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思政课教学反思范文

时间:2024-04-08 16:19: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思政课教学反思,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中思政课教学反思

篇1

关键词:初中政治 教学反思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得到了迅速发展,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取得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特别是政治课的改革迈出了新的步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突破应试教育的“包围”走进“素质教育”

长时期以来,政治课被简单地理解为说教课、背诵课,传统的政治教学,就是一言堂、满堂灌,照本宣科,条条框框等教条式教学,围绕“应试”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传统教育模式,是一种面向少数人而忽视多数人的淘汰式的选拔教育。在这种模式下,各级各类学校在教学安排上明显偏重智育,把学生训成了考试机器,高分低能,心理负担过重的现象时有发生;教师也惟升学率是从,因为只有如此,才有资格谈奖金、职称、晋级、住房等。结果呢?人的素质没有提高,党的教育方针也没有真正贯彻。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强调指出:“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重视受教育者素质的提高,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由“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这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中小学教育提出的要求,是基础教育面临的一项重大任务。

二、突破闭卷考试的“包围”走进开卷考试

传统的闭卷考试立足于选拔,实施选拔性教育行为,只面向少数升学有望的学生,使大多数学生以失败者的心态进入社会;闭卷考试以考试为指挥棒,只在考试能力上下工夫,重考试结果而轻教学过程,以考分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闭卷考试采取违背教育规律的“题海战术”及“加班”、“加点”、“加压”的办法给学生造成沉重的课业负担,扼杀了学生的个性与特长的发展,使他们的身心长期处于难以承受的超负荷状态,而过早地卷入残酷的社会竞争中。为克服闭卷考试的种种弊端,变“寻找适应教育的学生”为“寻找适应学生的教育”,教育部于2000年3月13日发出政治科中考改革指导意见后,对政治科考试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从而使初中政治课突破闭卷考试的“包围”走进了开卷考试。初中政治课实行开卷考试,即考试时允许考生携带政治教材及相关资料进入考场,随时查阅。要求学生运用课本中的知识、观点、原理,联系国际国内重点热点问题、联系校园生活实际以及自身的思想行为实际,充分发挥各自的主观能动性,分析、解决试卷中的问题。此举措重在培养学生利用课本知识分析、处理社会问题的思维方法和创新能力。帮助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突破旧课程的“包围”走进新课程

传统的政治课教学枯燥乏味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受考核方式的束缚。在闭卷考试的形式下,考试考条条,学生背条条。学生如果对书本知识记不牢、记不准,就达不到选拔的要求,从而使学生对政治课无学习兴趣而产生厌学情绪;二是内容枯燥。课文中不乏有许多远离学生实际的“偏、难、繁、旧”的概念、原理和观点。对这些知识原理,为了达到考核和选拔的要求,学生只能“死记硬背”。这次新修订的《课程标准》,从转变教育观念的角度,重点删改了原教材中“偏、难、繁、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使活动教学成了新教材最亮丽的风景:首先,活动内容丰富。新教材中的“活动”主要包括三类:课内活动、课外活动和活动课。“活动课”的设置是新教材最亮丽的风景。活动课是活动教学的集中体现和典型标志,它作为一种独立的课程形态进入学科课程还是第一次,是我国课程史和教材史上的重大创新。其次,活动形式多样。初中政治教材中的活动课,设置了大量新颖生动的教学活动,尤以初一教材最为典型。

为增强时代感,淡化学科体系,强化实践环节。新教材对在社会发展常识中一向较为重要的生产观点、阶级观点、群众观点、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等内容,以及有关论述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中那些离我们现实太远而且纯属理论的多数章节都被删减了,补充了与现实结合比较紧密的诸如“三个代表”、“七一”讲话、“要和平、求合作、促发展”、“西部大开发”等富有时代性的现实内容。而且在考核时对于简答题、判断说明题、分析说明题、政治小论文等实施考试(开卷考试和开放性试题),鼓励学生的发散思维,不管知识点来自课内课外,只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就行,同时对有创新的观点还要加分,这无疑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和创新意识。从而一反过去初中政治课“死记硬背”课本知识的应试框架,构筑起思想政治课新的教育教学模式。

四、针对三个“突破”引发的几点思考

1.素质教育的障碍

近几年来,许多学校在进行素质教育的尝试中,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还有前改后返的体会,但总的来说进度不快。究其原因关键的一条就是设有一个政府部门制定出以实施素质教育为目标的对教学管理的评价模式,这一点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重大障碍。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初中政治课应从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入手。

