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教学研究范文
时间:2024-04-08 16:19: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思政教学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茶文化思想;思政教学;实践
为了能够推动我国高校思政课程实践教学的创新与改革,近些年来相关教育部门,开始强化茶文化思想在其教学中的渗透,通过茶文化这个平台,帮助大学生感受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与精髓,在茶文化的熏陶下,大学生的思想品质,人格修养都会不断提升,他们会以更加理性的方式,去思考问题,以更加平和的心态去看待事物,茶文化也为思政实践教学创造了一个更加和谐的课堂环境,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会变得更加亲近,教学质量和效率都能够得到保障。
1茶文化思想对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促进作用
1.1茶文化具有较强的精神教化作用
茶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其中蕴含了丰富的内涵,这些内涵都是通过一定的载体进行表现的,这些载体也就是茶道、茶艺等。茶文化的这些载体对学生有一定的影响,大学生们在这种茶文化的影响下,能够不断的提高自己的素质,使得大学生们在精神上能够有所变化,比如,茶文化中的道德的展现,能够对大学生的价值观的树立起到一个积极的作用。茶文化中的内涵虽然具有多样性,但是却有一个中心的思想,就是静,这也是茶文化所给人带来的深刻含义。这种含义的传达使得原本简单的饮茶活动逐渐与人的处世原则相联系起来。进而使得人在处世的过程中能够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进而在茶文化下不断的衍生出新的文化。茶文化在人们眼中被赋予了很高的评价,他能够给人们带来情操和人格上的变化,使得人能够向好发展。同时他能够对人的健康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能够修身养性,使得人们能够在一个精神愉快的状态下不断的提高自己的品质。
1.2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
茶文化的形成是来自于各种各样的茶类活动,这与一般的文化有很大的不同,这也是茶文化具有的特色。茶文化中蕴含的这种博大与源远的精神能够体现出这种静的意境,而茶文化衍生出来的各种文化故事,更是精彩纷呈,使得我国的传统文化能够具有更好的展现,这些元素将茶文化进行淋漓尽致的展现。茶文化中蕴含的这种重视道德以及诚实的精神思想对于大学生的思想品德有一个积极的影响,使得大学生在茶文化的熏陶之下能够不断的提高自己的道德思想。茶文化中的注重道德品质的这种精神内涵,是茶文化在德育方面所提出的一个重要要求,只有在人与人之间相处的时候,能够守住道德的底线,人们才能够更好更和谐的相处,而这正与大学生所收到的教育中的思想道德教育不谋而合,茶文化的这种重德的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在进行人际关系时不断的树立自己的行为准则。当大学生们之间能够进行和平相处之后,就开始追求大家的和平,也就是说大学生们在生活中所展现的各种自身的特点时,能够得到一个和谐的相处,因为大家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勤俭,这也是大学中学不断提倡的。学生能够在茶文化的影响下树立自己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并且不断的践行下去。
1.3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与人生观
大学生在对茶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之后,能够不断的从茶文化中吸收一些内涵和精神,使得大学生在面对苦难的时候也能够坚忍面对,在对茶文化有一定的的领悟之后,就能够对自己的心理调节做一个正确的调节,使得茶文化能够帮助大学生以一个平和的心态面对精神困扰以及生活难题,同时能够以一个积极的态度来面对生活,形成一个新面貌,进而能够为社会的发展做贡献。
1.4茶文化精神对于学生强化思想道德修养非常有利
在茶文化中,是以道德为核心的奉献以及和谐为两个基本观点的一项文化内容,茶文化反对自私自利,反对见利忘义,更看重的是道德品质以及思想的素养,强调和谐能够帮助人们更好的生活和相处。茶文化对于学生的心理调节有一定的影响,能够帮助学生抛开一些世俗的功利心,使得学生能够变得更加纯粹,对于自己所追求的才能够有一个良好的心态来面对,同时也会在遇到不顺心的时候能够冷静思考,面对问题。茶文化的这种思想能够在精神思想道德上对大学生产生一个有利的作用。
2基于茶文化思想的思政课实践教学研究
基于以上分析,下面对茶文化思想下的思政实践课程进行具体分析:
2.1明晰茶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教育目标和价值
想要将茶文化能够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学中有一个良好的融入,首先应该了解到茶文化在融入到思政教育中的目标和价值,这样,才知道如何入手,才能够将两者进行完美的融合。第一应该让大学生对茶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之后并且能够认可茶文化中所蕴含的内涵;第二大学生们能够认识到自己是茶文化进行传承的一个主体,并且具有一定的重要性,这对传统文化的精神的延续具有重要性的意义。在这些基础上,使得思政教育有所创新,能将茶文化进行完美的融入,使得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同时能够将这种传统文化做好传承,除此之外,教育目标还包括在茶文化的传承的过程中能够不断的满足社会和学生的需求进行不断的发展创新,进而能够发挥出大学生的潜在的创新能力,使得茶文化能够在思政教育中发挥其价值。茶文化在思政教育中融入时除了要明确其具有的教育目标之外还应该明确其的教育价值。因为茶文化在思政教育中所产生的价值是具有可持续性和无偿性,这会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有一个正面的作用,使得学生能够在茶文化的影响下,能够在思政教育的学习中不再表现的具有很强的功利性,使得能够通过思政教育的学习使得自身发生很大的变化,使得茶文化中所对思政教育发挥的价值能够对学生的人格道德的发展有一个积极的促进作用。
2.2构建与完善传统茶文化教育制度
如果单纯的将茶文化添加到思政教育中,就会显得有些格格不入,同时也会产生一些冲突,所以想要茶文化能够在思政教育中有一个良好的融合,就需要思政教育做出一些改变,使得在这个改革之后能够将茶文化充分的纳入到思政教育的教学体系中。同时在思政教育改革之后,茶文化融入进来之后,思政教育的教学内容以及方式就会发生一些改变,同时这些变化将使得茶文化能够更好的在高校中进行传播。虽然现在已经有一些学校中开展了一些关于茶文化的课程,像《中国文化概论》,但是,这些类似的课程中关于茶文化的内容太少,不能够达到茶文化所应该传播的量,所以,针对这一问题,高校应该进行一个关于茶文化的课堂的专门的设置,可以设置一些公共选修课程,同时利用多种的教学方式来吸引学生的目光,进而使得茶文化在传播的过程中能够将其在思政教育中所要发挥出来的作用充分的展现出来,使得学生能够对这门课程感兴趣。
2.3创新茶文化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
茶文化中所具有的精神内涵非常的深厚,如果只是通过简单的课堂讲解不能够将其所蕴涵的精神内容完全的展示,所以要根据实际情况开展新形势的教学手段,使得茶文化的思政教育能够取得相应的效果。比如,茶文化的故事比赛等,都可以作为一种思政教育方式,还可以将茶文化相关的图片制成动画进行播放,使得学生能够更加直观的对茶文化进行了解,进而能够使得茶文化在思政教育中具有更广的传播性。除了在思政教育的相关课程中加入茶文化之外,还可以在一些相关的其他课程中添加茶文化,比如在心理课程中也可以引入茶文化的内容,可以在其中加入一些茶艺课程,使得学生能够在自主的实践课程中能够感受到茶文化的这种魅力,进而能够加强茶文化对大学生所产生的作用。老师还可以从专题课堂进行入手,对学生进行一些相关茶文化的教学,同时在能够帮助老师在心理教育的效果发挥出来。老师可以通过一些实践的活动来进行课程,比如以茶会友等专题辅导,使得学生不仅能够在这个过程中收获友情还能够在这个过程中心理能够变得积极健康。
2.4丰富高校传统茶文化文化活动
茶文化在与思政教育结合之后,在大学中进行传播的时候,不仅应该在理论层面上进行传播,还应该在实践层面上进行传播,使得学生能够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来提高对茶文化的兴趣以及自愿承担起茶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工作。茶文化的实践活动可以分为好多种,比如交流型,这需要高校邀请一些茶文化方面有名的人来对茶文化进行讲解;文艺型活动,高校可以邀请一些社团针对茶文化的一些内容进行表演,使得学生能够在观看这种表演的时候受到震撼,进而激发学生对茶文化的兴趣。同时学校还可以鼓励学生自主的进行茶文化的相关的传播,使得学生能够在对茶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之后,能够对茶文化进行更深入的了解。
结束语
文化本身就具有思想渗透性,能够牵引人的行为,在潜移默化中使人形成一种惯。优良的文化,对人们的思想行为会有积极的影响。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其丰富的教育内涵和思想,对思政实践课程教学有巨大的帮助。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思政实践教育改革与创新显得更加紧迫,接触茶文化这个平台,不仅能够为大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思政实践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还能够促进茶文化在当代的传承和发展,总之,茶文化思想下的思政实践课教学是一项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相关的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研究参与到教研中去。
参考文献
[1]黄亚果.中国茶文化对国人思想政治发展的影响[J].福建茶叶,2016(4):362-363.
