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教育教学范文
时间:2024-04-08 16:19: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思政教育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政教学;困境;对策
现今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仍然有待加强,相关部门要抓紧落实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改革引入现代核心价值体系,能够确定学生关于素质教育和文化精神领域的培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育工作的真实可靠性。承担着培养人才任务的高职院校,要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以重视,从教育方式中改善,加强人才的培养和教育素质的提升。
一、高职院校素质教育工作面对的困境
目前,高职院校的首要任务是向社会输送更多以专业技能型人才为主的人才,高职院校对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视。但是与此同时,高职院校的素质教育工作却被忽视,学生的素质评估方面有待重视。实际可以体现在以下几点。
1.学生因素
关于学生缺课问题的探讨中,我们发现,部分学生专业课的缺课率很低,思政课的缺课率很高。学生对思政课兴趣不大,或者说有部分学生认为思政课毫无用处,和以后的就业关系不大。还有就是思政课缺乏感染力,学生没有从中体会到思政学习的魅力,更有甚者有的学生建议将思政课取消换成专业课。这对学生素质教育的培养来说十分不利。
2.学校因素高职院校在面对以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为主的教学任务时,往往忽视思政课的安排,压缩思政课的学习时间,没有真正将思政教育重视起来,只是流于形式,没有将其真正落到实处。
3.社会因素
社会对思政教育的存在价值备受质疑。虽然在我国的高校教育中一直重视思政教育工作,然而社会上有很多违背道德的事情出现,甚至触犯法律,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高职院校学生对思政教育课是否有存在的必要是存疑的。
二、高职院校思政教学时效性的提升途径
1.加强教育引导,激发学生的主体性
学校通过教育工作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要是指让学生明确自身才是学习的主人,在教育工作中承担着主体地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勇于创造,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价值,积极乐观地参加学习活动,有目的地完成学习任务来获取知识。学生要有自己的独立意识,能够进行自身价值的完善。所以,思政教育工作对学生的教育,应该重视学生的主体性,认真结合课程讲授的实际情况,从多种角度分析学生的客观主体和思政教育之间的联系,将教育实践工作融合到各种方式为主的理论体系中,促进生态基础中的精神文明建设。
2.形成教育合力,营造育人好环境
高职院校教育承担着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等行业的对口型人才的教育任务的学校,能够带动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变和现代产业结构的复兴。高职院校主要的教育特色面向“高”和“职”两点,在思政教育工作中同样要围绕着这两点出发。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承担着培养具有操作能力的专业型人才,承担着素质教育的重担,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有重大意义。思政教育理论体系的构建,充分结合思政教育工作的优势特点,是当前教育工作者要面对的难题。高职院校工作者要结合先进的教育理念,充分建立良好的思政教育工作体系,引导学生之间相互进行思政交流学习的模式,发挥模范带头作用,让学生带动学生进行学习。
3.创新教学方法,把握课堂主阵地
从以往的教学经验来看,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加强教育方式的创新工作。部分学生在枯燥的学习中只能领会到大约五分之一的知识,学生通过影视资料就能够掌握三分之一的知识,如果学生动手操作,那会掌握五分之四的知识。所以,动手学习对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这一点同样适用于思政课的学习。教师可以通过思政导向,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同种教学模式中切换不同的情景进行教学指导,按照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针对性调整。学生在对学习内容进行消化吸收时,就不会感到枯燥,往往能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并且努力朝着更高方向迈进。学校强化理论知识和社会行为的连贯性,在高职特色学校学习的基础上,进行长期的素质教育工作,才能够得到企业的认可。
三、结束语
在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中,重点在于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适用于当前社会的多种行业。进行人才培养的同时,学校要进行学生素质的培养,通过建立良好的素质文化基础,完善责任意识,使学生形成具有鲜明特点的职业道德修养和品格,以此让社会满意,让用人单位放心。这样高职院校教育工作的任务才能够圆满完成。
参考文献:
[1]韦梦霞,潘正钦.高职院校思政课对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研究[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
[2]杜红梅.高职院校教师思政教育教学疲惫现象及其改良措施[J].科技创业家,2014
[3]徐雷雷,周长春.生活化——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教学的视界转换[J].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学报,2011
篇2
近些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对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体育课程在高校中的地位逐渐凸显。在素质教育中体育课程中蕴含的体育精神是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在高校的体育教学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先就当前高校体育教学与思政教育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简明的简要概述;接着,对体育教学中渗透思政教育的主要功能进行了分析;然后,又对当前体育教学中思政教育的渗透情况进行了阐述;最后,文章对于如何提升体育教学中思政教育的功能进行了分析研讨。
关键词:
体育教学;思想政治教育;有效途径
一体育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的概述
体育教学与高校的其他专业课程有较大的区别,乍一看体育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风马牛不相及,但实则,体育是通过各种体育锻炼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在体育教学中依托各项体育活动以及学生参与过程中的体验感受,完全可以在这一过程中有效的提高高校学生的各项思想政治素养,尤其是体育教学过程中所涉及到的爱国意识、集体观念、奉献精神等都是绝佳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素材。对于体育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国家曾在《学校体育工作暂行规定》中就曾提出要在体育教学中加强对于学生的道德素质能力的培养;此外,同志在体育研究中指出体育要与德育相结合。由此可见,体育教学与德育有着密切的关联。[1,2]
二高校体育课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分析
(一)在体育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爱国精神
在体育教学中对于学生爱国精神的培养依托国际奥林匹克赛事中为国争光的诸多案例,例如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升赢得了奥林匹克国际赛事的举办权以及在我国参加奥林匹克赛事的过程中为国争光的诸多案例等,都可以作为很好的爱国精神的教育案例,在这种实质性的教学内容指导下,学生对于爱国精神的理解依托这些载体得到了更好的升华,促使他们将这些为国争光的名人轶事当做其前进过程中的榜样,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从小事上自觉践行爱国主义精神。[3]
(二)在体育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进取意识
