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美术理论知识范文
时间:2024-04-08 15:53: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基础美术理论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美术专业 理论知识 学习态度 重要性 提高
我们一般认为理论的学习是从属于专业,但事实上历史证明艺术与理论这两个东西是实现创造的双翼,缺一不可。所以我认为,要真正培养自主创新能力,必须把理论教育作为教育的有机部分。随着现代社会的逐步发展,单纯的专业学习已不能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新要求了,现代社会需要的是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那么高等学校美术院系的学生就应该努力的提升自身的综合文化素质,以适应现实的的需要。不光是因为社会的需要,美术本身就不是一门单纯的技术课,他还包含着更深层的文化底蕴,即便我们的专业技能已经成熟,也还需要掌握与他所相关的其他综合文化,这样我们才能进一步提高。
一:目前学习美术理论知识的现状
从报考大学开始学生们就进入了一个误区,认为报考美术院校,专业课的学习尤为重要而文化课次之。因为现行的高考制度,报考美术院系的学生必须在高考之前就参加各省的美术联考或是个美术院校的专业课考试并取得合格证。这一政策虽有利于个大院校招收优秀的美术人才,但由于各学校专业课考试的时间不同,学生们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奔波于各大学之间考试专业课,这样一来就开始偏重于专业课的学习而忽略了文化课,这种现象在高三尤为明显,他们为了专业课能够考出一个好的成绩,穿梭于各画室,美术培训班之间,所以文化课就被他们忽视了,这样他们的文化基础就差了很多,而进入大学以后,他们同样认为专业理论课是次要的,只有专业课才是他们需要认真学习的,美术课程自身的特殊性又需要学生全身心的情感投入,艺术的本质又不同于其他学科,艺术具有令人解放的性质,需要学生拥有想象,创作和发挥的能力,习惯了这种学习氛围的学生自然不会对枯燥的专业理论课产生浓厚的兴趣。另外专业技法的掌握和熟练又是一个既费时又费力的过程,学生也不得不投入大量的时间来进行实践与创作,这样一来,学生们只好挤掉专业理论课的时间来学习专业课。
二:学习美术理论知识的必要性
随着现代社会的逐步发展,单纯的专业学习已不能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新要求了,现代社会需要的是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那么高等学校美术院系的学生就应该努力的提升自身的综合文化素质,以适应现实的的需要。不光是因为社会的需要,美术本身就不是一门单纯的技术课,他还包含着更深层的文化底蕴,即便我们的专业技能已经成熟,也还需要掌握与他所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这样我们才能进一步提高。
有些同学一味的进行临摹,并把这视为是对艺术的执着,甚至认为美术是手上的功夫,是情感的体验,而不是理论,如果向他们提问关于美术理论方面的知识,他们的回答总是让人啼笑皆非。在我看来,他们所认为的执着实在是令人感到扼腕叹息。如果没有理论知识的积淀又何来灵感?没有理论知识的引导情感表达创作定会显得苍白无力。美术史的学习,对于美术院校的学生来说就显得更加重要,无论学习任何专业的人都应该对自己所学的专业的历史有一定程度的了解,知道自己所学专业的历史进程中所处的位置,状况。俗话说:“读书可以使人明智”美术院校的学生通过对美术史的学习,不仅可以认识和了解过去美术史的发展现状,更在于他们可以去传承其中优异的部分,去开拓更加宽广的艺术局面,对于美术院校的学生来说学习美术史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可以从我国丰厚的文化积淀中去汲取养分,获取灵感。
三:如何提高美术专业理论知识
要解决目前状况,必须从提高文化素质入手,提高高校美术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改变目前高校美术专业课程设置中的重技法轻理论的不合理做法:改善目前高校师资队伍的结构配置,通过人才培养,再教育等手段,加强高师美术专业的理论教育。只有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才能真正收到理论与技法相结合。
第一,应该改革现行的美术专业考试制度,由于考试时间的不统一,考试地点的分散,学生们就不得不全国各地的跑,就是为了在专业课方面考出一个好的成绩,这种做法不仅浪费了考生的资金,更耗费了考生宝贵的时间与精力。当其他同学在忙着复习文化课准备模拟考试的时候,他们却不得不耗上一个月甚至是两个月的时间开始准备专业课,参加训练班的学习,美术专业的考试是确定学生美术基础的重要衡量方法,也是为了确保招生公平的重要手段,因此,是十分可行的。但是笔者认为,对于专业课的考试应该和文化课一样,由国家统一组织进行,统一划线。这样一来,考生就不必将宝贵的复习时间浪费在重复的专业课考试上,这样既节省人力和财力,又有助于各学科学习时间的分配,可以让他们从步入大学校门的时候就意识到文化课的学习和专业课的学习是同样重要的,等他们真正开始大学的生活和学习的时候也就能更合理的安排自己在大学期间专业课和理论课的学习。
各高校的美术院系・也应提高对公共基础课的重视,加强公共科目的管理与考核机制。对于综合性大学美术专业的学生来说,在专业基础理论,基础知识方面尤其要加深,加宽,加厚。时代在飞速的发展,教育也应不断的变化和发展,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二,学生专业理论的提高还有赖于学生自己。毕竟外因还是要通过内因起作用的。学生本人应充分认识到新时代对于大学生的新要求,在新的经济高度发达的社会里,审美的水准应该是越来越高,我想坦白的说,学美术不能太窄太单一,要重视和关注自己的审美质量和文化含量。一个好的艺术创作,应该需要取自一个丰富的文化基础。只有将艺术看作文化的艺术或艺术作为文化,我们才可以理解艺术存在于我们生活世界中以及它所存在的历史和文化意义。因为,文化决定了人在社会中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方式,它通过生活经验以及个人对精神需要和日常需要的创造表现出来。这样看来,专业理论知识对艺术的创作起着多么重要的作用。在注意到就业和竞争的压力之下,学生应端正学习态度,努力完善和充实自己,扩宽自己的视野和知识面。
参考文献:
[1]袁运甫.高度重视和培育“艺术创造力”[J].艺术教育,2009,3:8.报告
[2]周星.中国艺术教育基本状况与学科发展[J].艺术教育,2007,2:4.论文集
[3]云起.艺术教育重要的是改变观念[J].艺术教育,2007,1:7.论文集
篇2
目前仍有很多高职院校没有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的重要性,从而导致学生的美术专业素养与综合素质的缺失,影响了今后从事美术教育技能的培养。现在美术专业高考重视专业基本功,文化录取线低,这样不利于全面综合艺术素质的考查和人才的选拔与培养,也不利于美术教育事业的长期发展,同时也误导了学校的美术教育。
现在许多学生在高考文化无望的情况下,转来报考美术,作为取得大学文凭的捷径。他们入学后既不喜欢美术专业,也没有基本美术基本功的素养,学习积极性较差,对高校美术教育教学模式培养起来很困难。另一方面从学生自身情况来说,只重视实践而忽略了理论知识的学习、忽视美术学习作用。长久以来,美术专业高考录取分值的较低,导致招录进来部分学生文化涵养欠缺,对理论知识学习兴致不高,再加上现在很多高职院校的美术课被随意占用,从而使学生的美术常识与大学美术课程的衔接上出现断层。有些学生考入高职院校后,美术理论知识从最基础开始学起,其学习难度与美术教师的授课难度无疑又增加。美术属于专业理论基础课,在高职院校中,校方为方便管理把美术课程进行划分,实践课由学院自主排课,理论知识课统一由学校教务部门来排课、管理。在这期间,不适合美术课程特殊性的管理方式导致美术教学无法开展实地参观和实践的多样化教学模式,这对美术课程的学习是有害的。
虽然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视频和图片来辅助教学,但这与面对实物是有差异的。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直观教学对美术的学习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教师可带学生去美术馆和博物馆等实地考察,在考察过程中将相关知识有机结合对学生作讲解,既提高了学生的理论知识的掌握能力,又使其对美术教育做了实践活动,反映甚好。我国各级美术馆、博物馆和纪念馆都免费开放,这给美术课程创造了很好的直观教学条件。但目前来看,仍有很多高职院校并没有充分利用好这些有利条件,美术的教学模式还需得到进一步的转变。
