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教学调研报告范文

时间:2024-04-08 16:20: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思政教学调研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思政教学调研报告

篇1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利益格局深入调整,人们的工作和生活节奏明显加快,导致人们生活和工作压力增大,各种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大幅增加,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社会形态多元化、群体多层化、价值多重化、诱惑多样化、问题具体化等诸多新课题。如何缓解人的心理压力、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实现人的自身和谐,已经成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维护团结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重大课题。

一、人文关怀、心理疏导的主要内容

人文关怀,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怀、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对人类的解放与自由的追求,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人类自觉意识提高的反映。简单的说,人文关怀就是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心理疏导,是利用心理学知识改变人们的心理认知、情绪、行为和意志,达到消除症状,治疗心理疾病的一种方法。心理疏导的过程,其实质是不断消除内心不和谐因素,有效增加内心和谐,最大限度创造和谐心理的过程。"疏导"不仅建立在对对象的尊重上,且贴近对象的实际需求。

在交通思想政治工作中,笔者认为,人文关怀是指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关心人丰富多样的个体需求,激发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心理疏导是指帮助人们进行一定的心理调适,使其不良情绪得到宣泄,心理压力得到缓解,或者为进一步实施思想影响创造必要的健康心理条件,或者在进行心理调适的过程中解决思想问题。

二、深刻理解人文关怀、心理疏导的科学内涵

"人文"是一个内涵极其丰富而又很难确切指陈的概念,"人文"与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独立人格、人的个性、人的生存和生活及其意义、人的理想和人的命运等等密切相关。"人文"一词最早出现在《易经》中。《易经》贲卦的象辞上讲:"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其意为:天生有男有女,男刚女柔,刚柔交错,这是天文,即自然;人类据此而结成一对对夫妇,又从夫妇而化成家庭,而国家,而天下,这是人文,是文化。人文与天文相对,天文是指天道自然,人文是指社会人伦。人文区别于自然,有人伦之意,区别于神理,有精神教化之义;区别于质朴、野蛮,有文明、文雅之义,区别于成功、武略,有文治教化之义。可见,人文,标志着人类文明时代与野蛮时代的区别,标志着人之所以为人的人性。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人文关怀的集中体现。人文关怀可以传递人间的公平、正义、同情和理解,使人人都尽可能拥有尊严、享受宽容。只要有人文关怀存在,人间便会有良知和情义,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成果也就能让更多的人一起享受。人文关怀的核心在于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

要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尊重人的理性思考,

关怀人的精神生活。人文关怀包括层层递进又密切相关的几层涵义:

1、承认人不仅作为一种物质生命的存在,更是一种精神、文化的存在。

2、承认人无论是在推动社会发展还是实现自身发展方面都居于核心地位或支配地位。

3、承认人的价值,追求人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统一、作为手段和目的的统一。

4、尊重人的主体性。人不仅是物质生活的主体,也是政治生活、精神生活乃至整个社会生活的主体,因而也是改善人的生活、提高人的生活品质的主体。

5、关心人的多方面、多层次的需要。不仅关心人物质层面的需要,更关心人精神文化层面的需要;不仅创造条件满足人的生存需要、享受需要,更着力于人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需要的满足。

6、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应当是自由、积极、主动的发展,而不是由外力强制的发展;是各方面素质都得到较好的发展或达到一定水平的发展;是在承认人的差异性、特殊性基础上的全面发展,是与个性发展相辅相成的全面发展。

三、人文关怀、心理疏导在交通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性

对于思想政治工作而言,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除了具有一般性内涵,还有其特殊性。在交通行业,由于其行业性质等客观原因,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对于思想政治工作来说其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

1、人文关怀、心理疏导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现实需要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这个概念要求我们,坚持科学发展,必须高度注重对交通行业员工本身的关心,充分发挥、激发员工的奉献精神和创新精神。交通思想政工作不能停留在过去的一些行之有效办法上,通过""、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辅导报告、形势任务教育等政治学习等形式组织学习,内容和手段比较单一,成效还不是十分明显。因此,"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不仅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有机组成部分,更是交通行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2、人文关怀、心理疏导是构建和谐交通的迫切需要

