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细化工技术论文范文
时间:2024-04-08 15:53: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精细化工技术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以产品的加工行为、性能、分子结构作为设计原则是现代化学产品工程发展的基本方向,其设计目标是设计出满足现在市场需求的化学品。产品工程的工作人员必须对分子结构作用在产品性能方面产生的影响进行预测,还要能够在此基础上设计出性质需求相符合的化学产品。在整个的分子产品过程当中,最重要的就是研究分子性能以及结构,通常来看,半经验方法、计算化学领域的理论与方法是其采用的最主要的分析法。如果使用计算机辅助分子法,能够把产品的能源消耗以及产品的开发周期降到最低,这种设计的办法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和特殊性质要求的分子混合物和分子相互符合。而且能够在很多的分子中找出与产品最符合的,就一般来而言要进行正反两方面分析。首先,制作相关关系模型,在模型的基础上了解分子交互作用和性质之间、分子节后的一些关系。然后,以关系模型作为基础,对分子结构进行不断的优化,让其和性质要求能够相符。
二、精细化工领域数字化工
1.数字化工的特点基本特征探索一种全新的数字化的基于工艺过程数学模型进行工艺技术仿真实验研究的方法、构建多功能数字化工过程及其控制系统,以控制系统开发人机操作界面,通过建立工艺过程的全范围、高精度动态数学模型的方法被称为数字化工技术。它的主要特征包括:有双重用途,即系统控制以及工艺过程实验。能够利用有限的设备进行多种过程实验的最佳组合,能够选择多种方案以及过程控制法来进行实验,达到了连续、间歇反应动力学实验。不需要投入材料,可以安全的智能化实验,环保节能、易维护、使用、标准化、素质化等。
2.功能性的数字化工过程的研究多功能数字化工过程系统的研究是一个具备前沿性和原创性的探索性课题,需要引进大量的技术人员开展关于技术创新的工作。创新技术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关于比较复杂的化工过程的高精度、全流程、全范围动态的数学模型的建立办法。化工过程一般都是间歇式的方式,在化工过程开始运行,到运行结束各个环节的实验数据分析,发现在工艺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是分布参数、变化性、不平稳性、非线性等比较复杂的性质,这些复杂的特征给数字化工过程模型的建立带来了极大的困扰。通过对过程机理建模、模糊逻辑建模、人工神经元网络建模和系统识别建模等各环节的研究,可以建造复杂性高的化工数学模型过程。关于虚拟人机操作界面的研究。高度逼真的人机操作界面对于工业过程中需要的数字化实验的实现是必不可少的,通过模仿实际操作过程中工作人员的操作步骤,实现操作控制由数字化试验系统进行操作。对于此系统的开发必须提高人机操作界面技术,充分实现数字化工代替人工操作的方法。
人机操作界面与数学模型进行数据交换的新技术。关于数字化工控制系统和数字化工过程系统的研究,需要解决的技术就是数据的交互。人机操作界面发出的命令及操作必须让数学模型收到并运算数据信号,再将运算的结果显示在人接操作界面上。需要对高速动态数据函数链接库进行探究和建立,或者对于高速动态数据的数据交换方式进行探究和建立,以促使人机操作界面与数学模型的数据系统和数据交互形成一个整体。
三、总结
篇2
【关键词】职业院校 应用化工技术 实践教学内容 建设与调整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1-0071-02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是职业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在发展高职教育的实践过程中,如果缺少实践教学环节,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只能是空中楼阁,实践教学环节的成功与否,是高职教育能否真正办出成效、办出特色的关键之一。然而,长期以来,实践教学环节一直是高职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尤其是我国部分高职化工类实践教学环节更薄弱,严重影响着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的教育质量。因此,加强建设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内容的建设与调整对提高本专业办学条件是非常必要的。
一 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内容的建设
由于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有不少职业院校是在化学专业基础上申报办理的,其实践教学内容以化学实验为主,虽然也建设了一些主要课程的实验、实训和校外实训基地,但实践教学内容不规范,缺口较大,需要进一步按本专业要求规范建设。
1.人文社会实践教学内容建设
本专业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人文社会实践教学内容建设主要有:新生入校后两周的军训是本专业人文社会实践的开始,是提高人文素质最有效办法;每学年寒暑假均进行有针对性的社会调查,增强学生对社会的认识,熟悉所学专业与社会的联系;在此基础上安排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社会实践,如乡村、街道或社区举办各种活动;校内可组织各种社团活动,丰富学生业余生活提高个人素质,并进行各类人文社科竞赛来考核人文社会实践教学效果。
2.专业实践教学内容建设
根据本专业特点,实践教学内容建设分校内(基础化学和化工)和校外两部分:
第一,校内实践教学内容建设。(1)基础化学部分实践教学内容建设,主要是指四大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和物理化学)实验,因为原来化学实验普通教育设置达不到职业要求,应按高职要求分别建设无机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和物理化学(仪器)实验项目,并单独建设有毒药品库房,使四大化学实践教学内容符合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要求,制定四大化学实践教学大纲,并按大纲要求进行实验。(2)化工部分实践教学内容建设。可分为课程实验实训设施建设和专业综合实训项目建设,需建设的课程实验实训有:化工制图室;化工原理(单元操作)实验;化工仿真实验实训;典型生产工艺模型;管子、管件、阀件、管路连接方式及热补偿和管路的保温涂色陈列;管路、典型常用简单设备(如离心泵、通风机)安装、拆卸实训;化工设备与仪表自动化陈列、实验;反应过程与设备各类反应器模型陈列等,由化工教研室具体管理化工实验、实训,并制定各实验、实训大纲,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实验、课程设计、科技小论文等活动。需建设的专业综合实训项目有:无机化工专业综合实训项目;生物化工专业综合实训项目;有机化工专业综合实训项目;高分子化工专业综合实训项目;精细化工专业综合实训项目;教学与盈利兼顾的校办化工厂等。
