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教学改革范文
时间:2024-04-08 16:20: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思政教学改革,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新工科;ESP课程;课程思政;“无线电英语陆空通话”
新工科建设战略对我国高校理工科专业应用型、国际化的卓越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除了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扎实的学科素养和过硬的实用技能外,还要求学生能使用外语进行专业技术领域的交流,而对于某些特殊专业(如航海专业等)的学生,甚至要求其具备熟练运用外语完成工作的能力。根据国内各高校英语教学现状,该培养任务主要由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以下简称“ESP”)课程承担。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在当前高校课程思政改革的大背景下,ESP课程也应当承担起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双重任务。
一、在ESP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的现状
(一)学生学习ESP课程的动力不足
目前,ESP课程教学中经常出现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的现象。[1]这是学生并没有充分意识到ESP课程的重要性。当前由于大多数非英语专业的本科学生在校期间参加的具有较高社会认可度的考试是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且很多学生认为就业单位通常对专业英语能力没有要求,未来也不会用到专业英语,便将学习英语的精力大部分放在了四、六级考试的备考上,对专业英语缺乏学习动力,对ESP课程的重视程度较低。
(二)ESP课程教材不实用
由于部分工程技术行业的话语权长期由西方国家掌握,权威的行业规章和技术规范大都是用英文写作的,为了让学生读到原汁原味的英语文章,国内大多数ESP课程教材改编自英语本族语者的文章,本身不含思政元素,ESP课程任课教师进行思政教育时需要“转变理念,重构内容”[2],对教材内容进行再次加工和适当补充,备课难度较大。此外,部分ESP课程教材还存在内容陈旧、实用性不强等问题。
(三)ESP课程师资配备难度大
教授ESP课程的教师应既具备较高的英语语言能力,又掌握广泛的专业基础知识。某些实用性较强的专业的ESP课程则更适合聘请具有行业实际工作经验的教师授课,以便将理论知识与工作实际充分结合后,再传授给学生,其丰富的实践经验也更利于课程思政教育的开展。然而,目前ESP课程的授课教师通常由大学英语教师或专业课教师兼任,很难同时满足英语水平、专业理论知识和行业实践经验三个方面的要求。而只熟悉自身专业领域的任课教师在系统性地开展课程思政改革和挖掘融合思政元素的过程中会受到自身认知的限制,导致ESP课程思政改革较为困难。
二、在ESP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ESP课程地位日益凸显,逐渐成为高校为社会育人育才的重要阵地之一。而在ESP课程中开展思政改革不仅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更可以在潜移默化之中实现对学生的价值引领。
(一)ESP课程中思政教改的开展对提升我国国家文化话语权有重要意义
在专业技术工程领域的前沿发展中,国家科技话语体系的构建与从业者的外语能力息息相关。专业外语教育所承担的最终使命,不仅是传授专业知识和语言技能,更要助力学生以语言为媒介了解和学习国际上先进的科学技术,消除对西方科技的盲目崇拜,建立民族自信。同样重要的是,高素质的青年科技工作者能够引领中国的先进科技工程技术成果走向世界,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制定中国标准,形成中国品牌,促进中国在国际科学研究和技能交流中国家话语权和科技软实力的提升。因此,ESP课程应当一方面提高学生以专业素养和语言能力为主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家国情怀,从而培育出全面发展的具备全球胜任力的高素质人才。
(二)ESP课程中思政教改的开展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课程思政改革使得课堂内容更为丰富,课堂形式更加多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接受了积极的价值观引导后,学习目的将不再局限于个人成长,而是着眼于行业的进步和国家的发展。因而学生将在学习和工作中树立更为高远的目标,获得更为持久的内驱动力,且更为积极主动地寻求增长专业知识和提升综合能力的机会。
三、在ESP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可行性
ESP课程由于教学内容既涉及专业知识,又涉及语言知识,且具备“工科+文科”的特色,因此在课程思政的开展上也有着自身特有的优势。首先,ESP课程内容往往与本专业领域的实际工作密切相关,为任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结合工作实际开展职业道德方面的思政教育提供了充分的空间。教师将专业理论知识与工作实际充分结合后,再将其传授给学生,引入多样的专业背景知识、行业历史故事、行业新闻事件等使得课程内容更富有趣味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其认识到专业英语对未来职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同时将爱国、诚信、敬业等正确的价值观润物细无声地传递给学生,从而获得学生的认可。其次,ESP课程通常会涉及西方发达国家在本专业领域的研究或发展等内容,教师授课时可在相关环节引入中国在本领域的发展进步表现和最新成果,甚至将中外工程技术进行对比,帮助学生更加客观、全面地认识所学专业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以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实业兴国的历史责任感。再次,ESP课程是大学英语课程的一个分支,也具备大学英语通识课程的特点,是中西文化思想和多元价值观念碰撞表现明显的学科之一。任课教师可以在授课过程中利用这些文化碰撞的机会,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坚持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四、在ESP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具体实施路径
根据以上论述,笔者以“无线电英语陆空通话”课程为例,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师资培养等方面进行ESP课程思政教改的具体开展方式的探索。
(一)教学目标凸显课程思政地位
对ESP课程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首先要在教学目标上凸显课程思政的地位,在设置知识目标的基础上增加能力目标和思政目标。课程目标的设置应当建立在对学生和用人单位的需求分析之上,目前大多数企业要求毕业生一上岗就承担起专业相关的工作,[3]而这不仅对学生提出专业知识和语言能力上的要求,还对学生提出价值观和职业素养方面的要求。因此,教师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目标,使得ESP课程不仅成为学生增长专业知识和提升语言能力的渠道,更成为培养有德行有担当的“社会人”的有效途径。“无线电英语陆空通话”课程的知识目标是掌握符合国际民航组织空中交通陆空通话用语规则的具体知识,其中涉及大量的专业术语和英文惯用法。为培养合格的飞行员,课程能力目标着重强调交际能力及心理素质的培养,要求学生能够准确流利地组织通话电文并冷静应对非常规的情形。“无线电英语陆空通话”是以英语为基础的半人造语言,用于航空器驾驶员与空中交通管制员之间的交流沟通,相关人员对该语言的掌握程度和灵活运用能力直接关系到飞行安全。因此,任课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这门课程的任务不仅是教授学生通话规范、术语等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规则意识和安全意识,培养学生作为民航人的职业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及家国情怀和民族精神。思政目标的设置将对学生的专业能力提升及职业生涯发展发挥出引领作用。
(二)教学内容内化课程思政元素
通常,ESP课程的任课教师在开展课程思政时遇到的最大困难在于寻找合适的思政点,并将其自然巧妙地融入课堂教学之中,而运用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教师选择的案例需要与知识点紧密结合,同时要有一定的趣味性或震撼力,方能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达到教育目的。在“无线电英语陆空通话”授课过程中,任课教师在讲解特定的知识点时自然引入相关案例,并通过细致的案例分析,一方面引导学生强化专业知识,切身体会到掌握好英语陆空通话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提升和增强学生的规则意识和职业责任感。除了将电影《中国机长》等正面案例引入课堂,任课教师也可适时分析一些空难事故,以起到警示作用,强化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规则意识。例如,世界航空史上最惨烈的空难之一——特内里费空难,就是由飞行员和管制员未按照通话规范执行引起的:机长未得到管制员的明确起飞指令便开始起飞操作,而管制员使用了不规范的通话用语“OK...Standbyfortake-off”表示制止,而不是符合规范的“Negative”,因此未能让机组人员及时领会管制意图,错过了纠正错误的良机,最终造成两机相撞、583人罹难的巨大灾难。课上,教师可要求学生分析事故报告中灾难发生前机上的通话记录,找出其中的问题,在帮助学生强化专业知识的同时,指出规则意识和安全意识对民航人的重大意义,让学生从真实的历史案例中获得深刻体悟。
(三)教学方法注重融合课程思政设计
考虑课程思政设计,选用教学方法不仅有助于课程思政目标的实现,还能使课程思政改革更加深入和系统化,对促进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着积极意义。在“无线电英语陆空通话”课程中,运用任务教学法和翻转课堂有助于达到一举多得的效果。1.任务教学法课前,任课教师给出一个情景模拟练习作为本课任务,要求学生在课程结束后根据教师设置的情景,两人一组分饰飞行员和空中交通管制员,自行设计和编写对话,并进行模拟通话。任务的设置能够帮助学生明确课堂知识重点,通过练习和实践充分掌握课程知识。与此同时,模拟通话任务还锻炼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了学生使用英语的信心。在未来的飞行生涯中,学生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突发状况,只有经过充分训练,学生才能具有出色的专业能力和过硬的心理素质,才能最大限度保证乘客和机组人员的生命安全。同时,模拟通话任务使得学生逐渐敢于在工作环境中使用外语,在未来的学习生活和飞行工作中更加自信,为其职业长远发展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奠定基础。2.翻转课堂“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课上的时间和硬件条件有限,任课教师应当积极尝试通过课上的启迪讲解,带动学生课下进行自主探索学习。例如,在讲解陆空通话的标准术语(如acknowledge、disregard、cancel等)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为何国际民航组织最终选中这些单词并写入标准,而没有选择其他类似的单词,国际民航组织在挑选陆空通话专用词汇的时候采用了何种取舍标准。同时,教师也可以请学生带着这些问题,从未来职业角色角度出发,课下查找资料,课上进行简单的汇报演示。在这种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索知识,既能够深入地体会行业规范的意义,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树立自主学习的意识,又能增强职业身份认同感和归属感以及对行业规则的敬畏心。
(四)师资培养兼顾提升课程思政能力
