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教学方法范文

时间:2024-04-08 16:20: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思政教学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思政教学方法

篇1

关键词:职业院校、思政课、友善用脑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35-0230-02

现代教育观要求教育者应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作为一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做到以学生为本,就应该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的学习、主动的学习。在学习中要尊重每名学生的个体差异,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而不要像传统教学那样过多地干预学生的学习方式,对于学习结果的评价也应该更多元化,而不是一个标准。这样才能达到把每一名学生培养成为一个和谐、全面发展的、具有健康人格和教养的人的目的。

“友善用脑”是新西兰教育家克里斯蒂・沃德用毕生的心血总结出来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克里斯蒂提出要把“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的教育方式转变为“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强化个体实践为中心,以信息交流为中心。”“变被动教育为主动教育,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变知识教育为智能教育”。这与现代教育提出的“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不谋而合,因此,现代课堂教学以“友善用脑”为理念指导是完全符合现代教育理念的要求的。

目前职业院校的学生大多是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考入的,这些学生行为习惯差,学习基础差,缺乏主动学习的动力和欲望。自我管理和约束能力较差,他们理论学习能力较差,动手能力强,传统的单纯的理论性文字性的讲述很难让他们接受,也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而友善用脑的教学方法不仅运用传统的视觉和听觉教学,他还充分激发学生的各个感官来学习,如听音乐、做脑保健操、冥想、画思维导图、展示成果、小组合作交流、活动表演等,以此来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因此,友善用脑的教学方法更适应学生尤其是职业院校的学生,他会使学生学习起来更加轻松愉快、更容易接受,也更能让学生主动地去学习,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和灌输式的学习,这样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课堂教学都会变得更加轻松愉悦,真正实现和谐课堂。

另外,思想政治理论课因其理论性和政治性较强,往往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如果思政课教师在课堂上再按传统式的“照本宣科”进行教学,就会导致学生彻底不喜欢这门课程,课堂变成学生睡觉、玩手机、开小差的场所,这样是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的。因此,思政课这种理论性较强的课程更是有运用“友善用脑”教学方法的必要性,而且从本人的实践经验来看,运用“友善用脑“的教学方法,可以让传统的思政课堂焕然一新。

一、音乐――调节学习情绪

实践研究表明,音乐是反映人类现实生活情感的一种艺术,也是最能打动人,影响人的情绪的一种艺术,有的音乐能让人迅速平静下来,有的音乐能让人精神振奋,因此,结合音乐的特点,把音乐用于课堂教学活动中,运用得当的话是能够起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的。当然,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是音乐赏析课,不能整节课都欣赏音乐,也不能学生爱听什么就放什么。而是要根据课堂教学内容的需要和学生的精神状态,短暂的播放合适的乐曲,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比如,上课铃声响起后,通过播放一段舒缓悦耳的音乐,帮助学生尽快地安静下来,从课下嘈杂的环境进入课堂安静的氛围。在教学的过程中巧妙的使用音乐,可以提升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如小组合作学习时播放舒缓平静的音乐,能使学生更加精神集中的参与讨论;而播放节奏感强的音乐,则能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在每节课快结束师生共同总结时,播放一些主题音乐,也能帮助学生回忆、总结本节课学习的知识点,达到巩固学习、提高学习效率的效果。

在音乐的无穷魅力中,学生享受到学习的快乐。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课堂教学中,在绪论珍惜大学生活开拓新的境界的教学中,可以播放一下学生喜欢的校园民谣,能很好地帮助学生进入校园生活的情境,也能更好地激发学子珍惜大学生活的心境。而在第一章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的教学中,可以播放一些关于梦想的励志歌曲,有助于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信念。而在《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课堂教学中,在第二章理论的教学中,可以播放一些脍炙人口的红歌,能很快把学生带入时期的那个年代,让学生尽快“入戏”。在第九章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的教学中,播放《东方之珠》、《七子之歌――澳门》或者台湾民谣都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总之,结合本课的知识点和课堂要达到的教学目的选择适当的音乐,对教学是非常有帮助的。

二、做脑保健操――激发学习动力

“友善用脑”强调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状况开展教学。研究表明,一个成年人连续集中精力的时间一般不会超过15分钟。现在职业院校一堂课是45分钟,对于长期以来并没有形成好的学习习惯的职业院校的学生来说,连续集中精力坚持45分钟不开小差是十分困难的。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和与学生的交谈中笔者发现:绝大多数的学生会因为劳累或想上厕所而无法正常学习,不少学生在课上15分钟后想到要闭眼休息一会儿、或者与同桌交流交流,有的甚至想活动活动筋骨、听听音乐看看电影放松放松,而职业院校的学生这种现象尤为突出。这其实是一种正常的生理、心理反应,并不是学生刻意的捣乱或者是差生的缘故。以前,教师并不知道这些学生的生理、心理需要,一味不停地讲下去,甚至是批评抱怨学生,这样达到的学习效果并不好,学生最多能强撑着坚持5分钟左右,就又进入了疲软期。当教师根据“友善用脑”的理论,了解到这是学生正常的生理、心理反应,并不是故意与教师捣乱,那么教师就无须斥责学生,而是选取适宜的方式,如做脑保健操,听听音乐,看一段视频,组织学生参加一次小游戏等等,帮助学生度过大脑的疲软期,等大脑恢复到良好的状态,这样再学习也能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三、实施多感官教学――尊重学生的学习倾向

“友善用脑”的教学方法认为,每个学生的大脑特点是不一样的,每位学生都有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不能像传统教学那样都用同样的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去进行教学和考查。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要充分发挥多感官进行教学。感官主要有听觉、视觉、嗅觉、动觉等几种类型,而按照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习是“听到的一点、看到的一些、做过的许多”。因此,学习新内容时,一定要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应更多地发动学生的多感官,这样才能提升学习效率。职业院校培养的是具有很强动手能力的应用型技能人才,因此,在学习中就更要突出动手和实践的能力,减少单纯理论讲授课的比例。我们采取的主要方法有:一是所有的课堂均实施多媒体教学,每一节思政课我们都根据学生的特点制作课件,课件中包含大量的素材,如图片、漫画、视频、资料等等,刺激学生的学习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二是落实体验性教学,根据各班学生的特点和课程本身的特点,按照教材的内容多设置体验性学习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亲自去实践、去体验,在体验中学习,这样不仅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提高学习效率。高职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机知识,我们可以选取一些专题,让学生分小组自己的查找资料,按照他们的方式备课,然后在课堂上给其他组的同学进行讲解,其他组的同学可以随时提问,讲解组负责解答,这样不仅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动手能力,也能让学生体会到教师备课的辛苦。总之,在教学中,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组织者,大部分活动均由学生们通过思考、讨论、探究、“做中学”而完成,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四、组织学生冥想、画思维导图―――整理储存信息

传统的课堂小结都是老师总结今天我们学到了什么,或者以提问的方式让学生重复本节课的知识点和学生的收获。学生往往翻着笔记或书读出今天学习的几个知识点。这种小结其实并不能达到我们想要的效果。而友善用脑理念下的课堂小结是在轻松的氛围中,学生闭上眼睛,在教师的引导下,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和整个学习过程回忆起来,重建本节课的知识结构,这样才能真正达到课堂小结的效果。

