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教学意义范文
时间:2024-04-08 16:20: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思政教学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思政教育的含义
近年来,随着教育的深化改革,将思政教育融入到课程体系中,不光是思想政治课讲思政,每一门专业课中都应有思政的内容,培养出高素质的优秀人才,从而为国家为社会服务。如今,很多单位在招聘时会把应聘者的思想品德、人文素质作为一项评价指标来考虑。思想品格是一个人为人的基础,如果一个人最基本的思想道德觉悟不高,专业或业务能力再好,也不会为公司为企业做出太大的贡献,并且会对社会造成一定的危害。
二、高职高专口腔医学生临床实践教学的现状
高职高专口腔医学专业学生学制为三年,其中在学校理论学习两年,临床实习一年。作为一名口腔医学专业学生,要想将来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除了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外,临床实践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因此,在临床学习中要求学生要有崇高的敬业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优良的医德医风,重视医疗伦理和科学的人文素养。而目前临床实践教学中,部分带教老师多数重视专业而轻视文化,过分强调专业的重要性,而忽略了传统文化、思政教育等方面的价值观、人生观和对患者人文关怀上的培养。以牙槽外科教学中的“牙拔除术”为例:教学过程包括患者的问诊、诊断、治疗设计、牙拔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只关心结果———牙齿是否完整拔除,而忽略了整个过程的评价,比如,在问诊中是否对患者给予了人文关怀,问诊语气是否能让患者缓解就诊的紧张情绪;在牙拔除术的麻醉术中,只关注麻药的注射效果,而忽略了注射麻药过程中是否动作轻柔,能否能尽可能减轻患者的痛苦;在牙拔除过程中只看术区的动作,忽略了口镜、等的不恰当应用对患者造成的不适感。这些过程中的细节教学不到位,正是对学生人文精神、医者仁心教育的缺失。部分学生和学校离开教室,走上临床,在医院这种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显得自由散漫,迟到早退现象严重;有些同学为升本或者考研做准备,忽视实习。这就要求教师要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纠正这些不良现象。
三、思政教育融入口腔医学临床教学中的意义及重要性
思政教育融入到口腔医学的临床实践教学中,对为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着重要的意义。口腔医学专业学生除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外,临床实践能力是关键。在临床实践中,要让学生明白一名合格的口腔医生不仅要以治疗疾病解除患者病痛为责,还要将提供口腔预防与保健也作为自己的道德责任,要重视医疗伦理和对患者的人文关怀,临床工作中不仅要有精湛的技术,更要有医者仁心、高度的责任心、强大的使命感、对生命的敬畏之情,同时还需要有崇高的敬业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优良的医德医风,而这些常常在临床实践教学中被忽略。另一方面,在当前紧张的医患关系环境下,一些伤医事件的发生或多或少会给部分学生的职业认知度造成影响,学生面对患者时,交流没有自信,对未来的医生职业失去信心和荣誉感,学习热情降低,导致学习态度消极,缺乏将来做一名优秀医生的信心及愿望。因此临床教学中,注重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改变教学过程中以专业为主的观念,将思政教育融入临床实践教学中,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立德树人为导向和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生命伦理道德和人文关怀等方面的工作,真正把培养具有博爱情怀和高尚医德的高素质医学人才作为教学的重点,做好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四、思政教育在口腔医学临床实践教学中的实施
(一)将思政教育融入到临床病例教学中
实习作为学生离开校园步入社会的第一个平台,是提高医学生专业技术水平、培养人文素养的重要环节。因此,在临床实践教学中除了要增强学生的专业能力外,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及人文素养的培养也不能忽视,在临床工作中要注重学生的医德修养,树立“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思想。1.医患沟通技巧中的思政教育。作为一名口腔医学生,将来从事的是以人为服务对象的口腔疾病的预防与治疗工作,那么在临床实践教中提高学生的医患沟通技巧便是临床实习目标之一,将思政教育与人文关怀融入医患沟通的过程中,以平等真诚的态度对待每一位患者及患者家属,做到多聆听、多关注、多解释、多思考、多协调,以良好的职业素养面对每一位患者。我们有理由相信,好的医疗诊治结果固然重要,但病人良好的感受及满意程度同等重要,这决不仅仅取决于医疗技术,更多是取决于诊疗活动中的服务[2]。2.治疗过程中对“无菌原则”教学的思政教育。无菌原则是每一位医生进行手术操作的职业红线,除了与病人交流沟通时应具备的人文精神及基本的职业素养外,在为患者治疗疾病时更要有高尚的医德指导操作,比如在治疗时的无菌原则,口腔疾病治疗经常会暴露病人的血液、唾液,而很多疾病都会通过这两种途径传播,我们在治疗口腔疾病时用的工具是一人一消毒,但是治疗台、治疗椅没法达到一人一换,这就要求我们的学生在临床工作中要有崇高的职业精神,精益求精,不光是为了治病而治病,更应注重细节,注重治疗的过程,严格遵守无菌原则,避免造成院内交叉感染而给患者的身心带来巨大伤害。曾有报道,一名70多岁的大爷在口腔诊所看完牙齿后感染了梅毒,该事例体现出医师在操作过程中医德的欠缺,未遵守无菌原则,仅仅是为了给患者治疗疾病,没有考虑到交叉感染的问题,给患者身心带来了不可弥补的伤害。3.在正确的适应症、治疗材料选择中的思政教育。近些年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口腔保健意识也日益增强,口腔科就诊的患者一部分是需要治疗疾病的,还有相当一部分是为了改善美观而就诊的,个别医生为了追求利益违背医疗原则为病人选择价格高昂而不适合的治疗计划,给患者未来的生活质量带来严重影响。还有在选择治疗材料时的适合原则。众所周知,随着材料学的发展,口腔科常用的材料五花八门,个别医生为了利益的最大化,选择高价材料介绍给患者,口腔医生作为医者,同样要医者仁心,要有高尚的医德,要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本着为病人服务,一切为了病人的原则出发,应该严格遵守医疗原则的适应症选择,用恰当的方法及适合的材料来为患者治疗,而不是最贵的就是最好的。临床教学中作为教师应该将以上问题落实到每一位就诊病人的治疗中,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用自己的高尚医德感染每一位学生。尤其高职院校的口腔医学专业学生,将来面对的是基层医院或者更多的是口腔诊所,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更加严格地对待每一学生,使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严格遵守职业道德,做一名技术精湛、医德高尚的合格口腔医生。
(二)建立科学的思政教育考评体系
思政课程的考核现在仅停留在政治理论课结束后进行的考试。在其他课程里没有加入对思政内容的考评,而“治病救人、救死扶伤”是每位医务工作者的天职,医者仁心更是每一位医生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人文素养,作为一名医生,掌握精湛的医术固然重要,但是高尚的医德更是不可或缺。将思政内容融入到医学生的临床教学中并建立科学的考评机制已迫在眉睫。高校应在学生毕业考试中将临床实习一年的思想政治表现计入考试分数,在毕业总成绩中占一定比例,并作为评优评先、升本或者推荐就业的一项重要指标。
五、结语
加强医学人才培养,是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基础工程,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保障[3]。2017年全国医学教育改革发展工作会议提出,医学教育是精英教育,培养医术精湛、医德高尚、医风严谨、具有国际视野和社会责任感的医学专门人才是高等医学院校的神圣职责[4]。临床教学中,除了让学生熟练掌握专业技能外,还要加强人文素质和医德教育工作,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5]。
参考文献:
[1]李杨.高职高专院校《康复治疗基础》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实践与研究[J].科技资讯2019,17(23):174-175.
