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必须掌握的文学常识范文
时间:2024-04-08 15:53: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必须掌握的文学常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对语文基础知识的认识
语文虽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但不管怎么语文实践,都会涉及最基本的字、词、句、篇、语、修、文等基础知识。在新课改形势下,对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应该改变以往教学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方式,紧密结合学生的语文学习实际,结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审慎地选择语文基础知识,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以现代的观点进行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活学活用,学以致用。在教学中,摒弃以语文基础知识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但同时也不能忽视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以免走向另一极端。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知识增长规律,在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增强他们的学习效果是极重要的。教育心理观察表明,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符合中学生好动、猎奇的心理,它能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习动机,使学生兴趣盎然、活泼愉快,从而可以有效增强学习效果。因此,在抓好语文课堂教学的同时,教师还要巧妙地设计一些内容丰富、形式活泼的语文活动,使它与课内常规教学相辅相成。例如看图猜成语、猜字谜比赛、书法竞赛、查字典比赛、改错别字比赛、成语接龙竞赛、修辞手法竞赛、对联诗词竞赛、文学常识竞赛、语文基础知识竞赛等。或开展一些其他的语文活动,如课前三分钟演讲、每月一次的手抄报比赛、诵读比赛等。注重语文活动对增强语文教学效果的作用,长期坚持,就会有很大的收获。
三、帮助学生构建语文基础知识体系
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是一个认识同化的过程,即把新的知识纳入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如果学生缺乏合理的语文基础知识结构,就不能实现原有知识对新知识的同化,就会使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变得困难。所以,教师必须使学生了解语文基础知识的基本结构,这对学好语文基础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在初中阶段,语文基础知识主要由汉语知识、文体知识和文学知识三部分组成。汉语知识包括语音、文字、词、短语、句子、修辞等内容;文体知识包括基本包括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和应用文等文体的一般常识;文学知识则包括基本课文所涉及的作家、作品等内容。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把大纲要求掌握的这些知识用表格或知识树的形式系统地为学生列出来。实践证明,注重引导学生归纳,从宏观地把握认知语文基础知识的整体结构,对他们理解、记忆和运用知识非常有帮助,非常重要。
四、解读“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中对语文基础知识的要求
(一)考查范围
遵义市语文中考的试卷中,第一大题“积累与运用”(指对语文知识的识别、记忆),分值约30分,积累与运用包含以下内容:
1.汉字积累:识记现代汉字的字音、字形,认识3500个常用字。
2.词语积累:积累常用词语(包括成语)。
3.句子积累:识记要求背诵的句子。
4.文段积累:①默写要求背诵的古诗文(50篇首);②默写要求背诵的现代诗文。
5.文化积累:①识记重要的作家作品及作品中主要人物;②识记文学体裁常识、文章常识。
6.语言运用: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正确使用词语;仿写;变换句式;扩句、缩句。
(二)试题形式及分值
1.汉字积累(3分)――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2.词语积累(3分)――下列词语的意义最相近的一项是。
3.文化积累(3分)――下列选项的内容,对应有误的一项是。
4.语言运用(3分)――下列句子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5.语言运用(3分)――根据语境,与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6.语言运用(3分)――提取下面句子的主要信息,正确的一项是。
7.句子积累(8分)――默写句子。
8.篇段积累(4分)――试写一段话。
(三)教学建议
1.对于字音的教学,以下方法可供借鉴。立足课本,勤查字典,读准字音,在此基础上找出错误规律。如形声字读半边(颓、恣)、生字想当然误读(游弋)、习惯性误读(琐屑、黄晕)。找出了错误规律,复习时即可有的放矢。对于字形,必须重视课本,因为考查的字基本上来自课本,没有生僻字,所以掌握课本中的生字词非常重要。字义要学会结合语言环境解释词语。
2.考查仿写。形象地说,就是比着葫芦画葫芦。
3.表面考查默写,实质考查背诵。默写对字词要求很高,不能有错别字,一字错,全错,因此,在平时背诵过程中,要边背边写。没的说,背的遍数多了,就背过了;背过了,又写了,就可以正确默写了。
4.考查文学常识。对于这些知识,只能用最简单的方法对付,那就是“背”。应付考试可能仅仅读读书上的精彩节选就够了,但还要抽出宝贵时间阅读,或看看相关的电影。
5.考查标点符号,实质考查常用标点符号的用法,比如冒号、问号、引号等。考查标点符号主要通过考查比较特殊的句子,可以互相比较,然后根据标点符号的使用,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再传授基本的标点符号的使用规则,让学生通过领悟在习作中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篇2
关键词:语文教学;童话;作用;促进教学
我们都知道一般童话所面临的对象都是小学生,主要是小学生都是天真活泼,想象力比较的丰富,比较喜欢追求快乐,这些都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童话可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注意力,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所以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合理的进行童话故事的阅读,这对今后的小学语文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童话在小学生课外阅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1.1、儿童文学在小学生课外阅读所占的比例
语文课外阅读是每一个阶段学生都必须做到的,课外阅读也是小学语文课堂的知识延伸和补充,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在语文课堂中学习的文章与知识,是不可能达到阅读的要求的,也是达不到新课程标准要求的,如果想要改变现状就必须通过课外阅读来进行完成。通过课外材料的阅读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开拓学生的思维,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这其中儿童文学所占的比例是相当高的,儿童文学作品与一般的文学作品不同,在内容与思想上都比较的贴近儿童的认知规律,容易被学生很容易得理解和接受,使得学生的思想认识更加的深刻,因此儿童文学就成为了小学生课外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
