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培训考核方式范文

时间:2024-04-08 16:19: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线上培训考核方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线上培训考核方式

篇1

关键词:急救;培训;社区居民;模式

突发心搏骤停、意外伤害的事件较为常见,其可能发生于任何人,且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1]。社区居民在发现突发心搏骤停、意外受伤病人时,即使及时拨打急救电话,急救人员也很难在短时间内到达现场,此时如果周围群众能够自救互救,更易为病人争取宝贵时间,也可以降低突发事件或伤害的严重程度,节约社会医疗资源以及减少后续治疗所需的高额医疗费用[2]。本研究以2个社区居民为观察对象,分别采用传统培训模式、以科普教育基地为平台的培训模式对其开展急救培训,并观察培训后2个社区居民在急救知识与技能方面的掌握情况,旨在探索更好的培训途径与方法,最终提高社区居民现场急救能力。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2019年1月—2019年12月随机选取南昌市高新区2个社区的常住居民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年龄≥14岁;②身体健康,无心、肾、脑等重要脏器疾病;③近3年一直居住在当前社区;④服从安排,按照计划参加培训学习;⑤对本研究知情同意,自愿参加,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存在认知功能障碍;②无故不参加培训;③未按照培训人员指导进行学习。最终239名社区居民纳入研究,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研究组126人,男54人(42.86%),女72人(57.14%);年龄(45.30±8.70)岁;文化程度为专科及以上水平63人(50.00%);无相关培训经历71人(56.35%)。对照组113人,男47人(41.59%),女66人(52.41%);年龄(46.70±5.40)岁;文化程度为专科及以上水平57人(50.44%);无相关培训经历65人(57.52%)。两组社区居民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

1.2.1研究组采取以科普教育基地为平台的培训模式1.2.1.1制定以科普教育基地为平台的科普急救培训组织管理与运行方案在总结多年的科普活动经验基础上,同时分析国内外科普教育基地的建设经验及存在的问题[3-4],制定了“1+2+3”方案。1个平台即科普教育基地平台,2条途径即线上与线下培训途径,3个抓手即平台建设、急救技能培训、培训效果考核。1.2.1.2建设平台资源平台资源重点包括线上线下培训平台、培训资源。通过QQ群和微信群建立线上培训平台,线下培训平台为社区活动中心。培训的人力资源[5]主要由学院有科普经验的教师、学生社团骨干成员构成,然后通过加强与医院、社区的合作,引进临床护理和医疗专家、社区的管理人员等充实平台人力资源。急救培训材料包含急救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材料。急救知识包含高热与中暑的处理、家庭烫伤烧伤的处理、食物中毒的处理共3个模块;急救技能包含心肺复苏术、海姆立克急救法、止血与包扎术共3个模块,每个模块含授课演示文稿(PPT)、讲稿、微课、家庭急救手册。1.2.1.3制定平台考核评价标准鉴于国内没有统一的急救知识与技能的评价标准,研究团队成员前期参考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急危重症护理学》第四版教材的相关内容,初步制定考核评价标准,含心肺复苏、止血包扎、海姆立克急救法共3个急救技能操作评分标准。急救知识按照理论考核的标准,建立100道题的考试题库。1.2.1.4开展科普急救培训研究组采用以科普教育基地为平台的急救培训模式开展社区居民急救培训。①组织分工,明确职责:学校建立一个科普急救微信公众号,并将培训材料于线下活动2周前推送至公众号,社区居委会组织居民加入公众号,督促居民安排时间进行自主学习以及巩固学习,居民根据自身情况及时反映学习的效果及存在的问题。②开展线上培训[6-7]:线上的学习由居委会组织与监督,学校负责提供学习资料与考核。③线下学习:安排专业培训人员进行分组培训,每名培训人员负责10名社区居民,单个小组社区培训居民人数不得超过15人,避免人数过多影响培训效果。④培训方法:采取理论讲解+模拟场景示范+互动练习的培训方式,通过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培训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培训。每月开展1次科普急救培训。

1.2.2对照组采用传统培训模式。即以社区健康教育为平台进行急救知识的宣传,由学院有科普经验的教师作为讲师,组织社区居民开展急救知识讲座,现场进行急救技能如心肺复苏、海姆立克急救法的操作演练及培训,培训后现场对社区居民发放家庭急救手册,由居民自行阅读,讲解突发心搏骤停和意外伤害等的急救方法。另外,社区服务中心通过社区宣传栏等形式宣传急救相关知识,以便社区居民更好地了解急救流程。每月开展1次科普急救培训。

1.3观察指标

1.3.1急救知识问卷根据平台制定的相关急救知识题库随机抽题,包括高热与中暑的处理(15题)、家庭烫伤烧伤的处理(15题)、食物中毒的处理(20题)3个维度共计50题,每题2分(正确计2分,错误计0分),总分100分。所有急救知识考核均用相同的问卷通过问卷星发放,进入问卷星后台收集相关数据。得分越高表明急救知识掌握程度越好。

1.3.2急救技能培训前后按照平台制定的技能考核操作评分标准进行评分,总分100分。考核多项最终取平均值,分数越高表明急救技能掌握程度越好。

1.3.3满意度评价培训结束后对居民进行培训总体满意度的评价,分为很满意、满意、不满意、很不满意共4个等级,并计算满意度,即很满意和满意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

1.4统计学方法

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一般资料采用描述性分析,定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定性资料采用例数、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3讨论

3.1以科普教育基地为平台的培训模式可明显增加受训人数

以科普教育基地为平台的急救培训模式,采取的是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培训,线上培训可以突破时间、地域的限制,能更好地满足社区居民个性化的需求,从而明显增加接受培训的人数。心肺复苏术作为一项最基本的急救技术,有44.32%的人从未接受过培训,海姆立克急救法、止血包扎的培训人群比例甚至低于10%[8-10]。付忻等[8]认为我国公众现场急救知识普及程度较低,究其原因为针对公众的现场急救培训欠缺。陈志等[11]对1988年—2001年北京市城区322413例院外急救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1988年—2001年社区的发病现场急救者占急救总呼叫者比例由60.00%上升到87.39%。因此急救服务的重点在社区,提高社区居民急救能力是急救医疗服务成功的重要保证[12]。今后,我们将继续加大线上线下的培训力度,争取让更多的社区居民能免费获得急救培训。

3.2以科普教育基地为平台的培训模式可有效提高培训质量

何玉梅等[12]认为我国公众急救知识欠缺,急救能力低与培训组织管理混乱,培训师资资质复杂,培训方式落后。以科普教育基地为平台的急救培训模式组织管理明确,培训前制定了明确的培训计划、安排,且采用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培训。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居民培训后急救知识与技能得分明显高于培训前,且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以科普教育基地为平台的培训模式较传统培训模式效果更好。分析其中原因:线上居民可以先自学,初步了解急救知识和技能,在后期的现场培训中,通过现场示教、现场指导、情景模拟等教学方法,进一步强化急救操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从而更好地让居民掌握急救技能[13-14]。美国急救培训中提倡受训人员先领回资料,在家自行预习[15-16],然后在此基础上再次进行现场演练。本研究中的线上线下结合培训的初衷与美国急救培训的做法不谋而合。当然,培训后居民整体的急救知识掌握情况虽然较培训前有所改善,但整体情况还是不容乐观。本研究结果显示,培训后研究组居民的急救知识与技能得分分别为(81.75±7.04)分、(76.78±6.74)分,整体不是很高。究其原因可能为很多社区居民因为工作或家庭的原因,无法有效参与线上的学习和线下的练习,影响了居民学习时间和效果,进而导致培训质量受到严重影响。

篇2

一、健全制度,科学制定校本培训规划

学校领导要让全体教师认清形势,明确每名教师自身的优势和存在的不足,增强全体教师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号召大家要不断学习,树立终身学习意识,树立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的思想,制定好各种制度约束教师行为,如《教师管理制度》《校本培训制度》《教科研制度》《备课制度》《听课评课制度》《教师学习制度》《教师业务学习制度》《教师考核细则》等,为校本研修活动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结合实际,扎实开展主题研修活动

1.制定教研主题

学校应按照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积极落实主题研修活动,

认真分析学校和教师现状,讨论并确定好学校教研主题。在学校教研主题要求下,各教研组根据本组实际,确定本组的教研主题,组内成员再按照本组教研主题确定个人教研主题。主题的确定学校各个把关,按照小主题、小研究、可实施、可操作的原则将教研主题落到实处。

2.落实研修主题

教研主题确定后,学校每名领导包保一个教研组,层层制定主题教研计划,进一步落实主题教研活动内容。如自主研修次数等。学校将各教研组活动内容统一整合,安排好“主题教研活动”表并下发到各教研组具体落实实施。

学校要狠抓主题教研工作常态管理。如每学期每个教研组要搞一次主题教研研讨课,每名教师每学期上一节主题教研汇报

课,要有说课(说教研主题,说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评课,评课要求除优点外必须提出至少一项建议、一项不足。

