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教学设计范文
时间:2024-04-08 16:20: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思政教学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基于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在“管理学原理”中嵌入思政教育理念,体现了教育实施中对学生发展的人文关怀,让专业教学与课程思政建设同步,以两者协同效应的发挥,带来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与输出。
一、树立正确育人目标,建立长效育人机制
思想政治工作是长期性的工作,在“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中,高校应树立正确的育人理念,让专业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相结合,让思政教育贯穿整个教学的过程,从而形成教书育人、文化育人、管理育人的长效育人机制。高校要进一步明确“管理学原理”课程思政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应结合思想道德教育知识;技能目标应让学生通过理论学习,具备良好的管理能力、决策能力、沟通能力以及良好的领导、控制、组织协调及创新能力;情感目标指“管理学原理”课程思政实施中应关注学生情感水平的提升,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增强四个自信、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学生掌握行业职业道德规范和标准,树立现代管理的市场观念,基于以人为本的价值观,诚实守信、团结协作、吃苦耐劳、爱岗敬业,具有良好的创新实践能力和较高的管理水平。
二、深入挖掘与探索,创新“管理学原理”课程内容
一方面是于基础知识教学中增加学科前沿热点信息,另一方面是在管理技能的传授中引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在此基础上让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结合。具体来说,于基础专业知识教学中增加学科前沿热点内容主要是在讲解管理活动具体方法、基本规律的基础上,针对当前的社会政治环境、现有的技术条件、当前的经济状态让学生学会以发展的思维去制定战略、决策、编制计划,做好人员配备[2],进行创新管理。在“管理学原理”教学中,教师应增加学科前沿热点信息,例如讲解环境分析时,应重点介绍第三次工业革命以及“互联网+”技术变革的时代态势,将其与企业目标管理结合起来,让学生从中明确管理工作的发展方向,并思考管理中面临的挑战,提出有效的改善举措。学生根据现场环境、时局态势制定新的发展规划,提高管理效果,推动企业健康发展。将学科前沿热点引入知识教学中,可以使学生深入理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国际发展挑战。再如教师在讲解管理控制时,可以增加现实生活中某些企业因控制失误、不当,甚至恶意制造假冒伪劣产品等案例,激发学生的责任意识、担当意识,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树立其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增强社会责任感。教师将前沿热点信息、具体案例融入教学中,也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消化“管理学原理”的知识,让学生了解到创新者应有的品质素养,为学生的创新发展、创新管理提供支持。另一方面,在管理精髓的传授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3]。管理学原理内涵丰富,外延广阔,对学生的思维启迪具有积极意义。当前世界经济、国际政治格局、技术环境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中,无论是国家还是企业,只有审时度势,基于发展的眼光寻求自身的发展,制定新型的发展战略,才能实现根本性的发展。对于学生同样如此。知识的学习应与自身职业定位、职业规划相结合,使得自身的发展与时俱进。教师在讲授管理活动的全球化时代背景知识时,应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民族意识,让他们自觉地将个体发展与理想信念结合起来,做新时代的开拓者、创新者。教师在讲解管理计划时,可以使用案例教学法,展示国家五年发展规划,指导学生做好自身的职业发展规划,让学生制定具体的学习计划,细化到学期学习计划、月度学习计划、周学习计划等,让学生不断分解学习目标,并确保学习目标落到实处。教师讲解人员配备知识时,也可以引导学生朝着全方面的方向发展,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创新进取,不断归纳总结,最终问鼎成功[4-5];在内容的变革创新中,也应着手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结合,让学生学以致用。学生建构出管理学知识的基本框架后,能自觉地运用到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当学生学习了“管理学原理”的基础知识后,可以基于学到的知识进行社团管理,进行活动的策划和人员的部署,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参与社会调研、暑期社会实践等活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管理学方面的理论知识。在教学中也应当清楚地看到“管理学原理”以决策、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等职能为主线,这与学生学习生活联系密切,蕴含的思政元素较丰富,主要表现在哲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和管理智慧、个人素养和职业素养。教师可借助特定情境,融入思政元素,如在讲授如何塑造组织文化时,可借助全民公祭日让学生感受红色文化,以营造爱国主义教育的现实情景和庄重氛围,衬托和彰显课程主题。
三、积极创新与调整,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
“管理学原理”课程一般在新生入学第一学年开设,而第一学年高校学生正处于从高中进入大学的适应期,过多的理论课程讲解对高校学生来说接受难度较大,需要教师着手进行教学方法的改进,做好课程优化设计,给予学生正确的课程学习指导。“管理学原理”本身涉及大量的管理理论、管理观点,教师应调整教学方式,讲解知识点时尽可能地列举与学生生活相贴近的例子,以案例教学的形式激发学生课程学习兴趣,同时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将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相结合,也可以引入多媒体教学,以提升学生课程学习的新鲜感、趣味感。在教学过程中,课程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都要求以学生为中心,比如在“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中可以引入华为、海尔、蒙牛等品牌发展案例,通过生动的案例故事来诠释管理学的精髓,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得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6],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探讨与思考。教师可使用讨论教学法,提前发给学生案例,让学生阅读思考,然后让学生在课堂规定时间内,分组探讨、自由表达,鼓励学生内部交流、课堂思辨,于学生的交流思辨中去矫正学生思想认知上的偏差,帮助学生理解“管理学原理”相关知识,并指引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师也可选择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当学生对“管理学原理”课程有了一定的学习兴趣,且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后,可以有目的地选择部分主题,采取任务驱动型的翻转课堂教学,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协作,完成管理任务。