2.开卷考试的弊端

评阅中考试卷必须选拔政教专业的、多年上毕业班的、经验丰富的、责任心强的政治教师参加阅卷。可见,作为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突破口,开卷考试不是素质教育的终结,而是素质教育的开端。

3.新课程的缺陷

新课程的缺陷主要体现在新教材中的活动课。新教材的一大贡献是在理论知识学习后,适时安排活动课验证和巩固教学内容。但是,如何将教材中大量空洞枯燥的政治理论,通过生动活泼的活动表现出来,充分发挥实践和活动在提高学科教学质量以及增强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中的重大作用还显得薄弱。要提高初中政治课的教育教学质量,最终让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觉悟,就必须处理好“灌输”与探究的关系。

篇2

关键词:政治课教学;合作学习;合作小组;学习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7-221-01

据调查,在初三所学的科目中,学生们最不喜欢上的学科排在第一位的就是政治学科。分析其中原因,主要一点就是初中政治学科内容的安排、教师对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方法采用、教学手段的选用不适应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不符合学生的需要,并且缺乏针对性、实效性。怎样使我们的学生喜欢上政治课?我们每个政治教师都一直在努力探索和研究,我们的教育是要适应学生,还是要学生适应我们的教育呢?“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教育理念正深入每个教师之中,教育必须适应儿童的发展,而不是让儿童适应我们的教育。教育要真正体现“以人为本,以生为本”。如何在政治课教学体现这一教育理念,如何使政治课“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培养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实践让我认识到在政治课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十分必要,也非常可行。

合作学习是指学习通过小组成员间合作交流进行的,而合作学习小组又基本上由兴趣相同的学生自愿组成的。本学年我校在积极推行课堂教学改革,学习杜郎口教学模式,借着这股东风,我就合作学习在初三政治课教学中进行了一些积极的探索和思考。

一、谈合作学习小组的组成

合作学习小组一般根据学生的双向选择自愿组成,先确立组长,再选择其组员,每组可有5-6人;经过一段时间组内成员“磨合”后,小组之间可适当调整成员,教师同时根据学生发展水平给予适当调整,使各小组总体发展水平相当、差距不大;然后建议各小组起个组名,并设计本组的口号。如学生们起了“追梦”、“小Q之家”、“梦幻组合”、“太阳先锋”、“蓝精灵”、“精卫队”、“空气灵感”等组名。设计了“让青春在奋斗中闪光”、“自己的明天,自己创造”、“爱拼才会赢”、“天下知识我皆求”、“Happy女生,Number one!”等口号。从组名和口号设计可以看出,学生们思维活跃很有创新。最后要求各小组成员共同制定本组的近期和长期奋斗目标,并且小组成员之间自觉进行分工合作,确立记录员、讲解员、监督员,学习小组的组成体现了自愿互补原则,这有利于调动每个成员主动参与本小组的学习积极性,组际之间差距不大,这有利于组内合作,组际竞争。给小组起名、设计口号并共同制定奋斗目标,这有利于小组成员间的团结协作,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增强集体荣誉感。正如有的学生在自评中写道:“我们今天能评为优秀小组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也是因为我们有集体荣誉感。”“我们会再接再厉,再创佳绩。”

二、谈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评价

评价是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应体现“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教育理念。合作学习的评价是否合理,是否科学,是否公正,直接影响着小组的发展。因此评价内容与方式必须充分关注学生学习态度,重视学习过程与方法,重视交流与合作,重视动手与实践。如我和学生们共同商定评优小组的基本条件:(1)人人要参与讨论与交流,(2)举手发言人数要占组员半数以上,(3)组内要有分工与合作。再和学生们共同商定具体评价细则:(1)合作学习的态度:是否积极参与本小组的交流讨论,是否主动与他人合作,是否能积极采纳他人意见,是否能认真倾听他人发言,是否尊重他人,是否帮助他人等。(2)合作学习中的体验:能否因组员取得成绩而高兴,能否通过学习而获得自信等。(3)学习方法和技能掌握:是否有一定的学习方法,是否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讨论中能否有个人独特见解,是否有创新思维,是否有组织活动的能力,语言表达、文字组织是否通畅,能否完成学习目标等。具体操作方式上实行积分制,建立相应的评分标准。每节课对教学环节中个小组完成任务情况进行量化考核,计算总分。

合作学习中的评价,不仅实现了课程标准所提出的目标和要求,而且有利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为学生的自主发展与人格完善创造条件。正如有的学生在自评中写道:“现在我感到学政治不再是一件枯燥的事,而是一件快乐的事。”