2高职院校对美术教育管理存在不足地方应加强科学管理
现在很多高职院校的美术课程考察多采取闭卷考试的模式。闭卷考试只考察学生的简短文字材料或识记性问题,考试内容比较简单,大多能从书本上直接找到答案,这种考试形式虽有利于考查学生的识记、简单理解和应用能力,但会让学生死记硬背、追求及格为最终目的,根本考察不出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也不利于培养其综合能力,所以我们应该考虑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评定学生对美术相关知识的掌握水平。另外,在整个美术教学管理中,美术教材的作用也十分重要,怎样在美术教材中选取符合教育部规定又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教材,学校也应做审慎的思考。高职院校美术教育工作就是管理力度不够,没有相应的管理机制。因此高职院校美术教育要得到健康稳定的发展,就必须走依法治教的道路。
就必须要求各高职院校执行国家教育部关于《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的要求,同时各级地方教育部门也应该完善并制订相应的高职院校艺术教育的规章制度,将美术教育纳入综合教育改革、督导评估等各项工作中去,使高职院校的美术教育与整个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对高职院校美术教育的科学管理。高职院校美术教育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对美术教育的学习不单单是掌握在过去的历史中,而是在看清过去的同时更好地展望未来。美术教育与人以及社会形成了彼此联系、双向构建的关系。对于以培养人才为基础的高职院校而言,将现代的美术教育理念与培养高模式人才意识相结合,同时吸取国际上各种美术教育形式的优点加以发展、创新,使美术教育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一定的价值及其重要地位。
篇3
关键词:初中美术;色彩教学;理论;实践
一、色彩教学的意义
作为美术基础知识教学之一的色彩教学旨在加强学生对色彩敏锐的观察力和基本的运用能力。此外,眼球对色彩有着天生的敏锐度,所以色彩对大脑视神经有明显刺激作用,因而,色彩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大脑视神经的发育。因此,将色彩教育作为初中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符合基础教学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的目的的。所以教师应该重视色彩教学,并采用合理的方法进行色彩教学的课堂教学活动,加强学生对色彩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二、如何开展色彩教学
1.色彩感受———色彩教学的基础
初中生心智还不够成熟,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引导作用非常重要,采用的教学方式对教学质量的影响十分显著。感受色彩是每个人的天性,也是我们色彩教学的基础,学生在将在色彩感受的教学活动中提高了自身对色彩的区分能力和对色彩的敏感程度,从而达到色彩教学的第一阶段目标。色彩是有情绪的,我们常用红色表示喜悦,用蓝色表示忧郁,但这只是色彩的简单区分。在色彩感受教学中,教师应注意环境与色彩的配合,以生活场景为基础,结合实际,让学生体会不同色彩带给人的不同感受。与此同时,光线变化引起的色彩变化带给学生的不同感受和环境变化所引起的色彩表达情感的变化都能作为色彩教学中的亮点用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对色彩的感受,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2.用色彩理论教学培养色彩运用
在色彩感受的基础上,美术色彩教学的目的应该是让学生通过色彩理论学习学会色彩的合理搭配,达到合理运用色彩的目的。在初中生的理解范围内,初中色彩教学应该从摒弃针对单一颜色的教学,以色彩三原色为基础,让学生在原色混合中进行间色和复色的学习,并以此为基础了解颜色的不同调配带来的颜色变化,感受颜色渐进变化,为学生以后进一步学习绘画时能更好地掌握色彩的变化和表现力打下基础,实现学生色彩运用能力培养的目的。如果想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色彩运用能力,还可以指导学生用不同比例的原色进行调配,用调配出来的层次渐进的颜色进行绘画。通过这种方式了解不同颜色带来的情感是不同的,进而加深对色彩的理解和感悟。
3.初中美术色彩教学的方法
美术学科有其自身的特点和教学规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活动也应遵循其规律。基础知识作为基础能力,必须受到重视。美术独特的与其他科目不同的训练方法能让学生对色彩训练有着高涨热情。学习活动可以包括了解事物色彩的表现手法和掌握色彩的运用规律,从室内静物开始,层层推进,进行教学活动。教学过程还可以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引入,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同时,教师还应该大胆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活动,保持学生对美术色彩教学的积极性。色彩教学的教学方法不仅有色彩调配、绘画、还可以选择古今中外绘画名家的作品,让学生就画家在绘画过程中色彩的搭配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在表达、讨论中加强对色彩的认识,提高学生对画作的赏析能力。另外,多媒体作为现代教学的重要的辅助手段,合理地使用多媒体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色彩的变化、培养对色彩的敏锐度,增加课堂趣味性。
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现教学的真正目的
在美术色彩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色彩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不仅要让学生在理论教学中获得对色彩变化的正确理解,还要让学生亲自体验色彩搭配带来的颜色变化,在对原色的混合搭配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增强对理论知识的印象。同时,绘画过程中多次进行色彩搭配和选择,能够让学生在了解颜色的表达能力的同时强化学生对美术色彩的运用能力,提升学生对色彩搭配的鉴赏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美学素养的目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能够在增强美术感受能力的同时促进对色彩理论知识的掌握,进而加强美术色彩运用能力,实现培养学生的在美术方面的鉴赏、运用能力的目的,整体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四、小结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教育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在初中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美术教育,以色彩教学为主要教学方向,围绕学生在色彩理论知识的掌握,色彩能力运用的提高,色彩感受与鉴赏能力的加强开展教学活动。针对初中生在教学中的特点,运用多种教学方式,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切入点,针对具体教学内容采取恰当的美术教学方式开展美术色彩教学,在巩固学生色彩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开展色彩实践教学,进而达到培养学生色彩赏析、运用能力和绘画鉴赏能力的目的,实现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篇4
关 键 词:高师美术教育 美术教师素质