学校还可以从现有一线教师中确定示范课、创优课、提高课三类标准。让示范课教师树立标杆,每学期上一节示范课,带动全体教师共同进步;让创优课教师每学期上一节创优课,力争达到示范课标准;让提高课教师每学期上一节提高课,使之在短期内达到创优课标准。

学校考核小组对每名教师的主题教研课进行量化考核,并计入教师年度考核中。同时,加强主题教研过程管理,每学期平时检查,学期末对主题教研手册进行量化考核,以此增强主题教研手册的使用率。

三、主题研修与校本研修及网络研修有效整合

主题研修工作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全体教师业务水平、提高应用技术能力的必要手段。因此,学校必须利用好网络研修这一有利契机,加强对网上学习的管理,线上线下有机结合,抓实此项工作。然而,一些教师忙于教学等事物,把网上学习当成负担或包袱,出现学习不主动、挂机学习、应付了事等现象,使网络学习工作很难正常开展。所以,学校必须采取必要手段和决策落实此项工作。

1.学校要求所有教师都必须参加网上学习,参培率100%。让广大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避免年龄大的教师可学可不学的现象,也避免了攀比等现象,为教师考评扫除障碍。

2.将学校计算机按学习小组划分成若干个小组,保证闲暇时间学员能够进行网上学习。

3.加强网络学习的过程管理。根据每一学习阶段的内容和要求严格管理。

4.线上线下结合,学校确定线下考核办法,如“提升工程”,学员测评按照使用多媒体上课情况、制作课件情况、利用课件上课等标准,由考核小组逐项考核打分,评定学员线下学习分数。

5.学校可按教师按年龄分成三类,分层实训。

35岁以下为第一类,要求线上课程全部学习理解,并达到优秀标准,线下上课具有先进理念,恰当利用网络技术支持课堂教学,熟练运用电子白板,达到全县先进水平。年末要按照“双倍双上一反思”的要求,上一节“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示范课,要达到优秀标准。36~50岁为第二类,要求线上学好课程,完成各N作业,要达到考核良好以上。线下努力做到学以致用,会使用信息技术上课,会利用电子白板上课,并有一定效果。年末搞一节“校本研修与网络研修整合”汇报课,汇报课上要使用信息技术,课堂要达到良好水平。51岁以上为第三类,线上学习能完成任务,能结合重点学习,达到合格标准。线下能利用自身优势,利用网络研修的先进理念,适当利用必要的图片等资料支持课堂教学,会制作课件及利用课件上课,每学年要有一节成功课,并达到合格

水平。

四、挖掘潜能,多渠道培训

学校要结合继续教育学习内容安排,恰当合理地组织教师进行多种形式的主题研修和培训。可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培训,也可以围绕主题教研,扎实开展二次培训和骨干教师讲座等多种方式的培训。

总之,教育在发展,社会在前进,我们必须跟上时代节拍,不断学习,不断进步,在教育这块沃土上贡献无限的力量。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业财融合;高职院校;会计人才培养

一、业财融合背景下构建高职管理会计人才培养体系的必要性

(一)满足高职管理会计人才需求

在业财融合背景下,市场和企业对管理会计人才的需求是巨大的,目前管理会计人才需求存在巨大的空白急需填补。具体来讲当前市场和企业对高职管理会计人才有自己的需求标准,企业的需求从各方面分析其大多要求参照实际需求培养管理会计人才,企业属于营利性机构,其本质是追逐利润的,企业对高职管理管理会计人才的需求更加趋向于实用性和全面性。在以前企业比较看重的是管理会计人才的成本核算能力,而在当前业财融合背景下,企业需求的是全面型的管理会计人才。出于企业的逐利性,对人才的需求本质上是保证自己经营的稳定性与收益,重点是培养能够为企业带来利润的人才。因此,企业对于高职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和需求完全是基于自身利益出发的,把人才能够为企业实现的利润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往往是要求实现更高的产出投入比,所以企业看重的并不是管理会计人才的理论知识和能力,更加看重的是实用性和多面性的能力。因此基于业财融合背景,高职会计管理人才的培养要以实现企业价值利润目标为导向。

(二)符合高职管理会计人才供给

虽然当前市场和企业对高职管理会计人才的需求巨大,但是由于我国高职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供给体系尚属于起步阶段,高职院校和企业属于不同性质的机构,加之两者间信息不对称,导致人才定位差异其人才培养供给体制和市场需求仍存在不少偏差。机制培养的参照标准存在差异。高职院校属于教育机构,对学生的培养是必须要涵盖基础理论知识的,高职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必须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高职院校的教学设置必须要依据教育部的相关规定,人才培养的方式要符合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的标准,和企业注重实践轻理论的需求有所差距。一方面是当前市场对高职管理会计人才的巨大需求,另一方面又是高职院校和企业对人才培训供给与需求标准上存在的差异,这充分体现出业财融合背景下构建高职管理会计人才培训体系的必要性。

二、业财融合背景下构建高职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目标

基于业财融合背景高职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可以转化为对知识、能力和素养的要求标准。随着当前业财融合的不断强化,企业在人才选择上传统的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相比企业越来越倾向于后者,同时对管理会计人才能力的要求是复合型的。相关的业务知识储备能力是工作的基础,沟通交往能力能够便于管理会计与各相关部门进行业务合作,综合分析能力是直接服务于企业决策层的高级职能。

(一)知识储备能力

业财融合背景下高职培养的管理会计人才必须具备各种和管理会计相关的知识,建立起一定规模的知识储备,应当涵盖金融、投资、融资、计算机、互联网、外语和写作等相关知识储备,只有具备这些知识能力才能以管理会计的视角分析整个企业的情况。

(二)沟通交往能力

和传统的财务会计不同,管理会计人员必须要有足够的沟通交往能力,因为他们所面对的不再是单纯的数据,相反他们在管理会计工作中要和企业的每一个部门进行充分的沟通。比如管理会计工作职能中的企业预算和决算等工作,这需要企业的每一个部门都要参与到预算的编制与执行和决算的填报中来,管理会计人员不仅要和各部门充分沟通组织他们积极参与到工作中来,同时在进行预算和决算的审核中更应该对各部门从事的业务和职能有所了解,这就需要管理会计人员在日常工作交往中与各部门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如果管理会计人员缺乏这种沟通协调能力,不能得到各部门的支持,其工作是必然要出现偏差的。

(三)综合分析能力

在业财融合的背景下,业务和财务相互交融难以分离,更加需要具有综合分析能力的管理会计人才。一是能够有效的对数据进行挖掘与分析,在业财融合下,企业各个业务都会产生出庞大的数据,管理会计人才要能从中挖掘出有效的数据信息,并对其进行整合分析为企业管理决策所用。二是能够对企业管理风险进行分析识别。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必然会产生一定的风险,如何进行有效地分析正确的识别和防范各种风险也是管理会计的重要职责之一,管理会计人才必须具备这种相应的能力。三是还应当具备对企业战略实施发展的预判分析能力。企业所有的管理职能最终都要是为企业的战略发展所服务的,管理会计人员在预算执行时应当及时关注企业整体的发展是否符合企业的战略目标,二者之间是否存在偏差,如果存在偏差应当及时分析找到偏差存在的原因。因此在当前业财融合的背景下一个合格的管理会计人才应当具备相应的知识储备能力,能够及时补充新的知识,能够有效分析问题并能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同时还应当具备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

三、业财融合背景下高职管理会计培养体系构建

(一)课程体系设置

高职院校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的目标应以企业实际需求为导向,注重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让高职毕业生能够在毕业时适应企业发展的要求,因此结合高职院校的教学特点,其对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的定位目标应当是在业财融合背景下的初级管理会计人才,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应当以此作为设置基础。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上应重新界定并合理划分管理会计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内容。比如投资决策的相关内容更适合财务管理,而标准成本规则更适合在管理会计中解释。整理相关内容可以有效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节省课时,帮助学生理解课程的连续性。在基础理论教学过程中,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上还应注意强调不同管理会计工具对学生的应用条件和局限性。也有必要向学生解释自己不适用的原因以及选择当前企业的原因,让学生学习到与社会实际情况紧密联系的书本知识。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最好在书籍的基础上介绍最新的国际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与时俱进,让学生及时掌握学科的最新动态。高职管理会计的教学也应该引入更多的实际案例,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和应用管理会计相关知识,缓解枯燥的理论课堂教学,提高其趣味性,让学生真正融入课堂。

(二)教学活动形式

高职院校的教学活动形式应当是灵活的、多渠道的,特别是伴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高职院校应当开通线上教学课程,让学生能够充分的利用线上教学补充相应的知识能力,同时也要开通相应的线上教学题库,这种课程设置有助于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开展相关业务的学习,增强他们的知识储备。采用线上题库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检查,能够有效的避免学生抄袭作业的情况,由于线上题库的题目都是随机生成的每一个人的题都不一样,有助于学生认真的完成自己作业从而能够查缺补漏。在教学活动多样性上,高职院校可以设置更多的有助于管理会计人才培训的选修课,比如第二外语、软件编程和心理学等课程,具有针对性的培养当前市场急需的管理会计人才。