篇3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 体验式教学 实施策略

一、初中生身心发展特点决定了在初中思政课教学中开展体验式教学的必要性

从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点看,初中阶段的学生既有摆脱小学时期以感性认识为主要认知特征的一面,同时理想思维能力尚处于开发与培养阶段,这样一种过渡性的认知特征决定了初中阶段教育教学的特点:教师不能过多的采用理性归纳的方式展开课堂教学,应该努力采用包括案例法等在内的各种教学方法,通过渲染课堂教学气氛、点燃学生学习主动性来实施特定的教育教学目的。尤其对于初中政治课这样一门课程而言,更需要教师采用多元多样化的方式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由于思政课讲授的内容相对于初中生的认知能力水平而言比较抽象,加之初中思政课教学有实行开卷考试,因此许多学生在主观上根本不重视思政课学习,更有学生将这门课程视作为休息课、睡觉课。思政课教学面临的种种问题都给教师教学带来了挑战,这首先“要求思想政治课教师结合初中学生学习的特点和教材内容进行精心设计,在教学中,把课讲活,讲出兴趣,使学生在愉快活泼的气氛中学习,受到教育,同时提高他们综合素质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体验式教学无疑能够通过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

二、体验式教学的特点与优点

“所谓体验式教育,就是把教育活动看作是师生进行一种生命与生命的交往、沟通,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动态发展着的教与学统一的交互影响和交互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优化“教学互动”的方式,即通过调节师生关系及其相互作用,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习个体与教学中介的互动,强化人与环境的交往影响,以产生教学共振,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结构模式。”从体验式教学定义可知,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其强调一种动态的教学过程,也就是通过设置一定的问题或布置一定教学情境,将师生双方融入其中,面对共同的情境,通过激发共鸣心理,达到特定的教学目的。这一教学方法具有互动性、体验性的特点。所谓互动性,也就是师生互动,打破了原有的那种“主客式”教学模式,师生之间面对特定问题,以平等的姿态相互交流、相互设问。这显然是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模式。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合理组织讨论、探究、调查、反思、参观、鉴赏、操作、表演、辩论、练习、看录像、办报刊,让学生来讲或请适宜的人来现场交流,等等。所谓性,包括认知过程中设置问题、探求知识的体验,包括借助于课堂平台、学习文化科知识的体验,也包括动手操作、实践锻炼式的体验。总之,体验的方式不一而足,但何种程度或何种方式的体验,其精髓皆在于通过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努力摸索、找到自主学习的途径与方法。

体验式教学是针对传统教学中忽视教学过程的亲历性和自主性而提出来的,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体验式教学具有“将复杂、抽象的理论和技能以最直观的方式让学生体验、学习,将深奥复杂的职业技巧用实战演练的方式表达出来把理论融入实战演练时可能发生的具体事件中,引发参与者的强烈共鸣”的优点。合理地运用这一方法,对于提高初中思政课教学效果而言,意义重大。

三、创建生态课堂与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体验式教学评价体系是开展体验式教学的基本策略

生态课堂于20世纪70年代在西方兴起,我国学者在近几年开始进行研究。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思维方式,生态课堂强调将课堂作为一种师生互动的动态过程,而不是那种片面追求知识教学、无视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灌输式教学。生态课堂观认为,“课堂,作为师生互动、信息交流、生命共进的场所,应该是一个和谐共进的“生态系统”,必须保持课堂这个“生态系统”的整体“平衡”,才能促进课堂的整体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将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打造成生态教学过程,尤其要重视学生的原有道德经验,注重从学生的积累与教学的实际出发来设计教学方案,解开教材的束缚,创设道德体验的开放性情境。当然,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强调“体验”“生活”“情境”并不是抛弃科学的理性思维,而是通过将探求知识的过程分解为不同阶段,并运用多种方法创设情境,让学生参与其中并乐在其中、学在其中。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能以知识权威的面目出现,不能按备课时设定的目标和方式在不曾了解学生道德经验基础上去实施教学,要给予学生自由感悟的时间与空间,鼓励学生在讨论与思索中探究。

在创设生态课堂的同时,教师也要改革教学评价体系,努力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体验式教学评价体系。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与传统的考试分数式评价方式不同,体验式教学评价更重视过程的价值,更重视每个学生的内在价值,也就是更加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传统的教学评价主要侧重于对学生认知能力的评价,评价方式也比较单一,评价过程忽略了学生学习能力的个体差异,也忽略了学生个性发展的多样性趋势。而体验式评价则强调通过设置多维性的教学目标,即不仅包括知识目标、技能目标,而且还包括体验性目标。为此,体验式评价在使用书面测试作为评价方式时,命题更注重开放性,具体到思政课教学而言,更加注重用显现社会热点的题材密切思想品德课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强调学生对生活的感知和分析,通过情境题、材料题的设置了解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观的形成。在卷面上用以考查的试题,问题的提出也多采用与学生交流的方式,增加对话性题目,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好地进入问题所创设的情境中,与试卷融为一体。总之,命题要密切联系学生生活,体现学生年龄特点,尊重学生个性差异。

参考文献:

\[1\]崔桂兰,魏玉娟.如何提高学生思想政治课的学习兴趣.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08,(08).

\[2\]王阳.体验式教育在高校教学活动中的作用.才智,2011,(24).

