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教学方法范文

时间:2024-04-08 16:19: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思政课教学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思政课教学方法

篇1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政课;存在问题;教学方法

一、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改进的必要性

高校思政课教学水平的提升,教学方法的改进是其关键性影响因素之一,同时,教学方法的改进也是当前高职院校的重点、难点工作之一。当前的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教学方法中有许多问题存在,从教师层面来看,教学内容实效性欠缺,教学方法改革不及时是关键问题,从学生层面来看,学生对知识掌握不充分、对专业术语理解不到位,最终影响教学质量和教学进度。思政课目前提倡采用体现时代精神的教学方法。高职院校思政教育课程对大学生在思想政治层面的成长有紧密的联系,是高校在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接班人和建设者时重点关注的思想教育层面,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刚性体现。

二、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想要在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学工作中取得突破和进展,就势必要关注当下教育环节中存在的问题。随着近几年的各高校教师在思想政治课程方面的探索,思政教育确实也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实际上问题也有很多,只有将这些问题认真剖析才能对症下药,找到合适的解决办法。

(1)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思政教学的学科特点决定了教师讲授是必不可少的一种教学方法,但是一味的只注重教师讲授的方式就会变成灌输式教学,灌输需要和灌输方法是两个事情,许多教师在教学时存在一个误区,将灌输统一理解为生硬地填鸭式教学了。这一错误理解表现在课堂教学中就是:教师不知不觉中形成了自己绝对正确的观念,过分突出了自己的教学地位,想灌输什么就灌输什么,认为自己理解的灌输的知识必须被学生接受,学生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只会一味的被动接收知识。从学生的层面来看,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由此造成学生只吧思政课作为教育的外部要求,用被动的心理去学习思政知识,提不起兴趣,注意力也难以集中,这一系列由于灌输式教学造成的问题,会长久而严重地影响教学效果。

(2)理论脱离实践。思政课因其理论性、政治性比较强,因而思政课的课堂教学气氛是比较抽象、枯燥的。教师在讲课时就课本内容泛泛而谈,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很多都是脱离具体实际情况的。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往往忽视对于理论知识的有效剖析,忽视由浅入深的阶段性分析,忽视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忽视最新的国际国内形势,甚至个别教师没有关注时事政治的兴趣和习惯,导致讲课内容的时效性和针对性不强,反映理论和实践的最新发展不够,对于国内、国际的热点问题不能够及时有效的在课堂上得到反映,久而久之,对于思政课学生容易产生厌学情绪,产生逆反心理,思政课本身肩负的育人品德的功能也难以得到发挥。

(3)师生缺乏互动。当前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学手法比较陈旧,基本上就是一直沿用传统模式下说教式教学,粉笔、黑板就是全部的教学用具,课堂教学缺乏活跃的气氛,此外,虽然多媒体在在前得到了一定的应用,但是很多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方面并不成熟。且高职院校因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大班课”相当流行,由于人数较多,学习气氛欠佳,师生间互动的机会也相对缺乏。

(4)学生对创新改革后的教学方法接受度低。大多数学生都适应了灌输式的思政课教学方法,对教学方法的创新也有抵触,往往要经过很长的适应期,这就给教学方法的创新、推进造成了一定的阻碍。根据调查显示,学生的接受度差主要表现是难适应,进而产生抵触心理。传统教学观在学生心里根深蒂固,学生很依赖于老师细致地剖析知识点,希望越详细越具体越好,老师讲的多,自己课下就不用花费很多时间去理解,学习压力自然就小一些。当老师希望通过新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们去多阅读、勤动脑、多研究的时候,学生就会产生抵触心理,不喜欢挑战,甚至觉得是老师为难他们,教学效果也就大打折扣了。

三、如何改进高职院校思政课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1)提纲挈领教学法。高职院校的思政课程是紧跟时展步伐的,高校的思政课内容是权威的、不可否认的。思政课的教师,在教材的内容方面没有修改的空间,只能根据国家教育的专门部门审定的教材进行教学活动。思政课的教师可以依据教材内容,将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知识储备情况深入了解以后,再全面掌握教材的内容,对于大学生需要掌握的重点、难点的内容进行总结概括,带着让理论“进课堂、进教材、进学生头脑”的教学目标去进行教学活动,每一位思政课的教师都应该了解并且真正承担起自己的神圣的使命,这个目标,看似很容易完成,实则要克服很多困难。最大的难点就是“在学生头脑中扎根”。

(2)多媒体综合教学。思政课教师要有主动提升自身运用多媒体教学的能力。在课前准备阶段,教师可充分利用当前互联网资源优势,运用图文、视频、音频、动画等向学生全方位展示知识要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应是指引、引导者的角色,学生才是课堂学习的主体,不要只追求课堂上表面的热闹气氛,要引导学生实际参与到课上的思考中来,尤其要重视师生互动和人机互动。教师之间在多媒体教学方面也要相互学习,借鉴经验,将课件做到重点突出且不枯燥乏味。多媒体教学是一个包容性极强的载体,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优点,最大限度的将所学知识全方位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样也很容易营造轻松、互动性强的课堂氛围,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3)克服政治化教学模式。高职院校的思政教学工作要明确一点就是,政治层面的教育事关道德层面的教育。思政教育不可避免得带有阶级性的特点,在特定的政治经济形势下强调政治性可以接受,但是不能忽视学生的人格品德层面的教育。这个时期是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形成的关键期,教书育人的宗旨也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健康人格的培养不分学科、不分时间、不分年龄,通过思政教育,将主流的观点渗透到学生的心里,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思想道德观念。思政教学过程中有个重要的模式就是要闻点评,要闻点评是载体,教师要放宽点评的内容,囊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各个方面,这也才能开拓学生视野,增长学生知识,学生也能在准备点评的过程中了解更多获取知识的渠道,锻炼学习能力。

(4)心理战术。要想实际推进教学方法的改革调整,就要先照顾到学生心理上的接受程度,这需要一个过程。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理解学生的这些不适应,从学生的角度看,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需要,适当的做一下教学方法的调整,学生的学习基础就是很好的参考点,根据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水平,制定一些难度适中的教学内容,激励学生通过新的教学方法进行学习,从而获得学习的成就感,也就培养起了学习思政课的兴趣。而且要全部教师全面推进这种新型教学方法,如果只是个别的教师只有学生对新的教学方法普遍接受了,教师在良好的教学氛围里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5)客服纯理论教学方法。关于思政教学中理论和实践脱离的问题,最关键的解决方法是重视实践和理论知识的相关性,任何的纯理论教育,都不能达到深入人心的效果,只有当与实践相结合的时候,知识才有无限的生命力。高职院校的思政教学也要尽量兼顾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具体可行的实践方法,一是紧密结合国内外的时事政治,利用所学知识。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要紧跟当下的发展潮流,这样学生才会觉得自己学的思政课知识是鲜活的,从而保持对这门课程的学习积极性;二是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可以通过案例分析教学、一周要闻点评、思政知识演讲等形式进行学习教育,这样在传授思政方面的理论知识的同时,也潜移默化提升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进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篇2

