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要素范文

时间:2024-04-08 15:53: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要素,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要素

篇1

论文摘要:信息技术不但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而且也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引入国内和信息技术的深入应用,又改变了传统的“教”和“学”。本文讨论了信息技术环境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学习产生的正反两个方面影响。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自1997年由我国教育技术学专家何克抗先生以《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为题,从西方引人到我国教育技术学领域。从此,建构主义理论在中国教育技术学领域茁壮成长。在这十年期间,从陌生到熟悉甚至到对此理论地狂热一路走来,对我国的教育教学改革,尤其对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和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当然也对我们的学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学习、学习理论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古今中外,对学习的认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识,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处在不同的时代对学习也有不同的看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纵观对学习的定义,可见学习由广义的学习和狭义的学习之分,从广义上来讲,学习包括个体从低等动物到人类在后天生活过程中,通过活动、练习,获得行为经验的过程。而狭义的学习即人类的学习,则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在社会传递下,以语言为中介,自觉地、积极地、主动地掌握社会和个体的经验的过程。从狭义的学习概念可以看出,学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的一种,是特殊与一般的关系。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和技能,发展各种能力,形成一定的世界观与道德品质的过程。

学习理论顾名思义,就是研究学习的专门理论。学习理论是心理学最古老、最核心、也是最发达的领域之一,也是教育心理学基本的或核心的理论。自从心理学从1879年建立第一个实验室为标志,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成长起来。100多年来,各派心理学家都将学习作为其分析和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他们对学习的研究和阐述形成了不同派别的学习理论。迄今为止,对学习产生过重要影响的学习理论有两大派别,但这两派别当中又有不同的观点和新的小派别。第一大派别就是以华生、期金纳、桑代克等为代表的联结派,他们倡导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他们的基本主张是学习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简单联结形成的。第二大派别就是以格式塔心理学家、布鲁纳、奥苏贝尔、皮亚杰、维果斯基等为代表的认知派,他们倡导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他们的基本主张是学习是个体头脑中认知结构的改变,学习是个体头脑中经验的重组。需要指出的是在国内广泛被使用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其实质也属于认知派别,只是相对而言,它更侧重于研究学习情境并发展认知结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20世纪90年代广泛在西方流行起来,它是学习理论从行为主义理论发展到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以后的进一步发展,被誉为当代教育心理学中的一场革命。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还是属于现代认知派别的一个分支,更加重视社会情境对人类知识建的重要性。建构主义理论强调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

以多媒体和网络为主要代表的信息技术具备建构主义所需要的特征,通过对文字、图片、声音、动画、视频等要素的控制能够很好地营造认知环境,有效地迎合了建构主义的要求,这是导致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被重视的一个重要特征。借助信息技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得到了快速发展,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建构主义是一个全新的学习理论,对国内的教育教学改革起着重要的影响,有些人甚至怀疑教师存在的意义,认为教师可能将被取消。近两三年来,人们逐渐回归理性,开始冷静地认识和对待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信息技术环境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人类学习的积极影响

传统环境下与信息技术环境下人们的学习是不同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信息技术相结合能够实现它关于情境设计、交互式学习等观点。正是现代信息技术迎合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要求,从而在教育领域才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当然我们也应该辩证地认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积极和消极的方面。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国内对学习带来的影响是双方面的,有正面的影响,也有负面的影响,我们先来看看其积极的影响。

2.1对人类学习观念的变革

在社会信息化的进程当中,人是一个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当然在教和学组成的双边活动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同样也是最核心的因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批评了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中心地位以及学生被当成灌输的对象等等。所倡导教育者的新理念,如教师的现代教学理念、而向全体发展学生的理念,以及受教育者的新理念,如学习应该是一个积极、主动的一个过程,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这种理念都对最终的学习效果产生重大的影响。为此,人类的学习观念也由原来的被动的过程变逐渐地变主动的过程。在教育信息化领域,影响教育信息化成败的关键也是在于人们陈旧的观念。在学习中,高效的自主学习模式难以推广,最主要的原因是学生在长期的学习生活中养成的被人教的依赖,懒惰思想根深蒂固,不愿改变,也难以改变。

2.2对学习方式的变革

学习是一个复杂的现象,影响学习效果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学习方式对于一个学习者来讲,是影响其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长期以来,人类将学习狭隘地理解为文化知识的学习,致使对学习活动的研究局限于教育理论界,未能从更高层次来把握学习活动的特点和规律。现代信息技术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结合,使人类的学习方式从印刷时代跨入了信息时代,这是一场深刻的历史变革,这就要求人类要适应新的环境,找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全新的、高效的学习方式,从而大大提高人类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能力,以适应更加复杂的社会变革。学习是学习者个体所从事的主要活动,学习者根据学习材料和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如自主学习还是协作学习,还是在实践中去学习。通过对学习方式的变革,学习者能够将多种学习方法结合起来,避免在传统单一环境下学习的发生。

2.3对学习资源的变革

学习资源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学习资源包括一切有助于学习者有效学习的因素,包括信息、人员、教材、设备、技术和环境。在基于资源的学习当中,学习资源成为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学习过程的中心环节。传统的教学以教师、学生、教材三者为基本要素,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和垄断者,学习是问题的被动接受者,教材是学生唯一资源。而现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要设计社会情境,学习者可以利用身边的各种有助于学习的资源进行学习。学习资源成了学生认知的工具,成为学生用来获取知识、进行信息交流与传递、数据处理及思想表达的手段。

3信息技术环境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学习的负面影响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作为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理论基础之一,必将继续影响着我国的教育教学改革。然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并不是十全十美的理论,在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和教育水平的现实情况下,也有其不足的地方。

3.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教师的要求过高,不利于学生的学习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积极倡导的情境创设等观点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较高的要求,而我国的教师队伍结构复杂,层次水平相差较大,对新理论的掌握还需要一个过程。因此在我国实施的教育教学改革中不能盲目跟进,要根据教师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改革。另外一个方面有些知识适合于用建构主义的理论来让学生掌握,而有些知识不适合这种理论来让学生掌握,有些知识还需要强化或练习是一个重要的方法。所以,人们的学习活动也不能搞一刀切,要根据教师的情况来定。

3.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要求的学习环境较高,不利于学生的学习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倡导的学习环境的设计需要有很好的信息技术软硬件来支持。一方面当前我国大多数学习者的软件硬件水平达不到条件,另一方面教师的构建学习环境的技术能力和水平也相对不足。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即使是一个十全十美的理论,在我国这样一个具有1000万教师的国家,也需要国家巨大的经济投人,逐步来改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要求的软硬件环境。

3.3建构主义本身也存在不合理的观点,不能一味地学习和运用

认知派学习理论是批判着行为派学习理论成长起来的,当然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也不例外,也批判了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中合理的成份,过分强调了学生学习过程个体知识再生产的信息加工活动的个别性,而否认其本质上的共同性,过分强调学生学习的情境性,非结构性。因此在现实的学习过程当中,我们要博采众长,对各种学习理论进行认真分析,冷静思考,将各种学习理论的优点结合起来指导我们的学习活动。