以组织文化章节教学为例,教师可要求学生自学组织文化的结构内容,搜集中国的文化内容,以点带面地展示文化的内涵及外延,并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民族企业,研究其具体的文化核心内容,思考其文化形成路径,最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成果汇报,师生互相点评。这种教学作为案例教学的补充,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究、发现、思考、总结。再如采用教师可以专题参观与讲座的教学模式,邀请本地知名企业家或优秀的管理者亲临学校给学生作专题报告,与学生面对面探讨交流,为学生答疑解惑,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管理学原理”中相关的管理学知识、规律技巧,也可以积极推进校企合作,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或寒暑假到企业参观定岗实践,让学生知行意统一,扩展学习视野,加深对课堂内所学知识理解。此外,教师可引入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课堂,让思政元素融入“管理学原理”课程,以理论思想为引领,在教学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党的优秀组织管理经验等内容,将思政元素贯穿课程人才培养全过程。具体来说,在实施课程思政教学中,教师可将教学分为课前预习(线上)、课中融入(线下)、课后作业(线上)三个阶段。上课前,教师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思政元素,利用雨课堂线上预习任务,供学生课前自主学习;课中,教师通过案例讲解、播放视频、课堂讨论等教学方式,把思政元素有效融入课程专业知识的教学中,让学生在接受专业知识的同时接受思政教育,另外,将每班同学分成若干个合作小组,实施任务式、合作式、项目式教学方法,完成课中、课后实践任务,加强学生团结协作精神;课后通过雨课堂布置作业,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体会思政元素融入知识中的意义[7]。
四、教师做好榜样示范,并加强培训学习
教师应严格要求自己,做学生的榜样,要定期地学习理论知识,参与党性教育,参与社会调研,提高自身的政治理论水平和人文素养,使得自身具备思想政治教育的敏感性,并自觉地将思政教育贯穿到“管理学原理”教学全过程中。学校方面也应为专业课教师开展思政教育创造条件,如组建课程思政教学团队,推行课程教育结对制度[8],聘任邀请学院思政教师指导“管理学原理”课程思政建设,由专业思政教师指引专业课教师挖掘课程思政中蕴含的思政元素,教师也应积极参与日常思政讲堂、交流探讨活动,以真正做到整合教学内容,挖掘思政元素。例如,在讲解管理思想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管理智慧,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尊重历史,关注传统优秀文化。在讲解人性假设范式变迁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探讨不同人性假设下不同的管理方式,让学生学会尊重他人,能基于现代化管理理念做好管理工作。在讲解管理决策的影响要素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以辩论赛的形式思考价值观对管理决策的影响,从而指引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使其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与判断。在讲解激励理论之公平理论时,教师可让学生查阅资料,明白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公平公正,让学生保持公平公正观。在讲解领导权力的来源时,可以让学生分析领导者的自我修养对于组织发展的意义,引导学生加强自我修养。在讲解管理沟通技巧时,教师应让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做到尊重、诚信、自信。“管理学原理”课程任课教师必须统一课程思政教育思想,共同备课商讨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就课程思政案例的选择达成统一意见,并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吸取其他教师、专家的意见,做好专业课思政教育质量的把关;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定期地上传有关哲学、国家历史、人物故事等相关的素材,从而实现课堂内外的全过程育人。
五、结语
当前,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以及实现思政教育全过程育人具有现实必要性,“管理学原理”作为管理类专业的重要教学内容,在关注专业知识讲述的同时,也应关注思政教育。教师应挖掘“管理学原理”中的思政教育元素,并增加与之相关的思政教育案例,通过教学方法的创新、育人机制的调整,让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真正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用正确的道德理念去做好管理工作,解决实际的管理难题。让题“管理学原理”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跨界融合,才能带来“管理学原理”更理想的教学预期,培养发展更全面、素质更高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唐芳.管理学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与融入途径思考[J].信阳农林学院学报,2021,31(02):149-153.
[2]彭芳.应用型转型建设背景下“管理学”课程思政建设探析[J].就业与保障,2021(10):162-163.
[3]张海燕,张银银.“管理学原理”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探索[J].信阳农林学院学报,2019,29(04):158-160.
[4]陈幼红.高职院校“管理学原理”课程思政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现代企业,2020(05):149-150.
[5]薛维峰.职业本科课程思政教学模式与策略分析———以“管理学原理”为例[J].大科技,2021(16):46-47.
[6]禹玉环.基于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的“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模式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14):108-109.
[7]樊艳丽.浅谈“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与创新[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9(29):157.
篇2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议题式教学法;设计
一、思政课堂教学中运用议题式教学法的意义
1.符合新时代活化思想政治课堂的需求。
当前职业院校的学生是成长在新时代环境之下的一代人,信息化技术、设备的普及拓宽了学生信息来源,碎片化知识、东西方价值观碰撞、各种思潮交织激荡,冲击着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思想政治课面临着更加复杂的挑战,而与此同时,思想政治课程中涉及的内容,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逻辑性,教学难度大,容易按部就班,“抬头率”低,要讲“回头率”,激发思考更具难度。议题式教学法,将教学知识点和难点转变为更贴近现实的案例、更热门的话题,从传统的理论灌输教学模式转变为“学生为主体”的互动模式,激发学生主动学习、自觉学习,提升课堂参与度和实效性,学生的获得感更强。
2.有利于营造“双主体”思政课堂生态。
“双主体”同时强调教师和学生二者的主体性,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体性表现在其承担的职责是课堂的设计者和引导者,要对教学方式的选择、教学内容的整合、教学目标的确立等方面进行把控;而学生的主体性则集中表现在其学习全过程中,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学生的过程性思考、参与讨论分享、观点创新碰撞等形式表现出来。议题式教学法是教师和学生双方互动、教学相长的过程,形成双方相互信赖、互动提升的良好生态。
3.有助于构建类型化课程设计。