1.2、童话在语文教学中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语文能力
小学生在进行童话的阅读过程中,非常容易被文章中的人物所打动,也会被曲折的情节所吸引,这些东西都是儿童内心的渴望或者说自己内心比较向往的东西。在这个过程中,儿童可以尽情的释放自己的内心情感,也可以活跃自己的想象力,使得自己可以在其中体验不一样的快乐。再这样的阅读过程中不自觉的就形成了一种生活的常识,也融入了一些生活的价值观念,可以收到学生的喜爱和追捧。
2、童话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大力培养小学生的语文能力
2.1、积极的培养小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小学生本身在这个阶段就有着自身的特征,好奇心会比较的重,童话都是以一种比较夸张等手法来描绘出的一种超现实的艺术想象,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可以积极地去了解自然与社会。教师一定要进行正确的引导,把童话的内容与现实的情况进行真实的对比,找出其中的共同之处,大力的培养学生观察的能力,比较重要的是可以通过现实的对比来很好的发现其中的差别,可以引发学生的思考,而不是被动的接受,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大力的培养学生独立创新的能力,这对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有着巨大的好处。
2.2、积极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思维能力
童话本身就是结合一定的现实情况,通过夸张的手法来虚构的一种故事情节,是一种超现实的艺术形象,可以通过童话来反映一定的现实生活,因为童话的起源来自于现实生活,是脱离不了实际的生活,因此童话塑造的形象学生可以很容易的去进行理解和体会,不断的拓展自己的思维,可以不断的内化学生的内心想象力,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很好的培养方式。
2.3、努力的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童话的情节比较的特殊,有着比较完整与反复的特点,在实际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童话的特点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童话本身故事比较的完善,情节比较的曲折,富有吸引力,比较适合学生进行讲述,教师让学生进行讲述或者说复述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意思,领会语言的魅力,可以不断的提高学生对于语言的理解,进而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2.4、不断的培养小学生进行形式表演能力
童话的故事性比较的强,故事情节也都比较的完整,而且其中的人物也是比较的鲜明,适合学生进行课堂的表演,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文章的表演,让学生扮演各种的角色,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使得学生快速的进入学习的状态,熟悉文章的知识。这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在亲身的体验更加的了解人物的形象,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与表演能力,不断地拓展课堂的内容,使课堂内容变得更加的丰富多彩。
3、小学语文教学中必须正确的认识童话巨大作用
童话在语文教学的过程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对于学生的发展也有着巨大的帮助,它的影响程度也受到相关部门的关注,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也会出现偏差,有些教师利用童话教学出现了功利化和表演化的倾向,时间久了是不利于学生的长期发展的,也是不利于学生的能力培养。
其实童话是一种文学形式和其他文学作品一样都具有一定的教育功能,通过学生还可以发现他们还具有认识和审美的功能,在进行儿童童话作品的阅读时,可以从中学习到自然与社会的知识,增长自己的见识。因此语文课堂并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也是一种生活常识的课堂。所以认识与教育功能都是一样,而语文教学的教育功能倒是次要的,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密切关注语文的审美功能,使得学生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对此有所感悟和熏陶。尤其在进行表演和模仿的过程中一定要掌握正确的方式与方法,根据学生的特点来进行,绝对不能搞形式主义。
篇3
关键词:小学生 语文阅读能力 培养
一个人阅读量的大小,决定着这个人写作水平的高低。杜甫诗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如果没有“读书破万卷”的基础,又怎么能 “下笔如有神”呢?下面是我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点滴看法,和大家一起交流。
一、扩大学生阅读量,让学生汲取大量的文学养分,做一些提高阅读能力的基础功夫。
在平常的语文教学活动中,有意识的要求学生看一些课外读物,组织安排一些文学业余活动,让各年级的小学生,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逐渐提高他们的阅读总量。低年级的学生,老师可以讲一些童话故事、神话故事、寓言故事……这类书本有《西游记》、《封神演义》、《安徒生童话集》、《伊索寓言》等,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积累一些原始素材。到了三年级,让学生逐步接触一些现代文学作品,如鲁迅、郭沫若、巴金等文学大师的短篇文章,并在班级中开展一些相应的文学活动,可以形式多样,内容自行设计,包括叙述故事情节,说感受,讨论问题等,加强学生对内容的记忆。高年级的学生,要求适当高一点,让其慢慢接触一些中国现代和古代的文学名著以及外国文学经典名著,为以后学生持续阅读打好基础。我们让学生阅读的目的,在于让其汲取更多的文学养分,而不是去增加学生学习以外的负担,为此,我们必须得保证学生课外阅读的质与量。(1)要求学生有目的、有选择的读书。由于小学生所处的特殊年龄阶段、使得他们辨别事非的能力有限,在要求阅读时,要加以正确引导,不然学生凡是厚一点的书就看,看不懂的书也看,不该看的书也拿起来看,反正是老师要求让看。这样既加重了学生地负担,不但给学生的学习带来负面影响,而且效果也不会好的。(2)让学生从开始读书便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每个学生都用一本专用的笔记本,在平时阅读中将自己认为精彩的句子,优美的修辞,好的用词……可以摘录下来,在空闲时可以拿出来琢磨琢磨,以加深记忆,循序渐进,阅读中积累一些原始的东西。引导学生写写读书笔记,心得体会之类的,加强对内容的理解,也可以帮助学生恢复记忆。
二、兴趣是阅读的动力,关键是要激发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学生会不会因为兴趣而读书,喜不喜欢找一些好书看,重不重视阅读,这都会影响到他们的阅读习惯。兴趣是人所有行为的原始动机,也是人产生活动行为的意识源、学生会不会去自动阅读一些课外读物,接触一定量的课外有益读物,归根结底他们有没有一种原始的阅读动机,是否具有这方面的意识,这正是我们最值得思考的地方。哪我们如何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而使其形成一种良好的阅读学习习惯?