篇4

摘要:初中思想政治教育是学校教学中一项重要的教学科目,也是学校思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成长的一个重要的奠基石,更是体现学生个人品德、素质水平的重要指标。做好初中政治教学,对于学生、教师、学校、乃至社会的发展都有着积极的意义。但是初中政治教学在实践的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大的瓶颈,导致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不高、基础不好,而政治教学又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教学科目,必须我们做好,特别是新课改以来,对于初中政治教学也有了的要求。本文就笔者的一些教学经验以及学习心得,谈一下我对新课改下的初中政治教学的一点思考。

关键字:初中 政治 新课改 工作 经验 心得 体会

一、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曾有听到学生这样评论政治科目:听之无味,学之无趣,上课不学,下课不记,考前突击,考过抛弃……虽然是带有调侃的意味,但是也充分说明了学生对于初中政治科目的不重视。新课改指出,当前的思想品德教育缺乏针对性、主动性、实效性,针对性的缺乏是指未能从学生成长、发展与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真实的思想品德发展的现状、问题和需要出发,而更多地是基于社会意识形态的考虑和成人世界的品德要求出发,来设计学生思想品德课程。与之相关,缺乏针对性必然使得这种教育远离真实教育情景中的学生,学生的主动性自然得不到充分有效地发挥。所以只有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教学就会变得简单的多。在笔者看来,想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要改变学生对政治课程的传统理解,让他们认识到政治不是他们想象中的枯燥无味,而是与实际生活密切相连的,比如初中生的情感控制,比如法律基本常识,比如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比如时事政治,要使他们认识到政治课对他们成长的重要作用,从深层次体会这门学科的重要性。在教学方式上,这就需要老师利用合适的方法和巧妙的语言向学生传达这一信息,即不引起学生的反感,有能达到预期效果。例如,老师们可以结合同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融合思想政治的课程知识,将知识与现实相结合,从而改变学生一贯认为思想政治课枯燥乏味的印象。还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设置多种教学情境,让学生感受丰富多彩的政治学习氛围!

二、课堂教学要采取生动有趣的导入

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是一节课的开始,好比是一个故事的开头。如果故事的开头能动听、能悬念叠出,就很容易吸引听众、引人入胜。一节课,导入得好与否,直接会影响到该节课的整体质量。在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重精心设计导入新课的不同方式,使学生感受到政治课不是那么一成不变,不是那么枯燥无味。这样,一节课有了很好的烘托和前奏,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及对本节课的学习兴趣,也起到了营造整堂课良好学习气氛的效果。在政治课的教学过程中,结合新课改的要求和学生的具体实际情况,我采用了趣味引进导入新课程的方法,比如在讲投资理财的选择时,我的引入是这样的:假设你买彩票中了五百万,这时你会想到做什么呢?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纷纷发言说买吃的、买衣服、存一部分、买股票等等,然后我就顺着学生的思路讲了储蓄这部分知识,收到的效果非常好。通过教学实践也表明:在一个轻松活泼的学习氛围中,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主动参与到“教师—学生”的互动教学活动中,这样,活跃了课堂,活跃了气氛,活跃了学生思维,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作用,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贯彻了新课标的主旨与要求,把曾经让学生和老师都头疼的政治课上活、上好、上得妙趣横生。

三、教学过程中要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政治课是一门理论性、系统性较强的学科,它通过抽象的观点、深刻的道理对学生进行政治方向、道德规范等方面的教育。因此,要学好政治,难度较大。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及,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教学已成为当前实施素质教育、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种有效途径。多媒体教学集声音、图像、视频、动画等内容于一体,既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性、增加学生的可选择性,又能体现因材施教原则。使一些抽象、难懂、枯燥的理论变得具体、形象、生动,从而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给传统的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增强了政治课教学的趣味性、实效性。例如:近几年高中会考政治科目是开卷测试,试题一般都是通过最新的时政热点,要求学生结合课本内容加以分析说明。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利用多媒体,收集各类新闻报道中的焦点问题,收集互联网上争论较多的热点问题,让他们主动与他人讨论这些问题,借用他人的人生阅历,帮助他们拓宽视野,培养他们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教师适时加以讲解点拨,可以促进学生对事物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从了解事物现象到认识事物本质,培养了学生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而且丰富了教学内容,拓宽了学生视野。同时,通过网络及时把一些热点现实材料下载给学生,让学生分析、讨论,达到理论与现实的结合,课内与课外的统一。既提高了政治课的时效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注重课后整改,提升教学的理论性