思政课程一般而言课程内容的核心一致,课程目标的指向一致,具有较为一致的整体性课程框架。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认为,议题式教学法,议题是骨,“生成”则是灵魂。“生成”的是思政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实现,也是育人目标的实现。议题式课堂更强调“互动生成”的过程和形式,强调在议题探讨的过程中课堂的“生成”是学生主动参与的,能够引发学生自我探究、独立思维、创新发现的能力,用自身的视角、经验、能力将新知内化为自身的知识。
二、高职院校思政课议题式教学法的创设
1.议题的内容选择。
首先,议题要符合三贴近原则,即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高职院校思政课堂要依据教学目标和“三贴近”原则,提出议题,将议题生活化、具体化、事实化。其次,议题具有开放性、矛盾性、互动性。学生能够该议题开放性的发表观点,在思辨过程中,能够相互探讨形成共识,课堂氛围浓烈,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提升。第三,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课堂,议题的选择除了能够吸引学生之外,要特别强调兼具理论性和思想性。学生应当了解和掌握教学目标所要达到的知识体系,并在知识性目标的基础上,探求思维的突破,思想的形成。第四,跨学科知识能力的运用。可以通过融入和渗透历史学、心理学、自然科学、社会学等学科的议题,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形成整体性思维框架。
2.议题的过程设计。
(1)探讨合作化。目前的一些文献研究中存在两种声音,一种是议题式教学法注重个人思维,一种是议题式教学法需要团队协作。笔者倾向于后者。团队合作开展议题讨论实质是借鉴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强调协作性,议题的讨论由团队成员共同努力所取得,这样避免了单个学生自己思考时思维僵化的弊端,培养既独立思考又能在合作讨论中形成多元审视问题的能力。笔者在实际教学中,鉴于所在高职院校的教学实际,一个班级基本分成5-6组,每组6-8人,形成团队,尚能起到较为良好的教学效果。(2)议题表达可视化。可视化“是指人通过视觉观察并在头脑中形成客观事物的影响的过程”。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研究认为,“人的知觉系统对图像信息的感知、把握能力远胜于对简单的文字符号的处理”[1],简单来说,就是人们通过图表能更快、更好的记忆。团队成员形成议题观点,借助思维导图、图表、绘画等方式表达议题观点。(3)分享生动化。议题式教学法强调学生的自主思维和表达,同时注重学生的分享过程,因此,要创新信息分享形式,其创新需要教师在实践中发挥创意和想象能力,也需要教师多一份观察和思考能力。例如在上述美丽中国,共建共享的话题中,笔者采用了画廊式分享法。各团队选派一名代表站在思维导图旁,负责解说本组思维导图,其他成员按动向图自由交流学习,并在相应的思维导图旁写评价语,打星评级。这个过程中,各个团队成员不仅分享了自己团队的观点,也学习了其他团队的成果,学生们穿梭在课堂之中,氛围活跃。(3)过程可控化。议题式教学法强调过程可控,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对议题的情境进行规划,需要贯彻“低起点、缓坡度、高标准、重落地”的原则[2],使学生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理论知识逐步深化、思维能力要求逐步提升。其次,过程要有时间限定。笔者在实践过程中,以各小组讨论8-10分钟,各小组分享3分钟居多,整体能够保障学生具有较充分的时间完成议题的讨论生成。最后,每个话题的议题不宜过多。一般围绕1个核心议题开展教学。
三、构建“议题式教学法+X”立体式思政课堂
1.“X”是多种教学模式的集合。
议题式课堂并非单纯的辩论式课堂或小组合作式课堂,高质量的议题式课堂应当结合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以“议题式”为核心+X,形成多元教学模式,构建立体式思政课堂。X既包括微课、慕课等网络课堂形式,同时也包括社会实践、专业实践等多种实践教学模式。例如在探讨《劳动与人生价值》的话题时,笔者通过设置课前手工制作活动,布置各团队收集身边的可回收垃圾,制作一件可以出售的作品。通过现场作品展示、竞拍,回归议题,引发学生对在劳动奉献中寻找人生价值的思考。
2.“X”中的信息化平台。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借助手机的普及应用,泛雅平台、“蓝墨云班课”“雨课堂”等各种智能教学平台被广泛开发和运用。这些信息化平台能够帮助学生实现课前自主学习、课中研讨分享、课后巩固学习,延伸了思政课堂之外的学习空间。例如:在探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话题时,设计议题:当前垃圾分类推广工作成为难点,某居民委员会为了推进这一工作进行了大量工作,可是仍有居民持反对意见,假如你是居委会主任,你如何来解决这一问题?这是一个具有“低起点”特征的开放式议题,教师运用蓝墨云班课实现全过程的信息化控制。课前:教师将上海某小区垃圾分类实施经验视频上传到蓝墨云班课,观测学生视频观看完成度,同时在该平台完整议题情境背景和任务,学生按小组团队划分,完成《**小区牢记分类实施方案》,上传至平台;课中,学生展示方案,讨论成果在蓝墨云班课的讨论区,并完成现场网络投票评价;课后,教师在平台量化评价表,考察学生知识点习得,学生完成学习、活动记录[3]。
篇3
一、问题设计要生活化,使探究有信度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思想政治课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于生活并为生活服务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才能体现出强大的生命力。陶行知先生曾说:“深信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生作用,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所以探究问题的设计必须根植于与学生息息相关的生活,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发展的要求。把问题寓于社会生活的“热点”之中,学生身边的“热点”之中。例如,在学习“消费心理面面观”时,针对中学生存在的一些消费现象,笔者设计了如下问题:①在你的周围有没有同学互送新年或生日礼物的现象?这是一种什么心理?你认为应该怎样对待这类事情?②随着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同学的手机、MP5、电子词典等“现代化装备”不断升级,由此带来的“学费外支出”迅速增长,这种相互攀比的风气在我们校园里存在吗?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种消费?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设计,搭建起生活逻辑和理论知识之间的桥梁,学生在感知社会生活的同时获得超越生活本身的理性思考,感受到知识的价值,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探究活动中。这也给政治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善于观察社会,善于捕捉学生身边的热点,时时保持高度的敏感性,时时准备把生活热点应用于课堂。
二、问题设计层次化,使探究有深度