1.教师本身要的丰富的文学常识,平时注意提高自身文学素养,靠自身的影响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日常语文教学活动中随机应变,善于综合运用文学常识,使课堂教学充满情趣,也使学生因教师丰富的文学知识,流利的口才等现象产生一种敬重老师,羡慕老师“卓越出众”才华的心理反映,这种心理反映效果在无形中不自觉地起到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作用,这也是小学生“爱模仿”天性的必然。
2.开展多种相关的班级或学校大型的文学活动,通过活动满足学生在优越性上的表现欲,使学生爱动易动的天性得到释放。开展和举行一些如:讲故事比赛、演讲比赛、摘录笔记评比、速拟提纲复述比赛,心得体会交流活动等,由易而难,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开展一些不同类型的活动,更有效的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围绕小学生天生爱表现的特点,让每个学生都有参加的机会。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最大限度的激起学生的表现欲,强烈的表现欲促使学生产生一种自我主动阅读意识,这就是我们所期望出现的,也正是激起学生阅读兴趣的重点所在。
3.多表扬,鼓励学生在阅读学习过程中所取得的点滴成果,肯定他们的付出。如果条件允许,进行一些必要的物质奖励。这也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一个方法,说起来容易,平常做起来就难。切忌因为学生在阅读学习中出现的小错误,小过失而批评、指责,小学生逆反心理强,这样会使学生阅读兴趣受到影响。
三、明确目标,持之以恒,带动作文。
根据各年级各班的不同情况,制定一些相应的阅读计划,并保证坚持做到。及时总结交流,让学生发作文形式汇总成简单的学习材料,贮存加工成学生自己的知识。学生一时的兴趣激起来比较容易,然而要使兴趣常有,却是件难事。只有让学生钻进阅读中,让其体会到阅读的乐趣,学生自己就会主动阅读。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要有目标,有计划地组织一些高质量的阅读活动,并长期进行下去,到那时,学生的阅读能力一旦有长足的进步,就会作文中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无形之中也带动了作文的进步。
篇4
1.如何学习语文: 不仅仅要背诵那些文学常识、课文,这只是个步骤,应该从更大的角度上学“大语文”。
1)多读书:也不一定要看鲁迅、矛盾的小说,并不一定会有效果的。多读是建立在精读的基础上的。读文章时一定要注意它的内涵。整个高中期间,“我”都反复看课文上的文章,将精彩之处做上标记,写上自己的感受、思考。
2)多练习协作,可以通过写日记的方法:不管是杂文、散文,还是小说,都可以写,写完了要反复修改,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要多思考,学而不思则惘。
3)多注意观察:会发现生活中有很多素材可以成为写作的素材。
4)语文的习题训练:并不是多多益善,做题是为了掌握思路、掌握方法
语文学习的过程是不断积累知识的过程,具体可归纳为“三步曲”(理解—识记—运用)
一理解:
语文学习固然要多看课外书籍,多读好文章,多看报纸,甚至标语、广告,古人所谓“处处留心皆学问”,要多频道、全天候地接收外来信息,但是有些同学因为对所学的东西一知半解,或者根本不理解,所以进中学默写小学学过的古诗“每逢佳节倍思亲”,“倍”会写成“备”、“被”,“渭城朝雨 轻尘”,“轻尘”会写成“清晨”,我想如果学生真正懂得这句诗的意思,是不会产生这种错误的。为什么现在的学生错别字特别多,而且稀奇古怪,不懂词义是主要原因。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注意加强这方面的教学,无疑会收到好的效果。
二识记:
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前学后忘,学期刚开始教的内容到中途就忘却了,时过境迁就不再有什么印象了,分析原因主要是没有用心去读用心去记,除了在理解的基础上背颂外必要的还要做笔记,好记心不及烂笔头,眼过千遍不如手抄一遍。徐特立老师有一条重要的读书经验是“不动笔墨不读书”,我们现在要求学生课外阅读要写读书杂记,也正是出于这 一原因,这是积累知识的好办法。
三运用:
篇5
论文摘要:本文分析了高职教育环境下大学语文的教学情况,提出了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必要性,探索了大学语文教学的新途径,论证了大学语文对培养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积极意义。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与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掌握较宽厚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直接从事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工作的应用人才。在此环境下的大学语文教学,既要坚持和遵循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和规律,又必须寻求突破,明确定位,拓展功能,使其与高职教育相和谐,并对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和能力形成产生积极的影响。
高职教育环境下大学语文的界定
徐中玉先生在谈到大学语文时说:“大学语文这门课,不仅可以让大学生进一步掌握丰富的语文知识,培养他们对祖国优秀文化、文学作品的鉴赏水平和审美表达能力,而且更有利于提高他们的人文精神和高尚品德,‘铸造中国人为人的道德’(鲁迅语)”。①据此,大学语文教育在高职教育中的功能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界定:一是为专业服务的功能,表现在为学生学习专业提供必需的语文知识,以提高专业学习的质量和效率,通过语文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二是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现代社会合格人才的素质,大体可分为两类,即智能素质与品德素质;三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这种功能实际上是前两种功能实现的必然结果。必要的语文知识储备、语文素质的提高、健全人格的养成是学生转换职业或岗位、升人高一级学校学习以及创业所必需的。