课后的整改对于教学有效性的实现意义非凡。我们在每上完一节课后,静心沉思,总会有些成败和得失,抑或有所感悟。如果能及时地记下精彩的瞬间或疏漏之处,写下一失一得之见,将经验和教训记录在案,作为今后完善教案、改进教学、探索规律的依据,则可以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课后整改,重在及时,贵在坚持。课堂上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进发出“智慧的火花”,这种“灵感”、“顿悟”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的,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去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已!在记录了一定时期后,还要及时地进行归纳整理,要学会“反刍”,且能从“点点滴滴的小收获”中悟出教育理论的“大道理”来,从而使第一手感性材料上升到理性高度,并从教学理论上进行验证,形成从“实践——理论——实践”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课后整改,不仅有利于拓宽自身的专业视野,提升自己的理论素养,把已有的教学经验理论化、系统化,而且还有利于开创个性化的教学模式,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基础课;创新;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8-0255-04

大学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提高大学生专业素质和思想政治素质,培养他们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指出:“对一切人文的或社会性的职业来说,大学教育奠定了两个基础:一是种下了未来一生中思考、求知的科学幼苗,二是在求知时会关注一切可知的对象。”[1]

让学生们在求知的过程中关注社会,肩负起国家赋予他们的责任是目前高校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全国高校教育中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称“思政”课)就承载着这样的责任。它是在各高校推进大众化教育的一个重要的渠道,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这门课程的“问题并不在于我们所要灌输的思想理论是否进入了头脑,而是这些思想理论是否能内化为一种道德品质(能在相同和类似情景下重复执行相同道德标准)和动力倾向(需要下的动机)”[2],学生是否能够按照科学先进的理论躬行。

在高校改革的过程中,独立学院的学生逐渐成为高等教育的新生力量,据中国教育部网站2012年的官方统计数据:全国有323所独立学院,在校本科生和专科生人数达到260余万,占全国本专科在校生人数的11.7%。独立学院也担负着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的根本任务。独立学院要发挥“思政”课育人作用,就必须针对学生改革独立学院“思政课”教学,使学生改变对“思政课”的传统偏见,通过提高“思政课”教师的素质和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改进教学方法等途径增强教学实效性,引导独立学院学生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认知情况

为了解独立学院思想政治课教学工作情况,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和期望,提高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2011年公共课教师在学院新生中开展了“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研究调查问卷”活动,调查问卷总共1 000份,收回有效试卷858份。通过调查问卷学生们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教学评价提出了自己真实的看法同时也反映出现阶段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1.学生对课程认同程度与学习目的不成正比

调查显示超过70%的学生认同思想政治课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较大”或是“有一定作用”,回答“不太大”的仅占12.1%。70%以上的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目的”的问题回答“提高政治理论素质”或是“学习为人处世”。但是在“你上思想政治课的目的”的选项中,学生认为学习该课程是“为了课程及格”的占39.4%,回答“无目的”的占3.0%。

数据显示接近半数的学生的思想政治课学习态度不端正,明知课程能够提高个人整体素质但上课还只为考试及格。为什么学生会出现认知和实际表现相矛盾的现象呢?笔者认为这和学生们从小到大的道德教育方式有关。在小学阶段学生们通过家庭的教育和学校教育能够理解简单的道德知识及道德行为标准,更重要的是在小学每个年级每个班都有鼓励机制,让学生们都积极争做有道德的学生,这就将简单的学习理论与社会实践结合,学生们在实践中得到肯定达到精神满足。而在初高中阶段,以“中考”和“高考”分数为指挥棒的学习模式中,政治教育逐渐转变为应试教育,学生对道德原理的学习逐渐变成了简单的政治原理记忆,甚至到高中二年级文理科分班后理科学生就不再学习政治理论。文科学生即使学习也是将其与高考分数直接挂钩,因此学生们在政治学习方面要么不够重视,要么仅为了分数而学习,在社会现实中躬行的机会也越来越少。没有正确的理论引导,没有实践经验,道德教育就成了应试教育,没有起到在社会快速发展过程中帮助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目的。

