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态环境管理范文

时间:2024-04-08 16:20: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城市生态环境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城市生态环境管理

篇1

1.1地形封闭

9市的周边多为“喀斯特”山丘、孤峰,尤其是盆地中的城市,地形最为封闭。如贵阳市就位于本省中部群山环抱的“喀斯特”盆地中;六盘水座落在西部高原山区山峦群峰之中的盆地中等。地形封闭,不但城市发展有困难,也易造成一些生态环境问题。

1.2山地和丘陵所占的比重大

除安顺和遵义所占比重在72%外,其余均高达85%以上。各市的平地并不连片,而是被残丘、孤峰分割,实际是“山间平坝”,故土地利用的限制性强。

1.3地势高低悬殊

各市最高和最低海拔的差数多在1000m以上,毕节市相差达1700m多。地势高低悬殊,不但对发展交通带来困难,而且也带来一些环境地质问题。

1.4自然灾害频繁

贵州年降水达1000mm以上,但“喀斯特”发育,使水源漏失,地表缺水,形成湿润气候条件下的干旱,尤其是高原面上的城市,地面水相对缺乏。如遇暴雨、大雨,因洞穴堵塞等原因,各城市洼地带积水形成内涝,如1996年贵阳市建成区多处被水淹1周多。因而旱涝灾害受降水多寡和“喀斯特”环境的综合制约。据统计,近500年来,9市的旱涝频率高达35%-60%。由于岩溶作用,岩体易发生滑动,9市常有不同程度的滑波、崩塌和泥石流等灾害。

2城市生态环境问题(见图1)

城市生态是一个多层次、多元素、多变量的复杂的人工生态系统,任何城市的生态系统都是依赖性强,独立性弱的生态系统,如人类的干扰超出城市生态系统本身具有的负荷能力,则会破坏系统的生态平衡。座落在天生脆弱的喀斯特环境中的城市,其生态系统本身具有负荷能力低,对人为作用的容忍度极低,生态系统更容易遭到破坏,被破坏后又难以恢复的特点。近30年来,9市人口增长快,而科技、经济和城市管理滞后,环保意识差,直到90年代中期前,9市环境保护仍处于点、源治理阶段。1996年开始重视城市的综合治理,也取得一定成效,但久账过多,9市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十分严峻。

2.1空气环境质量差,酸雨严重,“热岛”现象突出

9市的能源结构均以含硫量较高的煤为主,城市空气呈现出煤烟型为主的复合型污染:①SO[,2]的污染极为突出。有6个市均超过国家三级标准(0.1mg/m[3]),其中都匀高达0.36mg/m[3];②氮氧化物(NO[,x])年均值超过国家二级标准(0.05mg/m[3])的有3个市;③悬浮颗粒物(TSP)年均值有6个市超过国家二级标准(0.2mg/m[3])。而同年,非喀斯特区的赤水市其SO[,2]、NO[,x]和TSP含量分别为0.017mg/m[3]、0.012mg/m[3]和0.116mg/m[3],是贵州12个市中最低的;④9市的降尘量年、月均值范围为4.1-13.1t/km[2]月,其中有6个市均超过国家规定的南方城市限值标准。

表1九市的自然生态环境现状

Tab.1Presentstateecoligicalenvironmentin9cities

附图

资料来源:①贵州省区域地理信息项目领导小组编:《贵州省地理信息数据库》。贵州省人民出版社,1996.8.

②贵州年鉴,1996-1998.

地形封闭,废气扩散困难,废气与空气中的水气混合形成酸雨。9市均不同程度地出现酸雨。1998年酸雨率平均为57.08%,其中有4市高达80%以上,且强度大。地形的封闭性和城市内的山丘,孤峰,引起局部气流复杂,下垫面又是人工建筑,导致小气候环境变异,其中以“热岛”最为突出——城市中心区温度比郊区高1-3℃,它使人感到闷热,还诱发流感等疾病。

2.2水体污染严重

水域的生态环境是影响城市环境的关键因素。9市的底部低地几乎全部被人工建筑占据,部份河流阶地和一些低山丘也被占掉,这就使城区水文循环发生不可逆的变异,如加大了城区河流的洪峰,降低平水期的流量等。最为严重的是,多数废水和废物未经处理就排入环境;农田施放化肥,农药和污灌都造成水体污染,尤其是浅覆型的地下水,隔水能力差。而9市都不同程度地利用天然落水洞等排污和倒废物,造成地下水严重受污染。受污染的地下水抽取进入城市,经使用后的污水又进入地下,这样反复循环,污水得不到很好处理和自净。目前,各市的中心区和工业区附近的水体污染最严重。据1998年26条河段的监测结果,除铜仁和凯里两市河段的水质分别达到Ⅱ级和Ⅲ级外,其余均在Ⅳ级和Ⅴ级。对城市中6个湖(库)监测的结果,有72%的水质达不到使用功能规定的水质标准。除贵阳的阿哈水库外,其余湖(库)均呈现富营氧化趋势和明显的有机污染特征。

2.3地面塌陷

喀斯特地面塌陷是严重的地质灾害,也是地下水资源开发中突出的环境地质问题。合理开采地下水,能使水体呈良性循环,但9市都不同程度地出现集中,过量地抽用地下水,不但使水位下降,一些泉水断流,也造成地面塌陷,如六盘水市的水城,在5km[2]的地下水集中开采地段,发生塌陷800多处,造成房屋开裂,倒塌80多座等,经济损失大。

2.4噪声污染总体上呈上升趋势

根据1998年噪声监测:①交通噪声范围值为69.3-82.2dB(A),除遵义外,均超过国家标准[70dB(A)];所监测的163.29km路段中,有109.14km的噪声超过70dB(A),与1996年相比呈上升趋势。②城市区域环境噪声为52.5-66.6dB(A),有5个市超过国家2级标准[60dB(A)]。③对5市功能区环境噪声监测中,1类区(居住、文教)均超过国家标准[55dB(A)];2类区(居住、商业、工业混杂区)有4个市超过国家标准[60dB(A)];3类区(工业区)有2个市超过国家标准[65dB(A)];4类区(交通干线两则)有3个市超过国家标准[70dB(A)]。与1997年相比,1类、2类和4类区噪声呈上升趋势,3类区变化不大。

2.5森林覆盖率持续下降,水土流失严重

1950年初,除毕节外,其它8市的森林覆盖率都在30%以上。50年代到80年代,森林覆盖率迅速持续下降,就连城市中心的许多残丘、孤峰上的植被也被砍光,成为荒坡或采石场。至今仍有六盘水等6市的森林覆盖率达不到30%。1997年,9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为5.41m[2],比1996年减少1.6%。在建城区,随着建设用地增加,9市均紧缩绿地,故建城区的森林覆盖率均低,1997年9市平均为19.6%,比1996年减少1.1%,而1998年又下降到19%以下,有的市仅5%。植被破坏,加速了水土流失,9市水土流失率在500t/km[2]·a左右,毕节高达2000t/km[2]·a。现9市水土流失面积均占本市总面积的15%-55%(见表1),多数市还有加剧的趋势。

2.6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

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形成是城市职能在空间上分配土地资源的结果。城市土地利用是产业布局在空间上的反映,它影响到城市的发展,城市主要职能的发挥,以及城市的形象。长期来,城市土地的无偿使用,一些企事业单位多占土地,重复征用土地的现象严重,加上土地管理层次未完全理顺,更缺乏科学的用地规划,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和不合理利用。①9市建设用地面积所占比重小,其中工业用地占的比重大,且各市均有半数以上的工业集中在市中心区,与居住区商业区混杂,这对各市发展和环境保护极为不利,要把这些工业迁到市区或郊区还需要较长时间。②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土地资源贫乏,9市都缺少大众性的公共娱乐和休闲场所。③交通用地比重低,均占本市总面积的0.5%以下,这与经济发展水平低,人多地少,地形封闭、地势起伏大有关。④环境生态用地少,因为在经济和教育水平低的状况下,人们对直接生活条件的改善要求超过对环境生态质量改善的要求,加上环境保护资金投入少以及法制等多方面的因素,所以保护环境生态用地的重要性未被广泛接受,导致绿地紧缩和新的污染源。

附图

图1岩溶区城市人地系统和环境恶化示意图

3重建城市生态环境的主要对策

3.1建立强有力的环境保护机构和立法

这是治理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前提。①把城市环境保护纳入本市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②根据喀斯特环境特点,建立符合本省情况的城市生态环境指标体系。③加大立法,对污染源尽快治理,规定治理好的期限,对治理无效,排污严重的企业单位应计划搬迁或淘汰。④对新建的生产项目,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执行主体工程和防污染设施同时进行和投产,切断经济发展与污染加剧的联系。⑤优先建设生态环境的基础设施,如煤气工程,集中供热,污水和垃圾的集中处理等。⑥遵循城市喀斯特环境特征,建设不同规模、不同特色的城镇。应加速中小城镇的发展,同时控制贵阳建城区的人口数量。

