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教学创新范文
时间:2024-04-08 16:20: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思政教学创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在传统的初中教育中,教育者往往持有的是传统应试教育的理念,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也大都是为了应付升学和考试,教学的实用性不强。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在新的教学要求和教学目标下,思想政治教学以帮助学生全面提高为教学理念,帮助学生顺利实现社会化,引导学生去践行自己有价值的人生,对原有教学理念进行了变革,更加突出情感、价值观、人生态度以及实践能力培养等方面。例如,在初一思想政治教学中,主要注重对学生进行环境适应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自立能力的提高,注重对学生思想情绪的调节。在这样的教学理念下,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解放学生的头脑,解放学生的行为,让学生对课程的学习不再是单一的死记硬背,而是运用发散性的思维对思想政治进行自己的理解;让学生更加注重教学实践,在实践中检验自己所学的知识,让学生的学习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不断地提高自身思想政治修养,提升学生的品德,最终促使中学生良好个性的实现,为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涯打下坚实的心理基础。
2教学模式的创新
在教学模式方面,在新课改的教学背景下,初中思想政治教学模式需要从传统的教师主导型模式向学生主体型教学模式转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注入式的教学模式,学生被当做是知识的容器,被动地进行知识的接纳和吸收,学习过程也大都是被动式的死记硬背方式。这种教学模式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的学习变得枯燥不堪,教学效果也不理想。在新课改的背景下,采用学生为主体的创新型教学模式,学生和教师间的关系大大改善了,整个教学过程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师生间的交流和合作。通过积极互动的教学过程,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活跃的课堂氛围,例如,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利用一些热点和时事来进行课堂导入,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将时事的内容结合到理论课程学习中,让学生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记忆。比如在进行《同样的权利,同样的爱护》一课学习时,教师可以搜集一些雅安地震中的资料,讲述一个个遇难同胞顽强同自然灾害、同生命抗争的例子,还可以给学生观看一张张感人的照片,总理的早餐、勇敢的妈妈以及街头熟睡的消防人员等,通过这些照片,向学生讲述生命诚可贵的道理,向学生讲述生命的顽强与不屈,让学生在思想上产生共鸣。同时还可以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提高学生具备自我保护意识的能力。在这种课堂氛围中,学生更愿意投身到学习中去,学习劲头更足了,学习效率也得到了提升,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以及生活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
篇2
一、机遇与挑战――网络自组织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影响
(一)网络青年自组织带给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机遇
1.为大学生提供全新的思想交流空间。
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传统的班级概念逐渐淡化,网络上的各种聊天室、读者论坛及虚拟社区等,日益成为大学生学习、交流的重要场所。而这些管理自主化、运作网络化的青年组织,能极大地迎合青年学生的归属与需要,充分尊重他们在自由平等方面的需求,并借助自组织自身的力量实现所有组织成员的共同目标[1]。在网络自组织中,大学生能够自由表达情感,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作为社会中合群性和归属感比较强烈的群体,加上受教育程度比较高,大学生总是容易结成不同形式的组织,因此青年网络的组织应运而生。
2.为高校思政工作者提供有效的教育平台。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呈现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双向互动性特点。运用网络平台,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能够对大学生思想动态予以真实把握,及时发现与解决问题,增强思政教育工作的针对性。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热衷于通过网络自发地关注社会热点、校园热点,并将自己的看法与观点发表出来。基于这种情况,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能够通过分析、搜索、整理及调整网络论坛,对学生理念动态予以及时性把握,以此展开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使思政教育工作更具有时效性。
(二)网络青年自组织给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带来的挑战
1.某些大学生容易受到网络不良信息的影响,激化价值冲突。
网络青年自组织虽然思想活跃、影响面大,但它缺乏国家、政府和社会公共组织的管理,其发展往往存在自由、随意、散漫的特点,出现了思想多样、活动多元、个性特征千奇百怪的状况。某些网络青年自组织出现了一些违背社会公德的行为,以及思想意识偏激的行为,有的甚至出现了违纪违法行为。作为一种民间自由组合的非正式组织,网络青年自组织它没有隶属关系,不属于政府等现实社会组织或高校中的哪个部门,这给网络监管造成很大困难,使得网络信息出现“糟粕和精华并存”的现象。而大学生的辨识力有待提升,极易接受这种生动形象、文、声、图并茂的传播方式,最终导致互联网遭受精神污染。
2.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权威和传统的教育方法受到冲击。
随着大学生自主意识的不断增强,他们并已不像从前那样一味接受学校或老师的教学安排,而通过自身不断增强的判断力和是非观,辨别事物,做出选择和行动,这样就打破了学校或老师的权威地位。部分青年学生对于参与正式组织开展的集体活动的积极性不是很高,甚至拒绝参与。与传统组织相比,青年自组织的活动更符合多数学生的兴趣与意愿,在活动中也更能发挥自己的作用,因而更能体现出个人价值。这种现象的形成势必会对校园的主流交化产生一定的冲击。
二、路径与方法――基于网络青年自组织视角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1.健全完善传播系统,构建全方位的信息共享体系。
网络青年自组织为更多大学生所接受与推崇,其关键性因素就是网络青年自组织能够快速传递信息。大学生本身属于较强同质性的群体,具有一致的热点关注方向,所以很容易有共同话题。以往校园因互联网所导致的现实波动主要是因为学生没有全面、真实地了解具体信息,很多事情被个别行为恶劣的学生丑化或者夸大。所以,健全、完善网络传播系统,创设多样化信息共享机制极为重要。大学生在该网络环境中,不仅能够通过书籍、报纸的方式获取信息,而且还能通过互联网对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进行搜寻。如何保证学校与社会信息能够全面、真实地在学生面前呈现出来,是高校网络工作人员亟须关注的重点[3]。
2.加快立法进程,不断提升网络环境监管机制。
应该通过立法方式正确引导,充分发挥网络本身所具有的正面作用,尽量规避网络消极而影响,确保网络能够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不断健全网络环境律法监管机制,加快立法进程是网络时展与进步的关键。相关部门必须对日益改变的互联网环境予以高度关注,注重发展新兴的各种网络载体,强化监督、服务及引导网络环境。首先,应该全面落实网络载体登记体制,服务与指导符合登记条件且愿意登记的网络载体;其次,加大监管网络环境力度,坚决打击利用网络自由性、匿名性而对社会和谐造成不良影响的行为。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网络运行机制将不断成熟,广大青年学生的道德水平将不断提高,网络环境本身的“自净”功能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法律作为柔性管理后的“硬性补充”必须存在,这是科学管理的体现。
