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信息技术概论范文
时间:2024-04-08 15:53: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现代信息技术概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21世纪是一个多元化的世纪,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异军突起,在社会各个领域广泛应用。作为引导时代新潮流的教育行业,必然首当其冲的受其影响,这就要求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要迅速更新自己的教育思想理念,发展现代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纵观全国的教育改革,正是如火如荼之时:开创校园网站,建立计算机网络教室,网上教学,多媒体课件等等,多种形式齐头并进。在这种探索过程当中,也清楚地让我们看到:现代技术应用于教育是对教育本身一个质的突破。
旧式的教学,课堂是教师的舞台,一本书,一块黑板,一支粉笔,就要“独揽天下”,没有给学生充分自由思考的时间,没有让学生有创新的机会,更不利于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能力,现在我们把它叫做“说教式”、“灌输式”,看来是无可厚非的。那又是不是说只要在教育中应用现代技术就可以改变这种局面了呢?我认为也不然,光有现代的技术,没有先进的思想同样是不行的。如今,在我们教师队伍中,还存在着这种现象:有教师认为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占用了教学时间,影响升学率;大部分教师对现代技术的驾驶水平还偏低;有的教师虽然会使用现代技术,但不会处理它与教学之间的关系。针对这种现象,我们就只有在发展现代教育技术的同时,努力的改革教育思想理念。
那要从哪些方面来改革教育思想理念呢?我认为:
一、教育观念的转变
要发展现代教育技术,首先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就必须有一个明确的认识:“什么是现代教育技术?为什么要发展?以及怎样发展的问题?”我们要加强这方面的理论学习,明确现代技术在教育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同时,也要不断完善自身素质,使自己能游刃自如的操纵各种现代化教育手段。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态度有两种:主动的学习和被动学习,一个乐意学习的人,肯定要比一个免为其学的人要学得更好,要让学生由“强学”变为“爱学”,这就需要充分抓住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他们喜爱的事物与情境。例如:小学数学在所有学科中,它是最抽象化,概念化的一门学科,模糊的数字概念,枯燥的定义定律,不适合小学生的特性,如果我们能将这些数字的定义、定律等转变成生活中生动、鲜明的形象,必然会激发学生的兴趣。我觉得: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法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这一点,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愉快的学习。
2.教学方法要侧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精神
篇2
【关键词】中学物理教学;信息技术;应用模式
当代教育体系是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现代教育体系。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构建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将是提高物理教学效果,创建现代物理教学模式的有效途径。以教师使用课件为主的教学模式是在现有教学模式基础上,把计算机作为新教学媒体用于课堂教学中的演示,它既可以动态显现物理现象的变化发展过程,也可以重新组织情景,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为学生学习概念规律创造条件。根据目前全国大多数中学的条件,这种模式是在中学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的最主要模式。我认为,符合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中学物理教学模式,应该有以下几个教学环节组成。
一、 创设教学情景
充分利用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多种媒体手段,创设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既贴近生活又具有时代气息的情景,以图文并茂、形象生动且有利于学生内心体验的表现手法向学生展示具有设疑激趣特征的问题情景,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因此要深入挖掘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多种媒体手段所具有的深化问题情景的表现手法,多视角地为学生自主探索问题创设可供引发思维的探索问题的情景。在此基础上通过教师指导、小组讨论、班级交流等方式来进行理性思维基础上的科学猜想,以整理出初步的探究问题的思路。此环节中,所选用的教学手段、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应有利于有效地实现本环节的目标任务。所创设的问题情景应既符合认知对象所具有的主要特征,同时也应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能使学生心理亢奋,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并将求知欲转化为学习的动力。能在教学过程中,为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创造了条件。对探索思路讨论所采取的教学策略应该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学理念,应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初步的科学研究的思维方法。
二、 引导科学探究
充分利用计算机对多种媒体信息的展示、计算机的网上搜索、教师演示实验、学生随堂实验、实物展示等手段,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去发挥探究过程的学生主体能动性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去贯彻重过程和重能力培养的现代教学理念。此环节中,所创设的自主探索研究的物理情景,应有利于探究过程中的引导观察与操作,使之在探索中能进一步加深对物理现象和过程的理解,进而形成概念、发现规律,建立合理正确的物理表象,使之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学能力、科学观念、科学品质,体会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特别是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三、 概念合理建构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所具有的对多种媒体信息进行高超的编辑和再现功能,依据研究对象所具有的主要特征,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对相关媒体信息进行微观过程宏观化、宏观场景微缩化、瞬间过程定格化等处理,创设建立在学生自主探究基础上的、有利于概念建构的良好学习情景。让学生在主动参与、内心体验的基础上,对感知的物理现象,通过科学的归纳、演绎,比较,抽象等思维方式,形成物理概念或物理规律。此环节中,所选用的媒体手段应能为概念建构创设具有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化枯燥为生动的学习情景,且所创设的有利于概念建构的学习情景,应具有进一步深化学生在实践探索中所获得的内心体验的特征。此外,在概念建构的过程中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科学的自然观。
四、 知识应用拓展
充分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所具有的对视频、动画等多种媒体信息的高超编辑能力,以及其他媒体表现手法所具有的直观性、可操作性等特征,在创设好应用知识于实践的情景的前提下,通过对应用对象结构的合理解刨与展示,以及对应用对象的仿真模拟,为进一步巩固、深化、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提供支撑。此外,还应努力创设好将知识应用于新情景的学习情景,使之借助于新问题情景的刺激,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通过创新思维,并经历设计、制作等实践活动,在创新知识的学习情景中引起其认知结构的扩展与创新。此环节中,所选用的创设情景的媒体手段,应体现出多样性、实用性、现代性等特征。此外,所选用的创设情景的情景素材,也应具有实用、现代、开放等特征。进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创新精神。
五、 反馈测试评价
充分利用计算机多种媒体技术所具有的可控性、智能性、交互性等特性,创设好有利于学生选择学习方向的智能导向情景,以及有利于学生判断自己学习行为的智能检测情景,使教学过程中的反馈与评价体现出“以学生发展为本”,进而培养形式在面对较为复杂的学习情景时具有较强的自我矫正能力。此环节中,所创设的导向性、检测性学习情景,应有利于学生通过自主选择来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向,及时总结自己的探究行为,进而能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结构,并将它纳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同时也能有效的掌握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方法与技能。
总之,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中学物理演示型教学模式,其最大的优点是能使师生在单位时间内,传送和接受更多的物理知识信息,不仅容易被教师掌握,也容易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如果教师的口头表达和现代教育媒体紧密结合起来,就能加大教学的感染力和表现力,通过强调充分利用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多种媒体手段,来促进物理教学手段的多样化,从而带动物理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的多样化,促进物理教学过程信息交流的多元化,最终实现物理教学目标的多元化和教学水平的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南国农主编《信息化教育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2]李景志主编《新课程教学设计》(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篇3
《音乐课程标准》提出:音乐教育以审美体验为核心。贯穿于音乐教学的过程中的这一基本理念为广大的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标准的要求和需不断搜索的问题: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应有机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之中。然而传统的教学手段仅能满足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潜移默化中的情感体验可能对生活在五彩斑斓的现代社会的青少年来说是难之又难,在实际生活中,电视、电影、现场演出、KTV等多种现代方式,对他们的视听觉已产生极大冲击,传统的课堂只会使他们觉得索然无味。如何更好地通过音乐培育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构建现代化信息技术与音乐教学有效整合的课堂是一重要途径。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利用多媒体手段,不仅弥补了传统教育模式的不足,将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化、生动化,将虚幻的形象直观化、具体化,以直观形象与视听结合的形式对音乐进行全新诠释,又可以使整个教学过程变成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共享过程,从而打开学生学习音乐的通道,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促进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早在1997年,笔者所在单位就大力倡导实施现代化技术教育,正确引导教师大量使用现代手段进行备课与教学,一直处于全市领先水平的现代化教学理念和硬件设施,使自己受益匪浅,运用至今十几年期间,虽然教学对象、教学环境和教学要求等各方面发生了诸多变化,但这已成为学生们最为认可,最易接受的课堂教学方式和自己必不可少的教育教学有效途径。现就本人在现代信息技术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与整合实践,粗浅阐述个人观点。