篇2

【关键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多媒体教学网络;课堂教学

1.关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认识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最早是由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 Piaget)提出的,在以后又经过多位心理学家和科学家对人类学习过程认知规律不断深入的研究逐渐形成了现在的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

第一,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而是主动地根据先前的知识经验和与外界环境进行交互活动,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

第二,这种建构过程是双向性的:一方面通过使用已有知识,学习者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以超越所提供的信息;另一方面,被利用的已有知识,不是从记忆中原封不动地提取,而是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重新建构。由于要进行这种双向建构,学习者必须积极参与学习,时刻保持认知的灵活性。

第三,由于事物存在复杂多样性,学习情境存在一定的特殊性以及个人的已有知识经验存在特殊性,所以每个学习者对事物意义的建构将是不同的。

由于多媒体教学网络所具有的许多特点特别适合于实现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也就是说,多媒体教学网络系统可以作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理想认知工具,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随着多媒体技术与网络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并应用于教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越来越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

2.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多媒体教学网络下的中学生物课堂教学设计

目前,我国的中学生物教学仍以课堂教学为主要组织形式,所以研究多媒体教学网络下的中学生物课堂教学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中学生物课堂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中学生物教学模式可以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标。

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学生、教材、媒体等要素的作用是:

教师――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

学生――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教材――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

媒体――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即作为学习者主动学习,协作探索的认知工具。

2.2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的多媒体教学网络下的中学生物课堂教学设计

具体程序概括如下:

3. 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多媒体教学网络下的中学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当注意的一些问题

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实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生物课堂教学,能为学生们提供各种学习素材,激发他们的兴趣,开阔他们的视野,丰富他们的想象力,有助于他们认识问题、解决问题,为他们的发展带来新的可能性。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网络化教育教学带来的负面影响。

3.1影响身心发展

多媒体计算机网络展现给学生们的世界更多是模拟的世界,虚幻的世界,学生们从网上所获取的情感体验往往是“失真的”,这容易引起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之间人际关系的淡漠,减少他们体验生活和接触大自然的机会,从而给学生们的身心发展带来种种不良的影响。

3.2导致主体丧失

应当看到,网络具有能即时把信息传递给每一位学生的能力,但它的基础是建立在技术复制的基础上。技术复制替代了独一无二的原创物,使“真品”和“摹本”的区分丧失意义。使学生们在学习中丧失现实感,对事物的认识是立在非真实化的基础上,从而形成对事物认识的非真实化。网络化教育教学所依赖的技术复制,将使事物的“本源丧失”,使现实隐退导致主体丧失。

3.3削弱辨别能力

虽然网络化教育使学生们能更多获得数量庞大的信息,但数量的增加并没有同步带来质量的精粹。所以在信息泛滥的情况下,学生们容易受虚假信息的迷感,削弱去伪存真的能力。

多媒体网络教学只是许多种教学形式中的一种,不能也不可能取代其他的教学形式。不同的教学形式有着不同的特征和价值。

【参考文献】

[1]黄玮.多媒体网络下的生物课堂教学.生物学教学,2000,3

[2]刘亚中.中学生物学多媒体教学模式的构建.生物学教学,2000,11

[3]刘建华.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谈”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构建.中学生物教学,1999,5

篇3

[论文摘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教学以学习者为中心,学习者是认知主体,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文章通过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阐述,找出了传统教学的弊端,论证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应用于高校体育教学实践的可行性,为今后高校体育教学提供了理论参考。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领域受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影响,一直沿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师傅带徒弟式”的教学模式。这种教育思想虽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知识、技能的学习掌握,但其弊端也日益凸显,突出表现为忽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造成学生对教师、对书本、对权威的迷信和依赖,高度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导致学生的主体地位严重缺失。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化发展,国内学者从不同层面、不同视角对体育教育的基础理论、教育思想、课程环境、教学实践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和探讨,旨在改革传统的体育教育模式,创建有助于人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的体育教育新模式、新方法。本文试图从当前体育教学的实践出发,基于建构主义的教育思想,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引入体育教学中,旨在通过探讨新的体育教学理念,为今后体育课教学提供理论参考。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内涵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的学习理论,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最早提出来的。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建构主义的核心观点是给学生提供活动的时空,让主体主动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建构主义十分重视已有的知识经验、心理结构的作用,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内容包括“学习的含义”与“学习的方法”两个方面。

1.关于学习的含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单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具体来说,知识主要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和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综上所述,“学习的含义”是指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

2,关于学习的方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

二、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体育教学模式与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对比分析

1.学生在学习中的地位。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师利用讲解、示范和各种媒体作为教学的手段和方法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则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在传统的体育教学设计理念下,教学规范是最基本的设计要求。教学中,教师先讲解与示范,组织学生练习,教师指导与纠正错误,然后,学生再练习,教师再纠错,学生运动技术逐步得到巩阎与提高,最后,教师再进行归纳与小结。这种设计步步有序,环环相扣,教学过程僵化,导致学生学习技术动作效率不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是对技术动作机械地学习,被动地模仿教师的示范,对于练习中出现的错误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对技术动作原理进行积极主动的思考不够。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提倡教师起组织、指导、帮助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因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2.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区别于传统的体育教学,在建构者眼里,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学生作为认知主体而对认知客体的能动的、双向的意义建构和再创造的过程。教师的教学活动是教师作为认知主体对认知客体的能动的、创造性的、合作性的实践和认知。因此,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认为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同时,又不忽视教师的主体作用,认为教师是意义建构的组织者、帮助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并没有削弱体育教师的地位,反而更加强了体育教师的重要作用。

3.教学过程的组织、设计和实施。在体育教学中,教学过程的组织、设计和实施是教学模式的核心。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新模式相比,其教学过程基本因素的作用各不相同。体育课程教学过程的基本因素有教师、学生、教材和传播媒介(教学信息和学习环境)。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是教学的指导者和组织者,学生是教学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教材是教学的基本内容,传播媒介是教师教学生时传递信息的中介物。具体来说,以“教”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是以体育教师的传授为导向的,学生成为知识的灌输对象,知识的获取是被动的;教材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主要信息来源,而体育课程教材内容弹性不足,灵活性不够;课程教学内容过于单一、个性化不足。而以“学”为中心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强调以学习为导向,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教师是影响和促进“学”的一种外部条件;强调在学习和教学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流应充分,通过合作、小组讨论、意见交流,使学生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和解决途径。协作学习已成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模式,对意义建构具有关键作用,使学生之间协同合作,共同分享学习目标。

4.教学评价方式。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的体育课程标准强调建立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的评价体系。在评价方式上,既注重终结性评价,也注意过程性评价;既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有学生自评评。在评价内容上既包括对学生体能和技能的评价,更注重对学生的态度、心理和行为的评价。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通过检测、达标和技术评定来评价学生,强调结果评价,主要采取定量分析和教师的主观评分。而在建构主义学习模式下的体育教学评价,强调过程和结果评价同等重要,评价采用定量分析和师生共同评分。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应用于高校体育教学实践的可行性