在冥想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画自己的思维导图,并通过展示、交流等方法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印象。友善用脑理论认为思维导图是帮助学生进行知识概括的很好的途径和方法。绘制思维导图是符合现代教育理念的,他尊重学生个体化的认知方式,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思维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知识点的总结,这样就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方法下,加强了学习记忆,还激发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在《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上,在讲到第十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时,让同学们用思维导图把国际社会画出来,同学们很有创意,有的同学画动物、有的同学画村庄,还有一位同学画了一条大马路,他用绿色的树表示和平,用红色的旗表示不可逾越的规则,用汽车表示各个国家等。思维导图不仅让他们记住了知识、增强了理解,还培养了他们学习的兴趣。

五、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习

“友善用脑”的教学方法非常重视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认为学生在小组中完成教学内容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小组中学生之间的配合学习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拓展学生的知识,还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升学生的社交能力。教师可以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的需求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组长可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个人特点由小组推选或者自荐,组长可以结合小组成员的特点来分配本组成员的认为,并负责任务的落实和修改把关。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小组的主动性作用,注意关注到小组合作学习中的每一位成员的参与度,不能让小组变成一个人或者部分人的小组。教师在评价时应坚持以小组为单位,小组成员的发言或者课堂活动的参与评价都要回到对学习小组的评价中去,教师不批评或者表扬小组成员,而只表扬整个小组。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通过各小组间、小组成员之间的竞争、交流、合作,既能充分地激发各组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提高学生的集体观念和协同工作的能力。

当然“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运用友善用脑教学方法时,也不能太过拘泥于以上的几种方法,而是要真正理解并运用友善用脑的教学理念。友善用脑的课堂应该是体现着“以学生为本”教学理念的课堂。在友善用脑的课堂中,没有传统课堂的沉闷安静,有的是学生的积极参与,轻松愉悦。友善用脑的教学方式是开放的,而不是被限制的。这样才是真正的以“友善用脑”为理念指导的教学实践课。只有做到这些,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实现和谐课堂,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实现现代教育教学的最终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新西兰]克里斯蒂・沃德.友善用脑加速学习新方法[M].王斌,等译.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2]李荐.友善用脑改进教学[N].中国教育报,2003-12-22.

[3]马晴.谈友善用脑的科学依据[J].北京教育,2006(6).

[4]卢建平.坚持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工作[J].辽宁教育研究,2003(7).

[5]王小桔.脑科学发展与教学改革[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4(2).

收稿日期:2014-10-20

篇2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方法;创新;大学生;新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25-0022-01

对高校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是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使得大学生有较高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平、心理素质,矢志不渝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而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高校思政教师就要坚持实践研究,不断探索创新,在探索与创新中寻求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一、传统教育方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创新使用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并不是否定、抛弃传统的一切,而是立足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核心,对传统教育方法进行创新应用,同时注重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融入。例如,“说教”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常用方法,这种教育方法有一定作用,但有时也容易出现两种情况,一是大学生表面服服帖帖,见了教师就想躲,二是形成大学生的叛逆意识,见了教师不太热情。要改变这一现状,就需要对“说教”的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应用。首先,关注“谁对谁”的说教。一般情况下,不一样的人在对话、沟通过程中会产生不一样的结果。要确保“说教”的效果,先要让大学生对说教行为的发出者有钦佩、敬仰之情,才能说服大学生,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因此,在这一教学方法应用前,高校教师要降低自己的姿态,不要高高在上,要有亲和感、平易近人,这样才能赢得大学生的尊重和信赖。如此,大学生才愿意吐露心声,耐心听教师“唠叨”,并在教师语言和行为的影响下逐渐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完善自己的人格。同时,教师要成为大学生的“行为榜样”,在大学生中树立较高的威望和较大的影响,并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大学生校园生活的点点滴滴,关心大学生的学习状况、心理需求,及时引导大学生排解不良情绪,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环境。其次,注重“说教”的策略。一般情况下,在教育大学生时,教师都会说“你这事做得……”。这种将自己的意识、判断强加给大学生的说话方式,往往引起大学生的抵触情绪。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尝试另一种说话方式:“这件事你是怎么想的,你觉得他有什么不对……是不是他……但你有没有想过,你在整个事件中的行为都恰当吗?”这样,给大学生缓和心情的空间,让其思想、心情趋于平静,能够反思自己,然后让其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省,使其主动探究事件解决的最佳途径。再次,说教的发出者可以发生变化,注重利用人的情感去影响被教育者的心理,使其主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自己教育自己。最后,注意说教形式的多样性。可以是人对人的说教,也可以在讨论中达到说教目的,还可以通过表演、参与活动、多媒体演示等达到说教目的。总之,传统教育方法的创新应用,一要注重开阔思路;二要换位思考,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三要创新教育模式,利用大学生感到新奇、又容易接受的方法对其实施思想政治教育,以促进大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二、新的教育方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时间少,很多教师感觉课时紧、教学内容繁重。其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完全可以打破时间、空间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使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随时随地、无处不在地渗透到大学生的生活、学习中。这就需要新的教学工具、教学资源的科学应用。首先,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与思政教师进行沟通,避免面对面的尴尬、恐惧,也比较方便师生在倾听、诉说过程中的情绪控制和疏导。其次,互联网平台的开放性和广泛的覆盖性,使大学生与教师的沟通不受时间空间影响,教师可以一对一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大学生也可以选择多位教师进行心理咨询。再次,互联网平台方便大学生之间的学习、讨论、沟通,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互联网上有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比如战争题材的影片、纪录片,这些都可以用于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此外,一些素材可以用于感恩教育、责任感教育等等方面,对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有积极作用。最后,互联网是一个相对隐蔽的平台,教师可以通过关注大学生QQ空间、微博等方式,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变化、心理发展趋势。结合大学生思想需求,有目的地设计教育主题,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塑造大学生完美的人格,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还可以通过手机通讯工具的应用,比如微信转发等形式,分析思想话题,提高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的关注度,以达到理想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

三、结束语

总之,抓住时代流行话题,掌握大学生心理特点,应用新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教育工具,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核心内容。要坚持理论结合实践的观念,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更加稳定地发展,以促进高校人才培养整体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金虎.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略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09).

篇3

关键词:公民意识 大学生 党员 思政教育

一、公民意识与公民意识教育

公民意识泛指公民多方面的意识修养和素质养成,它是在现代体制下形成的具有普遍性的民众意识,是现代社会的成员对作为公民角色及其价值理想的自觉反映,是指对公民与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基本关系的反映总和。在当今社会,积极的公民意识有利于促进公民自身发展和民主法治建设,消极的公民意识则会阻碍公民自身发展和民主法治建设。

公民意识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具备权利意识、法治意识、主体意识、责任意识、道德意识、参与意识、监督意识,且拥有与时代共同进步能力的现代公民。对于高等院校而言,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是将大学生作为公民教育的主体,通过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使大学生具备良好的公民意识,积极负责地参与社会公共生活,并主动承担发展国家的责任,培养大学生成为合格的公民

二、公民意识教育渗透进大学生党员思政教育体系中的现实意义

1.有利于推动大学生党员思政教育改革

随着国内外形势的日趋复杂化,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也随之面临着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这就要求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必须积极探寻新方法和新途径以适应形势的变化,努力造就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然而,从当前我国大学生党员思政教育现状来看,缺乏循序渐进的层次性,表现为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与家庭教育相脱节,加之学校思政教育方法过于形式化,从而导致大学生党员思政教育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公民意识教育能够引导大学生党员树立正确的道德意识、国家意识、法律意识、权利义务意识等,将其融入到大学生党员思政教育体系中,势必会促进大学生党员公民性和公共精神的发展,为大学生党员思政教育开辟一条新路径。