高师美术教师是高师美术教育的工程师,是高师美术教学改革的实施者和实践者。高师美术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高师美术教育改革的成绩,决定高师美术教育的方向、水平和质量。没有能适应现代学术发展需要的师资队伍,再好的方案、计划也将付之东流,因此,加强高师美术师资队伍建设是发展教育的一项战略性任务。
所谓素质,是指事物本来的性质。教师的素质在教育心理学上是指老师在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上所具有的一般人的先天特点,以及作为教育工作者的专业特质。根据教育学的解释,素质只是人的心理发展的生理条件,不能决定人的心理内容和发展水平。教师的心理内容来源于教育与社会实践,教师素质也是在教育与社会实践中逐渐发育成熟和养成的。研究教师的素质对于发展现代教育有十分积极的意义,这不仅有利于发挥、利用教师的智慧和潜能,而且能促进教师通过有目的的学习和实践,对自己某些素质上的缺陷进行不同程度的补偿。
高师美术教师既是艺术的传授者,又是未来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塑造者。艺术性和师范性的双重统一,决定了高师美术教师除了应具备一般美术家应有的艺术创作能力外,还应具备独特的素质。这些素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
合格的高校美术教师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教育方向和马列主义文艺观,热爱美术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质和道德素质,这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师资队伍建设上显得尤为重要。高尚的道德素质,要求高师美术教师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这是最重要的精神要素之一。有了事业心和责任感,才能产生强大的持久的动力,才能忠于职守、踏实工作,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高尚的道德素质,还要求高师美术教师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搞绘画艺术,可贵的是功力和灵气;搞美术教育,最重要的是热忱和无私。当一个画匠要比当一个画家容易得多,而当一个画家与当一个美术教育家相比,后者比前者艰巨得多。因而,高师美术教师的道德素质应表现为献身教育、志向坚定、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还应该指出的是,平等信任每一名学生也是高师美术教师良好师德的表现。美术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美术教师应热爱全体学生,并公正平等地对待所有学生,而不是因为偏爱几个“未来画家”,冷落了大多数学生。
二、全面的文化理论素质
高师美术教师应具备全面的文化素质,包括知识素质和智能素质。
首先,要有牢固的基础知识。在科技、文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大量的新发现充斥着各个知识领域,新理论、新学科、新技术令人目不暇接,但各学科的基础知识是相对稳定的,只有牢固掌握基础知识,融会贯通,才能沉着应变,不断进行知识更新。
其次,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长期以来,高校美术师资普遍存在画地为牢的状况,教中国画的教师不去过问色彩或工艺;甚至教中国花鸟画的教师还要分为工笔和写意两大阵营,专业方向分得太细太窄。这种状况带来的副效应就是因人设课、编制的膨胀、师资力量的浪费,等等。在欧美高等艺术院校里,很少有人终身只从事一门课的教学,不少人可同时胜任几种不同类型的课。现代艺术发展的特性之一就是由分化走向综合,材料、技法、语言的综合运用使艺术门类之间的界限正在模糊。因此,高校美术教师应具有全面的艺术素养,提倡一专多能。也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美术和美术教育的发展。具体言之,高师美术教师必须掌握美术史和美术理论知识,了解美术概论、构图学、色彩学、透视学、解剖学、材料学、艺术鉴赏等相关知识;要具有综合的绘画知识与技能,掌握素描、色彩画、中国画、版画等基本绘画技能,同时还要掌握一些设计知识和技能。
再次,要有广泛的专业理论知识。美术专业的教学过程既是技法的传授过程,也是理论的传播过程。一个合格的美术教师必须要有系统扎实的理论知识和熟练的技能技巧,懂得艺术教育的规律,才能担负起“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一个缺乏理论素养的教师必然流于俗匠。所谓的专业理论,至少由三个部分构成:一是教育理论;二是专业基础理论;三是艺术美学理论。目前,高师美术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仍是基于感性经验上的侧重于具体技法技巧的传授,比较忽视对艺术教育规律和专业理论的研究和系统把握。而国外高师则开设了教育原理、教育哲学、课程论、学科教学论、教育心理学、教育评析、教学法等课程。作为一个合格的高师美术教师必须自觉学习理论知识,不断加强自身理论修养。
高师美术教师除了应具有上述知识储备外,还应具备独特的智能素质,这包括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立体思维能力等。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日益发展的高师美术教育的需要。
三、灵活的教育教学素质
作为高师美术教师,除了应具备运用材料媒介进行艺术创作的能力外,还应具备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
首先是审美教学能力。高师美术教育应善于通过审美施教,让学生学会注意材料的特性和运用工具进行艺术创作,使学生逐步树立审美观,提高审美理论、审美知识、审美想象、审美表现、审美技能等多方面的审美素养。
其次是组织教学能力。由于美术教学具有实践性强、创造性强等特点,这就要求美术教师不仅要有一般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的组织能力,还要发挥教学过程本身的组织作用,即:通过教学过程本身,应用教学技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此外,高师美术教师还应具备较强的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师范美术教学要求专业知识的传授要有较强的科学性和系统性,不能停留在师傅带徒弟的作坊式的传技水平上。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是教师必备的基本条件。作为一个美术教师,还应该去研究美术教育的规律,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建立一定的理论体系,同时,还要了解本学科的学术动态,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中外成功的美术教育家能建立教学思想体系,著书立说,这与他们广博精深的专业素养、文化理论水平以及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是分不开的。人们常说,美术教师要有善思的头、灵巧的手、能讲的口,这的确道出了美术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
参考文献
[1]潘憋元:新编高等教育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李春秋:《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3]康翠萍:师范性与学术性统一[J].江苏高教,2001年3月
篇5
关键词: 美术教育 思维方式 艺术语言 存在问题
美术是属于社会科学范畴的一门学问。它决不仅仅是简单的造型、描绘各种事物的技术,更是通过描绘事物用以表达作者思想情感,陶冶人们心灵境界,使人们得到艺术享受的创造性活动;它不仅是技术性很强的体力劳动(如绘制巨幅油画作品时,必须具有良好的体力作为基础),更是一种思维水准很高的脑力劳动;它不但需要技术、技巧及其理论知识,还需要思维、智慧、感情和艺术灵感。所以在某种程度上讲,艺术家应该是“多情善感”的。试想:如果你对生活漠不关心,没有一点激情,不能主动地调动和激发自己的感情,你是无论如何也创造不出生动感人的作品的。另外,艺术家除了必须具备一些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以外,也需要具备广博的社会科学理论和修养。