第二,校外实践教学内容建设。由于化工生产的特殊性,学生在校内实验实训的基础上应该定期到相应化工企业进行认识、生产、定岗实习。即一年级学生需要到企业认识实习一周;二年级学生需要到企业生产实习15~30天;三年级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一年。校外实践教学应加强在各阶段实习过程中的专业管理,特别是定岗实习期间,应按在校管理制度管理,专业管理和企业管理相配合,按毕业实纲和毕业设计(论文)大纲圆满完成各阶段的学籍管理。
二 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内容的调整
为适应高职化工类实践教学的要求,实践教学内容应以“从化工生产到产品检验为主线,实施人才培养;实践与理论并重,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具备适应行业发展的技术应用能力、就业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行调整。
实践教学过程是理论教学的延伸与发展,要做好实践教学过程,实践教学内容的合理调整与加强管理是非常必要的。通过研究,应对实践教学的内容与管理做以下调整:
1.对实践教学内容的调整
按实践教学内容的功能将本专业校内实践教学内容分为:化学实验实训中心,包括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仪器)四个实验室等;化工基础实验实训中心,包括化工制图室、化工原理(单元操作)实验室、化工仿真实验实训室、典型生产工艺模型室、管子、管件、阀件、管路连接方式及热补偿和管路的保温涂色陈列室、管路、典常用简单设备(如离心泵、通风机)安装、拆卸实训室、化工设备与仪表自动化陈列、实验室、反应过程与设备各类反应器模型陈列室等;专业综合实训中心,包括无机化工专业综合实训项目、生物化工专业综合实训项目、有机化工专业综合实训项目、高分子化工专业综合实训项目、精细化工专业综合实训项目、教学与盈利兼顾的校办化工厂等。
2.对实践教学管理制度的调整
篇3
论文摘要:就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建设与特色,如培养目标定位、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计划修订、课程体系优化、教学方法改革、专业教材建设、实践性教学环节安排等问题进行了探索,提出了必要的措施。
1.引言
上世纪九十年代,社会对化机专业人才的要求发生了改变。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工业的发展,过程装备越来越趋向大型化、精细化和自动化,流程参数(如压力、温度、流量等)与过程进行要求必须实施精确的自动控制,这是过程装备高效、安全、可靠运行的根本保证。将“过程”、“装备”与“控制”三个相关学科紧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实现“过-装-控一体化”,已是化机专业改革的必然。
根据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化工设备与机械”本科专业正式更名为“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新专业是“以过程装备设计为主体,以过程原理与装备控制技术应用为其两翼(简称‘一体两翼’)”的大类学科交叉型专业。这并不是专业名称的简单改变,而是要求赋予专业以新的内涵,因此应结合内蒙古发展的实际情况,对我校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的建设和特色进行深入细致的探究,慎重确定专业的培养方案,做出合理的专业发展规划,以适应培养21世纪人才之需要,并充分体现我们自己的专业特色。
2.专业建设思路
内蒙古科技大学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本科专业于2004年获得批准,于当年招收第一届学生,现已累计招生四届八个班共计300余人。依据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机械学科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制订的专业总体框架,结合内蒙古科技大学的实际情况,建立专业的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充分体现“过装控一体两翼”的总体架构,把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建设成为涵盖学科领域宽、柔性大、适应性强的专业,能够培养21世纪内蒙古及全国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3.专业建设规划
校院领导非常重视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的建设工作,动员和协调各方面的力量给予大力支持,学校已安排购置了75万多元专业必需的实验设备,学院已购买数量可观的教学科研图书资料。过控系全体教师均参与专业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探究,集体讨论专业结构调整、课程体系优化、培养方案及教学大纲修订、教学方法改进等方面的问题,形成共识并付诸实施。
3. 1.专业师资队伍建设规划
建立一支高素质、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是专业建设的关键。原专业师资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知识结构不合理。一方面大部分教师均毕业于原化机专业或机械专业,过程控制或过程工程等方面的理论基础比较欠缺;另一方面青年教师所占的比例较大(约占总数90%以上),部分青年教师教学经验不足而且缺乏工程实践知识。因此更新教师的知识结构是当务之急。学院采用的办法是:
(1)引进硕士以上专业对口的高学历人才。
(2)提高青年教师的水平。积极鼓励中青年教师进修或攻读高一级学位。定期进行教学质量检查、评比和研讨,对教学质量差的青年教师,安排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给他们帮助和指导。支持专业课教师参加全国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学术交流活动,以拓宽他们的知识面,提高其教学和科研能力。由此逐步形成一支学历层次高(研究生以上占100% )、年龄结构和职称结构比较合理(45岁以下占80%,高级职称占50% )、专业素质水平较高的教师队伍。
3. 2.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和教学计划的修订
参照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制订的总体框架,我校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面向二十一世纪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领域的高级应用型人才。通过本专业的学习力求使学生具备扎实的基础、较宽的知识面,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较强的工程实施能力和良好的业务素质。学生毕业后可从事化工、石油、能源、轻工、环保、制药、食品、生化、煤化工、机电及劳动安全部门等领域中的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的设计、制造、运行、管理、研究及开发等工作。