对思想政治课重要性的调查数据中反映出少部分学生虽然对思想政治课的地位比较重视,但40%的学生“不喜欢上思想政治课的主要原因”是“教材内容针对性不好”或是“自己不感兴趣”;对“思想政治课课堂上经常如何表现”的问题回答“看外语”或是“看专业书”或者玩手机。可见学生在这方面的认识是具有一定的普遍性的。调查统计数据还显示学生们课余花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的学习时间,41.8%的学生都如实选择的是很少,从来不关心事实的占到16.2%,这样对社会事件不关心的态度直接导致他们对课程的不重视态度。

针对调查数据中反映学生存在对时事政治冷漠的问题,课间和学生的交流过程中,笔者发现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学生们平时很少主动去买报纸看,或者在校图书馆浏览报纸,即使看报纸也只关注娱乐版和体育版,对政治新闻版很少关注,在网络环境下也只关注娱乐新闻或者网络游戏。从中学到高中政治课对于他们来说只是为了应付考试,他们习惯性的认为此类课程的学习也只为学分而已。我们这个社会、我们国家每天有着怎样的改变他们不太关注甚至会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错误态度。在这样的思想影响下,他们内心会对这门课程产生冷漠甚至抵触的情绪。

2.学生期待课堂教学方法多样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学院基础课教师的教学努力下,学生们对“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整体评价”的问题方面,70%的学生回答“满意”、“基本满意”,只有23.1%的学生回答“一般”。回答“对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意见和建议”的问题时,41.4%的学生提出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空洞说教,30%的学生认为教学方式单一,40.4%的学生认为应“提高教学的理论水平,讲授多结合实际”,17.7%的学生认为应该多结合实际,因为有些内容“讲的与社会现实冲突”。26.5%的学生认为应“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多采用多媒体教学”;33.6%的学生认为应适当穿插视频材料。35.7%的学生希望思想政治课教学应主要采用“互动式”或“研讨式”方法,51.4%的学生认为应“增强讲课的趣味性”,除此之外还有针对学校安排,22.5%的学生认为“大班上课人太多”。

数据反映出学生们对初中、高中阶段所接受的单调的以高考为中心的政治理论教育方式不接受,他们不希望大学课堂再重复高中的简单教学模式,在没有高考分数的压力下,学生们更希望在大学课堂上教师能够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调动他们的情感,能够将理论与尖锐的现实问题相结合,能够解决学生们在面对现实问题时的困惑,能够给他们的道德发展指明方向,这才是他们想听的政治理论课程,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对课程感兴趣,才能真正认识到理论的魅力,在实践中主动按照道德规范行事。

3.学生基本满意教学内容,但学习方法不正确

在教学内容评价方面,对“你认为当前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内容”的问题,14.9%的学生认为“多”;75.1%的学生认为“适中”;5.7%的学生认为“少”;4.3%的学生认为“无所谓”。

在调查中,“你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否喜欢”的回答,51.8%的学生选择“喜欢”或“比较喜欢”,35.4%的学生回答“一般”,7.2%的学生选择不太喜欢,5.6%的学生选择不喜欢。在“你对你目前所使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是否满意”的回答中,仅有8.2%学生选择“不满意”。

学习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上课做笔记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学习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在调查数据显示大部分学生都喜欢思想政治理论课,但上课时,“每节课都做”笔记的占8.7%,“经常做”笔记的占16.9%,“偶尔做”笔记的占55.9%,还有13.4%的学生上课根本不做笔记。

既然学生觉得教学内容适中,比较喜欢思想政治理论课,那为什么上课的时候不喜欢做笔记呢?笔者认为这是因为学生学习方法不当,学生不了解书本章节的内容,不知道记什么,仍旧希望老师像高中教师一样勾画重点内容,然后背诵,通过考试。这样的学习模式与大学的教育目的显然是不一致。学生们一方面不喜欢教师灌输但另一方面在课堂上自己又没有独立的学习能力,所以就造成了课堂上老师必须特别明确的告知学生哪些是重点内容,用很明确的口令让学生拿起笔来做笔记,这显然是中学课堂的延续而不是大学课堂应有的特征。大学课堂应该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正确分析社会问题,从而反思自我行为,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身,提高综合能力。

综上调查,独立学院大学生肯定了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所取得的成绩,从数据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教学瓶颈主要出现在课堂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问题以及师生互动这三个方面。如何解决这三方面的问题,提高独立学院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性问题直接关系着课程的目标能否实现的问题,是否能够为国家、社会培养出合格人才的问题。