关键词: 高校思政课教学 情感调动方法 教学活动

高校思政课是指思想品德课和政治理论课,主要进行思想品德、遵纪守法教育和、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搞好思政课教学,对于“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用高尚的精神塑造人”,实现高校的培养目标有着特殊的意义。

然而,多年以来,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存在一些弊端,教学内容空泛,教学手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使思政课教学缺乏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根据大学生的时代特征认真研究、切实改进思政课教学的方式方法,努力提高思政课的教学效果。

我认为,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教师运用好情感调动方法,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现代心理学认为,由于大脑皮层和皮层下中枢神经的协调活动,会使人对外界环境的刺激产生情感体验,情感又会使人们在信息交流中产生思想上的共鸣。古人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听到美妙的音乐,人就欢愉、舒畅;看到丑恶的行为,人就厌恶、愤慨。风趣恢谐的语言会使人喜悦,空洞乏力的说教会使人反感。实践证明,在信息交流中,信息传递者的思想经过感情强化和不经过感情强化,会在信息接受者一方产生完全不同的接收效果。只有在情感上沟通,才能产生认识上的“共鸣”和行动上的“共振”。因此,情感是组织与协调人际关系的桥梁,是促进思想交流的纽带。

所谓情感调动方法,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为晓之以理而动之以情,即教师以自己丰富的思想感情、生动的语言感情、多变的外部表情等激发学生的思想感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以达到喻理于情、以情明理的目的。

思政课教师运用情感调动方法,需要在教学活动中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以情动情

就是教师以自己丰富、真实的思想感情去影响学生的爱憎、是非、善恶的鲜明情感。没有人的感情,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现实、具体的认识活动都是带有感彩的。思政课教师在讲授一种思想、理论时应该充满激情。这种激情首先来自于思政课教师对所讲授的思想、理论的坚定信念,是发自内心的,而非违心的。古人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思政课教师只有把要讲授的思想、理论转化为内心信念,充满热情,才会在教学中充满激情。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没有激情,讲授平铺直叙,内容空泛枯燥,表情冷淡呆板,就不可能调动和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反而会使学生冷漠甚至反感。因此,讲台上的教师就如同舞台上的演员,只有用真情才能触动观众、感化心灵、启发思维、确立信念。

2.以理动情

就是教师通过讲深讲透各种思想观点和政治理论,用深刻透彻的道理触动学生的心灵,达到征服和教育学生的目的。高校学生都处在青年时期,其思想还未成熟定型,在思维特征上既有批判性又有片面性,既有独立性又有易变性,既有求同性又有求异性。受各种社会不良现象和思潮的影响,他们的政治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比较混乱,而且不轻易接受某一种思想。因此,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教师靠简单的照本宣科和空洞说教是不行的,而必须凭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广博的知识素养,通过纵横捭阖的论述、旁征博引的讲解、深入浅出的分析才能做到以理服人,使学生接受正确的思想,澄清模糊的认识,纠正错误的观点。

3.以言动情

就是教师通过生动、流畅、多变、科学的教学语言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听课的热情。语言是开展教学活动的最主要方式和途径,是师生相互沟通的桥梁和纽带。即使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也是如此。思政课教师从事课堂理论教学,语言的表达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如果教师讲课在语音上无轻重之分,在语调上无升降高低,在语意上空洞枯燥,势必如催眠曲一般,导致学生思维松驰,精力焕散,降低听课的兴趣。当然,思政课教师的教学语言一定要讲究科学性、思想性和严肃性,但这并不等于教师只能照本宣科。事实证明,严肃的政治理论可以用生动的语言说明,科学的思想内容可以用形象的事例描述。教师在教学中如果穿插引用一些成语、典故、格言、警句、诗词、史实甚至风趣幽默的俗语,就可以使教学语言丰富多彩、形象生动,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思政课教师要善于运用语调和语音的表意与表情功能,掌握语调语音的轻重、高低、升降、起伏变化的规律,做到语调上轻重有别,语音上抑扬顿挫。只有这样,才能使课讲得层次分明,生动有趣,优美动听,吸引学生。

4.以形动情

篇3

思政课教学效果不理想的现状迫切要求改进思政课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如何运用案例教学来提高教学效果,这是思政课教师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案例教学中案例要有针对性,问题要有层次性,讨论要有开放性,结论要有超越性,这是运用好案例教学的方法技巧。

关键词:思政课;案例;问题;讨论;结论

案例教学可以运用有趣的案例来吸引学生,通过提出问题来激发学生思考,通过讨论来进一步思考问题,通过教师给出的结论来澄清问题,得到答案,进而让学生掌握应该学习的知识。这种方法被广泛的运用到各种学科的教学过程中,但是为了到达提高教学效果的目标,就要进一步思考案例教学的运用方法。

一、案例要有针对性

案例教学是一种以教学案例为基础,以学生在课堂内外对真实事件和情景的分析、思辨为重点,以提升学生应用理论创新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目的教学方法。[1]一个好的案例教学应该从一个好的案例开始,好的案例必须具有针对性,既要针对现实问题,针对书本上的理论问题,也要针对学生的思想,学生的认知特点。案例编写是开展案例教学的前提,教学案例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案例教学的效果。[2]案例应该针对现实问题。好的案例不是凭空想象的,而是来源于实践,来源于人们的生活。人的认识是从感性认识开始的,这个感性认识就是实践,就是人们实际的生活。比较贴近实际的案例,比较能够吸引学生。思政课教学过程不是纸上谈兵的过程,要针对现实世界,针对人们的生活,针对学生的实际,这样才能使课堂生动起来,使理论的光芒照耀着实际生活,使实际生活散发着理论的光芒,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如何才能针对现实问题呢?第一,要做有心人,留意身边的人和事,在日常生活中多看多想,细心的观察生活和感悟生活。第二,要扩展视野,一个人的生活总是有限的,一个人的经历总是有限的,我们要从网络、电视、报纸等传媒上多看多想,多收集。案例应该针对理论问题。要使案例针对理论问题,首先要吃透理论,吃透理论,就要彻底的理解理论。理论不是凭空产生的,不仅要理解理论的内容,还要深刻反思理论是如何产生的,在什么样的背景下产生的,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理论等。比如,在讲时,就要了解产生的时代背景问题。要使案例针对理论问题,其次要融会贯通,不仅要吃透本次课所讲的理论,还要吃透本门课程的所有内容,使每一次课的内容能够融会贯通,使本门课程的内容前后联系起来,从前后内容的联系上重新审视理论和理解理论,这样对理论知识的内容才算是真正的掌握。这样在寻找案例时,才能够挑选恰当的案例,使案例反映的内容不仅针对某一个的理论知识,还能够针对所讲内容的前后联系上。案例应该针对学生思想问题。案例要针对学生的思想问题,这一方面要在掌握学生思想的现状上来挑选案例,使案例能够吸引学生;另一方面案例的呈现要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来呈现给学生。一个好的案例不仅能够针对现实,又针对理论,还能够吸引学生。案例的选择决定了案例教学的成败,合适的案例是成功的案例教学的前提。