首先,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效运用可以增大课堂信息容量,丰满教学内容。
传统的音乐教学无法提供较为直观的音乐形象,尤其是面对复杂、枯燥的音乐理论,单靠教师的口授,学生是无法理解和接受的,往往需要通过大量的板书和反复的强调与练习,才能搞懂一两个问题,如果板书曲谱,花费的时间更多,经常影响正常的教学进度。音乐综合课一般是一个星期两节,传统的教学方法也使音乐知识的更多传授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可以课前将大量信息直接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与音乐教学有机地结合,使抽象、零乱、复杂的音乐理论变的形象化、条理化和简单化。例如《五线谱概论》一课,虽然是很简单的基础内容,但各音音名与唱名,以及各音位置极易混淆,而且只有一架授课钢琴,学生也无法直观看到钢琴上的各音与五线谱上各音如何一一对应,以往为了使学生有直观印象,需要在黑板画出五线谱上各组音阶和钢琴键盘,教师不仅费时费力,学生也听得是如嚼白蜡。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将此方面的内容完整结合在一起,笔者通过大屏幕直接向学生出示课件,当谱表上音符闪动,对应的琴键便自动按下发出相应的音高,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放大强调或缩小直观全盘,原来难以把握的、虚幻的音乐理论非常清晰的映入学生的脑海,并在此过程中切实感受到知识的真实、形象、有趣和实用。在习题练习的环节中,速度明显加快一倍,原本两节课的内容,现在可以融入更多的内容,或是巩固,或是延伸,使之更加丰满、充实。
其次,现代信息技术有效运用可以增强课堂情境,激发学生兴趣与求知欲。
人的思维是最易受到外界影响的,当学生对所学内容不感兴趣时,自然不愿接受更多的相关信息,课堂上也会处于一种压抑状态或分散状态。相反,积极适宜的学习氛围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思维活动一直处于最佳状态,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从而被激发,更好地投入到有效的学习过程之中。
音乐是情感表达的艺术,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感受音乐,更好地把握音乐形象,需要创设一种与音乐情境相和谐的环境、气氛。多彩详实的画面、生动真实的声音具有较强感染力和吸引力,可以对学生产生视听觉的刺激,有利于开阔学生音乐视野,发展学生形象思维。在《青少年管弦乐队》欣赏课中,为了让学生能更快地了解西洋管弦乐队中各类乐器的形状结构和音色特点,笔者通过电脑分别展示每一种乐器的外形图片和15秒的演奏片段,使学生对每种乐器的形状和音色都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为以后欣赏乐曲做好铺垫,帮助学生在欣赏乐曲的过程当中,能较快的分辨出不同乐器的音色,从而更进一步地去感受乐曲所表现的意境和情绪。乐曲的欣赏笔者选用的是西洋管弦乐队现场的演奏,因为曲子本身的创作目的就是帮助青少年了解西洋管弦乐队,每一个乐器组进行演奏时,都会给特写突出本组乐器,学生不仅从中感受到音色与形态,而且还能直观的了解这些乐器是如何使用的,乐曲的最后是结束在宏伟的赋格曲中,很多学生都被这反复出现的音乐主题和激情演绎的氛围所感染了,要求再次展示演出视频,有的同学竟已能模唱出一两句主题旋律了,对于平时只知道周杰伦、蔡依林的他们,能够表现出如此的课堂热情和收到的教学效果,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立下了汗马功劳。应该说,该手段有助于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多维信息空间,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学生思维,拓展学生的创作空间,为学生铺设了直接体验艺术美的通道。
第三,现代信息技术有效运用便于与其他艺术门类有机融合,更好地优化教学效果,激发教师的创作激情和成功教学的信心。
艺术是相通的,也是密不可分的,音乐综合课的要求越来越体现出与其它的艺术类别的共融性,戏曲、曲艺、美术、舞蹈等等都需广泛涉及,如何能把音乐与它们自然结合,确实给教育工作者又提出了新的课题。通过实践,现代信息技术能较好地把几者融合,并取得预期效果。
在构思欣赏课《梁祝》时,笔者开始的设想是结合西洋管弦乐器的知识内容,巩固加深学生对弦乐器的认识和理解,并用多媒体按故事发展顺序分段展示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感受由小提琴演绎的凄美爱情故事。由于学生对该故事并不陌生,而且乐曲本身优美、抒情、形象鲜明,能较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达到预期效果。但在实际的教学设计过程中,我感到这样的单纯欣赏乐曲,无法使学生全面的了解乐曲创作背景和素材来源,内容形式较为单一,学生可能只对乐曲主题或其中的某个乐段感兴趣。既然无法使学生对乐曲全面掌握,倒不如针对故事的某一个场景进行深层次、全方面的欣赏和分析。于是原本一节音乐欣赏课变成了一节艺术赏析课,最后的教学过程是这样设计的:学生在《梁祝》的主题音乐中走进教室,学生回忆讲述这段美丽的爱情故事,展示当代画家刘旦宅的连环画《十八相送》,播放越剧《十八相送》唱段视频,教师讲述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创作背景的来源素材,播放现场演奏视频,体现该故事多种艺术表现方式,展示黄梅戏该唱段的演出视频。正如自己所想,这节课获得了很大的成功,下课铃响后学生们还回味在其中,不愿走出音乐教室。
这一次的成功尝试也给了自己极大的激励,毋庸置疑,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为教师实现教学理想提供了自由的天空,激发了教师高度的创作热情,也使四十五分钟的课堂中,教学信息渠道的大量增加也促使教师再次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获取内容进行艺术加工,并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去进行教学设计,设想相应的教学效果等,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四、现代信息技术有效运用中的制约因素。
篇4
关键词: 高职院校 数学教学 信息技术 整合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数学教学需要改革和创新,数学教学在与信息技术结合的同时,其研究领域、研究方式和应用范畴等方面得到了空前的拓展,数学教学也因与信息技术逐步实现整合而得到优化。所以我们应该积极寻找信息技术和数学学科的整合点来优化课堂教学,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信息素养。
“整合”,不是简单地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学手段与传统的数学教学手段叠加,而是旨在通过信息技术的介入,达到数学教学各要素的丰富和谐,使信息技术融入教学过程之中,通过改变教与学的方式,增加信息资源与传播渠道等实现数学教学的突破与发展。
一、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原则
1.目的性原则。信息技术的选择与运用,其目的是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服务。不能为形式上的多样化而失去教学的方向。用信息技术可以产生丰富的视听效果,以此来刺激学生的感官,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但有些教师制作的数学课件,背景画面复杂,几何图形变幻莫测,按钮奇形怪状,并且使用大量的动画和音响。这些课件画蛇添足、喧宾夺主,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冲淡了他们对学习重点、难点的关注,久而久之,学生必然会产生厌倦情绪,反而不利于学习兴趣的激发。所以我们要牢记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最终目标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信息素养。
2.主体性原则。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的数学课堂教学,应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思维训练为核心,以丰富的信息资源为基础,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研讨,主动创新,获得知识技能上的提高,满足兴趣、情感等方面的需要,提高数学素质和信息素养。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合理运用,由于其自身具有传输的网络化,信息呈现的多样化,使得数学课堂教学的改革获得了生机,使得我们许多数学教学设计得以实现。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使得师生关系发生转变,在教学中真正做到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自己选择认知工具,自己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伙伴。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感悟、发展,而这种活动是出于学生自身的需要,是积极的、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无奈的,从而真正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作用。
3.活动性原则。从数学教学改革的趋势来看,传统的课堂教学正向着数学活动课的形式转变。数学教学应该让学生做数学,这是新的课程标准中的重要理念。教学中学生更喜欢听故事、做游戏、做实验、搞课题研究以及上网查资料、上机操练等形式。教学只有从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规律出发,采取多种形式、方法,展开丰富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数字化教学主张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实现知识建构。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自主地操作、尝试、交流、讨论、质疑、解惑,把问的权利交给学生,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把做的过程放给学生,尽可能多地给予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彻底改变过去那种灌输注入式的教学模式。
4.开放性原则。网络的广泛使用促使教学内容不再局限于书本知识。学生学习的数学内容应该是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占性的。而有意义的学习应是建立在学生主观愿望和知识基础上的,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相对于传统的条件充足、答案确定的封闭题而言,开放题由于自身的特点,使其更易实现上述的教育理念。
二、目前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中存在的问题
在教学实践中,由于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刚刚起步,各方面条件还不是十分成熟,在计算机网络、数字化资源、教师、学生等方面都存在着一些不利于整合的因素,这些因素成了制约整合的瓶颈。它们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网上交互缺乏。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与学具有共时性,需要随时交互,才能促使学习产生效能。由于缺乏交互的即时性,大大削弱了网络学习的效能。
2.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时过分追求大容量、高密度。不少教师在进行多媒体教学时对计算机信息的大容量、高密度津津乐道,教学中不给学生思考、讨论的时间,甚至一节课完成过去两节或三节课才能上完的内容。表面上看课堂信息量大,实际上则出现“讲者手忙脚乱、看者眼花缭乱、听者心慌意乱”的现象,由原来的“人灌”变为更高效的“机灌”。
3.教学时忽视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有些教师将预先设计好的或网上下载的课件输入电脑,然后严格按程序将教学内容不加选择、一点不漏地逐一展现,上课成了执行既定程序,学生是否适应,是否能跟上教学进度,计算机操作能否跟上,他们无暇顾及。有些教师片面追求多媒体课件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从组织教学到新课讲授,从巩固练习到课堂作业,每一个细节都有详尽的与画面相配套的解说和分析,整节课只要点点鼠标,讲几句串词就算了事。他们忽视了教学中最为重要的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然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势不可挡,我们只有迎难而上,不断探索、研究,注重实效,优化整合,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更好地完成培养世纪人才的任务。
参考文献:
[1]金友良.谈谈高职高等数学教学模式的改革.职业教育研究,2005.6.