[2]刘宾.论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性[J].亚太教育2015(27):50.
[3]段丽芳.病理生理学教学中课程思政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19,37(15):81-82
篇2
(一)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
民族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关乎到民族的团结,国家的稳定。在当前经济与科技迅猛发展的形式下,国际局势也变得十分微妙,我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日本、美国等国家对中国的崛起虎视眈眈。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在国际经济、政治和安全领域中仍然存在,并且通过网络、媒体等媒介,侵蚀大学生的思想,妄图加以利用。而来自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思想都较单纯,为人淳朴、善良,容易遭受欺骗。学校应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安全教育等来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保护他们在思想上、人身上的安全。另一方面,由于少数民族大学生大多来自较偏远的地区,文化基础相对薄弱,经济基础较差,导致学生学习、生活压力大,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信仰的青年学生给民族院校的管理者带来困难,给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更是带来更大的挑战。
(二)民族院校大学生艺术教育的特殊性
由于地域的关系,少数民族地区在艺术文化上都保持着一定的稳定性,少数民族同学也大都能歌善舞,他们承担着本民族文化的续接、传承与发展。因此,在民族院校开设民族艺术教育是民族艺术传承和发展的需要。民族院校的艺术教育需要体现民族性,这就需要各民族院校要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地制定艺术教育的方案和教学内容。
二、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艺术教育结合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加强课程导向性
在民族院校思政课的教学过程中,结合讲授内容,融入艺术教育的手段,因人制宜、因地制宜,赋予思想性、艺术性和趣味性,不但可以使枯燥单调的课堂气氛鲜活起来,也使学生更加容易接收理论知识。在艺术类课程中通过欣赏、演唱、演奏不同的音乐作品,不但可以提高大学生欣赏高雅音乐的水平,还可以通过一个个鲜活的艺术形象引导学生去领悟人类共同追求的真善美;将民族传统音乐引进课堂,不但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审美情趣,调动了他们热爱家乡、热爱传统文化深情,另一方面,也是对本民族文化极好的保护与传承。
(二)有利于增强民族教育针对性
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变化,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具有利条件,也面临严峻挑战。新形势下,联系到当前民族问题这一热点,民族院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显得尤为突出并且意义重大,为使得这一根本问题在民族大学生中得到解决,必须要考虑到民族院校的特殊性,结合民族大学生的活泼好动、喜爱艺术的特点,采用多种途径进行思政教育、艺术教育,树立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民族自豪感。
三、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艺术教育的结合路径探究
(一)提高对两者相结合的重要性的认识是前提
将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政教育与艺术教育相结合,提高认识是前提。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偏重刻板的说教和灌输,课堂气氛不活跃,但可以借鉴艺术教育的方法,使课堂充满趣味性。而传统的艺术教育注重技能的培养,缺乏深刻的思想性,可以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理,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思想引领。因此,两类教育的结合对于培养民族院校复合型的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完善管理体制是关键
无规矩不成方圆,有了严谨的管理体制才能保证两类教育结合的正常运行。在学校层面要设立分管领导,对艺术教育教研室、思政教研室、团学组织三类资源进行整合,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安排、活动实践、评价机制等方面研究出长效的管理制度,并且在实施的过程中,注意反思、总结。学校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色成立专门的机构来对学生进艺术教育与思政教育。如民族大学在校团委专门成立了大学生艺术指导中心,该部门由艺术教师和思政教师组成,主要面向全校开设公共艺术课程,以及开展实践活动,完成对大学生的思想引领及审美教育。
(三)优化师资力量是保障
思政教育与艺术教育分属不同的学科,俗话说“隔行如隔山”,目前在民族院校中,思想政治教师的艺术水平、艺术修养还不高,无法给学生更好的艺术熏陶。而艺术类教师同样存在思想政治水平较低,不会在教学中自觉运用思想政治的导向功能的现象。所以学校在整合资源的同时,还应加强思政教师的艺术修养。学校可以面向教职工成立合唱团、书画班等,既可以丰富教职工课余生活,还能提升他们欣赏美、发现美的能力。对担任艺术教育的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学习思想政治理论,参与时事讨论。思政教师与艺术教师还可以相互听课,互相借鉴。民族院校的教师还应该加强少数民族文化的学习,一方面可以与学生拉近距离,另一方面,在教育教学中,可以传承本民族文化,帮助学生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另外,民族心理学的学习,在民族院校中具有更加特殊的意义,它有助于在教学中,教师把握学生的心理,让课堂变得更具趣味性和实效性。
(四)重视文化资源尤其是民族传统文化是途径
我国的每个民族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传统文化,而高校教育已经成为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少数民族的同学大都能歌善舞,言行举止流露出本民族文化气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艺术教育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互补充,充分运用本民族文化,一方面使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本民族的历史传统,反过来,也是对传统文化极好的传承和续接。
(五)创新开展文体活动是措施