3.2加强水环境的治理和保护

①对落水洞、地下河和市中心区污染重的河段进行工程疏通,严禁利用洞穴排污。②提供各市水源的水库应禁止或减少旅游活动。③节约用水,合理开采地下水,合理布局,适当分散。

3.3建立城市绿地体系

加强教育和宣传,充分认识城市绿化对调节气候、净化空气、衰减噪声、调节居民的心理和生理状态等功能,以得到人们对绿化城市环境的广泛支持。主要采取以下措施:①喀斯特区城市周边均为山峰,丘陵或谷坡,应充分利用这种“山环水绕”的自然环境,进行植树造林,形成环抱城市绿化地带。建城区中心孤峰,残丘和荒坡均不要开荒采石,而应种树或作公园。②充分利用城市的再生空间(即人工建筑实体的表面积,它大于该实体占地面积的空间)进行绿化,能收到“快、省、美”的功效。③“见缝插针、挤地造园”,发展小花园、街心绿地,居民区配套的小游园。

3.4发展城市的生态旅游和城郊生态农业

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各种造型美,组成别具特色的自然风光,加上众多的人文景观,9市均是本省重要的旅游地或著名风景区的依托城市,所以应加强旅游业的管理和旅游资源的环境保护,推行生态旅游。城郊农业结构应作调整,大力发展洁净蔬菜、果树和花卉,严禁污灌。

4结语

4.1贵州几乎所有的大中城市都座落在喀斯特环境中,城市的形态结构、水土资源及城市扩展均受“喀斯”环境的制约,其生态系统极为脆弱;表现在:水土源贫缺、平地少,地形封闭,旱涝和地貌灾害频繁等。

篇2

一、小农生产的生态性和社会性

关于小农的定义很多,现代广泛流行的比较具体的定义是强调其自给自足性或部分地与市场相结合的特点。Frank Ellis对小农是这样定义的:

“小农是农场家庭,从土地中以他们自己的生产方式取得生活资料,其农场生产主要依赖自己家庭劳动力。他们总是为一种较高层次的经济体制所支配,也总是部分地与市场相结合,具有一种高度的内在完整性”[2]。

从生态的角度上分析,“从土地中取得生产资料”的意义可以理解为从大的生态环境中取得物质流进入小农家庭,土地不但包括农用土地还包括山川、湖泊、森林、草原等。但物质产品流要与其周围的社会环境在产品和劳动力上发生关系,“小农总是为一种较高层次的社会经济体制所支配”。从人类进入农业社会以来,支配小农的社会经济体制不断地发生变化,主要的几种形态有乡村公社、封建领主、地主和国家政权。在几种政治体制作用的同时,小农经济还不同程度地与市场发生作用。早期阶段与市场的联系少,而晚期阶段与市场的联系比较多。

我们把小农在自然的或农业的生态系统中的物质交换,称之为生态交换,在政治体系中或市场体系中的交换称为社会交换,小农生产具有生态交换和社会交换的两重性(见图1)。小农生产总是处于一种与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双向的交流过程中,在第一种交换中,小农生产(P)独立于社会组织系统之外与大自然交流物质,形成一种物质循环流。在后一种交换中小农与社会进行交换,从而产生一种小农与社会特别是与市场的产品循环流。小农户一方面是整个自然和社会进行物质交流的基础,又是社会交换的主要组成部分。这两种交换在各个不同历史过程中,由于生态系统和社会组织系统以及人口和技术水平的不同,这种双向交流的过程和水平也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可以通过生态学分析方法研究农业历史的过程。[3]

图1 小农户生产(P)与自然(N)和社会(S)的产品交换图[4]

为了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我们必须分析确定这两个系统主要组成部分和物质能量流动的方向和数量。

首先,在生产过程中,小农生产(P)首先是从生态系统中获取物质或能量,然后将这种物质或能量向社会组织系统进行一定程度的转移,从人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干预的层次来讲,我们可以将外界与小农生产发生关联的生态系统也分为两个系统,一种是在人们进行生产活动干预时,未对其结构、层次和内在动力机制产生重大改变的生态系统,我们可以称之为自然生态系统,也可称为自然环境(The natural environment),简称NET。当然,这种环境主要是小生产范围所能辐射到的区域内自然环境,在这种环境中小农所进行的活动主要有狩猎、采集、捕鱼等。第二种生态系统是自然生态系统部分地受到人类活动的干预而形成的,我们称之为被改变了的环境(The transfomcd environment),从整体上讲,人们在驯化动植物的同时,也大大地改变了生态系统,改变了地表面原来的自然状态下的那种生物组合关系,农业集约化发展,是人们通过改变特定的生物区域内生态系统的能量、水、氮素营养、矿物营养循环来实现的。到目前为止,世界上陆地面积的10%已成为栽培地[5],可见,农业的产生和强化已经使整个地球表面的生态系统内的生物组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另外,也导致了土壤质量的改变,应该指出这种被改变了的生态系统不单纯地包括作物种植业,还包括林业、动物饲养业和渔业,是一种大农业,我们也可以称之为农业生态系统。

那么,这种人为的环境与自然环境的主要区别是什么呢,一般人认为自然生态系统具有自我保持(Self-maintenancc)、自我修复(Self-repair)和自我复制(Self-reproduction)的功能,而被人为改变了的环境,也就是说农业生态环境是一种内在不平衡的系统,需要外在的能量投入才能维持其平衡,这种外在的能量是人或牵引动物的能量或化石能源。

如果我们将社会环境(The social environment简称SET)也算在内的话,那么小农生产P可以看作是一个在三种环境相互作用下的生产单位。NET和TET可以很容易在空间上进行定位,但SET则不易具体地确定,我们只好将SET总结为小农与外在政治经济体制的联系(如赋税、地租等)和与市场的产品交换联系[6]。

在确定出P、SET、NET和TET之后,为了分析的必要,应确定出各种不同的内在联系,在这里我们引入劳动力的概念,以F[0,]表示,主要是指小农家庭的生存者用以从自然中取得生存资料的物质手段和知识手段。由于劳动力是分别流向两个生态系统的,我们将流向NET的劳动力称为F[0a,],流向TET的劳动力称为F[0b,]。在阶级社会里,小农还要向社会系统付出劳动力,我们称之为F[0c,]。在生产中,P得到自然向农户转移的两个物质流,第一支物质流来自自然生态系统。我们定义为F[1,],第二支流来自农业生态系统,定义为F[2,]。小农在获取这两个支流后,以两种方式处理,第一种是自我消费其中一部分产品,这是维持小农再生产的基本条件,我们定义为F[a,],第二种处理是对外与社会发生联系,我们称之为F[b,],F[b,]在各个历史时期所保持的内容是不一样的,我们将F[b,]部分流入政府组织或乡村政权系统的物质流称之为F[b1,],流入地主的为F[b2,],流入市场的为F[b3,],从市场中得到的回流是F[3,]。可得到公式

图2 小农户与生态和社会的产品物质交换示意图

篇3

关键词:城市;生态环境;城市污染;旅游资源;经济效益

中图分类号:X171.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我国城市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的引发原因

当前,我国城市发展快、人口多,因此也对城市生态产生诸多影响影响,主要有:噪音污染——城市交通带来的噪音污染,城市施工建设机械设备运作带来的噪音污染以及城市工业生产带来的噪音污染等;大气污染——北方城市冬季取暖煤等燃料燃烧带来的大气污染,热电厂,化工厂生产带来的二氧化硫等危害性气体污染,城市车辆的尾气污染等;固体废弃物污染——城市居民生活垃圾污染,城市建筑拆迁废物污染等;水污染——市民生活用水污染、工业生产废水污染等等。总之城市化进程过程中的工业生产、市政建设、交通车辆、居民生活等都给城市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破坏,同时也给城市居民的身心发展带来了影响。

二、加强我国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措施对策分析

1、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民环保意识

宣传教育是做好城市环保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利用各种立体手段,抓住一切机会,对政府、企业、社会公众进行宣传,避免环保宣传盲区,改变人们对环境问题认识的误区,使环保工作真正实现政府重视、企业配合、人民群众满意、社会效益明显的最优状态。环保问题一直是社会建设的重点问题和难点问题,城市环境改善进度缓慢,主要是因为宣传力度不够。城市建设部门,应该在国家科学发展观基本政策的引导下,树立全民的环保意识,政府作为环境保护的中坚力量,应该担负起宣传的责任,同时社会各单位作为社会利益的受用者,也应该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进行相应的环保宣传,环保工作要从人人做起,要从小做起,应该在学校等教育机构进行重点的环境保护思想的宣传,只有经过全民的宣传之后,民众才能将环境保护与自身发展结合起来,才能在日常生活中逐步践行该种理念。