目前,国内高校普遍存在ESP课程师资不足的问题。针对这一情况,从个人角度而言,任课教师要积极识变、应变、求变,从外语学科的视角回应新要求,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4]摒弃对新领域专业知识学习的排斥心理。从学校层面而言,学校可以尝试建立跨学科的备课团队,将英语教师、专业课教师、思政课教师甚至相关行业从业人员的力量联合起来,博采众长,让他们共同完成课程设计。英语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在其各自专业领域具备优势,思政课教师擅长挖掘和整合思政元素,而相关行业从业人员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其擅长行业案例分析、职业规划设计等,可在课程思政教育中增设相关环节,从而使课程内容更富有趣味性,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专业英语对自身未来职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以“无线电陆空通话”课程为例,备课团队成员可包括英语课教师、思政课教师和具备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如具备国际航线驾驶经验的航空器驾驶员、空中交通管制员等)。此外,学校也可派出ESP课程任课教师赴企业挂职锻炼或接受短期培训,以培养“双师型”教师。
五、结语
新工科战略的提出使得ESP课程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在ESP课程中开展思政教改非常有必要,同时其又有着独特的优势。在ESP课程思政改革开展过程中,首先,要明确思政目标在课程中的重要地位,思政目标的制定要结合课程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其次,不仅要在寻找思政点和融入思政点上下功夫,还要在教学方法、课程设计和师资建设上下功夫,将课程思政系统地引入ESP课程教学中来。
参考文献:
[1]王洪宁,付大安,林秋菊.新工科背景下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改革研究[J].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21,31(2):39-41.
[2]刘正光,岳曼曼.转变理念、重构内容,落实外语课程思政[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20,43(5):21-29.
[3]蔡基刚.ESP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发展方向[J].外语界,2004(2):22-28.
篇2
摘 要:思政教学一直以来都是我国教育的重点,起到了提高国民素质,建设精神文明以及实现学生全面发展,提高社会认知能力的作用,但根据目前思政教育的现状来看,教学效果并不明显且存在一定问题,由此本文将主要以实践教学为核心对如何进行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改革开展探讨,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实践教学
引言
高职院校本身就是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核心进行教学,其中思政课程更是将学生培养成德才兼备的重要途径,所以如何改进现阶段思政课程的教学方式,提出有针对性和具有实际意义的措施,让思政教育实现实践教学是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的话题。
1.现阶段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现状
从2005年开始教育部就对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要加强和改进的意见,各院校也对此进行了不同程度改变,但离要求的目标还是有大差距,主要因素在于教师的教学观念,学生对思政教育的认识以及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程度,从而导致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1教师普遍存在对思政教育认识不足的问题
虽然高等院校在不断提出思政教育对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而且这一观点也得到教师和学生的认可,但在解决实际问题或是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存在认识不足的现象,仍然是重视理论部分,忽视实践教学环节,更有甚者只是为了敷衍课时,采用照本宣科的态度教学。除此之外,高职院院校的教务管理人员对思政教育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与其他专业课程相比也是较少的,一是表现在课程安排上,通常情况下思政教育课程都是采用上大课的形式,学生较多,教师要想顾忌到每个学生基本是不可能的;二是表现在财力投入上,一般思政教育是很少会有经费支持的,导致教师只能局限在课内的实践教学,这样对有效开展实践教学产生了很大限制性;三是表现在人力投入上,在多数高职院校中,进行思政教育的教师待遇相比于专业课教师低,而且学校对思政教育教师的任职要求也把控不严,导致师资力量不足。所以通过这些现象可以说明以往改革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只是口号,最终还是流于形式。
1.2思政教学的内容缺乏实践针对性
虽然思政教育的内容涵盖了政治、思想、道德和法律等几大方面,知识体系也比较丰富,但高职院校选用的教材其中有些知识学生在初高中都有所涉及,而且加上当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学生通过网络也能获取到部分思政教学内容,所以教师仍然采用以课本为蓝本,过多强调理论性,忽视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生活和高职院校培养技术型人才的特点,只会让学生对思政教学越来越不感兴趣,教学效率越来越低。
1.3思政教师教学方式有待改善
正是由于思政教育主要以理论知识为主,导致很多教师都采用自己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但根据调查显示,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并不被学生们所接受和认可,认为教师理论知识灌输多,相比较而言启发学生对实际问题思考的时间,开展实践教学活动的时间以及学生从实践中对所学知识的概括应用就少。
1.4思政教育的考核方式缺乏科学合理性
高职院校各学科的考核方式都是按照学生平时成绩(包括上课表现、考勤和平时作业)加上考试卷面成绩,虽然这一考核方式能有效地督促学生在平时尽量不出现迟到早退的情况和重视理论知识的目的,但对于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还是不够,也不能反映出学生对知识真正的理解程度,这也是由于多数高等院校长久以来重视成绩忽视应用,重视结果忽视过程造成的。
2.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的措施
从目前思政教育的现状和产生的原因的来看,要想对高职院校思政课的实践教学进行改革,首先要从观念上转变,再从教学方式方面改进。
2.1加强教师对思政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对思政课进行实践教育改革,前提条件就是加强教师对思政课的重新认识,并将这种认识转变为实际行为。
一是院校和教师要重新为思政课进行教学目标定位,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将思想政治导向与学生的就业导向相融合。通过以学生未来的就业岗位或是职业需求为切入点,会对知识的实践渗透性有所增强,与此同时学生也能感受到思政课不再是一纸空文,跟其他专业课程一样是具有实用性的,从而能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
二是坚持高职院校以“教师为本”,教师以“学生为本”的原则,以“教师为本”体现在学校不仅要认同思政课与其他学科教学是同等重要的观点,而且从待遇或是福利上也要给予同等对待,除此之外还需及时向思政教师传达我国党和国家的有关文件和政策,落实开展实践教学的经费投入,激励教师们利用课余时间充实自己,提高自身道德修为和教学能力,为教师工作创造良好环境。以“学生为本”则是要求教师在课堂内多增加互动环节,并多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的思想实际,让学生能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此外教师还应多增加对多媒体的应用,对最近发生的社会热点问题或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通过多媒体播放或是探讨交流,达到吸引学生注意力和培养学生关注时事的习惯。
2.2开展以实践为核心的教学模式
实践性教学顾名思义是要增强学生对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教学,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上课时间、借助校园文化以及开展社会实践的机会,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
(1)在课堂上围绕问题开展实践教学
由于在课堂上进行实践教学的时间有限,因此教师应在课前通过对本节课知识的梳理,再结合当前社会的热点、难点以及焦点问题跟在课上学生开展讨论、演讲、辩论或是案例分析等方式教学,比如最近发生的长江沉船事件,关于我们应该如何做进行课堂讨论或是对于党和国家新的方针政策,组织时事知识竞赛等。
(2)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途径开展实践教学
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能让学生的思想素质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而且校园文化是课堂教学的辅助和延伸,是帮助学生开展实践教学,积极参加思政活动的有效方式,比如高职院校可以多开设论坛,礼仪知识培训或是征文和设计比赛等,此外还可以邀请企业中的佼佼者给学生们做职业规划等专题讲座,所以通过高等院校创办的这些活动,不仅能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而且也能在活动中体会思政教育的重要性。
(3)坚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实践教学
无论是课堂中的教学讨论还是校园文化的建设,都是在在校园内展开,所以在依照思政课教学目标,遵循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加强实践教学改革的效果,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是很有必要的,比如组织学生进行志愿服务、社区服务或是义务卖报等活动,或是带领学生参观具有历史文化意义的地方,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促进思想素质、道德品质的提高以及健康人格的形成。
3.结语
由于目前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效率偏低,且并没有真正实现开展思政课的目的,因此本文认为通过改革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方式,采用互动式教学、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以及开展社会实践等途径从而能够有效改善这一现状。(作者单位: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思政课部)
参考文献:
[1] 罗金彪,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浅议[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132-133
篇3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共同活动。教学应是让受教育者学生积极参与并从中受益的教学,没有学生参与的教学那只是教师个人的独角戏。高职思政课要想获得学生对课程的重视、认同并真心喜欢,必须让学生参与教学。因而在实施课堂教学改革中,如何能全面调动学生,并使学生在教学参与中真正受益,是教学设计的主体思路。
(一)打开思路,积极采用“以生为本”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提高教学效果,完成教学目标,达成教学任务的重要前提。如何在教学中采用实训方式去完成一堂优质课以彰显职教特色,是高职思政课教学需要突破的一个难题。为此,在教学设计中采用将学生参与教学这一常用手段全程运用于课堂实训,并通过“让学生主讲”这一形式来实现,达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融为一体,实施思政课理论和实践“二合一”的校内实训实践教学尝试。目的是通过让学生在全程参与实训操作中,获取学习体验,使学生在自我演示中,获得这一知识体系的核心价值理念,达到运用中领悟,产生细雨无声的功效。
(二)精心选材,制定符合学生实际生活的教学目标