[2]安绍强.基于茶文化视角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分析[J].福建茶叶,2016(4):298-299.
[3]周庆,罗孝友,李菊顺.论茶文化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中的应用[J].福建茶叶,2016(12):166-167.
[4]蒋艳.茶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价值研究[J].福建茶叶,2016(12):227-228.
篇2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 理论 实践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a)-0259-01
1 研究性学习在大学思想政治教学中的理论应用
思想政治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以育人为本,大学阶段的学生处于心理认识还不健全,加强学生的心理教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独立的处事能力是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的关键。通过让学生对于我国政治中有关国家发展历程的学习,能够培养学生高亢的爱国情操,树立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荣誉感。同时,加强学生法律知识的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合理使用法律武器维护在即的合法权益,做到知法、懂法、守法和用法。将研究性学习应用到大学思想政治教学中,使学生能够全面的掌握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树立崇高的理想,肩负起振兴中华民族的伟大使命,成为一个具有高尚得到情操,良好心理素质,优秀品质并且具有极高法律意识的社会公民。为了能够充分肩负起自身的使命,首先应该从自身出发数量崇高的理想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其次,应该从思想政治的研究性学习不断的培养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其自主创新和动手实践的能力。
众所周知“实践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此,在理论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要求老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性和合作性的学习,同时要求学生将实际的理论知识应用到社会实践中。让学生积极的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时间的社会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真正的实现政治中所提倡的“从理论中来到理论中去”的策略,把对知识的感性认识提升到对于实践的理性认识。
2 研究性学习在大学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实践探究
研究性学习在大学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实践探究应该采用适当的方法和技巧,只有采用得当的方法才能够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真正实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标。在大学思想政治教学的过程中采用研究性学习方法,是一项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努力的活动,因此一方面需要老师对学生采用引导探索法进行引导,从学生的角度出能够发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另一方面学生应该积极的配合老师主动进行实践。
2.1 教师引导探索法
大学思想政政治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生活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对于学生人格的培养和思想道德素质的树立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老师采用单纯的理论讲授的教学方式,会使得整个教学过程变得索然无味。即使学生能够对理论知识倒背如流,但是不能够将这些知识应用到实际的生活和工作中,一切也都是徒劳的,这也因此使得在大学教学中开设思想政治课变得毫无意义。就这个知识点而言,老师在讲授损友的危害时,可以结合现实社会中因为交友不慎,走上犯罪道路的例子对学生进行知识的深入分析,同时老师可以带领学生的劳教所亲身的听听,因交友不慎犯罪接受劳教人的真实心声。
教师采用引导探索的教学法,将理论知识的教学和实际生活案例的有机结合,不仅能够使学生对相应的知识具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十分容易的掌握,同时能够达到育人的真正目的。使学生能够通过不断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培养其应用理论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2.2 学生主动实践法
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采用学生主动实践的方法就是在对学生进行实际的理论知识讲授之前,老师给学生分配一个与知识点相关的工作任务,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分析和总结。在讲课过程中首先让学生就这个问题发表自己的真实看法,例如现实的例子支持其得到的结论,然后老师对于学生获得的实例和表述的个人看法符合课本知识的部分,采用确定的理论知识进行解释,对于偏离的地方采用相对委婉的方式为学生纠正,最后师生通过互动的方式对相应知识进行巩固学习。
比如,在思想政治中有关赡养老人的一节中,讲师可以首先让学生从自己的实际生活中搜集有关不孝敬老人和孝敬老人的例子,在课前所学学生讲自己搜集到的例子表达出来,然后让学生针对获得的例子,发表一下那些人的那些行为是不正确的,为什么?哪些人的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在今后的生活中应该采用怎样的措施履行我们赡养老人的义务。然后,老师结合学生搜集的实际例子以及发表的观点,引入理论知识的讲解和学习。最后,老师和学生就这个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经过这样三个过程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掌握有关赡养老人的理论知识,同时明白作为一个子女今后应该怎样孝敬父母,很好的履行自己的义务。
2.3 学生归纳总结法
研究性学习的几个方面让学生能够有效将理论学习和实践有效的结合起来,但是任何方法的成功都离不开归纳和总结。学生只有对学习的过程中遇到问题获得的经验进行总结,才能够真正的领会到应该如何有效的利用这种方法不断的充实和提高自己。
3 结语
古人有言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对于研究性学习方法的应用也是这样的,只有将这种方法从学生学习的初级阶段应用到各个学科的方方面面才能够最终使得学生培养起综合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应该秉承治学严谨的态度,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智也”的态度开展自己的学习,积极的相应国家的科技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真正成为新世纪知识和科技竞争情况下的综合性人才。本次通过对大学思想政治教学中对于研究性学习的研究,为今后有效的开展创新教学提高了相应的指导和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 陈余芳.研究性学习在大学思政教学中的价值与实施[J].当代教育论坛,2010(2):112-115.