众所周知,体育在某程度上可以算是一种竞技性的活动,也是一种对于学生反应能力以及耐力的考量。大学生是关系国家前途命运的重要一代,其发展状况直接关系着国家的未来命运,因此,每一个大学生在校期间都要能够培养出一种坚不可摧的顽强精神以更好的姿态应对未来社会上的诸多考验。无疑,这些进取以及竞技性的精神在体育教学中都能够以活动为载体很好的传递给大学生,为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能够在学生的体育活动开展前进行渗透教育、在活动后及时帮助学生进行分析、总结。
(三)在体育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集体观念
诚然,体育活动对于大学生的竞技能力以及进取精神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大部分的体育活动还具有对学生进行团队能力培养的重要作用,在这一背下,学生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去,无疑可以真切感受到体育活动中团队精神的魅力。这对于当前90后一代的独生子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教育意义,这一代的学生由于是家中独子的原因其自我意识非常浓厚,缺乏一定的集体观念,在这样的背景下,集体性的体育活动无疑弥补了这一缺陷,对于学生的集体观念以及团队精神的培养增砖添瓦。
(四)在体育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有利于帮助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高校不同于学生的中学时代,期通常是采用大课的方式进行学习,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周围的同学一直在变化,唯一不变的就是那寥寥几个舍友,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四年下来能认识的只有舍友,如若舍友关系不和谐,学生无处诉说,对于他们的精神健康极为不利,严重的甚至会引发心理疾病。而体育活动刚好弥补了这一不足,学生依自己的兴趣在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中能够结识新的伙伴,在进行体育锻炼的同时,还能够使他们认识到更多志同道合的小伙伴。
(五)在体育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有利于丰富大学生的精神素养
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中不止能够锻炼出强健的体魄,还能够有效的提高自身的精神素养,学生通过观看不同的体育活动,例如体操、游泳、赛跑、跨栏、滑冰等等,在这之中感受体育活动的魅力,同时,这些体育活动中还蕴含着独有的体育美,包括运动员在运动过程中动作美、也包括他们的形体美等诸多方面,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能够有效的感受这些美,从而以此不断激励自己前进、升华自身的精神素养,并将其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去。
三高校体育课教学中思政教育的功能的发展现状分析
(一)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体育课教学的地位
与专业课相比不受重视长期以来,高校在教育中都是强调专业课以及思政教育理论课对于大学生发展的重要意义,忽视了体育课对于大学生思政教育能力的重要意义,尤其是在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大的背景下,高校更是将更多的教学中心寄于学生的专业背景能力的培养。这种教学方式无疑会使得体育教学在高校中成为一种形式化的教学方式。
(二)传统教学理念下,大学生对于体育课缺乏兴趣
尽管许多高校开设了独具特色的体育课程,可以使学生在兴趣的指导下进行体育锻炼,尽管如此,高校在对学生进行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还是会陷入传统教学的误区;同时,有的高校在对学生进行体育教学中多是采用简单的体育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尽管会博得学生的欢喜,但是体育教育中对于学生的耐力精神的培养并未真正发挥出来。学生在这样的背景下只是将体育课程当作一项必修的课程,缺乏一定的学习以及参与热情。
(三)高校体育课硬件设备不完善
高校体育课硬件设施的不完善是制约高校体育课程发展的重要的客观因素,当前,许多高校的将大部分的发展中心放在了专业以及科研上,资金也多是围绕这些方面展开,致使其没有多余的资金完善体育设施,这就使得学生缺乏一个良好的体育学习的环境,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很多体育活动的开展缺乏客观载体,导致体育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不能有效的发挥。
(四)高校体育教师思政教育理念淡薄
思想政治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有效运用,也对高校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育教师在这样的背景下要具备一定的德育教化的素质,在体育教学中能够“以学生为本”,在尊重他们兴趣的前提下,以各种体育活动为依托,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能力的渗透教育,但就实际情况而言,当前,大多数高校的体育教师还不能很好地具备思政教育的能力,且在这方面的意识也较为弱化。
四提升体育教学中的思政教育功能的有效途径
(一)确立高校体育教学地位对于学生健康发展的重要性
提升体育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首先要明确高校体育教学对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只有这样,才能使高校的领导、教师以及学生加强对于体育课的重视,在此基础上,体育教师能够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在体育教学中更好的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渗透,同样的,学生在这样的背景下,也要以端正的态度进行体育锻炼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吸收。
(二)提高高校体育教师思政教学能力
体育教师是体育活动的主导人,因此,要想提高体育教学中思政教育功能,体育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的思政教育能力,不只要能够在体育教学中以身示范各种体育活动中所蕴含的思政教育教学魅力,还要能够帮助学生认识到各种体育活动中所蕴含的各种体育精神。同时,教师在开展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在各项体育活动中要始终做到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在兴趣的指引下,更好的体验各项体育活动中所蕴含的思政教育内容。
(三)采取多种方法提高高校学生的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只有学生自身意识到体育活动在学习生活中的重要性才能够真正从心理上以及行动上开始积极参与到高校的各种体育活动中去,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要想能够提高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就要能够采取多种方法提高学生的参与感。首先,高校可以通过开设多样化的运动项目,鼓励学生在爱好的基础上自主选择;此外,高校还可以通过开设比赛的形式,采用一定的激励手段,吸引学生参与进来。[4,5]
(四)进一步加强高校体育文化建设
进一步加强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也是提升体育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有效途径,为此,高校可以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全民体育活动的项目,号召全体师生参与进来,还可以通过举办运动会的方式开展体育文化建设,此外,高校多样化的体育社团组织等也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强化学生的体育运动观。通过不同形式体育活动的开展,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体育活动的参与渠道,从而在学生的参与的过程中更好的对其渗透一定的思政教育。
参考文献
[1]李田天.高校体育教学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研究[J].普洱学院学报,2016,(6):50-51.
[2]潘绍伟,于可红.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6.
[3]从明.高校体育课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D].河南:河南理工大学,2015.
[4]杨清华.论健康促进与学校体育健康教育[J].教育现代化,2017,(07):163-165.