二、全面活跃课堂氛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了解学生对于课程的期待是有效教学的一个容易忽略的环节,对学生心理活动的掌握能够更好地进行师生交流,学生和老师之间就会建立起相互信任,教师才能更好地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改革教学满足学生期望,这样独立学院的学生们才会信任授课教师进而认同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

1.主动关怀学生,创建平等的师生关系

课堂氛围是一个双向模式,需要学生和老师共同创造,相互促进又相互影响,没有永恒不变的师生互动模式。老师应该主动去了解各级各系学生们的特点,了解他们对老师的期望,在教学过程中针对这些特点创造有效的课堂互动模式。

80后的大学生是在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外来文化的冲击共同影响下成长,因此80后在心里上还是认同传统文化中所体现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同时对于外来文化的冲击也积极接受。而90后的独立学院学生与大部分其他学院学生一样,是伴随着中国日新月异的蓬勃发展成长的一代,他们在爷爷奶奶还有父母的宠爱下成长,家庭物质条件殷实,像温室里的花朵,没有受到任何的挫折,因此他们在心理上会有强烈的优越感、以我为主的思想比较重,他们“追求独立、个性张扬,既有极强烈的叛逆性又有着无法摆脱的依赖性,他们对新事物接受快,思想前卫,观念超前”[3]。

针对此现象,教师主动关怀,课间主动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们关心的社会话题,这样学生就会感觉和老师之间的距离缩短,会觉得老师不是高高在上的灌输者,像他们身边的朋友一样用平等的心态与他们沟通。在这个方面,青年教师会比老教师有更多的优势。

2.创新教学方法,营造愉悦的课堂互动模式

作为青年教师的笔者探索出一种新的课堂点名方法,让学生在上课之前会期待看到老师,提高课堂出勤率。办法是点名回答问题的同学一定是和笔者穿同样颜色衣服的,这种方式是学生们之前从未接触过,他们觉得新颖有趣,这种方式就很容易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们在心理上很期待看到老师、猜测老师的衣着颜色,在课堂上保持愉悦轻松的心情,同时在心理上师生之间就产生了亲近感。

3.运用多媒体开展多感官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笔者结合学生的要求,在授课时多运用实际案例,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调动学生的感官,让他们从心感知。例如在讲述爱国主义这一章时,笔者让学生们先观看2008年国庆阅兵和奥运会的开幕式升国旗的视频片段,然后让学生们随着视频去回忆、用心感受什么是爱国感情,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在这样的感性认知下再进行理论教学。这样学生容易感同身受,能够唤起他们对于祖国的感情。

90后是在信息高速发展的环境中成长的一代,学生们对互联网过分依赖,缺乏与人交流的现状也造成了他们心灵封闭的特征,弱化了他们对价值观的认知,对待主流文化的理性认识。在掌握学生期待的情况下,“科学的教学方法是使学生获得正确认知,缩短认识过程,提高认识效率的重要工具”,“现代高等教育不仅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而且必须努力提高教学的效率,力求做到质量与效率的统一”[4]。

作为“基础”课教育工作者,笔者认为教师除了课堂教育之外,课下要主动静心去聆听学生的内心的声音,帮助他们解决心理的困惑和疑虑以及生活中的烦恼,这样才能使学生对老师有强烈的信任感和钦佩感,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更能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和特殊性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三、以学生为中心,理论联系实际,解决瓶颈问题

1.将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紧密联系,加深理论影响力

理论联系实际是我党的优良作风,也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手段。“思政课”教学要切合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切实解决大学生所面临的选择问题,真正体现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感染力。如何使学生学会运用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体会到理论的作用和无穷魅力,增强学习理论的动机,较好地达到教学目的?

首先,要坚持理论教学和社会热点相结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基本理论的解释和深入教育是前提,同时要紧紧抓住社会热点问题,从学生的角度开展教学,从实际出发,不回避社会矛盾、引导学生直面现实,客观的分析并理解社会问题。调查数据显示独立学院的大学生只要引导就会主动关注国内外大事,作为独立学院的教师应努力将理论教学与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有机结合,在教学中选择恰当实例,运用党的科学理论予以解答。对大多数学生关心的问题,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分析,让学生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不但澄清种种困惑,更可增加理论的影响力。其次,思想教育与人文关怀相结合。独立学院的学生一般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但思想活跃,兴趣广泛,许多学生都有自己的特长和独立的想法。但他们面对新鲜的大学生活却又会出现许多困惑,迷茫,如学习缺乏目标性,想有所改变但又怕吃苦缺乏恒心。在“思政课”理论教学中,可以将解决学生的实际思想和生活困难作为解惑释疑的重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帮助学生健康成长的角度切入,做到贴近学生思想实际,贴近学生的现实问题,围绕学生成长的需要,在平等互动中解释和咨询学生出现各种问题的原因,引导学生从理论上认识自己的思想变化和趋向,促进学生健康发展。让学生们自主地认识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个人的学习、生活乃至以后的工作都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再次,要坚持理论教学和历史文化传统相结合。教师应将历史或现实当中具有时代性、针对性、思维空间性等特点的经典案例提供给学生,案例的形式要体现理论课的主要知识点、重点和难点。挖掘历史资源,史论结合,古今结合,用历史的智慧来增加理论的魅力,学生有所感悟、乐意学,才能真正主动了解理论内涵,从而达到思想政治的教育目的。