现行的大学语文教学基本上沿袭了中学传统语文教学的模式,受制于应试教育的框框,重视字、词、句、章的分析,缺少文学知识的系统介绍;缺少整体的感悟与思想的启迪;缺少实践能力的训练;缺少质疑、批判、创新精神的培养……如此等等,导致教师不愿意教,学生不愿意学,大学生的语言和书面表达能力日渐下降,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文化素质、综合素质的提高和人才的培养。因此,大学语文教学如何应对时代的发展变化和自身存在的问题,是巫待解决的问题。
高职教育环境下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构想
高职教育环境下大学语文课程的改革应当建立以学生为实践主体,以人文精神为内核,以言语技能培养为主线,全面提高高职学生人文素质和言语实践能力的课程体系。可根据语文学科思想性和工具性的本质以及实用性与伦理性的特性,以语言文字为核心,教给学生各种专项能力,它不应是对中学语文的补充,而应注重对中学语文知识的回应和衔接,拉开与中学语文教育应有的距离。大学语文应是对中学语文知识的梳理、激活,是在较高平台上的升华和总结。
笔者以为,模块式教学可以弥补高职大学语文课程中的这些不足。“模块”是以能力为核心的加拿大“CBE”模式中的概念。
这个模式可归结为“以能力为中心的教学”,把职业人才的知识与技能培养要求用课程模块一一对应,用活的课程模块与多方向的专业对应。它是根据专项能力的最终目标及实现目标的各项要求,按照职业实际需要的知识技能、工作态度和能力而确定的教学单元。可以将大学语文课程的学习分解为相互融会的四个模块,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开展教学。
(一)语文基础知识模块(包括古代汉语、现代汉语的基本常识)
要求学生掌握语音、词汇、语法、修辞、逻辑、文体常识、文学常识等,建立文学史的知识体系。教学中注重对学生所学的文学知识的梳理,学习新知识的同时“激活”旧知识。对中小学学过的作家作品从文学史的角度重新加以认识,使学生对中国文学发展的全貌有系统的了解,从而建构文学史的知识体系,大致能指出各个朝代诗、词、文、赋、戏剧、小说的主要成就、代表作家、主要流派、代表作品及其成就与得失,使新老知识从中找到相应的位置,使大量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此模块在教学中可结合专业特点添加如下内容:
汉字书写基本知识与训练(书法史、书写意义、楷书与行书的书写技巧等)对文房四宝,欧、柳、赵、文等书法名家,以及篆、隶、楷、草、行等书写形式,如何欣赏书法艺术作品等均作简要介绍。在训练中,可采用摹影、描红、对帖、背帖、创作等方式,使学生从硬笔到软笔,从楷书到行书,从一般字体到名家名作,由浅人深,循序渐进地进行练习。
口语交际训练语言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承担着重要的交际作用,一个人语言表达水平的高低,与人沟通协作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他在社会活动中的成功或失败,因此,在大学语文的教学实践中应有意加强这些能力的训练。提高高职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既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搞集中突击,要有计划、有步骤、循序渐进地进行。在教学中,可以将口语交际训练分解为:(1)普通话能力训练(面对不同身份、性别、年龄、熟悉程度的谈话对象得体地提出问题、回答间题的能力);(2)口头表达能力训练(有准备的和无准备的);(3)演讲和论辩能力训练。在整个过程中,既教给学生知识,也教给学生训练方法,如声韵发音练习、声调练习、蓄气换气练习、儿化韵练习、说绕口令、口才得体性训练、口才集中性训练、口才思维性训练等并联系学生的专业进行实际模拟教学。
(二)阅读与鉴赏模块
大学语文绝不是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继续。就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言,必须注重鉴赏批评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如果说有关文艺学的种种知识都是必要的,那么它的归宿应该是鉴赏和批评,也就是说,学习理论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运用。
高职大学语文课的阅读与鉴赏模块可以采取专题讲座的形式,由专业教师轮番讲授,致力于将优秀作品介绍给学生,引导学生广泛阅读文化、文学、艺术名著,在与古今中外的大师们进行心灵对话的同时,丰富情感,升华境界,使他们关注社会、人生、人性、人类、自然等等,并在充满诗意的描述中,帮助学生形成高品位、开放性的文学艺术审美意识,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情感的陶冶、心灵的净化,从而促成其思想境界的升华和健全人格的塑造,达到“以高尚的情操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教育目的。
阅读与鉴赏模块的内容大致可分为两组,一组是为形成一定文学、文化素质而必须研习的作家、作品及学术界对它们的权威阐述;另一组是为达到阅读鉴赏、写作等能力目标而必须研习的概念、技能、策略、态度、价值观等,主要讲授那些文质兼备的名家名篇,介绍作者、作品的背景、风格等一般常识。学生可从教师深人讲解剖析作品、展示人物形象的过程中,在匠心独运的分析环境描写、情节设置、细节编排、场面描绘、感情流露和思想表达的过程中,获得情感、艺术、精神上的充分享受,在此基础上,完成字、词、句、修辞、逻辑、篇章的学习,提高他们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此类课可以借助于文学讲座、评论、阅读指导、读书报告、播放录像等形式,努力实现文学的立体传授与立体接受,并进行辅导、答疑、讨论,扎扎实实地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三)写作训练模块
高职学生尤其要加强写作能力的训练。高职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应以中学生已基本具备的写作知识和写作能力为起点,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写作理论知识,强化思维训练,提高学生对写作材料的搜集、处理能力,并从文体学角度把握不同文体特征,以具备常用实用文章的写作能力。大学生的写作能力,应体现在具有文体感的文章写作上。所谓文体感,就是要有自觉的文体意识,写什么像什么。