(二)提高传播者的业务素质
网络青年自组织载体中,有一种网络参与者是信息传播者。就教育学而言,大学生思政教育者是教育主体,教育主体综合专业素质的提高,对大学生思政教育效果的强化具有重要作用。
1.尊重学生差异,推行主客体的平等对话机制。
通过网络载体对大学生思政教育进行积极开展,需要教育工作者要注重网络载体本身所具有的重要作用,针对学生认识的差异性,积极创建主客体平等交流机制。对于一些网络载体,如网络青年自组织的活动,极大地冲击着大学生传统思政教育方式。首先,思政教育者已非知识的绝对分配者与控制者,大学生能够利用互联网方式寻找自己需要的教育资源;其次,网络条件下,大学生个性得到不断张扬,使其逐渐摒弃了以往仅仅是强制性灌输知识的教育模式,现代互联网环境让思政教育更为平等化,主客体双方能够彼此互动,平等交流[2]。
2.广用网络话语,跨越主客体的交流沟通距离。
从根本上说,网络时展的产物就是网络话语,这是当代年轻人张扬个性与创造力的产物。在发展网络青年自组织中,网络语言发挥着重要作用。网络语言缩小了大学生与思政教育者间所存在的鸿沟,高校思政教育者在网络青年自组织中可以超越交流的鸿沟,越过信息传递过程中所存在的障碍,对新型网络语言进行广泛使用,以此全面、正确地把握大学生群体的行为及思想动态,由此在实施思政教育时,能够达到更好的信息传递效果。大学生是网络青年自组织重要参与者,所以应该采用能够与他们达成共识的交流方式。传统中规中矩的说教,很可能会让学生排斥该网络组织,甚至产生厌烦心理。所以,相关思政教育工作者应该对学生权利予以尊重,为大学生意见或观点的充分表达创造有利条件,并根据大学生的思想实际,依照思政教育规律,正确引导大学生接受思政教育。
(三)保证网络青年自组织积极向上地发展
网络青年自组织具有多样化构成形式,而且其主题性质也具有很大差异性,能够有效补充学生现实聚集形式,所以网络青年自组织本身具有的积极正向性就显得极为重要。
1.注重分类教育,区分多元化的网络群体性质。
现阶段,网络青年自组织具有极为丰富的聚集形式,就比较普遍的QQ群分组而言,就包括追星、购物、职业培训、老乡会及同学会等各方面。相关调查研究结果显示,现阶段大学生中比较活跃的集中形式主要包括社团群体,学习交流,以及老乡会等。根据网络群体性质的差异性,就大学生思政教育者而言,应该重视分类指导,区分对待。
通常而言,学习交流群所探讨的话题往往是共享学习资料,比如,以某种证书或者课程考试资料交流聚集而成,一般具有比较单一的话题形式。而社团群体类,其成员主要是各社团的学生,社团网络群体能够延伸现实学生组织,通常这种群体构成成员间均为熟人,彼此比较了解。大学生思政教育一定要紧抓重点与关键点,并紧抓群体中较活跃的成员。
2.创新工作思路,引导现实性的网络群体聚集。
引入“小组工作方法”,帮助大学生在信任氛围中讨论社会热点问题与当今时事。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小组活动,以及透彻、深入的网络青年自组织小组间的交流,对组员互动过程中的参与态度、行为与所承担角色的变化,逐渐形成健康、积极的网络氛围,以此达到高校思政教育的最终目的。一方面,通过设立新的网络青年自组织,增加网络青年自组织中熟人群体的聚集比例,加大可控制力度。另一方面,将学习资源等关系学生切身利益的相关材料利用网络资源予以,形成学生的主动聚集。网上学习方式、网上共享机制等都可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抓手,让学生在更为轻松活泼的交流氛围中,接受教育,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以鲜明的阵地功能特点增强在学生群体中的吸引力。
三、结语
篇3
摘要:思政教学模式的创新属于系统工程,其除了师资队伍建设外,还需要从教学内容重构、丰富教学形式等多个方面下功夫。为此,在茶文化视角下来拓展对高校思政教学创新问题的探讨就显得十分必要。之所以引入“茶文化”,是从其使用价值层面来做考虑的。而且,茶文化也深刻浸润着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
关键词:茶文化;思想政治教学;高校;创新
作者:丁翠娟(重庆三峡职业学院机械与电子工程系,重庆404155)
创新高校思政教学模式,意在适应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内在要求,也意在增强思政教学的实效性。从目前所开展的思政教学实践中可知,随着名师工程建设的稳步推进,在传帮带机制下,的确对思政教学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这里也需要指出,思政教学模式的创新属于系统工程,其除了师资队伍建设外,还需要从教学内容重构、丰富教学形式等多个方面下功夫。实践又表明,相对于师资队伍建设而言,后两类子要素的构建与提升存在着诸多难题。其中,难以把握教学内容的着力点,和难以建立环境适应性的教学形式则是关键。为此,本文试图在茶文化视角下来拓展对高校思政教学创新问题的探讨。之所以引入“茶文化”,是从其使用价值层面来做考虑的。而且,茶文化也深刻浸润着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
1高校思政教学创新的时代背景
聚焦当前的时代背景,可以将其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1.1“互联网+”模式的时代背景
“互联网+”已成为当前出现频率极高的专用词汇,在本文中主要指向基于“互联网+”技术下的媒体平台。随着智能手机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普及,大学生群体可以方便的借助手机新闻端了解各类新闻信息,也能在自媒体平台上浏览和抒写各种评论。这就意味着,当前的大学生群体已不再“单纯”。契合这样的时代背景,若不能重构思政教学内容和丰富教学形式,必将使目前的思政教学陷入到被边缘化的境地。
1.2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也已深入到大学生群体的主流意识中,环顾大学校园可知,那些外卖和快递小哥,大都为本校兼职的大学生。在辩证视角下来看待这一现象,其好的一面在于促使大学生能够尽快适应社会环境,并能与社会互动中实现自我价值。但另一面则是,因对物质回报的短视而产生厌学的浮躁情绪,且这种情绪能够在大学生群体中得到蔓延。不难看出,传统思政教学模式对此是难以驾驭的。
1.3突破集体主义传统的时代背景
随着“00后”成为高校学生群体的新生代,过去那种注重集体主义精神的校园文化氛围,必将被增量变革所侵蚀。这里不去对个体主义和集体主义的优劣展开价值判断,但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及时代背景下突破集体主义传统的趋势应得到思政教师的高度重视。将视角转移到大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很难想象具有强烈个人主义的大学生能够在人生的长河中获得命运的青睐。
2茶文化视角下的教学创新定位
在时代背景下,基于茶文化视角下的教学创新定位可归纳如下:
2.1定位于引导大学生群体的思想
高校思政教学拥有具体的教材体系,以及在高校党委直接领导下也拥有相对规范的教学形态。但在面对互联网时代下的信息开放环境,拘于上述传统模式下的教学则难以有效引导学生的思想。通过对茶文化的引入,合理应用茶文化中的显性和隐性要件,则能起到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空缺作用。具体而言,茶文化的显性要件则体现为“茶”作用于学生行为和人际交往的方方面面。而对于隐性要件而言,则指向了“茶”的一种精神内涵。
2.2定位于疏导大学生群体的心理
在我国社会转型期,当代大学生群体所呈现出的浮躁情绪和心理是一个社会现象。特别在创业文化已深入到大学生群体意识中后,那种急功近利式的群体心态便更为突出。实践表明,教师企图用说教、鞭策的方式来端正学生的学习心态和生活态度,可谓是徒劳。但随着将茶文化引入其中,以慢节奏、素雅的文化风格则能在“共情”中潜移默化的感染大学生,最终对他们的浮躁的心理进行疏导。
2.3定位于满足大学生群体的情感
当代大学生身上所具有的十分鲜明的个性化特征,部分来自于时代大环境的影响,而另一部分则根源于他们的生活历程和以之相适应的行为偏好。在与部分学生交谈时感知到,他们困惑于寝室室友人际关系的处理,也困惑于校园环境下的人际互动。或许,在现阶段紧张的日常学习生活中,无法使得他们的情感获得释放。那么,将茶文化引入到思政教学中来,便需要在显性和隐性文化要件中,为大学生个体的情感释放和诉求创造契机。
以上从三个方面所做的教学创新定位,并未能完全涵盖所有的创新要素,但从先易后难的角度出发,则需要我们首先完成上述三个方面的定位,才能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拓展。
3高校思政教学创新策略
根据以上所述,高校思政教学创新策略可从以下5个方面来构建:
3.1厘清植入茶文化的教学边界
在茶文化视角下来创新高校思政教学,那么就必然需要将茶文化要件与现阶段教学模式进行整合,而在整合的过程中就需要厘清二者的教学边界问题。由于茶文化的植入并不适合在课堂教学中展开,那么能否在课外实践教学或者专设“茶文化实训”项目,则可以由各个高校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选择。另外,为了使茶文化能够适应时展的要求,还需要挖掘学生社团在推动茶文化与大学生生活、学习相联系的职能优势。
3.2整合和提炼茶文化中的要件