二、问题要有层次性

根据案例提出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思考,这是案例教学的关键环节。在提出问题的过程中,要掌握层次性。首先时间上的层次性,一个案例都是针对一个具体的理论而设计的,有的问题与本次课所讲内容直接相关,有的问题是根据这个案例提出,但是为下次课做准备的。所以在提出问题时,要掌握问题的时间顺序。把与本次课直接相关的问题放在前面,提出问题让学生在课下思考,与下次课所讲内容相关的,要放在后面。其次,提出的问题要从易到难、从感性到理性、从表象到本质。从易到难,让更多的学生的参与对问题的思考。如果一开始提出的问题比较难,有的学生根本无从下手,可能起不到激发学生思考的效果。从感性到理性,逐级深入的剖析,引人入胜,让学生紧跟教师的思路,这样教学效果比较好。提出问题时要掌握层次性,还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来设计问题,还要照顾学生的层次。学生基础比较好的,可以从比较难的问题入手,学生基础比较差的从比较简单的问题开始,总之,要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做到有的放矢。

三、讨论要有开放性

案例教学中在给学生呈现案例,提出问题之后,就是讨论环节。讨论的开放性是指讨论个体性得到充分体现,个人观点得到充分表达,不同观点相互交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因为每个人经历和阅历以及教育背景不相同。在案例教学的讨论环节,每个人的个体性得到充分发挥,这包括每个人表达的方式,每个人的观点都得到充分体现。有的人的观点比较犀利,有的人的观点比较温和,有的人的观点比较传统,有的人的观点比较新颖,有的人的观点比较肤浅,有的人的观点比较深刻,有的人的观点比较个性,有的人的观点比较随从大众,不管什么样的风格,不管什么样的思想,都允许学生充分的表达。讨论要具备开放性还必须允许不同观点、不同思想、不同声音的激烈争执,相互交锋,相互碰撞。对于某一个具体的问题,不同的人会有完全不同的观点,甚至是完全相反的观点,当出现完全相反的观点时,持不同观点的双方会相互争执,相互碰撞,在碰撞中产生思想的火花。比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中,当谈到人生理想时,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人的个人理想最重要,有人认为人的社会理想会重要,这时双方就会相互辩论,相互争执,相互碰撞。在学生充分的讨论、辩论、碰撞的过程中,思想相互交流交锋,一个思想就会变成两个思想,大家的思想在这个过程中都得到了丰富和发展,学生之间也增加了相互的了解,学生的表达能力也得到加强。在讨论中学员共同启发,互相切磋,进行思维撞击,加深对案例的理解;讨论有助于培养沟通能力、说服他人和学会倾听的能力等方面的素质。[3]要保证讨论的开放性,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鼓励学生自由的充分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只有教师给予鼓励和支持的情况下,讨论的开放性才能得到实现。一个不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教师,不可能会组织学生展开激烈的充分的讨论。第二,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自己的观点,在学生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之后,教师要及时给予解释或者提问,让学生进一步的澄清和表达自己的观点,也让其他的学生更加了解该学生的观点。因为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在形成但尚未形成,学生的观点有时候自己都没有清醒深刻的认识,所以教师要及时给予解释、复述或者提问,经过学生的思考和反思,学生会更加清醒的认识自己的观点。第三,教师要鼓励不同思想、不同观点之间进行直接的碰撞和交锋,在碰撞和交锋的过程中,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积极的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个过程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这个环节,不但可以让学生学习到知识,也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四、结论要有超越性

在案例教学中,经过讨论环节,就进入总结环节,这个环节就是教师针对讨论的情况进行评价、总结、分析,解开讨论问题的答案,给予一个科学的结论。结论要具有超越性,即超出本次讨论问题的范围,把结论与下次课所讲的知识联系起来。首先,对讨论的情况进行总结分析。经过大家各抒己见的讨论或者针锋相对的辩论,教师要阐述和补充学生提出的各种意见和结论,[4]给予总结。总结在讨论的过程中,一共存在几种观点,分别是什么观点。让学生对进行过的讨论环节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并从教师的总结中深刻认识所讨论的问题。分析不同观点之间的根本分析,如何理解理解不同观点之间的分析,如何认识不同的观点。其次,教师要给出科学的结论。学生讨论的问题并不是任意给出的,而是根据书本知识精心设计的,为讲解和帮助学生理解以及促进学生思考服务的。学生讨论的问题与书本理论是息息相关的。在经过学生的思考和激烈的讨论之后,学生对所提出的的问题已经经历了一番思考,并且也有了对问题答案的求知欲。这时教师给出结论,可以让学生在得到答案的时候有一种满足了求知欲的快乐感,让学生清醒的认识到自己学到了什么。通过教师给出科学的结论,学生可以把刚才自己的观点与教师所给出的科学结论作比较,从比较中,学生找到自己的结论与科学结论之间的差别与距离,产生对科学理论和以及科学理论的创造者的敬佩之情,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不懈追求,并在这个学习追求的过程中,感受学习、思考和研究的乐趣,使课堂充满思辨和快乐。再次,教师要在作结论的过程中指出知识的前后联系,采用提出问题的形式,把下次课所讲的内容与这个问题的结论联系起来,形成一个环环相扣的知识链条,让学生对知识充满好奇和渴望。

参考文献:

[1]郭忠兴.案例教学过程优化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0,(1):59.

[2]戴艳军,杨正德.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的经验与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3):49.

[3]陈树文.哈佛大学商学院案例教学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81.

