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企业信息化建设方案范文
时间:2024-04-08 15:53: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制造业企业信息化建设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问题;对策
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和创新型国家,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信息化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尤其在促进制造企业发展方面,信息化建设显得尤为重要[1-4]。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相融合,促进和提升了制造业技术水平,给制造业技术带来巨大的甚至是革命性的变化,为制造企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制造企业信息化是指制造企业利用网络、计算机、通信等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广泛利用,不断提高生产、经营、管理、决策效率和水平,从而提高制造企业经济效益和制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为分析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2010年7月对以皖南机床有限公司为代表的多家制造企业进行实地调研。通过分析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对提高制造企业信息程度具有重要的意义。
1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
1.1硬件方面有一定提高
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调查资料显示:几乎所有制造企业都配备了电脑,其中拥有10台以上电脑的制造企业占47.9%,甚至有6.2%的制造企业已经拥有100台以上的规模;网络平台建设方面,被调查制造企业中,82.7%的企业拥有局域网,其中50.6%的企业局域网已覆盖了全单位的所有部门;71.9%的制造企业配备有专用的服务器,而且有21.5%的制造企业拥有3台以上的服务器,26.2%的企业拥有5台以上网络设备;34.8%的中小企业计算机联网率超过90%,42.5%的企业内部计算机联网率低于70%。
1.2投资额逐年上涨
根据《e制造》的调查,2009年我国制造行业信息化建设情况良好,信息化建设共投资521亿元。根据调查数据测算,在制造企业快速增长的信息化投入的推动下,未来几年内,我国制造业信息化市场将继续保持高速的增长态势,预计2010年全年的信息化建设投资为653.5亿元,年复合增长率可达21.4%。
1.3加强内部员工的信息素质,注重信息化人员培养
在制造企业信息化过程中,许多企业已意识到员工信息素质的重要性。因此,部分资源充沛的大型制造企业利用高等院校和社会资源建立“企业信息化人才培养基地”,进行切实有效的企业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和企业管理人员的企业信息系统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培训,使企业信息化具体组织实施的团队具有全新的信息化理念和新型的知识结构。同时,部分企业还与研究机构、大专院校开展技术合作与开发,利用其技术优势开发和市中小型企业自身特点和需求的信息产品,甚至与相关大学签订用人合同,制造企业负责资金投入和提供特别奖学金,大学负责对制造企业的信息人才培养,以此吸引和培养信息人才。
2存在的问题
2.1系统应用程度不高,管理不完善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制造企业中全部实现CAD、OA、MIS系统的企业不足10%,目前已实现ERP系统的企业仅占2.9%。在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上实施了ERP和CRM方案的企业只有10%左右,实施了SCM方案的制造企业仅占6%左右,绝大多数制造企业的信息化水平仅仅停留在文字处理、财务管理等办公自动化及劳动人事管理初级阶段,远远不能适应当前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需要,导致信息化建设系统应用程度不高。同时,重硬轻软、重建轻管、重购买轻服务现象普遍存在于许多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导致资源浪费;造成耗费巨资构建的系统成为没有信息运行的“裸网”;引起企业信息化建设效率低下。
2.2资金投入较低,产出不明显
尽管近几年来我国制造业企业信息化投入增长较快,但仍落后于发达国家。据有关部门统计,70%的企业用于信息技术及其设备的投资总额,仅占总资产的0.3%左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8%~10%的水平。相比之下,信息化产出更是低下,投资上千万的MRPII/ERP软件实施成功率一般只有10%~20%。部分制造业企业投入了大量资金,却没能收到预期效果,不仅造成企业资源的巨大浪费,也打消了其信息化动力,制造企业因此深受困扰,甚至在制造企业内部出现了“不上ERP是等死,上ERP是找死”的悲观论调。
2.3人员缺乏,素质低
由于我国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专业的信息化人才严重匮乏,导致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及管理过程中缺乏专业人员参与、指导,信息化系统运行效率低下。调查显示,制造企业内部信息技术人员仅占企业员工总数的0.72%,其中既懂信息技术又懂业务流程和企业管理的复合型骨干人才更加稀缺,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质量和速度。同时,制造企业高层管理者信息化意识薄弱,影响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3发展对策
3.1实现专业化咨询,提高信息化建设系统应用程度
完善信息化建设管理体制是健康、有序地推进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对于多数制造企业而言,由于缺乏专业化人才,导致信息化硬件设施齐备,运行管理体制不良。因此,必须管理和规范企业与软件供应商之间的商业行为,使企业获得良好的咨询服务。前期可由政府组织相关咨询机构向制造企业提供免费服务,保证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系统充分应用,一旦咨询服务业走上正规,则应根据市场运行机制进行商业化运作。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一定要有完善的监理服务做支撑,确保供需双方良好的合作,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企业信息化建设系统的切实应用。
3.2增加资金投入,合理使用有限资金
实现制造企业信息化,必须以制造企业为主体,充分发挥企业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采取多种方式筹措和用好信息化建设资金。首先,要根据投资效益、市场需求和投资性质,采用不同的筹资方式。对企业内部的信息化建设项目,以市场筹资、银行间接融资、引进外资、政府补贴相结合的方式建设。各级政府要加大制造企业信息化资金的投入,重点建设制造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对企业信息化建设项目进行支持,在税收、信贷、市场等政策方面给予大力的扶持;对重大公益型、中长远工程给予政策导向性投入。在资金筹措上,一定要走市场化、社会化、国际化的路子,放开搞活,开展资本经营,努力争取资金良好循环。其次,企业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合理地使用有限的资金,即企业信息化优先考虑有较大把握实施成功,能取得明显实施效果的信息化应用项目。对刚刚开始信息化实施进程的制造企业来说,突破口选择是否恰当,对企业信息化整体方案能否有效实施,以及员工对信息化能否支持和接受都有重要的影响。
3.3加强信息化人员培养,提高管理者信息意识
在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信息化人员的素质和管理者的信息意识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培养信息化人员,提高管理者信息化意识十分有必要。首先,加强企业信息化人员素质培养的过程就是企业自身管理水平提高的过程。由于信息设施靠人操作,信息的组织、管理靠人进行,系统建设、维护、升级、改造都要靠企业自己的人员去干,因此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及以后的运营中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下大功夫培养和造就一支力量雄厚、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和应用知识的、有战斗力的信息化人员队伍,彻底改变我国制造企业信息化人员专业知识水平低、专业技术力量匮乏的状况。其次,目前导致我国制造企业信息化水平较低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对用信息技术改造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作用认识不足。因此,政府要采取多种形式、通过多种渠道开展多层次的信息化知识宣传、培训和推广,特别是要加大对落后地区制造企业或中小型企业的信息化知识培训力度,提高企业经营管理者对信息化的认识水平,强化企业经营管理者的信息化意识。
4参考文献
[1] 付睿臣,毕克新.我国制造业企业信息化的现状及建设对策[J].科技管理研究,2009(9):378-379,387.
[2] 胡元岭,刘华峰.浅谈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与发展[J].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2009(2):110-112.
篇2
关键词:制造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F253.9 文献标识码:A
制造业涉及的物流活动一般包括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回收物流、废弃物物流等环节。通过实施物流管理信息化,制造企业可以提高客户服务水平、规范作业操作流程、提高运作效率、进一步降低作业成本,通过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协同物流管理思想,加强供应链的可视性和可控性。
目前国内对制造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研究主要着眼于物流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问题分析,对制造企业如何推进物流管理信息化的发展路径和分步规划探讨不足,尤其是针对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制造企业的物流管理信息化建设相关研究缺乏系统性、针对性、深入性的成果。现对山西省制造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建设情况进行针对性的研究。
本课题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了解山西制造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当前状况,通过一手数据和文献资料研究,分析山西制造企业与国内外同类型优秀企业在物流管理信息化建设上存在的差距,结合山西制造企业的现实情况和条件,提出了物流管理信息化建设切实可行的措施途径和发展模式。
在调研阶段,课题组通过对省内制造企业的问卷调查,了解山西制造企业的物流管理信息化现状。问卷共设计15个问题,涉及企业规模、所属行业、信息化建设的投资状况、重点领域、发展阶段、信息化建设的问题和瓶颈、未来规划、物流管理信息化的软硬件使用状况、购置方式、物流管理信息化的外部市场和政策环境分析等多方面的问题。共收回有效问卷42份。被调查企业覆盖了省内制造业各主要细分行业,包括:钢铁冶炼加工、非金属冶炼加工、有色金属冶炼加工、专用设备制造、电器机械制造、医药制造、农副产品加工、食品制造、饮料制造、纺织、通讯设备电子设备制造等17个细分行业。其中大型企业24家,中型企业11家,小型企业7家。
本文对课题调查研究的内容做一分析阐述。
1 山西制造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建设基本状况
1.1 目前山西制造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的现状和企业信息化建设在各个职能领域的优先顺序