民族院校开展的文体活动需具有民族性,如西南民族大学每年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举办的“多彩民族风”的活动,在大学校园里展现原生态的民族文化,如苗岭飞歌、侗族大歌等,既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内涵,还传扬了民族文化精神。民族院校可以在少数民族重要的纪念日或节庆日,开展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活动。如民族大学在每年的3月28日,都会开展庆祝3.28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活动,通过欣赏照片了解新旧的对比,通过藏族服饰展,藏族歌舞展了解不同藏区传统文化,不仅激发了他们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也让他们深刻地感受到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民族院校还可以成立具有民族特色的学生社团,作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艺术教育结合的实践载体。如四川民族学院的弦子锅庄协会、民族大学的雪域歌舞社,每次举办活动的时候都会吸引大量的不同民族的学生的参与,大家在一起跳起欢快的锅庄,传递着友谊,加强了民族团结。
四、结语
篇3
共筑“健康梦”征程中,医学教育能否发挥生力军作用,医学生能否尽量缩短上岗适应期,青年医务工作者能否赢得患者信赖等,都是医学教育始终关注、长期实践、深化教改的重点问题。随着医学教育受互联网发展的影响,已形成繁杂多变的媒介场所、网络社会空间及网络文化生活模式[1]。最新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中国互联网普及率为61.2%,10~39岁网民占65.1%,其中20~29岁者占比最高,大学生已成互联网使用主力军[2]。作为精英教育对象,医学生成为受网络文化辐射范围最广、影响力度最深、受益程度最多的主要群体之一,既享受优秀网络文化成果的益处,也受不良网络文化内容的侵害。医学教育是精英教育,加强医学生网络思政教育,打好网络意识形态阵地管理主动仗,对于医学院校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意义。
1网络文化概念阐述
网络文化是以网络信息技术为基础,在网络空间形成文化活动、方式、产品和观念的集合,是人们利用互联网进行学习、工作、生活等,所形成的活动方式及其价值观念、社会心态等的总称,包含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修养、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等[3]。网络文化是新兴技术与文化内容的有机结合,从网络层面看文化,突出技术变革影响文化范式变迁;从文化视角看网络,强调网络内容的文化属性引发的文化范式转型。它具有开放性、实时性、群体性、虚拟性等特点,是影响学生成长成才的“双刃剑”[4]。总之,人类文明深受网络流行而影响,网络文化育人作用愈发强大。
2医学教育中网络文化作用的发挥
2.1网络文化重要性
教育部颁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指出要充分发挥十大育人功能,创新推动网络育人是其中的重要工作。做好网络文化建设是筑牢高校意识形态阵地、适应网络技术发展、推动思政教育的要求[5]。医学教育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更要求医学生利用网络,获取前沿医学知识,通过网络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助于培养“呵护生命、服务人民、报效祖国”的优秀医务工作者。
2.2网络文化正向作用
网络文化以一种全新的表达方式,影响着医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它可以拓宽医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习兴趣,开展“自助式”学习,主动接受有益的文化熏陶;构建与外界交流的桥梁,节省成本、丰富认知,让生活方便快捷;借助网络平台畅所欲言,释放心理压力,形成个体交际圈;在网络空间扮演多个角色,发挥社会化减压手段的功效。
2.3网络文化负向效应
网络文化的过度发展和不合理使用,纵容医学生好奇、好胜、攀比等心理现象的发酵。如网络亚文化的“前卫”和“时尚”,会影响学生正确价值观[6];抖音、快手等娱乐性网络文化传播平台的无限推送信息,易致自控力薄弱的学生沉迷其中;网络直播中“低俗文化、暴力文化”屡见不鲜,影响医学生健康成长,甚至发生脱离社会现象。
3网络文化促进医学生思政教育的思考
3.1构建网络文化体系,创新思政教育方法
树立“互联网+”“思政+”思维,创新方法提高效率。健全“学校、分院、班级、社团、公寓”五位一体网络文化建设体系,强化示范、联动和普及作用。设立网络信息员、评论员,关注动态、强化引导。办好QQ群、微博微信等网络新媒体互动平台,畅通诉求渠道,提高服务水平。探索将优秀网络文化成果纳入师生评奖评优、教师职称(职务)晋升体系,强化认同感,激发积极性。建强网络思政教育工作队伍,专业化培养、多样化发展、网络化建设,推动医学生思政教育全方位、创新性发展。
3.2拓展网络文化内涵,提升思政教育成效
打造“两微一端”思政教育新载体,完善网站、易班、官方抖音等平台建设。开拓“两创一融”新模式,即创新网络思政课教学形式,创新网络实践内容,将网络思政工作融入教育教学重要环节。建立网络文化讲堂、网络名师工作室等,培育网络文化项目,举办文化沙龙等。运用喜闻乐见方式,制作和传播贴近医学生的新媒体产品。整合资源成立医学院校网络联盟,实现网络思政合力育人。打造富具医学特色的网络文化育人品牌,开展大学生网络文化节、“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等,推进网络思政工作拓思路、讲方法、有实招、见实效。
篇4
关键词:中医药院校;特色;思政课;基本原理概论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思政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作为人类健康的守护神,中医药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如何,关系到祖国医药事业的繁荣发展,关系到和谐的医患关系和和谐社会,关系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因此,思政课任务艰巨,意义重大。为了提升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避免流于空洞无物的说教,笔者认为中医药院校的思政课教学应当贴近学生中医药专业的学习实际,将中医药理论、中医药文化、中医药临床实践等元素融入思政教育,从而构建具有中医药特色的思政课教学。笔者在自身承担的《基本原理概论》(高校四门“思政课”之一,简称“马基原理”)课程教学中进行了一些思考和探索,具体如下:
1 知识层面
挖掘基本理论与中医药理论的内在契合性,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而深化学生的认知。