篇3
[关键词] 案例教学法 思政课程 教学模式
本文系西安邮电大学2010年度教改项目“案例教学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运用”阶段研究成果。
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我国社会主义大学人才培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但在教学中我们发现,许多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兴趣不浓,思政课教学效果与预期存在较大偏差。高校思想政治课程中,可以尝试将案例与理论进行有效的结合,将理论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选取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结合课程进行讲解,突破传统教学中一味突出教师的单一主体地位及过分强调单向交流的局面,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规律。
一、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1.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存在的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一元性、导向性和思想性等特点,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更多通过单一的讲授来实现其教学目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被认为是空洞、枯燥的理论传授,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缺乏兴趣,部分院校存在学生厌学的情况。
2.案例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夸美纽斯认为“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们的求知求学的欲望激发出来”,①如果能在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引入新的案例教学模式,便可以将学习理论与掌握理论和运用理论有机结合起来。在通过优化案例教学过程,严选案例,巧妙呈现案例,小组讨论,分析案例,可以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结构更加合理、内容更加充实、形式更加活泼,并能达到更好的效果,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
二、案例教学模式在高校思政课中的实施方案
1.案例选取 (1)案例开发。案例教学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选择案例的质量。案例编写要注意思政课程特殊要求,即方向性、时效性、真实性。案例教学的实施必须有可供使用的案例,案例的筛选与编制是案例教学的首要环节。对于案例的选取,既要考虑到与理论的联系,还必须要考虑到案例的教育意义以及学生的知识背景、兴趣爱好等因素。最后,还要对案例素材进行精心加工,思政课案例必须彰显与思政教育密切相关的细节,概括或省略与课程相关程度低的材料,编制合适的案例。(2)院校案例资源共享。教学案例的共享阶段是案例教学研究的重要阶段。一个系统而成熟的案例库可以提供给使用者很多的理想案例,对于推动案例教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由于案例库建设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不是所有学校都有实力进行建设的。这些都需要学者、教育主管单位、学术机构和期刊等多方通过共同探讨、长期努力来改善。本校内,不同思政课教师之间收集的素材应当进行汇集、整理、分类、归纳、交流、沟通,乃至整合实现一个信息共享。
2.案例导入 (1)巧设议题,导入案例。确定了案例之后,就要进入正式的课堂教学了。“最近发展区理论的代表维果斯基认为,要使教学对学生的发展起主导和促进作用,必须先确定至少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学生目前现有的水平,第二种是学生在他人的指导帮助下,能够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存在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②在案例教学的课堂进行中,思想政治课教师首先要为学生设计一个引导性的问题,即为学生创造“最近发展区”,使学生在原有知识水平上前进一步,将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案例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要形成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带着问题分析案例,就会使得课程的目标更易达成。(2)多种途径导入案例。教学案例呈现的方式多种多样,既可以传统书面材料形式出现,也可以用幻灯片、诗歌朗诵、经典选读等进行呈现,有些案例甚至可以组织学生表演案例,让学生参与其中品位案例的深刻内涵。现在大多数大学都有多媒体教室,可以从硬件角度实现案例的多元呈现。
3.分组讨论 (1)提问环节。在展示案例之后,要回到本课程的中心环节,教师本课程的教师要围绕案例提出问题,问题中应包含这节课的中心内容和主要内容,和本课主题紧密相关,要有针对性。以便在讨论中逐步总结得出本课教学内容中的相关规律,知识原理,以防出现跑题或没有目的随意争论的情况。(2)分组环节。问题提出后,对学生进行分组,案例教学的分组讨论本质上是一种合作学习形式。让学生分组讨论的时候,教师应该深入到他们的中间,注意倾听他们的讨论,发现问题时,就和他们一起讨论,在讨论的同时理论讲授要“穿插其中”。(3)答辩环节。分组讨论后,在个人充分准备的基础上,进入讨论、分享借鉴的环节。组织学生讨论之后,老师向小组提问,请小组成员回答,原则上要求每人陈述自己在其中所做的工作及看法。通过教师给组长打分,组长给组员打分,确保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4.案例总结 思想政治理论课一元性和导向性的特点,对案例教学的“点评总结”环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缺乏有效的“点评总结”,从案例中得出的结论往往得不到进一步的深化和提炼,甚至会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起到反作用。因此,“点评总结”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至关重要,这也对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好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要源于实践、依托理论,通过理论引导,点评总结,达到对实践工作的指导、对现实问题的解决,从而深化理论学习、提升素质能力。”③
注释:
①夸美纽斯著,傅任敢译.大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114.
②夏普祥.生命课堂理论价值与实践路径的探寻[J].课程·教材·教法,2008,(1):30.
③史美兰.体会哈佛案例教学[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5,(2).
参考文献:
[1]杜孔三.高中思想政治课运用案例教学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7.
[2]徐建会.思想政治课案例教学法运用探究[D].苏州大学,2008.
篇4
一、教育心理学视角下思想政治教学的内涵及价值分析
(一)高中思想政治的学科性质及学生特点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本是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一门学科,然而现实中许多学生并不能认识到思想政治对自身成长的重要性,也不重视思想政治课的学习,认为政治课枯燥无味,或者认为政治学科仅仅是“背诵了就能得高分”。如何让高中思想政治更有“味”,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教师要认识到,中学生有着丰富的情感和思想取向,不能把他们当成一块“白板”来对待;要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就要关注他们的一言一行,尊重他们的想法,因材施教。在教学过程中,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及动向,增强教学的时代感、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价值认同感,让学生在情感上乐意参与教学,进而让学生掌握完整的学科知识理论体系,达到德育的预定目标。
(二)教育心理学视角下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意义
很多学生受实用主义的影响,戴着有色眼镜来看政治课,认为学政治是被洗脑,尤其是部分选择学理科的学生;也有学生依据简单的经验主义给思想政治戴上“枯燥无味”的帽子。如何让这些学生放弃傲慢与偏见,正视思想政治的学科价值,需要教师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区别对待不同学科的意义和价值。政治学科不仅在于知识本身,更是观察事物的工具,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对于自身成长为一名合格公民具有重要的意义。而这些认知不能靠简单地灌输就能让学生理解并接受,而是需要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前提下,运用心理学知识并结合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高中思想政治概念多且杂,一字之差其义大不同,理论内涵深刻,导致一些学生学习高中思想政治时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却找不到提高效率的方向。这就需要教师有意识地运用教育心理学的规律,充分利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做好概念教学,由概念到观点,注重学生的价值认同,再由观点到理论,注重体系的构建。让学生在想学的同时有目标有方向,更能掌握有效的方法。
二、教育心理学视角下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实施
(一)充分分析学情,基于学生认知展开教学设计
首先,充分掌握学情,打破学生的各种傲慢与偏见。不同成长背景的学生有着不同的世界观与价值观,比如有些理科生基于“功利主义”放弃政治学习,事实上他们对思想政治科目的内容及性质并不了解。笔者给理科生上第一节课时,设置活动让学生体验,对比文科生与理科生不同选择背后的不同思维方式,如引用《南方周末》文章《十年之后:文科男VS理科男》,通过展示幽默风趣的图片,以及复旦投毒案中林森浩对自我问题的剖析,让学生明确理科生同样需要加强人文素养的培养。教师也可以顺着“功利主义”的角度分析学习思想政治的必要性,如大学通识课、考研、找工作这些与切身利益相关的事同样需要用到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所学知识。对于文科生,争取对所有学生展开一对一聊天,了解学生对思想政治的感受和看法,了解其在学习中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然后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摒弃一些对思想政治学习不利的观点,找到符合自身需要的有效学习方法。其次,教学设计要符合教育规律及学生的认知规律,贴近生活实际,做到新颖独特。教师在充分掌握学情的情况下,基于学生已有认知基础进行符合认知规律的教学设计,新授课充分利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做好概念教学,再由概念到观点,注重学生的价值认同;复习课由观点到理论,注重体系的构建,梳理易错易混知识点。发挥自身创造性,设置新颖独特的导入及课堂活动,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主动探索。比如《经济生活》第一单元的教学,笔者先依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依次把抽象的基本概念“商品、使用价值、价值、价格、一般等价物、货币、纸币、信用卡、外汇、消费、消费观”形象化。比如“,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学生容易理解,由它延伸出的两个基本属性即使用价值和价值,由“价值的交换”延伸出“一般等价物”,由“一般等价物”延伸出“货币”,由“货币的发展阶段”延伸出“纸币和信用卡、外汇”,由“货币表现价值”延伸出“价格”,由“支付价格购买商品”引出“消费”,再引出消费观等,最后形成有机的单元知识体系。
(二)营造轻松氛围,开展问题式教学
首先,运用教学语言艺术,察言观色,灵活应变,营造轻松自然且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运用语言艺术,使理论知识生动起来,同时针对学生的反应,做出幽默自然的回应,活跃课堂氛围,让学生在愉悦、轻松的心理状态下内化知识。教师的幽默感有两种,一种是运用语言把抽象的理论形象化、生活化,比如把《经济生活》的教学幽默地比喻成在当前背景下怎么花钱、怎么挣钱、怎么分钱;对于主观题做题方法的讲授,比喻为“进货”与“出货”的顺利衔接与完成“,进货”即内化所学知识,需要理解与记忆,“出货”即准确审题并结合社会生活经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另一种是幽默回应学生的表现,让课堂氛围活跃起来。其次,开展好问题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一节课如果没有问题,只是教师自问自答,学生没有自我思考的空间,那么学生很容易脑疲劳,注意力分散,无从谈“开心”地内化知识,更难以达成德育目标。教师需要依据学生已有认知进行设问,并根据学生的具体回答层层递进,营造共同探索的氛围。例如《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一课,笔者让两位学生板书最近两天所购买的物品及相应的价格,然后用层层递进的四个问题探究完成本节内容的教学:
1.这些东西在买之前、买的过程中、买完之后在经济角度看有什么不同?(商品)
2.我们为什么要去买东西?(使用价值)
3.为什么以不同的价格交易成功?(价值)
4.我们拿什么去购买?(货币)