大学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不仅仅是局限于学生的专业知识教育。因此“授之以渔”对于独立学院的学生来说更为重要,要让他们自主地去关心这个社会,“学会运用的辩证法对多种思想信息和价值取向进行分析、比较、鉴别,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获取和吸收正确的思想信息,选择和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5]。

如何在课堂上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理论是可以与实践相结合?如何让学生们主动关心社会时事并能独立思考?笔者采取教学时间“块化”的模式,加入社会新闻讲述的板块。

时事作为一个切入口,让学生从被动了解慢慢转换成主动了解社会政治新闻。笔者将课堂教学时间分为三个模块:5分钟的社会政治新闻介绍模块,37分钟课堂内容模块和3分钟的课堂内容与实际相联系的新闻总结模块。前5分钟模块中,备课时教师可从众多新闻中挑选出一周最重要的、可以与课程内容相结合的新闻进行讲授。笔者选择展示中国社会改革发展重大成就的新闻,让学生对社会发展有信心,让学生对国家的认识是正面的积极的。再考虑男女生的不同的关注度,在课堂中适当加入男生感兴趣的军事新闻和外交新闻。最后在课程过半之后,笔者明显发现学生开始越来越喜欢听老师讲社会新闻,这样的教学实践激发了学生对于政治的兴趣,他们也会慢慢主动的关注国家大事、关注社会新闻,甚至会主动要求给他们机会让他们自己收集资料,在课堂上自己讲述,也有部分学生主动利用课间时间和笔者交流对于时政的看法。三个学期的实践证明课前的3~5分钟的新闻板块不但得到了学生的认可,更使学生们主动开始关注社会新闻,学习态度也从被动转变成主动,更加积极。

2.以学生为中心,创新教学模式

90后的大学生最大的特点就是自我选择性很强,喜欢展示自己与众不同的思想,通过争论和碰撞形成观点,这特点在独立学院学生身上尤为明显,因此现代的教学方法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弱化教师在课堂中的绝对主动权,充分调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

调查问卷中24.2%的学生认为空洞说教的教学方法老套,而且大部分学生在建议这一栏也都填写了希望老师组织更多的讨论或者以班为单位的小型辩论赛。

针对学生的这种心理认知,教学方式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以学生为辅的教学灌输模式;改变从概念、原理开始讲授内容的传统方法,以精炼的理论贯穿实例研讨、学生自主参与的模式。教师要以问题思考模式、研究讨论、调研等方式引导学生同步思考分析,师生互动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通过自主思考、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发现理论的内在逻辑,这样可以开阔学生思路、让学生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和认同,也使理论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同时,这也发展了学生独立批判的能力、思维辨析的能力和论辩演讲的能力。例如:在课堂上学生以小组讨论方式发言讨论新时期的爱国主义的表现形式;或利用课堂最后15分钟的时间组织简单讨论关于新时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或者人生理想等等。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学生可以自主表达想法和意见,这既增强了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参与感和认同感,又有利于教师高效完成教学目标。

认为:人既是“个人的存在”,同时又是“社会存在物”[6]。因此高校的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不仅要注重知识传授和党的政策宣传更要注重引导学生了解所处的时代、关注社会发展进而承担起社会赋予他们的责任。在客观了解90后学生身心发展的独特性和这一代学生群体认知共通性的基础上,“思政课”教师应改革创新教学方法、强化教学内容,将教师引导与学生思考并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知识教育与理想信念教育并重,着力解决好课程教学面临的瓶颈问题,准确把握思想道德教育的目标定位,不断增强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让学生在理性教育和情感教育中受到熏陶,用积极理性的态度去看待社会的发展,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和自我构建,树立积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只有“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模式才能真正把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落到实处、全面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优秀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上海:三联书店,1991:154.

[2]辛辰.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中所存争议和问题的几点思考[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S2).

[4]骆郁廷.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发扬民主[J].思想教育研究,2010,(8).

[4]冷余生,解飞厚.高等教育学[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