精心选材,是组织教学实施、完成教学目标的关键。针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2013年修订版)第七章,把对学生行为规范教育的基本要求作为教材落脚点这一教学要求,精心选取与学生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部分,作为教学实施的着眼点进行教学,通过制定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设计来有序地组织展开。依据教学内容,以“公共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为入口,结合高职学生在参与社会公共生活中已具备的知识解读能力,遵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水平,紧密联系生活实际,通过“让学生主讲”这一实训教学形式,满足学生学习本节内容的需要,达到把公共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融入职业核心能力教学实施训练过程的双向价值取向。根据学生实际,采用分组表演和多媒体展示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组织开展才能比拼。把公共生活中的基本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通过生活化、趣味化的表演展示,让学生在实训操作过程中通过自我讲解,把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与自我行为意识融为一体,从正、反两方面,让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通过教学实施来体现其基本准则。并通过价值认同的学习过程,反思自我形成正确认识,有利于道德和法律知识传授与素质养成一体化的构建。
二、高职思政课赢得学生积极参与并终身受益是实施思政课课堂教学改革的职责所在
“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路是常青的。”要完成公共生活中的基本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这一教学任务,必须让道德法律规范在公共生活中展示,以感性认识为切入点,通过理性认识的深化来感悟,使枯燥的书本理论知识在教与学中获得理解。通过“让学生主讲”这一教、学、做融于一体的实训形式,实现学生学习参与过程中,把道德和法律规范内化为心、外化为行的价值转换,是实施思政课课堂教学改革的职责所在。因此,需要在教学资源开发利用的教学实施中,综合运用好激励性评价、自主性学习能力培养、创造力培养等教学策略。
(一)激励性评价是在教学中营造良好学习参与氛围的基础
参与中受益是课堂设计的基本思路。要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融教、学、做于一体,必须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选择与学生存在关联的社会生活作为激发学生兴趣的切入点,打破教材体系,把教材中与公共生活关系密切的主要法律进行分组,每组负责讲解一部法律在维护公共秩序、保障公共安全、保护公共环境中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各小组在接受任务后,通过分工协作,让学生用自己的视角、思维方法和表达方式,通过生活化的感性认识,运用多媒体、图片展示、演讲对答、小品表演等学生喜欢并乐于接受的形式,把教材中需要认真总结提炼才能理解的,那些文件化的语言表述,用通俗化的形式把道德和法律意识贯穿其中展示出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交流学习气氛中接受知识,产生价值认同,实现教学目标。为激发各位同学参与学习的兴趣和能力展示,除设定小组集体综合实训参评成绩外,还需设定个人讲课、表演、组织、创意等单个奖励机制,鼓励人人参与,尽显其能。同时,为保证评价公平真实有效,每小组推荐1-2人组成包括教师在内的评分团队,制定详细评分标准,设定项目打分细则和打分理由,使评价有评有据,让学生心服口服。
(二)自主性学习能力培养是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展示的平台
每个学生在学习成长过程中,总是会从自己特有的认知角度去观察和评价外界事物来表现自己的个性和独特性,因为“人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因此,要保证让学生做主,充分发挥自主学习和自我评价能力,保证各小组相互配合、和谐共处,按时保质完成任务,不仅要为学生自主发展提供时间和空间,为学生创造性发展提供学习展示的平台,而且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在参与问题设计中的优化讨论、协同分工、相互衔接,保证任务在合作共处中完成。注重引导学生在竞争中相互配合展示才华,不断提高对事物的综合理解分析能力,注重引导学生学会平等对待他人,学会对事物不同理解的包容,学会处理同学之间竞争与合作的关系,使公平竞争与友好协作相得益彰。让学生明白最后取得的成绩既是个人才能展示,更是团队通力合作的结果,让同学们在体验人生、享受协作快乐中,在知识体系学习的自我能力展示中健康成长。
(三)创造力培养是在教学中使学生拥有独立见解和创新思维能力的途径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重视学生创造性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不拘泥书本,不墨守成规,以已有知识贮量为基础,快乐参与,在分工组织编排整理中,让“生活化”的感性认识转化成“化生活”的理性思考,并最大限度把教学内容转化为活动来实现。教师在组织引导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研究学习时,要尊重学生,讲究策略方法,强化学生这一教学主体的参与意识,营造一个既民主平等又和谐活跃的学习气氛。注重培养学生社会生活中已有一定人生阅历的学习经验,培养学生在前沿信息收集整理中的综合判断选择能力。培养学生学习过程中建立自己知识与能力结构的自主性,引导各小组同学从自身观察到的现实问题入手,抓住学生思想困惑点和思维兴奋点作为实施教学提问的出发点,由学生披挂上阵,变以教师讲的一言堂为“让学生主讲”的群言堂。通过多媒体、图片、音频、视频、小品表演、设立问题等手段为载体,让同学们在充分参与交流中创设学习情境,激励学生勤思、多问,发表不同意见和独创性见解,积极表现。引导学生讨论研究,从感性切入到理性深化中寻求答案,让学生在参与探讨中,阐述不同观点、发表不同意见、提出不同看法。引导学生学会更多地思考未来面临的社会责任、人生担当,通过学生不断提出问题、积极思考问题、分析问题、互动交流回答问题,开启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能力,促使各小组“主讲”方案不断得到优化升级。
三、构建实训合一、和谐共赢的教学模式是实施思政课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懈价值追求
好课堂是合作共赢的课堂,是学生消化吸收教学内容,获取在知识互动交流中的成长过程。实施“让学生主讲”,把课堂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通过理论和实训实践“二合一”的教学形式,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师生、生生同台合作交流这一合作共赢的新型思政课堂教学模式。实现了把课堂话语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积极参与展示才能,实现学生教学参与率的最大化。实现了把与人交流、合作创新等职业核心能力,融入教学实施过程同步运行的价值追求,增强了课堂问题设计的针对性、实用性和灵活性。通过“让学生主讲”这一有益尝试,寻找思政课教学让学生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平等交流平台。
(一)通过把课堂交给学生实现了教学是学生的主动参与
“让学生主讲”把课堂作为学生能力展示的平台,采取让学生积极参与获取知识全过程来组织学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思考解决问题,通过实训途径培养学生学习参与意识、实践协作能力、求实探索精神,有助于学生深化对课程理论知识的理解、融会贯通,让学生通过感性认识的体验操作,达到理性认识的升华理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通过学生获得的学习体验来让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比教师不断重复的价值引导更有效,真正展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提升,使教学更符合学生学习的认知过程。通过生活化的交流展示,有利于学生明白,作为社会关系总和的人在公共生活中必须受到自然和社会双重制约。因此,学理论需重实践,入生活需懂规矩,要做事必先做人这一价值观念的理解与认同。
(二)通过把课堂交给学生实现了教学是师生间的理解与尊重
“让学生主讲”通过把课堂交给学生实现了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与对话,是师生交流的理解、尊重,为学生营造一个自主的心理氛围,给学生畅想的自由和空间,让学生轻松活跃参与,给学习由衷的快乐。通过学生思考、交流、沟通、自省、探讨,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思想理论水平,在轻松活跃中,培养学生表达思想和独立解决问题并形成自己正确的价值判断,通过“化生活”的形式让他们乐于接受并真正内化为心、外化为行。教师在教学引导中,注意时刻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变化和价值观展示情况,捕捉学生创造出的宝贵教学资源,及时给予总结鼓励,让学生觉得自己被教师重视、理解、认可、尊重,从而感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有利于学生在未来职业生活中获得人生成功的价值体验而不断自信、不断成长。
(三)通过把课堂交给学生实现了教学是教与学的合作共赢
“让学生主讲”把课堂交给学生,实现了教学应是教师与学生共享教学话语权、合作共赢的平等交流过程。在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近乎真实生活的现实环境中,通过学生人生成长经历感知的生活现象,培养学生社会公共生活中的行为道德规范和法律意识,使学生在人生成长中树立“合于理、利于人”的道德法律意识和行为生活意识。通过多元化、多渠道、多形式把道德和法律“生活化”的自我讲述转化为学生“化生活”的社会行为,通过交流共识来实现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的突破,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实现思政教育润物无声的教学理想境界。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产生教师与学生心与心、学生与学生心与心的交替碰撞与思想交流,在相互探讨中加深了师生情、生生情,并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精神中孕育出思想成长的火花,让思政课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感悟课堂”,把教学转变为师生共创的人生体验、共度的生命历程。
四、结语
篇4
关键词:职业导向;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
一、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开设的价值取向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高职学生进行德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是培养德才兼备技能型人才的必修课程,对于实现培养技能型应用人才的职业教育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1.学科建设与发展的需要。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重理论、轻实践,重说教、轻养成。教学内容过于理论化,脱离生活实际,缺乏说服力与吸引力,不利于学生成长和学科建设。新时期,学科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与创新,整合各种教育资源,构建鲜活的思政课程体系,有力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的有序发展;内容设置必须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的养成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融入思想道德教育全过程,使德育入耳、入脑、入心,实现育人目标。
2.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面对多元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冲击,高职生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虽然多数高职生是积极向上的,但是,相当部分学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政治信仰危机,价值取向模糊、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等,不利于其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严重影响了育人质量和社会稳定。教育者必须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大实际出发,把培养高职生良好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品质和法制观念放在首位,使高职生能够适应时代需要,促进社会和谐。