通过问卷数据分析,可以看出:从目前信息化建设的现状来看,山西制造企业在生产相关环节、财务、行政管理和销售管理中信息化建设水平相比其他职能领域较领先。未来信息化技术应用的重点领域仍然会集中在围绕生产的环节中。此外,作为生产辅助和衍生的物流管理功能目前有一定的信息化建设,但高级的、综合物流管理信息化建设不足。但是,企业普遍认为:物流管理应该成为未来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点。
1.2 山西制造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的发展阶段
根据国家提出的工业化和信息化两化融合发展阶段的描述,对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阶段分为基础建设阶段、单项应用阶段、综合集成阶段、协同与创新阶段。
通过问卷调查数据分析综合来看,虽然山西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状况是先进与后进差异较大,企业对信息化建设普遍缺乏专业的整体规划,但从企业目前信息化应用对企业的贡献度方面看,却具有相同的规律,即信息化应用成熟度与企业较好的竞争力和综合效益成正比。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在财务结算周期、节能减排、市场响应速度等方面都获得了明显的收益。
1.3 企业信息化建设年均投资规模
企业物流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投资与企业信息化建设总投资相关,故对山西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年投资规模与销售额占比做了调查。
从问卷调查情况,可以看到:山西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投资金额总体上处于不到位局面。在被调查企业中,共有91%的企业年均信息化投资额的销售额占比在2%以下,其中有17%的企业投资的销售额占比低于1%,而国际上先进企业普遍认可的标准在2%~3%之间。
1.4 山西制造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应用系统的使用情况
从调查企业来看,目前电子商务在山西制造企业中的应用范围较大,有90%的企业已经有了电子采购和电子商务的应用。从采购环节的信息化角度,对“电子采购”这一物流管理功能的具体应用做了详细调查。在已经有电子采购应用的企业中,分别占33%和26%的企业实现了网上招投标管理和电子目录采购系统。尤其是大型制造企业集团,在采购管理上“集中采购,降低成本”的要求也催生了这两项功能的应用。
山西制造企业中,不同规模的企业之间在仓储管理软硬件条件上差距较大,大型制造企业集团建立了与现代化仓库硬件设施相匹配的仓储管理信息管理系统,而许多中小企业,尤其是小型企业,依旧使用人工和半人工方式处理仓储管理和作业活动。
从被调查的山西制造企业的情况看,有60%的企业具有运输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这其中包括运输管理信息系统的单项应用和整合到ERP等综合管理系统中的应用。
在山西制造行业中,由于各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作为供应链管理中核心功能的物流管理功能,在大部分企业中,首先是从采购、仓储和运输等单项功能的应用开始的,而不是以集成供应链和物流管理的方式实施信息化的。并且,完整的供应链管理系统应较好地实现与企业内部流程的集成,以及与企业外部供应链节点企业之间的接口管理。 山西制造行业中,能够达到以上功能的较为完整的供应链管理系统,只有少数大型的企业集团。在被调查企业中,这一比例是5%,其他绝大多数企业还没有建成实施完整意义的供应链信息管理。
1.5 山西制造企业物流管理中硬件和物流信息化设备的使用情况
被调查企业中,互联网接入比例达到95%,条形码技术、GPS和RFID设备都是现代物流管理,包括现代仓储管理和现代运输管理不可缺少的硬件设备。在被调查企业中,这些设备的配备情况基本与企业仓储管理和运输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情况同步,分别占被调查企业总数的64%、48%和48%。
1.6 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方式
有71%的被调查企业购买系统软件时,选择直接购买通用软件产品。有24%的被调查企业选择“系统开发外包给外部专业公司”,有5%的被调查企业实施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时是“根据自身需求,完全自身设计方案”或“自主设计为主,吸取系统集成商的实施经验”。这种模式主要适用于特定信息要求的大型企业集团,并且要求企业具有较高素质的信息化技术团队。由于山西制造企业多数不具备自主开发软件系统的人员能力,因此,在山西制造企业中,自主设计开发物流管理系统并不是主要模式。
2 制约山西制造企业物流信息化建设的困难和瓶颈
资金不足且融资难度大是众多山西中小型制造企业无力建设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省内很多制造企业中,信息化建设还存在着被动性。尤其是对物流管理这一信息化建设的领域,相当数量的企业管理者没有树立起现代物流的理念,还没有将物流看成为优化生产过程、强化市场经营、降低成本的关键,仅仅把物流看作是一种可有可无的辅助活动,“重生产、重技术”传统还相当浓厚。更不用说把物流管理定位在增强企业综合竞争力的战略高度上。
物流管理信息化建设不仅需要人员掌握信息技术、软件硬件,还要求熟悉物流业务操作和流程,以及供应链管理的概念。这样的全面型人才,在山西很多制造企业中都还是个空白点。
国内外软件市场上,虽然有比较多较为成熟的针对物流行业开发的软件和系统产品,但是制造业的物流不同于专业物流企业的物流运作,能够充分考虑制造业特定要求的物流软件显得供应不足。
在被调查企业中,有一半的企业提到:流程再造问题是阻碍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障碍。推进信息化遇到的深层问题都是来自管理方面的。
信息化的风险管理问题也是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障碍。信息化建设投资的投入产出分析不同于设备购置、基建、技改、生产线建设投资等项目。对其投资回报进行定量分析困难。这些问题,使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效果充满了不确定性。这种风险担忧也阻碍了企业发展物流管理信息化的步伐。
目前由于国家物流信息标准化的制定与经济的快速发展速度相比滞后,使企业在建设自己的物流管理和供应链管理信息化工程时,难于处理跨企业、跨行业的信息和数据的交换和对接问题。
3 山西制造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的路径
物流管理作为制造企业运作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发达国家先进企业很早就认识到要把物流管理信息化整合到整个生产运作系统中去。 我们研究国内外企业在制造和运作系统信息化建设中的模式发现,存在两种不同的模式:即跳跃式发展和渐进式发展。
跳跃式发展是指采取一系列战略层面的革新活动,使企业的运作和业务得到发展;渐进式的发展是指采用一系列相对较小的举措,通过产生的小范围和部分的影响,逐步积累这种影响,一段时期后达到实质性的明显绩效改进的目的。这种发展方式是大多数持续改进理论的核心方法。
从山西制造企业目前物流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分析,总体表现为:起步晚,基础差,企业内部管理水平较低,信息化建设可用资金、人员等资源投入有限。本课题研究认为:山西制造企业的物流管理信息化建设应当采取渐进式发展模式,即“整体规划,分布实施,渐进式发展”的策略。这种发展模式可以更好地体现信息化建设的效果,风险才能控制得当,企业对信息化的信心和热情才能持续。
山西制造企业在建设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时,最大的挑战是如何满足不同企业通用需求的同时快速满足企业个性化需求,除了企业战略、组织架构、流程体系等紧密相关外,软件的平台化水平、可扩展性和灵活性至关重要。
实践证明,在现代制造业整个物流过程中,信息技术应用已成为提高营运效率、降低成本、增进客户服务质量的核心因素。通过对山西制造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建设状况的调查可以看到:从目前山西制造企业的现状出发,实现物流和供应链管理的信息化直至发挥其效益,不是一蹴而就,它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完善的过程,这不仅是一个企业的事,而是需要整个供应链乃至整个社会协作的系统性工程。
参考文献:
[1] Upton, DM and McAfee, AP.. A path based approach to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manufacturing[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 2000,20(3-4):354-372.
[2] Robert Handfield. Leverage IT investment in supply chain: best practice research report[R]. Raleigh: SCRC, 2010.
[3] Gartner Inc. Gartner IT metrics report 2010[R]. Stamford: Gartner, 2010.
[4] Kohli, R., Deveraj. Realizing the business value of IT investments: an organizational process[J]. MIS Quarterly Executive,2004,3(1):121-126.
[5] Jun-Der Leu, Yu-Tsung Huang, Wei-Jun Lu. E-logistics of global manufactureing enterprise: a case stud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Engineering, 2011,18(7):344-356.
篇3
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更多的中小型企业已经被带入了信息化的步伐中。企业信息化建设不仅能够提高企业生产效率,而且成为当今信息化建设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当今信息化的主体为云计算。当今社会的发展,使工业也与信息化绑在了一起,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特点就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云计算在制造型企业中尽显其能,使制造型企业有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制造型企业的信息化也推进的云计算领域的发展。
关键词:云计算;制造型;中小企业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C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云计算技术
云即网络,是可以提供服务或资源的网络,使用者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随时在云中获取资源。所谓云计算,就是在互联网上进行的超级计算模式。云计算局限于IT行业,它是根据用户的实际需要,依托互联网,向用户提供服务,它是IT设施的交付及使用模式,但它的服务资源是软件、硬件等。云计算是通过非本地或远程服务器的计算方式为互联网使用者提供服务的。云计算模式中用户根据自己的需求,将网络资源转换到他们的需求上,访问计算机或存储系统,他们不需要了解服务器的原理以及计算机的运作[1]。
二、制造型中小企业信息化
企业信息化是把信息技术应用于产品设计、制造、管理、营销服务的全过程。信息化可以将市场、业务、订单结合起来,带动企业物流、资金流的活动,也可以在线完成企业的经营和管理。工业化在信息化之前,工业化为信息化提供了基本物质基础,资金和人力,满足了信息化的需求,而信息化推动着工业化的发展,信息化在很大程度上丰富和扩大了工业化的内容;经济的发展属于一个阶段过程,工业化表现了一个国家从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的一个过程,同时使经济发展的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工业化和信息化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共同前进的,信息化可以推动工业化的发展,反过来工业化也可以促进信息化。信息化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改变传统制造型产业结构:①信息化使传统制造业的生产方式、管理方式及组织方式发生了改变,通过有效组织生产,提高了中小型企业的生产效率、优化了社会资源的配置及提高了工业生产化的质量和效益[2]。同时也促进了信息的流动;②信息化调整和优化了产业结构。信息产业具有扩散性和渗透性,能够融合于其它产业,逐渐带动传统制造型产业升级,挺高中小型企业的经济效益。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信息化促进制造业走向现代化、智能化;③信息化使生产方式更加集约化。规模化。信息技术的扩展性、渗透性使知识、技术等延伸、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高科技的发展也使工业产品中知识和技术含量的比例升高,纯自然的东西越来越少。信息化加快了工业发展的步伐,使制造商更加注重产品中的技术含量,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④信息化提高了社会劳动生产率,从根本上改变了社会生产力。信息化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等特点在工业生产力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能够为中小型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⑤信息化可以提高社会的整体效益,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3]。