(三)师资队伍建设

业财融合背景下高职管理会计培养体系的构建对师资队伍的建设尤为重要,首先在师资选拨上一定要摒弃传统的重理论的思维,应当首重师资的理论与实践融合能力,因此在师资引进时应当考虑其是否具有一定企业背景的工作经验和实践业绩,同时在对师资日常培训和考核中也应当减少理论层面的比重,提升实践层面的比重。

(四)实践教学方式

当前一些高职院校已经与企业达成实践教学的初步合作,建立相关实验基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然而,由于财务会计管理信息对企业的重要性,一些企业不放心将相关工作交给实习学生,学生无法进入专业项目的实践,只是能进行一些最基础的实践性工作,专业实践能力难以有效的锻炼。因此高职院校在实践教学方式上要进一步加强产学研紧密合作,即企业、学校和科研机构强化合作关系。企业从科研机构与高职院校获得进一步发展的动力;高职院校为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学生创造更多的学习和实践机会,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科研机构从企业和高职院校获取更多的资源进行研究,然后将研究成果用于企业和高职院校。三方大力合作将实践教学方式不断的丰富化和创新化,实现真正的业财融合培养社会需要的管理会计人才。

(五)考核评价体系

在建立针对业财融合背景下管理会计人才的考核评价体系时,高职院校不能只是从学生的期末试卷成绩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评价,还要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特别是对其实践能力,结合多种方法有效的评价学生。比如对案例实践考核分数,可以引入案例实践学生互相考核的形式,将其纳入学生平时成绩的考核评价,把学生的平时考核成绩和实践考核成绩比重提升,降低毕业论文成绩的比重,避免有学生采用期末临时抱佛脚的方式从而影响了正确的考核评价,通过有效的考核评价体系,让学生在真正掌握知识的同时学会知识的运用。

四、业财融合背景下高职管理会计培养体系实践与完善

由于业财融合是不断变化与发展的,因此高职管理会计培养体系应当积极的及时随同业财融合,以及市场和企业的需求不断地创新与发展,高职院校在培训管理会计人才时特别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地完善高职管理会计培养体系,培养出真正社会需要的管理会计人才。

[参考文献]

[1]郭永清.中国企业业财融合问题研究[J].会计之友,2017(15):47-55.

篇4

一、培训目标

提高我市全体医疗卫生机构专业技术人员肺炎防控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通过理论授课、实践操作、督导指导等方式,加强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分析能力;提高肺炎疫情报告能力和自身防护能力。

二、培训对象

1.市疾控中心专业技术人员,主要以流行病学调查人员为主,范围可适当扩大至单位应急机动队成员。

2.市人民医院、市中医医院医务人员,以发热门诊、预检分诊、急诊内科、感染科等科室人员为主。

3.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乡镇卫生院专业技术人员,以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随访工作人员为主。

三、培训内容

1.掌握肺炎传染病学与流行病学特点。

2.熟练掌握流调人员在不同场景和条件下的基本防护要求与操作流程。

3.熟练掌握肺炎病例个案和无症状感染者回顾性调查方案、调查内容、调查范围及注意事项,准确判断感染来源、暴露方式以及密切接触人群。

4.熟练掌握聚集性疫情定义及特点,掌握病例间流行病学联系、传播链分析方法。

5.熟练掌握密切接触者定义、判定原则、追踪、调查、管理措施、解除条件以及随访观察。

6.熟练掌握现场调查报告规范撰写、分析与报告方法。

7.熟悉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在调查中的应用,了解工信、交通等相关部门在流调中的作用。

四、培训形式及周期

1.线上培训依托国家卫生健康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网上培训平台开展,于2020年6月15日-7月6日完成所有课程的学习。完成线上学习培训专题后需要通过系统网络考核。该培训项目作为国家继续医学教育推广项目,授予相应学分。

2.市卫生健康局将成立现场指导组,对流调人员进行现场辅导,及时回答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五、组织实施

1.各单位要高度重视培训工作,压实责任,结合防控工作需要,组织相关人员严格按照要求完成培训任务。通过此次培训切实提高基层防控人员和社区工作人员的防控能力和水平。

篇5

关键词:学分银行;职业认证;学分转换;慕课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28-0241-02

在电脑逐渐普及的的不足一个世纪的时间里面,整个人类的知识传承体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的以教师为主题知识传授体系逐渐崩塌,知识开始不再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资源也不再局限于一个个图书馆的藏书当中,信息化的发展,导致资源的井喷式增长;数字资源的易获得性,使得教育不再是一件需要被局限于学校范围内的行为,而逐步地走向了随手可得,学生的自主性越来越高。尤其是在最近的十年当中,各种大学公开课、慕课、微课乃至于教学资源库和教学资源平台的建设方兴未艾,在线培训和在线教育平台发展迅速,都对传统的教学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1 学生学习途径的多样化

当前教学早已经不再是学校的专利,各种企业主导的行业化培训、培训机构主导的技能证书培训、在线平台引起的在线教育、慕课/微课平台引发的知识技能体系重组,各种学习途径的扩展,使得学生的可选学习途径越来越多,教育的时间越来越灵活,场地越来越自由,学习内容越来越自主可定制化,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随意的获取学习资源;传统学校所具备的魅力和吸引力逐渐丧失,单纯地从知识获取的层面上来说,传统教育并不占太大的优势,如果不能跟上这一潮流,僵化的在校教育机制将逐步的变成在线教育的补充,逐渐被社会所淘汰。

2 传统教育形式的没落

随着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效果逐渐展现,自2012年开始,高等院校适龄教育人口的逐步缩小,普通高等院校招生规模逐渐萎缩,高职院校首当其冲,部分高职院校已经开始出现高招零投档,为了开发生源,各种非高招录取途径逐渐替代高招成为招生的主力,由此带来的就是生源质量和生源构成的不断变化,要求高校必须逐步地开展更灵活的教学体制来适应学生需求。

传统学校教育有着许多致命的缺陷,除了上述招生人数萎缩之外,普通高校还存在教学成本更高,教学模式较为呆板,教学内容较为固定,缺少足够的更新等缺陷。以基本的实验室为例,一个传统的高校实验室的投入至少在一百五十万至三百万之间,但是实验室的使用率和实验设备的使用率可能不足百分之五十,甚至部分设备的使用率不超过百分之三十,大量的实验室设备在非使用期间属于闲置状态,但是又不可能供给其他需要的用户使用,导致实验室设备的成本极高,而且很多实验室设备因为缺少专业维护,耗损率很高。传统高校的教学模式受制于培养计划和实训环境的影响,较为固定,缺少更多的创新,重视在课内的教学,而轻忽在课堂外的教育交流,考核方式也较为传统,缺少现代化信息化手段的参与。在教学内容上来说,缺少企业行业的参与是传统高校的致命伤,教学计划的设计和实施,大多数都是由校内的教师完成,校外教师的参与一般集中于兼职教师上课,整体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案的设计较少,行业参与度不高。

3 国际成型的慕课体系的冲击

慕课(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大规模开放式在线课程),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加入慕课平台,不论是国外优秀的大学,还是中国的一流大学,越来越将慕课作为课内教学的一个重要补充,并将自身的优秀课程至慕课平台,以增强自身的影响力,降低单位培养成本。常见的慕课平台包括清华大学慕课平台,慕课网,慕课中国,中国大学慕课,慕课世界等各种学习平台。平台集中了全国乃至于全世界最优秀的教师资源和课程资源,学生完全可以通过在线的方式,以远低于普通高等学校学习成本的方式获取学分。

随着受教育人口观念的逐步转变,学生越来越不需要去高校获取教学,慕课平台有着远高于传统教育的投资回报率,在这一形势的冲击下,传统的高校体系越来越显得僵硬,学分的积累途径也显得越来越不够灵活,必须逐步的适应这一体系的发展,以本校为例,学生每学期可通过慕课平台获得的学分数量不少于2学分,最多可获取10个学分。

4 职业认证培训体系的冲击

随着企业对技能需求越来越高,单纯的学位证书体系越来越显示出先天性不足,学生重理论轻实践的特点导致了企业需要花费更高的成本进行员工的二次培训,高技术工人的工资水平首次超过了高学历人群。

企业招聘时,越来越多地加入了职业证书的要求,甚至所占比重不低于学历证书。而各大厂商也竞相提供自身的职业认证体系,如全球致命的思科认证体系,红帽认证体系,微软认证体系,华为认证体系等等,各种职业认证体系紧紧围绕自身的设备产品和技术,注重实践动手,注重操作,针对性很强,而且能力提升体系明确,有着比高校教育更专业的技能体系划分。

在方便快捷、针对性极强的职业认证培训体系的冲击下,高校教育变得越来越宽泛,缺少实践性和职业性,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选择通过企业培训,获得二次培训证书,以增强自身的职业技能水平和职业竞争力。

5 教学体系解构的压力

传统的知识传承体系被结构,快餐式的文化带来了快餐式的学习体验,学生越来越不耐与传统的面面俱到的知识传授体系,个性化开始凸显。学生开始追求简单快捷的知识体系,追求所见即所得的技能体验,追求立竿见影的学习效果,逐步推崇做中学的学习体验,学习者自身的体验越来越重要,高校教师为中心的学习体验越来越被学生所抛弃。