中医学具有坚实的传统哲学基础,如元气论,即认为万物本原为气,生命过程亦如此,构成了中医理论的重要基石,贯穿于中医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说明生命过程的物质性和运动性,“人受天地之气,以化生性命也。是以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元也,神者生之制也。形以气充,气耗形病,神依气立,气纳神存”[1];说明人的整体性和联系性,气除了聚合成有形的组织器官外,还弥散于人体之内,周游不息,无所不到,使人体各个部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统一整体。虚空中普遍存在着气的作用,通过肺鼻、皮肤腠理,体内外气通过升降出入交换。这样,便使得人与自然界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些理论与哲学的唯物论、辩证法相对应,可以通过比较,阐明他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激发学习和探究兴趣,在深化对马克主义哲学认识的同时,也是对中医基础理论认知的内化,促使学生思考在现代科学背景下,如何对待传统的元气论,使之能继续为现代医学做贡献。诸如此类,基本原理中还有许多理论和观点与中医药理论之间具备较强的契合性,如质量互变规律中强调适度原则、过犹不及,这与中医学主张的阴阳平衡、阴平阳秘的中庸思想异曲同工,对立统一规律中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与中医学的辩证施治的个性化诊疗颇多相似等等,通过这样一些材料的收集与整理,加强马基原理课程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从而提升教学的有效性。上述契合性材料我们仍需不断挖掘。
2 价值层面
撷取内蕴的人文关怀并在与中医药学人文智慧的对话中,体现教学的亲和力和生命力,彰显教学的人文教育价值功能。
归根到底是人学,探索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洋溢着丰韵的人文思想。而作为“人文-科技”组合性学科、以人文为主导的中医药学,本身即富含着充沛的人文精神,因此,两者完全可以在对话中融通。例如,“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启迪人如何挣脱喧嚣和物欲,获得自由和解放。这种思想在中医药著作中比比皆是。中医理论奠基之作《内经》中即有“志闲而少欲”、“嗜欲不能劳其目,邪不能惑其心”、“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等不为物役,成就自由超然之表述。在历代著名医家的医学著作中更是明确强调为医者应摆脱名利的束缚。孙思邈在《千金要方・大医精诚》中指出“医人不得恃己所长,专心经略财务,但作救苦之心”;清代《吴鞠通行医记》亦写道“良医处事,不矜名,不计利,此为立操。”又如,人的全面发展是人文思想的高度概括,而中医认为,合格的医生必须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因为人的生命与天地相应,与人事相通,医者必须博通自然知识和人文知识,才可把握医道,否则难以胜任。金代医家刘完素认为:“欲为医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三者俱明,然后可以语人之疾病。不然则如无目夜游,无足登涉,动致颠陨,而欲愈疾者,未之有也。”吴鞠通亦呼吁医非广闻博识者不能为,正如其所言:“医虽小道,非真能格致诚正者不能。上而天时,五运六气之错综,三元更递之变换;中而人事,得失好恶之难齐;下而万物,百谷草木金石鸟兽水火之异宜。非真用格致之功者,能知其性味之真邪?”人要全面发展,亦应正确处理与大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不能盲目地干涉和征服自然界,应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隐含着人应与自然和谐相处。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中医药文化的精髓,《黄帝内经》一书中,多次强调“人与天地相应”,“人与天地相参”,把人与天地放在一个大系统来看待,他们是共生共存的。“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2]道出了人类生存对自然界的依赖性。清代名医张楠在其著作中亦指出:“夫六气流行于天地间,为天人合一之道”,“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因此,要善待大自然。中医学还主张要根据自然界的变化规律来理解人体生理病理机制以加以治疗或预防。总之,要把人与自然视为一个的整体,要求按照自然规律办事,与自然合一,这样才能为人类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促进人类自身身体健康。可见,马基原理课程教学完全可以实现与中医药文化的互通,在医学人文教育中,引领医学生价值观,提高医学生综合素养,培养合格的中医药人才。
3 方法层面
以跨学科的视阈,多学科协作来共同育人。
马基原理课程要真正提高教学效果就要贴近中医学生学习实际,要与中医学专业结合,而通过上述阐释可知,马基原理课程与中医药学许多理念、理论具有共通点,结合完全具备可行性。但是,马基原理课程教师囿于专业所限,虽通过自习,对中医药内容有初步认识,但并非全面和深刻,这不利于教学的针对性,为弥补这一缺憾,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多学科协作的教学方式,加强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个性化。因此,设想成立一个由多学科,包括中医学基础理论、中医学临床、中医药文化、思政课教师等组成的协作组,通过集体备课,共同挖掘教学素材,如选用与专业或专业群密切相关的典型医学案例,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思政理论,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教育,形成特定专业或专业群的个性化理论教学。与此同时,教师要掌握学生纷繁芜杂的思想实际,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需要探索新的个性化的教学模式:初步考虑如下:①可以开展大班教学、小班讨论的教学模式。由于目前思政课仍以大班教学为主,以教师传授为主,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得不到满足,而必要的理论灌输又是不可或缺的,鉴于此,教师可以利用课程的1/3课时进行大班课堂传授,其余2/3课时安排学生根据自身专业组成各个小组到指定的PBL教室,进行小班讨论和交流,并邀请协作组老师一起参与到和学生的沟通和互动中,深化学生认知,更好地解决中医药学生实际思想问题。②可以通过结对子形式,由学生自行选择教学协作组中的中医临床老师,作为临床导师,并给学生一定的机会参与到临床导师的诊疗实践中,在诊疗过程中,临床老师适时予以指导和引领,使学生在个体的实践体验中达到与所学基本理论的紧密结合,从而更能体悟到理论的魅力,能起到更好的思想教育作用。
4 结语
教育部规定思政课教学要“三贴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在高等中医药院校,思政课教学最富有特色的便是贴近学生中医药专业的学习实际,因其与自身专业学习的密切相关性,更能激发中医药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动力,在巩固专业知识、体悟医学人文的同时,内化和深化了对思政课基本理论的认知,有效地提升了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希望通过笔者的上述思考和探索,能为思政课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一些线索和启迪。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阅读;经典;改革
指出:“学习是文明传承之途,人生成长之梯,政党巩固之基,国家兴盛之要”。而学习最基本的方式就是阅读。“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指的是品德和阅读的重要性。党的十提出要“开展全民阅读活动”,近年来,“两会”代表就围绕全民阅读问题多次提交提案,建议政府立法保障阅读,设立专门机构推进阅读。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也应该紧跟党的理论指引,突破创新。虽然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目标、要求和标准很高,但对于这一“高峰”,既有攀登的困难,又有攀登的乐趣。作为一名教育者,也是一名改革者,实事求是和勇于进取都是必备的品质。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师,要在实践中总结、尝试和探索,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创新与改革。