那么,美术教育的任务和方法,就应该相应地围绕上述的范畴来确立。也就是说,它要求我们既教授造型能力方面的理论知识和技术,又需要培育学生在表现能力方面的艺术思维方式;既训练描绘能力,又培养表达能力,从而找到一种比较适合的艺术语言。同时还应注意开发智能,诱发艺术灵感,激发创作欲望,从而促使审美情趣的提高,这才是美术教育的完整使命。
那么,什么是“思维”呢?所谓“思维”是指: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过程。它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从社会实践中产生的。源于此,当前各级各类的院校及相关专业,都在根据各自的任务和程度,进行侧重点不同的传授。这应该是无可非议的,但是据观察和了解,我认为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中,在培养艺术思维方面还存在几个问题。
一、教师只注重造型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对学生发展想象和形象思维能力的塑造
科学家们的研究早已证明:美育能使人大脑右半球的空间知觉和时间知觉方面的辨认系统得以充分利用。所以对中小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美育与智育,能使两半球得到充分发展。然而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只是简单地教学生怎样去画,不教怎样去想,结果学生把美术当成一种画形体的技术手艺,对他们来说,只是绘画技法受到了训练而已,而忽视了在美术的基本功中,还潜含着更重要的艺术思维。它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而这两点又是接受艺术的智力基础。所以,教师要让学生多看、多想、多实践,使他们能用艺术的形象来认识世界,变革现实和创造新事物。
二、忽略学生感知觉的感受性
当我们评价某个人智商很高的时候,经常会说他很“聪明”。所谓“聪明”就是指“耳聪目明”,可见智力的好坏与人的感知觉的感受性的高低有关。人的感知觉是由外界各种信息不断刺激人的各种分析器而产生的。人的分析器的感受性发展潜力很大,特别是经过专门训练,感受性可以得到不断的发展和完善。比如:一位训练有素的美术家能够轻松地辨别出同一颜色的细微差别。而对于学生这种感受性的培养,正是教师容易忽略的。当然,我们不是要把每一个学生都培养成画家,而是要培养学生对形、体、比例、色彩等的认识和初步的表现技能,藉此发展他们的智力。
三、忽视对学生表达美的培养
美育的目的任务是通过审美活动,发展学生感受美、欣赏美、表达美的能力;追求美好的事物和美好的生活,进而美化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而在现实之中,过多的教师只是本着教条主义思想,通过简单的说教,让学生去被动地接受过于复杂的理论知识,这与美育的目的任务是相悖的。诚然,必要的理论知识,是提高学生审美情趣的一个前提,但若因此而忽略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性,不能让他们在实践中去逐渐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就会使他们形成错误的感受美、欣赏美、表达美的思维方式;这是个非常严肃的问题,也是在美术教育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上述三点是当前美术教育中存在的严重问题,是培养艺术思维的拦路虎。诚然,绘画是要画形体,但它更离不开艺术思维。如果一个人仅注重技能的训练,长期沉浸在训练造型艺术和摹拟能力上,那么,他不但浪费了时间,耗费了精力,而且僵化了思维能力,钝化了艺术灵感。法国十九世纪雕塑家布德尔说他进了几个月的美术学院,学院对他思想的束缚使他终身难以摆脱。当然布德尔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才没有被束缚而最终成了大艺术家。在目前许多国家都在寻求一种新的,能够充分促进艺术思维、锐化艺术灵感、强化艺术表现的美术教育途径的形式下,我们也应该尽快地找到具有自身特点的教育模式,以满足当前的需要。
综上所述,美育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认识世界,而且可以使他们的智力得到充分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可以将学生引入到无限的艺术表现境界中去,使他们都形成自己的艺术思维方式,从而丰富自己、丰富生活。这才是美术教育的宗旨。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美术理论;美术教育;艺术创作;意义
上个世纪初期具有现代意义的美术教育在我国开始兴起,至今已有了近百年的发展历程,这期间其经历了渐兴、停止、恢复与发展的几个阶段,如今已进入繁荣发展的时期。然而,在美术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不少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美术院校、美术从业者及美术学生的发展。
一、对美术理论的重视不足
我国美术界在最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几大艺术浪潮,比如“85美术”、“玩世”、“波普”、“艳俗”等等。在美术界的艺术浪潮之中,美术从业者创造了不少既有中国特色又具世界特点的艺术作品,但是也存在对西方艺术简单模仿的情况。之所以有如此现象的存在是因为部分美术家的理论知识基础不牢,没有形成关于中西方艺术发展的系统认识。
“人类通常难以避免同样的错误”,这是叔本华的一句名言。现阶段,美术界中有部分人认为理论是以美术创作的附属品的形式存在着的。在他们看来,艺术家进行创作并不需要理论的支撑,他们需要的是情感经验、是手上工夫、是创作灵感。而事实上,艺术创作是不能离开理论的,没有了理论的支撑,就失去了灵感的来源,也就难以创作出好的作品来。因此,对当前存在的对美术理论重视不足的现象,我们必须充分重视,并采取措施来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
举个简单的例子,笔者有次碰到了几名毕业于艺术院校的自由画者,他们竟对“山人”一无所知,甚至认为“所谓山人就是八个大山人”,由此,不难看出,现如今艺术从业者的理论修养水平已到了让人担忧的地步了。之所以出现这一情况,很大程度上与美术院校的课程设置密切相关。我国部分专业美术院校没有充分认识到理论修养的重要性,在课程设置时对美术理论课程的课时量安排较少,难以满足学生理论学习的需要。
二、西方视阈下的美术理论的意义
根据格内尔与艾斯纳(西方本质主义美术家)的观点,美术是人类实践与文化中极具特殊性的一部分,人类的美术能力是经过不断的学习与教育所形成的,而非自然发展所得。所以,格内尔与艾斯纳认为,作为大众化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美术教学应当由美术创作、美学、美术批评及美术史四个部分的内容构成。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美学理论占据了很大的比重。因此,不难发现,西方的美术教育家非常重视美术理论的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美术理论修养。
美学与人生价值问题关系密切。美术学校借助设置美学课程的方式,让学生形成关于美的类型、本质及形态的系统认识的同时,提升自身的对美的判断、感悟、认识及鉴赏的能力。美术批评则是基于美术欣赏的基础之上的,是按照相应的标准对美术现象与美术作品进行价值判断及理论分析。对学生而言,学习美术批评的相关知识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能够培养学生高层次的审美判断力、艺术感受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美术史的相关知识的学习也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任何专业的学生而言,都必须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学科历史,形成关于自己学科的发展过程、意义等内容的系统认识。“读史使人明智”,因此,学生通过对中西方美术发展史的学习,能够掌握美术的发展脉络及发展现状,并且能在吸收其精华的基础上拓展美术发展的崭新局面。
三、美术教育的本质与美术理论的意义