1.顺应高校教学改革实践的要求。建构主义理论高度凸显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尊重个体认知的差异和个性,极端重视具体情境下的知识与技能的主动建构与灵活运用,是一种极富人文性的教育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引入顺应了当前高校教学改革实践要求,解决了当前体育教学中的诸多问题,重视学生对体育现有知识的学习需要和在学生思想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充分肯定了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顺应了当前教育以人为本的宗旨。

2.现代教育技术为建构主义教学提供了实践平台。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为建构主义教学观——“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等的实现,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和极为理想的实践环境。现代教育技术定位于技术层次,立足于创设更合理、更优越的学习条件。建构主义所追求的体育教学中的“情景化”,可以由现代教育技术提供支持。利用先进的教学媒体,创设符合实际的虚拟“动作情景”,将更有效地完成学生主动“建构”体育知识。

篇4

关键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幼儿教育

建构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种新的认知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积极主动的参与、自主学习和主动构建的重要性,以及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起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的作用。建构主义这一理论对幼儿教育具有重要指导作用,为培养幼儿的独立性、自主性,促进幼儿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提供了理论支撑。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不是某个心理学家或教育学家个人的理论成果,而是众多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关于建构主义知识、理论与实践进行探索和总结的成果,他们主要包括杜威、维果茨基、加德纳,形成了众多建构主义理论流派,如个人建构主义、社会建构主义、激进建构主义、信息加工建构主义等。尽管不同的建构主义流派有各自的主张,但他们在学习理论上却有着共同的观点,即建构主义者都认为学习者是主动地建构他们的认知世界,提高认知功能,而不是通过单向传授被动地接受知识。

(一)建构主义知识观

知识观,是指对知识的认识、看法以及与此有关的观念的综合。它涉及到的一些基本问题有:什么是知识,知识有哪些形态,知识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是客观的,但他们更强调,知识主要是由个人主动地建构而获得的。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仅是主体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而不是绝对的真理,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个体之外,不同的个体会依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相同的命题进行不同的建构,学生对知识的获得只有通过主动建构来完成。建构主义知识观引起了教学内容、方式和方法的一系列变革,这一理论使幼儿教育工作者重新考虑如何帮助幼儿主动建构知识,如何更好地引导幼儿质疑、探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环境中,进行建构意义的学习。

(二)建构主义学习观

行为主义者认为学习是一定的刺激情境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信息加工理论者把人脑当成计算机,把学习看成信息的登陆、存贮、提取的过程;而建构主义者则认为学习是一个交互用的过程,是在一定的情境中,新知识与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验的交互作用,即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中,通过积极主动地建构,从而获得的对客观世界的意义建构的过程。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环境是由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大要素构成的。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是开放的环境,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合作促进的环境,是充满对客观世界的意义建构的环境。学习的本质就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过程,而对客观世界的意义建构就是学习的最终目的。

(三)建构主义教学观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课堂的,不是接受知识的木偶,教师也不是传授知识的机器,教学不是简单的告诉,而是与学生交流、探究以及做出调整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已有的经验基础,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勤于思考、乐于探究,从而获得新知识、新意义的建构。建构主意的教学策略就是以学习者为中心,教师创造一定的问题情境,促进学习者与情境的交互作用,从而积极主动地建构客观世界的意义。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幼儿教育的启示

(一)学习要配合儿童的认知水平

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不是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主体之外,而是主体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认知结构。

儿童是通过同化或顺应获得新知识的。同化是通过经验或认知结构实现对感觉资料的吸收。儿童积极主动地同化必须以已有的经验背景和认知结构为基础,因而在学前教育教学中,教师必须了解儿童已有的经验背景和认知发展水平,教师为幼儿呈现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要有利于幼儿积极主动地同化新知识。顺应是儿童借助与新知识或观念的接触,促进已有结构、图式发生改变的过程,或创立足以容纳新接触事物的图,或修正原有结构以容纳新事物的过程。调节是主体在新知识与已有认知水平发生冲突的情境中做出的对原有认知结构的调节。根据建构主义理论,认知冲突有助于幼儿认知水平的发展。同时,我们可以看出,幼儿教师要利用好认知冲突,推动幼儿认知的发展,一方面要了解幼儿已有认知水平,为幼儿提供的教学、游戏等活动要能引起幼儿的认知冲突,从而激发幼儿主动探索和求知的兴趣;另一方面,认知冲突在幼儿教学中的运用要符合适度原则,远远高于幼儿原有认知水平的教学和游戏等活动,太难或非幼儿能力所能达到任务或游戏,会使幼儿对活动失去兴趣,不利于培养幼儿主动探究的精神。因而,在幼儿教学中,教师要了解幼儿已有的认知发展水平,为幼儿提供最适宜的认知冲突,促进幼儿积极主动地建构新的认知水平。

(二)重视活动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新知识与已有知识经验交互作用的过程,是学习者通过交互作用而主动建构新的理解、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幼儿思维处于感知运算阶段和前运算阶段,只有在与他人或物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才能逐步建构对客观世界的意义。如幼儿只有在对物体的动作中,才能建构物体的轻重等概念。幼儿也只有在活动中才能真正建构出数理逻辑经验,如为了让幼儿掌握数的抽象意义,可通过让幼儿摆弄石子,时而将距离放大或缩小,时而改变计数方向和次序的过程中,幼儿最终发现总数始终不变,从而获得对事物量关系的认知并体验到数学的趣味性。在幼儿的实际教学中,教师为幼儿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和游戏,在游戏和活动中,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的发展。

(三)重视幼儿的兴趣和需要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主动建构的过程,同化作用的实现是儿童主动作用的结果。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种活动和游戏是以幼儿自身的兴趣和需要为基础的。正如皮亚杰所言,“一切成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和需要为先决条件”,兴趣实际上不过是同化作用的动力。人们对事物的兴趣和需要诱发认知冲突,教师利用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激发幼儿适度的认知冲突,将幼儿对事物表面的兴趣内化,将幼儿的外部需要转化为内部需要,发展幼儿主动地探索事物的积极性和认知事物的能力。

(四)重视幼儿之间的交往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情境就是指为学习者创设一个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为学习者的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提供一定的情境。协作发生在学习的整个过程,包括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协作,而会话是协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师生之间、学习者之间的协作、会话有助于引发学习者自我反思,从而促进原有认知结构的发展。在幼儿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师幼之间、幼儿之间的交往,这种交往能够有力地促进幼儿语言、情绪、社会性以及认知的发展。幼儿只有在与其他幼儿交流时,才会知道其他人的看法并非都与自己的一样,这样幼儿就不可避免地要进行辨别、思考,从而学会从他人的立场去思考问题,从而有利于幼儿养成批判性、客观性地思考问题的习惯,有利于摆脱幼儿的自我中心状态。