2、全面整治城市环境污染

城市空气污染的治理应以城市的能源结构与交通状况为依据,确定浓度高、范围广、危害大的首要污染物,以便于治理时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城市的环境污染主要集中在大气污染,下面主要针对大气污染进行分析:

(1)工业合理布局。这是解决大气污染的重要措施。工厂不宜过分集中,以减少一个地区内污染物的排放量。还应把有原料供应关系的化工厂放在一起,通过对废气的综合利用,减少废气排放量。

(2)减少交通废气的污染。减少汽车废气污染,采取倾斜政策,提高车辆汽油燃烧质量,从而减少有害废气的排放。

(3)绿化造林。树木能使空气得到净化,从而显著改善城区环境。因此,应加大绿化造林的力度,努力提升城市绿化面积和绿化

3、全面提高城市生态质量

城市的生态破坏是城市生态环境污染的一个重要方面,生态破坏的整改相对于环境污染的解决难度较大。从根本上来说,城市的生态破坏主要包括大气破坏、水破坏、土破坏以及生物破坏。其中城市土地破坏成为城市生态破坏的关键,下面重点分析城市土地破坏的整改措施:首先,市政土地管理规划部门应该严格土地审批工作,并根据城市的发展需要确定不同的城市土地利用模式,例如,用于城市农业发展的土地利用模式,用于城市居民住宅建设的土地利用模式等。其次,制定完善的公共设施法令。土地开发申请单位,需要提交土地开发利用的基本条件,只有经过政府实地考察,符合基本城市土地利用标准的才能批复准许开发;最后通过政策调整,有效刺激农民保留土地的农用功能。受到城市经济的影响,城交结合区部分农民放弃农用土地的耕作职能,针对这一现象,政府应该为城市农业用地提供更广泛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可以适当的为农民土地耕种提高土地津贴,吸引农民进行农用地耕作。目前部分城市在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同时逐渐摸索出全新的土地开发理念——集群式开发,该种开发模式所保留的空旷场地还能为公园或植树造林提供场地,这对增加地表渗流量,水资源的补给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

4、合理开发旅游资源

旅游产业虽然是“无烟工业”,但游客的大量到来,也必然会引起一系列的环境问题。例如:产生大量的生活垃圾、污水,特别是“白色污染”;旅游区内以大量汽车尾气为主的环境污染问题等。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得到治理与改善,肯定会影响旅游区及至所在城市的生态环境。因此,发展城市旅游业的同时,应采取措施,减少汽车使用量,提升使用效率,以有效降低汽车尾气排放量,保护空气环境质量。此外,在旅游区域宾馆、酒楼的建设要慎重,应尽量做到将环境影响降到最低,减少废水等污染排放,保持城市旅游环境的原生态效果。同时,在进行城市旅游区开发的时候,一定要加强环境保护工作,加强环境治理力度,加强环境卫生工作,才能创建优美的环境,才能吸引更多的游客,才能创造更多经济效益。

5、加强城市生态环境的管理措施

城市的生态环境通常包括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和生物环境。加强对城市环境管理的力度是对城市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的重要支持与保障。在城市环境管理过程中,不仅仅要坚持实行有效的环境管理制度,还要加强对环境质量即工业污染全过程的监控,通过城市环境目标责任制对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进行定量考核;按环境功能分区实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推行排污许可制度;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环境管理运行机制等手段达到城市环境管理的理想效果。

在城市环境的实际管理中,如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应通过以下方法使土地原有功能转变受到限制,从而避免土地资源被大量地消耗。一是建议实行土地分区制,即将土地划分成若干份,对每个被分区土地的开发限制加以规定。例如,有的只能用于农业生产,有的分区土地只能用于住宅开发,还要将具有重要生态特征的河滩、野生动植物保护区的分区区域列为重点保护区而禁止开发,这样就能有效的保证土地资源的合理使用;二是制定完善的公共设施法令。通过提高设定土地开发条件,如以是否已有自来水、下水道、道路等设施,为开发项目的前提条件,该土地才允许被开发。这种前提条件的设置,能成为一种有效控制土地开发的手段,有效的将开发项目限制在能够利用已有公共基础设施的土地上,从而避免资源的重复建设与浪费。三是通过政策调整,有效刺激农民保留土地的农用功能。同时,针对处于城乡交界的土地开发,可以采取集群式开发的原则,提高该区域的环境保护质量,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和对土地、水、能源资源的过度消耗。通过集群式开发,还可以有效提高自来水、下水道等基础设施的使用效率;充分发挥公共交通的有效使用功能。集群式开发所保留的空旷场地还能为公园或植树造林提供场地,这对增加地表渗流量,水资源的补给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

6、搞好城市绿化应下大力气采取强硬措施

(1)绿化要纳入城市建设规划,按国家规定,房屋基建要保证30%的绿地面积,每层凉台要有摆花盆的设施。城市道路与绿化带面积的比例是1:1。现有机关、团体、工厂、学校等单位及住宅区要加强庭院绿化,要有民族园林特色。每条街都要有一个绿化方案,做到一街一景,别具一格,树木花草要搭配种植,合理布局,除路面外要尽量减少城市的水泥地面和沥青地面。

(2)由于城市土地资源少,可供绿化的面积有限,所以要加大力支持推行“立体绿化”。做到“见缝插绿”首先做到“黄土不露天”,把所有空余地全都栽上树,然后在树下栽灌木(矮树)、再在地面在花草,形成多层次的绿化格局。要大力推行房顶绿化和墙面绿化及凉台绿化。我国绿化覆盖率高的城市有南京市38%,郑州是35.25%,长春市32%(90年统计数据)。

结语:城市生态环境破坏是城市化进程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种现象,作为城市的管理部门,首先应该客观地分析其引发原因,进而结合原因进行有步骤有策略的整改和调整工作。需要注意的是,城市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是一项复杂而长期的工作,管理人员应该综合城市发展的多方因素,在不影响城市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同时,逐步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这是我国城市化进程必须要解决的突出问题,只有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得到了妥善的处理,才能提高城市的整体质量。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雾霾;生态防治;政策

一.雾霾的产生

新年伊始,笼罩祖国大地不仅仅是节日的喜庆,还有连续多日的雾霾。在我国昂首阔步迈入世界第二经济体的同时,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给我们正在给我们敲响警钟。事实上,一百多年前恩格斯就发出过这样的告诫:“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取消了。[1]

城市是社会经济和整治的中心,其作用又如心脏之于人类,如水源之于鱼儿,城市在影响周边生态环境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对于人民的生活的作用和城市发展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为它不仅关系到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而且影响到社会经济的正常发展。甚至影响到一个国家的社会稳定。

我国当前正在大力推进城镇化。城镇化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和经济效益的增长,促进了城市功能和城市体系的完善,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交往方式,改变了人的观念提高了人的素质把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推向了新的阶段。[2]另一方面城市的扩张及人口的增加都给城市生态系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如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据调查只占陆地面积2%的城市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占总排放量的78%。生态环境恶化速度之快,程度之重,让人咋舌,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不仅威胁到群众的日常生活,更带来的十分严重的社会问题。环境问题正成为新的社会不稳定因素,四川什邡、江苏启东、浙江宁波等地先后爆发“涉环保”。城市生态环境主要是由于城市的盲目扩张和对资源的滥用造成的。因此,城市规划是解决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

二.雾霾的防治

笔者认为,要从根源上治理城市雾霾等生态问题,主要要从技术、管理、政策三方面加以管理和引导。

(一)从城市规划阶段引入环保技术

低碳城市作为一种理念,不仅需要在现有的已暴露问题的领域推广,还应该站在城市发展的高峰上,适当超前的引入绿色、低碳技术。

笔者认为,城市规划层面的治理污染主要在两方面:一是城市建设上的低碳和减排,二是城市运营维护上的低碳减排。因此,从城市规划的建设用地来讲,首先是控制土地的碳源排放,特别是林地的退化将急剧加大土地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和对污染物的吸收;其次是着眼今后城市发展过程中减少碳源的消耗和减少污染物的排放。[3]

又如在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专门留出给城市呼吸的狭长通风管道。城市通风走廊可将市郊新鲜洁净的空气导入城市,市区内的原空气与新鲜空气经湿热混合之后,在风压的作用下导出市区,从而使城市大气循环良性运转。在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有意识地营造出一条“风走廊”可以缓解雾霾天气的发生,减少热岛效应的产生。[4]

(二)构建绿色网络推进生态设建

城市绿地对于城市生态具有非常重要的调节功能。自本世纪中叶以,城市规划学者一直在探索用绿地来缓解工解业化对城市环境造成的压力。如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沙里宁提出的有“机疏散理论”。随着生态建设在城市规划中越来越得到重视,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城市不是孤立存在的:要缓解城市的生态问题必须立足于更大的区域范围,要将以经济为主导的规划转化为环境为主导的规划;要改变将城市绿地系统仅仅作为城市规划的后续和补充的做法,要改变将绿化停留在空间视觉效果的形式,要突出绿地系统在恢复自然整体维护城市生态系统和重塑城市景观以及积极引导城市布局和城市规划的作用。在此背景下具有多种效益的绿色网络的理论与实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5]