[2]侯建军.谈高职数学教学中应用能力的培养.职业教育研究,2006.5.
篇5
关键词:高中历史;历史教学;信息技术;教学改革
一、概论
高中时期是一个人学习能力最强的时候,但同时也是学习任务最重的时期。特别是对高中历史这样一门文字性内容较多、故事情节较多的学科,运用信息技术教学,会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运用信息技术,改革历史教学,不仅能帮助学生快速学习,还能方便教师教学,简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
二、信息技术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1、使教学内容形象丰富。
在信息技术的使用下,可以获得更多网络信息资源,获取来自不同阶层对同一问题的解读方式,使教师更透彻的理解历史知识,从而更准确的传授知识要点。如:对世界历史中的文艺复兴时期的古代欧洲贵族华美服饰及欧洲特色建筑风格的文化创作的教学,可以运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将这种艺术类的历史教学内容形象生动的展示给学生,帮助学生理解,有利于学生迅速掌握。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使得课堂教学不再只局限于书本和粉笔,扩大教学知识来源,通过视频、音频、图片等形式来传授教学内容,更有助于学生对教学知识的理解。如:对一些抗战年代的历史事件,可以通过播放有意义的历史正剧来替代枯燥的文字叙述,刺激学生的感官,留下深刻的印象。
3、提高效率。
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最大的特点便是资料的共享。历史内容繁多,分外国历史,中国历史,中国历史又分为中国古代史和近现代史。对如此庞大的历史系统数据,单靠基本课本肯定是不能详尽的叙述清楚,只能范而概之,如此,便会增加教师的教学难度,学生的理解难度。使用信息技术,教师可以搜罗更多的历史信息,详尽化课本内容,使之通俗易懂;学生也可以通过网络自发学习,对不易理解的可以求助网络,方便快捷,更容易提高效率,节省时间。
三、高中历史教学在信息技术下的改革策略
1、掌握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规律。
了解学生的理解力,对一个高中老师很重要,历史老师也不例外。若要合理的利用信息技术制造出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很重要。例如,在《近现代史》的教学中,对的相关历史事件,如果只是单纯的口述林则徐禁烟焚烟的事迹,恐怕很难让学生一遍就记住。但如果可以播放一些视频,让学生自己从中学习,带入情境,会更容易记住并引发反思。
2、运用信息技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运用信息技术,降低历史教学的枯燥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正常情况下,人对图片的印象往往比对文字的印象要深刻,文字容易使人犯困,图片更能带动人的思维。但高中学生的学多都是通过文字来学习,如果改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图文搭配,更能吸引学生,调动积极性。如:讲述唐宋历史时,对当代的服饰、字画、人物等的学习介绍,若能通过一些实物的图片与文字描述想搭配,让学生直观的感受,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运用信息技术,是情境重现。
运用信息技术,将一些无法用言语阐述清楚的事件形象的表达出来,让其情境重现,让学生自然而然的理解。情境重现是对历史事件的最直观表述,是将历史情景演绎出来,让学生置身其中,感受那个场景,感染历史的氛围,同时让每个学生系统全面的认识历史,而不能局限在文字的解说上,这样就不会存在讲述的偏差使学生误解历史。例如,和等,都可以用视频来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将当时的情境植入大脑,加大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感触,加深印象。
4、应用信息技术,归类总结。
高中历史的教学在于让学生了解历史,感悟历史。从中懂得做人的道理,弘扬历史文化。对纷繁杂乱的历史内容,必须懂得归类总结,才能更快更好的学好高中历史。通过信息技术,将历史知识进行归类总结,用更适合学生学习理解的形式展示给学生,能缩短教学时间和学习时间。例如,在教授“资本主义世界的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这一内容时,可以将该部分知识归纳总结后通过多媒体直观快速的展示给学生,使学生更容易抓住重点,掌握历史关键。
5、发挥知识的广泛性。
网络的普及,使得人们足不出户也能获得大量的信息,各种各样的信息遍布全世界。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可以使学生在浩瀚的资源中寻找自己所需的信息。针对自己的不足,在互联网中补充。例如,在《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化》中的《音乐与美术》的教学中,就可以通过网络寻找到更多形象具体化的历史信息,帮助学生理解吸收该部分内容。除了通过一些图片、小视频的介绍,还可以通过网上的一些相关文献来帮助理解。老师可以通过对相关资源的整合、细化,将其展现给学生,丰富学生的知识面。
四、结语
高中学习的任务繁重,高中历史的涉及面广泛,对学生而言,在学好其他学科的同时,还要学好历史,是很不容易的。运用信息技术来辅助学习,可以有效的提升教学质量,减少学生学习时间,降低学生学习难度。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将高中历史教学形象化,直观展现历史事件,让学生印象深刻。
参考文献:
[1]刘长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高中历史教学[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
[2]许微微.以《》为例谈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与整合[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0(01).
[3]马文平.新课程下高中历史教学如何改变教学观念[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01).