2.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党员思政教育成效

公民意识教育是围绕公民身份对大学生党员提出的基本要求,以此为立足点开展思政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党员思政教育成效,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公民意识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合格公民、优秀公民,教育目标更具实际性,将其渗透到大学生党员的思政教育中,能够结合理论教育目标,构建具备结构性和层次性的思政教育目标体系。其二,公民意识教育贯穿于大学生党员成长的全过程,能够满足大学生自身发展的迫切需求,是思政教育“以人为本”理念的具体体现,有利于提高思政教育的成效。其三,对大学生党员进行公民意识教育,能够引导大学生党员坚定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信念,避免他们受社会不良思想和现象的影响,动摇原本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确保思政教育成果。

3.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党员全面发展

大学阶段是学生形成公民意识和公民素质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对大学生党员进行公民意识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党员形成对公民身份的正确认识,并促使其通过社会实践成为合格公民。一方面,公民意识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党员正确认清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基本情况,引导党员大学生树立起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进而强化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另一方面,公民意识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党员找准在社会中的定位,正确处理自身与国家的关系,承担起发展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责任,同时还会运用法律知识和道德标准约束自己的行为,促进大学生党员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三、公民意识教育渗透进大学生党员思政教育体系的方法

1.将公民意识教育渗透进课堂教学

为弥补当前公民意识教育尚未形成专门课程的弊端,高校可充分发挥思政理论课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将公民意识教育贯穿于思政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促使公民意识教育走进教材、走进课堂。

1.1.重视公共理论课教学。在《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科学社会主义》等课程中,融入爱国主义、理想信念、道德品质、人生价值、社会公德等方面的公民意识教育内容,并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大学生党员,使大学生党员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同时,加强法制教育,引导大学生党员强化法纪观念,提高大学生党员对我国基本国情、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法律制度的认知。

1.2.改进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将理论教学与时事政治、典型案例相结合,摒弃传统照本宣科的说教方法,营造宽松、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具体做法如下:其一,通过客观评析时事热点问题,引导大学生了解国内外形势、国家政策、时事政治,培养大学生党员的政治参与意识。其二,通过评析古今名人轶事,引导大学生树立起人生榜样和人生目标,培养大学生党员爱国意识、道德意识。其三,通过开展多样化的法律教学活动,如法律知识竞赛、模拟法庭、法官讲座等活动,培养大学生党员社会责任意识、法律意识、权利义务意识。

1.3.融入专业课程。公民意识教育应渗透到各个学科各个领域的课程教学中,使任课教师担负起大学生德育教育的重任,充分发挥任课教师的主导作用,培养大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大学生关心社会、关心国家的责任意识。

2.将公民意识教育渗透进党建活动

党建活动是大学生党员思政教育工作的必备环节,也是融入公民意识教育的重要途径。广大大学生党员是良好公民素质的引领者和示范者,将公民素质教育与高校党建活动相结合,有利于全面提升大学生党员的综合素质,增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实效性。当前,高校大学生党员队伍日益壮大,党建活动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所以公民意识教育要以此为契机,引导大学生党员增强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认识到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能够从全局的角度出发正确看待社会热点问题。同时,还要加强党建规章制度的学习,培养大学生党员良好的公德意识,规范自身行为,为其他大学生树立榜样。此外,党建活动还应当积极开展集体研讨,让大学生党员能够表达个人观点,与其他成员进行交流,纠正自己的错误认识,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不断提高自身政治素质。

3.将公民意识教育渗透进校园环境

良好的校园环境是思政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大学生党员而言,积极的校园文化、优良的校风校纪、严谨的治学态度能够潜移默化地起到陶冶情操、约束行为、深化思想认识的作用。所以,高校应当将公民意识教育渗透进校园环境的建设中,具体做法如下:首先,重视校园环境的硬件建设,如完善校园网、校报、校刊、体育场、广播站等硬件设施建设,为开展公民意识教育和宣传提供必备物质条件。其次,丰富校园文体活动、竞赛活动,营造浓厚的政治氛围,调动起大学生党员参与的积极性。如,开展文艺演唱会、体育项目比赛、演讲比赛、辩论大赛等,锻炼大学生党员的心理素质,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营造诚实守信的校园文化氛围,增强大学生党员的公民意识。再次,健全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将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与学校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和规范大学生党员的思想和行为。学校各项规章制度要全面覆盖教学管理、校园管理、宿舍管理、学生管理、奖惩管理等方面,体现制度的公平有效性,以此增强大学生党员的主体观念、民主观念和权利义务观念,为大学生党员形成公民意识奠定基础。

四、结论

总而言之,大学生是青年公民群体的优秀代表,也是国家实施公民意识教育的主要对象,通过在高校思政教育体系中渗透公民意识教育,对提高大学生公民素质水平和社会公民素质水平有着重要意义。尤其对于大学生党员而言,有必要将公民意识教育渗透进思政教育体系中的课堂教学、党建活动、校园环境等方面,努力培养大学生党员成为具备较强政治素质、思想素质和道德品质的优秀公民。

参考文献

[1]谭秋浩.匡思蕾.论公民素质教育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J].教育教学论坛.2014(12).

[2]李尚旗.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及其路径选择[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2).

[3]姜东敏.公民教育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

[4]彭旭丹.刘鹏.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模式探究[J].青年文学家.2013(8).

[5]李爱国.李腾达.当前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存在问题及对策[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7).

篇4

关键词:行政管理;教学方法;存在问题;优化升级

对于行政管理专业的学员,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了解行政管理的功能和作用,掌握管理知识的要点,熟知行政管理的应用问题。而其中的重点便是要了解行政管理主要应用在哪些方面,知道如何根据管理的需要,而为管理决策服务,因此在学习的过程当中一定要注意将信息系统知识与管理知识联系起来。要知道,行政管理课程是一门具有边缘性、交叉学科性质的课程,涉及到的范围极广,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可以说大量的基本概念、方法和理论都需要通过联系实际才能深刻理解,这也就要求高校一定要为学生们提供良好的锻炼学习环境,才能够提高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符合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1现阶段行政管理教学存在的问题

1.1相对薄弱的教学基础

由于我国在此方面的发展起步较晚,与国外先进水平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师资队伍比较弱小,实力不够雄厚,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国最专业的发展。除此之外,国家对于此方面也不够重视,投入力度较小,硬件设备不完善,无法为学生们的学习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学习平台。

1.2教学目标定位比较模糊

在之前我们也谈到了该门课程的学习目标,但是却空有理论,在具体的学习过程当中老师和学生们并没有按照最初制定的目标来执行,一味地按照自己的计划来进行,显然是不科学、不合理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对于行政管理这一职业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相应的学生们所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之下,老师们要帮助学生分析市场发展情况,进行科学的市场定位,找到适合学生们的发展路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相信只要按着目标来执行,最后该专业的学员们一定能够大放异彩。

1.3教学内容相对落后

由于我国此方面的教师队伍力量比较薄弱,再加上国家对此方面的不重视,这已经成为了阻碍我国该行业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需要因素之一,同时这也造成了一个恶劣循环。由于社会发展与教育事业是相互促进的关系,社会在此方面得不到发展,也就无法为教育事业提供一定的实践经验,而教育事业得不到进步,也就意味着社会发展就会缺乏动力,长此以往不利于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

2优化分升级行政管理教学的方案

2.1明确教学目标

无论是从宏观上还是微观角度来讲,都要树立一个相当明确的目标才能够促进该专业的发展。从大的方面来讲,国家一定要给予支持和鼓励,加大教育投入的力度,为行政管理专业的发展做出一个总的规划目标。而从小的方面来看,学校一定要根据本校学生的学习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建立一套适合学生们的学习目标,让老师们在教学过程当中一定要遵循这原则来进行。