篇3
【关键词】大思政;思政教育;育人模式
一、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在以往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之下,学生通常是被动地被灌输思想,缺少主动性。结合课堂教育、校内训练和社会实践,全面完善中学生受教育和实践的程度和平台,激发他们的创新性、自发性,促使教师和学生的交流协作,使中学生实现自身价值,去达成教育的目标。这样的方式能更有效地展现学生的主体精神,使学生自发地把社会资源转化为自身发展的需要,进而获取内心的满足和提升。
(一)教育中学生回归生活实践
日常生活是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践场所。生活实践的回归就是使中学生依据自身发展的需求,回归到校园学习生活、物质生活、文化生活、符合社会发展和其他生活内容。在实践里,通过高质量的课程构建入手,促进中学生形成优良的学习习惯。在高质量的课堂构建里,需要教师和学生一同努力,鼓励学生走进课堂,不迟到早退,使学生形成优良的学习方式。
(二)教育中学生回归价值理性
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之下,许多学生的思想理念模糊,价值观念歪曲,针对这样的问题,创新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是教育的渠道,它可以提升中学生的自身素质,使中学生回归价值理性。
二、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中出现的问题
思政教育是培育人才的社会活动,中学生受思政教育的动机就是期望在教育里吸收养分,不断提升自己的各方面素质,使自己成为有道德、有素质的现代化青年。但是,从当前的中学思政教育状况来看,对于学生思政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却并没有如大家所希望的那样,具体展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1)传统的中学思政教育工作较为单一,思政课程缺少创新性,这样就减弱了思政教育的趣味性和说服性,不能够满足现代中学生的成长发展需求。(2)中学思政教育多以教师为核心,重视课堂教学,并未把学生作为思政教育的主导,因此,就会忽视中学生现在甚至未来的发展需要。(3)如今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还没有有效的奖惩制度,对于中学生的思政教育质量和结果缺少有效的分析,使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碰到情感和道德困惑时无所适从。
三、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途径
实践教学是各中学培育人才的一个主要方面,是使学生自我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融为一体的教育模式。它不仅能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思想政治资源,优良的思想政治环境,还可以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围。
(一)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整合思政教育资源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充足并且多元,除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之外,还有海量的时间教育资源。比如学生的生活思政教育类的各项活动、社会体验以及素质教育等活动。在许多中学这部分实践教学资源是分开运作的,还没有被整合,使实践教育形成浪费和重复的局面。打破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呼应的陈旧方式,把中学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学生思政教育”和“学生成才规划”三方面互相结合,探究了提升学生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渠道,使中学思想政治实践育人展现出新的精神面貌。
(二)提供优良环境,优化思政教育环境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环境指的是能够影响教学效率和质量的各方面因素,是依照中学生身心成长发展和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以及实践教学目标的需求而结合起来的教育环境。、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的组成不仅包含校园环境,并且还有社会环境,并且将两种环境有机结合,形成思政教育实践教学的环境体系。此环境体系由各方面因素组成,即校园环境包含体制环境、心理环境和行为环境等;社会环境包含家庭环境、校园周边环境以及政治环境等。上述因素互相交融渗透、构成一个生动且复杂的体系,以此达成优化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目标。
(三)发挥主导作用,完善思政教育方式
学生的健康成长,不仅要受到学校的教育,也要受到一系列的校外教育。中学思政教学模式就是融合社会和学校、课堂知识和社会实践的教学模式。
由中学生的发展入手,结合校园实践和社会实践,在现实操作的时候以校内教育为主,社会教育为辅,使学生打破学校的空间限制,在社会这个大平台上,认知世界和改造世界,展开品德、人格和技能教育,使他们不仅可以接收来自社会的第一手资源,并且能够把社会的发展情况和社会对人才的需要等状况不断反馈给学校,以此促进校内教育的革新,合理地整合校园内外的教学资源,从而完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途径。
(四)充实实践经验,延伸思政教育范围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蕴涵了充足的思政教学资源,能够为中学生思政教学工作拓展出新的渠道,延伸思政教育范围。中学思政教学教育模式把中学生发展作为核心,在全面发挥学生主导性作用的根本上,极力整合校内和校外的思政教育资源,展现社会和企业一同参与的教学影响,不仅延伸了思政教学的范围,还使教育者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朝着多元化发展。因此,创新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必定会给中学生的思政教育提供更广阔的发展平台。
四、结语
探究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问题不但影响着社会主义道德体制,也影响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更加影响着国家的繁荣富强。针对现在经济全球化和社会现代化过程所遇到的挑战,世界各国都更加重视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国际教育展现了以人为本的显著趋势。各中学只有不断 推陈出新探究出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才能使中学思政教育永远充满生命力,最终使中学生全面健康的成长成才。 、
作者简介:闫佳(1988-),女,民族:蒙古族,籍贯(省、市):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学历:硕士研究生,单位: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内蒙古师范大学法政学院。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高校;思政教育;学生管理;结合
学生的思政教育是当前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路线之一。培养社会主义社会需要的素质人才,是国家教育机构提出的高校育人目标;提高学生管理与思想道德建设的力度,是遵循高校教育的教育路线。只有把思政工作对高校学生进行实际教育,并坚持思政教育与学生管理相结合的原则,运用起学生自我管理与纪律教育相结合等方式,才能逐步的促进学生思想健康成长,最终取得成效。
一、高校思政教育与学生管理现状和原因分析
(一)高校思政教育与学生管理现状
随着我国现代化的不断发展,社会的氛围普遍比较轻松,当前大学生生长在这样一个社会环境下,思维与视野都相对比较跳跃,能够接受挑战与创新。不足之处就是由于大部分学生都是独生子女,所以在思想上都存在着一定的自私或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高校思政教育与学生管理工作相结合就是为了在不破坏学生正确的思想下改正学生的不良思维。尽管学生管理工作是高校管理的重要手段,也有诸多效果,但其中不乏存在管理问题。
例如,当前学生管理工作主要依靠校规校纪等强制手段,教育管理者对学生缺乏交流与互动。不仅使学生远离了生活场景,还使学生与自我实践活动得不到体现,所以高校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了问题。
(二)高校思政教育与学生管理现状的原因
1、没有形成合力教育的局面。当前的大学教育缺乏中学的教学力度,没有将家庭、社会与学校相结合教育,无法形成一个全面的教育策略。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社会虽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造成法规与市场运作都还不完全规范。同时,大部分大学生离家距离都比较远,都是在学校长住,学校与家庭完全缺少了沟通,一些不良的社会现象对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事实产生了严重的干扰。
2、管理团队不完善。随着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其改革不断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略见成效,并能够满足高校教育发展的需要。但在高校学生管理的师资队伍中,建设的效果相对较差,逐渐不能满足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首先,在管理体制中就存在极大的问题;其次,在管理学生的队伍出现断层现象;最后,学生管理工作队伍建设有待加强提高。
3、网络对学生教育产生不良影响。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信息逐渐走进大学生的视野,并应用到学习生活中。网络对大学生来说是一个利弊相应存在的事物,网络具有信息量大、交流互动性强等特点,在使用网络同时,也要避免网络给大学生带来的不良影响。当前,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对网络游戏痴迷,甚至走火入魔,无法进行正常的学习与生活,对高校思政教育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
二、高校思政教育与学生管理的结合意义