三、云计算在制造型中小型企业中的应用
云计算也已经悄悄地渗透进入了制造型中小企业中了,而且在企业中可看作是一种潮流和企业发展的趋势。云计算为中小型企业带来了巨大的财富,应用云计算为企业设计、生产产品,能够缩短需求回应时间及运行时间。云计算在中小型企业中是功不可没的,中小型企业本身规模小,他们的IT基础薄弱、IT预算有限,如果将“像购买电、水一样,中小型企业能够按IT的实际采购软件和服务”[4]这种模式应用于这些企业,无疑将会改变企业的发展形势,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云计算可代替IT,云计算的应用可使IT基础设施的投资风险降低,防止意外或灾难的发生。云计算应用于制造型企业,可降低使用成本、采购成本等各种成本,激发了企业的突破和创新的思想,让企业产业达到前所未有的业绩,完成更加高难度的计算。
(一)、云计算商业模式在制造型中小型企业中的应用
云计算在中小型企业中的应用模式主要有SaaS(Software as a Service,软件即服务)和PaaS(Plaatform as a Service,平台即服务)两种[6]。当中小型企业缺乏资金及信息技术人才时,利用这两种模式,可有效解决中小型企业面临的成本、可扩展性、个性化等问题。
(1)、SaaS模式
SaaS普遍适用于广大用户。软件厂商统一将应用软件安装在服务器或服务器集群上,用户直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通过租用或定制所需要的应用软件。一般中小型企业的经营都由基于Web的软件来管理。软件厂商不仅提供软件,还负责管理和维护软件,所以用户只需要花费一定的租赁服务费用,就可之间通过互联网使用所需要的硬件、软件和维护服务等[6]。不在像以前那样,用户需要购买硬件、软件和雇佣相应人员,而且开支大、成本高。制造型中小型企业使用SaaS,不仅可以降低运营成本,而且还能提高运营效率。中小型企业通过SaaS模式获得先进的技术,它省略了企业构建、购买基础设施等环节。
就目前形式而言,中小型企业并不使用整体的SaaS构架,出于对其安全性的顾虑,只使用SaaS的部分解决方案。SaaS供应商是通过记录企业所有数据、权限访问等一一记录,做定期审计来解决企业数据问题。SaaS这样做的原因主要是:一方面是由于中小型企业对数据的敏感性分类差,只将所有数据集中起来;另一方面是由于供应商也对数据的敏感性等级的辨别能力有限,并且基于其自身可能也存在程序漏洞或泄露用户信息等缺点。在安全方面,SaaS供应商设置了保护密码,对数据访问设置了控制权限,而且通过私有云将数据模型设计中正确的数据和SaaS应用体系隔离。SaaS的应用软件一般都是开发好的,所以智能租用难以定制,但企业使用软件只需要进行软件使用的培训,无需使用开发技术或IT构架部署。SaaS侧重于服务和应用。
(2)、PaaS模式
PaaS是为用户提供硬件资源、开发环境和服务器平台等服务的。它可以为个人或企业提供定制研发的中间件平台,提供应用服务器、数据库、应用软件开发、托管、试管等应用服务。用户通过在供应商提供的基础构架上开发程序软件,还可以通过其他服务器或互联网与其他用户共享其开发的软件。
PaaS模式应用于制造型中小型企业,有利于企业自主开发企业管理软件。企业通过租用PaaS服务供应商的开发环境和运行平台,根据自身需求自主开发信息系统。PaaS的个性化服务,可适用于各个企业的业务流程和开发环境。PaaS投资成本较低,对开发人员技术方面的要求也低,而且用户不需要自己购买开发软件和服务器,也不需要任何编程,可直接研制开发企业管理软件。
(二)、制造型中小型企业云计算实施方案
制造型中小型企业实施自己的云计算战略,需要详细的规划指导过程。第一步:分析企业制造产业当前需求。综合考察和研究讨论制造业当前的业务现状及IT环境,明确是否需要用云计算、应该需要公共云、私有云还是混合云、分析需要应用云计算的哪一业务及那一层服务;第二步:选择和设计云计算的整体方案。这个过程包括对应用软件、硬件平台、安全系统设计、操作系统平台、自动化流程设计和用户访问模式等的选择。完成了这一步,可进一步设计云计算的实施方案和实施设计;第三步:实施云计算方案。按照云计算方案逐一将硬件、软件、服务器等相关计算资源安置到位[7],系统管理;第四步:云计算系统的运营。云计算提供的服务过程是连续不断地。在运营云计算的过程中,要确保它所提供的服务是有用的,要不断发掘和研究云计算为制造业新产品所提供的新价值,不断完善云计算在企业中的服务产品。
(三)、云计算的应用和实施的策略
(1)、云计算服务供应商为制造业提供一个终端服务器,通过此服务器中小型企业可采用世界上领先的技术和资源。云计算服务大大降低了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成本;
(2)、云计算所提供的的资源可以看做和皮筋的弹性一样,可扩充也可缩减。企业可根据自身需要安排适当的访问量,能够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节约资源;
(3)、宽带与云计算密切相关,所以选择稳定的网络访问环境,是保证云计算正常运营的前提[8]。
(四)、云计算应用于制造型中小型企业的关键技术
(1)、安全技术。全球数据中心将所有数据保存于云端,而且由专业团队管理数据和程序,这样就可以减少中小型企业用于数据管理的时间和精力。在开展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可以更注重于制造企业产品设计、制造、管理等方面;
(2)、软件服务技术。用户不用在购买软件,可通过租赁的方式支付一定的费用即可访问所需要的网络软件。这种方式降低了制造型中小型企业开展信息化建设的成本;
(3)、虚拟化技术。是云计算最突出的特点。制造业企业信息化建设中时常会出现服务器负载失平衡的现象,通过该技术可实现服务器间资源的转移,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虚拟化技术可将硬件和软件分离。
(五)、云计算应用于制造型中小型企业的优势
云计算应用于中小型企业,有数据挖掘的功能,即除能够查询所需要的数据外,还可以对所研究的数据进行分析,找出规律及所存在的联系,更方便了数据管理人员。云计算加入制造型中小型企业的好处有:(1)、降低企业产品的成本,根据自身情况可以租用所需要的软件,不必另外够卖硬件、软件、服务器等;(2)、云计算就相当于一台超级计算机,使制造型中小型企业的数据统计方便而快捷;(3)、云计算软件即服务可为中小型企业提供强大的软件模板技术,使用云计算可有效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及数据安全性。
结语:
在实践过程中,云计算这个概念已经缓缓地深入制造型中小企业的核心了,也慢慢被企业接受和认可了[9]。云计算是当今社会的一种潮流,是制造业领域的新型技算模式。制造业运用云计算,既不需要购买硬件、软件、服务器等资源,不需要建立数据中心,也不需要IT技术人员,而且还可以通过互联网或服务器等使用这些资源。云计算为制造业提供了一个庞大的资源池,它将企业大量的繁杂的资源管理起来。云计算为中小型制造业节省了成本,应将云计算运用与中小型制造业的哪一环节是实施云计算战略的成败关键。云计算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参 考 文 献 :
[1]全若贝: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问题及对策[J].改革与开放.2009(4):102—103
[2]H·钱纳里.工业化与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
[3]国家统计局综合司.“十五”时期我国就业保持持续稳步增长.2006年3月13日.
篇4
笔者认为,从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它们的信息化建设有四条道路可走,这些道路中有的已有实施成功的经验,有的还较少有企业尝试。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规模、所处条件及经营内容的具体情况,从中选取适合自身情况的信息化建设道路。
关键词: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实施道路
中图分类号:F279.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8)05-0157-04
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面临较多的难题,但如措施得当,中小企业实行信息化管理的基础条件还是具备的。当然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道路应根据其自身目标,一般要求和自身的特点来选定,并且在选定具体的道路时,还需要借助一定的外部力量来支持。
1.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基本目标
中小企业所处行业众多,规模大小差异很大,管理要求也不尽相同,这使他们信息化建设的具体内容会不相同,但由于中小企业在总体管理上的弱势,及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不足等共性所决定,它们对信息化建设的基本目标大体相同,根据课题组的调查显示,这些基本目标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1 信息化建设以会计信息化为先行
在中小企业的各项管理工作中,会计工作的规范性最强,数据处理的数量较大和准确性要求最高。目前中小企业管理工作相对薄弱大部分源于会计监督和财务管理方面较弱。因此,在信息化建设中,以会计信息化为先行,比较切合企业实际,它最受关注,易于实施,针对性较强,既抓住了企业信息化管理问题的核心,又能不断积累经验,为后续实施更多的其他系统提供基础。从目前已实施了管理信息系统的企业来看,绝大部分正是启用ERP中的财务系列或是先启用财务系列的。
1.2 通过信息化建设要能对企业的管理工作有实质性改进
企业采用的管理信息系统要有先进管理牵引功能,在传统管理环境下,部门之间管理关系优化配置,数据标准化建设及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等缺乏一个有力的牵引手段,使这些先进管理往往难以到位。因为企业基本管理作业的进行,并不受到制度本身是否优化的约束。启用信息化手段后,由于信息管理系统在作业规程设计上和数据处理规定上既是优化配置的又是有刚性的。使企业的管理必须按这个套路来做,稍有不到位,系统便无法运作。这样会逼着企业去优化管理工作,从而帮助企业在实质上改进管理工作。目前,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点是管理型系统,至少是ERP中的财务系列(低端用户),或是财务系列+供应链系列(中端客户)。
1.3 通过信息化建设培养企业管理人员的信息化管理理念
促使他们积极使用并用好信息管理系统,使信息管理系统真正为企业带来更多的效益,以消除中小企业在信息化建设问题上的“上马是找死,不上马是等死”的尴尬境地。
2.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一般要求
2.1 信息管理系统的技术和安全性能要有保证,且后续服务能方便及时
中小企业由于缺乏信息系统的维护和管理人才,对系统的技术认识和安全掌控要更多依赖供应商的帮助。因此,企业启用的信息管理系统首先会要求在技术和安全性能上有高的稳定性,以尽量减少对供应商的过多服务请求;其次是从系统的实施,升级维护及故障排除上需要供应商有高质量服务。从调查的结果看,这个要求被中小企业看得最重,它们在具体选择信息化发展道路时会充分考虑这一点。
2.2 能有效控制信息系统的使用成本
信息管理系统的成本因素较多,包括软硬件设施建设费用,系统实施费用和日常运行费用等。其中有些费用容易事先预计,有些费用有较大弹性。这样,信息系统的成本控制是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中要迈过的一道坎,一般来说,成本控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系统使用的理念及实施方法是否得当两方面。而目前大多中小企业对信息系统的成本控制问题缺乏了解,在调查中有近30%的中小企业不知道信息系统的成本因素构成情况,不能充分把握成本控制问题(有一些企业就因出现过成本黑洞而对信息系统的启用产生恐惧感)。因此,中小企业在信息化建设的道路选择时应充分考虑有利于成本控制这一问题。
2.3 不求拥有信息管理系统,但求拥有高质量的信息系统服务
这是近年来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一种新动向。鉴于信息管理系统投资相对较高,更新又快,还需专人管理和维护,不少中小企业觉得难以负担。另外,中小企业尤其是一些小企业需处理的业务量不多,启用低档次信息系统没有意义,启用较高档次的系统又会造成浪费。因此,在信息化建设中寻求新的发展道路在所难免。
3.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道路选择