2.2优化教学方法

管理本身是源自人类自己的实践活动,同时又用来指导政府和企业管理实践的科学,而对于行政管理这个专业来讲亦是如此,他的应用性特征就显得更加明显。首先,该专业的讲授者不仅要熟知行政管理的一般理论、原则和方法,而且还要熟悉这些原则和方法应用的具体背景条件。在传统的教学过程当中,老师一般都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忽视实际应用的重要性,这种做法是不值得提倡发扬的。要意识到,只有把行政管理的一般知识放在特定组织进行的具体活动背景下去介绍和分析,才能够把这个专业的知识真正灌输到学生心中,让其加深对这一专业的了解。这就要求教师们必须借助各种形式、通过各种渠道,去接触和了解不同组织的行政管理实践活动,并在此基础之上用案例或者事实来解释或佐证相关的行政管理理论。“行政管理活动的维持和创新特征”便是学生们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当中思考的结果。除此之外,行政管理工作者的理论研究与其教学应该是相互支持的,也就是说要通过教学促进科研,通过科研反哺教学。学术水平的提高也要求行政管理工作者在掌握好本专业理论知识的前提之下,还要注意从其他学科当中汲取营养,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从而提高我国在行政管理方面的教学内容水平。

2.3加强教学硬件软件建设

在软件建设方面,我们主要做的便是要提高教师队伍的实力。行政管理学的教师必须认识到,应用性特征越是明显,对讲授者的学术性要求可能也就越高,讲授者只有具有相当的理论功底,才能够促进学生们的学习和发展。值得特别注意的是,这个理论功底不仅是指老师们要非常熟悉行政管理的理论体系,能够用严密的逻辑和严谨的层次系统的介绍行政管理的一般理论、原则和方法,而且还要求老师们对行政管理的本质进行自己的思考和研究,并把这些研究成果及时地在课堂上与同学们分享。除此之外,老师还要将思考的结果纳入到教学体系当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从学校的硬件设施建设上来讲,由于行政管理是一项复杂的学科,如果离开现代化的信息系统,必将寸步难行,更谈不上提高教学水平了。所以说,国家和学校一定要加大硬件设施的投入力度,从各个方面来提高学生们的发展。

作者:李传娟 单位:南昌工学院

参考文献:

[1]于文姝.网络信息技术在行政管理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商,2013,(11):276.

篇5

一、从单向灌输转向对话教育

灌输教育又称理论教育,是由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受教育者传授理论教育,提高受教育者思想觉悟和政治素质的一种教育方法。人的思想不是自发产生的,正如列宁曾经指出的:“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必须从外面灌输进去”。所以坚持意识形态领域的理论灌输是阶级社会的普遍现象。灌输虽然必要,但在实践中往往被教育工作者错误理解和运用,简单化为居高临下的我讲你听,我打你通、我说你服的说教和强“输”硬“灌”。“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分别置于主客体的位置上,受教育者完全丧失了主动性和能动性。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对象大多都是“90后”的青少年群体,同时他们也是微博微信等“微媒体”的主要使用群体,“微时代”下的海量信息及发声渠道的多元化,使得传统的“我讲你听、我打你通”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不仅不能打动青少年的心灵,反而适得其反。微时代呼唤主客体平等的对话教育。

对话教育就是“主体双方在平等、开放的基础上相互理解和交流的过程,是教育者和接受教育者在共同的教育活动中相互理解和精神沟通,从而实现一定教育目标的过程。”对话教育首先摒弃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地位的不平等,教育双方形成一种互动式的“交互主体”。其次,对话教育摒弃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单向灌输,实现了教育双方信息、思想、情感的双向交流对话。交往对话教育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置于平等的主体地位,在民主自由的环境中,手指与屏幕或者键盘的轻轻触碰,便可以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交融,思想与思想的碰撞,不仅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也满足了当代青少年思想情感上的需求。

二、说理教育与心理疏导的有机结合

说理教育法就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向受教育者灌输正确的思想观点,以提高受教育者思想认识的一种方法。说理教育法在微时代的今天,即不同声音在微博平台上畅说欲言,裂变式的传播速度又会将不同声音迅速在微民中传播。思想的多元化,舆论的自由化等都提出了严峻挑战。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结合时展特点及遵循当前人们的思想特征,创新说理教育法的运用。如创新“微时代”下青少年喜爱的传播方式是,借助人们喜欢的各种文艺形式比如电影、歌曲、微视频、微言大义等形式,更能表现出理论的魅力和张力。除此之外,注重受教育者的心理疏导,则更有助于其接受正确的思想观点。

心理疏导法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者“遵循人的思想形成发展规律,对人们的思想认识问题通过疏通引导,既广开言路,让其充分表达,又善于引导,从而帮助人们清除心理障碍,提高思想认识,选择正确行为方式的活动。”心理疏导法是由“疏”和“导”两个环节组成,“疏”即疏通,思想政治教育者通过创设宽松的环境,运用各种方法促使受教育者说出或释放出内心深处的隐情,理顺心结存在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教育者因势利“导”,即引导受教育者提高思想认识,采取正确的方法来认识和处理矛盾。“疏”和“导”在现实客观环境中,由于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及人们对心理问题存在偏见,往往限制了其使用的范围。而“微时代”下,微博微信的匿名性、打破时空限制的特性,使得人们在虚拟世界里放下“伪装”,倾吐心理困惑,为教育者随时随地地进行心理疏导提供了方便。

说理教育法强调从外部对受教育者进行理论的阐述和讲解,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功能和社会价值,而心理疏导法则是从受教育者内心出发,了解受教育者内心困惑和需求,体现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价值。虽然两者使用的路径不同,但其遵循的基本原则和目的是相同的,心理疏导法是对说理教育法的丰富和发展,但心理疏导也离不开说理教育,尤其是在“引导”这个环节中,教育者要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将受教育者引向正确的方向和轨道。

三、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互补

显性教育就是指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有计划、有目的、有系统的、外显的方式向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其形式主要有课堂教学、政治报告会、形势政策讲座等。显性教育目的明确,有助于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传播和控制;教育形式公开,具有宣传力度强、声势浩大的优势;教育目的和意图明显,实效性高。显性教育优势特征,成为统治阶级对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对涉世未深、思维不成熟、思想理论零散化的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和渠道。但显性教育又具有强制性、枯燥性及效果不稳定性的缺点,尤其是“微时代”条件下,海量信息及裂变式的传播速度大大削弱了其的实效性,这就需要在显性教育的同时,注意研究和使用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教育方法。

篇6

1.时政热点透析法。时政热点本身包含了新知识、新信息和新问题,有强烈的时代性,将之引入课堂,不仅对课程、学生、教师等方面会产生重要积极的作用,而且充实了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弥补了教材内容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教材的滞后性,使课堂显现出时代的活力。其做法有以下三点:其一,教师时政热点-学生结合教材自由思考-师生共同探讨-学生发言点评;其二,学生共同搜集时政热点问题-学生个体就时政热点进行三分钟演讲-师生共同讨论热点问题-学生个体撰写时政热点问题综述报告;其三,教师时政热点问题-学生分组探讨-全班讨论发言。为此,我在教学中主要通过让学生课余收集材料,每天课前五分钟由学生向大家作时事报告,内容包括国内外大事、本地区要闻,等等。学生新闻后,再由其他同学做补充,并在教师指导下做进一步的讨论与评述。如此一来,课堂学习氛围浓厚,学生乐学、好学,也为“学好”奠定基础。