大学生群体对于“茶”十分熟悉,但却较少有意识的去深化对茶文化的理解,以及主动将其文化要件融入到内心信念之中来。为了帮助大学生能够获取茶文化的熏陶和受其感染,教师首先需要整合和提炼茶文化的有用要件。笔者建议,在显性文化要件中可以提取:品茗、茶道和茶艺鉴赏等板块,这样可以培养大学生的生活情趣。在隐性文化要件中则可以提取:静心、反思、悟道等元素。包括最近流行的网络词汇“佛系”,也可以将其与茶文化相联系。
3.3基于线上线下的茶文化互动
有条件的高校应该着力在线下开展茶文化互动教学,如上文所提到的在实践教学环节,可以在教室内以品茗为活动载体,通过营造宽松的活动氛围,来引导大学生释放自己的情绪,紧密围绕着就业、创业、继续深造等话题,来帮助大学生群体正视自己的职业发展。但在当前的信息化时代背景下,还可以以微信为平台来建立线上茶文化互动。教师通过开通微信公众号,主要以视频、图片的方式来传达茶文化中的思想元素,并展开在线交流。
3.4创建围绕茶文化互动的沙龙
随着茶文化引入的不断深入,接下来就需要提升茶文化教学的品质和效果。为此,高校多部门联合可以创建围绕茶文化互动的沙龙。拥有人文学院的高校,可以聘请校内教师定期为大学生开设“茶文化与人生”的讲座,不具有这种条件的高校则可以聘请校外教师。这里应突出“互动”二字,即在开设沙龙的过程中应鼓励大学生阐述自己的人生理念,并最终将话题转向专业学习意识、职业发展思想、社会伦理道德感悟等方面。
3.5依托校园社团的茶文化传播
各个高校的学生社团名称各异,但可以采取拓展某社团的活动内容,或者专设国学文化传承社团来推动茶文化的传播。传播茶文化的目的在于实现茶文化有益的思想元素融入到校园精神文化的系统中来。这里教师应扮演辅助学生社团开展活动的角色,如辅助社团构思茶文化传播的活动内容和形式,促进社团成员提升对茶文化各项知识的储备,帮助社团落实活动场地等。
最后强调,在知行结合的教学原则下,教师首先需要将茶文化的行为层次展示给学生,并使学生在体验行为层次茶文化后有所感悟,而这种感悟需要通过主题讨论和在班级成员的相互交流中来得以升华。接下来便是传播茶文化中的思想层次,而这就需要教师在启发式教学下来展开。从笔者的教学实践中可得,教师应紧密围绕着职业观塑造这一主题,来引导学生获得相应的思想元素。
4小结
本文认为,创新高校思政教学模式,意在适应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内在要求,也意在增强思政教学的实效性。通过主题讨论,创新的路径可围绕着:厘清植入茶文化的教学边界、整合和提炼茶文化中的要件、基于线上线下的茶文化互动、创建围绕茶文化互动的沙龙、依托校园社团的茶文化传播等五个方面来展开。
参考文献
[1]巫明川,王中正.手机上网与校园网络舆情突发事件——以温州地区大学生为例[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44-45.
篇4
关键词:新媒体;创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政教育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1;G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01-0013-02
一、引言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是社会不断发展与前进的不竭动力,而教育则是其核心关键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当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我国处在一个以知识经济为核心的信息化时代,伴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极大地催动了新媒体时代的来临。在这种复杂多变的新媒体环境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然会受到影响与制约,但是也存在着发展机遇。因此,要研究怎样才能更好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到趋利避害,进而创新出一套新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路,以便更好地让其去适应时代变迁下的社会发展、教育发展需求,培养高素质的优秀大学生。
二、新媒体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和机遇
(1)潜在挑战。1)新媒体多元化价值观对传统一元价值观教育体系的冲击。新媒体是一种动态的趋势,信息海量、信息碎片化和虚拟化,必然伴随着、催生着更多的多元价值观,新的思想价值观的出现必然会与“旧”的思想价值观念发生冲突,这就是我们当前所遇到的德育困境。这是因为,新媒体这种信息传播媒介的大量出现,其虚拟化、个性化、开放性等特征,会逐步改变高校大学生群体对“价值”的外部认识。在这种情况下,所要打破的不仅仅只是传统落后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它还会让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进行重新理解与认识。在片面打破传统一元价值观的垄断效应时,必须要求高校重新定位新媒体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和形式。2)新媒体信息流动加快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挑战。信息的多元化与流动性是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显著特征之一。如果说新媒体时代的信息流动是一种先进的技术手段,那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政策就是一种固性思维。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政策与理念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包括高校的一切工作机制,使得理论与实践两者之间迟迟不能有效地融为一体。
(2)发展机遇。首先,新媒体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了新的平台。新媒体自身特有的一种开放性,极大地拓宽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它不仅是教育工作者一个充分展现教育新理念的平台,更是高校大学生快速、主动、便捷地学习理论的平台,包括传播正确的思想、理论、政策等一系列丰富的教育资源。其次,新媒体的出现以及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极大地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手段。灵活性是新媒体的主要表现形式,包括智能手机终端、博客、网络论坛等,这些都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独特的优势。这种灵活性体现在空间上、时间上,高校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三、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方向
(1)转变教育理念。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中,树立一种主动介入的教育理念,进而科学地搭建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工作平台。在这个平台当中,高校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与发挥出人才优势、技术优势、受众优势,通过主动研究以及介入新媒体的方式,去宣传和传播新观念、新价值、新思路。
(2)坚持人本思想。新媒体时代带来的信息网络、数字网络,无论从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等视角来看,都给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性。在便利性的情景之下,必然会形成学生群体的个性化思想,并逐步形成学生内心的固性思维。因此,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在转变教学观念的基础之上,必须要切实改变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构建一套以“学生主体”为核心理念的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在这个体系之中,教育的主体是学生。
(3)有效融合新旧媒体的功用。新媒体有利,也有弊。同样道理,对于那些相对的“旧”媒体而言,并不是一无是处,它们身上所存在的一些优点、优势,或许正是新媒体不具备的。因此,要科学研究新旧媒体的特点,在运用传统媒体的基础上,灵活渗透新媒体、新技术,从而做到新旧媒体之间的优势互补。例如,学校“网络访谈”“手机论坛”等栏目,可以多加入一些当代大学生关心的热点事件、重点问题来展开讨论。在这种环境背景下,我们最常接触到的手机媒体、网络媒体就充分起到关键性作用。在这种情况下,高校教师要加强正确价值观的引导,在新媒体全面运用及其发挥作用的前提下,通过杂志、报纸等一些公信力较强的传统媒介来宣传、教育,最终引导着高校校园思想价值观的正确舆论导向,向高校大学生传达正确的人生观,让大学生自主地树立起一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荣辱观。