二、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状分析
1.教材实用性不强。现行的“思政课”教材体系理论阐述透彻,逻辑结构严谨,系统性和完整性强。但各门课程教材体系的设置过于宽泛,忽略现实性和针对性。一是教材体系的设置只注重逻辑体系的展开或历史进程的沿革,不能直面社会矛盾及现实问题,政治性与知识性的兼容明显不足。二是教材内容不能与时俱进,显性说教的结论性内容过多,自主思索内容偏少,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教材与生活实际联系不强,给人枯燥、空洞之感,必然影响其学习兴趣和效果。
2.教学评价不利于素质培养。目前,“思政课”课堂教学虽然条件有较大改善,多媒体已经得到广泛应用。但教学中教师本位观依然存在,缺乏师生良性互动;教学时以知识本位,关注知识的传授,忽视能力与素质的培养;教学缺乏对学生情感的培育,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刻板的条文记忆,使教学远离生活,陷入文字游戏的怪圈,丧失了感染力和说服力,剥离了知识与智力的内在联系;考试习惯于理论分数“一锤子买卖”,考试目的功利化严重,没有建立动态的考评机制。于是,职业教育的素质培养就变成空谈了。
三、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思路
1.以人为本,更新职业教育理念。以人为本,是一切教育的内在要求,也是贯穿高职思政课整个教学过程的核心理念,是实现与职(专)业结合的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前提。高职思政课教学要以学生为本,立足于弘扬学生的主体性,聚焦于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高职院校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与时俱进,突出爱岗敬业、诚信务实的职业道德教育,培养高职生的道德素质;坚持思想教育与人文关怀融合,思政教学与专业技能训练结合,树立思政课教学为职业奠基、为专业服务意识,使思政教学更贴近学生、贴近职(专)业、贴近生活,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2.工学结合,推进思政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进行课程建设,是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一是依据专业需求,优化教学内容。新时期,职教课程必须打破学科体系,赋予课程以职业特色。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应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结合实际,从课程间的结构性、关联性和服务性出发,依据专业(岗位)需求和学生兴趣,开发校本教材;围绕教学要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与专业,梳理、提炼整合和优化课程内容,以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性。二是根据职(专)业特点,改进教学方法。高职政治课教学改革,必须改变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围绕专业特点,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要求来设计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做到多种教学方法的灵活、联动和交替运用,给学生提供多角度、多层面思考问题的机会,激发和调动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营造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提高教学效果。
3.理实一体,创新教学评价方式。提高教学质量,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当前,高职在教学评价过程中更多注重的是学生主体的评价、同行的评价和督导评价,采取的评价方式往往是量化或流于形式,没有与定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考虑。评价往往局限于专业或部门的自我评价,较少或根本不注重吸收家长、用人单位、社会行业(企业、部门)人员的参与,忽视了社会化质量评价。为改变现状,高职院校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结合学生专业和思政课程特点,改革和创新教学评价模式,建立道德认知与实际表现结合,定性与定量结合、形成评价与终结评价结合、知行统一的动态教学考评体系,实现思政课教学评价的理实一体化,实现人才培养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的检查与质量评价,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高职思想政治课教学要坚持以职业为导向,工学结合,以人为本,依据职(专)业特点和需求,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强化实践教学、丰富教学手段、改革考核方式,就一定能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立德树人;思想政治课;教学理念;教学方法
[基金项目]浙江农林大学2011年思政教育重点课题(SZ201101)、浙江农林大学天目学院2011年重点教改项目(TMZD1102)、浙江农林大学天目学院2012年思想政治教育重点课题(TM2012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彭金玉(1965-),女,湖南双峰人,浙江农林大学天目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政治学。
党的十明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指明了今后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方向,也为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的学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思想政治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和主阵地,理所当然地要承担起“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的根本任务。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各校对思想政治课都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也取得不少成果,但与党的十 “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因此,很有必要在前期教学改革的基础上,反思目前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进一步拓展和深化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方法改革,这不仅是教育管理者同时也是处于教学第一线的思想政治课教师的责任和使命。
一、创新教学理念:坚持以生为本
党的十提出“立德树人”是对十七大“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教育理念的深化,也是“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有机结合,进一步回答了“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明确要求学校德育工作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还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体系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作为一项学校育人的基础性工程,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直接关系到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关系到“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根本问题,也是最能体现“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理念的。从一定意义上来说,立德树人是思想政治课的根本价值取向。立德树人作为思想政治课的根本价值取向,至少蕴含着两个方面的基本要求:一是在教学理念上坚持以生为本,二是在教学方法上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立德树人包括“立德”与“树人”两个层面的内涵,“立德”为确立品德,树立德业,“树人”为培植成长,培养成才[1]。“立德树人”讲的是“立德为先、树人为本”,立德是树人的前提和基础,树人是立德的根本和目的。“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明明白白地表达了我们党对教育本质的认识和坚守,它提示着我们教育的根本对象是“人”,根本目的是“人”,根本任务是“育人”,而不是升学率,不是论文和奖励以及头衔的多少,不是大楼和设备等等[2]。思想政治课要承担起“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就必须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深化教学方法的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目前,思想政治课还存在着一些不尽人意之处,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学生主体地位的虚化,教学过程中把学生置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把教学活动变成了单向度的信息传输,带来的最直观后果就是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消极抵制,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课的感染力、吸引力和实效性。所以,当前思想政治课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因为“教学理念”具有基础性、前提性的意义和价值[3]。教学理念直接影响着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的改进,影响着教师素质的提高。只有以科学的教学理念为指导,才能更好地设计教学内容和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也才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为此,要在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教学中真正贯彻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就必须改革创新,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高度概括了以生为本的真谛:教育是把一个人从黑暗引向光明,从虚假引向真实,从低俗引向崇高,这正是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要达到的理想境界。“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在课程教育教学中的根本体现和具体落实。思想政治课教学现状及青年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养成的特点,要求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树立“以生为本”的价值观。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模式,尊重学生主体性地位,促进学生自由全面发展,加强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的自我教育。“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贯穿于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的全过程,通过创新教学方法,落实立德树人任务,提高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引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努力使思想政治课成为学生真心喜爱并使其终身受益的课程。