篇4

关键词: 高职院校 思想政治教育 教学方法

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高职院校学生忽视思想政治教学的重要性。

近年来,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文化等基本素质明显下降,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可度低。一是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与己无关,对自己今后的职业发展没有直接影响,就业应聘不问,学不学关系不大。只要能严格要求自己,就不会有大问题。二是认为学了也不能解决问题。从小学到大学都开设类似课程,所讲的道理大家都熟悉,因此,质疑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的必要性和实际有效性。由于部分学生存在逆反心理,出现有的课堂出勤率低,有的学生长期不上课的现象。部分学生身在“曹营”心在“汉”,“抬头率”、“入脑率”不高,上课时对感兴趣的比如爱情方面的、社会焦点的等问题就听几句;对不感兴趣的,有的就学习专业课程;有的学生在讲话;有的学生在弄十字绣;有的学生在玩手机、发短信;有的学生则陶醉在音乐里。

(二)校园人文环境的影响不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顺利开展。

校园原本被看做最后一片净土,然而现在却变得功利起来。在巨大的就业压力下,高职院校往往片面强调《计划》和《决定》要求培养的是:“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专门型、实用型人才,而有意或无意地忽视思想政治理论和人文素质教育,主要表现就是: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全部围绕市场和职业转动;国家规定必须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务实”、“实用”的包装下被公开、裸地予以削减,或以各种形式变相削减;思想政治理论课很难获得科研立项和经费投入;部分非思政方面的教师错误地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务虚不务实,学生学专业课就行了,认为思政课谁都能教。

(三)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学方法单一,不能满足新时期培养人才的需要。

目前,部分高职院校为了节约成本,往往采用大班上课的形式,学生人数多,有时达到100人以上,教师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往往都是站在电脑前,无法很好地驾驭课堂教学。另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仅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形成上的引路人,而且是马列主义和科学文化的传播者。合格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掌握一些与本专业密切联系的学科知识,还要了解一些与本专业相关的学科知识。一些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方式,缺少民主、平等的师生互动平台,学生被动地接受教育,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难以产生共鸣。虽然采用了现代化教学手段,但没有新意,大多停留在文字搬家层面上,不能很好地把多媒体与教学内容、教学目的结合起来。特别是教师讲授的内容局限于书本时,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大大降低,久而久之,造成教师厌教,学生厌学。

二、创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

(一)了解高职院校学生与普通高校学生的特殊性,增强教学的针对性。

由于普通高校连年扩招,导致高职院校生源综合素质逐年下降,学生良莠不齐,成分复杂,有些学生学习基础薄弱;有些学生因没考上名牌大学而自卑,缺乏自信,得过且过;有些学生自控能力、自理能力都较差;有的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缺乏社会责任感,学习目的不明确,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另外,各种传播媒介使他们接受了大量的信息,他们思想比较活跃,一方面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另一方面不少学生对政治活动漠不关心,政治观念相对淡薄,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表现出注重个人实惠、个人主义至上等心理特征。加上人才市场竞争激烈,用人单位对学历的要求越来越高,多数人认为专科不如本科,高职不如专科,因此常有高职毕业生受到冷落,以致高职生的心理压力比普通高校学生的心理压力更大,思想更为动荡。高职学生的优势和强势必须依靠2至3年的高职教育打造。毕业时,其所拥有的“资本”在于:立足一线、扎根基层而不好高骛远的求职理念;兢兢业业、点滴积累而不急于求成的事业发展观;勤勤恳恳、任劳任怨而不张扬浮夸的工作态度;吃苦在前、乐于奉献而不斤斤计较的处事风格;主动合作、善于沟通而不清高自傲的为人风范;虚心好学、刻苦努力而不故步自封的人生进取精神。因此,对高职学生的培养,应扬长避短,加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与法纪等教育,首先学会做人,其次学会做事,适应多元化社会对人才软实力的重视与需求。

篇5

启发式教学是一个比较笼统的教学方法,具体到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则应根据教学内容与教学对象的实际,形成一个启发式教学的方法体系。

1.问题启发

问题启发就是摸清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和实际需要,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设置悬念,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习兴趣的一种方法。问题启发不等于简单的提问,要使这一方法收到好的效果,必须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

1.1科学合理地设计问题。问题的设计应从两个方面考虑:其一,要从学生的实际思想状况入手,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工作,在此基础上科学合理地提出问题。其二,问题的设置要为教学内容服务,不能为提出而提出,更不能滥用。比如,开课第一讲,学生最关心的是这门课要讲哪些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对他们有什么样的作用,而教师的作用就是要激发学生学习这门课的兴趣,消除他们的逆反心理,使他们认识到开设这门课的意义。在这里问题的设计非常关键,不能把它当作一般意义上的提问。正确的做法应是:在每一部分内容中,根据教学基本要求,在对相关知识作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对问题作特别的考虑,从而设计出问题,起到唤醒学生的注意力,强化求知欲的作用。

1.2灵活艺术地展现问题。首先,把握问题提出的时机。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应针对教学对象、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环节,在关键时候提出问题。其次,提出问题的方式可以直接提出,也可以合理联想的方式提出,还可以反问的方式提出。

1.3循序渐进地解决问题。在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过程中要循序渐进、步步深入,在学生理解了基本的道理后,再提出深层次的问题;在理论分析达到一定深度和广度的时候,提出关键的问题。这样层层递进的提出和分析问题,启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在思考中学习,能更好的达到教学目的。

2.案例启发

为实现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抓住教学的重点、难点等关键问题,联系实际,举出具体事例,运用理论加以分析,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使其理解和接受这一理论或观点。这种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使用案例启发教学时必须注意以下三点:

2.1转换思路。提出案例的目的决不仅仅是让学生简单地理解所讲理论。简单的原理加案例的教学法依然是建立在忽视学生主体性基础上的结果启发,真正意义上的启发式教学应是从具体事例提炼出内含的关键问题,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运用相关理论进行细致深入的分析,最终达到使学生顺理成章地接受理论的目的。

2.2正确处理案例启发教学中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在教学中提出的案例是具体的、特殊的,而理论是一般的、普遍的,进行案例启发,重在两者的结合,重在运用理论对案例的分析过程。既不能为案例而讲案例,这样容易使学生将一般理论与具体事例等同而不能准确理解和接受;也不能单纯的案例加理论,将事例两句话带过后再讲理论,这样都达不到启发的效果。

2.3精心选择案例。所选的案例应具有典型性、新颖性和时代性,案例不典型,达不到教学目的;案例陈旧,学生感觉没有新意而无法产生兴趣。

3.对策启发

3.1坚持教学主导与教学主体的规范科学,实施和谐现代教育。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同样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即"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当前,启发式教学的实施开展,必须坚持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机的辩证的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教学内容,根据教学目标开展教学设计,控制教学过程,维护教学秩序,进行课程考核;与此同时,必须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学生为中心,引导他们主动参与,构建师生之间平等合作、对话理解的良好关系,以顺利开展教学过程,师生共同谱写教学的协奏曲。

3.2坚持规模与质量的统一,确保高等教育的质量。启发式教学在高校的实施和推广,需要教师、学校、教育主管部门的共同努力,以在办学规模迅速扩大的同时,严格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推动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授课教师要加强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把握和教学方法的钻研,学校要为教学改革创新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和工作氛围,教育主管部门要为课程建设、人才培养提供制度保障。如广东省教育厅制定的《广东省高等学校(本科)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评估指标体系》在课程设置、学分、课时、课堂教学班额等方面制定了严格的标准,规范了广东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管理,为提高广东省高校思政课建设水平提供了制度性保障。