写作训练模块包括常用文体的写作(如记叙文的特点与写作、议论文的特点与写作)、应用文的写作,重点是学术论文的写作(小论文、研究报告、毕业论文、实习报告、调查报告等)。在教学中,教师应把侧重点放在典型例文的评析和实训演练内容的设计上,尽可能联系学生的实际,实现课堂写作和实践的互动。如在应用文的写作教学中,可以先集中讲解写作知识,然后利用学生调研、实习的机会,写出系列应用文,即调研、实习前写通知,调研、实习回来后写总结,并结合调研内容、实习内容和自己的认识,写竞聘报告、求职信、请柬、演讲稿、实习报告、调查报告等,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文体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信息资料搜寻模块
信息资料搜寻模块包括科研方法介绍、常用文史工具书的使用(专题研究资料的查询)、现代网络信息资料的查询等,重点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运用信息资料的能力。
篇6
【关键词】农村小学生 自主阅读 提高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093-02
语言的交流是人际交往的重要途径,良好的语言素养展示了一个人的智慧和涵养,现代社会中,人际交往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占得比重越来越大,因此语言的学习必须得到重视。阅读主要目的是通过积累学生的语言知识,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小学生处在记忆和积累知识的黄金时期,如果只是死板的按照课本内容进行学习,那就无法获得足够的课外知识,偏离了语文教学的精神,尤其在农村地区,教学设备相对落后,没有完善的教学资源,语文教师的整体素质比不上城市地区,相对来说没有足够的文学知识可以传授给学生,学生的语文学习素材较少等等的这些问题的存在就造成了农村语文教学有效性不佳的现状。因此,对于经济较不发达的农村地区更加需要通过各方努力来提高小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农村地区语文教学质量。
一、农村小学生阅读现状分析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通过阅读不仅可以愉悦身心而且可以陶冶情操,使人获得美的享受。相关部门一再号召大力发展农村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但是教学实践中往往会遇到很多瓶颈,有些老师习惯性认为小学生由于年纪较小,没有完善的认知能力,所以在阅读的一开始就提出与阅读素材的相关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向老师设定的标准答案靠拢,这一举动虽然有助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但是无形当中培养了学生的惯性思维而丧失了个性思维,剥夺了学生深入阅读的时间,阅读变成最终的简单回答几个问题,学生为了完成阅读任务而进行阅读,自身对文章的独特的理解和感悟几乎不存在,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更是无从谈起。
二、提高农村小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的措施分析
1.教师充分认识到阅读对于学生的重要性
小学阶段是一个人想象力、创造力和好奇心最强的阶段,而语文阅读是最解放孩子天性的方法,通过对书本人物的理解,学生不仅可以总结学习人生最初阶段的关乎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而且可以开发智力和想象力,而目前来说在很多偏远农村地区,局限于学校的硬件设施和小学老师综合素质等因素,小学生的语文自主阅读能力差强人意,虽然有些学校为学生开设专门的阅读课,但实践力度并不高,学生的阅读课要么被老师占课,要么改成自习课,因此,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要真正的贯彻小学语文阅读课的教学目标,加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课程创新,树立新的教学观念,全面培养小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最终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水平。
2.教师要积极主动引导学生的阅读方向
传统的阅读教学方式是教师花费大量时间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偏重于老师对文学作品的人物情节进行剖析,这样的结果是学生对文学常识的掌握度提升,但是缺乏了自身的理解,禁锢了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在这一方面要积极进行教学创新,使得语文阅读课堂更加开放,减小老师的干预,增加学生的主动权,但是并不意味着老师对学生应该放任不管,而是应当加大对学生的引导,比如,针对现阶段很多农村阅读材料存在的局限性,语文老师可以帮助学生选择阅读的方向或者阅读的话题,让学生集中选择与该主题相关的不同的文学作品进行阅读,获取信息进而进行读后感的交流,为学生提供了发展自己想象力的自由空间,于无形中激发了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另外,语文阅读课堂是最富生命力的,老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后通过自己的理解对作品进行再创造,让学生自由的挖掘埋藏在文字中的信息,探究文章,老师在这个过程中应当具有开放的意识,在重视阅读话题的同时,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不同观点,敢于质疑,敢于有不同于老师的不同文学观点,让学生各抒己见,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实现小学语文阅读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3.善于运用外部环境为学生创设阅读环境