二、创新教学方法: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立德树人”能否取得成效,“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能否真正落实到教学过程中的关键在于探索和实施科学、高效的教学方法,在于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超越“灌输”型教育,以启发和引导为主,以教师的育人自觉启迪学生的成人自觉、立德自觉;关注学生的个性与差异,充分调动并发挥教育主体的能动性,使外在的、客体实施的教育转换成受教育者主体自身的能动活动;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了解学生主体的需求,激发学生主体创造,建立起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全面发展的教育模式。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非常明确地提出: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注重学思结合,注重知行统一,注重因材施教”。这“三个注重”的规定为思想政治课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创新教学方法指明了改革的方向和具体的要求。
1.注重学思结合。这是对中国传统教育思想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的继承与弘扬,蕴含着三层意思:
一是学什么。一个人只有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才能正确地思考,作出科学的判断与分析。思想政治课是对青年学生进行基本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教学的主渠道,是提升青年学生基础知识修养、促进青年学生知识结构合理化的有效途径。一个人如果“忽视哲学知识、伦理道德知识和政策法律知识等等的学习,就难免会造成知识面狭窄,缺少一些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修养,考虑问题缺乏深度,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4]
二是如何思。对青年学生而言,其别重要的是批判性的反思以及在反思基础上的创新思维。思想政治课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对待知识的辩证态度,深刻领悟的批判精神,培养科学的批判精神和养成创新思维意识与能力,学会运用的基本原理、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对社会现实问题进行批判性思考,不轻信,不盲从,将理论知识经过思考与思辨自觉地接受、认同,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正如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对青年学生所提出的希望:“同学们要做到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勇于探索、敏于创新,激发求知欲和好奇心,在打好知识根基的前提下,提高创新思维能力,不断认识和掌握真理。”
三是怎样实现“学与思相结合”。“学”与“思”相结合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就是将所学的“知识”与所形成的“思想”二者内化为心中的“信仰”,这里有两条途径:教育与自我教育。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一句话道出了自我教育对一个人成长成才的作用,他说:“在对个人的教育中,自我教育则是起主导作用的方法之一。”[5]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是因为当今社会竞争日趋激烈,青年学生的自我观念和竞争意识日益强化,同时互联网、手机、微博、飞信等现代信息工具和技术的普及和发展使得青年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快,也越来越多,但他们的心理还远不够成熟,缺乏足够的社会阅历和生活经验,缺乏对外部世界的理性判断,这就要求思想政治课应该遵循青年学生的身心和思想发展的规律,引导他们开展自我教育着力培养和发展他们的道德能力,以努力培养青年学生的思想道德的选择能力、认识能力、实践能力和自我构建能力为目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其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能力的转化,形成一种真正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新模式[6]。
2.注重知行统一。“知行统一”是认识论的重要命题,反映了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要求,就是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体现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就要是强化实践教学。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作为一种寓“知”于“行”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以认识论和实践论为依据,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为特征,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真正的信仰都是在实践与理论的碰撞中,在自己思想的不断成熟和稳定中,在对社会重大问题的清醒面对中树立起来的。”[7] 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使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引导青年学生走进社会,深入基层,接近群众,切实了解国情社情民意,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意识,有效地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锻炼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目前,很多学校都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主要有:参观式实践教学、体验式实践教学、社会调查式实践教学等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依然存在着认识性难题、教学性难题、保障性难题。要解决这“三大难题”, 必须将实践教学纳入课程体系,实现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课程化[8],确保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制度化、规范化和常态化。
3.注重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更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教学思想,要求每一个教育者既要关注学生的共性发展,更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和差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实行差异化教学,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实施因材施教需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树立人人皆可成才的观念,鼓励个性发展。同志曾对“因材施教”提出了非常明确的要求:“当前迫切需要把教育从应试和高考指挥棒下解放出来……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有创造性、有想象力、身心健康的人才……要树立人人皆可成才的观念,做到因材施教,尊重、鼓励个性发展。”[9]作为一名思想政治课教师,要“以木匠的慧眼”去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给予赏识和激励,引导每个学生的个性都能显示出“皮格马利翁效应”。
其次,实施个性化教育,推行个性化教学。个性化教育是针对当前思想政治课存在着的“整齐划一”和“一刀切”的教育教学现状提出来的,就是教育者必须充分关注学生个体和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和每个学生的独特性,使受教育者个体的身心、智力、素质和能力等得到充分和全面的发展的教育过程。正如先生所提倡的:“教育者,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10]为此,思想政治课在教学中,必须全面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和需求,及时了解他们关注的热点、难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采取启发式、探究式、研讨式、参与式、案例式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和判断,鼓励创新思维,激发每个学生的兴趣;根据新形势下思想政治课的特点以及面临的新任务,针对信息化网络化给思想政治课教学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通过博客、微信、课程网站、QQ群等网络平台,拓展教学资源,创新思想政治课教学手段。
第三,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机制。 受教育者在接受过个性化的教育后,每个人的教育教学成绩也是因人而异的,如何评价这些教育教学结果就成为问题的关键。因此,要“加快建立以课程标准和学生全面发展标准为主的评价体系。当前考试分数和升学率几乎成了评价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唯一标准,不仅学生压力大,教师和学校的压力也很大。必须加快建立科学的、多元化的教育评价体系”。[11]因此,要改革现行的思想政治课的考试模式,建立多元联动的评价机制,既注重形成性评价,也要重视终结性评价;既注重学习过程的自我反思,更要强调评价目标和评价内容的多元化。通过这些评价,让每个受教育者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幸福,形成积极向上、自信乐观的自我认识和情感体验。
思想政治课要承担起“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教学的根本任务,必须不断改革创新,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注重学思结合,注重知行统一,注重因材施教。
参考文献
[1]张力纵论立德树人――教育的根本任务[J]人民教育,2013,(01):10.
[2]许武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J]中国高等教育,2013,(01):63.
[3]赵野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理念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08):76.
[4]陈昌兴,李俊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新型人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功能的新视点[J]现代教育科学,2010,(02):113.
[5]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207.
[6]柯文进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北京教育(德育),2013,(01):26.
[7]王丽萍,张明志知行统一命题下的大学生社会实践育人范式探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07):106.
[8]刘建涛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课程化构建探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01).