人是社会的主体,构建和谐交通在本质上就包括人自身的和谐。人自身的和谐,是一个人身心(特别是心理和精神方面)的健康状态,主要体现为人在现实生活中精神上、心理上的一种平和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它根本上是由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决定的。实现人自身和谐,是以人为本的内在要求,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保证和基本价值追求。只有员工的自身和谐了,才能有健康的心理,才能有和谐有序的内心世界,才能够具备应对市场经济、改革发展中给员工所带来的各种心理矛盾冲突和巨大的心理压力,才能不断增强员工应对不同变化的心理承受能力,也才能不断培养适应能力。

所以,交通思想政治工作要积极推动人的自身和谐建设,努力探索在新的条件下有效提高员工心理承受力的方式方法,自觉地在人文关怀、心理疏导、正面教育等重要环节建立起良性互动的应对机制,营造培育和谐心理的氛围,为构建和谐交通提供良好的心理支持和人文环境保证。

3、人文关怀、心理疏导是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需要。

在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时期,经济社会转型带来的心理不适困惑着很多人。容易产生焦虑浮的心态和躁狭隘偏执的情绪,牢骚满腹,怨天尤人,总觉得别人对不起自己,社会亏待了自己,总觉得自己比别人高明,喜欢对别人吹毛求疵,有苛求计较之心,无宽容体谅之意,生活无节制,工作不自律,轻视别人和它物,使人因紧张而无法保持心理平衡,无法控制自己,甚至失去理智,进而影响和谐交通、和谐社会的建设。

实施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就是运用心理科学的理论与方法,从思想政治工作对象的心理特点和心理发展的规律出发,通过解决工作对象的心理问题,有效解决员工在工作和生活中出现的心理困惑,减少焦虑、抑郁、恐慌及其他不良心理状态,改善人们的非适用行为,包括对人对事的看法,人际关系,促进人格成熟,以有效且适当的方式和良好的心理状态来面对压力、处理问题和适应生活,帮助他们维护和增进身心健康,促进个性发展和潜能开发,达到和谐人际关系的目的。

篇2

[关健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而实践教学是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教学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一、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现状

近年来,许多高职院校思政课师资队伍建设卓有成效,教学经费落实基本到位,以评促建效果较显著,较好地达到了高校思政课建设的目标要求。但思政课实践教学尚处于探索阶段,各高职院校教学模式百花齐放、良莠不齐、评价体系不一,面临着教学活动难组织;教学模式难创新;学生兴趣难提高;领导重视不足、实践教学往往流于形式;实践教学不规范;经费不足等一系列难题。

二、推进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要从高职教育特点和学生实际出发,创新教学方法和模式;以就业为导向,突出职业道德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以改革考核方式为突破口,按照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贴近学生的要求,积极开展教学改革,深化教学研究,拓展教学空间,形成鲜明特色。

(一)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

搭建实践教学三个平台,即课堂实践教学模式、校园实践教学模式和社会实践教学模式。高职院校要加强领导、积极探索新型教学模式,形成"一优三讲三突出"的实践教学模式。"一优"即优化实践教学内容,"三讲"即教学过程中讲目标、讲难点、讲思路,"三突出"即突出新、突出活、突出好。

(二)不断丰富实践教学具体模式

思政课实践教学要创新,就必须与时俱进,集实践性、针对性、生动性于一体,注重学以致用,把握时代脉搏,紧扣社会热点,围绕十、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一系列讲话精神、学习焦裕禄精神、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核心价值观等内容设计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手抄报制作

为促进学生深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培养学生做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发动各班级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课余时间制作手抄报,评选优秀作品全校展出。

2.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梦"开展主题演讲和辩论赛

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理想、诚信、爱国、和谐社会、我心中的伟人、我的中国梦等主题演讲,以小组为单位撰写演讲稿,评选出优秀作品代表演讲。