(三)深化理论实践,及时反思并加以调整
篇5
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学这一学科经过三十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诸多成果,建立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原理体系。但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很多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很多方面有待扩展。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和教学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建设,有助于提高学科的科学性和实效性。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学的结合更加密切,有必要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而且也有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和理论支持,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一、从人的心理、意识、思想三者的相通性入手,讲授思想政治教育学与心理学结合的科学性
人的心理、意识、思想是相通的。人的心理是思想意识的基础,思想意识是心理的高级反映形式。人的心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发端,是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动力,也是思想品德形成的条件。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范畴中,心理、思想和行为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密不可分的。人的思想品德一般按照心理—思想—行为的顺序,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不完善到完善逐步发展的。
所以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解决人们的思想问题,就一定要涉及心理方面的知识,把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理论当中,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这样才能把思想政治教育建立于科学的基础之上。从人的心理、意识、思想三者的相通性入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必要性讲授教学符合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和教学逻辑。
二、从方法论角度,论证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建立的合理性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能够转变我们研究的角度,即从教育者向对象转变,从静态到动态转变,定量与定性相结合,使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建设更加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学习也必然要从方法论的角度来分析其建立的合理性。
从社会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出发对思想政治教育者加以分析,对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科学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在社会日益多元化,人们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不断得到增强的现代社会,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不断深入人心,需要加强对教育对象本身的研究,尤其要关注教育对象的心理需求。对对象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和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研究成果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必要性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内容,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也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科学的研究手段。心理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结合为思想政治教育扩宽了研究视角,通过对对象知行意的研究及规律的分析入手,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更加符合教育对象的心理需要,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三、从时代的发展变化出发,论证思想政治教育学借鉴心理学研究成果的必要性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的研究可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教育理念,使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为政治服务,更向培养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服务。进入十三五规划时期,社会各项改革全面深化,为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社会价值观日趋多元化,加上互联网带来的各种冲击,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提升党的宣传舆论力度,占领思想意识形态的阵地,就必须关注人本身的需求,关注人的心理,利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真正解决教育对象的各种心理问题,提高其心理素质,促进教育对象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道德甄别能力,增强他们在各种价值观纷呈的社会环境中适应社会和自我发展的能力,从而满足教育对象的需要。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必要性教学可以从人的心理、意识和思想三者的相互联系的视角着手,从现实需要出发,从方法论角度这三个方面进行论证。时代的发展,很多科学研究也取得了诸多成果,发展了新的理论。在心理学方面也有新的成果,如积极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等,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也可以从这些方面入手,借鉴这些新的理论研究成果,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教学效率。
只有深刻理解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必要性,才能更好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教学,才能更好地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发展。在将来,随着以人为本思想的深入、学科建设的需要、实践的需要,心理学的研究不断拓展和深入,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也将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篇6
一、思政教育“主阵地”各要素之间实现关联与互动
大学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大学思政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专业课教学、政治理论教学、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学生行为修养等几方面内容,至于怎样促进这些因素之间得到和谐发展,并帮助学生树立起德育生态化的理念,目前已经成为大学思政教育中需要进行探讨的关键课题。而要想在大学思政教育中走上一种生态化的道路,首先需要坚持以人为本,在以人文本的理念指导下,结合大学生时代学生的思想特点,遵循社会的发展规律,促进大学生不断进行自我超越,不仅对精神世界进行丰富,同时还要保证学生个体得到人格与心理的全面发展[1~2]。
二、在德育视角下进行大学思政教育的途径
德育生态化要求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要保证一种和谐的状态,这就要求人们在接受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应该进行自我激励,在此基础上,营造一种有利于自我调节的氛围,这样就可以顺利的做到遵循客观规律,并对自然的优势条件进行充分利用,对自然进行良好的驾驭[3~4]。
1.提升思想政治教学的和谐度。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要想帮助学生营造思维与生活上的和谐,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开始着手:首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活德育上,一方面应该在教学课堂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另一方面要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学生的实际生活中。例如,目前各大高校学生中普遍存在饮食浪费的现象,很多学生甚至将饮食浪费看成一种潮流,认为节约的饮食观就是不符合当下潮流的,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该适当将中华民族的德育传统和一些国家政策传授给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讲给学生们听,同时在学生的实际生活中组织学生在饮食上开展“光盘行动”,同学还可互相监督。其次,思政教师还要与学生之间建立起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在这种对话关系中充分尊重学生、了解学生,对学生在思政政治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充分的了解,并创造一种和谐的交流氛围,为德育教育的进行提供便利条件。第三,在实际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和学生之间会产生思维的碰撞,这是必然会发生的,教师应该正确看待这种现象,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思考空间就会得到极大的提升,在此基础上极大地促进高校德育教育的顺利开展[5]。
2.注重文化之间的多元融合。高校教学多重视对学生行业能力的培养,在这种情况下,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应该与专业教学有机结合起来。高校是一个集合多元文化的教育环境,在这种教育环境中,不仅文化是多元的,同时也是百花齐放的,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与中华传统文化以及名族文化之间的融合。例如,在思政教育过程中会对一些中华民族英雄儿女事迹进行讲述,以此传递优秀民族精神与思想精神。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对其他文化中的营养进行充分的汲取,将这些营养充分融于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说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就是德育教育的有效营养来源,需要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对其进行充分的重视与传承。这些多民族文化的融合成果需要教师将其传递给学生,并将其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到一起,这样学生接受到的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更富有特色与灵魂,同时高校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才能更加顺利。
3.在实践中获得真知。高校教育重视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培养,这无疑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例如,高校可以适当组织学生到学生专业对口的单位进行实习,学生到工作单位实习工作以后,对自己的知识水平将会存在更加准确的认识,同时更加理解自己所在专业的学习意义,进一步明确自己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的差距,同时还可以对基层民情进行充分的了解与掌握,这样一来学生就能更加了解到自己身上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同时用更加成熟的态度看待后续的学习与工作,以上这些认知都需要通过实践才能获得。当然,这些认知的获得都是值得肯定的,同时学生还能在社会实践中对自身的认知能力与水平进行良好的提升,不仅可以使学生接受到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同时还能帮助学生找准自己的人生方向,从而更好的帮助学生进行后续的生活与学习[6]。