为了适应学生的学习风格转变,微课的教学体系开始被逐步推广,各个知识技能体系被逐步解构成一个个独立的知识技能点,学生根据自身的需求,选择其中的某些知识点进行选择性学习,而传统的高校教育依然有着严格的教学培养模式体系,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被投入到整体素养的提高,而这一部分正是学生所厌恶反感的,导致学生在上课学习时的效果较差,大量的逃课、上课睡觉、玩游戏等课堂管理难题。

6 职业人口的快速迁移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当中,社会架构稳定,人口迁移速度慢,所以各种传统的教育方式与之相匹配,都不太适应于快速迁移。

在21世纪,人口快速迁移,一个大学的学生人口构成涵盖有全国各个省份,在毕业之后,就业方向也是天南地北变化极快。各个岗位的人口流动极快,办公地点快速迁移,办公方式多种多样,职业人口的快速流动带来了对教育体系的快速变更需求,学生需要一种快速的、可以在全国各地随处可得、可以互相认证转换的教育体系,而这一体系正是传统的高校教育所不具备的。

7 信息化带来的考核便利

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给整个教育体系带来了极大的更新,其中一个更新来自于考核方式的更新,早期的在线教育由于无法很好地完成在线的技能考核,一定程度制约了考核目标的实现,学生在完成了在线的学习之后,缺少一种足够有效的方式来验证学生的学习效果,甚至于学生的在线学习本身也变成了不可考核,导致早期的在线教育认可度不够高。

在现代信息化技术的配合下,学生的考核方式逐步完成了从线下向线上的迁移,在线考核方式的认证方式逐步完善,学生的在线学习体验变得可考核可认证,在线考试学分的获取更有认可度,提高了整个在线学习体系的接受度,虽然和目前线下考试的认可度还略有差异,但是随着视频传输技术、视频监控技术、考试认证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在线考核必将变成一种更能适应社会需要的考核方式。

8 信息化带来的知识爆炸

在信息化时代之前,高校作为一个知识的传承点和教育枢纽,其中的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因为高校掌握了知识的存储,大量的知识被存储于高校的图书馆,大量的技能被存储于高校教师,大量的实验设备被存储于高校实验室,高校的优点在于和学生资源获取的不对称性。而在信息化时代,也是一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数字化资源的已获得性和复制成本变得十分低廉,学生不再受制于知识的不对称,而是走向了另外的一个极端:知识大爆炸带来的选择困难症,学生开始可以在各种途径,包括自学的途径获取相应的知识技能需求,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在校学习资源,如果学生能具备足够的自学能力,传统高校的教育将变得可有可无,传统教育的末日为时不远。

在这样的一个情形下,为了能适应学生学习体系的变化需求,学分的获取途径必须相应的灵活多变,在传统的教学体系之外,需要引入各种线上的教育资源作为学分的构成体系;同时,还需要引入各种职业培训、学生自主学习等非学历化的学习学分,否则,将必然被迅速变化的社会所淘汰。为了能沟通协调各种不同的学分传承和转化体系,学分银行是一个非常适合的手段。

在国家层面上建立统一的学分银行,学习者具备唯一的账号和密码,学习者所获取的各种学分,包括自学学分、实践学分、企业实习/见习学分、职业认证学分、国内/国外慕课平台学分、微课平台学分、不同高校学分等统一存入此平台,通过平台的审核和调度,以实现各种学分之间的转换,从而从真正的意义上发挥各种教学体系的特点,方便快捷的满足学习者的学习需求。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护士;目标管理;规范化培训

新入职护士由于临床工作经验缺乏、沟通技巧生疏以及对危机事件的应变能力较弱,极易导致护理风险增高、护患矛盾激化[1-2]。规范化培训是新护士由学校理论知识过渡到医院临床实践的重要阶段,是提升职业素质、改善护理质量、促进职业道德形成的关键途径[3-4]。研究表明,从事护理工作的第一年是职业认同危机形成的关键时期,每年约有6%的新护士选择离职,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改善和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患者对护理服务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传统的规范化培训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复杂的临床环境[2]。目标管理法是以成果为导向,以行为科学理论为依据,由单位管理者和员工共同协商制定目标,且在目标实施过程中进行自我控制,并对成果严格考核的一种管理制度,是一种经济、有效的培训模式[3]。本研究旨在探究目标管理在新护士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效果,以期为护理管理者提供参考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2019年招聘的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65名护士。其中女性61人,男性4人;平均年龄为(23.28±1.02)岁;本科学历62人,硕士研究生学历3人。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对研究对象进行分组,干预组33名护士,对照组32名护士。两组研究对象在年龄、学历、工作年限和经验等基本资料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

1.2.1培养方案对照组给予常规培训。(1)理论知识:岗前培训第1~4周,采取线下理论讲授和线上专题讲座的形式,培训的内容主要涉及基础护理知识和专科护理知识,除此之外还包括医院规章制度、岗位层级晋升制度、工资和休假制度等。(2)操作技能:岗前培训第5~8周,采取线上视频讲解、技能操作示范和分组练习反馈的形式,主要根据新护士规范化培训教材内容进行培训。岗前培训结束后根据轮转计划进行轮转,其中内科、外科、急诊科和重症医学科为必轮科室,五官科、感染科和护理部等为选轮科室,轮转周期为4个月。(3)临床思维:轮科期间每月参加1次业务学习和护理查房,同时参加科室疑难病例讨论,按时完成护士轮转手册,并在轮科结束前提交1份病例汇报书。(4)科研和教学:采取理论授课和专题讲座的形式,培训结束后准备20分钟小讲课并完成1份教案书写,小讲课内容以轮转所在科室的专科护理内容为主,同时提出1~2个在临床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并查阅相关文献和指南提出解决方案。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实施以阶段性目标管理为导向的规范化培训。第一阶段:岗前培训期间召集医院护理管理小组,开展团体活动,建立使命感和团队意识,同时对新护士的能力和特长进行评估,与其共同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建立未来职业发展方向。第二阶段:掌握基础护理知识专科护理知识和技能,熟悉护理相关文件书写规范,了解临床实际工作流程,与科室护士长共同建立轮转目标,由知识扎实、技术娴熟和经验丰富的老师进行系统化带教,及时发现问题并定期反馈,以便及时对轮转目标和带教方案进行调整,并采用新老互评的方法对培训结果做出评价。同时加强护患沟通技巧指导,改善护患关系,以达到身心同护的目的。第三阶段:由医院培训团队或科室培训师对危机事件处理方法进行培训,提高新护士突发事件应对能力,同时对其进行临终关怀教育,使其能够以平常心态面对死亡,并为丧亲家属提供指导和帮助。1.2.2考核评价理论考试:采取闭卷考试,共150道题,其中基础护理学30道,内科护理学和外科护理学各40道,儿科和妇产科护理学各20道,满分100分;技能考核:采取四站式考核,一站考核项目为入院流程和生命体征的测量,二站考核项目为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Resuscitation,CPR),三站考核项目为为静脉输液,四站考核项目为病例分析和出院流程,每站25分,满分100分;护士胜任能力:采用注册护士核心能力量表[4-5],该量表包含7个维度共55个条目,总分为220分,分数越高代表能力越强。该量表总体Cronbach’sα系数为0.908,166分~220分代表核心能力高,110分~165分代表核心能力中等,<110分代表核心能力低。

1.3统计分析方法

采用SPSS2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本研究收集数据为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照组和干预组培训前后理论考试总分比较

两组护士培训前理论考试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护士培训后理论考试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培训前后理论考试总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培训前后理论考试总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情况见表1.

2.2对照组和干预组培训前后技能考核总分比较

两组护士培训前技能考核总分比较,差异无意义(P>0.05);两组护士培训后技能考核总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培训前后技能考核总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培训前后技能考核总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情况见表2。

2.3对照组和干预组培训前后岗位胜任能力总分比较

两组护士培训前岗位胜任能力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护士培训后岗位胜任能力总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培训前后岗位胜任能力总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培训前后岗位胜任能力总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讨论

3.1目标管理应用于新护士规培有助于改善技能水平

经过科学、高效、系统的规范化培训,新进护士的理论知识掌握情况和操作技能水平得到明显改善,应用目标管理进行规培的干预组护士与接受常规培训的对照组护士理论考试总分相比差异不明显,应用目标管理进行规培的干预组护士技能考核总分明显高于接受常规培训的对照组。究其原因,新入职护士对医院规章制度缺乏了解,对临床实际工作过程不够熟悉,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匹配度较低,科学系统的规范化培训使其具有更加明确地总体方向和阶段性目标,有效缓解工作时的迷茫感和被动性[6]。应用目标管理进行规范化培训目的明确有针对性,且让新入职护士参与到目标设定和结果反馈当中,与此同时带教老师会运用各种教育资源,通过知识讲解、技能评价、护理查房、疑难病例讨论等形式对新入职护士进行更加符合临床实际情况的培训,并按照计划要求进行逐项考核,使新入职护士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掌握的更加扎实,从根本上解决了其在心理上对临床阶段工作的恐惧和在现实中对遇到突发事件的手足无措。