首先,多媒体技术已经较为普遍,教师在选定阅读话题之后,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设阅读情境,直观具体的展现文学形象,使学生身临其境,对其理解文字也会提供更多的帮助,比如,有人物传记或者任何描写人物外形的作品时,可以展示几张有关人物的图片,让学生结合文字进行鉴赏,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人物的了解,也让学生学习作者的描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以期达到阅读课的最佳效果;其次,老师要“授人以渔”,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习惯和方法,比如,区分朗读和默读,在阅读过程中详略得当,学习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阅读过程中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天马行空的想法,从文字中不断有所发现,读出新意;最后,老师要将课内和课外的素材联系起来,有新思路新方法,在立足课内阅读文章的基础上,拓宽学生的阅读范围,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利用课堂之余的时间进行课外阅读,积累阅读素材,学会评析并学会举一反三,对课本文章进行鉴赏。
4.运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是建立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之上的,如果学生的阅读量很小,无法体会阅读所带来的宝贵财富,就会失去对阅读的激情,因此老师要在典型文学范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各种类型的阅读材料,进行个性化阅读,除了各类著名的文学作品之外,还可以扎根于各类报刊杂志,对于典型的记叙文等,还可以在老师的带领之下编辑成为剧本,在学生之间排练表演,让学生从中获得审美的乐趣以及情感的熏陶。
三、结语
在实际教学实践中,要结合各地办学条件等因素的影响,正确认识阅读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因材施教,善于运用外部环境为学生创设阅读环境,积极主动的引导学生的阅读方向,运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学生中间开展个性阅读,使学生的阅读更多的呈现趣味性和丰富度,以期提高农村小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宁艳彩.让“书香”浸润农村孩子的人生――如何培养农村小学生的课外自主阅读能力[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3-03-25
篇7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外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2-0152-02
阅读是小学生获取科学文化知识的源泉,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方面。《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规定了小学阶段语文阅读教学目标:"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背诵优秀诗文160篇以上。"杜甫曾倡导"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学者余秋雨也指出:"生命的质量需要锻铸,阅读是锻铸的重要一环"。无不强调了多读书的好处。每一个有时代感、有责任感的教师都应该重视学生的阅读,然而知识的海洋何其辽阔,单凭一个学期课堂教学几十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它根本无法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因此,教师必须把培养学生课外阅读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让他们遨游书海、采珠拾贝呢?下面是我几年来对培养小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几点体会。
1.养兴趣,让学生爱上课外阅读
1.1 兴趣之源。对学生适时地表扬、肯定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对阅读产生好感。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对学生进行及时的肯定表扬,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参与的乐趣。如我在教《和他的大黑骡子》时,就鼓励同学们饱含深情的朗读课文,并组织成表演小组,表现其中的故事情节,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和教师真诚的鼓励给予他们极大的肯定。
1.2 兴趣之土。对学生鼓励肯定,让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是阅读的第一步,但有书读、有大量的文学文本能够阅读才是兴趣的土壤。由于小学生接触文学故事的范围较狭窄,自己的甄别鉴赏能力较弱,教师就要适时地加以引导,给兴趣添材加薪,让学生保持对阅读的持续热情。如建立班级读书讨论小组、"今天我来推荐一本书"活动等都是行之有效的办法。
2.设小学课外阅读环境
通过多种渠道,让学生尽可能多拥有可阅读的书籍。充分利用好以时文和文学作品为主而又题材广泛、形式多样的"自读课本";尽可能地改善校图书馆、阅览室的条件;组办班"图书室、期刊角",发动学生每人拿出二、三本书在班里和同学们定期汇总交流;随着家庭收入逐年提高,鼓励家长尽可能增加家庭藏书等办法…总之,我们要充分发挥家庭藏书、班级图书角、学校图书馆、社会的图书行等多种渠道的作用,为学生课外阅读提供充足的书源。
3.给方法,引导学生读好书
3.1 精心挑选读物。叶圣陶指出:"一要'及时',二要'精选'。"要选择那些"内容比课本丰富些,写法比课本生动些",能让学生在"阅读的时候感到触类旁通的乐趣"和"再读同类的其他读物的强烈愿望"的课外读物。
3.2 掌握最基本的读书方法。(1)浏览性阅读。主要针对一些名著,如《水浒传》《三国演义》等。教材中节选了中外名著的一些章节,在指导学生阅读原著时,教师可将要求放宽,只作走马观花式的浏览即可;(2)吸收性阅读。针对知识性读物,既不能追求快速,又不能观其大略,而是要理解每个知识点,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识记;(3)细品型阅读。针对语言精美的读物,要求学生细细品味,感悟语言的优美,并通过背诵、摘抄来帮助记忆积累,积淀语言,培养语感。