问题设计层次化,即问题设计要有一定的深度,具有可探性。首先探究问题的设计要有合理的梯度。探究教学是一个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活跃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感悟知识生成的过程,所以,教师设计的问题应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过难,学生因难而退,挫伤其自信心和积极性,无法起到设疑激思的目的;过易,没有探究的必要,问题设计只有具有合理的梯度才能引起学生认知的冲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较难理解的知识,教师不妨将其合理肢解,设计出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一系列小问题,形成环环相扣的问题链,让学生在层层递进的探究中突破知识难点。例如:在引导学生探究“商品的价值量和劳动生产率”的关系时,笔者设计了几个环环相扣的小问题:①如果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商品的价值量如何变化?二者关系如何?②个别劳动时间缩短,商品的价值量会减少吗?③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如何变化?商品的价值量有没有变化?商品的价值量和社会劳动生产率是什么关系?每一个小问题,学生都经过认真地思考、探讨,轻而易举地突破知识的难点,更让师生体验到探究带来的成功喜悦。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真正的人”。探究教学不仅仅让学生获得知识,更要促进学生的道德成长和人格完善,思辨能力的提升和生命的升华,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才是政治课教学的“思想”。所以探究问题设计的深度还应体现出它的“教育性”。例如在学习必修四第十二课第一框《价值与价值观》人生价值这一知识点时,笔者给学生播放最美女教师张丽莉的动人事迹,引导学生思考:①张丽莉的事迹最让你感动的是什么?②在我们班级或社会还有哪些乐于奉献的典型?说来与大家共享。③他们的事迹对你的人生有何启示?通过这些问题的探究,不仅让学生了解人生价值的内容:一方面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另一方面是社会对个人的承认与满足。而且让学生理解一个人真正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在现实生活中,只要我们每个人心怀责任之心、感恩之心、善良之心,都可成为一位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有益的人,我们这个社会也将更加温暖而和谐。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水到渠成。
三、问题设计要有针对性,使探究有精度
探究式教学,并非要探究教学中的一切问题。教师应根据课标要求、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在教学的重难点、知识的衔接点和情感的触动点等处设计问题,增强探究的针对性、效益性。教学重点是《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适应未来社会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是教材的主干知识。教学难点是教材中学生因缺乏知识经验或生活经验而难以理解的知识。知识的衔接点是新旧知识的交汇点,情感的触动点是教学内容中蕴含着能育人、感化人的那一部分知识。在这些“关节点”设计探究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有利于引起认知需要,开启思维的闸门,帮助学生夯实基础知识,扫清思维障碍,推进求知进程,提高思想觉悟。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吃透”课程标准,把握住探究的“点”,在课前作好充分的准备,这样在课堂教学中,才能有的放矢,提高探究的效率。
四、问题设计要有开放性,使探究有广度
篇4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16)0003-000153-01
现阶段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导致教学内容较为枯燥,这种教学方式难以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将理论知识学以致用,这也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框架需要进行完善。按照时展的要求来重视教学的实用性,并通过生活化的设计来改善传统教学中存在的弊端。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现状
现阶段,我国各大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环节中面临着一个普遍的问题,教学与实际生活严重脱节。由于教学方式较为传统,导致思想政治教学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学活动脱离生活实践,这也就难以保障教学质量与效果。以下对其进行分析;
(一)教学目标定位问题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缺乏明确的目标定位,实际教学过于理想化。众所周知,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时实现思想教育的重要方式,其对学生的三观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也是对学生习惯与行为方式进行培养的重要渠道。但过于理想化的教学理念并没有立足与实际生活,简单的说就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目标定位不准确,其仅仅是注重高度,这也就导致教师过于宏达的理想化教学难以真实反映生活,更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运用。
(二)教学内容过于抽象化
据相关的调查研究表明,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方式与内容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出现这一问题的重要因素就是教学方式与内容过于传统,枯燥乏味缺乏生活气息。在课堂教学的环节中,很多教师只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重要性进行讲解,严重忽视了教学的社会性与文化性;教学内容也是受到传统教学的影响,过于抽象化,没有做到与时俱进,无法对现阶段社会生活的动态发展进行直接的反应,具有教条化的特点;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将三观的塑造、情感等方面内容通过理论知识的方式进行传授,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具象化理解,将教学变为知识传递的过程,难以让学生真实的体验生活。
(三)教学缺乏互动性
互动性不足是现代教学的一大弊端,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其主要通过灌输式的方式来实现教学,注重对理论知识的降解,很多教师并没有体会到传统教学存在的不足之处,也就缺乏创新,甚至有一部分教师将教学作为任务来应付。这种教学方式受到其自身因素的影响不利于师生之间的互动,更难以对学生起到引导的作用,同时,由于缺乏生活化的特点,这种教学方式所塑造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具有封闭性的特点,这也是应试教育背景下的产物,如果教师没有从生活化的角度进行教学,就难以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
二、高校思想政治生活化教学的设计
(一)构建生活化的教学课堂
所谓构建生活化课堂,就是将生活化的方式应用到实际教学环节中,将生活与知识有效的结合,以此来实现高效思想政治生活化教学。首先应该保障课堂教学语言的生活化,将教材中的知识转换为生活化的话语,以通俗的方式来进行表达,以此来提高教学的生动性。这就要求在对理论知识进行阐述的过程中广泛的结合现实生活,将抽象化的概念具象化,为学生营造情节性的氛围。同时,教师还应该对学生的状况进行了解,明确现代学生习惯性的表达方式,通过学生的角度来阐述知识,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让学生更为容易接受理论知识的传递。想要达到这种效果,对教师自身的生活经验与创新能力等诸多方面均有着较高的要求。其次,新课改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教师在教学环节中应该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具有主导性的效果,所以在实际教学中需要教师明确自身与学生的关系。众所周知,教育本身就是为了对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进行培养,也可以说是一种生活方式,所以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教师需要构建师生平等的关系,通过民主、平等的互动来提高教学质量。最后,教师应该注重对生活化技术的应用,技术是一种教学手段,教师应该避免在课堂教学的环节中过渡使用,也不可以将课堂变成缺少生活气息的环境,课堂教学时进行知识与信息交流与传递的重要平台,所以教师应该注重对技术的运用,但不可本末倒置。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对学生影响的重要环境,其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到学生的各个方面,所以校园文化的建设也是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方面。校园文化最主要从价值内涵与表现形态方面建设,在构建的过程中应该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引导,充分发挥政治文化的作用,并不断加强师生的教学、学习、工作以及生活作风建设,以此来营造和谐的环境,帮助学生树立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作风。同时,还应该加强制度方面的建设,以规范的方式来进行管理。让生活与思想政治结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世界观。