(五)为幼儿创设一个开放的良好的学习环境

篇5

关键词:建构主义;翻译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6-0259-02

长期以来,英语专业翻译教学遵循“以教师为中心,基于文本”的传统教学模式,使翻译教学效率低下,教学气氛压抑,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往往处于被动状态,自信心和创造力均受到制约。当代教育改革大力提倡“启发式”教学。《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2000:13,以下简称就《教学大纲》)指出,“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在教学中要开展以任务为中心的,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教学大纲》的要求体现了建构主义的学习理念。起源于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理论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何克抗,1997:75)。本文尝试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出发,探讨其在我国高校英语专业翻译教学中的适用性及重要指导意义。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内容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要来源于杜威的社会行为主义,维果斯基的社会历史发展论和皮亚杰的发生心理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知识的本质、学习过程、学习结果、师生角色定位、学习情境创设、学习策略和方法等进行了全方位的论述,具有“其他学习理论未能同时兼得的优点(刘志雅,黄建榕,2004:9)”,“对于解决我国当前外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颇具针对性(刘国忠等,2008:119)”。

1. 关于知识本质的论述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个体之外,尽管已有词语符号赋予它一定的普遍认可的外在形式(章伟民,2000:25)。知识不是对客观现实绝对准确的反映,它只是一种解释和假设,必将随着认知程度的深入而不断变革和改写,出现新的解释和假设。知识的运用过程便是针对具体问题对原有知识进行加工和再创造的过程。因此,知识不能通过传授而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

2. 关于学习过程的论述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构建内在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以已有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构建新的认知和理解。学习的过程涵盖了对知识的双重建构过程,即对新信息的意义建构和对原有经验的改造重组。建构主义倡导自上而下的学习过程,指出教学应在一定的情景下进行,主张选择与学习者已有经验相关联的内容,并以整体化形式呈现(Slavin,1994)。

3. 关于学习结果的论述

建构主义认为,“意义建构”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也是学习所要达到的结果。意义建构指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深刻的理解,形成个体独有的认知结构。个人对现实认知的最终结果取决于他们各自不同角度的理解,因此,学习者学习后形成的认知结构各不相同,对学习结果的评价也应采用多元化的方式。

4. 关于师生角色定位

与传统的教学理念不同,建构主义认为学生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学习的主体和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教师由教学的主角变成幕后导演,成为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和指导者。

5. 关于学习情境的论述

学习情境指为学生提供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背景,以此为支撑物启动教学,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同时支撑物的表征和视觉本质又促进学习共同体中的成员进行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从而达到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目的。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情境包含了六个因素 (D.H. Jonassen,1997): 问题、相关实例、信息资源、认知工具、会话与协作工具、社会背景支持。其中问题(或任务、分歧等)是整个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中心,学习者的目标就是要阐明或解决问题(或是完成任务,解决分歧等)。相关实例是指与问题相关的实例或个案。认知工具指用于帮助和促进认知过程的工具,如知识库、语义网络、专家系统等。会话与协作工具指学习者通过交流、讨论、协商,共同建构问题的意义。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

建构主义者反对传递主义的教学观点,强调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在专业人员指导下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外界环境和知识结构进行互动,进而获得相关经验,发展自身能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翻译教学应是基于翻译任务的教学,重视翻译实践的教学,以培养学习者翻译能力、自信和专业行为为目标的教学。

1. 关注学习过程,有效积累翻译经验

篇6

论文关键词:建构主义 法语 教学

1建构主义理论概述

建构主义是西方教育心理学的最新教学理论,是认知理论的一个分支。建构主义源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20世纪80年代初由瑞士的皮亚杰提出。皮亚杰是认知领域最有影响的一位心理学家。他关于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是:个体的认知结构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逐步建构起来,并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不断的丰富,提高和发展。在皮亚杰的理论基础上,国外的科尔伯格、维果茨、斯腾伯格等学者又从不同的角度做了进一步的研究,丰富和发展了建构主义的理论,从而为建构主义实际应用于教学过程创造了条件。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认识论、学习观、教学观等方面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与观点,并在国内外教育教学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2建构主义关于学习的含义

自20世纪50年代起,学习理论经历了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等不同的发展阶段。如果说行为主义注重外部刺激的设计,认知主义着重知识结构的建立的话,建构主义则更关心学习环境的设计。行为主义和部分认知主义偏重于教师的教,而建构主义则特别注重学生的学。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的获得主要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与老师和学习伙伴的交流、协作,最终以意义建构的方式来获得。建构主义学习的基本特征突出表现在学习的自主性、学习的情境性和学习的社会性这三个方面。建构主义改变过去只重视知识传授的传统教学方式,重新对教师与学生的角色进行定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他们在适当的环境中通过探索和交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最终获得知识。建构主义鼓励学习者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地参与到实践中去解决问题,并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使新知识的学习不断得到攀升,同时注重教师在学习过程中的牵引作用。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法语教学的影响

从法语教学的角度我们可以看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是法语知识的实践者,教师是法语学习的设计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法语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使学生能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从而能够运用到实践中;学习的方式应以合作学习为主,运用会话和讨论。这种理论对法语教学产生的影响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3.1对师生角色定位的影响

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作用和传统教学相比发生很大的变化。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在法语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中心,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学生的地位将由传统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学生将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和学习过程中真正的认识主体老师是学生法语学习过程中的指导者,老师对学生的学习起指导作用;法语学习过程中的互动和协作也是学生学好法语的前提与重要的保证。教师要改变传统讲授者与灌输者的角色,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在高职法语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还要学会与他人合作。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帮助学生实现自主学习,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的目的,真正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3.2对法语教学设计的影响

随着情境认知、真实生活中非正式学习研究的深入,以及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对教学设计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引人注目。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习是学生心理的积极运作,而不是对教学的被动接受。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其他人可以提供援助,但是,发挥重要作用的是学生本身。从这种教学观出发,对直接教学的质疑变成了法语教学设计的一种需要,即要求学生借助于他人的帮助对所接受到的法语知识进行建构。这样,高职法语教师对课堂的精心设计显得尤为重要。老师所设计的课堂教学活动既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要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还要他们学会协作学习,使学生形成个性化学习方法,发展他们的自主学习法语的能力。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对学生的直接灌输减少甚至取消了,但教师的启发、引导作用和事先的准备工作、组织工作都大大增加。因此,依据教学原理对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进行科学的设计成了教师的主要任务。

4对法语教学模式的影响

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相适应的教学模式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也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即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学生的网络化学习成为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网络化学习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网络的普及对高职法语教学内容与学习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学生学习法语不再仅仅是一本教材,而是通过各种媒体完成自己对听说读写译的学习。在建构主义学习过程中,学生主动去搜集并分析有关的信息和资料,对所学习的问题要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对于教师来说,原来个人的教学工作可以利用计算机和通讯网络进行。教学方式也由原来的老师讲学生听变成与网络化学习相结合。教师和学生可以加入网上讨论,通过网络共享学习资料,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以此来提高师生的教学与学习水平。

篇7

关键词:建构主义理论;大学英语多媒体教学;趋势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2-0161-03