绿色网络可溯源于1858年纽约中央公园规划。[6]具体地说,绿色网络就是通过长距离的楔形绿地、城市绿廊和城市内结点等大型绿色空间,将城市的公园街头绿地、公园、自然保护区和山地等纳入纵贯整个城市的绿色网络体系,形成一个可以自给自足的,能够对城市污染物进行有效降解的,并具有自我修复能力的城市次级生态系统。

世界上有许多城市的做法很值得我们借鉴,如伦敦建成平均宽度达8000m的环城绿带,巴黎在市中心10-30㎡内规划建设面积达1187k㎡的环城绿带,新加坡的公园绿带网绿带连接全岛主要公园以及居民中心区,公共交通枢纽站和学校等。[7]

(三)建立健全城市生态境管理法制体系

城市生态环境管理是指运用经济、法律、技术、行政管理等手段限制人类损害生态环境的活动。其主要措施包括对城市大气污染、水资源污染、城市噪声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等几个方面进行管理。为了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必须综合合理运用这些手段,对于违反环境管理条例的单位,必须严厉制裁、绝不姑息;同时,对于在保护城市环境工作中具有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应给予适当的政策上的优惠。监管部门可以是政府的相关部门也可以是政府授权的第三方部门,在严格执行管理体制的前提下,政府的监督质量不但不会被削弱反而势必得到进一步强化。只有建立在正确的指导思想上的城市规划,才可能是既满足当代又着眼于未来的好的规划。

京城仅是一个样本,所有遭遇雾霾的城市都应借此反思。雾霾天气的出现,本质上是环境已经达到K值。它既是对现代生产触碰自然底线的警告、对GDP至上思路的反驳,也是对城市规划的合理性和可持续性的检验;当然,还是对城市居民承担公共责任、维护共同利益自觉性的考验。极端污染天气的危害已如此之大,其所警示的发展之忧无论如何都不应被雨过天晴后的城市所遗忘。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田魏 勇如男 张文 城市规划中解决城市环境问题的对策.

[3]李靖 戴慎志 低碳城市技术在城市规划中应用初探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3年12月.

[4]杭州日报 应对雾霾:城市规划不妨留出一条“风走廊” 2013.01.25.

[5]田魏 勇如男 张文 城市规划中解决城市环境问题的对策.

[6]刘滨谊 余畅 美国绿道网络规划的发展与启示 中国园林 2011.06.

[7]胡运骅 上海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绿化发展方向探索 中国园林 2002.05.

篇5

关键词:城市规划;生态城市;规划建设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city construction is more and more quickly, and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ity's development process, the destruction of the environment is also very serious. So how to solve these environmental problems?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ty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ways.

Key words: city planning; ecological city;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我国的经济发展十分迅速,城市化进程也越来越快,而建设生态型城市现在也得到了普遍的关注。接下来,我们就对生态型城市的规划做一些简单的介绍。以此来让大家了解到,生态型城市不仅仅是一个环境质量优秀发展科学的城市,更重要的是要对生态的保护和设计。在建设生态型城市时,还要在设计和建设时对自然的生态基础进行充分的利用。

1、生态城市规划的概念及现状

1.1 生态城市规划的概念

生态城市的建设必须要有科学的、高起点的、切合实际的规划,在规划思想里导入经济、社会、生态的因素,按符合生态要求的原则进行生态规划。它是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结果,简单地说它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住区形式,自然、城市、人融为有机整体,形成互惠共生结构。20世纪70年代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计划”的研究过程中,前苏联城市生态学家尤尼斯基提出了生态城市的理论和模式,即生态城市是“技术与自然充分融合,人为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的人类住区。生态城市的发展目标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1.2 城市生态环境现状

目前,我国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是:总体在恶化,局部在改善,治理能力远远赶不上破坏速度,生态赤字逐渐扩大。主要表现为:水土流失严重;沙漠化迅速扩展;草原退化加剧;森林资源锐减;生物物种加速灭绝;地下水位下降,湖泊面积缩小;水体污染明显加重;大气污染严重;废渣存放量过大,垃圾包围城市;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本身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财富流失。生态指标恶化也明显地影响着现期经济指标和预期经济的发展趋势。

2、城市生态建设中城市生态规划的重点

2.1城市生态和谐度评价

任何城市都是在人工与自然相互作用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因此,城市在任何发展时段都存在着人类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即“生态”而各城市由于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历史条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技术水平、生态意识等的差异,这种城市中“人类与其周围环境”关系质量的优劣程度可称为城市的“生态和谐度”这种城市生态和谐度应包括:城市人类的健康;城市环境的持续,两者和谐发展。

2.2创建城市生态管理系统

对城市的大气污染物、废水、废渣以及饮食业、屠宰业、农副市场、大众娱乐场所等系统排出的各种废弃物,都要按照各自的特点及时进行处理和处置,同时加强对噪声的管理,使城市生态环境洁净、舒适"高效的道路交通系统,能流、物流、信息流的运转系统,以及人口控制、资源利用、社会服务、医疗保险、劳动就业、治安防火、城市建设、环境整治等的高水平管理系统,是城市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的有力保证。

2.3做好生态功能分区规划

生态功能分区是进行城市生态规划的基础,是在对城市生态进行综合分析评价的基础上,运用生态学理论与方法进行生态敏感区、生态控制区、生态功能区等的用地规划。

通过土地适宜性分析和生态敏感性分析,确定对城市生存、运行和发展具有关键制约作用的生态因子及其所在的空间区域;通过对城市周边地区生态系统的弹性研究,确定城市发展的用地性质、建设项目、建设强度等规定、管理和控制的区域;通过对人类聚居地生态健康分析,确定聚居地特殊的自然景观区域或人工建立的模拟自然景观区域等等。

2.4加强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建设

城市森林作为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改善和维持城市生态环境具有核心作用。城市森林是指在城市及其周边生长的以乔灌木为主体的绿色植物的总称,是以成片森林为主体,乔、灌、草相结合,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文化和福利水平的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和景观系统。这些森林对于保证城市的发展及补充城市绿地的不足,改善城市生态环境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3、城市生态规划中的注意事项

3.1 注意保留自然景观要素

这里所指的自然景观要素不仅仅是指山、水等自然景观要素,还应包括历史文物古迹经历了长期的环境演变,这些景观要素无论是对动植物的生存空间还是对其周围环境的适应上,都已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形成了相对的平衡空间,具有很大的生态保留价值不仅如此,在城市生态规划中,把这些原生的自然景观元素与城市现代的景观元素结合起来,在城市空间的塑造中保持这些即使很细小但是非常有趣味的自然人文景观部分,可以丰富城市景观的异质性,同时为新城的居民提供异样的城市空间去休闲、休息或者仅仅就是观赏和回忆自己过去熟悉的文化和环境。

3.2 保护和恢复湿地系统

湿地资源是十分重要的,他是地球的净化机。它是由地球表面上的水、土和水生或湿生植物及其他水生生物相互作用而构成的生态系统,湿地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十分重要。所以我们要注重对湿地的保护。对已经破坏的湿地要进行积极地修复。

3.3 注意缓冲性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

城市中不仅要有先进现代化的建筑和工业集散地。还应该有一部分空间作为紧张生活的缓冲。这部分地带可以用于休闲和绿化。我们不能只对城市中那些广场公园作出合理的规划,而对城市周边的环境置之不理。我们应该加大对城市周边环境的合理规划,建立绿化带,使这一地区可以成为城市忙碌氛围的一种缓冲剂。这样可以使城市的建设更加完善,更加整体。而且在与乡村的接壤地带增加合理的建设和规划,对农村建设也会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4、生态城市规划管理对策

4.1目前,从城市环境管理的角度看,我国已有9项有关规定,即“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超标排污收费制度”、“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目标责任制”、“排污许可证制度”、“污染集中控制制度”、“限期治理制度”和“企业环保达标制度”。国家有关部门自1995年开始又陆续颁布了有关生态示范区规划建设的文件,这些法规是城市环境管理的重要保证,同时也是实施生态城市规划管理的重要基础,但各地在规划建设与管理工作中,仅有这些国家的有关法规条例是不够的,还应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制定一些补充规定,并建立健全执法机构:如“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领导小组”,有主管市长负责,各有关部门参加,密切配合。生态城市的规划方案经多方论证、比较后,提交政府决策部门作为决策的科学依据,并运用政治、经济、立法、计划、管理等综合手段提出实施对策,确保规划方案的实施,促进城市的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