3.开展时事课堂,形成品牌效应

为提高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能力,提高政治敏感度和鉴别力,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国内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巨大变化和热点新闻,按自然班分组制作PPT,推荐学生进行5-10分钟汇报,时事课堂的主题、内容和形式不拘一格,可以是主题演讲、新闻播报、舞台表演等。教师即时点评,每组提交一份PPT。

4.组织模拟法庭,增强法治观念

模拟法庭是指选取典型案例,在仿真的状态下进行模拟开庭审判,使学生在角色扮演的活动过程中学习、认知、理解相关法律知识和法律技术的实践教学活动。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司法实践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法律的认知能力、团队合作、组织协调能力等。

5.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育人

利用暑假组织大学生志愿者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学习宣传党的十精神和重要讲话精神,学生们通过参加社会实践,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了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以实际行动践行中国梦。提交总结报告。

6.社会调研

开展改革开放看我家--民生状况调查,大学生信仰调查,大学生道德状况调查等,通过社会调查,能够更深刻地了解社会,增强学生的群众意识、创新意识和科研意识。学生可利用课余时间,每小组形成一份调研报告。

7."请进来"举办图片展

结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组织党90多年来取得的辉煌成绩为主题的图片展、学习雷锋图片展、党的群众路线图片展等,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学生观看,撰写观后感。组织学生观看感动中国颁奖典礼、全国道德模范评选活动,学习焦裕禄精神纪录片、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宣传片等。

8."走出去"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稳定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

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如农讲所、烈士陵园等)进行合作,建设思政实践教学基地,组织学生代表赴基地参观、学习。与地方政府、村委会、学校、养老院等部门在思政教育方面进行合作,为实践教学提供稳固的平台。

(三)充分利用网络,构筑网络实践教学模式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如何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强化网络思政教育的积极效应,克服网络的消极影响,是摆在高校思政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首先,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网页和精品课程网站,引导学生网上学习。其次,构建现代、人性化的师生互动界面,通过QQ群、微博、微信等渠道畅通教师与学生交流。

(四)加大培训,提高思政教师指导实践教学水平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思政教师必须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高尚的道德素质、高深的知识素养。培训思政教师对实践教学的内容、方式、手段、考核等进行探索、改革和创新。思政教师要用渊博的学识征服人,用高尚的形象感染人,充分发挥人格魅力,实现"说教"与"示范"的有机统一。

总之,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是一项严肃重大的政治任务。探索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必须坚持勇于创新的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运用相关理论,针对实际问题,进行深入研究,逐步完善其针对性、实效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篇3

【关键词】“微时代” 高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2C-0045-02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大学生通过各种途径随时都能接收并传播教育信息。在此情形下,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思政教育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也应顺应形势的发展,在教学主体、课内教学内容以及实践性教学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体说来,可从以下方面采取教学策略。

一、增强思政理论课教学主体的“微能力”

所谓微能力,是指在互联网背景下接触、解读、使用微博、微信及信息时所具有的能力,包括对微博、微信功能和特征的认知,对微博、微信信息的识别能力,使用微博、微信传递信息的能力。教学主体即是思政理论课教师和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人员。“微时代”为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体提供了新理念、新方法、新视角,思政理论课教学工作应顺应微时代的发展,适应和掌握微时代的新特点,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微能力”,实现自身的创新。

(一)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体运用“微技术”的能力。具体如下:

1.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体应积极认知“自媒体”。所谓自媒体,是指以个人传播为主,以现代化、电子化手段,向不特定的大多数或者特定的个人传递规范性及非规范性信息的媒介。自媒体平台包括博客、微博、微信、百度官方贴吧、论坛/BBS等网络社区。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体应适应信息技术发展的要求,掌握网络交流和沟通技术,充分运用博客、微信、网络论坛、BBS等交流平台,与学生进行平等的思想交流,深入了解大学生的内心世界,进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引导、心理调适等活动。