近代,我国美术教育的发展有赖于,上世纪初蔡先生提出了“美育救国”的口号。当前,“美育救国”依然意义重大,它对全民审美意识的形成于发展而言意义深远。所以,以大众化教育的生力军的身份存在的美术教育的本质是审美文化与美术文化的教育。针对当前人们对美的需求不断增加的现状,作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社会教育机构的美术学院,其所培养的人才应当是顺应社会发展方向的、能够自觉审美的人才;培养的人才应当是服务于社会的美术爱好者、美术工作者及美术教育者。
摘要:美术教育通过近百年的发展已进入繁荣发展的新时期,在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对美术理论重视不足的情况。本文首先陈述了现阶段对美术理论重视不足的情况,在此基础上分别从西方美术视阈及美术教育本质的角度阐述了美术理论的重要意义,以期推动我国美术教育的健康发展。
篇7
关键词:高职院校;美术教育现状;研究
高职院校美术教育在塑造学生品格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缺乏美术教育的高职院校是不完整的教育,将影响高职院校学生的整体素质培养和可持续发展的后劲,也可以说很多高职院校的美术教育日益成为学校开展教育的装饰品,表面上看起来非常有个性和丰富,其实是非常空虚内容,根本没有能发挥出美术教育在高职教育中的重要性。因此对高职院校美术教育的现状研究和思考在现代社会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1 高职院校美术教育的师资力量缺乏,观念相对来说较落后
目前很多的高职院校对美术教育不够重视,非常缺乏从事美术教育的教师,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相当的薄弱,缺乏专业美术教育人才,业务素质低。很多高职院校,专业的美术教师或受过专业培训兼职的美术教师较少,不能有效地开展好美术教育教学活动。大部分高职院校没有专业的美术教师,从事美术教育教学的教师大多是半路出家,对美术教育的基本知识缺乏必要的了解和掌握。因此加强高职院校美术教师的继续教育,把美术课重视起来,适当的加强美术教育教师的专业科研对高职院校来说是十分有必要的。在美术教育中,很多高职院校由于受多方面的条件限制,没有专业美术教学教师,很多都是由兼职教师代上。不管是专业的美术教学教师还是兼代美术教学教师,在美术教学专业分寸比较难把握,如何掌握美术教学课程的专业性是高职院校面前的一个难题。随着美术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美术教师观念上也有待于提高,注重美术理论知识与美术教学实践之间的关系不仅仅是教书育人,而且也越来越多地从事相关的教学科研工作,在授课过程中,有意识地将美术教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把与美术教学相关的学术界最新研究成果讲给学生,把枯燥的美术理论课程变活,将学生的视野变得开阔,我们一直都在期待着看到这个变化。在美术课堂教学中,除了教师的专业知识能力外,影响美术教学的重要因素还有教师的授课方式。由此可看出,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已不再适合现代美术教育的学习,如何转变学生对美术学习的态度,让学生被动为主动,激发学习积极性也是教师面临的又一个难题。教师个人专业能力、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和教学能力的不断提高对于美术教学起到促进作用。
2 高职院校的美术教学模式没有转变
目前仍有很多高职院校没有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的重要性,从而导致学生的美术专业素养与综合素质的缺失,影响了今后从事美术教育技能的培养。现在美术专业高考重视专业基本功,文化录取线低,这样不利于全面综合艺术素质的考查和人才的选拔与培养,也不利于美术教育事业的长期发展,同时也误导了学校的美术教育。现在许多学生在高考文化无望的情况下,转来报考美术,作为取得大学文凭的捷径。他们入学后既不喜欢美术专业,也没有基本美术基本功的素养,学习积极性较差,对高校美术教育教学模式培养起来很困难。另一方面从学生自身情况来说,只重视实践而忽略了理论知识的学习、忽视美术学习作用。长久以来,美术专业高考录取分值的较低,导致招录进来部分学生文化涵养欠缺,对理论知识学习兴致不高,再加上现在很多高职院校的美术课被随意占用,从而使学生的美术常识与大学美术课程的衔接上出现断层。有些学生考入高职院校后,美术理论知识从最基础开始学起,其学习难度与美术教师的授课难度无疑又增加。美术属于专业理论基础课,在高职院校中,校方为方便管理把美术课程进行划分,实践课由学院自主排课,理论知识课统一由学校教务部门来排课、管理。在这期间,不适合美术课程特殊性的管理方式导致美术教学无法开展实地参观和实践的多样化教学模式,这对美术课程的学习是有害的。虽然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视频和图片来辅助教学,但这与面对实物是有差异的。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直观教学对美术的学习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教师可带学生去美术馆和博物馆等实地考察,在考察过程中将相关知识有机结合对学生作讲解,既提高了学生的理论知识的掌握能力,又使其对美术教育做了实践活动,反映甚好。我国各级美术馆、博物馆和纪念馆都免费开放,这给美术课程创造了很好的直观教学条件。但目前来看,仍有很多高职院校并没有充分利用好这些有利条件,美术的教学模式还需得到进一步的转变。
3 高职院校对美术教育管理存在不足地方应加强科学管理
现在很多高职院校的美术课程考察多采取闭卷考试的模式。闭卷考试只考察学生的简短文字材料或识记性问题,考试内容比较简单,大多能从书本上直接找到答案,这种考试形式虽有利于考查学生的识记、简单理解和应用能力,但会让学生死记硬背、追求及格为最终目的,根本考察不出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也不利于培养其综合能力,所以我们应该考虑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评定学生对美术相关知识的掌握水平。另外,在整个美术教学管理中,美术教材的作用也十分重要,怎样在美术教材中选取符合教育部规定又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教材,学校也应做审慎的思考。高职院校美术教育工作就是管理力度不够,没有相应的管理机制。因此高职院校美术教育要得到健康稳定的发展,就必须走依法治教的道路。就必须要求各高职院校执行国家教育部关于《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的要求,同时各级地方教育部门也应该完善并制订相应的高职院校艺术教育的规章制度,将美术教育纳入综合教育改革、督导评估等各项工作中去,使高职院校的美术教育与整个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对高职院校美术教育的科学管理。高职院校美术教育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对美术教育的学习不单单是掌握在过去的历史中,而是在看清过去的同时更好地展望未来。美术教育与人以及社会形成了彼此联系、双向构建的关系。对于以培养人才为基础的高职院校而言,将现代的美术教育理念与培养高模式人才意识相结合,同时吸取国际上各种美术教育形式的优点加以发展、创新,使美术教育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一定的价值及其重要地位。总之,虽然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美术教育教学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但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美术教育教学状况也在逐步发展。只要我们坚持不懈的探索与研究适合我国高职院校的美术教育专业教学,就会达到相应高度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张小鹭.现代美术教育理论与教学法[M].厦门大学出版社,1996.
[2] 丁春娟.试论高职院校美术教育[J].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04.
[3] 陈兵.对高职美术教育的探讨[J].美术大观,2007(5).
[4] 关曙光.论高职院校的美术教育[J].新闻爱好者(下半月),2007(7):61.
[5] 万力宁,等.试论当前高职院校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改革路径的选择[J].青年文学家,2010.