4.2精心做好生态城市设计

在编制生态城市规划的基础上,要精心做好生态城市设计,以真正实现城市的生态化目标,并体现不同城市独有的城市生态环境、城市文化、城市形象、城市风格特色和吸引力。其基本设计有城市景观设计、城市产业设计和城市住区设计三个方面。

城市景观设计的目标是建立在由建筑、园林等为主的人文景观和各类自然生态景观构成的城市自然生态系统。建筑景观设计的重点是在平面规划的基础做好空间天际轮廓线的规划设计,特别是沿主要街道建筑景观谢十,要在做好高层超高层建筑景观设计的同时,适当布置低层的生态建筑。园林设计的重点是要做好沿江、河湖、溪等两岸林带以及城市公园、城市广场的景观设计,融生态环境、城市文化、历史传统与现念及现代生活要求于一体,提高生态效益、景观效应和共享性。要以生态化的示范产业园区为平台,建设以高科技产业为主导、以循环经济为特色的生态型工业体系,同时努力发展旅游、教育、医疗、物流、文化、信息、房地产等产业。要建立生态产品开发、设计、孵化中心,逐步实施现有产业的调整和改造,实现产业的生态转型,提高生态经济在GDP中的比重。

5、结语

建设生态型城市,是我们城市建设发展的必然趋势,这种建设模式适合人类生存和可持续的发展。但是要是实现这种模式的建立,我们就要设计出一套科学合理的建设规划。在这一规划的合理指导下建设生态城市。我们要坚持和谐发展这一基本思想,通过对城市结构的调整,和功能的划分,使自然与人类密切结合在一起。并且实现共同发展。还要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利用生态资源。这样才能实现人类的进一步发展,使我国的城市规划与建设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城市规划;生态城市;规划设计

Abstract: combin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evelopment of cities in China,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onstruction of our country city and present situation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ecological concept into the city of city planning design of sweet,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principle of ecological city planning,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city, improve the urban ecological, the status of the power plant.

Key words: urban planning; Ecological city; Planning and design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生态城市规划的概念及现状

(1) 生态城市规划的概念

生态城市的建设必须要有科学的、高起点的、切合实际的规划,在规划思想里导入经济、社会、生态的因素,按符合生态要求的原则进行生态规划。它是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结果,简单地说它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住区形式,自然、城市、人融为有机整体,形成互惠共生结构。20世纪70年代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计划”的研究过程中,前苏联城市生态学家尤尼斯基提出了生态城市的理论和模式,即生态城市是“技术与自然充分融合,人为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的人类住区。生态城市的发展目标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包含人

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自然系统和谐三方面内容)。

(2) 城市生态环境现状

目前,我国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是:总体在恶化,局部在改善,治理能力远远赶不上破坏速度,生态赤字逐渐扩大。主要表现为:水土流失严重;沙漠化迅速扩展;草原退化加剧;森林资源锐减;生物物种加速灭绝;地下水位下降,湖泊面积缩小;水体污染明显加重;大气污染严重;废渣存放量过大,垃圾包围城市;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本身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财富流失。生态指标恶化也明显地影响着现期经济指标和预期经济的发展趋势。

二、生态城市规划的主要内容

(1)生态要素的调查

主要目的是调查搜集规划区域内的自然、社会、人口、经济与环境的资料与数据,包括历史资料的搜集、实地取证、测试、社会调查与遥感技术应用等,为充分了解规划区域的生态特征、生态过程、生态潜力与制约提供基础。

(2)生态分析与评价

主要目的在于运用复合生态系统的观点及生态学、环境科学的理论与技术方法,对评价区域的资源与环境的性能生态过程特征、生态环境敏感性与稳定性进行综合评价分析,以认识和了解评价区域内环境资源的生态潜力和制约。生态分析与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生态过程分析;生态潜力分析;土地质量及区位评价;生态敏感性分析;生态适宜度评价。

(3)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及规划目标的研究

生态城市规划的工作中,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及规划目标具有重要的作用,其内容应包括社会、经济和环境3个方面的内容。 ①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体系是描述和评价某种事物的可量度参数的集合,应根据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的特点,采用系统工程中的德尔斐专家咨询法和多目标决策法,在参考和吸收传统指标的同时,结合城市生态系统外向型经济发展的特点,从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着手,充分发挥人对复杂系统的辩识能力,建立一套科学、综合、简洁、完备的评价指标体系。 ②规划目标和年限。确定生态城市规划的总目标、近远期目标和年限,应同城市总体规划近远期目标和相应的年限一致,以利用同步、协调、可比、互为应用。

(4)生态功能区划与土地利用布局

①生态功能区划。生态功能区划是进行生态城市规划的基础,根据城市生态系统结构特点及其功能,划分为不同类型的单元,研究其特点、结构、环境污染、环境负荷以及承载力等问题,为各生态区提供管理对策。区划的方法可采用数值聚类法等。具体操作时,可将土地利用评价图、工业和居住用地适宜度等图纸进行叠加,并结合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综合分析,进行城市功能分区。 ②土地利用布局。城市土地利用的空间配置直接影响到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优劣,故无论是新建城市或改建城市的生态规划都必须因地制宜地进行土地利用布局的研究。在生态城市的规划中,应综合研究城市用地状况与环境条件的相互关系,按照城市的规模、性质、产业结构和城市总体规划及环境保护规划的要求,提出调整用地结构的建义和科学依据,促使土地利用布局趋于合理。

(5)环境污染综合防治规划

环境污染综合防治规划是生态城市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从整体出发制定好污染综合防治规划,实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并建立数学模型对城市环境要素的发展趋势、影响程度进行预测,分析不同发展时期环境污染对城市生态状况的影响,根据各功能区不同的环境目标,按功能区实行分区生态环境质量管理,逐步达到生态规划目标的要求。

(6)人口适宜度规划

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生态城市规划的编制工作中,必须通过研究人口分布、规模、自然增长率、机械增长率、男女性比、人口密度、人口组成、人口流动等基本情况,从而确定近远期的人口规模,提出城区人口密度调整意见、提高人口素质对策以及实施人口规划对策。

(7)产业结构与布局调整规划

产业结构是城市经济结构的主体,影响着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城市产业结构不仅表现在3个产业的比例关系,还有生产工艺合理没计的问题,即在功能区(工业区)中要设计合理的“生态工业链”,推行清洁生产工艺,促进城市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调整、改善老城市产业布局、搞好新建城市产业的合理布局,是改善城市生态结构、防治污染的重要措施。

(8)生态绿地系统规划

在生态城市的规划工作中,必须充分认识到城市绿化的重要性,将治污与绿化、美化相结合,根据城市的地形地貌、河湖水系、气候、环境特征等,合理组织绿地,制定出城市各类绿地的用地指标,合理安排整个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结构和布局形式,研究维持城市生态平衡的绿量(市区绿地覆盖率、人均绿地、人均公共绿地等),合理设计群落结构、选配植物,并进行绿化效益的估算,形成一个点线面结合、绿地、水面自然相融的城市生态绿地系统。

(9)资源利用与保护规划

在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使用和浪费现象,掠夺式开发导致了人类面对资源枯竭的危险。因此,生态城市规划工作应根据国土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依据城市社会发展趋势和环境保护目标,制定对水、土地资源、大气、动植物物种资源、矿产资源等的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的规划。

(10)生态城市规划管理对策研究

目前,从城市环境管理的角度看,我国已有9项有关规定,即“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超标排污收费制度”、“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目标责任制”、“排污许可证制度”、“污染集中控制制度”、“限期治理制度”和“企业环保达标制度”。国家有关部门自1995年开始又陆续颁布了有关生态示范区规划建设的文件,这些法规是城市环境管理的重要保证,同时也是实施生态城市规划管理的重要基础,但各地在规划建设与管理工作中,仅有这些国家的有关法规条例是不够的,还应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制定一些补充规定,并建立健全执法机构:如“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领导小组”,有主管市长负责,各有关部门参加,密切配合。生态城市的规划方案经多方论证、比较后,提交政府决策部门作为决策的科学依据,并运用政治、经济、立法、计划、管理等综合手段提出实施对策,确保规划方案的实施,促进城市的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

篇7

关键词:城市规划管理;矛盾;对策

引 言:要使城市规划管理的实施能够顺利进行,就必须注重合法、合理和科学。而虽然近年来我国城市规划管理部门的水平逐渐地提高,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为了提高新形势下的城市规划管理工作,应积极解决存在的各种问题,这是现代城市规划人员的重点工作。

1 城市规划管理概述

城市规划管理就是根据《城乡规划法》和已批准的城市规划,对城市各项建设用地和建设工程实施行政审查,批准、核发“一书两证”即《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对城市规划行政许可的内容是否符合已批准的规划,以及城市内的建设项目是否符合规划许可的内容进行监督检查和行政处罚的行政管理活动,是一项综合性、复杂性、系统性、实践性、科学性很强的技术行政管理工作,直接关系着城市规划能否顺利实施。规划部门通过规划行政权履行规划管理职能,以保障城市规划的实施。城市规划拥有依法干预城市开发的权力。