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趋势

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教司出台了《普通高等院校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指出:“我们应当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发展带来的契机,采用新的教学模式改进原来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模式应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特别是网络技术,使英语教学朝着个性化学习、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的学习、主动式学习方向发展。”目前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为大学英语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改进了教学策略和教学手段,从而能够进一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大学英语授课的效率和质量。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协助者和发起者。由此可见在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下,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作用和传统教学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大学英语教学仍然沿用传统的“书本+老师讲解+学生听”的教学模式,显然是不适宜的。而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大学英语课程成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最好实践,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则是大学英语进行多媒体教学的理论基础。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决非对现实世界的客观表征,而是人们在与情景的交互作用中所建构的一种对于世界的解释。(李子健等,2007)因此,教师应该根据所教授的知识,营造丰富而逼真的学习环境。在这种学习环境中,学生进行“发现式”和“探索式”的学习,从而主动建构知识框架。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既符合新世纪全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总体趋势,又对课堂教学理念起到正确的导向作用。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一)建构主义理论

在谈到建构主义起源时,新西兰学者诺拉(R.Nola)指出,“在反对用直接教学方式以形成知识基础的原因方面,苏格拉底(Socrates)和柏拉图(Plato)是教育上最早的建构主义者。”作为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最早由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 J.Piaget) 于20 世纪60 年代提出,源自其提出的“发生认识论”。在此基础上,科尔伯格、斯滕伯格(R.J.Sternberg) 和卡茨(D.Katz)、维果茨基(Lev Vygotsky)、奥苏贝尔(David Paul Ausubel)、布鲁纳(Jerome Seymour Bruner)等的研究成果和理论观点进一步为当代建构主义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智慧是一种高级的能动适应结构, 一定的刺激只有被同化于认知结构中,主体才能做出反映。认知结构产生的源泉是主、客体的相互作用的活动, 在相互作用的活动中蕴含着双向建构:环境信息内化以形成认知结构(内化建构);同时,已形成或正在形成的认知结构运动于环境并改造环境(外化建构)。为了更好地阐明和解释这一能动适应过程,皮亚杰提出了同化(assimilation)-顺应(accommodation)学说。学习者在同化-顺应这个循环过程中,认知能力逐渐从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认知层面也逐渐得以提高和丰富。

(二)建构主义学习设计六要素

Gagnon& Collay (2008: XIV)对建构主义进行过系统的研究和分析, 总结出了建构主义学习设计所需的六大基本要素。

建构主义学习设计图(Gagnon& Collay, 2008: 6)

1.创设情景:建构主义非常强调学习环境在学习当中的作用。教师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造直观逼真的语言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学生在身临其境的语言体验和技能训练中,逐步培养起自身的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

2.提出问题:“基于问题学习”是建构主义所提倡的一种教学方式,提出问题的目的在于激励学生的思维。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旧知识框架以及新知识内容、结合实际生活常识,设置出利于学生积极思考的开放性和探索性的问题。

3.搭建桥梁: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意义是在新旧知识经验之间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构建的,教师的首要任务应该是预测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程度,从而开展针对性的教学。可以借助多媒体的手段和资源,唤起学生对旧知识的记忆和激起其对新知识的求知欲,最终搭建起新旧知识之间的桥梁。

4.组织协作:Schmuck(1997)指出:“建构主义学习设计的关键就在于如何分组,以及如何帮助学生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教师首先要确立这堂课的学习目标和要解决的问题,精心构思相应的学习任务。然后在学生当中进行分组,使学习问题的解决、学习任务的完成和学习目标的实现都在小组内解决。也可以在课外将学生分成固定的学习小组,协作完成课后的学习任务。分组这种形式充分体现了建构主义的协作学习精神,集体思维成果在会话过程中得以共享,是意义建构中的不可或缺的手段之一。

5.展示成果:建构主义以学生为中心,认为教师应该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所以学生可以通过小组的形式,在教师提供的平台上,展现他们小组成员收获到的集体智慧和集体成果。展现的方式可以是灵活自由、多种多样的:如PPT展示、角色扮演、口头汇报等。教师则根据学生展示的成果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估,调整及改进自身的教学计划。

6.反思:反思就是对自己的思维过程、思维结果进行再认识的检验过程。它有利于学生更清楚的认清自身的优缺点,从而进行修正、改进,最终提高和完善自我。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帮助下对知识进行系统的复习、归纳整理,将已有知识与新知识融会贯通,同时为将来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个性化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本研究将2011级外国语学院小语种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将建构主义理论运用到大学英语多媒体教学中去。希望通过创设理想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进而探索出一条适合本校的多媒体辅助下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2011级学生一入学,笔者就引导他们充分利用当今的网络技术,观看美国电影电视作品、浏览英美主流媒体网站、收听英美主流广播或是欣赏欧美流行音乐等,在不同的情境中接触鲜活真实的英语,从而积累知识,实现知识的最终构建。并且以自愿的原则为指导,让学生自行组成5~8人的固定学习小组,共同完成课堂及课外的学习任务。同时任命组内一名同学为组长,负责安排每位组员具体的学习活动,协调组员之间的关系并和教师及时沟通小组活动中出现的问题。

下面就以《新世纪大学英语视听说教程2》中Unit 2 Express Yourself(表达自我)一课为例,具体阐明建构主义六要素在英语课堂上的运用。

1.创设情境:教师利用PPT给学生展示图片,并提供给学生表达情绪的形容词。在观察图片之前,提醒学生注意图片上的不同人物表现出来的各种各样的情绪。图片及提供相关词语的直观呈现方式,使学生一开始就处于活泼轻松的情景中,消除了紧张感,自然的参与到课堂讨论活动中。

2.提出问题:在短暂的图片观察后,教师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词汇或是PPT中所提供的形容词来口头描述指定人物的情绪,及造成这种情绪的原因。在屏幕上呈现下列问题:1)How do these people feel? 2)Give reasons for the feelings of the people in the picture.3) If you were xxx, what would you do? 这里既有针对客观事实的封闭式问题,也有激发学生想象力的开放式问题。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更深入的理解掌握知识。

3.搭建桥梁:本单元下一个环节是:Listen to the conversation. How is Katy?Explain your answer to a partner.在进入此环节前,教师先在PPT上提供了相关的英语表达方式。并且,教师邀请学生参与一个小游戏。两两成对,根据随机抽取的便签,表演上面英文单词所告知的情绪,其余的学生则来猜相对应的情绪单词。通过再次复习问候语的表达方式以及情绪单词,学生轻轻松松地就拿下了听对话回答问题这个环节,提高了自信心。这个复习和游戏的过程, 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新旧知识间搭起了一座桥梁。

4.组织协作:在下一个环节Communication中,课本要求学生看图回答以下四个问题:1)Where are these people? 2)What are they doing? 3)How old are they? 4)How do they feel? 图片的内容是一次同学聚会,所以出现的人物颇多。教师事先指定好各组要讨论的对象,并且要求学生根据讨论对象所呈现的状态,编一段不短于两分钟的对话。讨论结束后,各小组派出代表首先陈述四个问题的答案,再演绎小组成员共同创造的对话,最后评出优胜的小组。