2.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体要熟练掌握网络信息获取与处理技术。即学会灵活运用百度、搜狗等搜索引擎在网上获取及时的时事政治和思政信息,并运用网络终端技术提取、阅读、吸收、存储、回应信息,为深入开展思想教育理论课提供信息基础。

3.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体要掌握建设网站、维护网站以及网页制作的基本技术,制作并推广思政专题网站,鼓励学生参与网上互动,正面地开展思政理论宣传和舆论引导,营造良好的网络社会环境,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进一步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体的网络舆论引导能力。青年大学生朝气蓬勃、具有激情,但他们缺乏人生经历,思想比较单纯,对有些事情的认识容易陷入理想化和片面化。尤其是网络上众多负面的价值观念、理想判断以及虚假信息、不良信息的传播,容易影响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和对社会、政府的认识,影响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如果引导不善,负面的网络舆情将对社会公共安全形成较大威胁。为此,为了守护网络阵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增强网络舆情的引导能力。教师除要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外,还要提高自己的网络应用技术。处于思想政治宣传工作教学一线的教师,应坚持用发展着的武装大学生,努力保持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正确方向,应加强大学生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舆情应对能力,以疏导而不是封堵的方式,以正面宣传、主动解释的方法,培养青年大学生网民的理性精神,提高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客观评判能力和对网络信息的甄别能力,使大学生不为“假新闻、假事件”以及“假理论”所左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仅要培养大学生认清楚网络上众多错误理论和言论的能力,还要带领学生坚决的与其做斗争,以守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

二、深化思政理论课课内教学改革

慕课教学形式的出现引爆了世界高等教育改革风暴。它是一种大规模的、开放式的网络课堂。它通过课程知识点的呈现方式,每个知识点大约5-10分钟的视频,以短小的视频课程出现在学习者的移动终端,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自由控制这些视频,既可以反复观看,也可以快进快出。这种慕课形式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改革带来了契机。

(一)利用形势与政策课夯实思政理论课教学内容的前沿性、主导性和思想性。一是引导学生着力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工夫,在掌握科学理论上下工夫,在理论联系实际上下工夫,切实做到学而信、学而用、学而行。二是不断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通过历史变化、现实成就、国际比较,引导学生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三是深入准确阐释“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引导学生深刻把握其重大意义、丰富内涵、相互关系和实践要求。通过持续全面深入地宣讲,让广大学生充分认识讲话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和理论品格,进一步增强学习贯彻的自觉性坚定性。

(二)以学生为中心,主阵地与多阵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课堂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主体向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坚守主阵地是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的职责,同时又要求思政理论课教师开辟课堂外的多个阵地。慕课的出现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实现主阵地与多阵地结合提供了坚实基础。自主开发或利用先进院校已经开发的慕课让学生的学习发生在上课之前,学生在上课之前可以随时随地在线上开展学习,自主安排学习的进程,教师也可以在线上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诊断与反馈,学生从“满堂灌”的教学中解脱出来,激发了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的时效性进一步显现。

围绕传播职业精神组织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弘扬以德为先、追求技艺、重视传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开展好第一课堂的同时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对职业精神养成的独特作用,积极与企业合作,推进“三进”,即优秀产业文化进教育、企业文化进校园、职业文化进课堂;利用学校校史馆、图书馆、文化长廊、校刊、校报等多种形式,发挥学校历史沿革、专业发展历程、杰出人物事迹的文化育人作用;发挥学生党支部、共青团、学生会、学生社团的作用,与政府、行业、企业合作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传递正能量的实践育人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

三、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

(一)充分利用“微技术”,翻转思政理论课课堂。将翻转课堂理念融入到思政理论课教学中,是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它可以有效地改善思政理论课的教学效果,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教师从灌输式教学向互动式教学转变。

1.学生从被动学习者变成主动探究者。由于把学生当成学习主体,课前学生通过自媒体预先学习和了解教师将要上课的内容,到课堂上能提出高质量的问题。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和研究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同时,激发一些对理论知识感兴趣的学生,还会更深入地学习和研究这些理论。