篇6
论文摘要:案例教学是国外经济管理教学过程中经常采用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科学组织案例教学对于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提高管理素质非常重要。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教学应积极采用案例教学方法,在管理类课程中引入案例教学,会推动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并对整个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产生积极影响。
随着现代社会信息化步伐的加快,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不仅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方式,而且也给新世纪的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基于多媒体网络的信息技术通过与各类课程相整合,可以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的多样化学习创造环境,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及利用信息技术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层次和效率。
一、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
现代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概念定位是应用工程科学、技术科学、数学、系统科学及社会科学知识,对人员、物资、设备、技术、能源和信息等组成的各种系统进行设计、评价、决策、改进、实施和控制的一门学科。
概括地讲,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要具备从事工程项目管理的基本能力,其知识结构应建立在工程技术平台、管理学平台、经济学平台、法学平台这“四个平台”的知识体系之上。四个平台的课程内容如下:
(一)工程技术平台的知识体系
工程技术平台的知识体系是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从事与工程、特别是土木工程有关的管理的学科基础。是管理科学与工程有别于其他管理的基石,工程管理人员若不懂得工程技术的相关知识,就无法实施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首先应该是工程师。
(二)管理学平台的知识体系
管理学平台包括通用管理学和项目管理方向管理学两个方面。在国家教育部《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将管理学规定为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主干学科。而且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既培养工程师,也培养管理人才,工程管理人才是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性人才。
1.通用管理学知识体系
通用管理学知识体系由以下课程内容构成:运筹学、组织行为学、质量与安全管理、数据库应用、管理信息系统、ISO质量管理体系概论、风险与保险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项目管理(PMP)。
2.项目管理方向管理学知识体系
项目管理方向管理学知识体系由以下课程内容构成: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国际工程管理、工程建设监理、工程管理软件应用、工程项目成本管理、施工企业经营管理、项目总控、外资工程合同管理、工程造价管理。
(三)经济学平台的知识体系
经济学平台的知识体系是工程管理专业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学知识越来越显得重要,而且在工程管理中,大量的管理是通过经济手段来实现的,管理与经济是密不可分的统一体,因此管理科学与工程(特别是工程造价管理)必须掌握相关的经济知识。经济学平台包括通用的经济学和工程管理方向的经济学两个方面。
其一,通用的经济学知识体系,由以下基本课程构成:西方经济学、工程经济学、应用统计学、会计学、则务管理、项目融资、可行性研究与评价。
其二,工程造价管理方向的经济学知识体系,由以下课程构成:建筑工程概预算、安装工程预算、道路工程预算、市政工程预算、投资估算、工程估价、工程项目成本控制、造价软件应用。
(四)法学平台的知识体系
法律是调整人类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从事管理者必须熟悉、掌握、应用法律,因此法学知识也是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重要的知识平台,一般包括以下课程内容:建设法规、经济法等。
在四个平台基础上构建的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知识体系以及相应的课程设置,较完整地体现了专业培养目标、业务素质能力的基本要求,也较好地体现了“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口径,以及整体优化”的要求。
二、案例教学模式
案例教学模式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要求,在课堂上,通过对一个具体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运用一定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对这些特殊情境(案例)进行分析、讨论,探讨处理方案,在课堂外,帮助学生选择一个专题,结合教育教学实际进行研究,探索教育教学规律,从而提高学生的创造性,运用已有的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是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学生主体的、创造性的问题解决过程,有机地将理论与实践、知识与经验、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结合起来,旨在提高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教学程序和操作体系。
案例教学法最早应用于法学界和医学界,美国哈佛工商学院将案例教学应用在管理学科教学中推动了这一教学方法的普遍应用,目前它己被广泛应用于世界各国经济、商贸、管理、法律、教育等各类课程的教学中。案例教学法将特定的情境带入课堂,让学生通过分析案例并在群体中展开共同讨论,使学生主动地进人特定情境和实践过程,建立起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受,在分析探索和讨论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它以其先进的“能力本位”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充满鲜活性、灵活性、启迪性的教学手法和极具针对性的实施方式,成为管理类课程教学中不可替代的教学方法之一。然而,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等信息技术出现之前,案例教学仍然多是以教师讲授的形式在课堂中出现的。尽管有一些教师讲解案例可以十分生动,有时候还可以将案例印发给学生边听讲边看,但是案例本身的特点不能充分展示,教学效果不够理想。
三、信息技术支持下的管理科学与工程案例教学模式
基于信息技术支持下的管理科学与工程案例教学模式是指建立在现代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基础之上,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支持和由其提供的无限信息资源,构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教学模式。
(一)优点
这种教学模式的关键在于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能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教学环境。教学环境,在教学活动开始时又称为学习情境(或学习环境)。这种教学环境具有信息资源丰富、交互与交流方便、时间与空间开放等特点,可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其中多媒体技术的超文本信息组织方式与网络技术的结合,使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又能培养他们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信息的素养;计算机网络的交互性,不仅可以使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创造思维及创新能力,而且可以使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互助,促进合作精神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
(二)特征
第一,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基本特征。作为该教学模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现代信息技术不仅是教学的辅助工具和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而且为学生的学习和学习环境的创建提供无限信息资源,可以说现代信息技术本身就象教室、黑板一样,是学习环境的一分子。
第二,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
第三,教学形式多样,提倡师生、生生、师师等多种教学因素的互动。
基于以上几方面的因素,结合东北林业大学的信息化硬件水平和管理科学与工程类课程的特点,将信息技术与案例教学法相结合的过程中探索教师和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挖掘、提炼、展示、讨论、评价案例的方式方法,寻找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有效培养和评价学生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能力的途径,研究教师在应用信息技术开展案例教学过程中所处地位和应当扮演的角色。
四、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案例教学模式的模型设计(图1)
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案例教学模式的构建是建立在案例学习任务基础之上的,设计或提出学习任务是教学模式形成的灵魂:学习任务不同,教学模式也应有所区别;同一学习任务可以有不同的教学模式。学习任务的提出或设计又是以学习者特征分析和教学目标分析为依据的。通过教学目标分析,教师掌握教材的基本结构,确定学习者的‘最近发展区”,通过分析学习者特征,教师了解学生的认知结构、智能水平,从而为正确提出或设计学习任务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模式的构建可从创设情境和设计教学策略两个方面分别进行,并通过相互协调的循环设计,最终形成稳定的教学模式。情境的创设有助于将一个个学习任务置于真实的问题情境中,从而促进学生知识与能力的迁移;内置其中的认知工具(含会话与协作工具)有助于学习者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内置的大量信息资源有助于问题的理解和可行性方案的提出。教学策略的设计为学习者指明活动的方向,提供可供选择的问题解决模式。
五、案例教学改革和创新的效果分析
一是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得到增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需要独立引用书本上的理论、独立寻找案例、独立分析和撰写学习报告、独立进行分析演讲、独立对学习成果进行评价,这一系列学习中的独立行动,摆脱了一贯依靠教师的倾向,大大锻炼了学生的独立自学精神,并使得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后来有同学表示,他们认为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展示他们的个人才华,一部分同学还争着要上台演讲,主动提问的同学也很多。
二是积极思维与创新思维得到发展。最近.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2006)说:“我们的高等教育还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传授式教学,强调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连贯性,这的确很重要。但是,如果过于强调完整、系统连贯地学习知识,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一个大学生可能直到毕业都来不及学到最前沿的课程。”这席话一针见血地揭示了传统填充式教学方法的弊端。而案例分析教学采用紧密联系现实,自学、讨论、演讲、面试等多种方式,提供了广阔的学习舞台,极大地推动了学生积极思维与创新思维的发展,也获得了参与学生的热烈拥护。