4.关注学生,呵护学生心灵。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展开与对学生的心理呵护是分不开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应该关注学生的心理,在思想政治教育初期,应该面对学生展开必要的心理普查,在心理普查中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针对发现问题的学生,应该及时展开有针对性的预防工作,通过相应的措施对存在问题的学生进行干预,同时干预方式应该做到点面结合。对于普遍存在的问题,应该在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中对其展开正确的引导,而对于个别存在问题的学生,教师可以对其展开一对一的对话和交流,充分了解学生的问题所在,进而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例如一些大学生比较自闭,在与人交流的方面存在一定的障碍,这些学生之所以出现问题,可能是因为成绩不理想或者家庭问题等。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参加到更加丰富的思想政治活动中,引导学生将心理障碍克服,重新拾起生活与学习的信心,并用更加积极的心理与态度面对未来的学习与生活。
5.有效地提升社团的社会适应力。高校社团组织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之一,高校社团的建设就是为了帮助学生提升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为了为学生的实践创造条件与空间,社团与社会之间建立起一定的联系,这样社团与社团、社团与社会之间就能产生更加有效的联动效应。例如,在举办社团活动的过程中,要求企业对其进行赞助,这就需要社团中的学生积极与企业进行交流,并与其建立起合作关系。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对社会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进而更好地为学校教育提供便利条件。学生在社团活动中应该积极与社会中的企业实现对接,并通过这种方式为社会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同时在社团活动中学生还能在实践过程中促使自身各方面能力得到相应的提高,例如组织能力、表达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在此基础上实现自身的精神成长[7]。
6.实现自我成长的长期有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站在学生的角度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与人生观,通过各种实践活动促进自身的成长。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学校要更加重视学生职业素质的提高,在教学活动中也应该充分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的提高。思政教师应该树立起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的成长创造条件、留出空间,使学生在良好的校园环境中接受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学校应该尽量创造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实践的机会,同时引导学生积极地投入学习中,最终获得全面的发展[8]。
篇7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课;思想政治教育
一、利用教师导向作用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教师的思想品德、知识含量和能力的表现,不仅体现教师的综合实力,还会在教育教学中展示,这些实力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学习和情感。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给学生起到一个表率作用,通过这种行为会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模仿你的一言一行,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起到积极的作用。
(一)教师仪容仪表对学生思想的影响
教师应注意自己的仪容仪表,要有健康向上的精神面貌,使学生产生对教师亲近感,这种情感能使学生主动地学习和发展。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课中一定要穿戴整洁、得体,千万不要穿着不得体。要穿着显得庄重大方的衣服。
(二)言行表达对学生思想的熏陶作用
教师在教学中的语言表达,直接影响到学生接受教育的程度。使用文明而规范的语言,会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接受教育。同时,教师也要注意语速和音量,力求语言精炼,讲课的音量既不能像催眠曲一样声音非常小,也不能想一个播放器一样声音非常大。声音过小后面的学生有可能听不到,会影响教学效果。反之声音过大会让学生感觉教师过于严厉,不易相处。
(三)举止对学生思想的感染作用
教师的举止是一个人思维和心理活动的综合反映。教师正确的举止是良好的行为表现,教师举止失度对学生也是一种很大的思想感染。教师要树立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思想,克服急躁心理,表现出良好的行为举止,以符合教师自身要求的举止去影响和感染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并持之以恒,形成一种模式。
二、利用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课堂教学是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育目的的主要形式,也是当今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乐于奉献,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一)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
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是每位中国公民必须具备的思想道德。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更应该对这个信念有着深刻的理解。教师要将其溶于课堂教学之中,通过课上宣传,让大学生了解祖国大好河山,通过课上宣传无时无刻向学生渗透着爱国的真挚热情和高尚的民族情感。教师应善于挖掘,以此增强学生从情感上对爱国主义的理解,激发他们爱国主义的情怀,让他们懂得通过努力学习,将来可以把祖国建设的更加美丽和富饶。
(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现在的大学生正处于成长期,心理年龄和思想观念还不完全成熟,面对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很有可能受到影响。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课,要让大学生早日建立起明辨是非的标准系统。这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课的范畴,更是每一位教师的职责和义务,思想政治教育课虽然比较系统,但容易使学生产生难以理解的感觉,这就要求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教育,光靠思想政治教育课是不够的,还要通过其他的教育方式弥补不足。
在其他课堂教学中适当引导,使大学生在学习中逐步掌握区分好坏、善恶、美丑的标准,更好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在潜移默化中教育学生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育对象一般都是十八、十九岁的大学生,这一年龄段的大学生处于生理和心理成长阶段。他们精力过剩,在这种条件下极易做出冲动的事情。做事也容易走极端,顺利时,看不到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一旦遇到挫折,就会灰心丧气,甚至自暴自弃。所以,对这一时期教育管理,既不能过于严格也不能过于放松。要结合实际做到收放自如。一方面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给学生自己发展的空间,轻松的学习环境;另一方面要在适当的时间给学生必要的帮助和指导,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良好的道德。如果我们只利用课堂教学,向学生填鸭式灌输某种思想和观念的话,学生即使能理解这种思想和观念,但是不可能记忆深刻,一旦受到外界其他因素的诱惑,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就会发生动摇,走向极端。改变填鸭式教学方式就是为了通过改变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内容丰富多彩课堂教学,使学生改变观念,从“让我学”到“我要学”,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四、多种形式,寓教于乐,在课外活动中教育学生
虽然课堂教学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战场,但是在当今的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是唯一的战场,课外活动也是中学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战场之一。高校教育时期要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通过课外活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在当代的教育体制下,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并且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必须通过有效的方式方法,让学生在课外活动中接受教育,从而达到书本教育所不能完成的教育目的和教学效果。对于大学生来说,通过各种各样的课外活动,会让学生在一些游戏中更好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课外活动教学往往比其它教育形式更容易让大学生接受。课外活动会让大学生感受到内容更丰富、知识范围更宽广、教育影响更深远。教师还可以通过主题实践活动等形式,让大学生成为活动的组织者和参加者,使大学生在自己喜欢的课外活动中,尽情地展示自己,通过课外活动既可以提高学生的组织和参与能力,又能收到课堂教学达到不了的教学效果。
现在许多教师都有这样一个共同的感受,有些大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成绩并不十分好也不算太差,但是他们的组织能力和参与能力较强,即使不太熟悉的人通过短时间接触也能成为好朋友,这样的大学生当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有着突出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有些在大学生成绩特别十分好,但组织能力和参与能力较差,当他们走向工作岗位以后反映平平。我们作为教育者很容易发现这样的问题:表现好的同学,往往是在学校各项课外活动和社会活动中的组织者和参与者。这充分说明开展多种多样的课外活动,既可以培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又可以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组织能力、沟通能力、人际关系、协调能力,通过课外活动可以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得到锻炼。这样能更好地培养适合社会发展的优秀人才,这样的教育方式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五、通过历史发展、时代的变迁,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通过历史发展的教育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来说也是十分重要的。中华民族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出现过无数的民族英雄和爱国志士,他们都是因为热爱祖国的锦绣河山,为此献出宝贵生命,这些民族英雄和爱国志士都有对中华民族的崇高爱国精神。通过民族英雄和爱国志士的事迹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无疑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方式和方法。
六、通过建立良好的教育环境,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教师要为学生建立良好的思想教育环境,以此来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班级摆放几盆鲜花或绿色植物来美化环境,给予大学生清新、高雅的感觉,这样才使大学生充满活力,陶冶学生情操。还可以在班级设立图书角。多给学生准备些健康向上的图书,一本好的书,是学生的良师益友,大学生通过多读好书,既能增长知识,又能丰富课外生活,这样可以远离网吧等地,对大学生健康思想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当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新形势和新挑战,也面临新的机遇。教师要通过自己不断的努力以科学的理论武装自己。还要成为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因为教师的教育不光会影响现在的学生,可能会影响以后几代人。所以教师的理论知识尤为重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多种多样。但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让大学生能正确运用的观点和方法去认识世界,分析新问题,区分善恶是非等社会现象,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思想政治素质,争取做个好公民。
参考文献:
[1]罗大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四川:电子科技 大学出版社,2013.