以经典阅读为基础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的意义
1.思想政治教育契合经典阅读的学科特点
对人的思想教育不能只图形式上的热闹,只有内化于心,方能产生实效。这个过程不管设计是如何花哨亮丽,最终都要是静逸的、深沉的。要想达到这个目的,唯有阅读能够担此重任。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是思辨性,相关著作产生的理论依据之一都是理论创立者广博而深刻的书籍阅读能力,其魅力在于理论的科学性和思辨性,以及饱含作者情怀的人文特点。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而思辨性来自于观点的交锋、思想的碰撞,只有广泛的阅读,才能具有用于交锋的思想知识储备。
2.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具有阅读推广的课程优势
思政课课程的知识体系博大精深,每一个知识点都需要很多的专业知识作为补充和支撑。要想更好地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必须教给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和信息捕捉的领悟能力。阅读推广能够弥补教师在讲授课程知识方面的局限性,打开讲授教材知识的视野,在更加丰富的知识领域与学生产生共鸣,这样更有助于引导学生爱国奉献、积极进取、创新担当,使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架构建立在更为广博的知识基础之上,学生更能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从现实体验升华到思想理论层面。学生在自我阅读以及择书、选书过程中,更加能够取其精华。
从一定意义上讲,任何教育都要立足于思想,不含有思想的教育只是培训。思政理论教育应该成为培养未来优秀的社会建设者和各行各业成功人士的基础课程,应该成为其他人文社会自然科学课程的铺路石,应该发挥其博大、包容的优势,体现其思想的高度和深度。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无法离开人格教育、生命教育、道德教育、人文教育、科学教育、职业教育等单独实行,恰恰相反,真正高水平的思想政治教育总是悄悄地蕴含在以上教育之中。要达到以上要求,单凭教师的课堂教学是不够的。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的平台引领学生通过阅读进行自我教育,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教育效果。
3.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阅读推广的现实需要
思想政治教育要有直面“学生市场”的现实勇气。身处汹涌的信息和市场经济大潮,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仅仅依靠课堂和教材是远远不够的。现代信息社会,如果还抱着一本教材是落伍的。不能让学生将市场运作、宣传出的所谓“畅销书”视为经典。据相关研究发现,“对某高校图书馆《白手打天下100 招》《熟男淑女》《打造黄金人脉》等这类图书的流通情况进行过调查,发现此类图书的借阅次数较之其他经典著作( 含该校专业经典)高出数倍”[1]。如果教师不对学生的阅读给予指导,学生就会自己去选择阅读和学习对象。因此,思想政治理论工作者应该有服务意识,要考虑教育对象的喜好,要研究、满足、符合教育对象的特点兴趣,既以教师为主导,又以学生为主体来设计教学,思想政治教育才有实际效果和意义。
另外,高质量的阅读过程是个体与书籍之间的双向互动过程,是一种体验型的思维训练方式。读者获取的不仅是知识,更是对信息的判断和整合。在这个过程中,往往是灵感最活跃和丰盈的时刻。特别是经典著作,书中的信息与作者已有知识结构的交流碰撞往往最能激发读者的创新、创造潜能。而这一点,是所有学科都需要的情境和方法。因此,不管是理工还是农医等各个学科门类,阅读都是不可或缺的。那种重理工而轻人文、重工具性而轻哲理性的思想和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4.思想政治教育与阅读推广相结合的典型例证
西方也有思想政治教育,但是西方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像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那样旗帜鲜明。西方的思想政治教育一般通过通识教育来实现。看似 “形散”的西方通识教育并不是所谓的自由教育的延续,而富含西式的思想教育。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大致包括社会、科学、历史、文化、文学艺术、道德思考等,其教育目的是培养合格的社会公民。我们也可以从西方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师夷长技”。西方通识教育的有效载体就是阅读的指导,而阅读的主要书目就是西方的经典。可以说,西方的通识教育就是建立在阅读的根基上的。赫钦斯是20世纪美国著名的教育改革家,曾任职芝加哥大学校长。他在教育领域获得广泛赞誉的教育实践是其在芝加哥大学推行的以名著阅读为主要内容的“芝加哥计划”的教学改革。赫钦斯打通了名著与通识教育的理论渊源,重新阐述了名著的价值,认为名著是通识教育取之不尽的资源宝藏。这一计划从学校开始,广泛影响到社会领域,历经数十年,改变了美国的教育思想和方式。
5.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通过阅读推广来改进的操作优势
笔者在教学改革尝试中有一个体会,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困难在于改革必须是针对大众的,是针对大部分或者绝大部分学生的,而不是针对小众的、针对个别学生的,更不是针对个别精英和学生干部的。但是,在实际操作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师要面对的学生数量动辄数以百计。虽然教师也希望能够与学生沟通交流、因材施教、启发引导,但是现实中真的很难做到普遍性。学校也会支持教师们搞调查研究、实践教学,但是动辄上百人的学生活动的开展必然是一个很难操作的事情,更何况,教师所能影响和辐射的范围很小,调动和协调能力比较弱,基本很难开展普遍参与的实践活动。虽然也会组织社会调研考察等实践活动,往往只是部分学生能够参与。因此,教师特别希望能有一种惠及大部分学生的、简单易行的、具有实际效果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方法。通过笔者多年的经验积累,阅读推广就是一种途径。阅读是最简单、实用、经济的学习形式,阅读指导也是最简便易行的改革尝试。
以经典阅读为基础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要求
1.对教师的要求:统放有度 率先垂范
只有“放得开”,课堂才能鲜活;只有“统得住”,才能达到教育目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放与统”对教师有着很高的要求,教师需要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要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要有着坚定的信仰,要站得高、看得远、掌控得住。不要害怕学生在阅读时误入歧途,那只是阅读历程中的一个短暂阶段。教师只要稍稍给力,用心地坚持,阅读者收获的大多是内心真正、全面持续的成长。