3.2目标管理应用于新护士规培有助于提升其岗位胜任能力

研究结果表明,新护士经过系统、科学的规范化培训后岗位胜任能力较培训前有了显著提高,培训前其岗位胜任能力处于较低水平,培训后其岗位胜任能力则处于中等偏上水平。究其原因,新护士进入临床阶段后自身责任感增强,需要独立护理患者,会遇到各种意料之外的情况,而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锻炼了实操能力更拓展了临床思维能力,再者面对病情危重的患者和焦急万分的家属,语言的慰藉和紧急的救治同样重要,只有身心同治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有效沟通不仅能建立良好的护患信任关系,还能缓解当前医患矛盾的紧张局面。与接受常规培训的对照组相比,应用阶段性目标管理进行规培的干预组护士岗位胜任能力总分较高。究其原因,新入职护士在临床实践和危机事件应对上缺乏经验[7],而以目标管理为指导的规范化培训有医院专门培训团队或科室培训师对其进行危机事件应对指导,并及时与新入职护士进行互动反馈,使临床带教工作更加有的放矢。由此可见,将阶段性目标管理应用于新入职护士的规范化培训中,不仅能够增加其临床实践能力,提高护理质量,降低差错事件的发生,而且能改善其批判性思维和科研能力,使其更加善于发现问题,并寻找科学的途径加以解决,与此同时也能提高其人际沟通能力,促进医护工作协调有序进行,增加护患交往信任程度。

3.3目标管理应用于新护士规培有助于促进其职业认同感的形成

新入职护士处于护生和护士的角色转化阶段,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医院临床实践不能完全匹配,现实工作环境与预期差距较大,护理操作技能生疏,护患沟通技巧缺乏,得不到应有的尊重,进而导致离职率逐年攀升。应用阶段性目标管理对新入职护士进行规范化培训,让其加入到培训目标和培训计划的制定以及培训结果的反馈当中,很大程度上调动了新入职护士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培训内容、轮转科室、换科周期等方面征询新入职护士意见,并根据其个人意愿进行安排和调整,增加了新入职护士的归属感和主人翁意识。与医院护理管理小组老师沟通交流,共同对职业生涯进行规划,使新入职护士拥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和前进方向。将目标管理融入到新护士规培中,使其在知识、技能以及岗位胜任能力等方面都有了大幅提升,领导的表扬、同事的鼓励、患者的认可都增加了新入职护士的职业认同感,激发了其从事护理工作的热情,从而促使护理队伍更加稳定,护理工作更加安全高效。

参考文献

[1]陈惠,黄求进,王晓春.两种培养方式护士岗位胜任力现状的比较和分析[J].中国医院管理,2019,39(4):80-82.

[2]曹晓翼,刘晓红.护士职业认同及其干预策略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学杂志,2010,45(2):181-183.

[3]HEMPSONDA.Managementbyobjectives[J].MedGroupManage,1981,28(2):38-46.

[4]刘明,殷磊,马敏燕,等.注册护士核心能力测评量表结构效度验证性因子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3):204-206.

[5]庞亚娟,周兰姝.注册护士核心能力量表的应用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15,29(6):2064-2066.

[6]刘珍蓉,周荣菊.目标管理在护理人员业务学习中的应用与效果[J].护理管理杂志,2008,8(2):44-45.

篇7

一、工作目标

自延期开学之日起至正常开学期间,以保障师生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为前提,充分发挥“互联网+教育”的作用,统筹利用各级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各类开放性、公益性网络教育平台,整合调集适配的教育教学资源,通过互联网、电视、电脑、手机APP和智能终端等方式,有计划、有组织开展线上授课(听课)、资源点播和线上辅导、讨论、答疑等教育教学活动,消减疫情对教育教学活动的影响,确保特殊时期教育教学顺利过渡。最大限度实现学校春季学期延迟开学不停学、教学计划不缩水、教学标准不降低,教育教学活动覆盖全体学生。

二、工作原则

(一)统一部署,逐级推进。教育局负责学校网上教学活动的统筹安排和具体指导。各学校充分利用现有国家、省、市和学校网络教学资源平台,做好本校线上教学活动的组织实施工作。

(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各学校根据信息化基础条件和教师信息技术素养,针对不同学段、不同学科特点,遵循教育教学及学生成长规律,科学制定差异化实施办法和措施,灵活开展线上教学活动。职业技术学校按照“一校一案”要求,做好推迟开学引发的短期、中期和长期教学计划调整工作预案,合理调整理论课和实践课教学内容的安排,优先做好毕业年级、特殊需求的教学安排,同时做好线上教学与开学后正常教学活动的衔接准备。

(三)精准实施,务求实效。各学校要结合自身实际,按照快捷、易用、实用、普惠的要求,优先选用本校应用成熟的网络教育平台开展网上教学工作。科学调整教学计划和课程安排,有效组织教师开展网上备课、授课、答疑辅导、作业批改等,确保线上教学活动科学有序、务实高效,与春季学期开学的教学工作有序衔接。

(四)协同合作,资源共享。各学校要加强与国家、省和市教育资源平台、互联网教育企业的沟通、协调与合作,建立优质网络教学资源共享机制,最大限度发挥网络教育教学资源丰富的地区和学校的辐射带动作用。支持引导互联网教育企业向各学校免费提供安全优质网络教育资源。

三、组织实施

(一)基础教育

1.教学组织。

(1)制定线上教学工作方案。延期开学期间,采取“一校一案”模式,以学校为主体,区分不同学段、年级、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具体的网络教学方案和课程表,编制“居家学习”教学计划和评价方法。

(2)注重线上教学质量。

一是加强教学环节设计。各学校按照教学计划,认真组织教师进行网上集体备课,共建共享备课资源库,尤其要加强对新任教师的指导力度,确保教学标准不降低。积极研讨交流线上教学方式方法,提高线上教学水平效率,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有效学习,科学合理布置作业,及时进行反馈答疑,确保线上教学质量不降低。

二是科学设定教学内容、时长。坚持时间服从质量,线上教学内容宜少不宜多,进度宜慢不宜快,不得赶超教学进度。线上教学第1周以检查寒假作业、在线答疑、心理辅导、指导课外阅读为主,逐步过渡到讲授新课内容。(小学段,一、二年级线上学习时长不超过30分钟/天;三、四、五、六年级,线上学习时长不超过1.5小时/天。初中段,初一线上学习时长不超过3小时/天;初二线上学习时长不超过3.5小时/天。高中段,高一高二线上学习时长不超过4小时/天)。因疫情期间耽误的教学内容,开学后将酌情通过调减周末时间、压缩暑期假期等方式来补偿,以保质保量完成学期教学任务。

三是加强初、高中毕业年级教学指导。各学校结合实际灵活运用集中和个性化教学相结合方式对学生开展教学指导,切实加强备考指导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学生线上学习要留痕、存档,要与学期“正常开学”的教学工作有序衔接。其他年级不得强行要求学生每天上网“打卡”、上传学习视频等,防止增加学生不必要的负担。

(3)幼儿园可通过APP、微信、QQ等方式,指导家长科学开展亲子活动、提供科学育儿知识辅导,严禁幼儿园直接面向幼儿开展网上教学活动。线上培训机构不得以网络教学名义,违规组织超纲、超前培训。

(4)网络教研和教学指导。充分利用教育部“教研网”“教研”微信公众号、省中小学教师研修网等平台,积极开展“网络教研”活动,完成新学期线上集体备课工作。教研员要加强对中小学校、教师和学生在线学习活动的指导、跟踪、服务和监督,探索创新网络教学多样化有效形式,提高网络教学质量。以创响名师名校“金名片”工程为载体,充分发挥我市优秀教师资源的凝聚、辐射、指导作用,组织名师工作室开展网上答疑解惑,并进行实时跟踪指导和检查。有关网络教学计划指导意见将根据省教育厅文件要求于近期另行发文。

2.教学模式。

(1)在线直播课堂。具备条件的学校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开设直播课堂,教师集中授课,课后分校(分班)辅导,充分发挥名师工作室的优势,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

(2)网络点播教学。充分利用国家和省、市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存量资源和积累的“一师一优课”资源,组织学生开展资源点播。

(3)学生自主学习。由学校组织教师根据网上学习资源清单,结合本校实际,指导、推送给学生供自主学习。学校和家庭要加强自主学习方法指导,提高学习效果。

(4)电视视频学习。充分利用国家和省教育电视台,通过直播、点播等方式进行学习。

(5)线上辅导答疑。各学校在组织网络课堂学习的同时,可利用各类网络平台和“人人通”网络学习空间,组织教师进行在线辅导、答疑,并合理布置作业,严禁加重课业负担。

3.教学资源。

按照“用好国家和省资源、聚集地方优质资源、开发内生特色资源”的总体思路,各学校可根据实际选择相应网络课程教学资源。

(1)充分利用国家提供的网络教学资源。如中央电教馆提供国家中小学网络云课堂()、中国教育电视和通过电视频道播出有关课程(教育电视台微信公众号同步直播)、人民教育出版社开放“人教点读”数字教学资源库等。