篇8
关键词:美术教育;美术艺术;艺术思维;情境
美术教育的目标之一即是培养学生的艺术思维,这一思维的培养与建立巩固了美术教育的目的,也拓展了美术教育的意义。美术教育应当是充满艺术情趣的教育。只有用艺术与艺术的教育,才能真正达到培养具有美术艺术思维人才的目的。
一、教学中,美术艺术思维培养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无论是中西方,美术与艺术的关系都是紧密的、不可分割的,无艺术则无美术。如何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关系着学生对美术艺术价值观的培养与形成,所以我们说,一个成功的美术教育应当基于一套成功的美术艺术培养模式。
成功的美术教育模式,对学生美术思维的培养有着重大的决定因素。一个具备美术素养的人应当是一个具备美术艺术细胞、正确艺术审美观的人。
另一方面,艺术水平和审美水平的提高需要创造性的美术活动来推动。艺术水平和审美水平的发展提高也需要创造性的美术活动来推动。美术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一个组成部分,是通过绘画表现、体块造型以及各种艺术形式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陶冶人们的心灵,使人们能得到充分的艺术享受。一幅好的美术作品是艺术家智慧的结晶、技术的展现和心灵世界的袒露,是对现实美的创造,对理想美的追求;美术的创作活动,不仅是技术性很强的体力劳动,更是思想水准很高的脑力劳动;它不但需要技术、技巧及其理论知识,还需要艺术思维、感情和艺术灵感。
二、在教学中平衡技法训练和艺术思维的培养
长期以来,在美术教育中存在着重技法教育而轻视艺术思维能力培养的问题。技法训练的结果是一种可视化的结果,且培养的周期也相对较短,而艺术思维培养的结果往往是隐性的,不容易量化,且培养的周期显得较长。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对艺术教育成果的评价也往往以学生作品展览的效果和学生参加校外展览和比赛的结果为标准,这样,在许多学校,教师并没有按照教材设计和编排的初衷进行教学,把有限的美术教学等同于美术兴趣小组,将重点放在技法训练上,更有甚者,为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在课堂上重点教授迎合比赛和展览的作品。这样为求一时之效果仅重视技法培养,甚至出现为求一时之效果只重视指导部分学生而忽视全体学生的现象。这样,美术教育实则与美育的初衷相背离。基础教育中的美术教育不同于专业美术教育,它一方面承担及早发现美术人才的任务,更重要的它是面向全体的美育,要培养包括未来能够成长为艺术人才在内的所有学生的艺术思维能力。
三、通过艺术基本原理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艺术思维
基础教育中的美术教学安排了许多艺术基本理论和原理的教学内容,这些原理都是艺术中最基本的原理,是学生了解艺术,走近、走进艺术所必备的艺术常识,也是启发和培养学生艺术思维能力的基础知识和必经途径。但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认为理论知识过于乏味,学生并不喜欢也不容易接受,这样在教学中常常轻视理论教学,或者将美术理论知识的教学教成了学生所不喜欢的乏味的理论,使学生失去了解艺术、艺术思维能力得到开化的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和途径。为此,基础教育中的美术教学,老师首先要认识到理论教学的意义和重要性。其次,教师要将理论知识的教学与形象化的作品和技法训练紧密相结合,做到寓教于形象,寓教于乐,通过学生可接受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艺术思维。
四、在欣赏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艺术思维
美术语言较之其他语言,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形象的直观性,而人对于直观形象的感觉是第一位的,也是最重要的。感觉能力是艺术中很重要的一项能力,也是艺术思维的重要方面。学生艺术思维如何,其中最重要的方面就是看学生对艺术或者艺术作品的直观理解和会意。在国外,经济条件相对较发达,家庭、社会对孩子艺术思维培养的意识较高,我们常可看到国外父母亲带孩子参观艺术品,其目的就是熏陶孩子的审美感官,培养孩子对艺术的直感能力,启发孩子的艺术思维。而在我国,尤其是偏远地区的孩子较少有这样的机会。美术教学中每学期都安排了一定课时的作品欣赏,教师要特别重视这少量的欣赏教学,在教学中可以结合多媒体进行教学,尽量以形象、生动、浅显的语言,分析作品、引导学生欣赏作品,以此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提高学生对形象的感觉能力和直观把握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艺术思维能力。
五、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艺术思维
技法训练和艺术思维是美术基础教学的两个方面,并不是对立的,而是密切相关、紧密依存的两个方面。一方面艺术思维的提高有助于技法的训练和提高,另一方面技法教学是艺术思维培养必不可少的载体。因此在技法教学中不能为技法而技法,在技法教学中,教师需认识到,学生审美能力和艺术思维的培养是美术教学的目标和重点所在,教师要将这两者紧密结合起来。在技法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艺术思维,重点要培养两个方面。一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要积极发现学生创新的灵光,鼓励学生突破范式,大胆创造。二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同一主题尽量要求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构思和创造,这样在学生审美能力和智力发展的关键期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也使学生的自我价值得到确立,体会到成功的乐趣,进而对艺术产生浓厚的兴趣。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美术学 教学能力 现状 关键问题 对策
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专门培养基础教育美术教师和社会美术教育工作者。十多年来,各地方新建院校对该专业的增设与扩招,高密度培养的美术师资涌入市场就业行列,教师行业就业压力剧增。同时,国家基础教育新美术课程改革发展的不断深入,对美术教师完备的专业素养培养提出新的挑战和要求,师资培养滞后性情况日趋严重。由于各方面主客观原因,导致美术师资培养方向不明,培养目标不明确,学生教学能力低,缺乏社会就业竞争力。
一、美术学专业学生教学能力现状
1.学科知识面窄,知识运用单一
作为地方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办学历史不长优势特色不鲜明,生源品质不高。面对需要广泛涉猎艺术各门类和其他学科知识的教师教育专业人才要求,学生的学习能力很有限。长期地避重就轻和重技轻理,形成了对学科基础理论知识把握不深、对教育理论知识理解不透、对其他学科知识疏于学习的现状。由于存着知识缺陷,教学中对知识的综合概括、拓展运用能力较低,知识讲授单薄,缺乏说服力。
2.教学技能水平低,方法技巧老套
四年美术教师专业培养,学生教学技能仍然较差,主要还是缺乏学习训练。学生对新美术课程教学理论与方法学习不够,对教育理论知识缺乏灵活运用,以至于教学实践缺乏较强的针对性,不可能创造性地解决美术教学活动过程中的关键问题,最终导致美术课程教学设计、教学活动组织和方法技巧的运用趋于简单化和粗糙应对。学生上课陈词滥调、照本宣科,缺乏新意、激情和感染力。
3.教学研究意识差,解决问题不佳