篇6
关键词:文化多元化;背景;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改革
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世界其他国家的各种思想观念、道德准则、生活方式等都大量地传入我国。在世界多元文化背景的影响下,我国传统文化在与西方文化的融合交流过程中也受到了较大的冲击。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是我国思想文化传播的主要阵地,面对文化多元化格局的出现,高等院校必须加强对思想政治教学内容和方式的改革,让大学生在思想政治学习中明确我国传统文化在新时代中的特殊价值,从而促使他们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一、文化多元化格局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带来的机遇
1.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空间的拓展
文化多元化格局的出现可以将世界上不同地域、不同国家和不同社会制度中的文化融合在一个共同的大环境中,这样不仅可以对世界中心主义文化和霸权主义文化的消除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还可以增强世界各民族文化的生命力,对于世界文化的发展繁荣有着积极的意义。此外,由于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改革具有极大的开放性,文化多元化格局的出现还可以有效地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空间。文化多元化背景下进行的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改革不仅可以帮助大学生正确地学习和接受世界其他文化,还可以拓宽他们的视野,增强他们对一些思想道德现象的认知深度。
2.对于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对于教师的“教”来说,在文化多元化背景下开展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不仅可以对传统中的一些文化隔离机制有着很好的削弱作用,还能够增强大学生对世界上其他国家一些优秀文化的吸收,对于丰富我国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内容有积极的意义。同时,在实际的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文化多元化的背景还可以为教师的教学提供许多国外的先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从而有助于我国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革新,促进我国高校思想政治课程与时俱进。
对于学生的“学”来说,文化多元化格局的出现可以让大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其他社会制度下的多元文化,从而极大地增强他们对外界社会的理解和接纳能力。同时,在文化多元化背景的发展下,大学生在自身的价值取向方面有了更多的选择,并且多元化的文化格局还可以为大学生提供更丰富和更自由的精神世界,促使他们自身个性人格的发展与完善。
二、文化多元化格局给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带来的挑战
文化多元化格局作为一把双刃剑,其在给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其主要表现在:
1.对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的主旋律有极大的干扰和削弱作用
多元化文化格局的出现使得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自身行为方式都有了多样性的变化,在这种多元化文化的冲击下,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和政治信仰很容易发生动摇,甚至认为只是众多思想流派发展中的一种,而不应该将其作为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唯一指导思想。因此,多元文化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会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所倡导的主旋律和主流政治信仰有极大的干扰和削弱作用。
2.对我国传统文化有极大的冲击力
在文化多元化背景下出现的大量外来文化会对我国的传统文化带来极大的冲击力,从而对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造成不良的影响。外来文化在价值观念上更注重人们自我个性的展示和物质享受的追求,而这种观念与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乐于奉献、重视整体等道德观念有着巨大的差异。随着外来文化的大量涌入,人们对外来文化所倡导的非理性主义观念的接受度也越来越高,从而造成一些人人生价值观的扭曲和错位。而大学生正处于思想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如果受到大量外来文化的影响,就会使得他们很容易地形成不正确的伦理道德观念和消费观念,从而对他们的价值观念和社会行为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
3.文化多元化的发展对于我国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的主渠道建设带来了较大的冲击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子化和网络化也逐渐成为了我国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的新载体。在文化多元化的发展中,教师也不再是传统上的信息和权威代表的中心,网络在大学生的信息获取和课程学习上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由于网络上的内容有较大的复杂性,同时国际上的一些外来传媒又通过各种渠道来向中国进行不良文化的输入,这些都为大学生的自我控制和选择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从而成为影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的新考验。
三、在文化多元化背景下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改革的有效措施
针对文化多元化格局给我国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学改革可以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两方面来进行:
1.教学内容方面的改革
(1)明确我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与地位。我国的传统文化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其不仅是我国五千年历史发展中的优秀文化结晶,同时还是中华民族不断进步和发展的动力,对于新时期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在多元化文化发展的背景下,教师在教学中要将我国的传统文化融入在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识到我国传统文化在新时展中的价值和地位,从而提升他们的爱国主义道德情操。
(2)强化对学生主导思想的培养。随着文化多元化趋势的发展,一些腐朽的文化思想和反的文化思潮也逐渐涌入我国,从而对大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造成一定的影响。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在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中,要让学生在不断的学习中认识到的重要价值和指导性地位,从而帮助他们有效地抵制外来文化中不良思想的侵蚀,坚定他们的观念。
(3)辩证看待外来文化,积极吸收外来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在文化多元化背景下,高校的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改革在坚持主导思想一元性的同时,还要辩证地看待外来文化,积极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中的优秀成分,抵制不良文化的侵蚀。在高校的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中,教师要教会学生以辩证和开放性的态度来看待外来文化的影响,尊重和吸收其它文化形态中的优秀成果,以丰富主流文化的内容体系。同时还要正确处理外来文化与我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对于一些优秀的人类文化都要加以学习和吸收,从而更好地促使我国民族文化的丰富与发展。
2.教学方式上的改革
在教学方式的改革上,教师要坚持与时俱进的思想,加强对网络和信息技术的有效利用,积极开展网络化教学。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来进行主流文化思想的传播,捍卫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优秀文化。其次,学校还可以创建一些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题的相关网站,并引导大学生学习和吸收网络中的优秀文化,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让他们在良好道德情操的陶冶中自觉抵制不良文化的影响。此外,高校的思想政治教学还要改变过去的灌输式教学方法,通过引导式教学模式的采用来培养学生辨别是非和自主选择的能力,让他们在复杂的多元文化环境中始终坚定正确的思想政治方向,以提升他们的文化道德修养。
在文化多元化背景下进行的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改革是新时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同时也将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在新时期,教师要根据时代和社会的发展适时地做出调整,并在教学中帮助大学生坚定的政治立场,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够辩证地对待文化多元化的发展格局,从而切实提高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马江雁,郑坤.探析文化多元化背景下的高校思政教学改革[J].时代教育,2013(4).
[2]贾红国.探析文化多元化背景下的高校思政教学改革[J].中国校外教育,2012(2).
篇7
(一)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不够重视
虽然很多学校都在强调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要重视德、智、体的全面发展,但大多数都只是流于形式,没有真正的得到落实。特别是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就业压力十分大,致使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得不到重视。
(二)老师受传统观念的束缚,整体素质比较低
由于传统观念的束缚,老师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不能有效地联系实际,忽视了高职高专学生的现实状况,只重视了老师的主导性。老师没有有效的调动起学生的兴趣,使得学生不喜欢思想政治教育。而且还有些学生认为思想政治课远离现实,没有实际意义,所以学生学习的目的只是应付考试,不能真正有效的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再加上我国目前很多高职高专都在扩招,学生的人数骤增,教学任务加大,但是师资力量却不能跟上,高职高专老师进行学习、研修的时间很少,加上教学压力的增加,更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有效的提升自身的知识水平。
(三)高职高专院校的培养目标偏移
不论是普通的高等本科学校,还是高职高专院校,思想政治课的培养目标都是一致的,都是为让学生更好地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观,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有些高职高专院校中认为职业教育等于就业教育,忽略了全面高素质教育。有部分老师对于学生的要求过高,对于学生的观念不认同,而且教学过程中都是空洞的课本陈述。
(四)繁杂的社会信息对学生的思想观念造成冲击
当前社会网络充斥着学生的每一个方面。而且,部分网站所传播的价值理念和我国倡导的道德观、价值理念相违背。而且在现实环境中,有很多不良的价值观在学生中存在,诸如个人主义和拜金主义等,这些错误的价值观对于我国的思想政治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高职高专思想政治教学创新措施
(一)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课程定位
对课程进行有效的定位与课程建设的成败息息相关。各个学校最终目的都是培养高质量的人才。高职高专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定位为对技能型人才的思想道德培养。当然,思想政治课不是其他专业课的陪衬绿叶,思想政治课也占据着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只有明确高职高专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学校的各级领导、老师和学生才不会忽略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才会给予高度重视,思想建设工作才会取得成效。
(二)加强学校的师资力量
高职院校应该努力把学校的老师打造成业务精湛、师德高尚的队伍。老师是提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重要因素。与普通高等本科学校相比,高职高专院校的老师教学任务重、科研能力也比较弱。所以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老师应该重宏观上,研究学生的成才规律,准确地把握住教材的体系,然后再从微观上准确地把握住教学的内容和方法。通过老师有效的科学研究和教学实践,有利于提高高职高专院校思想政治老师的整体素质。
(三)有效的利用网络,开发教学资源
篇8
关键词:课堂教学;潮流;倾听;调控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地方,成为学生自由展现的地方,成为学生个性释放、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家园,这一直是我们的理想,也是课改积极提倡的。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新的活力,这是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改革的重大任务。把课堂还给学生,就要把主动学习的时间,空间还给学生,培养他们质疑、解疑的能力,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但是,我们现在的课堂教学现状是怎样的呢?