(2)充分利用省、市、县等优质网络教学资源。各学校可登录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或市教育公共资源平台()。

(3)鼓励各校开发开放本校网络教学资源。各校要积极发挥现有网络课程教学资源的作用,同时按程序逐步遴选一批微课等类型的优质资源,根据实际需要提供面向本校中小学生的网络教学服务。在疫情期间,不提倡、不鼓励每一位教师都录制线上课程。

(二)职业教育

1.教学组织。职业技术学校按照“一校一案”要求,做好推迟开学引发的短期、中期和长期教学计划调整工作预案,合理调整理论课和实践课教学内容的安排,优先做好毕业年级、特殊需求的教学安排,同时做好线上教学与开学后正常教学活动的衔接准备。要本着“合法合规、精准有效、安全快捷”的原则,优先支持实时直播,优化已有合作平台课程,按需扩大合作平台范围、加大合作共建力度,为线上教学提供课程资源支撑。组织本学期任课教师,通过学校现有的网络教育平台对任课教师进行网上建课、授课、辅导答疑等培训。学校信息化管理部门应为网上教学和相关培训做好必要的技术准备和技术支持。确保线上直播授课、同步课堂、自主学习、考核评价等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

2.开展线上理论教学。职业技术学校要通过学校网络教学平台开展在线教学和指导,任课教师要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在线直播授课、同步课堂、发放学习资料、开展网上交流与讨论、学习辅导答疑、布置课后作业等。任课教师要向学生提供课程大纲,方便学生线下自学。学生应通过学习平成学习任务,及时与任课教师进行沟通交流,确保学习质量。任课教师要以教研室、课程组为单位,通过微信群等适当方式开展教学研讨,备课,做好网络教学课程设计。对不具备在线学习条件的学生,要选择适当方式进行授课,开展学业指导。高教社自2月15日起,为中等职业学校师生免费提供77门在线课程教学服务。

3.调整实践教学安排。职业技术学校要调整新学期实训教学计划,一律暂停组织包括毕业实习、技能竞赛集训等在内的所有实验、实习、实训、实践活动;一律暂停未经批准的一切团体或个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不组织、不参加人员密集的各类活动。调整实验课的安排,等待学生返校后,根据实际教学周数进行安排,可利用晚上和周末时间弥补延迟开学导致不足的学时。要及时调整新学期实践教学计划,校外实习实训活动开展时间,依据疫情防控形势和国家、省、市教育行政部门统一部署另行通知。对目前已在外实习、暂时无法撤回的学生,要采取自愿原则,协调实习单位、学生家长切实做好安全防护工作,并安排专人加强日常管理和预防教育。要切实落实《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及时主动回应社会关切。

4.就业指导与服务。禁止组织学生参加集中招聘活动,禁止职业技术学校赴市外开发就业市场(恢复时间另行通知)。职业技术学校就业指导部门要加强与用人单位联系,灵活开展就业指导服务,及时通过各类人力资源信息平台、学校就业网站、微信平台等或推送供需信息,广泛采取网上招聘、线上面试等方式完成双选。要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市内就业创业。要主动帮助毕业生解决实际困难,以优质的服务为毕业生就业提供保障。

四、工作步骤

(一)网络教学资源整合指导及实施准备(2月18日前)

各学校成立线上教学活动组织领导机构,编制线上教育教学工作实施方案,全面做好教学活动安排部署。

(二)教师网上培训与备课(2月20日前)

各学校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对任课教师开展线上网络教育资源使用培训。以学校教研组为单位,通过微信工作群、QQ群等方式,开展网上备课。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安排,进一步修订完善网上教学工作实施方案。

(三)学校网络资源平台应用测试(2月21日前)

各学校组织专门人员和教师代表开展相关教学平台测试工作,利用各种线上会议系统、即时通信工具对任课教师、班主任(辅导员)和学生开展应用培训,为全面实施网上教学活动奠定基础。

(四)学校网络教育教学组织实施(2月24日后)

各学校于2月24日起全面启动实施网上教学活动。

五、工作要求

(一)强化组织领导

教育局成立由局长任组长、主管副局长任副组长,教育科、职业与成人教育科、法规科、教师进修学校、幼儿教育工作办公室、教育技术装备服务中心相关科室和部门为成员的线上教学工作领导小组,全面指导我市延时开学期间各类教育教学工作,研究解决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各学校要成立相应领导小组,负责教学计划编制和教学内容安排,健全相关配套措施,指导教师全面做好组织实施工作,并根据教学实效对相关教学方案进行优化调整。

(二)强化培训指导

教师进修学校和教育技术装备服务中心要加强对一线教师的网上教学指导,为教师开展高质量的网上教学提供支持服务,切实让教师掌握网络教学的技术要求和基本规律,提高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组织能力和教学实效。各学校教学指导部门和信息化主管部门等要紧贴教师需求,做好相关业务指导和服务保障工作。

(三)强化技术支撑

加强与各电信运营企业、各互联网教育企业等的沟通协调,全力做好网络教学的技术指导和服务保障。协调各互联网教育企业同步做好相关平台的资源更新和教学应用支撑工作。

(四)强化家校共育

各学校要结合《市培养中小学生良好习惯工作方案(试行)》要求,加强家校联系,分班级指定专人及时向家长介绍疫情防控期间网络教学安排,引导家长积极配合,提前做好网络教学准备,督促学生按时参加线上教学、按时完成网上作业。要引导家长与学生共同制定延期开学期间活动计划,让学生保持良好作息习惯,通过增大休息间隔、做视力保健操、强化体育锻炼,适当开展劳动教育等方式,保护学生视力,增强学生体魄,保障学生身心健康。控制电子产品的使用时间,防止沉溺网络和电子游戏。学校、教师要指导学生根据自身现有条件,选择网络学习或电视空中课堂学习,防止再购置新的设备而增加家庭经济负担。

(五)强化质量监控

各学校要切实做好网络课程内容监管和质量保障。教师直播或录制的课程以及网络课程的选用,由各学校负责审核,确保意识形态安全。加强网上教学工作的督导检查,加大作业考核检查、在线学习督导和课程教学质量监控。

篇8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d a line tripping fault led by the lack of electrical distance between excavators and conductors in the leveling process, a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nagement, proposed specific preventive measures, which summed up experience to reduce that kind of failure.

关键词: 线路跳闸;外力破坏;防范措施

Key words: line tripping;external damage;preventive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TM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29-0055-02

0 引言

线路跳闸一直是影响供电可靠性的重要因素。目前农村机械化作业发展较快,在田间架设的线路也屡遭破坏,并有发展之趋势,线路附近违章作业,打井、整地、建筑等施工极易触碰线路,从而引起跳闸,因此,进行配电架空线路跳闸原因的全面考虑,综合分析每一条线路的具体情况,选取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能够提高供电可靠性。

1 基本情况

1.1 故障情况 2011年07月06日10时11分,220kV七翠Ⅱ线PSL603、PRS753保护动作,两侧开关掉闸,A相故障,重合跳三相,220kV七里沟站测距10.20公里,220kV翠微站测距0.68公里。

1.2 故障前设备状态

①故障前设备的运行巡视情况。2011年5月中旬安排220kV七翠双回线周期巡视,通过周期巡视,未发现影响线路安全运行的缺陷。

②故障前设备的检修检测情况。无检修检测。

1.3 线路情况 220kV七翠Ⅱ线线路全长10.768 km,36基铁塔,1#与七翠I线平行走向,2#-36#与七翠I线同塔架设,全线均为平原地段。1#塔安装线路端口避雷器3支,全线杆塔均加装了鸟剌。

2 故障信息

2.1 故障巡视过程 7月6日10时25分接分公司地调220kV七翠Ⅱ线故障通知后,上午11时40分查找到故障点。现场发现34#-35#距34#塔170多米处A相(下相)导线上、下分裂线上均有不同程度的放电烧伤痕迹,最为明显的一处为下分裂线损伤6股。判断故障为外力破坏。

2.2 故障点基本信息

①故障点基本参数。

②导线排列方式。220kV七翠Ⅱ线三相导线排列方式为垂直排列,每相分裂导线为垂直排列。

2.3 气象资料 故障发生时当地气象条件:18-29℃,西北风1-2级。

2.4 地形地貌,如图1。

3 原因分析及处理

3.1 原因分析 造成外力破坏主要因素有:盗窃设施、车辆撞杆、车辆违章触碰、杆根取土、破坏拉线、焚烧农作物秸秆、异物短路等。经现场发现34#-35#距34#塔170多米处A相(下相)导线上、下分裂线上均有不同程度的放电烧伤痕迹,最为明显的一处为下分裂线损伤6股,该线路31#-36#地处山阴新规划建设的北周庄农业示范园区,线路为南北走向,线路往西300米、往东约600多米的范围均为农业示范园区,经调查了解,34#-35#线下施工作业于昨天开始铲除庄稼,今天挖掘机平整土地,平整过程中挖掘机与导线之间的电气距离不够造成线路跳闸故障。