针对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基本目标,可以对他们的信息化建设做如下定位:系统的档次要中等以上,系统的使用成本要相对较低且可控,系统有良好的安全保证和技术性能,系统服务商有充分到位的服务支持。这样,中小企业可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在信息化建设中选择以下几条发展道路。
3.1 依托系统供应商的帮助,走经过改良的ASP道路
近年来,一些网络公司提供基于互联网的服务业务,为相关用户建立专业网站,提供网络财务软件的在线支持和服务,这种业务被称为ASP方案。在这种方案下,某一服务商将自己的应用软件放在服务器上供租赁,并对租用者负有维护管理软件,提供技术支持等责任,用户无需购买软件,通过在线租用服务商的软件,并按服务项目和数量付费。目前,已有金蝶、用友等公司提供这样的服务。
由于ASP是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和企业管理业务(主要是会计服务)处理技术的融合应用,中小企业采用这种方案有独到的优势:第一、信息化建设方便易行。只要用户和供应商签订ASP协议,就可以登陆到ASP网站内进行企业注册,获得自己的账号和密码,并建立企业自己的专用账套,整个信息化工作的平台搭建就基本完成。时间只在一个月左右。第二、节省成本。如企业自行建立一套系统,就需购置整套软硬件设施,要有信息管理专门人员及完成系统实施工作,费用比较高。而ASP方案,企业不必使用整套系统,而是选择自己需要的模块就行,用多少、租多少,用多久、租多久,只需付一定的租金就行。其他的费用,如系统升级,维护和数据备份等费用都由ASP来负担。平均月租数百元,这就极大地降低了信息系统的使用成本。由于是租用,用较高档次的系统也相对便宜。第三、系统使用方便易行,ASP是建立在internet上的Browser/server的结构,无论在什么地方,只要能上网,企业相关人员就可以在授权的范围内进行业务操作。第四、信息系统本身的技术性能较稳定。由于信息系统本身始终在服务商掌控下,不易出问题,而且出了问题也易及时排除。
这种方案也有不足之处:第一,由于这是一种低收费的一对多服务,服务商的服务一般不够细化,也缺乏主动性。这不太有利于用户对系统的使用进行深化。第二,由于企业的数据存放在网站上,使得财务数据的专属性受到影响,不少用户担心数据容易泄密和受到意外侵害。
如果对这种方案做一些改良,它仍然是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一条较好途径。这个改良包括以下方面:首先是服务商要让用户充分了解信息安全管理方面的知识,并加强数据安全保障措施,使用户相信数据存放在网上是安全可靠的。第二是服务商应帮助客户营造信息化管理氛围,帮助用户多上些供应链和管理会计方面的模块,使企业有更多的管理部门和管理人员参与到信息管理系统中来。第三是服务商进一步改进服务模式,企业的情况是有差别的,不应以一个统一模式来帮助企业使用系统。供应商应帮助企业深化软件不同使用设置与方法,使用户不断增强系统使用的主动权。经过改良后,ASP方案还会有更好的前景。
3.2 区域内多家企业联合建立中小企业信息处理作业中心的发展道路
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区域内(尤其是有供应链关系)的多家企业可以签订协议,联合建立一个信息处理作业中心,共同购置一整套软硬件设施和局域网系统,搭建一个统一平台,使用一个共用场所,在中心统一聘用系统管理人员,各企业开设各自的账户,进行独立会计及业务事项的信息化管理。这实际上是一种信息管理系统资源集成化的发展道路。其有以下几方面的优点:第一,信息系统的分摊购建费用相对较低,可以启用较高档次的系统。第二,在软件模块方面是谁使用谁负担费用,有关人员、场地方面可统一使用,使企业的成本负担较轻,这就使中小企业用得起信息管理系统,也会使系统各个功能的使用率得到充分提高,减少功能出现闲置的现象。第三,更便于系统的集中管理和安全监控。多家企业共同建立信息系统中心,相对来说,就是一个较大的用户,有利于形成一支信息管理专业人才队伍,也会更有利于系统供应商集中力量针对性地做好服务工作,使系统的技术性能和安全监控更能得到保证。第四,便于交流经验,快速提高信息管理系统使用水平。中小企业对信息管理系统的使用有一个不断成熟的过程。一般来说,刚使用时,不少企业都是以掌握操作程序和规范性问题为主,因而只使用系统的基本功能,按基本配置来操作。而一些较高级的功能,较复杂的设置先不会用,只有在经过一个不断摸索的过程之后,才会自如灵活地使用整个系统。在多家企业共同使用一个平台的情况下,更有利于大家交流经验,相互促进,快速进入使用成熟期(可在半年左右进入成熟期,单家企业使用要在一年半左右进入成熟期)。
这条道路也有不足之处:首先,信息化系统建设周期比较长。因为系统平台相对较大,合作方又较多,从协议生成到场所及人员选定,再到设施的建成都要耗用较多的时间,在这种合作缺乏相应经验借鉴时更是如此。第二,必须要有符合条件的合作伙伴。多家企业共同搭台的前提是合作的企业有相同的信息化建设意愿,相距也要不远,对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和要求也要基本相同。否则是合作不成的。
3.3 由政府部门或上级部门布局推广式的发展道路
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是整个国家及大企业集团信息化管理事业的基础环节,在有条件和有必要的情况下,政府或上级部门在信息化管理事业发展的战略规划下可以为中小企业免费或补贴推广管理信息系统。其现实方式是:由所属企业向政府部门提出申请和意向要求,政府或企业上级部门在通盘考虑的基础上,从系统供应商处购买或委托开发软件和服务,将其免费或提供补贴推广到所属的多家中小企业,硬件设施由企业自行配置。这条发展道路的优点是:第一,见效快且信息化建设大局的规划性更强。在政府部门推动下,会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动力,各阶段、各企业使用什么档次的系统按大的布局来定,克服了单家中小企业由于对信息化建设不太了解而不能选用合适系统的现象。第二,费用省。由于软件配置和人员培训、系统维护等服务都是免费或有补贴,企业使用信息系统就负担得起了。第三,能得到政府及上级部门的支持。这种方式下,除了软件和服务以外,政府部门还会在信息化技术上,组织上和硬件设施的资金上给予企业支持。
这条道路也存在以下缺陷:第一,企业信息化建设总体上属企业事务,由政府部门或上级部门来免费推广应该是有限度,不可能大规模推广。第二,可能使一些企业盲目上马,造成不必要的浪费。由于是上级推广,一些企业可能在自身条件并不具备的情况下也盲目上马,结果不能有效使用而造成资源浪费。第三,这种集中购买服务的做法,由于用户点多面广,服务商的服务,包括故障技术排查,安全维护和技术指导等不容易及时到位。
3.4 走计算机会计业务的发展道路
计算机会计业务是指会计中介组织,以机构的名义接受委托,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运用会计信息系统代中小企业进行会计业务处理的一种中介服务。其运作方式主要是:有意愿的企业和中介组织签订协议,就可将自己的会计处理业务外包给中介组织,各企业的会计员审核和整理当期的原始凭证和会计资料,定期报送中介机构进行复核结算,由中介机构的电脑操作员应用信息管理系统进行账务处理。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核算工作并生成会计报表报送企业。这实际上是一条间接信息化发展道路。
这条道路的优点是:①使小型企业省却了自行建设信息管理系统的事项,规避了信息化建设的许多难题。②能够享受较高水平的专业化会计服务。中介机构的会计执业人员比小企业会计人员业务素质更高,经验更丰富,专业水平更高。因而这条道路既能使小企业走上信息化管理道路,又能进一步提高企业核算工作的质量。这种做法在一些较发达省市正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如江苏南通市从2004年开始就鼓励民营中小企业外包会计服务,并出资支持。北京、上海的记账公司业务非常红火,上规模的记账公司有100多家。
这条道路的缺点是:①财务信息的安全性可能较差,企业财务信息放在机构的系统上,不能完全保证其安全。另外,小企业对电算化事务的知识有限,也难以监督机构的业务处理。②在缺乏电子商务平台的情况下,这种做法只能取得信息化带来的数据高质量好处,而难以享受信息化带来的高效率。因为企业的委托时间和机构的账务处理时间有一定的长度,记账周期较长,降低了信息的及时性③这条道路没有深入到业务和财务数据的一体化信息处理,只对企业管理提升度空间不大的企业才能运用。
4.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分类发展模式
上述几条道路有各自的优缺点和适用对象,不同的企业在不同的条件下可从中进行选择,一般来说,采用下面的分类发展模式可能比较符合企业实际:
4.1 城市地区的中小企业,采用ASP方案是一种较好的选择
在城市地区的中小企业多为商贸,服务性及服装加工类企业。它们对信息化处理的要求主要集中为财务系列和供应链系列。ASP方案对它们既灵活又经济。对一些没有太多特殊业务的企业,可以只租用财务系列,配有往来核销,账龄分析和超期报警等功能就行。对一些货物进出量较大且品种杂的企业就要应用财务和供应链两个系列,为企业确定合理库存、进货数量、业务员业绩考核提供工具。由于ERP系统中财务系列的发展最为成熟,有较好的使用基础,企业较容易掌握。另外,这些企业上网条件好,容易搭建电子商务平台,可以在一个月左右就能使用。租赁费也较低,操作中不需太多人员介入。因此,ASP方案是这类企业应优先选择的道路。目前,金蝶、用友等公司推出的ASP方案在性能上也较为成熟,如供应商能进一步做好宣传和引导工作,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到该方案中来。
4.2 园区内中小企业可走联合搭台的道路
在城市地区或县域地区的工业园区内,中小企业多为制造企业。成本管理问题非常重要。它们对信息化管理的要求,除了财务系列和供应链系列外,还有管理会计及其他系列,业务处理的复杂程度也较高。另外,由于这类企业管理质量提升度的空间很大,企业应该有更多的管理人员参与到信息化管理中来,这样对企业来说拥有一套完整的信息管理系统是很有必要的。综合比较,这类企业走联合搭台的道路容易行得通,也切合自身的实际。不仅能解决单家企业无力建设信息管理系统的难题,而且还能为企业提供较大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将更多的管理人员吸纳到信息管理系统中来。目前,我国制造业的中小企业有30%集中在园内,这也是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一个重头部分,其意义十分重大。但就目前来看,联合搭台进行信息化建设的实例还不多。因此,还需要政府部门、系统供应商和企业界几方面共同努力,摸索出较为可行的合作模式,尽早将这种方式推广开来。
4.3 对于非园区内的中小工业企业,由政府或上级部门免费(或补贴)推广信息管理系统是一种较好的解决方案
这类企业点多面散,多家企业联合搭台较困难,自己独建又能力有限,由于是工业企业,利用ASP方案又不完全满足要求。这样由政府或上级部门集中向供应商购买或委托专门开发软件,再推广到多家企业去使用就容易解决问题,这一方面减轻了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成本负担,另一方面,由于政府的介入,在系统的技术、安全和实施服务的保证上也优于单家企业和供应商(或开发商)打交道。对政府或上级部门来说,由于是集中式的供应或补贴,费用开支也不会太高。这类企业在我国占中小工业企业总数的50%以上。它们的信息化建设道路走好了,对整个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建设有重大影响。
4.4 对于物流量较小的小型企业,走信息处理业务外包的道路比较合适,这类企业一般为修理、服务等企业
待处理的数据不多且不复杂。在管理事务中主要是会计处理,企业管理提升度对业务数据的依赖度不很高,并且对数据的标准化和管理标准化有较多要求。因此,这类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主要是为了提高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而不是提高数据处理的高效性、及时性及分析性。如有高效性要求的不宜采用这种方式。对这类企业不需财务以外的信息系统,将其管理业务(主要是会计事务)外包出中介机构进行信息化处理是比较合适的,它既有利于对这些小企业会计信息质量进行控制,又减少了小企业管理工作成本,又有利于小企业的管理信息纳入信息化管理渠道,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企业管理水平。这类企业数量多,地域分布广,目前属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盲区。抓好这类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有重要意义,这条道路走起来毕竟相对简单,可借鉴一些做得较好地方的先进经验。基金项目:本文为2007年度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基金项目《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道路选择和实施策略》的阶段性成果(赣教社政字[2007]10号)。
参考文献:
[1]杨宝刚.会计信息系统[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陈子侠等.供应链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李宁.中原油田会计核算中心会计电算化的推广应用[J].中国会计电算化,2004,(1).