5.展示成果:教师根据学生在组织协作学习中的表现,推选出优胜小组,并邀请该组的同学们共同完成一个二十分钟的英语戏剧表演:College Reunion in Ten Years.在预定的课堂时间内,优胜小组的同学们灵活应用了本单元学过的一些相关问候语及情绪表达方式,给班上的同学上演了一部生动有趣的生活情景剧,高效地给大家展示了小组成员共同的学习成果。

6.反思:在本单元Lesson A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教师给大家布置两个口语任务:1)When you feel ...,what would you do? 2)Introduction to Different Greetings in Southeastern Asian Countries.这两个口语任务既是对旧知识的变相复习,又是对Lesson B即将要学习的新知识的铺垫,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而完成口语任务的过程恰恰是学生对本单元所学知识进行反思的过程,从而进一步地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在建构主义的指导下,笔者开展了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大学英语多媒体教学。通过一个学年师生们的共同努力,同学们普遍反映学习英语的兴趣及积极性得以很大提高。大多数同学克服了自卑胆小的心理障碍,在小组活动中和别的同学共同合作、齐心协力地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提高了自身的英语水平,增强了自信心,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英语学习当中,进而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由此可以明显地看出建构主义在大学英语多媒体教学当中起到了一个正向的指导作用。

四、针对本校大学英语多媒体教学的建议

目前学校很多大学英语教师一味地追求课堂气氛的构建,教学软件中加入大量的视频、音频及图片。信息量过大,重难点不突出。而且整堂课下来,学生都在被“机灌”―被动地接受课件及各种教学软件传递的大量知识,而不是主动地去构建知识框架。所以我们必须得避免过分依赖多媒体网络技术,而是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引导他们由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成主动的知识建构者。以下是针对本校的大学英语多媒体教学提出的一些建议。

(一)提升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

教师应该时刻给自身充电,更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思想、研究教学艺术。使之既能流利地传授语言,又能熟练地操作电脑,还能创造生动的课堂环境,灵活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主动完成对知识框架的建构。

(二)合理设计课堂教学,有效实现课堂外互动

教师应对课堂上所运用的多媒体资料进行严格的筛选,使之与授课内容紧密结合,设计出构思新颖并充分地体现整个教学目的的教学课件。建立教学平台及BBS,高效地实现师生在课堂外的互动,进一步升华师生关系。

(三)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提高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定期定量开放机房,鼓励并监督学生到机房选择并完成教师课后布置的学习任务。这样学生就可以掌握自己的学习进度,调整学习的步伐,从而形成个性化的自主学习模式。

(四)结合传统教学,提升教学质量

如果对多媒体技术运用不当,教师仅仅充当一个课件播放员,势必会造成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大幅度减少,从人人互动变成了人机互动。所以我们应该在新颖的教学理念中,适当地加入传统教学的元素,有效地控制课堂,实现人人、人机双互动,从而协助学生完成意义的有效构建。

五、结语

目前要改进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行之有效的方法是要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借助现代多媒体网络教育技术手段,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 使“英语教学朝着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的主动式学习方向发展”;(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4)与此同时,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使教师由知识的灌输者转变成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促进者。这样才能促进大学英语教学的改革,提高多媒体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Gagnon, G.W.&M.Collay. Constructivist Learning Design Key Questions for Teaching to Standards [M].宋玲,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XIV, 6.

[2]George W.Gagnon & Michelle Collay.Designing for Learning: Six Elements in Constructivist Classroom[M].California: Corwin Press,INC.,2001.

[3]Schmuck,Richard & Schmuck,Patricia.Group Processes the Classroom[M].Madison, WI: Brown & Benchmark, 1997.

[4]陈夏南.建构主义学习设计六要素在英语口语多媒体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7(2):48.

[5]范琳,张其云.建构主义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契合[J]. 外语教学,2003(4).

[6]丰玉芳. 建构主义学习设计六要素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6):207.

篇8

关键词:建构主义;行为主义;教学模式

引言

建构主义作为传统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对立面出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许多观点都是和行为主义学习理论针锋相对的,是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不乏研究者从比较的角度出发,意在厘清两种观点对于教学的有效性,特别着重在其对确立学习目标、建立学习环境氛围的优劣比较研究上,把另一观点置于非此即彼的位置,其实是有失偏颇的。认真领会建构主义和行为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模式的设计,就不难发现这两种观念及其主导下的教育思想、教学模式对教学、教育活动的影响都各有裨益。他们可以较好地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如何依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学内容的需要,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和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显得尤为必要。

一、 建构主义和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特征及教学模式

(一) 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作为现代认知心理学的重要分支,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学习是在一定的情景下(即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即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学习的目的也不是以学习者学会了某项知识或技能为终结;学习的过程应该是学习者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具有自我分析和评价能力,具有反思和批判能力。强调学习的过程是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引导者。强调知识是通过学生主动建构意义来获得的,而不是通过教师向学生传播信息来获得,教师只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过程起促进作用。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作为新兴的认知心理理论,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提倡素质教育的时代,让学生自我构建自我学习能提高学生的能力。

(二) 行为主义

与之相反,建立更早的以斯金纳为代表的行为主义,是美国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也是对西方心理学影响最大的流派之一,是传统教育系统设计的主流理论。行为主义者强调学习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行为主义者的教学理论要求教师掌握塑造和矫正学生行为的方法,为学生创设一种环境,尽可能在最大程度上反复刺激和强化学生的合适行为,同时消除不合适行为。因此,行为主义者的课堂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设计的焦点在“教学”上,包含学习者分析、学习需要分析、教学目标的分析与确立、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的选择和运用及教学设计成果评价等诸多要素。目前大多教育模式都是建立在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之上,以教师为核心和主导,以课堂传授为基本手段,教师在学习过程中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不断强化和刺激,以达到让学生获取知识的目的。

然而,比较两种学习理论,如果要简单回答哪一种是更适合教学,无疑会把教学者引入歧途,犹如我们问萝卜白菜哪一个好一样。有教育者认为建构主义更为先进,但是,对于基础概念繁多且复杂的识记知识,完全摒弃以行为主义为主的教学模式,对于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十分不利。事实上,针对各学科及学习具体内容,考虑学生学习基础和学习阶段等特点,合理地运用两种学习理论来指导设计教学模式,最大限度的督导学习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 针对教学的交互应用

针对教学,从分析教学活动相关要素入手,我们把教师作为设计者,我们探讨的主题就是教师怎么教的问题,而其他的要素中,我们关注到教学内容和学生两个方面。

(一)适宜学习基础存在差异学生的教法选择

我们首先从关注教育的对象,即关注学生的角度出发,考察建构主义和行为主义的运用。怎样做到最大程度引导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人而宜、因材施教怎么通过教学理论与实践来体现?