2.教师从灌输式教学向互动式教学转化。传统的思政理论课对学生是“填鸭式”教学,课堂上的40分钟往往是教师滔滔不绝、唇干口燥,学生却在台下昏昏欲睡、提不起精神。翻转课堂后,教师通过提前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学生通过手机APP事先了解所学的内容和练习,提前思考将要学习的知识点,这样既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参与性和创造性,也能让学生置身其中不再觉得无 聊,获得知识的同时也能获得成就感,甚至还能在课堂上培养出学生的各种意识,如公民意识,参与意识等。

(二)充分利用“微技术”,深化案例教学法改革。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它围绕一定培训的目的把实际中真实的情景加以典型化处理,形成供学生思考分析和决断的案例,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或相互讨论来完成的教学形式。即教师需要收集大量案例素材,并对素材进行教学设计,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教师从案例引入到案例讨论,再到案例点评。其特点有三:(1)鼓励学生独立思考;(2)引导学生变注重知识为注重能力;(3)重视双向交流。充分利用“微技术”,深化案例教学法改革,它对教师有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既要掌握“微技术”又要结合学生实际,运用、更新、研究和创新新技术手段,提高教学效率,教师不能简单地从网络上移植别人的案例教学模式,而是要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的和要求,坚持案例教学的自主性、启发性优势,同时融入理论讲授精确性、系统性的特质。

(三)充分利用“微技术”,采用调查研究法拓宽实践教学空间。实践教学是思政理论课的重要环节。过去的实践教学较少,有的话也大多是组织学生看录像、看专题片、参观校史馆、博物馆等活动,学生的主体性不能充分发挥,导致实践教学的时效性较低。“微技术”给实践教学提供了广大的空间。教师实施调查研究法,可以要求学生利用节假日、寒暑假期间,通过走访、访谈、发放问卷、个别调查、群体调查等形式了解调研对象,学生借助信息技术和网络传媒进行调查研究或收集大量二手资料。其步骤如下:一是教师事先拟定调研题目;二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调研项目进行可行性论证;三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调研和撰写调研报告;四是学生通过展示调研成果,互评互学,教学相长。所以,以信息技术为载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应结合调查研究和实践教育等教学方式探索实践教学,促使学生在调研中既理解掌握思政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又锻炼挖掘出学生的各种能力,使实践教学落在实处。

(四)充分利用“微技术”,拓展思政理论课教学空间。信息技术时代为拓展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空间提供了优越条件。教师可采用多媒体工具和丰富的网络资源来丰富教学内容。如:播出一小段视频资料作为案例展开讨论;教师利用QQ群、论坛、微信圈等途径与学生互动,及时反馈教学信息,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困惑,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教师通过网络媒体搜索名家讲座,推荐给学生;通过教学网站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等等。同时,校际之间也可通过网络媒体加强沟通、学习与交流,还可以加强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之间共享教学文档和教学心得,汲取同行的经验,在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科研等方面不断地探讨,改进教学方法,使整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实现整体飞跃。

【参考文献】

[1]龙斌.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如何有效传播正能量[J].红旗文稿,2015(9)

[2]汪倩倩.慕课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改革刍议[J].高教探索,2015(8)

篇4

随着社会的发展,当代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许多调查都显示中学生存在着各种心理健康问题。例如巢传宣等曾对江西省2000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4.19%的学生具有心理问题,其中中度和重度占3.68%。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必须引起各方关注。为此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责任尤为重大,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是搞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关键,是保障心理健康教育顺利开展的重要条件。

目前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中却存在着许多重大问题。

(一)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不足,教师专业队伍薄弱,专业人才不足,专职人员较少。沈之菲2013年对上海市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69.9%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为兼职人员,只有30.1%为专职人员。