按此培养目标,结合内蒙古和我校的实际情况,确定我校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的知识结构框架,如表1所示,其由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方向知识两大部分组成。基础理论知识包含人文基础、科学技术理论和实践基础三方面,以科学技术理论为重点,人文基础和实践基础辅之。科学技术理论包括公共理论基础、专业理论基础和专业技术基础。这些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为专业知识的获得打下坚实的基础。专业方向知识以压力容器及过程设备设计和过程流体机械为主体,过程工程原理与过程装备控制技术为其两翼,并增设煤化工技术及装备等专业课程,以突出我们自己的专业特色。
3. 3.课程体系改革及优化
根据“一体两翼”的专业定位,优化课程设置,建立新的教学课程体系,以适应培养知识面宽、基础扎实、弹性大、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具体做法如下: (1)增设控制类有关课程,满足专业拓宽的需要。如开出机械工程控制基础、液压与气压传动、PLC技术及应用课程,使学生掌握过程装备控制学科的有关知识,以适应过程装备大型化、自动化的需求。(2)加强理论基础、淡化专业。将专业课学时数控制在总学时的20%左右。如对过程流体机械以解决选型和应用为主,将课时由72减少至48左右;增加流体力学及粉体力学、工程热力学理论基础课程;同时开出适当的专业选修课,如有限元原理及应用、过程装备CAD、药物制剂工程与设备、压力容器安全技术、过程装备密封技术,以增加专业的柔性。(3)加强外语、计算机基础教学。压力容器及过程设备课程采用双语教学,增开过程装备高级程序设计课程,使得外语和计算机教学四年不断线,让学生较好地掌握一门外语和较深的计算机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适应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需要。(4)加强实践性环节,积极创造条件。如增设工程教育实践,以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 4.专业教材使用与更新情况
为了规范专业的知识结构和保证教学质量,专业核心课程按新专业的要求全部采用全国高等学校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组织编写的面向21世纪的新教材。煤化工技术及装备课程没有现成的教材,必须组织相关人员进行编写。同时要求任课教师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对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补充和整合,使之更适应我校的实际情况。
3. 5.教学方法及手段的改革
在教学方法上,要求教师采用比较式、启发式教学,讲课中要求突出重点、详略得当,以提纲式教学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学与教师课堂讲授、指导、答疑相结合。
在教学手段上,也积极进行探索。压力容器及过程设备与过程流体机械等课程采用多媒体教学与图片资料讲解,加深学生对过程设备结构的认识,节省在黑板上画图及板书的时间,以提高授课速度并充实授课内容;过程装备与机械制造基础课程需要增加典型容器的制造工艺,可用观看录像来代替课堂的抽象讲解;压力容器及过程设备被作为学院重点课程予以建设,通过进一步完善CAI课件和研制典型过程设备的设计计算软件以提高专业教学的效果与质量。
3. 6.实践性教学环节规划情况
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培养工科学生动手能力、处理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因此,我们非常重视对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规划与安排。
专业实验室建设规划如表2所示,鉴于实验经费投入数量有限,大规模地进行实验设备的购置不切合实际,在利用相关院系实验资源的基础上,我们主要计划先期建设能够满足学生基本专业实验要求的压力容器综合实验、空压机性能测试及超声探伤实验、过程装备结构拆装实验和过程装备控制技术实验四个实验室。第一期专业实验室建设中用于购买实验设备的经费约为75万元,其中压力容器综合实验装置我们使用南京化工学院李健教授研制的专利产品——压力容器三合一验证性实验装置,其特点是结构设计巧妙,试件易得,实验效果良好,实验数据误差较小,价格仅为通用压力容器实验装置的二十分之一,许多高校如东南大学在使用该实验装置。通过第一期的建设,实验室的教学环境将得到较大的改善。实验室第二期建设正在拟申报之中(含过程装备与控制仿真实验、过程装备密封实验装置、煤化工技术及装备实验装置等),相信经过两期建设,实验教学条件将得到很大的改观,能够进一步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实习是理论联系实际、学校教育与社会相结合的重要教学环节。为了保证教学质量,我们选择了区内外一些优秀企业作为实习基地,如南京紫光精细化工厂实训基地、南化集团、天津碱厂、神华集团煤化工基地等,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得到了厂里各方面的支持与配合。
毕业设计(论文)是学生在校期间的最后一个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工程技术问题、完成工程师素质基本训练的一个关键性教学实践活动。我们一方面制订毕业设计(论文)大纲和毕业设计指导书,另一方面注重指导教师自身工程实际知识的加强,再者依据培养目标选好毕业设计(论文)题目,并安排一定比例的学生参与教师纵向科研课题的研究,让学生从中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提高处理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篇4
【关键词】煤化工;环境保护;循环经济
引言
化工行业发展的历史久远,种类繁多,生产的工艺技术含量也愈加高,但是化工行业生产材料本身的性质,使得生产过程中会产生许多污染物质,为保护环境增加了困难[1]。煤化工是以煤炭为原料进行化学工艺处理,在这一化学反应过程中会产生一些气态的、液态的、固态的产品以及副产品,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加工,会进一步转换成化工产品和能源。煤化工产品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非常普遍,例如液化气、洗衣粉、衣服布料等都是煤化工的产物。
一、煤化工行业的发展现状