2 城市规划管理中存在的主要矛盾

2.1 对文物古迹的保护力度不足

在进行城市规划管理的过程中,有些历史街道往往会留有大量的文化古迹建筑,蕴含着我国丰富的古代文化,城市规划管理应做好对文物古迹的保护工作。但是,就当今城市规划管理来说,很多文物古迹的消失都是在城市规划管理中,对这些文物古迹的保护力度不足,为了走向现代化规划轨迹,这些历史街区的原有面貌也不复存在,这是我国城市发展中的一大损失。

2.2 城市规划管理缺乏公众监督

在我国,许多时候的城市规划决策,往往是只有领导者才是“决策者”,规划决策权集中在书记、市长、四套班子及几个规划专家手上,是少数人闭门造车式的决策。规划师和公众只是决策的执行人和贯彻人。地方政府和部门规划自由裁量权过大,对行政审批缺乏约束制度和监督机制。

2.3 规划决策机制不够完善,缺乏有效的公众参与

许多城市规划决策权集中在城市政府主要领导以及几个规划专家手上,是少数人闭门造车、理想化的决策。地方政府和只能部门规划自有裁量权过大,对行政审批缺乏约束制度和监督制度。规划主管部门既是规划管理者又是规划编制单位的直接上级和规划的决策者。很多时候,规划仅限于政府和规划专家之间的交流,普通大众对规划缺乏应有的了解,也缺少对规划的支持和参与,致使随意更改规划、规划服从项目的情况时有发生。

3 城市规划管理实施中的解决对策

3.1 加强对城市历史文化传承的保护管理

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大量的文物古迹受到破坏,造成这方面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出在对城市历史文化传承的保护管理力度不足而导致的,对此,应加强对城市历史文化传承的保护管理。首先,应加强人们对城市历史文化传承的重视,要本着继承以及发扬我国城市历史文化的原则,不断的去发现和认识城市历史街区中存在的历史文化价值,提升对文物古迹保护的水平,并将其列入到城市规划管理体系中,充分建设城市独有的特色。其次,很多历史街区以及文物古迹的存在会与城市化发展有着一定的冲击,因此,要协调历史街区、文物古迹与现代化、城市化之间发展的关系,尊重传承文化,全面提高对文物古迹的保护力度。

3.2 完善城市规划管理体制

城市规划管理在进行的过程中,一旦规划手段、规划体制缺乏合理性的话,势必会影响到城市规划的效果,尤其是房地产业以及规划所使用经费的管理体制缺乏的情况下,城市规划管理也缺乏一定的有效性,对此,要不断的完善城市规划管理体制。首先,城市规划管理应遵循着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严格按照每一个流程进行审批管理,尤其是房地产业的发展,在对其规划审批后,必须严格按照规范的要求以及规划的程序进行建设,严谨滥用权力随意建设,一经发现违规建筑严肃处理,并实施拆除措施,绝不容许影响城市规划总体计划的违规建筑出现。其次,对于一些违规城市规划区域的现象,要严格追究当事人法律责任,根据相应的法律法规给予一定的制裁。再次,根据城市规划发展的总体计划来做好经费的分配,经费的安排必须落实到实处,坚决杜绝出现经费不明、落实不明确的现象,更禁止乱用经费、挪用公款的现象,一经发现要给予严格的处理,必要时采取法律措施,确保城市规划经费的充足全面性,这样才能提高城市规划管理的水平,促进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最后,要根据城市规划管理的现状,加大行政法律的执行力度,完善城市规划管理的法力体系,在法律法律的保障下,不仅能便于政府执行行政管理,更能保障公民的利益,尤其是对社会弱势群体的保护也在逐渐的完善起来,从而提高城市规划的持续性、科学性。

3.3 加强规划实施的监督

城市发展建设的长期性,决定城市规划管理工作是一项经常性的不间断的长期工作。要保证城市规划能够顺利实施,各级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就必须将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工作作为城市规划管理工作一项重要内容抓紧抓好。为了建立有效的城市规划监督机制,实现上级对下级的有效监督,通过上级政府派出城市规划督察员,依据法律法规和经批准的规划对项目实施事前、事中监督,及时发现、制止违法违规行为。这样有利于强化层级监督,建立快速反馈和处理机制,防止和减少由于违反规划带来的损失。

3.4 做好城市生态环境的科学规划

对城市的规划建设应充分结合本地特点来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的建设,并通过多渠道地筹集资金,来加快环保基础设施的建设步伐,为保护和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一方面采取相关的优惠政策来推动对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另一方面要坚持“谁污染谁付费、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既能保证稳定有效的环保资金来源,又能有效地控制对生态环境进行的行为。另外,在城市的规划建设中,应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机构建设,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的监督、评价和激励机制,不断地完善环境管理制度及领导责任制、部门负责制,并加大各项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及政策的执行力度,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不断提高生态环境管理人员的素质和环境管理部门的监管水平,从而形成保护城市生态环境的合力。最后,城市生态环境的规划建设还应借助教育、法制、宣传等手段,普及环保知识,使人们正确认识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生态观,从而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并能够投身于改善生态环境、防止环境污染的行列中去。同时根据有关的法律和政策来对资源消耗大和污染严重的企业进行严格的管理和监督,通过严格执行环境管理制度来提高人民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积极性。

4 结束语

总之,城市规划是建设城市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是保证城市土地合理利用和开发经营活动协调进行的前提和基础,是实现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的重要手段。城市规划的顺利实施,必须依靠科学、合法、合理的规划管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建设和管理城市,使城市的土地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和开发,促进城市的经济和文化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伟.在城市规划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致富向导,2010(18).

篇8

关键字: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关系

Abstract: the environment is the foundation of human existence, more and more of the facts prove the deterioration of the environment for human life with serious disaster. How in the urban construction and to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and realiz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is every person on earth must carefully consider the question.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situation QinZhouShi environmen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xisting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ity the main environment question and the reason, and based on this, puts forward the reasonable management plan.

Key words: the city constructi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relationship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城市是人类政治、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的中心,是劳动地域分工的空间表现形式。城市是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而创造出的高度人工化的生态系统。人类在城市建设和经济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城市作为人口和工业集中的地区,目前已面临着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压力。正确处理好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才能促进钦州市的可持续发展。

一、 钦州市的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现状

钦州市背靠大西南,面临北部湾,是大西南最便捷的出海通道。近年,由于钦州的区位优势突出,市委、政府采取措施得力,在“建大港、兴产业、造新城、强科教、惠民生”五大发展方略的引领下,特别是实行了业主制建码头、仓储的形式,建设迭起,实现钦州港口和产业跨越式发展,城市的依托作用日益显著,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的需求也日益紧迫。经过多年的建设,钦州市已初具规模,截止2011年,钦州市中心城区建成绿地面积1751公顷,绿化覆盖率达34.13%,绿地率29.21%,人均公园绿地面积7.05平方米,绿化覆盖率、绿地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分别比2009年增长了11.17%、29.82%、5.07%,荣获“广西园林城市”。在2011年12月3日第四届中国绿色发展高层论坛上,喜获“2011年中国十佳绿色城市”荣誉称号。

据近年的环境监测结果表明,钦州市区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空气优良率达到90%以上;钦江流经城市的江段上游基本达到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II类标准,下游基本达到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IV标准;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达到国家城市区域环境噪声2类区标准;交通干线噪声达到国家交通干线噪声标准。

二、 城市建设存在的环保方面的主要问题

由于钦州市是个新兴的城市,城市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尚有些不能适应城市长远发展的环境保护方面的问题。主要是:

1、城市环境功能没有明显分区,工业布局不合理,老城区是一个大的混杂区,不利于环境污染的控制和管理。由于六七十年代甚至八十年代建设的工业企业位于城市的中心,与居民区、文教区等混杂在一起,工业的排污直接威胁着居民的工作、生活和学习环境。由于没有明显的工业布局,城市的上风向、城市的江河上游布局工业排污企业,这些都严重地影响了城市环境。

2、城市道路建设跟不上城市发展的需要。一是道路骨架没有拉开,城区外缘道路没有形成环路,缺乏分流能力,全部车流、人流汇集到有限的几条主干道通行,容易造成交通拥堵;二是一些道路断面设置过于保守,宽度不够;三是新开发区的道路建设跟不上,存在不少断头路和之字路、急转弯路。以上这些都造成了城市车流的拥挤,行车时速下降,堵车现象时有发生,致使城市交通噪声上升,扬尘及汽车尾气污染增加,不利于城市的环境保护。