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基本前提就是明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意义。大学生是即将面向社会的群体,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高校对大学生的思政教育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发展情况。这就要求广大高校将思政教育与高校学生管理相结合,建立一个明确的法规法纪。只有认真的履行好管理的效用,才能更好的对学生进行教育。
同时,高校管理工作与学生教育相结合,能够有效的学生管理达到最好的效果,充分的培养学生的政治思想。高校教育工作者在工作中不仅要以课堂教学为主,还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正确的进行教学工作管理。针对学生的政治思想中的问题与课堂教学内容相融合,面对实际问题能够做到针对性解决。
三、高校思政教育与学生管理的结合途径
(一)充分发挥思政教育理论课的作用
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就必须从思政理论开始,大力开展高校的思政教育课堂活动,将思政在课堂中展开,培养学生对思政的理论了解。思政理论课能够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与人生观,对学生的道德成长有极大的帮助。教师在课堂中将思想政治的理论向学生灌输,让学生接受一个正确的政治思想,为今后工作及生活提供处事思想依据。因此,要将高校思政教育与学生管理相结合,就必须充分发挥思政教育理论的重要作用,从学生的政治思想开始教育管理。
(二)深化校园文化的建设
要达到高校思政教育与学生管理相结合的效果,便要建立健全校园文化建设的体制。校园文化建设的体制依据以人为本的思想原则,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与自我价值体现。要建设校园文化体制,第一要健全上级领导体制,形成一个统一领导管理的局面,共同进行学生管理工作。第二,相互之间和谐管理。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总体系统项目,关乎着学生的前进方向,这就要求学校的每个部门相互合作,协调共建。第三,加强教育管理。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实现科学化的管理目标。调动学校各个部门的积极性,建设一个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最终实现高校思政教育与学生管理的结合。
(三)改进教育手段
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代大学的需要,要适当的对教育手段进行改进,以适应当前的发展。摒弃传统教学课堂中的“教师-黑板-粉笔”的模式,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对教学内容进行变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将一言课堂变为多言课堂,引导学生在课堂中积极讨论并发言,激发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这样的思维性课堂就渗入了创造性的教学内容,从而提高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打破传统教学课堂中的严肃气氛,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带动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激发其主动学习。从方方面面对教育手段进行改进,提高教学质量。
(四)坚持“以生为本”的思想
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就是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强化高校教育对“以生为本”的战略思想,提高教育工作者对“以生为本”的重视度,这是对思政教育的基础保证。首先,教师要走进学生中去。对学生的了解不能仅仅靠只言片语,要从行动上走进学生中,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再根据其情况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措施。其次,教师要与学生培养良好的师生感情。教师主动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走进学生的第二步。最后,要提高教师的工作能力。一个具有好的工作效率的教师其学生必然也会受之影响。
(五)紧密结合教育和管理
将教育与管理工作相结合方式是我国当前的学习德育大纲之一,更是国家教育机构重视的教育方式。在重视管理工作的同时加强对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教育工作者在发挥自身的管理作用同时还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充分考虑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最终制定出一个合适的教学方案,这样才能很好的完成高校育人的教学任务。只有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与思政教育结合起来,才能更好的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结束语
国家教育相关部门一定要坚持“以生为本”的原则,对学生教育工作管理投入更多的心力,不断对管理工作进行创新,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完善思政教育体系是继承与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思想,对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有极大的帮助,只有在高校中不断提高学生的能力,才能为社会输送优秀的人才。(作者单位: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任俊花.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相结合的研究[D].中北大学,2011
[2]刘长新,张帅.浅议高校学生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3,
篇5
责任、承担和奉献是医学院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新时代的高校学生应该树立崇高的奉献精神。社区服务和社区活动作为高等教育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的优势。医学院学生虽然有的生活在农村,有的生活在城市,但是都生活在一定的社区当中,社区中的家长里短折射出很多人生道理和生活感悟。如让医学院学生去社区孤儿院和养老院去做义工,在这样的实践活动中,他们就会有很多的感触。看到那些孤苦伶仃无父无母的孩子,学生就会滋生同情心,从内心深处萌生帮助弱势群体的意愿,这就是责任与承担;通过了解孤儿的酸甜苦辣,他们就会珍惜当下自己的幸福生活,也会庆幸自己家庭和睦,那么一定程度上就会转变青春期逆反的心理,学会理解和孝敬父母,懂得感恩父母、感恩社会。社区服务活动的开展类型多种多样,每一种活动或多或少都会折射出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这就需要教师巧妙设计。再如,让学生分小组调查本社区的一些实际问题;社区卫生、医疗和人口等,在调查的过程中,学生要分工协作,讲究团队精神。为了获得相关的调查数据,他们还需要登门拜访,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要与社区人员打交道,就要做到文明礼貌,与人为善,这些品行的培养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要求。
二、利用中华传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教师要教书育人,学校要为教师创造条件,以助其实现既定的教育教学目标,这才是学校管理的主旋律。医学院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场所,每年都会开展一系列的活动来开展三观教育。高校都会巧妙运用重大纪念节日或者传统节日来渗透思想政治教育,每一次节日活动都会是一场精彩绝伦的实践活动。如清明节组织学生去烈士陵园扫墓,让学生缅怀革命烈士;在国家危亡的时刻,他们抛头颅洒热血,为了中华民族和亿万同袍的尊严,他们不畏牺牲。这种爱国热情、勇往直前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定会叩开学生的心门,让学生受到一次爱国主义的洗礼,也会激励他们奋斗拼搏,为实现伟大中国梦而努力学习。再如,劳动节,学校可以安排一些社会劳动,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此外,通过体会劳动的辛苦,学生也会从内心深处向劳动人民致敬,并深刻理解“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和“劳动者最光荣”的内含。在最为隆重的春节,学校可以安排学生给长辈和老师拜年,让他们学会尊重与感恩,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些实践活动突出的思想政治教育绝对比课堂讲授效果好得多。
三、走进自然与社会,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是较为广泛的,有品性修养、意志品德、高尚操守、社会公德等。虽然素质教育已经推行多年,但是医学院的教育更多的还是理论化的医学专业知识教学,学生的生活范围和学习范围多数还是在校园中,校园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随处可见的。其实,医学院学生是非常渴望亲近自然的,他们很希望能拥抱绿色,呼吸新鲜的空气,所以在搞综合实践活动的时候,学校就可以组织一些“拥抱大自然”的活动,让学生体会自然的魅力,感悟人与自然的和谐。比如春游活动,在春游活动的前期准备工作中,教师就可以巧妙渗透遵规守纪、团结协作、爱护自然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春游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效组织学生,让学他们体验到大自然的美丽。但是当下人类对自然的破坏也较为严重,甚至危害了生态系统的平衡,为此,人类也遭到了一定的惩罚。这就告诫我们,人与人之间需要尊重,人与自然之间也需要尊重,教师可以此来引导学生产生并树立环保意识。在象牙塔里面,受到校规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学生一般表现较好,但是走出校园,很多同学就变得有些自我,一些坏习惯和不良品性就凸显出来了,所以,教师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一定要注重质量。社会是复杂的,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人才表现得更加真实,如果能利用真实的社会生活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那么效果就显而易见了。如让学生走上街头,在十字路口充当文明交通督导员,通过劝导交通陋习者感受其中的困难,了解交通陋习带来的损失与伤亡,从而养成遵守交通规则的好习惯,杜绝“中国式过马路”等不文明的行为。