煤化工行业是我国煤炭产业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能源供给的重要来源之一。近年来,随着我国对能源需求的增加,煤化工产业迎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生态环境保护是当今世界的一个共同主题,而解决好煤化工行业的环境保护问题是煤化工行业的重要课题,强化节能减排,创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则是煤化工行业的发展方向,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向。只有勇于探索,不断进行行业技术革新,才能实现煤化工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传统煤化工的发展现状
传统的煤化工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一项支柱产业,我国的合成氨、焦炭等化工产品的的产量是全球最高的,广泛应用于农业、工业的各个领域。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传统煤化工产业受到了巨大的影响,特别是我国环境保护意识的加强使日益落后的传统煤化工产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二)新型煤化工的发展现状
新型煤化工主要包括煤制烯烃、煤制油、煤制天然气、煤制乙二醇等,我国新型煤化工的发展目前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其主要包括的技术有空分技术、气化技术、合成技术等[2]。虽然新型煤化工产业的发展时间还不长,但是基于传统煤化工产业的资源和经验的支持,在我国“十一五”期间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取得了煤化工领域的世界性突破,在全球首次实现了煤基路线烯烃的生产。
二、煤化工产生的环境问题及对策
(一)煤化工产生的环境问题
煤炭中含有无机物和有机物,在煤化工的气化、焦化、液化的过程中,会产生废气、废水、废渣等很多废弃物,这些废弃物会污染空气、土壤以及水资源。煤化工的流程比较复杂,在生产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环境污染的问题。例如,在焦化时,装运煤炭的过程会产生粉尘污染,这些在户外产生的粉尘很难实现收集利用,它们飘散在空气中,会损害到附近作业人员的身体。在炼化过程中,会产生有毒气体和废水,虽然经过了澄清和分离之后再排放,但是仍然含有有害的残留物,很难彻底清除。气化是将固体燃料和液体燃料在气化剂的作用下合成能源的一个过程,在气化的过程中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污染。相对来说,液化的过程产生的废气物较少[3]。
(二)对策
在生产过程中,如何保护环境,归根结底需要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同时加强对污染的治理。因此,除了在煤化工的污染物排放上下功夫外,还要在各个环节上加强预防和治理,最好能从循环利用的角度出发,加强回收利用,努力变废为宝,重要不仅能减少环境污染,还能节约能源,增加效益。
创建环境友好型产业可分五个阶段:源头预防阶段、过程控制阶段、污染治理阶段、循环利用阶段、环境管理阶段。源头预防是指保证煤化工生产达到一定的清洁标准,从源头上就开始防治污染。过程控制则是在生产过程中对产品、半产品、副产品以及废弃物进行监测,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同时,使排放的废弃物符合排放标准。污染治理阶段仍然是一个很关键的环节,要求煤化工排放的废物符合国家规定的指标,为后面的循环利用环节奠定基础。循环利用阶段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在这个阶段主要是将物质流、水流和能流整合,经过处理并合理利用,使整个生产环节实现系统的有机循环,这样既做到了节约成本,又实现了环境保护的双重目的[4]。环境管理阶段除了管理排放物、产品和流程外,还要培养和管理工作人员的环保意识,加大节能减排、低碳生态的宣传。
三、煤化工生产工艺节能减排技术分析
(一)煤炭高效洁净利用的化工技术
加强研究煤炭加工、燃烧、转换和污染控制等化工技术,加大对煤气化、液化、气化联产技术等洁净煤利用的核心技术研发,推动多种煤炭转化技术开发,通过对化工和热工过程的集成优化,实现煤基多联产,同时,获得脂肪烃、芳香烃等多种高附加值的化工产品和气体燃料、液体燃料、电等多种洁净的二次能源,既达到低污染排放,又使化工产品或清洁燃料的生产过程耗能更低,使煤炭资源达到梯级综合性利用,为洁净煤产业提供技术支持。
(二)煤焦油深度加工及产品多元化技术
对于煤焦油加工工艺落后、环境污染严重、加工深度不够等一系列现实问题,要进一步加强分离技术研究,加快新技术的转化应用,延长煤焦油加工产业链条,向精细化工、医药等方面的高附加值深加工产品方面发展。研究采用冷热流体换热、低温减压蒸馏、多级循环水、热量回收利用等新技术,降低煤焦油加工中的能源消耗量。加强研发焦油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的处理技术。
(三)煤层气、焦炉煤气洁净转化及优化利用
加强研发煤层气化工技术,推进煤层气非催化转化制甲醇技术,完善煤层气转化制合成气技术。开发煤层气生产合成氨及其相关产品、合成油及甲烷氯化物等有机化学品、合成甲醇及其下游产品,以及煤层气深加工技术的研发。通过对脱硫、脱氰、除尘等焦炉煤气洁净利用技术革新,推进焦炉煤气制备天然气工艺创新,集净化、合成、分离为一体的工艺,以及焦炉煤气高温热裂解制氢与部分氧化重整制氢技术,焦炉煤气用于生产化肥、甲醇及其衍生物化学品技术。
(四)现代化工过程强化新技术及其节能环保新技术
以改造生产设备、降低能耗、减少污染、资源回收为目标,结合煤化工的特点,加强研究化工过程强化技术,一是开发新型反应器、热交换器以及新型塔板等化工装备技术。二是强化生产工艺过程,如反应和分离的耦合、分离过程的耦合,研究推广煤化工过程的新技术、新工艺,从而实现节能、环保的目标。
四、结语
综上所述,煤化工是我国的一项支柱性产业,与我们生活密不可分,煤炭化工行业在生产出大量的工业和生活产品的同时,也造成了很大程度的污染,给我国脆弱的生态环境增加了很大的负担,为生态环境保护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因此,在煤化工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怎样解决好环境污染问题,从而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同时进行,成为了当前的重要课题。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促进煤化工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努力创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煤化工产业。
参考文献
[1]张国恩.发展循环经济,努力实验煤炭企业的可持续发展[J].破产保护与利用,2009,100(5):4-6.
[2]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监督管理司.化工、石化及医药行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364-375.