[4]吴克华.电子商务[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5]网络财务软件V8,北京用友公司,2000.
[6]杨凡.会计电算化系统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会计电算化,2004,(8).
[7]王桂琴等.国内企业引入ERP的概率分析[J].管理世界 ,2005,(1).
篇5
[关键词] 企业 IT 管理
企业IT管理对于提高企业管理质量,减少交易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拓宽生存发展空间等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说,IT管理大大缩小了企业与企业之间在信息获取、规模经济、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差距,也增强了企业的应变能力、运行效率、创新能力及决策能力。大力推进企业IT管理,加速发展和准确利用各种信息,加快企业信息化步伐,带动产业结构升级,对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和现代化战略目标以及我国信息化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一、企业IT管理面临的挑战
1.资金不足。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就是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过程。从目前情况看,即使一些企业有条件进行IT管理,前期能够购置基本硬件设备与必要的软件系统,但由于企业信息化建设中使用的各类设备和软件并不是一个完整的产品,其功能会随着企业管理理念与经营活动的变化而需要增减,其应用也会随着企业的发展以及使用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而进行调整,这就需要企业对信息化系统长期进行资金投入。
2.企业管理落后。企业IT管理不仅涉及大量的投入和技术上的变革,而且还涉及到企业的业务与管理流程、组织结构、管理制度等一系列问题。因此,企业IT管理不单纯是使用信息技术,更主要的是建立一套与信息化相符的经营管理体制。
3.IT系统缺乏个性。企业面广量多,不同行业的运行方式表现各异,而信息系统又往往是根据整个行业特点或企业规模来设计的,这与企业的个性需求难以相符。此外,企业从购买设备和相应软件到内联网的实施及各种管理系统的运作,都需要耗费大量时间与不同IT厂商打交道,而要实现B2B、B2C交易等,更是一项浩大的工程。繁杂的实施过程影响了企业IT管理的积极性。
4.信息沟通不畅,法律法规不完善。企业IT管理需要以整个社会环境为支撑保障。虽然我国近十年来在建立信息基础设施,开展信息交流等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但总体还很薄弱,尤其在经济欠发达地区,人们的信息意识不强,对信息化宣传不够,投入不足,信息传输不畅,加之国家在电子交易的法律保障、信用支付、货物配送、网络安全等方面制定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阻碍了企业IT管理发展进程。
二、促进企业IT管理的对策
1.政府大力支持。政府是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助能器”,企业则是加速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动力源,只有二者合力才能更快、更好地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因此,政府应立足于各行业建立起来的企业信息网络,加大构筑公共信息网络建设力度,有利于企业进行信息查询,有利于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帮助企业及时了解国内外信息,促进企业发展。此外,应加强网络法制建设,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增强上网的安全性。尽快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网络法》、《网络信息管理法》、《网络合同法》等法律文件,加强互联网管理,加强信息资源管理,解决网上交易与结算的安全及电子合同的认证等问题,保障网上交易的有效性,保护信息提供者的合法权益。
2.落实项目资金。企业IT管理是一项投资很大的综合性工程,因此,在进行企业信息化建设时,必须对其进行包括技术、经济、财务等诸多方面的可行性研究,做出详细的投资预算,设立企业IT管理建设基金,实施多渠道、全方位的融资,使资金落实到位,这样才能保证企业IT管理的顺利实施。企业IT管理必须慎重选择投资策略,注重投资效益,采取各种方式规避信息化风险,保证信息化可持续发展。
3.再造管理模式。将从上而下的“金字塔型”模式变为“扁平化”、“内部网络化”模式。根据技术与管理的需要,重新设计和优化企业内部业务流程,建立每道工序、每个部门的数字化模式,使企业内部信息传输更便捷,管理者与员工、部门与部门之间的沟通更直接。同时,注意强化内部控制制度。通过现代化手段实现信息公开化、程序透明化、管理数字化,避免人为因素干扰,使管理者在第一时间就能掌握企业的基本情况和经营状况,这对于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经营风险、降低管理成本等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4.注重实际应用。企业具有面广量多、机制灵活、容易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等特点,对信息化的需求各不相同,应重在“简单易用、安全可靠、具有针对性、适合自身状况、易于扩展”等方面,大部分企业不需要建立像“光速商务”之类的集成化企业信息环境。在企业IT管理的专业领域中,企业自身要全面了解有关知识很困难,需要较高成本。咨询顾问能够提供科学指导和完整的方案,使企业能借助“外脑”的丰富知识和经验来顺利实施企业信息化的建设,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和竞争能力。
5.建设IT队伍。企业信息化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己的技术和管理人才的努力。要通过各种形式,使企业全体员工,尤其是主要领导接受相关理论与技术的培训,使新的信息理论知识、创新思维与自身业务相结合,促进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的创新和优化。同时,注意招聘高层次人才,有条件的企业应设立信息主管和专门的信息部门。要下大力气培养和造就一支能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和应用知识的、有战斗力的信息化队伍,企业只有具备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人和高品质的信息系统,这才是真正的企业IT管理系统。
6.加强基础工作。企业IT管理的实施需要足够的基础支持,企业就必须强化基础管理工作,包括财务管理、仓库管理、质量管理、生产管理、计量管理等,做到数据准确、完备、客观、及时。
参考文献:
[1]阴志华:我国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政策法律环境[J].《通信世界》,2005年17期
篇6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建设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人类社会发生着重大变革。信息技术(IT)以其无与伦比的影响力和不可阻挡的魅力在各个领域迅速渗透和扩散,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局面已经形成。一个以知识经济、创新经济、数字经济和网络经济为特点的新经济时代已经到来。
近两年来,“信息化”更是成为中国IT界最热门的话题之一,“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已被列为我国重要发展战略。与此同时,国家为制造业信息化下定决心:“十五”期间,要投入上百亿元。建立203个信息化应用示范基地,以期将我国制造业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由现在的l5年缩短为l0年。那么,什么是信息化?企业为什么要搞信息化?企业应该怎样去实现信息化?