篇6

[摘要]贝尔宾团队角色理论和参与式教学方法在理念上均强调主体参与性,将贝尔宾团队角色理论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参与式教学方法中,有助于学生进一步认识自我并对自身职业发展有一个更为准确的定位,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有助于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有助于从真正意义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及职业发展能力。文章指出,贝尔宾团队角色理论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应用的关键环节是师生转变理念,主动成为贝尔宾团队中的一员;选取适当教学形式,确定师生角色;有效搭建贝尔宾团队;以团队为平台,促进师生能力共同提升。

[

关键词 ]贝尔宾团队 思想政治理论课 参与式教学方法

[作者简介]邓莹(1982-),女,河南洛阳人,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新疆库尔勒841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教育部社科司2013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项目“择优推广计划”拟培育项目之一“参与式教学方法在思政课中的综合运用”的阶段性成果之一。(课题批准号:教社科司函[2 014]21号)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5)21-0115-03

全球化背景下社会环境中存在的消极因素和负面影响,使学生对教师所讲授的内容存在着不接收、不理解、不接受、不行为的现状,即知而不行,言行不一。2013年8月19日,中央召开了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会议提出,“要改革教学方法,重在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理论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教学方法的研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和生命力的坚实基础。研究教学方法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增强教学效果,成为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从而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功能。

一、参与式教学法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作用

参与式教学方法是在“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主体,共同参与”的理念指导下,合作、协作式的教学方法。它包括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其核心是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实现学生自身内在素质的不断生成。参与式教学法有助于发挥双主体的作用: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学习主体性的提高,充分发挥学生非智力因素的积极作用,让学生运用已掌握的学习方法来自觉自主地学习、积极思考、领悟升华,引导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另一方面,参与式教学法是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对学生的知识和认知结构进行主动构建的过程。教师作为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学生的同行者、课堂的参与者.协助者、评价者,不仅有助于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同时也有助于教师职业幸福感、成就感的提升。

二、贝尔宾团队角色理论应用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参与式教学方法中的优势

贝尔宾团队角色理论是剑桥产业培训研究部前主任贝尔宾博士和他的同事们经过多年在澳洲和英国的研究与实践提出的,该理论的基本思想是:“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该理论指出:“一支结构合理的团队应该由九种人组成,这九种团队角色分别为:鞭策者、执行者、完成者、外交家、协调者、凝聚者、智多星、审议员、专业师。”贝尔宾团队角色理论和参与式教学方法在理念上如出一辙,强调主体参与性。将贝尔宾团队角色理论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参与式教学方法中,有助于学生进一步认识自我,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创造力,并对自身职业发展有一个更为准确的定位;有助于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有助于教师和学生平等关系的体现;有助于提高师生团队合作的精神和能力;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需要指出的是,贝尔宾团队和传统教学中的小组是完全不同的(如下表所示)。

传统教学中的小组,其组长是固定的人,在接到一个学习任务时,常常会出现工作责任个人化,任务主要由其中l~2名学生完成,更多体现的是个人的工作成果。小组成员之间相互补充性弱,其他成员常常坐享其成,不能很好地达成分组学习中培养学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合作能力的目标,学习效果也很难有效评价。而贝尔宾团队的建设则不同,团队成员共同确定团队管理者,在接到学习任务时,团队成员有共同的目标和成果,团队成员发挥个人优势,积极互补地协作,共同讨论、决策和工作,承担着个人和相互的工作责任,最终达到统一目标、各负其责、各展其才、共同成果的目的。正如海上航行的船,目标和路线明确,船不会超载,船员的膳食供给得到保证,每一个船员明确自己的任务,谁是船长是非常清楚的,团队对恶劣的天气有所准备、熟悉触礁与搁浅、有能力并且能够圆满完成航行任务。

三、贝尔宾团队角色理论应用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参与式教学方法中的思考

贝尔宾团队角色理论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应用的关键环节是师生转变理念,主动成为贝尔宾团队中的一员;选取适当教学形式,确定师生角色;有效搭建贝尔宾团队;以团队为平台,促进师生能力共同提升。

1.师生转变观念,主动成为贝尔宾团队中的一员。在将贝尔宾团队角色理论引入参与式教学中,一个最为重要的环节是教师和学生观念的转变。整个教学过程必须由“客观的教导性学习”转变为“主观的获知性学习”,教师不仅仅是设计者、引导者、组织者,教师在学生“能力的构建”过程中是学习的帮助者,是贝尔宾团队中的一员,起着监督、促进的作用,不仅要关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还要重视教学情境的设计,通过在课堂中有意识地设计并创造交流与互动环节,逐步建立教师与学生平等的关系,师生各自承担着不同的角色和相应的任务。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教师作为设计者、引导者和组织者的任务并没有发生质的变化,只是由传统教学中的显性变为隐性,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被组织、被设计、被引导。这就要求教师在转变观念的同时,加强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的训练和提升。学生在参与式教学中也不仅仅是参与者,他们是贝尔宾团队中的一员,扮演着各自的角色,承担着相应的责任,发挥着各自的优势和不同的作用,最终和参与者——教师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与此同时,在学生眼里,教师虽然是教师,但更是团队中的一员。

2.选取适当教学形式,确定师生角色。贝尔宾团队中分为九种团队角色,分别是“鞭策者、执行者、完成者、外交家、协调者、凝聚者、智多星、审议员、专业师”。在这些角色中又大体划分为三大类,分别是行动导向角色(鞭策者、执行者、完成者)、人本导向角色(协调者、凝聚者、外交家)、思维导向角色(智多星、审议员、专业师)。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参与式教学形式。

参与式教学方法虽然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教学效果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但这并不代表参与式教学法适合所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所有教学内容,因此,要根据不同教学目标、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按照学生的参与状态来选择不同的参与形式。参与式教学的形式大体上可以分为案例型参与式教学、体验型参与式教学。

案例型参与式教学方法,着眼于通过案例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在这种教学法的运用过程中,教师应当提前选取、设计能使学生感兴趣的热点焦点问题。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和过程监控,使学生由“学会”变为“自学”。根据问题的难度确定教师在整个环节当中的作用,对于简单的一般的问题,由学生自学自答自点评;对于较难的问题,教师则要启发、引导加点评。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体现了以疑导读、自学解疑、自主质疑的参与形式。

体验性参与式教学方法,着眼于培养学生自主性、探索性学习能力。在这种教学法的运用过程中,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进行研究专题的设计,学生是学习的发现者,通过自主的探究、学习、实践等方式,提高综合能力。

体验型参与式教学方法,主要通过再现、还原教学内容和情景现场,让学生在亲历中体验、理解并构建知识。在这种教学法的运用过程中,教师在前期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预设体验内容,并将体验主题告诉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来收集资料、分解任务,有充分发挥的空间。

总之,教师要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选择、设计和构建适合于教学手段的情景。

3.有效搭建贝尔宾团队。贝尔宾团队的组建,一般意义上应按照贝尔宾团队理论中九种角色来确定,一个团队大体8~9人(包含教师)。但在具体操作中,团队中1个人可以同时承担2~3种角色,1个角色也可以由l~2个人同时承担,有时9个角色也不必同时出现。