篇5
论文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专业;产业;特色
众所周知,“职业教育要解决的问题很多,但一个根本点在于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既体现了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行业企业联系最紧密、最直接的鲜明特色,又是当前改革创新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教学模式、培养模式、评价模式的关键环节,更是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促进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重要途径。”在浙江衢州,各中等职业学校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艰苦创业,改革创新,顺应发展,主动服务,对接产业创新专业,服务企业促进专业,办强专业引领产业,在衢州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中实现了专业与产业的互动发展,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双赢,走出了一条特色发展之路。
一、服务地方,做亮特色专业
“中国消防器材之乡”江山市,从30年前的江山人在外闯荡“打铜修锁修灭火器”开始,如今从事消防器材生产、营销、维修经营人员超过2万多人,在全国设立消防器材经营点3000多个,年销售额20亿元以上,占全国消防器材产业总产值十分之一,当地政府正制定规划拟把江山市打造成“中国消防产业城”。随着产业规模的迅速扩展,专业后备人才明显不足。江山中专凭借敏锐的市场意识和服务精神,主动对接产业发展,在传统的机械专业基础上,结合产业进行拓展,于2002年9月在全省率先开设了消防器材专业,服务地方特色经济。
学校专业教师与企业专家合作编写了《灭火器加工工艺》等系列教材,使教学符合企业生产实际,培养的学生更能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学校与江山民安消防设备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由公司定期指派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学校的实训教学工作,学校定期组织学生到上述企业实训锻炼,所培养的毕业生优先为当地企业提供服务,从而达到互利双赢的合作效果。学校还与江山联城消防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建立消防器材研发基地,用于技术革新与产品研发。
学校按照“面向社会、立足产业、特色发展”的原则,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共同开发实用课程,共同建设实训基地,并让师资队伍建设特别是“双师型”队伍建设也上了一个新台阶,不但办出了专业特色,也为当地消防产业培养了更多的专业实用人才,使产业发展支撑体系更为完善,产业链结构更加优化,对于提升产业形象,培育产业品牌,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起到了很好的助推的作用。
有了江山中专消防器材专业的示范,围绕衢州10大特色产业,各中等职业学校主动对接,贴心服务,纷纷在传统专业的基础上重点建设特色专业:浙西造纸中专创建了制浆造纸工艺专业(省级)、江山职教中心创建了硅酸盐工艺与商砼专业(省级),巨化职业技术学校创建了化学工艺(省级)、精细化工专业,常山职业中专创建了轴承加工技术专业(省级),开化职教中心创建了硅材料专业。
二、顺应发展,做活农学专业
国家瘦肉型商品猪基地县龙游,是传统农业县,更有传统的养殖历史。近年来,随着农业科技的不断进步,生态农业、精准农业、设施农业、立体农业等新兴农业模式相继涌现,养殖企业对养殖专业的人才需求开始增加,对用人的要求也在提高。2006年,凭借着原有的师资力量,龙游县职校开始恢复养殖技术专业,并在提供优质的社会化服务中获得了社会认可,在产业的升级中显示了专业的价值,在校企合作的实践中涌现了一批名师,在全国普遍低迷的农学专业中率先走出了低谷。
学校农学老师周玉清和徐永祥是县十大农技专家宣讲团成员,两位专业教师都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课余自觉联系农民,送技术下乡,为农民排忧解难,深得农民欢迎,在当地被成为“农民致富的领路人”。学校充分利用养殖技术的师资、实验设备、信息等资源优势,积极为养殖户提前、产中、产后的社会化服务。学校兽医室、水质分析室总是业务繁忙,养殖户遇到的畜禽疑难杂症再也不用老远跑省城,学校解剖实验室、观察实验室可以提供检验检疫。由周玉清老师发起成立的绿培养猪专业合作社,各养猪场统一挂牌,社员内部采取了“四个统一”的服务模式:统一饲料供应、统一防疫、统一技术、统一销售,这样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增加利润,提高合作社及社员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到2009年底,合作社年销售收入超亿元,创利2000多万。周玉清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和信息优势,为合作社的发展出谋划策,俨然成为当地畜禽养殖业改造升级的引领者。而被农民亲切称为“鱼大夫”的徐永祥老师引近的湘云鲫在全县得到百分百推广,年放养量2000万尾,仅此一项就为全县养鱼户带来1000多万的增收。
凭借着专业带头人的技术引领以及学校提供的良好服务,学校与养殖户建立了良好合作关系。学校先后与龙游兴泰农牧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办学协议,合作社指派专业人员指导学校的专业教学,学校下派教师、学生到养殖基地锻炼实习。通过合作,双方及时掌握技能人才的使用和培养的需求信息,学校为合作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帮助企业技术创新,帮助企业培训在岗员工,同时根据企业生产要求调整课程设置,使教学内容更加切合实际应用。
适应是生存的基础,龙游县职校适应产业发展变化,适时抓住发展机遇,依靠专业带头人,凭借技术优势,融“教产学研”于一体,开展全方位立体式的优质服务,为学校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也为校企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专业价值的充分体现,专业复苏也就水到渠成。如今该校养殖专业已成为市级重点专业,并在今年积极申报浙江省示范专业。
衢州是传统的农业大市,要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迈进,首先要有观念的转变,但同时必须要有技术和人才的支撑。“立足于产业,适应于变化,有专业教师引领,在合作中奠定基础,在服务中体现价值”是衢江职业中专的园林技术(省级)、江山中专的农村经济综合管理(省级)、开化职教中心的茶艺(省级)等农学专业走向复苏的一条相似之路。
三、把握趋势,创建新兴专业
2007年8月的一天,两个人15分钟的聊天,成就了一项十几亿的投资项目,一时传为美谈。这两个人,一个是企业老总叶志卿,而另一个是衢州中专校长翁孝川。由于有学校引进的浙江乐叶光伏科技有限公司的加入,使衢州成为国内首个拥有完整光伏产业链的地区,像衢州中专这样的职教龙头学校作为当地招商引资重要砝码的价值也再次得以体现。而对于企业来说,厂房建设,设备购置,有钱就不成问题,最难的是没有合格的员工。在确定投资后,校长翁孝川马上在学校组建“乐叶光伏班”,专门为企业量身培养新员工,提前做好人才储备,衢州中专光伏技术专业的创建也由此拉开序幕。
在没有多少资料可供参考的情况下,专业带头人郑军老师勤跑企业,自力更生,创建了光伏技术综合实训室,可完成太阳电池生产线15个工位的实习和实训内容,堪称国内一流。同时学校同乐叶光伏公司合作成立了光伏产品创新实训室,并建设一条5W的太阳电池准生产流水线,进行工业级的电池片生产,进而建设国家级光伏技术重点实验实训基地。学校还打破框架约束,全力培养特色人才队伍,共引进10余名光伏技术及相关大学本科毕业生、研究生及企业工程师,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又聘请由企业、经委、发改、科技、教育、环保、电力、等部门专家领导成立光伏技术专业指导委员会,其主要职责是:制定学校光伏技术专业总体发展规划、工作指导意见和资金扶持计划;谋划和论证光伏技术专业重大教改事项;收集和定期编制光伏产业动态信息;组织专业发展专家论坛,为教学提供服务保障。