(二)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水平不高,素质有待提升。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素质参差不齐,大多是“半路出家”,与学校对心理健康教师的强烈需求不符。一项调查显示,在中小学校里持有心理咨询师证书的教师只有22.8%。陈启新2013年的一项调查里提到,对于心理健康一般知识,心理教师“很了解”的仅为20.85%,“了解一点”的为65.47%,“不是很了解”的为13.68%,近80%的老师在心理健康知识方面存在严重不足。由于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部分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不能正确分析、判断和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心理辅导效果不能让人满意。

(三)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定位模糊,角色冲突严重,在具体工作上定位不清,与其他角色职责产生混淆,地位没有得到应有的认可,缺乏良好的工作环境和个人发展条件。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普遍都兼任学校的政治课、劳动技能课等其他课程,心理健康教育在很多时候只是摆设,由此而来的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边缘化和不被重视感。很多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兼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由于指导原则的根本差异,很多教师在工作中体验着与管理者角色、德育教师角色等很多角色矛盾和冲突。

(四)在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中还有很多其他问题。例如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操作中,实践能力不足,很多知识只限于理论,不懂操作;科研力量薄弱,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很少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按部就班;继续学习机会不多,成长空间不大;进行教育教学形式单一,等等。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思考如何提升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地位和专业能力,彻底改善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处境,完善教育效果。

(一)专业人才,专业发展

新《纲要》中提出:“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必须大力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各地各校要制订规划,逐步配齐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专职教师原则上须具备心理学或相关专业本科学历。”

确保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性,应设立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上岗证书,教师凭证上岗。

(二)提供提升空间,创造提升条件

首先专业技术方面,应大力开展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业务培训,外出进修学习,进行教育教学经验交流等。可以根据个人兴趣,发挥所长,制定不同方向的培训计划,如个体辅导技能、团体辅导技能和教育教学技能等。另外也可以制定不同阶段的培训方案,如新进人员培训、提升培训和高级培训,使培训更具针对性和影响力。

其次科研学术方面,每个区域至少应该组建一支科研队伍,根据实际工作中的问题不断进行探讨和研究,掌握最新研究动态,为做好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最大程度上的支持和帮助。

(三)清晰定位,清楚工作

首先,要确立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职业规范和岗位职责。只有有了明确的岗位职责和要求,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工作中才能有据可依,有规范可遵循,这也是保障心理教师队伍健康发展的根本措施。

其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德育有着根本区别,必须建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业务管理机构,按照职责每年开展独立的指导、培训、督察和评估工作。

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自身出发,我们要在专业化的要求下,不断反思,努力提升专业素养,积累经验,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

参考文献:

[1]曾玲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力培养初探.心理科学,2007,(4),977-978.

[2]邢延清.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力研究.苏州: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3]张爱莲.心理健康服务人员核心胜任特征研究.重庆:西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

[4]黄希庭,郑涌等.关于中国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问题.心理科学,2007,(1),2-5.

[5]巢传宣,刘建平,熊红星.江西省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教育对策.新余高专学报, 2007, (1),91-94.

[6]崔景贵.学校心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心理问题与角色定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08,(12),4-7.