三是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高。在案例分析中,让学生演讲,互相提问辩论、毫无准备地回答学生临时性的各种问题,这对于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应急反应能力都带来了很多好处。由于学生事前有所准备,又有学生之间的相互比较,对于讲演的好坏自然也有自己的看法,今后他们会去总结经验和教训。特别是今天的大学生就业往往遇到面试这个环节,如果在学校中从来没有得到锻炼的话,将给自己的顺利就业带来不利的影响。在案例教学前把这一点说明清楚,更鼓励了学生演讲的积极性。许多学生由于演讲的成功更增添了自信心。
四是开创了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巴西著名教育家保罗·佛莱雷种指出:‘役有对话就没有交流,没有交流就没有教育。”过去的教学是教师一言堂,现在是群言堂。不但允许学生提问,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允许学生在下面谈论或商量问题。总的来说,课堂教学和学习气氛热烈、学生发言积极,学生自己的评分更具有神秘感和吸引力,引起了学生的浓厚兴趣,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起了推动作用。另外,在课前的小组学习准备中,学生主动自由讨论,常常争论激烈,一份案例分析报告经常要修改多次才能定稿,开创了课内外学习生动活泼的新局面。
六、实施案例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案例教学以讨论式教学为主,但也应注意和讲授式教学相辅相成。无论哪种教学方式都应在现代教育理念框架下,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他们在学习中感到问题无所不在。只有强化问题意识,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案例教学是一种开放式教学。除注意克服落后的传统教学方式外,要利用一切先进的教学手段,如现场调研、网络应用、CAI多媒体教学等。
案例教学需要创立新的教学评价体系。案例教学重在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考试的目标、内容、形式也应随之改变。
比如某些管理学科的课程,为了考核创新能力,试卷给出的案例答案不一定是唯一的,判断正误的笔不一定掌握在老师的手,而是靠实践的检验。一些同学可能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不同的答案,这就要看其是否能进行逻辑推理,分析得是否有道理,思路是否清晰、准确,再予以成绩评价。
篇7
论文摘 要 如何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来实现教育的最优化?高校教师在应用其过程中必须认识到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就如何科学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从5个方面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
现代教育技术的核心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学过程和教与学的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以实现教育最优化的理论与实践。如何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来实现教育的最优化?高校教师在应用其过程中必须认识到这是一个系统工程。本文就如何科学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
1 信息资源建设是物质条件
信息资源的开发建设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长期任务,是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前提物质条件。其中,硬件建设是教育技术应用的基础,软件资源开发是教育技术应用的核心。
1.1 完善硬件建设
目前许多高校都很注重教育技术硬件建设,如校园网、网络教室、多媒体教室、电子阅览室、数字化资源建设设备等已经基本具备。但是,还有一些高校缺乏信息化教学所需的硬件环境,仍然需要加紧步伐完善硬件建设。由于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发展迅速,设备更新淘汰较快,在信息化建设中要遵循“依据需求、统筹规划、实用性、经济性”的原则,本着为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的宗旨,根据学校的软件资源、教学的实际需要去投资,走出“教育技术应用的媒体越先进越高档越好”的误区,处理好硬件与软件资源建设的关系,避免盲目投资,造成硬件资源的浪费。
1.2 丰富软件资源
教学软件资源建设主要是素材库、策略库、试题库、多媒体教材、电子文献、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等的建设。有了丰富的软件资源,才能真正发挥教育技术的作用,使教育技术的应用不流于形式。在教学软件资源建设方面可以联合多方面的力量共同建设,一般可通过以下几种途径。
1)链接。通过建立校园网,做好网站的建设和维护,将学校的服务器与因特网上大量高水平、高质量以及免费的教育教学资源网站进行链接,直接实现教育教学资源共享。
2)自主制作和二次开发。通常由本校学科教师自主或协作完成,而且尽量规范信息资源建设标准化,以更有效地实现校校、校内之间的信息共享。
3)组建软件开发社团。由经验丰富、技术强的教师或专业人员开发制作,供所需教师交流、共享。
4)市场收集。学校设立资源建设小组,根据教学需求,专门负责收集市场上的优秀软件资源。
5)要加大将纸质信息电子化的力度。建立数字图书馆、电子阅览室、虚拟实验室、数字博物馆等,尽可能将大量、宝贵的信息资源有效地实现共享。
6)在课程、教材、资源方面建设精品课程和立体化教材的数字化资源中心。建成一批具有示范作用和服务功能的数字化学习中心,实现精品课程的教案、大纲、习题、实验、教学文件以及参考资料等教学资源网上开放,为广大教师和学生提供免费享用的优质教育资源。
2 现代教育技术同课程教学的有效整合是核心
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指将现代教育理论、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到某一门课程的具体教学中去,通过对该课程学习过程、学习资源的重新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来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因此,在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过程中,必须寻求它和传统教学手段的契合点,从整体上进行现代信息技术同“教师”“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的整合。
2.1 现代信息技术与高校教师的整合
教师的信息素养是整合的关键。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中仅仅是一个工具,它如何在教学中发挥作用,发挥作用的程度如何,还取决于教师如何对它进行恰当运用。教师只有熟练了信息技术手段和自己本学科的教学规律和特点,了解了传统教学的优势和局限,结合先进技术所提供的效能更好地进行教学活动,才能使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达到完全整合。教师的信息素养越高就越容易实现整合,也就越能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因此,传统教师需要转变思想,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对自身的挑战,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能力,更新自己的能力结构,具备基本的教育技术操作技能等。
2.2 优化教学设计,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专业课程的整合
在整合的过程中应该把现代教育技术当做重构课程内容的工具,通过应用新的教学模式诸如合作学习理论、构建主义学习理论、发现教学理论和问题教学理论等,采用新的教学方法,设计出合理的内容体系,为学习者提供能够培养和提高学习者的认知能力、创新能力的知识、方法与技能。
1)要注重学科教学目标上的整合。应该从大学培养目标的整体角度来考虑教育技术的应用,在把大学培养目标与课程的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充分发展等有机结合的基础上,使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与学习过程的组织和管理紧密结合起来,即进行传授学科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与培养学生积极的学科情感、正确的学科态度和价值观的整合以及学习学科概念、原理和观点与把握材料、方法和过程的整合。
2)注重学科教学内容以及呈现形式上的整合。根据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具体学科的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特点,革新原有课程内容,可进行学科内容与学生生活、当代社会生活的整合,学科的传统内容与学科的新观点、新问题的整合,文本教材与网络资源、生活资源的整合等,以此扩充教学知识量,使学生开阔思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随之发生很大变化,将由原来的文本性、线性结构形式变为多媒体化和非线性结构形式。
3)实现教学过程及方法上的整合。在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时,教学信息的流动不再是一个从教师到学生的单向流动过程,而是变成一个师生之间能够实现信息互动双向反馈的过程,教师不再是教学过程的唯一控制者,还可变成学生的引导者和帮助者。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再只采用单一的“呈现式教学法”,而采用多种“发现式教学法”,如尝试探究发现性学习、合作学习、体验学习、混合学习等多种综合性的教学方式。教师应正确认识和运用现代媒体,处理好师生之间的关系,不要为技术而技术,把它作为代替教师讲课和板书的工具,使文字教材电子化,把教师和学生的“人际关系”变成教师——机器——学生的“人机关系”,教学效果肯定不好。因此,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将其有机结合,使课堂有生机,使教学有质量。
4)在整合的基础上,制订一个与之相配套的动态、持续的教学评价体系。传统的教学评价中存在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轻能力的缺陷,在新的教学评价模式中,不仅重视学习结果的评价,更重视学习过程的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将不再以对信息的复制能力作为主要的评价标准,而是以学生对信息资料的收集、分类和处理能力为依据,考查他们对问题情景的理解、分析、假设和验证等能力的发展状况。
2.3 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环境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教学环境的整合就是要建设良好的信息化教学环境,选择合适的教学应用平台,使信息技术真正地为教学服务。建设包括Internet接入、多媒体网络教学、数字化图书馆、卫星远程教育等数字化、网络化教学设施、设备、器材等方面的信息技术环境,能够让教师实现网上备课、科研、多媒体教学、考试、作业批改、学生评估等;让学生实现网上的个性化、自助式、协同化学习,实现网上课件点播、做作业、复习和考试等。总之,能够建立一个信息资源同教学的研究、应用紧密结合起来的形式多样化、载体现代化的校园文化环境。
3 强化教师校本培训是关键
这是教育技术应用的关键。教师对教育技术的认识、理解和应用程度决定其是否能充分发挥效力,所以必须加强教师的教育技术培训。除了教育技术专业毕业的教师,大多数教师没有受到过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缺乏利用技术来开展学习、教学和研究,将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因此,各高校应该把培训工作制度化,引导教师积极参与,切实提高教师的教育技术应用水平。
培训应结合本学校的软硬件条件,切实有效地进行。笔者认为在培训工作中切忌过分强调教育技术的重要性,以培养教育技术专家的标准来要求。教师的职责是教学,想使所有的教师都成为专家是不现实的,只要能够熟练地使用常用的技术,突出实用即可。因此,应该注意:1)在教育技术培训内容的安排上,应该遵循需求性、实践性、动态性原则,即培训内容要根据教学工作环境及实际需要和教师自身素质欠缺的具体情况来设置;2)坚持理论结合实践,即培训内容既有理论方面的知识,又有实践方面的知识,在培训中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3)培训应注重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学习,可采用“传、帮、带”的方式和技能竞赛、作品展示评比的方式加强教师教育技术水平的相互提高;4)内容增加实践性教学、突出实训;5)培训内容应随信息技术的推陈出新而灵活动态地设置,根据形势的变化而适时调整,以保证教育技术培训与时俱进。
由于高校教师处于不同的专业领域,拥有不同的起点水平,信息化应用环境也不尽相同,因此不能用相同的标准要求教师掌握所有培训内容,衡量其信息化应用绩效,而应该由教师个体针对自身教学需求选择相应的培训内容,可以开设普及班和提高班来满足教师需要。学校各级领导要对新技术采取积极支持的态度,创造条件为教师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实践和培训新技术提供足够的时间和资金支持。