2.小课题研究法。课题研究是新时代学生学习探究的一种方法。学生可以结合教材中的知识点,提出小课题,按照“选题-收集资料-开题-实施研究-汇报成果”的流程进行。通过小课题研究,了解科研的一般流程和方法,从而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例如在学法指导上提出自主学习的模式,让学生开展“自读、自讲、自议、自测、自评、自结”的课题实验。这种模式是学习与教学的交互,它既是教师教改的课题,也是学生探究学习方法的小课题,课题实验的方案,可由教师提出,而学生个人或小组的具体学习方案,应让学生以小课题形式自主设计,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动口、动情,掌握课标的目的要求,同时也探索自己最佳的学习方法。

3.学习体验法。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倡导研究性学习,要创设情境,引生入境,让学生全身心投入,从而获得感悟和体验。例如学习政治常识《民主决策》课时,可组织学生到街道参观、体验。通过让学生参加模拟自来水价格听证会的方式,来了解价格听证会的基本流程,也可以邀请相关人员参加会议,代表不同身份的人物来发言。在听证会上,学生充分发表意见,提出建议,可以帮助决策机关发现拟定的决策方案存在哪些问题,并加以修改、完善。此外,学生还可以设计并参加“辩论赛”,开展心理咨询和法律知识服务、新闻会等形式的活动。

4.社会实践法。学以致用是研究性学习的一个基本特征。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参与适当的社会实践,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研究性学习,恰恰可以更好地为学生提供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得到锻炼,学以致用,提高综合能力,这其实也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例如,在学习经济常识中有关企业经营方面的知识时,结合课本的内容与学生的兴趣,在与学生讨论的基础上,确立了一个社会实践调查类型的课题——关于企业经营方法的研究。又如,在讲授《银行和储蓄者》时,我要求学生到农行将银行的空白支票、存取款单及宣传资料带到课堂上,让学生讨论银行的基本业务及作用,谈如何储蓄、储蓄的原则及作用。在讲授经济常识第一课《价值规律》内容时,恰好是桃子上市的季节,我让学生分成几组,分头到集市上、超市里调查桃子的价格,历时半个月,然后让学生将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汇总,制成表格,画成曲线图,写成小论文,在班上互相交流。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价值规律的理解,也提高了其学习的兴趣。开展研究性学习,把课堂延伸到课外,将抽象的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能使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兴趣,增长知识,提高能力。

教师应有计划地组织安排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组织参加社区服务活动,参观工矿、企业、科研单位,等等。总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接触社会,接触生活,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体验、内化的基础上,达到知识、能力、觉悟三者的有机统一。

篇7

关键词:学科教学;学科思想方法;整合性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808(2011)01-0043-04

一般来说,知识、能力与思想方法是学科的三大要素。但我国中小学却只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双基”教学,而忽视了学科思想方法的教学。这种状况导致学生在浅表、零散和庞杂的水平上学习学科知识,严重制约了学生学科综合素养、探究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鉴于此,本文拟对基于学科思想方法的整合性教学作粗浅探讨。

一、学科教学的精髓和灵魂

“只要不考试,就总有讲不完的知识和做不完的习题。”这是许多教师特别是毕业班教师的深切感受。是否真的有那么多知识需要教师不辞辛劳地讲解?是否真的有那么多习题需要学生不厌其烦地训练?更进一步,学科教学的精髓和灵魂究竟是什么?一致的答案便是:学科思想方法。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思想好比火星:一颗火星会点燃另一颗火星。一个深思熟虑的教师和班主任,总是力求在集体中创造一种共同热爱科学和渴求知识的气氛,使智力兴趣成为一些线索,以其真挚的、复杂的关系――即思想的相互关系把一个个的学生连接在一起。”事实上,谁把握住了学科思想方法这一精髓和灵魂,谁就能举重若轻地组织教学;谁缺乏对学科思想方法的把握,谁就只能被迫陷入学科知识的大海之中,面前总有讲不完的知识和练不完的习题。

知识、思想和能力是学科教学的三大要素,学科思想方法则是学科教学的精髓和灵魂,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知识储存和能力发挥的状况,同时在学生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发挥着作用。布鲁纳(J.S.Bruner)早就明确指出:“学生对所学材料的接受必然是有限的,怎样能使这种接受在他们以后一生的思考中有价值?回答是:不论他们选取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布鲁纳认为,在每一门学科中都存在着某些广泛和强有力的适应性观念,这些观念形成了学科的深层结构。“掌握某一学术领域的基本观念,不但包括掌握一般原理,而且还包括培养对待学习和调查研究、对待推测和预感、对待独立解决难题的可能性态度。”可见,布鲁纳极力主张教给学生的学科基本结构其实就是学科的基本观念和思想方法,而不仅是处于表层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体系。如果教学仅仅停留于知识体系的掌握和解题技巧的训练,学生就只能获得学科的表层结构,而不能理解学科的思想方法,从而使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创造性思维和学科综合素养成为一句空话。

中小学学科教学普遍忽视了学科思想方法的教学:强调知识的教学,却又使学生的知识学习陷入庞杂、零散而缺乏整合;强调解题技巧的训练,却又使学生的技能学习停留于浅表、机械的水平而缺乏创造。既然学科思想方法在学科教学中如此重要,那么广大教师为什么又偏偏忽视学科思想方法的教学呢?这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双基”教学的惯性影响。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人们就一直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从教材的理解与处理到教学目标的分析与确定,从教学内容的组织到教学方法的选用,从一堂好课的评估标准到最后的考试评价,人们都将“双基”作为一个基本的判断依据,从而遮蔽和阻挡了教师对学科思想方法的关注和思考。二是对学科基本结构的表面化理解。应当承认,我们一直强调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但我们通常将学科结构理解为“各种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它们相互之间的规律和联系”。这是一种表面化的理解。按照施瓦布(J.J.Schwab)的观点,学科基本结构由三部分组成:实质结构,即一门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理论;句法结构,即一门学科收集数据、检验命题和对研究结果作出概括的方式;组织结构,即一门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的基本方式和这门学科的探究界限。显然,我们强调更多的是学科实质结构的教学,对学科句法结构和学科组织结构的关注甚少。这又在一定程度上致使学科教学成为没有灵魂的教学。

二、学科思想方法的内涵、构成与特征

学科思想是指由学科专家提出的对尔后学科发展和学科学习最具影响力的那些观念、思想和见解。例如,数学学科中的变式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化学学科中的守衡思想、动态平衡思想,等等。学科方法是根据学科内在的规律和特点,总结和归纳出来的思维方法、研究方法与学习方法。例如,数学学科中的化归法、递推法、列举筛选法,化学学科中的等效法、终态法。一般而言,学科思想对学科方法起着指导作用,学科方法则是学科思想的具体化反映。在很多时候,学科思想与学科方法并没有确定的界限,比如数学中的“数形结合”既是一种学科思想,又是一种学科方法,因而人们通常将学科思想与学科方法统称为学科思想方法。概言之,学科思想方法就是指能够反映学科知识本质、学科思维特点和学科学习规律,对分支学科发展和学生学科综合素养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的那些基本观念、思想和方法。

强调学科思想方法的教学,必须弄清学科思想方法的内容、类型与构成。根据学科思想方法的不同层次,学科思想方法可以分为哲学思想方法、一般思想方法和具体思想方法三个层次。哲学层次的学科思想方法,如辩证思想、系统与联系思想、量变与质变互变思想、一般与特殊思想等;一般意义的学科思想方法,如抽象与具体、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假设与验证等;具体学科的学科思想方法,如化学学科中的统摄思想方法、控制变量法,数学学科中的化归法、列举筛选法。