篇5

2.正确引导宗族文化构建和谐共同体——以福建省周宁县礼门乡贡川村陈姓为中心陈丙东,ChenBingdong

3.闽东畲族文化产业的个案分析——以宁德市蕉城区上金贝"民族村寨游"为例刘冬,LiuDong

4.发达国家行政内部监察的比较和启示陈国渊,邓剑伟,ChenGuoyuan,DengJianwei

5.析我国法官的刑事自由裁量权廖翔华,LiaoXianghua

6.福建省经济竞争力评价——华东六省一市的比较研究刘伟宏,黄学敏,LiuWeihong,HuangXuemin

7.海西发展创意经济的理论思考与政策取向韩丽嵘,黄家骅,HanLirong,HuangJiahua

8.成本与定价经营决策初探陈筱萍,ChenXiaoping

9.从金融危机探析我国居民消费不足的问题周洁,ZhouJie

10.地方银行发展模式的思考——兼论地方金融控股公司周建辉,ZhouJianhui

11.论唯物史观的三大诠释模式及其解构与整合李键,LiJian

12.对美外交战略思想内涵与启示黄一玲,HUANGYiling

13.浅谈中国传统和谐思想的当代价值及现实启迪范世珍,FanShizhen

14.诗美:有意味的生命形式——以于坚《看海》为例王思韵,WangSiyun

15.论修辞范畴中"情~"合成词苏佳,SuJia

16.《故都的秋》写作特色浅析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张义顺

17.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构建节约型高校康碧芳,林贵东

18.福建省民办高等院校国防教育现状与对策谢志强,郑丽关,刘博,余建通,罗顺绸

19.宁德师范学院图书馆外文文献现状分析汤雯

20.浅议高职旅游人才培养李美秀

21.新建地方性本科高校科研管理现状及对策王平平

22.浅谈电子档案的特点和管理措施周建英

23.中职语文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林云平

24.职业中专语文教学改革之浅见叶小梅

25.英语教学中文化背景知识传授策略探析杜翠仙

26.英语教学中文化因素的渗透谢瑞莲

1.关于建设海峡西岸畲族文化列岛的建议蓝万清,LANWan-qing

2.畲族史诗《高皇歌》所反映的畲族社会教育情况张春兰,祁开龙,ZHANGChun-lan,QIKai-long

3.论洛克之财产权观张育楠,ZHANGYu-nan

4.浅析酒店宾客投诉的原因及应对方法张发友,ZHANGFa-you

5.公平理论在现阶段的突出意义徐新泉,XUXin-quan

6.基层地籍档案管理规范化探析余晓榕,YUXiao-rong

7.建立临时监护人制关注留守儿童心理仲玲,ZHONGLing

8.道德权利与法律权利辨析林心雨,LINXin-yu

9.广西滨海旅游客源市场总体特征分析李丹枫,LIDan-feng

10.打造原生态农耕文明品牌大力发展闽东旅游产业江容眉,JIANGRong-mei

11.动车开通带给闽东旅游业的挑战及应对措施陈海堤,CHENHai-di

12.在实施环三战略中推进旅游经济发展林顺影,LINShun-ying

13.闽东报业现状及对策研究吴梅芳,崔柳,WUMei-fang,CUILiu

14.加快交通运输业向综合物流服务发展的对策分析林晨,LINChen

15.春秋金文用韻韻例簡析徐新亮,XUXin-liang

16.人称指示语的认同功能林斌,LINBin

17.宁德师院《大学英语》教学情况调查与分析姚正锦,YAOZheng-jin

18.大学毕业生职业成熟度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研究廖美玲,朱溢毅,LIAOMei-ling,ZHUYi-yi

19.探索高校贫困生认定的创新对策欧嘉烟,OUJia-yan

20.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几点措施姚文英,雷永汉

21.关于传统文化与深化思政教育的思考郑东亮

22.科学发展观视域下高校离退休干部服务管理工作探析陈贵新,CHENGui-xin

23.高校办公自动化建设的探讨缪莹,MIAOYing

24.学习时间学生做主——谈语文教学如何尊重学生的学习时间杨居李,YANGJu-li

25.搭建小组合作学习平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陈晓晖,CHENXiao-hui

26.浅谈英语技能训练教学方法实践俞翠芳

27.民间和乡土美术是美术教育的宝贵资源张卫华,ZHANGWei-hua

28.融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于一体——职业中专学校德育教学初探黄少怀,HUANGShao-huai

1.浅析共同危险行为行为人的免责事由金鑫,JINXin

2.实行一本制明确的量刑建议构建阳光量刑平台杨明松,YANGMing-song

3.畲族文化研究的新收获——2009年全国畲族文化学术研讨会综述谢重光,张春兰,XIEChong-guang,ZHANGChun-lan

4.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上金贝和云门畲族村之比较高学钦,GAOXue-qin