(4)强化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在现阶段,我们最常使用的新媒体包括博客、微信、飞信、短信、QQ群等。这些新兴媒体兴起、传播、推广、运用的过程中,也会逐渐地非常自然地形成一种新的校园网络文化。新媒体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然存在着利弊两种情况,而高校所要做的就是把握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动权,通过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宣传,不断引领着校园网络文化先进性建设。同时,必须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在思政教育工作的过程中,虽然大学生是教育的主体,但是教师在其中也起着不可替代的主导作用,他们都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在进行基本教学技能、职业素质培训基础上,教师自己还要通过不断认识与学习新媒体、新技术,改变陈旧观念,提升自身素质。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应当正确引导大学生进行网络评论,明辨是非,并根据教学需要,即时地运用新媒体去有效地开展主题思想宣传活动。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对传播媒介技术的理解与创新也在不断演变着,比如目前与我们工作和生活密不可分的手机短信、数字电视、微信、博客等“新媒体”。新媒体时代是一个全新的发展时代,在新媒体时代,我们看到了一个全新的多元价值观,这种全新的多元价值观是相对于传统的一元价值观教育而言的。这种多元价值观并不是一味地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否定,而是一种对理论的延伸与创新。新媒体时代的教育多元理念是时展的必然趋势,所体现的也是一种新环境下的核心价值观,其中所围绕的正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思想教育内容。在发扬传统优秀文化思想的基础之上,充分提炼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以人为本,始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导向,以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托起中国梦,这才是今后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创新方向。
参考文献:
[1]朱剑松.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5).
[2]万.校园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创新[J].教育界,2015(18).
[3]何霭.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创新[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6).
[4]张文博.如何利用微博文化提高大学生思政教育管理[J].辽宁高职学报,2015(06).
篇5
关键词: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
引言
当前,在社会新问题不断涌现、各种情况显现多样化的当前,加强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需要全社会高度重视,共同努力。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要联合教育实际情况从多种途径入手加以改善,实现改革创新下的新思想政治教育。
1.当前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分析
1.1.在我国当前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其与素质教育、新课改的结合程度还较低,在探索实践阶段还缺乏有力的成果与保障,相关研究与实践的理论性成果也较少,对于持续推进、加强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工作来说其积极作用还远未发挥。不少教育者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还稍显浅薄,对于本质上从幼年阶段就帮助学生培养并树立其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未得到实地贯彻,学生们在学习、锻炼过程中的综合能力培养也并不理想,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浪费了宝贵的教学资源和学生们的学习时间,同时低效率的运作成果也是十分不理想的。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综合性工作,在目前中学课堂上的传授、普及途径还较为单一,其综合性的资源系统并未得到充分运用,学生们在这个整体大环境下所得吸收到的思想信息也较少、较为片面,同时主要依靠教师课堂教学来实现最终培养目标显得独木难支,需要在多方支持下共同完成教学目标与任务。
1.2.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形式落后使中学生思想政治观念淡薄。当前大多数中小学校普遍存在一个问题――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陈旧、方式滞后,不能较好的适应新时期、新形势下的中小学教育的需求。形式单一,内容单调的思想政治教育会使学生产生形式主义的思想。而这种常规的,一成不变的方式,也使得学生的思想过于程式化,而不会形成一定的习惯方式深入学生的精神思想领域。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手段单一,在很大程度上也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和抵触情绪。
学生处在内心世界急剧变化的时期,思政课堂的很大一部分作用就是指导他们合理看待世界、调整自己的内心,是帮助他们学会应对现实与内心变化的重要工具,尤其是当前网络社会铺天盖地的信息潮流冲击,学生们的自我把握能力受到冲击,内心世界的变化更加纤细敏感,正确的思政教育的及时引导就显得十分必要。
1.3过度溺爱式的家庭教育使中学生性格出现缺失。当前的中学生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都是家庭的中心。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生活的不断提高,不再使孩子受老一辈的苦,成为了众多家庭养儿育女的基本准则。因此,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不经意的对孩子娇生惯养,百依百顺,千万百计的为孩子提供家长能力所及的各种物质生活条件。久而久之,孩子便养成了过分依赖且极度自我的性格倾向,在这些孩子的思想意识里,没有尊重、没有理解、没有包容。
2.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途径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是关心学生的内心成长和三观健康,所以,基本的教育原则就是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心理需求为中心,展开思想政治教育,结合众多丰富的资源与素材展开教学,通过课堂内外的通力配合全面培养学生们的正确三观,引导其健康的发展,减少心理问题的产生,跟上时展步伐,与时俱进。
2.1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健康向上的社会主义新人。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工作的始终,大力宣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树立中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道德风尚。真正从学生的思想入手,使他们意识到努力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追求功名上的一得一失,更重要的是长大以后能够发挥自己的力量,为建设我们伟大的祖国做出贡献。