四、发挥教师的模范作用,提升思政教育效果
篇6
在文化大视野、网络大数据、全球一体化等国际形势的冲击和影响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亟待开辟新思路、开阔新视野、开拓新方法。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紧密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充分重视网络新媒体,积极组织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使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能够不断适应迅速发展的社会形势,满足新时代大学生的精神诉求。
关键词: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文化;新媒体;活动育人
在文化大视野、网络大数据、全球一体化等国际形势的冲击和影响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出新形势、面临着新问题,亟待有识之士开辟新思路、开阔新视野、开拓新方法。如今的大学生接触的社会面更为广泛,通过网络和各种媒体接受到的新知识更加多样,看待问题的角度更为新颖,这使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线教师和辅导员不得不面临新的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用多元化的视野看待学生不断变化的思想,也要用创新化、立体化、层次化的手段和方法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转变思想政治工作单纯灌输的一贯做法,因势利导、与时俱进,了解当前大学生的所思所想,从学生思想和行为实际出发影响学生、感染学生、引领学生,从而达到一种“熏渍陶染、潜移默化”的思政教育新高度。
一、结合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近年来“国学”“汉服唐风”等复古思潮的勃兴,越来越多大学生重新认识到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无限魅力,对待历史对待古籍典故也一改过去的排斥态度,更有一些大学生主动担当起了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志愿者。在这种大形势下,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失为一种顺势而为、切实可行的新模式。中国传统文化历来十分重视人的“德行”塑造,将其作为为人之根、立身之本。对此,儒家文化的奠基人、至圣先师孔子有精到而深刻的论述。《论语•为政》云:“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颜渊》云:“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孔子的教诲虽历经千年却仍是人们立德修身的一面明镜,其金玉良言能对如今的大学生涵养思想、修炼品德产生深刻影响,从“孝悌”到“仁德”,从“知耻”到“明礼”,从“好学”到“慎思”,《论语》处处都能对青年学子的为人处世有所启迪、有所引导。除《论语》《孟子》这类典籍之外,中国古代的一些启蒙读物也能够为思政教育所利用。比如,大家都很熟悉的《弟子规》。《弟子规》原名《训蒙文》,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的文义,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恪守的行为规范。《弟子规》在内容上较为通俗易懂,语言上朗朗上口,适合学生朗读和背诵,因此,很多学校都将《弟子规》作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笔者所在的学校,历年来都将《弟子规》作为新生军训的一项重要内容,力求在磨练学生意志力、忍耐力的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行为习惯。实践证明,学生普遍反映在研习、诵读《弟子规》之后,认识到了自己为人处世、待人接物上的一些不足,这些古典读物对自己提升思想、转变行为帮助很大。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文献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为改进当前单一的思政教育模式提供了一种全新思路。适时适当地对大学生进行古典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学生人文精神培育,有利于学生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利用网络新媒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利用网络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已经不是一种全新的方法,从论坛(BBS)、QQ、微博、微信等各种社交媒体的演变可以看出,网络与思政教育一直是紧密相连的。越来越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介绍自己工作的创新之处时,也往往会强调网络新媒体的作用。由此不难看出,当前的社会形势下,网络已然成为大学生接受思政教育的便捷、有效途径。但是,如果高校只是一味地在网络上些时事政治和心灵鸡汤般的励志文章,久而久之,学生必然会对其产生厌倦甚至抗拒心理。如何进一步创新网络德育模式,值得我们每位思政工作者深入思考。近年来,微信这种社交媒体已悄然成为炙手可热的交往平台。数据显示,微信的活跃用户数现在已达到了4.38亿,成为发展最迅速的社交媒体。而高校学生中,微信朋友圈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也起到了越来越明显的作用。笔者认为,思政工作者如果能将自己的日常生活与思想政治教育巧妙结合,利用微信与学生建立朋友群,一定能够发挥“亲其师信其道”的教育效应。比如:对于那些网络上疯狂传播的流言蜚语和虚假消息,我们的拒绝就能够阻止学生在朋友圈内继续道听途说、以讹传讹;对于那些充满了正能量的人和事,我们的接力传播就能够让学生们分清善恶、明辨是非;如果我们在分享一日生活的点点滴滴之时,加入自己深层次的思考和对生活的理解感悟,相信也可以对学生有所启发、有所导引,渐渐地使朋友圈不再成为“晒物”和“炫富”的“名利场”,而是一片净化心灵和启迪思想的绿色家园。微信中的朋友圈相对比较封闭,传播范围也都是彼此熟悉的同学、朋友、亲人,人们一般都能直抒胸臆,坦诚相待。因此,思政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这一特点,从学生的言语闲谈中发现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学会倾听,用心领悟,将一些学生中可能出现的不良苗头、安全隐患窒息在萌芽状态。除借助微信朋友圈进行互相交流外,越来越多的人和小团体也开始利用微信公众号发声。思政教育工作者也可以利用公众平台与学生保持紧密联系,新闻、传播消息,对学生进行及时的思政教育。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运营,要突出服务宗旨,这是维系教育者与大学生关系的基础。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必须有专人监控和维护,不定期地在朋友圈一些与学生学习和生活密切相关的信息,及时监控、清除负面信息,将公众平台构筑成真正的服务式平台。
三、利用丰富多彩的活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活动育人”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个方面。利用课余时间,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往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成果。如今,大学校园中各种社团活动有声有色,学生参与度非常高,但社团活动往往局限于较小范围,其运行规范性有待提高。如果团委或者学生会能够将这些社团聚合起来,加强分类指导,注重合理引导,社团活动就能更好地发挥朋辈教育功能。在社团活动中,学生往往是依据自己的兴趣做出选择,学校如果能够有针对性地举办一些和学生专业相关的活动,将会在专业引领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笔者所在的学校是以培养学前教育师资为主的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在教育教学和日常活动中将关注的重点放在了幼儿园教育活动普遍需要应用到的美术、声乐、钢琴、舞蹈等专业技能方面。而对于通过高考进入幼教专业的学生来说,这些技能普遍比较薄弱,他们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课往往得心应手,而对技能课则深感为难、兴趣不浓。作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管理学生的日常事务,还应成为学生专业上的帮助者、指路人,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所学专业的魅力,从而提高学习兴趣与动力。针对学生的特点,依据学生的专业需求和学习目标,我们先后举办了“普通话推广形象大使”大赛、儿童故事编讲大赛、校园标语美术字创作大赛、幼儿玩教具DIY制作大赛、法规知识竞赛、说课大赛等。这些活动紧紧围绕学生的专业领域和专业需求,为学生接受和喜爱。通过这些活动的成功举办,学生在观赛、参赛的过程中找到了自身的不足,锻炼了专业综合能力,提升了集体荣誉感。需要强调的是,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在以往单纯以“演讲比赛”“歌咏比赛”等传统活动为主的基础上孕育新理念,开辟新领域,拓展新思路,要体现时代性、新颖性、趣味性、发展性等原则,只有这样才能被精力充沛、思想活跃、个性鲜明的大学生群体所接受。众所周知,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应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感染力量,在不知不觉中发挥其巨大的陶冶作用。“学校无小事,处处有教育;教师无小节,人人是楷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从每一处细节思考教育引导学生的有效方法,从每一个角度思考教育引导学生的新途径。
作者:刘仪雅 单位:郑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白浩,郝晶晶.微信公众平台在高校教育领域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4):156-158.