读书往往在于教师潜移默化的引导。教师苦口婆心地叮嘱要学习哪本书,学生不一定感兴趣,教师随口提及过哪本书,学生倒是会立刻买来品鉴,这是笔者在跟学生交往中的一点体会。所以,在引导学生阅读方面,说教和要求都是次要的,重要的是让学生看到教师自己对于书和智慧的热爱。这样,哪怕教师不要求学生读书,学生也会效仿。教师首先应该是阅读者和思考者,大学生需要较为专业和深入的阅读指导;很难想象一个不读书,或者不爱读书的教师会是一名优秀的阅读指导者;也很难想象一个不爱思考的教师如何教会学生独立去思考。所以,一名好的思政教育教师,就应该是读书思考的典范。一个好的环境,就应该是有助于师生阅读思考的环境。
2.对内容的要求:经典名文 因材施教
读书就像是择友,要择益友而交。大学生应该阅读什么?当然应该是经典。经典往往是经过时间的洗礼、经过历史的检验,具有普遍价值的权威著作,经典著作往往文笔优美、内功精深、厚积薄发、高度浓缩、再生力强、不易老化。人类各门学科知识,其学科起点都是关于本学科的经典著作。经典著作是人类精神的家园、知识的家园,也是未来社会的根基。经典著作往往辐射自然学科和人文社科领域,具有跨学科的高度和对人类生存终极目标和意义方面论述的深度。其人文精神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重大而又深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理应挖掘这一宝库,做到“古为今用,洋为我用”。
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书目择选是个很专业的工作。思想政治教育要达到对学生价值观、人生观引导的作用,必然要体现在对书目的选择上。这应该不是一个教师,甚至不是几个教师就能够做的事情,应该发挥集体的智慧,或者发挥组织的力量。书目对于学生来讲,也有一个互动沟通的过程。笔者一直认为每一个人的阅读书单不应该是一样的,不然就难以理解孔子“因材施教”的观点。
3.对方法的要求:润物无声 长期熏陶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的思想道德素养的提高是一个缓慢的过程,需要教育者立足长远、立足根本。读书不是一时一刻的事,如果仅仅是流于形式,那么就起不到长期的实际效果,阅读推广开展的效果与是否能够做到持之以恒有很大关系。阅读就像探险“知识丛林”,总是在不经意的地方给你惊喜,但前提是读者必须有耐力、有好奇心、有兴趣。要想引导学生发现书本这个“知识丛林”的奥妙,给学生以持续的熏陶和引导,任何浅尝辄止的做法都很难起到真正的效果。在思想政治教育和阅读推广的关系方面,教师要做得巧妙和自然。在指导阅读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起到“形散而神不散”的巧妙融合。“以柔性教育的方式实现对学生的有效引导”[2],使思想政治教育既能够基于经典,深入人类的文化宝库,同时又有的放矢,浑然天成。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该有这样一种智慧。
4.对考核的要求:文以言志 知行合一
对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考核,一定是思想,而思想的表达是通过语言和行动来实现。语言有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即文章和演讲,而行动是很难测试和量化的。因此,笔者的经验是,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考核形式主要还是文章,也可以适当融入一些其他形式,如辩论和演讲。至于行动方面,可以在全校层面设立优秀个人奖励,通过师生的日常观察、举荐,鼓励学生发现身边感动的事、感动的人,进而激发学生们在生活中感悟观察、见贤思齐。
5.对管理的要求:松弛有度 学术为本
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离不开单位组织的支持和配合。在工作繁忙的情况下,如果也给阅读推广的成效列出时间表、下个军令状,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因此,相关单位和部门必须能够理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特殊性,对阅读教育效果的考察要有足够的耐心和宽容。在管理和任务的考核上,能够做到既高度重视、大力支持,又不过于紧催成果,做到松弛有度、常抓不懈。另外,在高校普遍重视学术研究的今天,研究阅读并不被普遍地认同,未给予其应有的学术地位。这样就会挫败教师进行阅读推广的信心和动力。解决这一点,要提升阅读的学术研究地位。让有志做这件事情的教师能够安心,有收获感和认同感。其实,优质的阅读体验可激发读者对经典原著的兴趣,这种体验的获得和发展轨迹及特点本身就是值得研究的学术课题。特别在今天,立体阅读、体验阅读、经典阅读、阅读文化等概念的提出与丰富,完全可以成为学术研究的对象。
总之,信息化的社会,意味着信息源对受众的争夺。这种争夺史无前例、无孔不入。如果学生不能被学校和教师所引导,势必被非主流渠道和非主流文化所影响。而阅读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作用是潜在和重大的。如果思想政治工作者不能够看到这一点,那就错失了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同时也限制了课堂教育教学功能的发挥。思想政治理论工作者应该认识到这一被古往今来无数先哲论证过的经验和智慧,自觉地成为一个阅读者和一个合格的阅读指导者。
参考文献:
[1]张传恩,钱.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大学生经典阅读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2(2):4.
篇6
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关系着大学生个体的学习与成长,更标志着整个国民素养的整体提升,进而对我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不可缺失的根本意义。然而部分大学生责任意识缺失是个不争的事实。他们注重自我权益,淡化个人责任;家庭责任观念不强,感恩意识弱化;纪律意识淡薄,角色责任弱化;注重个人利益,缺乏社会责任感。这与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的影响离不开。目前对在校学习的大学生就责任感的培养不仅仅是高校教育工作者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也更是社会新形势下的一个战略性任务。
在业界对“负责任”已经作为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重要要素之一,因为责任意识是促进大学生积极学习的重要动力,也是大学生成人成才的重要标志,还是大学生毕业之后能够为大众服务、为社会作贡献的重要保证。同时大学生的责任意识是大学生成才的强大动力。大学生是时代的宠儿,通过几年的学习,他们要成为各行各业中的专门人才。然而,在大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他们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困难;在成才的道路上,不可能一帆风顺,也有许多坎坷。所以,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强大的动力,而责任意识就是激励大学生努力学习早日成才的强大动机。强烈的责任意识是激励大学生努力学习、提高才能,从而更好地承担重任的强大动机。那么如何在思政教育中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呢?