3、城区排水管网不完善。主要有:一是城区排水服务面积小,排水管管径过小,排水管网密度低,老城区部分和河东区没有完善的排水设施,造成某些地段污水流向路面,严重污染城市环境。沿原尖山干渠的居民和单位将污水直接排入水渠,直接污染了渠水,影响城市景观,也影响了下游尖山人民的用水安全;二是不少地段管径小,多年不清理,淤塞严重,造成排水不畅,部分地段由于管道破裂,常有污水外溢,影响了市容环境;三是旧城区部分区域仍采用合流制排水系统,雨水、污水合流,既不符合环保要求,又容易造成管道淤塞,降低城区抗内涝的能力,一遇大雨就造成部分路段受淹,由于没有完善的排污管网也不利于城市污水统一收集送污水处理厂处理。

4、城市污水处理厂虽已建成,但污水管网不完善,没有达到设计能力,没有真正发挥污水处理厂去除城市污染的能力。直接流入江河的污水,造成城市江河下游水质严重污染,羡慕直接威胁到钦州近海的水环境。

6、城市绿化覆盖率偏低,城市公共绿地少,城市公园建设滞后,居民缺少休闲活动的场所。

三、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环境保护是用行政的、法律的、经济的、科学的宣传教育等多方面措施和手段,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以求保持和发展生态平衡,扩大有用自然资源的再生产,保障人类社会的发展。

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城市的建设和工业的发展,会消耗一定的自然资源。不合理的建设会破坏自然景观,引起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一系列环境问题,会制约城市的发展。另一方面,城市建设又有利于促进环境保护,提高城市的防污、治污能力,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如合理的城市布局、完善的排污管网、污水处理厂及垃圾处理厂的建设、园林绿化等都为城市的环境保护创造了有利条件。

城市建设不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环境保护也不是要停止发展来保护环境的。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我们主张的是统一实施、协调发展。即城市建设、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统一。

四、 如何正确处理城市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1、及时调整和修编城市总体规划,合理布局工业和港口建设。

城市环境总体规划的基本目的是从城市所地区域的生态平衡出发,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合理规划土地等自然资源及城市劳动力的利用,建立城市生态系统同周围其他区域性生态系统(森林、家业、海洋)的正常关系,保持自然景观和文化遗迹的协调、完整,改善环境质量,使城市生态向有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方向演化。因此,城市环境规划是城市环境管理的重要前提,它作为一个战略性计划,应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之中,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环境工程,力求实现“三同时”和“三统一”。

2、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促进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是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对城市环境进行开发、利用、整顿、治理和保护,做到集中办,统一管,以改变目前工业企业在市区分布散的状况,使污染物的排放能够集中控制和治理,得以更好地进行污染物的总量削减。综合整治内容包括:从城市环境保护出发,对布局、功能区划分和产业结构作合理调整,综合防治环境污染与环境破坏,配套与完善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立与城市化发展需要相配套的工业和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大力提高城市集中污水处理率。此外,还要选择有效途径和方法,建设垃圾焚烧工厂,增强对城市垃圾的综合处理能力,逐步形成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市场化、社会化、产业化机制。由此可见,加快城市建设也为工业污染集中控制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3、建立城市环境质量市长负责制的环境管理体制,形成“市长责任,部门参与,统筹安排,全民参与”的城市环境管理体系。

4、加强环保法制建设,建立健全城市环境管理法规体系,依法保护城市环境。

5、加强环保队伍建设,提高人员素质,提高环保执法水平。

6、加强城市生态建设,建立生态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区,维护城市生态平衡,保证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随着城市迅速向周围拓展和延伸,新开发的区域要按照生态城市的总体格局来搞好规划和建设,促进城市资产的不断增值。2012年以来,钦州市把园林绿化工作和创先争优活动紧密联系起来,把实施“园林生活十年计划”创建广西园林城市作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来抓,坚持开发与绿化并重、发展大工业与优化生态环境并行,坚持开发建设到哪里绿化带就延伸到哪里,一方面坚持因地制宜,充分体现各区域特色,做到宜树则树,宜草则草,宜花则花。另一方面坚持科学布局,既注重绿化品种的搭配,又注重植物造景与地形地貌、房屋道路的协调和谐,既注重整体绿化效果的美感,又考虑到物种的色彩与季节的变化问题,打造滨海城市园林绿化的特色。严格按照规划和设计要求开展园林绿化建设,加强监督管理,把好质量关,对不符合设计标准和施工要求的,责令整改,确保园林绿化景观建设一处,建成一处,达标一处。园林绿化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采取“挤地建绿、道路配绿、拆违建绿、见缝插绿、拆围透绿”,努力解决绿化用地紧张的矛盾,加大资金投入,做到能栽必栽树,丰富街道景观,增加城市绿量,提高城市品位。

篇9

关键词:城市环境、以人为本、环境保护、生态城市

Abstract: the city is the human social politics, economy, culture and education center, along with the economic activities and population intensive, it is facing a huge resources and the pressure on the environment, China city particularly outstanding.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modern city the main environmental contradictions, and on the basis of reasonable planning from establishing ecological city, it is with the person this, and the integrated control proposed the modern urban environment protection mode.

Key words: the city environment, it is with the person thi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ecological city

中图分类号:D92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前言:

城市以人为本。可谓是人文的城市,集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等为一体,同时又是这些因素的核心。近年来,人类的经济活动和人口数量迅猛激增,城市这个人文的载体承受了巨大的资源及环境方面的压力。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为了满足高速增长态势的需要,中国特色的城市经济发展模式一直为“高投入、高消耗和高排放”的粗线条模式,这种模式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非常明显的。污染物的过度排放,原生态格局被肆意破坏导致我们的自然生态环境日益恶劣。同时,城市化进程的迅猛生长,城市人口的骤增,人们生活和消费的水平都大幅度的增长,这些都又给予了城市资源、环境巨大的压力。于是乎饮用水水源水质超标、垃圾围城、机动车污染、扬尘污染、油污染、废热废气污染等一系列城市性问题频频出现,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深受其害。然而我们要求的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策略,如今的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显然不足以这样的要求,尤其明显的就是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和危险废物处置等建设能力大范围不足。本文就现代城市的环境保护问题进行一些简单的探讨。

一、发展中城市的共性环境问题

1、水体污染问题尤为明显

近年来,人口数量一直处于激增态势,随之而来的就是工业的相应增长急速发展,由于各种监管系统的不完善导致工厂所产出的大部分污水处于无处理而排放的态势。不言而喻,生态水环境系统得到了严重的破坏。据相关资料显示,我国的水体污染近期一直处于上升的态势,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在已建立监控系统的1200多条河流中就有850多条被污染。其中七大水系中,以辽河、海河、淮河的污染指数最高。严重的地区出现了水荒等恶性态势。我国每年光治理污水的费用就高达400亿元之多。

2、大气污染问题愈演愈烈

让我们来仔细分析下城市中大气污染源。首当其冲的就是工业排放的粉尘和废气。其次,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城市中汽车的数量呈现一个巨大的数字,这直接导致汽车尾气排放严重超量。同时汽车的增加也造成了加油站的增多,要知道有种可以致癌的物质就是由汽油泄露后蒸发形成的碳氢化合物。再者,人口激增所带来的家庭能源的消耗也大幅度增加。最后各种喷雾剂,如各种空气清新剂、杀虫剂,这些化学制品增加了空气中原来没有的成分,造成污染。

由于城市化进程激进,工业、交通运输业也呈现出迅猛增长的势头,还有就是石化燃料的大量使用等等,这些看似给我们生活莫大优越的环节也使得空气中充满了污染物。我们所说的大气的污染物主要是大量的废气、粉尘、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碳氧化物、臭氧等。这些物质一旦被排入大气中,就会造成空气质量的严重恶化,会让城市的居民被迫呼吸着污浊的空气,并将整个城市都用烟雾包围起来。在空气污染的同时,在降雨过程中硫化物、氮氧化物会与雨水一同降下形成酸雨,加剧建筑物、铁路、桥梁的腐蚀与破损,强烈影响到城市的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地经济和生态损失。。

3、固体污染现象严重

大量的固体废物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中产生,据完全统计我国的固体废物的堆放方式是露天堆积,近乎三分之二全国地区的城市被垃圾所包围。同时,固体废物随意置放,破坏了城市环境的美化、占用了大量土地、加大了疾病流行的可能性,不但自身严重污染环境的还加剧了水体、大气土壤的污染。

4、噪声污染加剧

噪声有高低强弱之分。普通的低分贝噪声通常来说对人的身心健康没有什么害处甚至有时候还能利于提高工作效率。高强度的噪声就有一定的危害了,通常来说,高强度的噪声主要有以下几个来源:1、来自工业机器(如织布机、车床、空气压缩机、风镐、鼓风机等);2、现代交通工具(如汽车、火车、摩托车、拖拉机、飞机等);3、高音喇叭、建筑工地以及商场、体育和文娱场所的喧闹声等。