2.2. 改变传统单一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精神风貌。中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转变过去单一、陈旧的工作模式,就要从多方面入手,推陈出新,真正的从本质上有所转变。教师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及时发现学生现存的问题,并加以正确的分析和引导。学校还可以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多组织一些有意义、有内涵的文体活动,把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到活动之中,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集体责任感,提高中小学生自身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3在课堂教学中,要通力合作将思想政治教育延伸到学生学习与生活的方方面面,将生活现实与教学实践相结合,运用学校内外、社会上丰富的文化正能量来引导和培养学生,通过积极的课堂互动来营造优秀的教学氛围,促使教师与学生们在认识和实践上的共同进步,更好地实现教学课堂的创新改革,提升教学效果与质量,完成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目标。
由于思想政治学科教育并未独立的学习,与其他学科之间存在密切联系,所以教师要善于应用这种渗透作用综合运用各类学科资源展开教学,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实现教学目标,比如观看爱国电影、介绍近年来优秀爱国人物等,尤其是中国近两年军工科技井喷式的发展态势和首艘航母的下水都可以作为宝贵的教学素材来展开教育,对于学生自主萌发强国爱国之心很有帮助。
总之,当前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创新要立足于教育实际情况,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正确对待当前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有效对策,不断提升中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使中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进而成为符合社会主义建设要求的人才。
篇6
关键词: “90后”大学生 辅导员 思政教育
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逐渐深入,全球化、信息化、多元化成为时代特征,影响着“90后”一代新生群体。当前我国进入互联网时代,新技术的运用推动着社会环境和特征的变化。“90后”陆续步入大学校园,受生活环境影响,他们有着新的思想方式和行为体现。这些“新”生一代对高效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挑战。高校辅导员如何根据“90后”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创新思政教育工作,完成使命成为研究重点。
一、“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一)“90后”大学生的思想特点。
1.接受新事物能力强,价值观多元,但缺乏正确判断能力。
在文化多元背景下,西方文化对“90后”的思想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具有多元价值观。“90后”通过互联网浏览网页和网络社交,能够快速获得更宽广、丰富的知识,“90后”群体普遍具有思维活跃、思维创新的特点。但是网络是把双刃刀,信息量巨大的网络,除了带给“90后”便利外,还给“90后”造成了不好的影响。快速便捷的网络使新生过度依赖互联网,容易形成懒惰的思维方式,而且冗杂的信息使得“90后”群体难以辨别真假,容易人云亦云,被网络上不良群体诱导利用。
2.自我意识强,社会责任感强,但缺乏集体主义意识。
“90后”一代受生育政策影响,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家庭对独生子女的主体意识形成有很大影响。多元的价值观形成了“90后”群体具有很强的自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如在汶川大地震等社会灾难前及乡村支教等义务志愿方面,他们有十分积极的态度,勇于挺身而出,担当志愿者贡献自己的力量,他们是志愿者的主要力量,虽然他们具有社会责任感,但是集体主义观念薄弱。随着市场化的推进,社会利益主体复杂化,“90后”的社会意识也趋于复杂化。在竞争环境下,“90后”大学生已经形成竞争观念,造成“90后”群体出现急功近利、功利化现象,注重个人成就,缺乏集体主义意识。
3.思想早熟,但心理调节能力差。
在这个日新月异、极速更新的时代,“90后”大学生很容易接受新事物,也很喜欢具有挑战性的事物。他们追求独立,独立自由是他们根深蒂固的思想方式。快速更新和方便的网络造成这类群体心理早熟,财富意识强烈,创新能力也非常高。但是由于家庭和社会环境因素,导致“90后”大学生的心理调节能力差,喜欢挑战,做事冲动,不考虑后果,成就感和失落感同时夹杂,容易产生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
(二)“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1.重视管理,轻视教育。
学校大部分辅导员为了完成管理工作,普遍存在为了管理而忽视教育。“90后”群体的思想非常独立,自我意识很强,加大了管理的难度,因而也造成辅导员没有过多的时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另外,管理教育方式单一老旧,很容易造成“90后”群体丧失兴趣,甚至引起学生反感,引起思想教育工作的恶性循环。
2.思政教育活动形式化,片面肤浅。
大部分学校的思政教育工作多是班级团委活动、学校党团进行教育工作,虽然活动具有灵活性和感染力,但是忽视了思政理论的实质内容,思政教育活动达不到初期目的。另外,一些思政活动缺乏监督管理和评估机制,造成内容浮浅、方式单一、过于形式的问题,无法引起学生有力度的学习和思考。
3.未有效利用教育资源。
当前,教育资源包括硬件设施和软资源。在教师资源上,思政教育由专业的老师教授,辅导员的思政教育工作流于形式,二者缺乏交流导致辅导员的工作大打折扣,不能形成有效的合力。在硬件设施上,虽然许多大学辅导员已经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展思政教育工作,但是缺乏技巧和方法,造成资源的浪费。
二、大学辅导员思政教育创新策略
(一)注重“90后”群体的思想特性。
“90后”大学生很喜欢接受新鲜事物,领悟能力很强,新事物能够引起他们强烈的好奇心,辅导员在思政教育工作上可以逆向思维,反常规地结合新鲜事物对“90后”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另外,注重“90后”的独立自主意识,不能采取灌输式或强硬的思政教育方式,否则会引起大学生的反感,可以采用思政某一方面的问题切入,利用“90后”独立自主意识,引发学生对思政的思考,从而加深学生对思政的认识和了解,充分发挥“90后”学生的自主性。“90后”学生有自己的一套思想行为方式,可以利用学生的多元化和挑战心理,引发他们的讨论,迸发出思想的火花,增强他们的成就感。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要注意“90后”大学生心理调节问题。
(二)制定一套思政教育活动管理评估机制。
思政教育活动在思政教育工作中是一项很有创新性、感染力的教育方式。所以,辅导员应该充分发挥思政教育活动的优势,注重内容与形式结合。良好的活动形式可以吸引“90后”大学生的参与,内容既要注重思政教育又要具有情境性,活动过程要有趣、新奇并且相互连贯。针对思政教育活动问题,辅导员可以设置评估环节,评估环节要有统一的评估标准,评估方式可以创新性与多样化,例如纸质反馈问卷、电子问卷、随机抽问、小组反馈等。
(三)利用教育资源,形成合力。
新媒体新技术逐渐普遍,大学辅导员完全可以使用这些新的传播媒介加强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例如可以利用微信、QQ交流群等互联网社交平台分享思政即时信息,促进学生的交流和学习。应该注意,在促进交流和分享思政相关信息时,辅导员应当注重一些技巧,分享的文件应该是能引起学生兴趣的文章、视频等,可以采用间接委婉的方式,如微信软文,避免浓烈的教育气息,以免引起学生反感。辅导员应该注重与专业的思政老师交流和沟通,形成课堂上的传授、课堂下的强化,充分合理利用教学资源。
三、结语
“90后”群体是社会上一股新兴的力量,他们自身带着强烈的时代信息进入高校,促使辅导员在思政教育上进行改革。大学辅导员应该充分认识到“90后”大学生的普遍特点,利用群体优点和新兴技术,跟上时代的步伐,融入“90后”大学生群体,完善和教育思政教育方法,更好地完成思政教育使命。
参考文献:
[1]江一帆.论90后大学生个性化特征下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都市家教月刊,2015(5).
[2]赵述晓,朱长彦.辅导员如何做好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J].烟台南山学院学报,2014(1):77-80.