按规定,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培养应具有初步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和开发、设计美术课程的能力。而在四年培养中,学生开始正视学校美术教育教学也是大学三年级下学期以来的事。对学校美术教学识见太少,分析思考相应问题不多,对教学实践问题缺乏一定的分析能力,不可能创造性提出解决问题方案和实施解决。再者,平时对综合专业知识技能的钻研学习就不够,很难给教学注入新思路新方法,也缺少研究解决教学问题的能力。
4.创新教育意识弱,创新能力不强
“创新教育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美术学生由于不能准确把握新美术课程的教师观、学生观、课程观,课程教学是照搬别人的教学方法模式,并且相当时间内是在复制别人的教学范式,难求个人创新意识。以至于课程教学设计不合理,课堂教学组织意图不明,教学掌控处理不当,统筹管理课堂的信心不足。所以,课堂授课环节松散,目标不明确,师生互动内涵肤浅,课堂活力缺乏。
二、影响学生教学能力培养的关键问题
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培养问题。然而,四年的教师教育培养,学生的师德修养、教学能力、交流合作能力等尚未全面获得提高,其中有一些关键性的问题所在。
1.美术教师的培养目标不明确,培养模式简单划一
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一直在探讨究竟是以学术性的专业还是以师范性的教育为主要目标,亦或兼取二者。近些年来各地新建院校陆续开办美术教育专业,更使这种探索中的师资培养呈现多样化倾向。新办专业对美术师资培养的专业底蕴本来就不深,师资培养目标与措施的实施存在着试验性的一面。大部分院系遵循先用三年左右时间学习学科专业课程,再用一年时间学习教育类课程的培养模式,结果往往是学生专业知识技能水平无法作较大突破,教学能力素养又不能良好形成。师资培养目标不明,课程重心移位,配套培养措施又间断性实施乃至不到位,所培养的师资难以胜任学校美术教育教学,也缺乏初步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和开发、设计美术课程的能力。
2.重美术学科知识与技能实践,轻美术教学理论与方法探究
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虽然已从过去那种精英教育的美术家模式演变为现在全能型美术教师模式,但以美术学科知识技能掌握为出发点的课程体系构建,从根本上确立了美术教师培养的专业课程中心地位。前三年左右时间先进行学科专业课程学习,学生深受美术知识技能学习观念的影响,而教师教育思想观念的熏陶培养则势微。地方新建院校艺术专业生源品质较差,无耐选学该专业的学生本来就对专业学习前途茫然,对过于严谨和专业化的课程学习又缺乏良苦用心,使他们对于学科专业知识技能不会有太高的建树,反而形成重技能实践轻理论知识学习的习惯。后一年左右时间学习学校教育教学理论方法与实践,学生只是马虎应对,不会主动去把握学习教育方法技巧规律,最终导致了学生对美术教育认识不到位,教学实践能力差的现实。
3.缺乏全程化的教师职业技能实践训练,教师职业素养培养滞后
四年美术教师教育专业培养,专业课程体系被公共课、专业基础和专业课、选修课占据着主导地位,教育类课程所占比例很小,并且是大学三年级才逐步介入。有限的教育类课程只能从教育理论方法上给学生一些理性知识启发,而教师教育专业面向所需的职业能力与基本素质,仅靠高年级阶段一两次见习、实习是谈不上有效培养的,这就说明教师职业技能全程化培养的重要性。地方新建院校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在没有优良办学传统和鲜明办学特色支撑的前提下,确立四年全程化的教师职业技能实践训练,使教师职业素养从进校浇定根水那天就开始,可以从根本上扭转前三年教师职业思想素质培养不见经转,后一年速成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的被动局面。而当前则是按专业培养计划中规定的课程开展进行完毕就了事,这种不考虑能力体系职业素养的长期培养机制,对本来就无耐从事该专业学习的学生来说,成效不会太大。
4.专业教师缺乏新美术课程观,教学指导脱离中小学美术教学实践
美术教学法教师办学院系一般1~2人,而且大多是由一些专业教学经验的教师担任。毕竟教师术业有专攻,主要研究方向是高等教育理论与技能实践,必然对中小学美术教育教学把握不透,对新美术课程观念与标准缺乏真正的理解。所以,美术教学法教师在不解新课程目标、讲授方法技巧的情况下,教学大多会脱离中小学美术教学实践,而成为多理论空谈少教学方法技巧指导的教法课。以至于学生对教法课学习没兴趣,更不会深入思考一些前沿的教学能力技巧的知识,也没有自主提高教学技能训练的动力。而对于教育实践指导教师,虽然有一年一度的教育实习指导阅历,但新课程改革的价值标准体系的不明,指导方式方法与态度及责任心的差异,只会使这种问题更显严重。
三、加强学生美术教学能力培养的对策
1.确立四年培养长效机制,解决全程化培养学生教学能力的问题
学生美术教学能力培养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应根据专业特点,结合学校及当地教育实际,制定一个教师职业技能四年培养实施方案,把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全程化。对于这四年一贯制的培养方案,应有计划重点按学年学期分阶段进行。一年级以教学基本功训练为主,如三笔字、教师口语、演讲与口才等,穿插职业思想、教学观摩等辅助内容。训练内容属专业课程的纳入相应考核,属日常有组织强化训练的由专门指导教师考核。二年级以教学观摩和评教为主,可深入中小学校一线教学进行观摩,并有针对性地组织评教活动,每学期1~2次。中间穿插了解学习中小学教材、观看名优教学录像等形式。可在教学法教师、班主任的组织下进行考核。三年级以见习、试讲和熟悉中小学教材为主,可以每学期2次左右不同学校的见习,试讲则根据教学法专题而定。中间穿插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微格教学使用、美术教具制作、课件制作等内容。可在教学法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考核。四年级以实习为主,穿插见习、专业调查、职前教育、求职面试技巧等内容。可以在实习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并按规定考核。通过这样有目标分阶段分层次的着力培养,美术学生教师教育培养目标不明确的问题可望得到规范解决。
2.提高教学技能实践训练的质量,解决学生教学技能差的问题
学生教学技能差,主要是缺乏训练,尤其从见习、试讲到实习的实践训练。“师范生通过美术教育实习,可以达到以下目的:考察中小学美术教学的现状,了解中小学教育改革的方向,提高对教育以及美术教学的认识;学习开展美术课堂教育与课外教学的方法,提高从事教育和美术教学的实际能力。”
一是见习工作日常抓。可以采取在大学一至三年级各学期都有侧重点不同的教育见习、观摩与评课研习。一年级见习、观摩,是为了职业熏陶。二年级见习、观摩与研习,是为了深入体验,提高认识。三年级进行见习、研习与教学试讲,是为了加强中小学教材观、课程观与教师观的形成。结合教学法课程,组织每个学生进行教学试讲,为四年级教育实习做好基础工作。
二是教育实习工作重点抓。作为一项综合性的教育实践活动,教育实习对师资培养中的教学技能训练无疑是一次难得的全面训练机会。因此,应重点抓好实习前、中、后三个阶段的主体工作。实习前,主体是学生撰写教案和试讲,这是为实习奠定良好基础的准备阶段。应根据实习小组在责任指导教师的带领下,对学生从备课、设计美术教学过程、安排教学内容、选择方法手段等进行悉心指导,并精心组织教学试讲。实习中的主体工作,是按实习任务全面开展美术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辅导。应该在两校指导教师的精心指导下,对每一位实习生从备课撰写教案、教学试讲、课堂授课和课后总结评价层层把关。教案不合格不准试讲,试讲通过才可以上讲台,讲课以后有评课。实习后的主体工作,是各方面的实结。应组织学生深入地分析总结成效和不足,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3.提高指导教师队伍的美术教育专业素养,解决脱离中小学美术教学实践的问题