在具体进行团队组建时,要提前在班级中做好贝尔宾团队角色的个人评估,从自评和他评两个方面来完成多维度、客观的评估。通过评估,排在第一位的团队角色将会被视为个人最主要的团队角色贡献,后续两位可被视为次主要的团队角色贡献。将评估后的角色分类大致平均分配到不同的团队中,大体形成角色较为齐全的贝尔宾团队。在进行个人评估的过程中,不仅有利于个人进一步认识自我,对自我有一个更为准确的定位,在团队中发挥个人优势,也有利于团队组建中每一个角色的准确分配,发挥团队的最大潜能和最佳战斗力。每一个团队一旦确定,在一个学期大体应当有固定的组员,各个小组有大家一致选举的组长,即凝聚者。

篇7

0.引言

实践活动成败的关键因素是方法是否使用得当。对于教学活动而言,如果教师没有运用正确的教学方法,就算其专业素质再强、工作态度再认真,教学活动也不会取得很满意的效果。教师只有认真研究教学方法,才能在工作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样的,要想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就要进行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方法改革,因为传统的教学方法太过呆板,已经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利于教学活动的进行。

1.中学思想政治课进行教学方法改革的原因

1.1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很少有机会通过自己的动手实践来获取知识,教师以讲授的教学方法为主,一味的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无法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传统的应试教育只关心学生的分数,而不注重学生内在素质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薄弱[1]。面对这样的现状,国家采取一系列的措施进行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目的就是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趋势。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部分,所以中学的思想政治课在素质教育中起着关键作用,对其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是实现全面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

1.2符合思想政治学科性质的要求

中学思想政治课的学科性质是德育课,它不仅要符合教学活动的规律,也要符合德育工作的要求。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在讲解文化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要培养注重学生的思想品德。因此,不管是在教学目标,还是学生的品德培养方面,思想政治的学科性质都要求教师要改变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1.3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改变教学现状的重要途径

在实际的思想政治课中,很多老师的教学方法都缺乏创新,教学程序一般都是按照复习新课、讲解新课、课堂总结、布置作业的模式进行,固守陈规往往就会使教学不断僵化,不仅制约了学生的发展,也阻碍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2]。在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活动中,各个方面都存在着问题,如:教学内容抽象、教学方式陈旧、教学目标脱离实际等,因此,要想改变教学现状,就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教学方法并进行不断的改革。

1.4调动学生积极性,促进师生互动的需要

传统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教师把学生看作是知识的接受体,过分重视理论知识的讲解造成课堂气氛沉闷,师生之间缺乏沟通。并且学生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并没有运用到实际中,学生逐渐形成知识无用的错误意识,丧失了学习的主动性。因此,教师只有通过教学方法的创新改变课堂气氛,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2.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改革的措施

2.1更新教学思想,提高教师专业素质

教学思想的转变是进行教学方法改革的前提,教学思想是对教学过程中基本问题的观点和见解,它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改革与创新有十分重要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把教学看做是学生接受知识、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那么,教师会选择较容易忽视学生能力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师不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就会采用以教师讲解为主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所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更新教学思想对改革教学方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3]。

2.2改变单一的教学方法,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教学

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实现教学方法的综合化。单一的教学方法已经不再适合当前的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就要将学生的读、问、练、说结合起来,在使用一种教学方法的同时,将其他的方法也渗透进去,形成新的教学方法。

2.3注重师生之间的交流

传统的教学方法只注重老师的讲,是单向交流的教学方法,师生之间缺乏沟通。使用这种教学方法教师对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并不清楚,往往就会造成教师唱独角戏的局面。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多与学生进行互动,主动跟学生进行交流,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变互动,这样有利于教师信息的传送和学生信息的交流与反馈,从而提高教学的效果。

2.4活用教材,激发学生情感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教学方法的改革应充分认识到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思想政治课是关于法律道德方面的知识,这方面掺杂着个人的情感因素较多,因此,可以多列举一些与知识相关的真实事例,激发学生的情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利用角色扮演、小品表演等手段让学生充分的发挥自己的特长,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下学习,在动情之中达到明理的目的。

2.5教法创新与学法创新相结合

在进行教师的教学方法创新的同时,要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创新,学生的学习应是全方面的、开放式的。要想提高教学效果,学生自身如何进行学习也是一个重要方面。所以,要强调学生自己学会学习,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突出学法的创新,扩大学生的视野,提高学习效率。

3.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优化分析

在新课标的课程改革中明确指出了中学的思想政治课要以“三个代表”为指导思想,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相联系,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也应注意到生活中各种现象。用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辩证方法来看待世界,对社会生活中的经济现象、政治时事进行客观的对待,在探究和实践中学习。新课改要求学生将学习到的知识回归到现实生活中,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作为主要目标。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中学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仍与社会现实生活脱节,这一目标的提出给教育工作者的工作带来了一定的挑战[4]。为了符合这一要求,教育工作者进行了不断的改革与探究,在教学方法上有了一定的创新,目前,效果较为显著的主要有生活化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

3.1生活化教学

知识本身就是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每个人与生活也都是紧密联系的。生活化教学实际上就是指将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抽象的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显得丰富而具体,现实中的事物作为理论教学的载体将知识具体化。在新的环境下,教育者越来越重视教学生活化,政治教学当然也不例外。在教学时,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结合教学内容,打破狭隘的观念,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故事、事例等下手,以现实作为出发点,让学生将理论知识凌驾于生活之上[5]。实质上将政治教学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不仅能提高教学层次和效果,还能让学生感知生活,体验生活,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这对于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是非常有效的。

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的改革中,若想要大力推广并实施生活化教学,首先要做的就是更新教学理念,将教学融于生活。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基本上都是以讲解为主,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虽然这种教学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长期的使用将会制约学生个性的发展。所以,生活化教学法要求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其次,优化教学内容,将理论联系实际。教师教学不仅要根据具体的教材来进行,也要学会活用教材,将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以此来扩充和丰富教学内容。教学并不是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应该让学生掌握自我学习的方法,将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6]。最后,构建生活化课堂环境,完善教学评估。在课堂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将生活中的原型作为学习活动的支撑,建立一种开放的,与生活相结合课堂教学环境。

3.2探究式教学

探究式教学是指教师以现有的教学材料为基本内容,设置一定的教学情境,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或小组讨论,以生活为参照物主动地进行探究,进而获取知识,解决问题。探究式教学法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方法,并不是对传统教学法的否定,而是进行了一定的补充。它强调的是学生主动学习与相互学习的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上升。在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选择问题要从学生周围的生活入手,结合学生的兴趣设置问题。例如在讲授“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这一理论时,老师可以从实际生活出发,寻找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案例,制作成一些简短的视频或PPT,让学生对课题能够有初步的了解,然后由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及实际情况提出问题,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让学生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进行调查分析,可以利用网络查询、文献调查等多种形式来收集生活中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案例,并寻找答案[7]。之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并派小组代表来进行发言阐述小组的主要观点,教师听完之后及时给出科学的点评,将课本知识贯穿其中,达到教学的目的。整个教学过程以提出问题自主探究讨论演讲老师点评重点知识讲解教学反馈进行。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形成“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思维过程来解决问题,重视思维过程的训练可以使学生形成一种解决问题、学习新知识的能力。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还大幅度的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果。