篇8
关键词:现代性语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
一、现代性语境解读
解读现代性语境,关键是要弄清楚何为现代性。“无论欧美还是汉语知识界,一百年来关注的实质性问题是现代现象。在未来的世纪,学术思想仍将因现代幽灵的纠缠而费神”。[1]国内外学者提出了各种观点和主张。一是从时间维度对现代性进行理解:从历史和现实两方面看,现代性最早产生于西方,而且在西方发展得最为典型,很多学者把广义启蒙运动看作是现代性开启的标志。二是从现代性性质和特征来理解:如吉登斯从制度层面去理解现代性;韦伯认为现代性的主要表现是工具合理性和形式合理性,理性化是现代社会的根本特征;舍勒则更强调从人的精神气质和心理状态结构来把握生活世界的现代性等;国内学者李佑新则指出,“现代性即社会结构层面的现代性和文化心理层面的现代性”。[2]综合国内外学者讨论的基础之上,笔者认为现代性概念固然和时间有密切联系,但仅从时间上把握会失去现代性的特定内涵。所以赞成从现代性的性质特征由内而外综合把握其概念比较合理,即“现代性是指一是外在的社会制度结构的现代性表现为理性原则,二是内在的人类心灵秩序结构层面的现代性表现为感性层面。前者表现为理性原则、工具化和形式化;后者表现为感望对心灵秩序的冲击和扰乱”。现代性是一种主导性价值观念。作为现代社会的价值体系,“现代性体现为以下的主导性价值:独立、自由、民主、平等、正义、个人本位、主体意识、总体性、认同感、中心主义、崇尚理性、追求真理、征服自然等”。[3]
二、现代性语境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话语权受到削弱
“话语是一种权力关系,它意味着谁有发言权,谁无发言权。尽管它是一种隐蔽的,表面上无行为人的控制系统,然而它在社会中是一种真实的权力。”[4]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所掌握话语权的程度如何直接关系着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所处地位。在现代性语境中,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网络信息沟通的便利,没有人能真正的控制他人的选择。这主要表现在受教育者对信息接收理解的多元化,从而增加了主流意识形态的传递难度。现代高校大学生也不像以往那样被动地接受着学校教育者的灌输和安排,他们对信息的获取往往表现出更强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他们会主动广泛地接触各类信息,不再简单的按照教育者预先设计好的目标去理解和领会信息。因此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不愿意再轻易接受传统思想的“灌输”,而要求平等对话,这就弱化了教育者的话语权,为思想政治教育主流意识形态传递增加了难度。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育者的价值观与信仰出现危机
这里的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育者主要是指高校大学生,我国大学生的主流是好的,他们整体素质高,自我意识强,积极向上充满活力,也是整个社会群体中受教育程度比较高的群体。但是大学生有其群体自身特点,“正处于生理发育的成熟期和心理发展的过渡期,情绪日益丰富但波动性较大,自我意识增强但还不成熟,独立性、闭锁性与依赖感和归属感同时存在。”[5]现代社会人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与此同时压力也很大,部分人认为有钱才是硬道理,认为只有钱才能体现人生价值,不愿意做脚踏实地的劳动者,网络炫富事件更是层出不穷,处处渗透着拜金主义的思想。“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思想变成了“人人为我,我为自己”,把学习雷锋的人看成傻帽,对帮助自己的人也持一种怀疑和警惕的态度。在这种浮躁的社会现象和复杂的社会环境影响下,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矛盾增多。社会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错误思想对大学校园造成一定的冲击。大学生信仰出现危机,错乱,投机心理和功利主义倾向越来越明显。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受到冲击
文化环境对人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影响是润物细无声和潜移默化的,这种影响是深远持久的,它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文化辅因素。可以说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是由主流文化、精英文化辅助的,因而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得以延续。在现代性环境中高校的文化环境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问题新情况。如网络语言的盛行,大学生亚文化现象等。在高校文化环境中,大学生亚文化是一直与主流文化相互伴生而存在的,这种亚文化有别于以前传统的表达方式,大学生群体在张扬个性、宣泄情绪的同时,尤其会显示出一种对主流精英文化的抵抗和解构。如现代高校中流行的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网络游戏,网络恶搞和网络事件等形式,已成为高校大学生所追求的与我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流文化和精英文化有偏离性差异价值观的生存方式。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路径分析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要坚持的原则
1.时代性和发展性相结合的原则
社会文明不断进步、时代不停发展、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这些都对人的思想文化素质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结构和教育方法要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进行更新发展。如党的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了高度凝练,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方面提出了24字方针,这充分体现了,历史继承和时展的统一。此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方法的优化也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师资队伍的建设、受教育者身心发展阶段、社会国际国内环境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内容的优化最终要经过实践的检验。
2.时效性和可读性相结合的原则
现代化社会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结构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要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就要紧密把握校园文化特点、大学生的特点以及地域的特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范围要广泛,表达的方式要多样化,语言要生动活波。用句当前流行的话来说,就是说话要接地气。政治化语言、教条性语言不利于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接受,则就失去了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应有的意义和存在的必要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突出其可读,就需要教师备课时多搜集、整理当前时政热点问题和大学生关心的焦点问题,来作为思政课教育内容的素材。以可读性的热点和通俗易懂的案例为载体,来解决大学生的思想认识问题。
3.层次性和针对性相统一的原则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教育内容呈现出来的泛政治化、泛高理想化、泛知识化、和泛统一规范化等弊端,严重影响到教育的实效性。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过程中,教育对象、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方式上都要有层次性和针对性。一方面,教学方法要有层次性,面对同一群体的不同发展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应坚持根据时代特征调整教学方法。另一方面,教学方法要有针对性,面对性别、年龄、所学专业、家庭背景、成长经历等都各不相同的一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要灵活多样,坚持教学方法的针对性,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体方法实践
1.实践“问题引导式”教学方法
问题引导式教学方法是指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围绕教学目标,精心选择当前学生感兴趣的热点问题,并且进一步结合思政课教学内容设计出一系列相互联系而又不断深化的教学问题,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精心设计的教学问题上来组织思政课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切入点,好的教学问题能够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参与到课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从而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问题引导式教学模式需努力构建教学问题体系,提炼聚焦有效教学问题,积极回应热点现实问题。问题引导式教学方法具体包括:问题引导式教学方法,问题启发式教学方法,问题解释式教学方法,问题逻辑教学方法,问题探究式教学方法等。
2.构建“活动课堂”教学方法
“活动课堂”的核心是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参与性,锻炼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活动课堂的具体实施过程:教师根据本学科课程教学内容决定“活动课堂”的内容和形式,“活动课堂”前布置相关活动的主题和活动形式,给学生充分时间去查阅相关资料,分配好小组成员和任务;“活动课堂”主题内容主要是以新闻时事,当前时政热点问题进行切入。“活动课堂”主题模式主要包括:小组讨论课堂、ppt展示课堂、小组辩论赛课堂、小组主题发言课堂等。这种“活动课堂”改变了传统的“填鸭式”“一言堂”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的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活动课堂的教学目的就是让学生勤思考,勤动脑,学会自主学习,授人以渔的教学实效性,除此还能增强学生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乐趣。
3.实施“因材施教”教学方法
。每个教师根据学生所学学科、专业特点和学生的学习基础来组织教学,以此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思想政治理论课采用的是全国统编教材,课程涉及的概念、范畴及原理十分广泛,各专业学生存在明显的文化基础差异,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完全按照教材内容讲授,难以吸引学生,必须根据各专业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来安排教学内容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4.开展“多样化思政课堂”教学法
(1)基于网络平台的思政课第二课堂
随着信息化、网络化时代的到来,尤其是手机的普及,现在大学生受网络的影响很大。很多大学生与手机形影不离,用手机聊qq、微信、用手机浏览网页等等,低头一族到处可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可以结合网络平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一是利用高校校园网功能,充分发挥校园网络阵地的作用,把它打造成传播先进文化和弘扬主旋律的重要平台,使之真正成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通道。二是搭建高校手机短信和微信公众号平台,完善学生管理服务信息系统,制作“高校手机报”、建立学校自己的公众号等。把校园网络与手机进行绑定,可以将有关信息点对点或者群发形式传递给学生,这样不仅仅加强了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也为传播和弘扬主流价值观建立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2)基于校园文化建设的思政课第二课堂
现代性语境中,高校需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核心价值观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积极向上健康的校园文化能够净化学生的心灵,美化学生的行为。学校定期搜集一些彰显大学精神的鲜活事例和生活在大学生身边的优秀大学生先进事迹,及时在校园中宣传。这样不仅能发挥榜样的育人作用,更能让学生在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中潜移默化的提升自身健康、高雅的人格,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育人的功能。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也要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新媒体价值影响相互协调,使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网络化和多渠道建设发展,营造生动活波,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刘小枫.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
[2]李佑新.走出现代性道德困境[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俞吾金,等.现代性现象学———与西方者的对话[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
[4]郑乐平.超越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论新的社会理论空间之建构[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5]罗国杰,夏伟东,唐凯麟,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80.