一、企业信息化及其总体目标
1.1企业信恩化
企业信息化是指在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从经营决策、产品开发、生产组织、市场营销,到原材料供应、财务管理、人才管理和技术创新等,全面运用信息技术,装备信息设备,建立有机联系的、快速反应的、科学的信息系统并保证其高效运行的过程。
企业信息化的目的是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通过深入开发和充分运用信息资源,提高企业经营决策、研发生产及管理等各项活动的水平和效率,科学、高效地组织企业人力、物力、资金等资源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信息技术在企业的应用大体可以分为以下两大部分。
(1)信息技术与企业的技术和生产体系的结合。目的是辅助生产过程,实现生产过程自动化。体现为先进的研发、生产设备的采用,如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工艺计划(CAPP),以及在设备、生产线方面大量采用单片机、微机进行控制以实现计算机辅助制造(CAM)等。其目标与结果体现为硬性的生产力的直接提高。
(2)信息技术与企业的管理体系、技术创新体系的结合。体现为采用先进的企业管理体系,例如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客户资源管理系统(CRM)、供应链管理系统(SCM)、电子商务等。其目标与结果体现为软性的思想提升与管理自动化。
综观我国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情况,通常在第一个方面做得较好,而在第二个方面往往做的比较欠缺。因此,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主要任务是更多地考虑如何把信息化与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结合起来。
1.2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
企业的发展战略是制定信息化发展战略的基石。在当前条件下,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通常是:通过信息资源的开发和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等的有效利用,以企业资源计划(ERP)为基础,以电子商务为拓展,对企业进行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高效和安全的改造,以实现通过信息流来控制和优化利用物料流、资金流和知识流,提高企业的产品开发、经营管理、生产制造、质量保证、市场营销和售后服务等综合能力,紧紧围绕市场和客户,不断优化企业、产品、服务、成本、环境影响和知识创新等目标体系,确保企业核心竞争力和企业经济目标的快速实现。
二、企业信息化是现代企业必然的选择
人类社会进入大规模工业化时代以来,制造类企业经营战略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2O世纪30--70年代,企业通常以价格作为竞争的主要手段,主要采用成本领先战略,通过追求产品规模效益来降低单位产品生产成本。以基础制造结构控制为核心的传统制造战略是当时企业战略管理的核心,产能计划与设施规划、作业计划与库存控制、生产活动(动作规范、工艺、零部件)的简化和标准化、分销体系的形成等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点。CAD(计算机辅助设计)、CAM(计算机辅助制造)和MRF(物料需求计划)等企业信息化单元技术开始在企业得到应用。
70-80年代,传统制造战略已难于更有效的提高制造企业竞争的绩效,全面质量管理(TQM)、最优化生产技术(OPT)、准时制生产(JIT)等以生产过程和生产组织单元为对象,对企业生产流程和生产组织进行持续、渐进改善的制造思想和管理方法相继在企业得到广泛应用。在此期间,CADI,CAM得到了广泛应用,MRF发展到MRFII(制造资源计划)并与JIT集成,形成MRPII和JIT混合运行模式,部分信息化单元技术日趋成熟,并成为以生产流程控制为核心的先进制造战略的主要技术平台之一。
8O年代中期以来,经济、技术的飞速发展导致竞争环境发生很大的变化,产品开发过程和组织绩效的改善、生产与开发流程的集成成为企业关注的焦点。产品研发与制造的集成、产品研发与市场的集成成为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手段,计算机集成制造(CIM)、逆向工程(RE)、快速制造等现代产品开发与集成哲理和技术手段开始在企业实施应用,极大地加快了产品开发速度:市场活动、开发活动和生产活动的集成,显著地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企业经营战略实施重点逐渐由生产制造转向产品创新,基于信息集成和过程集成的产品创新战略逐渐形成并成为企业战略管理的重心。
90年代中期以来,伴随着世界范围内风起云涌的企业合作、并购行为,全球制造资源正处在广泛的整合和优化过程中,基于Intemet/lntranet(因特网,内部网)构架的企业动态联盟和虚拟企业组织正在改变传统的企业经营模式和组织结构,企业战略管理关注的焦点逐渐从内部价值链转向外部价值链,企业资源计划(ERP)、协同产品商务(CPC)、电子商务等信息化技术已成为21世纪企业生存和获取竞争优势的主要手段,企业信息化已经成为全球制造业重要的发展战略和必然的发展趋势。
从以上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信息化与工业化一样,都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在2l世纪初期,我国妻实施跨越式发展战略就必须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而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也必须通过信息化建设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实现自己的经济目标。对于承担着国防事业建设重任的军工电子企业而言,面对国防的迫切需求和多品种、短周期、小批量的需求特点,改变传统管理方法,采用以信息化为基础的现代化管理手段,更是当务之急。
三、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3.1有效提高企业的决策水平
信息技术实现了跨越地域的同步信息交换。尤其是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各种决策工具如专家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电子会议系统等的应用,使企业在获取、传递、利用信息资源方面更加灵活、快捷、广域和开放,人的行为与经营流程组成了一个整体的人机系统,形成信息决策行为三者高度集成化,从而极大地增强了决策者的信息处理能力和方案评价选择能力,拓展了决策者的思维空间,延伸了决策者的智力,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决策过程中的不确定性、随意性和主观性,增强了决策的科学性及时效性,提高了决策的效益和效率。
3.2促进企业业务流程重组和组织结构优化
传统的组织结构存在多层次、横向沟通困难、信息传递失真、对外界变化反应迟缓等弊端。信息技术的扩散与渗透,从根本上改变了组织收集、处理、利用信息的方式,推动了业务流程再造及组织结构创新。加强了决策层与执行层的直接沟通,促进了组织成员相互间知识和经验的交流。
3.3有效降低企业成本
企业信息化可以直接影响企业价值链任何一环的成本,改变和改善成本结构。通过企业资源全面规划和优化控制、信息及时传递及商务智能,在信息化平台上,企业的生产、供应、销售、财务等生产经营活动联成了一个有机整体,提高了生产计划的可行性、生产能力的均衡性、生产控制的可靠性,有效地降低了企业成本。
3.4电子商务的基础
电子商务是指实现整个贸易过程中各阶段的贸易活动的电子化。即交易各方以电子交易方式而不是当面交换或直接面谈方式进行的任何形式的商业交易。电子商务是一种多技术的集合体,所涵盖的业务包括:信息交换,售前售后服务,销售,电子支付,产品发送、运输,建立企业动态联盟、组建虚拟企业等。企业信息化是电子商务的基础。
四、企业信息化建设应当怎样做
4.1企业信患化建设中应注意的问题
(1)企业领导高度重视
(2)从企业实际出发,不盲从,也不保守
(3)信息化战略要与企业发展战略相匹配
(4)总体规划与分期实施做到“顾前瞻后
(5)选用合适的软件:学习先进的管理思想
(6)组织结构重组
(7)业务流程创新
(8)注意lT人才培养
(9)加强对全体员工的培训
在进行管理体系信息化建设时,要特别注意从思想观念上转化提升员工的管理思想,加大培训力度,促进思维方式的转变。只有这样,信息技术才能真正和管理体系融合,实现企业业务流程和企业管理体系的变革。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企业必须建立自己的由信息技术、业务、管理人才组成的项目队伍,参与项目的建设,在建设过程中,以我为主,在不断的思想冲突和交锋中,不断地吸收先进的理念,结合企业的实际,最终才能真正成功地建立企业自己的信息化系统。
在上述应对策略中,企业组织结构创新和业务流程再造是两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企业应当以作业流程为中心、打破多等级组织结构,以适应信息社会的高效率和快节奏的特点、适合企业员工参与管理、实现企业内部上下左右的有效沟通、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较大的灵活性的要求。企业应当依据组织结构扁平化、组织管理集中化、组织单元间的协调市场化的原则变革企业组织结构,‘并按照价值流重新构建企业业务流程。下面谈一谈这两个重要环节的实施。
4.2企业组织结构创新
(1)组织结构扁平化。由于计算机技术及网络技术的应用,企业内外的信息传递更为方便、直接,使很多中间管理层次失去存在必要;同时,在信息时代,企业要在竞争中取胜,其所有的部门及人员应充分、及时了解和掌握各类相关信息,更直接地面对市场,这也要求企业尽量减少中间结构。组织结构扁平化的突出特点是减少了决策与行动之间的延迟,加快对市场和竞争动态变化的反应,从而使组织反应更加灵敏。
(2)组织管理集中化。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无论企业规模多大,由于信息交流的畅通,都可对其实施有效的管理控制。因此解决了分权式管理所造成的事业部之间职能重复、资源浪费、规模效益降低、无法面向顾客实施统一服务等弊端。组织管理集中化的好处是组织同时具有分权组织的灵活性及相应能力和集权组织的基层控制能力。
(3)组织单元问的协调市场化。网络技术的运用使企业能将那些为满足顾客(内部的或外部的)需要而进行的彼此衔接的活动联接成为一个整体,使其运作更直接、更快;同时,为保证各环节的活动在组织单元中顺畅流动,通常运用内部价格、市场及类似市场的机制来协调组织单元问的活动。
(4)职能部门任职方式的改变。信息化使得沟通模式发生了改变,虽然管理的基本职能、任务与责任并没有改变,但是网络化组织中的职能部门的工作重点将发生改变。职能部门作为企业销售、生产、财务、人事等职能中心,要根据企业目标,组织跨职能的任务团队,并参与到团队工作中去,使任务队透明度增加并为各任务团队提供支持与协调。
4.3企业业务流程再造
(1)明确流程再造的目标
业务流程再造就是以追求顾客最大满足度为目标,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以“订单为凭据,最终实现信息流、资金流、物流三流合一。
(2)按价值流构建企业业务流程
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应按价值流重新安排企业业务流程,实现生产经营过程的重建。
“价值流是指企业内相互衔接的、一组能为顾客或最终使用者(内部的或外部的)提供结果的一系列活动。每一个企业中都有一连串工作活动将特定结果送给特定类型的顾客或最终使用者(内部的或外部的),为此创造一定价值。这一连串活动经常分散在企业的众多部门和职能领域,在传统模式下,环节多、速度慢、效率低;在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帮助下,经过合理设计,这种局面得以彻底改变。因此,寻找或重新设计企业的所有“价值流的目的是为了使企业的所有活动对顾客(内部的或外部的)的要求做出最迅速的反应。
企业依据“价值流重新设计生产经营过程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步骤。
第一步,了解企业所有价值流,明确每一价值流的顾客,分清每一价值流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结束。每一个价值流都有自己的目标,且应该以顾客为核心,以满足顾客(内部的或外部的)为直接目的。