对于理解能力强,而自制力弱的学生,较多地运用行为主义的强化训练显然是有效的。而对于学习兴趣低下,学习动机不足的孩子,用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则有更好的效果。就如众所周知的新东方强化教学模式,并不是每个孩子学习英语必须的方法或者最有效的方法。如果学生属于优等生,有好的理解能力和较强的学习意志,那显然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更适合他们,更能促进他们的自我提升和进步;而针对学生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由于其思维理解发展的阶段水平,是基于行为主义还是建构主义设计教学模式也是有选择的。在童年阶段、少年阶段以及青年阶段,教学方法显然是从大量的行为主义的机械训练逐渐增加建构主义的引导组织。没有一个儿童不是从机械重复开始学习的,也没有一个博士是在导师的威逼利诱督导强化下训练出来的。

(二) 适宜学生学习不同知识

而对于具体的学习个体而言,在具备一定的思维能力和具有一定的学习基础的前提下,即思维发展已经相对完善,在其学习新知识的时候用建构的方法,而对于其巩固学过的知识的时候用行为主义强化训练或者记忆的方法,总是有效的。

我们从教学内容入手,基于教学活动的过程来探讨两种思想及主导的教学方法的交互应用。教学内容是通过具体的教学活动来完成。我们考察一个完整的教学活动,比如在时间上的一堂课,或是在更大时间尺度,如完成章节学习任务,乃至一门课程教学过程的始终,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我们用诸多研究者在教学法的选择上已经达成的共识或教学实践经验来作为论述的证据。

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学习目标的设计中,用建构主义的方法显然要优于行为主义;而在具体的知识学习,对于像识记这样的知识,或者推导公式、或者运算速度、运算能力的固化等能力培养中,行为主义被证明更为有效。但是,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特别是理解新知识的思维过程中,要用到逻辑推理,联想发散等学习策略时,教师选用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效果更好;在一些知识内容枯燥、学生的经验(或下位知识)稍显欠缺的新知识学习中,教师用情景教学显然可以更好调动学生的参与学习,也可以用交互学习的策略,让学生主动思考,寓教于“形”,在“形式”之中,学生较容易获得学习的价值认同。把教师认为“学生应该学好”的观念转化为“学生乐于学好”,这个“乐”,就是教师“建构”的魔力所在。这样的教学设计,真正体现了教育家们所说的那句话,即“没有不好的学生,只有不好的教育”的经典传神之言。综上所述,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既有行为主义,又有建构主义,教学相得益彰。我们在研究学习这两个教学思想,设计课堂教学时,只有摈弃先入为主的观念,更不可为论证而寻找事实,“为说新词强说愁”式的研究,确立偏废的教学思想,比如一味的题海战术或者不分知识内容的游戏教学,都是不可取的。

观察我们的教学,尤其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中小学教育,对于学生学习的不同阶段,给予不同的教学模式,对于不同学习水平和不同人格特征的学生,用不同的教学策略、教给他们不同的学习方式、营造不同的环境、才可以最大程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保持他们学习的热情,督导其克服自身学习能力上的不足,才是教育者领悟教育思想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

结语

本文从教学过程规律和学生学习的特点入手探讨,我们发现建构主义和行为主义的观念在教学中是可以交互应用的,因材施教、教学设计等教育思想和教学环节成为实施交互应用的关键。本文阐明了交互应用的重要性,即是对融贯东西和古今的“因材施教”这一教育思想的最好诠释和理解。但囿于个人的实践经验和研究水平,对更为深入的,在两种观念主导下的教学模式及其具体方法的讨论涉足肤浅。如果对交互应用的具体模式做出讨论和归类,相信对教学实践可以有操作性的指导。

参考文献:

[1] 皮连生,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2] 吴庆麟,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3] 何克抗,郑永伯,谢幼如.教学系统设计,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 钟启泉,多维视角下的教育理论与思潮,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5] 刘保卫,由行为主义到结构主义再到建构主义―分析学习指导技术的演变,《前沿》,2005(6)

篇9

关键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英语教学 教学模式

长期以来,我国的英语教学模式一直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的讲解,分析为主,以学生的记忆、练习为辅。但英语学习不仅仅是一个知识的传递与接受过程,更是一个知识的主动获取与应用于实践的过程,而知识的获得过程就是一个不断产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更需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英语教师的地位也毋庸置疑。因此,下面就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通过分析学生学习的特点,来揭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英语教师的启发。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内容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译作结构主义,是认知心理学派中的一个分支,最旱提出者是瑞士的皮亚•杰(J. Piaget),其基木理论源自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建构主义认为,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相关,认知的发展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途径进行。建构主义可以较好地解释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借助结构主义可以形成一个比较有效的学习环境。

建构主义提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去建构知识的过程,而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得知识的过程。因此,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被视为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进一步讲,学习主要是原有知识经验与所要建构的知识相互作用以及由此引起的认知结构的同化与顺应的过程;学习者走进课堂时,他们自己已形成对社会各种各样的认识,已有自己的知觉经验,已形成一定的认知结构。

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新旧经验相互冲突不断产生问题。学习者要解决问题,就要分析当前的问题,综合运用原有的知识经验做出合理的推论,形成自己的假设和方案,进而解决问题。由于这种认知矛盾是学习者内部产生的,问题是自己提出的,而不是由教师或其他人在外部提出的,学习者更能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因此,获得知识的多少主要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而不仅仅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

二、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学生学习特点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习者的学习特点主要表现为:学习者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从而形成了个性化的学习方法并发展了学习者的自主能力。下面将从以下几方而入手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习特点。

1.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的积极参与者意义的主动构建者,外界施加的信息只有通过学习者的主动构建才能变成自身的知识。学习者最终是要找到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

2.学习者只有通过社会协商才能在相互间达成共识,完成规定的任务,这是因为每一个学习者都有自己的认知结构,不同的学习者对现实世界有不同的理解。当学习者在学习中所获得的信息与真实世界不相吻合,或是学习者之间出现摩擦时,必须通过协商解决。

3.学习者离不开会话,会话不仅是一种协商方式,还是意义的传达方式。在学习者间的交流、资源的共享、计划的制定、任务的完成等过程中,会话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4.学习者是在真实世界的情境中进行学习,也只有在这种情境下学习者才能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才能找到运用自身的知识结构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从而使学习变得更有效果。

由此得出,学习者处理和转换知识时,需要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既要探索和发现自我建构知识的意义;又要把当前的学习内容尽量和自己已经知道的内容相联系,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思考,与实践紧密结合。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英语教师的启发

在英语教学中,教学的目的旨在使学生的语言技能和学习技能得到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提倡的学习方法是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以学生为中心”实际上对英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者,而是学生学习的辅导者、引导者、帮助者和合作者。英语教师在整个英语教学过程中扮演着多重角色,发挥着多重作用。

1.教师应在教学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传统的英语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主要以精讲为主,细致教授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语言输入。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习者是知识的主动构建者,学习者是课堂的主体。这就要求教师转换自己的课堂角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其积极性,给学生充分的学习空间。此外,英语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即听说读写译五大技能。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风格、策略和方式,如有的同学习惯于看,有的学生习惯于听,有的同学习惯于读,每一种学习风格和学习策略都能获得较好的效果,教师应尊重学生自己的选择,让学生自主性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从而提高语言实用能力。

2.教师应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开展讨论与交流。传统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通常倡导“独立思考”这虽然锻炼了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每个学习者只在自己的学习空间内进行着各自的信息加工,观察能力、合作能力、交流能力没有得到发展,尤其在以交流为目的的英语语言学习中。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了师生间、学生间协作会话的重要性。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在特定的情景卜进行有效地交流,组织学生协作学习。