学校与本地的光伏企业紧密合作,按照“光伏产业人才需求调查光伏产业人才岗位群调查光伏产业技能型人才知识、能力、素质分析”的程序构建了光伏技术专业的教学指导方案与课程标准。由郑军老师编著的《光伏组件加工工艺》已签约由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将作为国家职业资格证--太阳能电池工技能鉴定指定用书。《光伏技术基础》已完成第四稿,已作为校本教材使用,现高教和电子出版社争相要求签约出版。
随着技术力量的增强,学校开始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浙江乐叶光伏科技有限公司,在太阳能电池片焊接的方面,存在工艺损耗大的问题,郑军老师主动提出用自制的练习片进行替补的加工工艺,企业节能降耗成效明显。层压机是光伏组件加工中的核心设备,能耗高,价格昂贵,郑军老师通过设计了一种根据材料特征,进一步精确加热温度的新工艺,它既提高了产品质量,又降低了能耗。新工艺被江苏常州市源光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采用,通过试验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每年为企业节约电能40万千瓦时。
衢州中专把握趋势、提前介入、主动服务,率先创建光伏技术专业,并通过先发优势变成学科优势和专业优势,使专业建设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在学校的10多个专业中,后来居上,被评为浙江省示范专业,成为衢州中专的品牌专业和特色学科,并迅速发挥了它的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学校先是为宁夏青铜峡职业中心(国家级重点职校)组建了光伏专业,确定光伏实训室配备,投标购买设备,制定学校计划。之后又连续接待了嘉善县信息技术工程学校等多家职校的考察学习,对光伏技术应用专业的建设进行指导。
篇6
1“滨海新区做尖兵”是天津科技大学的历史使命
滨海新区纳入党和国家工作的总体布局,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件大事。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决定天津的前途命运,牵动区域发展的全盘,关系全国发展的大局。
(一)科大具备“滨海新区做尖兵”的基本条件。50年的发展和积淀,科技大学已经成为一所以工为主,工、理、文、经、管、法多学科发展的大学。学校河西、泰达校区,总占地面积108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57万平方米。拥有“轻工技术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有博士学位授权专业11个,并建有“轻工技术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天津市食品加工工程中心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有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39个,工程硕士学位授权领域10个,高等学校在职培养研究生学科4个。有国家级重点学科1个,省部级重点学科6个;有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及行业技术中心10个,其中,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有天津市高等学校优秀教学实验室9个。有国家级精品课4门:包装材料学、包装结构设计、生物反应工程、食品技术原理。食品科学与工程被教育部批准为特色专业建设点。
学校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始终坚持引进与培养并重的原则,不断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已形成了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素质师资队伍,拥有一大批富有教学经验和科研开发能力的专家、教授。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051人,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教师为651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61.9%。有双聘院士4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2名,全国优秀教师3名。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天津市特聘教授、天津市授衔专家、天津市劳动模范、天津市优秀教师、天津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等67名。
(二)科大具备“滨海新区做尖兵”的统一意志。高校主动融入地方,服务社会具有重大意义,在这一层面科大人形成了高度共识。一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选择。创新型国家要以自主创新的能力为支撑和保障。大学在创新型国家建设战略的实施过程中,发挥着基础和生力军的作用,是科研成果产业化的重要源泉。二是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表现在四个方面:解决科技难题,提供科技服务;建设科技平台,加快成果转化;挖掘培训资源,提供人才服务;构建文化生态,强化文化辐射。三是大学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高校的建设和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大学作为知识传授和创造的主战场,作为科技研发和转化的基地之一,在主动融入服务社会中,增强对社会发展的吸引力、向心力和辐射力,成为推动高校进一步深入发展的强大动力。四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高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人。作为社会的一个单元,高校在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推进自身发展的同时,要时刻与社会保持密切联系,在融入地方、服务社会、检验科研成果的同时,检验人才培养质量,以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的水平。
学校党委结合市委、市政府对科大的明确要求,结合学校主体地处滨海新区的实际,结合广泛调研和认真查找影响和制约学校科学发展特别是在服务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先后召开8个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20__份,广泛征求党员干部和教职工的意见和建议。学校领导班子经专题、反复研究,认真分析自身存在的优势与不足。认识到学校虽具有区位优势、学科优势和人才优势,但不足也表现明显。一是对服务滨海新区紧迫性和长期性的认识不高;二是缺少服务滨海新区的整体规划;三是各学科、科研团队没有形成服务合力;四是人才培养与滨海新区的产业需求还存在较大距离。学校党委高度重视,进一步统一思想,把“滨海新区做尖兵”,服务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提高服务能力,摆上事关学校战略发展,事关师生切身利益的突出位置,务求抓出实效。以此为切入点,全面带动学习实践活动深入开展。
2“滨海新区做尖兵”要在有特色、高水平上下功夫