第二步,每一个价值流活动由一个授权小组承担。由于小组的工作重点完全集中在价值流顾客的需要上,因此可以尽可能简单、直接地完成工作。每一个价值流都有一个“所有者和一个“支持者。“所有者的工作重点是价值流的日常运行;“支持者则保证价值流与企业整体战略及目标相互联系、协调。“支持者往往由职能部门的最高管理者担当。
第三步,价值流之间通过“市场链形成有效衔接。“市场链主要是指把市场经济中的利益调节机制引入企业内部,把企业内部的上下流程、上下工序和岗位之间的业务关系由原来的单纯行政机制转变成平行的买卖关系、服务关系和契约关系,形成上下工序和岗位之间相互咬合、自行a调节运行的业务链。这样,价值流是以价值流的运行(即上下工序服务咬合)为基础而非职能和部门为基础进行预算,并以顾客对价值流工作的评价为标准进行奖励,即价值流之间通过“市场链形成有效衔接。
篇7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信息孤岛数据仓库
中图分类号:G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09)1110064-01
一、引言
在制造业发展日益全球化的今天,低廉的劳动力成本正在成为竞争优势,吸引和承接了西方高成本的制造业加速向中国转移后,我国正迅速发展成制造大国。信息技术已成为支撑制造型企业经营管理不可缺少的有力武器,合理有效的利用信息技术,将为企业提升竞争实力,为我国迈向制造强国奠定基础。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制造型企业已经在经营管理中应用了信息技术,很多企业正在或已经实施ERP项目建设,企业信息规划的地位也由从属地位转变为战略层。但由于制造型企业信息化建设发展的阶段性,造成企业信息孤岛现象的存在。
二、信息孤岛现象分析
(一)信息孤岛的概念。信息孤岛是指在企业或组织在信息化建设中,由于各子系统间关联性差、难于互联、共享和互操作等因素,造成信息难以综合利用,无法实现综合集成,无法真正实现企业或者组织的全面信息化问题。由于各子系统相对封闭,犹如一个个分散独立的岛屿,因此被称为“信息孤岛”。随着企业业务的不断拓展和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提高,信息孤岛制约了企业部门、业务间的联系,进一步阻碍了企业的发展。
(二)信息孤岛的产生及表现。信息孤岛的产生有其必然性。按照Nolan模型我们可以看到,由于企业信息化发展的阶段性,在信息技术应用的不同时期,围绕着不同的业务工作,开发或引进了不同的应用系统。这些分散开发或引进的应用系统,由于当时的条件或环境无法考虑数据标准或信息共享,产生“信息孤岛”是必然的。也可以说“信息孤岛”在当今制造型企业信息系统中普遍存在,对企业产生着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信息关联度低。由于不同的子系统有着不同的数据架构、数据库和开发设计环境,因此各系统间信息很难相互交流和沟通,当然这也是由于制造型企业差异性的特点所决定的。由于制造型企业各子系统职能不同,管理模式存在差异,流程互不相同,并且技术的飞速发展,都造成了各系统间的关联度很低。
2.信息冗余大,一致性差。企业信息系统由于缺乏统一规划、组织和协调,各子系统大多处于各自为政、各行其是的状态,这样使得很多本来可以共享的数据,就必须多次重复录入、重复保存。这不仅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也造成各子系统数据间的信息冗余和不一致性。
(三)解决信息孤岛的意义
解决信息孤岛问题,可以保障数据的实时性、一致性和正确性;可以实现信息及时共享和反馈,使业务顺利开展;可以使信息系统更好地服务于企业高层管理。将有助于建立基于internet平台上的电子商务平台,有助于企业决策支持系统的建立及良好应用。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知识经济的到来,人们对信息的综合利用程度迅速提高,信息孤岛问题的解决有助于企业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环境下,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实力。
三、制造型企业信息孤岛的解决策略
(一)制定总体规划,防患于未然。为消除信息孤岛,实现信息集成,必须要站在企业战略的高度,以全面和长远发展的观点来制定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可以考虑采用企业系统规划法和关键成功因素法等,通过确定企业未来信息系统的总体目标和结构,明确子系统的组成和开发子系统的先后顺序,对数据统一规划、管理和控制,明确各子系统的数据交换关系,保证信息的一致性。通过不断理顺企业业务流程和数据流程,对企业实施业务流程重组,在企业信息系统总体结构的基础上,通过定义数据类和模块功能,进而完成企业信息系统的总体规划。
(二)通过升级替换和集成平台逐渐消除信息孤岛。升级替换就是对现有失去继续维护能力和维护意义的系统,采用升级的办法或者采用全新的系统替换旧系统,将旧系统中产生的数据导人到新系统中,从而消除现有的信息孤岛。由于制造型企业在生产过程、组织规模、管理的规范化程度以及组织的系统性等方面的差异,ERP系统的建设无法全面深入到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和方方面面,尤其是技术和工艺等部门,针对制造型企业各个环节的彻底信息化完全依靠ERP系统还有待时日。
(三)建立数据仓库支撑的数据交换池。由于企业各职能部门的不同业务上存在着相对独立的子系统,这些子系统具有不同开发环境和系统架构,全面升级或者替换也许是不可能的,通过建立数据交换池,实现不同系统间的信息共享。
数据交换池是应用系统和技术的综合,通过建立统一的数据模型、管理流程和统一的数据存储,实现对核心业务的整合、清理、消除冗余和扩充,将清洗和丰富后的数据作为基础,再提供给使用这些数据的各个业务子系统,从而大大提高整个信息系统的运作效率。
作为解决信息孤岛的重要策略,数据交换池的建立离不开数据仓库,数据仓库技术是在数据库的基础上对数据的进一步集成和分析提出了更明确的目标和解决方案,其概念、方法、应用技术、功能得到了广泛应用,给用户带来了巨大的竞争优势。数据仓库集成了许多不同源数据系统,从而构成中央式的信息集成平台,消除信息孤岛,通过对数据的进一步转化,为企业的管理决策分析提供支持。简单的讲,构造数据仓库系统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数据的获取。首先定义数据仓库中的数据结构,将异构数据源的数据转换成数据仓库系统支持的数据格式。转换的过程有一些必要的处理,如不同数据类型间的映像、数据净化,包括过滤无效数据、填补缺省值、消除数据间的不一致性等。生成更加综合的数据,直接供分析使用。
2. 数据仓库的管理。数据仓库中有大量的元数据,对于这些数据应提供有效的手段进行维护和管理。提供的服务应包括载入新数据;监控数据源、捕捉更新的数据,保证数据源和数据仓库中数据的一致性;清除或转储老化的数据;数据存储的组织,如添加新的索引等。
3.数据的访问。能够方便的浏览数据仓库中的数据,可以使用各种进行数据访问的软件工具、多维分析工具和数据挖掘工具等。也可以使用有针对性的分析、预测方法对数据分析和预测,数据仓库的终端用户在这里能够提取信息、分析数据、实施决策等,真正获得数据仓库的好处。
数据交换池的建立,统一了数据平台,将企业各个职能部门的业务和子系统集成了起来,保证了信息源的唯一性,消除了可能存在的信息孤岛的隐患。
四、结语
随着全球化竞争地日趋激烈,我国制造型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又面临新的挑战。运用合理有效的方法和策略,解决信息孤岛问题,将有助于企业提升管理水平,增强竞争实力。
参考文献:
[1]罗雁兵,应用企业数据模型解决信息孤岛的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7,5.
篇8
一、从企业实际出发,围绕成熟软件进行配套开发,开创 “产、学、研、商”相结合的信息化实施新思路
企业的信息化工作是一项极其复杂的工程,如果所有的系统都采取自主开发或联合开发的方式,不但开发周期长,而且软件的质量也无法得到根本性的保证。但如果全面采用商品化软件,也存在软件不能全面满足企业需求、不同软件间集成性不好等问题。
目前,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我国企业信息化的进程也在明显的加快。一些专家和学者在分析我国信息化的进程后,用“信息化正在迈出万里的第二步”来概括我国的信息化的现状,这一观点,也说明作为整个社会信息化重要和主要组成部分的企业信息化,既具备了一定的基础,也面临更严峻的任务。
二、突出企业管理需求和经济效益是信息化建设的必然选择
信息化项目是为企业管理服务的,其目标是通过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成本、规范管理流程等实现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最终目的。因此,在信息化项目实施中,突出管理需求相对业务需求就更为重要,如何把企业领导层的管理思想和具体的科学管理方案融入信息化工作中,将直接决定工程的成败。信息化本身必须建立在科学的管理程序基础之上,所以信息化的过程首先就是管理程序的规范和科学化过程,这在整个系统的实施过程中都有所体现。结合信息化建设企业同时分别对有关的业务流程进行了改革,如企业报表传递系统改革、三级成本管理体制的建立、网上监督与办公系统的建立、购销存与财务管理的一体化、销售业务的日清日结等,这些改革在传统系统中几乎都是无法实现的,而在新系统中,这些改革本身就构成了实施的重要内容,并为企业带来了显著效益。
三、三级成本核算与控制系统是企业管理创新与信息技术有效结合的产物
如何进行成本控制一直是企业思考的一个重点课题,经过长期酝酿,基于现代管理会计下的三级成本核算与控制的思路应运而生,但因核算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完整性方面无法得到统一,系统一直没有实现预期的有效运行,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实施,为三级成本核算与控制思想的实现带来了转机,使三级成本核算与控制系统的实现成为了可能。
四、工程要充分保证系统的集成性及开放性
企业信息化建设成败的技术原因多数在于系统的集成性及开放性,系统集成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公司的经营集成,经营集成要借助各种现代管理科学成果,并在信息集成的支持下完成。通过网络、数据库把系统集成起来,实现计划自顶向下的统一制定与运行,信息自低向上的采集、传递和加工处理,各级管理人员在信息集成的基础上,可以实现有效的监控。系统的集成要确保系统间信息资源的共享、数据的唯一性,避免信息的重复维护,同时将“隐蔽的信息公开化,分散的信息集成化,集中的信息分散化”,从而充分提高信息的透明度。系统的开放性是信息化能够持续完善的前提,系统相互兼容的保证。
五、培养与建立一支作风顽强的实施及维护队伍,是企业信息化持续发展,进一步深入的根本保证
任何外部的开发队伍都不可能为企业长期服务,在开发工作完成后,企业的制造业信息化工程能不能继续进行下去将直接决定于企业内部人员的能力。我们在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实施过程中,采取了强化训练与培养措施:要求所有的内部开发人员参与系统设计、实施的全过程,并在可能的情况下,承担具体的系统开发任务。
六、提高管理者信息化战略意识
信息化不仅是技术变革,也是管理变革,企业无论采用怎样的技术与管理手段,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实现企业战略。目前,我国绝大多数企业没有明确清晰的战略,即使有,也是模糊地存在于最高管理者的脑海中,信息化规划的制定者要想运用企业战略指导信息化建设,无疑存在一定困难。
篇9
国家教育部公派研究生留学日本,先后在日本爱媛大学、东京大学和早稻田大学从事学习研究,历任日立智能公司IT解决方案部经理、部长、总裁助理,主持日本兴业银行、日立、丰田、日产、微软等大型企业的多个信息系统设计和研发。回国后力推企业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树立了国内多元化集团型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典型标杆。
荣获中国管理模式杰出奖、集团化管控信息化管理奖、中国IT治理和管理践行组织奖、中国制造业信息化最佳实践奖、中国优秀CIO、中国制造业杰出CIO,中国最具影响力CIO、中国最具价值CIO、IT绿色应用及服务创新领军人物奖、省市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一等奖、国家级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二等奖等多个奖项。
《信息化建设》:我们知道朱博士是在日本完成学业并在日立供职数年,对日本企业的信息化有比较深刻的认识,您觉得日本企业信息化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国内企业与日本企业在信息化方面存在的最大差距是什么?