三、结语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其对学生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但传统的教学为现代教育带来一系列的不足之处,这就要求高校教学更新观念,融入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并实现生活与教育的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1]黄一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路径:生活化教育[J].学理论,2014(09).
篇5
作为高中政治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发现有些框题呈现知识容量大,脉络清晰,内容抽象枯燥,离学生生活较远等特点。教师在新授课的教学中,往往感觉课堂教学压力大,教学目标不易达成。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兴趣不高,对知识的理解较困难,课堂实施效果不佳等问题。根据以上特点和问题,我们课题组成员不断地反思、总结,形成了思想政治理论型新授课教学设计模式。结合教学中的实例,现将该模式进行介绍。
一、适用的范围
《经济生活》中的《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围绕主题 抓住主线》等。
《政治生活》中的《政治生活:自觉参与》《和平与发展:时代的主题》等。
《文化生活》中的《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等。
《哲学生活》中的《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哲学的基本问题》《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等。
二、教学环节设计
针对理论型框题的特点和问题,我们将理论型新授课教学设计为以下环节:创设情境,精彩导入;自主学习,深入分析;合作探究,拓展提升;归纳总结,情感升华。现结合《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以下简称《矛盾》)这一框的教学设计来进行具体分析。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精彩导入。理论型框题的知识内容抽象枯燥,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所以政治教师更要注重课前导入的精心设计,一个良好的开端将为本节课的顺利进行奠定重要的基础。例如,在讲《矛盾》这一框时,教师首先在课前播放了大张伟《全都必须买》的现场演出视频,伴随着欢快劲爆的旋律,学生的学习兴趣瞬间被点燃了,然后教师趁热打铁向学生介绍在2016年的双十一购物节,天猫网上销售额突破了1207亿,天猫的老总马云乐得合不拢嘴,而很多网民却纷纷嚷着要“剁手”“吃土”。在调动学生兴趣的同时引出了“买”和“卖”其实是一对矛盾,顺利地进入本框题知识的讲解。
第二个环节:自主学习,深入分析和第三个环节:合作探究,拓展提升,看似两个独立的环节,其内在却有紧密的联系,教师在课堂设计中要尽量将两个环节完美地融为一体,二者相辉相应,相得益彰。这对于解决理论型框题的知识难理解、课堂实施效果不佳等问题起着关键的作用。首先,将学生划分为学习小组,根据自主学习提纲阅读教材,开展自主学习。其次,开展小组讨论,组内成员共同探讨、合作探究,交流提纲中的问题以及自己在本框题学习中的疑难困惑。再次,各小组分别派代表展示小组的研究成果,并在展示中将学习中的疑难困惑一并提出。最后,围绕这些困惑要求学生进一步开展小组间的合作探究,集众人智慧,共同突破。“众人拾柴火焰高”,学生在交流展示中,不仅进行了思想的碰撞,开阔了视野,提升了表达的能力,还进一步加深了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例如,在处理矛盾斗争性和同一性关系的问题上,教师先让学生阅读教材,自己反思总结,接着展示了关于《双十一购物狂欢后,莫让快递包装垃圾成灾》的新闻,要求学生开展小组活动,在阅读教材基础上分组派代表回答问题。
第一小组:
(1)矛盾斗争性含义。
(2)分析“电商发展与环境保护”间是如何体现矛盾斗争性的。
第二小组:
(1)矛盾的同一性包含几个层次。
(2)分析“电商发展与环境保护”间是如何体现矛盾同一性的。
通过回答,引导学生分析总结出斗争性和同一性的关系。接着进一步引导思考:电商的发展,对实体店造成怎样的影响?播放视频资料,要求就该问题开展小组讨论,并以“电商阻碍实体经济”为辩题开展小组辩论赛。在这一过程中,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逻辑思维能力。
第四个环节:归纳总结,情感升华。由于理论型框题的知识体系清晰,所以教师可以完全放手,交给学生完成,培养其总Y归纳的能力。虽然是理论型框题,但政治学科的独特性又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始终贯彻思想政治教育,所以在教学的最后设计“情感升华”环节就尤为必要了。例如,在《矛盾》这节课的最后设计了全班朗诵《感谢对手》这一环节,教师利用多媒体进行图片展播,伴随着激昂的音乐,师生共同朗诵“人生路上有理想与现实、成功与失败、欢笑与泪水……让我们每个人都成为即将绽放的最美的花朵”,以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实施建议和反思
篇6
关键词:社政教学;时政教育;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8-0170-02
通过对近几年的宁波市初中学生学业考试社政试卷的分析回顾,我们可以发现社政试卷从有利于改进日常教学、有利于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有利于全面准确反映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度出发,命题严格依据课标、依据宁波市社政学业考试说明,立足于教材,面向全体学生,学科特色鲜明,时代气息浓厚,试卷难度适宜,结构简约,形式活泼,突出能力考查,注重教育价值,体现新课改理念,积极追求考试对教学的导向作用。从考查目的来看,突出能力立意。引导学生关注时政、焦点问题,了解身边事件,感受社会发展变化,是社政学科教学的方向和要求,也是近几年来学业考试试题在取材方面的一个趋势。
一、近几年中考时政的命题特点
1.突出长效热点,回避不确定性问题。热点问题的切入体现了长效性,关注人类自身生存发展,探讨人类生存价值的话题,回避那些不确定性、可能变化的问题。如科学发展、和谐社会、三农问题、科技创新、能源和环境问题、重点工程建设、区域协调发展、对外开放、民主与法制建设、和平与发展等都属于长期的热点问题。像一些存在很大变数的问题,往往采取“冷处理”的办法,或通过隐性考查的方式来体现。
2.以问题为中心,多角度考查实际问题。中考社政试题多以社会热点为立意背景,坚持以问题为中心的主体设计思想,问题设置倾向系统化、综合化。时政热点试题可以是“一材多题”的客观性试题,也可以是对同一问题从多角度、多学科、多层面考察的主观性试题。
3.体现人文性,关注青少年成长。中考试题以人类面临和关心的或现实、或重大的社会问题为素材,注重突出时代性,反映时代主旋律,在试题设计上充分考虑到对青年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和人文修养的正确导向,并与当前社会和科技的发展相结合,体现了人文科学的社会功能。
二、在平时课堂教学中引入时政