4 展开激励机制是推动力
现代教育技术要深入到学科、课堂、实验室,真正被广大教师接受还有一个较长的过程,不仅需要硬件、软件等方面的支持,还需要政策导向和激励措施。学校管理者应从调动广大教师学习应用教育技术的积极性出发,合理有效地开展运用各种激励机制。
4.1 激励教师积极参与校本资源开发
由于各高校专业性质的较大差异性,课程资源、教学软件不能完全适用于本校教师的教学需求。因此,学校可以通过奖励、大比武等方式激励教师积极参与校本资源的开发。实际上,只有教师积极参与,资源建设才有源头活水。与此同时,既鼓动教师的热情,又提高教师的教育技术意识和技能。
4.2 完善考评、奖励制度
只要完善各项校内考核评比和奖励制度,就能鼓励教师应用教育技术,积极参加培训学习,有效克服教师对学习和应用教育技术无所谓的态度,激活教师的学习动机。学校可以出资提供教师到外校参观学习和交流经验技术的机会;对在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实践中取得成就或的教师给予奖励;开展教学课件评比;在职称评定制度中,可以将教师参加培训考核的成绩或教学实践中应用教育技术取得的成绩作为教师晋升职称的一个条件,以引起全体教师的高度重视;年终考评、教学质量考核把教师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作为重要条件之一;对在教学中积极大胆采用新技术新手段的教师和在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研究、开发等方面做出突出成绩的教师给予政策和物质上的奖励,从而有效地激发教师学习和应用的积极性。
5 教师教育技术素质的自身完善是前提
教师教育技术综合素质的提高是有效应用教育技术的前提。因此,高校教师需要自觉地不断提高自身教育技术素质,完善教学综合能力结构。
5.1 运用先进的现代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指导教学实践
教师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过程中必须要有先进的科学理论作指导,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将会事倍而功半甚至劳而无功。对信息化教育影响较大、较直接的现代教育思想主要是6种现代教育观:素质教育观、终身教育观、双主体教育观、创新教育观、情商为主教育观、四大支柱教育观。对信息化教育影响较大、较直接的现代教育理论主要是4种教学理论:赞可夫的发展教学理论、布鲁纳的结构—发现教学理论、巴班斯基的教学最优化理论以及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在教学实践中应该兼顾各种理论的合理成分,根据教学对象、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媒体等多种变量,灵活运用理论并指导实践。
5.2 加强交流与知识共享
由于高校教师所教课程的多样性,教育技术在学科教学中应用差异较大,难以提出统一要求,教师之间教学交流与合作、资源共享的难度较大。各个学科专业的教师在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方面都各有所长,但由于学科专业的屏障,无法进行交流和共享,从而失去相互学习、交流的机会,教师各自的技能和特长无法得到提升。因此,高校教师应该突破这种限制,各学科专业以及同专业教师之间加强思想、经验的交流与知识共享。可通过“传、帮、带”以及学科带头人的指导培养、教师课堂大比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比赛等活动的开展,促进教师间的交流与互助,提高教师教育技术能力。
5.3 努力开展教学研究
教学实践活动是呈现新问题、发现新规律的重要过程,也是尝试新方法、创造新理论的过程。尽管教育技术理论为现代教育提供了原则和方法,但在实际教学中,旧的理论也许会落后于实践活动。因此,教师不仅是教育的实践者,还是教育规律的发现者和研究者,应该做到及时发现新问题、新规律,不断进行教学研究,为新理论的诞生提供依据,为自己教学能力的提高提供帮助。
5.4 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终身学习
作为培养社会人才的高校教师必须具有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以促进自身综合素质结构不断完善的意识,才能成为一名适应教育信息化的高素质教师。因此,教师可以运用技术支持终身学习,来促进个人专业发展。通过信息技术,利用网络获取知识是教师终身学习的重要途径。
5.5 不断进行评价和反思
评价和反思是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的有效途径之一。高校教师只有不断地对自己的工作及能力进行评价和反思,才能及时发现问题,分析其中的不足,总结经验,掌握教学规律,提高教学水平;并能以开放的心态接受新思想、新技术,在反思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同信息化社会与时俱进。
6 小结
现代教育技术是提高教学质量、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是推动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方面。当今,提高高校教师教育技术水平,是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随着高等学校的发展呈现出国际性、综合性、多样性的特点,以及推进教育信息化和高校教师发展的专业化、职业化,要求教师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具备较强的教学和科研能力、完善的知能结构。教育技术水平的提高是教师能力素质不断提高的重要推动力,教师对教育技术认识、理解、应用程度决定教育技术是否能发挥效力。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不仅仅在于简单的媒体应用,还需转变教育观念,根据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对教学进行系统设计,完成技术与课程的有效整合等。
参考文献
[1]南国农.信息化教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赵国栋.论现代教学技术的应用与高等教育现代化[J].电化教育研究,2000(8):3-7
[3]祝智庭.现代教育技术:走进信息化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江文化.信息化时代高校教师教育技术意识的培养[J].现代教育技术,2007,17(2):88-90
[5]刘芳.论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与教师专业化发展[J].教育与职业,2007(11):69-71
篇8
信息化体育教学整合
1前言
信息化是现代化社会的主要特征之一,从上世纪的60年展到现在,信息技术发展在人类社会发展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在生活生产中占据了更为重要的作用,几乎重塑了现代社会教育以及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现代化的教学活动也受到信息化的影响。信息化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是随着信息化技术不断发展起来的,包括信息化的应用、体育教学的基本方面,是相对综合的应用。信息技术在现代化教育中的应用,主要包括在教学管理以及教学技术中的应用,我国的信息化在教育学中的应用发展较晚,现阶段已经发展成为辅助课程以及信息化管理的整合,我国的体育教学也已经与信息化技术相互融合,信息化技术在体育教学中占据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2现代信息技术在体育教学中应用的发展历程
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对于体育中的应用越来与重要。现代体育的发展,信息化技术占据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体育竞争也是信息化的竞争,而且信息化促进了体育教学的体育教学信息化管理以及体育教学的多样化。信息化技术与体育教学的发展日益紧密,并成为体育教学的主要趋势之一。
2.1萌芽阶段
信息化技术是从上世纪70年展起来的,信息化逐渐发展起来的初级阶段,包括前苏联在内的体育强国,将信息化技术应用与体育竞技中。而且我国体委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将图像化解析技术以及采集技术应用到体育训炼中,而且通过将图像采集以及图像解析技术,应用到体育教学活动中。同时,录像以及编辑系统应用到体育教育中,供体育系的学生观看与教学,促进学生的提高。
2.2发展阶段
从上世纪的90年代开始,一些体育专业的院校已经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多媒体技术应用与体育教学中,因为多媒体的交互性以及继承性,使多媒体教学具有广泛的发展前景。该阶段信息化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从1998年的网络技术普及开始,社会信息化的提法在我国逐渐出现。通过该阶段的发展,信息化技术在体育教学中开始普及。前奥组委主席萨马兰奇说过“互联网在信息传递和进行教育中有着特殊的作用”。对于信息化在体育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充分的说明。
2.3成熟阶段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计算机的普及,计算机管理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逐渐显现。一些院校已经开始进行数据处理工作,对于学生的体育成绩以及学生的档案建立数据库,为体育教学的发展提供了方便。同时,体育软件CAI的应用,促进了体育教学的多样化,计算机处理系统以及多媒体的应用,促进了体育教学的发展。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对于体育教学中的管理、教学技术以及研究提供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仿真技术以及虚拟现实系统的应用,使一些专业化的体育发展更加迅速。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使体育的专业教育更加便利,而且信息化技术在公共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前景逐渐增强。
3信息化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意义
3.1信息化是体育教学改革的主要趋势
体育教学改革是当前的主要趋势,而以计算机技术为主的信息化的应用,是当前改革的突破点。采用信息化技术,能够使体育教学的内容、体育教学的形式以及体育教学的手段发生深刻的变化。未来教育中,信息化技术必将传统的教学方式,使传统的教学走向多媒体化以及现代化。信息技术是体育教学应用以及整合的必然结果,引起了体育教学形式及教学方法的变革。
3.2冲击传统体育教学
信息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对于传统体育教学进行了冲击,因为信息化技术的多样化以及丰富的教学资源,导致体育教学的模式发生了深刻的转变。
3.3提升师生整体素质
体育教学信息化技术及未来发展的趋势,也是体育教育的必然之路。通过信息化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促进师生的整体素质的有效提升。提升体育专业师生的信息素养,使他们能够符合时代的需要,掌握必要的信息技术,能够满足未来社会的需求。
4信息化技术在体育教学中应用的建议
4.1体育教学资源的信息化
现在学校之间的信息交流工作存在隔膜,形成垄断,但是在信息化趋势下,学校之间的隔膜以及垄断应该被打破,实现信息共享,与国际接轨。在信息化技术的构建中,应该实现地域性的突破,学校信息资源的共享,从而创造学校体育教学的新局面。
4.2将信息化技术应用于群众体育以及学校体育中
既要重视竞技体育,又必须将竞技体育先进的信息技术整合经验向群众体育和学校体育传递,使学校体育教学真正为全民健身服务,为提高全国人民的体质服务,实现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群众体育的有机融合。
4.3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密切关注学科的综合性
大力发展信息产业,营造良好的社会信息化大环境,努力开发体育信息产业和经济,促使学校体育教学向“重在育人”的方向发展,充分发挥体育的功能。学校体育教学与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医学、物理学、化学乃至数学的联系日益紧密,学校体育教学应加强与其他学科教学的合作与交流,使信息技术与学校体育教学的整合不断向纵深方向发展,使学校体育教学走在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和体育科研的前列,从而带动整个体育科学技术的发展。
5结语
对于学校体育课程以及教学与信息技术应用的关系,在具体的学校体育教学中如何应用相应的信息技术,如何具体实现学校体育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等技术性较强的问题,仍然具有很强的研究价值和前景。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也在不断变革,体育教育也不可能一成不变。因而,对现代信息技术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应用的研究不能停留在现状,而要坚持辩证发展的原则,与社会、科技、教育的发展同步进行。学校体育教学中信息技术应用问题的研究,也将是我们长期的工作与任务。
参考文献:
[1]赵立忠,李世雁.信息技术异化过程分析[J].情报科学,2005,5(05):659-670.