朱向荣:日本企业信息化的最大特点是实用,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无论是大型集团,还是中小企业,信息化负责人都会充分调研企业发展现状及需求,根据业务发展战略制定切实可行的信息化实施计划;其次,信息化项目组配备熟悉业务的成员,他们能够从业务角度出发设计开发信息系统,从而让系统功能与实际业务紧密结合;第三,员工执行力强,能够积极主动应用信息系统,使得信息系统具有高利用率和良好的使用效果。
近年来,我国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快速提升,大大缩小了与国外企业的差距,尤其是机房、网络设施、IT设备等硬件方面已经达到了较高水平。但是,在信息系统的应用深度、广度以及信息资源的价值发挥方面,跟国外企业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例如,如何通过数据的广泛采集和分析,有效运用数据库营销手段开拓新的客户,维系老客户,提高客户满意度?如何应用综合的供应链管理系统提高市场响应速度,减低运营成本?如何通过隐性知识的显性化、显性知识的组织化,充分发挥信息资源的价值,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支持经营决策?等等,这些也是摆在国内CIO面前的重要课题。
《信息化建设》:朱博士是浙江CIO界的名人,也是浙江第一代进入企业高层的CIO,您觉得作为一名真正意义上的CIO需要掌握哪些本领?
朱向荣:名人的称谓不敢受,我只是在这个领域工作时间久了一点而已。自1989年以来,我一直从事企业信息化和管理工作,至今已有整整25年。期间,做过软件编程、系统设计、项目管理、部门负责人、统筹集团信息化建设等多个层面的工作,参与并见证了国内外多家企业信息化发展的主要过程。
当前,我国的企业都在努力从传统的经营发展方式向现代企业转型升级,依靠的主要手段之一就是信息通信技术。在这过程中,CIO的作用举足轻重。
为此,企业的CIO必须具备以下素质和能力:第一,经营管理意识。企业信息化的根本是为企业的经营发展服务,只有深刻理解企业的发展战略,洞察时代趋势,把握社会脉搏,了解业务需求,才能科学制定出适合本企业的信息化发展规划;第二,统筹协调能力。在信息系统已然成为企业经营管理重要基础的当今,信息化建设必然涉及到企业内部的各个部门、集团内部的各成员企业,乃至价值链上各节点的关联企业,CIO必须发挥高度的统筹能力,协调上下左右的多方资源,才能推进大型信息化项目,实现企业的管理革新;第三,不断学习提升。身处日新月异的IT领域,CIO时刻要有强烈的危机感。物联网、云服务、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层出不穷的新技术、新服务都有可能给企业带来巨大的冲击,触发企业的商业模式和管理方式发生重大变化,CIO应当对此有高度的敏感性和判断能力,并使之落到实处。同时,CIO作为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还应当对国内外经济环境变化、产业政策动向、人文哲学、技术研发体系、现代供应链管理、互联网金融、资本运作……等各个方面多加关注,努力丰富自身的涵养和知识结构,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信息化建设》:能谈下在浙江供职期间碰到最棘手的情况和最得意的情况?
朱向荣:实施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过程中遇到的旧有习惯和观念的阻力曾经给整个项目带来较大的考验,而克服诸多困难后的信息系统全面上线则如雨后天晴,让所有项目参与成员充分体会到了工作的成就感。
《信息化建设》:盾安集团是个典型的多元化集团型企业,产业板块很多,区域分布很广,您觉得在互联网时代,集团型企业信息化的最迫切需求是什么?
朱向荣:首先需要有开放、包容、协同、创新的互联网思维,要敢于并善于应用新的理念和技术,用信息技术促进产品和服务的转型升级。
其次,要用信息技术推动全集团的管理变革,包括流程再造、管理与服务职能的集中化、知识管理、供应链整合等手段,实现及时、准确、完整的信息传递,减少管理层级,提高运营效率,发挥综合优势。
《信息化建设》:为加强集团管控,首席信息官如何构建全集团的信息化组织架构?如何管理全集团信息化项目?
朱向荣:以盾安集团为例,针对多元化产业集团的产业之间差异大的特点,我们的IT治理采用联邦式管控模式,全集团共性的信息化发展规划、规章制度、IT网络设施、信息安全保障和财务系统等由控股集团CIO全面负责,信息管理部统一筹划落实,各产业设置信息化部,在控股集团的统一框架内推进自身的业务系统建设和运维。大型项目由控股集团和各产业组成联合项目组共同推进,小型项目采取事前报备制,事后检查评估。
《信息化建设》:我们知道您在集团中也负责技术创新,能简单阐述下技术创新和信息化之间的关系吗?在盾安有没有结合的案例?
朱向荣:信息化时代的创新与信息技术密不可分,无论是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还是技术创新,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撑。如果把创新比喻成植物,信息技术就是土壤,离开了土壤,植物不能健康成长,更不能开花结果。
盾安集团应用信息技术实现技术创新的案例很多,典型的有分户式阀门供热计量项目和云空调项目,成功应用传感和互联网技术相结合的物联网架构,实现了远程自动监控及动态分析,技术水平属行业领先,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上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信息化建设》:最近,浙江启动了两化深度融合示范区建设,这为我们的企业信息化和CIO发展都带来了难得的机遇,您觉得广大企业的CIO该如何抓住这一机遇,让自己走上管理层,参与企业决策?
朱向荣:浙江是国内民营企业最发达的省份,开展信息化建设的基础较好,也是最需要信息技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省份之一。在这层意义上,浙江的CIO肩负着历史的重任。
篇10
IT应用市场快速增长需求趋于“软化”
赛迪顾问在近期召开“2006中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论坛”上的研究成果《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前沿看点与趋势判断研究报告》中表明,2005年中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市场规模已经达到1225.8亿元,同比2004年增长了16.7%。
在投资结构方面,开始呈现“软化”的趋势,软件和信息服务的比例在缓慢提升。虽然2005年硬件投入仍占据67.6%的大比例,但其增长速度却低于整体市场增长速度;相反,软件和服务同比增长却超过了市场整体速度,IT服务增长更为明显,达到20.8%。
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带动中小企业信息化
由国家发改委指导建设的中国中小企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是以各类中小企业为对象的政府公益性信息服务网络。截止到2006年5月底,我国一共建成包括总站在内的40多个中小企业信息网站,主要是省级分站或省会城市分站建设。目前平台的利用率还比较低,仅占中小企业总数的20%左右,但是随着信息化技术应用的日益广泛,获取信息的速度已经成为影响竞争力的重要一环,利用信息服务平台的企业将不断增多。同时,平台的建设也将促进中小企业对信息技术的应用。
随着各省级分站基本建设完毕,未来几年,省会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城市分站建设以及机械、轻工、电子制造等专业分站建设将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同时,由于同类网站建设经验的积累日渐丰富,后建分站的效率和应用效果将逐渐提高。
ERP需求在稳定增长中趋向理性发展
2005年,中国中小企业市场的ERP软件投资额达20.8亿元,比上一年增长24.4%,未来几年虽然增长率略有下降,但仍保持20%以上的增长速度。长三角与珠三角地区在未来几年内仍将是ERP建设的主要地区。
ERP作为企业的一项整体性信息化工程,涉及环节多、工程规模大,即使对于大型企业而言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在中小企业用户的建设中更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由于企业内部尚未形成规范的业务流程,整体信息化基础也十分薄弱,因此中小企业对ERP的需求通常是从局部开始,采取分步实施的建设模式。经调查,全面建设ERP的中小企业的比例仅为12%。在设计开发管理、采购管理、库存管理、生产管理、物流管理、销售管理、客户信息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财务管理等ERP模块中,中小企业最为看重的是财务、库存、客户以及销售。从建设现状看来,财务管理系统已成为中小企业建立信息化的首要业务系统,建设普及率最高,达到近70%。
在未来几年的建设中,随着中小企业对ERP的理解逐渐深入,将逐渐重视建设ERP前期调查、规划、咨询等方面工作,逐渐减少资源浪费和盲目建设。厂商选择将倾向实力型国内厂商。而采取ASP提供技术外包的方式实施ERP将受到越来越多中小企业的青睐。
外包服务进入较快增长期
目前,大多数中小企业的外包服务需求重点仍集中在硬件运营维护方面,但随着中小企业对IT技术应用的逐渐增多和深入,很多业务已经无法脱离IT环境,网络系统、软件运行故障或病毒干扰等问题开始成为严重影响工作效率的因素,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接受并应用桌面系统、办公系统、网络安全服务等外包服务方式。
中国的中小企业数量正在迅速增加,遍布各个行业,发展潜力非常大。随着中小企业市场的日渐成熟,行业与企业的飞速发展与企业信息化水平偏低、管理落后形成了鲜明对比,这种不适应迫使中小企业向信息技术要出路。
新业务带动行业发展市场空间巨大
根据赛迪顾问的预测,2006年中小企业IT投资整体规模将比2005年增长16.5%,达到1427.7亿元,预计到2008年市场规模更将达到1869.2亿元,未来3年整体规模将近5000亿元。2005至2008年的复合增长率将达15.1%。
未来几年,中小企业IT建设将趋于灵活、创新、实用、理性,用户需要的是软件、硬件和服务的整合创新。竞争环境的日益激烈,将促使中小企业信息化由企业内部向外部扩散,达到全方位管理。中小企业的IT建设将从传统的财务管理为核心向协同办公过渡,电子商务和供应链的发展也将提速。信息化建设中的盲目成分将逐步减退,对于IT建设方案的选择也将更趋于理性。中小企业会更注重IT系统以及整体方案是否更适合自身发展,并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随时做出调整。
- 上一篇:高企审计报告
- 下一篇:中班幼儿德育工作计划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制造业的未来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