篇7
关键词:高职高专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3)10-0140-01
为切实把握学生思想动态,加强和改进高职高专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笔者以某高职高专社科部为依托,对该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进行了有针对性问卷调查,为以后高职高专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改进方法。此次调查覆盖全校所有在校学生班级,共发放问卷800份,回收770份,有效770份。
上述调查发现,当前我国高职高专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成效,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困境。这些困境有着特定的形成原因。因此,我们必须及时有效地选择恰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与出路。
一、高职高专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得到多数大学生的肯定
通过本次调查,多数受访者对本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持肯定态度,认为本校思想政治教育取得较大成就、教学侧重点以及课程设置比较合理,能起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
1.学生普遍肯定我校思想政治教育取得的成效
当问及思想政治课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时,有19.9%的受访大学生认为作用很大,成效显著,68.4%的受访大学生表示肯定,认为有一定作用;10.5%的受访大学生认为一般,成效不大,只有1.2%的受访大学生认为不好,没什么效果。
2.思想政治工作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首要位置
有57.7%的受访者对学校思政教育表示比较满意,很好地做到了“育人为本,德育为先”,40.5%的受访者认为我校思政教育效果一般,能够做到做到了“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0.7%的受访者认为说不清,有1.1%的受访者认为学校没有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没做到“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3.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课程设置比较合理,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程的学习兴趣较高
近3成以上大学生表示对高校思政教育课程非常感兴趣,6成以上表示感兴趣,只有7%受访大学生表示不感兴趣。在被问及对思政教育各门课程设置方面的看法时,多数学生表示满意,但尚需改进,只有约6%的受访学生认为不满意。综合来看,在对我校思想政治教育类课程的调查中,近五成同学较为喜欢形势与政策课程,近三成同学较为喜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两成同学较为喜欢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
二、高职高专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1.影响思政教育工作成效的外在因素仍然存在
当问及影响我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的原因时,有19.6%的受访大学生认为与党政部门的重视程度有关,49.2%的受访学生认为与社会环境因素有关,8.2%的受访者认为与工作机制有关,23%的受访者认为与思政教育队伍素质有关。
2.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教学方式仍需改进
有32%的受访者认为思政教育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有25.3%的受访者对思政教育教学方法比较满意,但尚需改进,7.6%的受访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存在不足,有填鸭式现象存在,35.1%受访者认为教学方法单一,形式主义突出。
3.学校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视程度仍需提高
有30.1%的受访者认为学校对思政教育工作重视,12.7%的受访者认为学校对思政教育工作较为重视,但程度不足,27.6%的受访者认为学校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够重视,还有29.6%的受访者表示不清楚。
三、关于加强高职高专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上述调查更是反映出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这对高职高专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严峻挑战。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合理解决,将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心理以及思想,而且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不利。因此,要做好以下几点具有针对性的改进:
1.期待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过程有新的改进
有4.1%的受访者希望提高教师素质,4.9%的受访者希望对教材进行改革,37.2%的受访者希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21.1%的受访者希望学校就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方面做出努力,32.7%的受访者认为以上各方面均需加强。
2.对思政理论课教师提出更高要求
有18.1%的受访者希望思政教师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加以改进,55.6%的受访者希望思政教师更加注重理论联系实际,21.8%的受访者希望思政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能够更加注重对学生全方面的培养,4.5%的受访者希望思政教师对考试和考核方式加以改革。
3.对思政教育工作者提出新的要求
9.1%的受访者希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思想政治理论素养,48.3%的受访者希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交流沟通能力,36.9%的受访者希望加强学生事务管理能力,5.7%的受访者希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科研业务能力。
在新的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在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常抓不懈。通过问卷调查可知,高职高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虽取得了一定成效,同时也显露了诸多薄弱环节,需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加强薄弱环节,从容面对挑战,增强做好思政教育工作的紧迫感,进一步全面深化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篇8
(一)人文教育的现状
新的人才培养质量观要求高职院校不仅要教会学生专业技能,还要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文精神和良好的人文素养。由于专业课的培养目标、培养内容方面对人文素养的忽视,高职院校在开展教学时,对人文素养内涵的教育严重不足,人文教育对育人方面的重要作用远远没有开发出来。“将思政教学与人文教育结合起来,把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起来,既提升思政教学质量,又收人文精神、人文情怀培育之效果。”[1]一些高职院校往往只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教育,而有意无意地降低对思想政治课和人文教育课的考核标准,有的甚至只要专业成绩过关,其它课程的成绩一律“开绿灯”。人文精神的缺失直接造成学生精神的空洞和匮乏和价值观取向的迷失。上网、追星、旷课、缺乏理想等问题随之而来,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意志力相对薄弱。这对高职学生的成长成材会产生程度严重的影响。
(二)人文教育的重要性
人文教育从狭义上说,是指在大学中进行的一种与人文精神、人文知识、人文价值、人文素养有关的教育。关于高职院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明确提出:“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准确把握定位和发展方向,自觉承担起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时代责任,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这种新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观告诉我们,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健全心理、创新精神、适应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教非常重要。一个国家不能没有文化理想,已经占据我国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高职院校也承担着为国家、民族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国家经济、文化、实现“中国梦”助力的使命,人文教育在高职院校的地位十分关键。“‘素质本位’的高职目标取向提倡通过对学生全面职业素质的提高,完善其个人品格,培养新型的适应知识经济社会需要的具有综合职业素质的人。”[2]如果一所高职院缺乏人文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就会被“工具化”。
二、将人文教育贯穿于高职院校专业课、思政课教学的可行性