3.2 故障处理 线路于故障当日下午转检修,进行了导线补修处理,16时30分线路恢复运行。

4 暴露的问题

4.1 从故障现场看220kV七翠Ⅱ线31#-36#处于山阴县新规划建设的北周庄农业示范园区内,现开始铲除庄稼、机械作业平整土地,但我们近期没有掌握到这一信息采取蹲守看护去预控故障是造成此次故障的主要原因。

4.2 分公司偏重于高速公路、铁路线下施工的预控,未及时发现线路走廊内的其它施工作业是造成此次故障的次要原因。

4.3 护线宣传力度不够,对大型施工现场、作业车辆的专项宣传开展不够深入是造成此次故障的次要原因。

5 防范措施

5.1 加强与当地政府部门的沟通联系,建立有效的联络、通报机制。对此区域的施工,在线路防护区15米外设置警示红旗,对施工车辆的穿越,安排专用的车辆通行通道。对区域内的施工队伍和作业车辆司机,由县政府进行培训、考核,签订安全协议书,进行安全抵押,同时由分公司和县政府各安排2名蹲守人员进行联合蹲守看护。

5.2 加强群众护线员的管理和防护意识培训,组织有关单位进行《电力法》、《电力设施保护条例》等宣传工作,尤其要加大护线宣传力度:一是做好日常维护随行宣传;二是对大型施工现场开展专项宣传;三是在大型施工作业车辆雇佣区开展宣传摸底建档活动,并经常提示。

5.3 加大运行管理考核力度。对每条线路应独立建档,分线分杆进行登记,将线路运行情况、巡查记录、设备缺陷、危险点、特殊区域或地段、消缺等全面记录在册,作为绩效考核的主要依据。

5.4 完善日常管理工作。在线路杆塔上悬挂警告标示牌、书写宣传标语等,有重点地加强外力破坏严重区的防范工作,防止同类故障再次发生。

5.5 加强设备试验、检修力度。通过预试、红外、特巡、夜巡等手段实时掌握配网设备运行情况,及时消除设备安全隐患和缺陷,降低线路故障率。

参考文献:

[1]王薇,叶远波.220kV线路保护与断路器逻辑回路协调应用研究[A].第十六届(2008年)华东六省一市电机(电力)工程学会输配电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

篇9

[关键词]互联网+ 课程改革 机考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2-0244-01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国家和社会对具有较高外语水平和国际交往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量与日俱增,大学生的外语语言能力更是学生创业、就业竞争力强弱的重要因素。因此,全面改革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方法、考核方式整体提高英语教学水平,成为新一轮英语教学改革的重要一环。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互联网+的概念,将互联网和传统行业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在新形势下,教育和互联网的融合势不可挡。互联网+教育简单说就是使未来的所有教学活动都围绕互联网进行,老师在互联网上教,学生在互联网上学,信息在互联网上流动,知识在互联网上成型,线下的活动成为线上活动的补充与拓展。

我校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资源进行期末考核方式的改革,用上机考试代替传统的纸质考试。学校自主研发出了一个适合本校学生的大学英语考试系统,系统共十一种题型,包含听力。每次考试依据学生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题型、难度以及考试时间。2015―2016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就成功运用了大学英语考试系统。交卷率达到100%,交卷瞬间就可获得学生分数,大大提高了阅卷效率,保证了阅卷的准确性。每个考生的题目均由考试系统随机抽取,因此基本不存在作弊行为,考场秩序井然。总体看来实行上机考试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

在这样的期末考核方式下,我们的课堂教学必然要做出相应的改革。课程教学和机考有机结合,线上教学和线下学习融为一体。将英语教学的各个环节利用网络和现代化移动设备有机地连接起来。在现有条件下教师完全能够将时下备受推崇的翻转课堂和项目教学应用到线上和线下的教学活动中。

一、互联网+概念下的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这种教学模式就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学生在课下将课程学习需要的背景知识通过课下完成,课堂的时间教师针对重点的知识进行集中讲解。教师也能有更多的时间与每个人交流。就大学英语这门基础课来说,这门课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基于这样的培养目标我们的教学环节设置需要统筹布局,最重要的是着眼于学生能力的提高。

翻转课堂恰恰是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最有效的方式。根据“90后”学生的特点课前教师通过信息化教学平台向学生任务,例如跟读单词、了解文章文化背景等,学生接收到任务后利用智能电子设备以及学习类APP完成相关任务。也可以根据教学进度将英语中比较难理解的语言现象录成视频让学生课下学习。课上教师可以直接进入重难点讲解,和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以解决学生的核心问题为重点。课后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布置各种类型作业用以考查学生学习情况。可以通过雅信达平台布置听力作业检查学生的听力能力;可以让学生录制语音音频检查学生口语练习情况。通过网络让英语学习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

二、互联网+概念下的项目教学

教学方法的改革经历了长时间的发展,然而经时间和实践证明项目教学法是非常符合教学规律的一种教学方法。具体表现在:目标指向的多重性;培训周期短,见效快;可控性好;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项目教学法是师生共同完成项目,共同取得进步的教学方法。

我校大学英语教学最主要的目标之一是使学生具备口头表达能力。这方面的能力可以通过项目教学的方法实现。给学生设定一个实际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去演练,教师也能参与其中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具体任务的设置可以结合教材的章节主题,也可以适当拓展,主要是一定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去设置。

翻转课堂和项目教学法并不是孤立的个体,教师完全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在合适的时间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亦或是将两种方法有机结合。随着教学手段的不断发展、考核模式的不断丰富,课程改革的步伐也在不断前进。特别是互联网发达的今天,我们的信息量空前巨大为英语教学提供了海量的资料,如何通过先进的考核方式科学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如何利用丰富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英语运用能力都是今后课程改革的重点。将英语课程的各个环节和互联网充分融合是英语课程改革中不可忽视的方面,在教学实践中还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将两者更好融合的新方法新模式。

【参考文献】

[1]朱音尔,张肖莹.基于网络的大学英语机考探索与实践[J].外语电化教学,2009(02).

篇10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远程培训项目;网络研修社区;混合式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03(2015)01/03-0025-04

一、对远程培训项目的理解

要深入理解远程培训项目的内涵,需要组织策划管理者思考如下问题。

(1)教师内驱动力唤醒,让学习成为自觉。

(2)理念、方式的变革切实解决工学矛盾问题。

(3)培训目标如何融于日常教育教学中,将学习转化为一种习惯。

(4)远程研修(学习)方式转变为校本常态教研的一种工具。

(5)培训内容如何转化为教师发展需求的养份。

二、对远程培训项目的规划

有了这些层面的思考,将远程项目从事业发展角度来进行规划,总结出项目的发展理念、目标、策略。

发展理念:纵向,借助网络学习空间,开展多元的网络研修培训活动,促进教师专业能力持续改进提高;横向,优质教育资源全覆盖、推送优秀资源至最边缘区域;核心理念,让每个孩子享受优质教育,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发展目标:为广大师生搭建丰富多样的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平台,让优质教育资源之泉流向偏远、贫困地区,使偏远贫困地区的孩子能够就近接受良好的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构建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新模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发展策略:以人才培养为根本,构建“人――桥――物――人”的发展之路。“人”,信息化发展的基础是要有能够推进其发展的人才,因为培养一批适合信息化发展的人才是决定信息化发展进程快慢、优劣的根本;“桥”,两个维度:“人才”借助“桥”梁(网络研修社区),组织开展资源建设、网络学习等活动,“人才”要成为“桥”的创造者、开发者;“物”,在以各类培训活动、研修活动、竞赛活动等为载体的推动下,优质资源得以丰富;“人”――最终丰富多样的资源,服务于人(教师、学生)的发展。

三、远程培训混合研修模式发展历程回顾

整体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目标是关注学习内容,关注完成结果;第二个阶段目标是关注学习目标,关注学得效果;第三个阶段目标是关注学习内涵,关注学有所用。而在整体的发展历程中,由关注内容、目标向关注内涵发展转变、关注学得结果向关注学有所用转变是由第一阶段顺利迈进第二阶段的关键所在。内涵发展,学有所用是相当长一段时间教育信息化与学科深度融合的重要任务。而构建基于网络研修社区的混合研修模式将是信息化推进的最有效的路径之一。具体对比如表1所示。

表1 各阶段对比

[时间\&第一阶段

2008年-2010年\&第二阶段

2011年-2013年\&第三阶段

2014年-2016年\&关注

点\&关注培训内容

关注完成结果\&关注培训目标

关注学得效果\&关注学习内涵

关注学有所用\&培训

效果\&理念培训

技术培训\&1.由理念学习向教学行为转化

2.学习成果落实到课堂教学中

3.改善课堂教学效果尝试阶段\&1.学有所用,学有所赢

2.真正将培训学习融于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中

3.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4.改善课堂教学效果\&成果

形式\&平台作业\&1.平台作业

2.生成性成果

如(1)课标学习后生成各学科中考模拟试题库

(2)复习课教学设计\&1.平台作业

2.生成性成果

(1)县区、坊主、

校本、学科小组混合研修方案

(2)教学设计、微课程、培训课程、教学资源……\&组织

形态\&1.团队的构建

构建省、地区、县管理团队

2.研修方式

基于远程学习平台、QQ工具相结合的线上学习\&1.团队构建

(1)构建省、地区、县管理团队

(2)省级研修活动组织策划团队

(3)省级本土专家团队

(4)省级研修活动技术支持团队

2.研修方式

基于远程学习平台、YY、QQ工具相结合的线上学习与线下自主研修活动\&1.团队构建

同第二阶段

2.研修方式

(1)线上:网络学习空间、YY研修社区相结合专家《YY研修社区讲堂》、坊主智慧《平台学习策略》课堂、技术高手《教手一招》

(2)线下:(县区、学校)+集中

《同课异构》磨课活动、《微课交流》互伴互助交流学习、县区活动专场展示\&]