篇7
关键词:心理学视域;高职;思政教育;创新
前言: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迅速发展,全国普通高职院校招生数为325万人,占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总数的47.7%。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大学生作为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要具备应用型实操技能、专门化知识体系,更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以德为先的基本素质。
1 必要性
1.1 思想政治教育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必经之路。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中的不少学生存在着政治素质较差、不敢面对社会生活中的挫折的现象,这不仅容易使学生产生抱怨社会的心理,还不利于学生对书本知识的学习,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因此,各级高职院校在对学生进行教学工作时,应该加强对广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引导广大学生形成争取的人生观、世界观,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较好较快发展。
1.2 思想政治教育是不断发展和丰富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各国之间的发展形势日趋复杂化,这就意味着新时期对于人才的培养需要提出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也需要作出调整,保证为社会发展输送大量的人才,而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内容,需要相关教师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及时作出调整和更新,促进对学生的全面培养。
2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高职思政教育创新
2.1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坚持以人为本,更新教育观念。
在深化教育改革的今天,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是当前有效实现教育改革,培养祖国栋梁之才的根本保障。从本质上,我们可以将科学发展观简单地理解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发展观。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的前提下,坚持以人为本,更新教育观念是当前高职院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及根本保障,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信息多元化及个性彰显的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应以学生为本,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的内在需求出发,真实客观地深入了解学生的兴趣所在,包括学生个人的理想、个人目标,了解学生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等,以此来寻找与之相切合的教育目标,制定具体的教育实施计划,争取做到将学生的个人目标与教育目标有机的结合起来,在更好地完成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同时,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素质的提高。
2.2 在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教育观念应与时俱进。
由于高职院校的学生素质参差不齐,以各高校的学生相比,他们所承受的心理压力也比较大,叛逆心理更为强烈,在就业压力方面也承受着更大的压力。为此,笔者认为,作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应更贴近学生的生活,走进学生的世界,了解他们的心理及思想变化,讲究教育方式及教育手段。在这一点上,则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更新自身的教育观念,多听学生的意见及观点,给予学生更多的包容与理解,给予他们更多的支持与帮助,放低老师的姿态,与学生成为朋友,努力争取做到亦师亦友的境界,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的教育工作,在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同时,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3 转变旧有的思想,树立全程、立体、多方位的教育理念。
等等诸如此类的认识及问题都亟待我们转变旧有的思想,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坚持以“解放思想”为改革创新的重要法宝,解放思想,才能根据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树立全程、立体、多方位的教育理念;才能在教育的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本,放弃权威思想,深入学生实际,深入社会现实;才能在教学上因材施教,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思想和行为,赋予学生更多的思维空间,根据当前世界发生的重大变化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把新观点、新问题、新事物整合到教学中来,丰富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作为师者只有先解放自己的思想,才能进一步学习和接受新鲜的知识与技能,才能用先进的思想与教育教学理论充实自己,武装自己,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及修养,才能与时俱进地随着时代与社会的发展及变化,进行必要的改进与创新,才能更为真实客观地站在学生的角度,了解学生所思所想所需,不断地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以此来推动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改进或创新教育手段及方法,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实践性将是目前较为可行、有效的途径之一。
2.4 在实施校企合作的同时必须与高职院校自身的教育教学规律相协调。
作为高职院校,其根本任务和中心工作是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性、技能型人才,要培养出大批能够从事成熟技术应用和运作、实践能力强、能够迅速适应岗位工作的,面向基层、面向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的高层次实用人才。这种培养目标主要是以能力培养为主,即学生驾驭“知识”的能力,注重综合性与实用性。而社会中企业的用人标准也同样强调高职院校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专业知识技能,还要求他们要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与合作能力等。在构建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体系的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主体,立足于学生未来的人生发展,将现实与未来结合起来、将学习与实习结合起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针对性与有效性。
结束:
在积极心理学视域下人们的生活观念、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也发生着深刻改变。为开拓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加强和改进新世纪新阶段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不断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手段,总结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规律,推进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毛薇. 论网络环境下的高职高专学生思想政治工作[J]. 科技信息,2015,(17):97-98.
篇8
关键词:茶文化;大学生;思想政治;创新;探析
刚刚接触中国茶文化的人们,往往会首先陶醉于它那博大精深且优美精致的物质文化,如那婀娜多姿、韵味十足的茶歌茶舞,又如那古朴典雅、巧夺天工的各类茶具,还有那种类丰富的茶叶。但要看到,这只是中国茶文化的表面和基础,茶文化还蕴含着十分丰厚的哲学思想和优秀的价值观念,如“天人合一”、“修身养性”等等,在将近两千年的发展中,茶文化对中国人的性格和心态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并渗透到了我们日常生活的人际关系、行为习惯当中。可以说,在当前这个价值观多元化的时代,面对高校中出现的一些思想问题,我们不妨从中国茶文化中吸取优秀的思想元素和价值观念,将其融入到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并利用茶文化形态丰富的特点,创新思维方式和工作手段,必定能促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又好又快发展。
1当代大学生思想以及高校思政工作的偏差
这是一个快速发展且瞬息万变的时代,尤其是在互联网的冲击下,各种新的思想和新的价值观念扑面而来,这让我们的一些传统价值理念愈来愈弱,特别是对于那些接受新鲜事物较快的大学生群体而言更是如此。这些新的思想和价值观当然有积极和正面的,但其中也难免鱼龙混杂,夹杂着许多消沉负面的内容,譬如说奋斗不如及时行乐、有钱就有一切等等。可以说,这些错误的思想观念会让大学生失去积极向上的心态,变得懒散低俗甚至是心理扭曲。而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塑造当代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一个重要载体,但是从不少高校的教学实际来看,当前我们的高校思政工作还存在很多偏差,如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式死板等,这就让一些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变成“鸡肋”,成为一种可有可无的课程,不仅浪费了宝贵的教育资源,同时也取得不了预期的目的。