二、现代城市环境保护探索

1、把握重视生态的原则合理规划进行持续发展

如果我们拿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与自然生态系统来进行比较分析的话,我们会得出以下结论:首先,城市生态系统也是以人为本,人始终起到主导作用。这点不难理解,人类制造了城市中的一切,人类活动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支配作用。其次,城市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的流通量大、运转快,是高度开放的生态系统。城市中人口的密集度是非常之大的,就拿城市居民所需要的绝大部分食物这套系统来说就要从其他生态系统中进行人为地输入;城市中的工业、建筑业、交通等都需要大量的物质和能量,这些也必须从外界输入,并且迅速地转化成各种产品。由此可见 ,城市生态系统不论在能量上还是在物质上,都是一个高度开放的生态系统。这种高度的开放性又导致它对其他生态系统具有高度的依赖性,同时会对其他生态系统产生强烈的干扰。

2、以人为本、科学发展

城市以人为本,人是城市环境系统的主体,人的种种行为和活动早就了城市系统的产生。可以这么说没有人的活动,也就没有城市环境系统。两者相互依存,互为增长。同时,人对城市环境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发展起着主导作用。在城市环境管理活动中政府则发挥着主导作用。因此,城市环境管理就是政府与市民的双向互动,而政府的环境管理理念对于这一双向互动的性质起着决定性作用。政府只有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才能保证在城市环境管理中形成政府与市民之间的良性互动,从而顺利实现环境管理的基本目标。

3、综合治理、力求实效

针对不同的城市污染,应制定不同的治理策略:

针对大气污染,首先应确定首要污染物,既范围广、浓度高、危害大的污染物,然后结合城市的能源结构和交通网络,制定切实可行的治理方案。

污水治理应分开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生物污水一般来说便于治理,主要是有机物;工业污水的成分非常复杂,针对不同类型的污水应制定不同的处理方案和处理设施,避免污水处理的复杂化。

针对城市固体污染(主要是生活垃圾)主要有两用,既焚烧和填埋。目前我国生活垃圾填埋场建设已进入稳步推进阶段,后期的建设理念应围绕节约土地资源、减少填埋污染和控制大气再污染等几方面进行设计。

虽然目前噪音控制技术日趋成熟,但由于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工业的规模不断增大,需进行噪音控制的企业和地点变得越来越多。因此在噪声污染防治上,应从技术、经济和效果等当面综合考虑,针对不同环境可分别采取如隔声、吸声、减振、消声等技术等不同的治理手段,多管齐下,防止污染。

参考文献:

[1]吴家骅.环境史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2]霍尔姆斯·罗尔斯顿.环境伦理学——大自然的价值以及人对大自然的义务[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3]纳什.大自然的权力[M].青岛:青岛出版社,1999

[4]根特城市研究小组.城市状态[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

[5]董鉴泓.中国城市建设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6]沈玉麟.外国城市建设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

[7]简·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

篇10

关键词:文明环境;城市建设;环境影响评价;生态城市建设

工业化经济的飞速发展带动了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质量不断得到提高的同时,经济发展和城市环境之间的矛盾也愈显突出。城市要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进行合理的规划。将环境影响评价直接融入城市规划决策过程中,对于创建良好的人居环境,促M城市健康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城市规划与环境影响评价结合是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的一条重要途径。

生态环境文明是对工业文明负面影响的反思。建设生态文明环境,就是要摒弃工业文明的价值理念,取而代之的是人与自然应以平等相处、和谐共生的价值理念。只有对工业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进行生态化改造转型,才能达到更加理想的城市建设。生态文明的城市建设既是民生问题,又是社会发展问题,既关系到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又关系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生态环境文明建设任重道远。坚持生态绿色惠民、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城市建设文明发展的跨越性要求。

1 生态文明与城市建设的探索

1、构建环保工作与城市建设的格局

近年来,在环境保护与治理方面实现了由政府主导向市场、社会合作共治的格局转变。与政府规制、企业合作、公民参与结合起来,全社会共同努力的环保格局;重视提高生态文明共建共治能力,积极推动建立跨区域、跨部门的环境污染与城市建设的互益问题;在环境协同治理中,实现治理主体功能上的有机衔接,增强治理主体间的协调性。

2、生态环境文明与城市建设的科技支撑

聚焦生态环境文明与城市建设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大力推进重大关键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将一批制约生态环境文明的关键共性技术问题纳入到重点研发计划,重点支持资源利用和环境污染是促进城市建设前进的重大关键技术;在各类科技创新载体中积极规划布局生态环保科技高端产业。以项目带动、支撑生态环境文明科技产业的发展,积极探索以科技推动传统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升级。

3、建立环境监管机制,为城市建设提供保障

探索建立上下结合的独立调查工作机制。环保厅需每月召开环境形势分析会,以确定促进城市建设的重点环境问题;建立部门联动的环保专项行动机制,政府需统一组织环保专项行动,相关部门按照各自环境管理职责开展工作检查,环保部门负责综合协调和督办落实;建立区域共治的联动执法机制,整合各类生态环保资金,加大城市建设的支付力度,建立地区间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2 生态环境文明与城市建设面临的挑战

1、生态环境文明建设的责任义务与主体意识有待强化。其中,社会公众依然缺乏对生态环境文明与城市建设的互益认识;另外,居民资源节约型的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还没有真正形成,对生态环保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紧迫性认识不足。

2、产业结构不合理,资源消耗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仍然占据主导位置。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不合理,经济发展存在对资源很大的依赖度。第二产业的比重仍然较高,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在第二产业中,工业占有重要地位,而且资源型、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占有很大比例,导致工业发展必须依赖于资源,节能减排、转变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的仍然处于整全的初级阶段。

3、生态环境文明与城市建设的管理体制及实施机制有待完善。一些针对生态安全的预防性法规相对比较缺乏。对污染环境、破坏生态行为的处理缺乏直接的法律、法规依据;区域性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生态法律法规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健全。

4、重点行业节能减排技术水平较低,技术创新有待加强。火电、钢铁、建材、化工和石油炼化五大废气行业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占工业的90%左右,这些行业节能减排技术水平较低,技术创新较少,已有的技术成果也没有得到很好的推广和应用。

3 生态环境文明与城市建设的对策思考

1、营造生态环境文明与城市建设相辅相承的良好氛围

加强生态环境文明的宣传,提高公民生态意识。加强面向公众的环保责任宣传,强化公众的公共精神,保障公众环境的知情权、监督权和参与权。从公民教育、非政府组织发展、企业环境经营多方面构建社会参与环境治理的激励制度;健全生态环境文明与城市建设的公众参与机制。及时公开环境信息,畅通公众参与环保渠道,发挥民间环保组织的职能作用,以此来达到城市建设的目的。

2、推进循环低碳绿色发展以加快城市建设的进度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按期完成环保违规项目清理整顿,有序化解历史遗留问题,严格执行地方环境标准;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强科技支撑,大力开展科技创新生态化,做好环保技术供需对接,培育壮大环保产业;大力推进绿色发展,促进生态环境与生活质量的共同提高。

3、建立健全制度体系以加强生态环境治理

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实行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使各制度之间形成互相支持的有机统一整体;建立健全经济政策体系,充分发挥市场在生态环境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建立健全科学评价体系,积极探索生态文明考核的追踪制度,以加大城市建设的进度。

4、构建现代城市建设的产业体系

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集中力量攻关,培育经济增长点,以重大专项作为培育发展新能源技术的主攻方向;大力发展低能耗、低(零)污染、低资源依赖的关键共性技术,建立完善的可持续发展技术支撑体系。

5、为绿色城市建设发展注入资金血液

发挥政策性金融的支撑功能,助推生态环境文明以达到城市建设的持续健康发展;加强城市建设的金融支持力度,优先为符合条件的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项目提供直接融资服务。采取适当的财税政策与风险投资政策,大力引导社会资金参与节能环保事业,积极贯彻落实税收优惠政策,以加快城市文明建设的步伐。

参考文献

[1]生态市及城市生态建设内涵、目的和目标[J].颜京松,王如松.现代城市研究.2004(03)

[2]国家生态市建设指标分析及建议[J].崔铁宁,朱坦.中国环境管理.2003(05)

[3]城市生态规划的概念、内涵与实证研究[J].王祥荣.规划师.2002(04)

[4]生态城市建设及其指标体系[J].郭秀锐,杨居荣,毛显强,李向前.城市发展研究.2001(06)

[5]生态城市的构架理论研究[J].杨建森.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1(05)

[6]国外生态城市建设实例[J].黄肇义,杨东援.国外城市规划.2001(03)

[7]生态城市及其规划方法的探索――FrancoArchibugi的《生态城市和城市影响》一书评介[J].沈清基.城市规划汇刊.2001(02)

[8]战略环境评价中战略筛选研究[J].包存宽,尚金城.环境与开发.20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