从这三个阶段我们可以看出,伴随着关注点不同,培训效果、成果形式发生的不同的变化,组织形态日趋成熟,远程培训学习更具实效性。

四、构建远程培训混合研修模式方法

(一)理性思考,远程培训中要直面的几个问题

1.教育需求问题

一是学校、教师的需求能否得到满足;二是中西部农村地区教育均衡发展问题――他们更需要优质资源。

2.远程培训自身问题

第一,内容针对性不够;

第二,组织形式单一,平台学习往往流于形式;

第三,教师主动发展的意识和能力不强;

第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仍不够深入,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成为其完成远程学习活动的阻碍。

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一是由于长期以来远程培训的评价管理不够系统全面,仅注重以学习轨迹为主要依据的评价方式,忽视了研修过程中“质”的考核;二是远程培训校本研修的实践层面与线上学习呈平行线形态,无法实现学以致用,制约了教师学习的积极性。不论是远程学习的考评问题还是学习研修方式问题,其主要根源就是远程培训组织者学习模式构建与落实问题。

笔者自2010年开始尝试构建远程培训混合式研修模式,直击远程培训中面对的核心问题,为教师网络学习打开了一扇窗。

(二)科学规划

依托教师网络研修社区,以学科为基础,采取临近原则组建网络研修小组,按照省、市、县、校、学科一体的层级管理体系,实现校本或区域性研修。

(1)构建由“学校组织“、”家长组织“构成的“家校链”实施路径(如图1)。

<E:\2015电\2015.01\013.jpg>

图1 “家校链“实施路径

(2)构建工作性质不同,能力相近的坊主团队培训任务、目标能不能有效地落地,取决于“人”,执行过程中最关键的是坊主团队能力,为此,我们在坊主团队构成上做了这样的设置:市、县进修学校教研员,它们有教学研究经验与能力,能在混合研修策划中发挥引导作用;电教群体中懂得教学的人员,他们能为整个学习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持与指导;培训群体中懂得教学的人员,他们有丰富的培训组织管理经验,可以为整个的学习过程提供良好的组织管理建议;教师群体中的骨干教师,他们有充分的一线教学经验,能抓准课堂教学实际问题,并且能够带领本学校的学员开展校本线下实践活动;名师工作室人员,可以发挥长春地区的名师作用,将名师请进我们的研修活动,起到引领作用。弥补个体不足,解决师资资源,将培训目标更好地与学科相融,实现“学”与“用”的有效结合。真正让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得以提升。这样一支团队构建,旨在充分发挥团队集体智慧,在执行上有分工、有合作,在组织策划上落实“做学科本位应用研究、抓学科应用真问题、寻找科学破解方法”的原则。

(3)采用按县区分坊、按学校为组、按学科划分学习共同体的分坊策略,便于校本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与落实。

(4)带着问题学才是最有效的学习,带着目的学,才更有动力,在实践中形成辩证性的结论才是真研究的研修活动执行思路(如图2)。

<E:\2015电\2015.01\014.jpg>

图2 研修活动执行思路

五、实施亮点

亮点一:关注远程培训队伍的建设。

(1)关注坊主队伍阶段,开展坊主研修培训策划与组织能力培训,将一群几乎没有经验的坊主们在短时间内培养成为具有完成远程培训管理、研修活动的组织策划以及技术服务能力的、适应远程学习需要的合格的坊主队伍,生成了一套混合式研修策划集,为后续工作提供可借鉴资源。

(2)为了便于学员有效地开展线上研修活动,构建了YY研修社区服务支持团队,开展线上研修工具等技能培训,使每个坊都有一支可以支持研修活动有效开展的服务团队,这些团队的成员,他们能熟练地运用YY研修工具组织研修活动,用录屏软件录制每一次的线上研修活动,他们可以及时将自己的研修成果撰稿,为培训课堂及时提供更接地气的生成性学习资源。目前,我们形成了一支较为成熟的固定YY研修服务支持队伍,每天活跃在YY研修社区活动中。

(3)为了能使平台学习与线上研修得以实践,通过坊主遴选与学员自荐,我们建立了以学校学科为学习小组的线下活动组织策划核心团队,在培训项目学校中由坊主选定了线下活动组长,他们在坊主的指导下,针对学校教学的实际情况与平台学习内容相结合,制作了切实可行的晒课计划,选取优秀案例整理成册。正是由于有这样一支优秀的线下活动组长团队,使校本实践研究真正得以实现。真正实现线上线下相融相生的良性循环的研修环境,实现研训一体。

亮点二:关注学员差异,采取平台课程与生成课程相结合的方式,满足学员个性化学习需求。

每年的学员由于所在学校的环境,学员的信息素养都不相同,因此,为了更大化地满足不同学员的学习需求,远程培训课程除了在平台的课程中加大了“四种教学环境”的全国优秀案例之外,还加强了生成课程的建设。如:为了解决学员对平台学习的方法不熟悉的问题,在启动仪式融入了“课程导学”环节,通过YY研修社区,实时讲解,录制课程,放入平台课程及各坊QQ群共享中,供学员学习。

再如:在发现大多数学员提交的晒课计划写成了教学计划的时候,我们在线上及时组织《晒课计划》分享交流活动,在专家指导、同伴互助的交流中,解决这一问题。

在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中,面对不同区域、不同学科学员对技术工具需求不同,我们分别开展了PowerPoint2010基础、几何画板、音视频下载、录屏软件、在线测试、美图秀秀等相关软件的YY研修课堂,或请专家讲解,或是坊主、学员分享。并及时将学员关注的资源上传到平台及QQ群,让学员可以反复研习。目前,生成的课程已达到百余节。

亮点三:充分调动县区、学校的积极性,开展有效的县、校本研修活动。

远程项目培训中可采取遴选项目基地校的形式,在县区遴选出项目基本校,带动县区各学校校本研修活动的开展。

如:“能力提升工程”中农安县在项目基地校的引领下开展了“信息技术应用现场会”活动,全县246人参加了此次活动,农安实验小学8个学科,10名教师在会上进行了展示;双阳区在项目基地校的带领下开展了“双阳区小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讨会”,全区小学数学、语文、英语骨干教师参加了此次活动;榆树六中克服网络不畅、电脑配置不足等困难,利用班后休息时间参加观看视频、阅读文本、撰写笔记、提交作业、搜集资源、开通YY等线上研修活动。

亮点四:关注服务品质,在人性化中求发展,助推信息化建设。

(1)坚持雪中送炭原则。把农村落后地区作为重点优先保障网络培训,通过资源倾斜等方式,加快缩小区域的“数字差距”。对于一些硬件条件较差的地区有针对性地派送学习资源。

(2)坚决执行“问题”不下移的原则。所有在平台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与学习障碍全部由平台技术层、管理层来解决,保证平台技术电话的畅通。

(3)人性化的学习任务要求。例如:“能力提升工程”项目培训中对于已具备一定信息技术素养的学员,强调用好,对于受硬件环境影响,信息技术素养较弱的学员,强调会用。我们的目标是通过信息技术能力提升项目,真正使信息技术深度融入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中,紧贴师生现实需要,让师生容易用、喜欢用。

(4)开展多样化的线下研修活动,推动线上研修成果线下实践研究,线下实践成果线上分享,通过同伴研修、专家引领,进一步修改、完善研修目标、方式,提出新的目标及策略,以促进后期研修学习更具实效性;使县区、坊主、学校负责人、学员团队对研修学习的目标更明确,研修学习活动更接地气、提升研修活动的实效性、成果的价值性。

六、阶段成果

(1)学习(研修)态度转变:要我学――我要学――按需学,这是网络研修活动有效性的根本。参加本次培训的榆树市第二实验中学郭洪侠老师认为本次研修技术含量高,且网上学习与网下学习紧密相连,网下学习是网上学到的技术的一个延伸应用。这种方式促进了参培教师学习态度的改变。由原来不愿意学,到后来主动学。

(2)学习目的转变:为学而学转变为为用而学,这是网络研修活动有效性的核心。

(3)远程培训研修内容直指课堂:研培分享转变为研培一体,远程培训学习走进常规校本研修,融于学校教学,远程培训助推教师成长(这是网络研修活动真正价值所在)。

七、未来展望

在现有模式基础上应建立科学、全面的远程培训的评价体系,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