1.1当代大学生在思想方面的一些误区
1.1.1很多大学生缺乏足够的集体意识,过于自私自利
从时间上看,现在的高校学生大多为95后,一方面以独生子女为主,从小便如“小皇帝”、“小公主”一般受到家庭的万般宠爱,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这在一定程度上让他们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另一方面,这一代大学生没有经历过改革开放前后的清贫生活,赶上了我国社会事业蒸蒸日上的大好时代,大多数家庭都衣食无忧,很大一部分家庭还较为富足,生活条件比较优越,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让他们多了几分享乐的心,缺乏必要的吃苦精神。由是言之,这些元素的叠加,就让当代的大学生群体普遍缺少足够的集体主义意识,在与同学或是他人相处时,更多去考虑自己的得与失,过于注重自己的喜好和感受,把集体的利益抛在一边,这对于他们今后的工作和生活具有不可小觑的负面作用。
1.1.2很多大学生没有正确的理想信念,甚至是价值观变得扭曲而极端
在这方面,尤其要说的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很多来自西方的影视剧以及歌曲等,带来了大量的资本主义社会纸醉金迷的内容,让不少大学生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盲目崇拜,觉得“外国的月亮就是圆”,凡事必称西方如何如何,对自己的传统文化不甚重视甚至是嗤之以鼻。同时,由于大学生的辨别力还不成熟,因此很容易受到一些敌对分子的误导,把网上很多别有用心的负面言论视为真理,对我们国家的政治制度、民族性格产生抵触心理。这些原因就很容易让大学生沉迷于各种物质上的享受中,同时失去正确的人生信念,觉得人生在世只要及时行乐就好,把为国为民而奋斗的价值观念抛在脑后,甚至是误入歧途,自毁前程。
1.2一些高校在思想政治工作上的偏差
1.2.1不少高校并没有把思政教育置于学校的整体教育规划当中,其背后是高校的功利心在作祟
当前社会的就业环境呈现出越来越激烈的趋势,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让高校“头疼不已”,因此很多高校从一开始便把自己的工作重心和绝大部分的精力放到了提升就业率上面。如何提升就业率?对于高校来讲就是要围绕社会需求,把学生的专业水平和能力摆在重中之重,因此无论是课程设计安排,还是教学内容,学校都会围绕“就业”两个字来做文章。当然,这样的做法无可厚非,但是我们要说的是一个“度”字,高校把精力基本全放到就业率上面,必然会造成“一头轻一头沉”的情形,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变得可有可无。
1.2.2思想政治教育的监督和考评制度还不太完善
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准确性、渗透性,一个不可忽视的办法就是要建立和完善相应的监督和考评制度,用制度去监管和奖惩老师,用制度去考评学生,这样才能提高老师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但是在教学实践中,不少高校缺乏这样的监管和考评制度。一方面在教师的课程管理上不甚重视,导致不少老师是照本宣科,随便讲讲即可,让课程变得枯燥无味、昏昏欲睡。另一方面在学生的考评上不甚用心,很少会去进行严格的考试和测评,有的尽管会进行相应的考试,但是也以开卷为主,学生们翻翻书抄抄内容即可,基本都会及格。同时也没有对学生日常生活行为习惯的测评,难以对他们的行为习惯产生约束和引导,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的行为习惯和思想观念不受约束,加剧了他们在这方面的偏差。
2中国茶文化的思想教育意义
中国的茶文化博大精深,内涵极其深厚,这并非是盲目赞誉,而是客观评价。一方面,中国茶文化具有深厚的物质文化价值,譬如说那些精致的茶具、优美的舞蹈、动听的歌曲等,另一方面是我们本节重点来讲的内容,也就是茶文化所蕴含的思想教育价值。中国茶文化发展之路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和包容的,在将近两千年的历史中,它不断吸收其它思想和哲学的优秀内容,如儒家的“修身养性”、道家的“天人合一”以及佛教的“禅茶一味”等,最终形成了茶文化别具特色的思想价值体系。这种思想价值体系内涵宽广,如果我们从宏观上将其分类的话,大致可以分为两层含义,第一是自己与自己的关系,第二是自己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
2.1茶文化思想价值体系中自己与自己的关系
这一方面可以概括为一个词,那就是“重德”。重德的内涵主要来自于儒家思想,如字面所言,就是重视道德和秩序,这是茶文化思想价值体系的基础。重德首先体现在茶德上面,茶德源自于茶叶的天然特质,因为茶叶的生存环境大多为野外的山谷中、丘陵上,一方面其远离市井的喧嚣,没有什么污染,无论是空气、水源还是土壤,都是原生态的,这就赋予了茶叶幽雅纯净、平和质朴的自然特征。另一方面,由于山间与平原不同,气候变化无常,且四季温差较大,因此茶树在成长中难免会遭受一些雨雪风霜的考验,这就为茶树增添了几分坚韧不拔的气质。而茶树的这些自然特性,会浓缩到一碗茶汤之中。经过开水的冲泡,茶叶会充分释放自己的性情,有的茶汤色泽碧绿,口感甘甜,让人品之如身处大自然的青山绿水中;有的茶汤色泽亮黄,口感醇厚,让人饮之如同在聆听层次分明、节奏明快的大自然之声,无论从口感还是观感上,都能带给品茗者非常大的享受。
应该说,茶的这些特性让茶犹如一个风度翩翩、品位高雅的君子,没有凡人之市侩劳碌,也没有庸人之媚俗之态,有的只是高洁、积极、平和、乐观和优雅。而中国人饮茶,并非单纯去为了茶的外观和味道,而是在品其背后的韵味,因此在千百年间,茶文化的这些茶德,会在经意和不经意中,通过人们的茶事活动,一点点渗透到了人们的思想深处,并引导和影响着人们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展开去讲,就是说茶文化的茶德,能够让茶人产生对美的追求,这一方面是体现在各种艺术美上面,如环境美、生活美、艺术美等等,让他们建立起更加积极且高尚的美学观念。茶德还体现在饮茶对自身高雅人格的孜孜追求上面。我国著名茶学家陆羽所著的经典著作《茶经》,就指出饮茶者要注重“精行俭德”,其大意就是说饮茶者的品行要能够与茶叶相匹配,这个观点也是中国茶文化对茶德标准的最早文字记载。唐朝之后,历朝历代的中国饮茶者,在陆羽的基础上,把茶文化的茶德进一步归纳并提炼,将其作为一种修身养性、找寻自我的良好载体。因此,我国茶人经常利用茶文化“廉美和静”的茶德,来严格规范和要求自己的一言一行,让自己的内心变得更加高洁,行为也更加优雅。
2.2茶文化思想价值体系中自己和他人及社会的关系
这方面同样可以概括为两个字,那就是“尚和”。从思想渊源上看,茶文化中的“尚和”理念来自于儒家文化,另外也有一些道家和佛教的影子。从根子上讲,这三种不同的思想流派对于“尚和”的诠释尽管大体相同,但是也有各自的独到见解。举例来讲,儒家的“尚和”主张个人要与他人和社会始终保持一种微妙的平衡及和谐,距离上要恰到好处,不能太近,也不能太远,在礼节上要不卑不亢、彬彬有礼,这也是中庸之道在茶文化中的体现。而道教的“尚和”则注重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与统一,颇有几分潇洒之意,追求的是“天人合一”的层面。至于佛教的“尚和”,主要体现在人与心灵的对话上,主张其教徒要通过茶事活动,去感悟宇宙万物的真谛,明白人生的最终目的,抛弃凡尘种种欲望,最终达到“言色相和”的境界。而茶文化则巧妙地将三者的特征进行有机整合,可以让不同的茶人结合自身的性格和人生经历,去很快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茶德。
分类来说,儒家的“尚和”可以激励人们去修身养性,去把个人的理想融入到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当中,做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道家的“尚和”,则可以帮助那些浮躁不安的人平静下来,用平和而积极的心态去看待人生中的得意与失意。而佛教的“尚和”,则可以帮助人们找到人生的真谛,做到内心透彻,达到“顿悟”的目的。
3用茶文化来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3.1要利用茶文化的丰厚内涵和多样性,来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我国茶文化博大精深,在不同的地区和民族中间呈现出各具特色的外在表现。比如说江西客家人的采茶戏、广西壮族的采茶舞、蒙古族的敬茶礼、江南地区的茶艺表演等等。当然不同地区的茶文化背后也有着非常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这些内涵不仅具有很好的文化教育和思想教育功能,同时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因此,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要从茶文化的不同方面去有针对性地提取其精神文化内涵,并根据不同专业大学生的专业背景,去融入到他们的课程中。举例来说,对于历史专业的学生,可以深入挖掘茶文化的历史演变过程,如茶马古道、万里茶道等历史,将其融入到历史教学中去,如此便可以让他们更好地了解中国茶文化的历史,对我们民族和国家有更加深入的认知,让他们在思想上更加钦佩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当然,茶文化的审美价值、文化价值等内涵,同样可以融入到其它专业的课程中,这对于提升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提高大学思政工作的水平大有裨益。
3.2要创新大学思政教育工作的监督和考评制度
为什么一些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可有可无?深究其因不难发现,问题还是出在缺乏严格的监管和考评制度上。对于大学管理者而言,就要针对这一问题,尽快改变过去那种陈旧而不合时宜的思想政治教育考试方式,将其与其它考试放到同等地位,并制定更加严格的考评机制,以此来增加学生们对思想道德教育课程的重视程度。但同时也要看到,大学思想政治道德教育的内容比较乏味,缺乏足够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因此为了让大学生的对思政教育产生兴趣,就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把与此相对的茶文化内容融入到考评当中,从而使学生们能够带着兴趣学、带着热情考,真正做到学有所知,学有所用。
参考文献
[1]张学连.浅谈茶文化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及其开展[J].科技文汇,2009(15):58-58.