根据学科思想方法的外延,学科思想方法又可以分为宏观、中观与微观三种类型。宏观的学科思想方法主要包括学科的起源与发展、学科的本质与特征、学科与现实世界的关系等;中观的学科思想方法主要涉及学科的文化地位、学科方法的认识论价值与方法论价值、学科内部间的辩证关系与美学研究等;微观的学科思想方法即一门学科各特定内容中所蕴含和体现的思想方法。

实际上,各个学科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都与哲学、文学、艺术、历史等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因而蕴含着丰富的学科思想方法。那么,教师如何研究和挖掘学科思想方法呢?关于这个问题,施瓦布的观点或许对我们有所启发。如何分析和确定对学生而言最有价值的课程知识呢?施瓦布在借鉴泰勒课程论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分析此问题的逻

辑起点:一是存在哪些学科?这些学科彼此间是如何关联的?二是获得有根据的知识运用了哪些方法?三是指导探究的学科概念有哪些?它们如何导致了不同的结构?这三个问题实际上是要揭示学科思想方法的三个方面,即学科组织结构方面的思想方法、学科句法结构方面的思想方法和学科实质结构方面的思想方法。

其中,学科组织结构方面的思想方法是要解决学科类型及其逻辑关系的问题。对于此,施瓦布归纳出四个基本依据:学科的内容,即学科的研究对象是什么,或者对什么起作用;研究者,即需要什么能力和习惯才能从事该项活动;研究方法,即研究者需要用什么方法才能够对学科内容施加影响:研究目的,即通过研究要获得什么知识或得到什么结果。学科句法结构方面的思想方法则是学科的方法论,它意味着如何在课程中再现特定问题的研究历史,如何使学科方法的教学与学科内容的教学保持一致。不同学科的句法结构差异很大,课程设计应避免句法结构的形式化。学科实质结构方面的学科思想方法是关于指导学科探究的概念组或及其结构组织,它意味着在课程中选择恰当的概念结构,并使学习者了解这些概念在指导学科探究中的价值。如同科学知识体系一样,学科实质结构方面的思想方法也具有可修正性和多样性,教师不能坦然地从学科结构中选择一些自以为对学生有用的片言只语,因为“一种纯粹教条式的、灌输式的课程是危险的”。

作为学科教学的精髓和灵魂,学科思想方法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一是深刻性。学科思想方法反映了学科内在的规律和特点,体现了学科知识的本质和价值,引导着学科的发展和充实,并可以对学科的许多具体内容予以解释,因而具有深刻性。二是内隐性。学科思想方法不是具体的学科知识。而是从具体的学科知识之中提炼出来的,常常蕴含于学科概念、法则、定律等基础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因而具有内隐性。三是稳定性。学科思想方法是对学科知识内容和所使用方法的本质的认识,它是从某些具体学科认识过程中提炼出来的一些观点,在后继研究和实践中被反复证实其正确性之后,就带有了一般意义和相对稳定的特征。四是整合性。作为学科的深层结构,学科思想方法以基本观念和基本方法为核心,是学科知识结构的组织线索和转换依据,对学科的知识体系、教师的教学内容、学生的学科学习和学科能力发展都具有整合功能。

三、基于学科思想方法整合学科教学的原因分析

在知识剧增的时代,各个学科在加速分化的同时又在加强综合,这不仅使知识总量急剧增长,而且还使学科知识不断推陈出新。如何以学科的本质和核心来整合学科知识体系,克服知识的片段化和“短暂性”,解决现代知识和儿童学习内容的“过量”问题,就成为课堂教学深化改革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笔者认为,解决这个课题的一种选择就是基于学科思想方法整合学科课堂教学。不仅如此,倡导和推行基于学科思想方法的整合性教学对于我国当下正在向纵深推进的素质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就提出实施素质教育,但经过20多年的实践,学校课程教学情况仍然不容乐观。导致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教师忽视了学科思想方法的教学,致使教学在知识和技巧的水平上运行,降低了教学的有效性和学生学习的质量。强调以学科思想方法整合学科课堂教学,就是要实现学科教学内容“量”的压缩和“质”的精选,解决学生局部认识与整体认识的矛盾,克服教学内容的分散性与教学过程的间断性,为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促进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创造性思维和学科综合素养的发展寻找突破口。

具体来说,基于学科思想方法整合学科教学在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和提升学生学习质量方面具有四个突出的优点。一是有助于学生记忆知识。基于学科思想方法整合学科教学,“可以把现行的极其丰富的学科内容精简为一组简单的命题,成为更经济、更富活力的东西”。二是有助于学生对整个学科的理解与把握。基于学科思想方法整合学科教学,可以帮助教师以学科的基本观念、关键概念和方法论原理来建构和组织学科内容,使教学建立在深度的思维水平之上,从而方便学生真正理解和把握整个学科的基本结构。三是有助于学生的知识迁移和运用。基于学科思想方法整合学科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简单明确地把握学科内容,而且还可以提高其迁移能力,使其对相互关联的未知事物迅速作出预测。四是有助于学生从事探究性学习。基于学科思想方法整合学科教学,可以帮助学生通过对学科深层结构的理解来训练他们“分析信息、提出新命题、驾驭知识体系的能力”,使学生超越学科课堂教学所提供的知识范围,赋予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的机会,进而达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

四、基于学科思想方法整合学科教学的思路

作为学科知识体系的组织线索和转换依据,学科思想方法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具有整合功效。那么,如何基于学科思想方法整合学科教学呢?笔者仅从教师教的角度提出几点思路。

(一)基于学科思想方法整合学科教学的认识前提

如前所述,“双基”教学的惯性影响和教师对学科基本结构的表面化理解遮蔽了教师对学科更为开阔的认识视野,限制了教师对学科思想方法的关注和思考,降低了教师在学科思想方法教学方面的意识和能力。正因如此,教师习惯于将传授表层的知识和训练学生的解题技巧作为教学的核心。长此以往,必然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缺乏活力,使其在学科核心能力、探究性学习能力、创造性思维和学科综合素养等方面的发展空间受到严重的限制,根本无法培养出创造性人才。这意味着,学科教学领域需要进行一场学科思想方法的认识运动,改变和突破以往教师对“双基”教学、学科基本结构以及学科的实质和核心等问题的基本认识。并以此为基础,把长期颠倒了的学科教学重心重新纠正过来,以学科的“基本观念”“关键概念”和方法论原理为核心,以学科思想方法来组织和建构学科知识体系,把教学从浅表的知识教学和技巧训练水平提升到深层的思想教学和方法教学的水平上来,更有效地促进学生学科核心能力和学科综合素养的发展。

(二)基于学科思想方法整合学科教学的主要目标

基于学科思想方法的整合性教学,是指教师在学科思想方法的指导和统领下,创造性地将学科教学的各个要素及环节进行相互融合和有效组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从而突破以往的“双基”教学方式,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学科核心能力和学科综合素养发展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基于学科思想方法整合学科教学的主要目标包括:将学科思想方法置于学科教学的中心地位,实现课程教学内容“量”的压缩和“质”的精选,真正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通过学生对学科思想方法的领悟和掌握,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和把握学科的整体结构与深层结构,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探究性学习能力,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学科综合素养的发

展;通过教师对学科思想方法的分析和挖掘,突破教师对“双基”教学和学科基本结构的认识,提升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与处理能力,进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水平。