一、加强思政教育,积极引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从总体来看,大学生乐观上进,求知求新,注重自我,注重功利,主流积极健康,价值取向呈现出多元化。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要让学生把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相结合。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将来他们要承担起祖国实现伟大复兴的重任,努力实现社会价值。社会价值的最大实现就是自我价值的真正体现。理想和目标是大学生实现社会责任感的精神动力,树立远大的理想和目标,能时刻唤起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社会责任感就要从具体工作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做起,在具体的活动中得到锻炼和培养。
二、辅导员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辅导员要帮助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帮助高校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所以说辅导员是对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形成是种坐标,我们的言行举止对学生时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我们在言传的同时,更要注意身教。公平公正是原则,我们要对学生一视同仁,无论是教学还是班级管理,都要公平对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本人也要严格要求自己。因此,要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教师自身应该具有高度的责任感。
三、强化感恩教育就是引导着学子们对父母、他人及社会的责任意识
“感恩”是种生活的态度也是种责任更是种品质。试想如果人与人之间没有感恩之心,必然会导致人际关系的淡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犹如星星般遥远。感恩教育重在从小事做起,由浅入深,从朴素的感恩教育中孕育深刻的人情冷暖与人文关怀,使之对父母、对老师、对生活中的点滴感恩,进而增大自我的责任意识,并能把这种责任意识转化为学习的精神与动力。懂得对父母负责就是为父母分忧,为家庭尽责的愉悦,刻苦学习也是件快乐的事。让自己成才帮助他人,进而学以致用,达到责任的升华――为国家负责,报效祖国。
四、学校与家庭、社会形成协作教育
时常联系家长,多沟通,形成“三维一体”的沟通模式。老师,家长,学生三方要确保信息的畅通。共同关心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在校大学生社会化程度逐步提高,对自己在社会中所处的角色和担负的社会责任有较正确的认识。所以要正确引导学生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把为祖国服务有效的统一起来,为此学校要以各级党团组织为主导,引导学生参加有益的活动。比如:参加社会实践、“三下乡”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帮困扶贫”等活动。同时,还要利用媒体、网络的宣传势,弘扬时代精神,使大学生在团结、协作、和睦、友爱的社会氛围中得到熏陶,增强其社会责任意识。
五、养成教育
“养成是个系统工程”,需要有个周期,绝非一蹴而就。故需要辅导员具有持之以恒的毅力,因势利导,循序渐进,以自身言行举止,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年轻的学子们,让他们把责任意识养成为一种习惯,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负责。
总之,大学生责任教育关系到我国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关系到大学生健康成长和成才。只有大学生责任意识增强,才能更好地完成学业,更好地充实自己,更好地为社会、为人民服务。责任感是人类基础道德中最本质的内容之一。
篇7
“正比例的意义”教学,是在学生掌握了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着重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正、反比例知识,内容抽象,学生难以接受。学好正比例知识是学习反比例知识的基础。因此,使学生正确的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是本节课的重点。在实际教学中,我注意了以下几点:
1、联系生活,从生活中引入: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兴趣,通过现实生活中的素材引入新课,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了生动活泼、主动的材料与环境。这样,将学生带入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情境,学生及时进入状态,手脑并用,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将枯燥的知识形象,具体,学生易于接受。
2、在观察中思考
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思考的过程,“思考”是学生学习数学认知过程的本质特点,是数学的本质特征,可以说,没有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本课教学中,我注意把思考贯穿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自己再设计一种情景,并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从而得出:两个相关联的量,初步渗透正比例的概念。这样的教学,让全体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在探索中获得新知,大大地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3、在合作中感悟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提倡:引导学生以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方式理解数学,解决问题。在本课的设计中,我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在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了两个相关联的量后,敢于放手让学生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自学例1,在小组里进行合作探究,做到:学生自己能学的自己学,自己能做的自己做,培养合作互动的精神,从而归纳出正比例的意义。
篇8
本节课上得成功的关键在于:能把《新课程》崭新的理念在上课前一节课先和学生讲清楚,打破原有的教学方式,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告诉学生:老师和他们是平等的对话关系,讲台并非是老师专有的阵地,老师会常常把讲台让给学生,让他们也神采飞扬站在这里施展自己才能,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让每颗种子都感受到春天的阳光。我对学生提出几个“允许”:允许学生与老师争论,允许保留不同于老师的差点,允许随时质疑老师的讲述。在把新课改的理念渗透给学生的基础上开始上新课,收到了预期的效果。班上有个学生叫王伟凡,一回到家里,就嚷着要爸爸妈妈也和她是平等的关系,因为老师今天告诉她们: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对话关系。由此看出,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影响相当大。
二、本课中学生好的思维方法。
课堂上学生对问题的分析、理解有时会超越教师的设想,这是教学相长的好机会。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从中汲取营养,用于再教学时启迪学生的思维。
上完本课,我空出时间让学生质疑,有位学生提出:课文最后一句话“我倒不如躲到隶杀的严冬中去罢—但是,四面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这句话怎么理解?说真的,我认为把鲁迅写的《风筝》安排在第一课,未免太难了。因为鲁迅先生的文章语言比较隐晦,作为老师,有时都一下子都转不过弯来,何况是刚进初中的学生?这位同学提出本课触及中心主旨的一句话。我让全班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最后请同学来回答:“这句话强调地指出:当时封建社会黑暗势力、封建伦理道德和封建教育思想十分猖獗,必须坚持战斗,不能退缩!”另一位同学接着回答:“这句话和第二段中的‘我现在在哪里呢?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而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相照应。我去查有关的资料,作者写这篇的文章是1924年,当时中国正处于军阀统治下,所以,这句话是当时自然气候的描述,也是作者对政治气候的感受。”除此之外,同学还提出了许多问题,我都让他们通过讨论自行解决。同学预习课文时,碰到问题能去查找资料,这是一种探究精神的体现;经过讨论解决问题,这是合作精神的体现。通过几节课和同学一起用新课程崭新的理念上课,我觉得新理念已经在慢慢的渗透到学生的思维中去了,这是值得欣慰的。