在高等学校,人文教育、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课在起源与教育目标上都有共通之处。从起源上看,在我国国代最初的教育体系中,以儒家为主导的教育体系中,科学技术类的教育是包含在人文教育之中的,科学教育服务于人文教育。在近代,19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带来了科学技术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学科分离。在当代的高等教育里,才真正把专业课与思想政治课学科分开。而人文教育始终是或多或少地贯穿在高职院校的专业课与思想政治课程中的。“而政治课教学改革的趋势只有实现以‘人’为中心,即由过去以传授知识、训练学生、应付考试为主转为引导学生认识社会、感悟人生、塑造自己未来。”[3]因此,人文教育融入专业课与思想政治课是理所当然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相结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原则。在高职院校,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一条相当重要的路径是将专业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统一。以学生的不同专业为导向,将学生的专业岗位需求、职业素养反映在思想政治课堂上,既能增强课堂的针对性,又能提高课堂的实效性。
三、基于人文教育的专业课与思政课教学融合统一的途径
(一)建立科学合理的课堂评价方式
以人为本的评价方式是任何课堂评价方式改革的方向。“思想政治课教学不仅要传授理论知识,更应该通过人文教育等一系列手段和方法,来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立场、坚定的意志品质、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等,以达到真正的‘知、情、意、行’的统一。”[4]要为人文教育、专业课、思想政治课三者找到最佳结合点,建立一套科学的、系统的课堂评价体系尤其关键。将学生的成长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关注学生人格的完善是改革专业课、思想政治课的核心,也符合教育的最终极目的。建立学校、学生、家长、教师共同参与的多主体评价制度,是改革评体系的第一步。其次,考评内容的多维化。从多角度去评价课堂效果,才能避免评价的单一性与片面性,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二)健全机构、经费和制度保障
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机构、经费及制度往往不是很完善。可以在组织机构上成立一个由主管领导、教务处、科研处、人事处、思政部教师、专业课教师、学生处、系部、团委等组成的委员会,承担专业课与思政课教学统一性的研究与实践。在工作中各负其责,相互配合,形成纵向贯通、横向配合的运行机制,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研立项、社会实践、经费保障等各方面的政策和措施得到有效的贯彻与落实。
(三)转变观念,提升教师素质
教师的言行和人格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其理想信仰、价值取向、治学态度、为人处世方式等,对学生言传身教。提升教师的素质,首先不仅要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思想道德修养,还要教师转变观念,在教学中以学生为本,以提高学生成长成才为核心,改革自己的教学手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教师具备高尚的人格魅力、具备踏实、严谨、科学的教风,具备文学、历史、哲学、地理等人文素养,具备对学生耐心、细心、爱心的教学态度,才能让学生真正掌握知识,提升思想道德修养和人文素养。其次,要把专业课堂与思想政治课堂统一起来,思想政治课教师了解相关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方向也必不可少。比如授课的学生是会计专业,教师就可以结合会计“诚信”的专业文化来开展诚信教育、责任感教育。
(四)教学资源中人文精神的开发
篇9
关键词:思想政治;改革创新;措施;研究
1.不断发挥主体性,并进行有效创新
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中,要坚持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为发展目标,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对于创新教学来说,其根本在于要充分发挥主体性。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主体是直接的承担者与实施者,其具有的显著特点就是主体性,具体表现为创造性与前瞻性等。
2.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需求
在高职院校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要充分将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有机结合,将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进行融合。在思想政治教学中,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将注意力与学习策略等内容结合在一起,处理好教与学之间的关系。
(1)要坚持以学生的未来发展为中心。在高职院校中,思想政治教学活动要融入到整个教学环节中去。这样做的最终目标就是要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同时,高校还要保证学生要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在发展学生情感与态度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1]
(2)要坚持以学生的健康活动为中心。学生在接受教育时,都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因此教师在开展思想政治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在此基础上制订出有效的教学工作计划,以此来衔接好旧知识与新知识,促使学生可以更好地实现个人发展,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
(3)要坚持以发展学生的健全人格为中心。在高职院校中,教师在开展教学时,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不能出现歧视与体罚学生的现象。
3.注重课外活动对学生的影响
(1)明确教学目标。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学中,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充分发挥出教学的优势,保证有重点与有层次地开展教学活动,促使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2]
(2)增强高职院校中对思想政治教学的认识。在开展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全面落实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提升学生的基本素养,促使学生具备正确的价值取向。
(3)在其他课堂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将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贯穿到高职院校教学中去;此外,还要适当进行课外思想政治教育,将学生的日常生活与思想政治内容联系在一起,以此来增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意识。
(4)注重实践性教学。在高职院校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是通过理论课,也就是“两课”的教育方式来完成的,这样就造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实践性的教学内容。对高职院校来说,进行实践性教学是为了增加学生的实践经验。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保证在课堂中适当增加一些实践性的内容,以此来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实践性。
4.对思想政治教学内容进行改革与创新
在高职院校中,思想政治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在高职院校中,学生大多为理科生,他们对于教学内容的兴趣普遍不高,所以必须对这些教学内容进行改革与创新。
(1)教师要深入到企业中去。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及时了解企业中的实际需求,了解学生所遇到的问题,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此基础上采取课堂教学,增强思想政治教学的实用性与实效性。
(2)将心理健康问题纳入到思想政治教学中去。学生进入企业以后,常常会遇到各种问题,因此在心理上也会产生一定的问题。所以针对这一现象,就要求思想政治教学要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以此来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帮助学生缓解压力,保持正确的心态来面对压力。综上所述,要想做好高职院校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就必须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制订出科学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的效果与质量。
作者:陈军 单位:襄阳汽车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大学生 德育 虚拟实在网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1)06-234-02
网
我国历来重视网络技术的研发与网络文化的发展,中央对此明确提出了“积极发展、加强管理、趋利避害、为我所用”的方针。党的十七大也强调:“要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截至2010年底,我国高校在校生总人数超过了2300万,其中95%大学生都是网民,“每日必网”、“无网不在”已成为当前大学生的基本生活方式。因此,营造一个绿色、和谐的虚拟空间已成为高校德育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网络虚拟实在技术的本质和特征