一是要重视美术教学法教师和教学实践教师的遴选。要求是具有现代教育教学理念、理解中小学美术教学和把握美术教学实践内涵,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指导经历。这些教师可以是本专业的,也可以聘请中小学校美术教师和地方教科所教研教师。也只有从根本上确保美术教育与教学实践训练指导教师的最优化,才能改变学生对美术教育理论与方法的学习兴趣,才能把中小学美术教学与实践训练方法技巧教给学生。
二是要重视指导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可以采取定期与不定期的方式,通过学习培训、参观交流、观摩研讨等多种方法,提高指导教师美术教育的专业素养。同时,应规范指导教师的职责,对四年教师职业技能培养实施方案中的各项工作开展,都应有专人负责指导管理,确保实践训练工作质量。对工作成效应奖优罚劣,鼓励创新和实绩,表彰优秀。
4.整合校内外有利条件和资源优势,解决教育实践活动开展的地利人和问题
一是办学院系要积极创造基础条件,为学生开展教学技能实践训练提供方便。培养具有从事基础教育美术教学的能力,除了学科专业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就是针对性极强的教学实践训练。办学院系应根据教学实践训练基础设施设备的需求,专设一些演练场所,比如多媒体教室、微格教室、录播教室、中小学教学资料室、现代教学技术应用制作室,使教师指导示范和学生强化训练有“现身说法”的专门场所,并为资源共享、资料下载、技术应用提供方便。
二是与中小学校建立交流互动平台,提高学生对教育及美术教学的认识。学生美术教学能力的培养不可能只在大学课堂内闭门造车,一蹴而就。必须要“走出去”深入到中小学校一线教学去观摩、感受、体验、实践,在真实课堂中历练自己和反思不足。同时,对一些成功的教学案例与实践经验,可以采取“请进来”的方式进行专题讲座和对流。办学院系也应为教学法教师和学生深入中小学学习交流打通环节,使教师学生深入学校及课堂有“通行证”。
我国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办学已有一些历史,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服务于各级文化教育战线的美术教师和社会美术教育工作者。在当今教育改革发展日新月异,艺术教育内涵不断深化的教育形势下,如何加强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能力培养,使专业师资培养跟上当前学校美术教育教学的发展步伐,是各办学院系要努力为之奋斗的。相信新时期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的师资培养,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学生美术教学能力与水平会上一个新的台阶,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也会焕发新的光彩。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教学 立体化 建立
园林美术课程立体化教学体系的建立是以园林专业基础课——园林美术为代表的园林美术类课程教学体系的改革成果。我们针对园林本科专业的教学现状,在园林专业学生均为没有美术专业基础学习的普通高中毕业生的条件下,开始寻找符合教学需要的一条教学改革之路。在经过从单一的课堂教学到课堂加室外写生的复合式教学的教学改革后,我们从1998年9月起开始实践并建设立体化的教学体系,经过4年多的总结和实践,这一体系的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理论与实践也臻于完善,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园林美术课程立体化教学体系包括:课堂教学形式立体化、专业理论体系立体化、学习实践立体化。
一、立体化的课堂教学形式是全面提高教学效果的有力措施
我们从以往的教学总结经验,经过反复实践以后建立了立体化课堂的教学形式,即以理论课持续性介入法为主的复合型有机课堂形式,打破长期的理论与写生分开进行教学的样式,使学生在动手过程中接受理论,在理论研究中提高动手能力,两者相辅相成,互相推动、交叉进行。在此基础上,我们将长期的教学经验与之相融,形成以理论为框架,实验与实践教学为主要形式,课堂示范、观摩与讨论、作业评析等教学法为主要手段,辅以名作评赏、名人讲座、参观展示等特色教学的立体式课堂。使学生从理论到实际绘画能力,从课内知识到相关专业知识,从个人专业定位到课程的专业应用都有了清晰的理解和掌握,做到教有所用、学有所长。
二、立体化的专业理论体系是全面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
教学中的园林美术理论是美术基础理论和技法概述。传统的理论并不适用于初次接受专业教育的大学生。我们在课程教学中以传统的美术技法理论为基本支撑,吸收了园林及环境艺术的相关理论知识与丰富技法,并使技法学习在专业学习中有具体的针对性,使专业知识学习连贯统一、连续,并且在各个学习单元中分别介入美术史、现代艺术理论、构图学、色彩学、文学等相关理论,让学生客观、轻松地掌握主要知识点并扩展眼界,以求加强理论学习、增强修养,为专业实践打好基础。
三、立体化的学习实践是全面掌握学习内容的科学方式
针对学生的学习实践,我们设计了立体化的学习实践模式。园林美术课程要求学生学习必须有实验性和实践性的特点,这与传统的课堂学习有较大的差距。据此我们设计立体化学习实践以解决这一矛盾。
首先,以课堂写生实践为主的辅导性学习实践保证了学生基础理论掌握和基本实践能力的培养。其目标为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之后掌握基础的美术理论知识和相关专业应用技能。
其次,加强学习实践课外化措施。因教学计划的课时限制,课堂学习并不能满足学生实习实践的需要,学习受到很大制约。我们为此采取了扩展课堂,将学生的学习行为推及课外,在形式上采用了课外作业、课外参观、命题写生等,使学生充分且持续地掌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能力。
再次,我们推行广泛的学习方式和实践领域。把学生的学习与学校的重大活动、节庆及社团生活结合起来。我们针对美术课程的特征,有目的地将学生的学习实践以重大节庆展览、活动场景美术设计、专业社团活动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形式加以丰富化、趣味化,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丰富了校园文化,产生强大的带动效果,使学生将课堂的学习实践带到课外,带进生活和专业发展中,且效果明显、易于接受和操作。
该实践模式自1998年开始建设和实施以来,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学生的学习效果及知识应用表现尤为突出。园林专业涉及美术知识的毕业论文(设计)由1994届毕业生中的2宗(占总数7%)增加到2002届28宗(占总数48%)。学生在其他课程或设计中更是多方面地运用了美术课程知识。学生美术类课程的课堂合格率也由1994年的79%达到2002年95%。编写教学大纲十几门,自编教材2本(正式出版1本),举办各种展览5次,展出学生作品1000余种,并邀请全国著名画家举办讲座2次,使学校美术教学上了一个新台阶。
该实践模式建设与实施4年来,经过不断完善与改良已具有极好的应用价值。它符合美术教学规律,适合于普通专业美术课程教学的需要,是该类课程教学改革的理想模式。
该实践模式的应用是美术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步骤,在教育体制改革中有其独特的推广价值,是美术类乃至相关类型课程的一条可靠的教改思路。它的建成有助于在有限的教学课时中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学习热情,显著提高了教学效果,并可使学生通过立体、有机的学习获得更科学、完备的知识体系和实践能力,有效地完成专业课程的学习。
参考文献
[1]李向伟.道器之间.杭州:《新美术》,2002,3.
[2]王宁.环境艺术课程发展方向与课程设置.杭州:《新美术》,2002,3.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基础护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