三、本节课存在的不足。
篇9
责任、承担和奉献是医学院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新时代的高校学生应该树立崇高的奉献精神。社区服务和社区活动作为高等教育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的优势。医学院学生虽然有的生活在农村,有的生活在城市,但是都生活在一定的社区当中,社区中的家长里短折射出很多人生道理和生活感悟。如让医学院学生去社区孤儿院和养老院去做义工,在这样的实践活动中,他们就会有很多的感触。看到那些孤苦伶仃无父无母的孩子,学生就会滋生同情心,从内心深处萌生帮助弱势群体的意愿,这就是责任与承担;通过了解孤儿的酸甜苦辣,他们就会珍惜当下自己的幸福生活,也会庆幸自己家庭和睦,那么一定程度上就会转变青春期逆反的心理,学会理解和孝敬父母,懂得感恩父母、感恩社会。社区服务活动的开展类型多种多样,每一种活动或多或少都会折射出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这就需要教师巧妙设计。再如,让学生分小组调查本社区的一些实际问题;社区卫生、医疗和人口等,在调查的过程中,学生要分工协作,讲究团队精神。为了获得相关的调查数据,他们还需要登门拜访,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要与社区人员打交道,就要做到文明礼貌,与人为善,这些品行的培养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要求。
二、利用中华传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教师要教书育人,学校要为教师创造条件,以助其实现既定的教育教学目标,这才是学校管理的主旋律。医学院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场所,每年都会开展一系列的活动来开展三观教育。高校都会巧妙运用重大纪念节日或者传统节日来渗透思想政治教育,每一次节日活动都会是一场精彩绝伦的实践活动。如清明节组织学生去烈士陵园扫墓,让学生缅怀革命烈士;在国家危亡的时刻,他们抛头颅洒热血,为了中华民族和亿万同袍的尊严,他们不畏牺牲。这种爱国热情、勇往直前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定会叩开学生的心门,让学生受到一次爱国主义的洗礼,也会激励他们奋斗拼搏,为实现伟大中国梦而努力学习。再如,劳动节,学校可以安排一些社会劳动,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此外,通过体会劳动的辛苦,学生也会从内心深处向劳动人民致敬,并深刻理解“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和“劳动者最光荣”的内含。在最为隆重的春节,学校可以安排学生给长辈和老师拜年,让他们学会尊重与感恩,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些实践活动突出的思想政治教育绝对比课堂讲授效果好得多。
三、走进自然与社会,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是较为广泛的,有品性修养、意志品德、高尚操守、社会公德等。虽然素质教育已经推行多年,但是医学院的教育更多的还是理论化的医学专业知识教学,学生的生活范围和学习范围多数还是在校园中,校园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随处可见的。其实,医学院学生是非常渴望亲近自然的,他们很希望能拥抱绿色,呼吸新鲜的空气,所以在搞综合实践活动的时候,学校就可以组织一些“拥抱大自然”的活动,让学生体会自然的魅力,感悟人与自然的和谐。比如春游活动,在春游活动的前期准备工作中,教师就可以巧妙渗透遵规守纪、团结协作、爱护自然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春游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效组织学生,让学他们体验到大自然的美丽。但是当下人类对自然的破坏也较为严重,甚至危害了生态系统的平衡,为此,人类也遭到了一定的惩罚。这就告诫我们,人与人之间需要尊重,人与自然之间也需要尊重,教师可以此来引导学生产生并树立环保意识。在象牙塔里面,受到校规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学生一般表现较好,但是走出校园,很多同学就变得有些自我,一些坏习惯和不良品性就凸显出来了,所以,教师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一定要注重质量。社会是复杂的,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人才表现得更加真实,如果能利用真实的社会生活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那么效果就显而易见了。如让学生走上街头,在十字路口充当文明交通督导员,通过劝导交通陋习者感受其中的困难,了解交通陋习带来的损失与伤亡,从而养成遵守交通规则的好习惯,杜绝“中国式过马路”等不文明的行为。
四、发挥教师的模范作用,提升思政教育效果
篇10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 教学
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理论性强,概念抽象,趣味性少。如果不注意改革教学方法,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影响政治课的教学效果。而教师若能满怀激情,生动传神地讲解,诱导学生积极投入,使教与学双方都沉浸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那么学生就能学得主动,学得扎实,在课堂上充分体验参与之乐,思维之趣,成功之悦,教学的效果就好。怎样才能达到如此效果呢?以下就谈一谈这方面的粗浅认识。
一、更新观念,以先进科学的教育思想为指导
教育指导思想决定着教学的设计,对教学起着导向的作用,教师应明确以下几个方面的指导思想。
1.明确政治课教学是为培养“四有”人才打基础的,它肩负着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奠定基础的光荣使命。只有从这样的高度认识自己的工作,才能教着“今天”,想着“明天”,提高教学的积极性。
2.要更新观念,改革教法,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使学生在接受教师传授知识的同时,愉快地获取思维方法。
3.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建立民主、平等、友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改变唯教师为中心的教法,为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创造条件。
二、深研教材,把握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是备课和上课首先要明确的问题,它决定着教学内容、结构、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只有在深研教材的基础上才能准确把握教学的目标和要求,这也是确定教学重难点的前提。
三、创设愉悦和谐的课堂环境
现代教学论认为,课堂教学除知识对流的主线外,还有一条情感对流的主线。教学活动是在知识、情感这两条主线互相作用、互相制约下完成的。只注意知识的讲解,而忽视情感的交流是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师生这种情感的交流,民主、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是愉悦和谐课堂环境形成的基础。
怎样创设愉悦和谐的课堂环境?
首先,把微笑带进课堂,微笑是教师职业的需要。教师微笑的面容、的目光、大方的仪表,会给课堂定下一个愉快而安祥的基调,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了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
其次,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要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处于积极探索新知识的状态,就必须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处于学习的主动之中,这正是教师为课堂教学创设的理想环境。
再次,建立平等、民主和友好有师生关系。平等、民主和友好的师生关系是创设和谐愉悦课堂气氛的基础。这种关系的建立关键在于教师,学生要亲其师,教师必先爱其生。热爱学生是师德的集中反映。
四、用教学艺术的魅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教学是一门艺术。思想政治课是具有情感性、抽象性、独创性的特殊艺术。教师要善于将政治教学中的教育性和科学性,用艺术化的形式诉诸于学生,使之入心入脑。具体来讲:
首先,以开讲艺术萌发学生的求知欲。一堂好课的开头如同一出好戏的序幕。开讲得好,就能先声夺人,造成学生渴望追求的心理状态,激发起强烈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引起“探究反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