治立场,又要培养他们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心理。但是,目前很多高校并没有针对大学生干部队伍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有开展的也大部分流于形式,不仅间隔时间长而且次数少,因而教育力度不够,也难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预期目标。

4.心理承受力差,心理问题突出。目前,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突出是一个普遍现象。家庭的期望高,工作就业的压力大,自身优越感太强导致定位不准等等问题也集中体现在了当前大学生干部身上,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他们心理承受力差,甚至出现过激行为。

二、对高校学生干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及改进对策

1.思想观念上要高度重视。高校领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干部自身都要从思想观念上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校领导要把学生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中之重来抓,把学生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摆在学生工作的重要位置,并贯穿在整个学生工作的始终。高校学生干部要充分认识到自我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切实体会到内因的根本作用,不能将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完全寄托在高校和老师身上,而是必须要通过自身的努力。

2.教育内容上要有针对性。要对学生干部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服务意识教育和业务素质教育,让学生干部认识到自身存在的学生和学生干部两种角色。首先要按照学校的要求,完成作为一名普通学生所必须完成的基本学习任务。其次要引导学生干部将公仆意识和廉洁意识等干部应具有的思想素质植根于自己的思想中,在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完善和提升自己的同时,服务于同学、服务于班级。

3.教育途径上要多样性。要引导学生干部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强化对学生干部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可以积极开展“红色之旅”,组织开展专业性的实践活动,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对大学生干部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最大限度地发挥社会实践基地的思想道德教育功能。此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延伸、拓展和补充,有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入开展。学校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创立心理健康教育组织机构、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心理和能力训练活动,使学生学会情绪调试和心理保健,自觉维护心理健康,优化个人心理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