[2]谢俊贵.信息的富有与贫乏:当代信息分化问题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4.74.
[3]龚正伟.体育教学论[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5.
[4]薛岚.体育素养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54-60.
[5]林向阳,周红妹.基于网络环境的体育远程教学模式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4(04).
篇9
1 问题的提出
随着当今社会知识信息激增和“减负提素”工作的深入开展,传统教育面临巨大的挑战,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更新势在必行。数学作为一门中学主要学科,传统的教学手段黑板加粉笔,偶尔加一些模型,同时由于数学本身不具有某些学科形象、生动、具体等特点,学生学起来难免有些枯燥无味,这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信息技术不仅有强大的计算功能,还有良好的交互界面,这无疑给数学教学改革带来一片生机。教师应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数学探究活动,减少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机械的、重复性的劳动,提高数据的表达效率,使学生把更多的时间用于理解数学本质、探究数学规律上,从而提高数学教学效率,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2 数学探究与信息技术概述
新课标要求“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还应该倡导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方式”。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该积极开展各种不同形式的数学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
“数学探究”即数学探究性课题学习,是指学生围绕某个数学问题,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观察分析数学事实,提出有意义的数学问题,猜测、探求适当的数学结论或规律,给出解释或证明[1]。可见,数学探究是新课程下有效开展高中数学教学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与此同时,现代计算机技术计算能力以及图形表达能力不断提高,数学软件如几何画板、MATLAB等软件不断完善。信息技术对数学课程、数学教学、数学学习等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它一方面突破数学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而优化教学形式、数学教学内容、学习过程;另一方面,在进行数学探究活动过程中,更能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数学探究性活动主要包括创设问题情境、展示数量关系、探究发现规律、科学检验等环节。合理使用信息技术有助于呈现以往数学教学中难以呈现的课程内容,有助于学生对数学逻辑关系的直观感受。它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对数学教学方式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3 “探究最大视觉和最佳观测位置”的教学过程
以下是笔者最近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使用几何画板软件,进行数学探究性课题活动的教学课例,以供大家进行讨论,欢迎提出宝贵建议。
3.1 提出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1471年,德国数学家J.米勒提出如下问题:
一尊英雄塑像,高H米,塑像底座高p米,一人从远处注视塑像朝它走去,此人眼离地面h米,问此人走到哪一点观看塑像时觉得塑像最大(即视角最大)?不妨设H=10米,p=13米,h=1.8米。
设计意图:选择有趣的问题背景,在学生“最近发展区”里提出有意义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提高学习兴趣。
3.2 动手操作,创设探究情景
师:请同学们按下列提示的操作步骤,以小组为单位,合力完成下列探究活动。
操作提示:
1)启动几何画板5.03;
2)点击【绘图】|【定义坐标系】菜单,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可以把x轴看作地平线;
3)新建参数H、p、h,并设置初始值为10、13、5;
4)计算H+p,并分别绘制点A(H+p,0),B(p,0),则线段BA就是塑像的位置,OB就是塑像的座高;
5)在x轴上任意取一点C,测量点C横坐标xC,并绘制点D(xC,h),则点D就是人眼的位置;
6)连接线段CD、AD、BD,为了方便观察,可以把线段AD、BD改为虚线,于是∠ADB可以看作人的视角(如图1所示)。
设计意图:学生在几何画板上根据操作步骤,模拟实际的观察情况,为学生进行科学的探究活动做好准备。
3.3 观察现象,探究数量关系
探究活动一:利用几何画板的动态演示功能,初次感受最大视角的位置
1)测量∠ADB的大小,并绘制点P(xC,∠ADB),并选择点P,同时,按“Ctrl+T”组合键,追踪点P移动轨迹。请你拖动点C,看∠ADB的大小有何变化?
2)依次选择点C、点P,点击菜单【构造】|【轨迹】,观察点P的轨迹是什么?有何变化?
3)请你拖动点C的位置,结合∠ADB大小变化,探究视角最大时,点C所在位置。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亲身感受观察视角∠ADB随OC的距离变化而变化(如图2所示),得出最佳观察点的大概位置
3.4 深入探究,发现数学规律
探究活动二:探究最近观察点的位置
师:请同学们认真思考,相互交流,看看最佳观察位置在哪里?
有些学生动手操作,有些学生开始交流
生:过点D作直线l1,它与y轴相交于点E;作过点A、点B与直线l1相切的圆,其切点Q就是人观察AB的视角最大的地方(如图3所示)。
师:你能说说你的理由吗?
生:如图4所示,人眼在水平线l1上,除点Q外,直线l1上任意一点都在圆外,如果眼在Q点的右侧D点,不妨BD与圆相交于点F,连接AQ、BQ、AF,则∠AFB=∠AQB,而∠AFB是AFD的外角,于是∠AFB>∠ADB,所以∠AQB>∠ADB。若眼在点Q的左侧,同理可证视角小于∠AQB。所以∠AQB是最大视角,Q点是最优观察点。
探究活动三:求出最佳观察点的位置大小
师:回答得非常棒,既然点Q是最优观察点,也就是说EQ就是距离观察点观察的最优距离,请问如何求出EQ的长度呢?
生:我有一种方法:
l1是圆N的切线
∠BQE=∠QAE
RtBEQ∽RtQEA
EQ2=BE·AE
AE=H+p-h,BE=p-h
师: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构造直角三角形(如图5所示),利用勾股定理:
作AB的中点M,连接BN、MN,则BNM为直角三角形。由条件得:
,
由勾股定理得:
于是。
3.5 科学验证,完美解答
师:利用上式,当H=10米,p=13米,h=5米时,大家计算最佳观察点在哪里?