社政中考越来越倾向于考查能力,这抽象的能力培养使中学初中社政课不仅面临不断更新知识的挑战,重要的是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的变革,解题能力也决非短时间内形成。因此我开始把时政引入平时的课堂教学,逐步培养学生用时政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逐渐形成了分析、综合、归纳、评价等能力。要使学生学有所获,知行统一,就必须合理安排课堂教学,从学生关心的问题出发,有目的的引入时政。这要求教师必须掌握教材,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处理教材,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用精炼的语言准确的传授基础知识,揭示知识内在联系,教会学生在体系中把握知识。在此基础上,合理利用课本事例,恰当引入时政。例如:在七年级的历史与社会学科的《国土与人民》一课中的众多的人口一节,引入2010年11月1日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内容,设问学生当时有没有人口普查员到家普查,及时更新书本中我国人口总数及相关的数据。2011年4月28日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数据显示,全国总人口为1339724852人。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增加7390万人,增长5.84‰,年平均增长0.57‰。八年级的思想品德《权利义务伴我行》可以引入2011年度感动中国人物,浙江省“最美妈妈——吴菊萍”,感动中国组委会授予吴菊萍的颁奖辞:危险裹挟生命呼啸而来,母性的天平容不得刹那摇摆。她挺身而出,接住生命,托住了幼吾幼及人之幼的传统美德。她并不比我们高大,但那一刻,已经让我们仰望。又如:2011年5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正式实施,醉酒驾驶作为危险驾驶罪被追究驾驶人刑事责任。“五一”期间,发现醉酒驾驶者,将对其进行刑事拘役,醉驾者一旦被查实,将面临最高半年拘役的处罚。2011年5月9日著名音乐人、达人秀评委高晓松醉酒驾车一案,5月17日,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法院一审宣判:高晓松以危险驾驶罪被判处拘役六个月,并处罚金四千元人民币。引导学生关注我们身边的人,能及时的劝阻自己的亲朋好友不要酒后驾车。通过课堂内时政新闻的引入,即能给枯燥的课堂加点酱、醋、油、盐等调料,活跃课堂氛围、调节学生思维,又能激发学生去观察社会生活,通过自己的分析进一步了解社会为以后适应社会生活打下基础。
三、教师平时应加强对时政新闻的了解
为了使引入的时政事例具有针对性,教师要注意广泛选材,电视、广播、报纸、网络都是选材的常用信息渠道,要注意精挑细选、归类存档。一般来说材料最好是学生熟知的。因此我常从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经济半小时、新闻深呼吸、本市晚报等学生熟悉的材料中选择。我自己更认同舒中胜《新闻深呼吸》的节目。正如舒中胜老师自己对《新闻深呼吸》的评价:“这是一档浙江经视的原创的时评节目。它不只是读报,它还读电视,读网络。它有新闻事实,有观点引用,有对评论本身的评论。当然,既然是时评,它具备了时评的基本特点:一是‘时’要抓得紧,要有时效,是时事热点,是新近发生的、重大的、关注度高的事情;二是评要很鲜明,要有观点,或先声夺人;或更有深度。重要的还有,它强调说实在话,心里话,此所谓真诚;评论时追求有法律、伦理、人性人进行形而上的引导。在我看来,评论的境界有三:最起码的要有自己的观点,不是人云亦云;更好的境界是独具慧眼,说出了人家想说却又说不出的东西;最高的境界是:更胜一筹,高人一点。”
通过平时教学中时政内容的引入,开阔了学生视野,及时了解社会发展动态,同时有利于创设一个相对轻松愉快的课堂环境,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课内互动乃至课外互动,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时政内容引入,既有利于摆脱社政学科死记硬背的影像,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应对开卷能力考查的压力,更体现了教改与考改的一致性,是提高初中社政课实效、完成初中社政课素质教育目标的有效途径。
篇7
工科教育及课程思政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重视课程的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是从根本上解决好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问题。其中教学设计是教师课堂教学一项创造性工作,是对教师灵活性和自主性发挥的空间更大,“食品微生物学”是研究与食品有关的微生物以及微生物与食品关系的一门科学,内容主要有:微生物学的基础知识;有益微生物在食品加工过程中的应用;有害微生物在食品加工、贮藏等过程的预防和消除等。工科教育及课程思政使得“食品微生物学”教学的综合性、实践性、人文性加大,教师融合信息技术,丰富课程资源更有创造性发挥的空间。因此在原有教学教案设计中加入思政内容,对思政素材进行精炼,提取核心内容,将思政内容具体导入章节如种子般散播在专业知识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思政内容融入时机和频次做到渗透式和潜移默化式,让学生不觉得突兀、乐于接受。
一、“食品微生物学”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总体设计理念就是激发学生天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激发学习的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注重培养学生能力本位理念,从普遍的认识出发——(学生已知或感兴趣或表象),剖析里面蕴含的食品微生物学知识点(识记),以此点深入细致讲解(环环相扣,细致解决问题),小结知识点,提问启发学生并进行反思讨论。
本课程学习任务是学生掌握微生物的结构,对微生物的分类、营养与代谢及其与食品酿造、安全的相关性充分认识,在此基础上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对相关问题进行自我分析和认识,例如菌群失调、生物膜污染、亚硝酸盐、抗生素滥用等问题,并在学习中逐步找到解决食品微生物安全控制的方法与途径,厚植专业爱好及坚定素质“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 君子以厚德载物”同时强化沟通表达能力,尽可能让同学抛开书本用自己的理解和表达去解释概念、特点,指导学生运用有效的学习策略(逻辑思维结合自我表达)提高学习效率,教学中教师帮助同学构建知识框架,要求学生定期勾画“思维导图”。
二、教学案例设计
(一)不畏浮云遮望眼,曲颈瓶的实验思考
本章节来源第一章绪论(2 学时)——第二节微生物的发展简史。
2、单元教学目标分析
本节是食品微生物学发展简史巴斯德贡献的学习,巴斯德被誉为“微生物学之父”其曲颈瓶实验推翻了古老的“自然 发生说”,开启了微生物学的发展,通过巴斯德实验设计思路 学习,启发同学经后学习要有细致严谨的态度更要有批判性思维,建立独特的分析能力,不要“人云亦云”。知识目标:掌 握巴斯德的贡献,了解“曲颈瓶”实验思路。能力目标:实验设 计思路的萌生。素质目标:严谨认真科学态度及批判性思维建立。
学生已知:巴斯德对人类的贡献,知道食物的腐败是由微生物所引起。未知:如何推翻当时盛行的“自然发生说”。能 知:彻底否定自然发生说是通过曲颈瓶实验。想知:巴斯德曲颈瓶实验的思维过程。怎么知:通过介绍“自然发生说”理念以 简单的方法、结果、结论三段论方式展示“曲颈瓶”实验的设计 思路,提问同学每一个设计的合理性,启发同学思考,并引入实际生产企业酱油胀袋问题,同样以简单的方法、结果、结论三段论实验思路设计提示同学们深入思考,最后揭示在微生物学学习中要具备严谨认真科学态度更要有批判性思维。
3、教学过程
本节课教学方法是启发式、案例教学法。
课程导入:“不畏浮云遮望眼”——引自宋代诗人王安石《登飞来峰》下一句是什么呢?(设问)“只缘身在最高层”,以今天的眼光来看曲颈瓶实验的思维过程。
巴斯德对人类的贡献:彻底否定了自然发生说、发酵是由微生物引起的、狂犬病疫苗的研发等。当时深入人心的“自然发生说”: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所推崇,认为生物是自然发生的, 而巴斯德却认为这个说法是错误的,为此开展了曲颈瓶的研究。
三段论式(方法、结果、结论)展示“曲颈瓶”实验设计思路。 “实验设计一”方法:封闭玻璃容器加热肉汤;结果:肉汤澄清;结论:自然发生说不成立。“实验设计二”方法:曲颈瓶容器 加热肉汤;结果:肉汤澄清;结论:自然发生说不成立。“实验设 计三”方法:曲颈瓶肉汤倾斜;结果:肉汤腐败;结论:自然发生 说不成立。每次设问“同学们觉得实验设计的合理性?”
启发今日眼光来看巴斯德“曲颈瓶”实验设计完美吗? 拓展简单加热能杀死肉汤的所有微生物吗?引入真实某企业酱油胀袋案例,三段论式(方法、结果、结论)案例分析“酱油胀袋” 实验设计思路。
“酱油胀袋实验设计一”方法:同步分离胀袋酱油与正常酱油,可疑微生物接种产气培养基验证;结果:分离到Z1、Z4 菌株;结论:引起酱油胀袋微生物是Z1、Z4。“酱油胀袋实验设计二”方法:Z1、Z4接种正常酱油;结果:正常酱油产气;结论:引起酱油胀袋微生物是Z1、Z4。“酱油胀袋实验设计三”方法:接种酱油中分离菌落对比;结果:接种前后菌落形态一致;结论:引起酱油胀袋微生物是Z1、Z4。每次设问“同学们觉得实验设计的合理性?”