3.3 学会做读书笔记。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应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读书笔记类型很多:摘抄型――摘抄好词好句、生活常识等以丰富语言、增长知识;提纲型――把读物的要点或基本内容提纲挈领写下来,掌握读物的内容及作者的思路,从中学习表达事物的方法;体会型――读完一本读物后,结合现实和个人经历写出有关问题的认识及感想和体会,提高分析事物的能力;想象型――主要是续编故事,改写故事,发展联想和想象能力,从而培养创新思维。我们要通过提示范例、摘录讲评、交流感想等方式,提高学生做笔记的能力。
4.创设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感受阅读的快乐
如在阅读《安徒生童话》后,我们开展了讲童话故事比赛,那一个个安徒生童话就被孩子们绘声绘色地搬上了讲台。看着这一场别开生面的故事比赛,心中感慨万千:当孩子们内心阅读的渴望被点亮的时候,阅读就会给他们带来无穷的乐趣。再如,针对低年级的孩子表演欲强,让学生根据课外阅读讲故事、排练小剧本、诵读等,让学生在实践中,通过边读边演,用声音、表情、动作来表现自己对作品的理解。
5.构建课外阅读评价体系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坚持对小学生的阅读项目有检查、有评比,有总结。小学生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通过读书笔记,展示自己的读书收获,教师要充分利用墙报、展示栏、校园网等有效平台,为小学生搭建作品的展示平台,满足小学生的心理需求。通过展示学生的阅读成果,能使学生感受到读书的乐趣,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和与他人分享的喜悦,从而提高课外阅读的自主性和有效性。
小学生课外阅读是小学生语文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是实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终级目标。优秀的课外读物,不仅可以开拓小学生视野,丰富小学生知识,还能陶冶小学生的情操。把课外阅读纳入小学语文教学的轨道,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小学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联系、学科间融合的小学语文教育新体系。在提倡素质教育和终身学习的今天,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带领学生展工具之羽翼,沐人文之芬芳,实实在在地让学生爱上阅读,引领他们走向幸福人生。
参考文献:
[1] 陈立兴.浅谈新课程条件下的语文课外阅读[J].学周刊.2011.
篇8
写文章本应该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以自己的生活经验为根据,或记事或抒情或写景或写人都要“以我手写我心”。但是,当前有很大一部分小学生非常讨厌写作文,下笔写作十分的艰难。经过长久的调查发现,主要是因为小学生的生活太过单调、生活空间有限、阅读习惯较差、知识面太过狭窄、可感知的人物和事物也是少得可怜,导致没有话可写。
二、小学自主性习作教学改革实验的内容和过程
(一)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自主阅读能力
1.学习成语故事,激起小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通过教师示范性的讲述和学生自觉性的模仿,小学生们会逐渐养成自己去主动讲述成语故事的好习惯,不仅丰富了文化知识、练习了表达能力还能促进自主阅读的实现。
2.诵读经典诗词作品。为了能够引起小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在课堂内外开展古诗诵读比赛、讲诗词故事比赛等多种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在欢快的氛围中,即学到了知识还愉悦了心情。
3.诵读各种经典的寓言故事、儿童文学或者其他美文等。阅读是写作的重要前提,通过阅读学生可以积累到多种多样的写作素材。笔者曾经在班内开展过“读书交流”活动,学生把自己读过的最喜欢的书介绍给其他同学,把自己的读书经历和感悟告诉大家。通过这一类的活动,学生的阅读兴趣明显增强了,表达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升。
(二)培养小学生的自主实践能力,丰富学生的感悟经验
1.组织郊游活动,带领学生走进自然,体会不一样的生活。一年四季中,有很多利于出行的机会。教师可以在做好周密计划的前提下,带领学生去公园、动植物园、郊区农村感悟大自然的生命力。
2.引导学生参加一些有意义的课外劳动。现在的孩子很多都是独生子女,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过惯了娇生惯养的生活,缺乏必要的生活经验,所以导致写作时十分困难。因此,家长和学校必须要配合起来,引导孩子做一些简单的家务,在掌握一些生活常识的同时,不断的丰富自身的生活体验。
(三)要培养学生学会自主写作,自由抒发
小学生的作文必须要靠平时点点滴滴的积累和不断的练习。因此在经过自主阅读和自主实践的培养和训练之后,就要开始对学生自主写作能力的训练,为今后的写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对写作能力的训练可以有多种方法,最常用的就是写日记。写日记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随心而谈,没有任何的压力和负担,利于良好写作习惯的养成。
三、小学自主性习作教学改革实验应注意的问题
篇9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它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是学好所有学科的基础,也是学习其它学科的重要工具,所以学好语文很重要,也将成为重中之重。我认为想要学好语文需做到以下几点:
1、多读书、读好书。小学阶段是很重要的起步阶段,对以后中学、高中乃至大学的语文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孩子们要从小养成多读书的习惯,为以后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动力准备,让自己有足够的语文常识和知识。大家都知道,现在的语文题型越来越灵活,不再都是课本上的知识点,而是有许多课外的知识,比如今年四年级的期末试题有一题就是你所积累的课外对联有哪些,那么平时多读书的孩子就轻松的拿到这几分,而没有课外知识的孩子就是想破脑袋也写不出来。多读书、读好书很重要!