一、传统课堂存在的主要问题
1 过于注重教师的表演和学生集体的整齐划一
课堂教学一切教师顺着教师事先设计好的线路推进,学生只是配合教师活动的工具,教学目的本末倒置。
2 学科之间缺乏沟通和整合
课堂活动着眼于学科内部的知识与逻辑发展,学生接受的是一个封闭的学科体系,难以融会贯通,综合运用。
3 重现成理论,轻过程和方法
学生在学习中所接受的只是现成的“结论”,很难体现“能动、自主、有创造性”的学习。
4 忽视了课堂生命意义
在一些教师眼里,学生已经被“物化”,学生的人格、情感等“人”的活动和感受受到普遍的漠视,致使学生的课堂投入和热情越来越少。
这些问题反映在课堂令学习比较沉闷和机械,学生有较大的负担和压抑,缺乏自主性和愉,难以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智力活动的积极性,更不用说激发创意和不断探索的精神。因此,必须将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动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什么样的课堂才是活力、智慧和情趣的?朱永新教授提出了六个特征:
①参与度,即学生的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和有效参与;②亲和度,即师生之间愉快的情感沟通与智慧交流;③自由度,即课堂是学生思想自由飞翔的地方,而不是正襟危坐的地方;④整合度。即整体把握学科知识体系;⑤练习度,即学生在课堂上动手动口的程度;⑥延展度,即在知识整合的基础上向广度和浓度延展,从课堂生活向社会生活延展。
二、将课堂还给学生
1 还给学生时间、个性、权利和尊严
(1)还给学生时间。尤其是还给学生自主学习、自练自改的时间。
(2)还给学生个性,特别是还给学生独立思考、独特情感、自由联想、自由表达的个性。
(3)还给学生权利,特别是还给学生质疑问题、阐述个人见解、保留自己意见的权利。
(4)还给学生尊严,特别是还给学生人格尊严。
在讲授经济生活《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时,我创设这样的情境:
我家邻居20世纪80年代末原有一台黑白电视“退休”后,由一台18英寸彩电取而代之。使用至今,看得也顺心。近年来,子女经常开导老人,现在还看18英寸彩电,多寒酸!换大屏幕的!现代人的消费观不能死抱住传统不放了,应该适应潮流,要学会享受生活。被他们这么一开导,老人感到有些困惑了:尽管经济上尚有换“大屏幕”的能力,但换了以后。这台好好的18英寸彩电该如何处置?卖了吧,三文不值两文,可惜;不卖吧,让它躺着睡大觉,物不能尽其用,这算不算浪费呢?如果属于浪费的话,那么子女所说“适应潮流”之间的矛盾又如何解决?
设问:请就这台18英寸彩电究竟该不该换提出你的看法。
这个材料的主题是真实的。材料中涉及的基础知识有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家庭消费的内容,影响家庭消费的因素等。同时,针对彩电究竟是换还是不换,有着一定的模糊性,尚未有一个绝对的正确答案。学生通过探究、分析、讨论,解决了一个问题又提出一个问题,教师要明白对这个问题的分析尚未有“标准答案”,关键是看学生对问题分析的思路是否正确合理。因此,将课堂还给学生,老师只是学生学习知识的组织者和促进者,学生在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觉形成了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学习习惯,为将来的终生学习打下基础。
2 六个注意
(1)注意倾听。传统教学中老师是怕学生听不明白,怕学生想不到,想不全。所以讲课是面面俱到,形成教师讲,学生听的局面。其实,教师要认真多听学生讲,以一种平等、民主的方式与学生交流,才能做到教学相长。
(2)注意鼓励。传统教学在课堂上对学生的鼓励只是轻描淡写,学生没反应,老师没感觉。探究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加强自己的“表扬”意识,在课堂上口头评价以鼓励为主,多赞扬、多赞赏学生。让学生在教师的赞扬中得到肯定,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
(3)注意幽默。缺乏幽默,思想政治课很容易上得枯燥乏味。反之,教学幽默如能注意恰到好处。能够在幽默中灌注生命智慧和思想意蕴,就会使学生在微笑中学到知识,增长能力,感受灵魂的启悟和震憾。
(4)注意师生互相激励。传统的课堂教学中的激励往往是单向的,只是教师激励学生,而缺乏学生激励教师。探究式课堂教学重点定位在师生共同学习的过程性和反复性上,把师生互相激励,不断向深处探究钻研作为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
篇9
关键词:医学专业生;思政课;概论;调查与思考
近年来,学校各级领导及思政课教师共同研讨,提出了“专题教学、问题导入、中班授课、小班研讨、实践解读”的教改模式要求。为研究“概论”课程,学校开展了本次问卷调查。调查于2015年9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大一学生、大二学生中进行,采取学生自愿参加的方式、当场发放并回收问卷,共发出问卷418份,回收有效问卷418份。其中,大一学生295人、占70.57%,大二学生123人、占29.43%;八年制学生278人、占66.51%,五年制学生107人、占25.60%,四年制学生33人、占7.89%。
结果与分析
1.近四成学生认为自己了解“概论”课程的教学内容,但是同时又有近八成学生感觉自己不了解“纲要”和“概论”两门课程之间的关系
参加调查的学生中有59.09%认为“自己不了解本课程的教学内容”,认为“自己了解课程的教学内容”的学生高达 40.91%。其中,认为自己了解“纲要”和“概论”两门课程之间关系的学生只有21.53%;而回答不了解的学生占78.47%,提示教师对教材第二章至第四章的内容[1]要给予特别的重视,使学生了解“概论”是“纲要”的必要延伸,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以中国近现代史为基础展开的。关于教材,在三个选项中,希望“教师上课主要讲专题,同时用少量时间指导学生理解教材”的学生最多,占59.81%;主张“教师上课完全按照教材体系和内容来讲,以利于学生全面、完整掌握教材内容”的学生占31.82%;而认为“教师上课只讲专题就好,教材完全可以由学生课下自学”的学生只占8.37%。近六成学生希望上课主要讲述专题内容,同时也有三成学生更为重视全面、完整掌握教材内容。教师在重点讲授专题的同时,也要重视指导学生掌握教材体系。
2.专题教学是学生非常喜欢的教学方式,他们希望通过社会热点问题导入对理论的解读
有高达73.68%的学生喜欢专题教学方式,希望能够按照教材目录讲授教材内容的学生占比只有26.32%。专题教学方式具有内容集中、主题鲜明、深度探索的优点[2],有利于从更宏观的背景上阐述理论问题。从这组数据来看,专题教学方式不仅是教师重视的教学方法也是学生喜欢的授课方式。92.34%的学生希望“教师通过社会热点问题导入对理论的解读”,只有 7.66% 的学生主张“教师上课直接切入主题讲授理论”。对于学生来说,“概论”课程的理论内容相对来说比较枯燥,因此通过社会热点问题导入对理论的解读,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关于一些重大理论问题,如区域经济、三农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等,以及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如食品安全、环保、看病难、上学难等,问卷设计了四个选项:A. 不了解也不关心,教师上课不必介绍;B.很了解,教师上课不用再介绍;C.不了解但是很关心,希望教师上课加以介绍;D.不了解但是很关心,可以先布置作业自己查资料思考,然后上课跟教师交流。四个选项当中,选择C的学生最多,关于重大理论问题选此项的占 72.73%,社会热点问题此项占比75.84%。选择D的学生均超过一成,重大理论问题此项占 12.20%,社会热点问题此项占14.11%。C和D两项相加,两个问题的数据都超过八成,说明绝大多数学生不是很了解这些重大理论问题和社会热点问题,但是他们对此抱着非常关心的态度。选项B中选择重大理论问题的学生只有 2.39%,社会热点问题占5.98%,两者都不多。但是选项A两个问题的数据却表现出差距:重大理论问题占 12.68%,有超过一成的学生对此不仅不了解、甚至也不想了解;而社会热点问题这个选项却只有4.07%。这表明:即使对理论问题完全不感兴趣的学生中,也还是有学生愿意了解鲜活的社会热点问题。
3.多数的学生认为,思政课教学内容应该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的背景,学校学生对医学相关社会问题或新闻事件,有较高的知晓度
调查中,认为“思政课教学内容应该结合所学专业背景”的学生占到了89.47%,而认为不应该的学生占到10.53%。医学院校思政课如果能够结合医疗卫生领域的热点问题组织教学,会更加受到学生的欢迎。有96.65%的学生听说过“非典”、96.41%的学生知道“三鹿奶粉事件”、“医闹”的知晓度90.67%,知道“毒胶囊事件”的学生有 81.10%、知道 “医保”的学生也有80.14%。认为思政课应该关注这些问题的学生占到97.13%,只有2.87%的学生选择了“否”。作为医学相关专题,高达79.90%的学生认为“概论”课程可以引入“医患关系”问题,“医学生职业素质”也占到60.53% ;“卫生管理体制改革”紧随其后占56.46%;“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比例相近,有54.31%。教师在选择案例时可以适当向这些内容倾斜,同时也要注意引导学生更多关心关系到全社会的“卫生管理体制改革”和“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等内容。有68.66%的学生愿意以医学热点问题为内容进行网络学习、完成课外作业并开展课堂讨论。总体来说,52.87%的学生感觉这些医疗卫生热点问题对自己的影响是积极的,“我对国家、社会以及个人的未来更有信心了”; 而47.13% 的学生感觉是消极的,“看到这些消息后,对国家、社会以及个人的前途感到迷惘”。超过五成的学生感觉是积极的,这让笔者稍感安慰;同时,更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也有近五成的学生感觉是消极的。解决学生的这些疑惑,是思政课教学必须面对的。
4.小课堂讨论颇受欢迎,而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是行之有效的社会实践方法
关于讨论课人数,选择规模为 “20人” 的学生占38.04% ,选择 “40人”的为 33.73%,而认为“80人”规模合适的只有 15.31%,“120人”的也只有 12.92%。从数据中可以看出,20人~40人的小课堂讨论是颇受欢迎的。关于开展社会实践的方式,83.97% 的学生同意“概论”课程可以利用网络进行社会实践,认为不可以的学生只有16.03%。因此,通过网上相关资料的收集、分析来解读重大理论问题、开展社会实践,是“概论”课程行之有效的社会实践方法。此外,94.26%的学生认同医学院校“概论”课程进行社会实践,可以邀请医院及卫生管理部门的专家介绍相关情况,占压倒性多数;不认同的只有5.74%。以笔者多年的医学院校思政课教学经验来看,“概论”课程很多理论内容都可以与医学管理学、医学社会学、医学经济学等社会实践相联系,学生们希望可以直接与医院或卫生管理部门的专家接触,听到第一手的情况介绍。
讨论与建议
1.讲好“概论”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是帮助学生理解后续课程内容的基础