5.马克思的感性世界及其本体论路向李键,LIJian

6.浅谈我国负责任行政行为模式的构建——由库珀行政伦理带来的思考何文婷,HEWen-ting

7.列宁在新经济时期针对"三农"问题的决策及对中国改革的启示林本,LINBen

8.新时期培育海西东北翼旅游增长极初探——以环三都澳区域为例陈健平,CHENJian-ping

9.中心聚落、酋邦与中国的前国家形态林石,LINShi

10.试论晚明审美的新趋势古板,GUBan

11.诗体变革视域中的解放区民歌体叙事长诗林木,LINMu

12.柘荣话的文白读袁碧霞,YUANBi-xia

13.解构主义视角下《守望灯塔》的重新审视——论《守望灯塔》的女性主义立场林少晶,LINShao-jing

14.《清平山堂话本》中语义临摹性对"动+了+[宾]+补"和"动+补+了+[宾]"语序形成的影响周晓飞,ZHOUXiao-fei

15.谁在翻译?——女性主义译论观照下的译者主体性游晟,YOUSheng

16.《孙子兵法》英译本译者主体性蠡测——以翟林奈、闵福德二译本为中心谢道挺,XIEDao-ting

17.从主-述位理论看语篇中的英语长句汉译潘高洁,范祥涛,PANGao-jie,FANXiang-tao

18.社会文化理论视角下的二语习得探究——以英语口语交际为例任远,RENYuan

19.中学生英语文学素养现状的初步考察胡丽英,龚帆元,HULi-ying,GONGFan-yuan

20.论语言意识在英语教学中的渗透谢瑞莲

21.英语的整体教学张兰芳

22.在职研究生培养质量探析缪莹

23.高校准毕业生离校心理剖析欧嘉烟,林腾辉

24.对高职高专院校人才招聘过程中若干问题的探讨郑少锋,王平平

25.网络时代党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包小梅

1.畲族文化发展:经验与战略郭志超,GUOZhi-chao

2.闽东畲族居住格局初探——兼谈闽东畲汉族群关系赖艳华,LAIYan-hua

3.闽东疍民的习俗与文化李健民,LIJian-min

4.从《金翼》看东南汉族的民俗及其象征意义陈兴贵,CHENXing-gui

5.周宁上海钢材市场调研报告孙绍旭,宋凌迁,SUNShao-xun,SONGLing-qian

6.把旅游业作为闽东加快发展的主导产业江容眉,JIANGRong-mei

7.论金融危机对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的影响黄亮,HUANGLiang

8.从一个继承纠纷案看共同遗嘱的效力王长河,应敏骏,WANGChang-he,YINGMin-jun

9.浅析道德权利与法律权利的关联林心雨,LINXin-yu

10.浅谈行政规范性文件的监督林立气,LINLi-qi

11.价值澄清理论视角下的大学生村官问题研究陈钧宝,陈潜,CHENJun-bao,CHENQian

12.论国外公平分配理论与实践对我国的启示郑常鳜,ZHENGChang-gui

13.对称辩证法是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陈世清,CHENShi-qing

14.浅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具体形态及其果效林芳,章光园,LINFang,ZHANGGuang-yuan

15.唐温麻县的治所和长溪县的置县时间高学钦,GAOXue-qing

16.恩格斯的"现实主义"文艺观再论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高松,GAQSong

17.论张爱玲小说女性的悲剧性命运李翠雯,LICui-wen

18.福建国际贸易复合型人才培养与双语教学陈春玲,CHENChun-ling

19.新加坡双语教育思想对我国高校双语教改的启示林方榕,LINFang-rong

20.浅谈澳大利亚的大学教育丘怡,QIUYi

21.论高校教材招标的合理性林腾辉,LINTeng-hui

22.皮亚杰儿童道德发展理论对儿童规则教育的启示张小莲

23."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学生学习问题的探讨曾勋勋,陈飞

24.我校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心理探究雷永汉

25.高职高专学生网瘾倾向成因及对策初探龚梓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