(一)特色与高水平的关系。温总理在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会议的讲话中指出,“高校办得好坏,不在规模大小,关键要办出特色,形成自己的办学理念和风格。”特色是格外突出的风格或特点,大学的办学特色是指一所大学在发展历程中形成的比较持久稳定的发展方式和被社会公认的、独特的、优良的办学特征。
大学的“办学特色”必须具备以下几个特质:一是一所大学明显有别于其他大学的办学风格或优良特点;二是必须是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累形成的,并具有与时俱进的时代性和相对稳定性;三是集中体现在学科的建设,在某些领域形成自己独有的优势,并具有以此确立学校地位和影响,带动学校整体可
持续发展的特性;四是必须在与社会的互动中形成,大学办学特色的价值必须取决于其对科学发展、最终为社会发展做出的被社会广泛承认的实际贡献的大小。大学办学特色的灵魂是具有适应国家、社会发展和校情的大学教育思想与办学理念,其表现为一所大学与众不同的校风、学风、师资水平、学科专业、制度规范、教学与研究方式,其目标是以服务社会发展为宗旨,创造领先的科研成果,培养出与众不同的有丰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特色与高水平是相一致的,是相辅相成的。办学特色是靠优势学科对社会的贡献/!/体现的,是靠其教师和毕业生的学术成就和社会贡献支撑的。有特色就有优势,有优势就有实力,有实力就有发展。这种发展产生于各种特色形成的合力:目标的特色产生导向力;学科的特色产生生长力;模式的特色产生发展力;环境的特色产生吸引力;校长的特色产生感召力;教师的特色产生影响力;学生的特色产生竞争力。
(二)科大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经过50年的发展,学校已经处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阶段性特征明显,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办特色阶段;二是提高教育质量阶段;三是科学发展阶段。
1.学校轻工特色明显,优势学科有能力转化成生产力。特色是力量之源,是发展的强大生命力。学校坚持“特色战略求发展”, 以特色立校,以特色发展科大,这是科大50多年办学经验的凝练和总结。学校形成的轻工特色和优势,在滨海新区的沃土上,在国家振兴轻工业产业的规划上又恰逢难得的机遇。学校发展特色需要在继承的基础上继续与时俱进,需要在发扬已有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拓展和丰富新的特色和新的优势,使特色更特,优势更优。
目前,食品、生物、海洋、机械、化工等特色优势明显的学科已经成为学校学科发展的一面大旗,其他的非特色学科可以“借船出海”,在促进特色的同时,也要探索加速本学科发展的有效途径,最终形成与特色学科“百舸争流”之势,这就是特色带整体,整体促特色,特色学科与非特色学科之间寻求互相支持、共谋发展、相得益彰的发展思路。
2.办有特色高水平大学,学校有能力培养高水平人才。发挥特色优势与提高教育质量,与建设高水平大学的目标是相一致的,也是相辅相成的。建设高水平的大学,人才是关键。要培养高水平的人才需要以科学的定位和科学的发展战略为前提。
学校从“十五”开始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以“建设有特色高水平科技大学”为奋斗目标,学校的学科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都有了明显增强。先后承担“十一五”国家支撑计划重大项目和重点项目、国家“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重点项目,发表各类学术论文万余篇,科研工作在实现经济效益方面成效显著。
学校在由行业特色型大学向多科性综合大学转型的过程中,始终保持行业特点,以行业为依托,结合精英教育和大众教育两方面特点,使学生的基础知识宽于高职,实践能力强于传统大学,成为具有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竞争能力、创新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学校在与行业的“血肉”联系上,在为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上,人才培养、学科优势、服务、产学研结合等优势明显。几十年来,学校潜心办学,始终把精力和财力集中用在优化育人环境上,扎扎实实抓质量、抓管理、抓人才队伍建设,已为国家培养各类人才7万余名。
3.科大进入了科学发展时期。当前,天津已经进入了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的新时期,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已被列为国家发展战略。作为地处滨海新区的高校,面对新区开发开放的历史性机遇,学校始终紧密结合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需要,注重主动融入的科学性、前瞻性,瞄准国家及滨海新区近期与相当长时期内最紧迫、最关键、最有竞争力的重大需求,积极开办新专业、开设新课程,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目前,学校根据学科特点正着力调整学科的总体布局,在突出国家重点学科综合优势和整体水平的基础上,促进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和新兴学科的培育与成长,力求在重点方向上有所突破。
在学校积极主动融入滨海新区的发展过程中,学校坚持走自主创新道路,优先 转载请注明出处发展水资源和环境保护技术,着力发展生物技术、海洋技术,加大科技投入,推进产学研结合,完善校内鼓励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政策体系和激励机制,积极尝试与企业联合办学,联合建立研发机构等,着力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着力增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在促进滨海新区成为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聚集区、各类人才的创业区,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中充分发挥促进作用。
学校牢固树立“以生为本”的办学理念,把改善育人环境,营造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爱护学生、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身心健康成长的教育环境视为首要任务。泰达校区自投入使用以来,围绕建设“生态型、国际化、开放型”的发展目标,大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尚德尚学尚行,爱国爱校爱人”的校园精神成为激励科大人不断奋进的重要力量;以“三育人”为理念的校风教风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教师“教书育人、治学严谨、爱岗敬业”的工作作风与机关干部“为师生员工服务,让师生员工满意”的工作理念相得益彰;学校的制度文化建设、健全的文化组织机构,为良好学风的形成提供了重要保障。学校将人才培养放在首位,使尚德、尚学、尚行融于一体,爱国、爱校、爱人互为促进,着力培养“德才兼备、文理互通、实干创业、心怀大爱、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人才。
现在,学校在各个领域涌现出的教学名师、优秀科研工作者、优秀大学生、毕业生已逐渐成为滨海新区一张亮丽的名片。以泰达校区的国家级重点学科、教育部和天津市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为依托的国内外各类大型会议、论坛等搭建了滨海新区对外合作与交流的宽阔平台。
3“滨海新区做尖兵”要发挥自身优势,在“三链”对接上下功夫
学校主动服务区域经济的发展,可以凝练办学特色、锻炼教学