“纲要”和“概论”两门课程的内容重叠度相当高。“概论”教材中(高教版),第二章新民主主义论,是对“纲要”课程主体内容的回顾与总结;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是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探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端。讲清楚这三章,才能帮助学生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历了社会主义建设前三十年摸索的基础上开始的,才能理解今天很多社会问题的复杂性、长期性与艰巨性。根据本次调查数据,不了解“纲要”和“概论”两门课程关系的学生占78.47%,因此对教材第二章至第四章的内容更要给予特别的重视,使学生了解“概论”是“纲要”的必要延伸,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以中国近现代史为基础展开的。
2.专题教学是“概论”更为有效的教学方法,应不断加以凝练和完善
一些重大理论问题,如区域经济、三农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等,是组织专题教学的很好选题。超过七成学生对这些问题不了解但是很关心,并且希望教师上课加以介绍。如果再加上愿意先自己查资料思考,然后上课跟教师就这些问题交流的学生,总数超过八成。从前面的数据中可以看出,认为自己很了解重大理论问题的学生只占极少数,绝大多数学生虽然不是很了解这些问题,但是他们对此还是很关心的。组织专题教学还可以借鉴以往思政课“请进来”的传统做法,发挥各校专业所长,邀请一线专业人士到学校介绍、讲解涉及重大理论的现实问题。例如:医疗卫生管理体制改革、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与发展,也是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事业的一部分,在这些方面医疗卫生管理机构及工作人员比思政课教师更了解具体情况,邀请他们参与到医学院校思政课教学中,会使医学院校思政课得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另外,有超过九成学生特别在意专题教学过程中教材的作用。在组织专题教学时,也要特别注意处理好专题与教材内容之间的关系。
3.通过社会热点问题导入对理论的解读,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对于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如食品安全、环保、看病难、上学难等,“不了解但是很关心、希望教师上课加以介绍”的学生,以及“愿意先自己查资料思考、然后上课跟教师交流”的学生,总数占到九成。与前组数据相类似,绝大多数学生不是很了解这些社会热点问题,但是他们对此抱着非常关心的态度,这是专题教学非常好的切入点。与此相应,同样超过九成的学生希望教师通过社会热点问题导入对理论的解读。对于学生来说,“概论”课程的理论内容相对来说比较枯燥。因此,通过社会热点问题导入对理论的解读,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
4.思政课教学内容结合学生所学专业背景,有助于提高课程吸引力
本次调查中89.47% 的学生认为思政课教学内容应该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的背景。作为医学生,他们对“非典”“三鹿奶粉事件”“医闹”的知晓度都超过九成。以这些公共卫生事件为切入点来组织“卫生管理体制改革”“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医患关系”“医学生职业素质”等专题教学,可以更好地使学生理解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相关理论问题。近十年,为落实思政课“05方案”,学校“概论”课程已经在这方面进行一些探索。在部分课堂的教学中引入了公共卫生事件,通过对公共卫生事件的分析透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变迁,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绩以及面对的新问题、新挑战。思政课教学如果能够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组织教学,会更加受到学生的欢迎。
5.思政课社会实践可以采取更加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
借助网络平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通过网上相关资料的收集、分析来解读重大理论问题是思政课行之有效的社会实践方法[4]。学校已经连续多年以命题论文的方式,要求学生在网络中查找相关资料、开展小组讨论、撰写课程论文和社会实践活动总结,收到了较好效果。此外,思政课社会实践也可以考虑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就医学院校思政课社会实践而言,可以邀请医院、社区及卫生管理机构介入学生的实践活动。例如:组织学生深入社区,感受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成就以及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社区是社会最基层的组织形态,它是联系普通群众与卫生管理机构和医院的桥梁,每天的工作内容映射着医疗卫生系统跳动的脉搏。社区及工作人员对我们国家和社会的理解,与思政课教师有着不同的观察视角,将他们的工作内容引入思政课的教学中,能够使教学内容更好地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本文系首都医科大学校长研究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15JYY48)
参考文献:
[1] 本书编写组. 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40-107.
[2] 郭凤志. “基本原理概论”课专题教学的基本思路[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0(9):70-73 .
[3] 林兴龙. 社会热点问题引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途径分析[J].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2011, 32(3):133-135.
篇10
1.开设思想政治通识教育课、选修课
思想政治教育课可采用通识教育课(必修课),分年级、分专业通过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同时要设置选修课程,通过课堂引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借鉴国内外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育管理经验,传递给学生最前沿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向学生推荐思想政治相关经典书目。
2.建立网络教学平台
利用我校在线课程平台(泛雅平台),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上传平台,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利用网络平台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提高实效性。利用网络平台连接其他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授课视频,让学生全面学习,实现教学不拘泥于教材,让学生全方位多角度的接触到新鲜的理论知识。
3.活跃教学模式,建立案例辅助课程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学习,比较枯燥,在课堂上增加一系列小活动,比如“阅读经典”、“传唱革命歌曲”、“朗诵革命诗歌”等等调动学生上课的参与积极性。建立案例辅助课程,通过案例引入、分析的方式,将被动、灌输式的课程变成积极、参与性的课堂。课程内容紧跟新闻时事,加强学生对社会事件的敏感度,通过分析案例的方式加强学生对课程的实用度的认同感。
二、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1.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团队建设
在学校建立一支稳定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负责课程教学、学生思想指导。可在全校选拔年轻活跃有思想政治教育背景的老师,对他们进行专业培训,组成稳定的教学团队,如今,传统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要为教师队伍注入新鲜血液,利用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来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建立一个课堂、实践和网络平台“三个一体化”的教学新模式,真正实现师生、师师、生生的良好互动。同时,积极外聘一些知名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专家,定期开展相关讲座。
2.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团队建设
建设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队伍,分析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发展趋势、传递理论前沿信息、参与举办校内外思政研讨会,主持参与思政相关课题研究。在进行思政研究时,让学生参与到专题性、研究性的思政课题当中,进一步加深学生的理论素养,提高实践能力。
三、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
1.校内成立学生社团
建立思想政治相关学生社团,带领、指导学生参加校内外思想培训学习,为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我校的很多学院开展的“青马工程”定期在学生当中开展一系列的学习、培训活动,在思政课堂外学习党团知识,了解思想政治动态,在学生中有很好的反响。
2.开展实践活动
提供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入理解思想课程的意义。一把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科研和各种竞赛活动,这是锻炼和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科研能力、协调合作能力的重要途径。二思政教育既要加强教学计划内的实践环节,还要加强教学计划外的实践活动,如校园文化活动、专业技能竞赛、各类型的文化指导服务等;三既要加强专业内的实践,如专业实习等,还要加强专业外的实践,如各种青年志愿者活动、社会调查等;既要注重学生的自主参与,还要注重教师的指导。既要在校园内进行,还要走向社会、服务社会,锻炼社会能力。
四、思想政治教育宣传平台
1.开设思想政治教育网
设置课程咨询、课程实践、课程资源、课程案例、理论前沿等等几个板块,供学生查阅。
2.在学校定期举办思政类讲座、研讨会等。
3.设置思想政治教育微信平台、微博公共平台。
4.在河南政法大学贴吧中设置“思想政治教育课”板块,供学生咨询讨论。
五、学校重视、社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