3.教师应把语言知识的教学设置于特定的语言情境中,促使学生把新知识与原有的知识相联系,并赋子新知识某种意义。传统教学中,总是在单一的情境下讲授词汇、句式、语法,忽视了英语是在现实条件下不同情景中的灵活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的,创设情境在英语教学中十分必要。通过情境化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学习者可利用相关的经验去理解当前学到的新知识例如学。教师把学习环境置于与现实一致的情景中,不仅激励学习者进行探究,还让学生在不同的交际情景中学会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和技能。

总之,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基础课程,语言技能的掌握依赖于学生个体的实践,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参与性。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英语教学有很大的指导作用,强调学生是主体,是意义建构者;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中心,创设情境,鼓励学生协作学习与会话交流。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英语教师必须在英语教学中转换角色,以学生为中心,联系实际情境,鼓励学生会话交流与协作,既要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更要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自主建构知识能力,以满足新时期对于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篇10

论文摘要:成人学习具有自身特殊规律。作为当下基拙教育改革的一种主流理论,建构主义对成人学习同样具有实用性。该文在论述建构主义的基拙上,从成人学习中的经验、自我导向和情境三个方面论述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成人学习的影响。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特征

许多学习观或学习理论均认为,学习是在教师的“策略”下围绕学科进行的。而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创造新知识的过程。

(一)建构主义学习的涵义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单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具体来说,知识主要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和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

—“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要求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有利于学习者利用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理解当前学习的新知识。利用“情境”要素来创设“情境”,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似的情境中发生。

—“协作”:协作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教师和学生以协作方式对搜集与分析学习资料、提出假设并验证、评价学习成果直至达到意义的建构为目的。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使学习者在学习程中既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又能在协作中发掘首创精神。

—“会话”:会话是协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同样,协作学习过程也是会话过程。在此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成果(智慧)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会话商讨和制订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的计划,即师生之间通过讨论与交流对各种理论、观点和假说进行共同考证、协商和辩论。会话是达到意义建构的重要手段之一。

—“意义建构”: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所要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以此来丰富和提高原有的认知结构。

(二)建构主义学习的特点

1.以学生的主动参与为主导的积极性学习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应该是积极的,学习者是主动的积极的知识探究者。如果学生能够意识到所学知识的重要性,并以一种积极进取的态度进行学习,那么掌握知识的效果才是最好的。

2.以学生对知识的深层理解为目标的建构性学习

学习是建构性的,知识的获得有不同的水平,建构性学习要求对知识形成深刻的理解,对有关现象做出自己的判断,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对知识深层理解,这是建构性学习的核心目标,“为理解而学习”是建构主义一条重要信念。

3.以目标定向为原则的目标指引性学习

在建构主义的学习中,学生之所以主动积极,是因为学习者感受到问题、刺激,为自己设定了目标。建构主义学习是目标定向的。学习的目标是形成于学习过程的内部,是由学习者自己设定的。在学习过程中,目标起着导向的作用。

4.以自我监控为标志的诊断性和反思性学习

诊断性和反思性是建构主义学习的核心特征。学习者的自我监控包括自我检查、自我分析、自我评价等。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能够结合自己的先前知识产生探究任务,形成学习目标,并最终达到深层理解,这是他们对学习环境以及先前的经验进行了自我监控的结果。

5.以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的经验性学习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是每个学生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解释现实的。学习中一切新的学习都是建立在以前学习的基础上的,并在一定程度上利用以前的学习。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成人学习的影响

成人学习具有自身的特殊规律。美国著名成人教育家诺尔斯(Malcolm. S. Knowles)对成人学习的特点进行了归纳:首先,成人积累了大量经验,这些经验不但使成人形成自己的个性,也是成人学习丰富的资源。其次,成人学习是自我指导型。在学习中,成人希望能平等地与教师共同讨论,自己诊断学习课题和学习要求,自己确定学习计划。成人选择和参加何种学习计划,都是以在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为背景。这些已经人格化了的经验构成成人丰富的学习资源和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再次,成人的学习意愿与他的社会职责、发展任务密切联系。成人需要学习的是那些与他作为一个家庭主要成员、劳动者、组织的成员和指导者等的社会任务相符合的“需要学习”的东西。最后,成人的学多出于对现实生活压力的认识和反应,因此学习是为了解决当前生活和工作问题的过程。成人学习者的独特性为建构主义理论指导成人学习提供了前提条件。

(一)开发、利用成人学习者丰富的经验

成人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拥有生产、生活等丰富的阅历,积累了许多经验,这些经验是成人用以说明自己个性及与他人不同之处的依据,也是其参与教育和学习的依据。建构主义学习认为,经验是学习者建构、解释新知识的基础。因此,成人人格化的经验更是成人学习中必不可少的要素。

其一,成人参与学习时原有经验形成的认知结构已经十分丰富,后继的学习必定会受到原有认知结构的影响。一方面成人需要根据已有的经验来确定学习目的、学习内容以及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另一方面,成人需要在原来认知结构基础上通过联想、想象、对比等理解、接受新的信息。成人最善于学习那些与自身经验相关的新知识和技能,因此开发、利用成人经验是成人学习中的重要环节。

其二,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AbrahanH. Maslow)认为成人的经验是其自身发展的一种潜力。成人不断地从其日常生活所发生的事情中,如婚姻、养育子女、找工作等吸取经验。他们依据这些日常经验认识自我、认识周围世界,并学会辨别是非、摆脱困境、弃恶扬善。从日常生活和工作实践中学习是成人最普遍的学习形式,因此成人的经验在非正式的学习中更具举足轻重的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成人所拥有的经验也是一把“双刃剑”,丰富多样的经验既能促进成人学习的顺利开展,也能阻碍成人接受先进理念和思想。当新的知识与原有经验背道而驰时,成人往往产生心理抵触,容易墨守成规。

(二)加强成人学习者的自我导向学习

自我导向学习是近年来世界教育领域兴起的新的学习方式,它在成人教育领域得到了最为广泛的关注。诺尔斯认为,自我导向学习是指在他人协助或无人协助下,个人主动地诊断自己的学习需求,形成学习目标,寻求学习的人力和物力资源,执行适当的学习策略,并评鉴学习结果的历程。加格利尔米诺(Guglielmino)指出,自我导向学习者是指个人能够自己引发学习,并能独立而继续地进行。学习者具有自我训练的能力,具有强烈的学习欲望和信心,能够运用基本的学习技巧,安排适当的学习步骤,发展完成学习的计划和利用时间加以进行。

虽然两位学者对自我导向学习的看法不完全一致,但都认同了自我导向学习中学习者的自主性,包括自我监控、自己设定目标、积极参与学习等。建构主义同样认为,学习者以积极进取的态度进行学习时,掌握知识的效果才是最好的。成人在学习过程中,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设定学习目标、开展自我评价,这充分体现了对成人自我概念的尊重,由此成人的学习热情也将大大提高。

(三)创设真实的社会文化情境,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似的情境中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