科研队伍,提升科研平台建设的服务水平,进而提高学校整体建设水平。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体和导向性力量,进一步推进高校与研究院所的结合,与企业和滨海新区的结合,有助于学校、企业和科研院所之间的人才交流、知识流动和技术转移,是学校积极参与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良好途径。
(一)要在工作思路上实现“两个转变”。在探索适合高校自身实际情况、符合高校自身发展规律、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过程中,学校要统一认识,着力坚持并努力实现“两个转变”。
1.要努力从个体自发式的合作方式向有组织的合作方式转变,要善于打“组合拳”。科学发展观讲求规模、结构、质量与效益相统一。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各高校与地方的合作必然要经过一段从无到有,从有到多的发展之路,然而只重数量不重质量或者轻视质量的发展模式,必然会最终影响到高校自身学科的科学发展。高校单个学科可能在人才和科研方面的资源具有极大的挖掘潜力,然而如果各个办学单位都把大多数精力用在思考如何通过提高管理服务水平以便于在同一项目上获得比竞争对手更有利的竞争优势上,势必会影响到学科的办学特点和学科的发展方向,甚至会影响学生毕业后的去向等。建设高水平的大学,科研固然重要,但是合理有序、分工科学的统筹管理也同样重要。科技大学要求校内各单位要围绕服务科研和科研单位进行统筹考虑,把各学科建设发展的注意力集中到提高科研的内涵上来,按照资源配置不同、发展层次不同、需求不同、发展方向与目标等的不同,围绕生物、食品、材料、海洋、机械等重点学科,有所为有所不为,系统思考,全面部署,精心组织,分类指导,集中学校的优势力量,有组织有步骤地打出组合拳,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2.要努力从项目合作为主向项目合作与战略合作相结合,实现以长期合作为重点的转变。在明确办学特色、办学思路和办学任务之后,学校在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时,明确与地方合作的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情况,明确学校进一步为地方提供服务的内涵、外延,真正实现为地方服务从点到面、从经济建设向为社会全面发展的转变。学校要根据国家战略安全需要,滨海新区创新发展需要,滨海新区重大支柱产业发展需要,滨海新区大中型骨干企业发展需要,调整自身合作战略,突出合作重点,在适应性合作的基础上实现适应性与导向性相结合的跨越,提升合作与服务的质量和层次。高校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不仅体现在科研的带动力上,还应该包括给地方提供各类人才、各类培训内容等。与地方各企事业单位长期合作关系的建立,不仅有利于实现教学改革与服务地方之间工作的良性互动,而且针对合作过程中发现的要求与不足,及时满足地方的需求,改进教学效果的同时有利于解决高校学生的就业问题。此外,开放式办学已经成为当前各高校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通过与各类机构开展各种层次的合作,尤其是战略式的合作,不仅有利于提升高校的知名度,还有利于树立和改善企业的对外形象,是一种双赢的合作之路。
(二)工作要落实在“三链”对接上。在主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拓展科研平台服务水平的过程中,要牢牢抓住位于滨海核心区的地域优势,积极发挥学校的地域、学科和人才优势,坚持走与滨海新区学科链、产业链、人才链对接之路,促进学校又好又快发展。要通过完善管理体制和服务模式,使学校和各职能处室的工作重心进一步转移到融入和服务滨海新区开发开放上来,筹建学校服务滨海新区工作机构,各职能处室相继完成向泰达校区的搬迁和人员调整,努力形成全方位服务滨海新区的创新型办学模式。
1.学科链与滨海新区实现有效对接。学校不断加快学科调整、优化学科结构、凝练学科方向、汇聚学科队伍、构筑学科基地,加快食品、生物、化工、海洋等优势特色学科相互融合。
学校秉承“传统学科与新兴学科的交叉化,传统学科与新兴学科的特色化”发展思路,近年来以明确产业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目标,不断调整学科结构,积极创建和发展适应学科发展趋势与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新兴学科、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在泰达校区的建设过程中,学校根据学科与区域发展的需求对接,充分整合已经初步形成的生物技术、精细化工、机电、食品、海洋、艺术等6个特色鲜明的学科。在学校积极主动融入滨海新区的发展过程中,为进一步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充分利用滨海新区的各项政策优势,与滨海新区战略发展需要形成“共振”,学校根据学科特点正着力调整学科的总体布局,力争分步建成2至3个新的学科,并进一步加强工理、文理、艺工之间的交叉渗透。目前,一批优势学科及重点学科队伍正致力于承担重大项目和解决重大课题。近日,学校两项教学成果获得天津市教学成果一等奖,这将对学校下一步冲击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产生重要影响。
2.产业链与滨海新区实现有效对接。综合协调、全面整合学校科研力量,利用学校所属的教育部、天津市学科资源,依托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加大创新团队建设力度,提高承担重大项目和解决重大课题的能力;紧密联系区内企业需求开展科技公关,从能做什么就做什么,转变为新区需要什么就做什么,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在学习实践活动深入开展之际,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各背任务,与各有关处室、学院等带着课题走进滨海新区企业、学校和科研机构进行调研,深入了解企业在科研和技术等方面的需求。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以提高办学质量为中心,以学科建设为基础,以科技创新为平台,以人才队伍建设为保障,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促进产学研与滨海新区经济社会发展有效对接的工作思路。在充分发挥学校优势,服务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过程中,学校各级党政领导积极带队走访科研院所,拜访新区政府,广泛开展调研并探索合作的新路子,已经基本建立了主要领导定期会晤制度和管理部门互访制度,还正在逐步探索产学研合作的长效机制与新模式。
学校邀请比利时根特大学等国外高校的专家学者重点就滨海海水利用、渤海湾盐田生态调控及生态恢复、滨海海水产业生物资源开发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近日,天津市制浆造纸重点实验室召开20__年学术委员会会议,就我校材料类学科成果产业化进行了深入研讨。学校利用生物技术低成本处理污水及农灌回用的环保项目深受大港区中塘镇农民朋友的欢迎;由科大主持设计的应用计算机自动配料及条码检测系统,在坐落于空港物流加工区的天津利民调料有限公司投入使用,属国内调料行业首创,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主持的国家973计划项目——“利用有机废水(泥)的光—暗发酵耦联生物制氢研究”把有机废水(泥)的处理与氢气的生产结合起来,为生态新区建设添砖加瓦。王硕教授主持编写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可行性论证报告目前已通过专家评审,项目总投资额9000万元。
3.人才链与滨海新区实现有效对接。积极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坚持滨海新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着力调整人才培养层次和模式,启动“3+1”人才培养模式(即3年在学校学习,1年在企业实践),为滨海新区培养和培训急需的应用型人才。