[6]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7]李建强.论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J].思想政治教育,2005,(1).
篇9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研究性教学;应用对策
中图分类号:D6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3-0231-02
一、前言
21世纪更加注重创造性、创新性以及创业性,世界经济发展促使知识经济在其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转变重视能力培养方式,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非常重要。所谓的研究性教学,实际上就是在实际教学中,创设一个问题研究情境或者是问题研究途径,让学生能够在教师引导下,从课程、周边社会生活中探索问题和发现问题,提升获取知识以及应用知识的能力,提升问题解决效率,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以及创新能力。[1]作为高级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高校需要培养学生综合能力,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思维方式以及创新意识。从高校目前教育来看,大学需要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实现人才培养模式上的创新,从教师教学方式以及学生学习方式两个角度入手,采用研讨式、启发式等研究性教学。
高校在实际教育发展过程中需要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认识到研究性教学对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突出问题的载体作用,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培养学生能力以及学生价值,使得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与研究性学习之间的结合,为提升教学效率提供保障。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过程中,存在着对研究性教学认知不足的问题,限制了研究性教学法在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的运用,实际的教学质量并不是非常理想,这就需要在此基础上进行不断的创新,完善相关制度规则,为实际教学提供保障。
二、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学习积极性
一部分教师实际教学中缺乏思想政治课程学习积极性,对于思想政治理论以及思想政治实践内容缺乏深入性研究,大部分学生采取得过且过态度,认为课程内容大部分是高中政治学习内容,使得政治理论教学缺乏专业性以及使用价值,对未来就业没有很大影响,学生更多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了实用性专业课程学习,学生学习缺乏积极性、主动性。[2]
2.理论课程教学内容与课时不匹配
大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内容相对较多,很多教师无法完成教学大纲中的内容,缺乏足够的时间、精力来进行研究性教学。从目前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来看,教学本质使得教师需要进行教学科研工作,在解决问题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科研能力以及创造思维等。教学与科研实际上都是教师的重要职责,二者缺一不可,教师两者兼顾存在困难。
3.考试模式限制研究性教学
从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来看,学生学业评价主要是凭借期末成绩获得的,应试教育理念也成为了限制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研究性教学方法应用的重要因素。
三、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研究性教学法的应用对策
1.培养高素质思想政治教学师资队伍
在进行研究性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学生在课堂学习上的自主性,同时也需要发挥教师在其中的指导地位,同时还需要认识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主体地位,实现教师地位以及教师作用升华,同时对教师综合素质也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高校需要认识到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重要作用,从教学理念、知识的深度、知识的广度以及实际的科研能力等方面入手,建设高素质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师教学队伍。[3]教师需要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更加强调学生自主选择以及实现方式,从教学内容、方法、过程、目标等多方面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教师需要转变传统教育理念,实际教学中尊重学生人格,尽可能满足学生在身体、心理等方面的需求,指导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实际教学中,凸显出学生主体地位。教师需要不断丰富自身知识结构。由于研究性教学具有开放性特点,教师需要做好随时应对不可预期问题的准备,充分发挥课堂指导作用,在掌握教学深度的同时,需要坚持知识掌握的广度。教师需要时刻严格要求自己,不断丰富专业知识,同时还需要注重知识内容广泛性,结合社会特点、社会焦点问题等特点,深入研究当代大学生特点。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科研能力。教师的科研能力直接关系到教学内容,对研究型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高校在思想政治课程开展过程中,需要认识到教师的重要作用,将科研与教学进行有机结合,提升研究型教学能力
2.为提升大学生综合能力提供平台
在进行研究性教学过程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不仅需要具备高素质教师队伍,同时还需要保证学生能够适应研究性教学。大学学生需要具备信息获取以及信息分析能力,提升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创新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等,高校需要不断完善相关信息平台,有效创建信息共享平台,不断完善信息获取平台。作为文献资源的重要集散地,图书馆是文献信息资源传播的重要枢纽。在进行大学生信息平善过程中,图书馆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高校需要注重互联网技术的积极利用,借助校园网络建设、思想政治理论网站、学习论坛以及微博等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加快速、更加开放信息获取渠道。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需要更加注重实验教学环节,注重实验室建设,建设开放性实验性,转变过去时间限制,提升学生自主探究能力。高校可以针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建立项目基金,组织大学生积极参与各项科技创新活动以及科技创新比赛,建立一套创新以及激励机制,提升大学生创新参与积极性。通过社会实践平台的日渐完善,实现社会生活与探究问题有效结合,注重社会实践平台建设,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让学生能够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
3.构建更加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考核评价体系
在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中,需要建立一套较为完善的考核评价体系,从学习目的、态度以及行为等多方面入手,充分发挥自身导向作用。研究性教学具有主观性,这就需要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制定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考核标准,充分发挥其导向作用,更加重视实际的过程,转变过去评价方式。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体系构建过程中,需要更加注重评价主体的重构,转变过去单向性评价方式,实现多向性评价。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考核主体为教师,教师在考核中具有绝对主动权,学生在实际审核中一直处于被动状态,被动接受考核结果。教师可以构建一种多样化评价体系,自我评价、教师评价、学生互评等多向性评价方式。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对实际的探究过程进行体验以及反思,更加全面地认识到自身缺点以及不足,增加团队合作意识,教师还需要注重对学生鼓励工作,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注重考核评价内容重构,转变知识导向型工作方式,更加注重提升学生能力。在研究性教学过程中,需要转变过去重视知识传授,缺乏能力培养的教学方式,坚持能力的导向型作用,在保证学生具备知识能力基础上,提升团队协作能力以及资料分析能力等,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还要注重考核以及评价方式上的重构。从目前教育来看,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考核评价方式大多是结果性评价,学生期末考试成绩则成唯一评价标准,但是研究性学习则更加注重学习过程评价。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来确立问题,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最后得出结论,教师可对学生各个阶段学习情况进行评价,采取等级、评语等评价方式,或者是采取学分制、百分制等。
四、结语
新形势日渐发展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更加注重有效性,研究性教学为学生、教师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挥天地,教师需要明确自身所肩负的责任,转变传统工作理念以及工作方式,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实现研究性教学思路的不断探索,充分考虑到大学生实际认知水平、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特点,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和主体性,不断完善教学环节,提升实际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邓谨,李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教学的设计与建构[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4(06):3-5.