学生进行计算,很快就得出:
所以,最佳观察点在距离底座12米处。
师:我们再一次利用计算机进行验算,看看这个关键点是不是落在12米处。
生:通过移动点C,并跟踪∠ADB的大小(如图6所示),在距离原点12处,∠ADB达到最大值,所以最佳观察点在距离底座12米处。
3.6 畅谈体会,共同提高
各组选一名代表谈谈上这节课的体会,教师小结本课,提出希望。
4 几点体会
4.1 合理设问、巧选课题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另一种是学生潜在的发展水平。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师要通过教学指导学生的思维实现从现有的发展水平到潜在发展水平过渡,以完成发展过程[2]。因此,教师必须了解和把握学生对某个知识点的现有发展水平,然后把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划分为几个发展层次,最后设计引导学生实现思维最近发展区“思维跃迁”的教学策略。所以恰当选择合适的探究课题,就成为提高学生“思维跃迁”的关键。课题的选择一般来说具有几个特点:要有助于学生对数学的理解,有助于学生体验数学研究过程,有助于学生形成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意识,有助于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性。课题应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课题的预备知识最好不超过学生现有的知识范围。
4.2 处理“主导”与“主体”的关系
在开展数学探究活动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的教学活动不应都是教师的讲授,而更多地体现学生的自学、讨论、调查、探索、解决问题等环节。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创设好的问题环境,激发学生自主地探究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上;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在对问题的探索发现解决的深度和方式尽量由学生自主控制和完成。实现以教为主到以学为主的重心转移。
4.3 恰当使用信息技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
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对数学课程的内容、数学教学、数学学习等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它在教学中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快捷的计算功能、丰富的图象呈现、大量数据的处理能力,以及提供交互式的学习和研究环境等方面。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一方面应重视现代信息技术与教材的有机结合,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数学,增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3];另一方面,特别要注意信息技术手段的作用是“辅助”,必须摆正位置,尤其警惕不能让多媒体教学手段喧宾夺主。评价一节课的好坏,并不是看教育手段使用的多少,而要看是否开发了学生的智力,挖掘了学生的潜力,培养了学生的能力[4]。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2]周春荔,张燕勤,等.数学创新意识培养与智力开发[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篇10
摘要:把信息技术基础能力的培养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紧密结合起来,通过这种整合可以实现教学的最优化。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课程在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方面进行整合,使阅读教学的资源更加丰富,案例更加有效,;为写作教学提供更丰富的素材。
关键词:信息技术;语文教学;优化作用
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课程在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方面进行整合,将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为实现自主式学习,对优化语文教学提供了条件与保障。
一、使用信息技术可以优化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是通过一定数量文质兼美的文章及书籍的阅读,以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的要求。在这样的理念指引下,我们尝试将网络技术整合于语文教学中,寻求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的交叉点,通过一种全新的手段,突破语文阅读教学的重、难点,让传统语文教学的精髓、现代语文教学的新理念和网络技术相融,以探求一种高效、新颖的阅读教学模式。将现代信息技术引入到语文教学中,应用到阅读和写作当中,无疑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它所蕴涵的超大信息量正切合了“大语文观”的要求。我们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利用网络资源,搜集信息、处理信息,既能促进语文阅读和写作教学,又能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信息技术与语文阅读教学的整合就是通过信息技术创设使学生获得独特情感体验的对话情境,让学生在入境、析境、建构表达等一系列的过程中获得意义建构,并借助信息技术提供的资源,进行拓展阅读训练,开阔视野,增加生活体验。
二、使用信息技术可以优化作文教学
多媒体的运用能突破时空的限制,提供认识事物的相对完整有序的动态表现。既可再现难忘的往事,也能扩大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的生活。学生可围绕同一主题利用多媒体展开广泛的收集。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并利用不同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利用软件提供的图像、动画、活动影像等图文音像并茂的情境可以激发学生观察兴趣,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情感体验。
作文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录像,可创设良好的写作环境。如指导学生写作《初中生活二、三事》时,将摄录的拔河比赛和劳动基地劳动竞赛情况播放,录像显示的沸腾场面一下子扣动了学生的心弦。镜头中学生不仅看到别人的形象,也看到自己的表情、动作,还能看到参赛时所忽略的情景。慢放比赛阶段,启示学生捕捉精彩的细节,学生情绪得以充分调动,情动而辞发,写作便是水到渠成之事。
利用多媒体上丰富的资源,可丰富学生的视野,开拓学生的思维,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同一主题写作素材的积累,尤其是时间及条件上不能带领学生去参观,学生无法亲临其境的情境。美伊战争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痛苦,指导时事作文《给布什总统的一封信》一题时,要求学生收集相关事件的文字、图像,视频信息等,尤其关注中央电视台制作的节目“面对面”“直通巴格达”“东方时空”。通过收集、归类、交流、分析、综合,学生对战争有了近距离的接触,了解目睹了战争的灾害,对作战双方人民的不幸耳闻目睹了,心中便有话可说了。
利用多媒体,可动用图像,创设情境,可运用音响,渲染情境,也可运用动画,展现情境。图文音像并茂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学生的写作素材便如源头活水取之不尽,为创建理想的写作数学环境提供保障。
三、使用信息技术可以优化口语交际
口语交际是观察、聆听、表达、合作、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等能力的综合训练。人们进行交际,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下进行的。也就是说,是在一定的环境中,对某一内容进行交流的。在教学中,我们应以教材为根据,运用多媒体创设与教材相关的各种交际的情景,组织口语交际活动,使交际活动热烈、生动、活泼,使学生在具体的环境中充分展示自己交际的能力。如《保护有益的动物》,让学生观看动物在森林中嬉戏的场景,一只只可爱的动物在画面中奔跑,这一段录象的播放就是要渲染一种大自然和谐的气氛,让学生身临其景,感受动物给大自然带来的欢乐。学生心情非常兴奋,纷纷表达自己对动物的喜爱。再让学生观看动物们受到虐杀的图片,利用图片的效果震撼他们的心灵,学生情感感染下,“你来我往,唇枪舌剑”,在听、说、问、议、交流中,发表自己的见解,水到渠成地开动脑筋,学生的创新精神便伴随着积极主动的探求新知识的活动而不断的发展。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对文本进行适当补充,创设有效的情景,让学生会说能说。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就能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情景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四、信息技术能极大地扩充语文学习资源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不但是学习最重的交际工具,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它与其它学科关系密切,涉及的知识面既久远又深广,因此,语文教师在备课时需要大量的资料及信息源。在传统的教学中,这种资料和信息主要是通过书本、图片和录像等手段得到的,来源非常有限。有些知识,由于资料的短缺或时间的匆忙,一时无法查找,教师在教学中只好闭口不谈或搪塞过去,弄得好不尴尬。利用信息技术能提供语文学习中所需的各种信息资源,教师可以通过电脑从网络中可以适时地补充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甚至三维虚拟现实等多方位信息,随时展示,不仅如此,还方便了广大学生、有利于扩大学生的视野,满足学生的求知欲。避免了平时只靠口说手写的容量小的弊端。这样学生虽是坐在教室里,但其视野却可以随着信息技术的展示扩展到世界的各个角落,而且其对文字的感受又可以随着画面、声音不断的延伸,这样就大大拓展了课堂教学的空间,加大了课堂教学的容量,45分钟的上课时间便被充分利用起来,发挥了他的最大价值。如在教《故乡》一课时,在启发学生思考回答中年闰土与少年闰土在外貌、神情、言行、性格、对“我”和对生活态度等方面有何变化以及变化原因的基础上,教师投影显示出完整的板书设计。这样做,比教师在黑板上板书快了好几倍,再利用节省了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写作训练:运用对比手法描写一个熟悉的的外貌,写出其 变化。写完后,指名学生读一读、评一评。使学生能多方面进行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增加了学生学习、思考的机会和训练密度,既减轻了老师的负担,又提 高了课堂效率,还能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又如教《春》一课,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我精心设计了一个课前导入和朗读环节:在讲授新课前,先投影春、夏、秋、冬四幅风景图,让学生观察指出哪幅是春景图,口头简要描述画面,并背出表现春天的诗句,然后在声画背景下播放全文的朗读录像。那美不胜收的佳景和配音员丝丝入扣的朗读,让学生在有如亲临其境之 中感受设情境,激发兴趣的目的,使后面的教学 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信息技术辅助语文教学使语文教学生动形象,充分发挥了视觉和感知的作用,全方位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把学生领入多姿多彩的语文世界,让学生轻松、愉快、主动、有效地学习,达到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化语文课堂教学,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 上一篇:新班子运行情况汇报
- 下一篇:对化工工艺的认识与理解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现代科技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