虚拟实在是指由高速计算机系统创建的一种可以让使用者人获得环境交互体验的,与现实社会类似的虚拟世界。虚拟实在使数字化信息变为人们所能感受的多维信息,并对使用者的控制行为做出动态的交互反应,从而使其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和体会。
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看,虚拟实在环境是指在网络虚拟实在空间中影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的形成、发展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在思政教育活动中,虚拟环境已经成为一种无法剥离的生活环境和教育实践背景,并在与现实环境的互动作用过程中重新建构和形成了一种崭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从这个角度看,虚拟技术对高校思政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具体说来,高校思政教育的网络虚拟实在环境具有交互性、沉浸性、构想性等诸多特征。
(一)交互性
交互性是由埃弗里特·M·罗杰斯首先提出的,他认为交互性是指“在传播进程中参与者能交换角色、并对他们的双边话语具有控制力的程度”。网络虚拟实在的交互是一种人机交互,使用者利用计算机与网络进行互动,计算机根据使用者的操作来调整系统呈现的图像、声音、影像等。使用者通过操作计算机就能对虚拟环境中的对象进行考察或操作。
(二)沉浸性
芝加哥大学的MihalyCsikszentmihalyi博士于1975年首次提出了沉浸理论,他指出所谓的沉浸是指使用者感到自己作为虚拟环境中的一部分存在于虚拟环境之中,对虚拟环境有“真实”的体验。在网络虚拟环境中,随着使用者操作计算机对网络做出的反应,虚拟环境中的物体也发生相应的变化,就像在现实生活中感受到的一样,一切感觉都是那么逼真,有如身临其境。
(三)构想性
网络虚拟实在技术给使用者带来广阔的可想像空间,可大大拓宽使用者的认知范围,不仅可再现真实存在的环境,也可以按照使用者的意愿构想客观不存在的甚至是不可能发生的环境。网络虚拟实在的交互性正是基于构想性的存在才得引起使用者的兴趣,并进一步引起了使用者对网络虚拟实在的沉浸性,可见构想性是网络虚拟实在交互性、沉浸性的存在基础。
二、网络虚拟实在技术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应用形式
网络时代,谁把握网上主动权,谁就能抢占现实制高点。高校如何适应网络发展趋势,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为重大而紧迫的研究课题。虚拟技术中,高校思政教育可以通过以下几种形式加以展开。
(一)虚拟社区
以电子公告栏(BBS)、网络聊天室、虚拟论坛、虚拟讨论组、邮件列表、网络游戏及其结合体为表现形式的虚拟社区已成为广大大学生沟通和交流的重要平台,大学生通过虚拟社区进行学习、求职、恋爱、交友等各项活动,大大拓展了大学生的活动半径。目前,国内各大高校中开始的较为典型的学生虚拟社区有清华的“水木清华”社区、交大的“兵马俑”社区以及上海大学的“乐乎论坛”社区等。虚拟社区可以让我们把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内容有机融入网络生活,在看似漫不经心的网络聊天中,在看似日记随想的博客中,在看似无关痛痒的言谈和生活碎片中,开展思想教育。
(二)虚拟班级
目前,全国部分高校在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纷纷实行了选课制。选课制的实施虽然为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作了有益尝试,但也应该看到这对学校对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形成了新的挑战。“同班不同学”、“同学不同课”以及高年级学生分散实习就业等现象,大大降低了学生日常管理的效率。虚拟班级的建立,给辅导员和学生搭建了一个网络对话的平台,顺应了当代大学生网络生活特性,将教育服务功能与学生的现实需求在网上进行有效融合。虚拟班级能将各类班级事务网络化、便捷化,比如网上公示、班级事务决策等,使辅导员开展思政教育的模式发生转变,工作更直接、更有效。
(三)虚拟教学
网络虚拟教学平台可以让专业教师走进了一个个“网上班级”、通过将课件上传到班级空间、为学生在线答疑等,将育人体现在教学服务中。此外,在虚拟教学平台上,各类海量资源的共享也大大提高了大学生们的学习效率。在网络虚拟教学平台上,大学生不仅能够在自己的空间里充分表现自我,还可以在“网上班级”讨论问题,更可以进入覆盖全校的公共网络社区跨班级学习讨论。网络虚拟实在教学有利于促进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以教师为中心的授课形式将会被改变,以学生为中心的个别化教学、合作化教学和环境中自我探究得以真正实现,从而真正实现全面育人、全员育人,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三、网络虚拟实在技术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应用的现实困境
网络虚拟实在技术的运用使高校学生丰富了知识、开阔了视野,更培养了其独立、平等、自主的意识和开放、创新的精神,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现代化的手段,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和渠道。然而,也应该清醒的认识到网络虚拟环境下的无政府主义冲击着主流的道德观、价值观,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陷人了困境。
(一)平等性困境:教师权威下降
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依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思想政治辅导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而主阵地、主渠道作用的发挥必须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与学生的虚心学习,即学生存在对教师的敬畏、教师在学生心理具有权威性。然而,在虚拟环境下信息总量剧增和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考验着师生关系,即使是老师也不敢说自己拥有的知识量一定多于学生。教师成了“学习的促进者和问题解决的指导者”,教师传递的只是信息而非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信息只有通过学生的主动建构才能成为其认知结构中的知识。同时,维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权威性的传统师生关系在网络虚拟实在中也受到了冲击,在网络虚拟实在里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教师和学生之分,所有人都成了一个个平等的网络代码,学生自然少了些许对老师的那种敬畏。
(二)匿名性困境:约束机制缺失
所谓网络匿名性,实际上是网络行为主体身份的不可识别性,也就是说在网络虚拟世界中,网络行为主体社会属性的不完备,造成主体身份的缺失。目前,我国还未实行网络实名制,大部分的网络行为主体都是匿名实施网络虚拟行为。近年来,网络中出现的各种稀奇古怪的事情,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由于现实个体在参与网络社会活动的过程中,其社会身份的不完备或者缺失所促成。网络虚拟实在的这种匿名性使得网络成员间既相互熟悉又彼此不相识,道德教育赖以实现的社会道德外在约束机制无法发挥作用。同时,在虚拟实在世界里,网络成员都存在主体身份不明、惩罚对象不清的心态,自然而然的降低了道德教育实现的社会道德内在约束机制作用的发挥。
(三)自由性困境:育人实效削弱
高校思政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为社会培养遵纪守法的合格人才。但是网络虚拟实在中的自由性即无政府主义,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带来了严重挑战。大学生思想和心智还未完全成熟,自制力不强的大学生在网络虚拟实在中很容易表现出自我约束力不强、道德自律意识浅薄的弱点。同时,由于学业、家庭和现实等方面的多重考验,大学生在现实世界中往往有巨大压力,现实又往往缺乏压力缓解渠道。因此,网络虚拟实在中的无政府主义倾向会诱使大学生在网上充分暴露压抑在心灵深处的欲望,,追求个人的绝对自由,进而无视规则,自然也就削弱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
四、高校思政教育中网络虚拟实在技术应用的改进措施
网络虚拟实在已成为大学生的一种生活方式,网络虚拟带来的问题也不断冲击着高校的各项工作。在这种情况下,更好的应用网络虚拟实在技术对于做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至关重要。
(一)提高认识,重视虚拟实在技术应用
网络已经渗透到高校工作的各个方面并对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形成了巨大的影响,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转变观念,不要把网络当成猛虎,而应科学合理利用网络虚拟技术并服务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时,各大高校也应变被动应对为主动适应,给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足够的重视,并制定统一的长远规划,为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打下基础。同时,还应从制度完善入手,制定合理的网络行为规范准则和监督体制,正确引导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形态,帮助大学生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引导大学生树立崇高的人生追求,促进社会主义网络道德规范的构建。
(二)重在实践,完善校园网络虚拟系统
近十年,博客、SNS社区、微博等社会网络文化产品层出不穷,而校园网络文化产品开发单一。目前,只有部分高校建有校园BBS,但在还没有形成全国或地区性的大规模学生网络互动社区。因此,各大高校应紧紧围绕大学生的校园生活和成长需求,在不改变虚拟社区赖以存在的、能够吸引青年大学生的注意力的优势特色的基础上,根据大学生的时代特点进一步改善校园网络虚拟系统。如,目前上海市在大力推广的“易班”,就是集成了BBS、SNS、博客、微博、手机应用等多种新型互联网应用。此外,还能通过共享各所大学教师的课件资源,让学生不但能掌握自己学校的教学内容,更能了解到其他优秀大学教师的课件教案。并能帮助辅导员有效管理班级,并能正确的引导教育学生有正确的思想观、人生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