[2]李瑞.中国礼文化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J].长春大学学报,2014(10):1431-1434.
[3]高旭晖,张子强.论茶文化与当代大学生的素质培养[J].中国茶叶加工,2003(2):36-38.
篇9
1.教育信息化为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机遇。首先,从整个社会来看,用于教育信息存贮、处理和传递的教育信息环境,正在不断完善。其次,从高职院校来看,随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深入开展,信息技术在学校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现代教育理念指导下,积极使用先进的教育手段和丰富的教育资源,积极学习制作和应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这既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增加了课堂教学信息量,解决了教学内容多、学时不足的矛盾,大大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传播效率,又使严肃、抽象、深奥的理论讲解变得形象生动、深刻有趣,从而使教学的质量以及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都得以显著提高,大大增强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实效性和感染力。
2.教育信息化使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的挑战。随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深入开展,对于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育手段和教育方法的转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由于受主客观因素所制约,一方面,在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中,固守或不同程度地停留在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和主要靠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一本书来传递教育教学信息的落后状况依然没有得以彻底改变。对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使用等方面,还处于低水平状态。高职院校中无论是教育信息化硬件建设的水平,还是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都还远远赶不上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速度和要求。特别是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还没能从根本上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使用只是作为教师讲课的辅助演示工具。教材依然是教授学生知识的主要来源和载体,由教师组织、监控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教师依然是知识的主动传授者,而学生只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另一方面,在当今信息社会,学生的学习空间已经不再简单地局限于教室或学校,还包括大众媒介。上网已成为现代大学生基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方式。但网络既是一个信息的宝库,同时也是一个信息的垃圾场。其负面因素对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影响更为明显。这就给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最严峻的挑战。我们必须积极利用现代信息和传播技术,大力推动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的实现,在加强同一课堂教学内容和教材知识讲授的同时,还应通过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运用等多种渠道,使学生获得更具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
二、教育信息化条件下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
1.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提高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水平和教育教学的效果,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要坚持育人为本是中心,抓好课堂教学是关键。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不断提高教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水平,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把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料的检索与获取、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与使用、案例教学的图文声色意并茂等作用发挥到极致,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内容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表现出来,将传统的“灌输”转变为吸引学生自觉主动地积极参与,真正实现用科学理论武装大学生,用优秀文化培育大学生,用高尚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风范影响教育大学生,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努力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优秀课程,真正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
2.进一步重视和加强高职院校德育网站的创建和管理工作。“校园网站既是网络思想工作者的教育手段,也是网络德育的战斗武器。”在当前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接受信息的重要渠道的条件下,亟须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拓展进入网络进行积极探索。要高度重视和加强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实际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的学院德育网站创建工作。通过网站,在教育内容上,可开辟具有较强思想性、教育性的“大学生活、大学学习、人际交往、竞争合作、恋爱婚姻、心理健康、择业创业、成功成才、道德模范、法律案例、名著欣赏、热点关注、视频播放”等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栏目以及具有互动性的“释疑解惑、学习园地”等各具特色的思想教育栏目和工作信箱,全方位地及时根据学生关一t2,的或是存在的问题提供帮助和指导,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212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教育对象上,做到既面向全体,又重视个体,体现以学生为本,为学生服务,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在教育方式上,要采取教育为主、预防为辅的适时超前提醒的方式。在教育效果上,实践证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符合大学生年龄特点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可达到润物细无声、育人全方位;有效地改革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型育人模式,逐步向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育人模式转变;不仅是在内容时空有限的课堂内,还包括在内容时空无限的课堂外,都始终把大学生作为学习知识的主体,充分调动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动性、积极性,逐步培养大学生自觉加强思想政治修养。
篇10
关键词:绿色教育;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创新
一、“绿色教育”的概述
在我国现阶段还没有关于“绿色教育”的具体定义。将所有相关观点加以总结可知,其主要遵循的教育观念就是“以学生为本”。“绿色教育”不像传统的教学模式,只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略对学生的道德观和人生观的培养,而是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注重教育的多样性,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注重多元化发展,不断促进学生个性以及特长的发展,为其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通过“绿色教育”,可以使不同生长环境和不同阅历的学生都可以学到知识,具备相应的能力,从而实现和谐发展。
二、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高职院校是高等教育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这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教育类别。现如今我国高职院校数目不断增加,高职院校的学生人数也随之不断增加;但是我国高职教育仍然属于发展阶段,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需要得到更好的创新。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国力也随之增强。这种良好的发展形势,对于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道德培养具有一定的影响。当代社会中一些不良风气不断冲击着高职院校,一些学生中普遍存在集体观念差,缺乏合作意识,学生和学生之间关系冷漠、功利化,学生的学习目标模糊,普遍缺乏社会责任感等一系列道德方面的问题。有些学生其行为已经和传统的道德观念相偏离,但是一些高职院校还没有意识到这种问题的严重性,依旧继承传统的教育模式,对于出现的问题也没有采取方法加以解决。
三、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向“绿色教育”进行转变的具体措施
1.从实际出发
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既要掌握专业技能,又要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处事能力,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也是其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应该随大流开设课堂,教师要对“绿色教育”的基本需求加以明确,采用特殊的教学方式,对学生做出正确的指引;学校还要制定相关的政策,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志愿者活动等,以促进学生培养良好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2.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所有相关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都要以学生为中心,解放学生思想,使学生可以积极投身于教学活动当中,从而培养自身的道德品质。
3.充分利用网络
高职院校要建立起校园网络,使网络成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手段,以促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向“绿色教育”的方向进行转化。将网络技术教育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结合起来,使学生可以更加高效地接受相关的理论知识学习。教师可以开展心理素质以及道德品质方面的调查,对学生的心理动向就会有一个基本的掌握,制订具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对涉及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提供正确的指导,所有的教学方针和内容都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4.转变教学模式
学生作为单独的个体,各个方面的具体情况都是不同的,应该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采取因材施教的教学手段,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在课堂上充分引入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以吸引学生;而针对思想活跃的学生,要鼓励他们研究理论问题,从而使思想政治教学可以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本文通过以上综合论述,主要针对“绿色教育”这一新的教育理念进行深入探索。在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入这种教育理念,在“绿色教育”的有效指引下,对具体的教育方式进行有效改革,可以促进我国的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更好地开展,为我国培育出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作者:梁艳 单位: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