课程思政:实验设计需要充分考虑论证,需要严谨的科学设计更要有批判性思维。
人体内的另一个隐秘世界——肠道菌群,本章节来源第七章微生物的生态(6 学时)——第二节微生物在自然界的分布。
4、单元教学目标分析
本节是微生物的生态——动物体表和体内微生物,重点学 习肠道菌群概念和对人健康的重要性,用新的健康观去关注和认识肠道菌群,如何维护肠道菌群的健康,思考肠道无菌化人体是否会保持健康?知识目标:掌握肠道菌群、正常菌群的概念。技能目标:掌握以全新的视角来看健康。素质目标:实践出真知,做知行合一的实干家。
学生已知:人体的体表、体内存在大量微生物。未知:肠道微生物与人体疾病有怎样的关联。能知:肠道菌群对人的健康非常重要。想知:如何保持肠道健康。怎么知:正常菌群概念介绍,通过图片揭示微生物主要分布的位置在十二指肠、空肠到回肠,引出肠道菌群的概念,菌群失调会引发哪些疾病,再引出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赵立平教授[6] 的例子,“减肥”话题引入来看体重变化与肠道微生物之间的关系,以实例说明肠道菌群与肥胖的相关性,“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才能出真知,知识要转化为能力,必须躬身实践,要 知行合一,在实践中学真知,悟真理。
(1)教学过程
本节课教学方法是案例教学法结合讲授法。
课程导入:我们知道在人体的皮肤和体内都存在着大量微生物,首先来看人体体表微生物分布图,皮肤表面微生物数量平均10 万个细菌/平方厘米,口腔中微生物的种类超过500 种。
正常菌群:概念及意义,在肠道中微生物数量达到100 万亿,由此引入肠道菌群概念。
肠道菌群:通过《细菌-肠道菌群》动画视频来看肠道菌群中微生物的分布情况。
图片展示:肠道菌群失衡与很多疾病相关。
赵立平教授的健康新三观:以赵立平教授的研究肥胖与肠道菌群的关系。
课程思政:“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3.1 时间的味道——微生物与食品酿造
本章节来源第八章微生物与食品酿造(4 学时)——第一节微生与食品酿造。
3.1.1 单元教学目标
本节是微生物与食品酿造中真菌与食品间的关系,重点学习茯砖茶和毛豆腐形成中主要的微生物,进一步理解微生物与人类的友好关系,了解茯砖茶和毛豆腐的生产工序,从形态、功能和种类掌握其中主要的微生物,通过学习告诉同学们中华民族对于食物和风味的理解。同时启发同学们要珍惜时光,一寸光阴一寸金,认真好学,逐步积累,成为对国家、对人民、对社会有用的人。知识目标:掌握茯砖茶、毛豆腐形成中的主要微生物。技能目标:掌握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尤其霉菌中根霉、毛霉、曲霉的区别。素质目标:珍惜时间,沉淀人生的厚度。
学生已知:从第二章微生物主要类群及其形态与结构中掌握了微生物的结构,细菌、霉菌、酵母的形态及构造等。未知:对于某些食品——茯砖茶、毛豆腐中的主要微生物仍不清楚。 能知:也知道很多食品与微生物有着密切关系。想知:到底其中的微生物是什么,起什么作用。
通过视频《百姓茶点——茯砖茶制作工序》探究茯砖茶发花的秘密——“冠突散囊菌”来认识该菌的特性,形 态、功能。通过视频《舌尖上的中国——转化的灵感》选段“毛豆腐”来看加工,进而引出生产中参与其中的微生物及作用?层层导入,一步步引出知识点。结合视频、图片、音乐在欣赏中掌握内化知识,最后二次时间创造赋予食物更多的风味,这是中华民族在长久的实践中的滋味也是世道人心的感触,进而以《劝学》升华大家要认真学习,珍惜光阴,不断积累,用时间丰富自己,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做对国家、社会、人民有用的人。3.1.2 教学过程
本节课教学方法是情境教学,通过配图片和音乐构筑美感,启发同学思考。
课程导入:设问从图片中找到所有食物的共同点是什么?重点讲解茯砖茶、毛豆腐。
视频辅助讲解:茯砖茶加工关键——冠突散囊菌、毛豆腐 制作关键——霉菌、细菌、酵母菌等。
课程思政:这些美味的食物由时间二次创造,启迪人生的厚度也需要时间来沉淀。
篇8
【关键词】微课 高中政治 教学
作为一种新型的授课形式,微课以其个性化和新颖性特征吸引了学生的目光。作为高中政治教师,也可以借助微课的高人气,在知识点的选择、师生互动、教学类型等方面多多尝试,录制出高质量的微课视频,激发学生学习高中政治的热情和信心。
一、选择合适的录制内容
因为微课面向的是每一个学生个体,学生对知识的吸收能力不同,学习热情也不同,尽管以教师的精力做到每一个学生面面俱到并不现实,但是教师还是应该坚持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情况,考虑按照学生的学习水平录制相应的微课。
例如,讲解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这一节时,可以让学生自己找出大国之间的关系并说明两国间起起伏伏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如果是学习能力比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直接引导如中美两国之间的大事件,让学生分析,一般都能结合历史知识回答;如果是学习能力相对比较薄弱的学生,可以由时事主席出访欧洲四国导入,让学生分析国际关系的内容和形式等,然后再分析决定性因素,启发学生举一反三。
二、重视学生的交流反馈
既然微课以学生为本,那么教师也应该在微课的录制中注意与学生的互动,具体来说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学生对录制的参与
虽然说微课录制的内容包括教与学,实际上更多的微课还是以教师的授课讲解为主,也就是说学生在微课的录制中的角色作用与传统教学没什么两样。为了改善这一状况,笔者建议教师在进行微课设计时,考虑到学生的参与。
例如,在讲解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一节时,教师可以选择两名学生分别赞同一种观点,学生之间自己阐述支持的观点的合理性,教师可以参与其中的讨论,也可以提出问题或者帮助反驳一方的观点,学生是主要讲解的,教师负责最后总结、就错。
2.学生之间的交流。
微课虽然具有针对性、个性化特色,但是并不妨碍不同的学生观看之后针对微课进行知识方面的交流。例如,教师可以定期举办一个“微课评论会”。评论会上,学生可以提出自己的学习疑问供师生讨论解决,也可以表达对微课内容个体调整的意见,最重要的是教师要鼓励学生多多评价微课的录制。
这种评论会是教师获取学生反馈的重要渠道,只有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才能在下一次的微课设计中扬长避短;另一方面,学生通过表达能够感受到自己在微课形式中发挥的作用,从而逐渐形成主导微课的感觉,明白微课为自己的学习提供便利的新型工具。
三、从讲授型向启发性过渡
虽然许多细小的疑难知识点没办法忽略,但是在传统课堂上仔细讲解又浪费时间,微课很好地解决了这一两难的局面。所以,在目前的微课设计中,大部分微课集中在知识点的讲解上。然而,微课所希望做到的是见微知著,是以小见大,不是简单地停留在教师向学生单向知识灌输上,而应该逐步向启发性、探究性的师生教学活动过渡。
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需要合理的平衡探究性活动与师生互动所占用的微课时间。
例如,和平与发展:时代的主题这一节中,师生对于和平和发展问题的障碍讨论之后,提出如何维护和平与促进发展的途径?先让学生做出相应的猜想,然后教师选择一条途径分析看是否能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效果又是如何?并在众多途径中让学生总结一条根本途径,最重要的途径,学生也可以就自己的观点进行辩论,教师拍摄成视频,做好剪辑工作放入微课视频之中。这样一来,既能完成探究性任务,也能够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思考。
让微课变得更富有启发性,也满足了学生学习自主性的需要。究其本质而言,微课是便利学生解决传统课堂之外的学习问题的小课堂,是学生自我拓展深入学习的推手和助力。因此,教师多多向学生介绍具有思想价值和探究空间的内容是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最好支持。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学生社团活动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学生社团活动结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学生社团活动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有效载体和重要平台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广泛实施需要各种有效载体和实践平台,包括第一课堂(课内平台)、第二课堂(校内平台)和第三课堂(校外平台)。学生社团以其参与的自愿性、内容的直接性以及活动方式的多样性、丰富性越来越为广大学生所接受和认同。社团的这些特征和功能决定了结合社团活动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能够使教学活动更生动活泼,变得更加有说服力和吸引力,使其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活动的一个有效载体,同时又成为学生了解社会、面对现实、锻炼毅力的一个重要平台。
2.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为社团活动健康有序发展“保驾护航”
学生社团活动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引导学生适应社会、促进学生成才就业等方面有重要作用,但也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其一,价值取向出现偏差。在社会大环境下,社团活动中容易出现淡化精神支柱的倾向,导致一些活动的形式和动机目标偏离了社会的“主旋律”;其二,品位不高。满足需要成了迎合需要,人的个性发展因缺乏理性规范而显随意,娱乐性、消遣性和商业性是当前社团的突出特点;其三,活动重复且质量不高。部分学生社团组织发展缺乏理性指导,学生社团活动缺乏规范性、有序性和创新性,导致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积极性受到影响。因此,学生社团必须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和各院系学生工作队伍的具体指导下,直接调控社团活动的价值方向,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内容为主线,引导学生社团结合自身特色组织开展主题鲜明、内容充实、形式活泼的社团文化活动,强调社团活动的思想性和社团文化独特的个性特点及育人功能,提升社团活动的文化品味,弘扬高雅、健康、向上的主旋律。
3.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结合
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两个重要方面。二者各有优势,各有侧重。应当互通有无,才能更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然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经常性思想政治工作通常就是各行其道的“两张皮”,这种现象不利于高校学生社团的建设和发展,也使社团作用的发挥受到限制,进而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所以,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干部的指导下,充分利用学生社团这个平台和渠道开展各种课外实践活动,使有限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活动,在学生主动参与的社团活动中得到了拓展;使呆板的教材内容在丰富的社会实践中得到了充实;使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学习由被动接受改变为主动研讨。因此,两者的结合不仅能够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同时也可以大大丰富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内容,增强和锻炼学生的组织、交往和创新能力,实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化和形成“大思政”格局。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学生社团活动结合的可行性
1.两者育人目标的一致性