3.3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法被公认为是理论与实践结合得最为密切的一种教学方式,它极大的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案例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结合案例以课堂讨论为主要形式进行教学,是一种让学生自己分析,探究案例中典型问题与矛盾的教学方法,它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能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简而言之,中学思想政治课案例教学就是用思想政治方面的案例来进行授课的教学模式,教师在一定的教学目标和原则的指导下,根据教学内容来运用典型案例,让学生融入情境进行分析,进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要想在课堂中更有效地实施案例教学,教师应注意的主要问题就是案列的选择及呈现技巧。思想政治教师经常会苦恼没有好的案例用于教学中,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要多收集案例,采用教材中的案例是最常见的,但是对于学生来说是最没有吸引力的。选择好的案例可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有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记忆,所以,教师应通过网络、实践、电视、广播、资料查阅等多种渠道来收集案例,选择的案例不仅要真实可信,贴近教学目标,还要包含矛盾冲突具有正面教育的意义[8]。选择好案例后,教师还应考虑的是如何将案例完美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呈现案例的技巧主要是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案例呈现的时间,二是案例呈现的方式。选择好案例呈现的时机与方式对于案例教学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案例呈现的时间或是选择的方式不恰当往往会降低教学效果,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也是没有帮助的。所以案例教学法对教师掌握的专业素质要求比较高,需要教师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篇8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高效导学;四种方法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巧妙运用导学方法是落实教师主导地位的重要途径和必然体现。如何妥善处理切入时机、适应场合、匹配程度等问题,以高效导学打造高效课堂,笔者从教师执教的角度介绍四种在实践中运用较好的操作方法。

一、纲要导学

俗话说“纲举则目张”,纲要导学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解读与整合能力,能将具体教学内容用线条、符号、文字、图表等要素表述成简明、易懂的框架或脉络,从而通俗地反映指向课文的思想主旨和行为取向。这需要教师在教前深入研读课文,把握课文特质,并深入浅出地用框架或脉络表达出来,实则这一过程是演绎到归纳的思维过程。如此,教师在课中则可依据物化的框架或脉络,引导学生依“纲”去寻“目”,层层抽丝剥笋,由表入里探索,实则这一过程是归纳到演绎的思维过程,学生从中自主获得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例如,教学“公司的类型、比较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的异同、梳理封建主义、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优劣”等知识点时,教师都可以在学生自学、先学的基础上,在学生个体研究、集体交流的基础上,以板书或课件形式揭示精心准备的图表,帮助学生去伪存真、去粗存精、化散为聚、化腐朽为神奇,形成正确的、系统的知识体系,收获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人生观与世界观。

二、目标导学

目标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具有导向、激励、矫正等功能,教师有必要定期引导学生结合实际明确学习目标,做到用目标激发热情、用目标促进勤学、用目标引领发展。根据罗森塔尔效应理论,教师要引领学生体验层级递升、小步快跑的成就感,以真诚的关怀、美好的期盼,让学生产生“只要自己尽最大的努力,必能实现目标,纵使不达目标也算是成功”的信念与决心,不断激发学生的内驱动力,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生态。秉持发展的眼光,教师要帮助学生“靠船下篙”,从“实力+潜力”的角度制订短期、中期、长期目标。目标可大可小、可近可无,覆盖细微与高深、包含局部与整体。可以借助学习情况曲线图,让学生知道学习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一直向上,常常是曲折前进、螺旋上升。引导学生正确面对挫折和失败,面对学业成绩的动态变化,形成稳定的情绪和心态。可以根据教育规律,帮助学生区分识记、理解、运用等不同的学习目标,避免贪多不化、效率低下等问题。在分别对待、分类掌握的前提下实现学习效益的最大化。

三、情境导学

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以具体形象为主体的学习与活动场景,有助于激活学生的情感与思维,进入“愤”“悱”等主动求知状态,发挥动力、强化、调节三种功能,让教学在优化的环境和充沛的情感中展开,将学生的情感活动和认知活动有机统一起来。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也应当适当补充一些新材料,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例如,在教学“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时,可以先用投影仪出示关于中国香港、澳门地区被列强侵占的图片资料,接着用DVD播放驻港部队进驻香港、10周年庆典的视频片断,然后用电子白板出示思考题引导学生思考:驻港部队进驻香港说明了什么, 10周年后发展得怎样,最后可用DVD或录放机播放《春天的故事》,深化对 “一国两制”设想的崇敬情感。学生在图片、音乐、视频、文字等内容的交互启迪下,比较顺利地进入最佳的学习境界,在兴味盎然中领会到“一国两制”的前提是“一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使,“两种制度”下的香港发展得稳健、繁荣,从而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点拨导学

教育家叶圣陶说:“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运用举例、提示、辨析、反诘等办法,及时、有分寸地点拨,可以拨动学生思维的翅膀,使之朝设想的方向、按设想的频率作正向功,而不是无用功、低效功。例如突破“新事物与新产生的事物”知识点时,针对导致学生经常错判的原因——概念关系不清楚。教师应引导在辨析中把握新事物与新产生的事物的概念,在比较中寻找异同点,在总结中掌握区分度。新事物是指符合客观规律、有着远大前途和强大生命力的事物,不按时间先后进行区分;新产生的事物既可以是符合客观规律、有着远大前途和强大生命力的事物,也可以不具备符合客观规律、有着远大前途和强大生命力这两个特征,有时间先后上的要求。在分析、比较与总结中,师生一起得出:新事物既可以是新产生的,也可以是以前产生的,只要具备符合客观规律、有着远大前途和强大生命力这两个特征;新产生的事物既可以是新事物,也可以不是新事物,必须是当前出现、不同于以前的事物。所以,新事物和新产生的事物之间是交叉关系,而不是同学们认为的包含关系、排斥关系等错误认知。类似的知识点还包括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的关系、人民和公民的关系、所有制的内在关系及国家、政党、阶级三者之间的关系等。

导学是科学更是艺术,精到恰当的导学既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适应学生心理特点,更要融入教师的超群智慧、依托教师的扎实基本功。说到底,导学的本质是顺应学情、因文而异、因势利导,做到思维偏向时,拨正之;情感迟滞时,疏通之;心理困惑时,开导之;精神倦怠时,激励之……这需要我们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多探索锻炼、多总结反思,练就一身精湛的导学本领,努力为学生创造更加热烈、活泼、和谐的学习氛围。

参考文献:

[1]姜在华.浅谈政治导学案中情境的选择与作用[J].中学教学参

考,2011(1).