2、语文兴趣的培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自觉主动的学习是学好语文的关键。作为语文教师,在课堂中要重在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主动思考,以平等对话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重点培养学习方法,让孩子们学习做题的方法而不是让孩子们为了做题而做题。调动学生积极回答问题的主动性。
篇10
1.1 工具性和人文性不同步发展。
工具性着眼于形式,人文性则侧重它的内容,而这个世界上不存在没有形式的内容,也不存在没有内容的形式,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它们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片面强调形式或者内容都是不正确的。抛开工具性而片面强调人文性,忽视了“语文”的掌握与运用;只追求知识、技能、技巧,而舍弃思想、情感、个性等人文思想的呆板工具化教学都是片面的。我们应把工具性和人文性结合起来,根据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学校有侧重地运用,做到二者兼顾。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充分展示人类文化的无穷魅力,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又要引导学生掌握语文的基本知识,提升小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由此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1.2 教学因循守旧,传统教学方式占主导。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方式主要是一只粉笔,一本教参,一本现成的教案,走上讲台就开始传统的辛苦的讲授,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的设计都是由教师进行安排;学生以接受知识为主,虽然也可与教师进行交流,但大多是单向的,双向交流并不占主导地位;对教学资源的要求相对简单,通常是具备书本、黑板、粉笔、纸张等即可;学习过程相对封闭、保守和紧张,学生、教师所接受和讲授的知识均不超出书本范围。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等,学生完全处于接受学习的被动的填鸭教学中,没有主动参与积极参的机会,同时导致学生的积极参与的意识不强,即使有这方面的愿望,也被扼杀在萌芽状态。
1.3 传统和现代教学手段不能有机结合。
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小学也配备了多媒体教学的相关设备,多媒体的运用能够极大地丰富小学语文教学的内容,活跃课堂氛围,图文并茂地把课堂知识展现给学生。但是如果处理不当很可能会造成相反的作用。很多学校把多媒体教学当作一种时髦,并没有真正把多媒体的功能发挥出来,主要表现在让学生听过多的录音和看过多的大屏幕,过多地采用表演、演示等手段。这样往往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冲淡了学生对学习重点、难点的关注,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耽误了学生体悟、读背的时间。传统的教学手段在多媒体中体现很少,出现了传统与现代教学手段的脱节,背离了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
2 探析小学语文教学的创新方式
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并通过教学的内容进行品德教育、审美教育和思维训练,在大力推进创新教育的今天,伴着新课程标准改革的实行,把创新教育如何巧妙、有机地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并为语文学科教学服务显得至关重要,同时语文教学也离不开创新教育,它可以给语文教学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推行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1 开放、多元化原则。
只有小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可能激发创新得意识,加大创新尝试。小学语文教师在实施创新教育中,不应局限于课堂上,束缚在教材中,限制在教师的可控圈内,而应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兴趣活动,加强课外阅读,这样不但能拓宽学生知识的视野,而且能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受各方面的锻炼,激发他们浓厚的语文学习兴趣,在课外活学活用课堂中所学知识,增强他们的主人翁意识,这有助于他们自主地、创造性地开展活动,在活动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质,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
2.2 小学语文创新教学的方法。
2.2.1 改变传统教学方式。
现代教学方式是一种传统和现代结合的教学方式,它把很多科学技术应用到了教学中来。多媒体并不等于现代教学方式,也就是在教学中应用了多媒体并不就是现代教学了。小学语文教师首先应当树立正确的现代教学观念。一是学生是现代教学方式的主体,转化学生的从属地位,将学生的地位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化为主动参与者。可以利用话筒这种手段现场采访学生,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感受到现代教学方式。二是要注意多媒体不是教学的全部,它只是教学的辅助工具,学校的主体永远是老师和学生,可以通过播放一些音频和图片,利用电教手段把抽象、空洞的条文化为具体、生动的画面,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而且因为学生并没有走出校园亲自观察的机会,经过剪辑后的录像带恰可解决这一问题,使之成为学生认知事物的帮手和学习的工具。
2.2.2 打破传统思维定势,培养思维灵活性。
固定的思维方式是影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最大障碍。为了避免这种弊端,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积极鼓励学生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等等,力求求新求异,提倡让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和思路去解决同类型的问题,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例如锻炼学生逆向思维能力、正确反推,求异思维能力、多向探求,多向思维能力等。
2.2.3 创设问题情境,激励学生质疑问难。
(1)激趣设疑,诱发思维。小学课文并不是每篇都特别精彩,有很多课文是常识性的知识,如果按部就班地讲解很有可能达不到预期的效果,那我们就必须引入一些问题,启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按照预定的问题来解决问题。这样学生对提出的问题,感到新奇又难以理解,从而诱发他们的思维。这样带着疑问学习语文,效果更佳。
(2)变序设疑,启发思维。根据课文的难易点和重点,把课文中讲解的顺序颠倒一下,先把果说出来,再由果导因,这样学生会有很强的好奇心,从而达到启发学生思维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