篇10
[关键词]课程思政;法学教育;“互联网+”法学专业
作为本科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覆盖面广、理论与实践性强的特点,“课程思政”将极大地有助于全员育人、全课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教育格局的形成。目前高校法学专业“课程思政”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均处在起步和摸索阶段,存在很大的改革空间。站在新时代立德树人、课程育人的政治高度,以“互联网+”教育改革为背景,将思想政治元素融入法学专业教学内容和过程中,推动高校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一、“互联网+”时代法学专业“课程思政”应有之意
“课程思政”为“互联网+”时代法学专业教学改革提供新思路。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党的四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建立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体制机制。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自此,思想政治教育的单一模式被彻底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各高校各专业开启了立德树人润物无声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序幕。毫无例外,法学专业的“课程思政”也是其中重要的一环,在经历了从理论到实践的教学改革,从线下到“互联网+”的教学转变,明确当下改革新目标是要实现学生的法律知识习得、职业能力形成与价值重塑的三位一体,改革新方向是要运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把思想政治教育与法治教育有机融合,把“课程思政”作为落实好、贯彻好、实现好新时代法学教育工作目标的必由之路和必要之选。“课程思政”为“互联网+”时代法学专业人才培养提供现实依据。法学教育本身就是对意识形态领域的塑造和完善,其背后承载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创新以及专业素养的培育,还应包括对国家人文精神和主流价值观的号召。教育部实施卓越法治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意见提出“坚持以法学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指导,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需要,培养立德树人、德法兼修,践行明法笃行、知行合一的法治人才。”法学专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人才培养共同体中的重要一员,要实现应用型法律人才到“互联网+”时代“复合型、创新型”与“德法兼修”的法律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就必须把立“德”放在人才培养首位,注重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把法治精神和主流价值渗透进法学人才培养中,在学生理论知识学习、职业技能养成的同时,全面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正确的价值观。“课程思政”契合“互联网+”法学教育的时代要求。“互联网+”不仅潜移默化地改变了当下学生群体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还使其社会交往和行为模式互联网化。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催生各种在线教学平台的普及应用,学生不仅可以在线学习,还可以在线获取各种国内外资讯和案件报道,其中不乏各种西方文化利用网络技术对我国教育领域进行各种意识形态的渗透。学生对外界信息的鉴别和分辨能力不强,思想意识和价值判断就容易受到迷惑。“课程思政”能有效阻断“互联网+”法学教学中不良因素的侵入,教师在线教学中主动解答学生知识疑问的同时,也是对学生思想迷茫和行为无助的积极关照,更有利于有效引导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和正确的价值取向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无论是线下教学还是线上教学,都是学生认知观念重构的课堂。“互联网+”法学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发展更能彰显社会主义法治人才培养的与时俱进。
二、法学专业“课程思政”现状
法学教学发挥着非常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但是法学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理念局限,法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及设计等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存在诸多障碍,尚不能满足“互联网+”时代的法学人才培养目标。思想政治元素融入法学教学的理念局限。我国法律渊源一直深受西方法学理论和法律制度的影响,相当数量的部门法是在参考借鉴国外相关法律框架和内容上修建起来的,西方文化和价值观严重冲击我国法律的基本概念、原则和体系。部分教师对于法律思想、中国传统法治文化的精髓和内容理解不深、重视不够,没有从国家、民族、社会、人文等多角度去深刻领会法律与政治、法律与文化等诸多要素之间的紧密互动,更没有从国家战略、政治意义高度去把握“法学学科体系建设对于法治人才培养至关重要”的要义。沿用传统教育观念对待法学教学,认为只要讲好法律、讲好判例就是好的法学教师,把“德”从“法”中剥离出来,教学过程不去关注学生的心理和思想变化,而把“立德”任务推给辅导员、班主任或者思政课教师。对“课程思政”重要性认识的不足,导致法学专业教师“授业”与“传道”相分离。思想政治元素融入法学教学的内容局限。法学与思想政治在学科分类上分属两个不同的专业,在教学内容上各有侧重。法学教育侧重教会学生掌握法律知识和技能,而思想政治教育则侧重塑造学生的意识形态。如何准确定位法学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链接点,是法学“课程思政”的前提。就目前研究和实践成果来看,虽然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法学教材作为“课程思政”教材,但数量上没有覆盖到全部法学专业课程中,内容上也没有涵盖到全部法学知识体系里,尚未形成统一的、规范化的法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内容体系。即使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内容也仅限于传授经典思想,知识点交陈旧,在“教书”过程中生搬硬套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而忽略了当前所处的“互联网+”时代特征,不关注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的现实状况与学生群体的心理思想变化,“育人”效果必将大打折扣。思想政治元素融入法学教学的路径局限。法学是一门注重培养学生法学理论基本功与法律职业技能的综合性学科,学生不仅要在课堂中学习,还要在各类司法机构里见习或实习,不仅在线下学习,还要在线上平台学习。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依托本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如在讲授法律的概念、原理、原则等章节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但是在具体案例分析、法律条文理解等法律适用方面弱化思想政治教育;在理论教学环节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但是在实践教学环节弱化思想政治教育;在线下教学环节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但是在线上教学环节弱化思想政治教育。法学教师在实际教学环节中,尚未制定出较为完善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思想政治教育在课程中实施的路径不畅通、范围较狭小,决定了法学“德育”质量和效果不佳。
三、“互联网+”时代法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法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是“德法兼修”,“课程思政”是大势所趋。站在新时代立德树人、课程育人的政治高度,借助互“联网+”优势,把传统法学教学进行“课程思政”的升级换代,突破思想政治元素难以融入法学领域的思想壁垒,找准思想政治教育在法学教学中的交融点,优化法学“课程思政”的教学模式。坚定法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的教学理念。思想政治教育包含着政治方向、政治道路、政治观念等内容,其核心是塑造人的价值观。法学领域的知识内容与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相关,具有较强的意识形态特征。从政治属性看,法学与思想政治教育都为国家和人民服务,二者的政治立场、政治导向、政治意图等具有一致性;从育人目标来看,二者都以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目标,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承者。法学教师在课程教学中传授专业知识,即为“授业”,同时引导学生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养成社会主义法律信仰,即为“传道”,二者相辅相成。强调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保持目标和方向的一致,强调将知识传授、技能培养与价值引领和育人导向相结合、相统一,正是当前高校推进“课程思政”的一个核心主旨。法学专业“课程思政”的第一步,就是牢固树立思想政治元素融入法学专业教学的政治信念。创新法学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同行”的教学内容。随着“马工程”教材的推行,法学“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围绕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来设计思想政治教育的投射点。
由于法学知识具有时效性强、现代感强的特点,“课程思政”教学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德育”也应与时俱进。因此必须以发展的眼光去找寻法学专业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动态连接点。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等等具体内容,都是与法学息息相关的,法学教师运用线上教育资源,主动把现阶段的依法治国理念等国家意志和精神这种法学专业特有的意识形态因素作为切入点,把法律职业人应当具有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使命感与当前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流有机融合,与当下学生的实际生活状况、思想状态有效结合,真正激活法学课程中的“德育”功能,形成法学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相互协同、融合发展。拓展法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教学模式。“互联网+”时代的开放性、包容性特质嵌入“课程思政”,必然会引发法学教学模式的大变动。法学专业课的课程思政教学需要坚持“课程承载思政”和“思政寓于课程”的理念,就需走出教室,既要融入实践教学,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把实践技能教育与劳动精神培养相结合,引导学生成为有大德大爱的人;又要上网上线,借助多媒体在情感体验上的独特优势,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感悟为人处世之道,真正实现由在线学习到网络育人的转变。法学专业立足于时代特色、学校特色、专业特色、学生特色,在课程目标、课程大纲、课程设计等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中,在教学团队、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教学环节和过程中拓宽“德育”渠道,形成从“个人”到“全员”、从“单程”到“全程”、从“单向”到“全方位”的法学“课程思政”生态圈。“互联网+”时代的法学专业“课程思政”是一个具有时代价值、政治意义的教学改革,“课程思政”让法学教师回归教书育人本位,让法学课程回归立德树人本位,让学生具备“德法兼修”,实现社会主义法治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9.
[2]党的四中全会《决定》[EB/OL].2020-8-10.
[3]沃耘.高校法学“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路径与对策[N].天津日报,2019-3-4.
[4]教育部.中央政法委关于坚持德法兼修实施卓越法治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EB/OL].,2018-12-31.
[5]赵鸣歧.高校专业类课程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原则、任务与标准[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8(5).
[6]朱应平.强化高校法学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N].安徽日报,2019-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