(三)基于学科思想方法整合学科教学的基本维度

基于学科思想方法整合学科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目标中突出学科思想方法,在教学内容中挖掘学科思想方法,在教学情境中蕴含学科思想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体验和领悟学科思想方法,在教学方法中帮助学生归纳和总结学科思想方法,在练习与作业中让学生应用和反思学科思想方法。总之,目标与内容,情境、过程与方法,练习与作业是基于学科思想方法整合学科教学的几个基本维度。仅就教学内容这一维度而言,任何一个学科知识结构中都有一个或几个在结构中起统帅作用的学科思想方法。这些学科思想方法正是组织、整合和转化学科知识体系的线索和依据,其他内容都是它们的扩充、发展或具体化。因此,基于学科思想方法整合学科教学就是要选择那些“尽量简要”“尽量带有迁移力”的学科思想方法作为教学内容的核心,始终“给予那些和基础课有关的普遍和强有力的观念及态度以中心地位”,并通过这些内容的联结和扩展形成一个概括化、结构化的学科知识体系,进而让学生深入了解和掌握这些学科思想方法的本质属性、基本规律与普遍意义。

(四)基于学科思想方法整合学科教学的实践方式

根据笔者前期与中小学教师的合作研究,基于学科思想方法整合学科教学必须改变以往学科教学中“部分――部分――整体”的知识组织和建构方式,代之以“整体――部分一整体”的教学模式,而单元主题式教学则是其中一种比较可行的实践方式。这种教学方式首先是从整体上帮助学生感知和了解各册的教材内容,并以其中所蕴含的学科思想方法作为核心归纳和概括各册教材内容的知识结构,然后以学科教材的单元为基本单位实施整体性教学。各单元教学开始时,教师先不急于讲解各部分的细节性知识,而是引导学生对单元教材作初步的整体感知,让他们了解本单元包括哪些知识内容、这些内容之间是如何相互联系的,并以本单元教材所蕴含的学科思想方法为核心概括出本单元教材内容的知识结构,使学生对本单元教材的学科思想方法和知识结构形成一种整体的感知。以此为基础,教师要始终将本单元教材所蕴含的学科思想方法作为各个教学环节的核心和灵魂,采取螺旋式上升的方式讲授本单元各部分的细节性知识,帮助学生重点突破对学科思想方法的局部认识,最后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去揣摩、领会和掌握本单元的学科思想方法与知识结构。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赵玮,王义高,蔡兴文,纪强,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108

[2]布鲁纳,教育过程[M],邵瑞珍,译,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

[3]布鲁纳.布鲁纳教育论著选,邵瑞珍,张渭城,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99

[5]肖柏荣,潘娉姣,数学思想方法及其教学示例[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43

[5]钟启泉,现代课程论EM],新版,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134

篇8

一、当前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弊端

1,重教师讲授,轻学生参与。

许多政治教师往往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一堂课讲得筋疲力尽、口干舌燥,学生却听得昏昏沉沉、不知所云。

2,重课堂活化,轻双基落实。

新课程标准强调要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据此,某些政治教师“与时俱进”,几乎每堂课都有合作与讨论,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但是双基的落实值得怀疑。

3,重教学形式,轻教学实效。

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无疑为我国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然而部分教师不是致力于现代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课的最优整合,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课的教育功能,而是陶醉于优美的课件或画面中,尤其是在上公开课的时候。教学形式更是花样百出,但由于忽视了教材与课堂讲授。所以教学实效性并不高。

4,习惯:“单枪匹马”,轻视团结协作。

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目前普遍存在着教师之间彼此孤立与封闭的现象,许多教师不习惯向他人学习,有的教师通过各种手段获得一些自认为有价值的资料后,甚至拒绝与同学科的教师交流、分享。这种做法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是完全相悖的,它必然会影响到思想政治课教学效果的提高。

二、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效果的对策

1,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坚持主体与主导相结合。

在我国,“教师中心论”曾经长期占统治地位,西方的“学生中心论”也一度盛行过。这些教学模式确有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但也存在着很大的弊端。简言之,就是片面化强调某一方面的地位和作用而忽视其对立面的地位和作用,这都是违背辩证法的。我认为在教学模式创新探索实践中,应该把“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与“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1)切实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认识活动的主人”,而不是“认识活动的机器”。教师必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开展探讨研究活动,这样既可以避免单调乏味的说教,也可以通过教师对学生自学、讨论等活动的引导,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当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不是搞“学生中心论”,也不是放任自流。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这两个方面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在认识和处理二者关系时,模糊教与学的界限、否定教师应有的主导作用同样是非常有害和错误的。

(2)将教师的主导作用作为贯穿于教学过程的主线。

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师好比电影导演,学生好比教师的作品,每一个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都会被深深打上教师思想的烙印。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激励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指导学生学习方法等组织课堂教学方面。可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过,应该注意的是,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并不是提倡“教师中心论”,不是搞“一言堂”、越俎代庖、包办一切。

2,以教材为根据,以效果为目标,坚持教学形式和教学效果相结合。

美国内华达大学教育技术教授麦德克思在《交互l网络:教育的未来和问题》一文中曾指出:“教育者仅考虑如何把交互网络引进教室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交互网络就像书本、电影、电视和计算机等教学媒体一样,它本身不能产生任何教育作用。只有当教师真正把交互网络同教材、学校的教学目标、教学组织过程以及学生的学习过程紧密联系在一起时,它才会发挥出巨大的教育价值。”毋庸置疑,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一改传统教学的枯燥乏味,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开阔了学生的眼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在运用的过程中要注意作为教学形式的电脑多媒体辅助教学是服务于教学内容和目标的,切忌舍本逐末,捡了芝麻、丢了西瓜,造成教学形式与效果的分离。因此,是否使用多媒体教学,要根据需要来定,不能“一风吹”、“一刀切”。这就要求政治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来作出恰当的选择,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学形式和效果的统一。

3,加强政治教师的知识积累,提高其临场应变能力,实现专业与能力相结合。

思想政治课作为一门社会科学的综合课。与社会生活和其它学科的关联度是非常高的,要想上好一堂政治课是很不容易的。如果想做到这一点,政治教师就必须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学识准备和应对能力。这就要求政治教师在平时要加强生活与知识的积累,在备课和讲课时,务必注重紧密联系社会现实、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效果。因为学生的情况是复杂多变的,尤其是高中的学生,他们对各种信息的认识和处理往往有着自己的独特见解,教师只有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灵活的临场应变能力。才能对学生做到有备无患,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来设计问题、讲解问题、解决问题,这样的政治课才能为学生所接受,才能实现应有的教育功能和教学效果;反之,如果政治教师在乎时不注意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生活的积累,甚至对本学科的基本框架、基本内容不熟悉,他就根本不可能准确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因而在教学工作中也就只好照本宣科、眉毛胡子一把抓,稀里糊涂地完成教学任务,其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4,加强团结协作,摒弃孤军奋战,实现不同学科知识相结合。

篇9

一、对新教学方法的思考

思想政治课出现的新教学方法,主要有研究型教学法、自学型教学法、合作型教学法、问答型教学法等等。

1.这些方法的共同点。(1)从目的上看,把发展学生的能力放在突出的位置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2)在课堂的结构上,改变感知和教材过程中听与读的比例,普遍减少教师的讲课时间,增加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3)在教学过程中,突出自主、探究、合作性的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师成为学生习的组织者和合作者,而不是权威的讲授者。可以看出,探索的总方法是突出“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教学活动和重心不同程度地向学生方面转移。