篇9

[关键词]情感教育 科学性 趣味性 情感点

一位教育家曾说过,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因素很多,唯情感教育是推进教学过程优化的最强盛的驱动力。在教学中,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与学生本人的兴趣、爱好、追求,以及教师的影响有着密切关系。要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益,必须研究学生的情感,也就是要把学生的意愿、学生的情感融于教学方法之中,把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转化为学习动力。

1 增加趣味性,尽量做到以情动人,在“活”字上下功夫

教学中,自己要充分投入,始终保持高度热情,以此感染学生,调动学生情绪,使学生思维和智力活动处于兴奋状态。同时,除了课本上的实例外,补充一些同学感兴趣的例子,深入浅出地讲清道理,使学生感觉学习既不枯燥,也不神秘。课堂“活”起来,师生之间的感情就容易沟通,情感共鸣就能产生,学生对老师的信任感就能增强,自己就更能发挥在情感教育中的导向作用,从而促进教学的进行。

2 寓教于乐,在“乐”字上下功夫配合教学,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的

自我教育能力,从而促进教学,这也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手段。除了组织同学认真参加学校的每项活动外,还先后组织了社会调查、义务劳动、野炊活动,同时,还组织了辩论会、演讲会、故事会、诗歌创作朗诵会、歌曲欣赏会、哲学小漫画创作展评、班歌创作评比等活动,还成立了“求索”课外活动小组。专门学习讨论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同学们在活动中不仅增长了知识、才干,而且感受到无比乐趣。通过一系列活动,激发了同学们的参与意识。提高了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推动了教学工作。

3 注重科学性,坚持以理服人,在“透”字上下功夫

虽然中学是常识课,但在教学中不停留在教条条、背条条上,而是着重从教材的逻辑结构上,从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上,从不同年级学生的层次水平上考虑,尽可能把道理的来龙去脉讲透。鼓励学生多问为什么,同时注意引导学生运用唯物辨证法去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样,增加了知识的可信度,使学生不仅口服,而且心服,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从感情上把政治课真正当成一门科学而严肃认真对待。在这种情况下,教与学的对立就容易得到统一。

4 理论联系实际,在“用”字上下功夫

学生都不会反对政治课知识的正确性。他们之所以缺乏学习动力是认为学来没有用。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强调结合实际,引导学生学会应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不仅在课堂教学中举例时注意结合国内外形势及各种热门话题去分析,还组织学生分小组轮流定期向全班同学汇报国际国内大事并且做时事述评。促使学生主动去关心祖国前进步伐和世界风云变幻,感受爱国不是一句空话,祖国跳动的脉搏与个人命运的息息相关。这不仅增强了学生的政治敏感性,而且他们还真正体会到只有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看问题才能更深、更透、更远,体会到掌握理论知识的重要性。

5 在教学中主动创设教学过程情感点

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应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教学中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应能充分体现学生学习方式的主动性、独立性、体验性和探究性。作为教师时常听到学生反映:“书本上我看懂了的老师讲,而且不厌其烦地讲,不懂的老师一带而过,结果还是不懂。”这种讲课就是只备教材不备学生,没有为学生着想。若教学过程没有从学生的角度去想、去设计,其效果可想而知。比如:讲一个概念,不要把定义直接抄在黑板上就了事,而要讲跟该概念相关的史实材料,让学生更能主动地去理解、体会和运用,提醒学生理解中容易出现的误区,把学生易犯的错误讲在前面。一个班级里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平都有所差异,教师在备课时只要换个角度来教,效果就会有所提高。

6 坚持正面教育,在“育人”上下功夫

篇10

一、关注学习的主体,激发学习兴趣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生在内心深处对课堂学习产生追求和向往的倾向,是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直接动力。的确,让学生愉快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充分调动其学习内驱力,是提高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如果学生对思想政治课堂产生浓厚的兴趣,便会富有创造性地开展学习,课堂教学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创建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总喜欢居高临下,处处维护自己的师道尊严,一副高深莫测的样子。学生对老师是敬而远之,有自己的想法也不敢表达。其实不然,在课堂教学中,思想政治教师应该努力创设民主平等的教学环境,与学生交流时态度亲切诚恳,语言幽默风趣,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要尊重学生的人格,鼓励学生张扬个性,发表独特见解,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善于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做学生的大朋友。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在心灵交融中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效果。

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应让学生多动脑思考,对知识进行必要的分析、比较;多动嘴发言,学习中碰到的疑问敢于展开讨论;多动手,在课前写预习提纲,课堂上记学习笔记。例如在讲解《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关系》时,可以组织学生思考、交流,进行“权利和义务是否可以放弃”的课堂辩论。通过辩论激起学生的思维火花,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有效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提高了思想政治课的学习效果。

二、理论联系生活,突出思想政治学科的实践性

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实践性很强,时代气息浓。实践是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在课堂教学中要贴近生活,摆脱传统教学模式抽象化的弊端,以学生为根本,以生活实践为中心,把思想政治教学内容融合到生活中去,让学生在具体可感的实例中领悟思想政治的精髓,真正让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相联系。例如在教学“营业性舞厅等不适宜未成年人活动的场所,不得允许未成年人进入”这部分内容时,我让学生联系身边的一些案例以及自己的实际情况思考、交流:为什么法律不允许未成年人进入营业性舞厅?学生有感而发,有的认为经常混入这些场所会影响学习成绩,有的则认为会增加父母经济负担……这样在真实的情感体验中,学生明白了可以通过社会保护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学生运用所学的思想政治知识,在联系自身的生活实际中自我反省、自我教育、自我加压。

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努力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组织好各种实践活动。教材中每课后都安排了可探究操作与实践的教学内容。教师对这部分教学内容绝不可轻视,应该把教学内容与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例如在讲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时,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参观社区环境活动,还可以进行主题会“还我碧水蓝天”或者“只有一个地球”,让学生从报纸、网络上收集相关的资料,捕捉素材,从而受到心灵的震撼,提高环境保护的意识。通过一系列的课内外实践活动,增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实践能力以及政治敏感力,可谓一举多得。

三、加强行为习惯教育,重视思想政治课的育人功能

课程教学是学校教育中一种最基本、最重要的形式,与此相应,学校的育人职能在任何时候都无法在脱离课程教学的状态下获得完美实现。聪明的关羽有舞刀的技能,智慧的诸葛亮有超人的谋略,但他们却为刘备效力,原因很简单,刘备有仁者的品德。可见,品德是一种极具战略性的竞争力。在培养学生良好品德习惯方面,思想品德课有着独特的优势。

政治课的本质是德育课,知识的传授归根到底是要发挥其育人功能,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所以,贴近学生最终要落实到贴近学生成长的需要上来。我在备课时总要有意识地突出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