社团活动是学生依据兴趣爱好自愿组成、按照章程自主开展活动的学生组织,是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式,是新形势下有效凝聚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织动员方式,是以班级、年级为主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表现和补充。其目的和宗旨在于通过社团活动激发学生自主教育、自主管理、自主发展,帮助学生坚定政治信念,提高道德水平,完善知识结构,培养综合能力,促进身心和谐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可见,无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还是学生社团活动,其教育目标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即学生在活动中能够开拓视野,培养能力,锻炼意志,提升素质,将来真正成为思想政治素质过硬和科学文化素质较强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而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更有利于发挥育人合力,实现共同的教育目标。
2.两者内容与形式的契合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内容要根据各门必修课程相关内容选定,形式多样,而高校学生社团活动与其有着许多契合之处。社会公益型社团开展志愿者服务、社区服务和环保行等活动,这些活动中融入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教育,渗透了理想信念、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内容和形式不谋而合。因而,将两者“水融”是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有效途径。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学生社团活动结合的方略与途径
1.树立大德育理念、构建“大思政”格局是前提
要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社团活动的有机结合,必须树立大德育理念,建构在学校党委统一领导下,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门、教务处、学生处、团委、院系党团组织及辅导员队伍的大德育学生管理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健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社团活动的联动机制。学校各部门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门要和学生社团负责人建立定期联络机制,编制统一的实践教学计划与教学方案,使学生社团资源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资源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分工协作,形成合力;积极倡导教学与实践两个环节互通,畅通全员育人渠道,努力形成“大思政”的格局。
2.建立开放式实践教学考核机制是关键
为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社团活动,可以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考核中采取开放式的考核形式。开放式的考核方式,既解决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由于人力、精力受限无法组织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而导致学生实践活动参与面不广,参与率低的现实困境,又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选择自己喜欢的又有意义的社团活动,还让各学生社团活动赢得广大学生的踊跃参与,从而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社团活动之间良性互动,相互协调,大大提升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的实效性。
3.强化两支队伍培训是保障
篇10
关键词: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现状;对策
《经济政治与社会》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教师在进行此课程的教学时,要着重将思想道德教育与学生的学习生活、未来的职业发展以及社会服务等环节相融合,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对社会现象的辨析能力及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因此,中职学校《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应当按照《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德育教育模式,在充分钻研和挖掘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调动起学生学习该课程的积极性,从而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效果。
一、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现状分析
1. 课程重视程度不足。
长期以来,中职学校过于重视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教学,而忽视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下,《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仍旧沿袭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导致课堂教学枯燥、乏味,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加之教材中的部分理论教学内容抽象、难以理解,致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普遍不高,甚至对该课程产生反感。实践表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已经遏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和思维独立性的发挥。
2. 教学内容脱离学生实际。
中职学校的《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应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教学原则,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并未真正以中职生的思想、心理特征为出发点开展教学活动,也未能考虑到学生的情感需求和心理需求。教师多采用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方式,缺乏对教材内容的拓展和延伸,没有将学生的思想实际视为该课程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由于《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教学与学生生活实践相脱节,所以导致学生缺乏运用理论知识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极大地降低了中职德育教育的实效。
3. 教学方法单一。
《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应充分发挥德育教育的作用,培养学生形成诚实守信、热爱国家、关注社会的良好品质,并逐步渗透职业道德教育,为其今后参与社会建设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只重视理论知识的讲解,而没有利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对社会现象进行正确的分析和讨论。同时,由于课程学时有限,教师在课堂上用了绝大部分时间讲解教材内容,而忽略了给予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的时间,造成课堂教学呈现出灌输多、引导少,讲解多、思考少,抽象道理多、行为指导少的现状,不利于课程教学效果的提高。
4. 考核评价体系不完善。
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仍然沿袭传统的闭卷考试方式来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水平。在这种考核模式下,相当于认同考试分数高就意味着学生思想道德水平高的错误观念。其实,考试分数只能考查学生的考试能力,而不能全面反映学生学习《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的成效。所以,现行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不但难以切实发挥德育考评的引导作用,还会歪曲了学生学习《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的目的。
二、改进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现状的对策
1. 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
当前,中职学校必须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首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从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转变为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情感。例如,在讲授商品的交换与消费内容时,教师可以在原有的教材内容基础上进行提炼和拓展,将教学重点定位于如何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解决问题,以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构建师生平等的和谐关系,贯穿“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学生实际情况为出发点,积极开展有益的教学活动。教师应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消除学生接受德育教育的抵触心理、逆反心理,多听取学生对教学的建议,以促进师生之间的相互沟通和交流。
2. 不断丰富教学内容。
中职学校应当从完善《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的教学内容着手,使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学生实际,以提高课程教学效果,激发学生主动接受德育教育的积极性,并在学习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进一步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按照学生的实际生活经历及其认知水平来设计教学情境,并多引入一些生活案例,以最为直观形象的方式进行教学。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着大量与政治学科相关的知识及情境,教师若对其进行合理运用,不仅能够有效地激发出学生的求知欲,而且还可以使原本枯燥乏味的课堂变得丰富多彩。例如,在讲授到“价格”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项到超市调查商品价格及供求情况的任务。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够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念,而且还可以进一步增强他们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
3. 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