2.这些方法的不同点。但是,也应该看到,目前我们见到的这些新方法并不是完美的。它和任何其他事物一样都具有两重性,既有合理的一面,同时也存在局限的一面。与传统的以讲授法为主的五环节旧模式相比,笔者认为新模式有以下几点不足:(1)在相同时间内,学生接受的有效信息量减少。中学生阅历较浅,中学教材就像压缩饼干,要靠教师精选出大量的例子“稀释”,学生才能消化。学生自学、讨论中得到的信息,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无法与教师讲授中提供的信息相比。(2)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体系的效率低于传统教学。(3)对学生的思想教育问题突出不够,甚至可以说在不同程度上被削弱了。这是由于教学活动重心向学生一方偏移,教师讲授时间压缩,输出信息量减少,而许多思想教育内容正是寓于这些信息之中。第四,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遵循知、情、意、行这样的顺序,声情并茂地讲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在思想教育方面可以收到更明显的效果。新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感知教材过程中的情感因素被不同程度地削弱了。

二、对传统教学方法的再认识

前几年,出现了一个对传统教学方法批判性评价的。其实传统教学中的弊病是客观存在的,但完全归咎于传统教学又是不公正的。一堂以讲授为主的、成功的传统教学课,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产生巨大的吸引力。成功的传统教学法决不会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绝不会阻碍学生的能力发展。根据我的教学实践总结,以讲授(或学校讲演法)为主的课堂教学,有如下五点优势:(1)教学过程紧凑、节奏快、信息量大、节省时间、效率高,有利于学生系统、扎实地掌握知识体系,完成必要的技巧技能训练。(2)注重逻辑分析,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有积极意义。(3)讲授能调动学生的感情、意志因素,从而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紧张程度和效果。(4)声情并茂的讲授教学,在思想道德教育方面占有优势。这一点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具有特殊意义。(5)对教学内容的适用性,对教育对象的适应性都比较宽。因此,不是传统教学法没用了,而是我们对传统教学法的掌握不过关。真正要掌握传统教学法,对传统教学法扬长避短,就要认真提高教师的素质。教师的良好素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教育学、心理学的素养、教学经验、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对教育和理论的热情等都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

三、取长补短,综合运用

任何一种教学方法是否属于最佳是相对而言的,它要视教学中学生和教材等具体情况而定。传统教法和新教法都有其优点和局限性,我们在教学中不能凭个人主观意志把某种教学方法死搬硬套地应用在某项任务、某种内容和对某类学生的教学上,而是要求教师要善于从实际出发,依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学生的知识、智力水平和教学内容、教学任务等情况灵活选定和综合运用两种教学方法。譬如,有的教学任务是向学生系统传授新原理、新概念,而这些新知识是既抽象又难懂的,这样就应采用传统的讲授法了。如果采用其他新方法是很难使学生对原理、概念达到深刻理解、牢固记忆的。比如《哲学常识》中的一些原理、概念就需要老师在课堂上直接讲授。当教材中某一部分内容,学生可以用所学过的知识自行解决时,可采用“自学法”“探究法”等方法,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篇10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方法

一、新媒体的概念与思想政治教学

新媒体是针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随着当前时代的进一步发展,新媒体进一步得以发展,该概念定义较为广泛,即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互联网、电脑以及数字电视等对信息进行传播的一种形态,从新媒体视域下对教育教学展开探究,即主要是从教学方法上对新媒体技术进行应用。思想政治是教学过程中较为特殊的一个科目,该科目不仅需要进行考试,还对学生建立起正确价值观的影响作用较大,因此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对这一科目进行足够的重视,但这一科目教学内容较为枯燥,教学过程中难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这就要求我们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加强对新媒体的应用,本文结合新媒体在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应用展开了探究,探究的过程如下文所示。

二、新媒体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

(一)高校师生对于新媒体技术无法灵活运用

由于高校教师年龄参差不齐,因此有些中老年教师不会运用甚至从来没有接触过新媒体技术。而对新媒体技术的不熟练便会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在新媒体视域下无法开展,并会回归原先传统课堂僵化死板的方式。并且有些高校学生对新媒体技术不够了解,无法熟练运用新媒体技术,也无法与老师互相配合。技术素养的低下造成的是思想政治教育无法开展。技术素养的提升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突破的一大难题。

(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设计落后

虽然高校已经开始引进并且运用新媒体技术,但是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设计依旧落后于新媒体技术本身。在许多高校中,不论是教案设计还是教学实施,依旧是传统课堂的那些旧的东西,而旧方式是无法适应新媒体技术这一全新领域的。再加之有些高校教师过于顽固,依旧坚持自己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而不懂得创新,使得在新媒体技术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越发困难。

(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运用新媒体

技术僵化呆板新媒体技术由于是新的技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于新媒体技术的不够完善,导致运用的技术也极其僵化死板。许多高校教师只会运用粘贴复制来运用新媒体技术。但是这并不是新媒体技术的全部,只是皮毛而已。简单的复制粘贴,与以前的传统课堂模式没有任何区别,反倒没有起到新媒体技术应有的作用,对学生学习积极性也是大大的损伤。

三、加强新媒体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性途径

(一)提升高校师生的新媒体技术运用能力

技术要先运用才能进行创新,因此熟练运用技术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性加强十分重要。为此,各高校应该加强对于新媒体技术的宣传与培训。从易到难,令全体师生能充分了解新媒体技术。并且各高校应该多多组织有关新媒体技术的活动,例如新媒体职业技能大赛,新媒体技术知识竞赛等活动,令高校师生了解新媒体技术,掌握新媒体技术,运用好新媒体技术。学校可以定期开展一些培养教师新媒体技术运用能力的课程,让教师们参与其中,对自身的技术能力进行提升,并且学校为了让教师对这一技术进行应用,可以要求课堂中新媒体使用率的占比,从而更好地将新媒体在课堂中进行有效地结合。

(二)改革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方式

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方式与新媒体技术融合十分重要。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方式要适应新媒体技术才可以使得新媒体技术更好地发挥出来。如果只是坚守原先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方式,那么新媒体技术的独特魅力将永远无法发挥出来。因此一定要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方式进行改革。例如思想政治教育课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讲解。传统的课程方式便是引领学生理解并且背诵的重要条款,因此无法很好地适应新媒体技术。如果高校教师对这一课程方式改革便会收到不一样的效果。例如高校教师可以令学生制作有关的网页,公众号,微博等,从而使得新媒体技术可以得到更好地运用的同时学生也会对思想政治理论认识的更加深刻。并且可以对一些音频、视频进行播放,增强学生课堂中注意力的集中程度,加强对知识点的理解,还可以提升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兴趣,降低知识点的枯燥性。

(三)及时调整理念,与社会热点相结合

新媒体技术的一大特点便是时效性强,更新速度快。因此高校教师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要及时调整教育理念,注意与社会热点相结合。例如讲授唯物主义这一概念时,教师便可以结合社会热点来传授这一概念。因为经济发展与社会经济状况的变化,国家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方针政策也随机发生变化,而这不正是物质决定意识这一理念的体现吗?结合社会热点,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更加完整的展现出来,而这原本比空讲理论更加有意思也更加与社会相结合。同时新媒体技术也可以将这些热点展现出来,既运用新媒体技术,又可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性,可谓一举两得。教师可以在备课的过程中将知识点与社会热点相结合,结合过后找到相应的新闻、视频以及图片等内容,做成幻灯片,在课堂中进行应用,该做法不仅让知识点结合了实际,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以及联想能力,还能够更好地加强思想政治在学生生活中的融合,提升思想政治教学的综合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